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1 07:59:5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大课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课堂 《寻找名人的足迹》教学设计

富西学校

罗钧纯

教学课题: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教材分析:

“寻找名人的足迹”是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文大课堂”中的主题,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它通过对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大书法家柳公权、传奇人物黄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严谨治学的唐代高僧玄奘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次“语文大课堂”安排了以“寻找名人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目的也在配合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名人的崇敬、赞颂之情,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经历:调查了解、交流搜集内容---收集资料阶段、交流搜集经过搜集---展示评比阶段、交流内容---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还可以访问长辈、熟人来搜集需要的资料或线索,最好能搜集一些照片、印象、音像等方面的资料。

(2)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 (3)各小组准备别具一格的汇报资料(故事、诗歌、快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实践活动过程:

一、交流搜集内容。(5分钟)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涌现了多少名人啊!他们像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民族历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的足迹。(师生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人是谁?并用几句简洁的话语来为大家描述他。

2、同学发言之后,大家评议,谁介绍的语言最精炼,最能让大家了解这位名人的特点。

(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后学会抓重点,提炼精华,而不是面面俱到。)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较全面,现在我们以小组交流搜集经过,看那一组进行的热烈。

出示课件:活动主题:寻找名人的足迹(指名同学读活动要求) 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过程和途径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二、交流搜集经过。(5分钟)

1、以四人一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寻这位名人的事迹资料采取了哪些途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指名汇报:(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询问长辈、直接采访等。) (此举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搜集平台和途径。)

2、在你搜集资料过程中用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总结: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回头看,我们要好好珍惜,更要吸取经验,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在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3、请同学介绍自己是用以什么方式来整理搜集来的资料的。指名同学说出自己整理搜集资料的方式(诗歌朗诵,手抄小报,故事、快板)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搜集资料的经过,说明大家都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交流每个人搜集的内容。

三、交流搜集内容(22分钟)

1、先在组内交流,每个人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出示课件:温馨提示(学生默读提示)

2、各组选出最有特色的在全班汇报。

(手抄报、故事顺序:毛泽东、(录音《七律 长征》)雷锋、鲁迅、孔子,诗歌朗诵、快板)

(1)请第一组4名同学双手拿手抄报,简要向大家介绍手抄报的内容,然后张贴在黑板上。(教师评价)

(2)出示课件:分别出示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候的画像(播放《七律 长征》录音)、雷锋、鲁迅先生、教育家孔子的画像,再请四名同学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事迹。

请第二组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历史名人

学生甲: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站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学生乙:雷锋叔叔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灾区人民无私捐款,他的名言是“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写照,他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丙: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文章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学生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从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工作。孔子勤奋读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最喜欢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评价)

(3)请第三组同学到黑板前诵读诗歌: 回族名人虎嵩山

爱国阿訇虎嵩山,创办学校出人才。 重视团结人称赞,激发教民爱国情。 投入抗日救亡中,努力创建新中国, 他的事迹传家乡, 感召一代又一代。

(4)指第四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快板:家乡名人多又多 甲:中华上下五千年, 乙:名人灿若群星照。 甲:家乡名人说不尽, 乙:反清首领马华龙。 甲:抗击外敌的董福祥, 乙:回族英雄马和福。 甲:抗日烈士陈良壁, 乙:国共密使张子华。 甲:卖黄酒的张寡妇, 乙:民主战士孔寿名。 甲:起义将领马鸿宾, 乙:爱国楷模马腾霭。 甲:民族干部金三寿。 乙:抢救儿童的路小固。 合:说家乡,夸名人,家乡名人多又多。

3、大家评议,

(1)内容是否详实;(2)选择事迹是否突出鲜明;

(3)是否能展现这个名人的特色;(4)是否有自己对这个名人的客观评价。

师:同学们能把自己搜集的内容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综合能力,现在再展示同学的制作能力,

四、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出示课件:追随名人)(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制作名人小卡片,送给老师、同学以及家人。

2、阅读名人传记。

(可以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

推荐第2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应该是学生语文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几句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录水平和认知倾向,优化教学设计,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现状;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语文学情的现状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都能得到行之有效地解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是有效的。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社会现状

1.教育观念狭隘

受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深入、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了中职语文教育思想的狭隘,体现在教学中,主要为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文以载道”的特点;二是紧抓语文的人文性作不必要的架空分析,而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

2.教学模式僵化

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详尽地“喂”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现状

1.学生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

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零乱,对于基本的文学知识都是“一问三不知”,表现的比较肤浅。同时,他们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同学无法独立完成一片记叙文的写作。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当前中职学生都为90后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这一优点给抹煞了,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强给学生,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发展,因而失去了引导学生创新的可能。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对策

从上述方面不难看出,中职语文教学已走进了一个危险之境。倘若还不另寻“生存”之道,那必将“四面楚歌”。为此,要改变此种“痛苦”的现状,我们除了对职中语文教育作深入思考,还必须有切实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

究竟怎样来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呢?总的来说,要突出实用性、工具性、开放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合理地拓宽教学资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突出实用内容,体现专业特色。书写、听说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是很实用的。字是打门锤、敲门砖,它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把它纳入文化层次评价的标准。所以,书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 (2)靠近日常生活,提升学习兴趣。靠近日常生活,把语文学习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谈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会提高兴趣。布置作业,也尽可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确实需要。

(3)重视课外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广泛地阅读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着名盲聋女作家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中职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容乐观的。我们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指导写读书笔记,建立课外阅读卡,开展读书交流会,不但增长学生的知识,也会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终身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开放教学方式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它使语文教学视野狭窄,形式单调,脱离现实生活,难以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职高语文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势在必然。可以突破时间限制,使课前课后与课堂结合起来;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突破老师单一的讲解,让学生主动探究,去发现未知的精彩。语文教学方式开放化、灵活化,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实践活动式教学。实践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参加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

(2)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依轮次承担一个话题的探究。小组成员共同围绕这个话题去找相关资料,并让他们自己将其搜集到得资料一各种形式告诉大家。最后,评出最佳合作组,并发奖。这样,小组成员不但探究了话题,也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班上的语文学习氛围自然就浓厚多了。

三、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4 蒙承陆,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析,广西轻工业,2008,5

推荐第3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将其转化为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笔者认为应该从设疑提问、多元活动、思维创新上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设疑 创新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科学设疑,民主提问

课堂提问是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教学中,课堂提问容易流于形式,出现诸多问题:如过于繁琐,主次不分;过于空泛,不着边际;过于晦涩,无从思考;过于含混,模糊不清……要防止这些毛病,就必须做到:科学设疑,民主提问。

首先,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素质教育“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不能只顾张三,不管李四;看中优生,冷落差生。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因材发问,因人而异。不过所谓的“高级题”也未必是差生的禁区,优生的专利。课堂上的教师应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灵活机动。二是针对教材,教材是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的设疑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满篇问,必将造成教学的无序和随意。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叶圣陶先生的做法:“于学生所不易领会处发问”。

其次,提问应讲究方法。

另外,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敢答。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见解、独到新颖的观点,应热情鼓励,不能“一刀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一锤定音。

二、活动求知,动中益智

要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语文活动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课型。我的一些做法是:

1.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和专题辩论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

2.编题、编谜。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上完后,让学生编题互测,编谜猜字、成语、篇目名、作家名等等。在互测互猜中知识得到了巩固。

3.作文自改互改。教师指导方法,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这样,既节约了教师时间,又能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采访、调查。

5.编歌、绘图、制表。

要想活动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应特别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准备要充分,目标要明确,不能放任自流。宁精勿滥,滥测难收。其次形式要恰当,既不能模式单一,又不可强求花样,以免乐之熙熙而学之空空。

三、多元思维,求异创新

创新教育无从谈起,那么怎样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呢?下面谈谈我的两点做法:

