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55:4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

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推荐第2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2011-04-15 13:29:29)[编辑]

分类: 家教欣赏未分类标签:家庭教育【收藏该博客】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捷径是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推荐第3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读后感《家庭教育读后感》。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翻阅近一个世纪前的《家庭教育》,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推荐第4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家庭教育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篇二:《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

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篇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篇四: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篇五: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篇六: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

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

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推荐第5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家庭教育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家庭教育读后感一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

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三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推荐第6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家庭教育读后感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各个方面都强,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学生,当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当苗头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学生也是一样,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样也能够为自己找到适当的理由,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有个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及时的找到学生进行谈心,告知学生,不比家庭比自己,当个人存在差异的时候,就应当穷则思变,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力气来换取平衡,因为家庭是无法改变的,环境同样也是无法改变的,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魏书生举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内当着班长,考试还是全班第一;又如刘岩松,父亲有病,母亲智力发育不正常,刘岩送在家里洗衣做饭,家务活全都干,他又是学校号队的主号手,在班内是班长,在市运动会拿第四名,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落后,是三年组的前5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洪占辉等等等等,他们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家庭的态度都很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弃。

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我们要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参与一些义务劳动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培养学生多做自我批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少了一些“杂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利用起来。当学生的德育培养好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就会相应的好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才会拉的更近,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熟,同时给孩子一个改变的机会。

篇2:家庭教育读后感

爱孩子是天性,是与身俱来的,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但是教养好孩子却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渊博的知识与不断进取的心。

《家庭教育》这本书不但是我们家长的好帮手,里面所讲的故事,连孩子都非常喜欢阅读。每次,读到有趣的,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我会及时与孩子一起分享交流,让她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可以得到重要的实例教育。

我非常感谢《家庭教育》这份家长刊物,它教育我如何向一位优秀的母亲靠拢;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好互动;如何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家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家庭教育》这份刊物将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做家长的指引了一条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从此帮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有了明确的方向,再也不走弯路,走错路。我们爱这本书,从中我们学到了外国、中国的一些名人、古人、现代的一些好家长怎么样教育孩子的范例。

其中也有许多反面的教材,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鞭策。例如,以前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粗暴,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打,便是骂, 结果孩子是越打越不听你的话,经常和 你讲“道理”认为是他做的对,和你唱对台戏,形成对立面。后来我们学习了这本书中的好多文章,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孩子不能用粗暴的 方法,应耐心说服教育,还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以后,我们要不断遵循《家庭教育》一书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平时 要从“言行举止”、“待人处事”、“文明礼貌”、“宽厚待人”、“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等方面做好带头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做好孩子的第二任老师,使孩子健康向上。

篇3: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 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 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 ,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推荐第7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指导——做合格父母

五二班 张翌晨

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管是淘气、安静、懂事、内向,甚至是刁蛮任性的——你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但是大部分 孩子丝毫没有感受到你们的爱。而我作为一位母亲,也是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懵懵懂懂地爱着他们,反而被他们冷落。谁叫我们家长对这方面一窍不通呢?直到读到了这本书,我可谓是恍然大悟,一瞬间明白了以后该怎样面对孩子、怎样与孩子之间产生亲情、怎样消除孩子与我们父母之间的代沟,以及怎样教育孩子。

初读这本书,我的兴趣就已经蹭蹭往上涨了。因为书中在讲述孩子和父母的故事时写得很全面:案例、解读、建议,样样不少,甚至还有链接和名人名言呢!

读到“孩子做事,总是丢三落四,怎么办”这篇时,我为小军的这个毛病感到可惜。好好的一个小男孩,却被这个毛病搅得痛苦不堪:学习马虎、做事情只有短暂的热度、作业错误率多、依赖性强’让他的父母感到很失败,让我感到很担心。我急速看完后边的内容,顿时明白了,也很惊讶地接受了这个好法子。虽然我家孩子不会丢三落四,但是我也尝试了这个方法,结果孩子一下子懂事了许多。这让我感到了欣慰。

书中还有更多妙点子,也使我受益匪浅。我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后,能培育出更让人骄傲的孩子。

推荐第8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家庭教育》有感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我对此观点很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通过《家庭教育》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首先,我了解到孩子心里的7个原则,还有小孩子生来的三种能力,既:感觉、联念、动作,等等,这本书给我的知识是举不完的,所以还需要大家亲自拜读才能真正的领会到陈老先生的教育理念。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觉教育类的书也可以这么有趣易懂,而且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深切的感受到陈先生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他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他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

