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黄河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6 07:49:0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黄河源》教学设计

《黄河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1 / 3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

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

2 / 3

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3 / 3

推荐第2篇:黄河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和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文章中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是重点,不仅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并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强烈感情的。

2、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则是文章的难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黄河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说说吗?(一句话或一个词均可)

二、出示语段,自由读。

语段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分别指名读)

师述:的确,说到黄河,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天波浪,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是“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雄壮风采。那么,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黄河的源头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学习

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黄河源头的水?

2、自由读

3、4自然段,思考:作者眼中的黄河源有什么特点?(摘取文中语句或自己概括)

3、出示语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

A、黄河源的有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B、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原以为令人向往的黄河源____________,没想到竟是这般_________。 C、黄河源究竟是怎样有趣呢?再读第三段,画出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有趣?

步骤:读句子——体会——带着体会再读

方法:抓住关键词“竟”、“不禁”、“跳”等词和两个比喻句体会。

问题延伸:为什么一块石头竟成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师述:多么不可思议呀,万里黄河的第一桥居然在我手中诞生了。这种“趣”到哪里还能找得到?或许只有这黄河源头了。

D、再读此句。此时此刻,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这句话的?(喜爱) E、师小结。(略)

4、令人向往的黄河源仅仅让人感到有趣吗?

5、默读第四段,看看哪些语句最吸引你的眼球,赶紧勾画下来。

预设答案:①云雾缭绕(师举例)

②像珍珠一样

③闪闪发光

④碧绿

⑥鲜艳

⑦各种各样

⑧奇花异草

6、出示图片,指名读第四段。

7、你能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的感受吗?(不虚此行、百闻不如一见、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等)

四、学习5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指导朗读:

师:看着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

生:“啊!„„”

师:欣赏着那许多的奇花异草,我不禁惊讶———

生:“啊!„„”

师:贴近那珍珠似的泉水,我不禁怀疑———

生:“啊!„„”

3、作者此时的感?,除了喜爱,更有什么情感?(惊叹、赞美与热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句话。

4、师述:是的,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假如你现在就在黄河源头,你最想做什么呢?

5、“这是多么值得纪念呀!”作者要纪念些什么呢?(生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师述:黄河从远古走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黄河向未来奔去,它召唤着炎黄子孙,继往开来。

2、指名读第6自然段,同时播放视频。

3、从一个、多个到全班的形式练读,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4、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生回答)

5、师补充以下资料: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民族,传承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记载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一切一切。黄河见证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黄河见证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黄河见证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六、总结谈话

1、师: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这一汇聚的过程不正象征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吗?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向往,(指板书)因为它不仅——有趣、美丽,而且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然而,如今的黄河却伤痕累累,它不仅多处污染、断流,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干涸。同学们,看看黄河美丽的源头,你们有什么想法?(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如果我们连黄河的源头都失去的话,那我们最后一点水会是什么?(自己的眼泪)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我们用真挚的朗读来表达对黄河源的一片深情吧! 附板书:

11 黄河源

有趣

喜爱

美丽

热爱

汇成(强大凝聚力)

骄傲、自豪

推荐第3篇:黄河源教学教案

《黄河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积累感受和经验;

2、课上,通过抓重点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悟黄河源景色的奇美;

3、课后,走近“保护母亲河”的行动,写下倡议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黄河源头水的有趣、晶莹和值得纪念。教学准备:CAI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播放CAI课件)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板书课题:黄河)

2、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黄河源的呢?作者游览黄河源以后有怎样的感受呢?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反馈交流

(1)课文写了黄河源所处的地势高,泉水清澈,河道细小等方面。

(2)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境真使人迷恋”,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体会到黄河源景色的“奇”呢?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四、精读2—5自然段,赏析感悟

1、默读2—5自然段,想想:你觉得黄河源的景色“奇”在哪儿?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2、预设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1) 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幻”,进一步体会“山高坡缓”。A、从“羊群与白云融为一体、伸手就能摘到小星星”两部分的感情朗读中感受奇妙的幻境; 有感情的朗读“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后再读。 还有那个句子也写出了这种奇幻的感觉呢?读“记得小时候„„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读出神奇的感觉。

B、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产生这种奇幻感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山高”。

C、原来,我们站在这高山之巅,山高,仿佛直入云天,山高,离天一步之遥,但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这难道不是黄河源的一奇吗?

(2)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趣”,体会源头的泉水“河道细小”。 A、从“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中的“有趣”入手指导学生找出黄河源如何有趣的句子。 朗读“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从“不禁”中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情不自禁,兴致大发)“第一桥”为什么要打引号?(这只是一块小石头,不是真正的黄河第一桥。) 还有哪里写出了“有趣”?有感情的读“一股泉水越来越细„„就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边读边体会黄河源的河道十分细小,品读对比。(播放CAI,对比黄河和黄河源的河道)

B、作者和你们一样,完全没料到黄河源头的河道会是如此细小,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中的“竟” C、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黄河源景色的“奇美”,体会源头之水的“清澈”。

A、从“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等句子中读出泉水的清澈,晶莹;(播放CAI展示泉水的晶莹透亮)进一步感受黄河源的泉水与黄河截然不同,体会它的奇美,并有感情的朗读。

B、谁会想到那浑浊的滚滚黄河竟源自这清亮无比的泉水呢?出示“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 C、读出自己的感受。

3、(播放CAI)小结:那山是那么温柔,那云如同精灵一样,纯洁中带着一丝神秘,泉水甘甜清澈,在奇花异草铺就的缓坡上缓缓地流淌,在这里,你渴了,捧上一掬甘甜的泉水,滋润心田;你若是不开心,就来到这儿痛痛快快的打场水仗,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殆尽。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带着你们的向往与期待再读“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

4、回顾全文,师生配合读重点句子: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梦想,每当看到那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时,我就希望有一天能看看他的源头。这一天终于要到了,当我看到那缓缓的斜坡出现在我的眼帘时,我不禁欢呼(生读: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当我看看到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那细小的泉流时,我不禁惊讶(生读: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当我看到那如珍珠般晶莹透亮的泉眼时,我不禁怀疑(生读: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啊!)走过黄河源头,我依然久久不愿离去,我不禁赞叹(生读: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这黄河源头胜似人间仙境!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作者除了看到黄河源头外,还看到了什么?

