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5 08:32:4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郧西县城关镇中 郭安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什么是沸点。

3、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2套)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交流回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二)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闻一闻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酒精消失,而在冷水中变瘪了,酒精又出现,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给予肯定,并说明在以后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可以别出心裁地讲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3.作业:导学案“巩固提升”

1、

2、

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推荐第2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推荐第3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吸热现象;学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培养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探究的过程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三、教学器材 玻璃片、胶头滴管、温度计、酒精灯、棉花、烧杯、水、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等。(学生每4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展示:请两位学生,拿两团棉花(分别蘸有酒精和水)同时在黑板上画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然后观察现象。(用游戏引出课题,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将科学概念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酒精和水消失了。 师:为什么会消失? 生:蒸发了。

师:在这个过程里,水和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液态变成气态。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学生举例:(1)雨后地面的水很快干了

(2)衣服洗后会晒干

(3)用湿布擦过的桌子会干了

(4)水烧开后,会越来越少等现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在刚才举的例子中,发生的条件是否都相同呢?

生(讨论):有不同之处,前面几个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而最后一个要受到温度的限制。 师: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而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有快慢之分吗?

情境引入:早晨上学时,李明发现他的洗了的校服还没有干好,他非常着急,担心上学没校服穿要受批评。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校服干得快吗? 生1:用电熨斗熨,

生2:用电吹风吹或用电风扇扇, 生3:挂在通风的地方, 生4:铺开来晒, 生5:放在炉火边烤等。

师:同学们说的好,能否根据刚才的办法,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呢?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的进行肯定、鼓励,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排除干扰因素)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2、合作探究:

师: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又该怎样来验证上述猜想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刚才的的猜想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因素加以验证。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滴管、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并提醒学生予以注意和改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

探究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明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某些创意及时评价和鼓励。当小组代表表述不完整时,同组学生可以予以补充修改,这有利于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组代表汇报完后,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指出对方有什么不足,而本组又有什么优点,小组之间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

3、实际应用

(1)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跟蒸发有关,并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蒸发的?

(2)介绍现代农业生产中常用喷灌、滴灌的技术,即可以节水,又可以减慢蒸发,这是为什么?

4、蒸发吸热

可能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发烧时,往病人的额头上放一条湿毛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学生猜想:学生实验(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瓶内的酒精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再取出温度计后放在空气中,读数有什么变化。(第一次读数不变,第二次示数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

生:蒸发要吸热。

举例:炎热的夏天狗吐舌头,通过吐舌头加快汗液蒸发

夏天,游泳后刚上岸会感到特别冷,如果有风,还会打冷颤,因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带走热量,有风还会加快水分蒸发,所以感觉更冷。

5、接下来,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要正确。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得出沸腾的概念。

6、同学们经常发现揭开开水锅盖时,锅内有大量的白气产生,锅盖上有水滴掉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老师总结概括出液化的概念。使同学们知道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介绍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如我们使用的液化气和液体打火机等。 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因素有关。

(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吸热。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六、课堂训练:

1、填空题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 和 两种方 式。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热,但温度保持 ,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 的(选填相同、不同).

(3)液体蒸发时温度 ,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 作用.要使液体沸腾,须使液体温度达到 点.

2、判断题:(1)蒸发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 )

(2)液体在任何温度时都能蒸发.

( )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液体的蒸发为主,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 。 通过湿衣服变干,想想做做,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者,这个例子紧扣主题,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情景,又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探究结论。一是可以更好突破重点和难点,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推荐第4篇:《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1页

共2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监利县龚场镇廖池中学 张良丰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你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和假设]: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2页

共2页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火柴(点燃酒精灯)、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表(用来记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看〖小资料〗,了解几种液体的沸点。

5、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1)蒸发的概念及特点。(2)体验蒸发致冷的作用。

(3)联系生活经验,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的气流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6、试一试。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练习

五、讨论

如图,在大烧杯里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内,然后给烧杯加热,大烧杯中的水能不能沸腾?试管中的水能不能沸腾?

