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1 07:49:5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这本书是第二层次骨干教师培训班推荐阅读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读后感到收益非浅。这本书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说”涉及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思路和重要理念,教学设计的模式以及教学设计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方法。第

二、三章主要讨论的是学习结果分类和教学任务分析问题。第四章至第八章,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介绍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第九章主要讨论的是认知学习,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角度阐述了相关的内部学习条件和外部教学支持之间的关系。第十章是“教学评价”,共二个小节。第一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分教学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类型三大方面来阐述;第二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分选择评价工具和提高评价工具的有效性二个方面来阐述,由于自己一直致力于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因此,这一章节阅读得尤为认真,并且为我研究美术教学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我的学习体会与探索研究向余老师进行汇报。

回顾自己在美术教学评价研究中走过的路。早在00年以前,评价对美术学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美术老师和语、数老师一样用5分制给孩子们打分。00年以后,杭州市教研室推出了《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方案》,其中美术学科的等级制学业评价分为“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三个领域,分别用优秀、合格、争取合格来评定成绩,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定标准,这样一来,孩子的美术成绩就比较全面了。然而我觉得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结果,过程也非常重要,因此从02年起,先后开展了小画册评价、小印章评价和即时评价的研究活动,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评价活动。

一、小画册评价

这是我从02年起进行的美术档案袋评价活动。

1、小画册评价活动的理论依据

小画册评价是一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

首先,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其次,评价的内容、环境、方法能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有成功的体验。

2、小画册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评价的对象

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评价的目的有三点:

1.通过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方式,比较公正客观地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作出评价。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与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让家长关注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活动。

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分为星级评价和观察法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分为星级评价和自我描述评价),还有家长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校、社区展示评价等。

评价的载体是一本文件夹,封面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在小画册翻开的左页粘贴美术学业评价表,各种评价方法均有体现,可以使用一个学期。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或资料依次存放。小画册由学生自己保管。

3.小画册评价活动的初步成效

小画册评价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请家长就小画册评价活动填写自己的想法,共有80位家长填写了调查表,其中填写“很支持”的有44位,填写“支持”的有34位,填写“感觉一般”的有2位。这表明大部分家长是支持小画册活动的,很多家长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孙天翔同学的家长周惠芳这样写:“有了这本画册,使我们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美术方面的情况,这样做很好。”周渥丹同学的家长孙华清这样写:“学校开展《小画册评价活动》很有创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我们会努力配合做好这项活动。”

2003年我就这项研究撰写了论文《小画册评价活动》,同年10月参加了杭州市中小学档案袋评价研讨会,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二.小印章评价

小画册评价主要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的评价活动,因此我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并开展了小印章美术评价活动。

1、小印章评价活动的理论依据

⑴它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

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任何一点优势潜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⑵它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评价

在学生的作业评价中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直观性、趣味性的评价方式。

2、小印章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⑴评价对象

主要是低、中年级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理特点是兴趣占优势。所以评价方式应形象化、趣味化。

⑵评价目的有二点

1、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2、以趣味性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

⑶评价载体

主要是四个小印章:太阳章、月亮章、土星章和星星章。它们的情感内涵分别是

太阳是富有热情活力的象征,选择这个形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希望他们能以昂然的热情来面对学习。

土星是带有光环的星体,是宇宙中闪亮的行星,用它评价学生的造型能力,希望学生能创造出大、美、亮的形象。

月亮是柔和、美好的象征,所以用来评价学生绘画作业中色彩的表现情况。

星星有闪亮的光芒,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用来评价学生的想象力,旨在激发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色。

⑷评价方法

如何使用这四枚章呢?以下说明:

美术工具能够准备好,作业按时完成,就能得到一颗发光的太阳。

造型和制作能力强,就能得到一颗可爱的土星。

色彩搭配鲜艳或和谐就能得到一个美丽的月亮。

作业在构思、造型、颜色、制作任何一个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就能得到一颗闪亮的星星。

这四颗章是根据每一幅作品的情况展开评价。

一、二年级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给图画本设计美丽的封面和封底,在封底上设计记载印章的图案,我把学生的成绩印在相应的图案中,学期末让学生自己把这四个章合计一下,他们自己就可以了解在以上这四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我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

每个月月底,我会上一节欣赏评述课《评一评,说一说》,学生可以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业,请老师评,请同学评。教师也可以出示一幅学生作品,请学生在组内对他得到的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小印章评价活动的成果

小印章评价对美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带工具的孩子少了,认真完成作品的孩

子多了。有一个叫陈静的女孩子上个学期对我说:“我要争取每次都能得到四个章!”结果她真的做到了。2004年我在杭州市学生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教学展示活动上执教了《想象中的太阳》一课,就是一堂体现小印章评价的课例。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填写了自我评价卡,对自己在作品的构思、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和学具的整理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三、即时评价

小画册评价和小印章评价都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活动,那么如何对课堂中的即时生成展开评价呢?从06年起,我和美术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探索。

1.概念的界定

即时评价,也可称之为随机评价,它是指师生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表现所作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反应,它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开展而存在并影响师生教学行为的一种评价活动。

2.即时评价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①反馈的及时性

它的魅力就在于第一时间内就对现象作出反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情感的互动性

师生间的一种情感反应,或赞赏,或质疑、或问询,整个评价过程是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③标准的针对性

强调“因人施评”,用纵向比较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追求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④时机的捕捉性

即时性评价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捕捉时机,就能促进教学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震撼的力量。

3.这里有两个即时评价实施的案例

●[案例一]:大家都来唱和跳

案例实录: 把学生比做小草、小花、小鱼,想象自己在雨中的快乐心情。教师拉着学生的手和学生一起唱啊!跳啊!用诗意和语言鼓励学生:你看,小花、小草在雨中尽情开放,小鱼儿在雨中自由嬉戏、跳跃。小朋友也撑着伞,披着雨衣来到雨中享受雨的滋润,多快乐啊!„„。

反思:我采用拟人化的评价方法,用生动的音乐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一起

手拉手,唱跳起来,为儿童进一步情感投入创设情境。这种拟人化的评价是一种符合儿童特点的评价方法。

●[案例二]:你的眼睛发现美吗?

实例实录:

师:小朋友,你好,我是少儿节目记者,你喜欢雨吗?说说你找到了怎样的雨景。 生:雨落到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也很好看。

师:雨把自己变成了一朵小花送给我们呢。

生:下雨的时候,白茫茫的,象披上了一层纱。

师:为什么要披上纱巾呢?

生:也许是大地在洗澡,它用纱巾裹着自己。

生:校园里的花草,他们快乐的吸立脚点雨水 在悄悄长大、开花。

师:是吗?这些花草现在一定很开心吧!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你爱护它,它就给你美丽。你不爱护它,它也会很伤心的。

反思:这是采访式的评价方法,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了怎样的雨景,与传统的问答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教学情境激发的效果。课后,我惊喜地发现,也有小朋友在互相采访!因此,本课的评价活动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平台。

我和美术组的老师们正在不断地努力,希望用以上三种评价活动来构建我校的美术学业评价体系。

一、

二、

三、四年级实行小印章评价,

五、六年级实行小画册评价,而将即时评价渗透于平时的每一堂美术课中,逐渐形成具有采一特色的美术学业评价体系。

王英

2006年12月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读《教学设计》第四章第67页至112页有感

教育管理

高禹

此书已借来许久,这是一本我感兴趣的书,但是最近才开始翻看,才看了我最感兴趣的章节。我才发现,之前我所认为的教学设计是如此的浅显,我之前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我单从标题上看,认为这是一本教方法的书,但读过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富含大学问的书,这也更加强了我要把这本书多读几遍的想法,想来如果把这本书读懂、读透,对于我在一线教学的思路和做法、乃至效果都会有很大提升。

这里我读的是第四章,关于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一章,和我平时的做事风格有关,我喜欢直奔主题,但也习惯于谋定而后动。这一章恰恰开始步入教学设计的实质阶段,真正开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前期,了解一些情况,分析一些问题,是搞好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理想的实施方案。在教学设计之初,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情况和分析问题。

