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2:1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缺乏成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 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结论或发现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既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历史责任感。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介绍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来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心设计试题,使试题本身就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推荐第2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 .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 。 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 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 ))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2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 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推荐第3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杀戮和抹黑、贬低或丑化。

政治文明提倡的价值观是宽容、妥协、共存,当然这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从价值观来看,应当改变我们对暴力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转换语言方式。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育与发展,还有保护与发展。前者好理解,后者需要说明。何谓保护与发展?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保护学生自嫩的心灵。不应当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情感态度采取压制、讽刺的态度,而应当是尊重与引导。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3条 有这样的规定:

1.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2.此项权利的行使可受某些制约,但这些制约仅限于法律所规定并有必要: (a)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或(b)保护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教师们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思想表达,不用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本身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法律尊重与遵守,而且体现了文明的价值观。反之,当学生们成长起来,他们便会在教师的影响下,藐视法律,崇拜权力,赞赏暴力,这完全背离我们民族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

让我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吧!因为我们深知,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我们民族振兴就多了一份希望。

推荐第4篇: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 (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 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 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 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 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 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 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 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 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

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长期的点滴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推荐第5篇: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朝着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探究性学习.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提高生物科学素养.5.培养新世纪探究型创新型人才.

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维度上,第一维度是知识与技能,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传统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中国大陆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我们的国民只能以极其低镰极其辛劳的代工模式赚取外汇,我们山寨的各种产品缕缕缠上各种知识产权官司,这些现象逼迫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开始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形新势的逼迫,国与民共同的强烈要求与呼吁,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改革,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到高考制度,全部革新.教学目的必须从单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混合型人才共同培养,这样的话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上的传统教学目标不再适宜,因此专家们深思熟虑各方研讨之后加入了第二个维度的目标和第三个维度的目标.新课标中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指的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掌握探索世界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为探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能力的发展是二维目标的重点.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新课标中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所谓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二是表现为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

这篇文章的中心不是谈论二维目标,而是三维目标.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因此学科综合、交叉发展、文理相互渗透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改变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当今时代道德普遍滑坡甚至沦丧,年青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扭曲或迷茫,做为学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美好的人生道德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所以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除此之外,其它各门科目的教学内容中也饱含了各种德育教育素材,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我们生物学科为例,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

一、以科学家为榜样,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技能的获得,还包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生物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生物学家刻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1.1细心观察,敢于创新。细心的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力的培养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能力的运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科学旅行,仔细地观察了所到各处的地质矿物和生物类型,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通过这些科学活动,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其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治学态度也是出类拨萃的。他待人处事勤勤恳恳,坚持真理,仔细地观察和实验,认真读书和思考,四十年如一日,人们称谓达尔文是科学家的榜样,这并非过分的赞誉。

1.2坚定意志,献身科学。坚定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础,任何科学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拉马克是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进化论者,他的《动物哲学》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现代进化思想的两大源泉。为了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遭到了拿破仑、居维叶等人的种种非难和攻击。但他从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还始终把为科学事业贡献当作自己的最大乐趣。拉马克晚年由于过度劳累致使双目失明,但他依然顽强工作,《无脊椎动物杂志》的有关内容正是他以口述方式由其女儿罗莎莉笔录完成。正如他说:“科学工作能给予我们以真实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春天的乐趣,以补偿生命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1.3持之以恒,淡泊名利。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 2 物,从生物的性状出发,进行了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18、19世纪植物杂交试验在欧洲盛行,但有成就的人不多,孟德尔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他非凡的毅力、独到的眼光。他选用豌豆这种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开创性地运用数学方法于遗传学研究,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最先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无不说明其顽强、勤奋、持之以恒的良好素质。

1.4善于归纳,灵活思维。

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路,研究同一课题的不同科学家也有不同的思路。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模型的建立,是美国信息学派与英国结构学派两条思路相交叉的产物,也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两条思路相交叉的结果。 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将遗传学家摩尔根、细菌学家艾弗里、美国人鲍林及R弗兰克林等前人的多条思路、众多成果加以归纳贯通,将晶体结构、生物化学、信息复制等观念加以揉和,来研究生物大分子。几条研究路线的汇合,使他们取得了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而且能激励学生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还能给学生以价值观影响和道德情操感染,培养正确的科学品质。

1.5结构完整,团队合作.

