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40:3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

--第一课两会

在3月14号下午,我们在院学生会学习了本学期第一次思想政治课“两会”,感觉收获颇丰。这次的学习,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使我们在理论上更加了解国家两会,了解2011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以及回顾了2010年中国的发展总结。做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迈出每一个脚步和迈出前得争议和思考,以及对我们自己的影响。

下面就谈一谈我参加完这次党课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两会的进一步认识。

高中时期上不管是政治课时还是做文综卷时,两会对我们文科生来说是个大热点,但是高中时期我们是按着考点去抓住以往各个两会的热点去琢磨考题,模糊了意义。今年的两会召开,我一直关注着热点,但总感觉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去懂。看过也就算了。今天的学习是自己第一次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深入的全面的去了解两会的种种细节,然后把我自己融入进去,去思考2011年中国规划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两会的召开,讨论的是种种民生问题,然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过的更好。使国家的政策和我们的生活贴近,懂得老百姓要什么?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由人民代表提出来的。

我很庆幸中国的大部分人民代表都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办事思考像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等都在民生和教育方面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还是有少数人民代表不切实际的提出类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赞成金钱买分数。提出如此建议根本不是建立于民生基础而是反其道之,何况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对于各个人民代表提出的各个提案,我们都应该关注,不管喜欢不喜欢觉得是不是适合,它的出现都代表着一部分社会现象,不在我们身边,但也许在其他城市非常值得困扰的事,多多了解事物,使我站在越来越客观的角度看问题,所理解的也逐渐清晰。

二、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认识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十二五”规划使我更了解中国现在的国情,去畅想未来中国的种种改变和以后的生活。

我们的中国是个不断发展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与党的领导分不开的。不管是解放,还是改革开放,还是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在党的正确指导下一步步迈进,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也就是对党领导中国建设的进一步了解。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我国虽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但是兼顾着民生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以及科技等等的发展,一切切的规划依旧按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稳扎稳打。

理论指导实践,使未来中国的每一步有着正确的导向,把每一步迈的更稳。实践者就显得由为重要。不要让部分失职官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绊脚石。

现在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不能做到得事有很多,但是我希望能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自己融入到主人翁的状态里,不要总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的看待中国的发展以及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的思考,它原来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细心的观察生活,懂得自己的生活,不要被现实操控着不自知,盲目的去过日子。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思想政治课的心得体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推荐第2篇:思想政治课心得体会(推荐)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教育的技巧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那么,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技巧,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智才能赖以培养和提高的坚实基础。

教育机智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变得耳目聪明、灵活,潜移默化。许多问题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谈得上机智灵活地去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智的基础,虽然教师有了“一杯水”,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交给学生“一滴水”,但教师这“一杯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准确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智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征,是教育机智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教师的才能也就越能充分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形,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常就应以课堂教学作铺垫作用,才能有针对性,使教师教学才能得到发挥。再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内部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都在于教育。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他才能千方百计地努力去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

最后,自己勤奋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善于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想自己能在教学上挥洒自如,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有个好的印象。这并非每人均有办法掌握这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在同样起点的条件下,有的教师进步较快,有的停滞不前,关键就在于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要能大胆创新,注意总结,借鉴别人的经验,联系自己实际,才能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能。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广大教师的教育机智分不开的,而这种才能的培养和发展,则要依靠教师自觉地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和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只有通过勤奋进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才能登上这座教育艺术之峰。

推荐第3篇: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等。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总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诫后人如果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三、质疑导思 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作为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第4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本人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感受颇深。下面是我对中学政治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1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不仅仅是对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要想成为学生亲与信的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思想上要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使学生乐学。

3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使政治课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三政治常识有关“一国两制”的内容时,我截取了“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和“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当时香港、澳门回归时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作为结束来教育学生: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每个学生现在都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4紧扣时代潮流,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而当政治教师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思想政治课中应有所体现,但教材本身不能“朝令夕改”,应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时代气息又极其典型的热点材料补充到课堂中,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到“爱国情操”这一问题时,就把奥运健儿取得的成绩引入课堂,特别提出了女排和刘翔的拼搏精神。这样可使学生感到事例真实可信,又富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要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目的。

推荐第5篇: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古人说“不破不立”,“学贵质疑”,只有在不断的怀疑、反思、总结的基础上,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这张试卷是有许多高考真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代表性,对于试卷的评讲能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积极引导学生的高效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对这堂课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批改,详细分析——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前提。

2、创设民主宽松、思维碰撞的课堂情境——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重点。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如把学生的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由学生上台讲解;试题难度相对不大的试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压抑感,激发其内在兴趣;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在教学中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请学生献计献策。

3、完善行之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善行之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乐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大实效。

推荐第6篇: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主张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5.教学应以学生获得有效教学过程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培养良好的情商为目标。

体验性学习通过加强学生对学习、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获得大量生动的直接经验,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同时使之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有效教学的快感。

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的体验。教师挖掘教材中利于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理论也能迎刃而解。

二、有效教学的要求

1.教学重在过程。

有效教学重在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及思维方式的学习、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追求的是过程本身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体验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而是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否对所学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能力重在有效应用。

有效学习重在应用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并获得体验,是问题感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型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体验中发展运用知识、能力及经验,获取新的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发现性、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有效学习是以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过程,追求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实践、运用中获取知识的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锻炼、提升过程。

3.学习重在有效。

有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体验可以通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链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态度和观念。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意识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有效教学”最终使学生走向生活,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种思路。

推荐第7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导论主要介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发展形成历史、研究对象、性质,学习意义、方法等基本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概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是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教学论是人们对整个教学科学和艺术的认识,它把整个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说,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因而研究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科学又称为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论的分支。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同时,学科教学论又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逻辑。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德育学科。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就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随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中学正式设置思想政治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学普遍设立了政治课。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政治课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为政治课教学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学教学需要和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系里开设了《中学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我们学院建立于1960年,自建立之日起,就开设了这一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在政法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很不稳定,教材内容经常变动,所以《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发展不快。到“*”时期,课程被迫中断。1978年以后,思想政治课重又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研究逐步恢复正常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著作才相继公开出版。这个时期,这门课程大多被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或“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法”。研究内容较少,只是研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和教学形式等,远远满足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随着本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研究对象扩大到普通中学和中专技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有了较大扩展,不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教学方法,而且包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学方针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本质和作用、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理论和方法指导、

1 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本课程的名称更改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教学论的体系。目前,这一学科体系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尤其自21世纪初,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些对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有的高校将这一课程改称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既包括课程,也包括教学,使研究内容有了进一步扩展。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构建一门学科的科学体系,首先应认识它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门学科理论开端的那个范畴。这一范畴是从众多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最普遍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容和灵魂,是理论研究的起始问题与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要根据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根本目的来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研究这一学科教学的,其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学习是这一学科的开端范畴,也是整个逻辑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要解决的最根本的矛盾和完成的根本任务。学习是人类教育史的起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艺术、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围绕学习这个根本展开和发展的。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

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和应用规律,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教与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不但有科学运作的规律可把握,而且有教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育学现象的运作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能力。具体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1、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中的教育性等。教学活动过程是多层次的,一切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应当对此进行研究。而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人则必须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教学实践又总是处在发展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也在向前发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所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必须正确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首先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

2、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解决其矛盾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

2 者现有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需要和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并规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其他矛盾。教学论就是要研究、解决这一矛盾,以便使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转化为教育对象的素质,使知、情、信、意、行得到统一培养和发展。“知”是指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情”是指感情、情感的熏陶,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信”是指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认识和相应情感后产生的信念和追求,信仰是知、情的合金,是形成世界观的基础。“意”是指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理想、信念,在行动过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所做出的自觉果断的努力,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行”是指行为。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情感、信仰的不断深化和积累,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身体力行,外化为行动。