1.由“点”引爆,启迪学生多元思维。我们知道对同一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学中,就有许多能引发学生多元思维的“点”。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引爆点”,质疑启思,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五彩缤纷的艳丽火花。

2.填充“空白”,启迪学生的想象创造。作家在创作时,往往采取“文约事半”的手法,留下许多“空白”,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如学完《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问同学们:“假如刘老师没有去世,他现在怎样?”结果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踊跃发言。有说刘老师出国养病的、有说刘老师义务当学校历史辅导员的、有说刘老师做了历史博士生导师的、还有一个说刘老师左腿安上了假肢,正在公园里打太极拳呢!让我们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吧!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课堂理念与实施》.广西师大学出版社.2003 [2]巢宗祺.《小学语文课堂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银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第4篇:语文园地六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词有所发现。自由读一读词语,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组内交流发现。和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听听同学的发现。

3.同位互读词语。

4.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5.鼓励积累此类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想一想。借助拼音读四组字和含生字的八个词语,体会字义,发现汉字规律。

2.说一说,议一议。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如何记住八个生字。

3.玩一玩,认一认。两人一组,一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找出相应字卡;一人说字,另一人找生字卡片,两人再一起读一读。

4、“我会填”给出四组形近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形近字的音形义。教学时可组织小组学习,大家都来讲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的不同。之后分头用字组词,最后再交流。

5、“我会读”安排读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一个石头上姑娘》。朗读这首小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她在呼唤大家都来爱护环境,保护雕像。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了什么,最后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下这首小诗。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再现情境。口语交际之前,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难题这件事表演出来。

2.小组讨论。自己先想一想小华该怎样做,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有不同的意见 可以讨论、争辩,确定一名同学做代表给小华提建议。

3.提出建议。

4.辩论赛。根据建议的情况,教师按“要记下名字”和“不能记下名字”两种意见,推举参加辩论的人,其他同学按自己的观点分坐两边做拉拉队,开展辩论。

5.两人一组表演从遇到难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展示台

此次展示活动,内容较丰富,既可以展示在本组教材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公民道德要求、表现优秀品质的故事、谚语、成语等,也可以展示庆“六一”办的墙报、写的诗歌、记录“六一”活动的日记等。一方面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准备有关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本校或本班“六一”活动确定展示内容,还可以将有关“六一”的展示材料以《庆“六一”》为主题结集成册,供小朋友日后欣赏和家长传阅,激发学生主动搜集材料、参与展示的积极性。

推荐第5篇: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度”的把握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李娟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能真正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创设教学方法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过度现象”;在“精彩”的背后,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那么满意。本文利用三个案例阐述了三个“过度现象”,即情景创设过度、多元综合过度、动态生成过度,并分别提出了解决“过度现象”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语文 过度现象 适度把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能真正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创设教学方法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过度现象”;在“精彩”的背后,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那么满意。

一、情景创设过度

案例:《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文、画句。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 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

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 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 【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教师创设的主体情境“在槐树下闻香而醉”展开的。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中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虽有创意,但给人感觉是一种刻意包装。

【对策】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冥思苦想”,甚至“造假矫情”。事实表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朋友,往往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从中跳出来投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中去。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隋”,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真情实境,能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观其貌、如历其境的亲切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现合”的境界。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教学情境创设的本质意义,使情境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多元综合过度

案例:《云房子》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感知第三节后,教师说道:“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老师边说边贴出画有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图片)这时候,谁也来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来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来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造房子,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老师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动作。“云房子”造好后,老师又让学生唱起了《小白云》的歌,学小鸟飞起来……

【分析】看得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在无限制地放大学生的主体效应,说、造、跳、唱、飞„„小朋友忙得不可开交,整个课堂好不“热闹”!可是”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教者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涵咏,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语文味在热闹与快乐的活动中荡然无存。 【对策】当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景时,当我们冷静地以语文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繁华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语文眼光,学生掉进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可自拔,老师也渐渐地迷掉了语文头脑,一味追求活动、综合,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语文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还要注意语文的本质,即语文味。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也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或让语文课替其他学科分担目标。我们提倡,语文课应该用语文手段完成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乱花迷掉双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语文的春天。

三、动态生成过度

案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学生在找读并感受描写艄公、乘客表现的语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只是在读悟“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时,教室里“高潮”迭起。

师: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乘客是那么大胆,面对着惊涛骇浪还是谈笑风生、从容镇定。 生2:不对!黄河水万马奔腾,羊皮筏子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人们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生3:文中说乘客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一样悠闲,我们都乘过汽车,没听说过有谁害怕的。

生4:乘客们脚下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河水,想想就让人心惊胆战的。 (教室里迅速形成了两种观点,同学们越说越带劲,老师暗喜)问:害怕的乘客会怎样?不怕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大胆想象,大谈特谈害怕时的种种情状,老师则不时鼓励、赞赏着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述。

【分析】本案例中,老师清楚地知道黄河那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渲染艄公驾筏的高超技艺。可是,在变化的课堂情景中,教师心中原本明确的教学目标变模糊了,教学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往歧途。

面对学生的“出格”,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生拉硬扯进既定的框架,也不该任其游荡“放羊”。面对学生“怕”与“不怕”的争论,应适时“出手”:老乘客的谈笑风生和新乘客的惊恐不安,与艄公的沉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此轻巧一拨,学生与艄公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预设目标也将在生成中超越。

【对策】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打破线性进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然而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就算是“生成”呢?这只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应巧用“妙手丹青”“点睛”,这个“睛”就是教学目标。首先,动态生成必须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以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抛弃预设;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如果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只有把握好“度”,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推陈出新、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千万别让“流行”、“新潮”、“时尚”晃了你的眼。

推荐第6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

开学已经近半学期,通过听课、同老师交流,感到老师都很要求进步。反思之后认为:

1、说明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2、如心理学研究的,人的天性就有努力进取的心向。因此,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希望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考虑

一、反思教育观念

有人说:“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中化参 07.07期首页)教学设计虽说只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仅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却深烙着教师的教育的观念。那么,新的教育观念应该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警告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怎样做教师》覃川77页)所以,素质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与成才观应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之必须。教学设计的预设,每一位教师必须优先思考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

考虑

二、领悟教育目标

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培养学生什么,提出很明确的要求。自推行新课程以来,针对过去教学过于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提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强调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教学、智能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方法和过程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感受,还应努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创造出学生亲历、体验,即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教学设计的预设应该生成三维目标。

考虑

三、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科学合理地协作,产生课堂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这四个要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学习主体——学生这个要素,使教学活动的效率降低,效益减弱。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最近发展区”都很不相同,教学设计如果仅重视其它三个因素,而不重视人的因素——忽视学生,那效果、效益可想而知。搜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学习跳动脉波,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很重要的环节,更是有效教学最需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更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考虑

四、教师自身个性

教学活动,传统的观念认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师生合作创造性的活动,工作的生命意义,正是在于创造、享受职业的快

乐。教学活动既然是创造性活动,那它都必然带上教师个人的色彩,在共性中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师每个人的个性不相同,工作表现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分析思考处理问题的特点也不同。我们研讨教学方法的共同性,正是为了寻找有意义的个性教学方法。你不断地实践、交流、体悟,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那正应验了哲理性的推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是,这个个人特色的法,一定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中学生学生心理、能激发探究未知好奇心和兴趣的法。反省教师个性,正是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把教师培养成独立个性有自己特点的人。

考虑

五、利用教学环镜

教学环境,感受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教师在实现可利用的环境时,往往感受的心理很不相同。有的教师可能感觉生存的环境实在不值得自己想什么,可是,同样的环境有的教师认为,现实的环境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然他们仍然会不顾个人的情感需要,尽可能地努力地创造条件,以积极的心态工作。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别也非常大,所处的环境差别也非常大,老师的处境也确实很不同,所以老师的受到的束缚也很不一样,同样的环境有的老师认为很幸福,有的老师却感到很不满意,这种差别说到底就是心态。教学环境的不同,确实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譬如说,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你要采取发达地区的环境进行教学,那实在是不现实的,因为你还没有那样的教学设施,也没有那样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学环境的创设,说到底就是人心灵的创设。因为不管你怎么做,知识只是一种载体,最终教书

