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1 07:39:5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复习: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家司马迁和他的作品《史记》并翻译了这篇文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圯上敬履》。展示投影

留侯张良者,先韩人也。先祖曾为五代韩相。20岁,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曾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百二十斤,刺秦王不成。秦皇帝大怒,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张良,先韩人,其先祖曾为五代韩相。20岁时,秦灭掉韩国。张良家童几百人,以万贯家财遍访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得到大力士,做一百二十斤铁锤,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王大怒,巨额悬赏捉拿刺客。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亡下邳。这片文章讲述的就是张良在下邳时的传奇经历,让我们重新走进文本,走进张良。首先让我们齐读课文。

问题探究:

1、本文围绕张良讲了哪两个小故事?请分别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板书

张良敬履

赴约得书

2、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圈画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分析张良的人物形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在张良敬履中面对老人的无理要求能“长跪”体现了张良尊重老人、隐忍的特点;三次赴约体现了张良有错就改,诚实守信、坚持不懈的特点;得到赠书后时常诵读体现了张良的勤学刻苦。

总结:张良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才让老人赠书与他。可以说张良此次得到老人的赠书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因为这样,才使得张良能够成为汉初三杰之首,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那大家还知道有关张良的哪些故事?试着说一说

总结(看大屏幕)

刚才的这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张良、韩信、萧何共同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被称为“汉初三杰”,同时也是汉代的开国功臣之一,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了一番帝业。刘邦曾经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对张良非常客观的肯定和赞赏。

可见,张良正是以自己性格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三杰之中,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最后唯有张良,能够明哲保身,最后功成身退

4、展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度量。一般人被侮辱,一定会拔剑挺身而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而张良就是一个少有大志,胸有良谋的人,所以他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刘邦。正所谓成大业者先成人。有对联这样来评价张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并在这种良好品质的陪伴下信步风雨人生!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再次感谢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谢谢!

推荐第2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已知比单位一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一微型课教学设计

马关县第三小学

林现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比单位一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一。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准分率与对应的量。 教学方法及措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5分钟)揭示课题 看图回答问题

女生┗┛┗┛┗┛┗┛(单位1) 男生┗┛┗┛┗┛┗┛┗┛多1/4 问: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4”?

3、说说男女生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齐读例5,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完成教材阅读与理解。

2,自己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式。

板演:爸爸:┗┛┗┛┗┛┗┛┗┛┗┛┗┛┗┛┗┛┗┛┗┛┗┛┗┛┗┛┗┛

小明:┗┛┗┛┗┛┗┛┗┛┗┛┗┛

小组讨论说出等量关系式

板书: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15-8份(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8/15,说明爸爸是15份,小明就只能是15-8份),即就是7/15.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3,怎样列式? (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Ⅹ㎏。

(1-8/15)Ⅹ=35 (爸爸的体重*(1-8/15)=小明的体重 )

Ⅹ-8Ⅹ/15=35(爸爸-爸爸比小明多的=小明 )

算术方法: 35÷7/15

单位“1”指的量×对应的分率=对应的量

(35对应的分率是1-8/15)

对应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指的量(35对应的分率是1-8/15)

4、小组汇报交流,解答问题(10分钟)

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Ⅹ㎏。

算术方法:

Ⅹ-8/15Ⅹ=35

(1-8/15) Ⅹ=35

35÷(1-8/15)

7/15Ⅹ=35

7/15Ⅹ=35

=35÷7/15

Ⅹ=75

Ⅹ=75

=75(千克)

5、回顾与反思(4分钟)

问题: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查?

预设1: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爸爸的7/15。35÷75=7/15 预设2: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35千克。 75×(1-8/15)=35 三,小结(3分钟)

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

(1) 找准单位“1”。

(2) 弄清数量关系。

(3) 抓住对应。四,练习(5分钟)

四|课堂练习

这本课外读物我读了35页,还剩下2/7没有读。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要求:试着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五、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爸爸:┗┛┗┛┗┛┗┛┗┛┗┛┗┛┗┛┗┛┗┛┗┛┗┛┗┛┗┛┗┛

小明:┗┛┗┛┗┛┗┛┗┛┗┛┗┛

少8/15 爸爸的体重×(1-8/15)=小明的体重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1-8/15)= 爸爸的体重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Ⅹ㎏。

算术方法:

(1-8/15) Ⅹ=35

Ⅹ-8/15Ⅹ=35

3 5÷(1-8/15)

7/15Ⅹ=35

7/15Ⅹ=35

=35÷7/15

Ⅹ=75

Ⅹ=75

=75(千克)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

1、找准单位“1”。

2、弄清数量关系。

3、抓住对应。

推荐第3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微型课题目为《 》。(0.5分钟)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声音洪亮充满教室,有鞠躬动作,表情愉快,目视评委)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分钟)

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 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一课,开启今天的探究之旅。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5分钟)

大家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 页—?? 页,从中你获取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尽量有可以动手操作的小实验,要用手指示大屏幕)。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表达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的,那位男生你来说说,做的真好,大家鼓励一下。(拍拍手)

(教师总结归纳,板书)归纳出四个知识点:(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各两个,要对称工整,有一些特殊设计,最好画成思维导图形式)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夯实基础(1.5分钟)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是否掌握今天所学知识了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巩固练习夯实基础的测试环节,请看大屏幕。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你来解释一下,不错,请坐。

那位男生同学你来说一下这道题目,很好,请坐。

由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掌握的不错。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进入今天的归纳总结 颗粒归仓环节。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颗粒归仓(1.5分钟)

大家畅所欲言来谈一谈,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请坐;那边那位女同学你来说一下,很好,请坐。大家总结的都很好,希望大家在课下的时候能够将它们归纳总结为思维导图的形式。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分钟)

为了达到巩固在提升的目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将以上作业完成。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愿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点燃明天的辉煌,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第4篇:《诗经》微型课教学设计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 旧城中学张文景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复习《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多媒体播放动漫配歌曲《在水一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明确: 《蒹葭》的第

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大屏幕投影) 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点拨引导,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三美”,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体味成果渐次打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凄清寂寥焦急惆怅扑朔迷离、美丽动人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朦胧飘渺

板书:

意境美:清凉幽渺的深秋,茂密苍青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呈现一种凄清寂寥朦胧的意境。

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五、拓展赏析,加深理解。

1、背诵《关雎》,进一步体味重章叠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比较两首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大屏幕依次打出: 篇目

