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素(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7 08:37:4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之《音乐要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本节课聆听《草原英雄小姐妹》为重点曲目,《第六悲怆交响曲》为扩展曲目。

2、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1)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哪些作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

四、新知探索

(一)、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

(二)、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三)、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兴强理解更透彻极光。

(四)、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

(五)、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六)、学生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中教师部分)

1、引用冼星海名言切入课堂主题。

2、欣赏音乐要先理解音乐要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音的基本要素和音的形式要素。

3、本节课主要从音乐的形式要素的六个主要的方面来阐述对音乐的欣赏。音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等等。

4、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5、从音的节奏,旋律、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分别聆听《草原英雄小姐妹》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容。

6、分析每个要素的特点,提问这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乐曲的风格,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感。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在聆听《草原英雄小姐妹》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想,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利用思考和探究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深入理解音乐的要素,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融入到作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为将来的音乐鉴赏打下基础。

推荐第2篇:音乐的要素教学设计

篇1:音乐要素教案

高一教案 音乐要素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 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 学唱歌曲《长城谣》

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 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试分析歌曲中第

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 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要素,了解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并从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来源 笋岗中学

怎样上好20分钟微型课?

微型课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所以它更能表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因此它被用在很多赛课活动中,并且它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微型课的特点

1、微型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

2、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

3、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练习),总结和作业布置四个步骤。

4、在微型课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的应变与调控水平就倍受评委的关注。因而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精炼。

5、有的微型课课堂教学后有答辩。

二、微型课的现存问题

1、不会取舍教学内容,没有重点。讲得面面俱到,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

2、只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对现场教学的生成的调控。

3、因为受时间限制,教师的语速过快。

三、如何上好微型课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微型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更要把微型课的特点和课题的基本内容紧密结合。考虑这双重因素,以下是我通过这一年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总结的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各方面。

1、精心取舍课题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既然上的是一种微型课,那势必不可能像正常课堂那样大容量的教学,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首先精选课题内容。如果课题切入很小、很具体,这样,上课直接按照课题要求分析探讨就行,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数学、科学等学科;如果课题只是一个课文题目,如语文学科,那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不能就作者、背景、字词、朗读、背诵、思想感情、写法等等都面面俱到,那样时间肯定不允许,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这就要根据教学重点和文本特色确定教学内容,例如上学期我执教的《哈尔威船长》这一课,就是根据课文人物描写突出,展现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以身殉职的伟大品格这一特点,我选择了课文的

六、

七、八自然段作为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微型课的教学效率。

2、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教学过程要精炼。

(1)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

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同时还能吸引学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切入题目的方法是灵活的,切入题目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那个途径,都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的讲授。(哈尔威船长的导语)

(2)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加上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收尾要快捷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一节课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在微型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必须是在完全总结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更要求总结方法的快捷,表现为干脆利落。用二三分钟时间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4)板书要精简清晰

板书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板书的作用是展示授课人讲述内容的要点,帮助听课人掌握所听内容的要点。好的板书有犹如一幅精致明丽的山水画,要能看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能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心设计,要精练、完整、美观,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5)力求创新,亮点耀眼。

如果平铺直叙,就显得没有亮点,不容易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微型课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精妙完美的课堂结构,可以是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微型课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亮点,就能提升微型课的水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是要思考自己的教学亮点是什么? 3、讲授人表现要干练,语言要准确,简明。

语言的准确简明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微型课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语言的准确简明显得更为突出重要。它并不是语速的快捷;相反,

它就如盛夏美丽的涧泉,流淌中有舒缓和急,表现为抑扬顿挫,口齿清晰,干净利落。尽管这在于日常的训练,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以及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其中要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能在自己的思想中过一遍,这是很有必要的,其实这也是平时的训练方法。在语言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求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答辩语言准确、简明、流畅。

答辩是评委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一个质疑,问题一般都是针对本节微型课教学中的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或者是提出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回答评委提问时,知识内容要科学准确,能够抓住要点,层次清楚地回答完问题。另外,答辩语言要简明流畅,与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说,要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对问题的要害之处进行深入精要的阐述,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完整回答所问的问题。

四、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1、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要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代而过。

总之,微型课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改进教学、评估教师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篇2:高一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 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 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来源:学科网zxxk]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来源:学.科.网]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来源:学科网zxxk]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来源:学科网]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

(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来源:学+科+网z+x+x+k]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来源:学|科|网z|x|x|k] 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3.思考:是不是每个人都按五个过程的顺序走?每次欣赏每个过程都会有?

五、小结。音乐要素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风格流派等,我们要借用音乐要素这一钥匙,打开音响世界之门。 [来源:学科网zxxk] 篇3:高中音乐 音乐要素教案

高一音乐教案音乐要素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 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

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

(四) 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

1、试分析歌曲中第

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 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

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

(五) 教学总结

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系统和要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 ——系统优化法 2013.3.27

一、

复习环节: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区别:含义不同;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和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变化也影响和制约整体功能的发挥。 【方法论要求:】

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 部分构成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有时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二、导入环节:

田忌赛马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同齐国的将军田忌很要好。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马分三等,在比赛时,总是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因为齐威王每一个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屡战屡败。孙膑知道此事以后,对田忌说:“再同他比一次吧,我有办法使你得胜。”临场赛马那天,孙膑先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最后以中马对他的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两胜,田忌赢了。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一下比赛程序,就得到了反败为胜的结果。

 从哲学的角度他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 说说田忌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友情提示——系统优化法——田忌不在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的出场次序。什么是系统?什么是要素,什么是系统优化法?掌握这一方法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三、板书环节:系统的含义→要素的含义→系统的特征→系统优化法的内容→系统优化发的的要求

四、学生朗读环节:P58——59三个自然段(两遍)

五、讲授环节:

农夫过河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带一匹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过河。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但是船很小,每次农夫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  请问农夫该如何解决此难题? ①农夫带着羊首先过河,农夫回来; ②农夫与狼过河,农夫与羊回来; ③农夫搬白菜过河,农夫回来; ④农夫与羊一起过河。

 从哲学角度,农夫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怎样运用这一思维方法?

在农夫过河的故事中,农夫、狼、羊、白菜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农夫、狼、羊、白菜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

农夫此方案的 优点一是农夫通过四次的来来回回,最大限度的从整体出发看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在于某一局部、某一环节、要素的得失(比如农夫在解决问题当中不辞辛苦,把羊拉过去,又拉过来)。

田忌不在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的出场次序。

赢得4×100米接力赛取决于下列一些因素:①每位运动员跑得快。接棒准,配合默契。②根据四位运动员的特点,合理分配起跑段、弯道段、冲刺段的任务。③班上同学组成的啦啦队鼓劲。④要合作!懂得单靠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同时,根据各个要素之间的利害关系,调整渡河次序,合理安排渡河次序,使得系统出现优化组合,避免了损失。)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组合。

丁渭修宫殿

宋真宗祥符年间,由于皇城失火,宏伟的昭君宫被烧毁,大臣丁渭受命全权负责宫殿的修复。这在当时,工程浩大,不仅要进行完整的施工设计,还要解决诸多的困难:清理垃圾、堆放垃圾、烧砖烧瓦无处取土、大型木材石料运输极为困难。

丁渭对此提出了一个巧妙的“一箭三雕”的方案:先在宫殿前的街道挖沟,取土烧砖烧瓦——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入沟渠中,形成一条运河——用船把各地的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运到宫前,解决了运输问题——最后沟渠撤水,把清墟的碎砖烂瓦和建筑垃圾就地回填,修复了原来的街道。

挖街取土烧砖→引汴水运木材→重修宫殿→添沟恢复御街

 如果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宋朝,皇帝命你全权负责宫殿的修复?你会怎样?

清理垃圾→运走垃圾→设计→烧砖烧瓦→从别处运送木材、石料→修建  该修复方案导致什么结果?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增加,耗时长。

 大臣丁渭在修建宫殿的整个过程运用了什么哲学思维方法?

从空间上来看,整个宫殿的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挖沟取土、烧砖烧瓦、引汴水形成运河、运输石料建材、重建宫殿、沟渠撤水、用建筑垃圾填埋沟渠是这个系统的要素。  这一思维方法有什么优点?

