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溶液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27 08:35:4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 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 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 。“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 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 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 “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推荐第2篇: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加入到水中

1.预测会出现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若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4.若固体为生石灰,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如果水刚好为100 克,则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若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 7.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若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8.若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9.若该溶液100 克中含有 10 克食盐,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0.若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 ⑴ 稀释成 5 % 的溶液,则应加多少克水?若要浓缩为 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溶质?

11.若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则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若将 10% 的氯化钠溶液58.5 克中加入 155.85 克硝酸银溶液 ⑴、则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 ?⑵、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知识整合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 组成——溶质、溶剂 根据溶质、溶剂 相对量粗略分类 根据溶解能力分类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 (加溶剂) (变温) (加溶质) (蒸发溶剂) (变温) 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o o o o o o 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的组成 → 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晶和乳化现象 分类 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推荐第3篇: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

9.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 [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3[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5000 g×20%=1.19 g·cm×x×38%, 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板书]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0 g×98%=x×20%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3,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习题

2、

4、

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推荐第4篇:溶液pH值计算教学设计

课题:溶液的pH计算

高二化学组

2013年12月24日

时间:2013年12月24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高二三楼16班 讲课人: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单一溶液pH求算方法; (2) 掌握溶液稀释规律。

(3) 掌握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复习回顾pH的定义、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通过不同类型溶液的pH值的计算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通过pH值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重难点

1.溶液稀释规律

2.混合溶液的pH值计算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溶液pH的定义表达式,求算简单pH,突出抓住c(H+)计算。 【投影】pH值表示方法:pH=-lg c(H+),计算原理,方法。 【学生计算回答】

1、25℃时,0.01mol/L盐酸的PH、0.5mol/L稀硫酸的pH?

25℃时,10-5mol/L的NaOH的PH?

2、25℃时,0.005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的pH? 【板书】

一、单一溶液PH值计算 【学生计算回答】略

【过渡】溶液浓度改变,pH值怎么变呢? 【板书】

二、酸碱溶液稀释后的PH值计算 【投影】溶液pH值的计算

1、0.001 mol/L盐酸的pH =____,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倍,pH=___,加水到原来的102倍,pH =___,加水到原来的103 倍pH= _____,加水到原来的106倍,pH______ 例

2、pH=10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倍,则溶液的pH=_____,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2倍,则溶液的pH=_______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3倍,则溶液的pH=___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5倍,则溶液的pH___ 【学生练习并总结】 强酸强碱的稀释规律 【过渡】 弱酸弱碱稀释又是什么情况呢? 【思考】 若在常温下,将PH=1的CH3COOH溶液和PH=13的NH3·H2O稀释1000倍,所得溶液PH在什么范围? 【分析归纳】

弱酸弱碱稀释规律

【过渡】 把不同溶液混合在一起,pH有何变化呢? 【板书】

三、混合溶液的PH值计算

1.强酸+强酸

例.PH=2的HCl溶液与PH=5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求溶液的PH值。 【分析】 强酸混合的注意事项

2.强碱+强碱

例.PH=8的NaOH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求溶液的PH值。 【分析】 强碱混合的注意事项

【过渡】 酸和碱混合的情况是什么样呢?

【例】常温下,100ml 0.6mol/L的HCl和等体积的0.4mol/L的NaOH混合后,溶液的PH。

【过渡】

如果碱过量呢?

常温下100ml 0.4mol/L的HCl和等体积的0.6mol/L的NaOH混合后,溶液的PH。 【板书】 3.强酸+强碱

【总结】归纳强酸+强碱的规律 【本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优化探究》

【板书设计】

溶液pH的计算

一、单一溶液的PH

二、酸碱溶液稀释后的PH

三、混合溶液的PH

1.强酸+强酸

2.强碱+强碱

3.强酸+强碱

推荐第5篇: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外纳初级中学中学 郭天飞

教材依据: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 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 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教学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2、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一:可溶物是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制的溶解呢?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回答: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限度

1 实验探究二:溶液饱和所需要的条件?

1、[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7-2]: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3、[教师活动]提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关键看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1、看原溶液中是否有不溶的溶质存在,若有,为饱和溶液;若无,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2、加溶质,若溶质不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1、[教师活动]提问:怎样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又怎样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呢?现在我们用你们桌上的NaCl(或KNO3),先配置成它们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尝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讨论、尝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举例探讨:

分组讨论: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呢?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 生:加溶剂、改变温度

师:反过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生;加溶质、改变温度、蒸发溶剂。

3、幻灯片展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4、多媒体展示;利用结晶法海水晒盐

三、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1、[教师活动]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演示实验

2、多媒体演示实验:分别向两支试管中10毫升的水,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g氯化钠晶体,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g的熟石灰,振荡,观察,你有什么启示?

