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尝试》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5 08:36:4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课 题:尝试与猜测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列表枚举的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利用数据比较、判断、调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 你读懂这个问题吗?

二、独立探索,构建新知 1.分析题意,尝试猜测;

师:那这个题目是你读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想的一样,为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也就是把35头换成20头,94只腿换成54条腿

(课件出示贴出例题及插图):鸡兔同笼,上面看有20个头,下面看有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请一名同学读题)-----板书: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 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就是这两个信息吗?

2、尝试逐一列表,进行验证;

(1)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各种方法)当学生说用列表法时,问:你想怎样列表?(课件显示表格)是这样的表格吗,为了表达的内容更清楚,第一行应该填写什么

请同学们利用尝试与猜测的方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到表格中,并计算验证,看第几次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先独立尝试猜测;

2、把你尝试猜测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3、在小组内交流你尝试的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

师:这是谁做的?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的做法与他一样?

师:刚才老师有个发现,有的同学在添表时写的腿数特别快,你能发现什么秘诀吗?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条。)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你给它取个名字,(板书:逐一) 小结:逐一列表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

3、尝试跳跃和取中列表

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减少猜测的次数,找到比逐一列表更简捷的列表方法吗 生尝试

(1)请小幅度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这是谁列的?

由学生自己解说他的列表法,师可以边听边问: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调整的?你这一行为什么这样填?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谁还有不同的调整策略? (3)请大幅度跳跃列表同学汇报 你是怎样想到把鸡或兔的只数调整的? (4)请大或小幅度调整与逐一相结合的汇报

重点追问:计算验证后发现什麽,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整的?

小结: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我们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

那我们管这种列表的方法叫什么呢?(板书跳跃) (5)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小结:取中列举法在逐一和跳跃的基础上直取中间数,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板书取中) 师: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列表方法?说说你的理由。(我喜欢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我喜欢逐一列表,它虽然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取中列表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地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你说的很好,无意之中我们已经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策略,是什么?(列表),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师: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的运用。比如数字比较小的时候运用逐一列表,如果数字比较大时可以采用跳跃或取中列表,那么除了列表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假设全是鸡:2×20=40(条)54-40=14(条)14÷2=7(只)„兔子 20-7=13(只)„鸡

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 直观画图法等)

师:(出示课件名解赏析) 你想知道1500年前我国的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出示:脚数÷2-头数=兔数

头数-兔数=鸡数

师:你能理解吗?看看古人是怎么讲的。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老师在为我们祖先感到骄傲的同时,老师同样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办法,你们像孙子一样的聪明了不起。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1、师:下面就让我们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到我们身边去看一看„„

2、

师:这是谁呀? 生:(齐答)王楠

师:对,乒乓名将王楠,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在乒乓球比赛中有没有咱们今天研究的类似问题呢?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师: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生:它告诉我们共有12张球台,34人在进行比赛,单打就是2人打,双打就是4个人打。

师:真厉害!一下子将两个隐含着的条件也挖出来了,共四个条件。这和我们今天探索的问题有联系吗? 利用列表法解决

3、猜硬币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四、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思路

逐一

猜测

跳跃

验证

取中

调整

直观画图法

假设算术法

推荐第2篇:尝试与猜测 教学设计

尝试与猜测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 (读成“zhì” ),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 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5分)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如果有其他解题方法,请写在答题纸上。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方法命名。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板书:跳跃列表法)

3)、哪个同学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呢?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请同学们命名。(贴出表格)

( 板书:取中列表法.)

4)、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机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问题?

5)、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直观画图法: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还有什么方法吗?

6)算术法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证—调整—再验证—再调整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历史激趣、巩固新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过渡语:同学们有信心运用自己喜欢的列表方法解决1500多年前《孙 子算经》中的原题吗?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四、分析应用,提高升华

过渡语:后来鸡兔同笼问题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变成了龟鹤问题,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那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呢?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请看题;

1、在我们购物消费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两种铅笔共7支花了5元钱,分别买了多少支?

2、在活动安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开展有益的课余活动,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象棋和跳棋的比赛,象棋和跳棋学校共有31副,恰好可让150个学生同时进行棋类比赛,象棋2人一副、跳棋6人一副,象棋和跳棋各有多少副?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呢?(没有限定大小卡车的总辆数)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用车总量数的范围:最多多少辆?最少多少辆?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1)、(如分别出现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遗漏呢?师生集体尝试逐一列表的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2)、(如出现一名同学有两个正确答案和分别一个正确答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好?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耐心细致的做每一件事请。

五、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作业:创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创编得体是否正确合理,同桌交换解决。)

结束语:数学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插图、古题译文;

列表法 思路

逐一 猜测

跳跃 验证

取中 调整

直观画图法 假设算术法 假设方程法

推荐第3篇:《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广兴镇小学

薛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比较各种列举法的特点,并让学生体会怎样列举更简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假设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多种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列表法。

【教学难点】解决此类问题的调整策略既:在运用“跳跃列举”中的调整幅度的大小,和在使用“居中列举”后巧妙的运用“跳跃列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导语: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尝试与猜测)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化难为易

师:看来这么大的数据,同学们尝试猜测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把它化难为易,从简单入手找出规律,再来尝试猜测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过渡语)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9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读题析题

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说)鸡和兔一共有9个头(问:意思是一共有9只)。鸡和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谁细心发现了? 生(可能说):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

3、大胆猜测

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学生猜测、汇报。(可能说: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8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

让同学尽情的猜答案。教师记录下来并立刻计算验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4、合作解题

师:大家刚才有好多猜想,但是么多种猜想听起来很无序,我们要怎么把这些猜想的过程,有序地整理出来呢?老师这边有一张表格(学生们也把发的这张表格拿出来)我们先一起读这张表格,谁看懂了它?(老师展示表格)

生:左边这一列表示鸡有几只,中间这一列表示兔有几只,右边这一列表示脚的总只数有几只?

