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8 08:35:5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林声的红树林,你从课本中了解了关于红树林的哪些知识? 二:复习

课文的条理非常的清晰,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红树林? 理清思路: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三:汇报第二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这梦幻般的海上森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 1:涨潮时红树林是什么样子?退潮时,作者怎么写?  2 : 远观红树林,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能不能用文字 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2,学生汇报:

涨潮时,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红树林? 密密麻麻,青翠,浮荡

潮退了,红树林露出了他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呢? 图片出示

“绚丽多姿”这个词语中有什么呢? 色彩和姿态

这里有哪些颜色,什么样的姿态? 师生合作朗读,读出这片红树林的绚丽多姿 四,汇报第3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绚丽多姿,那么你们想走近红树林去看一看,摸一摸它的树干吗?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小船慢慢滑进红树林深处。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的句子:

ppt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世外桃源,你想象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这时用红树林形容世外桃源,

可见作者走近了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

2 那么这个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继续往下看;ppt出示 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这造型怎么样,想象一下,你能画出来吗?(学生现场作图,理解盘根错节,纵横交错)

3 怎样才能织成一张绿色的网呢? 4 穿行其中,你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

5 红树林是这样的美,她有美得姿态,还有淡淡的花香,难怪作者会说“我被………..”

播放 视频 同学们,你被什么陶醉了?

6红树林不愧是海上奇观让我们和着乐曲,有朗读再现这片幽静神奇的红树林。

五 汇报第四自然段:

1 正当作者陶醉其中的时候,听到了树枝上啪啪的声响。这声音是什么呢?

2 红树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什么?“胎生“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 3 你能从他的繁殖过程感受到什么? 六 汇报第五自然段:

1 红树林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赞美。 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到了“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一起赞美红树林。

2 正是由于他的默默奉献,海南人民视他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他给海南岛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让我们来怀着赞美之情来歌颂红树林吧。 七总结:

1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红树林一样吗,默默奉献的人们呢?

2我想我们文章的作者“林声”也不单单向我们赞美红树林,更在于向我们借物喻人,赞美那些像红树林一样默默工作的劳动者。

推荐第2篇:《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

主备人:秦亮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红树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四、小练笔:尝试以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为主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只需要描写出景点的美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即可)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推荐第3篇: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

第一课时

师: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出示:红树林的画面(2)。师:课题用什么颜色写?(生:红色!绿色!又红又绿!)

师:红树林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生:树冠绿色,树干事褐红色) 师板书:红树林。全班齐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出示字词检测及注释)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写出课文的提纲。(边交流边出示)第一自然段没有具体描写红树林,它的作用是什么?(见教参)

师:下面四个自然段从四方面围绕“大海里”和“梦幻般的”描绘了红树林的奇观,请孩子们快速浏览每个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红树林的顺序,完成屏幕上的表格。(出示,师生合作填空)见教参P42

1、“我”通过哪些活动了解红树林?(第二列)

2、每一段从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第四列)

3、“我”的观察点?(第三列)

师:提纲笔记不但能使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帮助把握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顺序。

4、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

接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交流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好,现在老师出一个谜语来考考你们,看谁最会猜:(出示)(红树林)

师: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板书,齐读) 出示红树林图片。师:这就是美丽的红树林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远观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远看:绚丽多姿)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生1:正是涨潮的时候——浮荡在海浪之中。(出示)

师:从浸没、露出、浮荡这三个动词更能体会到红树林的动态美。这句中的浮荡换成飘荡好不好?(飘荡会移走,浮荡只是在原来的位置移)

师:对,这就是关键。红树林扎根在泥土里,不会移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多么——(准确)还有句子吗?

生2:一会儿潮退了——的世界。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出示)把红树林当作美丽的姑娘来写,写出了红树林的美。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这美好的意境读出来呢?(欣赏、激昂的语气)

1、自由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师:正是涨潮的时候,生:一片——海浪之中。师: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师:一会儿潮退了,生:红树林带着——海滩上。师: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

师:啊,我的眼前,生接读:变成了——远客。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远观红树林这部分的内容的?(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学法)(课件出示学法)这就是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师:因为有些文章比较长,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学习。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学习方法,从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段落进行学习,也可以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交流汇报要求。

第三自然段/师:近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茂密)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一株株红树——绿色的网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师: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师:近看红树林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幽静、神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句2:树枝上盛开着——龙宫的大花园。