聪明的丁渭在整个工程的修复过程中打破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丁渭着眼于整个工程整体性,统筹全局,通盘考虑,从整体从发,把各个要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注重系统内部要素、部分的调整、优化、组合,比如按正常思维,先要清理、运走垃圾,然后购买、运输建筑材料,

丁渭先是挖沟取土烧砖,然后引水形成运河,运输建筑材料,最后撤水用垃圾填埋沟渠,实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节约了成本。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更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但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1+1+1=0,即3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个和尚》中的歌词:“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呀没呀没水喝。——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1=0即<3的效应。结构要素互不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方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给三个小和尚制定新的规矩,谁挑的水最多,晚上加一道菜;谁挑的水最少,菜减半甚至吃白饭,直到逐出寺庙。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儿把水缸挑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往漏斗里一倒,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请从哲学角度分别分析三座庙里三个小和尚做法所蕴含的哲理。 ①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这说明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1>3效应,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1《3。 ②第二座庙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促使三个小和尚很快把水缸挑满,这说明适宜的规则(或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引水上山,说明改造世界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

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管理创新”。

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洛中的校园建设(备用)

洛中的校园建设始于2004年,那时拆了旧楼盖新楼,拆了平房建楼房,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东一座,西一座,你这个样,它那个样,教学楼拥挤着,教 学楼住宅楼紧挨着,显得浮躁而不舒服。校园路面是水泥铺了一次又挖一次,挖了一次又铺一次,水泥过后再挖下水道,硬化之后再挖开埋电线,常常是领导指手画脚,教师摇头叹气,民工说是搞活经济。对此,你怎么看? (校园建设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

六、课堂小结环节:

(1)系统与要素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2)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 (3)系统优化方法的内容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坚持整体性原则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庸人治驼》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坚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蛇的天敌太多了,哺乳动物中的獾、鼬、浣熊、刺猬等;鸟类中的鹰、雕、鹫、犀鸟、鹳等,元素的分子排列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坚持优化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如台湾作家柏阳说过,中国人擅长窝里斗,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加起来一只虫,一个日本人是头猪,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

(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 系统优化的法的要求: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七、知识拓展:

(1)系统的优化意义

系统优化的意义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系统的最佳效益或最佳功能。

(2)什么是系统的优化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八、实际应用(合作探究)

1.学生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在一定的时间里,我们要安排好学习、锻炼、休息等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我们每天的学习效率,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按系统优化原则,围绕“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请为你自己设计一个方案。

2.近两年,随着洛南中学办学规模的扩大,三个教学班已达到88个,学生人数已达 6000多,每每放学经常出现拥挤的不堪状况,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从教室到出大门需要10几分钟。

如何解决学生放学拥挤的状况?请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方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一种经济、最有效可行、最容易实现的办法

九、作业布置:

按系统优化原则,围绕“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请为你自己设计一个方案。

十、课堂练兵

■【合作探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指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集各方之力、汇各方之智的全国大协作工程,是体现现代化科学管理要求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工程接口协调复杂,涉及领域广,参研参试单位多,有数百个单位、上万人参加。国防科工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工程的实施。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各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协调解决了大量难题,走出了一条投入少、速度快、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保障工程圆满成功的。 【参考答案】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大型、复杂、系统的工程,每一个单独的领域都不可能完成。它的圆满成功,是围绕整体目标、全国协作的结果。

(2)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国防科工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成立工程领导小组,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保证了工程有序、有效实施。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趋向强化的特征,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参加工程各部门和单位以及科学工作者,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协调解决了大量难题,走出了一条投入少、速度快、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4)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体现了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既着眼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化组合,又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了对如何实施探月工程完整、准确的认识,保障了工程的圆满成功。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材料二:某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但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农民社会保险率比较低;为了发展经济,该县引进了几个化工项目,但由于污染严重,当地居民经常上访,县领导却认为这是农民闹事,影响经济发展而草草了之;兴建了一个大型的小商品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却带来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

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谈谈该县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则是要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在建设和谐社会时着眼于其整体性,统筹全局,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做到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3)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和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该县建设和谐社会,要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注重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文化,讲究诚信。

十一、备用资料  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你能想个办法让他们吃上热粥吗?

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短板效应

又称“木桶效应”。它是指如果把系统比喻成一个用一块块木板箍起来的木桶,则每一块板代表了一个子系统,那么就存在短板效应:木桶中的哪一块板最短,木桶的装水水平只能达到最短的这块板的水平。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子系统薄弱,影响和制约着总系统的水平。

与之相联系,还存在所谓高板效应,即木桶中的哪一块板最高,木桶的装水水平不可能达到最高这块板的顶端。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子系统最优,不一定达到总系统的最优。疏板效应,即木桶中各块板的水平一样,但板块之间有缝隙,木桶的水平也不能升高。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各个子系统配合得不好,也影响着总系统的水平。

推荐第4篇: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推荐第5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逐渐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接受,愈来愈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汲取了两种教学设计的优点,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注重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同时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4)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

(5)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在环节(3)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设计;在环节(4)和在环节(5)中则包括了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情景与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原则和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课堂管理与帮助设计等要素,本节将对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和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下一节还将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介绍如何将各设计要素的设计整合为可实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包。

一、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主要是在单元层次和课时层次上的。

近些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知识老化周期急剧缩短,掌握全部或大部分知识成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的任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不再单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全面的能力素质,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探索新知识。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认知科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的,在过去,一个人有知识意味着他能够记忆和重复有关的信息。而今天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知识意味着他能探明有关信息、运用这些信息。教育的目标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认知的学习策略,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能够有效地思考各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创新。 教学目标分析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会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常常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进行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须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又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鉴别达到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及应具有的态度和情感等;二是根据目标分类理论为特定的内容和学习对象编写具体的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如下四个成份: (1)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

(2)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 (3)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

(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给出一定的判别标准。

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可以不必将条件、标准一一列出。如:

给定一组城市名,说明它们是哪些省的省会城市; 

给定银行对账单和一个支票簿,计算支票账目余额; 

安装并操作摄像机;

选择积极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

上述目标编写方法主要是行为目标取向的,比较适宜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便于教师更加清楚地表述和理解教学任务,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但不利于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表现性目标取向凸现出优越性。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而是指明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生做关于资源浪费的社会调查;学生访谈当地的老人以了解历史;学生模拟推销活动。这些目标并不是通过明确的、具体的陈述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些目标通过提问或布置任务的方式告知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任何一个学习者都会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设计中究竟应该考虑或分析学习者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一般认为,为了能设计出对学习者最合适的教学,应尽可能了解学习者各方面的特征。但在实践中,不可能收集学习者所有的特征,因为这个过程可能很昂贵,也很费时;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是有用的或者说具有设计意义。因此,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重在了解那些对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的因素。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究竟应该了解学习者的哪些信息呢?一般认为,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初始知识和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等,这些特征对提高教学系统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者认知能力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在这方面,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或认知发展水平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皮亚杰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为此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但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状况。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清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后,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么,该如何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呢?编制预测题是了解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有效方法。对学习者的预备能力的了解可以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获得。一般在编制测试题之前,需要在学习内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预测题。

(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包括他们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态度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与学习动机相辅相成。学习动机的分类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动机分类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Keefe,1979)有关学习风格和学习风格的理论很多,影响力比较广泛的有Witkin(Witkin&Goodenough,1982 )的场依存/场独立理论以及Gregorc的学习风格理论。我们通过学习风格量表可以测量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实际教学中,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除了分析学习者在常规环境中的特征外,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学习者为实现成功的学习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及网络环境对学习注意特征、信息加工特征、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与动机等各方面的影响,以避免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解决了如何确定教学的终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习的起点(即学习者的已有基础和准备情况),接下来需要考虑和回答“如何教与学”的问题,即要为实现符合学习者需要和特征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这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环节,直接反映了设计者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那么,什么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呢?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一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联的策略,如学习动力激发策略、课堂组织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等。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如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策略,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等。

虽然在实践层面,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之间常常不是那么界限分明,但我们认为,相对而言,教学模式属于较高层次,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二)常用的典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学习结果的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些体现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有些侧重于以学为主。下面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模式,可供大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参考。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等五个主要环节。

2.九段教学模式

九段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反应)-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九段教学策略”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所以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起学与教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其实施步骤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因此影响和应用都比较广泛。

3.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的储备,比较适用于数理学科。包括:提出问题-产生假设-验证假设-总结结论等四个环节。

4.

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定向-常规授课-揭示差错-矫正差错-再次测评等五个环节。

5.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开发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或在利用技术的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远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抛锚式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是“锚”,学习与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锚”来进行设计。教学中使用的“锚”一般是有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要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在进行教学时,这些故事可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师生。由于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6.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虽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但却不是充分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应避免内容的过于简单化。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保证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结合,使知识富有弹性,以灵活适应变化的情境,增强知识的迁移性和覆盖面。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源泉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分割的。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呈现基本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 (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7.