六、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汽化现象,有关液化的内容下节课再讲。 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用酒精写字的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汽化的概念,然后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对于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的沸腾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

本节内容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所以这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展开讨论,学习氛围浓厚。

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实验装置顺序不明确,可能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对于同组其他的实验任务不关心,导致对于实验某些环节含糊不明确。所以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完整的实验环节中尤为重要。

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及无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巩固;

二是整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自然,学生思维有些跳跃,不利于学生接受;

三是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合理,水的沸腾实验占用大部分时间,导致后边时间不充足。

推荐第6篇: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蒋伟华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多组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思想。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虽然通过问题能让学生掌握到实验规则和物理知识。但应该在以后中避免。

1.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实验中,现象不是很明显。原因是水的温度不够高,酒精的沸点快达到80摄氏度,所以应该用温度更高的水。 2.观察水沸腾的装置试验中,为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沸腾现象不明显,石棉网有余热,停止加热后沸腾不立刻停止等现象。我用试管代替烧杯,虽然克服上述问题,但也带来啦新问题。试管过细造成沸腾后水溢出,使酒精灯熄灭。水沸腾时,温度计震动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试管壁易接触,温度计读数不准确。应该该用粗的试管。

3.由于实验较多,课时安排不很合理,时间较紧张。本节课可以该用2个课时。

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和光源极为熟悉,只不过没有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概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之前,我并没有进行“认识光源”的教学。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早晨,天渐渐亮了,眼前万物逐渐清晰起来”引出太阳、日光灯等光源及其分类,让学生简单认识下什么是光源。

接下来,我出示可弯曲的吸管、夹子、纸、电筒等物品,要求学生用这些物品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

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正确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哪些用品利用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的。

最后,我通过学会熟悉的用镜子反射光的经验向学生介绍光不仅仅只通过直线传播,光还可以通过反射、折射、衍射等进行传播。 整节课,我采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据此推测出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推荐第7篇: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杜国凡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多组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思想。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虽然通过问题能让学生掌握到实验规则和物理知识。但应该在以后中避免。

1.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实验中,现象很明显。原因是水的温度很高,酒精的沸点快达到80摄氏度,所以应该用温度更高的水。

2.观察水沸腾的装置试验中,为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沸腾现象不明显,石棉网有余热,停止加热后沸腾不立刻停止等现象。我用试管代替烧杯,虽然克服上述问题,但也带来新问题。试管过细造成沸腾后水溢出,使酒精灯熄灭。水沸腾时,温度计震动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试管壁易接触,温度计读数不准确。应该该用粗的试管。

3.由于实验较多,课时安排不很合理,时间较紧张。本节课可以该用2个课时。

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推荐第8篇: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至少两个课时,我分成了沸腾、蒸发和液化。沸腾的实验比较耗时间,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一个课时。蒸发和液化知识点也较多,但常识性了解内容较多,蒸发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节课讲完。

本节引入实验我按照书中实验进行,我用的开水和装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医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摄氏度,我再课堂上就是刚烧开的开水。效果非常明显,有时老师用的气球,我没有尝试多,下次我会使用气球的效果。

实际上课中,沸腾的课我上了1.5节,也不知道哪儿啰嗦了。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腾的实验(初温较高),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变化,气泡变化等。得出数据后,和学生一起用数据和坐标图归纳。沸腾定义,特点,条件,看沸点,提出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蒸发的知识我没有用太多的实验,而是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现象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并说明控制变量的应用,写出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跟蒸发的关系,故意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准备了一个冻有冰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将外面的水擦干,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引导学生水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来。但当天上课时没有忘记带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推荐第9篇:汽化和液化案例

汽化和液化

於亚萍

菱湖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蒸发和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实验与发现

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2、把塑料袋中的酒精倒在地上问学生闻到了什么没有?为什么?请学生回答。请学生总结,并的出结论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从而引入课题——汽化与液化

二、新课讲解

(一)蒸发

请学生举生活中有关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例子。(水洒在桌子上会变干、湿头发会变干、湿衣服会变干„„)

问:夏天把水洒在桌子上水会干,春天和秋天呢?冬天呢? 学生回答:会。

问:这种汽化现象对温度有限制吗? 答:没有。

结论:我们把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质疑:蒸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平时是怎么样晾衣服的?怎么样才会使得衣服早点干?

学生回答:晾在衣架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底下,在洗衣机里甩干。用吹风机吹干„„(把这些方法都写在黑板上,逐个分析) 在洗衣机里甩干:除去衣服上的水分,水没有蒸发。 晾在衣架上:增加了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也越快

放在通风的地方、用吹风机吹干:增加了空气流动速度,空气流动越快,蒸发也越快

放在太阳底下:太阳底下温度高,温度越高蒸发也越快 请学生总结蒸发和那些因素有关。

结论:液体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也越快。

(在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中,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能够接受。且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由学生概括得出,符合新课程理念) 思考: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 演示实验:酒精蒸发实验

1、温度计放在空气中的温度是____________

2、温度计插入酒精中温度是______________

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温度是________ 问:为什么?(学生回答)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