3、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诸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关于教学过程内部基本要素的不同观点有:(1)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2)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3)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有的还区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教学气氛、情感等)。总起来看,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第一,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构件。第二,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其他因素的最终决定者。第三,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动力。其中,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着重研究的。要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学生也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习效果、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对中学生的知识、心理、思想状况的研究,着重从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角度进行,研究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教材也是构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科书及必要的参考书及用于教学的其他参考材料。它们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研究教材,主要是要弄清怎样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现代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以及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来确定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写和使用教科书及其他用于教学的教材。对教材的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回答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回答不同年龄的中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4、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关系到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问题。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尤其是教学方法,在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对象的重要方面。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3 从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和内容来看,这一学科既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和研究科学的性质,属于理论科学与应用理论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理论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用思辨的逻辑方法把教学的范畴和命题,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描述出来,构成了本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论证了教育学中的有规律性的课题,并从哲学认识理论上解答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从而确立了本学科的理论地位。

(二)应用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广大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劳动结晶,是在教育理论、教学论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成为独立的理论学科后,又能为指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服务,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方法、技能和技巧,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科研服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教学实践传授了实用性知识,回答了教学中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重要问题,富有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有很强的应用性,属于应用性理论学科。

(三)综合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属于综合性边缘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美学、心理学等,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知识范围,还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这门课程跨越许多学科,而且还能填补学科边界的空白。在诸多学科中,与其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本身是充满辩证法的。如教学中存在诸多矛盾:上下(课上与课下)、左右(政治学科与其它课程)、前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衔接)等等。

2、教育学:提供大的指导原则、方法。

3、心理学: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奠定基础。没有心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科学的发展。

(四)方法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方法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具有工具性和手段性。它不但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原则、方针、策略等,还为教学提供认识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研究本学科教学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即用哲学的认识方法认识一些教学问题,如在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调动、发挥学习者内因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为本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步骤和教学模式,如讲课、命题、评课等各种方法,都有工具作用。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基本内容有三大部分,即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应用教学理论。将其按逻辑方式组织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有:

(一)原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德育思想、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属性、

4 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作用等。

(二)课程论。主要研究内容有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介绍等。

(三)教学过程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学方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

(四)教学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准备、优化教学、说课等。

(五)教学艺术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学艺术概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各种具体教学艺术的运用方式。

(六)学法论。主要研究内容有学习指导的概念、指导学习的主要措施、学习的策略、学习的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论。主要研究内容有素质教育评价观、评课、考试和试卷分析等。

(八)教师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作用和职业特点、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素质等。

(九)实践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的意义和作用、实习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习的组织和步骤、实习的任务和成绩评定等。

六、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需要

教师的知识理论素质构成,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专业课的知识储备+教学论的职业技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有合格的思想政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符合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也包括懂得教学规律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也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尤其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切合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有关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还必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教学艺术和教学操作技能。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不但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价值,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策略、艺术,而且能具备备课、讲课评课、命题、试卷分析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为成长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说,不懂教学论,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因为掌握知识不一定就会运用知识,知道教什么也不一定懂得怎样教。“学者未必是良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本人学识渊博,但因为不懂教学规律,不会运用教学技能,所以上课时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课上得索然无味,学生不愿意听。(如著名作家郁达夫首次上讲台时紧张失措,只讲了20多分钟就再也讲不下去了)事实证明,不懂教学论,就会在教学实践中碰壁,造成工作的被动。目前来看,有意无意地轻视教学论,认识不到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性的情绪还是存在的,有的同学认为教政治就是依照教材背名词及概念,或

5 者认为教学凭经验,只要有了教学经验就能上好课。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学好教学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必备条件。对此,实习过的同学都有切身的体会。从就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不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也是无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的。 (二)是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性。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过程的规律。只有弄清并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自觉按照这些特点、运用这些规律去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的。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把政治课当成纯粹的人文知识传授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不具体,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主观上看,就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缺乏理论的认识,教学实践缺乏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也未能采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提供的有效的方法。所以,为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习。

(三)是适应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是为了让这门课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但是这种改革不是盲目的,而应当在揭示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又创造性地进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思想、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论理论和方法,在改革实践中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认识就可能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七、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主要有:

(一)理论讲授

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理论观点、概念和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和技能等。

(二)教育观察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这一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学录像、到中学参观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三)教育调查研究

让高师生调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

6 训等,增强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认识。

(四)教学训练

教学训练是为教育实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和做准备的重要形式。教学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教材分析、编写教案、试讲、微格教学、说课、评课等。

(五)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做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八、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所以在学习中必须采取教学论理论和教学活动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一)认真掌握教学论理论,把握好教材,弄清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基础理论课来观察、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紧紧抓住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实习、认真调查研究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为最切近的参考,吸取其研究成果。

(三)积极进行教学训练。这既可以提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又可以增强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教学训练方式多样。平时应坚持练习讲普通话、练好字,逐步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具有的口才、书法以及其他各种才能,都需平时练习。否则到真正上讲台时在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此外还要学着编写教案,进行试讲、说课以及进行微格教学录像等,提高教学技能。

总之,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了解——感受——亲身体验),认真学习好教学论,争取在教学中变得比较聪明一些,比较自由一些,为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阐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地位及其任务,为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提供一般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这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德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

1、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由宗教、社会科学和道德教育组成,从1912年起公立学校都有了统一的德育大纲,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德育课,使用的教材有《民主中的价值》、

7 《生命线》、《品德教育卡》等。

2、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国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作为德育的主要课题,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德育内容有人权教育、民主生活教育、国家政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

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及德意志精神。德育内容有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人际关系道德教育、社会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学普遍开设了“公民”课程。总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美国政党多元化、政体三权分立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忠诚、尊重人权、有责任感、成为思想言论自由和有思维能力的人。德育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注重个性完善为目的,强化学校中的道德化倾向和个性化意识,培养日本民族的优越意识。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等。

二、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及改革发展)

(一)思想政治课的萌芽与准备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

1、课程形式更多带有渗透性;

2、课程目标和任务带有“政治化”倾向,即重政治教育,轻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体现较少;

3、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择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这一时期只是思想政治课的萌芽与准备时期。这种萌芽与准备,对建国后思想政治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课的创立与发展时期(1950—1981)

建国后,在老解放区教育的基础上,学习苏联,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围绕政治运动搞思想政治教育。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中各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期增加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曾经讨论过《中学政治常识课程标准(草案)》,规定政治课在初三和高三年级设立。此后,教育部又先后发布了若干文件,对中学政治课的内容、教学时数等几番改动。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此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1956年8月,向苏联学习,教育部发出暂停中学政治课的电报通知,中学政治课除保留高三每周一课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其它年级政治课均停开。这完全是以苏联为蓝本的机械搬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方针,并指

8 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后,重开政治课。但因1957年6月全国范围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政治课内容也改为进行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1959年7月,出版了建国后第一个正式颁布的《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63——1964年,按照1963年课程设置方案出版了《社会发展简史》、《作革命接班人》等教材。

1966年——1976年,是“*”十年,各地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破。其中,1966年至1968年完全停课。1968年复课后的政治课,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和所谓“革命大批判”的文章、社论作为教材。有些地方曾编写过《社会发展史》等课本,但也难于正常进行教学。

“*”结束后,拨乱反正工作大规模展开,政治课也开始重建。1981年9月,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针对建国以来政治课的实质不稳定、变动大,对教学不利的状况,为了使政治课保持相对的稳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二分别是《青少年修养》、《政治常识》(1981年起草教学大纲时改为《法律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自此,政治课开始走向规范化。

(三)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时期(1981年—至今)

从1981年至今,思想政治课处于适应国内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改革的时期。就中等学校20年来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历程和成果来看,较大的调整有三次。

第一次是思想政治课的改革试验:自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改革学校政治课的任务起,通过广泛调查,汇总方案、比较研究,于1985年11月确定了改革实验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方案,并于1986年3月由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教学大纲》(初稿)其中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1988年3月对试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并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分别是:《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1988年12月后教学大纲及教材又进行了审查修改。