师:那你能说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比喻;出示)用了这个比喻就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它的神秘美。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师:仔细读读这一段,再看看课文插图,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去写红树林的?(点面结合)

(整体——部分——整体) (概括——具体——概括)

3.汇报第4自然段: 师: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繁殖)那红树林的繁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命力强)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当种子成熟后——照样扎根生长。

师: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带着赞叹的语气读。(男女生赛读)

师: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一起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汇报第5自然段:师:学习红树林的精神这一部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奉献精神)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红树林和——卫士。

师: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用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作喻,与“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作比较,把红树林的品格拟人化,应该怎么读?(带着赞颂的、赞美的语气读)

句子2:它既不要——自然灾害。(相机理解贫瘠不毛、抵御的意思。) 师:最后这句很精彩,既说明了红树林庞大的根系的作用,还提升了红树林的形象——事兄弟姊妹练成的一个整体,又照应了前面三段的内容。

师: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齐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图片)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学习了这篇课文,从红树林的奉献精神中,你想到了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师:坚守岗位的士兵、辛勤工作的老师、起早摸黑的清洁工,他们就像红树林一样,默默奉献着。作者赞美红树林,同时也歌颂了像红树林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师:(出示)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课后思考题1)

推荐第4篇:《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研组 孙惠霞

【设计理念】

本课的阅读教学贯穿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上顺学而导,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感受红树林的奇丽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悟、读中议,创设情境,整合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奇观”单元主体课文《红树林》。 【学情分析】

南国边陲的红树林对西北的孩子们相对比较较陌生,理解感悟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前两篇文章已带给孩子们太多的惊奇和震撼,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独立认字学词,认识“纵、栅、硕、庞、御”5个生字,重点写“御”字,用多种方法理解“浸没、芳馨、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2.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体会红树林的精神,进一步感受借物喻人文章的特点。(难点)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了解红树林的特点,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重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主题切入

1.看图猜景观。2.揭题板书。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图片,猜景观名称,由此引出课题,使得课伊始趣已生。】

二、检查预习,触摸学情 1.检查字词。理解“婀娜、绚丽多姿、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强调“御”的书写;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重点查字词认读理解和读文,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自主质疑,品读解疑

1.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质疑课题。预设:为什么说红树林是奇观?

2.出示学习金钥匙: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中让你体会到红树林是一种奇观,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用关键词在书上做出批注,和同桌交流后举手准备全班交流。

3.交流。(预设)

第二自然段要点:A.抓住涨潮退潮两幅画,感受远观红树林的绚丽多姿;B.相机理解“浸没、芳馨”。

第三自然段要点:A.播放视频,感受近赏红树林的幽静神秘;B.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盘根错节”。

第四自然段要点:了解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A.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B.进一步感受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自主质疑,品读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批、悟、议,在自读感悟和教师的顺学而导下逐步归纳,巩固梳理提纲的方法,感受红树林的奇丽;视频播放将平面语言直观具体化,丰富了学生体验。】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收获。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畅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养成整理归纳的学习习惯;作业布置将课堂有效延伸。】

板书: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幽静神奇(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推荐第5篇:红树林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推荐第6篇: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

红 树 林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重点:

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及具有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红树林》一课,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红树林的吗?

2、课件出示红树林的图片 说一说,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2-5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试着列出提纲。

2、合作探究:

3、课堂交流:

完成自学提纲1,请个别学生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明确答案。 课件出示

(二)学生发言-----师引导点拨:红树林是秀美的谁能用课文的一个词来形容。除此还能用一个字能形容吗? 点名学生回答:世外桃源 奇

师点拨红树林的奇在哪些地方得到了体现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走进远看红树林的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归纳本段可以从两方面来写?

2、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从两方面

一、涨潮时。

二、潮退后。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欣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红树林的美。

“一会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红树林的美)

(2)点名读,小组读。 小结:远望红树林这样的美,大家想不想走进红树林去看看呢?