艺术手法

内容

关雎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

追求者

热烈向往,执着追求

蒹葭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

2、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关雎》与《蒹葭》颁奖词,在颁奖词中结束教学。

六、作业

运用网络,再从诗经中找一首运用了赋比兴,并具有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之美的诗歌背诵,并推荐给同小组的成员。

推荐第5篇:《爱莲说》微型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微型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花草种类繁多,惹人喜爱的也很多。有人喜欢菊花,爱它的隐世避俗、与春不争;有人喜欢牡丹,爱它的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而周敦颐却独爱菊,爱它的洁身自好、正直不苟;而周敦颐却独爱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1、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

3、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二、研读课文

(从读莲——释莲——品莲——识莲四个环节来研读课文。)

1、“读”莲

(1)听配音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敦 (dūn) 颐 (yí) 蕃 (fán) 淤(yū) 濯 (zhuó) 涟 (lián) 蔓 (màn) 亵(xiâ) 逸 (yì) 鲜 (xiǎn) 噫(yī) 予(yú) (4)齐读课文 (5)指导诵读

比较诵读,读出“之”、“而”、“焉”等词舒缓语气,增加韵味的效果。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同予者何人;爱牡丹,宜乎众矣 。 (6)再次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气和停顿。

2、“释”莲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对子讨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难字难词问题。 (3)练习巩固重难点词句。

(4)齐读课文,读出对字、词、句的理解。

3、“品”莲

(1)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提问:这个句子,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这个句子,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进行描写。 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品读对莲的敬佩、赞美之情。

4、“识”莲

“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回答后齐读。 (1)提问:“世人甚爱牡丹”为何“予独爱莲”?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提问:“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君子应该是像莲一样,洁身自好,不与时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不苟,豁然大度,不慕名利的品德高尚之人。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像莲一样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4)本文写莲,同时还三次写到了“菊”和“牡丹”,有何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分别读写“菊”、“牡丹”和“菊”的句子,体会“菊”正衬和“牡丹”反衬的手法。 ②分块朗读,明确三次衬托的作用。

三、背诵课文

四、延伸拓展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推荐第6篇: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

教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学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教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

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

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好!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接下来,我们把问题进行分解。问题一:首先请大家思考: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因为你用力推了它。

教师:确实是推了。但是,你用力推物体,物体就一定运动吗? 学生:不一定。举例。

教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推了物体,物体就运动。我们要从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向上的支持力N,水平推力F和摩擦力f。

教师:为什么能推动物体?

学生:因为水平推力F比摩擦力f要大。

教师:能推动静止的物体,是因为推力比阻力大的原因。

教师:回答了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到运动的问题。接下来,请大家思考:问题二:运动的物体一定要持续地“推”吗?

学生:不要。举例如,使劲一推,手离开后,物体能继续向前滑行;用力踢球,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教师:从此看来,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但是,请大家继续思考:问题三:为什么物体又由运动变为静止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没有用力推了;因为有摩擦阻力等等。

教师:我们还是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不推了,就是撤去了推力F,阻力有没有变化?

学生:阻力没有变化。

教师:因此,使物体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物体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预期回答,物体就不停了。

教师:我们先看一个模拟演示实验:三辆相同的小车,从三个相同的斜面,从同样相同的高度,同样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样,他们将以同样的速度到达水平面。而水平面的表面分别是毛巾、木版和玻璃。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实验分析: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预期总结:在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如果绝对光滑,小车将滑行无穷远!

教师:太棒了!我们同学能根据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的思维了。伽利略也根据实验事实,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教师:介绍理想实验并课件演示。1)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学生:观察理想实验。

学生:总结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根据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他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设想没有摩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学生:重复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二、结束语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先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然后经过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运用知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多总结,在科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三、板书设计

推荐第7篇:桂林山水微型课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2、复习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同学们好!

(2)师:在我国广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年有很多的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它是哪里呢?对,是桂林山水。【PPT出示课题】(齐读课两遍,随机板书)

二、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在读中体会漓江的美。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PPT出示桂林美景图】 (2)师:这些只是桂林山水美景的一个缩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1 桂林山水的特点。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课,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并读给同桌听。 (3)师:好!同学们,读完后我们不难找出这些句子。【PPT出示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4)师:(师范读)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5)师:对,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的更美了! (6)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漓江水的喜欢和赞美吧!(齐读) (7)师:读的真好!你来读一下!(记住,要读出你对漓江的喜欢和赞美之情呀!读的真好,老师为你喝彩。)

2、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师:孩子们,通过朗读现在大家小组内讨论漓江水的特点,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总结。

(2)师:对,漓江水的特点就是:静、清、绿(随机板书) (3)师: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景色呢?【PPT出示】这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是水平如镜的西湖。

(4)师:来,你说。用大海和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是想告诉我们:漓江的水既不同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他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那就是——【PPT出示漓江水的图片】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出“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绿”。写的多好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些句子吧!

3、小组内自主学习:

(1)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内合作学习,来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师:通过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什么呢?好,你来说。哦,你找到了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是这些吗?【ppt出示桂林山的特点】读一读吧。

(3)师:读的真好!还有吗?你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特点时侯,也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哦,你真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

(4)师:孩子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

(5)师:那么,谁又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桂林山的特点呢? (6)师:你说,对了,就是:奇、秀、险(随机板书) (7)师:还有发现吗?你来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还写了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主要是突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好,他说的多好呀!掌声给他„„

(7)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桂林奇、秀、险的山吧【PPT出示桂林山的图片】

(8)师:孩子们,作者说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你认为还有的像什么呢?

(9)师:哦,像小猴,像云朵。真好!你真爱爱动脑筋的。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

师:孩子们,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

3 山,让我们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这些美景仅仅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我们爱桂林山水,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一块儿说出埋藏彼此心中的那句话吧!【ppt出示:祖国啊,我爱您!】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下课,再见!

四、布置作业:【PPT出示】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

五、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

绿

山:

推荐第8篇:将相和微型课教学设计

《将相和》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将相和》,并且概括了文中写到的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来继续了解胸怀广阔的蔺相如,学习他是怎样与人交流从而化解一次次危机的。

二、教学活动 1.感受胸怀广阔

(1)人物行为对比 师:既然有“和”,那必然在之前是“不和”。他们两个是?

从哪里看出他们闹不和?你能找出人物的表现么?

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远远看见廉颇”、“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避免针锋相对

评价:廉颇一心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却一避再避——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 师:除了在行为上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怀广阔,其他地方能看出么?——语言

(2)人物语言对比 找出语言 廉颇P:“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比不同——

师:那对此,蔺相如有没有针锋相对呢?从他们的语言里,怎么能看出蔺相如十分宽容?

