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9 21:06:2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怀来沙城实验中学

陈永刚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3、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4、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欣赏作品巧妙的情节结构和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小说,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能力。并且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他们知道从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可让学生预习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字词,理清小说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导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了解金钱关系下的人情冷暖。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莫泊桑

2、回顾小说知识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理清小说中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这一环节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细节--“称呼”

思考:

1、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2、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二)研读探究--人物形象

1、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归纳。)

(三)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提问:由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你觉得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要表现什么主题? “金钱说” “心酸说”

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旨,并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推荐第2篇:我的叔叔于勒_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於勒

一、教學目的:

①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②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③理解人物形象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三、教學難點:理解人物形象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第一課時

一、導向:

1、課前評測:

①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人物、情節、環境 。人物是小說的靈魂。

②小說的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構成。

③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

1、導語: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兩段精彩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呢?生答:純粹的金錢關系。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2、揭示目標: ①積累字詞

②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認識社會現象

③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後,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jiéjū zhàn shà qiào chà mǔlì lánlǚ ɡuān pà zhé

拮据 棧橋 煞白 撬開 詫異 牡蠣 襤褸 衣冠 手帕 哲爾塞島

2、積累下列詞語:

①糟蹋②襤褸③拮据④衣冠整齊⑤鄭重其事⑥與日俱增⑦遲疑不決⑧十拿九穩⑨莫名其妙⑩為期不遠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莫泊桑: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他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當過兵,做過小公務員,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創作基礎。他寫過幾部有名的長篇小說,但成就大的還是短篇小說,特別善於寫揭露資產階級社會道德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背景資料: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有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3、感知內容:

①流覽全文,找出全家人對於勒的不同評價。 按順序排列好

貧: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辦法的人、救星 貧:小子、傢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②小說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因為於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於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③當他有錢時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當他無錢時家人的行為如何?——避

④思考劃分部分、歸納段落大意。可以按照本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按“盼”、“贊”、“見”、“躲”,將課文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贊。 第三部分(20——47),見。 第四部分(48——49),躲。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註,然後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首段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及“我”的家境。第二段用哪幾件雖顯瑣細卻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體化的? ①樣樣——都要節省(無一例外)

總 ②請吃——不敢答應(以免回請)拮

③買貨——減價底貨(拮据至極) 分 ——窮 段 ④長袍——自己做的(無可奈何)據 ⑤花邊——計較半天(愛慕虛榮)

2、

三、四自然段,通過父親“只要一看見……總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行動和語言兩方面簡練、生動的描繪,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婦盼望於勒歸來的急切心情。“永不變更”意味著父親那句話已說過無數次了,極寫盼望之情的強烈。 小結:第一部分是故事的開端,寫菲利普一家盼望於勒歸來。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於勒歸來,那麼,於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要這樣焦急的盼望他歸來?小說在此設下懸念。請大家速讀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 於勒 行為不當

叔叔 這之前壞蛋流氓無賴 (從前)分文不值 打發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乾二淨……” 還大大佔用父親……對比 弟弟做上了買賣……很大的買賣 那時候能夠賠償……損失 盼他回國 (現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於勒一回來……境況就不同

(1)引起菲利普夫婦“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於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2)於勒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為:於勒來信表示“希望能夠賠償……損失”,從而“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

4、同樣是“於勒”,為何菲利普夫婦對他的評價先後不相同,親疏前後不一致?判斷的標準是什麼?金錢。

5、簡析十三至十九段。(1)13——15,照應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鋪排盼望之情,也為後文於勒再為“恐怖”作好鋪墊。

(3)16段中的“上千種計畫”,富有諷刺意味,毫無著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畫,十分可笑,也顯得可憐、可鄙。 (3)

17、18段筆觸幽默有趣:姐姐們

28、26歲了還“老找不著”對象,從一個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務員看中二姐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將到來的財產才上門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4)19段,順著二姐結婚的情節,自然的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的情節。

小結: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寫菲利普夫婦誇讚於勒。作者用對比手法,概括介紹了於勒去美洲前後不同的情況和菲利普夫婦對他由“恐怖”轉為“希望”的心理變化。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作業:問答題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麼收穫?學習本文你有什麼收穫? 第二課時

一、導向:

1、導語:

復習上課時內容,導入本課時內容

二、檢查預習:

1、齊讀20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里看出來的? 歡樂的心情。景色靜謐,色澤美麗。

2、21——24段,插寫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吃牡蠣的情節。這看來好象與情節主線無關,但不知不覺中卻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因為正是父親請吃牡蠣,才有可能進一步認清、認出水手。

母親的話說得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有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實際是什麼?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註,然後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指定五位學生分角色朗讀25——47段;角色:敘述者(我);父親;母親;船長;於勒。其他同學圈出寫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神情等的語句,仔細揣摩體會。

這幾段的情節可概括為這樣一個過程:猜疑——肯定——恐怖——憤怒——躲避 關於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心理驟然緊張,想躲開窮水手的眼睛,怕於勒認出來;瞪著眼“看女兒、女婿”——怕他們發現這個秘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多年的美夢破滅了,心中充滿了恐懼,怕窮弟弟又成為他的負擔,而這一切給他的打擊確是太突然、太沉重了。“他低聲”對妻子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麼像於勒?”——雖“像”但僅僅是猜疑,還沒有確定“是”於勒,但菲利普夫婦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了。 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 關於菲利普之妻克拉麗絲:

和菲利普一樣,美夢剛破滅時,她內心驚恐,神態異常,語無倫次。當她親眼看到那個賣牡蠣的正是於勒後,哆嗦著說:“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這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她人生哲學的秘密。對於遠遊歸來的於勒,她多麼厭惡啊!可正是她昨天還在不停的讚賞:“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由此看來,她對丈夫的親弟弟於勒的態度前後是截然不同的!透過她兩次不同的語言,我們析其內心世界,不難看出:在她心目中於勒是好是壞,該親該疏,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有錢!正是人物自己的語言,使讀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徵。

1、關於於勒:

於勒成為窮水手,不外乎揮霍無度或競爭失敗,既出乎人們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從小“行為不正,糟蹋錢”,沾染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很容易揮霍浪費、入不敷出;而競爭失敗,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

2、關於“我”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於勒後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

這是故事的高潮,寫菲利普夫婦看見於勒。面對已淪為窮水手的弟弟於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結局,菲利普夫婦躲避於勒。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3、歸納主題

小說主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於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像,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對於小說主人公的判斷,關鍵是看誰是揭示主題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腐敗現象,而文中最能揭示這一主題的是菲利普夫婦,而“我”是見證人;於勒則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

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只有兩處,雖然簡略,卻極妙襯托了人物的心理變化。

五、作業:

1、如果有一天,於勒的命運又再次改變了。請你通過自己的想像,寫一片段 “於勒叔叔又來信了。”

推荐第3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

3、多角度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评测: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②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

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2、导语: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写过几部有名的长篇小说,但成就大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推荐第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先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1、【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2、【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师根据学情加以补充】

3、【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二、设问导读:

1、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小组合作交流,分工与各小组板书写在黑板上】见下: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2、【读】【说】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设计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体现学生读后的感悟、读后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1、分角色朗读。

2、角色表演过程(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表达,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教学步骤

一、【说】作业交流: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品】研读品味,(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1、【读】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小组品味欣赏,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感受】 【投影备选】: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写】体验反思

1、学生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

早: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后: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写】课堂检测:填表完成【学后回味,达到课文与作文的统一,课文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题目特点

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

文章主题

写作特点

学后感受

六、阅读训练(视情况完成)(分发讲义资料)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五、【听品】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教后反思: 1\\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感悟、品味、欣赏文学作品,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可采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获得精神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悬念的设置,构思的巧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我们同学都有叔叔吧?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叔叔?(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的父母和叔叔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他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投影]

2、作者简介[投影]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完成以下两点[投影] ①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投影] ②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疏理结构,明确人物。 (1)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投影]

(1-4)(5-19) (20-47) (48-49)

(2)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投影]

(3)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请同学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后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投影]

4、研读探究,分析人物。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要如此大起大落的对待于勒呢?