师:其实数学家们也不是能每次猜准的,不过他们会根据不断地调整,最后找出答案,而把这些猜测的结果有序地写在表格中的方法叫列表法。下面我们就要用列表法试着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列表法)

5、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注意把握出现的不同方法)

6、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稍加简要分析)。 展示后小结:刚才这个小组用了假设法,从1只鸡开始假设,一只一只进行调整(板书),这种列表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 师:你们觉得这种列表法有什么优点呢?(不遗漏、不重复)

7、观察逐一列表法-----引出跳跃列表法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同学汇报时,请其他小组认真思考,做好向他们提问的准备。

a、引导发现:

问题一: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多了)

问题二:然后怎么调整?(多的减少,少的增加)

问题三:还有其他发现吗?(兔每增加1只,鸡就减少1只,腿的总数就增加2条„„)

师:我们只注意到逐一列举法的优点,那么它有没有什么缺点呢?(引导说如果数目比较大的话,我们用这个办法会怎么样?)那我们可以跳起跳起试,比如说.....引出跳跃列表法。 引导发现: 问题一:你们如何选这一组数据为第一组数据的? 问题二:然后怎么跳到第二组的? 问题三:然后怎么调整? 问题四: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结:真不错,我们也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吧!(板书:跳跃列表法)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

8、取中列表法

师:大家非常聪明,其实我们在用逐一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从中间的数进行尝试和猜想。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12个头;从下面数,有30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大家试一试。 展示:

小结:这个方法叫做取中列表法,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 方法小结: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相机板书:猜测、尝试、调整、验证)

9、比较三种列表法

你最喜欢那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猜测—验证—调整—再验证—再调整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策略。】

过渡: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种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你们很了不起。

三、交流激趣,构建新知

过渡:刚才我们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这道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并且在表格中发现了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列表的方法以及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尝试与猜测的过程(选择: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

3、学生汇报

(1)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如果有的话)

小结:逐一列表法尽管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 (2)请采用跳跃列表法的同学汇报

师:说出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调整的?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3)请选用取中列表法的同学汇报。

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的?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师: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后来传到了日本,善于研究和学习的的日本人又把它转变成了“龟鹤问题”。

(课件演示:龟鹤的图片)

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生:是一样的意思:龟就相当于兔,都是四只脚;鹤就相当于鸡,都是两只脚。

师:假如我们不叫它鸡兔同笼,也不叫龟鹤问题,还可以给它取个其它的名字吗?

生1:鸭猫问题。

生2:猪鹅问题。

生3:人狗问题。

(如果学生想不到,老师可以提示)

师: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请看题:乐乐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总值5.1元,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请你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你采用的是那种方法?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用那种方法解决最好?

五、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1、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2、结束语:数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与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推荐第4篇:《尝试买与卖》教学设计

5、尝试买与卖

教学要求:

1、知道买或卖东西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买或卖的愿望。

2、在买或卖的过程中,能流利使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有礼貌,自然大方。

3、培养学生认真听话和初步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的各式小商品(旧图书,文具等)和自备的小面值人民币;课桌摆成的“柜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兴趣导入

1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校的“跳蚤市场”吗?谁参加了买或卖的活动。

2 学生随意说自己在“跳蚤市场”上买了哪些商品,卖了哪些商品。

二、学生讲述以往买、卖经历

1 小组中自由讲述“跳蚤市场”上自己的经历。 2 全班交流。

三、在真实买卖现场,师生互动。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交易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当售货员,请一名学生做顾客,师生共同进行现场的买卖。 2 引导学生总结出在买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售货员要热情接待,耐心介绍自己的商品。

1 (2)顾客要认真挑选,有礼貌。

(3)双方都要清楚的表达每句话,让对方听清;并仔细听对方讲话,以便做答。

四、自由结组,生生互动,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买卖的口语交际活动。

1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搭档,进行买和卖的活动。 2 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买、卖经历。

五、汇报表演,评选最佳。

1 每组选派一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买、卖的全过程。 2 评选出“顾客最满意的售货员”和“最精明的的小顾客”。

六、课外拓展。

在生活中买一次东西。体验实际买卖过程。

课后记:

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本学期我继续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校本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在业务方面: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方面:这学期,我继续进行“在自由练笔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学生的 2习作能力显著增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我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三、理论学习方面:本学期,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课程标准》,《新课程实践》,《行走课堂》等理论书籍,武装了头脑,对新课程的认识显著加深,课堂操作能力显著加强。

四、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五、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八、善于将自己积累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本学期,写成体会文章累计二十多篇,收获真的不小。

个人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3 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总结如下: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1、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自我反思及案例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1、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 4 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2、研修内容丰富多彩、加强师德培养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3、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工作中,有收获信任的喜悦,也有困惑的苦恼。路漫漫兮我将上下求索,为这最光辉的事业奉献着无悔的人生。

推荐第5篇:新课改下物理教学设计尝试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设计的尝试

-----谈《磁场、磁感线》的课堂教学设计

余姚市第四中学 徐光辉 315400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物理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又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式、发现式等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一、以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现行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材《磁场、磁感线》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困难:①对教师而言:该节教材知识点多,除了课本中常见的几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还要补充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内容细,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磁感线线谱,并且要用实验来模拟以及要学会用安培定则来判断各种磁感线的分布。②就学生而言:内容新,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是新的,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新的,安培定则以及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磁感线的分布也是新的;内容难,磁感线的分布无法直接观察,安培定则的使用空间想象要求高,在后续的学习中又经常出现平面图,建立或看懂平面截面图又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多,学生总是不停的地观察教师的实验模拟,以及多种磁场分布;甚至连安培定则在不同磁场的使用也是不相同的,③就教材而言:内容阐述简单,所配练习也不多,但在后面的学习中,磁场分布情况又显的十分重要,而且左右手定则的使用也很重要。

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面上进行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接受各种磁感线的分布,让学生学会使用安培定则,把课本的知识点详细的教给学生,这样只会使后面的学习举步维艰,而且根本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的重新组合,优化课程资源,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对磁感线的实验形象模拟,各种磁感线线谱的理论探究,对安培定则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磁感线的平面截面的尝试分析。从而体现了“把知识与技能作为载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着立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新课改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试图想通过对教材的优化处理,以旧带新、以点带面,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培养科学方法和习惯。在以上的目标下我尝试了下面的设计安排,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一、设法激活学生的原认知,找准生长点,在扩展、深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①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磁场和磁感线的引入,利用原有的电场,电场线的概念迁移得到,特别要提出的是当我们无法感知和测量电场时,我们引入了试探电荷,同样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放入磁场中的方法来探究磁场,发现磁场的特性;用形象的电场线来表示电场,同样用形象的磁感线来表示磁场。②在研究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后,用它的结论去探究发现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在用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去探究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③通过对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的形状与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的比较,总结出等效替换的方法与思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了,把这些新旧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等效替换、比较异同,总结归纳的科学思想方法。

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兴趣,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总结,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用碎铁屑模拟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初步了解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用自制的通电直导线磁感线分布演示仪演示,用投影仪显示各方向的磁感线分布,改变电流方向和改变导线放置位置再观察磁感线分布情况,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对记录现象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情况下的磁感线分布,然后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加以判断。对上述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要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去发现规律,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对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着重与理论探究,在理论探究得到结论后再用自制的演示仪进行实验的验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研究离不开实验的检验,同时又可以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的培养。