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所谓脚手架是指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支架的例子包括教师揭示或给予线索,或帮助学生在停滞时找到出路,通过提问帮助他们去诊断错误的原因并且发展修正的策略,激发学生达到任务目标的兴趣及指引学生的活动朝向预定目标。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以上几种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九阶段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及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情景创设、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因而,具有更鲜明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特征。除了上述几种模式外,近些年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探索和形成了很多信息化教学模式。由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下我们将重点对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做进一步的介绍。

(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通常也把这类教学策略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自主学习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深刻认识,导致在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一切从学习的“需要”、“兴趣”出发,课堂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多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而不敢多讲一句话,不敢多提学习要求,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

(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缺乏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作深入的分析,在形式上追求丰富性,忽略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设计。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因”,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但学习者是学习的“内因”,缺乏人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无从谈起。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2)目标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概完成“意义建构”(即确定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恰当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CL)是以一种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种既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或形式。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对同一问题运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学习者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常见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讨论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竞争策略、协同策略、伙伴策略。

(1)讨论策略

讨论策略的运用要求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包括两类:一是师生角色扮演,二是情境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需要解答问题,指导者则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情境角色扮演是要求若干个学生,按照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分别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以便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

(3)竞争

竞争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于学习者的竞争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运用这种协作学习策略时,教师须注意恰当选择竞争对象,巧妙设计竞争主题,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利用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刺激进一步的学习。

(4)协同

协同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5)伙伴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没有问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伙伴学习策略与此类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一位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碰到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伙伴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协作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过程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适的协作小组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组成一个群体,互相帮助,共同学习,通过协商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形成一个适当规模和构成层次相当的协作小组对于协作学习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如果规模不合适或协作者之间基础相差悬殊,则可能不能形成协作或协作不充分,协作学习自然失败。

(2)学习主题具有挑战性,问题具有争论性

协作学习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学习者协作解决的问题可以是围绕主题的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可以是深化主题的问题,也可以是稍稍超前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可争论性关系到是否有必要组织协作学习。

(3)重视教师的主导

协作学习的设计和学习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要设计有争议和问题以及评价方式。在协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因素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如果学生的讨论出现离题或开始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其引回主题;对于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的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作出恰当的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情境,提供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支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并更好地超越课本与教材的限制,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近些年,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使协作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四、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此外,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将所学知识与具体问题情景的联系,缺乏将所学知识运用与解决真实任务的设计,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很难达到灵活运用和迁移。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除了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外,还特别强调基于学习情境的“问题驱动”和“学习任务”的设计,强调真实的任务情境或问题的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

所谓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前,在教学过程中情境转换的时候也需要创设新的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学习情境有不同的分类。 (1)依据情境呈现的内容: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虚拟实验情境等,不同的学科可以有更多更细的情境类型。

(2)依据情境的真实性:有真实情境(学生可以亲临的现场,如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模拟真实情境(如模拟法庭、消防演习、情境剧等)、虚拟现实情境(如虚拟实验、虚拟飞型、虚拟手术等),等等。

(3)依据情境所支持的学习: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 2.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习情境创设具有多方面的潜在优势: 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3.创设学习情境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关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情境对于不同目标的内容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情境创设时,要把握好情境与这两者的关系,如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宜用于知识的学习,渲染气氛的情境适用于角色扮演,仿真学习情境可以用于体验式的问题解决教学等等。

(3)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生理发展特征,要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5)学习情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

(6)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7)不能滥用媒体情境。信息技术对创设情境有潜在的优势,但是应该注意媒体情境的适度运用,不能用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的真实情境,要综合各种情境的优势。

(8)由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常常涉及虚拟现实、情境演示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需要的技术与时间投入往往比较大,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考虑“教学效益”问题,即要考虑教学准备的“投入”与教学效果的“产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能滥用信息技术,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习的主题密切相关,并且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不应盲目追求高技术、复杂技术,应考虑是否可用非技术或低技术的手段来代替现有的设计并取得同样的效果。

(二)学习任务设计

与学习情境设计密切相连的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习者的学习与更多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或真实性任务中,在学习者解决问题或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是缩小学校和社会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已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的有效途径。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案例分析、一个项目研究或是一个观点分歧,好的任务应该是既有效又真实的。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学到或用到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谓真实是指该任务提供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绩效挑战。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效而真实的任务呢?下面提供了几种具体的策略。

1.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有效而真实的任务要能够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基于真实的情境。这里所谓的真实情境并非是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物理情境,而是要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由于真实世界中的任务往往都是非良构的,因此,完成这类任务或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习者主动激活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融合各种工具和资源,有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学习伙伴合作才能够完成任务。

2.任务设计一般应明确要求

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尽可能涵盖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多个知识点或技能,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离散的、孤立的知识点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联系起来,体验知识运用的情景性、复杂性和灵活性。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在学习任务陈述时,应该使学生明确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一些基本要求。

3.设计的任务要使学习者有完成的可能性

虽然真实有效的任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但如果设计的任务太难,超出了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会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为遭遇太多的失败而降低解决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要在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要做到这一点,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或问题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最好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方法或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问题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或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对于课堂学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联系。

4.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5.明确任务完成后的结果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由于真实世界中的任务解决路径从来就不是唯一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某一主题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使完成任务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个性,任务的结果和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为了使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和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一般任务设计时,要明确任务完成后的结果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并且要鼓励学习者尽可能用多样化的表征形式来外化任务结果,允许学习者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学习的成果或任务的结果,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鉴于中国目前仍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并且仍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侧重知识的系统教学和学习。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以现实课堂教学为主,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提出项目任务,进行精心设计,课前由教师组织相关信息资源,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深入学习;另一种形式是与学生活动课、选修课、特长培养等结合起来,提出一些适度超出课程范围的、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去探索、实践、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完成研究报告。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在支持教与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自然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遵循媒体选择和资源设计的原则才有可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媒体类型的选择、软件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以及认知工具的支持。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由于不同教学媒体的特性不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优的“超级媒体”。换句话说,没有一种媒体能对任何学习目标和任何学习者发生最佳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并且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即有一套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因此,就有了媒体选择的必要性和意义。所谓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那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功能各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有效的媒体呢?

1.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要求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以外语教学为例,让学生知道各种语法规则与要求学生能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而后者一般则不需要。

2.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所以应通过能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所以就应使媒体提供的材料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3.依据学习者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幻灯、电影和录像。幻灯片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适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对于高年级学生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加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要求,增加了理性认识的份量,重点应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录像教学具有视听结合、文理皆适的优点,但录像教材资源有限。语言实验室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外语教学媒体,但并非每个学校都有能力置备,因陋就简采用录音机代替也是可以的。而计算机辅助教学除了需要资金购买计算机和课件外,还需要对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因素,又有来自学习者的特点、教师态度、技能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管理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实施教学的地点、对象、时间、资金及可行性等因素,因此,媒体的选择是在综合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谨慎抉择。

(二)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也将教学资源称为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的获得通常来自三条途径: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若现成的资源中已有合用的,应尽可能地选取和运用,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经费和精力;当已有的资源不甚合适时,可先考虑对资源略作修改,以满足教学需要;如果选取、修改都不行,就要设计、编制新的、符合要求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开发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图

1.选题分析

本阶段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目标、内容、媒体特征、有利和制约因素,从必要性、可行性等角度来确定选题,并组成相应的编制小组进行工作。

2.材料的准备

本阶段要根据已确定的选题,为材料的设计和具体编制工作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包括具体教学内容的准备,设计、开发和评价阶段的一些理论资料和可供参考的样例的准备等。

3.脚本的编写

本阶段由编制小组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对媒体材料的功能、框架结构、具体表现形式等加以设计,并按一定格式编写出脚本。在设计的同时,还应由技术人员根据设计的思路先制作出一个小的原型,并通过讨论和试用后进行修改。

4.开发

本阶段由技术人员根据原型和脚本进行媒体材料的具体制作。 5.评价和修改

本阶段通过编制小组自评、组织人员试用等方式,对媒体材料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以及媒体材料的技术特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情况进行最后的修改。

在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时除了必须依据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适应和匹配外,同时还要遵循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等心理学原理和规律,以使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三)认知工具的支持 在技术学习环境的设计中,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适宜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或选择适宜的、帮助和促进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加工过程的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认知工具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可用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分析问题,明确任务,以一定的方式(如表格)表征出来。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可用于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建模。

(3)绩效支持工具:可支持学习者提高学习绩效,如用记录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心得体会,支持学习者的短时记忆,记录学习者的思路、要点,用实验工具设置实验情景,通过与学习者的交互操作进行结果呈现和数据分析检测学习者的设想。

(4)信息搜集工具: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网上信息搜索及网内信息导航。

(5)协同工作工具:可便于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专家之间的交流,以利于协同工作的开展。