请找出描写他们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请4-5名学生朗读20-47的内容)。这些内容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进行描写,揭示人物的怎样的性格特点?[投影] 对菲利普的描写: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而一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③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菲利普先是不安、惊恐,不愿意也不敢承认事实。写神态“不安”“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表现了内心的恐惧;写动作“向旁边走了几步”“低声”是为了躲开于勒,怕认出自己,又不想让女儿女婿知道;写语言“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是不敢面对眼前的事实,连说话都结结巴巴了。 对“母亲”的描写: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5、合作探究,体会精巧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成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6、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7、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的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收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②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③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④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8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她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五、评价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选入初中语文课文中为数不多外国名篇,可以讲授的内容很多。然而,针对我们山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教学设计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分析,掌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授课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讲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阅读方法。理会作者悬念的设置,精巧的构思,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修养。

推荐第6篇: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大作家,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所以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他就是莫泊桑。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复述文章情节: (指名让学生回答) 2.师生一起归纳文章情节: 第一部分(1—4)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发展 :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结局:躲于勒。 3.品味小说的情节美(师生共同总结)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莫泊桑写人物,特别注重把握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他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支配人物的言语行动,又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去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1 2.归纳人物形象

爱慕虚荣

冷酷自私

唯利是图

虚伪吝啬 四.难点质疑: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自然环境:(学生回答)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2.社会环境:(教师补充)

用二女婿衬托出社会环境的不好,菲利普夫妇的贪婪,是典型小市民的形象。 五.畅所欲言

请你评价菲利普夫妇。(学生随意发言) 对联总结全文: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教学反思:

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时我始终注意把课文做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根据小说的特征设计分析思路。从设计目标到总结都牢牢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不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推荐第7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

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

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

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

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视情况完成)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3、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A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七、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

刘祥

【设计思想】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要求,面面俱到地解读文本的弊端。相当多的老师,不敢对文本中非教学目标的那部分知识大胆舍弃,以至于在面对任何一册教材任何一个单元的任意一篇叙事性文本时,总是用相同的方式,从叙事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能的归结、主题意义的表现、文本细节的研讨等五个方面条分缕析地解读。如此,不同册、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体现不出学段间的教学重难点差异,体现不出不同单元间教材设计重难点的差异,体现不出不同课时间教学目标的差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试图从有效课堂建设的目的出发,紧扣九年级语文“学会读书”的学段目标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在单元“品味•感悟•欣赏”的单元学习目标,以“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生——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叙事类文本解读的常规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阅读理念,使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常规技法。

围绕这样的设计思想,教学流程设计中,将有意识淡化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只选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借此串联起文学作品“品味•感悟•欣赏”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以人物性格分析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在文本细读中领悟主旨、认知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想解读文学作品,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常规技法和路径。【教学方法】

1、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模式为教学主框架,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学生的“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法,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生——师”对话,认知小说中的人物,领悟小说主题,并将这种认知与领悟运用于对生活与文化的理解中,从而达到以文学滋养心灵的美育功能。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大胆舍弃课文中无阅读障碍、无智力挑战且不属于课程目标内的琐屑内容的分析研读,只将授课重点锁定在课程目标系统内,将课堂打造成智力的挑战场,满足学生情知发展的需要。【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上课之初,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错写成“我的于勒叔叔”。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后,组织讨论:

1、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2、诵读这两个题目时,重音应该放在何处?为什么?

3、这个题目,是否标志着“于勒”一定是作品的主人公?判定作品主人公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新课的导入,或是为了唤起某种情感,为下面的文本分析酿造“入境”的氛围;或是为了串联起前后知识,用已知引出未知;或是为了总领课时学习重点,以纲举目,纲举目张。这里的设计,就是为了拎出整节课的授课主线,既在新课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收拢到课时教学目标上,又有效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二、走进文本:

1、在课文题目研究的基础上,抛出第一个问题: 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第一个问题,没有多少难度。设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有效信息筛选能力。同时,引出下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在组织讨论,归结出于勒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之后,抛出第二个问题: 菲利普夫妇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难度很大。作品中的菲利普夫妇,并非只如有些教辅资料上所说的那样极端自私、冷漠。要全面认知他们,必须跳出狭隘的阶级论的立场,从生活与人性的角度展开分析。

由于该环节承担着“品味、感悟”作品人物与内容的双重任务,所以,这个环节需要在反复引导的基础上,一点点引领着学生走进菲利普夫妇的真实内心世界。

在学生们立足课文整体归结出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之后,教师不必急着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依照具体学情,将下面几个预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陆续抛出(当然,学生能自主发现更妙):

①菲利普夫妇大约有多大年纪?他们最大的人生愿望会是什么? 研讨这一问题时,教师补充课文中被删除的部分文字(加点部分):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勉强度日罢了。我的父亲做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铺底的存货。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时还常常要在价钱上争论半天。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别的东西。

②早年,他们为什么把于勒打发到美洲,而不是非洲、亚洲,或者扫地出门,登报断绝关系?

研究该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美洲大开发的相关背景,并引导学生们捕捉这一“打发”背后既无可奈何又怀揣梦想的复杂情感。

③年老而贫穷的于勒如果真的回到了家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这一假想的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案例来认知菲利普夫妇。从寻常人性的角度推测,于勒如果真的回到家中,菲利普夫妇尽管心中一万个不满意,也尚不至于将其拒之门外。不过,没有好脸色,是固定的。

3、“我”在作品中,是希望所在,是作者埋设的一个人生亮点,对这一任务,自然不能轻易丢弃。所以,研究了上面两个问题后,抛出第三个问题:

“我”约瑟夫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可以分解成下面三个小点思考: ①“我”为什么要给于勒小费? ②“我”为什么不当场认下于勒?

③“我”为什么最后要连用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都是指于勒,为什么要这样重复?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4、教师小结: 这是一群生活在病态社会的普通人。他们身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点,却也不失人性中的某些善良。他们的人生,所以会上演这一的悲剧,最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当然,也不排除人物个性中的缺陷。

5、学生练习:我眼中的(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人物简评。

这一练习,既强化“品味•感悟•欣赏”的单元目标,也借以巩固课时知识。

三、走进作者: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该问题是上面分析的自然延续,其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意识:阅读文本,必须以自身的品味、感悟为基础,不要迷信教辅资料上的结论。

2、补充资料:莫泊桑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十九世纪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要求作家像实验室的化学家进行实验那样,对人的行为进行生理和病理分析。作家应该只观察、研究和记录事实,而不作社会政治的、道德与美学的评价。

实证主义的文学主张,在福楼拜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学习写作,深得其真传。莫泊桑的小说创作,基本就是遵从实证主义的创作理念,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表示自己的倾向。自己尽力做到客观、冷静,对人物的同情与憎恶均不直接从自己嘴里说出。

四、走进生活:

在解决了文本阅读理解的相关问题后,需要借助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学生们带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真切感受不同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情感波澜与价值取向。

1、如果你就是菲利普或克拉丽丝,你怎么对待于勒?