①对对方的称呼 廉颇:“他蔺相如” 蔺相如:“廉将军”

评价:廉颇看不起、不服气蔺相如,而蔺相如知道了廉颇对自己的羞辱,却依然有礼有节,对廉颇用尊称,这是一种尊重。——胸怀广阔!(板书:尊重对方) ②关注点

廉颇:关注自己,“我廉颇”、“爬到我头上去了”。 蔺相如:关注国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赵国”。

评价:廉颇因恼怒,一心只关注自己的职位,蔺相如关注的却是整个赵国的安危。(板书:国家利益)——胸怀广阔!

2.学习蔺相如与人交流

师:我们从蔺相如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胸怀广阔,一心装着国家的利益。是的,国家有难,蔺相如挺身而出,面对赵王的焦急,蔺相如又是如何对赵王谏言的呢? (1)赵王 PPT: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师: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勇赴秦国。你能从蔺相如与赵王的对话中读出什么? 评价:赵王焦急、为难,蔺相如很冷静,帮助赵王分析局势。

考虑问题很周全,预知两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板书:考虑周全)

师:恩!你能通过两个“如果”来发现蔺相如考虑周全,赞一个。(板书:如果…如果…)

师:当秦国以十五座城换赵国和氏璧的时候,事情进行的如何呢?蔺相如面见秦王时如何交涉?你能找出他面对秦王时又是怎么说话的么?

(2)秦王

自学提示:找出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语言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语言特点,并编排小话剧。 PPT: (1)“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2)“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3)“请您为赵王击缶。” (4)“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你找到了蔺相如的哪些语言?来读一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演出。好一个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面对秦王时,蔺相如的原因相比和赵王、廉颇有何不同?

评价: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很勇敢,态度很强硬。但是依然有理有据。 师:哪里有理有据?

评价:天底下都知道秦国并不讲信用,并且看出秦王并不像交付先前答应好的城池。

师:恩,虽然眼看自己国家的利益受到侵犯,但是说话有理有据,方能让对方哑口无言。(板书:有理有据)你还读出了什么? 评价:依然使用尊称“您”,不失礼节。(板书:不失礼节)

师:对呀!蔺相如是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来出使秦国,对人有礼节才不失大国风度。还有么?

评价:在渑池会见中,他不卑不亢,看到自己的大王收到羞辱,也据理力争。为赵国赢得尊严,不辱国体啊。(板书:不卑不亢 据理力争)

评价:老师,我查到资料,缶和瑟两种乐器也有地位区分,缶的地位比瑟还要低,蔺相如让秦王击缶,也是无声地回击了秦王。

师:太棒了!曾经我们学习过资料的搜集有助于理解课文,你能运用在这里,很了不起!

小总结板书(如何说话):

看来蔺相如不仅为人胸怀广阔,而且在与人沟通上也讲智慧,他对待同仁廉颇——“尊重”对方,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有难,他帮助赵王冷静分析并且——“考虑周全”。

当国家利益收到侵犯,他说话——“有理有据”,并且态度——“不卑不亢”,而且还——“据理力争”。

对比蔺相如对两种人说话的两种态度,咱们来用一个字分别概括。对待秦王?对待廉颇?一刚、一柔。

因此,他为赵国赢得了太平,长达多年秦国不敢进犯。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蔺相如么?那么遇事、与人交流,都要像他一样,有智慧、有艺术、讲态度。下面,咱们就来练练,看看你会不会与人交流。

3.学说话

PPT:组内同学根据情景练习对话。

情景1(模拟廉颇——同学之间误会解除——柔):

你在运动会上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了你一张同学们都梦寐以求的七彩梦卡,可是班里的小学霸李小刚说:“他王小明凭什么就跑了一次步就得到了荣誉,我考试多次年级第一也没有获得什么奖励,老师真偏心!”你该怎么说呢?

生:李小刚同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团结,不仅学习要刻苦,而且在各方面都要力争上游,这样为了整个班级的荣誉,我们才会拧成一股麻绳,共同提高进步呢!

评价:恩,小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因为学习好就沾沾自喜,其他同学的特长我们也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这是班级共同的榜样力量!尊重对方、以班集体为重。

情景2(模拟赵王):???????

建议:删除赵王部分,第一,事例想不出,学习这部分对话也没有什么意义,较牵强,第二,赵王不是主角,只用对比秦王和廉颇即可。还是我最初的想法:刚、柔。

情景3(模拟秦王——刚):

你和妈妈在商场购物,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偷偷拿走了一支笔,赶紧向售货员阿姨说,但是非但没有被理解反倒被误会是你拿走了,并且售货员阿姨态度蛮横还要你交出笔来,此时你会怎么跟她说明?(六下百花园二)

生:阿姨,我想您是误会了!刚刚我看到那个小男孩拿走了笔,好心告诉您一声,或许您是着急东西丢了,但是不该指责我,还提出要我交出笔这样无理的要求!商场到处贴着标语:“笑容面对每个顾客。”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小孩,就不能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吗?如果您一定要强行搜身,我就去投诉!

三、总结

通过《将相和》,我们认识了胸怀广阔的蔺相如,学习到他的为人处世,可谓刚柔并济。回到课文中,再来看廉颇最终上面负荆请罪,你能否也来分析一下廉颇的为人?

评价:起初,他居功自傲,小看他人,但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很可贵。 评价:他也立下赫赫战功,身为一个大将军,确实骁勇善战,而犯错后,却能低下头认错,这证明他也是个有胸怀的人!

师:没错,因此,我们读名著,读人物,只关注人物的一面,势必会一叶障目,要学会关注人物的多个特点,你会发现收获更大!

四、板书

推荐第9篇:《小熊请客》微型课教学设计

《小熊请客》微型课教学设计

1、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片大森林中啊,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请了几位客人到家中做客,看,它正在为客人准备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8页,观察一下桌子上小熊串的红果果,你能发现什么呢?对呀,原来小熊小熊在用红果果串糖葫芦,他把四个红果果串成一串。

2、师:小朋友们,根据小熊串的红果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师:小朋友们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

4、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数一数2串糖葫芦有几个红果?3串呢?„„9串呢?把答案直接填在这一页的表格中。

5、小朋友们填的都非常很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你们填的表格编出4的乘法口诀呢?