(通过实验学生能较好地接受,也能够说服学生) 请学生举例有关利用蒸发吸热的例子。

(二)沸腾

问:怎么样使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加快? 答:加热,使它沸腾。

实验:水沸腾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现象)

现象:开始加热温度不断上升,等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开始沸腾时杯底有小气泡,小气泡上升到一半破裂,后来完全沸腾时,气泡越上升越大,到达水面时破裂。停止加热,水就不沸腾。

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请学生概括沸腾时的特点,教师适当引导。 结论: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要吸热

(通过实验直观地将沸腾的现象和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自己概括的出结论,符合新课程理念)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了解一些液体的沸点。 问:水的沸点是多少?(从书上找) 答:100℃

问:实验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吗?那是什么原因?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并让学生发现水沸点是100℃的前提——一个标准大气压。

三、课堂小结

1、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2、蒸发要吸热

4、液体沸腾的特点: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要吸热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上相关练习

本堂课运用了演示实验、多媒体、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后月了上课气氛,并且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上课以学生为中的思想,所有概念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得出。

推荐第10篇:《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汽化和液化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

第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热现象中的第

三、四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的专题科学探究实验中是最重要的,而“水的沸腾”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探究之一。它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水的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引出沸点知识,给出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一是使学生了解部分液体的沸点;二是使学生能用沸点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同时进行,主动探究意识的激发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⑵.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

教学器材: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计时工具。

第二.说学法 1,设计理念:

⑴、“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神奇的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八年级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数据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实验操作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第三.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第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按“设问置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用实验探究、验证——分析与论证—举例——解释现象——练习巩固——运用创新” 的模式展开教学。

《一》通过神奇的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请同学们又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从热水中取出后变瘪了,引导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在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中汽化现象的实例。初步了解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二》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1、由实验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初步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吗?学生讨论发言。 适时引导设凝、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质疑的科学态度) 2.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水沸腾现象和特征进行猜想;(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说明实验方案,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探究现象。

3.进行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水温度接近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在表格上。

4.分析与论证。请学生汇报各阶段观察到的现象,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图并展示。①老师:适时提问,,对照记录表格内容及曲线图加以层层深入得出规律。⑴、沸腾前液面是什么形状,沸腾时液面情况如何?说明沸腾这种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 ⑵、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在那些部位发生?由

1、

2、总结得出沸腾定义。⑶、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分别如何变化?由

3、总结沸腾的特征。⑷、沸腾时有一定确定的温度规定为什么?⑸、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说明是一个什么过程?⑹、由以上你能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吗?②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老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交流、分析论证的能力,反映物理规律。)

5.整理器材,课后写出实验报告。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伸 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

1、2小题

2、《配套练习册》第三节内容

3、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页讨论为什么能用纸锅烧水?)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惑,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所在) 第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其中一种方式沸腾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在这节科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第11篇: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大连(用水写“大连”),我来自福建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今天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老师真的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生1:消失了。

师:到哪儿去啦?

生2:变成气体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引入蒸发

师:刚才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字消失了这种汽化现象就是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生: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会说只有夏天地上的水会干,而冬天却不会变干呢?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板)

一、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湿衣服。〈情景:一件湿衣服〉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 生:拧干,摊开来。 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 生:甩干后干得快。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 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 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 请第

一、二组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师:如果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再研究别的因素。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

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很好,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板)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 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生: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

(五)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现象的研究,我们下节课专题讨论。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白汽”是怎么形成的。

生:„„„„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师:关于气体液化的其他知识希望同学们回去自学课本并进入“相关知识链接”详细了解,下节课来汇报。

(六)学生抢答

师:画面中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1.湿手在干手器下,一会儿手上的水就不见了。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3.装水的纸锅可以烧水,当水烧开时,纸锅却不会燃烧。

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液化现象。

2.自学液化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

第12篇:3.3 汽化和液化

3.3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________;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蒸发是在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 _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只在液体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变为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5、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 冬天早晨出来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_现象.