(6)管理与评价工具:可便于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或任务的组织和管理,便于各种评价方式的实行。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随着建构主义评价观、多元智力评价观等多种评价观念的发展,与教学目标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当前教学评价(也称学习评价)方式表现出了以下趋势: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强调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评价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重视真实性测评(authentic aement)和绩效评价(performance-based aement),采用情景化的真实任务来评价学习者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业成绩评价的同时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随着评价取向、评价功能的不断发展,与上述评价理念、取向和功能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也应运而生。除了传统的评价工具,如试卷、问卷调查表、观察表等工具外,档案袋评价、量规、表现式评定等方法和工具开始进入教学评价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工具大家比较熟悉,下面将重点介绍与新的评价理念相适应的几种评价工具和方法。

1.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英文“Portfolio”其语义有“代表作选辑”。最初多由画家及摄影家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集汇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应用到教育中,主要用于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和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中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如录像带、文章、图画、获奖证书等。一个典型档案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观察的信息资料群、作业实绩的标本群、考试信息群。信息资料群主要指由观察来收集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一般由教师来收集。典型的档案袋中一般包括三个记录观察信息的文件:观察记录手册、调查表、师生交谈记录等;作业实绩的标本群包括作业、教师自做的小问题和试题、学生伙伴间制作的课题、小组作业、学习反省日记等;考试信息群包括三个方面:简单的评价课题、比较大的场面课题及长期的评价课题。

2.研讨式评定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定的一个部分。这种评定方法起源于大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这种问题研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施,既可以把它作为毕业学业的展示,也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部分,还可以当作结业作业的展示,无论什么方式,都需要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一套配套的评价准则和和评判规则。该评定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提出的那个引导的问题有很高难度要求。目前这种评定主要适用于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且还处于引进摸索阶段,但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定有可借鉴之处。

3.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表现展示评定通过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以说明其是有价值的,并由此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结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一次科学试验,也可以是一次科学展示会,还可以是一次活动或是一次表演,或是一次论文和方案设计展示。在这种评价方式中通过详细的评分规则提供了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者的机会,并为师生之间就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进步情况开展对话打出了一条通道。同样的,这种评价方式也是以关注结果开始,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任务。

4.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是思维可视化的绝佳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作为评价工具,概念地图可以方便地表征课、单元或某一知识领域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沿着空间或时间纬度创建概念地图,以此识别、澄清和标识概念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在进行“头脑风暴”的基础上共同“织”就概念地图。也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回忆和理解就某一知识单元或某一主题自己“织”就概念地图。这一显示主题和有关子主题的“网”对于学习活动的进行和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以具体和有意义的方式表征概念,促进思维外化和学习反思。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地图与理想的概念地图进行比较,从中不但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所在,还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图2是一个关于光合作用主题的概念地图。

图2 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地图

5.量规

量规是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评价工具。这种评价工具的产生源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的结果常常是多种形式的,如电子作品、调查报告、观察心得、真实作品等,这就要求评价工具不但要关注学习过程,还要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特点,而设计良好的量规则可以达到上述要求。那么,如何设计量规呢?在设计量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评价指标。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指标体现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考虑。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标体系权重的设计与教学目标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制作电子作品,那么技术、资源利用指标的分值应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等指标的分值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在对量规的各指标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

表1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七、管理与帮助设计

对一种使用革新方法的课堂进行管理,比仅仅让学生保持安静、坐在他们的位置上进行学习的常规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特别是在使用计算机的课堂上,当学生利用计算机的支持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来回管理学生的行为,监督学生在活动中所使用的额外资源。如果可以访问互联网,教师还必须对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学生在课堂网络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一些传统课堂环境下所没有的新的问题行为。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呢?传统课堂环境中的一些有效的调控策略同样可以用于网络环境,此外,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愿意遵守相关规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室中具有网络这一独特的条件,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班级论坛,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上面发表帖子进行留言,教师应该经常光顾论坛,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起出谋划策,解决同学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班级里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沟通、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自然得到了升华。

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上过课的教师大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计算机所吸引,而无法投入到学习中来。此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功能,将教师机的内容广播给学生或锁定他们的屏幕,以更好地控制教学。此外,在某个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发现、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该生的屏幕内容广播给其他的学生。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来监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视具体情况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教学班都有40多名学生,网络教室又大多空旷、宽敞,很多学生在网络教室中脱离教师的控制,只有靠近教师的学生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很多后排学生几乎游离于教学之外。自主学习时乱点乱看,教师讲解时打闹嬉戏;或者行动拖拉,随意摘戴耳机等。我们认为,除了有效结合网络教室软件外,在每一学年开始的初期,就要制定课堂的规则制度,向学生明确提出网络教室学习的行为常规要求。对小学生,还可以运用一些押韵、琅琅上口的口令、规范来调控学生,通过外部调控,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4.提供计算机技能指导

当课堂中增加了计算机后,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科方面的内容,并且还要教他们必要的计算机技能。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新的计算机技能,包括教师示范/演示、同伴示范和帮助、提供技术图示或操作手册、通过课堂分发材料,自然地把技术指导和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能指导等。

5.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 当学生在计算机面前学习时,如何使学生专注于任务经常是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计算机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它有引人注意的屏保可以改来变去,有各种有趣游戏可以玩,特别是互联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意访问。因此,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习的任务上,常常是很多教师苦恼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往往是因为所布置的计算机任务是无趣的,或没有挑战性的。因此,设计真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合作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是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的关键。其次,要监控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开始一项新的任务大约两分钟后,教师开始巡视,一方面,确定学生是否理解所需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提供个别帮助,当几个学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普遍性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的巡视可以起到对学生行为监控的作用。再次,经常性检查学生访问过的Internet站点,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有访问不健康网站或游戏网站的倾向,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最后,与学生一起制订使用计算机的规则,这些规则可能包括:课堂上除非教师特别允许,否则不可以擅自打开计算机或浏览相关网站;对于哪些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经过批准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他们自己喜欢但是有益的和健康的工作,如设置个性化的屏保、搜索他们喜欢的足球队员的信息等。

计算机进入课堂,可能短期内并不会对教学造成显著的改变,但却会对课堂的管理产生诸多改变。所有上述管理的责任在一开始的时候似乎是困难的,而且很多老师是缺乏经验的,但是随着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技能的不断提高和熟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及仔细的计划和练习,管理的问题会逐渐淡出教师的视野,成为每天常规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将更多地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通过优化的设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八、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以上述各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和设计结果为基础,将综合考虑教师的活动、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设计。 为了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有机结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可借助表2所示的图形符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推荐第6篇:服务设计七要素

中国管理资讯网服务设计七要素

饭店服务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理念。所谓人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情化、个性化、家居化,突出温馨、柔和、活泼、典雅的特点,满足人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适度张扬个性。通过细小环节向客人传递感情,努力实现饭店与客人的情感沟通,体现饭店对客人的关怀。具体地说,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应突出以下七大要素。

安全。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如果宾客没有安全感,服务再优秀、再完美也无济于事。因此,安全决定着饭店经营管理的良莠和成败。雅加达和新加坡的希尔顿酒店对女客人实行特别安全措施,尽量将女客人安排在靠近电梯的房间,如果她们的房间较为僻静,饭店则安排专人送她们回房间。

方便。饭店管理者在设计服务时,应主动适应市场、适应客人,重视方便客人。

尊重。酒店对宾客表示尊敬和热烈的欢迎,宾客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无论是各国政要还是普通平民,入住日本大阪皇家饭店客房打开电视机时,荧屏上即跳出白色的英文“某某,祝您在皇家饭店度过愉快的时光!”当宾客并不很经意地念完这段文字,意识到这是写给本人的时候,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这毕竟是饭店对宾客尊重的最直接的体现。

情感。情感服务已成为饭店服务的灵魂,丰富了优质服务的内涵。某年母亲节,宁波某酒店推出了“贺卡传情寄爱心”活动。从母亲节前两天到母亲节当天,凡是入住的宾客,酒店均在房间内准备了一张精美的母亲节贺卡,只要宾客填写好祝福的话语及地址,酒店金钥匙就免费邮寄,代宾客向母亲捎去一份节日的问候,得到了宾客的一致好评。

细节。一些酒店设计出一种新潮婚宴酒的酒瓶,在贴标签的地方贴上新人的照片,印有新人的姓名、星座、结婚日期,还有很多甜蜜浪漫的祝福语。这种婚宴用酒饮用后,还可回收瓶体送给亲朋好友做纪念,也可做装饰品,确实别出心裁。

超前。饭店是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亦是现代高科技文明的表现场所。饭店运用现代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为宾客提供最完善、最快捷的服务,以及最高雅、舒适的环境享受,是超前服务设计的重要方面。美国的克雷斯脱大饭店专辟了妇女客房,内备非常女性化的装饰设施,如穿衣化妆镜、华贵的成套化妆用具、洗涤剂、淋浴用芳香泡沫剂、电吹风、妇女阅读的杂志等。