需要分析的问题很多,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书中这部分里,主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那什么是学习需要呢?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学习需要的分析是一个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因此,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首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透彻了解,充分围绕着我的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我的学生达到期望水平。而每一阶段,我应该认真思考,(1)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2)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3)我用的教学媒介(传送信息方式)是否得当;(4)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让学生学习更易获得成功;(5)所教授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是否容易接受;(6)对于我的学生起点分析是否正确。这样反复思考,一定能让我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成效。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需要的分析,查明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学设计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接下来需要分析和确定学习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其实这也是对于教学目标的一个分析,因为新课改之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也分为:知识目标(Knowledge Objectives)、能力目标(Skill Objectives)以及态度目标(Emotional Objectives)。书中也提到,学习内容的分析,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水平,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媒体的选用效果等。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新了解到一个词——“刺激点”。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传统的学习内容范围分析中,学习内容范围是指学科范围或知识领域,其范围越大,刺激点就越多,学习者的行为也就越复杂。”这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的教学中,应该制造一些刺激点,而这些刺激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刺激点也同时要控制在课堂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当然,这些刺激点的数量和类别也要通过多次试验,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三、学习者的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就是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以学习者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因此,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我相信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也是对于各位老师最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中国强调“因材施教”,这个“材”指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分析。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达到目标,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这就包括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态度起点的分析,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心理学上对于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最后我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方式方法,但学习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要这么透彻的了解他是需要花费很多心血和时间的,何况我们所要教授的是许多个学习者。但是既然有了教学设计这门学问,相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的、有效地做到,让我们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更深的了解了教学设计这门学问,也再一次意识到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尽快将我通过这本书的所学所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7年10月24日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推荐第5篇: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关于迪克.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第9-12章的读书报告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现有材料可用性、制作和实施方面的限制、教师的促进作用。

2.教学包的组成成分:教学材料、评估、课程管理信息。3.现有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 (1)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的评价标准 (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

4、设计者在材料开发和教学传输中扮演的角色 (1)当设计者既是材料开发者也是教师时 (2)当设计者不是教师

5、为形成性评价开发教学材料 (1)粗略草稿材料 (2)快速定性法

(3)材料开发工具和资源

第十章 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

1.一对一评价:标准、挑选学习者、数据收集、程序评估和问卷、学习时间数据解释、结果

2.小组评价:标准和数据、挑选学习者、程序、评估和问卷、数据汇总和分析、结果

3.现场试验评价:评价地点、标准和数据、挑选学习者、实施现场试验的程序和步骤、数据汇总和解释、结果

4、行为情境中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和数据、挑选被试、程序、结果

5、对选定材料的形成性评价

6、对教师主导的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7、未选定的教材和教师主导的教学收集数据

8、影响形成性评价的一些考虑: (1) 情境方面的考虑 (2)学习者方面的考虑

(3)形成性评价结果方面的考虑 (4)形成性评价实施方面的考虑

第十一章 修改教学材料

一、分析形成性评价收集的数据:

1、分析来自一对一试验的数据

2、分析来自小组和现场试验的数据 (1)小组的题目—目标成绩 (2)学习者的题目—目标成绩 (3)学习者在不同测验上的成绩 (4)图示学习者的成绩 (5)其他类型的数据 (6)考查数据的顺序 (7)起点行为 (8)前测和后测 (9)教学策略 (10)学习时间 (11)教学程序

二、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方案实施修改

第十二章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目前使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否采用可能满足组织所确定的教学需求的材料。

1.专家评定

一致性分析:组织的需求、资源、内容分析、设计分析、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用户分析

2.现场试验:结果分析、计划、准备、实施教学、收集数据、总结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体会与思考

(一)体会

本书所阐述的是基于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各个环节及其要素都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用。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使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基于系统方法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充分考虑了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与作用。这样设计教学,使得教学结构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反馈和具体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教学方案,使得整个过程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一个一个步骤展开,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开展,并作为下一个步骤的基础。设计者按照这个模型,操作起来标准比较统一,即都按同样的程式操作,设计出来的产品标准也比较统一。也就是说,这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完整性和动态性。但是,我觉得系统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来说并不一定实用和有效。首先,来说其实用性,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一堂课的过程太过复杂,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第一感觉。中小学老师上45分钟的课,要他去花许多时间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但是按此模型设计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分析、学习者及其情景分析以及到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再修改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众多数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中小学不论从教学时间、教学大纲、内容安排都是按部就班的,具体阶段和时间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不那么灵活。如果按该模型设计教学的话,一位老师可能在作完某节内容的分析而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时,可能按照教学进度,该节课的内容早就应该结束了。还有,在中国,中小学实行的是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课程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只要是上过几年课的老师对这些内容都能烂熟于心,并能逐步掌握学生掌握某一项内容的规律和特点,并相应的摸索出一些策略和方法,在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教学的有效模式。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去辛辛苦苦的在教学前,花费大块时间写一份很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其次,来说说基于该型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案作的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就会有好的教学。其实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教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严格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将会使得课堂显得呆板,所以势必是要教师根据具体课堂情景,作出适时调整的。

(二)思考

1、系统化教学设计或许用到企业绩效培训中更有效。

从迪克凯瑞的模型设计来看,按此模型作方案的流程,很适合于在企业培训中操作,在企业培训中,模型中各个环节都成为培训师设计的重点。而且,在书中是结合实例讲解的,其实列也是基于一个企业培训的方案,甚至于整本书的语言用词也是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出发的。

2、美国的东西拿到中国会变味,但也要变味

这套理论是依据美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来的,美国的现实跟中国还是有区别的,自然不能直接用来对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作用,所以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深入的在实践中探索那些点可以被我们吸收,即要进行中国化。

推荐第6篇:《系统化教学设计》个人读书笔记

《系统化教学设计》个人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系统化教学设计》这本书。这是一部外文著作而翻译过来的。原作者为:第一作者沃尔特·迪克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长其致力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是教学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第二作者卢·凯瑞博士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主要从事测量与评估方面的研究;第三作者詹姆斯·凯瑞博士是卢·凯瑞教授的丈夫,现为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和情报科学院的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三位学者优势互补、通力协作,不断追求理论完美和教学设计实践的创新。此书有三大特色,即最大特色是它彻底地坚持系统观;第二个特色是注重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第三个特色是它的可读性。

此书共有十二章,第一章是教学设计导论是全书的总括,它首先将迪克与凯瑞的教学设计系统方法模型作为整体来讲,讲了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分和运用。而其后的每一章是讲解迪克与凯瑞模型的中的一块知识点。其模型如下图: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1迪克与凯瑞的教学设计系统方法模型

1从技术层面上讲,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

2这一章里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教学系统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设计这一术语,已包含在教学系统开发过程的一般名称中,而且是主要的子步骤的一个名称。

3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对而近期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它对许多教学设计者的思想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思想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广泛的分歧,但是它们有一个中心思想,学习总是一个独特的“建构”产物,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是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

4迪克与凯瑞的模型采取了折中立场,吸收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建构主义三种主要理论流派过去五十年中所提出的合理观点和技术。

5迪克和凯瑞的模型,仅仅是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操作万分的一个表征框架。这一模型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学习、理解、分析和改善教学设计的实践。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并不是要照班这一学习的框架,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变通。 1.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

迪克和凯瑞模型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 1确定教学目标

这是该模型中的第一步,是确定学生完成你的教学后,你希望他们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你要逐步分析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在教学开始之前,学习者必须具备哪些技能、知识态度。

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

分析学生学习及运用技能的情境,要确定学生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的偏好和态度。

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

基于教学分析以及对起点行为的描述,就可以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表述。即要明确指出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运用技能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以及成功的行迹标准是什么。

5开发评估工具

根据已确定的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你就可以评估工具,以便于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6开发教学策略

基于前五个步骤所给出的信息,确定应该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强调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万分,包括教学前的活动、内容呈现、学习者的参与、评估以及学习拓展等。

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要用自己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

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在完成地教学初稿之后,就要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

9修改教学

在教学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最后下一步(也是循环周期的第一步)是修改教学

10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尽管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有效性的最终评价,但是它通常不属于教学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1.3系统方法模型的运用

1为什么采用系统方法

第一, 系统化方法从一开始就关注于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 系统化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各成分之间的细致关联,特别是教学策略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关联。

第三, 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经验性的、可重复的过程。 2系统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教学传输系统?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包括教学的计划、开发实施和评价。这一过程的一个必要构成,是选择教学的传输方法。在有些情况下,教师传输教学最为合适;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种媒体。

3运用系统方法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将是个别化吗?