2、如果你是约瑟夫,你怎么办?

3、如果你是于勒,你怎么办?

研究这三个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创设好相关情境,要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家庭中,否则,这三个问题很容易发展成胡言乱语。那样的话,就不但无法实现换位思考的训练目标,而且有损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五、走进文化:

1、菲利普夫妇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

提示:人性中的善与恶,很大程度上受时代的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政治法律制度,固然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却也不排除人类自身所受的教育、自身养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后者,通常所占的比例更大。毕竟,内因是决定因素。

现实生活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可以说,菲利普夫妇,不但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生活在封建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

2、菲利普式、克拉丽丝式思想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如何矫正?

提示:贫寒的生活,底层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物质生活的难如人意;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憧憬,则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当这两者间的矛盾无法协调时,一切反常的行为,便都可能产生。

矫正的方法,就是社会财富的丰富,社会地位的平等,美好生活的实现。

六、走进心灵:

1、贫寒是否必然会成为切割亲情的钝刀?

提示:贫寒不是切割亲情的钝刀,但面对贫寒时的消极态度,却决定着主人公必然会为了生活而舍弃亲情。

2、寻找生活中的光明。展示几幅亲情图片,体味人生的温暖。

3、练习: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我说,亲情是

,是

,是

,它

七、结束新课。

推荐第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赏读课文,准确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么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等。(多媒体出示作者,点生读。)

师:左拉曾这样评价过这位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体会作品的丰富多彩。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中的原话,点明了于勒与我们一家的血缘关系。(屏幕显示“于勒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跳读小说,“我们”都是怎样称呼于勒的?。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屏幕显示称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思路)

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跳读提取信息的习惯。

2、教师:真棒!同学们真是细心的小读者找出了这么多对于勒的称呼呀!“我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对他是什么态度? 明确:(穷)赶——(富)盼——(穷)躲。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皆因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

教师:我看到有的同学默默的点点头,有的则是微微的摇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再读一遍文章,从文中找答案吧!

四、再读课文,品析人物

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小组品味欣赏下面的语句,揣摩菲利普夫妇在希望有时及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原文:我父亲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身边的女儿女婿。

批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②原文: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么胡说八道?”

批注:“吞吞吐吐”一词,表现了母亲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 ③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是个有办法的人。”

明确:运用语言描写,表达了母亲对于勒的期望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改变贫穷生活的强烈渴望,也由此看出了她的自私与唯利是图

④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这个贼”一词,表现了母亲对于勒的厌恶之情。“重新”一词,写出了母亲害怕于勒回来给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害怕二姐的婚事会因此告吹的恐惧心理,表现了母亲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⑤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充满了无限的期盼之情。

⑥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明确:无钱的于勒使父亲说话都变的结巴,异化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语形象的刻画了父亲恐慌的心理。

教师归纳: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一切都因金钱在变。

2、教师:菲利普一家是过着俭朴勤劳生活的小市民家庭,拮据的生活让他们变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他们平凡,但有梦想,就是希望于勒富有后归来改善全家的生活。同学们你们还会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当你站在他们的面前时你最想说什么? 于勒,我想对你说: 菲利普夫妇,我想对你说: ?(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归纳: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3、于勒生活坎坷,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这种种的现象尽收一个人的眼底,他便是若瑟夫(屏幕显示若瑟夫) 品读第

42、45自然段,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

①动作描写的体会: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明确:从若瑟夫重复的动作,看出他对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观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惜。

②心理描写体会: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明确:三个呼喊同指一个人,若瑟夫反复默念,“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所以若瑟夫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若瑟夫小小年纪能如此的纯真、善良、有同情心、富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向他学习,为他点赞!他和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这也正是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他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潜移默化中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同情、善良之心。)

小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4、本文在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的开头和结尾。你认为该不该删掉?(多媒体出示被删去了的开头和结尾)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生畅所欲言)

师: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他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也寄寓着作者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这让我们在看到社会黑暗、感到人际关系冷酷的同时,更看到、感受到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洁白和温暖。

五、课堂总结

本文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人们的人生观。面对金钱,面对亲人的贫穷与富有,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师: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灵魂的深处,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也希望爱心能够永远成为冬日里最灿烂的阳光,能够跨越时空,超越金钱,温暖在他人的心间。最后让我们共同深情的呼唤:于勒叔叔,回家吧!

六、课后作业

改写:假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在这艘船上的话,作者一家对他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改写小说结局。

推荐第10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师 王庆美

【教学目标】

1.掌握辨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点】

人物分析。

【教学难点】

1.主题把握。

2.理解各种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 牡蛎(lì) 煞(shà)白 别墅(shù) 撬(qiào)开 诧(chà)异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祥: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奥妙。

2.整体感知,按情节的结构复述情节。

明确: 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

故事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故事的高潮:菲利普一家人巧遇于勒。 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四、合作交流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 明确:于勒。

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

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二)称呼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于勒: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骂、避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三)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

明确:对于勒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生活也是辛酸的。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所以,在金钱和亲情上,我觉得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 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 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 “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设计匠心: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七、布置作业

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设计匠心:以亲身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见出对人物把握的分寸,表演时要特别避免过于夸张和喜剧化。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 盼于勒

发展 赞于勒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潮 遇于勒

结局 躲于勒

教学反思:

第11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定稿) 精选一点 一线串珠 突破全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丰田初中

郭小飞

【内容提要】

此篇教学设计是自己在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提出了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选一点,一线串珠,突破全篇,即抓住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对比中形成文章主题。 它呈现出“线索”之美,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一篇“长文短教,以点带面”的初步尝试的圭臬。

【关键词】

称呼于勒 钱 爱 【教学理念】

1、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提出了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

2、“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3、长文短教,以点带面。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的生动地勾勒出一副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风尚.而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教长,而表现的主题较为深刻.面对参加社会实践较少这样的现实情况,要在一堂课上触及到文章主题难度较大.所以客观上要把学习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用他们的惯常思维来考虑问题,由浅入深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体上感知故事情节。

2.抓住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对比中形成文章主题。3.培养学生“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的不同“称呼”,形成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跳读法 联想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边出示动画图片《乞丐》,边播放歌曲《流浪歌》

一、故事设悬,引出“称呼”

(多媒体出示) 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cāo)褴褛(lán lǚ)的衣服,龌龊(w? chu?)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shēn yín)着,他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wǎng rán)无措,惶惑(huáng hu?)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lì)的手:

(设计问题:请你猜测一下,故事中的“我”会对这个乞丐怎样称呼?) (多媒体出示答案) “请见谅,兄弟!”

乞丐那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的话,兄弟!”他嘟哝(dū nong)说,“这已经是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我”

的父母即菲利普夫妇对我的叔叔于勒又是怎样称呼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二、跳读课文,分析“称呼”

1、(多媒体出示)请快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以及在这不同称呼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思考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并圈点勾画,老师巡回查看)

2、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意见,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出示板书。

三、体验感悟,升华“称呼”

1、(多媒体出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名像)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

2、(多媒体出示)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3、设计问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对于勒怎样称呼?