3、读第三自然段归纳:这一段写出了红树林什么样的特点?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词语出示语段“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绿色的网。”

(2)、学生读进行评价。 板书: 幽静

神奇

(3)、小结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思考:红树林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4)、小组交流你知道的红树林的品质。

(5)、课件展示:红树林的精神: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地奉献,为人类造福。

(6)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教师充分引导鼓励。)

2、总结: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畅所欲言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林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用上“既不要„„也不要„„”的句式来夸夸它。课件出示和红树林一样拥有奉献的植物沙漠中的红柳、沙漠美誉的玫瑰、胡杨林„„ 师小结:人类生存的家园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红树林一样的植物不但无私的为人类做贡献不求索取,而且为大地带来了斑斓色彩,有了它们我们的家园不在是空洞的黑白色。

五、拓展训练:

1、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2、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的景象;

3、不看看红树林,---------------------。

六、堂清检测:

1、这篇课文从( )、( )、( )、( )来介绍红树林的。

2、请你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红树林的精神。

板书设计:

红树林

散文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推荐第7篇: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推荐第8篇:《红树林》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红树林》一课,如何让学生体会其堪称“奇观”的美呢?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能够了解到文章的写作顺序,在写景的时候由远及近,介绍了独特的繁殖特点以及红树林的作用和奉献精神。而最让人陶醉的就是红树林的景色,怎样让学生去品评这美丽的风景,让文字变得灵动起来呢?

我想,每种景物都有它的特点,作者用丰富的词句也只是为了细化展示这种特点,当我再次回到课文中时,红树林的特点便鲜明了许多,当作者远看红树林时,就是一个“绚丽多姿”,当作者深入其中时,那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龙宫的大花园”。这诸多的形容要让学生通过文字去品味和体验。于是,我的教学思路就更加清晰了。

先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同学们在读第二自然段“远景”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词概括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绚丽多姿”这个词,这个词不但写出了色彩,还写出了形态。我借势激趣:文中的词句哪里展现了这种色彩,有如何展现身姿?学生立刻回文阅读,抓住”红树林\"\"青翠”来说明“绚丽”,我进一步引导,仅仅看文字表面的内容是不够的,结合插图看看、想想,还有更绚丽的景色吗?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联想发现:这里不但有暗红色的树干、青翠的树冠,还有蔚蓝的海洋,雪白的浪花,这红绿蓝白的交相辉映,就成了一个绚丽的世界。那“多姿”呢?学生已经了解了抓关键词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展开想象,于是纷纷开始描述那份“多姿”:“密密麻麻”时的紧凑,“露出”时的俏皮,“浮荡”时的轻柔,“婀娜”展现的娇媚,这就是一片“多姿”的红树林,时而浸没,时而出现,时而挺拔,时而摇曳,还有什么树林比她更“多姿”的吗?这就是教给学生评析鉴赏文字的方法。

接下来就到了学生一展身手的时候了,抓住近景特点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词句细细品味、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点评:之所以称红树林为“海上的世外桃源”,是因为它处在密密麻麻的遮蔽之中,显得安静、神秘而令人向往,就如同世外桃源一样;之所以称它为“神秘的植物天地”是因为它的树色彩形态各异,形成立体栅栏,拉成绿色的网,还有花香逸出,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之所以称它为“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是因为荡舟其中,毫无杂响,潮涨潮落,景象各异,这样的景观让我们不由得觉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之所以说它是“龙宫的大花园”是因为它地处海上,风景秀丽,绿树彩花,香形兼备,也许只有龙宫才有吧!

这就是红树林,一个堪称奇观的景象,让作者惊叹,更让读者痴迷,我们只有抓住文字去品味,才能让自己恍如身临其境,为这奇观拍手叫绝!

推荐第9篇:《红树林》教学设计方案

《红树林》 唐秀兰

一、教材解析

《红树林》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给文章提纯的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给课文列提纲。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红树林》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前两篇文章已带给孩子们太多的惊奇和震撼,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他们有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红树林”这一课题,它对于既好动又好奇的六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对红树林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会很浓。另外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有违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学生收集的资料,生字卡片;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环境。、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2、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3、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检查了预习,巩固了新知,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训练了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下文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

- 4请每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阅读红树林专题中的有关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讨论。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网址,继续探究。

六、布置作业,巩固写法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推荐第10篇:《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奇观”这一主题单元里的课文。这篇课文我之前没教过。为此,在上课前我仔仔细细地备好了课。由于我对文本和教学设计了然于胸,加之学生反复熟读了课文,所以,课上得挺轻松。现对本课的教学细节略加梳理。

一、搜集资料,搭桥铺路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更为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红树林的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五年级的孩子在资料的筛选及整理能力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挺强的。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争着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有的说红树林是“海岸卫士”、是“地球的绿肺”;有的说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优美;有的说红树林的生命能力强;有的说红树林有护岸保堤之功。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些。