(2) 冰雪化成水,是________现象.(3) 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_现象.(4) 钢水变成钢锭,是_____现象.(5) 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________现象.(6) 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现象。

(7)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往往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6、在未加盖的烧杯中装上水,加热到沸腾后,再用猛火给水加热,这时水的温度会:() A.慢慢升高B。不变C.迅速升高D。无法判定

7、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B.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D.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8、下列哪项措施,不能够加快液体的蒸发:() A.降低液体的温度 B.提高液体的温度 C.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D.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9、酒精涂在皮肤上,皮肤感觉很凉,这是因为:()

A.酒精放出了热量 B.空气吸收了皮肤的热 C.酒精的温度低

D.酒精蒸发时从皮肤上吸收很多热

10、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11、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A.升高B。降低

C.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人在水中游泳后上到岸来总觉得冷,这是因为:()

A.岸上温度很低B.水中的温度较高

C.人身上的水珠蒸发吸收热量 D.自我感觉,主观认识

1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气体都可用降低温度方法液化 B.用液化石油气是为了减轻重量

C.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白气”不是小水珠

D.夏天自来水管外表面常常湿漉漉的,这是水管漏水造成的

14、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热扇扇子觉得凉快些,是因为空气的温度降低了

B.冬天看到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被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还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 D.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15、在26℃的室内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将会:()

A.立即上升B。先上升后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D。一直不变

1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

17、闷热的夏天,从电冰箱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台式秤盘中,过一会秤的示数将:()

A.增大B。减小C.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

第13篇: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了解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4.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

5.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会运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难点: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水、烧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棉花、火柴、冰镇可乐一瓶、常温可乐一瓶、小镜子、注射器、乙醚、多媒体。

学生用:酒精、胶头滴管、塑料袋、水槽、热水、烧杯、水、酒精灯、棉签、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火柴、小镜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想想做做】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2.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你又看到什么变化?

同学们,你能解释这些变化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动手做一做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分组实验并观察酒精状态的变化:

酒精不见了,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蒸气。

学生讨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气态,可以由气态变为液态。

二、合作探究,

(一)汽化:

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沸腾

(1)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

d.选择、组装实验器材

e.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f.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现象

沸腾、沸点、沸腾特点、沸腾的条件

g.评估

根据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态

汽化

)态

)态

液化

)态

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演示1: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汽化”两个字,过一会儿“汽化”这两个字就不见了。

提出问题:字到哪去了?

演示2:在烧杯中放入少量水,加热至水完全烧干。

提出问题:水到哪去了?

教师总结:这两个实验中液态的水都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但方式不同。我们把第一种方式叫蒸发,第二种叫沸腾。

生活中我们常将冷水烧开以便饮用,所谓烧开就是将冷水加热到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沸腾。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有哪些不同?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怎么变化呢?

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

.从暖瓶向小烧杯中倒入30ml左右的热水,点燃酒精灯加热。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时间/min

0

0.5

.5

2.5

3.5

水的温度/℃

3.在记录温度的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水沸腾后,将酒精灯取下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见附件1

4.实验完成后,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具有

层次性、目的性,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

思考讨论,进行该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在师生讨论完善的基础上,展示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组装。

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收集部分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利用另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现象分析:

问题1: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总结】水在沸腾前较响,沸腾时较沸腾前声音变小。

问题2: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总结】相同点: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不同点: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

问题3:对比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情况,你认为沸腾必须满足怎样的温度条件?

【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除水外,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问题4:你认为沸腾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沸腾?

【总结】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概括归纳】沸腾的定义

板书: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阅读教材P60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液体的沸点相同吗?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多少℃?

2.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吗?为什么?

【知识拓展】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交流评估】

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没有新的发现?

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学生观察:板书的字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酒精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学生观察:水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水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明确两种情况都是汽化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水沸腾现象,并对温度变化进行猜想,交流讨论。

认真学习实验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的过程及观察记录的内容。

观察并学习坐标纸的使用。

学生讨论、整理提出的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并组装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节省时间方法:给烧杯加盖子、用热水、减少水的质量

学生共同协作,观察现象

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培养实是

求事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意

识。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总结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归纳沸腾的定义、特点和条件。

总结实验情况,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分析原因可能是气压的影响。

巩固训练

2.蒸发

蒸发现象

什么是蒸发

实验感受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巩固训练

【小试身手】

大家都喜欢吃火锅,你们吃过“纸火锅”吗?

思考:“纸火锅”为什么遇到火不燃烧呢?

过渡: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蒸发,这节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两个字慢慢消失就是这种现象。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设置问题情景】

湿衣服变干就是一种蒸发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

、湿衣服上的水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2、湿衣服上的水蒸发现象是缓慢的还是剧烈的?

3、只有炎热的夏天能把衣服晾干吗?气温较低的季节,衣服能晾干吗?

【概括归纳】蒸发的定义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做做想想:

.用棉签蘸酒精擦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取两个温度计,一个玻璃泡沾上酒精,另一个不沾,分别用课本对着两个玻璃泡扇,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先亲身体验感受,再实验验证,加深对蒸发吸热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小试身手】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为什么?