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此书不仅适合家长去看,而且也适合教育者去看。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能读到这本书,学到这么多的教育方法,真是囊中之宝。如果现在的家长也能像陈鹤琴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每一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如果现在的教育者也能像陈鹤琴那样关爱亲近孩子,那么不只是家庭教育,中国的各方面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推荐第9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良的家庭教育很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性格上的缺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家庭教育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1

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深知“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书中对于小孩的生活教育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睡,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从游戏到学习等,种种问题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很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有时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经意间我们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这样她就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问:“为什么爸爸可以这样、妈妈可以那样?,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观会混淆,对你以后的话也会将信将疑、不会那么采纳听从的。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以身作则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着实不易,我们自己应在从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习惯,更称职地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现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里她爱吃的东西最好只给她一人留着别人是不能碰的,喜欢的玩具也不肯给别人玩,而且有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所以书中提到教育儿童要教他们扫除自私自利心理,对于食物不要争多嫌少,对于玩具不要强夺霸占,需善事晓喻,教儿童推己及人,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思想,养成大气无私的习惯,认识到分享比独占更快乐。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例如作者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照今天很多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大大缩减了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怎不令人感慨!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2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羡慕作者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没有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是最出色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3

今天,我的女儿已经成为一名中学生了,走入了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我们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提高整个社会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是想把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说出来,目的于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此我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既然做好中学生家庭教育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家长们要怎么做才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第一,重视孩子的“健康”。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克服烦躁心里和怕苦畏难心理,纠正粗心大意的习惯;生活中按时作息,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挑食,不乱花钱,不乱抛乱扔,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得起批评与挫折。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家里我一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场所。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到亲情,驱除压力感,有话乐意向你说,有苦愿意向你诉;二是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沟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贪玩是天性,我们大人也一样,一天工作累下来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所以,对于孩子的贪玩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鼓励他快些把手头的学习做完了再去玩。不定时的检查作业,抽查功课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时刻的关注着他。家长在有些时候还是要做出牺牲的,陪着孩子看看书、看看电视,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爱意,我相信“有失必有得”,你会发现孩子的心和你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了,你还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以前,儿子不爱和我交流,有事不主动说,问起来他也不知道,不做生活的有心人。问得多了,他也慢慢注意观察了,学会思考了。现在学校发生什么事,他都主动跟我讲。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如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我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让他们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自己真正的快乐!

第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常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问心无愧”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他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四,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老师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道路指引人,做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老师也不是圣人,和我们家长一样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且老师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试想,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经常都感到很累人,很难教育,一个班也有几十个孩子,其责任之大,难度之大应该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家长只有与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与学校形成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大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五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当今这个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的实质往往被学业成绩所掩盖。大多数家长只关心中学生的分数,而不懂得如何去引导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功。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能体验到成功。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比以前进步了,就都应该感到满意。因为,进步即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第六,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通过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他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开始了对理想的追求。

当然,作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找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来看看就是学习来,学习是与时俱进,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她的想法会变,教育的理念要求会变,时代的要求也会变。我喜欢大方、瑞思等教育机构为父母创造的交流学习的平台,享受在湖北图书馆听国学大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在北京心理学课堂回归当一名学生,和家长们聚会交谈孩子们的趣事、在网上接受网友的推荐读一些好书浏览一些博客美文、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为孩子的事情思考……我因为孩子,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收获。为人父母,我们其实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我有理由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她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推荐第10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1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2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3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总生闷气了。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第11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指导读本》读后感

暑假里,认真读了《家庭教育指导读本》,收获很大,有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具体如下:

一、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因为工作繁忙,很多家长下班回家一般以休息、休闲为主,对于孩子的学习只强调保持良好成绩。但是,要知道,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引导,我们要努力创建一个学习型家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在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起到表率作用,适当放松之余,应该从自己做起,多进行学习和阅读,家庭的学习气氛好了,孩子也会跟着静心学习。

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偶尔会听到孩子抱怨:没劲!其实,孩子有抱怨,根源还在家长。也许有人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学习上能保持良好,一般不给孩子太多压力。抱怨的产生主要源于沟通。物质的提供代替不了必要的沟通,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真正掌握孩子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产生波动,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而是要平和细致地问清什么原因。孩子毕竟不善于总结和表达,发生问题不及时排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怨。