科学家在探索知识历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细胞结构的完整完美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核质相依,各种细胞器的通力协调配合,这些现象无不启发着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1.6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二氧化碳,而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氧气和养料; 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向根部运输,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向叶部运输;植物产生的养料养活了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动物人类的遗泄物和遗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 矿质元素成为植物的养料; 以此知识点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1.7原因和根本原因

细胞形态上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上有差异,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原因前面还有原因,最早的原因叫根本原因;同理,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告诫学生,很多人在生活教训中会发生改变,所以人不到死不能盖棺定论;同时告诫学生,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不要为暂时的得失而纠结计较停滞不前,因为结果后面还有结果,笑到最后才是赢.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教育学生,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为人要善良,能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帮助他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1.8显性的相对性,性状优劣的相对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的相对性,达尔文进化论中性状优劣的相对性,这些相对性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人不是没有优点不是没有专长,只是没有遇到适宜的发挥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1.9细胞分化各司其职

细胞分化使得细胞趋向专门化以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以此引申到社会中行业的分化,告诫学生明确自己能力选定自己的职业后,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社会才能高效运转,人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1.10最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各种酶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以此告诫学生,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学习时间段及将来的工作时间段,最大 3 限度的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1.11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和各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都有正反两个面,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性,凡人都有优缺点,所以,人与人相处,想想自己的缺点则包容他人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优劣是相对的,他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是缺点,但换个环境这个缺点就可能是个有利的优点.1.1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修正的逐步完善的.所以,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也一样,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要以容人的肚量来与人相处,给他人时间和机会以磨合相互关系.1.13量变引起质变

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

注意日常言行举止的点滴形象

一个细胞是细胞,一群相似的细胞是组织,组织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量变引起质变;双氧水的加热分解反应实验,告诉我们能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双氧水会变成氧气和水,能量上的量变引起了物质上的质变;所以,平时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个人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平时注意言行表现,才能成为普通人的表率和领导.1.14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人都有共性,人同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都有个性,距离要有度,言行要有分寸.1.15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整齐的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目的是对散乱的染色体进行整理.生活中也一样,东西多了乱了就要整理,学习上也一样,所学的知识多了杂乱了,就要归纳整理,特别是相似的概念和知识点,在各种分类归纳整理中,越来越熟悉,理解越来越深刻,运用越来越熟练.所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定期的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16细胞内的生理活动

细胞内的各种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细胞不做无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好时光和大好年华,做些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1.17直接能源ATP和储备能源脂肪

细胞内不同的能源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脂肪属于储备能源,告诫学生生命要有储备,不可以透支,既不能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也不能透支金钱,任何事情要量入而出.量力而行.1.18有丝分裂间期的准备

细胞在分裂周期中,90%的时间用在了间期的准备工作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事情完成得越顺利越成功.

二、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地球,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学会关注人类,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相应的内容,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

首先,城市的发展使森林锐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栖息繁衍的环境遭到破坏。自160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个灭绝,目前还有3955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临危状态,另有7240个种群剧减成为稀有物种。需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才孕育出来的 4 生物物种在短短的时间内遭到灭绝,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其次,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众多问题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将对未来时期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工业化国家平均每人每年移动20吨地球物质,全球人类每年移动的土方量是200亿吨。不科学的人类活动早已影响了生物、大气和水环境。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地质环境,在受到人类的破坏之后,也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贯穿这些重大环境事件的负面效应,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以美育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学生以美为向导去创造生活, 开拓未来,其最终目3 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人。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为生物教学审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3.1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从高山到平原到峡谷,从沼泽到绿洲到沙漠,从空中到陆地到海洋,生长着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大小、数量繁多的生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也有150吨重30~50米长的大型动植物——鲸和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还有世界上数量极少的珍稀动植物。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美。形成各异的生物体为生物学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动物应有的一切生理特点活动;单细胞衣藻能进行绿色开花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不同的生物体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及其功能,如蜘蛛的螯肢内含有毒素,能注入昆早将其杀死;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飞翔的鹰,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地面的动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摸拟生物奇特的结构功能,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仿生学