2、交流后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有感情的朗读。(播放CAI) 拓展活动

七、拓展活动: 为“保护母亲河”活动写一份倡议书.

推荐第4篇:《黄河源》教案

《黄河源》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最后一段,体会用词的准确,以及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你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PPT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猜的非常对,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之一黄河。 2.板书课题“黄河”

3.师:请问同学们,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对黄河有什么印象吗?(生畅所欲言)

师:确实,黄河是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可是这壮丽的黄河发源于哪里,它的源头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神秘的黄河源吧。(板书课题“源”)

4.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题吧。5.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同学们一起来说说这个“源”是什么意思呢?源头。那黄河源呢?黄河的源头。

二、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课后生字的读音。

2.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作者游览完黄河源有怎样的感受呢?(提示: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词语来回答)同座位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生:迷恋(板书)

3.同学们很会找,这么快就找出了答案。那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呢?

(PPT出示思考提示:黄河源头有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你迷恋? 现在请同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的景色画出来。

三、具体体会(引导:这些景物有哪些让你迷恋之处呢?请找出具体描写的地方。蓝天、白云、鲜艳的鲜花哪里都有,为何我只对黄河源的这些景色感到迷恋呢?)

1.第一段:也许你想象中的五千多米的高山一定是非常险峻的吧,可是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里的景色使人迷恋呢?(提示:这个景色有哪些值得让人迷恋的地方呢?) 生:(相机引导学生回答:这里写出了山高坡缓。) 师:那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次。

2.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白云一会儿在蓝蓝的天上飘舞,一会儿又在半山腰里游荡。山上的羊群裹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里的景色使你迷恋呢? 生:那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次 (1) 重点体会出“飘舞”、“游荡”、“若隐若现”,表现出白云的轻盈。 (2) 语言点:一会儿„„一会儿„„

3.黄河源的泉水

(1) 引导学生体会句子:

一股泉水越来越细,河道竞像我们小时候在渠边挖的小水沟,一块块小石头就像摆在棋盘上的棋子。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里的景色使你迷恋呢? 生:(引导:因为这里的泉水很“有趣”)

师:怎样有趣呢?(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河道像“小水沟”,小石头像“摆在棋盘的棋子”)

师:那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次。 PPT图片:奔腾的黄河

师:同学们看看这黄河的图片,和作者描写的黄河源比较,有什么体会呢? 师:谁也无法将眼前的黄河源与“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等词联系起来,令人惊奇之余又是那么趣味盎然。

于是,作者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

师:面对如此有趣的黄河源,作者又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呢?

生: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师:同学们想想,这里的“第一桥”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这只是一块小石头,不是真正的黄河第一桥。)

师:作者做出了如此的举动,心情如何呢?(兴奋)那就请同学们带着兴奋之情朗读下这句吧!

师:因为泉水的有趣,所以使人迷恋。那还有什么景色使人迷恋? 品读第四段。“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泉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把碧绿的草坡点缀得十分鲜艳。几十条细流沿着布满奇花异草的缓坡向一起汇去„„”

师:为什么这处的景色使人迷恋呢?谈谈你的感受 生:(引导回答:泉水的晶莹,景色的梦幻)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吗?(从你的朗读中啊,老师也仿佛看到了那梦幻般的美丽的景色)

谁会想到那浑浊的滚滚黄河竟源自这清亮无比的泉水,源自与如此梦幻般的黄河源头,作者再次发出感叹:

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 师:在作者的感叹声中,我们感受到什么?(怀疑,兴奋、喜爱)

4.黄河的源头真美啊!正是这些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可是作者迷恋的紧紧是黄河源头的景色吗?读最后一句,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奔腾的黄河是有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这个汇集过程象征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找出能看出顺序的语句画出来。

1.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

2.越往上走。

3.又走了几十步。

总结: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那同学们可以仿照着这种顺序来写写我们非常熟悉的校园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试着来写一写。

推荐第5篇:黄雨伞教学设计

黄雨伞

一、导入

1同学们,下雨时我们会选择不同的雨具,更多时候使用的是雨伞,那么,你留意过你的雨伞是什么颜色的吗?

2是呀,雨伞的颜色五颜六色,今天,我们要读得一本书,书名叫做《黄雨伞》,作者为什么选择用黄雨伞作为书名呢?带着这个谜(书名之谜),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

3环衬是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广阔,蓝色代表着想象,蓝色代表着神秘,书一开始就预示着书中充满着想象与神秘。

4打开扉页,除了书名,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①【韩】柳在时

著/绘

是的,这是一个韩国的作家,柳在时写得书,并且书中的绘画也是他画的,它是韩国很有名的一个儿童作家和画家。 ②申东一

作曲

和以往的书不同,后面通常是翻译者的姓名,这个后面确是一个作曲家的名字,又是一个谜(译者之谜)。 ③图上画了什么

一个小孩打着一把黄雨伞,看来这个故事不仅和黄雨伞有关,还有这个打伞的小孩有关,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知道,暂且叫他打黄雨伞的小孩吧! 5精彩的故事就要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欣赏

1(师放故事)看懂了吗?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先来说说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往读的绘本故事有什么不同? ① 无字书

无字书,是绘本的一种,书中没有一个字,完全靠画面来讲述故事,用一个个零碎的画面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我们读这样的书,就要特别观察书中的细节,你会发现书中精彩之处。 ②配乐

和以往我们读的绘本不同,这本书一定要配合着音乐来读,音乐随着画面中的内容,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悠扬甜美,音乐与画面相互应,伴随着整个故事。 解开第二个迷:作曲之谜 ③故事

书中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慢慢来看。师解说故事

三、细节

书中还藏着许多的迷,你们想不想去解开他。

1数字之谜:书中藏着和数字有关的内容,你刚才看到她了吗?随着每一页的翻开,数字都在一个个增加。由一把变成两把,三把。

2色彩之迷:书中还有许多与颜色有关的画面,你观察到了吗?随着数字的增加,色彩都会不一样。

3想象之谜:书中还藏着许多的故事,每一把伞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心情之谜:最醒目的颜色是什么颜色?黄色代表了什么?