不是的,因为系统化方法基本上是一个设计过程,运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的主要受益者是个体学习者。

4谁将使用系统方法? 教师,教学设计者。

推荐第7篇:现代教学设计读书笔记(材料)

《现代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信息交流。对教学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要考虑如何有效使用信息交流的媒介,即教学媒体。广义地讲,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也属于教学策略范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

所谓媒体就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这里的教学信息不单指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包括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想学生发出的指导、提示、提问等信息。这样看来,不仅教科书、黑板、粉笔、实物、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教育软件属于教学媒体,而且教师的言语、表情、身体姿势等也因传递了教学信息而被归属于教学媒体之列。

教学媒体的类型:

一、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分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将教学媒体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1、传统教学媒体是指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实验演示装置等。传统教学媒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媒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链接了许多信息和知识以及配以光盘,使之与现代教学媒体靠近或者整合;黑板的磁性化,颜色的人性化(白板、绿板);无尘粉笔等。

广义地讲,传统教学媒体还应包括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人。如教师本人,他的语言、表情、手势、体态、以及他的板书、板画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也呈现和传递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如参与课本剧的角色演出,或者作为一种“教具”演示。

2、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电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我国也称之为电化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二、按使用媒体的感觉器官分类

根据教学媒体作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媒体等。

1、视觉媒体

信息由媒体承载传输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而被获取。视觉被认为是“人类最高明的一个感觉”。据研究,人类获取信息的感知渠道80%来自视觉器官,可见视觉在人类获取信息中的地位。教学中常用的视觉媒体包括黑板、粉笔、印刷材料、照片、模型、实物以及实物投影、投影、幻灯等。

2、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是耳的延伸,是承载声音信息的媒体。教学中常用的听觉媒体有教师的言语、录音机、唱片与唱机、复读机以及语言实验室等硬件。

3、视听媒体

所谓视听媒体是指同各国视听两个感觉通道同时呈现信息的媒体。教学中常用的视听媒体主要有电影、电视和录像、交互媒体和多媒体系统等。

推荐第8篇:教学读书笔记

教学读书笔记

于永正的教学法为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区别于工业劳动的产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是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的。要想使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规格意义的人,光靠的教师的说教和命令或其他一些法规。效果不会太好。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那么,遇到那些调皮的学生怎么办?于永正说:“花朵是色彩斑谰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不能齐步走,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学生达到统一标准,那是形而上学,不切实际。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进的。因此,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值得讨论的。于老师采用的是宽容。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忍几秒钟。”

即使学生犯错误,在责备时,也应该考虑你的对象是人,你应该尊重他的人格。我们至少得考虑到三件事,①如何使学生能率直接受②如何让学生激起更高的斗志③怎样才不致伤及对方的自尊。于永正是这样教育的:一生偷黄瓜,他知道后,悄声问“黄瓜好吃吗?”生大窘,十几年之后,还记得清清楚楚。

再谈表扬:先说一个心理实验,即一位男士,如果是他结婚十几年的妻子对他说:“你多么英俊,我非常爱你”,他肯定会无动于衷,如果这时换成另外一位女士,他听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肯定会胡思乱想。这就是亚伦森不贞法则,就是人即使收到相同的信息情报,但给的人不同,接受的态度也不一样。运用于教学也是一样。后进生的课堂生活应该是比较压抑的,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有机会能得到这么一次,他一定立刻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相反,如果教师表扬方法单一,学生久了,也会乏味,就像那位妻子,说得再好听,丈夫也不会睬她。

于永正很讲究表扬的艺术,在作文本画大拇指,课上跟学生握手,跟学生说悄悄话。

重情趣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说:当人们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就会自主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还要高500倍,学习也一样,学生如果感兴趣,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如果他不喜欢,哪怕是一点作业,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负担太重。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重情趣,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当小学老师难,难就难在“斜。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依然童心未泯。在课上,有时装猫扮狗,给孩子种种鼓励。

1、教师跟学生应该缩短距离。首先是空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握手,说悄悄话,既浓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心理上的距离。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老师做小稻秧,学生扮杂草,演得惟妙惟肖,气氛相当活跃,师生间就没有了距离。

2、教师课堂上应该尽量多说“我们”,少说你要怎样。

教师对呼叫的方式应特别注意,美国的心理学家在说话时,通常不说“我”而说“我们”这主要是为了要唤起听者的关心,为了使说话者与听话的人成为一体。

3、教师应该学会倾听,读书笔记大全《教学读书笔记》。特别是后进生发言时结结巴巴声音特别校如果教师先表现出不耐心,这位学生就会更加自卑。于老师上课就特别有耐心,学生回答问题时,他面带微笑,目光中流露出期待。而且善于鼓动学生。“第八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多给学生鼓励。如果当学生自卑、惶恐不安的心理症状愈来愈强的话就会产生“自我萎缩”症。就是认为自己的存在非常渺小,因而个性愈内向,到最后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人类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心理,就会拥有一种努力,不断扩充自我并会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伟大”、“ 漂亮”一些。而教师的鼓励表扬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一个人的优越感被触及时,就不断想与对方亲近,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至于表扬的方法应多样,这在前面已提到。

5、带着微笑,来点幽默。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于永正说:“我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但我深深地体会到,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

1、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为学生服务。例:教师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平时我们写好课题后,让学生读一下就行,至于训练了什么,没有体现。于永正在板书课题时,让学生空临,来指导写字。贾志敏是让许多学生来读,训练读,都没有浪费。

2、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例:生字的教学,有些字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就把它们放在一边,学生不会的再去引导。

3、给学生再纠正、再表现的机会。读得不好,纠正后再读,让他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感情朗读,应该以学生感悟为主。即:重感悟。

我们的语言存在糊涂性,80%的汉字是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如果问是什么意思,很难用言语表达。即使说了,也毫无美感,但你心中明白它所表达的意境。这就是语言的糊涂性。因此教学时应重感悟少分析。再比如词语解释,如《小稻秧脱险记》中的“纷纷,七嘴八舌”于永正就是通过表演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那么如何感悟,应以读为本,于永正说“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也要在读中悟

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涌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含,只有学生在悟不出或者出现偏差的时侯,教师才适当点拔和讲解。

另外,教学时,教师要讲究一些方法,如指导学生朗读,你如果先叫一位朗读水平很好的学生读,下面就不会有学生读了,因为他会想:我读得没他好,再读不是丢脸吗。

心理学也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越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发现自己比对方还要差时,往往就会自卑,心理不健康的有时还会对对方产生反感。(因此,特别优秀的往往会受到妒忌,就叫“枪打出头鸟”)于永正有名句名言,叫“一鸟压林,万鸟压声”他在指导学生读时,经堂注意到这个问题。先请一般的学生读,到最后再请好学生读。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容易在后面掀起教学的高-潮。

最后想说两个问题,一是创造,二是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的创造跟发明家的创造不一样,只要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斯霞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今天,有很多人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其中有不少的阿姨,阿姨都是女的。”平常的人看来最后一句不是废话吗,阿姨当然是女的应该去掉斯霞就不这么看,她认为,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认识到阿姨是女的,就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愿意。

第二说说教学手段的运用。于老师运用得最多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听过之后,我的感想就是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支粉笔也可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好,就像化妆一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只要漂亮就行。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点感受,当时写的时候只想到那,写到哪,有的地方可能言不达意,甚至会曲解于永正的教学思想,请大家见谅。

推荐第9篇:幼儿绘画教学活动设计 读书笔记

幼儿美术的生理基础、

手臂移动-----用大肌肉动作协同操作(2岁半---4岁左右)缺乏手眼一致和控制能力,基本上靠手臂的移动来帮助

开始能控制小肌肉动作(4岁以后)能有一定的力度,能在一定范围均匀涂色,线条开始清晰

在使用不同的工具中手眼动作逐渐协调(4岁—5岁)对使用蜡笔、铅笔、毛笔、剪刀等各种工具特别感兴趣

逐步提高控制力度的能力(5岁—6岁)这时容易出现握笔过紧、线条不流畅、涂色不均匀等现象。这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以形良好的习惯。

动作准确性不高,但动作上的困难已不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主要障碍(6岁以后) 幼儿美术的心理基础

(一) 表现图像

1、笼统的用一个图形来表示

圆—方、半圆、梯形、椭圆、长方等与线条的组合

2、图形逐步分解

在画图形表示物体时,常出现与客观事物极不符合、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注意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大小、方位的关系

3、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图像

表明幼儿认识的发展与整体意识的产生

4、通过不同的图形组合来表现动态的世界

5、用简单的轮廓线取代图形

(二)表现色彩

1、认识颜色,但不理会颜色

作品的色彩大多单调,换色很少

2、偏爱颜色

喜爱多种颜色,并比较偏爱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时常使作品色彩杂乱和不协调

3、开始注意周围的颜色,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

4、配色

大多根据喜好和直觉

5、开始出现整体的色调

(三)构图

1、杂乱

2、把所有的物体并列的安排在一条地平线上

表现左右关系

3、摆脱地平线

从表现左右关系扩大到表现上下关系

4、出现重迭

标志幼儿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发展

5、平衡

(四)构思

1、边想边画,随情绪和环境变化,不断变化作品内容,在作品上常出现众多相对独立、互不关联的图像(4岁前)

