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6 08:37:0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上传: 刘春兰

更新时间:2013-1-7 21:19:04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情,表现出了毛主席关心、体贴、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的表现了毛主席既是伟人,又是一位普通群众。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单元整体目标,以及略读课文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本堂课教学做到有扶又放,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氛围,采用合作、比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基础和学法指导,重感悟与朗读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歌曲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歌曲连唱》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知道我们老百姓都在歌唱谁吗?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课外的一些了解,毛主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3、毛主席令我们敬佩,令我们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了解毛主席,一同走近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子——花山,走近毛主席的生活小事,去感受毛主席的情怀。出示《毛主席在花山》学生深情读题。

设计想法:用歌曲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并从单元整体入手,回顾自己所了解的毛主席,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和兴趣。

二、自主提出阅读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同学们,这是一篇?这篇课文没有略读提示,那你们会给自己提哪些学习要求呢?我们首先要?然后呢?最后还要?相机板书:正确流利(读)、主要内容(思 )文章写法(悟)

设计想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来明确学习本课的目标。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来考考大家!谁勇敢地来当小老师领读一下?

2、我们来猜一猜,只是什么?(生:石碾)这就是用来装东西的?(生:簸箕)出示实物:石碾、簸箕

设计想法:注重课前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抓预习效果的课堂检测来培养并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谁能把它读通顺?出示句子。

四、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三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板书:请、送、帮、群众

2、我们发现三件事都和群众碾米有关,那这三件事在文中能换顺序吗?为什么?所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毛主席请群众碾米的起因是什么呢?(生:毛主席发现没有碾米声后,知道是警卫员请村长把乡亲们请到别处碾米。

设计想法:以有效提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的条理。

五、情感的铺垫、指导学习第一件事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1、简单介绍背景:师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隐瞒身份来到花山,只住了九天,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是前往西柏坡开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正在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2、所以毛主席来到花山(生齐读)出示:“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 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此时,你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两张,学生读下面的句子。

设计想法:合理利用课文背景,抓住关键词语铺垫,引导学生产生毛主席工作夜以继日,十分辛苦的感悟。

3、看到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警卫员请村长把群众请到别处碾米去了。

4、那我们的毛主席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2——9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可以写写你的体会。反馈后出示句子:“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这怎么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他为什么皱眉?为什么连烟也不抽了?(生:因为他知道警卫员把群众叫到别的地方碾米去了就皱眉不高兴啦,着急得连烟也不抽了。)请读出不高兴吧!此刻他在想什么呢?严肃地说是怎样地说?(严肃地说严厉地说)读出认真读出严肃吧!一起来。这件事中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动呢?

5、小结:同学们,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群众令我们感动,是因为什么描写方法用得好?

设计想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感动,学会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六、一学一得,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

给群众送茶帮群众碾米这两件事情中,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请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会我们来交流。

设计想法:倡导自主学习,运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

二、第三件事。

1、把你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点评。

“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评:从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深入群众没有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普通群众) “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对母女。(预设学生点评:通过毛主席的语言感受到了)

“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预设学生点评:抓住细小的动作体会到了)

设计想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生生互评,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学会学习。

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

(1)这两个问号是?改一改。

(2)是的,我们的毛主席就是这样想的,出示生齐读:“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他也是这样做的,(生齐读:“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指名:他在工作的时候送茶给群众喝,他来到了群众当中帮群众碾米。出示插图。 设计想法:结合学生的反馈顺势抓住此重点段感悟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和热爱群众的一言一行。

七、课程拓展

1、他曾经?毛主席和井冈山人民在一起;还曾经?毛主席来到造船厂;

2、还曾经?学生补充说。

3、毛主席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毛主席都留下了感动。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理解主席来到群众当中。

八、小练笔:

1、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指生读一读。设计想法:读写结合,实践运用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也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动,突破难点。 九:升华

难怪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指生读)老人看到了谁的影子?