3、学生观察讨论:

2 [结论]

1、NaCl全部溶解,熟石灰没有全部溶解。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八、

推荐第6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三、难点: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 动画

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

熊妈妈:”好,妈妈倒给你喝.”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 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儿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如水杯中, 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如水杯中, 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为什么呀?”

师: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更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水.向水中逐渐加白糖,直到试管底部有少量不溶解的糖出现,搅拌后不消失.师:这个现象与动画上的是不是一样? 师:哦,好象水已经吃饱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下了.你们说是吗?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板书: 饱和溶液: ________不能继续溶解______的 溶液 师: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糖,这种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 生:给它加水 师:对 实验2:向试管中加适量水,直到晶体完全溶解

师:看,加水以后,糖继续溶解了,也就是说,溶液变得不„„.不饱和了

师:对,从这里我们看到,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 板书:填上在一定量溶剂里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3:加热试管,直到晶体完全消失 生:呀!糖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接着”吃”糖呢?是不是饱和了呢? 实验4:向试管中加少量糖,全部溶解

师:水又能溶解糖了,说明加热之后,溶液变成„„„..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溶液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温度升高了

师:对,这说明,溶液饱和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温度) 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板书;填上在一定的温度下 继续动画

熊妈妈:”因为水吃饱了,它再也吃不下糖了 小熊似乎明白了„„„

小熊喝了几口水后,放下杯子说:”妈妈,我不想喝了>” 熊妈妈:”你不是喜欢喝糖水嘛,为什么不喝了?” 小熊:”我不喝,就是不喝”

熊妈妈想了想,拿出了一包橘子粉加到水里,橘子粉全部溶解,水变为橙红色.小熊很惊讶,问:”妈妈,你不是说水”吃饱”了吗?它怎么又能吃了呢? 熊妈妈:”傻孩子,妈妈说它吃饱了,是说它吃糖吃饱了,没有说它不能吃别的东西呀? 师:饱和糖水里是不是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能不能接着溶解橘子粉,食盐,味精呢? 师”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在平时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我们用其他物质做一做实验,看看情况是不是相同。

实验5:向试管中加约5毫升水,再加入食盐,震荡,直到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把一部分上层清夜倒如另一只试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硫酸铜晶体,振荡,硝酸钾、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

师:原来水这么“贪心”,吃饱了还可以吃别的东西。刚才我们配制的饱和溶液是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不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前面是不是还要再加一个条件? 生:是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师:很好,所谓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饱和溶液。请同学们把黑板上这句话再作补充和修改。什么是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师:不饱和溶液如何定义呢?

生: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怎样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怎样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现在我们用比较典型又比较便宜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在你们的桌子上有食盐或硝酸钾,请你们先配制他们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尝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讨论、再尝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 (加溶剂,升温)

反过来,从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加溶质,降温) 师:溶液从饱和到不饱和我们可以加溶剂,从不饱和到饱和能不能也通过改变溶剂的量来达到呢?怎样用实验证明?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师:有时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稀溶液呢?

实验6:取一大钥匙硝酸钾放入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硝酸钾全部溶解;取一小 钥匙氢氧化钙放入另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有不溶物。 现在知道答案了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小结:

这节课 的收获?

推荐第7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文章通过重现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历史情景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化学测定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应该正确使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

: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

我校的一节化学实验课获得了扬州市实验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实验优质课的评选。同年,我校迎来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由多位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团。对于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师而言,难得一次与这么多的特级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正如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花瓣变色一样,既新奇又兴奋,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本文就是复评课《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专家点评(发稿时获悉该复评课已经荣获江苏省初中化学优秀实验教学课评选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测定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用科学知识揭破巫术,科学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蕊、酚酞等常用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难点:提高用科学知识揭破巫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⑴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表面皿;

⑵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滤纸;

⑶学生自备:自制花汁的浸取液、白醋、肥皂水、糖水、食盐水、汽水、医用铝塑板。

⑷Powerpoint幻灯片、《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的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回到300多年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和他一起去探究溶液的一些性质。就让我们与波义耳同行,领略大师的风采吧!

(二)模块1:偶然的发现──新奇兴奋的波义耳

[多媒体]播放《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动画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300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波义耳偶然发现酸液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了。

[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假如你是那位年轻的科学家,你对“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色”会有哪些联想?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

1、其他酸溶液能否使紫罗兰的花瓣变色?

2、盐酸能不能使其他的的花瓣变色?

3、其他的哪些溶液遇紫罗兰的花瓣变色?

[教师]那么波义耳当时对这个现象是怎么对待的呢?那么请同学继续欣赏那段动画。

[多媒体]播放《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Flash动画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波义耳对此进行的科学探究,具体可参阅课件。

[教师]我们与波义耳的想法是否相同?