(多媒体出示答案)明确:“我”对于勒的称呼是叔叔,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多媒体随之出示板书)

4、多媒体边播放韦唯《爱的奉献》歌曲,边欣赏爱的图片。

四、心灵寄语,感悟“称呼”

(过渡语 多媒体随之出示板书)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同学们拿出笔,在自己的草稿本用爱的语言写下一段自己最想对菲利普夫妇或于勒说的话。(字数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1、阅读要为学生作文铺路,课堂上的小作文见效快。

2、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在课堂占用时间太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3、思维跳跃性太快,学生接受能力较弱。

篇2:《我的叔叔于勒》名师示范教案

11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

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对比于勒的称呼变化,体会于勒的地位变化,进而牵出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赶——盼——躲。寻根究底,挖掘变化的根源,学生自然地归纳出结论:金钱。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谁是最可怜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小说,把握小说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的方式,对学生的解读进行指导和启发。这其中教师一定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正确地导航。

教学方法

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趣入题

设计

(一)

同学们!前些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 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流浪歌》歌词: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亲爱的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

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

走过了多少年华 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

又是一个春夏

把我的泪吹下

又是一个春夏

设计

(二)

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

二、寻读,梳理情节

1.教师:“于勒是我的叔叔,爸爸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中的原话。请同学自由朗读小说,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要理清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小说中找出“我们”一家对于勒的其他称呼,并说说你的体会。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词汇和跳读提取信息的习惯。

(1)字词积累。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

(2)简要反馈自读后的感受,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教师: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对于勒的称呼,思考这些称呼与小说的情节有着怎样的关系。(屏幕显示表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而这些称呼因于勒的地位的变

学生再次观察表格,联系刚才的阅读,谈谈体会。

(学生谈体会,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归纳:变——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一切因金钱而变)

三、品读,剖析人物

1.学生语文活动设计:探究“谁是最可怜的人?”

多媒体展示:生活就是大舞台,而众生就像一群木偶在台上尽兴地表演着。他们的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快乐与悲伤都展露无遗。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就如提线木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线端的“手”操纵着,那只手就是“钱”。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怜”之处的。

学生精读小说,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探究的问题。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语句。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菲利普夫妇是最可怜的人。他们是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夫妇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他们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盼望于勒的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们”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他们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他们的希望顿时变成泡影,旧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可怜的人。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小说中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小小年纪的“我”却要经历这样赤裸裸的世俗争斗,“我”不能同亲叔叔相认,却要跟随在父母的身后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那么寂寞,“我”的善良与整个社会相比也显得那么不和谐。

于勒是最可怜的人。他的一生坎坷,老年却仍要承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了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亲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又怎能寄托希望于别人呢?于勒注定要潦倒一生,客死他乡了。

姐夫是最可怜的人。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法郎代表我的心。姐姐与姐夫爱情的甜美被金钱的铜臭所掩盖。可笑的是姐夫等来的是空洞的承诺,永远无法兑现的财富。可怜!可笑!

2.教师小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四、拓读,提升感悟

教师: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像,联系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命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曾谋面,但是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的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十年·江城子》:十年离别两茫茫,不思量,也难忘。万里阻隔,无处话凄凉。却是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忽来异地相见荒,陌路人,亲情伤。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金钱梦,已成谎。

五、布置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文本。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拓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炼整合小组的观点,说话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目标。

资料链接

一、作者资料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菲菲小姐》《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我的叔叔于勒》之六“两” 1.两条线索: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两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

2.两拨悬念: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为什么于勒会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给这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他们的美梦能否实现?作者再次把读者的胃口吊足。

3.两个对比:其一,前两部分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而到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其二,第二部分中的插叙亦让人物言行前后反照。真假美丑,作者毋庸评述,读者已一目了然。

4.两面描写: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而对于勒仅有几笔正面描写,多是侧面描写。

5.两处映衬: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 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烘托出人物快乐而骄傲的心情。快到哲尔赛岛时,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烘托人物满怀失望和沮丧的心情。

6.两点争议:主题存异:一说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一说这篇伦理小说是面“生活的镜子”,揭示了生活中某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灵魂。主人公存异:一是菲利普夫妇;一是于勒。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2期)

三、巨匠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立意探究

当我们刚刚开始读这篇作品时,它那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并无“一鸣惊人”之效,反有“平庸无奇”之感。然而,随着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不由己地跟随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这篇作品作一番细致的揣摩和推敲,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另有取胜之道。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人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构思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而莫泊桑却善于从浩瀚的海洋中撷取欢跳的浪花,以小见大,从局部看整体,通过生活琐事来反映社会的本质。《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海滨城市哈佛尔。小说中“我”的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不过,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们似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我”的父母,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由此,他们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又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菲利普夫妇不仅当时不认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时改乘船只,“以免再遇见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马克思、恩格斯语)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和未来,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名作欣赏》2004年第11期)

(设计者:赵学东)

篇3: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钟久琴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与作者对话,深化创新阅读。

导入新课:

(一)导入: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儿女亲密,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

亲吻。”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

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

形同陌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

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出金点子。

师:这篇文章,你要请我怎么上,请我与你一起解决什么问题?请同学们为

我出一些金点子。一句话介定想要学的内容。

学生发言。

(三)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的情节。

2、怎么去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也就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常言道:知人知

面不知心,但我们今天就知人知面要知心)。

3、我们怎么看待于勒。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故事情节:

(一)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菲利普夫妇(板书)还有谁:于勒(板书)

师补充: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

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

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他们是什么关系?兄弟。但文章中用的却是许多评价性词语。菲利普夫妇是

怎么评价于勒的,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筛选一下,这词语说说这是个怎么

样的于勒?

学生发言:

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坏蛋,流氓、好心的,正直的、有良心、有办法、分文不值、贼)

师:一会说好心的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一下子又是分文不值的、还是老流 氓、贼

(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的原因是什么?

(钱)不变是什么?(亲)

(三)师结合板书连线,再与学生一起理清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二、学习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师:我们不光要看故事情节,还要看人物,要看人物,就得让人先活起来,

怎么让人活起来?刚才有同学说文章中有许多描写。今天我们就其中的一种描写

展开分析,从而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一)找菲利普夫妇神色变化剧烈的句子。

生:(学生读所找的句子)

(二):根据神色揣摩心理。

虽然找到神色的句子了,但还没有活起来,我看这样就活起来了,师举例:

突然不安起来,这是神色,心理是这样的:这个人怎么这么像于勒?唉,别自己

吓唬自己,他在美洲做大生意呢。如果是怎么办呢?我的打算不是白费了吗?还

是弄清楚再说吧。(师做示范)。

(三)假如现在你就是菲利普夫妇,任选一句神态描写,揣摩一下他们的心

理。揣摩时,要根据故事情节、课文给我们补充于勒以往的历史来揣摩。(学生

交流)

(四)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虚伪、势力、

冷酷、无情??)。

师总结: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

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五)学习分析人物方法。

师: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

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刚才我们通过神态揣摩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心理,从而知道了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我们在揣摩心理的时候,也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

据情节推、借课文补、抓神态析。

我们只抓住了神态描写就揣摩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心理从而知道了他们是怎

么样的人。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揣摩他们的心理,认识

他们的形象。课后我们也找出一两句来,分析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三:与名人对话,深入创新阅读。(交流讨论,展示结果)

(一)师:咱们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看待于勒?这个深奥的问题

不仅是对我的挑战,还是对莫泊桑的挑战。现在我们就与作者进行一番对话,谈

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

比如:莫泊桑你写的真好,哪个地方真是出于我的意料。

我感觉结尾应该这样写也许会更好。(读文学作品要敢于挑战,要敢

于质疑,这才是创新阅读的真正意义)

你是怎么看待于勒的?是同情还是憎,假如你换个方法说不定会令人

同情于勒,更憎恶菲利普夫妇。

对于菲处普夫妇你难道只有同情吗?