6、师:请小朋友们看一下课本,注意编乘法口诀时,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的答案,接着就相应地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如,1×4=4,相应的口诀是“一四得四”。编完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发现有错,要告诉他,由他自己订正。确信自己编的乘法口诀正确无误后,再读几遍,争取把它背下来。

7、师: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

8、师:小朋友们办法都很好,你们真聪明!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地方用到4的乘法口诀呢?让我们找一找,说一说吧。

比如说: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小朋友们,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呢?

9、师:你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回家以后请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10、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小熊请客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完成后,与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订正,再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的。

11、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告诉大家第2题的算式可以算出几个不同的结果,再请4位小朋友到黑板讲台上来,每人写出其中一种结果的乘法算式。

12、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用什么好办法连算式。

13、师:小朋友们的办法都,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孩子。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想到好的办法,事情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14、师:请看第3题。请同学小朋友们自己独立完成。

15、师:请先做完的两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来,每人计算4道算式。

16、师:请其他的小朋友看看他们做的和你一样不一样,同意不同意他们的答案。

17、师:看第4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18、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19、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并告诉小组的同伴。

推荐第10篇:《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大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初步学会思考问题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设问: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1.观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 问题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1)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2)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3)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将导管移出水面6)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问题2: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1)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怕漏气影响实验目的或效果,如果中间有毒性气体会造成可想象的后果。 若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装置漏气时,生成的气体难以收集,达不到制气的目的。

(2)将试管用橡胶塞插好导管后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水槽中(盛水的),用手紧握试管,若水中有气泡,松开手是看到有一段上升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好。

问题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

:酒精灯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它炸裂。由于外焰温度最高,为使分解反应易于发生,故要用外焰加热。 问题4: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 因为开始逸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

问题5:停止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

答:先移去酒精灯,试管温度降低,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冷水沿导管倒吸到热的试管里,使试管破裂。

问题(6)气体的收集方法有那几种?为什么? 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与水不反应)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问题(7)怎样检验和验满氧气?

(1)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问题(7)(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

(2)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后,先拿出导管,后移开酒精灯(原因)

(3)加热高锰酸钾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原因)

第11篇: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微型课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微型课

一、复习近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2、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2只狗,每只( )根。

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4只狗,每只( )根。

二、教学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6块糖,我想把这6块糖,每人2块一份,这种分法叫什么? 师:平均分可以分给几人?

师:自己动手在桌上摆一摆,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内容。

师: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用加号表示,减法用减号表示,乘法用乘号表示,那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法该用什么符号呢? (除号)÷

“÷”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

教读除法算式:6÷2=3 6除以2等于3 (一共有几块糖,先写6;再写÷;每人分2块,写2;得出要分给3个人,就写等于3)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2、3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学写除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班小朋友都很棒,有3个坐得特别好,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老师想把手中的糖奖给他们,每人分几块?

师:这种分法也叫平均分,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谁来说说怎么列?6÷3=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3、2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各部分名称

师:在除法算式中除了除号外,这3个数分别叫做什么名字呢?小朋友看看书,跟同桌再说一说。

师:除号前面的这个数叫什么呢?除号后面的这个数呢?等号后面的呢?(被除数、除数、商) 4.练习

1)老师这里有两张算式卡片,请你来读一读,说说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几?16÷4=4 15÷5=3 2)写出算式。

(1)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20÷4=5) (2)10支铅笔每2支一份,分成5份。(10÷2=5)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的含义 1.试一试1 师:分完糖,我们来帮熊妈妈分苹果吧? 师: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除法算式怎么列?请在书上做一做。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试一试2 师: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独立完成,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1.植物园里热火朝天,有的小朋友在帮工人叔叔搬砖头,有的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独立完成想想做做

1、2。

2.还有一群小朋友在拍皮球呢! 师:6人拍球,3人一组,分成几组呢?

师:同样是6人,分的要求不一样,它们的算式也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拓展:12根小棒任意平均分,你能写出哪些除法算式?

第12篇:詹天佑微型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詹天佑的人物画像问:他是谁?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刚刚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顺利地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他又设计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板书:17.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学习生字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生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挠”读 náo,不读 ráo;“竣”读 jùn, 不读 zùn;“要挟”读 yāo xié,不读 yào xiá.这几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不要读错。

课前质疑:自由轻声通读全文

1.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课文围绕詹天佑写了哪些内容?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结:我们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总结介绍了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板书:杰出 爱国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文中起了总结概括的作用,课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二)讲读课文

1、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更能表达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什么?

a、这是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b、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第一条”:说明过去的铁路都是有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修筑的,这一条是全国由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

“完全”:就是说京张铁路的修筑都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

小结:正因为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以詹天佑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所以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讲读课文4-6自然段,具体地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詹天佑的创新设计?(4-6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朗读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通过了哪些具体事例写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指名回答后,板书: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2)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表现詹天佑杰出的句子,用“~~”划出表现詹天佑爱国的句子。

学生默读后找出句子,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写詹天佑杰出的句子:

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的哪些词突出了詹天佑杰出? (勉励、要精密、不能马虎、不应该) 这些词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工作态度? 让学生说感受:这些词写出了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他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进行周密的计算,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那样严肃认真,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学习才有进步。 板书:严肃认真

B、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a、句子中哪些词表现出詹天佑工作认真,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用“△”标出。 (亲自带着、不管„„始终„„、常常请教)

b、句子: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不管„„始终„„”可换成什么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条件恶劣”指什么?

让学生说感觉:詹天佑工作认真、吃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真令人敬佩。现在的工程师都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指挥工作,但詹天佑却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勘测工作,而且能虚心向当地的农民请教。

c、谁朗读这两个句子,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读得怎样?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够好?你来试试。 写詹天佑爱国的句子:

C、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引导学生说感受:你认为句中的哪些词最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不怕„„也不怕„„、总是、中国人自己、第一条、一定要) 指名朗读句子,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读得怎样?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

够好?你来试试。

2、小结:这个自然段,通过写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一节上到这里,我们下节再学。 第二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用“~~”划出有关的句子。(1)句子:

①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②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2)同学们读句子①②,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遂道开凿方法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

居庸关 八达岭

(3)根据学生所画的图评议纠正,不明白的再读句子。 (4)学生质疑:

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 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

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他不怕两头接不上吗?你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质疑:①为什么青龙桥不开凿隧道?②“人”字形线路为什么容易爬坡?(关系实际如上楼梯,为什么楼梯要分两折,而不是直上)

(5)读句子③,同学们想想把“设计”换成“采用”行不行?为什么?这种人字形成线路怎样使火车爬上陡坡?(用玩具车)谁能到黑板前演示一下,要求边演示边解说。

(6)同学们自由朗读句子,边读边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4、小结:文章这三个自然段通过写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这三件事,表现了他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热情。詹天佑凭着他杰出的才干,修筑铁路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朗读第7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1)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这条铁路提早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什么说这事实是有力的回击?