第二次是在1994年。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6月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1997年4月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教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另一个教学阶段的方式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以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建设规律为主,调整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提供了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为中心内容的评估项目和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估教师教学的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第三次是在2001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9 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员令。2000年1月在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首先开始的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随之开始。与之相适应,2003年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轮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追求,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设置四个模块,其中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设置六个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这一改革目前仍在积极推进与深化之中。 第二节

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德政的观念。儒家主张用道德礼仪教育人民,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的根本。

(二)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念。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很高。孟子把“义”作为人生的理想。《大学》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

(三)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观念。道德教育内容:18项规范,即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心、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爱物。道德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知情意行统一等。

二、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德育思想

(一)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个性和情感的自然主义原则。

(二)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一切教育都要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德育内容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三)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教育即生存,教育是促进儿童道德天性、本领欲望生长的过程,德育的目的

10 之一是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与判断水平;道德发展的三阶段思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教育即生活,注重社会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阶段进行的,以认知为基础。道德发展是在原有认知力、在社会激发下发展的结果,道德发展是有规律的,道德发展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五)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论:道德教育人性化、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张建立人道主义课堂,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

(六)拉斯思、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过程的重要前提是创造一个友好、平等、尊重、信任和激励的课堂氛围;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讨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七)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德育理论:儿童道德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因素,取决于示范榜样的作用,因此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的作用。第三节

邓小平德育理论

一、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事实正确把握新的方向。

二、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指出了发展方向。

(三)德育工作的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四)德育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五)德育的内容。加强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六)德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小抓起,通过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学生。

(七)德育的原则。教学相长,建立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行教育民主化的教育方法。

(八)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针和方法正确落实的关键。

第四节

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由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要素构成,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习得

11 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素质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目的性:目标明确,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二)育人性: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素质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和自己的长处,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四)全面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基础性:为做为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础,体现的是大众的广义的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一般基本素质方面。

(六)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完美的人格,学会做人。

四、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人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运用已知智慧,产生出独特新颖的、有益于人与社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智力品质。创新是现代人素质的核心。只有创新,国家才能发展,民族才能进步。

(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

五、实践能力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

(一)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认识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总是在一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在人的智力和能力结构中,实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的技能素质、心理品质、思想和品德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

(二)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培养实践能力,首先要实现认知和认知性实践相结合,然后由认知性实践向解决问题的实践发展,由校内实践向社会实践推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指导思想,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思想品德基础。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一、关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不同观点与判断依据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建国以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德育论”(认为它是德育课),一种是“智育论”(认为它是智育课),一种是“知识论”(认为它是知识文化课)。应该说,这三种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又都有不够全面之处,因为它们都仅从政治课的某一属性来给思想政治课定性。坚持“德育论”或“智育论”的人,是从人的素质结构和课程的社会作用来给它定性,它起到德育作用,就说它是德育课;它起到智育作用,就说它是智育课。而坚持“知识论”的人,则是从课程学科知识内容的特点来给它定性,因为本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常识(间接经验)。

二、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界定与把握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主要目标(目的)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课程目标来看,思想政治课基本上是德育课。

(二)从知识内容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三)从活动方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活动课程。

(四)从表现形式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形态的显性课程。

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专门形式的德育,即显性的德育(直接学科德育),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主要是一种课堂德育,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大德育”。思想政治课是以德育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常识课,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其德育性质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一)历史论德育性质

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这样的名称和提法,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却已经存在,而且理论和经验也极为丰富。尤其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学校教育就已把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以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在各学校更得到了普遍开设,使它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

从西方国家对人的教育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很明显的。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都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近年来,西方国家更是普遍关注学

13 校的德育,这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它们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之为“德育投资”。如今,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二)内容论德育性质

所谓内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做人教育。从知识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从做人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以上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做人教育,都是德育范畴内的教育,是德育范围内的德育知识教育、德育目标教育或德育任务教育。因而思想政治学科也就具有德育性质。

(三)特点论德育性质

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具有理论教育性。第三,具有德育的主导性。第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都充分反映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

(四)途径论德育性质

所谓途径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第六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学生进行某种性质的引导。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性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一)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发展的倾向性向他预设的目标进行引导,并产生他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学科目标导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还必须按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导向。第一层次:是要引导中学生以学会做人、遵守社会公德、热爱他人与社会、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为目标。第二层次:是要引导中学生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信念等为最高目标。

(二)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导向,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把教育内容向有用性和意义性的方向引导。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价值导向的内容有: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价值导向的核心;第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所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第三,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进行价值导向,必须与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是一元的,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中学生价值取向在客观上存在着多元

14 的状况,他们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价值导向才能获得成功。

(三)行为导向

思想政治学科的行为导向,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对中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倾向性的引导,使其行为具有某种积极意义。行为导向包括人格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两种。人格导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出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其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过程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外在动力。从内在动力来说,就是促使学生人格塑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这是一种内力激发。从外在动力来说,就是推动学生的人格走向完美与完善,这是一种外力推动。而无论是内动力的“内激发”,还是外动力的“外推动”,都可通过“榜样模式”来实现,也就是树立先进的楷模。 行为方式导向是指引导中学生效仿一系列已整合好的行为,并使中学生按此行为去行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按照这种行为方式去行动。

二、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

(一)对政治方向的规范

所谓政治方向,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就是要使学生在政治方向上的上述各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要使学生基本做到或努力做到:政治理想远大,政治信念顽强,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政治品质优良。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等。 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又是分层次的。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因而对学生的政治方向进行规范也应该有所不同,既要有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又要有具体的、有差别的要求。如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在这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就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被设定的规范内保证自己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二)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就是要求他们要更新传统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意识,并使这些新观念、新意识符合社会主义的党性原则。在目前,对学生思想观念规范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要求他们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崇高的道德思想境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必须有一个确定性的要求,要向学生指明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思想倾向是被认可的,是与我国的政治化和社会化相符合的。而且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即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规范,也可通过其它课外活动来规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是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规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15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规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对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进行规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同时也能学会成才、学会生活。这是思想政治学科规范性功能的最重要之点。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学科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要按照良好的行为方式去行动,使自己的行动达到真、善、勇、美。良好的行为方式是社会为人们整合好了的,也是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学科的规范性功能,从其规范的形式上说有三个:一是预防,二是禁止。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的许多正面规定,就是要预防他们的随意行动,以使他们的行动有章可循。这同时也是在提示他们,并禁止他们的行动向错误的方向上发展。

三、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一)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既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和思想品质结构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学科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育,才进而对他们的整个个性化发展起影响作用。这一影响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存所做出的贡献。之所以如此,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所决定。二是由个性理论和方法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二)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由各方面特质建构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这一整体的某一方面特质有问题,那么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而发扬个性化发展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克服个性化发展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个性化发展中所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而使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克服消极因素,积极保持和积聚积极因素,以促使自我的个性化不断得到发展。

(三)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

所谓个体享用作用,是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做人的价值放在自然生命的价值之上,把做奉献看作是一种幸福的人生而不看作是自我“牺牲”,实际上这就是个体享用作用的现实体现。这也是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种精神需求。 第七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规定,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础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指导思想和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因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便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过去,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

16 国革命和建设,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它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在当今,我们仍然要用它来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它成为我们的建国之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等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可以为他们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思想觉悟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以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为榜样,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政治觉悟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态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愿意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道德品质方面,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会做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讲究培养能力,但各门课程培养能力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思想政治学科所要培养的能力,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所要培养的不像其它课程那样的专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概括来说,一是指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另一是指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具体来说,初一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初二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和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三年级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正确观点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高一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正确分析常见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理解和对待有关人生的问题”的能力;高三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科学方法,来“观察、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教育学生保持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努力消除紧张感、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

(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

(三)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7 教育学生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能够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自信心、责任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四)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态势,巩固和发展心理优势,善于解剖自己,增强理智,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格辅导、环境熏陶、有益活动等方式进行。 第八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和理性符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工具。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范畴是丰富多彩的。下面介绍五对基本范畴。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我们把这一部分教育者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最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主要又是指他们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是为中学生而组织和安排的,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中学生而展开的。他们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若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这说明中学生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中的, 中心因素。这一中心因素是指他们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

