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听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30 08:33:1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浅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作者:张世英 zhangshiying88@163.com 1999年10月15日,荆州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湖北大学主办的“迈向 21世纪语文教改实验演示报告会”上,上了两节演示课。一节是《天上的街市》加上《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节是《论求知》,与会者听后赞不绝口。他那高屋建瓴的教学设计,生动精美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名篇佳作之所以流芳百世,是因为笔墨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有力地激发学生情感。余老师善于“披文入情”,他的教学语言既有音韵美,又有文采美,更有情感美。他在美的意境中引导着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

一、范读具有音韵美。

精彩的篇章本身就体现了语言尤其是汉语言的魅力。余老师善范读,表现在由字得言,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叶圣陶语),读出了名篇佳作的音韵之美。他范读《天上的街市》,读出了浅吟低唱的韵味;范读《蝶恋花〓答李淑一》,读出了高远雄浑的格调。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他读出了美好的想象与热烈的向往之情。读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时,表达出一种惊喜,蕴含着美好的向往;读第二节“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时,表现出一种赞叹,令人神思飞扬;读第三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时,于自由感之中表达出欢乐;读第四节“我想,他们此刻 ……”时,表现出一种甜美与幸福,最末一个字轻轻地拖了一下,显得余韵悠然。那丰富的情感与亲切的表情,把听者带入了美妙神秘的太空,让人沉浸在微波荡漾的美好的遐思之中。

更妙的是,余老师范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时,朗读技巧令人感佩。读“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时,表达出深沉的怀想,带有一股悲壮之情;读“问讯吴刚何所有,……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时,疾徐相间,境界开阔,含有怀念和敬佩之情;读“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时,一字一顿,高亢遒劲,显得豪放雄浑,意境深远,让人听了觉得荡气回肠。

他声音朗润,音质纯正,音色厚实,朗读时的声音似有立体的混响效果,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心驰神往而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

二、讲析具有文采美

教学语言富于文采美,是余老师教学的魅力所在,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又丰富,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余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一读体味音乐美,二读品析图画美,三读感受情感美。教学《论求知》时,他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记雅词,背名言,析精段,学美句。多么精炼工整的排比句,真是多一词则累赘,少一字则不足。这不仅体现了余老师板块碰撞的教学思路,更体现了他授课内容的层递美。

在问答的应接上,余老师的设计颇富匠心,他善于用精妙的语言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了《论求知》中的“三列式”句式后,余老师欲让学生写话与说话,但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做,而是搭了一个扶手,铺了一座桥。他先创造性的设计了一组精美的“三列式”的句子,让学生接应下去。余老师深情地吟道:“祖国啊!你是展翅的— —”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接“雄鹰”;余老师念“祖国啊!你是腾飞的——”;学生欣然应答“巨龙”;余老师道:“祖国啊!你是永生的——”,学生齐答“凤凰”。此一应答,错落有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掀起教学中的小高潮。再让学生仿此写一个三列式句子,学生一气呵成,并出奇地成功,形成课堂又一教学高潮。这真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余老师还别出心裁地在新课结束时送给学生一句十分优美的话,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同时积累了佳句。如教《论求知》时,配合“三列式”句式训练,他送给学生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你将收获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你将收获一片甜蜜;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你将收获满仓的知识。”这好比一首精美的小诗,又更富有哲理的韵味。

这些连珠的妙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表现了余老师过硬的语言功底。

三、导学具有情感美

情感性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余老师善于把自己变成一个“情感” 的媒体,善于应接学生的答语,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各有角度而决不重复,以此来扣击学生的心弦,拍击他们情感的浪花。

请听,在让学生品析《天上的街市》的画面之美时,余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作者向往星空,追怀太古,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图画,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

请听,在让学生理解《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意思时,余老师的介绍就像在吟诵抒情诗:我失去了杨,您失去了柳。杨柳的忠魂,轻轻地飘扬,来到了天上,来到了月宫。吴刚啊,你用什么来欢迎先烈忠魂的来到呢?吴刚捧出了仙人喝的桂花酒。那寂寞的嫦娥舒展开宽广的衣袖 ,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 。忽然传来了反动派被打倒,人间已经解放的好消息,想到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烈士忠魂的眼泪啊,流淌下来,顿时化作了倾盆大雨,洒向人间。

教《论求知》时,有一个“背名言”教学板块,他不仅要求学生背读,而是还要学生说出喜欢某则名言的原因。在巧妙的引导下,学生背得流畅,说得成功。当一学生说得十分精妙时,余老师热情洋溢地上前深情地说道:“说得真深刻!„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你和你的同学们懂得事物的因果,因而你们是幸福的。”课堂长久地出现一片暖色调,学生陶醉在老师的关爱与鼓励之中,享受着智慧潜能释放的快感与兴奋。这种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最佳美学效果。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余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带一身清新和奔放的朝气,一身兴奋而亲切的鼓舞和期待,使浓郁的情感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得到审美需求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实践的信心和勇气。

(发表于《中学语文》)

推荐第2篇:听余映潮教授讲座心得

《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反思

窦旭升

9.19日下午我在我校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从这短短的半天培训中,我感触颇丰,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半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他的关于“关于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第三:余老师的课很“活”

余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便于激活学生知识积累,我们要象余老师那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品析课文,同时自己又能做必要的讲析,那样,我们课就能上得有味、有趣、有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乐在其中。我明白了上课不能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而要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第四:余老师的课没有花架子,没有高谈阔论的言语

他是凭借他的睿智和学识、他的恬淡与从容,他的经验和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学生在他的独具匠心地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环环入扣;折服于余老师有效问题的设计精练简化而能够统领全局的妙绝。同时,我还折服于他的睿智、踏实 ,他的从容、潇洒,折服于他的微笑提携后辈,诲人不倦,折服于他的精湛学养,高超教学艺术。 他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推荐第3篇:听余映潮教授讲座心得

