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2 08:36:5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

4、课型:新授

5、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是

6、教学时数:1课时

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①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②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3)学法指导(媒体出示) (4)教学过程

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有“诗佛 ”之称。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②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③精读全诗,赏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④学生齐声朗读全诗,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⑤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⑥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⑦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⑧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板书本诗写作特色: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板书本诗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漠奇美瑰丽的美景,以“征蓬”正比诗人,而“归雁”反衬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的失意情绪和孤寂之情。

⑧作业设置:

1、背诵全诗;

2、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推荐第2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朗读这些诗歌名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都描写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 出示课题及作者 简介作者及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感知美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1 / 4

4、学生朗读。

5、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鉴赏美

问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2 / 4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归纳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延伸美

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几处早莺争暖树 青山郭外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3 / 4

僧敲月下门

王维诗名句选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老将行》

4 / 4

推荐第3篇: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福鼎市第十中学九年( 2 )班

执教着:福鼎茂华学校 陈芳蓉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 师生对话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 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3、讲授《泊秦淮》 ① 全班朗读诗歌;

② 教师范读,学生比较点评;

③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5、作业布置

《使至塞上》《泊秦淮》随堂训练

一、按照原文填空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的句子。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4、《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泊秦淮》中,作者借歌女嘲讽昏庸腐败的达官贵人,抒发自己爱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归纳、积累。

1、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 思想 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热情,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2、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常引得诗人无限诗情。我们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读出了风的凌厉和杜甫的无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花的美丽和诗人的喜悦;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中,品味到雪带给诗人的独特感受;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到了月引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山的挺拔和高耸;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体会到水的灵动和清澈。

3、读诗真好,我们可以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可以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怀。

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 , 。 [美文赏读](片断)

偶像,它是你前进的动力,当你迷茫时,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会看清自己的目标;当你失落时,读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看到一丝光明。即使你现在只是一只柔弱的雏鹰,但你有蓝天为你的偶像,只要你心存高远,终可以直击蓝天,俯视大地。即使你现在只是一条涓涓细流,但你有大海作为你的偶像,只要你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即使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树苗,但你有大树作为你的偶像,只要你坚忍不拔,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推荐第4篇:六下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教材分析:

《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五言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诗人记述了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写出使的旅程以及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飘零在外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慷慨悲壮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经典诗句。“直”孤寂中透出“挺拔,坚毅”之美,“圆”在苍凉中给人以温润亲切之感。 学情分析:

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课下注释、连词成句、以及自己积累的经验等已有的方法知晓古诗词的意思,但想要真正学懂这首诗、及了解这首诗的情感还不是很容易,特别是王维不多的边塞诗想要读懂、理解到位还需要老师在课上引领学生结合诗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萧”字,读准“骑,都,燕”在本课中的读音。2.诵读古诗,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等方法来理解诗意。 4.感受大漠雄浑的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抓住典型景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前置预习:

预习古诗,读好古诗,自学生字新词。收集关于本诗的资料,初步把握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王维 生简介诗人

背诵王维的七言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2.《红楼梦》中,香菱想学诗,黛玉建议:真想学诗,先去读王维的诗,而且专学他五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五言诗《使至塞上》。

3.简介背景:这是一首边塞诗,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4.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出使去边塞的途中。

二、初读,把握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把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诗特有的节奏。

2.指名读诗,强调“候骑”中读jì,意思是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都护”读“dū”,“燕”读“yān”。3.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再换回来读。 4.学生齐读。

5.借助课下注释,书中插图,小组合作,弄懂诗意。

三、感受诗情,品析诗句

师:老师出个问题,看看你们懂不懂?

你觉得王维愿意此次出使边塞吗?从哪里看的出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一说理由。

是啊!王维把自己比作随风远飞的蓬萆,北归的孤雁,出汉塞入胡地,他的心里一定是(

)?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前四句。 师:是啊!说是让王维出访,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怎能不知呢?怎能不愤怒抑郁呢? 生再齐读前四句。

过渡:轻车简从的王维,内心激愤抑郁,就这样继续向前走着,一幅画面展现在诗人的眼前。

诗人看到了什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合起来就是(生读诗句)

过渡: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一边读一边想象。 教师配乐读,学生闭上眼睛听。 学生描述画面。教师简画。

师:有人称这句诗为千古壮观,曹雪芹也借香菱之口盛赞这句诗,这句诗到底好在哪儿?你觉得作者哪几个字用得好?有难度,敢挑战吗? 小组合作,再读再品

汇报,教师加以点拨:空旷的大漠上,有一缕直冲云霄的狼烟。“直”在孤寂中透露出一种挺拔和坚毅的美。横贯大地的黄河,一轮落日本来令人伤感,但诗人用了一个“圆”字,在苍凉中给人带来温暖。 再度这两句诗。(指导怎样才能突出这壮观的景色呢?重音应放在哪儿?)