2、出现最原始的主题,以一个图像为主题,其他图像均围绕中心图像展开,它们之间常没有关联(4岁---4岁半)

3、围绕主题思考,表示简单的人与人、人与物做之间的关系(4岁半----5岁)

4、开始构思简单的情节,在作品中表现某些因果关系(5岁以后)

5、爱好表现情节,围绕情节展开丰富想象,努力在作品上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6岁以后)

幼儿美术的知识技能与目标

小班(3-4岁) 美术知识技能的一般特点

1、观察笼统,缺乏辨别方位的能力,部分幼儿尚无创造图像符号的意识,部分幼儿作品已出现不规则的圆形,用圆来表达一切物体

2、喜爱鲜艳的颜色,认识差异明显的颜色,例如红、黄、黑、白等,会说出至少3种颜色的名称。对 差异不明显的颜色常不能分辨,如蓝色和绿色。喜爱用各种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在表现图像符号时,致使作品颜色单调

3、作品上的每一个图像都是独立法的,没有共同的方位,不体会作品中各图像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转动纸作画,画面一般都较杂乱

4、从无目的的涂鸦开始进入有目的的涂鸦,思维缺乏稳定性。有时会不断的重复一种图像。

5、在摆弄工具和材料中体会乐趣,关心动作的过程,并不在乎表现了什么。用手臂的动作帮助操作,不能控制物体烦的方向和力度

二、3—4岁美术知识技能目标

(一)从画圆开始,认识并画出各种图形,逐步学会用图形与线条组合创造各种符号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

1、圆形(或圆形与线条的组合)

2、方形:分辨水平线与垂直线

3、半圆形:分辨方位的变化

4、圆、方、半圆与线条的任意组合,创造各种图像

5、椭圆与长方:区别圆与椭圆、方与长方的不同,区别椭圆与长方的不同方位。

6、梯形与三角形:分辨倾斜的线条

7、两个图形的组合,或两个图形与线条的组合,使观察从笼统到开始分解

(二)认识常见物体的固有色,说出他们的名称,在调换颜色中培养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认识区别明显的颜色,在老师的帮助下会调换颜色

2、在许多颜色中,会有意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

3、会比较主动地调换颜色作画,喜爱创造五颜六色的画面

4、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开始有目的的选择相似的颜色

(三)在动作过程中表现内容,随着动作有目的的思考,用重复图像把画面画满

1、先操作后命题

2、边操作边命名

3、先命名后操作

4、开始 产生主题,围绕主题出现相关的不同图像

(四)初步熟悉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步用手控制手的动作,使手眼一致

1、印章:借助手臂谢协同动作

2、彩色水笔画各种线条:手臂、手腕、手指协同动作,不强调力度

3、粘贴、泥工:通过使用浆糊、大块面的粘贴和学习用团、搓、压等技能,使手腕与手指动作逐步灵活

4、棉签水彩画:学习点小点(同印章)、画线条(借助手臂协同动作)、涂抹(以手腕移动为主)

5、蜡笔涂色:提高手腕动作的灵活性

中班(4---5岁)

一、美术知识技能的一般特点

1、观察从笼统开始分解,独立创造各种图形符号表示自己的认识,会用一个或两个图形组合与线条组合,分辨他们的大小和他们之间上下左右位置,表现的图像大都处于水平或垂直的状态

2、会有意识的调换颜色,并已开始注意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相对应。特别偏爱颜色,时常由于选色太多和无规律造成色彩杂乱

3、开始出现地平线,并在地平线上排列各种图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喜爱丰满的画面,能大胆的用各种大小不同的图像把画面布满。

4、能为作品的每一个图像命名,并能做到先命名后作画。开始能围绕一个主题思考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但构思常不稳定,仍然边构思边作画,及易受环境或情绪的变化转移而偏离主题。、

5、手眼一致的能力逐步提高,开始用手腕动作来创造图像,但小肌肉动作尚不灵活,在控制力上尤为困难。

二、美术技能目标与阶梯

(一) 扩大选择图形的范围,学会运用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与主要特征。会分辨上下、左右位置表现水平或垂直的图像

1、用两个以上图形表示物体的基本部分,并与线条组合创造图像

2、用图形取代线条

3、注意观察物体各部位如何连接,能连接上下、左右位置,逐步在连接部位出现不封闭的图形

4、较完整的表现物体的各主要特征

5、区别表示不同物体的明显特征

6、表现正面直立人物和侧面动作四肢的倾斜,表现出简单的动态

(二) 在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中,逐步提高对颜色深浅与彩度变化的辨析能力,开始有目的地选配颜色

1、从选择物体的固有色开始,在分辨明显深浅变化中扩大选色范围

2、区别对比明显的颜色,体会同一个物体可以用几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3、有目的地运用深浅配合,逐步克服色彩的杂乱

4、运用各种明度与彩度的对比,使作品色彩鲜明

(三) 以物体画为主,能围绕主题安排画面,表现各图像之间的大小、上下、左右位置

1、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构思,用各种不同的图像表现同一主题

2、围绕主题,表现各种图像之间的上下和左右位置

3、摆脱地平线的约束,用图像之间的上下和左右位置表示物体的各种空间关系

(四) 逐步控制手部肌肉动作的能力,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力度

1、折纸: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双梯形(通过折纸活动,使手部肌肉动作逐步准确)

2、泥工:挖、折边、粘接、抹光(使手指动作灵活)

3、制作:学习使用剪刀

4、绘画:(1)用蜡笔均匀地涂色

(2)用蜡笔勾轮廓线

(3)用毛笔控制水分灵活地点小点、画线条、小面积涂色(提高力度和控制笔的动作能力)

大班(5---6岁)

一、美术知识技能的一般特点

1、观察逐渐细致,整体感逐渐提高,喜爱表现各种物体的明显特征和某些细节以及各种简单的动态

2、辨色能力迅速提高,能有目的地选择颜色,开始对配色产生兴趣,乐意使用各种颜色对比的方法,使作品色彩鲜明。

3、对物体的三度空间(立体感)的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按自己的直觉感受和推理去表现对物体之间明显的前后位置的认识

4、能围绕主题构思,特别对有情节的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

5、手部肌肉动作日趋灵活,控制力度与能力日趋提高

(二) 美术知识技能目标与阶梯

(一) 注意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空间关系,较灵活地表现各种动态,逐步用轮廓线表达各种图像,形成自己的图式

1、从直觉观察着手,分辨物体各部分明显的大小比例,使整体结构更合理

2、进一步注意物体的整体结构,表现各种特征与动态

3、克服用水平或垂直比较呆板的图像,尝试各种表现倾斜的方法,使图像更生动

4、体会同一物体变换不同位置可以创造出不同图像

5、初步尝试表达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前后位置

6、尝试表达物体内部明显的前后关系

7、逐步运用轮廓线取代图形

(二) 增强配色意识,尝试运用各种配色方法,注意配色的整体感及内容的联系,产生初步的色调

1、三原色的对比配合:原色与间色、原色与间色与复色的配合,原色的深浅配合

2、单色的搭配:一个颜色加深或调浅变为深、中、浅三个颜色,与白色配合成四个颜色

3、画面中黑色、白色与灰色的运用使色彩统一

4、体会色彩冷暖与内容的关系

5、体会颜色与面积的关系

6、当颜色杂乱时,尝试各种颜色的方法

(三) 以情节画为主,有目的地安排画面,注意各种图像的位置与动态,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去表现情节内容,逐步体会布局的均衡和变化,产生美感

1、尝试各种表现前后位置的方法。例如遮挡、大与小、地平线升高等

2、分清主次,确定各种图像的位置,分辨他们的前后关系,确定操作步骤

3、打破绝对对称的呆板排列,尝试多种画面安排的方法,在变化中体会画面的均衡感

4、围绕主题情节,有目的地思考作品布局,确定主要物体与角色的位置后 再开始操作,并会按主题内容和画面构图的美感增加或删减

(四) 较准确的控制动作的方向与力度,做到线条流畅,涂色均匀,并能按不同的工具特性灵活地使用

1、纸工:双三角、双正方、菱形及几种基本折纸方法的变化使用,对称剪纸(有目的地思考步骤,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动作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2、泥工:整块泥的塑造,运用剪刀、梳子、小棍和塑料小刀等工具的配合(提高造型的整体感,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特征与某些细节)

3、制作: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与美工工具配合自制各种玩具(灵活使用工具材料进行立体造型)

4、绘画: (1) (2) (3) (4)

变化力度,运用蜡笔涂色 使用油画棒 使用毛笔

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按不同工具的性能与表现方法,有目的地选用,提高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创造性地表现多种形式)