你十九世纪就写出了菲利普,我今天还看到了他的影子,我在同样的

作品里也看到了他的影子。(如变色龙,范进中举,苏秦的故事) 我们用欣赏式的对话、商量式的对话、怀疑式的对话。想不想就当中一个

问题来对话?商量一下,交流一下。任选一个问题展开对话,不要贪多。

(二)对话热线开始:(学生谈看法)

(三)师小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们五十位同学也会读出五十个不同的菲利普夫妇,或者说五十个于勒,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创新阅读的一种解读。我们从菲利普夫妇的身上,联系到了我们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读文学作品时,要由这想到那,由这联系到其它作品,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小结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有人为这篇文章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了这个社会、讽刺了他们的关系。(展示对联)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也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那就是在金钱和亲情上,我们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师:这个社会是冷漠的,菲利普夫妇是无情的,但还有没有一点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东西,那就是“我”。 “我”与父母有什么不同?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第12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我区掀起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浪潮。在新的形势下,我也投身其中,认真阅读相关理论,深入领会高效课堂的内涵。我结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法,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践行《新课标》要求,现将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的教学设计方案展示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所以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小说,由学习委员负责,排出剧情课上表演小说故事情节,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反映的主题。

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以读后感悟、读后理解、读后体验、读后反思为教学设计思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分为两种课型组织学生学习:

1、预习课;

2、讨论课(展示课);即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对话教学的形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学法指导:

1、感悟——理解——品味——反思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先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1、【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2、【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师根据学情加以补充】

3、【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二、设问导读:

1、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小组合作交流,分工与各小组板书写在黑板上】见下: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2、【读】【说】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设计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体现学生读后的感悟、读后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1、分角色朗读。

2、角色表演过程(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表达,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教学步骤

一、【说】作业交流: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品】研读品味,(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1、【读】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小组品味欣赏,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感受】 【投影备选】: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写】体验反思

1、学生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

早: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后: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写】课堂检测:填表完成【学后回味,达到课文与作文的统一,课文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题目特点

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

文章主题

写作特点

学后感受

六、阅读训练(视情况完成)(分发讲义资料)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五、【听品】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淑梅

【教学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本文细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品评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在小职员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ǘ)

撬(qiào)

煞白(shà)

诧异(chà)

2.指名朗读,教师注意纠正。

3.齐读两遍,并要求学生在书中标注。

四、精讲细品

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思考问题:

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作者把这段围绕于勒的情节从开端到高潮到结局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但12年后,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海轮回家。

2.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提示: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5.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情节

评点学生的复述。结合以菲利普为叙述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 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流氓。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遗产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 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二、创设情境,分析人物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是谁?自行圈点勾画,画出表现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状态的重点词语。

主要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说话形式:菲利普夫妇是一个

的人。(要求:横线上填上形容词)理由是

明确:填写的词语可能有: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等。

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活起来就应该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进行分析。作者将他们在于勒出场前后的表现对比着写。菲利普有句热切盼望于勒的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于勒成了个穷水手真出现在他面前,他却“神色狼狈”、“脸色苍白”,连说话也不连贯了。这就揭示了他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再看对克拉丽丝的语言描写。当于勒来信说发了财,她赞不绝口,说于勒“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可认出于勒后,咒骂他是“贼”,说他“不会有出息”,还马上提醒菲利普“最要留心的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克拉丽丝虚伪、冷酷、刻薄的性格,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产物。

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还写了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题的作用。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浸透了铜臭!

三、讨论交流

1.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

明确: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2.“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母亲骂“我”“疯了”,还是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

四、鉴赏文章

于细微处见显著。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你的具体感受。如环境描写的妙处等。

五、对话、质疑名师大家

“读名家名篇,既要欣赏,又要敢于再创造,敢于挑战,还要敢于怀疑”。以下视点供学生参考:

1.这点写得真好、真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妙在何处)

2.这个结局写到游轮巧遇,好不好啊?如果写成于勒回来,会不会更好呢?

3.你究竟怎样看待于勒,是令人憎恨,还是令人同情呢?

4.假如更换一些情节,说不定于勒更令人同情、菲利普夫妇更令人憎恶。

5.莫泊桑真了不起,19世纪写出的菲利普,我们在今天还能看见他的影子!

六、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是对社会制度的认识,或对写作方法的学习。请学生各抒己见。

七、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资料宝藏】

1.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张志公)

莫泊桑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短短的一生当中,他写了6部长篇小说,三百多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当时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写小市民、小职员、小商人等等,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婪、欺诈、冷酷、糜烂。有的写到农民、渔夫等等,流露出对劳动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赞扬。《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属于前一类的作品。

小说一开头先写出了菲利普家的生活状况。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我想,任何一个在旧中国生活过的人,读了这段描写,都会感到对这种人家很熟悉:有人请吃饭不敢去,恐怕去了以后要回请;等着铺子宣布大减价的时候去买点便宜东西;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好半天——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情,是不是使我们想到那么一些小官僚、小职员之类的人家,他们的收入不多,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可是总还要想法摆着点所谓‚上流人‛的一套虚假的空架子。菲利普家正是这么一类人家。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虽然只是略带幽默的几句,正像齐白石画虾、画蜻蜓、画蜜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在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个家庭之后,作者的笔锋一转,引进了小说的主人公——于勒。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于勒是谁?

小说里的‚我‛回答了我们。他说:‚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我们不禁又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小说写到于勒年轻时候怎样花了家里的钱,成了全家的恐怖,怎样跑到美洲去,怎样写信回来,说他发了财。他写给他哥哥的第二封信是这样说的: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接着,小说又是轻轻几笔,写出了这封信给家里带来的不寻常的变化。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臵一所别墅。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只是这样几个小镜头就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菲利普夫妇那些人的内心世界,那里边装着的惟一的生活动力就是‚钱‛。正是这个隐秘,使他们的眼睛充满了贪婪,使他们的周身,他们的一言一动、一颦一笑,都现出一副拜金的可怜相。

于勒到底回来了没有?

这一次,小说没有很快地回答。但是,并不使我们觉得故意在拖延回答,因为顺着菲利普家二小姐结婚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婚后的哲尔赛岛旅行,菲利普全家很自然地上了船,很自然地要在船上吃点零食,于是菲利普带着女儿、女婿走到那个卖牡蛎的人的跟前。就这样,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故事走向了高潮: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真的这就是于勒吗?我们一定也为这突然的发现感到诧异,急于要知道个究竟。

小说合情合理地顿挫了一下。它没有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让这位受了惊的菲利普先生去找船长探问底细。等到从船长的口里证实了这就是于勒,证实了于勒重又潦倒沦落为穷光蛋之后,最紧张的一幕出现了。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随着菲利普夫妇惶惧紧张心情的急剧增长,我们的视线也越来越深地探入了这两个人物的灵魂深处。是希望,还是幻灭;是福音,还是恐怖;是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决定于一样东西:钱!