三、用理论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体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与手段。“理论探究也是常用的探究”,“探究式学习有多种形式,在科学课程中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但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理论探究在科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活动的的探究点应放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设计实验方案上。为此在研究环形电流的磁感线分布时,以前是让学生观察实验模拟的情景,后用变换的安培定则去掌握分布规律,但这里很多学生就会搞不清四指和大母指的确切含义,如果这里预设这样几个问题:通电直导线变成弯曲的怎么办?环形电流是否可看成直导线?(曲线到直线)通过这些理论上的准备,让学生猜想环形电流的磁场分布的大概情况,再局部的完善,这样准确的场景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对环形电流磁场分布正确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就水到渠成了。有了这些,再用实验去验证磁感线的分布。同样道理对通电螺线管的探究也如出一辙。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改的要求,这不但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手段。这里的“原有认知结构(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理论探究--------实验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课改进行的今天,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与规律。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认知结构形象化、具体化。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各种磁场的空间分布与平面分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形成鲜明准确的物理图景,通过磁感线分布的形象展现,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对称美与和谐美;用动画的形式去展现安培定则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是把在各种情况中的使用方法统一起来,用这种统一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完整性与物理学的完美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教学体会与自我评价

新课改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②“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动手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一定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本节教学设计就是以这三个目标而展开的。用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的受力情况的分析这一方法来研究各种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的模拟,了解了各种情况下的磁场分布,并且分别用安培定则加以判断,从而建立了正确的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建立了常见的磁场分布和磁感线分布情况的模型,掌握了安培定则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规律,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通过重点探究通电直导线的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的这一经历和过程,了解了用已知量(小磁针的受力)去分析未知量(磁感线和磁场的分布)的科学方法;用研究电场的方法去研究磁场这一相似比较的科学方法;用通电直导线的磁场分布去探索其他(环形电流、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分布的理论探究活动和方法,体会安培定则这一规律在不同情况中的相互统一的科学思想,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层次,通过这些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从磁感线分布的形状去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在对安培定则的总结归纳中体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善的科学精神与认真、仔细、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对不同情况的磁场分布十分清晰,能独立自主地分析新型的情况,建立新的模型。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习能较快的接受和使用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去探究 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更轻松,使教学更轻松。

参考文献:

1.备课新思维,吴永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主要特点,陆伯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探究式学习≠动手做实验,郑青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6篇:尝试教学学习心得

尝试教学学习心得

韩陵中学

王春娥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暑期校本研修,学习了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我受益匪浅,收获颇深。

尝试教育是运用尝试思想和策略按一定的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把尝试思想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领域,称作“大尝试”。

尝试教育理论是尝试教学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它包括尝试德育、尝试教学、尝试家庭教育、尝试社会教育等方面。

尝试德育是指运用尝试教育的理论、思想和策略,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过程。尝试教学是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尝试思想培养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尝试德育和尝试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互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尝试教学法的抓手,以课本为根本,以学案为载体,全面推进课改。

一个观点: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尝试是学习本质,抓住了尝试也就抓住辽学习的本质,这个观点颠覆了“让学习在教师讲解中学习”的传统教育观念,能够促使课堂出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两抓:一抓尝试自学,二抓练习达标

对洋思经验、杜朗口经验、东庐经验、青浦经验等教改典型的深入分析,发现两条主要的趋同现象:一抓尝试自学,二抓练习达标。 所以课改中一定要抓自学,把自学搞得充分的好;一定要抓练习,把练习做得充分的大。抓住这两条,就能达到高效课堂。

三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学堂,是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是倾听教师点拨解惑的直通车。课堂是学生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不动手练习,不张嘴开口何来效益。

四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课堂教学以练为主,不同层次的练习组成一堂课的骨架,学生的自学和教师讲解插在练习之中,所谓“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教师在练习中讲解”。

当堂练习:教室布置的练习必须在课内做完,不能拖到课后。实施的难度在于学生做练习有时间差,优秀生可多做几题,但是不要教师规定,让大家争取。

当堂校对:采用即时反馈原则,当堂做练习当堂校对。 当堂订正:发现错误,当堂就订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错误在头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越难消除。因此,当堂发现错误,当堂就订正消除,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好。

当堂解决:经过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三个环节,就能做到堂堂清,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

五个一定要

一定要看书:自学课本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

一定要讨论:讨论是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人人开口的好机会。一定要加强合作小组的建设。任务布置明确,大家有话好讲。

一定要让学生提问: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高形式,也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成为教师的口头禅。

一定要保证练习时间:一堂课应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包括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口笔结合,以笔为主。一堂课必须有一定量的笔头练习。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一定要达标: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能光看形式,主要看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高低的制定标准主要依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一堂课最终要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要有当堂检测,测定目标的达到度,每堂课一般用8分钟-10分钟。

在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尝试教学与尝试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关注知识领域的要求,而且关注思想教育、兴趣、情感、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

理好各方面关系,分清主次。学习本学科的知识为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尝试教育理论是把尝试思想应用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任何活动都要“先学生试一试”,核心理念是坚持“尝试”。我们要坚持把尝试思想应用到学校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工作当中去等。

推荐第7篇:诗歌教学尝试

诗歌教学尝试

“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姜峰

姜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富有表达力的,因此现在的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下,自以为大有所益。 《未选择的路》,语言凝练地描绘出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向人们展示出人生的哲理。借着姜老师的理论指导,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分了两部分进行:一,品味优美语言。通过学生自由朗读,采用图画描绘和语言描述两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两条道路。二,联系实际,比较选择,预想两条道路前方会遇到些什么困难或者快乐,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从而明白人生道路应慎重选择。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学习目标明确,而且对课文所展示的人生哲理理解得非常透彻,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会有重大指引作用。 真是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推荐第8篇:尝试教学反思

让我们在尝试教学中且行且思

李晓华

尝试教学在我们学校开展一学期了。通过学校教导主任的引领课,以及各教研组长的示范课,其它教师的探讨课,让我对尝试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如何实施尝试教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1、转变了教育观念。

尝试教学法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理念另我耳目一新。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这么上。让学生先进行练习思维碰壁,然后在方法上教师以适当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毛塞顿开的效果。整节课孩子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自己当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这都是以往的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达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基础与能力。

2、课堂教学变化明显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学后,我对尝试教学的方法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全新的表象,在听了进修学校盖艳丽主任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之后,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上有了更清新的思路。明确了低年级的孩子如何进行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我们班的孩子几本全是农村的孩子,在人前都不敢大声说话。平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声音都很小,怎么能让他们去试着讲课呢?我先从教他们合作学习开始。先把前后桌四人分为一小组,指定出组长,分配任务时尽量细一点,每个人都有任务。锻炼他们自己说。汇报时引导他们能大声地把他们的意见说清楚

就可以了。实行奖励机制,达到老师要求的及时奖励小红花。定期根据小红花的数量发奖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班级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简单点的内容他们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意识中发生着变化。 我觉得尝试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忙碌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持之以恒,且行且思,边实距边反思必将收获硕果。篇2:尝试教学法的学习体会

尝试教学法的学习体会

叶圣陶曾经这样描述过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在教育观实际上可表示为:教师帮学生→学生大胆尝试→学生独立学习,中间一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当代教育最有效的一步。学习了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我深刻认识到没有尝试学习,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学习,要想让学生尝试成功,就要扶着他走,而不能你讲我听。

我对语文教学一直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不断吸收新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学,希望能让儿童不再畏惧语文,而且能喜欢它。最近读了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体会颇深,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教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

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

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反对盛气凌人、生硬粗暴。如果学生见到老师,都像老鼠见到猫,还有什么生动活跃可言。

二、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造精神。

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先讲解,学生照着教师讲的去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了好多年,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课学生还是被动?就是因为采用先讲后练的传统模式,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怎能主动起来呢!