教师和学生这两种因素,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不但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变作用和示范作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主动地、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两者又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两者不可分离。学生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若离开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就无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若离开了学生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也就无意或取得不了什么教学效果。所以,两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

总之,两者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在这里,既要反对“教师中心论”,又要反对“学生

18 中心论”。

二、教育与教学

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和教学,不是指广义,而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从狭义上来说,这里所谓的教育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这里所谓的教学是特指知识传授的教学,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性,是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并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基本技能、健康心理等。这也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因为这一学科的教育比其它学科更有目的、更有计划、更有组织,而且也更有直接性,教育程序也更明确。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性,是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把握这些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喜欢和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知识的无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则更能给人与力量,它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不但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还能指导人们提高觉悟、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构成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本质。但教育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列的。知识性只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般属性,教育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之所以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通过知识的教学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传授与接受

传授就是传递和教给。教师要借助语言及其他媒介把特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传授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本身意义,二是这些理论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教育思想。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

接受就是认可和接纳,是指人们对以语言及其他中介表征出来的信息或知识的择取、理解和整合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接受,是指学生对教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内, 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真义和思想,而且要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升,最终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四、内化与外化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传出的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吸收,变为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还需要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表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性质和阶段的概念。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学生将这些动机和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良好行为。因

19 此,内化与外化便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范畴。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信念。内化的实现有四个要点:第一个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会对外部教育信息的刺, 激保持一定的心理联系,如果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需要,则受学生就容易对此产生兴趣或兴趣得到强化,反之就难以产生兴趣或兴趣得到消退。第二个是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具有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就是注意。而注意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情感有关,这两方面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注意或消退注意。第三个是认知。学生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思想经过分析进行确认,以形成正确, 的认识。这可以使学生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达到“知”的程度。第四个是吸纳。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对已知的教育内容再进行比较、鉴别、选择,最后进行自我摄取,以使自我信念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一环节已不是外部强制,而是学生的自觉行为了。这时内化便得以完成。而内化的完成则标志着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初步实现。

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在内化的基础上由内再向外的转化与发展过程。实现外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具有一定的评判作用和对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从外部条件来说,需要由内化到外化的适当时机,即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经过理性启迪、情感激发、行为训练、人格直觉等,才能使学生实现外化。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二者是统一的。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而外化是根本,它是内化的归宿和深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实现了外化,内化中所取得的初步学习效果才具有真正有价值。

五、理论与实践

思想政治学科是属于表面看来是一门纯理论课,而实际上则并非是纯粹的理论课,但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课,而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借鉴。思想政治学科深厚的理论内涵,主要是指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是常识性的,但它的理论意义和理论魅力却是很强大的。理论意义表现为,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崇高的境界感。理论魅力表现为,它总是以科学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之真,以伦理的方式去反省世界之善,以艺术的方式去体验世界之美,以实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之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知识,既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丰富的知识借鉴,主要包括课程形式的知识借鉴和教学方法的知识借鉴。从课程形式的知识借鉴来看,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为借鉴的。教育学是一般性教育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等内容,是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的理论学科。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不但成为思想政治学科

20 教学的知识借鉴,而且还成为它的指导性原则。思想政治学科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借鉴之外,其教学过程还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包括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外教育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是指教育者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课堂教学的这一结合,既检查教育要求是否得当,又检查理论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使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充满了活力。

课外教育实践,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它是一个较广阔的领域,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学校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实践也是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相统一的基本渠道之一。社会活动的实践,是指学校以外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教育活动。学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外部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上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生活方式的状况等,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提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系统介绍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理论,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跑马道”,后来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引申为学业进程或教学进程。自20世纪初开始对课程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实质是对教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科学与否的界定和研究,所以对课程的含义的认识,是一种教育观和教学观的反映。各界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第一,对课程指称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以下看法:①指学校课程;②指一个国家的课程系统;③泛指课业的进程;④指一定的学科,如语文课,数学课等;⑤指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⑥指一定的课程研究领域,如中文的“课程论”,等等。

第二,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以下看法:①“学科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学科;②“计划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教学计划;③“内容说”。认为课程是一定的教学内容;④“活动说”。认为课程是学生一定的活动;⑤“经验说”。认为课程是经验;⑥“预期结果说”。认为课程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教育界,传统的观点一般是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也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中规定或表述的教学内容。它强调必须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

21 授、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国家教育总目的。虽然这些观点都是基本正确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没能完整科学地回答课程发展和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课程的含义已有很大的扩展。比如从内容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学习乃至自学的内容;不仅应着眼于书本知识,还应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既要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又要注意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要从课程整体着眼,把握各方面关系。课程应是开放、发展的,应明确体现教学目标等。教材对课程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是指学科,即课程是指一门学问或教学科目的内容

2、课程是指教材或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学习社会环境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

3、课程是指教学目标或计划,即课程是指教学的目标范围、进程和序列标准的安排计划,是教学进程设计实施方案。

4、课程是指学习经验或体验,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或体验。

总起来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活动、教学份量标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身心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对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首先,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课程为教学不仅提供内容,而且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课程的统一要求是通过课程所体现的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课程标准来实现的,但课程和教材内容应当在统一要求的指导下,依据本地、本校乃至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所不同,应当体现多样性,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同样的课程与教材也应当有不同的处理,对统一要求的实现形式也应当有多种形式。第二,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学校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而潜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如校风、教师的人格、学校环境、学校管理等。在依据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接触到的是本学科具体的显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对于潜课程往往处在模糊状态或不自觉的状态之中,对于潜课程对显课程的教育教学影响,对其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往往认识不足,因而往往导致潜课程与显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着相反的教育作用。因此,依据课程规定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第三,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依据,而教科书是教学要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活动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教科书,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在驾驭和使用教科书是,要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其次,课程不仅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要素。课程作为教学要素,不仅体现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和配置个教学要素,是使教师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最大的学习动力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实现课程与学生的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当然要发挥课程的最大作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2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1、科教兴国的需要

2、改革“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迎接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挑战的需要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所谓“教育目标”,就是指整个社会教育活动力求使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其内涵又表现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若干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是教育目标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 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各自的具体教育目标,“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就是一定学校的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

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具体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2、课程目标的类型与功能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是按照学生的素质结构作横向和纵向的分类。横向分类,就是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事实、技能、态度目标;或者技巧、方法、知识等目标;或者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目标;或者态度、动作技能、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目标等。纵向分类,就是把课程目标划分为学科目标、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认识课程目标的分类方法,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是指课程目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归纳而论,主要是三大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标准功能。

(二)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1992年以来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初步梳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本问题,1999年1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成立。2000年1月在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实验、山东省国家级实验定在青岛市

23 和高密县。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各个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公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努力实现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价值观。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位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造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六)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五、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也叫学科目标,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总目标。概括地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总

24 目标就是“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中心,其中,小学初中阶段以公民品德教育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高中大学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的分类目标

从横向上看,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三种类型,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称为知识、能力、情意“三维”课程目标。其中:情感与态度是根本,过程与能力是中心,知识是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的阶段目标

第一,小学低年级(1-2年级)“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 第二,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 第三,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第四,普通高中和中专阶段“思想政治”的课程目标 第五,高等学校“公共政治课”(两课)的目标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模块和学习主题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模块(单元)和学习主题目标是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包括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

(五)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时目标也叫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具体目标,因而更具有具体性和操作性。

六、现行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程与教学目标一般采用“普遍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主体是教师,其体例是:“通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要求”。而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一般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主体是学生。具体表现为:每一条课程目标都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预期表现。

以上这种“行为目标表述”方式,体现在“三维”类型目标当中,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动词,并体现出一定的等级性。例如:有关情意态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感受、亲近、热爱等;有关能力目标的的行为动词有:观察、分辨、运用等;有关认知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知道、理解、熟悉等。