3.2生物体的适应与协调美。

每种生物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水生植物适于水中生活;苔藓植物适于阴湿的环境等;竹节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毒蛾幼虫的鲜艳体色和花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等都能起到警戒色的作用,这些均起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生物的种类、数目虽然繁多,但是它们都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处于一种自然的协调中。寄居蟹和海葵的共栖;真菌与海藻的共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平衡,构成了总体的协调美。

3.3生物学的科学美 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向导的,比如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 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 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与实际上,还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映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和领会教材中的这种结构体系,就是一种科学美内在逻辑的审美教学。

四、实事求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战胜形而上学的唯心论而取得胜利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如目的论、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等都对生物和生命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生物作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由C、H、O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才能利用、改造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如现代生物技术不仅使现有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科学和哲学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还有其令人忧虑的地方。如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克隆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法律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会不断地深入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资源, 将人文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推荐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

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推荐第7篇: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王玉芹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比如学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就确定为: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良好情感。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一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是怎样渗透的哪?下面具一个例子在学习《巴西》一节“热带雨林的危机” 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学生看书总结热带雨林的作用一方面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药材、动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效益。利用多媒体展示雨林遭到破坏的现象,在有学生总结出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外国的掠夺、迁移式的农业。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地球之肺”会失去它的功能是全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能提供新鲜的空气,环境日益恶化。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引出热带雨林需要保护,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让热带雨林被我们人类永续利用。接着问学生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分别是哪一天?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哪?接着学生说出很多自己身边应该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上是我的做法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推荐第8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由于现存的高考制度,使得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好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设施的完善),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依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我国在2018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中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eau)在他的教育着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

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呼应,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思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长久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自然教育理念,熟悉自然教育方法和目标,善于开发和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自然教育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

当然,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的途径也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高中课程改革中心城市协作会上,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说:不少老师问,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使教师感到

困惑。

朱慕菊副司长的回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必要每堂课都去贴

标签。

我们对朱司长观点的理解:

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爱护,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第三,高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新课程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写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教科书,增加了多元文化主题,如环境、贫穷、缉毒、国防、安全、战争、金融、税收、保险、廉政、爱滋病、中医药等;化学实验初中增加了77%;物理实验初中增加了53%,高中增加了68%„„学校终于开门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人文类学科与科学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数学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比如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谨严;比如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比如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于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正是这些,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推荐第10篇: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市中学地理的实际,提出我市中学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意见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明确如下中学地理学科三维教育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1、初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中的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教学素材之一,要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因而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将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经历生动的学习体验。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地理“双基”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地理教学的主线,让每个学生把知识记牢一点,把知识理解得透彻一点、学习得扎实一点,加强读图、析图、绘图和记忆地图的技能训练,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牢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才能在课堂上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建议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师讲生听、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的形式,逐渐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积累,最终达到升华。可供采取的教学方式有:体验性学习(主要包括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的组织;③角色表演;④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与感染);课题研究;以及针对某一专题,设计教学活动(如查找资料;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撰写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讨论);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测量与绘图等);等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力中争成为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使师生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呈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局面。

四、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还要在实践中探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搜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如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同时,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有时通过对学生某些典型行为、习惯的考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

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程理念,建议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时政热点问题,要及时让学生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尤其是结合乡土地理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不断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评价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并乐于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六、面向全体,加强对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引导

在教学中对学习地理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信心动力不足的学生,要注意加强引导,多和他们沟通交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逐步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11篇: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全文]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一、调研目的:

为了提高本校科学学科质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和全面发

展打下基础。

二、调研时间

2010年5月

三、调研对象

浯潭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

四、调研方式:

学生问卷调查

五、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共16题,包括态度、好奇心、创造力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和老师给定的任务中,我能发现有趣的问题,并乐于尝试解决

2.我很喜欢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

3.我想去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原因

4.书上的一切都是对的,科学是不能怀疑的

5.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觉得父母或者老师说法不对,我会及时提出来

并跟他们讨论

6.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7.我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等

8.做实验时,我常想独自完成实验

9.在生活中碰到难题时,我常常找其他人帮助解决,免得自己花太多实践

去琢磨

10.小组合作做实验时,每人都会有相同的机会参与实验

11.实验时,我喜欢和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12.我会和同学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13.看到同学或其他人随地乱扔纸屑时,我会觉得他们很不对并马上去劝