2、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

3、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要想让湿衣服干的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

探究实验: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器材: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水、酒精、胶头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探究一: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玻璃片上的酒精先干。

探究二: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滴管在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探究三:取两块相同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均匀涂抹两个玻璃片,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玻璃片扇风,扇一会儿会发现空气流动快的先干。

(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通过学生积极

讨论、分析、总结、概括,不仅调动他们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液体的温度

2.

液体的表面积

3.

液面表面空气流动

走进生活:同学们能不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加快液体蒸发的例子?

应用拓展:播放视频“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给学生丰富感性材料,激起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小试身手】

展示并让学生解释下面的现象

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讨论总结:

、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温度。

2、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3、人身体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热,从而来降低温度。

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把大量的热散到空气中,来调节体温。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得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

交流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观看视频并分析“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二)液化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

(2)压缩体积

(三)拓展

延伸---电冰箱与臭氧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能力。

比较蒸发与沸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见附件2

(设计意图:运用科学方法中的比较的方法,突出沸腾、蒸发的不同点。)

过渡:向学生展示一瓶冰镇可乐和一瓶常温可乐

请学生观察冰镇可乐的外壁上的水珠,为什么常温的可乐外壁没有水珠?请学生用纸巾擦拭,看看水珠能不能被完全擦干?并思考这些水珠是如何产生的?

(一)小试身手

你能解释以下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吗?

【总结】都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环境而液化成小水珠。

(二)动手做做,动脑想想

活动内容:

.出示一面小镜子,向小镜子哈气,观察镜面有什么变化?

2.将小镜子在火焰上烤一烤,再向小镜子哈气,又看到什么现象?两次有什么不同?

【学以致用】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把一把带柄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观察与交流

仔细观察图片,烧水时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

演示:用烧瓶加热水至沸腾,待玻璃管口喷出“白气”。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中的气体是什么?

2、烧瓶中的水蒸气是什么颜色?是否透明?

3、瓶口“白气”的特征是否和水蒸气的特征相吻合?

演示: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玻璃管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烧杯的内壁出现什么。

【总结】“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四)体验与感受

将刚刚罩在玻璃管口的烧杯取下,请学生用手感觉烧杯的冷热程度。烧杯变热说明了什么?

【总结】液化放热,因此被烧杯变热。

【小试身手】

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为什么?

2、冬天天冷时向手哈气,为什么手会感到暖和?

3、蒸馒头时是最上层的笼屉中的馒头先熟还是最下层笼屉中的馒头先熟,为什么?

(五)观察与交流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实验中使用了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呢?

(说明:由于本实验可见度不太大,应该重复做两、三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点拨并展示液化的第二种方法:压缩体积。说明将气体液化的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并列举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火箭中的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

展示

(设计意图: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到社会,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比较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填入表格。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水并不能被完全擦干,这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交流:可乐外壁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可乐外壁凝结而成的,因为水蒸气的不断凝结所以不能被完全擦干。

讨论交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讨论交流:烧烧口腔镜的目的是使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白气”学生往往误认为是水蒸气,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纠正学生的常识性错误之一。

通过比较“白气”和水蒸气在颜色和透明度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难点突破

学生体验感受后分析交流原因,得出液化放热。

学生讨论交流:

、因为水蒸气液化需要放出热

量。

2、空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

使得手的温度升高。

3、上层先熟。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观察实验并分析液化的方法:压缩体积。了解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阅读、交流:阅读STS:电冰箱与臭氧层,并交流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提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反馈练习

师巡视检查

完成反馈练习

见附件3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

学生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解答

见附件4

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

见附件5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

沸腾:

沸点:

沸腾的特点:

沸腾的条件:

蒸发:

蒸发吸热致冷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液化:

、定义: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以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中的视频、实验、体验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让学生实验、观察、讨论归纳问题,使他们主动充分参与学习,而且实验的设计简单易行,既能让学生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比较水蒸气和“白气”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原有的错误认识,从而明确“白气”不是水蒸气。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重点突出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教师要做好引导,实验前要让学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交流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交流缩短沸腾前时间的措施等。实验中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2、本节课易出现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课堂进度就较难以把握,沸腾实验的水量一定要控制好,选择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计时也较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展示钟表,并每隔0.5min用钟声提示学生。

3、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使其液化实验可见度大,此实验应该重复几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附件1

沸腾前

沸腾时

声音(响或不响)