学生尝试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喧就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创造精神是新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质。

三、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学生如何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对尝试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一个崭新的21世纪时代来临,人类的文明也开始向一个新的里程迈进。新世纪社会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资讯社会,这个资讯社会也必将会广泛地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教育层面上来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也必将会改变我们今后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发展、教育效能等各个领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由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练习,而尝试教学法改变为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针对性地进行讲授。这样一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对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简述如下:第一,尝试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尝试练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便具有基本训练题、准备题与尝试题的进行。“温故知新”便是尝试教学法的主要精神之一。学生从复习旧知识的活动中,使其认知结构再度获得同化或顺应,也增强儿童的信心。进而利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教师所提出的尝试题。基本训练题与准备题的呈现方式,视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常用的方法有快问快答法、分组游戏竞赛及小组搜集资料报告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乐意进行的活动。第二,尝试题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且与课本的例题相似,让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尝试题的呈现方式可采用多元化,例如角色扮演、模拟问题情境、自由联想、属性列举、分合法、再定义等。选用多样化设计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以准科学家研究过程与原则来进行学习。经由各自独立研究思考之后,再由各组讨论,共同努力从困惑中运用能力所及的科学方法,或从自学课本中得到的信息,来探索问题的解法,并为小组争取荣誉。第三,使用尝试教学法,会使概念很清晰地深植于学生心中,但“精熟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往往可配合课本与习作的题目来进行,或口头问答,或形成性评量等等。应用尝试教学法后,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增强,常能举一反三,不需要教师题题讲解,可节省时间。应多让学生共同订正,因为通过合作学习,大家都能互相帮助,使程度不一的学生能渐趋靠近,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成效。 这就是我对尝试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盼望诸位朋友不啬指正。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学习心得

第一条,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可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自己说:“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从教育心理学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条,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看。”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问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条,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教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

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

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反对盛气凌人、生硬粗暴。如果学生见到老师,都像老鼠见到猫,还有什么生动活跃可言。

第四条,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造精神。

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先讲解,学生照着教师讲的去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了好多年,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课学生还是被动?就是因为采用先讲后练的传统模式,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怎能主动起来呢!

第五条,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生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学生如何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六条,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都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了。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

第七条,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 学生讨论过程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把我置身于班级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新世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交往能力。

“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是逐步培养起来的。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4~6人为宜。

要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设法让学生体面坐下。

第八条,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上课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这是目前学生作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个弊病,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益,相反会使学生厌烦。学生课堂纪委焕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只有从教师嘴巴上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第九条,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必须达到高效化,因此课堂教学要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具体操作方法: 1.当堂巡回批改。教师在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手批改,看到错的题目及时指出错误,让他们立即订正。这样,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又能减少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学生既能及时知晓对错,能够立即订正,又能提高学生积极性。 2.学生自我校对。 3.学生互批自纠。

第十条,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教师有教具,学生有学具,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的感性知识,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学生能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新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电教手段和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世纪数学教育中心将广泛应用。同时,电子计算器也将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第十一条,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过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三大弊病:“内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有些课的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看上去练得很多,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的观点是,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儿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

第十二条,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仍坚持“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差生跟不上,只能过着挨骂的日子。学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分层教学包括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练习等,其中主要是分层练习。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差”。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在80年代初由邱学华老师首先提出并付诸应用,后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种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体现出其优越性。

现今的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这正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通过尝试而知不足,知不足方能自反,去寻求解决途径,以体现其在教学的主体作用;而教师通过尝试而知困,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然后针对问题精讲精练,以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尝试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即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由准备题过渡到与例题相仿的尝试题,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例题,从例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方法及书写格式得到启示,解决尝试题后进行尝试练习,以检验尝试结果,教师则根据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就使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就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言,我认为尝试教学的五步法中自学课本这一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学会看书,并从自学课本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联系新旧知识,理清知识系统的脉络,这就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我在这学期的尝试法教学中就把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自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扶、领、放”三步走,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扶”—学会看书:

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养成了重“听”不重“书”的学习习惯,要运用尝试法教学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和学生一起看书,并做详细指导。

2、“领”—学会思考:

在“扶”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看书自学的步骤,此时即可在自学时的思考题上下功夫。

3、“放”—学会解答:

经过“扶”、“领”这两步教学,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初步掌握了自学方法,此时学生自学课本这一环节是按照:⑴阅读大概内容;⑵仔细阅读知识点;⑶勾划批点重要内容;⑷思考问题;⑸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一些体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尝试教学法的宝贵经验,将会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借鉴。篇3:尝试教学法教学反思

尝试教学法教学反思

中心完小:普忠美

通过看到一些资料发现,“尝试教学法”对于数学教学很有效果。每当我们在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会发现只是为了体现而体现,对我们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尝试教学理论”的提出,是对我们教学的一个革新,可以说是对我们平时上课一个固定模式的改革。这些资料同时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真正的在意义上得到了实行,在课堂上就能实行“互帮互助”。当然这需要一段磨合期。

“尝试教学”的运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命令,学生一个动作,甚至有时候,学生可以当老师,至少开小差的人会少了。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一旦有了兴趣,那么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会出现有学生偏科,有学生一听数学课就哈欠连天。

“尝试教学”首先就让学生自己去有目的的自学,通过自学发现疑问和发现一些新知识,创造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我,“炫耀自我”,有时候也许还可以发现这些知识在我们身边也有,甚至能体会到当时数学家们发现这些知识的心情。所以说“尝试教学”可以先带动一部分学生学习

数学的热情,然后再影响另一部分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良好开端。

当然,“尝试教学”也让我思考到:我们低年级学生能做到吗?什么样的课型更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怎样才能做到更精细,更到位,更明确?等等,这些都需要去思考。 2010年6月23日篇4:浅谈阅读教学反思及尝试

浅谈阅读教学反思及尝试

作者:司春静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02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我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数年,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分析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

拓展阅读是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

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

由于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4.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吗,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