育人才是本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不论怎么说,本质还是以人为本,所以环境的本质还是要开发人,即使环境再艰苦,也有创造的火花,特别是教学的媒体设施,只要用心就会想出办法,给学生一种启发。如生物课,拿一个萝卜展示给学生,那都是一种用心,或者说是一种创意,因此,环境的本质是人的开发,充分地利用。

考虑

六、教学具体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针对教学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但是,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培养人的方向目标,不是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目标。课堂教学是有连续的单元课时目标组成,就像哲学和具体各门学科的关系,只有具体目标不断地完成好,最终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经由过去的系统化,变为教师教学拐杖性载体,“用教材”、自己开发教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主旋律。所以,教学已经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任何人不经过专业训练就可以做的事。每一位想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必需不断地钻研业务,清楚教育目标的远景与近景关系,立足近景操作辐射远景意图,以达到最终教书育人的目的。考虑具体目标,就是要从具体学科整体出发,以知识块、单元、课时思考教学,然后逐层、逐步由近及远,最终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教学目标。

考虑

七、发展施教方法

新课程要求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讲授法;二是发现法。新课程因为更注重学生的经验感受、全面发展,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增加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所以课程编写特别宊显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就是发现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样的工作方式。作为具体的教学,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讲授与发现仅是工作的两个极端,真正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是二者的融合,讲授中包含着发现,发现中包含着讲授,真正的教学都必须包含着启发性思维。讲授也好,发现也好,启发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启发性的课堂,好像人没有思想,课堂将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当然,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等,那并不是说老师不重要了,相反,老师的任务更艰巨了。怎样当好学生导师,那需要老师站的更高更远,更有效地驾驭课堂。更好地驾驭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启动人格魅力,正确地运用教学策略,将知识、情感、方法灵活地展现给学生的过程,也是提炼教学艺术的过程,所以方法是工作经验理性的体悟。发展你的施教方法,其实也可以说,是老师对教育教学的全身心的投入,否则无论什么法都将成为泡影。

考虑

八、课堂教学程序

做任何事情除了有教学目标,还要有操作步骤程序。目标是工作的航向,程序是逼近目标的步骤。课堂没有环节与过度,就等于做事没有秩序,那会导致效率降低,效益削弱。考虑教学程序,就是对课堂进行预设,整体布局,思考教学的重难点,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

问题,进行问题解决方案假设,启发引领学生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纳延伸。课堂是问题解决与思考的过程,是给学生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明晰的过程。安排一定的教学程序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使教学的内容能够顺利地转换,并在行进的过程中共同构建思维的、情感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熏陶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一环扣一环的程序,是老师执教思考创作的结晶。一个老师的业务素质怎样,他的课堂教学程序的创作程度,很能表现他工作的功底和生命力。所以严肃地反思课堂教学程序,是教学的一种习惯,更是你才学作品的一种展示。

考虑

八、样例迁移巩固

任何学习都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把我们外界环境的东西,复印在我们的大脑,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最后转换成解决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施教必须考虑学生复写知识的转换,仅仅短暂的复写,没有长时的记忆,不懂得自己独立地怎样解决问题,那等于没有学习。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考虑精选样例,在样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体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在样例基础上进行迁移的设计,只有迁移学生才能真正地、灵活地、多角度地变更知识的意蕴,从本质上把握要领,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技能,把握知识灵魂,最终把学生脑外的知识,融化在人的身心中,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考虑

八、归纳概括铺垫

课堂教学设计,考虑好结尾收场很重要。结尾如何用闪电的时间或几句话,表达主题,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归结、概括与铺垫,那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归纳就是对你设计问题的重点、你的设计思想,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收敛,使学生进一步明晰教学的意旨,与应该强化记忆的重点;概括则是从总体上表达设计框架,让学生能在一个大的范畴上领略知识的意义,形成所学的内容的整体印象;所谓铺垫,因为学习是个不断递进连续的过程,先学的内容既是它前面学习的小结,又是它后边要学的内容铺垫,教学设计要完整,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在开始预设,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发下文,为学生创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发学生不断地自我地探究。

总之,教学设计不能顾此失彼,而全面通盘考虑教学的总体思想,不能一叶障目,忘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把教学做成枯燥乏味的活,而应该努力使课堂形成生成性课堂。

推荐第7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句话道出了凡是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如果教者抓住这条红线,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这条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就如同文章的思路贯穿文章始终一样。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混乱,主线不明,那么课堂教学必定失败。既然教学主线(思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比较好。

1、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设计教学主线。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它反映了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材料的剪裁,详略的安排,情感的变化。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教学《小石潭记》,其文路为: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如何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再深入理解、观赏小石潭时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领悟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最终达到对一喜一忧的深入理解。根据文路和学路,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在永州的山水中探幽取胜时不经意之间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景物很有个性特色。再引导学生学习“石潭游鱼”的特写镜头,明白作者的“所乐”,最后理解小石潭的氛围。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深深明白,贬官永州凄苦忧伤是他生活的主调,寄情于美丽的山光水色,暂时忘记了心头的忧伤、愁苦,但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这种忧伤愁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2、由标题设计教学主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利用标题来组织文章主线,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斑羚飞渡》就可以紧扣题目中的“飞渡”设计教学主线,组织问题系统。围绕飞渡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陷入困境,延续种族)(2)斑羚是怎样飞渡的?(分成老少两拨,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3)飞渡时斑羚们的表现如何?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4)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5)从斑羚飞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们身上什么精神品格?抓住标题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很多,像《再塑生命》可紧扣“再塑”二字来设计教学主线;《敬畏自然》可紧扣“敬畏”来组织教学主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可扣住“消失”来安排教学主线。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3、由画龙点睛的警句设计教学主线。警句即文章中表明作者观点、看法、感受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教学主线,就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满井游记》中,描绘了满井的大好春色后作者发出感慨“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在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深入自然,寄情山水,与大自然相贴近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教师可围绕这句话来组织教学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城居者不知春的原因”――“余寒犹厉,冻风始作”。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郊田以外的大好春光”从“土膏、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毛羽鳞鬣”的描写中可见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春的足迹已遍布各处。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明的志向――寄情山水,厌倦官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好多课文都有类似这样的警句。例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我们教者要充分发挥这些警句的作用,利用他们来组织教学主线,设计相应问题,激活课堂气氛。

4、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主线。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教授课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自读课文,教??根据这些问题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例如《旅鼠之谜》课后有这么两个问题:

(1)阅读课文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课文说“人类应该从旅鼠身上学习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步:利用第一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二步:利用第二个问题把握文章主旨――人类应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控制人口增长。

这样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由作者的感情变化来设计教学主线。作者写一篇文章都是投入了一定感情,随着内容变化,情感也跌宕起伏。抓住感情变化这一主线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就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起伏变化设计教学思路。讨厌长妈妈(喜欢切切查查,搬弄是非,睡觉爱摆“大”字等)――产生敬意(给我讲长毛故事)――敬意消失(谋害我的隐鼠)――产生新的敬意(买《山海经》)――表达深切怀念和感激。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掌握“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和“我”之间发生的事,又让人领会到“长妈妈”的精神品格,我对“长妈妈”感情的主基调,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结构美。类似文章还有《蝉》:先讨厌蝉――再改变看法――最后赞颂蝉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潜心研读文章,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就可以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主线,循着这条主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就能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掌握文章的精髓,形成思路、学路、教路三者和谐统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推荐第8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纲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关键词】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深题浅问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提问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就是用“是”或“不是”的封闭方法来提问,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自己要加强业务素质,吃透教材,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多查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于可疑处发问,问到点子上,问到内容关键处,力求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能。为了有效,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新颖有趣、具体适度,注重含而不露,富有启发性、技巧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我前段时间听了本校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给儿子的一封信》,在分析课文时,该老师采用了提问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师问:

1、课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两个优点,举了什么例子?