十、结束

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这样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板书画圈)让我们深深记住:(毛主席在花山)

播放歌曲:因为他爱百姓,所以他也得到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爱。就像歌中唱到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就是太阳,(板书画太阳的光芒、板书温暖)温暖了全中国人民的心。

设计想法:体现板书的点睛作用,不仅要突出内容重点还要体现文本的灵魂。

十、家庭作业出示:

1、小练笔;

2、课外继续阅读毛主席的故事。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想法: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十

一、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送 帮 温暖 群众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尊重学生情感和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又重有略、并十分注重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重倡导学生预习、自主感悟、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等这些自主学习,扮好教师的引导角色。为突破教学重难点,采取了借助了背景资料,抓重点词句的感悟,采用图片、分享小故事、小练笔等手段。为解决“学习、感悟并运用抓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文章写法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把文章的写法的学习建立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这堂课我觉得学生对本堂课的重难点掌握较好。本堂课体现略读课文教学,做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法学习,有扶又放,学生的朗读也是做到关键一两个句子指导。在学完第一件事时,我的引导语:“毛主席关心群众令我们感动,课文是怎么写得这么感人呢?”问题设计:“那毛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又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呢?”体现了表达效果的学习。

推荐第2篇: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周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学会通过重点句段的理解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查阅毛主席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毛主席在花山》(板书课题),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出示课件)《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出示课件) 1.你认识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的音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 诚恳 为难 陆续

旮旯 端详 局面 操劳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安排:时间10分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疏解。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出示课件) (1).整体感知课文 A.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回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茶水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B.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毛主席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伟大精神和作风。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而辛勤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C.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2).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 出示课件)

A.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a.有感情朗读句子。

b.理解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c.我们不由地说:“您真是一位( )的主席啊!” d.以此类推,进行余下环节的教学。 B.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C.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毛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老人说的这句话,说明他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可能在哪儿见过毛主席一面,或者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也可能以前在一些地方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但记不清是哪一位了。

四、.老师总结:

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热爱群众、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不搞特殊化,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推荐第3篇: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3.初步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准备:准备课件、查阅毛主席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感受伟人风范。

1、课前听《东方红》,以歌曲引出人物以及人们对毛主席的评价。

2、如果把毛主席作为写作对象,那一定有很多值得写的事情。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与毛主席有关,回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主题,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浏览课文。

【自学提示一: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即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品质)。】

2、汇报。

3、再读课文,了解作者的选材。

【自学提示二: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一下,作者选用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人物品质。】

4、汇报。

三、探究文本,谈体会。

1、听课文范读,勾画词句。

【自学提示三:听课文范读,用“——”勾画出能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词句(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检测:要求认识的字词。(重点指导“吱吱扭扭、沏茶、拎着、粗瓷碗”)

4、根据所画词句,思考问题,谈体会。

【根据所画词句,思考:

1、毛主席的工作重要还是群众吃饭重要?

2、沏茶给别人喝,这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表现人物品质?

3、老人以前见过毛主席吗?】 A、谁把乡亲们请到别处去碾米?又是谁把乡亲们请回来碾米?他们做法为什么不同? 在毛主席心中,为什么把乡亲们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工作更重要?(重点指导教育警卫员的一段话。)

B、沏茶一件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茶叶的珍贵——关心群众)

小结:可见材料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对中心有用。 C、结合小资料,理解老人是否见过毛主席的问题。

老人以前没有见过毛主席,但毛主席平易近人,让老人觉得像熟人。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毛主席的平易近人?

5、总结写法。

(1)选材要恰当;(2)描写时,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四、拓展,再现人物精神。

1、毛主席的故事流传至今,毛主席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出示历届和当届领袖人物画面,感受国家领导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的普通人情怀。

2、诗歌《我们共产党人》 读一读,升华情感。

五、作业。

1、

1、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场面,注意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

2、搜集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

(希望认真完成作业,优秀的作品将在“走廊秀”栏目里展示)

推荐第4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划分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

2、圈:圈出本课的生字,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并在书

中批注出来。

3、查:搜集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收集关于毛主席的故事,或歌颂毛

主席的歌,或有条件的搜集一段影像资料等。

4、思: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5、标:文中还有哪些读不明白的地方,请用“?”在书中标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关心群众的情怀。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我军每到一地,都要主动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事。因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这是我们能战胜所有敌人的法宝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认读本课词语,同桌相互考考:

操劳严肃石碾干扰诚恳簸箕为难胜利保证特殊

局面拘束浑身扫帚乐呵呵夜以继日端端正正

3.认读本课多音字: 舍凉

4、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交流,例如:

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5.默读课文,理清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A、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B、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C、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2)小组交流,集体研讨。

三、细读课文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在一旁作上批注。

2.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例:(1)“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和神态中你感受到什么?)