二、落实重点,渗透方法。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的孩子对提纲的概念刚接触。需要老师牵着手学法,放开手自悟。因此,在梳理完课文的脉络之后,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我以第二自然为例,教学生列提纲,再小组合作列

三、四自然段的提纲。有了前面方法的渗透,第五自然段的提纲,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再指名汇报。这样扶放结合,学习效果还是明显的,当然,一部分概括能力弱的学生还需在实践中反复锻炼。

三、抓关键词句,打通壁垒 在读熟课文之后,学生找出了关键词“海上奇观”。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学生很快找出了远观近赏红树林形色味的词句。在品读自己喜欢句子的同时,我相机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海上奇观,而且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地球的绿肺”、“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保护神”„„通过这样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议一议、悟一悟,学生对红树林感悟得更深了,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了。言为心生,在快要下课时,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赞叹:“密密麻麻的红树林真是海上奇观呀!”有的学生赞美:“婀娜多姿的红树林真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呀!”还有的学生动情道:“盘根错节的红树林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呀!”有的学生还天真地说:“好想亲手摸一摸,抱一抱呀!”铃声响起,学生还沉浸其中。

一节课下来,收获多,遗憾总是相伴的,总绝条分缕析的太多,总绝这样那样会更好。

第11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着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第12篇:二.3《红树林》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

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

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

8、

9、10+录像 指导朗读(

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 “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第13篇:红树林

《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2007-02-21]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他们的见闻比较广。有一些孩子真的去过海南,亲眼见过红树林。这对于学习本课来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亲临的体验,学习的兴趣也会很浓。另外他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涨潮:

远看:美丽 退潮:

红树林(海岸卫士)近看:幽静 神秘 奉献精神 (借物喻人—劳动者)

胎生:随处生长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

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

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安国路小学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安国路2号,毗邻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与景色宜人的牛毛山仅一街之隔。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有一个观念超前、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热爱教育事业,肯于钻研、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周边社区建设良好,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城区的工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较好。学生总体素质较高,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能团结互助。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意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书写认真,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

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导朗读)

6.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如果配上音乐来朗读这首诗,我想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

深圳,这座昔日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座座厂房,所有的变化让世人瞩目。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不经意之间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同学们,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你会感受到时间在流动中带给我们的永恒。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教学反思

“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乐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初读感知,读通诗歌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由“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切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边读边思考。

在细读感悟、理解文本的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3-7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谈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在美读中体会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之后,我就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中,我再次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给村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我应该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真切的感悟,发表建议。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

昨天(小村庄):贫穷落后

这儿(深圳特区)

改革开放(邓小平)

现在(大都市):焕然一新

第14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反思:从红树林的精神和品质去理解,顽强的生命力任何的地方都可以生长,不讲究土质,哪都能生长;团结一起,默默奉献,再联系实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第15篇:《红树林》读后感

到底什么才是爱情?爱与性到底是什么关系?看完《红树林》,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里。

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它有时坚不可摧,有时不堪一击;它有时天长地久,有时转瞬即逝;它有时千金不换,有时一文不值。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在我看来,谈恋爱,更要趁早!在莫言魔幻的时空穿插写法下,这种感慨被无限放大。现在的林市长,乌烟瘴气,不忍置目,曾经的她,白的像一张宣纸,纯的似一汪泉水。什么使她蜕变?身份,权力,家庭,当然,还有爱情。爱情是个什么东西?对于红树林养珠场的那个知青林岚来说就是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是最美好的东西;对于秦书记的憨儿子媳妇,宣传局长林岚来说就是苦药,是让灵魂不得安宁的罪恶之源;对于南江市副市长林岚来说就是狗屁,是一钱不值阵阵恶臭的狗屎;对于头发半白,满脸摺皱的阶下囚林岚来说就是救赎,是半辈子荒荒唐唐人生的错误源头。爱情,让她幸福过,高贵过,痛苦过,忏悔过,最可悲的是,她最后却没有提及的资格…

爱与性不能等同,不能分离,等同缺乏浪漫,分离何异禽兽?