2、父亲对儿子提出了什么希冀,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一下讨论和交流, 于是学生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5分钟后,教师让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表看法,大家说的都一样,都是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对回答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让人感觉似乎进行的非常顺利、流畅,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但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分析课文时要提的问题,虽然课堂气氛不错,但设计的问题只是针对上课内容设计,答案完全是课本内容的翻版,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既无启发性也无深度可言,设计的问题学生也用不到多动脑筋思考,看看书本就知道答案,所以也就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的必要。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的时候缺失了问题设计的核心价值——问题的思维性,也就谈不上启发性与灵活性,从而使问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样设计更能体现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灵活性,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1、信中谈到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2、你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吗?我们应该怎样锻炼高尚的品质?

又如某教师讲《将相和》时,问学生:“„和‟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和好”。教师又问:“这说明他们以前曾经有过不和,对吗?”学生答“对。”教师再问:“为什么他们不和?为什么后来又和好了呢?”寥寥数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

二、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自然 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作者:王世群,重庆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作者:曾令格,禹明 主编,唐建新 本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推荐第9篇: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之管见

江西瑞金 邹武灵

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目前,我校分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已一年,笔者以为“高效课堂”,其实就是 “课堂高效”。该如何达到课堂的高效呢?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效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谈谈笔者的管见。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 在上《小巷深处》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很动人。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

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

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小巷深处》语言浅显明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散文浅显易懂,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结尾,不但情节设臵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结合得完美无缺,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可从体验人物现实经历角度设问,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儿成长的母爱都表现在哪里?而女儿对养母的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除此,还可从体验人物生活启示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鼓励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

问到实处根处。

推荐第10篇: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外,课前导语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成功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顺利地达到最佳教学态势。正如柏拉图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新课导语设计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就显得生动活泼,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涉及到课文中人物的轶闻趣事,教师则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讲述小故事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棵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憾。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

1 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有了生动感人的故事引路,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情境,其情感也随着文中故事波澜起伏。正如赞查夫研究表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够发挥高度行效的作用。”而引用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以情为动力,顺利导入新课,为进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法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情境。每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或喜或悲,或深沉或激昂,或抑郁或兴奋,设计导语时,应因文而导,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然后顺势利导:“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同样,学习散文、诗歌,我们可以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收到“入境

2 始与亲”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设置矛盾,巧布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经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那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呢?”生答没有。师:“假设有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那么穿上这样衣服的人会怎么样?”生答赤裸着身体。师:“有人愿意穿这样的衣服吗?”生答没有。师:“可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就有一位穿‘看不见的衣服’的人,他是谁呢?”生答皇帝。师:“皇帝穿‘看不见的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就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沟通,还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突破口,自然流畅地引入新课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启发示谈话的:“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今天,我们将通过鲁

3 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以上引入既可巩固旧知识,又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导入还可采用背诵已学的课文,做复习练习等多种形式。

五、概述导入法

概述导入法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概括地叙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点明其重、难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的方法。如《旅鼠之谜》一文的导入:“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这‘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同时也想一想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通过这种导入,就可提示内容,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交代难点,点睛显旨,让学生初步明白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学科迁移法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这说明语文学科是其余学科的基础,与其余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借助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作导语,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在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一文时,可利用物理中的密度知识,采用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开课时,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盛满纯净水的玻璃瓶里放入一个鸡蛋,问:“同学们,此刻鸡蛋怎样了?”,学生说:“鸡蛋沉入了瓶底。”接着,不断向瓶里加食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鸡蛋浮起来了。”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只是好奇地睁大眼睛望着我。我说:“答案不写在我的脸上,而在我们今天学的《死海不死》一文中。”这样一来,既导入了新课,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七、引用名言法

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引用名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名言既精炼,又深刻,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作导语,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想和做》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所以不论学习、工作,我们都要学会

5 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而怎样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胡绳的《想和做》一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既直接指出文章的重点,又不蔓不枝,明确文章指向。

总而言之,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只上面几种,导语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不拘一格,灵活多变。需要补充的是,使用导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要准确恰当,具有概括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3)内容要有趣味性,引人入胜;(4)教师口语表达要讲究技巧,注意语气;(5)所用导语必须与所上内容相吻合,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11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1、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需要

我校生源相对较特殊,学生差异大,能起领军作用的优秀学生少,多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较欠缺,甚至厌学者也为数不少,所以,教师的教在我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成为我校教师的首要选择。又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学校、社会对数理化英的偏重,语文教师对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的心情,就尤为迫切。

2、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 1 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3、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

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4、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

2 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益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3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本学科的系列化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2)揭示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学科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角度 (1)理论学习、实践参考。

A.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4 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B.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

(2)选取几个有效的角度,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A.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案设计语言要规范化;课堂教学语言如何做到精练、生动;如何根据不同学情,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等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

B. 课题情境设计的有效性。

从新课的导入,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的完成,如何设计一个巧妙的情境,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

四、研究进程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模型建构,系统分析,案例研究和教学现场研究等方法,努力使本课题研究更贴近教学实践和教师,使研究成果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

5 第一步:确定子研究课题。由全组教师根据本校语文教学实际,分析、筛选,确定本课题及研究方案。

第二步:确定子子课题。各备课组再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确定各自的子子课题。

第三步:制定具体实施研究操作计划。在教研室及语文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备课组制定具体实施研究操作计划。

第四步:进入实施研究阶段。研究教师进行各种教学设计有效性实践研究,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写出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总结得出最佳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主持人: 成员:

第12篇: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由此,我们语文课堂不能是知识灌输的课堂,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课文为依托,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必须为学生架起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而针对文本设计的问题就是桥梁的基座。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它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够把学生快速引进文本,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丰富和净化了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清楚怎样的问题才是优质问题及怎样设计优质问题。

一、优质问题的标准

首先,一个优质问题应难易适中。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通过认知冲突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我们的课堂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林建华主编的《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有这样一段论述:“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与新的事物之间的差异之后发生的,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这是内部动机作用,教师在学习指导中应善于激发这种动机。在授课中应用演示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这就是引起认知冲突的方法。”①课堂上所提问题太简单,只是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这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果所提的问题太难,问题与学生现有的心理认知水平差距太大,通过他们的努力不能够跨越这一差距,这同样也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一个优质问题应该实实在在,而不应该大而空。大而空的问题一般是不能引导学生切入文本,而只能泛泛而谈,这样的问题表面上能让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实际上收效甚微。②如上《林黛玉进贾府》,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抛出的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有怎样的艺术特征?这样的问题显然不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能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回答。

再次,一个优质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不应该太琐碎。有些老师课堂上一问到底,一节课下来问题一大堆,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大脑一片空白,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不能够突显出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我们在感知的时候,不能把它弄得支离破碎,一篇被支解的文学作品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感。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接受文学作品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二、优质问题的设计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课文,我在反复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这样的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于是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2、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3、学过这篇文章,我们大家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很显然,这三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课堂流程很顺畅,教学效果较好。

其次,教师要“吃透”学生。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班的学生水平,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的学生思维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教师要按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故都的秋》时,我认为学生对故都秋的特点是容易理解的,但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这“清、静、悲凉”的景物就难了,所以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引起学生们热烈的讨论。

再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我们语文课堂常规教学过程是:首先整体感知;其次是重难点突破;再次是拓展延伸。我们也要按这一过程进行问题设计。例如,我教学《道士塔》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给各部分列小标题。

2、王道士、满清官员、政府、外国冒险家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3、敦煌文化在王道士手中被盗掠,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4、谈谈你对文物保护的看法。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第

二、三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第四个问题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最后,教师要避免问题琐碎,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整合。有的老师把课堂上的讨论变成满堂问,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学生收获不大,课堂也缺乏整体性。在教学中,一篇文章确实可设计很多问题,但教师必须立足本节课重点,设计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效度的问题,这就要对问题加以组合,而这又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作充分研究之上。例如,有老师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纪念性的文章?