师:这孤烟,这落日,在诗人的眼中还仅仅是一缕狼烟,一轮红日吗?还是什么?(结合全诗来理解)此时此刻,王维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他也一定会慷慨,悲壮的吟诵这两句诗。 全班齐读。

四、总结

如果你们来到古边塞,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到王维这两句诗。(齐读)

推荐第5篇: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诗词五首》导学案

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

一、二和

七、八句叙事,

三、

四、

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 不以国事

1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

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

2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十五课时:《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水调歌头,词牌名。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 (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

(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

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 (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片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片内容。总的来看,是述说作词

3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9.12 学生姓名: 原因,总领全篇。

五、教师小结: 《小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像月宫今昔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已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朗读这首词。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萧关( )②云鬓( )③殷勤( )④都护( )⑤婵娟( )⑥绮户(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名句填空。

(1) 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2)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4)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5) 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中相关内容填空: (1)《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的 ,字 ,太原祁人,是 派的代表。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选自 。

(2)《泊秦淮》的作者是 ,字 , 朝 家。号称_______他与杰出诗人_________齐名,并称“小李杜”。

(3)《浣溪沙》选自 , 是 朝的 写的,字 ,抚州临川人,是 派的词人。死后谥_

_,世称___

__.《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 , 。

(4)《水调歌头》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 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5.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①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

句是: , , 。

②“ , 。”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④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 。

⑤《泊秦淮》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 。 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两句脱化而来。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是怎么评价这两句。

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

使:出使 至: 到 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 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 明确: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 苦闷、孤独

颔联 激愤、抑郁

颈联 赞叹

尾联 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推荐第7篇:《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第一篇: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范例2《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范例4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范例5《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范例6《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推荐第8篇:《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换然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对于诗歌教学,自己心中依旧没底,它没有一个可行的教学模式。我自己认为,读,首先是重中之重,其次就是揣摩诗歌语言基础之上,还原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对于这一节课,除了以读为重要手段与形式,还得借助品读语言,再现画面,领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整节课,自我感觉后者做的很欠缺,最主要恐怕是自己准备较为仓促。在课上,给出相应提醒后,生表现的依旧不自如,现在反思一下:后面赏析,遇到困难时,可以做个示例,降低点难度。此首诗不太好赏析,虽然画面感很强,但是直接流露作者情感诗句又不太明显,即使从修辞、用词也不好赏析,不如换词,如“直”可否换成“飘”或“斜”,赏析效果会更好。

不管怎样,这次上课的确不尽人意,整节课,除了赏析指导不到位外,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也不够合理,出现重复,衔接上也有点不自然。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推荐第9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转身写板书)题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边塞。

板书:使至塞上王维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1、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4、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五、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推荐第10篇:使至塞上教案

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今天小编选取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出使凉州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本诗描绘了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也表达了羁旅途中悲苦、无奈而孤独的情感,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在此,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使至塞上教案以供参考。使至塞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

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不一样。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

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此两句将悲苦孤独的情感渗透于壮美苍凉的意境中,千古流传;

尾联:此联单纯叙述“萧关逢侯骑”,本类似“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应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丝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衬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单漫长。)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将本诗扩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使至塞上教案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第11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律诗的一些常识;

2、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作了高级将帅,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导知: 简介作者及背景

1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二、学

整体感知听示范朗读

1、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明确读音、节奏)、齐读、再分组读、2.课文释义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目的、经过的地点。点明边塞辽阔,路途遥远。

翻译: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翻译: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 “归

2 雁”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流落在外的游子,这里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王维用“征蓬”自喻,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抑郁、激愤。 “归雁”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思乡之愁。

提问: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翻译: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理解: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大漠,边塞荒凉,没有使命器官景象,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孤烟”,由“孤”看出景色单调,“直”字状孤烟之高,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状落日之低。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诗人用一个“长”字表达自己的感觉。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

3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真的在燕然山打仗。(燕然未勒) 引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提示:一是颂扬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