七、设计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的来源和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最终依据

课程最终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课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社会的需要也是课程设计的来源与依据。

(三)学科知识的发展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科学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和传承方式,因此,科学知识也是课程目标设计的

25 重要来源与依据。

对以上课程目标设计依据的不同偏重,体现了不同的课程观,即“儿童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学科中心”课程观。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产生的原因

第一,这是世界课程改革与课程理念更新的需要和表现。 第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三,这是我国政治形势稳定的表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成果。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与指导思想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从性质来看: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文件,是国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章,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民利益的代表。

第二,从内容和和作用来看: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式和计划安排等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物质载体,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施工蓝图。但是它提出的只是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教学要求。

第三,从行为指向看: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目标要求,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要求。是对多数学生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所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的原则规定,而不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最直接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论。其理由是: 第一,素质教育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具体表现。

第二,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直接依据。

三、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课标》是课程文件,《大纲》是教学文件。

第二,服务对象不同。《课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大纲》服务于教师的教学。

第三,作用方式不同。《课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作用具有间接性、指导性、弹性,《大纲》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作用具有直接性、规范性、强制性。

四、课程标准的本质与核心

现行课程标准的本质特点是:以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程目标为中心,体现了“目标导向型”的设计思路;而原《教学大纲》内容结构框架的本质特点是:以社会需要(教学目的)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体现了“知识传授型”的设计思路。因此,课程标准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课程目标。

五、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26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义和原则问题作了阐述。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1.2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

27 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2.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2分类目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B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C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 界概况。

28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用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29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

30 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查等方式,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

(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教材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既要有文字描述,也要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教材编写应努力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三、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

31 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32 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一)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3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

34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 A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B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3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青年学生应该懂得: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经济学常识

36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面对的问题、研究的任务有所不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选择地了解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观点,评析这些理论建树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明确主张。因此,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几个在国际社会中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培养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科学思维常识

人类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面对什么机遇和挑战,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事业有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要出现许多新变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纠纷也会日益增多。人们几乎在每一个生活领域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现代科技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如经济、科技、环境伦理等,也需要认真面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探讨新的伦理问题,不仅是贯彻以德治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7 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38 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二)评价内容

1.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内容标准”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在不同意义上表达了对相关知识评价的不同要求。

2.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科书的编写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课程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处理好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知识点的选择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和成人化倾向的同时,鲜明地为学生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

教科书的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体现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按照内容标准的规范和规则,参照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科书。

(三)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教科书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发挥教科书主动、积极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39

(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

教科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应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五)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基本内容的表述,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可读性,板式设计的可视性。在此基础上,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八、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与教材

(一)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特点与设计思路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特点和设计思路是“一个核心,两个主体”。即整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为主体内容。

40 因此,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和社会生活经验。这一知识内容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总体特点和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思想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整合性。

(二)现行小学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特点

小学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公民品德常识和生活性常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公民。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这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性知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个中心、三条线索、四项要求”。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基本关系为线索,以四项要求为目标。其中,三个关系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项要求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是说,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学生的社会生活性知识。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三点六面”“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点”为生活内容范围,以“六个面”为生活内容层次,采取综合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学习内容。

3、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设计思路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这说明,初中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学科性知识与生活性知识的结合。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个中心、三个关系、四个内容”,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我我关系、我他关系、我社关系为线索,以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为学习领域。具体学习内容的设计,则是以“三个关系”(三个目标)为指导(纵坐标),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横坐标),并通过它们的交叉点来体现学习主题,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

(三)现行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特点

1、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而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为基础,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现象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奠定基础的学科课程。由此可见,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其中主要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生活逻辑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习模块为特色(每个模块就是一块学习内容,其中又划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41 (1 必修模块学习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必修模块部分的设计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活逻辑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习主题为具体内容表现(共16个学习主题)。包括:经济生活(思想政治1)政治生活(思想政治2)文化生活(思想政治3)生活与哲学(思想政治4)。 (2 选修模块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和设计思路

选修模块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重点,以专题性和选择性为特色(共28个学习主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论理常识

2、现行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设计思路

改革开放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形势与政策、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吹响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号角,明确将大中小学的政治课区分为“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学、中专)、“政治理论课”(大学),但大中小学仍统称“思想政治课”。其中对大学阶段政治课(简称“两课”)的基本要求是: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有分析和有批判地介绍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要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等内容的教育。依据这些基本要求,1986年之后,初步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形势与政策”等具体课程内容。(简称“86方案”)。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199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此后国家教育部又于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等文件,对高等院校公共政治课(“两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先后确定了八门具体的课程内容即:“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简称“98方案”。总课时文科为335学时,理科为285学时,占4年总学时的8~10%)

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以16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于同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月批准了这个《意见》。《意见》将“两课”更名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42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文科开设,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本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简称“05方案”。总课时224学时,占4年总学时的9.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国情国史知识的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分科设置为载体。

九、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使用

(一)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本质和构成要素

课程内容就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精心选择和编制出来的以课程文件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这说明:

第一,课程内容的实质是经验(即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第二,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文件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过程、状况和规律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体验、技能等。

2、课程内容的分类

课程内容作为“知识”或经验,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第一,依据知识的来源,有学科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

第二,依据知识的性质,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 第三,依据知识的表现形式,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既然课程内容来源于已有的学科和现实生活,因此,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条原则,”,这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坚持科学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

第二,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应体现出正确的取向,主要有:学科取向、学生认知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等。

(二)现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及其使用方法

1、教材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材是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的总和,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包括文字性材料和非文字性材料、主导性材料和辅助性材料等形式。狭义即本义上的教材是指学生学习中所使用的“教科书”,也称为课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的本质是“学材”,即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但是,教材决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

从历史上看,作为学生学习所使用的课本的教材,有专门性教材和代用性教材两种形式。教材的作用是多方

43 面的,主要是:第一,从课程文件来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形式。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蓝本。第三,从教学评价来看,教材是教学考评的重要手段。

2、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基本特点

而根据2003年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现行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较好地体现了“一纲多本”的原则。目前已正式出版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已经有多套版本,如人教版、广东版、山东版、湖南版、上海版等,而各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现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2004.6第一次印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该教材的内容结构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珍惜物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爱在屋檐下、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齐同携手共进、老师拌我成长);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多元文化“地球村”、网络交往新空间);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友好交往礼仪先、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下册。 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与角色同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选择希望人生)。

综上所述,该教材内容体系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学习内容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从学习内容上看,包括学科知识内容和生活知识内容、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知识内容等;从表达形式上看,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单元→课→框→目的顺序来安排。其中, ,每一课都有六个基本部分构成:课文前言、正文、思考练习、名人警句、相关连接、插图等。 第二,课程目标明确,学习重点突出。本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一个中心,三个关系,四项内容”的思路,即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三个关系”(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为线索,以四项基本学习内容(道德、心理、法律国情)为载体,体现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和层次安排。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从教育史上看,教科书的编制有, , , 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事实性知识的呈现为中心”,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是“新旧教材的分水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处处都体现出“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以核心概念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设计思路。 成长(生活)中的问题

核心概念 教育主题

44 七年级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关爱、自尊、自强

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八年级 过渡、分化 交往与合作,权利与义务

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九年级 面对未来的选择 责任与使命 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

3、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第一,指导思想要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学习内容要体现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 第三,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拨,体现主题性和开放性。 第四,教材的使用要具有“创生取向”。

(三)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组织教学活动

要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的灵魂,每一课、每一节、每一堂课大都含有知识、觉悟、能力、情意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课题、节题、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中心思想,抓住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根据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不可讲得过深或过浅,如果脱离教材讲得过深过难,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讲得过浅,同样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观点,也不能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教师把握教材要难易适度。 要根据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千篇1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必然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教材确定联系实际的内容。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但联系实际不能脱离教材,必须紧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来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用事实来证明理论观点,用理论观点来说明和解释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2、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因为思想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有时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和观点会落后于时代。对某些内容就有必要作一些补充,以使学生接受的永远是新知识和新观点。