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显的认识,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篇5: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反思 同心路初级中学 王慧君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第八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一节内容,我的教学思路是本节课涉及的动植物类群较多,知识容量大,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以及能力训练,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以导学提纲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的一般方法,并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导入我是根据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集市商品的分类摆放,自然的引入本节的课题,接着让学生先自学解决学案上的问题,然后小组组内互助,对组内仍有疑问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我适时进行指导点拨。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学习,我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分别进行“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的小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都有意识的把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去观察、分析、发现、交流,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启发、诱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能力测试中,利用学生掌握的生物分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业是实践性的,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调查学校的植物,并进行分类。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不是太好,一是导入,虽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导入,但是有点繁琐,用时过多,如果语言再精炼些就更好

了;二是学案的设计有待于改进和提高,问题的设计过多,我设计的问题本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出低起点、小跨度、上台阶的特点,但是真正设计出来的就不尽人意;三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不合理,除了导入耽误了时间外,主要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估计过高,我原以为学生生活在农村,应该对农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可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很多学生对农作物还很陌生,当我问到玉米和花生是什么根时,学生一脸茫然,后来想想也有情可原,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都娇生惯养,有几个家长舍得让孩子干农活?! 备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这样导致我设置问题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由于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够充分,耽误了不少时间;四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互相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等,学生参与的深度有待于提高。

推荐第9篇:尝试教学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心得体会

店子镇中心小学 杜超

在新华字典中,尝即体验、品味,试则是用布、毛巾等摩擦使之干净。在我认为尝试教学既是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

尝试教学能锻炼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有三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抽象思维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一个词语的时候,如“跃”让同学们组词。同学们会组很多词,比如“活跃、飞跃、跳跃”,有些词连我想也没有想到,如“穿越”。所以,学生的词汇量不一定比老师差。

尝试学习,让学生主动动手学习。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讲,学生在做。而尝试教学是让学生先做,教师后讲。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前者强调教师是主宰,是接受性学习;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性学习,也是自主学习。有一次,我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给新课文的生字组词,第二天,我检查作业,班上有四分之三完成较好,根据我的询问,他们完成这些组词有很多方法。如:自己从课文中找词语,查字典,问家长,平时积累等。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的方法很好很多,在学习完这课过后,同学们对本课文的词语掌握非常好,从此以后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先组词,第二天课堂上在检查、纠正。

尝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是孩子的本性。孩子在一出生就再不断的尝试,他们尝试着说话,尝试着走路,一路走来都再不断的尝试。他们喜欢这样的尝试。假如在学习中,学生先去尝试着学习,那么他们会像玩游戏一样对学习感兴趣。

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长,在尝试中强壮。

推荐第10篇:尝试教学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心得体会

-----何海叶

“尝试教学”听起来非常熟悉的教学方法,可是一旦运用起来才知道要准备的内容有多少。本学期,我校积极推广尝试教学,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尝试着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尝试题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让学生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我惊喜的感觉到虽然课前查阅的资料比以前多,但心里更有底了。上课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老师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少了。老师也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

不过,在尝试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1.对后进生关注多的话,时间不够。如何做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 2.教学内容多,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有限的时间里完不成教学任务。

信心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心中充满信心,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试教学的道路上一定会硕果累累。

第11篇:尝试教学读书笔记

尝试教学读书笔记

今天终于收到当当网发来的有关余映潮老师的三本书,急急地打开包装,大师的风范映入眼帘,余老师的亲和的笑容,儒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一下子感染了我,这就是魂牵梦绕的余老师!反复摩挲着三本书,平滑,厚实,每一本冲动着我阅读的神经,从哪一本读起呢?要想深入地理解余老师的教学艺术,还是从他这个“人”开始读起吧,从读人到读课到读文再到读人,我得一路走来……

“在路上”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现在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她是央视《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尝试教学读书笔记。打开《余映潮讲语文》第一板块:“我的语文人生”第一篇文章《一直向前走》,一下子就让我想起这句话。余老师的路走得漫长而艰辛,走得沉重而幸福,走得狭窄而开阔,20岁上山下乡,32岁改教语文,35岁做教研员,50岁走上讲台,56岁仍然向前……他就这样一直走着,“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在路上,我们就始终在前进,不停地开创生活新的篇章,欣赏着路边不同的风景,铺展着人生动情的画卷。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人生之路,到处都是起点,每每遭遇着抉择,但不灭的是希望之火。余老师高中毕业后正值文-革,“知识青年下乡锻炼”,痛苦、劳累,但他任劳任怨,因为在路上,他做到的不仅是走路,心中充满着信念,燃烧着理想,“只有忍者能负重”,只为梦想去打拼,路上的日子从此并不寂寞,读书笔记大全《尝试教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即使有风雨,也不随波逐流,坚定信心,继续前进!

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余老师一路走来,伴者众矣。这里有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这是他的“服务对象”。为他们搞研究,带他们搞研究,为他的成功而自豪,五名弟-子同获“特级”,这是“名师出高徒”的盛典;近百场的示范教学,一百多场的教学报告,这是“侠之大者”的风范。在这条路上,他只为后来人,让大家少走弯路,余老师用的行动告诉我们:我能行!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人生之路不是一个画圈轮回的轨迹,而是一个张扬风帆、充满希冀的未来。行走在读书与笔记的路上,余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积淀;行走在教研与教学的路上,余老师为我们展示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幸福;行走在作文与做人的路上,余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一座语文大师的丰碑……我们也正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也正尝试着读书、笔记、教学、科研、写文、做人……前辈为我们铺展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在歧路面前,能够从容决断,一路走来,花香四溢。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也许是不经意,也许有不得已,也许是自奋蹄,我们已经上路,就不要留恋往昔,为生存,努力行走;为自我,勇往直前;为事业,坚定操守。有心酸,有困境,但都阻饶不了我的信念,朝着目标,一往无前!

在路上……

第12篇:4 维护和平的尝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识记: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及基本内容。

2、理解: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和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

3、了解:《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并适当对《非战公约》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通过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内容和作用的比较,认识两个公约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问题探究:通过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概述,探究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概括阐释:归纳概括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史实,正确评价国联的得失;正确阐释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的局面。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维护和平的尝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战结束后,人们为什么希望维护世界和平?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出现了哪些历史事件和重要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是否取得了成功,为什么没能成功?以此导入新课。

一、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教案P23)

2、国际联盟成立的概况

3、国际联盟成立的主要活动:国际联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活动:在此期间,国际联盟在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举例来说,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就包括组织缔结了1924年的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等。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国际联盟所属的卫生、劳工、交通运输、处理国际难民的机构或组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探究学习】

1、国联大会的决策机制是否能保证各国权利的平等?为什么?占主导地位的是哪些国家?为什么美国和苏俄没有参加?

2、国际联盟能够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吗?