气泡情况

发生部位

运动方向

大小变化

停止加热是否沸腾

附件2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面

内部、液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液面气压

附件3【反馈练习】

.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叫______,它有两种方式,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______,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______,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冬天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4.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人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汽化

液化

B、液化

汽化

c、熔化

液化

D、液化

凝固

附件4【课堂检测】

.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___________成水蒸气,又遇冷___________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2.小明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此,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观察其蒸发的快慢。实验过程中小明需控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同。

3.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川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4.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5.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______热量。

6.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所有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下表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

时间/min

0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附件5【课后思考题】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在蒸发皿中放入______;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_______出现,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蒸发皿底部出现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2.自制简易冰箱: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转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放剩饭剩菜,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口袋的边缘浸在水中,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说明其中的原因。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所选择的是______套装置。(填“A”或“B”)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图线a、b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魔术如同所示,这个表演是将纱布放入水中浸湿,再用手挤出纱布中的水;把湿纱布包在手指上,蘸上少许酒精;点燃纱布,可以看到纱布燃烧起来,而手指安然无恙。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反馈练习答案:

.汽化,蒸发,沸腾,蒸发,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A

3.D

4.A

课堂检测答案:

.汽化,液化。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c.

4.c

5.试管壁上出现小水珠,放出。

6.热胀冷缩,水银,水蒸气液化,96,98.

课后思考题答案:

.(1)水,酒精。

(2).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液化

2.利用水蒸发从食物中吸热,从而达到对食物降温保鲜的目的。

3.(1)B

(2)质量

(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纱布中残留的水汽化吸热,吸收了火焰中的热量。使纱布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所以手指安然无恙。

第14篇: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干,水分去哪了?长时间放在炉火上加热的水也会减少,水分去哪了?

• 2.什么叫汽化?什么叫液化?

• 3.汽化有几种形式?什么是蒸发、沸腾?

二、预习自测

1.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 )和( ),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 ) 。 2.沸腾是 ( )汽化现象;蒸 发是( )的汽化现象。

活动1:阅读课本58页想想做做,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有什么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____态的酒精。此过程酒精由________态又变为____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

大家应该都烧过开水,那么大家是否细心的观察过水沸腾时的现象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的变化:大小、多少)

2、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根据记录数据,并将所得数据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画在课本上。

小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腾前,气泡较少并且从下往上越来越小 (3)沸腾后,气泡多并且从下往上越来越大 (4)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确定的温度,这个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4、同学们查书本P60沸点表,有什么条件?不是所有人做做水的沸腾实验,沸点都是100摄氏度

想想:看看课本上纸锅烧水实验。想想为什么纸锅不会燃烧 同学们回家实验一下,回来再说答案。

5、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下面来看汽化的另一种方式——蒸发。

我们平时洗完衣服就把湿衣服拿出去晒,一会儿衣服就干了,那么那些水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 • 那什么是蒸发?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 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6、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蒸发的快慢? 讨论探索:

将桶中的湿毛巾拧成一股绳一样,如何能使这毛巾干得快些?

比较方法:在阳光下和不在阳光下;电吹风和用电风扇;用很小的衣架和用大衣架。 总结:

在阳光下比不在阳光下要干得快;用电吹风比用电风扇干得快些;用大的衣架比用小衣架要干得快些。

•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 2夏天天气热,我们常常往地上洒一点水,这样感觉凉爽些,为什么? 结论:蒸发吸热,蒸发制冷作用 • 看课本61页插图 应用:

同样气温,为什么一个人觉得热,一个人觉得冷? 天热时,狗靠伸长舌头散热 活动

3、同桌讨论蒸发与沸腾的异同,并完成完成你手中的表格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1)、沸腾的条件:

A、达到沸点。 B、继续吸热 (2)、影响沸点的因素 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结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这实际上是水的______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的一种,它可以在______温度下进行。

2.人从游泳池上岸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一杯40℃的酒精,打开盖子酒精不断蒸发,余下的酒精温度______4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时要______热,所以蒸发有______作用。4.物质由液态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5.沸腾是在______温度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

6.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形成______,上升时______,到水面______,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7.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

8.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二、选择题

1.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A.甲容器中酒精多 B.乙容器中酒精多 C.两容器中一样多 D.无法判断

2.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A.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以上都不对

3.夏天用电风扇吹,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产生冷气 B.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空气的温度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4.用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苯沸腾

B.甲苯不沸腾

C.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7.雾与露是空气中水蒸气______形成的。(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固

第1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了?

夏天从冰柜里拿出来的红茶,瓶子外面会有小水珠?小水珠从哪里来呢?