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由于教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因而他在接受和把握教材内容时,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进行调整,那些内容先讲,那些内容后讲,那些内容详讲,那些内容略讲,可作合理安排和适当取舍。实践证明,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对教材作适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3、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材,对提高学

45 生的学习效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预习性阅读。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

第二,边教边阅读。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复习性阅读。也就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教育要实现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总体的、最终的教育价值,具有普遍性、宏观性、总体性。 教育目标: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具有阶段性和专业性质。

教学目标:体现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学结果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素质的规格性要求。

对这一含义可以作以下几点理解:

其一,它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要求,因而包含着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其表现形式是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也就是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

其二,它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结果在主观上的一种期望,因而表明教学乃是一种有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其三,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的规格性要求是可以达到和测量的,也就是它既可以通过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以客观地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特点

1、方向性。教学目标的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和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要对培养人才规格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要求。

2、指向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特定的指向对象,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期待的教学结果和对学生一定素质的发展要求。也就是教学目标在确定时,已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期望和预设。

3、整体性。从目标的体系结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总系统是由多个子目标集合而成的,我们考察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就要用整体性观点来分析与评价其教学目标体系。

4、超越性。超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要超越学生的现

46 有素质水平,这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动因。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产生于教学活动之前,即教学目标先于教学活动之前而存在,因而才能为教学活动指路。

5、主导性。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其教学活动的控制性要素,它决定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和发展方向。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系统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学段教学目标 年段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提示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提示功能,是指它提示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必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按目标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提示表现为:一是教学进展方向的提示。二是注意力的提示。也就是提示学生要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活动上,并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具有指导、协调、支配、控制等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控。也就是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按一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目标接受和把握其学习内容。二是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手段、技术的调控。也就是在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总会自觉地选用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技术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主要在于,评价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要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即效果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如果效果与目标完全一致,则可认为教学达到了最优化。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1、普通性目标取向。给教学目标的是一般性宗旨与原则,目标较一般、模糊,含义不清晰。

2、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可操作的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在20世纪课程和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缺陷:以控制为本,用目标控制人在教学中的行为,对教学价值实现有一定副作用。

3、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和价值观,而不是教学结果。

4、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机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47 创造精神,强调个性化。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第一教学目标,也是所要完成的首要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知识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识记”的要求是,要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事实等进行再现或再认。知识目标“理解”的要求是,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知识能够进行转换、解释和推理。知识目标“运用”的要求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或者运用现实材料来论证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要求,要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思潮的分析能力,对政治事物的评价能力,对社会信息的辨析能力,对社会政治的定向能力,对政治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三)思想品德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学德育大纲》所规定的中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四)情意目标

情意目标是指,要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情绪、兴趣、意志、个性、价值观等心理情感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情意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情意激发,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品格;通过兴趣、动机的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通过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果敢、坚毅、自制的品格;通过情感的培育,使学生形成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系统介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方针和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及其规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教学方针与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与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为辅;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教学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教与

48 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统一,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修养品德和教育过程的统一。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和研究方法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叫教学的本质,或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是教学论探讨的根本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取得统一的共识。同样,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生产说、发展说、认识说、实践说、学习说、传递说、桥梁说、交往说、价值增殖说等,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第一,认识说,或者叫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

第二,实践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本意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实践过程,是教师能动地改造学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第三,发展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过程的社会作用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不同的是对学生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的看法有所不同而已。

第四,生产说。这种观点是从人类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有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三种形式,教学活动过程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形式,即人的社会属性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第五,交往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关系来看待问题,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因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师生间的活动交往过程。

应该说,以上的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和相对的合理性,但都是从教学的某一侧面来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而不是从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这里涉及到研究和看待教学过程本质的方法论原则问题。

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看待问题。从宏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课程的实现与开发过程;从中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从微观层次上看,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学习心理内部各因素的关系问题,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发展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在以上三个层次中,如果仅从中观层次(师生关系)来看,似乎不能充分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如果仅从微观层次(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可以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本质,但又可能会导致把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等同。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是要认识教材及相关知识,还要认识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以是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学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质结构。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以认识世

49 界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叫认识活动,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叫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这是因为,“实践是人类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客体。这种客体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即学生。学生虽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又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和认识的客体。说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本质上和主要方面来说的。在具体的情景中,任何人的活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实践与认识两种因素。

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以认识间接经验为主。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听课、写作业、调查、创作等都是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这是因为,学生认识的客体主要是人类的间接经验或某些直接经验,他们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是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当然,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也同样包含着认识与实践两种因素,例如,看书、听课等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作业、练习、参观、调查等则是一种实践活动。但在学生那里,实践活动是为认识活动服务的,是服从于和服务于认识活动的,是认识世界的需要和特殊形式。因而从本质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所以,.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以教师的实践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从形式上看,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但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实践活动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条件,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根本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教授的知识继承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再创造,对信息、知识、观点、技能等进行再加工,对教学环境进行创造等。 其次,教学过程是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学习首先是继承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但同时,学生要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与选择,自我消化,变成自我发展成长的因素,因此学生进行的是创造性学习,有创造潜能、能力和精神。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

(一)关于教学过程内部基本要素的不同观点

1、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

2、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

3、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教学媒体;

4、六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内容、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目标;

5、七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6、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的整合,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环境。等等。

50

推荐第8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5000字)

第六章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解读

解读的基本要求:

一.教材解读分析和研读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忠于课程标准,第二基于高于课本,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参的关系

二.解读的基本方法:

1.第内在性解读,用作者的主观精神去分析问题;

2.外在性解读,超越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联系经典著作和文献解读,第二,联系教参解读,第三,联系学生的具体生活解读,第四,联系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解读,第五,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矛盾点.

3.探究性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探究教材背景和教材文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动态关系

第二,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钻研教材

第三,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

二了解学生和社会搜索信息材料

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调查学生学习教材的认知障碍.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生活热区,调查学生学习教材的思想疑点.了

了解社会;教学内容多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出现,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战情景有一定距离,因此要做到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材料越丰富真实学生的兴趣越高,学生越容易接受.三整理分析信息材料,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对搜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类

第二提取主要的倾向性的信息

第三,确定教学的重点

第四,确定教学的难点

第二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

一思想政治目标设计

必须做到:

第一,目标设计内容要全面,并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要具体到对本校本班学生

第二,目标设计应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兼容表现性和生成性目标。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可以完全可以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作为结果性目标预先设计,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是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纯粹学问,它对事实和规律的叙述已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它是被意义化的价值化的事实和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价值性主观性的特点,以及内容的生活化,决定了其学习过程具有体验性情景性和个体性特点,决定了其目标设计不能完全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不能完全作为教学过程之外的结果性目标预先设计。

第三,情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托课文知识,紧扣认知和思想教育目标

第四,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并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化状态,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可测评性。

二思想政治方法设计

四大类教学方法

三思想政治过程设计

第一,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第二,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融入一点概念原理的发展史和问题解决史

第三,教学过程要体现动态性,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两次飞跃的过程范式进行设计。

第四,方案要弹性化,粗线条

第五,一般采用活动单元设计法进行设计

四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组织设计

第一,教学方略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认真考虑放在什么时间段进行教学,安排多长时间,如何保证时间。

第二,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设计。基本要求有:情境要蕴理含情社会化形象逼真,形式新颖;虚拟情景和真实情景有机结合,尽量多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恰当的道德行为要求;保持情景的关联性连续性递进性;情境要与问题相关联,有互动性。

第三,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股票债券和保险》生活化设计:于老汉买彩票中奖500万,遇到了种种困惑,扣除100万,保险公司推销员向他推销保险,银行向他拉存款,儿子要钱买股票。他对这笔钱如何处理?