三、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有做作业拖拉、一心二用现象。对此,可以这样尝试:首先与孩子进行讨论并且作出约定,只要他能自觉并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允许他提出适当附加条件。如果任务的确完成得好,父母必须对承诺的附加条件予以兑现。但增加附加条件只是开始阶段的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自觉性的提高,附加条件将逐渐减少,直到不允许有任何附带条件,孩子也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

四、培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连基本的事情都要父母帮助来完成。父母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形成为他人服务和参加家务劳动的意识。锻炼自行整理书包、文具,吃饭时收发筷子、端碗,父母做清洁工作时做小助手等等。

五、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世界观、道德观逐步形成。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可以从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坐、与同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爱护小动物、做错事坦然承认、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做起,铸成孩子未来诚实坦荡、富有爱心、坚强自立的优良品格。

六、重视男孩教育

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女性化”了,缺少阳刚之气,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像女孩子了。这些颠覆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好事。当然,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我们家长要注意的是,注重引导和培养。父亲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很大,经常和孩子沟通,一起活动(特别是一些体育活动)。在一些事情上,可以适当让孩子“做主”。同时,目前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强势”,在孩子面前的“示弱”,这样,孩子能够站出来,帮助妈妈,对于男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

七、毅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现在的小孩子都很聪明,但是一部分孩子的成绩就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也许是缺乏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或者没有坚持学习的毅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挫折,有的孩子自信心受到了打击,长时间下来,就越来越缺少自信,甚至放弃了。父母应该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体会,甚至自己去克服困难,父母在不得已的时候再介入。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的毅力会逐渐增强。

第12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美玉无瑕谁琢成,一切都是父母心

省实验中学 生物组 刘志伟

假期时,由于自己准备要孩子,想着看些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在当当网上搜索看到这本书一直连续多天都处于榜首,想着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应该是好的,于是买过来看看,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我就被前言《我们的书中有块玉时》深深的吸引,被尹建莉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前后一共读了两遍,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受益匪浅。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1.提高爱的质量。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作者在书中引言写到:“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足以体现出家庭教育的关键,而且明白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对于孩子所做的事情,要从孩子的角度看,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孩子在看待问题时自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可能会有所怪异,但是那是最真实的,大人需要的只是知道,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有些给孩子看的文章会写到早上出门吧,会用孩子的口气去说:“天空很蓝,朝阳很美,树木青翠,空气新鲜等”,但经过调查事实上孩子出门时地面上的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他们会看虫子,会注意走路踢起来的石头,会留意积水的倒影,会看到埋在土里一半的硬币,会认真的研究什么时候踩下去才会发出踩雪特有的咯吱声,他们会观察脚下方砖的花纹。。。。。。,他们注意的太多了,但是没有几个会仰头看天、看朝阳、说空气新鲜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孩子没有成人高,也就没有兴趣看那么远、那么多、那么宏观,那看到的事物和理解的东西都不一样了。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在对待小孩时,很多大人以为小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当这些事情出现时,家长要有礼貌的拒绝,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大事。

通过阅读这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各种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而能力的培养过程总,有一个环节必须要有,那就是——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大的研究,

他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会思考,好的阅读能力会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在45页让孩子识字不难这篇中作者说:\"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从而培育出聪明、健康、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第13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注:今后将陆续写些育儿书籍读后感,正文链接会加到置顶的文章中,以便查阅。

第14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在的许多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着大人,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而且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一部分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果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

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非常赞同,只是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尤其是坚持长期如此,更是难上加难。读完这本书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敲响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钟。

班主任老师曾说过,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一个父母坚持的时间长,哪一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现在不为孩子操心,孩子的后半辈子都需要你操心,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

第15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家庭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篇二:《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篇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篇四: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得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第16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导语: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三篇,希望有所帮助!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第17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教育从家庭教育做起

小二班 张昊冉家长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18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家庭教育>读后感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各个方面都强,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学生,当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当苗头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学生也是一样,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样也能够为自己找到适当的理由,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有个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及时的找到学生进行谈心,告知学生,不比家庭比自己,当个人存在差异的时候,就应当穷则思变,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力气来换取平衡,因为家庭是无法改变的,环境同样也是无法改变的,所能够改变的仅仅是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魏书生举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内当着班长,考试还是全班第一;又如刘岩松,父亲有病,母亲智力发育不正常,刘岩送在家里洗衣做饭,家务活全都干,他又是学校号队的主号手,在班内是班长,在市>运动会拿第四名,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落后,是三年组的前5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洪占辉等等等等,他们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家庭的态度都很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弃。