2、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3、第

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

六、七小节又起着什么作用?

5、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段进行朗读并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6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

7、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在教学中为理出文章思路,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同学用分组合作的形式给文章各章节加小标题。为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怎样?(学生很容易得出“悲愤”的结论)作者为哪些人“悲”?又因哪些人“愤”?你是怎么看出的?(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讨论交流)。整合后的问题更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有更大的思维容量。

语文教师要成功设计出课堂问题必须注意以上问题,这也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

课堂提问的成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中,如果一节课里设计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第13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维度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目标的制定如果出现偏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一、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相结合

宏观目标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处于较上层次的目标,中观目标则介于二者之间。确立教学目标体系的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其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大致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阶段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某课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某课堂环节教学目标。在这个体系中,上层次决定下层次目标,下层次目标支撑上层次。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体系烂熟于心,做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结合了。比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

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这个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规定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等目标,在这个环节较为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所谓显性目标,是可以明确观察、测评是否实现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显而易见的导向与激励功能。隐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应关注这种潜在的、内隐的教学目标的开发和运用。它仅难于观察,测评,而且不易为学生的意识所察觉,有的甚至无须学生知晓,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成。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相对而言,“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大多属于显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大多属于隐性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则兼而有之。整合实施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能够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结合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

略。母语教学中,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有经验的教师设计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可以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然而,汉语中的许多词、句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征,它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的,而这种内隐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教学一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读懂课文描写***的语句”这样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个目标中还含有“通过感悟文本,体会隐性目标,当然,隐性目标不必展示给学生,教师心中清楚就行了。当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表述强调行为的外显,而忽略目标的内隐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预设侧重与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目标性行为,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心理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忽略了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

(三)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课前设计得再高妙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相反,课前没有考虑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却有可能生发出来并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学生偏离或超越教师的预设目标而获得新认知、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等。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

教师预设目标时,要持一种开放灵活的心态,以便在系列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留下一定空间;同时,要坚持原则和方向,有足够的调控意识,因为生成性目标不是随意目标,也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

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内涵。这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要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每走一步都应该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同时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而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他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相结合

课时目标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教与学确定了方向。应该说,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表述得是否具体、明确、可评价,都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以往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都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使”、“引导”、“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来,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是教

师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完美,降低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克服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行为错位现象,重点关注行为主体的表述,摈弃那些可能引起行为主体错位的表述形式,把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预期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上类。如可将目标描述为“学生通过„„”、“经过„„”,这样,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

总的来说,我们应遵循教材系统性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语文能力形成的科学性来观照,着眼文本、教材的系统性,科学地酌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文本个性,重视文本的价值,以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一、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一、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例如:《鲁迅与时间》中的重点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挤(演示:海绵挤水)--“抓紧,不放松”;

2、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3、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节,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连衣服都不脱。)

(2)学习第三节,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填空,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在这段对字词“愿挤”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字词“愿挤”,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让学生体会了鲁迅一生中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想: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一段都将是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第二、重视实践。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

对话占了绝大部分的课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容我们语文教师忽视,新的语文教材也注意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与雷达》一文学完后,我告诉学生们,在国防现代化的今天,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布置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雷达的资料;在教学中,我经常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语文教育要在反复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交渗与合作之中,在文本、学生之中。

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以\"情感态度与价值\"为纽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应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 10

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这将成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信每一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抓住新课改这一大好机遇,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有一番新的作为。

第14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性质而言,《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本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以上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对教育评价活动的认识及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现代教育评价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了解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并对我们教育评价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理解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教育评价的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性、主体性、中介性、综合性、预见性。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教育评价的目的(鉴定、诊断、改进)。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交流作用、检查与监控作用、鉴定与选拔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学校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明确评价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当方式向评价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报告评价情况,依照评价结论采取措施,再评价)。教育评价过程的管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

第五节

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的若干反思

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教育评价的准则或标准、教育评价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 理解:教育评价的特征

应用: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识记:教育评价的目的

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

应用: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识记:教育评价的过程;

应用:教育评价的方法。

(四)教育评价模式

识记: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

理解: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

第2章 学生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生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能够反思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掌握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非认知因素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的概念。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节 学生评价案例:数学档案袋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一)学生评价概述 识记:学生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应用: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识记: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具有层次性和累积性、通用性)

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应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识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目标分析法与即时评语法)。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态度测评法、自陈量表法、投射测验、任务推定法、操行评语法、等级测评法、操行加减分法、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对现代教师评价实践进行反思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教师劳动的特点。

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教师评价的原则(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与校园文化相兼容、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用: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二)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识记: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经费评价法。

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三)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应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第4章 学校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学校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正确领会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把握现代学校评价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学校评价的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评价概述

学校评价的概念。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

第四节 学校评价案例:上海市开展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 学校评价概述

识记:学校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二)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理解: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应用: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建设性、开放性)。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能力体系、学校发展自我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成效)。

(三)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识记:组织质量概念

理解: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教育目标评价、增值评价、最优基准评价、自身进步评价、顾客满意评价、生产力评价组织质量评价、良好的教育实践评价)。

应用: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章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能够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掌握教育质量的概念,形成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思想。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第三节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四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理解: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二)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三)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识记: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

应用: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将考核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它们是递进关系。

识记:要求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等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内涵,把握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分析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辅导。

2.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把识记与理解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引导考生再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题应该按照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2.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理安排试题的难度结构。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占50%,较难题目占20%。

4.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①泰勒②斯塔克③斯克里芬④克隆巴赫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学生评价

三、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2、简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四、论述题

1、教育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学业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举例略。

8037《课堂教学设计》大纲

时间:2010-01-08 21:51来源: 作者: 点击:

12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而设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门基础学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最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落实到教学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设计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是明确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观念,通过本章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是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章主要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第4章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起点的分析方法,这方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第5章和第6章是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这两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具体论述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案例;最后一章主要是谈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理念进行评价设计。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新课程、新理念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概念,儿童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的含义;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Ⅱ.课程内容

1.1 “教学”概念的重建 1.1.1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1.1.2 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1.2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1.2.1教育观念的更新 1.2.2教师角色的转变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理解:教学的概念。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理解:儿童中心说,教师中心说。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四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2.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什么是教学设计 2.1.2教学设计中的主体 2.1.3教学设计的功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2.2不同学派代表的教学设计理论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要素;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教学目标的功能,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Ⅱ.课程内容

3.1教学目标概述 3.1.1教学目标的概念 3.1.2教学目标系统 3.1.3教学目标的功能

3.1.4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3.2教学目标的设计 3.2.I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2.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系统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八、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系统 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理解: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五、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

六、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识记:教学目标的要素;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

应用: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4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学习任务分析的概念,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起点行为,终点行为;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

Ⅱ.课程内容

4.1学习任务的分析

4.1.1 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1.2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4.1.3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4.2对学习者的分析

4.2.1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4.2.2 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Ⅲ.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五、对学习者的分析

六、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七、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Ⅳ.考核要求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

理解: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应用: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任务分析。

五、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识记:起点行为,终点行为。

理解: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

六、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第5章 教学策略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5.1 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5.1.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5.1.2 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5.1.3 教学方案的形成 5.2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5.2.1 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5.2.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5.2.3 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理解: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识记: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 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 应用:能应用各种形式编写教案。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 理解: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理解: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理解: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准备

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6章 教学媒体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的分类;理解教学媒体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

Ⅱ.课程内容

6.1 教学媒体概述 6.1.1 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6.1.2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6.2教学媒体的设计