[学生]相同。

[教师]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新奇兴奋的波义耳。说到不如做到!就让我们像波义耳那样探究吧!

(学生分组做实验:⑴向白醋、汽水中滴入紫罗兰花瓣的浸取液;⑵向盐酸中滴入紫罗兰、玫瑰花花瓣、紫红萝卜浸泡液;⑶向食盐溶液、糖水、肥皂水中滴入紫罗兰花瓣的浸取液。)

[探究归纳]不同的花瓣浸取液在不同的溶液中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

(三)模块2:真知的追求──永不困倦的波义耳

[教师] 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波义耳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在探究中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非常有趣的是它遇到一些溶液会显示出红色,一些溶液显示出蓝色,有时也不变色,波义耳就把它称作指示剂。那么究竟它遇到哪些溶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向稀盐酸、稀硫酸、白醋、酸果汁、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碳酸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分别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记录现象。)

[探究归纳]稀盐酸、稀硫酸、酸果汁、白醋这些有酸味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现出酸性;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等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这些溶液显碱性;食盐水、蔗糖水等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呈中性。

[教师]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有时也会使用无色酚酞试液。下面就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⑴向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入1滴酚酞试液;⑵向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滴入1滴酚酞试液;⑶向蔗糖水、食盐水、纯水中滴入1滴无色酚酞试液,记录现象)

[探究归纳]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附:常见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常用指示剂酸性溶液,如 中性溶液,如 碱性溶液,如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教师]为使用方便,波义耳用一些浸液把纸浸透、烘干制成纸片,使用时只要将小纸片放入被检测的溶液,纸片上就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显示出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今天,我们使用的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

(学生实验:⑴稀盐酸、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⑵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与红色石蕊试纸)

[探究归纳]小结:⑴稀盐酸、稀硫酸等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反应变红色;⑵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等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探究真理无止境,对酸碱指示剂的遴选让我们感受到了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波义耳。

(四)模块3:魔术、巫术大揭秘──波义耳赐予了我们一双火眼金睛

[教师]实验台上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盐酸、氯化钠溶液、石灰水,但是标签已经脱落。你能设计实验来区别出这三种液体分别是什么溶液?

(学生猜想并尝试)

[教师]波义耳真像一个画家,他带领我们领略到了颜色的奇妙变化。但是生活中我们有些不正之人会利用这些现象向众人行骗,让我们来揭密这些巫术吧!

[多媒体]剑斩妖魔。巫师挥剑斩断已显形的妖魔,喷一口水在妖尸上, 只见妖尸个个鲜血淋漓,头分尸残。

(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尝试。)

[多媒体]纸事先经过处理,先用笔在纸上沾碱水画出流血的鬼形,晒干,鬼便隐去;而术上喷的水是事先备好的姜黄水,姜黄水遇碱水起变成红色,便显出血淋淋的妖尸了。

[教师]科学知识被不法分子所拥有就使人迷信,害人不浅,所以我们应该破除迷信。另一方面,科学知识也产生了魔术,魔术却能娱乐身心。下面我也来表演一个魔术。

(教师在滤纸上涂上一种无色试液,再用玻璃棒粘上某无色溶液写上“奇妙”汉字,颜色变红,再用玻璃棒粘上某溶无色液描上,颜色褪去)

[教师]你们知道我使用的哪些溶液吗?请试一试。

(学生猜想并尝试)

[教师]与波义耳同行,让我们获得了一双火眼金睛。

(五)模块4:同行感言──我是未来的波义耳

[教师]这一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讨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总结)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肯定会学有所成,我们就是未来的波义耳!

推荐第8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

1、

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

推荐第9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实验中学贾恩娣(市骨干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三、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个小木片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水的烧杯、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药匙、温度计、玻璃棒。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设计

1、演示趣味实验引入:向烧杯(底部粘有一个小木片)中注入半杯水,加入较多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片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片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

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

3、NaOH。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相互交流。

学生: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的,反之是吸热。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课本30页)然后相互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设计意图: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而通过比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会诞生在你们中间。(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归纳整理知识点: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3、设计再探究

实验设计: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NaCl、NaOH、NH4NO

3、浓H2SO4……试管、烧杯、玻璃棒、U型管。广口瓶,双孔橡皮塞……(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交流展示: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

典型设计图: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装置(也适用于NH4NO

3、浓H2SO4溶于水时温度变化探究)

4、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收获。

5、作业布置:阅读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的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烧杯和杯底粘着的木块分离的实验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设计实验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3)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我安排了很丰富的活动素材,特别是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再探究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既能给思维受阻的学生以启迪,又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广阔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精神。

推荐第10篇:《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定稿)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 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 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 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 姐姐:回来了,妹妹。 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 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 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微笑着)