小说没有突兀地在这里打住,而是慢慢地入情入理地来结束这场虚惊,把紧张的气氛逐渐平息下去。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在这悠然的余韵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的机会,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然而已经被他们生活的社会腐蚀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个别的人,而是那全套的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篇小说的主题不是多么深奥,情节不是多么曲折复杂。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当于勒据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东西‛,‚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不会有出息的‛。莫泊桑也并不忽视人物的外貌,然而,这外貌的描写,同样不依靠作者的叙述,也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还拿这位菲利普太太来说吧。她出门的时候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子来信的时候是那么热情地赞扬,发现小叔子穷愁潦倒的时候,开头居然能比丈夫更镇静,敏捷果断,指挥若定,随即就暴怒起来以至破口大骂。作者一方面生动地描绘出这个人物的神情,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宽绰的余地让我们自己去描摹,并不用他的过细的线条和色彩去束缚我们的想象。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来表白。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可是菲利普夫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已经出现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小说里的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的,看不见多少倒叙、插叙,或者别的什么斧凿的痕迹,然而,情节的进展随处在我们的思想里引出问题,使我们急于要追问究竟。对于我们的追问,作者是不慌不忙的,从容自若的。他尽管慢条斯理地说下去,丝毫没有故意要制造个什么气氛的样子,可是我们却总是平静不下来,心里老是起伏不平:‚啊,原来是这样!‛‚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就这样逼着我们非得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不可。

读小说,我们常常谈论小说的表现手法。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这些,也许就是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值得玩味体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五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巨匠的名篇──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卢昆)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灼灼耀目的一颗。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虽不能说篇篇精萃,字字珠玑,但若着眼整体,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虽掩卷仍久久激荡于胸臆之中。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它虽难与蜚声文坛的《羊脂球》媲美,但足以体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功力。

当我们刚刚开始读这篇作品时,它那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并无‚一鸣惊人‛之效,反有‚平庸无奇‛之感。然而,随着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不由己地跟随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这篇作品作一番细致的揣摩和推敲,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

一篇小说的灵魂在于立意。立意的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意在揭露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无疑是准确而犀利的。不过,熟悉19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立意并不新鲜,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并结出累累硕果。巴尔扎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黄金是这世界的人要顶礼膜拜的惟一力量‛(《幻灭》),‚生活不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吗‛(《高利贷者》),‚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高老头》)……巴尔扎克在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中对此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可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另有取胜之道。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人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构思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而莫泊桑却善于从浩瀚的海洋中撷取欢跳的浪花,以小见大,从局部看整体,通过生活琐事来反映社会的本质。《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马克思、恩格斯语)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和未来,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情节的安排对一位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也是至关紧要的。《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刹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的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对这样一个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这般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却无斧凿之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活跃在情节中的人物,这篇小说的刻画更是特色鲜明。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笔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臵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2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至于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等人物,小说更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对他们的外貌、心理和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交代。他们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丰富情节、活跃场面的作用。

那么,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读后看得很清楚,是菲利普夫妇。作家为什么把笔触集中到他们身上?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莫泊桑写人物,特别注重把握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他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支配人物的言语行动,又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去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在《小说》一文中阐述说:‚……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作家在整个作品中使他的人物都按照这种方式,以致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其内在的本性、思想、意态或犹疑的反映。‛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莫泊桑体现了自己的这种主张和风格。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

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象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我的叔叔于勒》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仅从上述几方面已不难理解这篇小说为什么会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也不难窥见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和特色。当我们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学到短篇小说写作的知识,获得艺术享受的时候,便会懂得为什么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会博得我国读者的青睐,并成为中学语文的保留篇目。

——选自《外国古典名作赏析

(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王富仁)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曾经读过多次。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

我想,假若让我对中学生讲解这篇短篇小说,我将怎样讲呢?

我无法讲。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吧!‛──我会说。

我认为,仅仅这样说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让他们对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次审判吧!‛

不是吗?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

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

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假若我们读过了全文,《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就会给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感觉。小说中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我‛已经知道了关于于勒的一切,但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目中,于勒还是‚我的叔叔‛,而不是‚我的不走正道的叔叔于勒‛,也不是‚骗子、流氓于勒‛。在这个题目中,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一点也没有疏远的感觉。在这里,于勒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而被称谓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值得尊重还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被称谓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是一个‚人‛,一个以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在‚我‛面前的‚人‛。他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他是怎样落到这么一个悲惨的境地的,对于‚我‛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且这个‚人‛是与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的确实性。我们成年人经常提出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语言,而不是小说中‚我‛的语言,不是童稚心灵世界里的语言。在童稚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的问题,而只有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同情心的问题。面对落到了这样一种悲惨境地的人,并且这个人就是他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的,在他代父亲付给于勒牡蛎钱时,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在这时,他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感到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心里就感到不安宁、不舒服。‚前因‛和‚后果‛这种离开当下情景的回忆和推论,‚值得‛还是‚不值得‛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理性考虑,在这种自然发生、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中,是没有任何的地位和作用的。

于勒‚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只发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个人与人的情感关系的问题,也有一个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问题,因为我们成年人不仅仅生活在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中,更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物质的和金钱的关系中。在情感的世界里,人与人的苦乐是相通的,忧喜是相连的,别人的痛苦也能引起自己的痛苦的感觉,别人的欢乐也能引起自己的欢乐的心情,而在物质的和金钱的世界里,人与人则是各个分离的。它不但区分了富人和穷人,而且区分了这个家庭和那个家庭,这个人和那个人。别人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体面不是自己的体面。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自己的利益,并且以个人的得失为得失。趋利避害,权衡轻重,即使付出,也是为了最终的获得。这样,也就有了一个‚值得‛还是‚不值得‛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于勒的任何同情和理解,对于勒的任何微不足道的帮助,都是‚不值得‛的。首先,于勒现在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剥夺了他的遗产,而是他‚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用句我们成人世界里常常说的话,那就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任何人对他的这种悲剧性的后果也没有、更不必担负道义上的责任;其二,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勒这样的人的同情,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它要求自己的付出,而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应有的回报。‚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不能不说,‚我‛的母亲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三,不论是从‚我‛的父母的眼中,还是从‚我‛的眼中,都没有看出现在的于勒有任何‚悔过自新‛的表现。在我们的观念里,假若通过我们的同情和理解,通过我们的感化和教育,一个不好的人变得好了,一个堕落的人不堕落了,对这个人的同情也是‚值得‛的,但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在于勒身上。所以,从利益的关系出发,于勒是不‚值得‛同情的。

人都不能不首先承担起个人的和家庭的经济重担,都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正是这种对金钱的重视,对财富的关心,使我们越来越淡漠了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感情。甚至在我们对人的关心里,也渗透着大量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对金钱和财富的关心。只要我们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不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不论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还是没有表现出来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我们成年人都不能没有这种对自我利益的关心,我们这种对自我利益的关心都不能不导致我们同情心的淡漠。在这里,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感受和评价小说中‚我‛的父亲和母亲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个人道德的国家,我们常常把道德问题仅仅视为个人修养的问题,因而我们习惯于追究个人的道德责任,嘲笑那些公开表现出了狭隘自私倾向的个人。但莫泊桑不是一个中国作家,他是一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在这篇小说里,他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的,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不可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嘲笑自己的父母。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体面‛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高雅趣味的人,甚至他们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关心的,只不过这种关心也不能不首先落实到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心上。‚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不为穷困宁有此‛,贫穷使他们不能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每一个教师,都不能不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的世界里,生活在经济世界的金钱关系中,我们也不能不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自己道德上的弱点。