3、总结: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首联写诗人作为属国出使,名誉上很好听,其实出使规格是很低的,只有一辆车,很少几个随从相伴,“单车”二字十分刺目,实是作者刺心之痛。这一联诗人的眼光只在一车之内,心境也只有一己之大,计较的是个人的得失荣辱。板书:出示路线

第二联触景生情,写自己就像纷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失群的大雁飞往胡天。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被排挤被贬斥的落寞伤感还是溢于言表的。

可是到了颈联,气象陡然一变,诗人眼睛看到了塞外了壮美景色,大漠、长河、红日,诗人是有慧根的,一见到这景象,诗人立即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心中也随之释然,得失荣辱可能都如同那缕轻烟消散了吧。板书:沿途风光

所以到了尾联,他已经忘我了,开始真诚地关心国家安危,将士平安了。板书:最新消息

三、悟

1、悟情感

①诗人对个人际遇的惆怅,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的抑郁、激愤之情 。

② 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

③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2、悟赏析诗词的方法

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情感、哲理和画面方面分析。

四、链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边塞的诗词。附:出示自学提示

1、这首诗为什么是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2、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落胡天”,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从表现手法或练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12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 王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

1、唐诗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提问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②: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明确: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燕然”,前线,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明边关局势的紧张。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抑郁到慷慨”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四、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空间阔大) 线条美(层次丰富) 色彩美(鲜明优美)

第13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 》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吟诵中加深理解,品味诗歌语言。

2、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诗歌的感情

教学设想:诗必因情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中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教学古诗尤其应该创造气氛,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巧妙点拨,启发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为主,辅以朗读、比较、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猜猜是谁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

1、同学们对王维了解多少? 学生思考,针对自己的课前预习回答

王维,早年有才名,21岁即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兼有书画音乐之长。在艺术上熔诗歌、绘画于一炉,构成独特的风格。

1 / 6 师进一步引导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外的途中所作。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首诗。

2、生范读,其余生思考其内容,梳理。读后评议。 点拨: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对学生的朗读请生加以评论,并大声齐读。

三、内容分析

1、说出你的疑问,可自由提出,请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生自由提出

预设质疑:①为何要出塞? ②行车地点在哪里?

③为什么是“单车”,而不是很多人簇拥? ④最终结果如何? 一一加以解答 结合背景谈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正值当时提拔他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

2 / 6

2、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他这是会是什么心情?(失意) 点拨:

这种心情在诗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再读,理解诗意。

点拨体会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 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 零之感。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 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再齐读。读出抑郁、落寞之情。注意节奏、重音。

5、师引导:

但是看到大漠的景象心中又升起了新的感情,是什么呢?感情在哪里体现呢?

6、再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画面,抓住景物展开想象 生讨论后回答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

3 / 6 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7、点拨:这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心中有了想象的激情? 生思考后回答,对词语赏析,穿插自由朗读

明确: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的奇景。

“孤烟”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冲天而起插入天际就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8、再齐读,读出雄浑,豪迈之气。用自己的智慧之笔画出这两句诗的画面来。

生拿出画笔画,老师在黑板上画。比较异同。

四、师总结:这么美的画面读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难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经过长途

4 / 6 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故事似乎还有继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五、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不一,自由体会。结合上文的分析 点拨:

描绘塞外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赞美;歌颂大唐幅员辽阔,国内强盛;

自己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奉命出使边塞的自豪感; 被贬的孤寂,悲凉之感。 全班齐声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叙事 单车 问边

写景 征蓬 归雁 孤寂、悲凉

大漠 孤烟 赞美疆域辽阔

长河 落日 自豪 叙事 逢候骑

八、教后反思

5 / 6

1、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点拨学生想象,还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启发想象,不可忽视诵读的作用。通过诵读,往往可以领会到许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不可少,学生自己的反复读更为重要。

2、写作背景要适当穿插,引导学生思考其形、其声、其色。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

3、诗配以画,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6 / 6

第14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冯济聪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

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 候骑(jì) ..