14.如果有同学邀请我参加节水宣传或者植物等活动,我会很乐意参加

15.我认为科学对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帮助

16.科学和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科学并不总是好的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分析中反映,我校四年级学生普遍懂得只有掌握了客观事实才能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对于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会表示怀疑,也会听听是否确有道理,多数同学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这么说,科学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实事求是”的学生至少在意识形态上认识得是不错的,其余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可能是出于对具体情况的考虑。

其中表现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得分率都较高,好奇心可以说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做科学、搞研究、保持一种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呵护好孩子

们的这种好奇心。

同样,学生也深知,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要知难而进、继续探究的良好愿望。却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遇

到困难就选择妥协处理。

我们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教育上存在偏差,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育现状(包括学校和家庭多方面)是对孩子的活动限制的多,开放的少;对孩子的观点要求合一的多,宽容多元的少;对于孩子的行为干涉的多,信任的少。这一点也造成了孩子耐挫力的低水平。另一方面试卷也存在一些

值得商榷的地方,表达上误导了孩子的判断。

附:调查结果统计表

七、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要建立科学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建构更要重视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

每一节课。

(二)把握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密切联系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组

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积极探究态度。

(三)创造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发兴趣,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

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四)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学时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不但知道如何搜集资料,更要学会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处理信息,用科学的思维分析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结论。重视知识的交流和研

讨,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成果。

(五)树立多元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发挥网络的功效。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造

更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动态环境,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通过观察或问题的解答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情景教学的优点在于:运用领先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各要点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情景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科学教学情景,发挥情景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一、创设生动、有趣味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持久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促进其主体意识发展的基础条件。“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科学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景,在营造课堂科学氛围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形象趣味情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 星 空 中

(一)》星空等宇宙知识一直是困扰我们上课教师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震撼的感觉?我运用投影仪直接把实时的星空图投影到教室的顶上,直接让学生在教室从仰望星空开始,学习认识最简单、最显著的大熊座星座,再指导学生走出教室寻找大自然的星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大熊座(北斗七星)展开,使北斗七星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主线索;贯穿课的始终。从认识大熊座,画出北斗七星,产生疑问“宇宙中是不是这样的?”到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开展探究。再寻找春季的北斗七星,走出教室寻找大自然星空中北斗七星以及更多的星座。

二、创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 桥的形状和结构》这一课,我让同学们多观察身边各种桥的结构,在观察的基础上,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

三、创设新颖、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充满生气、爱幻想,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最敏感,单一的教学情景易使他们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情景。

1、试验情景

科学现象往往伴随着一些非常显著的变化,通过试验在学生面前直观的将这些变化呈现出来,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在课堂上做实验,看变化现象,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巧设竞赛情景

将班级科学的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各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两极分化,使更多的学生优秀起来,让更多的“尖子生”脱颖而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情景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利用情景教学特有的功能,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意义的可操作的教学情景,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结构柜架之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让丰富的教学情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第12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 教学目标

(结合某一个具体课例,说明你是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教育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成为教师设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结合《民族舞蹈--》谈谈自己的体会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针对学前专业中职学生的特点,我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继续学习与欣赏民族舞蹈,播放视频《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断,学生在强烈的音像资料中初步感受相关舞蹈,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接着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明确的目标。

二、注重情感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强烈的未知欲与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操作活动,尤其是舞蹈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实践。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视频资料,结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移颈”这一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相互提醒,在比比划划之中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加强巡视辅导,注意收集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集中讲评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三、强化艺术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舞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在艺术的海洋之中遨游,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更应突出其实践技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审美能力,以达到创造美。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我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新疆民族舞蹈特色的视频资料《美丽的新疆》、《新疆舞蹈 律动组合》等,供学生课后欣赏与学习,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新疆民族舞蹈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扩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面只是个人在本节课中的点滴看法,在一堂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值得广大教师不断研究的话题。