(帝国主义曾经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而事实上,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施工建成了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2)外国报纸以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还没有出世”是说还没生出来,意思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

路,不但现在没有,以后十几或几十年后也没有,这是对中国的蔑视的嘲笑。原因是京张铁路的修筑难度大,帝国主义嘲笑中国工程界无人。蔑视中国人以及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结合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谁可以向老师汇报一下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

4)小结:最后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了,那是因为我国有詹天佑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京张铁路的建成,为中国、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立了一座铜像,许多到中国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5)同学们想象一下,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表扬学生的发言。

6)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哪里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好?该怎样读?请你来试试。 小结: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通过具体事例把内容写具体,他的杰出是通过他的创新设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勘测??开凿??设计??,他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不怕困难,不怕帝国主义的嘲笑和阻挠,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回去后要多谈体会„„

5、作业: ①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②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

爱国:不怕„„也不怕„„

总是想 中国人自己 一定要

第13篇:古诗教学微型课

小学古诗教学微型课模板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读几组词语。出示几组关于(本诗)主题的词语,大家一齐朗读这些词语,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2.这些画面,这样的心情浓缩在一首美丽的诗中,题目是( )。看老师写诗题。大家齐读诗题,缓缓地读——

3.这首诗中到底描绘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从朗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去感受这首诗的魅力。请大家大声朗读古诗,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二、朗读

(一)读准字音

1.读诗,首先要读准字音。通过你的朗读,你发现有哪些字音要提醒一下大家呢? 2.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二)读好节奏

1.读诗,我们不仅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拿出笔来,我们边读边划,找出需要特别注意节奏的诗句。 2.谁来按照自己的节奏读读这首诗?

3.同学们读得很好,而且还将一些词语的“音”读得重些,有的还有了拖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4.看来,除了要注意音节,我们还要关注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要相对完整。3.好,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节奏。

(三)读出感情

1.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样式。读诗的时候,我们要有感情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读起来,找出你读得最精彩的句子,我们一起分享。 2.这句话,你读得很有味道。

(四)读出创意

1.读得真好,有情有境,有的同学还配合了得体的眼神和动作。其实,诗可吟、可唱,也可表演,它是最能培养我们才情的一种体裁。如果要想将诗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们就要善于去读出创意,吟咏出这些经典诗作的内在美。(板书:吟咏) 2.要正确的吟咏,就要知道诗人当时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谁来说说诗人当时的情况?好了,我们来吟咏吧!像老师这样读。 3.大家一起读。

三、译读

1.刚才同学们读诗的声音,一定是世上最美的声音。它激荡在你们的心里,回响在我的耳畔。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诗歌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真正去触摸诗人的灵魂,书下的注释可是我们的好帮手。拿出笔来,结合注释,我们——准确地译。(板书:译读) 2.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3.这句话书上没有注释,你勇于挑战,翻译得也很准确。能不能再加进一点自己的语言,或者自己的联想?

4.你的成功源于你真实的思考、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谢谢你。请坐。 5.简洁凝练,词句优美。看来优美的语言也可倍增诗意。 (板书:诗意) 6.同学们,“诗意地译”要点有三:一是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想像;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四、赏读

1.诗意的译读培养了我们的情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驿动的心。那诗人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令千百年后的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真实的心跳呢?现在,就让我们开始静静地赏读,到两首诗的内容深处去寻找——(板书:赏读) 2.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啊。(板书:美点)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找寻这些美点吧!

3.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古诗学法课,我们一起来取个名字:一诗三读。(板书:一诗三读) 4.同学们,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鼎盛的见证,老师衷心希望它的优美典雅能对你们的文学气质、文学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光靠课内有限的几十首是远远不够的啊,如果你们用上今天的“一诗三读”去多读古诗、勤学古诗,那么你的童年一定会被点缀得诗情画意!

第14篇:微型课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重点学习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没有同学来说说呢?

一生回答: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另一生补充:还历史悠久。

师答:这两位同学找的很对。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对于“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两个特点的表述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关联词? (学生回答:不但„„而且) 师:能否省略?

生答:不能!

师问:为什么呢

一生答:前后表承接。

师答:对,是不可去掉。这两个词表示递进关系,如果去掉那就成了(停顿和学生一起说)并列关系。

师问:那能不能将这两个特点前后颠倒?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形式优美是直观看到的,而结构坚固是事物的一个属性。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是不可颠倒。形式优美,是初步的直观印象;结构坚固,是进一步的理性认识。看啊词语之间有个先后的顺序,这样才能恰当的表达含义。

师问:那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典型例子,文章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师:同学们请看ppt,带着问题:看看全文的结构是哪一类型?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回顾下文章。

师:回顾了文章后同学们应该记起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全体回答)总分总式。(板书,说明结构:总分总;说明顺序) 师:那好,就请同学来给我概括下总分总的内容吧?

生:先总述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分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总述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发展。

师:嗯,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到位,课文先写了世界上的石拱桥,又写了古代中国石拱桥,然后举了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最后又写了现代石拱桥。

师问:那老师想问一问了,从世界的石拱桥,到中国的赵州桥、卢沟桥,有写到现代的石拱桥,这从世界的石拱桥,到某座石拱桥,又到现代的,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说明顺序啊?

生答:逻辑顺序

师:对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待定)师:那老师又想问问课文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再写卢沟桥? 生。因为赵州桥比卢沟桥早

师:那这是按(一起回答)时间顺序排列的

师答:回答的对。看来写说明文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

回顾了文章后,我们要来细细品读下4-5自然段,同学们花三分钟研读课文,然后帮老师完成ppt上的表格。看看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特征。同学们可在书上圈点勾画,比较阅读,讨论交流。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 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坚固:一千三百多年,还保持原来的雄姿 两岸河堤被冲毁,卢沟桥从未出事

历史悠久:修建时间: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师: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很好,我把同学们找出来的句子打在了ppt上,它们是怎样来说明事物的?老师先来说说第二句,为了说明历史悠久,作者用了(数字说明),这样最能让人信服。那同学能不能说说其他句子说明事物的方法呢?