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

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

1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

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无边无垠的大漠,只有一个“大”子才能状其景观:在这天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远处燃起的一股浓烟,既孤单又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子能状其神韵。“直”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有力。而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数,只有黄河横贯期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黄河杳无尽头,“长”子便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一轮浑圆的落日,“圆”、“直”都用得传神逼真,难以言出其妙处,还能找出其它替换的词吗?不能。

六、学生读背课文

第15篇:使至塞上5

一、《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2012高考作文素材:

1、全球最大销量通俗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

8月24日,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通俗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此前,已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等6家主流报纸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由于美国媒体出版公司秉承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每一家报纸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资助。在美国金融业一泻千里的萧条市场下,必然波及到其他产业的经营。 《读者文摘》这份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摘类杂志,曾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目前,它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来源: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深度分析】《读者文摘》等权威媒体的破产,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传统出版业遭遇到网络阅读时代的狙击,使传统阅读走到了末路。很多人甚至担忧数字化阅读的盛行,会使人类失去书本和传统阅读的“经典”文化和生活方式。历史的进程无法阻挡,顺应时代潮流,《读者文摘》如果通过资产重组,能够从虚拟网络中闯出一条新路,将会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典范。

【适用话题】

“创新”、“改革”、“媒体”、“网络”、“阅读方式”和“金融危机”

2、李白故里起纷争

8月中旬以来,湖北安陆的形象宣传片“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每天在央视四套播出。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江油,要求湖北安陆停止侵权。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表示:“李白不过是在安陆生活了10年,娶了第一个妻子而已,后人凭什么就自我标榜‘李白故里’?我们有充分的史料佐证李白出生于江油,而且‘李白故里’的称谓,也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的城市商标。”

江油市委宣传部称,具有内容争议的湖北安陆形象推荐广告,已引起江油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油市已分别向中央电视台与湖北安陆市方面发函,要求立即修改或停播该广告,停止名誉侵权。江油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人表示,此事还在进一步讨论中,目前广告还在播出,本周内将给安陆市发去律师函,表明江油对处理此事的立场,对其侵权提出交涉。(来源:8月26日《成都商报》)

【深度分析】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流行的当下,古代名人俨然就是“财神爷”。一些地方为了古代名人的故乡名号纷纷争抢,蔚为壮观,成一时之盛。其实,这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水行船”的发财招数而已,目的在于拉名人为自己招商引资和拉动旅游服务。然而,脱离城市的自身特色,光靠“傍名人”来打造城市品牌,恐怕难以持久。试想,如果城市本身不吸引人,再多的名人广告,又能怎样?

【适用话题】“旅游”、“特色”、“名人”、“文化遗产”、“城市品牌”和“文化与经济”

课堂小练

1、[2011·安徽卷]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角色/角逐 砥砺/抵消 载歌载舞/载誉归来

B.贝壳/地壳

和蔼/暮霭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和谐/调和

屡次/步履

称心如意/拍手称快

D.模块/楷模

誊写/家眷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

2、(2011年江西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染 侯补 霎时 不落言筌 B.端详 肄业 坐镇 怨天尤人 C.国萃 吞噬 神采 要言不烦 D.蛊惑 钟磬 亲睐 惹是生非

3、(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全国卷)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5、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6、名句默写

(1)、,以观沧海。 , 。 (2)、, 。此中有真意, 。 (3)、,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 (4)客行青山外, 。 , 。 (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

7、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第16篇:《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张利利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第17篇:使至塞上 教案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使至塞上① (唐) 王维

单车③欲问边④,属国⑤过居延⑥。 征蓬⑦出汉塞,归雁⑨入胡天⑧。 大漠⑩孤烟⑪直,长河⑫落日圆。 萧关⑬逢候骑⑭,都护⑮在燕然⑯。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②使:奉命出使。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1]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⑧胡天:胡人的领空。 ⑨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 ⑩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⑪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⑫长河:黄河。 ⑬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⑭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⑮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⑯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全文翻译: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 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 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中心: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作品鉴赏

一: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它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也和末句“都护在燕然”对应:遥远偏僻的居延国还远远不是终点呢!这一种情感,和《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行行重行行》有类似之处,开篇1句“行行重行行”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这种终点遥遥无期的沉重叹息。人生这条路,所有人都会殊途同归,而终点,便是那亘古不变的一个!

注意这里的“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如果说第一联中这种低落的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颔联中,作者便是有意将其强化了。“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喻。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土之国向以汉唐之强盛傲视周边诸国,可那胡天之雁虽属番邦,却能自主归家,比起我这身不由己、难以自主的征蓬好得多了!在这一度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怜、自伤、自嘲,将全诗的感情又添浓了一层色彩。这一联毫不夸张地说,是堪与颈联功力相当的佳句。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脍炙人口。历代名家评至此两句,总是将其孤立到诗人的感情之外,脱离了上下文的感情和氛围来单独品评。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家之言,可那“雄浑刚毅”的评语实在距离此刻的王维甚远。

这一道景色,悲壮,苍凉,孤寂,寥廓。烟虽直,却是势单力孤;日虽圆,却是行将落山,这分明是一分临近黄昏的伤感惋惜„„总之是负面情绪,不管看到什么都能勾起自己悲伤的心绪,哪里会有什么雄豪壮丽?