推荐第10篇:《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唐纳德·A·诺曼著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

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结实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而程序性知识则使人知道如何演奏乐器,如何在冰面上把爆了胎的汽车平稳地停下来,如何在打网球使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说“frightening witches”这个词组时,知道如何正确地移动舌头。程序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语言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艾伯特·贝茨·洛德用实例证明说, “叙事歌唱艺人”实际上根据诗歌的韵律、主题、

情节、结构和其他特征,对史诗进行了再创作。他们的技能出众,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一部长篇史诗,艺人们只需要听一次就能在数小时或一天后,“逐字逐行”地背诵出来,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史诗中的多重限制因素。洛德指出,实际上前后两次背诵的诗歌并非一字不差,但听众会觉得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有同样的韵律,而这些才是听众所关注的。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两大类: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存储的是当前信息,信息自动进入短时记忆,并可毫不费力地提取出来,但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存储5-7个信息项目。如果对记忆内容加以复述,存储量可达10-12个信息项目。

长时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信息。她的存储和提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实际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经过了一个解释加工的过程,因此会出现偏差或更改。我们能否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解释这些信息的方法„长时记忆的问题不在于她的容量,而是在于她的组织--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如果记忆材料具有一定意义或是与已知信息相吻合,存储和提取过程就会容易很多。如果材料没有什么意义,就必须先对其进行解释加工,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schemas)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中(例如,在餐厅吃饭),基模会很具体。认知科学家罗杰。希安可和鲍勃。埃布尔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遵循事先写好的“稿子”(scripts)行事。社会科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规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称为“框架”(frames),并且展示了框架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或文化中。

记忆中的信息被重叠在一起,这是对联结主义学派记忆理论的粗略概括。其实,信息进入记忆之前,还必须经历一个加工过程。

当我们经历两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两件事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般化的“原型事件”,这一原型便会控制我们对其他相似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动作。如果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原型相差很远,那它就会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如果有1000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把它们综合成一个原型。如果只有一件事与众不同,我们也会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且不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就只有两类事件: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发生的概率应是特殊事件的1000倍,

但在我们的记忆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一般事件低。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我们总是把类似的事件融合在一起,而过分地强调不同寻常的事件。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差错、失误(skip)是下意识行为,错误(mistake)产生于意识行为中。

失误可以分成六类:撷取性失误(capture errors)、描述性失误(description errors)、数据干扰失误(data-driven errors)、联想失误(aociative errors)、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lo-of-activation errors)、功能状态失误(mode errors)

撷取性失误:两个不同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通常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抓获”。

描述性失误: 做对了动作但是搞错了对象,错误对象与原定对象相似,空间上越接近发生失误的概率越高。

数据干扰失误: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作会干扰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使人做出本来未曾计划要做的事。

联想失误:办公室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请进来”。

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忘了本来要做的事,有时我们只会忘记其中一部分。

功能状态失误: 常出现在使用多功能物品,适合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发现失误不难,我们经常可以察觉出动作的结果和预订目标不一致,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层面(钥匙打不开车门,先是仔细检查钥匙,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车)人们在纠正错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选错目标往往是导致错误的原因。在处理问题时,人类过渡依赖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而对事物并不进行系统分析。我们习惯根据记忆作出判断,但是记忆倾向于对一般事物进行过度概括和规范,并且过度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

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要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人们正常的行为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要尽量让用户

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以致他们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

对产品不断提出要求的是用户,设计人员不过是在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更多的功能只会增加产品的大小和负责程度,设计人员不得不把更多的操作信息隐藏起来,如此就违背了所有的设计原则,没有限制因素,也没有预设用途,而且缺乏可视性和自然匹配。

治疗功能主义的方法有二,第一,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第二,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设计人员崇尚产品的复杂外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总是根据他们所认为的市场需求来设计制造商品,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犯下盲目崇拜复杂外表的错误,我们大家就得为这些人的需求付出代价,购买一些外表新奇迷人但却几乎不能用的产品。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人员必须让自己的客户满意,但这些客户未必是产品的最终用户。

将任务化繁就简的七个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

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厂家把设计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在消费经济中,食物和饮料价格的贵贱不在于它们味道的好坏,易用性也不是衡量家用和办公用设备优劣与否的首要标准。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欲望之物,而非实用之物。

八、自己的观点与总结

诺曼讲了很多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对于一个并非设计专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原则和技巧很有趣,但并不是核心重要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做设计(适当的懂得一些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家居设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而是提高欣赏设计的品味;就像说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要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缺少了欣赏,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了。所以我也写一点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理解--并不直接是书里的内容。

1)设计与软件

设计就其本意来讲,是一种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我们有各种的原始材料,设计人员通

过头脑的想象和实验,提出一种如何来组织规划这些材料的方式,更好的满足我们的需要。

那么,尽管好的设计往往被理解为是更美观却更昂贵的方式,但设计至少在其本意上并不排斥廉价,好的设计完全可以用更节省的方式更好的达成目标;另外,因为设计本身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增加的是物质的附加值,而并不增加世界的物质产出。在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跟软件有共通之处:设计是有效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软件则是有效发挥硬件能力的方式。它们都是非物质的,却在最终产品的生成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了好的设计,物质材料的使用可能是低效的、粗陋的;缺了好的软件,硬件的发挥也是受限的,甚至是无法发挥的。我们的传统是更加强调物质材料和硬件,但在一个基础原料不缺少的社会里,可能设计和软件所起的作用更加大一些。从更大的角度上说,这可能也是目前的中国称之为“发展中”的部分原因--我们的大城市有了足以媲美发达国家的硬件设施,但在那些不像高楼大厦一样能够直接看到的的软环境的发展提高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2)能用与好用

一件能用的产品做出来,一般并不是件难事。但要让这个产品一步步通向更好的道路是越来越艰难的。假如有一个完美的标准,从90%完美到100%完美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远比从10%到90%完美所作的努力大得多得多。其原因在于,越往更好的道路前进,我们所能用的常规的方法就越来越少,就越需要我们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作为外行人,我们往往有一个线性的标度,倾向于认为从90%到100%的难度远小于从10%到90%的难度;但作为使用者,我们往往又对即便是1%的差别也很敏感。造成的结果是,真正好的那个产品能够流传下去,但我们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居于第二的产品会死掉-对于1%的差别就可能造成质变(这个1%差别仍然可能是非常难以追赶的)这样的事情我们往往缺少直观的感受,因而离“完美”就总还是差了那么一小步(却可能永远追赶不上)。

3)做好与做全

好的产品往往并不是全功能的,因为全功能的东西实在是难以设计:设计的难度随着功能的增加远不是线性增加的。当已经有了若干功能以后,再要添加一个新功能,除了完成这个新功能外,会有一个很大的额外负担,即保证原有的功能并不会因为这个新功能的影响而变坏。甚至于,好一些的设计需要考虑,新功能的加入能不能对原有的功能有所提升。这种指数增加的设计复杂性限制了更多功能的加入。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引为设计典范的作品,多是对某一个功能的完成达到了极致,却并非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只能做到90%的好。与这些严肃的、在某一个功能上有特长的设计相比,国内近些年的山寨作品有一些向全功能发展的趋势。原因自然并不是他们有了原作者都没有的处理多功能和谐存在的能力,而是因为既有功能的简单叠加(能用但未必好用)要远比既有功能的哪怕是很小的提高都要容易得多。

诺曼也探讨了不少关于自动化机器的话题,他认为,“如果人的某种能力可以很容易的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那就表示这种能力对人来说并不重要。”我深以为然。

第11篇:《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结实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而程序性知识则使人知道如何演奏乐器,如何在冰面上把爆了胎的汽车平稳地停下来,如何在打网球使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说“frightening witches”这个词组时,知道如何正确地移动舌头。程序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语言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艾伯特。贝茨。洛德用实例证明说,。。。“叙事歌唱艺人”实际上根据诗歌的韵律、主题、情节、结构和其他特征,对史诗进行了再创作。他们的技能出众,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一部长篇史诗,艺人们只需要听一次就能在数小时或一天后,“逐字逐行”地背诵出来,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史诗中的多重限制因素。洛德指出,实际上前后两次背诵的诗歌并非一字不差,但听众会觉得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有同样的韵律,而这些才是听众所关注的。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两大类: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存储的是当前信息,信息自动进入短时记忆,并可毫不费力地提取出来,但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存储5-7个信息项目。如果对记忆内容加以复述,存储量可达10-12个信息项目。