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

件事,从中体现了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

(2)“‘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

响群众的生活。’”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一想毛主席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可以结合交流学

生搜集的关于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毛主席虽然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却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

(3)“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

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是啊,我们主席虽然是伟人,但他也惦记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

(4)“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

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自读,这段话讲了几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

革命斗争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②从这些话中,你认为我们的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主席?

“依靠群众的好主席”“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主席”“严于律己的好主席” “与民众一心

的好主席”等。

③齐读这段话。

(5)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体贴群众?

(6)自学的时候还有什么疑问吗?(也许有学生要提到以下的句子。)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可作小结:这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

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得人心了。)

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重大的战役,做出了很多

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中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选择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小组内阅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当然,毛主席关怀体贴群众、平易近人的作风还体现在很多地方,你能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吗?(可以讲一个毛泽东主席的故事,唱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歌或观看一段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本课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推荐第5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体现生活与课堂﹑自主与引导﹑生成与预设三大理念。今天的孩子,都没见过碾米,因此课前要引导孩子查阅相关资料。课文其他内容较浅显,应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进行理解;重点赢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以小写大﹑以平凡写伟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碾米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向,激趣入课

1、出示毛主席碾米图像:图上是谁?他在干什么?(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2、介绍时代背景和花山。

二、尝试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每段写了什么?

2、再速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

事?对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3、提出不明白的词句,大家讨论。

三、点拨导读,侧重领会

1、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三件事的?作者要借这三件事表达什么感情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读第一件事,思考:作者在这件事中,主要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语言)勾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同桌对比读读课文中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再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重点讨论:

①“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了群众的生活。”

②“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

板书:关心群众生活

1、读第二件事,画出课文中写毛主席语言的句子想想毛主席的话都包含着什么意思。

重点讨论:

“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不搞特殊化

细细研究

①“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 ②“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③“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

4、默读第三件事,思考:毛主席说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毛主席的言行说明了说明?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关心群众生

活,密切联系群众。)受到了什么教育?

板书:密切联系群众

四、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小组分角色朗读,再一次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浏览全文,看看作者哪些内容写得详细,你想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时,注意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学法迁移,由读到写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要突出他某个方面的品质。写作前,要先确定反映这个人物哪个方面的品质,再通过两件事或三件事去写这个人,要抓住能突出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语言来写。

板书设计:

请乡亲们来碾米-------关心群众生活

毛主席在花山请乡亲们来喝茶-------不搞特殊化

请乡亲们来推碾-------密切联系群众

推荐第6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关心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自学指导

独立学习

(3分钟)

1借助课文注音学会生字。 2读通课文,能朗读课文。

3想想课文中的毛主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学习

(8分钟)

1 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那几层意思? 3 你们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齐读 3出是自学指导 4学生自学,巡视

5读生字朗读喜欢的句子 6学生合作学习,巡视 7讨论探究

A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B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C毛主席怎样处理“碾米”事件?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的碾米声,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D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E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的位置上。

F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G你们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毛泽东是一个关心、热爱人民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平易近人的的人

8、总结全文,体味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 毛泽东主席(学生齐答)。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 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9总结:仅仅九天,他就在花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让我们深深记住:(毛主席在花山) 10 作业

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认真合作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质。学生认真地读书并讨论交流,就得出了答案。我再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句子,通过理解这些句子,学生对毛主席的高贵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推荐第7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教学中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要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之健康成长。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既要教学又要做人”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紧紧围绕学习人物品质、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开始,在学习的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学习方法,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分别出示图片1(太阳)和图片2(毛主席头像):

利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幅插图有什么联系?这样很容易把伟人的特质表现出来.这样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主动、直观、而有新颖,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大家一定见过这两张图片。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呢?

激发想象,发展为本。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就会知道的。

3、板书课题,释题:

课题告诉了你些什么?你猜想课文是写什么的?

释题是学习课文的首要步骤,通过解析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互动学习

1、初步了解课文,快速读文,自学生字,了解概况。

2、制定学习目标。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的目标自己。

⑴ 提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⑵ 指名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 公布学习小结,目标:

① 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②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重点来进行,有的放矢。)

③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④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让学生自主研讨,共同制定目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

3、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

4、学习成果交流:

⑴ 指名说,小结并板书:

请群众来碾米

给群众泡茶水

帮群众推碾子

(在学生自学时应指明要高度概括,语言要精练,简明。)

⑵ 按顺序说说主要内容(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⑶ 重点: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含义,重点朗读。

⑷ 概括一下毛主席的品质(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三、延伸拓展

1、出示要求:

朗读:课文主要用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部分分角色朗读体会。

(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

想象:课文中老人说完那句话后,人们就开始议论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观点。)

动手:一位主席和一群群众在一起快乐地劳动和谈天,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就请你用笔在书中的插图上写写你的感想吧。

(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手脑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思考:

⑴ 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

⑵ “他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操劳着”,如果课文要围绕这句话来写,还能写这三件事吗,为什么?