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不接,说:姐姐再加糖,再加糖,我还要加糖。 姐姐:傻妹妹,已经很甜了,再加糖水也不会更甜了。 小丽:姐姐,那是为什么呀?(疑惑地) (表演告一段落)

教师:是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呢?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

同步实验1:请同学们每组取出两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2毫升水,分别逐渐加入白糖,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实验„„糖不能再溶解了。 师:这个现象与短剧中的是不是一样? 生:是。

师:哦,好像水已经“吃饱”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了了。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

(幻灯片)„„„„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水。 师;好,那我们就试试。

同步实验

2、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也就是说,溶液可能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幻灯片)„„„„,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糖也溶解呢? 生:加热。

师:好,加热,那我们就一起加热吧!

同步实验

3、加热另一支试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吃”糖呢?是不是饱和溶液呢? 同步实验

4、向试管中加少量糖,观察。

师:我们看到水又能“吃”糖了,说明加热后,溶液变成了„„„„ 生:不饱和溶液。

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因为开始水的温度低,后来加热了。

师: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跟温度有关。

师: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幻灯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通过我们的帮助,我想小丽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了的道理了。我们再去看看小丽明白了吗?请同学们继续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

姐姐:因为水“吃饱”了,它再也“吃”不下糖了。

小丽似乎明白了,点点头,哦„„ 小丽喝了几口水后,放下杯子说:姐姐,我不想喝了。

姐姐:你不是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不喝了? 小丽:我不喝,就是不想喝嘛!(撅嘴)

姐姐想了想,拿出一包果珍加到水里,果珍全部溶解,水变成了黄色。 小丽很惊讶,问:姐姐,你不是说水“吃饱“了吗?它怎么又能””吃东西“了呀?

姐姐笑着说:傻妹妹,姐姐说它“吃饱”了,是说它“吃”糖“吃饱”了,没有说它不能“吃”别的东西呀! (表演结束)

师:那么,饱和糖水里是不是能溶解其他物质呢?比如果珍、食盐、味精呢? 生:能。

师: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在平时也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我们用其他物质做一做实验,看看情况是否相同。

同步实验

5、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食盐,振荡,直到底部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把上层清夜倒如另一支试管,向试管中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或硫酸铜,观察。

师:原来水这么“贪心”,“吃饱”了一种东西还可以“吃”别的东西。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说饱和溶液时,是不是还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 生:是,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师:很好,所谓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幻灯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钟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三、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又怎样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呢?现在我们用你们桌上的NaCl(或KNO3),先配置成它们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尝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讨论、尝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讨论,实验„„„„

师: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呢?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 生:加溶剂、升温或降温

师:反过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生;加溶质、降温或生温。 (幻灯片)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师:很好,那么如何证明你所配制的溶液是否饱和呢?

生:

1、看原溶液中是否有不溶的溶质存在,若有,为饱和溶液;若无,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2、加溶质,若溶质不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四、讨论: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请同学们做

同步实验6:分别向两支试管中1—2毫升的水(要求体积相同),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匙KNO3晶体,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匙尖的熟石灰,振荡,观察,你有什么启示?

生:

1、KNO3全部溶解,熟石灰没有全部溶解。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 饱和溶液。 (幻灯片)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

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六、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某硝酸钾溶液在3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8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2、将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3、20℃时,向含有36克NaCl的136克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4克NaCl,振荡,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克,溶质的质量为————克,该溶液为的NaCl————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

) A、蒸发水,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B、降温,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C、加入任何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 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

第11篇:初中化学溶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42

化学教学

2009年.第11期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方敏(南洋模范初级中

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溶液;复习;情境 学,上海。200031) 摘要:本文针对“溶液”复习,以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置为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复习转化为有趣的情境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同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及解决实

1教学设计思路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它与人们的日常 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因此“溶液”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之

一,但同时也是难点之一,相关概念不仅内容多,

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且易混淆。新授课

时,教师曾浓墨重彩的予以分析、练习,概念辨析

以及相关计算。已经让一些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看 似知识点已经掌握.但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十分理

想。

中考临近,对于复习课,如何巧妙的设计教学

情境,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的同时,又能较好的掌

握“溶液”相关知识。是上好优质高效复习课的关 键。本文以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置为教学背景,创

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

导下,形成较为清晰的“溶液”知识体系。通过解

决营养液配置过程中溶质用量问题,轻松愉悦的掌

握溶液质量百分含量及溶解度相关计算。学生在巩

固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结构的梳理方 法。增强了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

识;同时感受到了溶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l情境创设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1—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讲述I:这就足我刚刚说的那 忍不住发问:

盆植物.枝繁叶茂。长势还那么 是什么样的水

喜人。

这里面不是简单的纯水.而是 一种水溶液。这种水溶液就是植 物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液,这种 栽种植物的方法也就是无土栽 培技术.

fppt展示】:农业上一些无土栽 培的植物图片。

溶液?