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我们要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参与一些义务劳动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培养学生多做自我批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少了一些“杂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利用起来。当学生的德育培养好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就会相应的好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与学生的距离才会拉的更近,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熟,同时给孩子一个改变的机会。

篇2:家庭教育读后感

爱孩子是天性,是与身俱来的,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但是教养好孩子却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渊博的知识与不断进取的心。

《家庭教育》这本书不但是我们家长的好帮手,里面所讲的>故事,连孩子都非常喜欢阅读。每次,读到有趣的,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我会及时与孩子一起分享交流,让她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可以得到重要的实例教育。

我非常感谢《家庭教育》这份家长刊物,它教育我如何向一位优秀的母亲靠拢;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好互动;如何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家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家庭教育》这份刊物将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做家长的指引了一条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从此帮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有了明确的方向,再也不走弯路,走错路。我们爱这本书,从中我们学到了外国、中国的一些名人、古人、现代的一些好家长怎么样教育孩子的范例。

其中也有许多反面的教材,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鞭策。例如,以前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粗暴,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打,便是骂, 结果孩子是越打越不听你的话,经常和 你讲“道理”认为是他做的对,和你唱对台戏,形成对立面。后来我们学习了这本书中的好多文章,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孩子不能用粗暴的 方法,应耐心说服教育,还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以后,我们要不断遵循《家庭教育》一书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平时 要从“言行举止”、“待人处事”、“文明礼貌”、“宽厚待人”、“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等方面做好带头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做好孩子的第二任老师,使孩子健康向上。

篇3: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 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 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 ,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第19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1)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2)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3)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4)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范文(5)

“小孩子实在难养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而父母面对“生来好动”的小孩子往往也很头疼。《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先生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读完这本书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书中多用了一鸣的例子,读来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这本书既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书中对于怎样教育小孩讲述的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养的很好,有养蜂的学识技能。也可以把蚕养的很好,有过硬的养蚕技能。甚至养牛,养马,养羊,养鱼,养鸟都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独养育自己的儿女反而不如养鸡,养猫,养狗来的用心,看得重要。这种情形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司空见惯,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则,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如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孩子懒惰性格。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块详述了孩子的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游戏也相当重要。陈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戏的条件:有适合的伴侣,有游戏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作为父母也要提供适合的游戏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做父母亲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亲的购买文物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陈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倘若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闹哭闹的,做父母的也会很心痛,心烦。那父母就可以让小孩子自己独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画图、看图、剪纸、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经验,一方面也不至于缠绕别人,于小孩子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第20篇:家庭教育读后感(推荐)

孙存先 如何对待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读后感

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让我深深感觉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深知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这次学校提供的机会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收获很大,感想很多。

一,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作为中国家长,一般都教育孩子要听话家长的话,这样才是好孩子,才能得到奖励。但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认为孩子未成年,这是事实,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需要人去尊重,需要人理解。所以现在只要有事发生在他身上,我都会问询问他的意见,由于他太小,我会给他选择性的询问。

二,对待孩子要保持心平气和

以前,当我们叫孩子做某事时,如果他不愿意或不理释,我们就会不耐烦地对他吼,或者威胁他,以至于他对我们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一点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在,如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心平气和的问他为什么,并且会努力劝说他按照我们的意思去行动。如此一来,孩子遇到什么事也会心平气和的你商量,而不会蛮不讲理。

三,表扬孩子要具体化且要鼓励持久性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听表扬,遇到不愿意做的事经过你表扬,如:你好棒,好乖,好聪明,就会很高兴的去做,做好后还不忘记在你面前自夸一下,造成什么都是他最好的意识,没有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现在,如果我表扬我孩子,就会把这件事情什么地方做的好分析给他听,并且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太小的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愿意,家长也不愿他们插手,怕把事情越做越糟。我个人就不这样认为,现在的小孩子做事情,不是把他当作负担,而是当作游戏,如洗衣服,有许多泡泡,小孩子会觉得特别好玩。另外做事情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为什么不同意呢?我儿子在吃饭时要自己摆碗,第二次时把碗打碎了一个,从此以后,他每次摆碗时,都自己提醒自己要当心点。所以,千成不要让他什么都不能碰,不能摸,限制太多,要激发孩子多实践,这样做事才有条理和责任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环境,学校的教育是大家一视同仁,那么怎么让孩子优于别人呢?就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开始,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所以,家庭教育特别重要。而我也从中学到了管理学生的一些好方法,结合家庭教育,我也会把班级管理的更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