(有机延伸,提高能力。)

⑶ 毛主席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可他还要花时间来管这些小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能力拓展,强化挖掘文章内涵的作用。)

2、自主选择,合作完成。

3、交流:

以讨论为主要形式,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激情升华

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 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听听这首动人的赞歌吧,如果你会唱,你就跟着一起唱吧!(播放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推荐第8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二、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⑴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⑵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那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⑴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B、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⑵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⑶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总结全文: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推荐第9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二、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⑴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⑵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那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⑴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 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 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 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B、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⑵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C、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 样的话。 (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总结全文: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

劝喝茶;

帮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推荐第10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之三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二)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用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上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有关情况。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不要有过多的讲解。但对于本课的个别问题,还要予以指导。

(三)指导学习步骤: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4.带着课后问题,精读课文,思考答案。

(四)学生按学习步骤自学。

前20分钟独立学习,然后用10分钟时间安排两人一组讨论。这3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解决。

(五)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春夏之交:春季将去、夏季将来的时候,即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时。)

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

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

干扰:扰乱。

诚恳:真挚恳切。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吱吱扭扭:象声词。

为难:(1)感到难以应付。

(2)作对或刁难。本文取前一义项。

拘束:(1)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

(2)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本文取后一义项。

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

在行: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

苕帚:扫地、扫炕、扫东西的用具。

糁儿: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端详:(1)仔细察看事情的前后经过。

(2)庄重安隐。本文取前一义项。)

2.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中心思想是:表现了毛主席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伟大精神和作风。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3.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1)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2)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4.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课文对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到自己屋外的碾台上碾米,毛主席要警卫员将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沏给乡亲们喝这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碾米这一件事和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是,前面两部分的内容能够鲜明、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去写,写得较为详细;而后面两个方面的内容,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或很远,所以简略去写,或者一笔带过。)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评议其对与错,它关系到本单元作文的写作,对于今后写作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六)老师讲评。

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表扬知识掌握较全面、准确的同学,给没掌握详略得当这一写法的同学归纳分析原因,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的办法和措施,帮助这些学生固强补弱,不断进步。

附:板书设计

第11篇: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材难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东方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

2、解决字词:

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 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 干扰:扰乱。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

为难:(1)感到难以应付。

(2)作对或刁难。本文应取哪一解释?

拘束:(1)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 (2)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本文取那个意思? 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 在行: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 糁儿: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3、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三、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要求: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反馈。(结合课本体会毛主席为人民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五、引导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六、课堂小结 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与人物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七、作业

阅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书。

八、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

劝喝茶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帮推碾

第12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2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三、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

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3*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小”中见“大”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每当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不少同学总要搜肠刮肚去拣“大”材料,比如写《我的爸爸》,就要去想爸爸干过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当过什么大英雄,得过什么大奖,见过什么大人物等等,有的还胡乱地编造事实,结果爸爸在自己的笔下走了样。

其实,写一篇文章,真的不需要一味地去拣“大”材料,生活中的小材料,小事情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反映大主题。课文中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可算是大人物了,作者并没有去写他在花山夜以继日地操劳,怎样指挥作战,怎样制定重大的方针、政策等,而是写了他“把乡亲请回来碾米”、“给乡亲送茶”、“和乡亲说茶、给乡亲端茶、推碾子”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由于作者把这几件小事情写得很真实,就很好地反映了毛主席在花山关心人民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样一个大主题。

其实,同学们整天生活在那些细小的材料“堆”里,作文素材随处可见,随处可闻,随处可取。素材不在大小,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重视积累,注意选择,细致描写,精心刻画,并用真情去表达,就一定能写出亲切感人的好文章来。

第13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材料]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慈溪市桥头镇桥南小学

沈利峰

【教学目标】

1、通过扫读并借助“抓住主要人物以及表示人物动作、语言的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毛主席在花山的典型事例。

2、品读毛主席动作、语言的词句,感受伟大情怀。

3、比较中领悟作者用“以小见大、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材料的巧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毛主席动作、语言等的词句,感受毛主席的伟大情怀。

难点是在比较中领悟作者用“以小见大、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材料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8课,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

预设:毛主席为什么到花山?毛主席在花山做什么?毛主席什么时候到花山?花山在什么地方?(花山只是一个地名,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3、检查预习,解决质疑。

(1)第一问:毛主席什么时候到花山? (2)第二问:毛主席为什么到花山?