对无土栽培

让学生感受溶液

技术产生浓厚 在生产生活中的重

f讲述l:这种技术在20世纪30 兴趣.急于了 要作用.激发学生

年代就已经应用到了农业生产 解营养液如何 对营养液成分的探 上.现在已经很广泛了。实践证 配置。 究欲望.自然引入 明,这种技术不仅节省空间.还

溶液基础知识的复

有加快植物生长等诸多优点,看 来.这种技术非常不错。你们想 兴奋的回答:

不想也配置一瓶这样的溶液。亲 想!

自体验一番呢?

习。

巩固溶液的定义。

【提问】:在亲自配置这样的 回答:一种 溶液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 或几种物质分 么是溶液?有哪些特点?

散到另一种物 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 合物。叫做溶 液。 特点:均一 性、稳定性。

2基础知识复习

2.1梳理溶液知识体系

【提问】:你能说出哪些与溶液 溶质、溶剂、提供复习线索, 有关的概念? 饱和溶液、不 使学生归纳知识结

饱和溶液、浓 构时有纲可循。

溶液、稀溶

液、溶解性、

【提问】:这些概念之问有什么 联系?你们可以相互间讨论一

溶解度、溶质 质量分数、结 晶等。 思考 讨论

引导学生形成一 种科学的知识蛙 纳、整理方法。瞬 时培养学生间交沛 与合作能力。

【引人1:同学们,你们家里都 非常好奇. 充分调动学生兴

养花吗?老师

下。

里的一盆植物花盆较大.既占 水溶液中的植空间, 又不美观,于是就移栽

【实物展示】:生长在水溶液中物还能活吗?的植物。 家里也养了。不 窃窃私语.想 趣.使学生的思维过前段时间.我觉得放在房间 知道被移植到 尽快融人课堂。

【引导l:老师也整理了一张框到了水溶液中。

图。但有些空白没填m来,现在请你们补充完整。

万方数据 2009年.第11期

教学设计

43

【pptg琵示]:

华”“瞄翼191—I

t 积极思考 完成表格

为一些基础较薄 弱、学习能力较差 的学生提供学习习近平

积极思考、巧妙的融入溶解讨【讲述】:其中一种配方相对比

较简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渡论.并在学 度及溶质质量百分案上书些溶质该如何取置. 写计算 含量相关计算.学步骤。

!h墼t施r囹^kⅢ≈

口审—章嫦i哂 台。

h卉 学生主动参与知 识的回顾与提炼过 程.建构知识网络,

优化知识结构。

f分析评价】:适时纠正.同时 紧随教师问 巩固重要易混淆 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饱和 题引导.积极 的知识点。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问的转化、思考、回答问 溶解度曲线相关概念、溶解度 题。

与溶解性的关系等重要知识点。

【ppt展示】: 思考、通过表格的填写,

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 填充表格。 巩固溶质质量分数 较: 与溶解度两个重要 固体物质 溶质的质 概念的区别与联

溶解度量分数 系。

计算公式

溶剂量

要求

溶液是否

饱和

单位 联系 【分析评价】:适时纠正、评 价。

2.2测测概念掌握情况 完成学案上 通过典型习题检f呈现任务】:大家知识点整理 得不错。好.下面 结合我们学 相关基础知识测基本概念的掌握

案上一些基础知识练习.检测 练习。 情况。 一下我们的掌握情况?

【分析评价】:适时纠正、评

价。

3溶解度及质量百分含量计算复习

【讲述l:刚刚我们复习了溶液 兴趣浓厚.跃 调动积极性.为复 的相关知识.大家对溶液也有 跃欲试习溶液相关计算作 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

准备。 来配制营养液吧。老师查了几种

营养液的配方。给大家参考。

【ppt]覆示】:

常用营养液配方举例

①克诺普 ②譬格兰

(Knop) ③郎阿什赣 (}Ioaghnd) 培养藏 (Long Ashton) 培养蒗 (1865) 培养液 0940) 峨分 eL 成分 以 戚分 毫,L

lm(=I(N0|}, O8 KNO, KNO, 0505

KNq n2 C“NO山 049 ca{N00, 0.82

KHJ’O, 02 NIOtlPO. n23 NtHm 明 ·2H抑 OaⅥ西n· 02 MgSO,· 0.49 斟痨o‘· n369 7H抑 7H|o 7H,() 韩+t gePO, O,I H,Bo, 2 86 OnM5 畦铁 MnCIl· 1.8l Mm 000223 4H抑 CuSO.- CuSO,· 0.08 乱00D24

5H20 514,0 Zn.So』r ZnSO,· 00∞29 0.22 7H抑 7H力 6 H埘oo.· O伪 tt,BO, 000186 Hg) FeSO,· n6 (Nm 0由∞∞ 7Hz0 6M070_· lnUL 5 41t10

铽村 霸石簟 C.吕m· 加3 D‘0∞08 n4% "lH20 呔 呐pt展不J:

生间相互纠错与教黑板演示计 师重点 ①克诺普(Knop)

讲解相结算步骤。同学 合.对一些易培养液错知 成分(1865)

g,L

问相互纠正错 识点进行强化。

误。

Ca(N03)

2O.8

KN0

3O.