第13篇:高中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

高中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教学的评价必须从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需要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三维目标实现过程中,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两方面比较容易量化评价,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难于量化,导致评价困难。学生课堂上所得到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认知是否真正深入内心?表面上接受事实上否定,课堂上搞得热热闹闹下课全部忘掉的情况大量存在。甚至有学生在政治课学习总结中写道:“答题时该说什么话,我知道,但我这样写只代表我要拿分数,全都是假的!”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分离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我们现实的课堂上来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是被教师主宰的。教师在课堂上激情昂扬,学生在下面屏息凝神,小心翼翼生怕记漏一句话。整节课,没有互动,没有思辨,没有创新,这是无声的课堂,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课堂。虽然有的课堂也有讨论,但却是为讨论而讨论,不给时间、不给材料,略微“离经叛道”即被强制性领回“正确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红线下顺从地讨论出教师需要的认知,这同样是无声的课堂。

高中生自主思考意识、探究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渴望教师引导、指导、支持他们去主动学习,希望教师能倾听他们的看法,从理性上解答他们的疑惑,而非单纯地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是阐明了这个道理,必须这样想。有学生这样描述:“老师总像上帝一样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我信谁?”这样单一价值观的输送极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扼杀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观念,大胆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视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政治课堂,才是有声的课堂,才是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平等、民主、思辨、创新的理念随着学生声音达到他们的灵魂,真正独立意识的人格也随之形成。

政治课教学怎样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取向?

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不作为或少作为,那么课堂将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互动变成了胡动,参与变成了演戏。政治课缺少了它本该有的浓厚的政治味道。同时学生在看问题时,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取向是多元的,有时甚至彼此是冲突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如果此时教师对讨论中的所有观点都简单地赞扬肯定,那么就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取向的茫然之中,甚至形成偏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讨论货币的作用时,有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就有了一切;有的学生则认为人应当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应视钱财如粪土。面对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如果教师简单地总结:“大家考虑的都有道理,老师很高兴,希望保持这种探索精神。”那么,这节课在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就是失败的,极易培养出“愤青”或拜金主义者。

政治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带来震撼以及震撼之后的长久思考。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具备思辨性、正对性、批判性。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讲解和因势利导的推动,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得到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下面,笔者就《当代国际社会》概括的政治课堂设计(节选)来进行说明。

首先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1.北京奥运会隆重举行。2.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新决议。3.IMF、欧盟和世界银行向匈牙利提供巨额贷款。4.中法举办“文化交流之春”。5.(视频)同舟共济的二十国集团。(播放时间1分钟)

接着引导学生从交往的主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探究分析,并展示最终的发现成果。

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还能列举哪些国际交往的事例?同时对学生们关心、关注国际重大时事的热情给予积极的评价。

讲解两个核心概念:

第一,国家利益

内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地位: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关系。重要性: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利益共同时,合作;国家间利益相悖时,产生摩擦或冲突。

第二,国家力量

地位: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重要性: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强调爱国主义、辩证思想,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和与学生谈话式交流,用一组坡度问题,恰到好处地推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认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让学生感到高兴的是,所有的结论是他们自己思索、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很有成就感,这节课自然就是一节充满着幸福的课、有效的课。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学政治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只要政治教师怀着颗对学生充满爱的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教学思想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渗透给学生,那么政治课堂必将是充满着幸福的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定能有效实现!

第14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类型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肩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任务。尤其是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愈益凸现出来,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改新理念,追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期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或认识。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启动力。早在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换句话说,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才有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作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集中,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开发;授课内容围绕高考、钻研教材;对上课前的导语、提问语、板书、课堂用语以及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有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到学习历史上来。创新教育必须以兴趣为动力、以自信为基石、以发展为鞭策、以创造为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大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实践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已是十分突出的现象。教师不再只是历史学科的“传声筒”,学生也不是被动学习者,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获取的知识量还要超出教师的水平,因为现代化的传媒给所有人的空间是平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即使是相反意见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经个人思考或探索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问题,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应重视和保留学生这种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激活点,巧妙地、适时地利用课堂有利的条件完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如孔子所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是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同伴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个人思考中所发现的疑难问题。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学习“工业革命的作用”时,教材中对其进步的作用已十分明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异议,工业革命就没有负面的作用吗?我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得出了较合理的答案。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创造了先进的武器,展开了对外侵略和掠夺,造就了先进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念走向了拜金主义;还有的同学说,由于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的使用,使人类对资源开始进行掠夺性开发,会直接造成能源枯竭;类似的还有人认为,环境污染、社会阶级斗争严重等等,都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浪潮而来的负面问题。如此,同学们懂得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既能掌握工业革命的进步作用,也能较好地关注其负面影响,对它们的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再如对拿破仑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肯定其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作用,分析其对外战争的争霸性和侵略性以外,再提出拿破仑建立帝制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也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人说拿破仑恢复了帝制,是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恢复了专制统治,因此,这种行为是历史的倒退;有人就说拿破仑虽建帝制,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皇帝,不能视之为倒退。我在总结时指出,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事物的发展(或历史人物)会带有特定的局限性。这样,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同学们慢慢就会理解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比较生硬的概念或理论,远比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更有效果。