铁窗下的林岚在回首自己40多年的经历,在想起马叔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那一次误会呢?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一辈子到头来才发现,无论心里怎样骗自己,不论身体上怎么糟蹋自己,有一片地方总会是柔软的。不管心里塞了多少世俗,吞了多少珍珠,总会在哪儿,也许会变小,但绝不会消失,也许不会让你大彻大悟,洗心革面,但肯定会在某个时间让你心里一动,沉默不言。

当眼前的欲望浮华散尽,如果你追悔莫及,无颜以对的话,受苦吧,你将受到惩罚;如果你问心无愧,感到欣慰的话,骄傲吧,你是真的幸福。不要妄想着逃避,谁也逃脱不了! 面对爱情,一定要严肃,认真,虔诚。

第16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

五年级 张海龙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5个,写字11个。 4.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5.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板书课题:红树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陶醉、奉献、贫瘠、庞大、抵御”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5个,写字11个。

3、理清课文条理,练习针对课文主要部分的内容写提纲。

三、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理解词语“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陶醉、奉献、贫瘠、庞大、抵御”在课文中的意思。

自学时间:7分钟 自学内容:全文 自学方法:自读——查字典——小组交流

四、导学探究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正音。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音、字形掌握情况。

①栅栏 抵御 婀娜 纵横交错 硕大 倘若 芳馨 盘根错节

贫瘠 树冠

② zhà ē nuò tǎng shuó 栅 婀 娜 倘 硕 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绚丽多姿:灿烂美丽,姿态多样而优美。

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交叉错杂的样子。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五、初读感知

1、红树林有什么特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

六、定教释疑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列出课文的提纲。(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板书)

偶遇红树林

远望红树林

近瞧红树林

繁殖能力强

奉献精神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七、精练达标

一、查字典,我能行。

1.“栅”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御”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

二、一字多音

guàn( ) mò( ) jiā( )

冠 没 夹

guān( ) méi( ) jiá(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栅( ) 倘( ) 御( ) 幻( )

珊( ) 淌( ) 卸( ) 幼( )

趣味课堂

四、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弯曲的( ) ( )的仙境 ( )的土质

神秘的( ) ( )的身躯 ( )的幽香

庞大的( ) ( )的树冠 ( )的世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学习重点:

浏览全文后,用学过的方法精读重要的部分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通过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法: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红树林的?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导学探究,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 (远观)

世外桃源 (近赏) 奉献精神

红树林 胎生繁殖 (听)

奉献精神 (不求索取)

( 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达标检测: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陶醉在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里了。(改成“被”字句)

2、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缩句)

二、写出相应的词语

近义词:浮荡( ) 宁静( ) 反义词:肥沃( ) 奉献( )

三、读句子,填一填

那是涨潮的时候,„„出现在海滩上。

这两句是写( )观红树林的景象,涨潮时,作者通过“ ”、“ ”和“ ”描写了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后,在作者笔下,红树林宛如 。 教学反思: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学生充分预习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列提纲的的方法,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然后教给学生浏览和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以

2、3自然段的学习为突破口,最后放给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另外在学法的指导过程中,力图通过让学生勾画、圈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个个突破,部分学习回到整体,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文章结构的概念。目的使学生形成系统的逻辑思考顺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17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壮丽。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奇观之一单元中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海南岛琼山的海底森林——红树林(补充板书)。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红树林的特点,体会红树林的精神。

3、继续练习给课文主要部分写提纲。

(过渡)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首先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要求:先自主练写提纲然后小组交流。 生汇报:

1、读文检测

词语:浸没 浮荡 陶醉 庞大 绚丽多姿 世外桃源 贫瘠 婀娜 抵御 树冠 纵横交错 盘根错节

句子:

1、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2、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3、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2、课文提纲:(生汇报师引导)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 红树林的繁殖 红树林的精神

(过渡)初步了解了红树林后,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海上的森林吧!(出示图片)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红树林美吗?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阅读指导: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那些词句体会到的。 (3)、自读自悟做批注。 2.全班交流: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远观红树林(宏伟、壮丽):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幽静、神秘、美丽):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奇特):“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 师小结: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点题升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具有红树林的精神?生谈

师总结:对,我们就把这种赞美红树林,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的精神的人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原因是,相机进行指导。)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生读、师范读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自由读 指名读 生评价

情景指导: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地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 ③红树林精神部分要满怀赞美之情,语调高昂。 齐读

(五)、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喜欢它,喜欢它壮观、美丽、幽静、奇特。就带着这份喜欢,在赞美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吧!