A.紧扣“转移”,追问“转移”,了解背景: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聂荣臻把毛泽东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小山村。

B.读第一自然段。

(3)第三问:毛主席在花山做什么?

A.一边扫读,一边按顺序用横线划出2至9自然段中直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B.学生按顺序读句子,教师逐一呈现句子。

C.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第一题的事例一:默读直接描写毛主席的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事件。 D.投影比较,选择最优答案。

E.回顾学法:我们通过找划描写毛主席这一主要人物的句子,并抓住了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了毛主席在花山的第一件事情。

F.按学法完成学习单第一题中事例二和事例三的梳理。

【我的困惑:本来我打算直接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梳理毛主席的三个事例,但概括课文大意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临时借班,学情未知,加上这是一堂研讨课,所以特意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抛出一个话题:我们应该怎样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可操作性地使用阅读策略引导孩子们理清课文梗概。】

二、研读,感知人物形象。

1、再读事例一中直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着上下文品读一句或几句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重点理解:

(1)“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预设: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不说,会不会影响把老百姓请回来碾米的结果?那为什么还要这么说?

(2)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预设:为什么皱眉,为什么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

2、自由交流事例二三中直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重点理解:

“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预设: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哪三层意思?“特殊位置”是什么意思?

【我的困惑:在品读毛主席语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贴标签的形式谈自己的想当然的感受。与其说这份感受有点机械,有点肤浅,倒不如说是老师们限于教学时间的压力逼迫他们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所以,如何放慢脚步,扎实有效地让学生潜入文本,联系上下文,咀嚼式地品读感悟,这便是我的第二个困惑。】

三、比较,领悟选材特点。

1、请同学们再关注这个材料的安排,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引导,领悟写法:层层递进,以小见大。

3、体会侧面描写。

(1)请大家读读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吗,课文主要是写毛主席,可左边的片断和右边的片断在篇幅上不相上下,难道作者就不能做到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吗?

(2)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表现上是在写警卫员,实际也是为了衬托和突出毛主席关心群众,体贴群众,深入群众的品质,这叫侧面描写。

【我的困惑:对于第三学段的孩子来说,应该不断渗透谋局布篇的意识。只是在这堂课中,我努力想把“以小见大、层层递进”,甚至在初次设计时臆想出“双线结构”这般的术语,是否要得太多,是否定位太高。尽量这一环节的设计会使自己摔得头破血流,却也不遗憾表达自己这些年来真正的醒悟:教语文,老师首先得从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去咀嚼透文本。】

四、布置作业:当毛主席想推碾子的时候,警卫员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把当时可能会出现的情景写一写。【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主要人物

关键词

以小见大

叫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

关心群众

层层递进

叫警卫员给群众送茶水

体贴群众

侧面描写

和警卫员帮群众推碾子

深入群众

第14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推荐)

28 毛主席在花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2.有感情读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集体交流: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怎样处理“碾米”事件?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的碾米声,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的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

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4、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第15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

边说边板书:

毛主席在花山

二、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用学过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

上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有关情况。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不要有过多的讲解。但对于本课的个别问题,还要予以指导。

三、指导学习步骤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细读课文。

四、学生按学习步骤自学

前20分钟独立学习,然后用10分钟时间安排两人一组讨论。这3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解决。

五、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春夏之交:春季将去、夏季将来的时候,即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时。

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

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

干扰:扰乱。

诚恳:真挚恳切。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

吱吱扭扭:象声词。

为难:① 感到难以应付。② 作对或刁难。本文取前一义项。

拘束:① 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② 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本文取后一义项。

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

在行: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

苕帚:扫地、扫炕、扫东西的用具。

糁儿: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端详:① 仔细察看事情的前后经过。② 庄重安隐。本文取前一义项。