创新。在宾客的需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饭店的服务必须不断适应、不断创新,构思新服务。云南某饭店推出的篝火晚会,颇富创意。当夜幕降临、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寨门拉开了,傣族姑娘用树叶轻轻往来宾身上洒香水;服务员身着民族服装,笑吟吟地在竹凳竹桌之间轻步穿梭往返。不一会儿,一排地方风味菜肴呈现出来。两堆篝火在燃烧,来自山村原汁原味的演员伴随着悠扬的声乐翩翩起舞。兴头上的宾客,可以上场纵情歌舞。(张建宏)

推荐第7篇:商标标志设计要素

商标标志设计要素

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出色的商标或标志来,是设计师们费尽脑汁的问题。设计中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商标标志的设计要素或设计原则的掌握和运用了。为此,笔者从手头资料选择出中国、港台地区、日本的四位设计师,对商标标志设计要素的精辟见解和论述,汇编如下,以飨大家,望能从中受益。

中国 丘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前主任、教授)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出标志设计的三大要素:

一、速度。就是在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的情况下,标志设计要一目了然,简练明确。

二、准确性。也就是反映内容的准确性,公司、集团、商社、商品的性质特点,要紧紧地把握住。

三、信息量。就是反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我认为还应补充一条,即形式美感,我见过有些设计基本具有简练、准确和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不美。有些是外形不美,有些黑白不匀,总之是不符合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这样就使标志设计丧失了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的力量。

香港 靳埭强(中国银行/中银集团标志设计者)

设计商标和徽志,首先要考虑一些重要原则。下面试探讨几个要点:

一、识别性。商标须有独特的个性,容易使公众认识及记忆,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但相对来说,若商标与别人的相类似,看去似曾相识,没有特征而面目模糊的设计,一定不会使人留有印象.

二、原创性。设计贵乎具有原创的意念与造形,商标亦如是。原创的商瓯啬茉诠谛闹辛粝露捞氐挠∠螅材芫闷鹗奔涞目佳椤T纯梢允俏拗猩校部梢栽诖秤肴粘I钪屑尤氪匆猓瞥鲁鲂隆?br>

三、时代性。商标不可与时代脱节,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现代企业的商标,当然要具有现代感;富有历史传统的企业,也要注入时代品味,继往开来,启导潮流。

四、地域性。每一个机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反映于机构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市场的范围和对象等。商标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相对来说,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形象。

五、适用性。商标须适用于机构企业所采用的视觉传递媒体。每种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商标的应用须适应各媒体的条件。无论形状、大小、色彩和肌理,都要考虑周详,或者作有弹性的变通,增强商标的适宜用性。

台湾 魏正(台湾艾肯形象策略公司总经理)

艾肯认为好的标志设计,基本上需具备三大精神:

一、主张性。将企业所追求的理想主张予以明确化,再转化为易懂的图形,并以最合适的题材来作为创意的表现 ,最后形成企业独有的价值与文化。

二、国际性。此指的是以本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欧美日 的观点来作为诉求,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中国(台湾)的企业或品牌,逐渐形成好感的印象。简言之,即以本土文化为“意”,用西方美学作“形”的构成表现,来迎向国际化。

三、力动性。从正派、诚信、踏实的形象转化至创新、挑战、积极的现代企业。四平八稳的标志已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的象征。如何将现代的诉求表现在标志上,则非力量与动感不可。

日本 胜冈重夫(日本蕃茄银行商标设计者)

一个好的商标必须具备广度、高度及长度3个要素:

一、广度。指的是能在名片、帐票类、看板、存折、卡片或是赠品上,都能作广度展开运用的形状。有些设计看板应用时非常漂亮 ,但一旦用在存折或卡片上,就糊成一团,这样的商标就是不好的,必须能在企业所有的沟通宣传工具上,都能展开运用,才是一个好的商标设计。

二、高度。指的是具有国际性的感觉,以及在造型的色彩和形状方面,能有很高的完成度。

三、长度。指的是时间的延展性。即是一个商标不能才两三年,就被人认为是陈旧过时的设计,而是必须能与企业共存、发展。因此商标最少要具备10-20年的适用性才行.。

商标设计创意十大目标

1.简洁生动形象;

2.强烈的视觉形式感和高度艺术性;

3.易于识别和记忆;

4.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5.符合行业特征;

6.具有现代感;

7.合乎时代潮流;

8.具有未来性;

9.信赖度很高;

10.令人产生亲切和蔼的感觉。

商标设计的法律要素

■ 商标设计的法律要素

商标设计的法律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商标的构成。

各国法律对商标构成的规定不尽相同。

如独联体国家规定,商标构成要素可以是文字、图形、立体,组合或其他各种形式,

美国商标法规定,任何文学,符号或标志,或者这类事物的组合都可以作为商标的构成要素。

目前,国际上有少数国家把包装和容器的特殊式样也列为商标的构成要素,允许注册。

由于商标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一些厂家在商标设计上千方百计地标新立异,招徕顾客,他们推出了气味商标、音响商标。电子数据商标、传输商标等等,有的国家如罗马尼亚的商标法已规定颜色,产品形状或其包装,音响等都可作为法定的商标构成要素。但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对上述形式的商标实行法律保护。

中国商标法规定,商标应当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除此之外,其他形式都不能作为中国商标构成要素。

● 商标的显著特征。

商标所具有的独特性或可识别性就是显著特征,无论是文字.图形.还是文字、图形的组合,都要立意新颖、独具风格,具有足以与其他同类商标相区别的特点。

● 商标的颜色。

商标的颜色对于商标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颜色不是商标的法定构成要素,一般不能独立作为商标构成的要素。但是颜色是商标整体的一部分,是一种商标区别于他种商际的重要标志之一。

商标在注册后如需变更颜色,则视为变更商标图形,必须重新申请注册。 由于商标色彩对提高广告宣传效率有重要意义,许多驰名商标在注册时对颜色都作了指定

● 商标的文字、图形。

一些文字、图形是禁止用作商标的,各国在禁用商标方面有不同的规定.应注意其差别性。

由于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有些在一国常用或为消费者所喜爱的商标,在另一些国家就未必适宜使用。在商标设计方面,似乎已形成一种国际规范,即在选择商标的文字、图形和色彩时,避免采用销售国禁用的或消费者忌讳的东西.

如瑞典的国旗为蓝色,该国禁用蓝色作为商标,如果用蓝色作商标就会被认为是对他们国家的不尊重,自然就难以获准注册: 阿拉伯国家禁忌黄色, 法国人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采用这一图形的商标将不能获准注册, 意大利人把菊花当作国花,

日本人把菊花视为皇家的象征,都不接受以菊花的文字和图形作为注册商标, 而拉丁美洲国家则将菊花视为妖花,也不允许采用菊花图形的商标注册: 澳大利亚禁忌用兔的图形作商标, 西方国家禁用黑猫的图形作商标: 印度以及阿拉伯国家禁用猪的图形作商标, 伊斯兰教国家对违反伊斯兰教传统和教义的标志都不准用于商标, 使用英语和英属国家禁用大象的图形作商标,当地居民认为大象大而无用,因担心消费者不欢迎,这些国家的代销商不敢购进中国\"白象牌\"电池: 玫瑰花在印度和欧洲一些国家作为悼念品.不能作为商标; 非洲一些国家禁忌熊猫图形;

阿拉伯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不准以类似以色列国旗图案的六角形图案为商标的商品进口.雪花图形是六角形,也不能用作商标。

英国人用山羊比喻\"不正经的男子\",中国出口的\"山羊牌\"闹钟肯定不受该国消费昔欢迎:化妆品\"芳芳\"的汉语拼音为\"Fang\",在英语中它的意思为\"毒蛇牙\"或\"狼牙\"。使人感到不快;在英语中,雄鸡(Cock)意味着下流,以雄鸡作为商标.影响不佳。

三角形是国际上通用的警告性标志.捷克人以红三角为有毒的标记;而在土耳其.绿三角表示\"免费的样品\",这一图形.也应慎用。

● 商标的名称。

许多国家禁用地理名称作为商标,因为地理名称往往被认为缺乏显著特征。

● 商标的版权保护。

商标的保护包括对具有财产意义的商标权利的保护和与特定的人的身份密切联系着的商标权利的保护,商标的版权保护即属人身权的保护。

商标设计的平衡点

据悉,随着近年来消费者审美观念及抽吸习惯的改变,营口卷烟厂与丹东烟草公司合作开发的“鸭绿江”牌系列卷烟已逐渐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在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分析产品本身的缺陷后,营口卷烟厂决定重新定位,打造一个全新的“鸭绿江”卷烟产品。