2 KH,0

40.

MgS04·7H扣

0.2

FeP瓯

O.1

营养液

密已知室温度20℃时.配置后的约为

l

E·IllL~.假如 我们

需要配置1000 E该营养液,请回答下

列各问题。

(1)需要各物质多少克?

(2)你能计算出其中Ca(N03)2的 质量百分含量吗 ?

(3)MgS04·7H20加入水中.溶质

的质量百分含量是多少?

(4)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没能找 到MgS04·7H20和Ca(NO】)j固体, 欲mMgSO,和5%e《N0勘溶液代 替,各需要多少克 ?

(5)某同学取了10 E配置好的营养

液,他继续加入4 g KNO,

固体.结果发现有晶体析}H。你能帮忙计算出析

m晶体的质

量吗 ? (20℃时

g水) KN03的溶解度为31.6

#100

非常开心。

学以致用.激发 【讲述】:同学们现在了解了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

养液的成分.也知道该怎样配

极性。

置了。欢迎每一个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实验室亲自动手傲一做。

倾听。

4溶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讲

增强学生用所学 述】:溶液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知识解决日常生活 非常重要的用途。下面请同学们用 中实际问题的意 溶液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我

识。

们经常会遇到

的问题。

讨论、回答。

fppt)箍示】:

病人在医院接受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下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Maa 000585

不可使用。

贮藏:密封保存。

请问答:

万方数据 规格:100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瓶身细微破裂等均 mL0.9 g。

一;

识来解释。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

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

表现积极。

【作业】:回家后找一找还有哪 些生活现象可以用溶液相关知

化学教学

2009年.第11期

附: 溶液复习(学案) 测测你的概念掌握情况:

(1)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组物质是( A.煤油和水 C.面粉和水 B.碘晶体和酒精 .D.氢氧化铁和水

) )

恒温下加入lO 才(

恒温下蒸发10 水

恒温下加入IO KNO,固体

g

g

g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都会有晶体析出 B.各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C.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均一的混合物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小于溶剂的质量 (3)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正确吗? .(6)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小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大.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D.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下更大

(7)粗食盐的杂质主要是MgCl:,工业上常把粗

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为什么7

AgCI。 (4)对于下列各组混合物:①NaN03和NaCI;

(窑)CaCl2和CaC03;③Mn02和KCl;④BaS04

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其分离

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D.②、④

(5)对于50℃时的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根据

溶解度曲线图思考:在如下1~6各独立操作后.溶

液内各种量是否改变?用增大、减小、不变、是、

否等词填空:

在取出的lO g溶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MgCl:的含量不变 B.浸洗前后.食盐水中NaCl的质量不变 C.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D.粗盐粉碎的颗粒大小影响浸洗后盐中MgCl2

的含量

溶剂 溶质 溶液 溶解 溶质质 溶液是克数 克数 克数 度 量分数 否饱和

液中加热到80℃时

冷却到20℃时

【1】夏向东.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即.化学教学.2009.

(2):35-37.

f2】杨芳.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和学生意向的调查分析

D】.化学教学,2009,(4):28-31.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0.10.

参考文献:

“联合制碱法"的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1—00I“一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查魏林.孙宪启

(上海市行知中学,上海201900) 在当前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传教育改革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科学探究活 授一接受”教学模式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

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 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生,在学科教育中实施STS教育,这是需要认真研 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上科版高三年级《化学 展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拓展型课程》课本的第5单元第3节化工生产中“联 2教学过程记要合制碱工业”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介绍作者在这 2.1设置情境

方面所作的探索和有关认识。 『引入】 【展示纯碱样品】纯碱在工业生产中1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有哪些用处? 万方数据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方敏

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上海,200031 化学教学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09,""(11) 0次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3条)

1.夏向东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09(02)

2.杨芳 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和学生意向的调查分析 2009(04) 3.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杨洪响 溶液知识复习指津 -中学生理科月刊(初中版)2005,19(4)

一、复习要求1.常识性介绍:浓溶液与稀溶液;溶解性;气体溶解度及温度、压强对它的影响;结晶及两种常见结晶的方法;晶体及常见的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2.了解: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3.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期刊论文 李平化学实验复习策略漫谈 -中学教与学2009,""(6)

化学实验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因此抓好化学实验的复习是提高化学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精心设计实验组合是化学实验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 环.