2、进行新课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点拨:一般气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色气体除外) (1)汽化

课件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水在物态变化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

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不同点: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那么,沸腾有什么特点呢?你在家烧开水时注意观察过吗?今天我就来探究水的沸腾有什么特征?

(课件展示研究过程)

教师点拨: 缩短加热的时间方法;用石棉网的好处;水浴加热法的优点等。 回顾实验总结实验现象:

沸腾前气泡较小,沸腾时气泡变大。 沸腾前声音较大,沸腾时声音变小。 沸腾前温度升高,继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

停止加热,不再沸腾。

结合图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a、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C、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D、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学生看教材小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 点拨:沸点与气压有关系,而且实验时各种仪器的精密度不一样。 回顾实验,我们用的温度计是水银还是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 为什么用这种温度计?

点拨: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而水银的沸点是357℃,所以应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提出问题:用纸做锅能不能烧水?如能,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学生阅读教材想想做做。

总结: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教师点拨:

1、烧水时,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的纸。

2、做锅的纸要光滑一些。

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发生什么了?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那么如何加快蒸发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表明: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手背上有凉的感觉。

因为酒精蒸发吸收手背以及周围的热量。

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温度计计数先下降后上升。

实验表明:蒸发吸热可以制冷。

提出问题:为什么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2)液化

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

压缩气体体积

优点: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3)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4)课堂练习

(5)板书设计

第16篇:汽化和液化教案

4.3-2

沸 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汽化要吸热,分为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

.教学重点

沸腾吸热的探究过程。 三

.教学难点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四

教学方法:

探究

实验

讨论

归纳

总结 五

实验准备:

温度计

酒精

酒精喷灯

烧杯

铁架台

石棉网等。 六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

1.汽化的概念

1 2.液化的概念

初步了解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新授课

1、由生活实例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在家中都烧过开水,观察烧开水的过程引入问题: (1)当水被烧开,也就是水沸腾时,同学们发现有什么情况? (2)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水温是不是继续升高? (4)水熬干后,水去了哪里? 2.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水沸腾现象和特征进行猜想,学生讨论思考。

3.设计实验

(1)按图4.3-2安装试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上升至90摄氏度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温度值,将所记录数据计入表格。

(3)仿照晶体熔化曲线图,在图4.3-3作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4.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

(1)水沸腾时,水底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 结论: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2)水沸腾需要加热。 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

结论:液体沸腾的条件:(1)不断吸热

(2)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3)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结论: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

师:看课本小资料87页几种液体沸点数据,查出水的沸点。并与实验得出的水的沸点进行比较。

结论: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强有关。

应用:(1)高压锅内的压强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100摄氏度。

(2)高原地带的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地带的温度低于100摄氏度。 七 小结

1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2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 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和液化 4 沸腾的概念 5 沸腾的条件 6 沸腾吸热 7 沸点的定义 八 作业

3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学生自己动手做) 九 教学反思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在这节科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十分必要。

第17篇: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

张德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片表面变干了,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方案: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3.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想想做做]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板书)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 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第18篇:第3节_汽化和液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来源:学|科|网]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

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一:住在非洲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使用电冰箱保鲜食品,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内罐与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湿润的沙子,食品放在内罐中,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在沙子上洒水,罐口放上湿布。

思考问题:

(1)经常在沙子上洒水是为了什么? (2)放在干燥的地方是为了什么?

问题二: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张开的手上的水很快变干,这其中原因是什么,你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三: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思考问题:“坎儿井”为什么能够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

林则徐设宴请传教士。席上自然少不了云南名食——过桥米线。这过桥米线是将蔬菜、米和肉片加入鸡汤,用砂锅煮熟的。徐府家人揭开砂锅锅盖,只见锅内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却不冒一丝热气。这传教士见此汤颜色诱人,香气扑鼻又当是一道凉汤,迫不及待地舀来一勺,倒入口中,只烫得嘴不能合,十分难堪。林则徐连忙招呼:“我尚未来得及向阁下介绍此汤,实在失礼,多有得罪。”

那传教士烫得嘴不能合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推进新课

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实验记录表格如图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交流、讨论:

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二、蒸发 情景创设:

(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2)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 (3)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小实验: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

(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

(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

(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

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情景创设:

(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 (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 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 归纳总结:

(1)将气体液化的方法:①冷却;②加压。 (2)液化的特点: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开始提出的情景问题,能否用液化知识解释: (1)因为100 ℃的水蒸气在皮肤上要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烫得更严重。