2、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3、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⑴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⑵ 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4、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课文对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到自己屋外的碾台上碾米,毛主席要警卫员将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沏给乡亲们喝这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碾米这一件事和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是,前面两部分的内容能够鲜明、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去写,写得较为详细;而后面两个方面的内容,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或很远,所以简略去写,或者一笔带过。

第16篇:28课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⒉让孩子领悟看图读文、个性化读背文的妙处,并加以巩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内容理解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约5分钟)

师:在《长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中我们又学习了伟人毛泽东,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又领略了毛泽东是一个平常人,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情感世界。今天我们继续走近毛泽东,了解和认识工作中的毛泽东。(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谈话入手,抓题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或词语,同桌相互考考。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交流,不能统一意见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1)让警卫员把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2)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3)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渎自悟,了解课文的内容主要。

三、再读课文,感受情怀。(约15分钟)

1.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在一旁作上批注。

2.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批注。

(1)“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和神态中你感受到什么?)

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

(2)“‘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一想毛主席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可以结合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毛主席虽然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却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 (3)“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请碾米)

师:我们主席虽然是伟人,但他也惦记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 (4)“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 师:自读,这段话讲了几个意思?

生: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②从这些话中,你认为我们的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主席? 生:依靠群众的好主席。 生: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主席。 生:严以律己的好主席。 生:与民众一心的好主席。 ③齐读这段话

(5)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体贴群众?(板书:平易近人、关心体贴群众)

生1:从劝乡亲们喝茶。(板书:劝喝茶)

生2:从帮群众推碾子。(推碾子)

(6)自学的时候还有什么疑问吗?(也许有学生要提到以下句子。)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在哪儿呢?”(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得人心。

师: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重大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中,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选择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小组内阅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交流,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 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浏览全文,领悟写法。(约8分钟)

1.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2.你还了解到毛泽东的哪些故事?结合资料汇报。3.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领悟写法,掌握写作技巧。

五、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有关毛泽东的其他文章。

★设计意图

巩固知识,课外延伸。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详)

在花山 劝喝茶(详)平易近人、关心体贴群众 (夜以继日) 推碾子

总述 分述

七、教师随笔:

第17篇:28.毛主席在花山____教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查阅毛主席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走近伟人:(出示课件)

(二)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毛主席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篇课文,讲

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

充满崇敬之情再读课题《28*毛主席在花山》(出示课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并熟读了解了课文,品读了重点的语段,下面我们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三)指导学习步骤:

1.听配乐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毛主席在华山的三件事:(1)请群众回来碾米;(2)给群众沏茶喝;(3)帮母女俩推碾子.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毛主席的心中处处装着人民。

2、这篇课文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品德?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关心群众生活,尊重群众,热爱人民,平易近人的领袖作风。从毛主席在华山做的三件事可以体会到。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人物刻画的?举例说明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这样写更能够把人物写得具体生动。

4、这篇课文通过写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你从中学到写人的方法了吗?

写人要写出人物所做的事情来,通过事情来体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同时要注意,在记事中注意人物刻画。(注意人物语言、外貌、动

作、神态的描写。)

(四)复习和本课有关的字词练习

1、形近字组词

碾(

淹(

混(

吹(

) 展(

掩(

浑(

炊(

砌(

舀(

桶(

涛(

沏(

稻(

筒(

淘(

2、照样子写词语

端端正正

整整齐齐

清清楚楚

工工整整

干干净净

乐呵呵

喜洋洋

闹哄哄

气呼呼

冷冰冰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耽误—延误

操劳—操持

干扰—打扰

诚恳—真诚

特殊—特别

拘束—拘谨

新鲜—鲜嫩

浓厚—浓郁

4、按要求完成句子

①、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的局面吗?(改成陈述句)

②、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珍贵的吗?(改成陈述句) ③、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改成反问句) ④、学校的光波里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缩句) ⑤、我们热爱毛主席。(给句子换个说法)

(五)、出示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毛主席

(六)、课外作业:

看书或是听爸爸妈妈将毛主席的故事,多一些对毛主席的了解。

第18篇: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阅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泽东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泽东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

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七、质疑解答

①“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这是毛泽东听了警卫员的报告后讲的话。毛泽东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这是毛泽东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样诚恳。

③“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这是毛泽东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其中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这几句话表现了毛泽东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④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面是说由于毛泽东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来碾米的老人对毛泽东似曾相识,但未完全确认眼前的首长就是毛主席。深层来讲,毛泽东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那样的亲,他就是一名普通群众,或者说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一员,老人感到亲切,似曾相识。