“萧关逢候骑”句。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

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 三: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赏析: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了孤烟的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一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

作者简介: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徒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曾官至尚书右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在边塞、山水诗方面,都是妙不可言。山水诗都被称为“最”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

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第18篇:使至塞上赏析

雄奇瑰丽,意境雄浑

——《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工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第19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方案

唐山市龙泉中学

刘雪松

【教学设计思想】中国的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

这篇诗文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我又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由“边塞诗”及产生背景引入文章。 第二环节:作家作品介绍

联系诗人性格,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实施诵读法,读熟,读透,边读边赏

感知、品味、研讨、拓展。采用的形式——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深入文本。 第五环节:翻译 第六环节:作业

当堂把握,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处理:

《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环境:

课件,教室电脑同时连接在校园网和英特网上;网上发表见解并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边塞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思考本诗的基本特点)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就属此类。

(幻灯片1——2)

二、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过程:

(在幻灯片上对主要步骤设计超链接)

(幻灯片3——4)

三、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和学生一起探讨王维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诗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5)

四、背景介绍:

(通过幻灯片出示,学生通过了解背景会更好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幻灯片6)

五、朗读诗歌,以朗读带动领悟: 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2 (粗通文意)

②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校正字音字形,读出感情)

(幻灯片7——9)

六、品读诗歌:

1、你认为哪句体现了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境遇?哪句体现了他内心的愤懑? 答案:单车过了居延,轻装简从,暗示不受重视,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可网络查一下“征蓬”“归雁”在这里的含义) (幻灯片10)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网上讨论。 读——画——想——网上讨论

提示语: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幻灯片11——14)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幻灯片15)

小结此句:“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悲壮的英雄气概喷薄而出。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堪当“千古壮观” 。 (幻灯片16)

3、尾联的鉴赏

(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幻灯片17)

七、本诗大意: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转变成现代文,梳理文章思路,再次巩固) (幻灯片18)

八、写作特色:

(幻灯片19)

九、课后作业,品读诗歌。

(知识的延伸,文化的铺垫) (幻灯片20)

第20篇:《使至塞上》教学反思(正式)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对于诗歌教学,自己心中依旧没底,它没有一个可行的教学模式。我自己认为,读,首先是重中之重,其次就是揣摩诗歌语言基础之上,还原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对于这一节课,除了以读为重要手段与形式,还得借助品读语言,再现画面,领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整节课,自我感觉后者做的很欠缺,最主要恐怕是自己准备较为仓促。在课上,给出相应提醒后,学生表现的依旧不自如,现在反思一下:后面赏析,遇到困难时,可以做个示例,降低点难度。此首诗不太好赏析,虽然画面感很强,但是直接流露作者情感诗句又不太明显,即使从修辞、用词也不好赏析,这次上课的确还有许多不足,整节课,除了赏析指导不到位外,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也不够合理,出现重复,衔接上也有点不自然。下面我就具体来分析一下。

我的整个设计有三个环节。

读诗韵我采用了听课文录音、跟读、齐读和个别读的模式,但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后来评课时经身边老师提醒,我才深深明白,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到位,今后我会努力做到范读。

第二环节感诗意中我先出示了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我并没有出示每联的翻译,这有悖于我们的传统诗歌教学,是我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其效果也值得商榷,之后我针对每一联的作者情感设计了四个问题,从而出示了板书首联苦闷,颔联激愤,颈联赞叹,尾联赞美。这部分进行的很顺畅,但也有遗憾,在讲解每联情感时忽视了每联的表达方式,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

第三环节品诗境。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一个赏析。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练字,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进行对比,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感觉这这种练字法在诗歌教学中效果不错,值得我们今后继续使用。但是由于我本身对于颈联中用词的精妙之处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讲解时就有照本宣科之嫌。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备课中认真研读并挖掘教材。二是通过画来体会这幅画美在哪里,我先描述这幅边塞风光图,脑海中形成画面后,画在纸上,总结出王维这幅边塞风光图之所以美。但是课后有老师提出,让学生画不如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想想的确有道理,这样或许更能凸显出这语文课的“语文味”。

以上就是我这堂课的一些反思。我知道除了这些不足,这堂课的缺点和不足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能及时给予提醒和指正,让我及早发现并改正,使我快速成长起来。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