据介绍,最早在两家合作开发前,“鸭绿江”牌卷烟具有系列软盒包装和一种硬盒包装(2元/盒),并已具备固定的消费群。营口卷烟厂希望凭借这一良好基础,继续将硬盒品种系列化,提升其在本省的影响力。本着这一想法,营口卷烟厂分别于2000年、2001年相继开发出4元/盒、3元/盒的“鸭绿江”系列卷烟硬盒包装。但新品开发后,市场对商标设计的反馈始终无法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程度,烟厂包装设计部门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后,认为“鸭绿江”品牌商标设计症结在于:如何将设计师的艺术取向与消费者审美喜好进行调合、统一。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设计师在制作商标时并不是一味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喜爱,而是在商标中添加相应的艺术元素。引导更时尚、更流行的市场消费取向,以不断变幻的包装吸引购买者的注意,促进产品市场领先的地位。但这就牵扯到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当一个新商标设计远远超出了人们能接受的审美观念的范围,那么就会被消费者视为另类,加以排斥;而在卷烟传统商标设计上有所突破,使消费者既能接受,又略感新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像\"鸭绿江\"的市场目标锁定城镇工薪阶层(以工人为主),这类消费者喜爱大红等吉祥艳丽的颜色和喜庆的图案。但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讲,红色是卷烟包装中运用最多的一个颜色,已经很没有新意,可是运用典雅的色泽和富有艺术气息的抽象图案,消费者肯定也不认可,如何将两者结合,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营口卷烟厂商标设计的最大问题。

同时困扰设计的还有其它方面:如包装受成本局限,设计时只能在白卡纸(玻璃卡纸或珠光卡纸)及胶印、凹印这几种有限的包装材料和印刷方式中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不同制作工艺的组合,发挥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以体现出最准确的市场定位。成为营口卷烟厂下一步“鸭绿江”(3元/盒)旧牌翻新商标设计工作的重点。

在新“鸭绿江”筹备开发的过程中,营口卷烟厂希望通过对卷烟包装设计的准确定位,在系列产品中拉开档次,给购买者带来不同售价商品的不同享受。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推开市场的大门。

推荐第8篇:我看教学要素

我 看 教 学 要 素

09物理学 刘永彦 090514046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我看教学要素

我将从我对教学要素及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叙说我的观点。

(一)三个“中心说”

1、教师中心说

在传统教育派那里,一般坚持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是学生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尊严。

我们知道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

2、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既可以说是受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据此有人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认识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

3、学生中心说

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就此人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人提出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他们为中心,后果可想而知。

(二)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争论的关键是学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人认为学生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此提出“双主体说”。有人认为“双主体说”不符合哲学逻辑,在同一活动中,不应存在两个主体,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认为,“双主体说”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争论对明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更重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何种时代内涵。

我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向的,即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合理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进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由一种“我—他”关系变成一种“我—你”关系,由一种“命令”关系变成一种“对话”对话关系,由一种“抽象”关系变成一种“具体”关系。由一种单纯知识传递关系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

那么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承担者,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以及全面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因此,教师应该主导着教学活动,而从学生的学的方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素质,那么这种教也是徒劳的。

推荐第9篇:有效教学四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来分析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2]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3]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根据我们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具体地教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层次,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论证。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4]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等。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6]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7]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我们曾在小学和初中做过实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作业,结果发现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有贡献。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1)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抄写五个生字,而且这五个生字都是笔画较多、比较难写的:柳、燕、溪、梨、流每字一行,由老师统计时间,结果快的学生只用了4分钟,慢的学生用了6分钟。(2)布置学生在家里抄写同样数量的生字,学生自己记住所用时间,结果快的学生用了5分钟,慢点的学生用了8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要用10分钟。实验结果证明: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质量、时间、学生对生字词的认知都优于课外家庭作业。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监督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作答速度。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显然,上述四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第10篇: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来自论文《教学 “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除以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为核心的“三

要素论”外,还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要素层次论”、“教学结构论” 以及“教学要素系统论” 等。其观点各有侧重、各有由头,很有必要一一呈现。

(一)三要素论

鲍良克在其著作《教学论》中认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成其为教学。” 日本的长谷川荣、苏联的达尼洛夫和我国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克兰教授都提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日本的柴田义雄同样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由教师的活动—— 教授、学生的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 由此可见,从单维视角出发,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是早期教学论研究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基本主张。

(二)四要素论

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将教学要素分为四个。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张楚廷在其著作《教学论纲》中,认为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 四个要素。相比较而言,前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手段”,后者在“三要素论” 的基础上关注到了“教学环境”。表面看来, 四要素是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简单叠加与实施。但实际上,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时空条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三)五要素论

研究者对教学“五要素论” 的认识各不相同。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

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比较而言,控制论者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将教学当做一个流程来看待。其他持“五要素论” 的研究都是在“四要素论” 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共同点是“五要素论” 者都关注到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或媒介)四个方面的要素。除此在外,还关注到教学目的(目标)、检查和环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四)六要素论

有研究者在批判教学“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 的基础上,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 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就教学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这六种要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没有教学工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11]就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而言,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客体成份,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度(准则)进行适当的划分;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主体的行为来支配和利用。同时,时间的长短和空问的大小又保证或限制主体行为的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五)七要素论

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o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根本因素;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某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等;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

动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的表现;而教师是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人, 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其要素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总体而言,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制约,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的教学系统。

(六)教学要素层次论

基于国内对教学要素研究的多元化取向,有研究者通过归纳和分层的方法对教学要素进行研究,把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又把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软要素又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其中,平凡要素分为时间、空间、信息等,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13]

一 。

从该研究者分层过程中的关注点来看,平凡要素强调的是时空关系和教学内容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所共有的大的环境因素;特质要素中的硬要素强调的是教学行为发生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即“三要素”;软要素强调教学目的、方法、原则、规律、过程以及本质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有些体现在教师潜意识的形态中,有的展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显性的教学行为来看,研究其对教学的要素的认识可分为显性的教学行为和潜在的教学观念两个方面。仅仅从每个层次的最低层次包含的要素来分析,也能够找到教学七要素的研究体系与逻辑。

(七)教学结构论

有研究者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了“2+2+5要素”来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前者主要指校舍、校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卫生设备,环境美化等,后者主要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含“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用多维分析的方式,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

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教学运行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以及教学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分别为硬要素与软要素)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

也可以称之为“3+4+2要素” 架构模式。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教学本体论的视野中,教师是责任性、中介性的主体要素;学生是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要素;教学内容是历史性、生成性的客体要素;教学手段是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基本要素o教学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各自具有相互联系和不可替代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称之为“2+2+4要素” 架构模式。

由此可见, “教学结构论” 是基于教学不同要素的表现形成进行的归纳或演绎,使教学要素问题的研究更有层次感和结构性。

(八)教学要素系统论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系统又包含着若干子要素、次子要素。比如,教学目标系统包括课程、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系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系统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方法系统包括单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教学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物质、人际和观念环境;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

补充参考分类:

1,论文资料:《教学要素研究现状浅析》 程瑶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一、国内外教学要素理论概述

目前学界对教学要素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三要素论

鲍良克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柴田义松认为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教师的活动:教授、学生的活动、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

教材。

2.四要素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提出四要素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3.七要素论

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

4.教学要素层次论

张楚廷认为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平凡要素分为时问、空间、信息等: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软要素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

5.“2+2+5,’要素论

吴文侃在书中提到“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的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他把教学活动的主体,称为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他认为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分别是硬条件与软条件、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五个要素: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

6.“3+4+?要素论

“3+4+2”要素论由李如密、苏堪宇提出,他们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运行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环境要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三个方面。

第11篇:主题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核心要素

主题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核心要素

主题式教学设计选题的方法与来源

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商讨决定、学生提出

结合教科书中学科知识和概念来确定主题,如:共同的家、走进戏曲

结合青少年的作品和读物,如:走进《西游记》、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确定主题:如:伊拉克战事分析、我看非典

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恐龙的灭绝、飞碟

结合时令、节庆以及地方民俗活动和庆典。如:四季、春节、灯谜、中秋节 善于用地方或者是社区资源文化遗产,如:傣族采风、走进青藏高原

某种物体或者器物,如:小小鸡蛋知多少

结合学校日程或者是重大活动,如:郊游、参观博物馆

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如:购物、运动会

学习能力或者是技能等,如:沟通能力、处理冲突能力

主题式教学设计选题的标准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科学性、教育性、整合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与学科知识,或学生的能力紧密相关

时间恰当

具备开展主题学习的相关资源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决定组织中心,确定主题;

(2)教学内容分析,发展概念网络;

(3)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4)建立引导性的问题与任务;

(5)设计教学活动:时间进度、子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资源设计、支持工具设计(活动模板、学生作品样例等)

(6)评价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选题设计

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

资源设计

活动模板及支持工具的提供

评价设计

第12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下面浅谈一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语言要有一定的语言艺术。

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到的几点,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教。

第13篇:浅析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素(推荐)