解开第一个谜:书名之谜 黄色代表了醒目,清新,暗示着作者的心情,也提示我们阅读者的心情。

视角之谜:鸟瞰——平视 ……

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迷,留待你以后每一年再去读一读这本书,每一次读相信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三、链接

1其他无字书推荐 《雪人》雷蒙。布力格斯

《红色的书》 芭芭拉。莱曼 2诗歌

《雨巷》

3歌曲

汪峰《在雨中》与《黄雨伞》作对比 4描述

雨、伞、下雨天的心情 5讲述

雨天发生的关于伞的故事

推荐第6篇:习作教学设计黄敏

三年级下《习作4 》教学设计

六安市裕安区城北小学南校 黄敏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

左一片,右一片,中间隔着一座山,猜不着就听一遍。

(打一人体器官)

2.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耳朵。

3.老师还带来了好多种声音,请大家猜猜是什么声音? 师演:

拍巴掌(啪啪啪),敲小鼓(咚咚咚),摇风铃(丁零零) 放录音:

火车鸣叫(呜——突突),小河流水(哗啦啦),雷鸣闪电(轰隆隆)

4.师板书介绍: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都叫象声词。写作文用上这些词的时候,用一般都加上引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象声词。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1.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的存在,当我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和文章就更精彩了。 2.播放课件。

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组议一议,派代表说一说。(要求用上象声词)

汇报:夏天的中午,天上的乌云越聚越多。突然,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大树被吹得“沙沙”作响,左右摇晃。眼看大雨就要来临了。 师小结:是啊,暴雨前家里、田野里或是大街上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展开想象,都来补充补充。 3.播放课件。 观察画面,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各小组议一议,派代表汇报(注意象声词的使用) 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球,他们跑啊,追啊,个个累得满头大汗。“砰”,又有人射门了!小名朝迎面飞来的球扑了上去,只听“啪”的一声,小名摔了一跤,球从他身边射入球网。

师补充:他们玩得多尽兴啊!想想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是怎样组织这次球赛的?他们的心情如何?给他们起个名字,编进故事里。

三.出示习作要求,学生练写。

1.要求: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2.同位互相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么写。 3.练习写作,注意书写工整,象声词要加引号。

作者姓名: 黄敏 单位: 城北小学南校 邮编:237000 电子邮箱:huangmin1898@tom.com 联系电话:0564-3680258

推荐第7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黄莎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流江学校:黄莎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推荐第8篇:蜗牛教学设计黄芬

《蜗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蜗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动物”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小动物,和对几种小动物进行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这些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发展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内容的能力和观察对象进行描述、记录的能力,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的小动物,珍爱生命。第一课已打开了观察探索小动物之门,寻访了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熟悉了身边小动物的栖息之地。《蜗牛》这一课将对蜗牛进行细致观察,不仅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 学情分析

蜗牛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说他们常见到蜗牛,也知道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栖息,陌生是说他们对蜗牛身体构造并不了解。除此之外,孩子们对于蜗牛靠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爬行的,也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就通过观察、讲解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和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并能把它画下来。

2、了解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3、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观察的过程。

4、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2、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在校外找蜗牛,并把它带回课堂上(每人带2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课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2、学生介绍交流:草丛中,花坛边……

3、小结: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观察了解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谈话:你是否观察过蜗牛?你对蜗牛有多少了解?请简单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印象中的蜗牛。

3、蜗牛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们还需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我们该如何观察蜗牛呢?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5、交流汇报,小组间质疑补充。

6、教师概括(借助PPT强调):

①按一定顺序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由头到尾; ②观察要耐心,要安静; ③看不清楚时,可借助放大镜; ④如实记录发现,可写可画。

7、学生观察蜗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8、汇报交流(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①蜗牛的身体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②头上有两对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③腹部柔软,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④壳上有一圈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借助蚊香,时钟等帮助学生理解)

⑤用小棒触碰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9、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蜗牛的运动很有特点,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蜗牛运动时的特点,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小结归纳:

①使蜗牛在透明杯子或玻璃片上爬行,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②给予蜗牛适度的刺激,了解它对刺激的反应。

5、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汇报交流: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

①蜗牛的足叫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

②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 思考:这些黏液有何作用?

讲解:黏液可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 ③蜗牛爬行时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7、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①提问: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②学生交流。

③蜗牛不光能在平面上爬行,还能在各种物体表面上爬行,本领可高了。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蜗牛的爬行本领。

方法指导:将蜗牛分别放在树枝、棉线上,待放平稳后,再松手,不要离桌面太高,以免摔伤蜗牛。

④学生将蜗牛放在树枝上,棉线上,观察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四、饲养蜗牛

1、谈话: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运动特点。蜗牛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让我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寻找吧!

2、思考:如何饲养蜗牛?

3、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要求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了解它的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点,为下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2、蜗牛

(一)

有序观察,整体——局部,头——尾

推荐第9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黄皦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东区) 黄皦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人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一向不太受教师的重视,以为既然是“略读”就可以简单,学生大概了解课文意思,教师大略指点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费精力去详细备课。或者干脆把它当作精读课文来讲,老师指导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少。这都是认识上的误区。《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把“略读”与“精读”相提并论,可见略读课文对指导阅读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有助于更好的利用语文资源,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阅读的任务。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试图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大量吞吐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设计特色】

1、突出个性化阅读,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2、强调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初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课文,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在阅读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表达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了解秦兵马俑,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感悟,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多渠道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查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多渠道收集与秦兵马俑相关的资料,如:各俑坑的规模,兵马俑的数量、种类等。

师问:同学们通过哪些方法收集的资料?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做了很多预习工作,这是上好这节课的重要前提,因此检查、落实就很有必要。同时也贯穿多渠道收集信息的理念。)

二、欣赏录像,激情导入。

1、播放电影《英雄》片断。师:电影艺术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威震四海的秦朝军队。看,这气势多么庞大!以至于秦始皇还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兵马俑坑作为自己的陪葬,就是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没去过的同学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整理后部 分板书。)

(设计意图: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则更具有情趣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那神奇的地下王国去探秘吧!

(设计意图:电影片断气势宏大,音乐震撼力强,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兵马俑秘密的冲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归纳写出了兵马俑的特点?(课件出示问题。

(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师问: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一个过渡段。)用哪个词连接起来的?(不仅„„而且„„)

3、师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这些特点?(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设计意图:本文层次清楚,中心明确。从抓中心段入手展开学习,也有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巩固了对过渡段的认识。)

三、分模块学习课文。

(一)、规模宏大

1、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自学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批注,读后谈感想。 师随机提示写法:列数据、比照熟悉的事物。

2、课件出示一号坑全景图(配乐,问: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 支队伍?