3、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尚有其可读性,但由于篇幅有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可能都详尽,有些甚至只是一笔带过,因此难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浓的史料,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例如,讲授“伟大的诗人屈原”时,如果教师能够补充材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端午节时,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民俗的由来,另外,再指出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引出“驱邪、辟邪”的含义,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对屈原的印象、更加怀念这一世界文化名人的效果。

4、借助其他学科辅助历史教学,提起兴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学科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因此在教学中,经常互相运用其相互联系来解释和说明问题。但这里我却想举例说明用英语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来辅助历史学科的学习。在介绍一些比较生硬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为突破口,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垄断和垄断组织时,学生对“辛迪加”等类的概念只闻其名,而难解其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辛迪加”的英文单词“syndicate”,从词义来看,“syndicate”作名词解,意为“企业联合组织”;而作为动词解,其意为“把„„组成辛迪加,使处于联合管理下”。这样,学生对于“垄断”、“垄断组织”的含义,自然就明白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形成垄断,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其背景、条件、内容、实质、影响等内容,但仍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一运动与思想要以“启蒙”来命名,教师就介绍“启蒙”的英文单词“enligten”,从字面上看,其意为“使„„光明”,这样学生对启蒙运动反对黑暗(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光明(即追求自由、民主)的本质,就很容易把握了。

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和新空间,比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只要能启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自由探讨和研究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都可以大胆地采用和尝试。其实,所谓创新,不等于完全弃旧,而是要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中学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勇于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落伍,符合素质教育的潮流。

第15篇:浅谈语文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论文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旧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中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之路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影响。

一、以培养品质为导向,在课堂上陶冶情操

个性品质是贯穿在人的全部活动中,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上的。而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支配。新课程旨在以课文为载体,在陶冶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提供了极好的凭借

语文课本中充满了培养学生品质的丰富营养。如:《沁园春长沙》,让学生领悟到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人生理想。《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让学生领会到像屈原一样:即使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节操,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此外,像《劝学》中锲而不舍、学不以已的拼搏精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取之不尽的源泉。

2.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启发

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表现创新精神的内容也有不少。如:《动物游戏之谜》,另外,一些科普文章,如:《飞向太空的航程》、《宇宙的未来》等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积极创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这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上课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丰富想象。

3.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

务实是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实际指导作用,也是许多中学生有待认识和加强的地方。如:在讲读《劝学》时,要抓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凡事要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绪

养成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如:《定**》,记叙苏轼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通过这些简朴的描述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苏轼始终坚信有美好的未来,正是这种对未来的乐观精神,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一点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二、以体验情感为导向,在阅读中提高素养

1.在课堂阅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能力中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考试标准中也要求阅读材料要选择难易适度的文章,可见,阅读能力所要考察的并非一味拔高学生去理解艰深晦涩的文字,而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搜集文章中的有关信息,体会文章大意,鉴赏文章中的警句和美文,对文章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有创造性的理解。阅读一篇文章,也就是一次情感的体验,而不是一味用划分段落,分析结构肢解阅读的整体美感。在课堂阅读中,可尽量保持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全面感知。从总体上把握,对于个别意味深长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语境体会它们的含义。

课文以阅读为媒体接通了学生的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在激动的情绪中,与独特的感性形式和普遍的理性形式相结合,并渗透其中。如: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大堰河这种不是母子胜似母子情深时,也要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以此产生情感共鸣,将课文中的情感移植到学生身上,焕发新的活力。

