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09:07:5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2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

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

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

4、

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推荐第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积累生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二)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四)学习白杨的精神,做一个正直、坚强不屈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把握课文内容,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习白杨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

预习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图片、朗读音频、白杨树视频)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PPT展示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问题:结合预习及图片观赏,说说你所了解的白杨,都有什么特点?

3、问题: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对白杨又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矛盾所写的《白杨礼赞》,看看矛盾笔下的白杨都有怎样的特点?他有为什么要赞扬白杨?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音频范读+学生跟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1)、字音辨识: 大毡(zhān)子

开垦(kěn)

外壳(ké) 锤(chuí)炼

主宰(zǎi)

倦怠(dài)

潜(qián)滋暗长

旁逸(yì)斜出

婆娑(pósuō) 坦荡如砥(di)

恹恹(yān)欲睡

晕(yùn)圈

倔(jué)强(jiàng)

虬(qíu)枝

秀颀(qí)

垠(yín)

(2)、字形、字义辨识:

[妙手偶得]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锤炼]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垠] 地域的界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 暗暗的不知不觉的生长。滋,繁殖。 [恹恹] 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圈] 模模糊糊圆形的片。 [参天] 耸入高空。 [伟岸] 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颀] 高

2、题解:

题解:“赞”就是赞美的意思,“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作者对白杨树是不是一般的赞美,而是“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呢?

明确: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要求学生相关的语句一一找到并划出来出来。

(三)讨论探究:

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外在形态:力争上游······ 性格特征:坚强不屈······

(1)、阅读第二段,说说黄土高原的特点及作者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2)、作者要赞美白杨,为什么还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明确: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 的不平凡。

2、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象作铺垫。

(四)小结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中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随堂作业:

1、读准下列词语,并说出划线词语的含义。

大毡子

外壳锤炼

主宰

倦怠虬枝

婆娑楠木 秀颀 旁逸斜出无垠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2、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白杨树“不平凡”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下的生字词和课后的“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3-9段。

3、想想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七)、板书:

推荐第4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难)

3.感受中华民族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重)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花之富贵者;菊,花之隐逸者;莲,花之君子。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歌颂了松的高洁;王冕的诗作《墨梅》中写到:“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菊、莲、牡丹、松、梅,他们各有风姿,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时它们的这些高洁的品质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白杨树具有哪些特征,我们一起来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白杨礼赞》。

二、作者介绍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谁?你们对矛盾了解多少?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评价

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

2 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时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胡耀邦:“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

周扬:“茅盾是‘ 五四’ 以来第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评论家。”

三、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四、通读全文,感知文本。一)请同学们先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二)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对白杨树充满了什么感情?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三)本文的题目叫做白杨礼赞,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有哪些?

请同学起来将自己找到的语句大声地读出来。

四)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解答 五)文章结构划分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4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主题探讨

一)本文主要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小组讨论) 生长环境都有什么? 外部形象是怎样的? 内在气质是什么? 二)问题讨论

1.文章反复强调的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2.这篇课文仅仅在礼赞白杨树吗?本文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3.白杨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什么? 4.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5.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

5 意志。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2)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3)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

6 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六、课程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七、作业布置

推荐第5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梅田中学教研公开课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执 教:张

时 间:三周星期四

课 题: 白杨礼赞

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性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2.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一、导入粗读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

1.(放映幻灯片)说说你所看到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简介作者及背景。(放映幻灯片)

3.听录音,标记疑难字词。

二、设问细读

1.疏通字词。(幻灯片显示,引导学生识记)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学生轻读课文思考: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重点分析: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

5、6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幻灯显示。)

三、深入研读

朗读课文5-8段,思考讨论:

1.从对白杨树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他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比较其有哪些相似之处。老师幻灯显示)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 “„„树中的伟丈夫。”“„„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的精神。”

四、归纳品读

课文第

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可先分小组议论,然后全班讨论。老师幻灯显示,归纳要点)

五、积累背读

视教学情况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说明

梅田中学:张 华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的分析,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不搞“一把抓”,而是先突破重点,更多地让学生读语文。

一、适当介绍作者,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作目的。

二、重视朗读课文。学生只有读熟课文,才能具有理解内容和语言,进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

三、在教学中要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不涉及象征手法的讲解或讨论,以免增大教学难度。着重引导学生从托物抒情的方法上去理解内容,由感性逐步到理性。

从直接写白杨树的语段入手进行阅读,对学生来讲,或许方便一些。这样可以闪避开课文前面所写内容与文章中心意思曲折联系这一难点;先抓住白杨树外形、色彩、性格的特点进行分析,一方面扣题,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弄清楚了,理解其他意思就有了“根”。

在教学中,我制作了PPT课件辅助教学,以期让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能力所限,设计和操作定然有些不足,敬祈指导!