师:让我们想像着这支庞大的军阵,一起来读读作者看到的情 景。(生齐读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用课件出示。)

3、学生补充介绍二号、三号坑的情况。(可以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从学习网站上获取信息并回答。学生的图片资料用实物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本段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并且读、思、写、说相结合,随机穿插学习写作方法,加上自己补充资料,既有自主学习,又有教师的引导,还有课外资料的延伸。)

(二)、类型众多

1、过渡:兵马俑都是仿真人、真马造成的,他们的身份、兵种不同,装扮也不同。让我们下到坑内近距离的看看。

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俑特写图,问:课文中写了哪几种俑?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各组挑选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结合课文和自己收集的资料,或浏览学习网站,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进行讨论、研究。

3、汇报、交流。(各组推荐一人汇报,其他人可以补充。教师随机点出相应图片,或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时,已经在头脑中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形象画面,对课文产生了阅读期待。此时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交流资料,一方面能使学生和文中描写兵马俑的句子产生共鸣;二是给学生加大了信息量,在短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三)、神态各异

1、过渡:是啊,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八千尊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神态。让我们再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去看一看吧。

2、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课文(配各种俑神态图),学生自由朗读。

3、师问:这段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排比、想象等。)师 生合作开火车朗读。

4、师问最后一名学生:你读的是神态、想象吗?为什么不读了?省略号什么意思呀?让我们大家也一起来展开想象好吗?。

5、学生从学习网站上欣赏更多图片,任选一尊,要求用 “有的„„好像„„”描述他们的神态和想法。

6、师:是呀,这些兵马俑千人千面,活灵活现,真让人惊叹!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美这一艺术杰作吧!(齐读9自然段)

7、问:“绝无仅有”是什么意思?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举世无双)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读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让学生读后再进行想象说话,既训练了说话,又启发了想象,并借助文本,开拓了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升华情感。

1、师:这一伟大的奇迹一经出土就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 100多位国家元首都发出了赞叹。你知道一句吗?(学生从学习网站上找到相关信息,指名读。)

2、师:面对这绝无仅有、气势恢弘的兵马俑,你想说些什么?每人在留言版上写一句心里的话。(大屏幕滚动出示)(点几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师:学到这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设计意图:由说到写,是为了在语文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的话语。并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而这里要求学生通过键盘写话,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有成就感,也练习了打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对秦兵马俑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它还许多秘密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去探索。同学们,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我国其他世界遗产的资料。我们再来举行一次展示活动。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要求是针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单元习作提出来的,为习作做好准备,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延续和拓展。)

(本课曾获“第十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课一等奖)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黄 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时侧重学生自读自悟,加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尤其是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语文学习之中,既有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又有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和向亲身感受过的亲人了解情况,这个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亲身体验的学习的乐趣。

其次,课堂上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空。从主动质疑到自学第二自然段,再到小组合作研究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学习文中想象的写法进行想象说话,最后自己在键盘上敲击出心中的赞叹,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成就感,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升华了情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另外,学生对收集信息的兴趣很大,收集的资料也很多,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再者学生的打字速度也还较慢。当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有点高,他们还可以不断学习。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便利,自己也学到了许多方法,增长了许多知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也会更多、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

推荐第10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黄莎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流江学校:黄莎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第11篇:《雨后》教学设计(黄国庆)

《雨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内容,感知“雨后”“云彩”“河流”等意象涵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诵现代诗歌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并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3、通过本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历程,激发学生追求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手许美静演唱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在迷雾中让你看透/阳光总在风雨后„„

生活有时是无奈的,但经过我们的努力,它又是美好的,正如雨后的彩虹。今天,我们来学习席慕蓉的诗歌《雨后》。

二、进行新课:

1、简介席慕蓉:

席慕蓉,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淖 nào (1)烂泥,泥沼:泥~。污~。~泞(泥泞)。 (2)〔~尔〕(蒙古语)湖泊,如:“罗布~~.滂泊:同“磅礴”, 形容词,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漂泊(piāo bó)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2)师生交流诵读诗歌的方法,如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 (3)学生个别朗读诗歌,教师给予点评;然后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3、分析诗歌内容,感知“雨后”“云彩”“河流”等意象涵义: (1)学生诵读诗歌,用“我从„„句子里读到了„„的含义”进行说话。

(2)教师指导: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问: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讨论,明确: “前行”“盼望”“搜寻”等应该是“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的前提,如果能够在希望中探寻,最终会汇“雨”成“河”。“河流”指生命的最终成功。

“逐渐加深的暮色”“不可知的泥淖”等句子写了“我”在生命探寻的旅程中所经历的坎坷、挫折。

“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两句诗中,诗人呼吁人们要敢于面对生活的磨砺。

明为写自然界中的“雨后”,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灵经受生活洗礼,更加洁净。

4、探究诗歌主旨,体会作品的意境美:

这是一首朦胧诗。明为写自然界中的“雨后”,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灵经受生活洗礼,更加洁净。人生无坦途,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生命探寻的旅程中,我们难免经历坎坷、挫折和悲酸,但我们要敢于迎接暴风雨的洗礼,要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只有这样,“心灵”才会更为“洁净”!

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其对诗歌独特的理解。

三、小结本节课内容:

自然之雨是一首诗,人的生命也是一首诗。生命是诗,在困难(泥淖)面前,你必须在努力前行中搜寻——盼望——等待,在风雨中洁净自己的心灵,漂浮不定的一生终将汇成一条精神的河流(“云彩”化“雨”,“雨”汇成“河”)。

四、作业: 朗读下列席慕蓉的诗句,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抒发的感情:

1、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2、青春的锦绣与贵重,就在于它的天真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3、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脸。

4、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这个世界好大啊!路这样长,生命这样短暂,浓雾又这样久久不肯散去,那么,要怎样才能告诉你,我已经来过了呢?

《雨后》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这首诗歌属于朦胧诗,其中蕴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明为写自然界中的“雨后”,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灵经受生活洗礼,更加洁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我们要勇于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战胜困难和痛苦,只有这样,“心灵”才会更为“洁净”!