1 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复习的要求是:能叫出常见仪器的名称,初步学会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收集、过滤、蒸发、溶液配制等基本操作,懂得操作的原理;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O

2、H2与CO2,盐酸与硫酸,碳酸盐;初步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会填写实验报告.

3.期刊论文 朱月芳 "奇妙的二氧化碳"(复习课)课堂实录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二氧化碳是一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气体,与生命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遇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都是中考的考点和热点问题.这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复习课的课堂实录,获江苏省教育学会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教者创设情景,首先通过练习帮学生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体味二氧化碳的"奇"和"妙";然后又针对二氧化碳和不同碱溶液反应现象上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多个角度设计不同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最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整理、究善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

4.期刊论文 白应存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基本计算复习指导 -中学生理科月刊(初中版)2005,""(6)

一、复习要求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有关溶液稀释、浓缩或混合的计算;有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期刊论文 查士刚 离子反应复习三部曲 -素质教育论坛2008,""(5)

一、知识概括(一)离子反应

1.概念:在溶液中发生的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类型: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水解反应,电极反应,电解反应.

6.期刊论文 徐以润.Xu Yirun 高中教材重点实验复习-中学生物学2007,23(12)

1.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B.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C.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D.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7.期刊论文 杨祖凤 新课程理念症的复习课"理解定义,高效复习"——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复习-新课程(教研版

)2010,""(2)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如何高效复习、提升学生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复习溶液的概念、基本计算、实验操作;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8.期刊论文 李嘉勇 复习课应授之于渔习-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教学人文版)2000,13(4)

内容繁多,而理论课授课时间不断减少(我院1996年为68小时,1999年为50小时),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笔者认为不管学时多紧,总要挤时间推荐复习法,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复习.总复习方法是:抓住主线,系统复习;抓纲挈领,总结归纳;纵横连贯,联系对比;弄清概念,灵活应用

.复习时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五条主线,即溶液及其性质(包括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等);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含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方向、限度和反应速率);结构化学(含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胶体化学;定量分析(含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9.期刊论文 云梁 开发趣味实验搞好化学教学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配合化学教学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趣味实验,从复习知识型,创新提高型,应用实践型,系列专题型等几种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复习、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教学.10.期刊论文 郭智雯.曾计 分子与细胞实验复习(二) -广东教育(高中版)2008,""(2)

知识梳理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xjx200911019.aspx

授权使用:广东商学院图书馆(gdsxy),授权号:5dda965f-c2de-45c1-a20c-9e5500d0110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第12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片段(推荐)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片段

作者: 张利宣(初中化学 云南大理初中化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0 / 95 发表日期:

2010-12-30 09:30:41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 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演示]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

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把相应的现象填写在课本上。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一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讲解:溶液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评论区 

文章评论

置顶评论数:1

页:1/1 发表评论

课程专家团队: 杨梓生

2010-12-30 20:38:16 较好的体现化学学科“宏观切入——微观分析——术语表征”的学习思维。 置顶评论数:1

页:1/1 评论数:19

页:1/1

平台温馨提示 2011-01-27 12:26:23 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平台温馨提示 2011-01-14 22:36:32 辅导老师杨朝存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平台温馨提示 2011-01-13 18:51:30 辅导老师杨朝存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郑家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2011-01-10 14:15:58 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台温馨提示 2011-01-09 11:57:50 课程专家团队杨梓生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白庆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2011-01-06 20:19:25 设计得不错,值得借鉴。

学员:

赵其昌(大理市) 2011-01-05 20:28:43 看似很简单的溶液问题, 学生就是不能理解,你的设计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有可操作性,我要好好学学。

平台温馨提示 2011-01-05 08:31:58 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李富(弥渡县) 2011-01-04 10:38:43 溶液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得不错,值得借鉴。你们上得还挺快的嘛,我们这学期只是上册上完,就到期末考时间了。

学员:

张柱达(剑川县) 2011-01-03 10:10:19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学员:

赵雪梅(沾益县) 2011-01-01 16:18:18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学员:

张舒芸(澂江县) 2010-12-31 15:19:59 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有可操作性,要好好学学。

学员:

申红梅(武定县) 2010-12-31 12:48:21 设置很好!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溶液的概念,以后要好好学学!