推荐第6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授课人:常庄镇中学***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3.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作业 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推荐第7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

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认识象征手法。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1.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3.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坦荡如砥

恹(yān)恹欲睡

虬(qiú)枝

秀颀(qí)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4.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二、整体感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研读课文第

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

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①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 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做反衬。

四、【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体现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感受白杨树的美。 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问题:本文的抒情线索是哪一句话?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它。

二、朗读第三部分的内容

1.学生朗读,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2.文章选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①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明确: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微微地泛出淡青色”,则主要点明它旺盛的生命力。

②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明确: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三部分重在赞美白杨树的外形美。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表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个性特征,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下节课我们来分析。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树的“外在美”,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白杨树的“内在美”。

二、朗读第四五部分的内容

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内容,划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1.课文第四部分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三【合作探究】

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明确: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第7段一连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说说你对这几个句子的理解。

明确: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第8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进一步解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理解象征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思想或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联系本文加以分析。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

4、

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不平凡

象征

黄绿错综

生长环境

无边无垠

雄壮、伟大、单调

北方军民

坦荡如砥

干、枝

笔直、向上、靠拢

外形特点

向上、不斜生、不倒垂

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

精神品质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力争上进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推荐第8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迁移。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破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四、疑点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业

1.设计一枚能够体现班级特色的班徽,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说明班徽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推荐第9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周浩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

1 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著名的文学家矛盾先生第一次看见白杨树的时候,他当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的为此写下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板书标题,并对标题进行分析。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那就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课件出示:

1、在课文中找出以下词语,并注音;

2、圈画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的句子

师:通过刚才默读课文,老师要采用抢答的方式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2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都是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不平凡

师:本文就是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展开抒情,进行高度的赞美,所以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就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板书:不平凡(赞美)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四段和第六段,这两段都是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但是在礼赞的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从“那”、“这”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的距离由远及近,对白杨树更加细致的观察,“实在是”、“绝不是”情感更加的强烈。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感情是逐层加深。

师:下面让我们用声音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划分小组朗读第四段和第六段

师: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缺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黄土高原,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

生: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师:第二段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那么具体在写白杨树的是哪个自然段呢?

明确:第五自然段

师:学生读第五段思考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师: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这些语句,用声音读出白杨树的这种精神。

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推荐第10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胡彩虹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5-8段,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中其他的写作手法,重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重视朗读,在文本的研读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总结体会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学习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

2、学生齐读课文5-8自然段,注意读出其中的激情与豪气,思考: 这篇文章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

1 么是什么呢?)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链接: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注意:(1)象征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着眼于局部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而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3)象征的作用:将作者的情志、思想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作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看图片,叫学生读文字,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 干——笔直(正直)

枝——靠拢(团结) 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4、小组合作,研读第7第8自然段,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揭示这种意义的?

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2 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树(本体)

—人(象征体)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傲然挺立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5、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学生自己总结文章主旨: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

3 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齐读矛盾先生的《题白杨图》

6、结合课后第二题,总结本文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A、象征 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拟人 、反问、排比

C、欲扬先抑

D、对比

E、烘托

7、小结:本节课还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体会了在写作背景下,作者赋予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意义,学习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8、小练笔:看图,说说这几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9、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 杨

干——笔直(正直)

枝——靠拢(团结)

(形美)

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傲然挺立

内在气质

坚强不屈

(神美)

力求上进

5

第11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 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作业

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由画线句子我们可以加深对象征的定义中不便表达的意义这一说法的题解)

1.动脑:学生朗读第

一、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结合学生平时作文开头冗长的毛病进行分析) (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3)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二)手脑并用: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同学们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用简笔画下白杨树外观结构并标明其特点。

叶:片片向上

枝:笔直、紧紧靠拢

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

(三)手脑并用: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3思考: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写到菊、牡丹,结合刚才我们所说的楠木的作用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菊与莲形成正衬,牡丹与莲形成反衬。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张莉

第12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

三、设计理念: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1 2 3 4 5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上的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3、《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4、学习生字:

大毡(zhān) 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zī)暗(àn)长 ......

诸(zhū) 如 倦(juàn)怠(dài) 婆娑(suō) 恹(yān) 恹(yān)欲睡 ......

丫(yā) 枝 虬(qiú)枝 秀颀(qí) 地壳(qiào) 晕(yùn)圈 .....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二、通读全篇,整体把握:

1、怎样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手法在文中指借物抒情。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3.提问: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三、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突出地强调了“不平凡”。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课文这一部分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3、白杨树既是“极普通的”,为什么又说它“是不平凡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特征来描写白杨树的?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3、在这一部分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明确:外形:“笔直”的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的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3、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七、教师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二、品味语言: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 篇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新课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这篇课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为什么说是“礼赞”?