要让初中学生理解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播放歌手许美静演唱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对于人生的历程有个初步的接触。接下来重点朗读诗歌,理解“雨后”“云彩”“河流”等意象的涵义,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作业设计是本课知识向课外的拓展,只要学生有点滴感悟,能说出片言只语就可以了。

第12篇:黄艳教学设计心得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与活动设计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究竟该怎样进行英语课堂设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认真的学习后,我反思自己以前的不成熟的教学设计,缺乏“课堂设计”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指的就是教师在针对一个具体学生群体和学习任务时,如何突破环境和种种制约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努力。所谓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指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都有收获。先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从教材整体考虑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不等于教课本。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自己沦落为课本的奴隶,他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完成几项练习,教掉几页课文,而没有考虑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教材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需要。缺乏这些思考的后果是教学变成教课本。注重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特别是对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都达不到教材的要求,因此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农村中学的老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主动领会,掌握知识技能。

二、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切记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很多教师学习了一点点教育学知识,便错误地认为每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必定和一项“情感目标”相联系。情感目标是教师的长期目标,也是一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把情感目标蕴含在平时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态度之中,如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很不幸,外语教学就是不停地对付错误的过程)、如何对待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学生的个人问题等等,总之,情感目标并不是一个显性的目标,可以随意组合在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例如我们在教授“冠词”知识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教育学生在学习“冠词”时要“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和“热爱同学”之类大而空的目标,情感态度由于蕴含在一系列态度,行为和师生的交往之中,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能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原则去遵循,而无法在具体的一点一滴的教学细节中去专门教授。如果硬性地规定每堂课都要把

情感目标设计进去,那所有的课程都有可能变成“宗教课”或者“道德教育课”,那样的教学效果将十分可怕,教师们不难想象结果如何。

还有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留于形式。教学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的教学要求;反之,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次公开课,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的热闹,让学生自编儿歌竞赛,可那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之前的活动占了大量的时间,真正的教学重点又没体现,总感觉那个活动的设计在那节课中没有存在的价值,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要遵循教学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注意活动的前后安排,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对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要有判断、取舍的能力,有些活动即使很好,学生也喜欢,但是与本节课教学没有多大的关联,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听说读写这些能力目标一定要贯穿其中。所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创设情景,体现趣味性,有利于师生互动

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由于中学生他们还是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变的、有新奇感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如:英文歌曲、小组竞赛、猜测、传话、小品、接龙、辩论、记者招待会、模仿表演等等,这些活动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课堂活动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活动要便于操作,不能流于形式,把握时机

一些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学任务不明确,程序复杂,浪费时间,评价标准也不够客观,有时同学之间为了输赢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最初目的,常常以失败告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多样性、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使课堂活动前后连贯紧凑,循序渐进,给学生一种前进感。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为此要努力做到:合理分配每个活

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考虑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要提出要求,活动指令简洁化;设计的活动要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有序的实施,长期坚持就一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13篇:河源新闻

1、

8-12 河源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紫金县苏区镇揭牌成立。

2、从市林业部门获悉,连平县被纳入全省森林防火重点整治的示范点。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日前在连平县召开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时要求,连平县105 国道周边各镇要重点整治区域内的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

3、市公安局从7 月15 日开始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截至8 月10 日,交警部门共查扣大小车辆38 辆、摩托车 958 辆,扣证51 本,查处酒后驾驶2 宗,查处违法停车339 宗,纠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303 宗。

4、近期,在严厉打击利用“老虎机”等游戏机赌博、聚众赌博专项行动中,源城公安分局再次重拳出击, 连续端掉两个游戏机赌博窝点,抓获涉赌人员 10人,收缴赌博游戏机13台、游戏币3100枚。

5、维护“三电”打击犯罪,群众发现并向公安机关举报,据此破获此案的,根据举报线索价值,将给予举报人、有功人员五百至两万元不等的奖励。(“三电”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

6、河源人居环境指数全国第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 年城市蓝皮书》,在城市科学发展的各个分项指数中,河源在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绿色、低碳、方便、宜居的良好环境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其人居环境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四。

7、我市启动今年“全民健身日”活动

今年8 月8 日是第三个全国“全民健身日”,为增强人民体质,共建幸福河源,共享绿色生态,我是举行了第一次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自行车绿道行活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区范围内已建成28 公里的自行车绿道,为全民健身运动增加了空间和场地,也倡导和引导了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第14篇:河源森林资源

河源森林资源

河源市可用林业资源

1.全市有林业用地183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3%,排名全省第三,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1.2%;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800.37万亩;森林蓄积量4778.5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35亿元;森林覆盖率71.8%,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源城、东源、连平、紫金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区。

2.如果按单纯的经济价值计算,一亩森林每年可吸收2.5吨二氧化碳量,河源森林资源一年吸碳量可达4500万吨,交易价值达4.8亿欧元。

3.新一轮绿化广东,更注重推动林业建设从量的恢复向质的提升转变。因此,我们要做的,应是对现有的地方推动林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

4.作为林业大市,河源林业产业尤其是特色生态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地产出率低,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例不到10%,是我市农村经济效益较低的行业,与林业大市的身份不相符。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林业产业。

5.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不是掠夺,而是打造特色生态林业产业体系,让“母鸡生蛋”。森林围村(万村绿)、围路、围镇、围城,在绿水青山上崛起一座座“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河源森林碳汇价值4.8亿欧元

地球在年年变暖,使地球变暖的“祸根”,不是太阳,也不是地球本身,而是我们人类。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候的变化。

广植树,降温度。生长出大量的森林树木可以让地球恢复到最佳状态。而且,谁捷足先登,哪个地方林相美、空气好,那里的人民就率先享受“低碳生活”。当CO

2、SO2排放权交易一旦使空气成为交易对象,“碳交易”(注: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形成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称为“碳交易”)、“买空卖空”时代就会来临,人们就会进入“低碳经济”社会。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形成的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08年成交总额为1263.45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下,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些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河源山好水好人不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拥有较大碳排放交易的资源空间。在此机制下,碳减排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日趋扩大,未来几年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欧洲市场的交易价格是12欧元/吨。如果按单纯的经济价值计算,一亩森林每年可吸收2.5吨二氧化碳量,河源森林资源一年吸碳量可达4500万吨,交易价值达4.8亿欧元。依