平台温馨提示 2010-12-31 12:39:39 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简玉波(元阳县) 2010-12-30 21:08:44 很好,值得学习。

平台温馨提示 2010-12-30 20:38:22 课程专家杨梓生推荐您这篇文章到平台主页。

平台温馨提示 2010-12-30 20:36:07 课程专家团队杨梓生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李署明(云龙县) 2010-12-30 18:56:11 看似很简单的溶液问题, 学生就是不能理解, 将来我上这部分时借鉴这样来上试试。

学员:

张柱达(剑川县) 2010-12-30 14:54:24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第13篇: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

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高?

来进行研究。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

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

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

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么感觉?

表中。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

(二)中你所设计的方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第14篇:《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初步学会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稀释16%的氯化钠溶液,分析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2.通过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增浓的方法,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3.分析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溶质、溶液质量进行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玻璃棒、50ml烧杯、16%的氯化钠溶液、50ml量筒、细口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提出问题: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例如实验室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而我们实验室里购买的过氧化氢溶液是30%的,为了在实验室达到反应速率适中的效果,我们需要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稀释。

溶剂、溶液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26分钟

氧化氢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行纠正。

例:将50g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 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将10g16%的氯化钠稀释成4%的溶液。教师巡视,和学生交流,并指导实验。

实验结束后,追问:如果将溶液的浓度增大,应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溶质、溶剂量如何变呢?

按照幻灯片提示,计算并进行实验。

学生由生活经验可以讨论得出:(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

提出问题:为测定某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共收集到1.6g气体。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指导学生解题。

学生思考、交流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的求法,及溶质质量分数求法,并进行计算,一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问题。

列举实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分析

例题: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和学生互动并板书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求法。

写出反应锌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与老师一起分析并计算:13g锌可以和多少克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能够生成多少克硫酸锌和氢气。然后计算出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老师讲解和黑板上的图示写出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式:100g+13g-0.4g=112.6g,最后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算的印象。

易懂。

讲练结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利用图示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简单,

练习:100g稀盐酸和10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做练习,让两个学生板书,发现问题,然后交流,并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稀释和增浓计算

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增浓:

(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

(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

(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2.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算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准代入方程式中的纯净物质量,计算溶质和溶液质量。

第15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

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

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己的机会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

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

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

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神。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第16篇:课题1 溶液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3、回去以后相互交流一下这节课所探究的内容。

第17篇: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2、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①展示一组与水有关景色的图片;②展示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一]学生实验

动手做: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动画:食盐溶解、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溶液的各部分组成、性质相同

(2)稳定: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 (3)混合物 讨论: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溶液?

①蒸馏水;②自来水;③海水;④汽水;⑤白酒;⑥碘酒;⑦牛奶;⑧酒精;⑨豆浆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课堂小结

液-液互溶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水一般作溶剂 。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活动与探究三]:、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特征:不稳定)

动画:乳化的微观过程

[活动与探究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 NaCl、NH4NO3、NaOH溶于水前后温度变化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板书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第18篇:《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知识体系。但对一些发散性思维要求高、逻辑思维要求严密又是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上,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设计意图:对于这种全新的概念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并掌握它,因此这节课复习课我主要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安排自己的学生活动,老师只是在发现问题时做一下指引。

首先:由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及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这些在平时的讲课以及练习中已经接触过,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补充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遗漏。

其次: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了难度不同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及解题方法的印象并感受收获的喜悦。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构建溶液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溶液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及共同进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通过对溶液各知识点的复习,初步认识构建溶液知识体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溶液经转变后原溶液中各个量变化情况的定性判断方法。

2.掌握利用溶液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3分钟)

【师】一杯白糖水我们化学里叫它什么?

【生】蔗糖溶液

【师】对,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我们叫它蔗糖溶液,同学们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他们都有什么用途?

【生】举例回答

【师】恩,溶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学习了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单元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五分钟后由同学们选派代表给我们大家总结一下。(5分钟)

【师】好了,现在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做最后补充。(7分)

【师】大家很聪明,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讲解已经发下去的练习(25分钟)

【师】看来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的练习先做这么多,谁来给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作业:学案的剩下部分为作业,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第19篇: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溶液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大岭山中学 周凌燕

在本节《溶液》复习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前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此引入复习要点。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但贵在坚持,偶尔一次,只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归纳整理的习惯,需要经常地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也要增加思维导图利用过程中的趣味性。

2、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练习要精,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会对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展示学生的练习答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

(1)课堂上有请学生回答问题,但可以将更多的说话权交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2)在录播室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第20篇:《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

石玉君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以“中国死海”情景引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本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讲解、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也更为重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影响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部分药品,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掌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还需在第二课时作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题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导师,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与积累。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交互式板使用的几率比较频繁,白板触摸屏的灵敏度就相对降低,有时候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操作就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速度和思维。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学生练习和分组讨论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多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交互式白板操作技术,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不断提高交互式白板操作技能,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

溶液 教学设计
《溶液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