4、国联不太光彩的历史记录

1)国联在成立初期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不太光彩的记录,列举有关史实。 2)不太光彩的记录

1成为少数大国操纵维持霸权的工具。 2纵然法西斯侵略;(举例说明) 3处理国际争端不公允;

5、国际联盟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6、对国际联盟的评价。虽然国际联盟的工作在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它的最主要工作──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却没有取得成功。 【探究学习】它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在英国和法国的控制下,国际联盟成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工具,中小国家在国际联盟中没有决定权。 第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也使国际联盟无法制止侵略战争。这是因为国联盟约规定在形成决议时需要通过“全体一致”的同意。这就使制裁侵略者成为空话。国联提出的一些裁军计划,也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泡影。 因此,到了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推行绥靖政策,国联也成为它们推行这一政策的工具。最初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国际联盟,最终没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探究学习】如何认识国际联盟的历史地位?

国际联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质的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国际联盟宣称它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但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实际被英法所操纵。它始终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探究学习】国际联盟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1、国际联盟在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方面为后来的联合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2、国联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到: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制止战争和侵略;

3、坚持各成员国平等的原则,防止大国操纵。

二、苏俄的和平外交

1、活动:1)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平法令》 2)1922年参加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同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性质:这是一项对双方来说都平等的条约。

内容:条约规定,两国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双方放弃战争赔款;发展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影响:这一条约以缔约双方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为基础,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苏俄早期外交取得的一次重大成果

2、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局面,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三《洛迦诺公约》

1、背景: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被提上日程。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讨论欧洲安全问题。最终签订包括《莱恩保安公约》等多个条约。

2、内容:

1、五国相互保证条约;

2、五国仲裁条约;

3、三国相互保证条约。思考提纲:

①参加会议的国家有哪些?主要讨论什么问题? ②洛迦诺公约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怎样?有何作用?

3、实质上是纵容德国向东发展,推动它侵略苏联的帝国主义条约。

4、积极作用:

1)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承认德国为一个平等国家。提高了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德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5、消极作用:

孕育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它是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违约时单独制裁的能力,使法国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四、《非战公约》(《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 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 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积极方面。

从短期看,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长期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也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它也成为二次大战结束后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

消极积极:尽管签署《非战公约》的国家众多,但它并不能带来世界的持久和平。在公约创立之初,英国、法国等国就对公约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以种种借口摆脱公约的制约。

30年代,法西斯国家并没有因为受到《非战公约》的约束而不发动侵略战争,签署《非战公约》的弱国、小国也没有受到公约的保护。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虽然签署了《非战公约》,却很快发动了对《非战公约》签字国中国、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因此,寄希望于一纸条约就能够制止侵略、维护持久的世界和平,完全是一种空想。

【探究学习】原因:《洛迦诺公约》签订后,为什么法国要急于签订《非战公约》?

《洛迦诺公约》把法国的安全寄发在英意的空头保证下,使法国觉得自己安全问题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希望与美国结成同盟,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美国的保障。(法国的安全保障问题)

小结:在一战的背景下,为了寻找和平,帝国主义之间相互妥协,签订了《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等一系列条约,以解决了凡尔赛会议没有解决的问题: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建立起一种新式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争的爆发。但又是其孕育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加快了二战的到来。 【总结】

课堂小结

20年代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是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为转移的,是短暂的,矛盾与斗争是长久的。

课后习题 综合一战后的经验教训,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民族自决原则 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以发展促进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

板书 维护和平的尝试

第13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古蔺县白沙中学 黄贤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⑤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③通过观察图片,影片欣赏,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2.难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三、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

带7年级上册课本。

2.教师

①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充实,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标,对所学知识以直观形式及时归纳总结,并有助于学生课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知识拓展。 ②准备小游戏:“给杂物进行分类”的材料。(将数量不一的大头针、

不同颜色的粉笔、剪刀、订书钉、白色纸、镊子等混在一个盒子里。并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③准备实物展示:a.玉米种子、向日葵种子;b.松球果、苹果/桔子 ; ④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

( 教学策略:小游戏──“给杂物分类” ,动动手、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在你们眼前的桌子上放有一个杂物盒,你们能迅速将里面的杂物区分开吗?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分得最细、最快!(游戏规则:分好的小组请迅速举起手,音乐响起时开始动手,音乐停止时活动停止。) 学生:(动动手,交流成果。) 教师:很好,大家的速度也很快。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杂物分开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分类”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分类活动? 学生1:(举例)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身边常见的分类现象,分类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分类需要一定的依据吗? 学生:分类的前提条件是品种繁多。

学生:分类需要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归类。 (二)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通过对分类现象的了解,看来,同学们对分类的技巧都已经各有心得了。我们有没有信心,今天自己也来做一回分类学家? 学生:有!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圈,在绚丽多姿的生物圈里约有生物200多万种,它们更有分类的必要了。生物又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类生物? 学生:(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 教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你能简单回顾一下,植物又分几大类吗?它们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学生:(不知植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对植物进行分类吧!同学们请观察几组植物的图片,这些植物都有种子吗? 学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教师:请同学们以一定的形式,根据种子的有无将这些植物分成两大类。

学生:葫芦藓、肾蕨、紫菜没有种子; 玉米、油松、豆角有种子。

(教师根据图解辅助学生分类。) 教师:恭喜你们。葫芦藓、肾蕨、紫菜都是没有种子的植物,想一想,它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嘛? 学生:(茫然)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几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吧。

学生: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和肾蕨具有茎和叶。 教师:葫芦藓和肾蕨都具有真正的根吗?(引导同学再将有茎叶的葫芦藓和肾蕨分成两类。) 学生:葫芦藓不具有真正的根,只具有假根,肾蕨真正具有根、茎和叶的分化。(简要分析) 教师: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还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四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给它们找到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D—蕨类植物;E—苔藓植物;F—藻类植物。

(图片展示,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同学们已经成功地给无种子植物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两种常见的植物的器官,苹果和松球果),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 学生:苹果是果实,松球果是种子。(简要分析) 教师:苹果树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是被子植物;松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 松树是裸子植物。请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着这一结构特征将玉米、雪松、桃三种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学生: 玉米、向日葵种子有果皮包被,雪松种子无果皮包被。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玉米和向日葵再进行分类?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它们的叶子。(图片展示) 学生:玉米叶脉是平行脉,向日葵叶脉是网状脉。

教师: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常见到哪些平行脉、网状脉的植物? 学生:(举例) 教师:老师再来给你们介绍几种常见的平行脉植物和网状脉植物。请大家留意,进行思考分析,植物的叶脉与植物种子胚的子叶数量有关系吗?铁树、白玉兰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但却不容易见到它们的种子,你能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判断一下它们种子里胚的子叶数量吗? 学生:双子叶植物是网状脉,因此,白玉兰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平行脉,因此,铁树是单子叶植物。

教师:同学们找到的规律基本正确。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是网状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是平行脉。 教师:我们再一起为这三种种子植物找找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A、B—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

教师:同学们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学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寻一下植物进化的规律。

生活环境──水生到陆生;细胞──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从接单到复杂。

教师:在刚才我们对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你是依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学生:形态结构。