1、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2、作引用。引用唐朝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文中还可以找到类似的引用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 徐

3、分类别。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5、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说明文为了把事物说得更清楚,常用一些说明方法。这几 句运用的分别就是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分类别

2、作者在用这些说明方法的时候都采用说明的语言。请同学看ppt,老师在这里找了些句子,看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请同学思考一分钟时间。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有可靠的根据。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5、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个作业!

谢谢!!!

八、布置作业。

选择一座自己熟悉的桥(或其他建筑物也可),仿照课文的写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写一篇200字以内的短文。

板书: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引用,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做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严密

第15篇:微型课

二、怎样上好微型课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上好一节微型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微型课的特点和课题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1、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体上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

微型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型课正常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

微型课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把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呈现。由于没有学生,老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在微型课中可以大大节省下来。

2、微型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3、上好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快捷。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山西教育教学能力测试项目分为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自我评价和综合表现(包括仪表与心理素质)六个方面。测试形式为试讲(面试)、口头答辩和自我评价。时间每人20—25分钟,试讲答辩20分钟,自我评价5分钟。

1、测试程序

⑴公布课题。被测试人员按照规定的测试时间,携带身份证和近期1寸正面免冠照片1张提前两小时到备课地点看课题。未带身份证和照片者不准备课和试讲。

⑵备课。被测试人员要按照所公布的课题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时间为两小时。备课时只准带教材和教师用书(教材和教师用书自备),不准将教案集和其它参考资料带入备课室。备课期间不得随意走动或离开备课室。备课、测试期间,禁止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不听劝阻的,取消其测试资格。备课室备有专用备课纸、小黑板、直尺和三角板等用品。音乐、美术等特殊学科教师需自备乐器、颜料等用品。

⑶讲课。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自然与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小学生电脑(信息技术)学科按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按小学二年级的现行教材进行备课讲课。幼儿语言、计算、英语、音乐、美术学科按幼儿园中班目标教学要求进行备课讲课。(所用教材版本附后)。

⑷口头答辩。被测试人员要在讲课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答辩,答辩题1—2个。答辩内容为专业知识和师德。

⑸自我评价。讲课、答辩结束后,被测试人员要对本节课的讲课过程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重点考察本人的教学反思能力。

测试结束后,被测试人员要将当堂教案留下,然后离开教室。

第16篇:《山中访友》微型课教学设计1

《山中访友》微型课教学设计

剑阁县普安小学 唐秀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作者自己变成一棵树片断。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激发想象力,进行作文练习。【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即兴写作。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这一课,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一访问了山中的朋友。他和山中的朋友亲切地交谈。在他众多的朋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的是哪些朋友呢?

二、回忆课文,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古桥。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2、出示课件:我变成了一棵树

3、出示片断:(生品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里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师小结: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 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 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三、激发想象力: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呢?

四、小组交流,讨论,畅所欲言。

A生: A我感觉到了,身体渐渐地轻起来。半浮在空中。啊!一阵风吹来,我被卷入了他们的行列。我成了风,轻盈地穿梭在万物丛中。人类看不见我,只有我的花儿妹妹、树儿姐姐、草儿弟弟、鸟儿弟弟,他们向我挥手问好,我就使出最软、最柔的手轻轻地爱抚着他们。

B生:

立在白花争艳、蝴蝶成群的花丛中,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只蝴蝶。手、脚变扁,成了两对美丽的翅膀,扑腾着在花丛间飞舞,我的身体慢慢缩小,几乎快被大翅膀掩盖。我的嘴巴变成了卷曲的口器,尽情地享受花粉的甜蜜,最后我的身体越来越轻盈。加入到彩蝶的队伍中,翩翩飞向远方,寻找另一处“快乐天堂”。

C生:C 闭上眼睛,我仿佛也变成了一片枫叶,徐徐飘向远方。一路上,我和云彩儿嬉戏,和小鸟儿唱和。瞧!不怕冷的蝴蝶还在为我伴舞。飞呀飞„„„.众多学生发言:我变成了一只鸟 我变成了小蝌蚪 我变成了一片云 我变成了小水珠

2 我变成了百合花 我变成了小星星 我变成了„

五、即兴写作:模仿文中“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上长出了根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文。(以第一人称,能加上有关科普知识更好)

六、教师巡回指导

第17篇:归园田居 微型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教学设计(20分钟)

归园田居(其一)

三维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思路方法:

在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在玩味中探究诗人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当你走入社会,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分怡然自得,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吧?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到他的田园去看看,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谈出心意。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诗,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侯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拖肩,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

形式: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明确,学生在课前对照注释,疏通了诗句。

三、分析鉴赏,吕诗论读,“归”。

1、信息筛选:

(1)从何而归?官场;

(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3)归向何处?田园。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停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2、分析鉴赏:(1)“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塔中的鱼,是陶渊明自比,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的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的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束缚获得自由。

(2)“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产来写田园生活,里面写人了没有,你能想象出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秀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解的对照,这是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的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无尘杂:没有官场乱糟糟的,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

乐 记”。

有余田:不必做官场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

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求之

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四、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取,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不可说既有积极意义,又含有消极意义,陶退隐归田是在官场辗转多年之后,是迫不得已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难要求他兼善天下。

五、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高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迫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作业设计: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

附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官场 为你而归 压恶

归 返璞归真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快乐

田园

第18篇:微型课教学设计(梁艳峰)

词 组 的 输 入

学 校:庙湾镇第一小学 姓 名:梁 艳 峰

微型课题:

第11课《词组的输入》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组输入的方法。

2、掌握词组的简化输入方法。

教学重点:

1、词组的输入方法。

2、词组的简化输入方法。

教学难点:

特殊词组的分隔输入和简化输入。

教法指导:

1、教师教授。

2、任务驱动。

3、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在电脑中输入汉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速度太慢了,能不能直接输入一个词呢?

二、学习词组的输入

1.师演示方法,输入“学校”这个词组的拼音xuexiao-----按空格键----找选字框中所要的词组前面的数字-----按空格键或数字,这个词就出现在一闪一闪的光标处。

2.师领学生一起做。3.其中一个学生练习,另一个学生看,交换操作。

4.学生练习:电脑 实验 祖国 联想 同学 教育 团结 美丽 5.简明操作只输入词组的声母后击空格键,观察现象。

三、隔音符号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词语。大家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输出来: 西安 女儿(生练习,发现输不出来)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拼一拼,看看这个音节有几种读法: XI AN NV ER(读成一个也可以,读成两个也行。)

师:那怎样才能让电脑明白我们需要的是XI AN,而不是XIAN呢?这里需要用到一个符号,什么符号呢?