第四,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要变教材陈述性叙述变为问题性叙述,变教学内容的陈述化设计为问题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组成问题体第;围绕教材的关键点;针对社会热点;难易适度;形式新颖生动

第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注意挖掘理论知识点本身和材料本的思想性。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五思想政治作业设计

六思想政治课前课后活动设计

第三节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与优化: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和特点

四大特点:第一,同行参与性,第二交流性,三是研究性,四是实践性

二说课的任务目的和内容形式

说课的任务

说课的目的

说课内容

案例

实践与案例

解决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 为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教学最优化提供一个横向交流平台 说教材说学生,含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判断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说教学意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案实施总体思路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特色 说教学理念

第七章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

第一节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

二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要加强趣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

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

概念原理的形成和表述准确.

(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 重视证据的作用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相结合

讲辩证法,不搞绝对化

介绍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的声音

体现概念原理的应用价值

三体现主导与主体合规律和合个生的统一 四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五巧妙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六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七建构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络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和特点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

1.课后小结与札记,简称教后记

记问题,查病因

记亮点,积累经验

记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和顿悟

2.观摩反思

3.专业生活史研究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以学生的反馈意见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2.以同行评议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3.以专家点评为机制进行教学反思

第八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评价

第一节思想政治课评价的特点与原则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二评价的原则

效用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评价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评价的目的

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收集和获取评议信息

四汇集整理和评议评分

五分析和处理评价

第三节学习的平时评价

一平时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进思想政治学习的平时评价

1.增强评价的开放性,强化思想情感的评价

2.强化形成性评价,增强评价的指导性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末掌握的内容所进行的评价

表格 1案例1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记录卡

设计意图:

重难点由学生填写

写出学习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

掌握程度是学生自我评价,等次分好中一般,不设差

表格 2案例2学习疑难问题记录卡

设计意图:

评价学习的能力方法和过程

3.注重发展性评价,增强评价的多元性

4.重视非规范性评价,增强评价的灵活性

指即时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

第四节的学科考试与综合能力测试

一命题

1.确立命题原则

第一,准确全面

第二,知识能力觉悟统一

第三,点面结合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关照综合

第六,科学选择题型

第七,难度适当

2.制定命题细目表

案例一:双向细目表

案例二三维细目表

二学科考试的类型和方法

综合能力测试

考试质量分析

第五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一思想品德的考核方法

1.观察法2.测验法(------情景测验法和投射测验法)3.成长记录袋4.调查法5.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法

表格 3

注:做到4项填优,做到3项填良,做到2项填合格,做到1项填不合格 二思想品德的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法2.定量评价法3,综合评价法

第九章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一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二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

2.

3.

4.

出版社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树立大教材观,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树立大教育者观,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开发和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课程资源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参考文献: 谢树平等编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推荐第9篇: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吴绪佳

我今年担任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经历了两年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 教学实践,我感触颇深.我渐渐认识到,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努力上好思想政治课.

1、充分树立政治教学新理念,多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作是学习者调适心理的过程,这种心理,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① 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 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

推荐第10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政治组 朱战轩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

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生产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学科知识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1、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充分运用好本节的学案,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第11篇: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贵池区江口中学 胡决心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结合时事教学、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导语如何开启,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一定认识许多明星吧?有一个明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现在成了‘富婆’,她就是刘晓庆。可是她由于长期偷税、漏税,数额巨大,已被公安机关逮捕,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你知道偷税、漏税为什么犯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公民纳税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就让我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好吗?”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进行要闻发布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本着这样的愿望,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一方面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二是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学生必须学会在读和看中摘录国内外、省内外甚至区内外的时事要闻。新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同学进行新闻发布,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发布要闻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通过开展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动口(口头表达)、动脑(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empirenews.page--]举办时事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然而常常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政治课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在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和“非典”流行期间,我为学生作了“十六大专题讲座”和“非典专题讲座”。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式学习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如何去挖掘,不是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文字,作为练习题的形式交给老师。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总之,教师必须有创新的实践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12篇: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1

由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教学所引起的

九年级 张峰兰

我国环境问题状况,是每个学生耳熟能详的,他们会对怎样应对提出很多建议。在保护环境方面,他们会提出建议如:

认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极参加环保宣传活动,向家长、邻居和亲友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意义,加强环境法规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环保意识。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使用环保用品。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学校及身边的环境。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搞调查研究,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勇于和善于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提高科技水平等。

理论是这样实际又是怎样哪?我在班级设置里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情景想要检测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其结果是恒多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其中不乏在理论上夸夸其谈的学生。由此我想到教学不仅仅是交给他理论更要看他的实际行动,正如孔子所云,对人不仅要观其言还要观其行,对于与教育要重在行。

第13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黄沙窝学校 孙慧敏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上好思想政治课. 1,充分树立政治教学新理念,多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作是学习者调适心理的过程,这种心理,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功夫。

第14篇: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徐志刚

工作单位: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徐志刚(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等职校

思想政治课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要:思想政治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形成应试教育,使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面对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大多中职学生对政治课都很头痛,缺乏学习乐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是摆在中职学校及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多年来,由于招生困难等原因,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降低了学生的入学门坎,甚至部分学校则干脆不设入学分数线,连辍学或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也招进了学校。降低了学生的入学门坎,必然造成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随之是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水平下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下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应试教育,使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教材内容多、知识跨度大、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而教材中的例子、

插图、设计的问题等相对较少,所以就课本内容,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与现实相脱离,使知识抽象化、教条化,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造成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热情不高、认识不足、兴趣不浓,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一门课学完,连最基本的知识概念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知识的运用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

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的偏重。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中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

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三,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中职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由于经费、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中职学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中职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五

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校内实训(验)室,校外示范基地等。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一来因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中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中职学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四、构建由教师、学生、班主任、团委、学生科、班委共同参与的考评体系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为了提高中职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需进一步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用定量的形式来评定一个人道德的优劣和思想水平的层次。因此,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考试的形式裁定。中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考核必须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

由此,构建由教师、学生、班主任、学工办共同参与的全程式考评体系,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也就是从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具体来说,考评体系由形成性考核和项目化考核构成,形成性考核为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和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主题班会)构成,。课程考核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三年在校全过程的考核,即所有考核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如课堂表现、

实践活动主动参与性、团队合作情况、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遵纪守法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突破了原有考核重知不重行、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限,更利于考查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中等职校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晓霞

《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第15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

金屋学校―――杨慧建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思想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其关键点已集中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从教两年来,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我认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原则去做。 第一,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尊重理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堂灌,学生不是接受器,而是不断地在学习中发展的人。所以要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无限的的创造力和潜力。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二,教学活动要丰富有趣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联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动机,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最佳选择,通过小品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弘扬。

第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储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课堂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本身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动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主体弘扬的课堂,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由教实践我感到:什么时候把发展个性,提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受欢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一宗旨;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备受冷落,就枯燥乏味。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诸多的难题和挑战,但不论怎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使这门课唤发生机和活力,也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才能展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第16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纪亚宁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激情.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消费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

课前自学

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故事 翻课本 看媒体 转载参考...启示之一:公民道德与小康社会密不可分,必须坚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建设为全面小康提供强大支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以德为先,诚信为本,是人们修身立业的根基。不管是治国还是立身,道德的作用无处不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人的素质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有赖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抓好公民道德建设。

启示之二:有效的载体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把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有效的载体,好比是解决渡河的“桥”与“船”。道德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作用于人的大脑,见之灵魂深处,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载体,把丰富的教育内容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双万”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形式,正因为有了这个载体,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才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启示之三:榜样引导、典型示范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必须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鲜明性,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几年来,河南树立和宣传了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任长霞、常香玉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宣传和推广了公民道德建设一系列先进经验,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生逢英模辈出的时代。只要牢牢把握时代要求,遵循宣传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一定能使典型宣传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

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特这个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

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

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引 言:

1、研究背景:当今的东西方文化观念交融产生强烈冲击时代。

2、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从改革开放以后,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是否继承传统,科学信念处于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情况。通过论述,研究希望明确二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本文探讨了科学信念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叙述了如何树立科学信念,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得出了只有坚持客观科学态度,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目的的结论。 正 文:

在现在社会中,提高树立科学信念,提高自我思想道德培养,最好方法应该是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客观的融入现代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标准,同时明确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毫不动摇地维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信念: 信念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动机。信念是后天的, 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经过鉴别和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正确的,是真理,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这些信念大多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某种认识。所以,信念是带有主观性的,并不能客观地反映每个人的思想和想法。

(首先明确一个悖论,我们往往说某某事物是科学的,就表明此事物是正确的,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科学不等同于正确,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科学信念不是指信念是“科学”的,而是指科学的信念,科学的信念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前提,以科学真理为依据建立的,因此.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推敲。我们学的是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信念,以科学信念为基础,坚定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但是在提高树立科学信念的同时,要对科学信念有明确客观地认识。比如说,现在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定义信念和科学信念:

信念,它强调的是实践当中的信,或者说强调的是坚定的观念。共产党人信仰的信念是什么?是马克斯主义。信念在实践当中分为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什么是科学信念呢?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就是科学的,我们实践当中说的,宗教、迷信、封建就是非科学性的。 这个论断本身就是有悖科学信念的。科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而是随着不断的研究探索,扩大其适用范围。所以现在未知的,或者当今科学上不能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未必在今后的科学发展中仍然不能被解释,所以,上述论断就是违背科学原理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日心说在布鲁诺时代就是伪“科学”,但是到了后期逐渐得到的“科学”的认证,成为了当时的“科学”,可是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恒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日心说最终被确定为非科学的观点,但是符合当时发展方向,有进步意义。 所以树立科学的信念就要有科学的态度,而科学的态度的形成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修养。

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由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准绳。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学说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古人把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为人处事的准则,流传并且教育后代,使大家以同一种规则准则要求自己,衡量别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道德标准。这种确定下来的标准,绝大多数仍然符合现在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必须接受、传承这些教育。明白这些道理,不是把他们当作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弃。

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和科学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为学的人,一定要志存高远(仁),尊敬他人(礼),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诚实守信(信),实事求是(智),这些都是科学信念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体现。

提高传统道德就要知道传统道德属于什么范畴,传统道德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传统道德的真正含义,就要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文化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对古代道德启蒙教材的学习是最好的途径,下面是长春市实验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段时间后一个同学的日记:

(长春市实验中学一年21班学生张阳的\"心情日记\" )

从小到大,我总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父母的关爱,朋友的体谅,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于是,我常常发小姐脾气,。。。粗声粗气,丝毫没有感到歉疚之意。。。\"中华传统美德\"这门课。。。走进了我们的教室。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 的为人准则,理解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修养,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中考那几天,父母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我们在考场答卷,他们在外面鼓励,烈日当空却始终不肯离去。。。在我重病的那些日子里,母亲日夜的守候。是爱让他们可以为我们牺牲,是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可以为了我们风雨兼程。对于这样超越了人生感情的来之不易的关怀,我们怎么可以不去珍惜,不去用爱来回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美德不正是我们应该展现出来的吗?\"亲所好,力为具\"不也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吗?今天,我帮母亲洗了碗,给身体不好的父亲捶了背。望着他们嘴角绽放的笑容,眼中饱含的爱意,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美德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爱的回报。\"君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对做人的认识产生了前后如此剧烈的差异,就是传统文化的熏染。有人质疑说,这种文化过于腐朽,不适宜现在的竞争性社会。这些顾虑是值得考虑的。因为传统的东西中并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好,有一些糟粕,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不能盲目的尊崇传统,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审视观察,也就是我们说的科学信念。但是这些事情其实是不用过于担忧的,因为一种文化只要根基是好的,即使叶子黄洛了,或者虫蛀了,还会再生新的、健康的枝叶。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只要树立正确的科学信念,就能够辨别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正如论语所说:“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经典适用的一个判断标准:择善而从。这样,以科学信念作支撑的思想道德,才是现代的思想道德。

总而言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首先要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信念,明确科学和科学信念的真正含义,以科学的信念为人处世,以高尚的道德作为科学信 念的精神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毕竟,历史上没有缺德的科学家,更没有缺德的大医。同时提高与进步,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第17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纪亚宁

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讲到《政治知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在的权益”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能否答应 信教”的效果;当讲到“我国经济树立碰到 资金困难的效果”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消费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哲学实际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总之,我们的反思,不仅仅反思我们的课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还要多多反思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异彩纷呈,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应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根据本人对新课标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把本节的知识点以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的形式设计学案,印发后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我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提出“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近几年来,全国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都报道过西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大家各抒己见,发言都很积极。然后,我及时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和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政策观念。使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6月20**我给学生时事讲座时,讲到我国南海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应该怎样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如果我国在维权上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请你拿一个作战计划。课后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小论文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很有创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体现创新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来驾驭课堂教学,要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效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高、难、深的问题进行令学生信服的点拨和说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穿插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政治课堂更是如此。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新课改方案已全面推开,新的课堂改革已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第18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目标的涵义。

答:教学目标是指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后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答:(1)认真掌握理论;

(2)了解实际。

3.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践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二、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论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答: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1)模仿教学阶段;

(2)熟练教学阶段;

(3)创造教学阶段;

(4)风格形成阶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1)要对事业充满爱;

(2)要提高理论修养;

(3)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4)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2.对于教师和学生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你的理解来论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答:(1)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从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在领导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既然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原则上就要确立学生民主参与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就要确立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在教学评估上,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深入教学改革。

三、情景题(共20分)

1、教师要具有组织教学的艺术,也包括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教学的艺术。教师要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有不少学生对某问题提出疑问,或者不同意教师的某些说法,假如当学生提出一个你不懂的问题时,那么,在课堂上你会如何应付这个尴尬的局面?

答:(1)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能混过关,更不能胡乱吹回答欺骗学生;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

(3)要尽快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当堂不能解答的,可课上说明,再课后查阅资料,尽快回答学生。

四、实际应用题(共20分)

1、如果让你做一个关于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你将从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答:(1)教材简析。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和基础,设计教学必须要对教材情况作出简单介绍和分析。 (2)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3)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案中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 (5)教法选择。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它与教学内容相统一。 (6)设计板书。黑板是目前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工具,板书则是为教学服务的好方式。 (7)教学资源。课堂所用的教学资源要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好并在上课前准备好。

(8)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所用观念,主要是以下教育观念的运用: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人才观、现代教学观等。

(9)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合理、紧凑,有一定密度,不要出现漏洞,也不要安排的太满,在实践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节奏上要给人轻松、和谐的感觉。

(10)教学效果训练。教学效果训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为了克服遗忘、强化理解、巩固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在训练中也可以是学到新知识,获得新态度。

(11)教学资料拓展。教学资料拓展是在课程进行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给学生,让学会在阅读学习补充拓展的资料中有更大收获。

(1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个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检查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要根据教学实际来确定,不要整齐划一,但设计得要合理。教学设计除上述内容外,也有提出“教学建议”的,这要根据自己需要而定。另外教学设计可贵之处在于创新。

第19篇: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第20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一、给予关爱,感受温暖

在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优生的学习情况,对优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却忽略了学困生,甚至有的老师放弃了对学困生的教育,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老师在教《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节内容时,可以让优生和学困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的重要性,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使其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向上。

二、正面评价,增强自信

要知道学困生内在心理是有强烈的自卑感的,老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采取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使得学生受到鼓舞,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举个例子,老师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节内容时,可以提问学困生:“你们可不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呢?”很多学困生都是以职位例子,讲述了自己缺乏自信,最终走向失败。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你们说得很棒,说明你们也能认清自己的现状,那么,现在需要的是改变,我相信你们可以的!”通过这种鼓励性的话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力量。

三、创造机会,培养兴趣

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给差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举个例子,老师在讲《走进法律》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困生上台演示法庭的审判过程,为了能够演好,学困生会自主地上网搜集资料、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同时他们在台上的演示也能让他们获得一种满足感。

四、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差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困生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爱上学习。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