教师:(小结植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 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你想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分类吗?让我们集体来阅读理解吧! 学生:(齐声朗读)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三)拓展与实践

教师:祝贺同学们,你们都是成功的小分类学家。通过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一起更好地了解了生物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1:这节课学我会了分类的技能。

学生2:感受到分类不仅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且分得要有意义,有价值。 学生3:我回家首先要用今天掌握的分类技能整理我的房间,要让妈妈大吃一惊,以后不用妈妈帮助我整理房间了。

教师:生活中学会分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有规律,身体更健康;学习中学会了分类,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携手来走进这收获的季节,一起来感受这收获的喜悦吧! (实践活动:① 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分析用什么方法分类有利于自己的学习;② 实践中不断完善分类方案;③ 2周后交流分类成果。) (四)收获的季节

教师: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掌握的生物分类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吧。

六、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1、有无种子: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无茎叶分化

3、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假根

4、蕨类植物:有茎叶分化,真根

5、种子外有无果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6、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我上过的公开课教案,课后反应不错,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能给我指出来. 优点: 创设教学情景引入不错,达到了进入新课的目的.教学语言精练、生动。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不足:板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案书写还需要改进.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 (精选范文) 荐生物的分类教案 (精选范文) 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第14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探究教学设计尝试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探究教学设计尝试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案例 浓硫酸的吸水性

[探究方案]

【实验1】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放一表面皿,倒入约15mL的浓硫酸,在天平的右盘内添加砝码,将天平调平,静置约15min,观察现象。可看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约5小格。

【实验2】在100mL的大试管内注入约15mL的浓硫酸,插入装有2~3mL饱和硝酸钾溶液,用橡皮塞塞紧大试管管口,静置约10min,观察现象。

【实验3】用小刀切小块富含水分的瓜果,在天平上称其质量,用塑料袋固定,放入装有10~20mL浓硫酸的试剂瓶中,使瓜果块悬于距浓硫酸液面1~1.5cm处,塞上橡皮塞使试剂瓶密封,静置约20 min,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1】看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约5小格。

【实验2】看到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针状硝酸钾晶体析出。

【实验3】瓜果块有些萎缩,将瓜果块取出在天平上称其质量,其质量明显减少。

[实验结论]

浓硫酸吸收了水,具有吸水性。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和任务。(2)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实验自己去探究,并且更多地通过合作完成。(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表达和交流。实验探究模式,往往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研讨等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并辅以其他的方法。

注:本文为温州大学2009年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尝试》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玲珑,马志成.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3).

[3]陈姿诗.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的瓶颈问题[J].宁德师专学报,2009,(2).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15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兴城三中 王小芳

一、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生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种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种并未全貌而系统的 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学情分析 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难点

1.重点

① 尝试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 ②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

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 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四、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主要用到 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 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五、课前准备

1.学生

① 带7年级上册课本。

② 收集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

③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2.教师

① 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充实,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标,对所学知识以直观形式及时归纳总结,并有助于学生课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知识拓展。

② 准备小游戏:“给杂物进行分类”的材料。(将各种形态大小不一的橡皮、卡子、纸团混装在一个瓶子里。)

③ 准备实物展示:a.玉米叶子、枫树的叶子;b.桃、松球果;c.准备几种植物的图片及标本。

④ 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小游戏──“给杂物分类”

同学们,在讲桌上放有两个杂物盒,你们能迅速将里面的杂物区分开吗?看看哪名同学分得最细、最快(游戏规则:分好的同学请迅速举起手,音乐响起时开始动手,音乐停止时活动停止。)

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杂物分开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分类”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分类活动?(生举例)导入课题(第一章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观察实践

尝试对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1.学生自学书p80页有关分类的概念和分类依据。(要求明确生物的分类依据是根据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特征来进行的。)

2.教师:将预备好的植物图片,书p81页,用单独的图片,杂乱无章地用透明胶带纸粘在黑板上。并在学生自学后找同学把黑板上粘贴的图片分成两大类。(注:允许同学贴错,贴错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改正直至贴对为止。)

3.再请同学们将玉米、向日葵和油松进行分类。(将玉米、向日葵贴在一起,而把油松贴在另外一边。)

老师带来一枚桃子,好,请一位同学来品尝。(生吃桃)

那我可要你答一个问题:你吃得桃子是果实,你知道吃得是果实哪部分?a.果肉 b.果皮 请选择。

4.让我们来重新回忆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上有何不同。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手中玉米和菜豆种子(已解剖开的),二者有哪些区别?(生总结归纳)

那平行脉和网状脉又指什么?(手举收集到的玉米叶和枫树的叶解说)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

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三)讨论分析,反馈交流

尝试对无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到前边来依照前面的分类方法把水绵、葫芦藓和肾蕨来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

重看黑板上这六幅图,由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了。

我们现在由图出发,进行逆向思维,将整个分类过程由下往上用文字表达出来,老师板书,同学们来说分类逆过程。

本节课,我们成功地针对六种植物进行了分类,并且通过分类活动,初步掌握了植物的分类。明确植物分类依据是??(学生接述: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去花园,对你所见到的各植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试着对动物园里的动物进行分类。生活中学会分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有规律,身体更健康;学习中学会了分类,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携手来走进这收获的季节,一起来感受这收获的喜悦吧!

【设计意图:植物分类图解,回忆分类过程,对知识再巩固。】

七.收获的季节

八.板书设计

第16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3、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积累下列词汇: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作品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直被推崇‚美国文坛巨子‛。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伶俐(líng lì)差 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 滑稽(jī) 戏 谑(xuè )煞费苦心(shà) 猝不及防(cù)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 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3、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学生概括)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谁+做什么) 明确: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谁+做什么) 明确:(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明确: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4、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与结构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1-5)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 (1-3)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 (4)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 (5)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6-7)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言简意赅(gāi) 乳臭未干(rǔ) 趾高气扬(zhǐ) 诽谤(fěi)

四、疑难解析

1、质疑: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惑:作者详细描写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略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作为,后又详写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的注脚。它们发表在同一期的《汉尼巴尔周报》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2、质疑: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写的详在哪里?为什么?