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原则,我国也正在探索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保护区将可利用碳排放供给空间进行碳交易,得到实实在在的有偿服务价值,最终促进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碳交易,将让山区河源成为利益补偿机制下的受益者。

封山育林让山林休养生息

“新鲜空气”一旦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保护青山绿水就是首选目标。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的决策,这是广东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成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广东的新期待。与“十年绿化广东”比较,当年主要是消灭荒山,目的是还历史欠账,注重的是量的恢复;而新一轮绿化广东,更多的是面向未来,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履行国家承诺的高度,更注重推动林业建设从量的恢复向质的提升转变。因此,我们要做的,应是推动林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

其实,我市对森林碳汇工程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止。5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近200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11.96万亩。据市林业局局长张富城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全面实施封山育林,狠抓宜林荒山造林绿化、东江水源林、生态景观林带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建起以国家、省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生态屏障,拥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800.37万亩,全市有林业用地1832万亩,森林覆盖率71.8%,位居全省前列;建成自然保护区36个、总面积354万亩;建成森林公园9个,总面积14.5万亩;森林生态景区10多处。

资料同时显示,通过抚育中幼林和全面封山育林,我市“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说,森林资源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等级偏低,又因资金的短缺,影响和制约着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有识之士说,搞好林业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封山育林,政府首先要花大力气抓好森林防火。我市有1030万亩林地分别实行全封、半封、轮封,让山林休养生息,就是先见之明。政府出台森林防火问责制,对森林防火工作不力造成损失要担责,带动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足以维护生态安全和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森林资源,认真执行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两个约束性指标,实施最严格的依法治林措施,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改革林业体制,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财政统发工资,不再靠砍树养人;剥离债务,所有市县属国有林场由商品经营型林场转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尽快消灭全市112.2万亩宜林荒山,改造252.8万亩疏残林、低效纯松林和低效桉树林,代之以生态功能好、水源涵养能力高的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木本花卉。全市上下目标一致:将河源建设成生态优美的“广东香格里拉”。

第15篇:河源地震

中新社河源2月16日电 题:广东河源地震震中区民众生活见闻:安静祥和生活照旧 作者 宋秀杰 朱传明 徐小瑜

“嗡,嗡,嗡„„接着房屋开始摇晃,窗户玻璃呼啦啦地响,从梦中惊醒后,我立刻想到地震来了,没穿好衣服就拉着老婆拼命往外跑。”说起16日凌晨2时34分发生在广东河源东源县的4.8级地震,黄世堂心有余悸。年近60岁的他说,这是自懂事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地震。

记者在黄世堂家看到,房屋的边缘被震开了几条粗细不一的裂缝,屋顶的瓦片被震偏,边上瓦片掉落一地。

黄世堂告诉记者,第一次地震持续了十几秒钟,随后隔几分钟震一次,大概凌晨3时30分后才慢慢平静下来。他说,当时虽然很怕,但并没有影响天亮后的工作。

据了解,此次地震震中区位于东源县锡场镇,记者走访该镇各大街小巷感受到,当地民众并未因地震而受到很大影响。老人悠闲地在家门口喂鸡,孩童自在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嬉闹玩耍,整个村镇一片祥和。

当地村民黄大娘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起来开店做生意,谈及此次地震,虽感后怕,但丝毫不影响小店营业。她说,天还没亮就听到村口有很多人,知道肯定是河源市和东源县的领导赶过来了。“我们有信心应对这次的地震”黄大娘说。

黄石浓是锡场中学的校长,该校100多名学生,50多人住宿,“一感觉到地震,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学生宿舍组织学生撤离”黄石浓心有余悸地说,“所幸未发生大事。”黄石浓介绍,因为河源市属于广东省地震频发地区之一,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地震演练。据了解,该镇所有学校未受到此次地震影响,均正常上课。

据了解,此次地震引起广东省、河源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天凌晨5时,广东省地震现场工作组顺利抵达河源市,参加该市防抗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河源市市长彭建文会上指示,尽快摸清情况,维护社会稳定,做好救援准备和加强应急值班,并亲自到震中区慰问群众,了解当地群众震后生活情况。

据悉,河源市属于广东省地震频发地区之一,河源境内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又称新丰江),此次地震是由于人工湖蓄水诱发的地震,是自1962年新丰江地区6.1级地震的余震,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钟贻军称,近期广东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完)

第16篇: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

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重视藏族传统生计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关键词:藏族 传统生计 黄河源区 生态安全 玛多县

作者邵侃,女,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口红,女,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地址:湖南省吉首市,邮编416000。

青海省玛多县被称为“黄河源区第一县”。20世纪70年代,该县曾经是全国边远藏族牧区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的牧民,上县城买食品都是成袋成袋往家扛,连烧火取暖用的牛羊粪都用毛毯盖着。那日子,真的是比蜜还甜。”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变,由此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决策部门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多种生态救助机制虽不断付诸实施,但效果未尽人意。中国藏族牧区曾经很富裕的人群,如今要么走上“生态移民”之路,要么沦为“生态灾民”。“一方水土已经养活不了一方牛羊,更养活不了一方人”。对此有必要做出深入反思,笔者也因此与玛多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年7月和2010年8月,由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师生组成的调查队伍两次来到玛多。这两次田野调查,基本上围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藏族传统生计展开。调查主要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主,也进行了相关的实地测量,包括草库伦墙体遗迹测量、鄂陵湖探方测量、山坡草甸坍塌测量、不同草甸土层厚度测量等。本文引用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均来自这两次田野调查及当地乡民提供的文本资料。调查发现,藏族传统生计的发掘和利用是恢复黄河源区生态的重要凭借手段。如果忽视了藏族传统生计的重要性,则难以在该地区建立起长期发挥效能的生态恢复机制。

一、黄河源区生态研究概况

黄河源区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带,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干扰,黄河源区近年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生物物种锐减、湖泊和湿地萎缩等多种形式的生态灾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水涵养功能下降,黄河径流量减少,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1996年,扎陵湖、鄂陵湖两湖之间首次出现断流;1997年1月至3月,黄河在国道214线黄河桥河段断流;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黄河在扎陵湖、鄂陵湖中间再次出现断流,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牵涉到临近上千个小湖泊的消失,造成1999年底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位下降2米多。1988年到1996年9年间,黄河源区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23.2%,共计少来水227亿立方。