2.在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

在课外阅读中,教材中也推荐了不少课外阅读书目,如:《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等,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对青少年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课外书,可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宽知识面。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读后感,从书籍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认识世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都要积极倡导阅读中“换位思考”,让学生学会角色体验,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推己及人。将学生从阅读中的“局外人”变成“文中人”,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积极思考,自主质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感悟生活为导向,在写作中诠释自我

写作的目的,作文教学的根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是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学生将客观对象或自我情感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观察、认知、分析、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及精神现象的过程。

新课改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提倡每一位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想法。作文相对于其它的主观题,是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板块。作文写作不仅要求文章的通顺流畅,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从中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程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渗透着生活的态度。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自主思考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细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源泉,关键就是在于你如何去发现。

在日常写作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丰富的感情因素,走进普通人的情感,展示平凡人的生活,引发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挖掘被日常生活遗忘的角落,寻觅心灵深处那份容易被忽略的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不仅看不见好的素材,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在新课程评价体系中,虽多采用半命题和话题作文的形式,体裁和内容都比较宽泛,但都重在从学生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考察学生感悟生活,诠释自我精神世界的能力。

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成人与成材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也要建构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完美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语文除了工具性之外,它的固有属性——人文性也使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形式都是同其思想内容一起存在的。在语文教学中必将有思想的洗礼。语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提供丰富的心灵财富,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第16篇: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观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有感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 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把他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2008年10月在舟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各位老师都比较注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使笔者产生了较多感想。现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优质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理解。

二、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

1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三位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第一位老师用了“石油五问: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作为课题,一问:石油你为何物?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地理的历史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第二位老师是用了一幅图和一个表格,图显示的是一个加油站工人在改油价,表格则是近年来油价一路飚升的具体价格,学生对这一表一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油价要不断上涨?第三位老师则用两幅漫画导入,一幅是“油慌”、一幅是“兄弟连”,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从而点击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上述三个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H市的Z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漫画“油慌”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并让学生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同

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动手演示地理实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做”的理念,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F中学的M老师在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在一个大饮料瓶里放上颗粒不同的砂粒,然后让学生用吹风机采用不同大小的风力吹,再引导学生观察先吹走的砂粒的颗粒大小,从而得出风力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个实验就是说明风力强弱与搬运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浙江省的学生难以经历狂风吹沙石飞的情景,所以老师就精心设计了这个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老师们在营造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课堂氛围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课题中,三位施教老师都和学生一起探讨环境问题,通过漫画、通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尤其是S中学的K老师,他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举起自己的右手,问学生:“我也想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哪个组欢迎我加入?”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共同在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5、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他拿了一枝在宾馆边上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再如,这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给了学生七个材料,其中五个材料是舟山当地的:

1、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舟山地形图;

3、舟山植被覆盖状况图;

4、舟山某处工程建设图;

5、

舟山某处景观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这些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面面俱到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但如果在一堂课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教师要在全面关注学生情意发展的基础上,应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意因子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必面面俱到。

2、过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不明确,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学生按事先的准备发言,争先恐后,对答如流,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不到二分钟时间就草草结束,就被认为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此种种课堂现象,看似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是流于形式。

3、只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三维目标,也要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如和学生交流时语言要正确、规范,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为教育现实。

发表于《教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第17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是数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各种纯数学问题、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通过体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在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可以“以形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简介笛卡尔,让学生了解笛卡尔生平以及他是如何执著研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使学生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学习,由学习到敬佩,从而学生的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动,从思想上价值观上会得到熏陶,这对他们形成执著向上的价值观会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我认为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成功教育的展示,教育应使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精彩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自有万千,望专家同行指正。

第18篇:歌唱中的情感态度

歌唱中的情感态度

青铜峡五中高振海

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表现是否到位,决定了声乐的艺术魅力和声乐的美感效果。而声情并茂代写职称论文、以声传情,就是以情感作为声乐的表现基础。然而,在歌曲的演唱中,仅有优美的歌喉、清晰的咬字、吐字和声乐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准确、生动的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完成声乐演唱艺术的创造任务。

一首歌曲的感情体现,一般是从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到歌曲整体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并在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加深认识而不断完善的。有了理解才能感受,有了感受才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而要把歌曲中的喜、怒、哀、乐都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我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首先是词意的挖掘。我们要演唱一首歌曲,首先应该把歌词记熟,理解歌词含义体会歌词情感,然后切合旋律来演唱。歌曲是根据字音而发声,而发声则是根据感情而表意。因此,深入挖掘词意,就成了表现歌曲思想感情与揭示歌曲主题的首要环节了。