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不在于我们不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和金钱的世界上,不在于我们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关心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关心‚钱‛的问题,而在于我们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颠覆自己家庭的经济基础、使我们不是越来越富裕而是越来越贫穷的亲人,一个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小说艺术的作用。‚于勒‛这个人物的设臵,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揭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艺术匠心之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表面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在这个物质的、金钱的世界里内在心灵发生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与此同时,‚我‛这个少年人的视角的选取也是具有关键的意义的。正因为我们和‚我‛的父母一样,也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和经济的世界上,也生活在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之中,所以我们很容易仅仅站在‚我‛的父母的角度看待于勒,看待‚我‛的父母与于勒的关系。‚我‛则改变了我们平时感受人、评价人的视角,把我们的视角转移到‚我‛的视角上来。而‚我‛还不是一个成年人,还没有我们成年人所不能没有的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他对人的感情还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中产生的,既不像‚我‛的父母那样仅仅从金钱关系中看待于勒,看待于勒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也不像我们成年人中一些假道学者一样用严酷的道德眼光看待‚我‛的父母,看待他们在这个物质的、经济的世界上所极难避免的人性的弱点。这样,就把小说的主题完全集中在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上,强化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在这里,也显示着小说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只要我们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只要我们不愿穷下去而愿富起来,外部的世界,其中也包括人,便不能不与我们构成物质的和金钱的关系,而在这时,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对象的本体,而是它的经济的价值,是它与我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于勒在‚我‛的父母的眼里,就成了这样一个符号。他们有时把于勒称为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有时又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当他们认为于勒能够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带来更优裕的物质生活的时候,于勒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骄傲;当他们感到于勒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且会成为他们的生活负累的时候,

于勒就是他们的灾祸,他们的恐怖。一个真实的于勒在他们面前消失了,作为一个‚人‛的于勒在他们眼前消失了。

自然,‚我‛父母眼中的于勒已经不是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想象重新复制出一个真实的于勒来。创作小说,需要想象,阅读小说也需要想象。在小说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是读者能够激活文学艺术作品并且参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的基本形式。而一个作品的读者之所以能够参与这个作品的再创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作品的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他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它,充实它。我认为,这也是这篇小说能够成为一个世界小说名篇的原因之一。它短小,它简练,它含蓄,它的外部尺幅很小,而内部的尺幅极大,耐人寻味,余音袅袅,与它的这种处理方式是有极大关系的。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显而易见,于勒是与‚我‛的父母截然不同的。‚我‛的父母是懂得金钱的重要性的人,是把每一个小钱都看得非常重要的人,因而也是精于金钱上的算计的人,而于勒则不像他们那样懂得金钱的重要,因而也不精于金钱上的算计,但在我们成年人生活着的物质的、金钱的世界上,他的不精于算计也就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总根源。‚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做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所以于勒并不像‚我‛的母亲所说的是一个‚贼‛,也不像老船长所说的是个‚老流氓‛,只是他不像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罄尽。他的哥哥和嫂嫂为了不受他的经济的拖累,把他‚送上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于勒并不像他的哥嫂那样看重金钱,因而也不像他们那样寡于人情。他到了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了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很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以为哥嫂仍然关心着他,让他们不要担心他的健康和他的前途。他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在此之后,他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但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因为他不愿成为哥嫂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总之,于勒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但却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一些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的基础,也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这一切,都通过一个少年‚我‛的眼光和心灵折射出来。这个‚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但对金钱关系对成人社会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却有着较之我们成年人更加敏锐的感受。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它对像‚我‛这样的少年人有什么影响作用呢?

它可以让一代代的儿童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第13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是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

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

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

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

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

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称呼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第1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一、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深入研究人物语言。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情分析

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采用教师引导法,学生亲自参与讨论,从而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内容,理解主题思想;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情节的曲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讨论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熟读课文,理清情节,体会作品巧妙的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四、重点、难点确立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情节的曲折。

设定原因 :

1、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小说主题。

2、这篇文章设在《故乡》后,由于前一篇通过速读和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两文都在人物语言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对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

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2、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复述作出点评。结合菲利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家伙、贼。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

教师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学生:根据教师启发,找出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

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他们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表及里,相互讨论交流。回答: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活动:

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悲凉,悲剧意味大大降低。

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生:自私、冷酷、虚荣。丈夫胆小、怯懦、没主见。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代,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代的。

(2) 提问:小说的这种变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3)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4) 归纳文章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1)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困潦倒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悲凉,即使是亲情也不能再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4)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5)学生从菲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来讨论。

说明:人物形象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了19世纪法国的世态人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贯穿全篇,让人感到真实而有悲凉。学习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1)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他使了个眼色。”设想

当时父亲的心理活动。

(2)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

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找出并作分析。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写作,相互交流 (2) 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 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心情,回来时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7、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 莫泊桑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 ︱ ︱

望眼欲穿

海边散步

惊恐不安

改换乘船

惟一希望

计划千般

不再说话

以免再见 于

︱ ︱

福音书

有钱人

穷水手

流氓

开端----------- 发展

----------

高潮

--------- 结局

8、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还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从本节课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课堂关注不够专心、细致,对学生激发不够到位。

9、教学自我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以其精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个人认为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的有关题目,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1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 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 ,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根据讨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态。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古往今来,人们对金钱物欲的渴望,往往会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线,我国古代苏秦也有这样一段富有戏剧性的际遇。(补充苏秦的事例)

2、课内小练习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___;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_____;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

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3、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设计

假如时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请你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

第16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的: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简介作者,掌握字词,了解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利用名言导课: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和作者莫泊桑。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

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 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

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

——穷

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

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 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 勒

行为不当

叔 叔 这之前

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 分文不值

恐怖

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父 亲

还大大占用„„

的 弟

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

那时候

能够赔偿„„损失

希望

盼他回国

(现在)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3) 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

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

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三、作业:完成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分析第三部分:

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2、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3、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4、教师讲析并板书:

(1) 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2) 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3) 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析其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4) 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5) 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5、小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讲练:完成练习三。

第四课时

课时目的:总结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小说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写作特色:回顾结构,归纳概括。

板书:

开端——盼

于勒?(悬念)

1情节曲折

二姐婚事

发展——赞

富翁

实现?(悬念)2构思巧妙

上千种计划

高潮——见

穷水手

破灭

3主题深刻

结局——躲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惟利是图、势利

三、难点突破

难点疑点: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后记:

第17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间(日期、时)9月2日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2)层次分析(第一时)难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教学准备集体备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页边批注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导入设计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题作者)作者简介:莫泊桑(18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听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层次分析: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第二部分:—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三、研读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只要言只成理给予以肯定。教师点拨: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四、布置作业,认识生活,学生反思

1、菲利普夫妇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如果你身边也有象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2、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第二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提出要求:找出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我认识了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现),运用了------------------(描写方法)。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学生阅读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自主或指明回答。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为女儿着想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以上都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示:重点研读第2到38段)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于勒生活的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语言行动贫坏蛋、流氓、无赖打发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精明、刻薄富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侯贫卖社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骂、躲避