第18篇:《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5个,写字11个。

4.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5.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板书课题:红树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

错、盘根错节、陶醉、奉献、贫瘠、庞大、抵御”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5个,写字11个。

3、理清课文条理,练习针对课文主要部分的内容写提纲。

三、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理解词语“梦幻、浸没、浮荡、绚丽多姿、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陶醉、

奉献、贫瘠、庞大、抵御”在课文中的意思。

自学时间:7分钟自学内容:全文

自学方法:自读——查字典——小组交流

四、导学探究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正音。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音、字形掌握情况。

①栅栏抵御婀娜纵横交错硕大倘若芳馨盘根错节

贫瘠树冠

②zhàēnuòtǎngshuó

栅婀娜倘硕

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绚丽多姿:灿烂美丽,姿态多样而优美。

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交叉错杂的样子。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世外桃源:

狂风恶浪:

五、初读感知

1、红树林有什么特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

六、定教释疑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列出课文的提纲。

(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板书)

偶遇红树林

远望红树林

近瞧红树林

繁殖能力强

奉献精神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七、精练达标

(一)、查字典,我能行。

1.“栅”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御”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

(二)、一字多音

guàn( )mò( )jiā( )

冠没夹

guān( )méi( )jiá(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栅( ) 倘( ) 御( ) 幻( )

珊( ) 淌( ) 卸( ) 幼( )

趣味课堂

四、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弯曲的( ) ( )的仙境 ( )的土质

神秘的( ) ( )的身躯 ( )的幽香

庞大的( ) ( )的树冠 ( )的世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学习重点:

浏览全文后,用学过的方法精读重要的部分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通过朗读理解体会

文章的情感。

教法: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红树林的?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导学探究,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

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

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

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

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

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

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

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

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

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

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

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

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

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

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远观)世外桃源(近赏)胎生繁殖(听)奉献精神(不求索取)

( 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达标检测: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陶醉在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里了。(改成“被”字句)

2、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缩句)

二、写出相应的词语

近义词:浮荡()宁静()

反义词:肥沃()奉献()

三、读句子,填一填

那是涨潮的时候,„„出现在海滩上。

这两句是写()观红树林的景象,涨潮时,作者通过“”、“”和“”

描写了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后,在作者笔下,红树林宛如。教学反思

第19篇:红树林拓展策划

红树林北师珠拓展策划

一、摘要

红树林所属为福建德艺国际集团,兼做红酒,长期做高端品位的个性化旅游,专门服务上流人群,价位高,品质高。而北师大红树林校园事业部则属于红树林旅行社分支,是一支有成熟背景作为依托的专业化团队。北师大红树林校园事业部在除开发旅游线路外,也有其他很多的附加业务,例如:代办理机票、车票和各种团购等。此次,北师大校园事业部更是利用其专业背景和优越资源,开发了拓展业务,力求打造最专业、最适合大学生的拓展。

二、行业与市场分析

行业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2004年11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的重要渠道。拓展训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具有把说教模式转变为分享模式,为大学生辨析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提供专职服务平台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拓展训练通过实施方案构建和拓展训练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形势与政策素质的科学发展。”

2.经济环境分析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大致在20000元左右,每个月的平均生活费在2000元甚至更高,家庭环境优渥。

3.社会环境分析

从学校方面来说,每年新生入学开展拓展训练是每个学院里的每个部门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提高团队凝聚力。所以各学院对拓展训练都相当重视,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从学生方面来说,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环境和人等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急需与他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因此对能够拉近彼此关系的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而拓展训练恰好能够满足以上需求,因此是非常有市场的。

4.技术环境分析

其实现在学校里的各学院都会联系外面的一些机构帮忙带拓展,或者有一些学院更是专门的拓展队,由学生组织带拓展。但是无论是学生联系的机构或是由学生自己带领的拓展,都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够专业或不够正式的问题。

因此在技术方面,现行的拓展训练方式或多或少会存在不够专业的问题。

市场潜力

1.市场需求大,操作规范性低。综上所述,学校对于拓展训练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操作性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负责拓展的公司考察不够深,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学生在自己联系拓展基地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规范的合同支持,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这是非常不利的。而红树林旅行社组成了一支专业的团队,为学生联系好规范专业的公司,实际的保护学生利益。

2.产品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需求。红树林旅行社在拓展方面除了拥有普通的拓展训练内容,还考虑增加特色化的拓展内,例如:带学生做志愿者,服务社区,体验不同的拓展方式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量身定做符合消费者特点的拓展训练。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突破原有的总是简单的拓展训练,增添更多的趣味性。