长时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信息。她的存储和提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实际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经过了一个解释加工的过程,因此会出现偏差或更改。我们能否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解释这些信息的方法。。。长时记忆的问题不在于她的容量,而是在于她的组织--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如果记忆材料具有一定意义或是与已知信息相吻合,存储和提取过程就会容易很多。如果材料没有什么意义,就必须先对其进行解释加工,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schemas)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中(例如,在餐厅吃饭),基模会很具体。认知科学家罗杰。希安可和鲍勃。埃布尔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遵循事先写好的“稿子”(scripts)行事。社会科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规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称为“框架”(frames),并且展示了框架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或文化中。

记忆中的信息被重叠在一起,这是对联结主义学派记忆理论的粗略概括。其实,信息进入记忆之前,还必须经历一个加工过程。

当我们经历两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两件事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般化的“原型事

件”,这一原型便会控制我们对其他相似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动作。如果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原型相差很远,那它就会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如果有1000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把它们综合成一个原型。如果只有一件事与众不同,我们也会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且不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就只有两类事件: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发生的概率应是特殊事件的1000倍,但在我们的记忆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一般事件低。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我们总是把类似的事件融合在一起,而过分地强调不同寻常的事件。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要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人们正常的行为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要尽量让用户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以致他们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设计人员必须让自己的客户满意,但这些客户未必是产品的最终用户。

将任务化繁就简的七个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

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厂家把设计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在消费经济中,食物和饮料价格的贵贱不在于它们味道的好坏,易用性也不是衡量家用和办公用设备优劣与否的首要标准。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欲望之物,而非实用之物。

第12篇:《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由于对设计类的知识了解的不多,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图形设计》这本教程,其中,对图形的构形方式这一章印象深刻。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讲述了关于图形的作用特点和视觉传播的手段。图形的特点在于它比文字传播更迅速、直观、感性,它是人类探索视觉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智慧体现和结晶。而人类可以说是一种依靠信息生存的动物,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单独依靠文字来传播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图画语言来传递信息比通过任何字母或者数字的组合来进行交流都更直接、更便捷,这是有原因的,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图画的方式来进行的。仔细思考,的确如此:图形不受语言差异的限制,它有视觉的共通性。从下学期开始,就将踏入设计领域的学习了,而在设计领域,图形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图形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设计师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功。所以我决心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开始阶段就认识图形的重要意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不断的设计时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家。

读到这里,我越发的认识到艺术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不得不承认,对半路出家的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这些在“努力”面前都不算什么,只要有心学习就能够完成。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图形的概念和特性,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这些概念类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图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智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中。狭义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在平面设计中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而对视觉元素进行的组织和创造。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知道,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它不同于图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且图形创作的目的是传达或者记录信息和思想。书中列举了图形的十种特性,包括多义性、叙事性、空间性、文化性、审美性、传承性、复制性、独特性、象征性、概括性。

1、图形的多义性:很多图形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种解读,图形的这种特点在我看来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可能传递出更多的含义,可以丰富一个图形所具有的信息量;弊在于,如果处理不当,图形会引起歧义,这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2、图形的叙事性:图形是静止的,却能讲述连续的故事。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回讲故事的图形广告,这些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仅仅是一幅图画就能让观者联想到里面发生的内容,这就是叙事性的体现。

3、图形的空间性:在二维的空间中能够去表现出三维空间,比如仅仅用线条就能表现出立方体,在图画中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一样能表达出三维空间。

4、图形的文化性:每一种文明的独特视觉文化都能以各种图形形象和图形语言表现出来,不仅传统文化在图形中有明显的反映,现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也在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5、图形的审美性:图形的功能已不只是实用,而且还能满足审美需求,图形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视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6、图形的传承性:图形语言如同我们所讲的语言一样,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图形语言同样不是无根之木。

7、图形的复制性:一个图形形象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各类媒体上并能够大量复制,这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图形的这一特性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

8、图形的独特性:在设计中,图形的独特性是树立自我形象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关键。比如标志的设计,期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众不同。

9、图形中的象征性:图形 1

中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需要学习才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图形往往就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含义。

10、图形的概括性:图形是人类在视觉形象上对世界的总结和想象。奥运会的单项体育图标虽然造型简洁,但都能准确的表现各运动项目,是典型的简化的图形。纵观这些特性,对于以后的设计给我们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没有这样的理论,可能很难让图形表达出我们的本意。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如何创作图形,用什么思路,有什么技巧。如何能让我们创造出的事物吸引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图形来说,与众不同的形态和不同寻常的联系能让观者更加注意。在创作图形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这两点。关于图形的创作方法,书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配以图示,每一小节后都有针对性的创作练习,很适合入门者学习。

1、联想:图形上的联想多具有形态或者是逻辑上的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从形到形的联想、从意到形的联想、从意到意再到形的联想以及从意和形的融合再到形的联想。

2、综合:我们身边的事物总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我们有时是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是创造性的改变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原本互不相干的事物综合在一起,这也是创造。综合的思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和形的综合,一种是形和意的综合。在图形的表达上,要注意运用好图形语言,如幽默、夸张、比喻、时空错位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讲的是图形的构形方式,我认为这一内容对以后在图形的版式安排,艺术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图形的构型方式多种多样,完全掌握需要花一番功夫。

一、字图共形

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图形的设计是与文字紧密结合的,这种字图同构可以有效地增加图形的信息量,使信息传达得更为准确。这种同构的形式上通常可以分为:

1、图形组成文字

2、文字局部变异为图形

3、图形部分变为文字

4、文字组成图形

5、文字与文字相结合。字图共形的关键就体现在“共形”上,形的结合要巧妙自然才成为融合。结合的店往往也正是信息传达的要点。

二、共用形

共用形是指几个图形之间存在形态共用的关系,这种共用可能是局部的,也能是整体上的。

三、转换材质

图形的视觉要素除了外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质。材质包含着图形的重要属性和特征,材质的转换能改变和丰富图形的含义和视觉效果。

四、简化

简化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简化,简化是对食物秩序的把握。通过简化的手法,往往更增加图形语言的魅力。恰当的简化是图形智慧的体现,简化不是简单,省略多余的东西可以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

五、矛盾空间

在第一章中,我了解到平面图形也能体现出三维属性,矛盾空间正是在二维图形中表现出的一种三维空间,只是这种空间关系存在着谬误,是不能实现的、自相矛盾的。矛盾空间图形利用了人们解读图形中三维空间的视觉方式,将表现空间的图形在二维空间中共用,从而产生矛盾。

六、悖理图形

图形信息的禅打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符合人们的视觉心理,从这点来说是讲理的。但违反逻辑和规律、不讲道理的做法在图形设计中不仅不是错误,往往还是图形的魅力所在。所谓悖理图形就是指图形锁表达的事物处于明显违背常理的状态,所说的常理可能是物理定律、逻辑关系或是自然规律。

七、同构图形

在图形的世界中,设计师是创造一切的上帝。根据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事物重新构成在一起,创造一个崭新的形象。不过,这种同构应当符合表达的需要,还要在进行同构的图形之间找到同构的店,这个店可以把不同的事物链接成一个自然的整体。这个点很多时候是利用形的相近性来实现的。同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将多个概念融合到一个形体中去表达,丰富了单个图形的信息传达能力。

八、置换图形

图形构形方式中的置换是指将某物体的局部替换为其他物体的手法。这种手法类似于“偷梁换柱”,其重点就在于“换”。该手法和同构有很多相同之处,有很多图形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手法。置换的特点在于图形创作时的出发点就在于改换。这种改换往往都是局部的。在采用置换手法时,也应考虑形的相近性,以达到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境界。

九、想象图形

想象图形是指设计出的图形在理解过程中需要观者的想象。在观察一个图形时人们的大脑会将画面的各部分联系起来看,在联系的过程中大脑会积极寻找其中可能潜藏的含义,形体和色块由于这种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

十、变异图形

变异的手法在平面构成中也有,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陌生的。图形中的变异是指在相同的群体中其中一小部分发生改变,而改变的部分往往是视觉的焦点,也是图形创意的中心。使用变异手法需要注意变异必须发生在很多相同的事物中,只有其余部分保持一致才能突显变化的部分,变异的部分和其余部分通常有很强的联系。

十一、关联图形

关联手法指的是通过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完成信息传达的方法。采用关联手法设计的图形中单独一个形体无法正确传递信息,画面中所有物体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成传达的过程。采用关联手法的图形之间通常有紧密的联系,如形的互补或形的相似。

十二、拟形图形

拟形是指用一种事物去模拟其他事物的方法。一方是用于模拟的事物,一方是被模拟的事物,两方的概念通过拟形的方法融为一体。

十三、异影图形

异影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的投影来完成图形创意的方法。异影图形中的影通常都是信息传达的关键点。