第二课时(阅读课)

师生根据本篇文章学习的重点确定学习的主题,阅读《主题学习》材料

如:《井冈翠竹》《风景谈》《白杨》《爱尔克的灯光》《月牙儿》

第三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二、配乐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比较赏析,品味美点

让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主题学习》材料《井冈翠竹》《风景谈》《白杨》《爱尔克的灯光》《月牙儿》丰富对文章的认识。也可结合自己感受,说感悟、谈体验。

四、探究主旨,把握“象征”

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那么“井冈翠竹”呢?“白杨”呢?等等。

教师备案: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出示:

第1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夏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第14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官池初中

樊小平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领会欲扬先抑、铺垫、对比的手法。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件)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 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第5段,概括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白杨树的形貌的?本段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白杨树的精神气质?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除了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以外,它还象征什么?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高原风光?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读课文第2段思考:

(1)、作者笔下的高原是什么样的? (2)、高原风光给了他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2)雄壮,伟大——单调

8、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作者描写高原风光对白杨树起到衬托作用

1、正面衬托,景美树更美,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不平凡的树

2、反面衬托,景虽美,但离开白杨树便显得有点单调,因而白杨树更美。

9.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白杨树 北方农民、哨兵

抗日军民精神意志

白杨礼赞

茅盾

团结向上 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相似点 象征

第15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歌曲《小白杨》中,小白杨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二、走进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三、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初读文本

1、明确生字词。

重点字词毡子刹那不折不挠虬枝秀颀锤炼晕圈zhānchànáoqiúqíchuíyùn坦荡如砥恹恹欲睡倔强挺立楠木倦怠婆娑无边无垠dǐyānyānjuéjiàngnándàipósuōyín 1

2、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3、自由朗读课文,考虑:

(1)白杨树什么特点令作者脱口而出要赞美?(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不平凡。(1节)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2-4节)、外部形象(5-6)、内在气质(7-8)

五、再读课文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1)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用原话回答.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3)、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写了环境的不平凡, 接下来从哪几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具体情形如何?

白杨树的外部形态 (1) 干: 笔直挺立 (2) 枝: 紧紧靠拢 (3) 叶: 片片向上

(4) 皮: 光滑淡青色

5、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象征、农民、哨兵、精神)

6、文末写了楠木的“贵族化”, 起什么作用?

明确: 通过对比, 换个角度继续赞扬白杨树. 2

7、小结:本文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礼赞”的是“北方农民”、“民族精神”,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托物言志的作用。借白杨的形象歌颂了敌后抗日军民和他们的精神品格。

8、关于写作方法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楠木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3).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4)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

第16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二 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朗读并感受文章的状物 抒情的写法。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PPT展示白杨树画面)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作家作品(PPT)

1、作者简介:茅盾,著名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PPT)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四、理清线索

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板书:白杨〕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点拨:这句直接的抒情,也就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赞美,歌颂的语调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注意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点拨:强化情感的力度,不是感性的描绘,而是再次直接赞美,并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不平凡”究竟表现在哪里。)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完课文,你能理解题目中“礼赞”的含义吗?是否能理清文章线索?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五、研读课文,赏析品味。学习课文第

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

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六、课堂小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研读 交流 归纳

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 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4、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1)明确: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势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讲解: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3、提问: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理解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

4、《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了解象征手法,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思。

5、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6、探究

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明确:不矛盾。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所以并不矛盾。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做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 的,但是结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修辞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中的相关练习。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段。

3、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板书设计:

礼赞—— 树 不平凡

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外部形态 不平凡 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第17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乐兴中学

李绍清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 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趣。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赞扬了白杨的什么品质?

2、作者赞扬的仅仅是白杨树吗?

3、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赏析品味。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

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

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

(四)品味语言,写法。

本文的语言凝炼、准确,变化多姿。写作手法也多姿多彩,你能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读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或者你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探讨。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五)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3、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六)、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第18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

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

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

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

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

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

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

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

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

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

一、

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

五、六”

第19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灵宝市一中 强红瑞 [教学目标]

1、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线分明。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释题:白杨礼赞:赞,赞美;礼,表示尊敬。题意:对白杨树表示尊敬和赞美。

面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白杨树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对白杨树要表示尊敬呢?