近年来,关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源区水资源涵养能力锐减和土地资源退化等主题上。他们大都致力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T)解析该地区生态时空格局的变化。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之上,以卫星遥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同时结合气象、土壤类型等资料,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综合评价,为决策部门提供最准确、最具体的资料支撑。其中所使用的TM图像解译,还可以直观描绘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但是,综观当下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解读所呈图像需要建立比照系统,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黄河源区展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时甚短,验证的时间和频率都不够,参照系统的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而可能会出现解读结果的迥异。例如,同样是以玛多县为例分析黄河源区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有的研究者断言,截止到2000年,玛多县沙化面积达2388.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65%;而另一些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更是触目惊心,到2000年玛多县历年土地沙化面积累计已达16,33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7%。研究结论如此悬殊,往往使资料的使用者难以适从。

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对黄河源区生态问题做出了深入探索。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民族学者的研究多偏重于文化分析。有的学者认为,藏族通过神山崇拜,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也有学者以“习惯法”为切入点,提出重构青海藏区被扭曲、被遗失的地方性知识,发挥本土人群的主体性作用,对区域内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及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此类研究在探讨当地族群传统文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智慧则疏于关照,更少涉及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探讨。

美国生态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在其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探讨他所称的“文化内核”时,认为“文化内核”就是指文化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经过磨合而形成的文化生态耦合体,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的传统生计。在某种意义上讲,藏族居民数千年以来能够源源不断地生息于这一地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传统生计模式能够适应黄河源区特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规避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黄河源区的生态恢复建设中,立足于藏族传统生计,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当代自然科学技术做支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的耦合及近来的相关问题

玛多县位于高原台面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西北高,东南低,为山地草原,多为草甸植被,山间有平坦草地、沙地、沼泽湿地。由于气候严寒,这一地区土壤成土过程缓慢,发育不良。地下存在的永久冻土层成为植物生长的关键性限制因素,与上面的泥炭层和腐殖质层一起构成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

玛多地区气温较低,年均气温在零下4.1℃,除5-9月份外,各月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以下,因此在地下形成了永久冻土层,即便到了盛夏时节也不会解冻。所谓泥炭层,就是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主要包括在隔绝氧气、微生物活动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完全降解后形成的炭末和泥土的混合物,以及掺和其间的少量没有完全降解的腐殖质。这是数千年以来在高寒环境中积累而成的特殊结构层。泥炭层是地表和地下永冻层之间良好的绝热层,但泥炭层自身缺氧,气温又偏低,肥分无法为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因而很难支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腐殖质层就是在土壤表面由植物的残株或者牛羊的粪便堆积而成的处于半降解状态的一层有机物结构。同样由于气温偏低,植物残株和动物粪便很难彻底降解。有些残草在数年之后还能保持基本样态,牛羊的粪便更是因为不会腐烂而形成了当地奇特的生态景观――“粪石”。疏松的腐殖质层也是地表和地下永冻层之间的屏障和绝热层。腐殖质

第17篇: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李晴 马路镇中学

教学目标

1、读清字音,读清句读,牢记文学常识。

2、掌握课文意思,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学习议论文的三要素,特别把握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读清字音,读清句读,牢记文学常识。掌握课文翻译。 教学难点

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的掌握,了解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说”这种文体,并补充以论文相关内容。

一、课堂导入

1、课前反馈(ppt出示)(7分钟) 解释词语:正襟危坐 虚怀若谷 当仁不让

(请A4的同学到黑板展示反馈,A1的同学订正计分) (师ppt出示反馈答案,生齐读答案巩固记忆)

2、新课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看过一个电视剧叫《铁齿铜牙纪晓岚》吗?还记得我们在上学期学过纪晓岚的《老翁捕虎》吗?它选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那么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文学家袁枚,他的《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成就也特别高,在当时他俩合称为“南袁北纪”。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枚的一篇关于读书的佳作《黄生借书说》。

(加粗字体部分用ppt板书,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二、自主学习(ppt出示)(20分钟)

1、作者介绍(生根据课前预习抢答,师补充)(5分钟)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 代表作《小仓山房文集》、《子不语》、《随园诗话》 诗风清新灵巧,描写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

(师进行随堂检测文学常识内容,提问方式,主要抽测对象为B

3、B4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计分并评价,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2、熟读课文(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结合课前预习和工具书,确定生字读音。

(2)师播放原文范读音频,感受课文读音和句读。 (3)老师带读,边读边划好节奏,强调文中易错的读音。 (4)请3位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指出朗读错误的字音和句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师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强调易错点)

三、合作探究(5分钟)

1、怎样理解课题中的“说”,你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请详细介绍。

(由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讨论的结果,要教会B组的同学怎么理解,怎样回答?)

四、展示提升(7分钟)

(展示合作探究中的问题答案,主要由B组的同学进行回答,A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1、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可议论,以议论为主。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课题“黄生借书说 ”是指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相似的有《爱莲说》(A组补充或者老师提示)

拓展:我们学过的古代文体还有“传”例如《童区寄传》 “记”例如《小石潭记》

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的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对学生的展示给出中肯的评价。师主要强调前四种论证方法,并对论证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师明确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中的议论文佳作)

五、布置作业(3分钟)

1、全班齐读课文

2、整理好笔记并记忆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学后记:

《黄生借书说》,是清代进士袁枚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议论性美文。作者袁枚在用词上非常准确精炼。但是相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在这篇文章的句读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本节课主要就这篇课文的字音和句读进行梳理,让学生在读清楚之后再理解文章的翻译和内容就要容易得多。而且采取多种形式,包括音频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带读,再到学生展示朗读和齐读,循序渐进地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句读进行强调突出,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其次,在重点知识点的教授同时进行随堂抽测,一方面让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一方面能够使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时间的把控上要有弹性一些,知识拓展上要更贴合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还不够。希望下次能够有所进步。

第18篇:《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10月13日 星期四 上午 第2节 初四1班 尉云燕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

3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 .重点

( 1 )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2 )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 .难点:

“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

二、复习导入新课

(一)、掌握字词

1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比时蒙卷轴 ( 二 ) 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 五 ) 写作特色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3 .运用对比手法。 ( 六 )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 ( 看来 ) ,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 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5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内容

2、完成助学中相关练习

第19篇: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 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 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常去图书馆借书,那么当你借到了你所需要的书时,你 会怎么样呢?