(2)哈气时,由于比较缓慢,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感到暖和;而用力吹气时,会加快手上的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人会感到更冷。

(3)水汽化时要吸热,所以可以保护发射底架。大量的水蒸气离开水面后,再次遇冷而液化,所以有大量的白汽出现。

(4)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第19篇:第三章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奎屯二中 胡远

教前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设计:

一、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 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 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并排贴在黑板上,一张用小风扇吹,另一张不用风吹,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几位同学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实验给大家展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具体总结一下: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第三组实验: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1、三人在黑板上画三个和黑板擦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分别用棉花同时在长方形中涂满酒精、水、植物油,

3、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不同的) 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同学们都认同这种观点吗?我们来分析他们研究的方法,他们控制了同样的表面积、同样的液体量、同时涂液体,使得实验结果令人信服。这种只改变一个量,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还会常用控制变量法。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学生举例:湿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人。在蒸发过程中,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还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大家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完成探究。观察到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结论: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过来又叫什么呢? 投影: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现象。 第四组实验:水蒸气遇冷液化

1、端上一杯热茶,请同学喝茶;

2、戴眼镜同学靠近看什么茶;

3、镜片上出现水雾,什么也看不清;

4、茶杯里冒出的“白气”是什么?

镜片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我们看不见。高压锅出气口冲出的高温水蒸气也看不清楚(视频),但出气口上方的温度相对低一些,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了“白气”。水蒸气会不会随时都液化呢? 第五组实验:镜子加热后水蒸气难以液化

1、将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5秒钟;

2、再将镜子放在热水瓶口3秒,给同学观察,没有水雾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上面实验告诉我们:液化是有条件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反过来,不给降温甚至升温,就可以阻止液化。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会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就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 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即学即练: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 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建议分两课时。

2012.10.22

第20篇:新教科版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物理第五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

中江县白果乡初级中学

蓝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致冷。 (4)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知道他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总结概括出沸腾时的温度特征和沸腾条件。

(2)通过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物理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2.教学难点:利用汽化吸热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教学设备和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方案一:

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白果学校的老师(用酒精棉球在黑板上写“白果”两个字),

很高兴来到凯江中学。今天有点小紧张,同时,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我又感到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这节课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老师:咦,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学生:消失了。

老师:到哪儿去啦?

学生:变成气体了。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

方案二: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先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在透明的保鲜袋里滴入几滴加入少量红墨水的酒精,挤掉里面的空气,放到透明的容器里,将烧好的开水淋到保鲜袋上。引导同学们观察。

老师:同学们看到保鲜袋有什么变化? 学生:保鲜袋鼓起来了。里面的液体变少了

老师再把鼓起来的保鲜袋放入冷水里,引导同学们观察: 学生:保鲜袋又变瘪了,里面液体变多了。 教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汽化),也可以由气态变成液态(液化)。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及汽化定义)。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晾衣服、烧水时大量气泡产生、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杯子里的水放久了就变少了等。(多媒体呈现典型例子烧水时大量气泡产生、晾衣服)引导学生归纳: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板书)

(二)沸腾

1.播放水沸腾(透明容器)的视屏。激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大量的气泡产生。 (2)你想到了什么?--------沸腾的水为什么要冒泡?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水温越来越高?水变少了吗?去了哪里?

提出为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水温越来越高?

猜想与假设:A、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可能不会升高。

B、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可能会升高。

师生互动讨论确认实验中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过程中观察沸腾前后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变化。 2.分组实验

(1) 提问: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回顾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提问:这些实验器材怎样安装?(从下到上) (3) 同学们开始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提醒:实验中注意安全) 3.分析论证:

组织学生讨论后,请同学举手回答问题:

水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烧杯底部附近有许多气泡产生,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水沸腾时: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烧杯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将气泡中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

停止加热,水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4、实验结论:

液体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5、分析水沸腾时温度-时间图像:比较它和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沸点的概念。

同学们学习课本中的“几种物质的沸点表”,特别注意水银、水、酒精的沸点。注意这些物质的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刚才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怎么回事?

沸点与气压有关:简单介绍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三)蒸发

1、通过生活现象引入

(1)夏天游泳从水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更冷。 -------蒸发致冷,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 晾衣服,衣服干了-----蒸发现象。

夏天、冬天都能把衣服晾干。--------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 一杯水放了一天,它蒸发了吗?为什么看起来没有变化?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结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比较沸腾和蒸发

3、、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为了使洗了的衣服干得更快,可采取哪些措施?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

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1)液体沸腾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2、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