三、白杨之美

过度:同学们思维敏捷,循着大家的疑问,我们一同去解决吧! 请大家速读课文,捕捉信息,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哪些地方值得赞美? 生自由作答

根据同学们的理解,白杨树既具有外形美,又具有精神美,我们一道来欣赏。

(一)(屏示)形美 学习方法:中心句解读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理解内容。

2、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末。

3、围绕中心句圈点勾画关键词。先自由朗读第五段,小组对学交流。

小组展示:

1、中心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中心词“力争上游”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又突出了她的内在气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四个方面突出外形的力争上游。

又从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从内在性格写他的力争上游。

(二)(屏示)神美

她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去法温和,更不用提他的坚强不屈和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这段话中大家捕捉到哪些信息?赞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何贬低它不是书中的好女子?这种方法叫“欲扬先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三)(屏示)景美

师:课文的第二段,似乎与白杨树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呢? 速读第二段,本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与白杨树有何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描写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给你的印象如何?作者从 黄绿错综(色彩)、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描写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生欣赏图片。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通过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衬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四、白杨之魂

师小结;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称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什么对白杨树怀着崇敬之情呢? 首先推荐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字斟句酌读书法

1、抓住关键字反复咀嚼品味,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言外之意。

2、从句子的修辞、句式特色去赏析。

小组合作:反复诵读4句话,谈谈作者希望读者由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4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屏示)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展示:树——人——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排比反问句,逐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作者对白杨树怀有敬意的原因,请从8段找出作者赞美白杨的真正原因的句子。

白杨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小结:这就是作者对白杨表示敬意的原因,因为在这极普通的白杨树身上,作者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情,更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五、白杨之谜

过渡:谜

1、师:老师有个疑问,作者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他们,却要通过白杨树来赞美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下注释1)大家还有疑问吗? 屏示:谜

1、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何篇末又要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用意?

3、作者开篇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展示:谜1:第

一、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有相似之处。处在相同的地域,都生长、生活在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那里。他们有相似的品质,都极普通,不被人重视,都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二、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谜2:以树比树,以人比人,抒发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视之情。

谜3:明确:5次提到: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他们在文中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好比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文中的材料就是一粒粒珍珠,而文中的线索就是把这一粒粒珍珠连缀起来,使之成一条完整的项链。

六、白杨之韵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通过读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正直向上的风骨,其实先生又何尝不是挺立在文学史上的一株白杨呢?

知人论世: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先生生前的遗愿是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国从1989年开始设立“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组稿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另外两个是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结束语:人常说:文如其人,让我们牢记先生,牢记这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吧,先生将与白杨同在!老师也希望大家都成为一棵棵小白杨,茁壮成长、力争上游、参天耸立,成为栋梁之才!

第20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巨野开发区一中:马爱景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3、学习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预习:

1、结合工具书解决本课字词。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白杨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是,我们见到的白杨树和茅盾所写的“白杨树”是一样的吗?今天我们将走近西北高原上的生命特色《白杨礼赞》,看一看茅盾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二)1,解题:“礼”,崇敬。“赞”,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2,了解作者和有关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关于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1、什么是象征手法? (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美的事物上叫象征,也叫托物言志。它的作用有二①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本文属于后者)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全文抒情线索。边读边找出文中几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句子一一标出。 提问:哪几次?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中共四次提到“不平凡” 。抒情的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读4,6,8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明确: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不平凡。 第三段(第

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

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什么?(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六)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教师提问:高原景色是从三方面来描写的,也就是色、大、平(色彩、辽阔、平坦三个特点)从本段中找出表现色彩、辽阔、平坦相对应的词。

明确::“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在写高原景色时用了一个比喻句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那么黄和绿各指什么?看课文“黄的是土。。。。。。。”在这里分别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宛若并肩。。。。。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什么?(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同学们:作者描写高原的目的在这里已渐渐体现出来了:目的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以“雄壮”“伟大”为背景,是为了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就是白杨树坚强的意志品质。)暗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和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的艰苦环境是一致,从而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倦怠,单调”在这里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写到什么?(树),请同学们看第三段

“刹那间。。。。。。猛抬眼”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使作者见到这些树时情绪由“恹恹欲睡的情绪”到“惊奇”地一叫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通过我的情绪变化,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奏响前奏,渲染气氛。文章由低潮恹恹欲睡转向高潮“惊奇”地一叫,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将作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是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出现起了渲染作用。

同时作者描写高原的目的二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七)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板书“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锋,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第二课时

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来看5~~6自然段:

(一) 朗读第

5、6自然段后思考:

这个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同学们,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板书“形神之美”

(二) 指名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

7、8自然段),并思考: (1)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 文章由树联想到什么的?连用了4个什么句?构成一个什么结构?这组反问句的意思? (人,反问,排比)

明确:(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明确(2)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的性格,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形象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体现白杨树的象征之美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 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思考:(1)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 (2)写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写楠木看似离题远了,其实是换个角度赞美白杨树,其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和谐完美。

(四) 总结全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