八、附:《毛主席在花山》课后检测题 阅读课文,填空:

1、1948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

2、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___________推,___________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í

mào

tiáo

)茶

临(

礼(

)帚

ji

dān

duān

xiánɡ

shù

二、查字典填空。

查加点的字

字形结构

部首

再查几画

再组两个词

碾米

干扰

沏茶

三、组词。

继(

拔(

恳(

傍(

断(

拨(

垦(

榜(

镜(

展(

晾(

瓦(

境(

碾(

掠(

瓷(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完成(

拿起(

回到(

转到(

看着(

接过(

端着(

拎着(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详:A详细;B说明;C(事情)清楚

1、大娘仔细地端详着主席,说:“我好像在哪见过你?”

2、信封上只有一个“内详”,没有地址。

3、墓碑上写着牺牲的战士名字:伊志,但生卒年月不详。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新鲜:A(刚生产„„)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B(花朵)没有枯萎;C(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D(事物)出现不久,还不普遍。

4、新鲜的水果令人垂涎欲滴。

5、在太空中吃喝拉撒,这真是一件新鲜事。

6、新鲜的玫瑰还沾着露水。

六、先组词,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括号里。

严:(

) (

) (

) (

1、毛主席(

)地说:“我们不应该影响群众的生活。”

2、看到儿子居然把同学的文具偷回家,妈妈(

)地斥责他。

3、新来的数学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十分(

)。

七、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1、(

)有全国的老百姓的支持,(

)我们的胜利就有保证。

2、毛主席(

)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3、你(

)能够刻苦用功,成绩(

)会很快提高。

八、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岸英真的不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用“一边„„一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教学反思: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第19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定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办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第20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优秀)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引出课题

《七律·长征》一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毛泽东,《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伟人的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平凡又高尚的父亲形象。今天我们将和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看看《毛主席在花山》又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呢?

板书:毛主席在花山(齐读课题)

二.昨天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大家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

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

三.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呢?谁来说一说?

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边说边板书) 那么大家感觉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学生的反馈: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爱人民等)

2、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当中去把三件事认真地读一读,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

3、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再把你画出的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四、精读课文,潜心领会

1.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主席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过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但这篇文章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主席。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主席的一言一行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2.交流:谁来读读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A、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这怎么行?什么不行?

③谁认为行?理由是什么?

④是啊,他们把主席放在了特殊的位置!

⑤然而主席却认为不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上,你也许又有了新的感动?(皱了皱眉、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严肃)穿插感悟读

⑥在香烟拿起又放下的一刹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⑦交流感悟读

⑧是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3.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④一位关心群众的好主席,一个慈祥的长者。读——

B、“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这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么诚恳!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C、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能让你感动!警卫员为难的是什么?

②出示:这筒茶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好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抓住:“转了好几道手”“才”“一直没舍得喝”理解)

③可是如今主席却要怎样做?

a、指名回答

b、出示句子: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c、谈感受

④此时让我们再来聆听主席的这番教导,也许我们更能理解主席的那一席发人深省的话语!(指生读)

⑤交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茶叶,这还是普通的茶叶吗?它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毛主席对群众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体贴)

⑦这就是主席,一个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语重心长的话。(男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主席的教诲(女生读)

①一个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主席让我们感动,文中主席的哪些一言一行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

D、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②a“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评:是啊!细小的动作)

b“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位母女。(评:简简单单的话语)

c“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评:深入群众)

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的画面,印入你脑海的是什么?(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

④让我们把这样的一幕深深地记在心头,读——

⑤孩子们,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谁来读?(出示句子,指生读) 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了,这位老人他见过主席吗?(老人没有认出毛主席,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老人端详后的一番话,结束了课文,给我们留下了空白点。

小练笔:

当听完老人的话,其他群众和毛主席各自会怎么说:------

四、联系实际话感悟

1.其实不止这位老人整个花山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主席。老师这里有份小小的资料,读给大家听: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仅仅九天,他就在花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毛主席在花山。

五、总结:

1、毛主席做的是解放全中国的大事,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2、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4、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毛主席的风采吧!(图片)

板书设计:

让碾台

关心群众

毛主席在花山

请喝茶

爱护群众

帮碾米

与群众打成一片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