师:隔音符号在哪里,大家看键盘,键盘上有两个隔音符号,一个在回车键的左边,一个在上面数字键的左边,但是根据打字的姿势,我们一般会选用回车键旁边的隔音符号,现在请同学们在XI AN之间加上隔音符号,看看能不能输出来。(生练习,发现可以)

师总结:使用隔音符号可以更加准确和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的词组。

四、扩展延伸:多字词组的输入,用智能拼音造词 师:这种输入法只需要输入每个汉字的声母,非常方便,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它只适用于常用词组,对于字库中没有的词组,例如,“教育信息化”一词,对智能拼音系统来说是一个新词,我们第一次输入时必须把所有的拼音都打全。

步骤一:连续输入拼音字母“jiaoyuxinxihua”,

步骤二:按一下空格键,重码选择框里显示出“教育信息化”这个词。这样,“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就造好了,如果以后再输入该词时,就可以采用简拼方式输入这五个字的汉语拼音字头jyxxh,按下空格键后,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这个词。

五、综合练习

输入 美满 友好 快乐 高大 效率 守株待兔 不学无术 有志者事竟成 刻舟求剑等进行练习。 一个学生完成后另一个学生输入。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词组输入法,并且介绍了隔音符号的使用。下面就请大家各显神通,选一组屏幕上的词组,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能成为新一代的“打字高手”。 (生各自比赛)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是《词组输入》的学习,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打字指法,并且学会了看拼音输入单个汉字的方法。在本课中,需要学生迁移所学知识,探索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及单字输入与词组输入有什么不同之处,掌握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并且为学习多字输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是练习两个字的词语,有些单调,而我又没有给学生留较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练习成语或短句,以至于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我太强调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以及新课标下老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我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自主、自由学习和练习,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第19篇:《青花》微型课 教学设计的(全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孩子们好,请坐下

1(点击)请孩子们一边听歌曲,一边欣赏青花瓷器的图片。这些漂亮的瓷器有个美丽的名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对。青花 (板书课题)

请听老师讲一则消息:(出示图片)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师: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求答案。请孩子们打开书翻着21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

1.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点击)找出描写父亲神情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找到答案的孩子把你的左手举起来。不懂的地方,小组可合作学习。开始吧,你看这位孩子多会读书,边读边拿铅笔画着。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来交流吧。你把找到的答案向大家读一读。(点击)很好。

谁来读第一句,你读吧,[(1)父亲回答道:“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①在父亲眼中,什么样的青花才完美呢?(哦,他是要求我自己去创新的青花才是完美的)说明父亲怎样,对②请全班孩子带着父亲对制作青花事业的热爱齐读。

你来读第2句吧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呢?这位女孩子来说说,哦讲(两鬓斑白的父亲年事已高,而“我们”家又是制瓷世家,世代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父亲多么希望“我”能在超越中传承青花的制作工艺,创作出更完美的青花。他想向“我”表达他的期望,但当时的“我”还小,父亲知道“我”还不能理解,于是最终还是沉默。)好样的,你真正读懂了父亲对我的企盼。

②请用你们的朗读把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送进这句话里。 ③请女孩子带着对“我”的企盼齐读。

雏英组的孩子来读[(3)句吧,可是,父亲一脸肃穆。半晌,父亲才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子来说一说(是因为他正用心良苦地对“我”进行引导与教育)你把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得很透彻,掌声给他。

②请男孩子带着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读一读第3句。

全班的孩子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这些细致的描述表现出父亲对我怎么样(你来说 ,表现出父亲对我承接瓷艺寄托着厚望,并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

孩子们真会读书,请看课文插图,它是对课文第几自然段文字的形象展现,对,请仔细观察父亲的神情,用心体会父亲的企盼与良苦用心。

1 3.[小结:]父亲是那样热爱青花,为了让青花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他对“我”满怀企盼,他知道言语的表达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还不能理解,就想方设法引导“我”从实践上去领悟。

4、孩子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首先是自读自悟,然后合作学习,再互动探究,最后小结深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

[

三、深入学习,寻找“我”的心路历程,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作出的艰苦努力]

1.父亲要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

请孩子们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这位孩子,你说一说,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就是让“我”明白: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我如父亲所愿,最终创作了属于自己的青花,我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个过程中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父亲对我的引领。

2.请快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想一想: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在苦苦寻觅那片残缺的青花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板书“我”)你说,对,板书:首先是“寻找”然后是“复制”最后“创作”三个阶段)

4.再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16自然段,请结合自学提示学习(点击),我们先把自学提示齐读一遍。注意运用刚才的学法来学习,我们还要注意,反复阅读,认真体会。

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我”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的语句。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 (3)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4)有问题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5、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可大胆地讨论交流。开始吧,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真高,举左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你们真是有心人,我们来交流吧。

6.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把你要展示的语句读出来。孩子你想展示什么,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向大家展示吧,(板书):父亲,开始父亲对我找到的青花“不满意。接着我找到了复制的青花,却遭到了父亲的“冷眼”),最后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好,(点击)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你说,哦,

一、二句要读出父亲不满意我停留在复制的水平上那种情感,第三句要读出父亲为我能自己创新瓷艺感到由衷的高兴那种情感,很好,请全班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座在最后排那位女孩子来说说,哦(你体会到了父亲热爱青花,并且要求我能大胆创新,超越前人的思想感情,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父亲神态的变化:

①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②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父亲的冷眼。 ③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 孩子,你想交流什么,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来听听,好样的,如果把第二句的情感再深入一些,那就更棒了,老师也想读一读,就读第2句吧。给老师评一评,你们把老师抬举得太高。孩子们请你们带着我满眼迷惘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你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我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真能干)

我的心理活动:

①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的?

②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③父亲要告诉我什么?那缺失的青花到底在哪里呢?