2、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二、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2)、心中叔叔;(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迈牡蛎的象弟弟并惊恐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四、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1、组织学生演本剧,场景:在轮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妇、于勒,情节:从菲利普夫妇吃牡蛎到发现于勒直到离开这部分。要求细致分析利普夫妇的行动,语言和性格。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学生自由发言。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页边批注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页边批注

第1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结合课文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2)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2)分析情节,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 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通过神态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 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人间大爱: 病魔无情人有情,爱心捐款救女孩;真情挚爱:2009感动中国人物阿里帕-阿力马洪。) 导语:爱心把病魔驱赶,淡水浓过了血液,善良超越了亲情。人间有大爱,家庭有挚爱。因为有爱,我们的社会才如此温暖;因为有爱,我们的家庭才如此幸福。可是有这么一个人,流浪在外却又不能和亲人团聚,回到家乡,亲人却不敢与他相见,他就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的于勒。

板书(投影):我的叔叔于勒 二 .了解作者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莫泊桑: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等。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2.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品味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认识“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三、读书使人明智

读一读:合作交流 问题探究

1、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结构。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把全文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故事的开端(1——4段):盼于勒 故事的发展(5——19段):赞于勒 故事的高潮(20——47段):见于勒 故事的结局(48——49段):躲于勒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 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阅读小说我们最先关注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下面我想检测一下同学们读故事的概括能力,做一个小练习:快速跳读课文,找出关键词,然后用很简单的话给于勒写一份个人简历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多媒体投影出示思考题)填写“于

1 勒个人情况调查表”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教师在本部分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归纳于勒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 (2)[学生活动]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是个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于勒在美洲发了财,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3)[学生活动]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A、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B、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C、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D、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E、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F、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G、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但菲利普夫妇躲开于勒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四.思考使人深邃

想一想:品读小说、分析人物.

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活动]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结结巴巴地说------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2、上述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 这些句子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特征:

2 (多媒体出示)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4.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活动]讨论:这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构思巧妙,主题深刻. 小说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在文中却无处没有于勒的影子.由于于勒,全家生活拮据;由于于勒,日夜盼望归来;由于于勒,促成了二姐的婚事;由于于勒,希望成为泡影;由于于勒,躲之惟恐不及.这样巧妙的构思,有力的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从而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多媒体出示)小说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多媒体出示)对联(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横批)世态炎凉 四.思维拓展、想像无限 想像性的口头作文。如果将“遇于勒”的情节改写成我们一家人遇到了已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师:同学们想一想,金钱真的至上吗?金钱真的能买到一切吗?仿写:

1、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参考答案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 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师:是啊,金钱是万能的,能买到很多东西,但金钱又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亲情,更买不到爱心。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多媒体播放)

五、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利用双休日,到社会上做点好事,为他人献上自己的爱心。

第1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设计者:易标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剖析。2.主题把握。3.理解各种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导入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别墅(shù)撬(qiào)开诧(chà)异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祥: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奥妙。

2.整体感知,按情节的结构复述情节。

明确: 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

故事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故事的高潮:菲利普一家人巧遇于勒。

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三、深入探究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

明确:于勒。

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3.小组交流汇报。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2.相互交流。

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

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二)称呼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于勒: 占钱——赶赔钱——盼有钱——赞没钱——骂、避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三)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

明确:对于勒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生活也是辛酸的。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所以,在金钱和亲情上,我觉得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四、技法鉴赏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点染方面都很有特点,找出实例来欣赏。

教师范例:

《我的叔叔于勒》肖像描写浅析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创作向来以体物察情的精微细致而称誉文坛。《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短篇杰作。其间对于于勒外貌形态特征的描写共有四处,文字不多,寥寥几语,轻描带过,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其实,只要对此深思细玩,我们不难于此窥见作家静观默察,求异翻新的潜在功力。

于勒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陌生而突然的,作品这样写道:“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这儿,水手于勒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笼统的褴褛苍老;“一下撬开”、迅疾“递给”的动作描写,又表明了他干活的里手熟行,也暗示了他操此买卖为时久远,生活之穷困潦倒,可想而知。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形态特征还是人物的娴熟动作

行为,都是“父亲”和“我”立足远处毫不经意之中偶尔瞥见的,可以设想,要是父亲没有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高贵所诱惑,他怎么会注意贵妇身边这个缄默无闻的水手呢?更何况,父亲还看不清水手的面容,无法辨出他就是于勒呢!所以,他表现出一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的表情。而当父亲装阔摆富,主动建议为两个姐姐买牡蛎时,他照样是因为没想到水手就是于勒而对他毫不留意,我更是因埋怨父亲待人不公而心神不快,我们谁也没有留意于勒其人状貌如何,所以,第二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于勒仍旧是一介“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这淡淡一笔,道出了他(于勒)为人的卑贱无能,他像海边一朵毫不引人注目的浪花,稍纵即逝,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零星半点的位置,与第一次外貌描写相比较显然毫厘不差,第二次描写的于勒也仍旧是“我”和“父亲”立足远处所看到的水手,形貌照样模糊不清,只不过,这一而再的不为人知反倒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卑贱可怜。

作品对于勒形貌的第三次描写是这样的:“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离不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这是“我”觉察父亲母亲的荒乱失态后着意观察的于勒叔叔,虽然我仍是立足远视,可是由于留心端详,因此,较之前面第一二次毫不经意要看得具体真切,于勒叔叔不仅苍老肮脏,而且满脸皱纹,他正目光专注埋头干活,显然,这不再是隐约模糊的人物整体轮廓,而是显豁夺目的外貌形态局部特征。小说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形态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于勒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人世沧桑,也寄寓了作者隐秘难言的同情之心。最后,当我走近于勒叔叔,当面牡蛎付钱时,我对他再一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段描写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布满老茧、皱痕累累的枯手,穷愁憔悴、神色窘迫的面庞,恰似静默无声的油画,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深挚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难怪看到这副肖像画之后,“我”心里反复叨念,鸣抱不平。

上述分析表明,作品对于勒的四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无意到有意,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不清到皱痕毕现,情态各异,生动传神,既层次鲜明揭示了人物悲怆无告的内心痛苦,又不露声的抒写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嬗变历程,的确可以称得上“体物察情,曲尽其妙”,无疑,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启示。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

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

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 “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设计匠心: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七、布置作业

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设计匠心:以亲身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见出对人物把握的分寸,表演时要特别避免过于夸张和喜剧化。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占钱坏蛋、流氓、无赖;

有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没钱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

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

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

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

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

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

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

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

(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

(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

《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

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

(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

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

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2.类文链接

契诃夫的《变色龙》。

第20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小说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的了解。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简介作者,掌握字词,了解结构。

一、导入新课: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

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导学导读:

1.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

练习六。

第二课时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

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

了。

(2)

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3) 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惟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2)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

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

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看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地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地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分析第三部分:

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2.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这看来好像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3.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4.教师讲析:

(1)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2 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3)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地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分析其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4)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5)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5.小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讲练:

完成练习三。

第四课时

一、讲析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小说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写作特色:回顾结构,归纳概括。

三、难点突破:

难点疑点: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

化。

四、布置作业:

设想一下于勒叔叔的另一个结局:船上的一个旅游的富翁,穷困时卖过牡蛎,触景生情,换了衣服行头在那里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这时于勒的哥哥一家遇到了他„„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