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感受到图形设计既有理性的知识系统也有感性的切身体会,对于图形的感性认识要通过训练来逐步形成。图形语言的能力也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提升。而设计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形语言能力。

第四章的标题是图形与空间,图形在我们头脑中是二维的,然而我们却是在三维的真实空间中将图形实现出来。图形实际也是空间中的视觉语言。图形在空间中有很多神奇的作为,在实际的设计中自然也会大量采用。很多图形作品考虑

到了观者的参与过程,将这一过程用于信息的表达。

图形和文字是平面设计的两大要素,而图形更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手段。无论海报、书籍、包装、广告还是其他设计形式都离不开图形设计,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学习的原因。图形设计是训练设计思维、锻炼表达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了图形语言的传达规律,只有在了解图形的表达特性的基础上菜能去掌握图形语言。更深一层次,学习了图形的一般创作规律和创作手法。通过书本上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常用技巧。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只有对图形语言本身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财是创造出优秀图形作品的关键。

第13篇:计算机网络设计读书笔记

《计算机网络设计》是以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为主线,提出了一些良好的网络设计解决方案。本书主要为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的学习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网络设计的知识,例如网络设计的基本原则、网络设计的模型、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性能设计、网络可靠性设计、网络安全设计。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网络设计规范与方法,详细讲解了网络工程的相关概念、特点、要求、集成步骤等相关内容,还介绍了与网络设计相关的各种软件。比如GN3/Cisco Packet Tracer等一些模拟软件。了解了作为一个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知识,怎么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网络工程师。从这一章我了解到了网络工程设计模型与原则,学到网络分层设计模型的基本结构,网络层次化设计的优缺点,对学习本书下面的内容很有帮助。

接下来学习的是网络用户需求分析,重点讲解了各种需求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用户基本要求的需求分析等内容。网络工程需求分析是指从用户角度,描述网络工程的基本问题和要求——描述做什么以及做成什么样。为此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简单的校园网络设计的需求分析,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做了一个简单的需求分析。其目的是:描述网络系统的行为特征与约束条件,指明网络系统必须实现的具体指标。详细讲授了用户网络功能需求分析、网络基本结构需求分析、网络投资约束条件分析等。第三节就讲说了用户高级要求需求分析,学习了网络扩展性需求分析、网络性能需求分析、网络可靠性需求分析、网络安全需求分析、网络管理需求分析等详细内容。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教我们如何设计那些拓扑结构,讲授了点对点类型网络拓扑结构和广播类型网络拓扑结构等详细内容,我学习到点对点网络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等;点对点网络指将主机以点对点方式连接,主机通过单独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并且两个节点之间可能会有多条单独的链路;主要用于城域网和广域网,还有点对点网络中的链路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和网状型拓扑结构等各部分的知识。同时也学习到广播网络的相关知识和广播网络中总线形、星行、蜂窝型、混合型等各种拓扑结构。广播网络一般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原理进行工作。即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延迟重发。

第三节还学习了网络分层设计方法—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设计方法,核心层提供核心节点之间的高速数据转发,汇聚层主要负责路由聚合,收敛数据流量,接入层为用户提供网络访问和管理功能。网络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适度超前、分期实施、简化设计、安全隔离等问题。第四节说的是服务子网和网络扩展设计,网络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结构设计不合理,交换机级联太深,交换机配置存在问题、设计方案中网络结构划分不明确。最后一节说的是VLAN设计,学会了什么是vlan,以及如何划分vlan,学会用命令配置vlan。

一个VLAN是一个逻辑工作组,它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同一VLAN的主机可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网段上,其通信就像在同一个物理网段上一样,可以自由通信。不同VALN之间的主机必须通过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进行信号转发。提供VLAN功能的是交换机内部的软件。VLAN的划分方法:基于端口划分VLAN,基于IP地址划分VLAN ,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基于协议划分VLAN。

网络性能设计,主要说的是网络性能设计包括了网络带宽的分析与设计、网络流量的分析与设计、服务质量的分析与设计以及负载均衡技术与设计。了解各个设计的内容,特点,配置等。网络带宽设计有阻塞式设计和非阻塞式设计;网络带宽管理分为带宽管理、利用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带宽管理(带宽管理器一般设置在核心交换机附近或设置在边界路由器附近或内置在其中)、利用软件防火墙进行网络带宽管理、利用IOS进行网络带宽管理(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命令,限制网络带宽)。第二节说的是网络流量的特性、设计模型等,流量与使用情况、传输协议、链路状态等相关,不同的网络服务,有不同的流量特性,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设计读书笔记

MRTG软件来监控网络流量负载,不同的时间段,流量的流入流出大小也不一样。网络流量设计模型内容:分层网络的流量模型(数据流量从接入层流向核心层时,被收敛在高速链路上;流量从核心层流向接入层时,被发散到低速链路上)和网络链路的聚合设计(将交换机上的多个同类物理端口,在逻辑上捆绑起来,形成一条高带宽链路。聚合链路可提供冗余和负载平衡能力)。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包括带宽、时延、抖动、丢包率、吞吐量等,可通过合理分配带宽、降低时延、丢包率、时延抖动等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QoS设计思想:分析业务类型定义业务类型标志、设置不同业务的带宽占用比例和控制方法、网络运行过程中,将根据业务标识执行不同的带宽分配和控制方法。QoS服务模型Best-Effort 服务模型、IntServ 服务模型和DiffServ 服务模型。各种模型都有一定的优缺点,但是在网络设计工作中,一般以DiffServ为主。负载处理方法是:数据流量分配到多台设备上分别处理;将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到多台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进行汇总,返回给用户。在设计网络负载方案时,需要确定当前及未来的应用需求,然后在效果与代价之间做出权衡。实现负载均衡的设计技术有:双网卡硬件负载均衡技术、硬件负载均衡设备解决方案、LVS软件负载均衡、DNS负载均衡、NAT负载均衡、反向代理负载均衡等。同时还学习了拥塞的形成: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果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会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以及造成拥塞的各种因素。当网络拥塞而导致网络吞吐量下降为0,称为死锁。LVS软件负载均衡技术——LVS (Linux虚拟服务器)是一套基于IP的服务器负载均衡集群软件,LVS支持几百万个并发连接,最大吞吐量高达10Gbits/s,RedHat Linux在发行版中已包含了LVS代码,并提供图形化的配置界面。LVS工作原理:一组服务器通过高速局域网互连,每台服务器中都安装Linux和LVS软件,其中一台LVS服务器作为前端负载调度器。它将客户端的网络请求调度到其他服务器上;客户端程序不受服务器集群的影响,不需作任何修改;在服务器集群中,可以随时加入和删除一个服务器节点,而不影响正常服务。

最后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综合布线系统设计,通过老师和视频的讲解,我们也算是成功的完成了本次设计。在这次设计中,让我知道综合布线的目的是实现各个物理节点之间的电路连通,它通过传输介质将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设计工作中,网络设备选型和综合布线对实现网络设计工作的具体实现起了关键性作用。

第14篇: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日常化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的工业消费品、地铁站川流不息衣着时尚的摩登人群、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的震撼视听„„这些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于大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今天的“审美化生活”或者是“生活化审美”。 在消费文化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将愈来愈多地受到感情 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只有实用性而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日常商品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艺术设计正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商业、消费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再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使之不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而作为设计日常的一些应用就应注意到一下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李砚祖先生认为:“设计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活是设计的目的,设计也是 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设计则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工具。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转化。众所周知,商业设计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一种可以为日常生活增值的服务,并能引导大众消费,带领艺术进入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进程。徐恒醇先生认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总是与社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商品的生产把适用于审美功能以文化的多样性在产品中结合起来,它能提供各种时尚商品而造成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一些过去不屑于审美价值的东西纳入审美范畴并加以关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趋于多元,这在一定程度推动公众审美教育和艺术眼光的提升,而同时,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在对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中释放出来,也可以影响和促进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尤其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是因为产品的物质功能已经得到普遍保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类自我意识的情感化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人们将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视为人的价值 和意义的一种表征,甚至“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关照”。

如何管理复杂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 “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唐•诺曼

这本书贯彻了一个思想就是: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有些复杂正是满足需求的,事物太简单时,也会被看做呆板和平庸。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会让人感到厌烦,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人们更喜欢复杂、功能多的事物。

而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设计决定了它的可理解性,它是否有潜在的逻辑作为基础?二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解能力和技巧,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构造?可理解性和理解力是两个要掌握的决定性要素。