6.2.1 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6.2.2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

理解:教育信息的传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识记:教学媒体的分类。

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理解: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应用: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7章 教学评价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学评价发展方向,档案袋评定,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Ⅱ.课程内容

7.1教学评价概述

7.1.1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7.1.2 教学评价的类型 7.2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7.2.1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7.2.2 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7.3教学评价的设计 7.3.1档案袋评定 7.3.2发展性教学评价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理解: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理解: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理解: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本教材,从而使考试范围更加明确,使命题者更加准确地安排考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考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识记和表达。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应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由七章组成,第1章:新课程、新理念,第2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第3章:教学目标的设计,第4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第5章:教学策略设计,第6章:教学媒体设计,第7章:教学评价设计。考生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去识记应该记忆的概念、原理,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重点章节与知识点,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去抓重点。

2.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自学中,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策略,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它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联系起来,不断地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在全面辅导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1)赫尔巴特 (2)杜威 (3)卢梭 (4)加涅

二、填空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三个领域。。

三、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设计题

运用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设计一节课,要求目标明确,过程合理。

六、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教案,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第15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在我们心中已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一节课是否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上得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哪些内容,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没有一种固定模式,但本人还是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见教于诸位行家里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课前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置等六个方面,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这里主要谈谈前面四个部分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科素质的培养,还要体现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过于狭窄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多层面的,具体地说就是下面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其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中探索、感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体现了学科的人文价值,旨在培养学生对学科对象的认同,内化和态度的反应以及观点的形成,思想的积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尽可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不可模糊引起歧义。

②、有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等。其语句模式为“通过„„,使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明确。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学习的终点目标,而终点目标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材,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第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由起点到终点所需的知识,对难度较大、坡度较高的内容可引入辅助知识,铺路搭桥,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顺利发展。

第二,要讲究系统性和方向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前后没有联系,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成为系统,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讲究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另外方向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方向;二是课改的方向。偏离了方向,就会导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主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

1、创设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问题开放,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探究的空间,有展示的机会。开放的问题包括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有条件和结论均不确定的开放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取和创设。

2、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化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创设陷井性问题,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许多专家呼吁中小学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设计陷井性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内容一旦确定,那么下面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是一个方法和方式问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练法、发现法、引探法、讨论法等等。(目前在我县倡导的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底采取何种方法,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要大胆地创新,改革传统的弊端。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健康成长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本人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步: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上课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最好用多媒体投影)

第二步:自学指导(两分钟左右)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

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2、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3、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第三步: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很重要,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对教师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第四步:学生练习: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

1、检测的学生对象,主要是中差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同时允许尖子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前提下,超前地学,尖子生在后教部分可以照顾。

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太远,跨度太大、太难。

以上四个环节18分钟左右完成。第

三、四环节是学生学学生练,第

一、二环节是先学的辅助环节。

第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用时10分钟左右)

要注意三个明确:即明确教什么,明确怎么教,明确教以后达到什么要求。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教师教的一定是学生在学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这里在注意一个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明确判断有无错误,有错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无错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直到学生找完问题,更正完问题,找完方法,学好了思维和解题的方法为止,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都是学生在主动地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运

用的过程。

2、怎么教,“兵教兵”

注意只要有学生会,就要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归纳,这个环节既是培尖,又是补差。

3、明确教的要求

要特别注意不能就题论题,必须做到教一题会一群,必须教出方法,教出规律,错一题会一类,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这个环节不是教师完全教,要尽可能让学生思考问题。 第六步:当堂完成作业(用时10分钟)

1、作业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2、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第七步: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强化巩固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情境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的设计包括课题引入设计、过程中街接处的情境设计。

首先是课题的引入。适当的导言,趣味、生动、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智慧的火花,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必须认真设计好课题引入的形式。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课题引入的方法一般有故事引入法、演示引入法、类比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复习引入法,要根据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有选择的使用。

其次,也要注意各环节街接处的情境设计,环节处情境设计的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可以把课堂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节目主持人,是组织者、参与者,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学生回答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当学生回答很好时,不是仅仅用一个“对!”或“√”,而是“很好加10分”“完

全正确加10分”“回答虽然不完整,但这种肯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精神可佳,加5分”,发言的同学都有分,整个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习情绪亢奋。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怎样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牢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放的问题是活动的载体。

这种问题的开放必定是思维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它能促动学生去沉思、去遐想,让学生在“放任”中交流。不要把学生限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

第二,要预测活动的结果,认真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插曲。如果对活动的结果事先没有一个基本的预测,那么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

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上述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中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教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推动者

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改革的进程与成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人的因素”不单单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教师首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现在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健全科学的课程结构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课程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待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创造,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要靠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应当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

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教师应当是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构建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便利,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去探究真理,让学生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启发,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教师的课前准备也不再是只备课本知识,不再局限与微观的课程之中,而是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充满生气的互动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知识已不单单是教科书知识,已融入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学生的创见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的个人知识与探究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师生互动的新知识将大大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行为的同时,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习的能力。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作目标,目标要有弹性,使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已的努力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服从真理的学习态度和取长补短的学习精神。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并制定研究方案和过程。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构建新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权。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已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细心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兴趣,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意见应加以保护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参与教学讲座的机会。对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学生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看法。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去平等的交流。对出现认知障碍的学生不是歧视,而是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而构成教学的应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学生作为有感情和学习欲望的个体应当得到尊重。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学生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教师只有采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

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交往的最大障碍是人格的不平等和心理差异的障碍。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培养实效。这就决定新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必须建立在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在互动过程既使学生能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也得到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成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当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去学习新课程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当成为新学习行为的引导者,成为新的师生关系的创设者。

第16篇: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找出你之前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教学设计),根据公共课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束的内容,分析你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束方法,并给出评价。

《空气质量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周宁三中 吴国量

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分组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会监测空气质量的一般方法——五点取样检测法;通过了解家乡的空气质量情况,激发热爱家乡、保护并美化家乡的责任感,进而认同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意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绿色森林的画面,让学生去回忆,并相互讨论“空气质量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

2、探求新知

先是分析课文中资料I和II,并联系实际阐述个人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又如某同学全家搬进刚装修好的新房后,他和爷爷生病了等等,再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探讨。

3、重点与难点:探讨“五点取样检测法” 向八个分组学生推荐“五点取样检测法”。以不同角度去探讨“空气中尘埃粒子的多少”。例如其中一组探究的问题是“同一地方不同高度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做出的假设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的越少”;得出统计数据依据:学生宿舍楼一楼与五楼各自的“尘埃粒子平均数”的样本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是“楼层高度与尘埃粒子的多少有无关系?”;看假设对不对。

4、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造成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的排放;秸秆等物的焚烧;车辆的尾气;地面的扬尘;人类的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等等----课件展示

5、各抒己见,总结本课并设置悬疑:如你知道了吗?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你了解吗?当地的空气质量;你知道了吗?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你学会了吗?五点取样监测法;你认同了吗?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

6、师生反馈与纠正巩固:

7、布置作业。请查阅有关书籍和网络,以《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为题,将分析情况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以后班内进行交流。

分析:本节课通过师生反馈、总结归纳、设置悬疑相结合来结束。总结归结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特别是“五点取样法”的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再巩固反馈。 评价:这样做是因为“五点取样法”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种实验方法,需要学生今后学习中得以应用,则要及时巩固,所以通过总结,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又是一个现今社会很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所以通过设置悬疑,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以引起重视,既能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从亲身体验和查资料后的感悟入手,得出结论,进而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为目标,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反馈并布置作业:较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17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1. 几个遗传学实验的挂图;

2. 若有条件可以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2.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认识DNA是遗传物质。 3.与学生共同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设计实验,研究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并且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4.分析细胞中DNA分布情况,获得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的结论。 5.分析三组实验结果,讨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6.以问题结束本课题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物体内什么物质对遗传变异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什么是遗传物质?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依据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一定证据来证实你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在分析什么是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分析,在生物个体或者细胞上下代延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或者结构是什么,然后从分子水平对细胞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水平认识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上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比较容易得到结论,染色体在生物上下代具有连续性,染色体中的DNA是遗传物质。学生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作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支持。那么,“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这个结论是否有支持的依据?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结论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3.关于“细菌转化实验”的教学。

细菌转化实验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前,可以与学生共同做出一个假设“如果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各种生物的遗传必定与DNA有关”,带着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的任务去分析教师介绍的实验。同时还应该说明,实验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实验一旦不支持假设,假设不能成立,或者被推翻,或者需要修订。

教学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明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特别要强调两种类型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2)介绍1928年格里菲斯实验,重点放在对教材上第四组实验的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什么是“细菌转化”,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转化,发生转化的细菌有什么特点。同时提醒学生分析: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实验留下了什么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变为S型细菌的,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工作者,下一步会怎样进行研究?