二、作者以及文体介绍

1、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 不语》等。

2、解题:

(1)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而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如《爱莲说》。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fú人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2)学生散读,熟悉。 (3)全班齐读,掌握。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四、疏通第

一、二段

1、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重点字词:(1)随园主人:作者袁枚自称。(2)授:交给。(3)以:把 参考译文::

第一段先说黄生借书,引发下面的议论。

2、书非借不能读也。

参考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3、子不闻藏书者乎?

参考译文:你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

4、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重点字词:(4)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5)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书子集四库。

参考译文: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

5、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重点字 词:(6)汗:使......流汗;塞:使......塞满。指搬运起来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参考译文: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

6、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重点字词:(7)祖父:祖父和父亲。(8)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参考译文:除此以外像祖辈父辈收藏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 用说了。

7、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参考译文: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重点字词:(9)夫人:那人。(10)假:借。(11)惴惴:忧惧的样子。 参考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 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9、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重点字词:(12)业: 已经。(13)庋:放置,保存。(14)俟:等待。(15)观:看。(16)云: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第二段提出观点,并用一系列的实例和 说理论证这一观点。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第

一、二段。

2、翻译课文,积累生词。第二课时

课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2014_年12月4_日星期四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

2、第二段重点字词句翻译

二、疏通第

三、

四、五段

1、余幼好书,家 贫难致。

参考译文: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 到书读。

2、有张氏藏书甚富。

参考译文:有个姓张 的人收藏的书很多。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重点字词:(17)诸:之于

参考译文: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

4、其切如是。

重点字词:(18)切:迫切。

参考译文: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5、故有所览辄省记。

重点字词:(19)省记:记。(20)辄:就。

参考译文: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

6、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重点字词:(21)通籍:做官。(22)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23)素蟫:指蛀蚀书籍的银 白色蠹虫。灰丝:指虫丝。(24)卷轴:书册。

参考译文: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书虫常常布满书册。

7、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重点字词:(25)可惜:值得珍惜 参考译文: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第三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观点。

8、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之吝书若不相类。 重点字词:(26)类:像。 (27)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参考译文:现 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的情形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 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

9、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重点字词:(28)固:本来。

参考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

10、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参考译文: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11、为一说,使与书俱。

重点字词:(29)为:写。(30)使:让。(31)俱:一起(交给黄生) 参考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第

四、五段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三、总结文言字词 辨义:

1)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2)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3)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5)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的样子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6)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 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4、古今异义

祖父、无论、夫人、可惜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生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4、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 ”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 点文言词汇,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2、难点: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和对比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句子

二、品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朗读1-3段:

1、作者对借书读书的看法是什么?

“书 非借不能 读也”。

2、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中心论点的?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3、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1)朗读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即三种人藏书不读书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3)朗读第三段: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4)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

1)例证。历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的现象,从反面论证。

2)由书及物。以假人之物与为己所有两种情况下的不同态度和心理做对比,进一步论证。

3)由人及己。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朗读第

4、5段:

(1)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 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 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3)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三)朗读全文,概括中心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四)归纳:本文的特色这一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请找出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 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

2、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 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

3、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 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

三、拓展延伸: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2、以“谈读书 ”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复习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巩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实词和句子翻译

2、理解对比说理的方法和论点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

2、3段

复习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学生做试卷

三、教师讲评

四、学生订正

附《黄生借书说》练习

一、加点字解释

1、汗牛 塞屋 ( )( )

2、祖 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 ( )(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

17、其切如是(

4、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 )( )

5、若业为吾所有 ( )( )( )

6、庋藏焉 ( )

7、姑俟异日观 ( )

8、家贫难致 ( )

9、归而形诸梦 ( )( )

10、故有所览辄省记 ( )( )

11、通籍后 ( )

12、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

13、落落大满 ( )

14、今黄生贫类予 ( )

15、生固幸而遇予乎(

16、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

二、句子翻译:

五、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七、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八、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九、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十、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十一、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十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十三、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 几?

十四、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1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1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3、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14、为一说,使与书俱。

三、课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他自称为 。

2、本文的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意思是 。

3、“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___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4、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_______,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5、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 方面的对比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篇:9日月潭教学设计黄美玲

9、日月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2、悟日月潭秀丽的风光,激发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3、积累好词佳句,当小导游把日月潭介绍给大家。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祖国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我们的祖国可真美呀!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

2、这些景点都在我国大陆地区,我还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我们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吧!(板题,读题)

二、入境悟情。

1、外国游客的问题:(课件出示) (1)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2)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

3、学习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教师当游客,指名学生当导游,

师:hello 中国小朋友,你好!

生:hello 阿姨,您好!

师:你能给我介绍一下日月潭吗?

生:能。(然后介绍填空内容)

师:谢谢你,介绍得真好,现在我更想去日月潭了,欢迎吗?

生:热烈欢迎您来日月潭观光,祝您玩得愉快!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光华岛的图片让学生加深认识。

(2)风景秀丽的日月潭是我国宝岛台湾最大的一个湖,这个湖为什么叫“日月潭”呢?(课件辅助) (3)第二自然段用具体形象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你能把句子找出来吗?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叫日潭。南边叫月潭。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5)自由背、指名背。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日月潭不仅形状奇特,风光更是秀美无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多媒体演示,师范读。)

(2)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它的美景也各不相同。

那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把你喜欢的读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

三、想象练说。

1、清晨和中午,不同的时间,日月潭有不同的美;晴天和雨天,不同的天气,日月潭更是美得不同。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还有什么时候日月潭也会很美呢?

2、把你想到的用几句话轻声说给自己听。

3、指名说。

四、引读最后一段。

(师引)如此风光秀丽的日月潭,怪不得吸引了(生读)许许多多的中外游人。

五、总结。

美丽的台湾风光无限,让我们一起期盼它早日回归,到那时,我们一起去日月潭游玩,好吗?

六、作业。

想象日月潭什么时候?风光怎样?用几句话写一写,还可以在旁边画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日月潭

清晨:

中午

下雨 : 薄薄的雾、隐隐约约 太阳高照

清晰

朦胧像仙境

黄河源教学设计
《黄河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