让复杂不再可怕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想以更本土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说出来。就如很少人愿意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网站,当花上几分钟后网站依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时,大多数人就会关闭网页了。但很少听到有人因为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很难,因而放弃或者逃避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这些任务而言,这些时间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一方面要让产品具有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当复杂(需要等待、学习等)是不可避免时,用让用户理解复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一个简单功能的物品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因此对“简单”的追求很有可能只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一个伪命题。心理学生来说,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

设计情感化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唐•诺曼

我认为对于诺曼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产品也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化的设计而靠的更近。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在人性化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用品的设计”,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呵护上,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只不过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再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随着物质均质化的结束,个性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设计师要充分认清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情感需求的差异化层面。时尚是产生在社会大众共同体的情感需求层面上的,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而建立在时尚基础上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的体现。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喜爱的情感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而让形态打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需要:

1、漂亮的外形、精美的界面由此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并最快传递视觉方面的各种信息。视觉的传达要符合产品的特性、功能与使用环境,使用心理等。

2、产品特质的情感化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 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3、操作的情感化

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体贴,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把对人情感需求的充分关注融入设计之中,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要,设计出令人快乐的产品,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得愉悦和感动的产品,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丰富多彩。

做为设计师,我们要设计出有情感的产品,必定首先是一个有爱,懂得热爱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第15篇:《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第二章读书笔记

《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第二章读书笔记1

第二章英语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与任务分析

中小英语教学目标分类

“>指出,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此,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作出了完美的解释:

1、言语信息:指能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名称、事实、命题),就英语课程学习而言,主要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言语信息相当于英语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

笔记:学生学会了怎样用英语询问别人的年龄,但如果不分对象、不分场合随便开口就问“How old are you?”显然是缺乏文化意识的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了解目的语(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让学生具备较完整的言语信息。

2、英语智慧技能:指运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规则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技能。

笔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许多简单和复杂的智慧技能,以广州市的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三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be动词的基本用法,四年级要学习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基本语态等

3、英语认知策略:是支配学生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性能,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记忆单词就是一种认知策略。

4、英语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英语的书写和语音单调模仿技能是英语“写”和“说”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也是这两种语言技能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笔记:对于不少的英语学困生来说,正是因为英语“写”和“说”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差,也就是说在英语的书写与发音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因而造成英语动作技能缺乏,学业困难。

5、英语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形成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如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的学习动机等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其次要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如顽强的意志、团队精神等;最后要培养学生的首先品质,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有名人轶事、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

观等。通过这些学习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时语言、文化知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技能,而且还能从中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形成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

第16篇:《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读书笔记

地理组闻亚权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与此相应,教育技术和理念更新也很快,我有一点深刻的感触:现在看一些教学论文,里面的很多名词和专业词汇都很陌生,因此暑假里买了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希望能够对目前教学科研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精华,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新发展及其学科应用》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研究的成果,其作者大多是国际上在教育技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译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与教的变革”,主要体现学与教革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情境;第二部分是“学与教的原理”,试图从一般原理上勾勒学与教的重要规律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学与教的策略”,主要关注一般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合理运用;第四部分是“学与教的设计”,既有总体设计的介绍,也有依据问题类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译文大多简要介绍了作些还配有译编评论。每篇译文注明资料来源,但考虑到篇幅限制,对原文的参考文献作了删节。

因为我的初衷是了解当今教学科研的潮流和大方向,我有选择地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学与教的变革。第一篇文章《信息社会的基本知识素养》就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作者从人类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的论述开始,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必须改变,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学校、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或传递者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作为“知识里手”传递信息的日子,抑或由教科书“一锤定音”的日子都已经屈指可数了。“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将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他不应该过分强调事实和信息,而要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滤筛噪音、分析数据,达到帮助他们掌握概念或综合信息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并不陌生,但感觉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侧重点还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对过程的重视虽然在逐渐加强,但还是缺乏科学的、详尽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路线,学生到学校学习是“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学习注重的是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于中间过程无人关心,学习只是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录取筛选的工具。

今年开始,浙江省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我们地理课也采用了湘教版的新版教材。一年下

来,总体感觉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教学改革还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面上的支持,同时具体课程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然,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应该说在某些方面,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们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活动题和阅读题,其中活动题的设置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它改变了老教材把知识只作为一种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相交之下新教材注重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这个教学环节。

再回到丹尼尔的论文,作者用信息处理的观点阐述了教学,在这里我用一个金字塔模型来直观地再现作者的观点:

智慧评价(判断赋值) 综合(形成概念) 信息 数据分析(筛选意义)

要达到金字塔的顶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中间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分析、综合、评价,而这三个环节的作用对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我想这个图对我们如何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地理学科课文和阅读材料中有非常多的数据和信息,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数据,一般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记忆,因此学生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何培养学生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相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是重中之重了。

第17篇:《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读书笔记(优秀)

读《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读书笔记

庞大桥

作者:马维民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作者的主要观点:

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 (1)教学目标。

在新理念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两个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 (2)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

一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教学思路。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附设计说明。 (4)教学反思。

主要针对如下一些问题开展反思: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分析其原因,并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或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教学设计的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学习体会:

我读《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很有帮助,感想很多。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很有必要。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一个蓝本,覆盖着非常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

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消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我们以后教学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9月10日晚上,我读《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很有帮助,感想很多。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很有必要。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 (1)教学目标。

在新理念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两个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

(2)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

一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第一,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第二,要正确认识教材。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一个蓝本,覆盖着非常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消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事实上,对初中生来说,喜好数学问题,对有关的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首要前提和发展动力。

(3)教学思路。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附设计说明。

(4)教学反思。

主要针对如下一些问题开展反思: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分析其原因,并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或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教学设计的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我们以后教学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得体会:

第18篇: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王树友2010.12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比如《印度洋上的生死夜》所要表达的是要求人们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公民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月光启蒙》所要把握的是作者对母亲的爱的感激和怀念。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第19篇:《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看完《有效教学》,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第20篇:教学心理读书笔记

《教学心理》

吴重光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1、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认识、了解,是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基础。

2、首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最大。“先入为主”,感知陌生人首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3、近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愈后接受的信息起的作用愈大。感知熟悉人时,近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4、言为心声

5、以貌取人、失之于人

6、归因论是指知觉一个人的行为时,为此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

7、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在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理解、保持与应用四个环节实现的。因此,老师如能了解和掌握这四个环节的各自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8、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形成知识体系,老师应当按一定的知识顺序、循序渐进地讲授,要使学生正确地、深刻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概念,切切实实地打好知识基础。

9、知识的保持离不开记忆的条件和记忆规律的运用。(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0、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工作不仅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认识过程。教师通过“教”,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学”,即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过程而掌握新知识。

12、所谓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3、发展智力,也就是发展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而有创造性的思维力。

14、知识是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能力则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

15、在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最为重要,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得新知识的本领。

16、观察能力,即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

17、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18、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9、教师能否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懂得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前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0、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23、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千篇1律的练习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势,而不去追求新的解决方法,会使学生思路闭塞,有损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4、思维的逻辑性总是和合乎逻辑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25、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处于知识问题急剧增长、知识陈旧不断加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是教学中的

另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26、自学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而顺利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自学的组织能力是指确定自学目的、选择自学内容、规定学习时间和期限、安排学习顺序、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7、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只是为自学创造了条件,而自学的成效在于认真执行计划,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充沛的精力,还要有顽强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能力,能能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排除各种干扰,鞭策自己前进,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使学习失去自觉而陷于自流,使学习计划徒具形式,丧失指导意义,最终导致自学失败。

28、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转化为自学能力的催化剂和必要条件。

29、开始时多指导、往后逐渐少指导,最后不指导。

30、非智力因素是指认识之外的心理因素,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

31、各科教师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并且认真地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获得终身享用的学习主动权,这是教师的心愿,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32、要培养有聪明才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应侧重放在引导转化和开窍上。

33、“调、引、补、开”,“调”就是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引导学生的思维“上路”。“补”,就是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创造条件为学生疏通思路,搬开“思维障碍”,这是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开”是“开而弗达”的意思,就是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4、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但是个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也是个关系到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在教的方面,要提倡启发式,用引导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求能力;在学的方面,要强调自学、自化、自得的自强思想,在多学、多思、多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达一发展能力的目的。

35、动机是激发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行动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部驱动力,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6、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并体现在行动上。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37、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表现出认真、主动和顽强的状态 。所以,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38、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习动机。

39、布鲁纳: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四点好处:1.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内容变得容易理解。2.学习基本的东西,有助于它保持在长期记忆中,因为详细的资料是靠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有助于迁移。因为学科的观念越是基本的东西,它对新问题的选用性就越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日后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它在类似问题上的知识迁移,而这种迁移,正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因素。4.学习基本原理和观念,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因此,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既有助于掌握知识,又能发展能力。

读书笔记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