看着你们举着一双双白嫩的小手,望着你们智慧的火花,老师知道了,你们怕没有机会展示你们的成果,现在老师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孩子(点击)来,全班的孩子找一找我创作青花如何努力的语句。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些句子呢,你说,要带着我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的语气来读。好样的,我们来读一读吧。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这位孩子你说,第⑥句你没读懂,谁来帮助他,你来,哦,就是讲我在不断地思索与实践探究中,掌握了祖辈制作的青花工艺,并独立构思,制作自己理想中的青花,这是自己创作的,是属于自己的青花。你真正从读中理解到了我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掌声给他。这位孩子,你懂了吗,很好。

[我的努力:

①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渴望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探访到那片青花。

②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终于找到一片,它竟然和那瓷瓶上缺的那片青花完会吻合。 ③我小心地粘合青花,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

④我决心复制祖辈的青花来弥补那残缺的一片,我要让祖辈的青花不再有任何的遗憾,使它没有丝毫瑕疵。 ⑤我不再希望寄托在寻找古人的青花瓷片上,而是开始自己配料,自己制作那片理想中的青花。

⑥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我在那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完全吻合。]

7、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你说,哦,(点击)你不懂“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你来,你能大胆地向我们交流你的理解,值得表场,只是不完整。孩子们要想彻底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要联系课文中有关内容和语句,如:我的青花应该来自我自己这里呀等等,可带着什么才是青花的归宿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才是青花的归宿,要不断追求,敢于创新等等。然后和同桌两个人先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在班集体来汇报,好,谁来谈一谈你的理解,这位女孩子说一说,(修复和复制只是维持青花的原样,青花的制作工艺只会止步不前,所以不是青花的归宿,青花的归宿应该在继承祖辈制作青花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青花的制作工艺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制作出更完美的青花来,因为

3 父亲追求创新,所以他烧制的青花独树一帜。)说得很全面,(点击)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课文,请你们读读这位孩子的理解,再和自己的理解比较一下,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我们来做一做练习,请用下面的句式,结合我的行动、心理活动和父亲的神态变化,说一说我寻找的经历:你上台来说一说,不要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当我找到那片残缺的青花时,父亲很不满意„„我满眼迷惘„„。

当我找到复制的青花„„时,父亲却向我投来了冷眼„„,我陷入痛苦的沉思中„„。 当我创新了青花„„时,父亲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给我的祖传配方„„)

说得很有条理,掌声给他。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互相说一说,孩子们请把你们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青花的资料和图片在组内交流。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后学习链接,(点击)老师引读前部分,你们接着读后半部分,(人间瑰宝、其瓷、其花、其釉、其色)很好,它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来说一说,(介绍了青花瓷的特点和价值)好样的。“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青花瓷艺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这么完美的青花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们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更让我们明白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师生共同举例,如:戏曲演员、书法家、画家等等)

3、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课后请写下来,跟大家交流。(点击)

下课,孩子们再见。各位领导、各位评委,《青花》一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20篇:《看不见的爱》微型课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找出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执着、坚韧的爱。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一个盲童在母亲的陪伴下用弹弓打玻璃瓶,最后将玻璃瓶打碎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预设:他的妈妈。引导:他的妈妈用什么创造出奇迹?母爱。)

过渡:(播放《秋日私语》音乐)有位诗人说过,“谁在我跌倒时,将我扶起?谁对我讲述美丽的故事?谁给我创痛的地方一个吻——我的母亲。”岁月给母亲带来忧愁,却不能使她对孩子的爱减去半分!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位母亲对失明儿子浓浓的爱。

二、深入体会,感悟母爱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把体现母亲这份爱的句子找出来,然后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能从这些句子中能感受到母爱?(能表示母爱的句子,自由说。)谁来读一读第一处。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深。她的动作是那样轻,她的神情是那样慈祥,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安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慈祥、充满着爱意)

既然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那么他是怎么感觉到母亲的慈爱?(轻轻,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中感受爱。)

你能读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吗?这句话应该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才能体现出母亲的安详和她对孩子的爱。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1名)。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轻一点,慢一点。

(2)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当作者提出要教孩子打弹弓时,他母亲为什么要拒绝呢?(提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失明的孩子?)(母亲不要孩子依赖别人,让他自己自己面对困难,面对现实„„)

理解“顿”(停顿),为什么她要“顿了一下”?(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轻轻”地说,用“轻轻”这个词表示母亲说话声很轻,为什么?(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想让孩子面对现实)

指导朗读。(你们真是有心的孩子,从“轻轻地说”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细心的保护,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引读:在母亲的心里,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她平静地向我解释(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她轻轻地对我说(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是啊,这是多么残忍的话啊,可是母亲没有逃避,也要孩子面对现实,哪怕再不忍心,母亲依然坚定地说(齐)??(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3)“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全的孩子)

母亲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跟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

原来母亲不是铁石心肠,她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着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母亲的心声啊!你能读出这份心声吗?

(点评:读出了母亲的心声;母亲的话外之音;母亲意味深长的话„„) (4)“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理解:“总会打中的。”(坚持不懈,不放弃,不要害怕失败„„)

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自卑时,胆怯时,泄气时,打累时„„)“总会”表现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

理解:“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打中呢?再读读后半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认为只要做了,就能打中;要是没做,就不会打中!)(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都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引:(多方式读句)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啊,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 (提示:这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他”应该改成“你”。)

不做,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

(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却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了信心。)

从“也”字能得到什么信息?(也许是母亲累了,但仍然坚持着,鼓励着孩子。更是因为孩子累了,所以母亲减慢了速度,附和着儿子的行动。)

朗读指导。无论孩子打得是好是坏,是快是慢,那位母亲始终在捡着,递着。谁来读,读出母亲的这份耐心,这份从容。(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爱与鼓励。)

在一起把前面那句描写母亲为孩子递石子的话读一读。此时此刻,你们说母亲递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儿吗?(关爱、希望、鼓励、尊严、勇气、毅力、信心„„)

2、在母爱的陪伴与鼓励下,男孩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向困难挑战。正因为这样,当我转身要离去时,突然身后传来了——听,孩子们!(放课件,深情感悟)师:这“碎裂声”告诉我们:(

3、展开想象:听到这碎裂声,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的心情什么样?回过头,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又听到了什么了?

(师补结尾:母亲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一动不动,她多想站起身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但因为坐的太久,她的两条腿全麻了,根本动弹不了。她仍然安详地微笑着,眼里却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这微笑,这泪花代表了一种——)

4、我们在一起把描写母爱的句子读一遍,这些都是关于人物的什么描写? (作者正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特点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这在写作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提升,梳理感受

1、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看见了一份看不见的爱,练习打弹弓只是这对母子生活中的一件极小的事,可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份不寻常的母爱。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让我们带着对文中母亲的敬仰,带着对人间这份最真挚的爱的领悟再来读读课题。

2、(播放歌曲《母亲》)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母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暧如春。母爱是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只消一滴,你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漫延。母爱是黑夜里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四、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写一篇周记。(必做) 2.继续搜集歌颂母爱的诗歌,文章,读一读。(选做)

微型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