竞争

同行业服务者之间的竞争

目前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我们还没有同行业服务者的竞争。

替代品方面的讨论

1.各学院内部的拓展队。就拿管理学院为例,管理学院有其隶属于院职协的专门负责拓展的拓展团队,由学生自己担任体验式学习培训师,负责学院内部大大小小的拓展训练。但是由于只是学生业余担任,其实专业性并不是很强,在很多细节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指导。

2.校外各拓展机构。在珠海,做拓展训练的公司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珠海石头拓展训练公司、珠海卓众拓展训练公司、珠海欣拓训练体验中心。他们都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产品线,也拥有专门的拓展基地。但是其价格也比较昂贵,更多的是针对公司拓展而非在校大学生。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首先,我们本身就是专门为学生定制的拓展训练服务,所以价格相对大公司优惠。其次,我

们丰富且有品质的产品服务非常吸引人。最后,由于比较对象并不多,所以就学生的议价能力而言是比较低的。

SWOT分析

S(优势)

第一, 我们是一支有强大公司作为背景依托的专业团队,在品质和信誉方面都相当有保障。 第二, 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丰富多样,我们不仅可以联系到专业的拓展公司,为学生们提供

一些法律和技术上面的支持,为学生们能够得到实惠专业的拓展训练努力。而且我们还可以为学生们量身定做属于学生们自己想要的拓展训练,可选择空间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第三, 我们的员工都是在校大学生,更接近客户群,拥有更多在校资源。

W(劣势)

我们是一支全新的团队,在顾客的接受程度上还需一段时间的努力,品牌力不够强劲。在品牌塑造上还需要不断努力。

O(机会)

第一, 学生需求量,学校市场空白。每年新生入学,各学院对拓展训练的需求都特别大。

但是每年学校却没有专门做拓展的专业公司,所以学生们只能在外寻找。风险大,鱼龙混杂,对于学生而言判断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 学校内本身的拓展训练不专业不规范。由于红树林旅行社不仅可以联系到专业的拓

展公司,且有自己的体验培训师,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且个性化的拓展训练服务。 第三, 现有的拓展训练千篇1律,缺乏创新。学校现在采用的拓展训练大致分为三种:平

地项目,包括信任背摔、蜘蛛网、电网、核弹头、创新呼啦圈、建绳房、盲人摸号上百个培训项目。以自我认知、创新思维、人际合作、熔炼团队提高学习或管理水平等为目的。高空项目,包括攀岩、巨人梯、求生墙、小泰山、绳网、空中单杠、高空断桥,各种场项目。还有就是野外项目,定向越野 CS野战。形式比较单一,且有些不太适合大学生。而我们提供的个性化拓展训练,不仅可以自由组合以上项目,还可以根据大学生自己的需求制定适合他们的拓展训练。

T(挑战)

第一, 替代品正在发展壮大,学校的拓展队正在不断进步完善。

第二, 新的竞争者的进入。

第三, 寻找优秀的体验式培训师和开发新的项目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第四, 与现有的拓展公司谈判,寻求合作。

产品与服务

产品

1.中介产品,担任学校与拓展公司的中中介角色。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自己的拓展训练项目,与专业的拓展公司取得合作,尽力为学生提供优惠的价格,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2.自主产品

1) 常规拓展产品组合。常规拓展训练则是高空训练、平地训练和野外训练,我们可以提供为学生自由选择其内容的组合,使拓展训练达到多样化的目的。

2) 自定义拓展训练。红树林旅行社将会联合资深体验式学习培训师研发新型的更适合学生体验的拓展训练。且在每位顾客来店咨询时,我们都会为每个顾客做一个需求调查,可为体验者量身打造拓展训练。

3) 创新拓展训练。我们将联系敬老院、社区等福利机构,为学生打造不一样的拓展训练。让他们在体会团队合作的同时,更进一步对这个社会有所认识,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

服务

 前期:在每位客人来时,我们都会让他填写一张关于他自己要求的量表,然后我们会根据他的量表进行分析和制定拓展业务。

 中期:在每位客人拓展时,我们都会派出一名工作人员一直跟随记录。目的有二,一个是为顾客提供后期的材料反馈,二个是我们对负责拓展训练的工作人员和公司的监督。  后期:我们会有售后服务,请顾客对此次拓展训练的满衣度打分,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建议一经采用,便有现金奖励。

第20篇:《红树林》优秀教案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