当代的歌曲与我们生活十分接近,所以歌曲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中外古典歌曲,就要难得多了,如果我们不能弄通、弄懂歌词的涵意,而只是按照字音和字面的意思和旋律的变化不分主次地去演唱,只管旋律和所唱的字,而不知道自己所要唱的是什么,所要表现的是什么。这样的演唱是绝对不可能让听众得到欣赏,也不可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就不可能达到演唱的目的。

所以,深入挖掘词意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字面上做粗浅的理解和表现,而是要从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学术流派、思想等各方面去深入挖掘它潜在的内涵,并深入的去分析、感受。从而去表现和诠释歌词的内涵。而内在的潜语是作者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应,演唱者只有充分的理解它才能在演唱时作用于歌词的外在表现,指导并决定着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

其次是感情基调体会要准确。无论是什么样的歌曲,它都有一个情感基调,都要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准确掌握住感情的基调,才能有助于歌曲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

2012-2-13

第19篇: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陕西省铜川新区铜川新区正阳路鱼池小学 赵向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幅度下降。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1、营造“亲和力”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只有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越学越起劲。因而,课堂上,教师要摒弃自我权威的思想,摆正自己的角色,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关爱的手势,信任的倾听,慈祥的笑容都可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从而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往。

2、平等对待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后进生当旁观角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或有意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有意叫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念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并对课堂产生兴趣。

3、放宽部分纪律约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化的限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维,也不利于个性风格的养成。教师不必对学生指手划脚或且站且坐等行为过于限制,只要他的注意力集中就行。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只有上课精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插嘴。要会处理难堪局面,与其为扰乱课堂纪律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肯定他的亮点,就事论事,也许效果会出乎预料。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未必是无可救药的,教师应把这些现象调控成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践证明教师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数学课程与生活联系机会很多,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良好条件,因此我们教学要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体验不到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从名言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学有所成,就得从培养兴趣开始,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才会去探索,去考证。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先问学生亚洲最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亚运会。你们观看亚运会时,为咱们中国队加油吗?同学们情绪激昂,纷纷表示给中国队加油了。看来大家都很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你们知道第14届韩国斧山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激动的回答,我们得了第一,得了150枚金牌。亚运健儿们为咱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时我出示第9到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很新兴奋。你能用统计图把中国和韩国代表团所获得金牌的数量表示出来吗?学生兴趣高涨回答:能。于是他们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来了。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轻松,学习效果非常好。

2、将课堂溶于生活,提高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个实用平台,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并逐步产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如,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后,我要求孩子们观察在教室、家庭中的哪些东西上能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在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孩子们直接参与买东西的实践活动,并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观察、发现、运用,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数学价值观得以萌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教学,学生们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由于数学的生活情景化,学生会更感兴趣。

3、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1、课堂评价

课堂中的评价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十足,思维空间扩大,对下一知识充满信心;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对于兴趣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而,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积极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对回答问题有进步,或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给以肯定,或竖竖大拇指,或全班击掌鼓励;学生回答不对或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思维很灵敏,再细心想一想,看能否说得更完整”“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等。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还要批评同学间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思维,除鼓励他们敢于发表意见外,还要消除他们回答问题的后顾之忧。

2、鼓励性成绩评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学期中,很好地应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励的内趋力。

首先,经几次小测验后确定个人基础分(几次测验的平均分);然后,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均衡搭配,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再次,往后的每一次测验在个人基础分的基础上算出个人提高分(当成绩好于以往时,才能得到提高分);最后,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学生只要拿到提高分,就可为小组增加分值,就能为小组作贡献。而小组各成员为了增加小组分值,会帮助其他成员,达到“荣辱以共”的良性效果。此外,教师做到:任何学生,只要他有了提高分,要及时给他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促使全班同学越学越有兴趣。

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身边的数学。如教学:“数学广角中沏茶问题”时,我先出示例题,然后让学生记下自己给客人沏茶的过程,并小组进行交流,看谁的时间安排最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是持久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第20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

1 “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 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

2 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