(3)介绍1944年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所介绍的资料。 (4)这组实验对所提出的假设是支持的。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发现需要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人类正是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认识自然中的秘密。

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 (1)教师在介绍两种实验材料的特点后,要与学生一起分析科学家选择这样两种材料进行研究的原因:噬菌体结构简单,化学组成与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成分相似;侵染细菌的方式有利于进行研究。

(2)由于细菌和噬菌体都是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怎样才能了解实验中两种生物的活动,科学家利用了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生物学研究常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利用什么同位素,标记什么元素才能使实验获得成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

(3)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两个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做出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

教师提出烟草花叶病毒,让学生继续讨论。 5.关于“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的教学

教师首先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学生可以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然后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这一组实验是否也支持我们的假设?若不支持,是推翻还是修订?怎样修订?

最后需要强调,凡是含有DNA的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若生物体内仅含有RNA,那么这类生物是遗传物质应该是RNA。因为绝大部分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关于本节课的小结。

这节课主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是让学生在分析或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的工作经历,学习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若能对所介绍的实验做出正确的解释,就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在小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和结论,并且适时提出问题“DNA为什么可以作为遗传物质,而细胞内其他物质却没有这种可能性?DNA具有什么特点?”,以问题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又激发学生新的想象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铺垫。(设计者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肖乐和) 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来启发学生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首先介绍遗传学发展史上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及其结果

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假设),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所能证明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启发学生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突出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运用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益尝试。

第18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鄄城十二中(李英民)

2014-8-6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状况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位。因此,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变革莫过于课堂的变革。课堂大如天!

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我们先来谈谈存有弊端的课堂

一、电堂

现象:有的课堂,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

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雾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堂课,教师没用一次黑板,没用一根粉笔。有学生说:“眼花缭乱,如此而已。”

解析: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电影”,特别是文科教学,感受音像资料与感受文字信息毕竟是两码事,研读文本,把握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师要能够对电教手段进行“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最优目的。

二、空堂

现象:即牧羊式教学。假借“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不管是什么新课,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解析: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由”、“自己”学习。老师乐得悠哉悠哉!

三、练堂

即练习式教学 。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有的教师新授课匆匆忙忙,留有大量夹生饭,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作业摆成堆,试卷满天飞。都说书墨香,谁解其中味?”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对于那些“有发没收没批”的教师,更是浪费学生时间,舍本求末。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时间一长,厌学逃学者应运而生。

四、呆堂

即呆板有余,一成不变。主要是泛化了“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不论什么课,一律都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两个环节。

我们强调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它的现实针对性。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所有学科知识都适合使用的,如体现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须探究的问题去探究就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自主、互动、合作是必要的,但切不可把自主变成自由。课堂气氛并非越活跃越好,活跃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我们一切迁就学生的兴趣,把活跃理解为喧闹,那就误入歧途了。思维活跃才是最重要的。

五、假堂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学科组或全校性“任务”„„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映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这种师生共同作假的现象,不仅于教学毫无增益,而且,负面效应极大。上过这种课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诚信,可能再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了!

六、乱堂

即随意式教学 。有不少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毫无思路,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讲一气。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身疲力竭,累得够呛,学生则如雾里看花,苦不堪言。

七、拖堂、抢堂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教师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

八、满堂

即“满堂灌”式教学。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填鸭式”的老路。还有就是“满堂问”, 有的课堂,以问代讲,以问代学,问题多而乱,问问题不看角度,问题设置没有层次且千篇1律。

发生问题是需要前提的,前提就是对新课的预习或者是练习的先实践。这不仅需要给学生时间,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我们有的教师不看对象,不看情况,问题劈头而入,闹得学生一头雾水。有时甚至轮番轰炸,弄得学生不知所措。 这种教学方式,师生错位,反映了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

九、哄堂

即罗列问题、分组讨论式教学。讨论、交流,对话式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如果组织得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如果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反映了一个班的班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新课改之初,有的“专家”提倡课堂越乱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好。过犹不及,实际上是种严重的“为课改而课改”的形式主义误导

十、闷堂

表现为:

1、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没有评价;

2、满堂课对学生没有激励的话语。对问题进行评价是课堂提问后的必然结果,没有评价就没有是非。但评价要讲究技巧,恰倒好处。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滥用夸奖和激励,表现为:简单肯定,过于褒扬,使廉价的赞美成为宠媚的嫌疑。导致不少问题不了了之,无功而返。 这实际上是教师的主导位置动摇了。这种主体位置的退让,导致教师“少作为”或“不作为”,出现了常见的课堂景观: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要么笑而不答,要么左顾右盼,要么以“回答很好”搪塞过去,代价就是纵容了错误。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新课程改革。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要想设计好课堂,要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我谈一下物理学科的内涵及本质。。。。。

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 为何教(教学目标)、为谁教(教学主体)、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知道了教学本源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设想和计划,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象

1)研究学生: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设计之前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等一般特征的分析、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

2)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①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②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①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③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④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2、设计课堂提问

3、设计教学策略

4、设计导入新课

5、设计结束新课

6、设计板书

7、设计教学媒体等

8、评价的设计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充分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预设”,以保证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以往的教学设计就指导思想而言是有较大区别的。新课程所依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而进行。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

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新课程所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因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落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内容的获得上。教师应当弄清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在表象上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学生成长以其意识、情感、能力等的提高为根本标志,知识的学习则是为学生成长与素质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实现学生成长的媒介,而不是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教学设计中的摆设,而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系统的根本方向,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所以在具体的确定每次课程的目标时,除了要做到高低合理、重点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目标表述的行为化。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经过学习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变化来观测和推断。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地表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会做什么,才能最后根据教学结果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内容组织的得当,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设计既包括对“教”的内容的设计,也包括对“学”的内容设计。传统课堂教学注意知识的传授,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教什么”,紧密围绕教材,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组织顺序开展教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是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规划教学材料,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也重视对学案的设计。此外,教学内容的设计在配合基本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应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与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它的设计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方法,二是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的法、实验法、作业法等。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的学法则被忽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这一理念,要把学生的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教法”应适应“学法”。当然,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统筹兼顾,精心选择。

教学方法的设计图 。。。。。。。。。。。。。。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方法设计。。。。。。。

4、评价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标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评价课堂教学,首先要看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学生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态度的形成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底线。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最大进步,“优等生”能否“吃的饱”,“暂困生”能否“吃得了”,确保每个学生学友所得,各有发展。

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学习内容、过程、体验等进行交流的程度。教师只有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形成安全感、融洽感、从而和教师、同学以及教材进行自由、平等、大胆的对话。在此环境中,师生、生生彼此分享知识与见解,交流情感与理念,这将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体现其学习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学生的参与状态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评价---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统一;

教学活动——教与学、师与生和谐统一;

学生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第一步:分析——教材思路

第二步:编制——教学目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

第五步:筹划——教学手段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

课的类型:1综合课2新授课3复习课4讲评课5自学课

新授课的结构:

1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4课堂练习5课后小结6布置作业。

四、抓住核心,明确方向(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思想情操目标:文以载道、良好品德、科学世界观、学会做人

五、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在处理教材中突出重点

(二)在处理教材中突破难点

六、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1. 单一性的教学方法

1) 教师活动: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2) 学生活动:2自学法 2讨论法 3探索法 4研究法 5实验法

3) 教育活动:1说理法 2陶冶法 3锻炼法

2. 综合性教学方法

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3.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 面向教材实际——因“课”选法

2) 面向学习实际——因“生”选法

3) 面向教师实际——因“师”选法

七、构建模式,形成风格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2. 教学模式是可以操作的“程序”

3. 教学模式是可以交流的先进“技术”

(二) 什么是教学模式

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5个要素: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操作策略5评价标准的方法

4个特点:1简约性2操作性3独立性4高效性

(三)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教学模式内涵丰富,它含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比较具体和单一,仅指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括教学模式。

八、编写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10大项):

1. 课题(本课名称);

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情操);

3. 课型(新授、复习);

4. 课时(第几课时);

5. 教学重点(关键问题);

6. 教学难点(易产生的困难);

7. 教学程序(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重点是第七项。

8. 作业处理(书面、口头);

9. 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布局有序)

10. 教具(教与学用具);

课堂教学的设计依靠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还有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课程改革的本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教学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自己的教育哲学。。。。。。 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容易。。。

谢谢大家

2013-8-6

第19篇: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提问的设计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提问的设计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简单而随意的提问,像“蜻蜓点水”一样。这种提问会消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性思维惰性,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背道而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语文课堂上尝试运用探究性提问就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的目的

探究性提问是指教师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对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设计探究性提问的目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思考、领悟”方面就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美国教育学会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其他任务的内在动力,即教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探究性提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设计的。

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指出: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探究性提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中说:“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对信息知识进行整合提取概括运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也就能判别和理解对错、善恶和美丑,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就获得了健康的成长。

设计的原则

思维性原则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理和概括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思维,可以认识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无论是学习、理解知识,还是巩固、运用知识,都离不开积极的思维。对于语文来说,感悟是它的生命。要感悟就必须联想思考。无论是字、词、句的学习,还是语法篇章的学习,都离不开思维的活跃。否则,将只是在“语文的大门”外徘徊。思维性原则是设计探究性提问的根本。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设计的探究性提问在系列上有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开始太难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正常的教学进度。开始太易或没有什么梯度变化,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究性热情。在设计语文探究性提问时,可以由字、词、句的理解到全文内容、思想的把握,由语言的赏析到文章风格的理解,也可以由对个别作家的探究到整个作家派别的思考,或者由对某个知识的分析到整个知识点的梳理归纳,等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教师利用新颖别致、富有趣味的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感情活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趣味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是探究性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富有趣味性;二是提问的内容要新颖,饱含趣味性;三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感觉出趣味。当然,在这方面,教师应杜绝那种只顾趣味而不管实际内容的做法。

设计的方法

一、乘胜追击法--宜将剩勇追穷寇

乘胜追击法就是在学生探究成功的基础上,趁着学生的热情提出相关联的其他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索。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这实际也是要求语文课堂的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把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攻克知识的更大难关和拓展学习的更广阔的根据地,简而言之,就是“因势利导”。

例如,我在复习词的构成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 我们打赢了敌人。我们打败了敌人。请问,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请问为什么相同? (2)请再举几个例子,并说说这类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由一个学生代表发言。我没有想到学生竟然回答得很好,解决得很彻底,不由得鼓起了掌。趁着学生的热情,我又提出了问题:

(1) 请问“相如止臣”里的“止”字是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 (2) 请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归纳一下使动用法的一些规律。

我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消解学生意识里的古今文界限,初步上升到对语言总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的热情再度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的解决了问题。我又乘胜追击,提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探究性问题:

在文言文里,一些使动用法的词语,翻译时只要在这个词的前边加上及物动词,组成动补关系的合成词或者短语就可以了,有些则不行,例如“道极狭,才通人”,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种方法翻译?什么情况下不行?

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性热情。实际上,“乘胜追击法”采用的是“问题意识”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把课堂向课外延伸。

二、以点牵面法--山登绝顶我为峰。

新课标要求学生既重结论更重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而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要找准切入点,以达到以点牵面的效果,却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切入点找得好,会势如破竹;找得不好,则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切入点,是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是热情和知识的粘合剂,能够提供学生一个思维的入口。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由一点而达到对知识更深更广的掌握,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例如:我在讲郭沫若的《白鹭》时,以“白鹭的美”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式提问:

1.请问白鹭美不美?美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鹭的美?

3.白鹭的美不被人们所发现和认同,能引起我们哪些思考? 学生课后反映,本堂课思路很清晰,问题一环扣一环,全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都包括在这几个问题里面,而且还由文内向文外进行了延伸,感觉轻松而愉快。这实际上得力于恰当的切入点。由此可见,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三、开放联想法--万紫千红春满园。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开放不仅是课程开发、活动范围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僵化的教学内容模式,消释了时间、地域、内容的界限。因而在课堂上要求设计开放联想型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飞得更高更远。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旧知与新知的交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能力水平的飞跃。可以由零散杂乱的个知识向系统整体的群知识进行生发,也可以进行古今开放,还可以实行中外联想,更可以古今中外四面出击。总之,应倡导一种大语文的学习。

例如:在学生学习欣赏了孟浩然的《春晓》诗后,我就此提出了开放式联想的探究问题:

1.请回忆还学过了哪些关于“春”的诗歌?

2.请用鉴赏《春晓》的方法对这些“春”的诗歌进行赏析。3.请从中选两首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的异同。

这些开放联想式的提问达到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水平,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四、随机应变法--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事件,是我们在备课进行问题设计时所难以想到的。这些偶发事件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师生、生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大胆地抛掉原先的设计,即景生情地设计一些巧妙而且耐人思索的提问,从而达到化解意外,又正常教学的“双雕”效果。

譬如,我在讲《荷塘月色》时,发现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正在迷迷糊糊“见周公”。想过去叫醒他、批评他,怕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怕万一师生之间有什么冲突,会影响到课堂,也影响到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管吧,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大相径庭。于是我巧借课本内容:(念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同学的眼,请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开始学生以为我读错了,转念一想,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在学生的笑声中那位调皮的学生又回到了课堂。我又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继续我们的课堂教学:

(1) 请找出文章里其它的比喻句,说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及本喻体的相似点; (2)请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文章里有哪些特殊的比喻(通感)?它们运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比喻?

这些问题前后关联,既照顾到了课堂,又能让“开小差”的学生顺利的进入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探究性提问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知识的引导,还是感情的激励,都需要教师应向学者兼教育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应好好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让自己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2.学生的“双基”需要夯实。现在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但基础欠牢固,因而对向纵深发展的探究性提问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还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

3.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浅、俗、侃的“快餐文化”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滋生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网络等游戏文化也吸引了学生的不少注意力,等等。这些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探究性教学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提倡探究性提问,能让师生进行对话交流,心灵的碰撞,能让知识化为学生的能力,能让学生步入成熟的大道。探究性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和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教材。

第20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比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由题目中的“葬礼”指出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继而提出“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站在成人的高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学生认知等方面)出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即把问题解决了,也更能 1

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设计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不全面,但思维活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上例《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作为治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主管者,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的回答结果:拆掉上游的伊泰普水电站;将那些敢于滥砍滥伐的人法办;关闭所有的工厂;做大量的宣传告诉人们节约用水„„而且从中又引发了:关闭了有些工厂,拆掉了水电站,人们的生活怎么办等诸多问题。真可谓一石击起天层浪,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

四、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取之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不仅要学生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

师要给大家提那些问题?讨论时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又该怎样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又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在准确把握二者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