解惑: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分别详写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因为这两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这两次文学实践也更有创造性,最能表现‚我‛的‚聪明伶俐‛。(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3、质疑: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又为什么要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

解惑:因为报道的内容已在交代写作原因时说明,再写就会重复。插图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是因为这个标题有新意,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五、语言揣摩

1、‚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明确:|因为我当时年纪尚小,只是觉得希金斯自杀这件事很可笑,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打击一下自己报社的竞争对手。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并不懂得这样暴露别人的个人隐私是件不道德的事。他也并未想借人身攻击,诋毁对方的人格。没有什么险恶用心。

2、‚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郎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

明确:这句话委婉而不失礼,但有着很强的讽刺力量。言外之意是,这次我们虽然发表了你这篇令人难以忍受的蹩脚之作,但目的是告诉你今后我们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这类东西了。

六、问题探究

1、希金斯为什么‚背着双管猎枪来访‛,又为什么‚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提示:希金斯是什么人?他来访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我‛当时有多大?希金斯是被‚我‛在报纸上讽刺过的人,他因恼怒找‚我‛算帐,因为看到‚我‛太年轻,认为不值得和‚我‛计较,所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2、‚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3、叔父回来以后,为什么非常生气?后来又为什么变得温和了? [提示:结合原文,再稍加分析,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叔父的生气是因为‚我‛得罪了不少人,后来看到‚我‛登记了很多新用户就又变得温和了。]

4、‚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七、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测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明确:‚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除这些以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小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明确: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五、欣赏评价

1、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怎样的?请谈一谈。如果还没有过,请在本周内实施,并记下体会。

2、你认为文中的情节中,哪一处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才华,说说你的理由。

六、拓展: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次。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具体内容:

1、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报道

2、嘲笑两名知名人士 (略写)

3、给新来外乡人的诗写脚注 (详写) 巨大反响:

1、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2、使报纸销量大增

3、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详写)

第17篇: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察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在实验中落实探究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高二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还原性糖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但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他们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在“动物的物质代谢”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例:为什么我妈妈摘除胆囊以后,医生建议她要少吃鸡蛋和油腻的食品?“瘦肉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糖尿病得病的原因是什么?“脑白金”真的有用吗?等等。在“生殖和发育”中,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花粉过敏?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一般情况下,一个卵细胞只能和一个精子结合,那为什么女性一生只产生400多个卵细胞,而男性一生却要产生不计其数的精子?等等。

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我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估计的。

3 在调查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在学习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高二新教材中安排的一些研究性课题恰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就以课本上第1个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为例,谈谈我在调查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①提出主题:教师指定了两个主题——基因工程的进展、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防治。所教的(2)班和(4)班选择了第1个主题,(5)班和(6)班选择了第2个主题。②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③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④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

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18篇: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山东文登市教研中心 荣凤志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新课程不同模块中都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糖类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糖类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除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要学会去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如“你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通过实验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中重视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

能提出很多问题。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 在“生殖和发育”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结论,会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

估计的。

3.在调查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在学习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新课程教材中的一些栏目就是为进行探究提供资料。如把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 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所以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19篇:分层教学尝试中

分层教学尝试中

在小班化教学的全面实施下,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进步或发展,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和智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吃不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便是解决这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

我在教学活动中观察、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状况、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习惯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大致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潜能生,B为中等生,C为优等生。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能上则上,该降就降,并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目标分层,激活思维

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提出各层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1、预习目标分层,关注需求

我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完成。 A层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B层学生:在A层学生的基础上,流利朗读课文、解决课后问题; C层学生:在B层学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当然,以上三种预习分层要求不是绝对的,界线是模糊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预习目标,也可以自拟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2、课堂目标分层,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影响了他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观察方法和角度,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标准:A层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初步理清课文脉络,就已经达到学习要求了; B层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学生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参与学习,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促进他们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文章,“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我多提供些学习目标供学生参考、选择。

学习目标一:

(1) 默读课文4—13自然段,想一想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2) 找出父亲教导“我”的话,请你多读几遍。

(3) 读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4) 补充阅读材料:短文——《两只青蛙》。 学习目标二(在目标一的基础上增加): (1)从事例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说说读后的感想。

(3)阅读短文——《两只青蛙》,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习目标三(在目标一的基础上增加):

(1) 读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并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 阅读短文——《两只青蛙》,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这样的学习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满足与收获,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

三、作业分层,唤起热情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对驿动的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就是给了他们一片用以翱翔的天空。我在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收获。作业以梯度设计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基础题(适合A层潜能生):完成作业布置任务的下限目标;提高题(适合B层中等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拓展题(C层优等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这样的分层作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张扬。例如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基础题:A.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提高题:B.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年的废墟,书写着中国150年的耻辱。面对圆明园的废墟,看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谁说?是将铁蹄踏进圆明园的英法联军,还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或者,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把你想说的写成一段话。

拓展题:C.如今,在废墟上已逐步建起圆明园遗址公园,每天接待着无数的中外旅游者来此参观与凭吊。关于要不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即可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发展,又可以使另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能力得到发展,交流收获时又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让分层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

总之,教育无痕,就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我校实施分层教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20篇:快乐尝试小班化教学

快乐尝试小班化教学

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县城附近的学校任教,迎接的生源多是来自城区周边,面对的每一届学生多是班级生数多,学生基础差。教学负担重,往往为了赶教学进度,批改作业就搞得精疲力尽,很少有时间钻研教材,很少注重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很少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能照顾到能够升学的小部分学生。平时也无暇顾及学习新课改的精神。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和巩固,人口数量的减少,近两年学生的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地递减,我们学校由原来的42个班变成现在28个班,班级的生数由原来每班60多人降至每班30人。实行小班化教学迫在眉睫,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学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从而能够有较多的时间研究和分析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关注课堂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促进我们必须用更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作为班主任兼英语教师的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才真正体会到在教改中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异差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要抓住小班化教学的契机,转变传统教学的理念势在必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地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并且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寓教于乐,乐中求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小班化教学,本人尝试到了小班化教学的快乐和成功,每一名学生都倍受关注,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喜悦,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和充分性原则。两年多来,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在小班化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的。

一、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

利用小班教学在时空上的优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学习法,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交往、表达等的频度与效率,在编组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编组。有利于教师重点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有利于同学间相互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在七年级分组学习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话操练及小品排演,因此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等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分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分组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要做好组织工作外,更要参与其中,成为某一小组的一员,认真聆听组员的发言,适时加以指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也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学生爱英语学习上的兴趣、方法、平时所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将课堂提问分为三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这种活动可以让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均尝试到自己被老师表扬到的自信,体验到自己成功的感受。在班级的分组活动中一定要让班级的30名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得好,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从内心乐意学。

二、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

在一次语文识字竞赛活动课中,我采用的是分组竞赛活动的方式,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竞争非常激烈。竞赛结束后,接着根据各组竞赛名次进行编组,将每组相同名次的学生编入一组,进行课文对话表演。各组中其中学生主动帮助身边的另一名学生练习对话,并一起设计出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力争在小组比赛中赢得荣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用的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是游戏教学。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能把读书作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游戏教学,不仅是学生学得积极,老师也教得愉快。

三、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好学

语文教学应当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加强语言交流为中心环节,教师应当注重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不会感到是在听老师上课,而是感到自己在上课,同时还在与别人竞争,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巩固。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尝试,我所教的学生在小班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小班化教学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增大,师生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小班的小组学习学生们更加大胆活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老师特别亲近,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尝试》教学设计
《《尝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