浅析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素 闵家中学 王成军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一、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

《标准》指出,物理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知识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地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二、思考: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物理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物理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表示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应当首先对其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实验活动:物理学习的基本形式 《标准》指出,物理教学是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物理教学是一种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探索活动,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将重结果教学向重过程的教学转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既长知识,又增才干,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空间。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眼观察中产生新奇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问题,在动口讨论中产生新想象,在心灵的颤动中积累新方法,在动脑反思中萌发新探索,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再创造: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在学习了“电磁继电器”以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向家里的水桶注水,怎样设计一个提示水满的报警装置?”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电生磁和浮力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14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使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课堂。下面浅谈一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根据这一原则设计的《角的度量》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过程与方法:经历量角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的度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如:《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个角,同桌间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尽管我们能用观察法比较出角的大小,但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从而引出课题。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在操场周围找角,并用师用量角器量出他们的度数,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到的几点,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教。

第15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使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课堂。下面浅谈一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根据这一原则设计的《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都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造成一定的影响。(2)要让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指导学生要规范和约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如:《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教学设计,运用了讨论下列行为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李玉对老师的

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杨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教学设计运用了:小华和小强都喜欢跳绳,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水平在年级里面是“盖了帽”的。一天比赛时,因为不服气,两人发生了口角。在互相指责中,双方的火气越来越大,不顾周围同学的劝阻,动起手来。在对打的过程中,小华失手将小强的眼睛打伤。小强住进了医院,小华的父母赔偿了小强的医药费。小华和小强二人都受到了校纪处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小华和小强的行为错在哪?如果他们能事先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将会是一种什么结局?

2、在日常生活中,在做某件事之前,自己是否都能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判断?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到的几点,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教。

第16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问题导入: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因此,成功的教学设计决定我们能否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几点要素:

1、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和理念

2、教学过程必须呈现教材的知识点,也就是教学内容。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流程流畅有序。

4、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不仅要呈现知识,还要促进知识的拓展和外延。

以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来谈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教材意图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分类,明确具体,避免含糊。不仅仅关注课程目标,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写法,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3、.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然后明确教学重点在于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教学过程通常分为导入、新授、归纳结束这三个方面,导入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设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基础。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引发学生思考,营造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导入

1、可以先采用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出示生活中采集的信息来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

2、然后学生交流采集的信息。

3、最后以小结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课堂教学。

二、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新授阶段是课教学的主体部分,新授的过程必须强调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进步和提高。

教师在新授这个过程中问题设计要恰当适中,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密切联系生活,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要求: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百分数的运用,自学教材104页-105页,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百分数? 2.什么叫百分数? 3.怎样进行百分数读、写?

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四、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百分数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完成答疑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以后交流自学成果,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实例出发去领会,即分母统一为100便于比较的道理。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也就是说,分数后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后面是不可带单位名称的。

五、运用恰当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在百分数教学设计中,采用课件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使教学过程生动呈现。

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同学自学、交流所学和多媒体课件呈现、设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板书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17篇:旅游网页设计六大要素

旅游网页设计六大要素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传统行业分分加入了互联网,包括咱们的旅游行业,下面“思途CMS”为大家总结、梳理了一份关于旅游网页设计的六大核心要素,掌握之后,能够让旅游网页设计更加简单! 1.网页的主题

每一个页面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首先分析确认这个页面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根据核心主题分析当前页面需要的内容,哪些内容是可以支撑这个页面的出题的,板块出来之后,核心内容放哪一块,其他的辅助内容又该放在哪儿?如何去衬托核心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站在用户浏览者的角度去思考。必要时可以先画一个草图。

2、网页的色彩设计

网页的色彩设计可以根据行业及页面主题进行选择,比如旅游行业,那么大部分都是小清新类型,不凡有部分旅游企业是做红色旅游或者其他主题旅游的。所以在选择色调上面一定要围绕着自己的页面主题进行设计。

3、网页的字体设计

网页的字体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浏览习惯,用户的浏览习惯一般是从左上方浏览至右下方,需要着重考虑页面的核心内容及广告位上面的字体设计。例如,有些网站为了凸显广告,将核心的字体内容进行了特别的设计。

4、搜索相关资料

网站的骨架搭建起来以后,就需要进行内容的搜集各整理了。将内容添加到自己设计的页面当中,看看页面中是否还有不协调的地方没有。

5、进入实际操作附阶段

在规划出网页的版面和呈现方式后,就要进入实质性的工作了,即用各种软件,如文字编辑、图象处理、动画制作、音乐处理等来进行实际操作,最后通过网页设计软件将这些文字、图象、动画组合到页面中。

6、检查网站内容

当一切工作都已经完成后,在发布网页之前还要检查页面上的超链是否正确,图片是否正常显示,文字中是否有错别字等,以保证呈现给访问者一个完美的网页。

第18篇:室内装饰设计要素和基本原则

百特教育.3*3教学体系.三个学习阶段.三个学习方向

室内设计原理-2 1 2-室内装饰设计要素和基本原则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一.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空间要素。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

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二.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 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 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调的总体效果。

2.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

百特坚信:只有专业,才能卓越. 地址:潍坊市鸢飞路626号11层1110-1118 TEL:8290217 百特教育.3*3教学体系.三个学习阶段.三个学习方向

室内设计原理-2 2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理感受、艺术感染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 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能突出的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末,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3. 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

建筑空间的创新和结构造型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考虑结构造型中美的形象,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的性能、特点。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它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范畴之中,要使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4. 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各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

使室内装饰设计也有所不同。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要体现 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 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 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 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 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一)、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

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中是非常重要的,楼地面和人接触较多,视距又近,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中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

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2、注意地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

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 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是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是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

百特坚信:只有专业,才能卓越. 地址:潍坊市鸢飞路626号11层1110-1118 TEL:8290217 百特教育.3*3教学体系.三个学习阶段.三个学习方向

室内设计原理-2 3

3、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

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墙面装饰。

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1、整体性。

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

2、物理性。

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

3、艺术性。

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

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三)顶棚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百特坚信:只有专业,才能卓越. 地址:潍坊市鸢飞路626号11层1110-1118 TEL:8290217 百特教育.3*3教学体系.三个学习阶段.三个学习方向

室内设计原理-2 4 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

1. 设计原则。

(1)、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

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

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

(2)、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

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

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

(3)、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

2、顶面设计形式。

(1)、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

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

(2)、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3)、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

(4)、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

(5)、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

百特坚信:只有专业,才能卓越. 地址:潍坊市鸢飞路626号11层1110-1118 TEL:8290217 百特教育.3*3教学体系.三个学习阶段.三个学习方向

室内设计原理-2 5 百特坚信:只有专业,才能卓越. 地址:潍坊市鸢飞路626号11层1110-1118

TEL:8290217

第19篇:LOGO标志设计要素1

LOGO标志设计要素

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出色的LOGO或标志来,是设计师们费尽脑汁的问题。设计中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LOGO标志的设计要素或设计原则的掌握和运 用了。为此,笔者从手头资料选择出中国、港台地区、日本的四位设计师,对LOGO标志设计要素的精辟见解和论述,汇编如下,以飨大家,望能从中受益。

中国 丘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前主任、教授)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出标志设计的三大要素:

一、速度。就是在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的情况下,标志设计要一目了然,简练明确。

二、准确性。也就是反映内容的准确性,公司、集团、商社、商品的性质特点,要紧紧地把握住。

三、信息量。就是反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我认为还应补充一条,即形式美感,我见过有些设计基本具有简练、准确和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不美。有些是外形不美,有些黑白不匀,总之是不符合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这样就使标志设计丧失了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的力量。

香港 靳埭强(中国银行/中银集团标志设计者)

设计LOGO和徽志,首先要考虑一些重要原则。下面试探讨几个要点:

一、识别性。LOGO须有独特的个性,容易使公众认识及记忆,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但相对来说,若LOGO与别人的相类似,看去似曾相识,没有特征而面目模糊的设计,一定不会使人留有印象.二、原创性。设计贵乎具有原创的意念与造形,LOGO亦如是。

三、时代性。LOGO不可与时代脱节,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现代企业的LOGO,当然要具有现代感;富有历史传统的企业,也要注入时代品味,继往开来,启导潮流。

四、地域性。每一个机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反映于机构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市场的范围和对象等。LOGO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相对来说,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形象。

五、适用性。LOGO须适用于机构企业所采用的视觉传递媒体。每种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具有各自的局限性,LOGO的应用须适应各媒体的条件。无论形状、大小、色彩和肌理,都要考虑周详,或者作有弹性的变通,增强LOGO的适宜用性。

台湾 魏正(台湾艾肯形象策略公司总经理)

艾肯认为好的标志设计,基本上需具备三大精神:

一、主张性。将企业所追求的理想主张予以明确化,再转化为易懂的图形,并以最合适的题材来作为创意的表现 ,最后形成企业独有的价值与文化。

二、国际性。此指的是以本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欧美日 的观点来作为诉求,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中国(台湾)的企业或品牌,逐渐形成好感的印象。简言之,即以本土文化为“意”,用西方美学作“形”的构成表现,来迎向国际化。

三、力动性。从正派、诚信、踏实的形象转化至创新、挑战、积极的现代企业。四平八稳的标志已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的象征。如何将现代的诉求表现在标志上,则非力量与动感不可。

日本 胜冈重夫(日本蕃茄银行LOGO设计者)

一个好的LOGO必须具备广度、高度及长度3个要素:

一、广度。指的是能在名片、帐票类、看板、存折、卡片或是赠品上,都能作广度展开运用的形状。有些设计看板应用时非常漂亮 ,但一旦用在存折或卡片上,就糊成一团,这样的LOGO就是不好的,必须能在企业所有的沟通宣传工具上,都能展开运用,才是一个好的LOGO设计。

二、高度。指的是具有国际性的感觉,以及在造型的色彩和形状方面,能有很高的完成度。

三、长度。指的是时间的延展性。即是一个LOGO不能才两三年,就被人认为是陈旧过时的设计,而是必须能与企业共存、发展。因此LOGO最少要具备10-20年的适用性才行。 #

关于VI、CI、定义

什么是vi?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什么是ci!那么什么是ci呢?

cis的具体组成部分

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 vi:视觉识别

什么是cis ?

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6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企业的ci设计这一概念。据说是美国ibm公司是这方面开先河者。

cis的主要含义是: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cis的意义

对内,企业可通过ci设计对其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职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

对外,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便于公众辨别、认同企业形象,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推广。

cis的具体组成部分

日本著名ci专家山田英理认为ci包含下面两个方面的概念:

第一、ci是一种被明确地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

第二、ci是以标志和标准字作为沟通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工具。

换而言之,ci系统是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在cis的三大构成中,其核心是mi,它是整个cis的最高决策层,给整个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并通过bi与 vi表达出来。所有的行为活动与视觉设计都是围绕着mi这个中心展开的,成功的bi与vi就是将企业的独特精神准确表达出来。

mi:理念识别

企业理念,对内影响企业的决策、活动、制度、管理等等,对外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广告宣传等。

所谓mi,是指确立企业自己的经营理念,企业对目前和将来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和营销状态进行总体规划和界定。

mi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信条,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管理原则,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

bi:行为识别

置于中间层位的bi则直接反映企业理念的个性和特殊性,是企业实践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系统。包 括对内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对外的公共关系、促销活动、资助社会性的文化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企业理念的精神实质推展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角落,汇 集起员工的巨大精神力量。 bi包括以下内容

对内: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福利制度等等;

对外:市场调查,公共关系,营销活动,流通对策,产品研发,公益性、文化性活动等等。

vi:视觉识别

vi: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vi系统:

a.基本要素系统: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造型、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号等。

b.应用系统:产品造型、办公用品、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包装系统、公务礼品、陈列展示以及印刷出版物等。

一套vi设计的主要内容:

i.基本要素系统

a.标志

b.标准字

c.标准色

d.标志和标准字的组合.ii.应用系统

a.办公用品:信封、信纸、便笺、名片、徽章、工作证、请柬、文件夹、介绍信、帐票、备忘录、资料袋、公文表格等。

b.企业外部建筑环境:建筑造型、公司旗帜、企业门面、企业招牌、公共标识牌、路标指示牌、广告塔、霓虹灯广告、庭院美化等。

c.企业内部建筑环境:企业内部各部门标识牌、常用标识牌、楼层标识牌、企业形象牌、旗帜、广告牌、pop广告、货架标牌等。

d.交通工具:轿车、面包车、大巴士、货车、工具车、油罐车、轮船、飞机等。

e.服装服饰:经理制服、管理人员制服、员工制服、礼仪制服、文化衫、领带、工作帽、钮扣、肩章、胸卡等。

f.广告媒体:电视广告、杂志广告、报纸广告、网络广告、路牌广告、招贴广告等。

g.产品包装:纸盒包装、纸袋包装、木箱包装、玻璃容器包装、塑料袋包装、金属包装、陶瓷包装、包装纸。

h.公务礼品:t恤衫、领带、领带夹、打火机、钥匙牌、雨伞、纪念章、礼品袋等。 i.陈列展示:橱窗展示、展览展示、货架商品展示、陈列商品展示等。

j.印刷品:企业简介、商品说明书、产品简介、年历等。

logo就是标志

什么是标志(logo)

标志、徽标、商标(logo)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与古代的印记,现代标志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标志作为企业 CIS战略的最主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企业强大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产品和 服务,都被涵概于标志中,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刻画,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

logo设计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方向通过特殊的图形固定下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标志的同时,自然的产生联想,从而对 企业产生认同。标志(logo)与企业的经营紧密相关,logo标志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元素,它随着企业的成 长,其价值也不断增长,曾有人断言:”即使一把火把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烧光,可口可乐凭着其商标,就能重新起来”。因此,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十分重视 logo设计同时了解标志的作用,在企业建立初期,好的logo设计无疑是日后无形资产积累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能客观反映企业精神、产业特点,造型科学 优美的标志,等企业发展起来,在做变化调整,将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中国银行进行标志变更后,仅全国拆除更换的户外媒体,就造成了2000万的 损失。

第20篇:三大旅游标志设计要素

旅游标志设计三大要素

作为担负着向大众传递信息、强化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标志设计 ,当然不能无视地方风景的特色和特殊历史文化,只有将这些特色艺术地融入其中的旅游标志才是成功的.针对现在旅游标志市场存在的“过度惜鉴”,“千篇1律”导致旅游标志设计相似度太高、缺乏个性等问题,急需建立一套新的旅游设计评判标准.

一: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

选择的旅游特色资源决定了旅游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特色旅游资源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在旅游标志设计中,每一个旅游地的特色往往都不止一个, 选择好的切入点很关键.但一旦选择好了重要的旅游特色资源,可以为之后的标志设计铺垫一块良好的基石.旅游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为选择的旅游特色资源而服务,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形式容易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比如近年来的旅游标志设计总是习惯用笔墨元素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这种形式并不适用于每个标志的设计。只有将选择的旅游特色与设计表现形式协调统一在一起,设计出的作品才可能准确宣传旅游地的特色.比如沈阳的旅游标志设计,它分别用祥云图案和玫瑰图案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沈阳市花玫瑰”“紫气东来”祥云图案中镂空出“沈阳故宫”的剪影、标志设计主体选用黑红渐变色以及直线与角的文字的结合来展示,将形式与内容进行了完美的协调统一.

二:旅游标志衍化的建设性

成品的不是画在纸上更不是放在电脑里的,它最终是要靠实际的应用来向大众展示,这种展示可以是一尊立体的雕塑,是户外广告上的一角,可以是旅游纪念册的一页和媒体广告的片头.这些旅游标志的衍生品无一不在考验着旅游标志设计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标志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应考虑到它在未来衍生应用的可能性,并作出合理的风险规避.

我国当前的旅游业正在品牌化经营趋势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正在被旅游业渐渐挖掘出来.相比较品牌化的经营,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及相关品牌视觉广告营销还处在一个落后的位置,旅游品牌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套整体的宣传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旅游标志在设计环节中务必要考虑到它的后期应用.

三:标识形象的排他识别度

对于目前旅游标志设计中所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趋同的设计误区,从旅游资源中提取精粹设计出独一无二同时又有高度识别性的标志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兰州的旅游标志设计便独具匠心,.“兰”字上部的两点变得灵动充满神韵,标志以咖啡色为主调,既是西北大地的象征色,也是中国旅游景点标志的基调色不仅特色鲜明使受众过目不忘,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了独特性的同时又将旅游地的文化历史资源表现得恰到好处.兰州旅游标志的设计在创意上运用飞天的造型(飞天是甘肃乃至大西北旅游的精神和标杆).

旅游标志是能够代表旅游地的标志设计.旅游标志属于标志设计重要的一支队伍,它首先要具备的基础便是易识别性.而作为代表旅游地的标志设计,不仅要有易被大众接受的可识性,更要具备高度的排他识别性。就是说旅游标志设计一定要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征,第一眼便能从众多旅游标志中脱颖而出,便知晓这是哪个旅游地的标志设计.

在推动形象建立一一形象识别一一形象认同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自身独有的特质来展开形式与内容、识读与排他、稳定与求新的取舍和整合.在旅游标志设计中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

一、旅游标志衍化的建设性和标识形象的排他识别度这三个因素之后,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现代化需求和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的旅游标志设计.

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要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