听余映潮教授报告心得

10.20日我在我校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的专题讲座和余老师的两节课。在这短短的一天的学习中,我感触颇丰。余老师已经六十八岁,但依然对于教学和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一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他的关于“关于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第三: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的定位给我们指明了自我发展的方向

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在自身的发展上要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定力强大的人、目标明确的人、积累丰富的人、精力提炼的人、记忆高明的人。能够用整体反复法提升自己的教材研读的能力,把教材读厚,将教材教薄;能用一课多案的方法提升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当堂在知、能上真有收获;能用优化细节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出深度与高度,创意在先,细节到位。能用积累范例法提升自己训练指导的能力,教师丰厚的积累是学生学习的福音。能用专项研究法提升自己积累资料的能力。能用短论写作法提升自己学科研究的能力。我们要象余老师那样设计教学,让我们的课上得有味、有趣、有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乐在其中。我明白了上课不能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而要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第四:余老师的课没有花架子,没有高谈阔论的言语 他是凭借他的睿智和学识、他的恬淡与从容,他的经验和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学生在他的独具匠心地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环环入扣;折服于余老师有效问题的设计,精练简化而能够统领全局的妙绝。同时,我还折服于他的睿智、踏实 ,他的从容、潇洒,折服于他的微笑提携后辈,诲人不倦,折服于他的精湛学养,高超教学艺术。

他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推荐第4篇:余映潮听评课标准

第一部分 听评课议课的标准

30个字是评课议课的标准之一 1思路明晰单纯:

2提问精粹实在:提问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养的表现,提问越多,教师素养越差,没有提炼,没有进行有效训练的能力训练点,所以到处问。

3品读细腻深入:欣赏语言表达之美,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2011年新课标,第一次给语文的课程下定义: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定是跟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关的。

4学生活动充分。强调学生观,学生的有效活动充分。实践活动充分,不是浮于课堂表现的,有力度的训练性、积累性的活动。

5课堂积累丰富。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积累二次在初中高中课标中几十次出现。十年来的课标培训专家们居然没有关注到积累二字。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没有课堂积累,还是文盲,积累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以上30字课堂设计的标准,也是评课标准

“好课”理念是评课广义课的又一标准。--从课堂教学中提炼出的

一、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有效训练活动。

教材是美丽的语言、思想、能力的海洋,教材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书,教材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

什么是有效的学生训练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在训练活动中经受了困难、克服了困难。

二、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为什么强调单位时间,就是因为很多地方不讲究单位时间,比如导学案,耗费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再如展示课,一个组一个组地展示,那种熟练的程度、有序程度,不是课堂上所能见到的灵活多姿的生成的,是排练好的,时间用的是课外时间。要看课内一个教师怎样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的当堂生成。

三、既关注语言教学又关注能力训练--这是一条铁的标准

如果没有这两条,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就没有。紧扣课标要注,关于语文,关于精读的评价。精读训练--文意概括,思路分析,层次划分,字词品味,手法欣赏等。没有这样的就是读一读、议一议,谈一谈,基本没有训练。

四、得体的教学,得法的教学

得体:体其体裁,诗歌要有诗歌的味道,教师要用诗歌的术语进行教学等。得法:讲学方法,讲语文学习的方法,讲究高雅体面的方法,讲究灵动艺术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活动。就是看这个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

去年的课平均值仍然没有达到2007年的让学生安静3分钟的要求。

《春酒》让学生辨识线索,这就是散文的教学,让学生发现

五、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

思路清晰是一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表现,提问简洁是课堂执行能力的表现。问题是提问太多,如何降提问量,就是设计学生活动,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写作。

六、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

内容集中深入关系到教材处理,竞赛课特别讲究教材处理,必须要有选点的意识,考查的是选手的高素养,凡整篇进行教学的都会有很大麻烦。知识点、能力点、部位点。

知识点:什么是文意理解,什么是线索,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能力点:概括、阐释、等

1

部位点: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来精读。进行多角度反复的能力训练,而不是解读。

集体训练:很多地方只有小组没有集体,小组活动不等于合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有学生读8遍,都读都背。抄写,诗中精美的有哲理的语段,抄的时候想有什么用,吟诵背读。写作,微型演讲稿,百字左右,一定要用上诗中的一个句子,为引用手法,为学生的思想表达指一个方向。集体训练的威力远远大于小组合作,避免差生。

七、注重时间效益,注重综合效益。

单位时间内要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综合效益,学生的训练是多角度、多种能力的,不是线性的。为什么板块式?每一个板块都是一个微型课,都是是一个有训练角度的课。每一板块的角度都不同。远远大于线性、平面的教学。

八、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的教学技艺

教学技术是素养的一部分。教师培训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第二部分

评课议课的10种对象

1日常听课评课

2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观察 3教学展示活动的评课

4教学竞赛活动的评课(评课和获奖是两条线,这种评课有严格的分析过程,弘扬、纠正,指导大面积的教学) 5说课活动的评价

特别是口头评说,即席评课,每一篇课文要读10遍,要录音,反思自己说的好不好,清楚不清楚。

6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评课

从正向反向研究课堂细节。如听10节课,探究什么是无效活动,进行专项研究。对教研员的思维和技法都是一种训练。 7案例比较式评课(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必须有专人进行评课,通过比较提炼出优秀的技法,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养。8名师案例分析

很有科研价值。案例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大师案例研究。经过很长时间的揣摩,品味细节,进行提炼。余,提炼出100课例,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 9.大赛活动关于“课”的综述

一般大赛是先综述,再分述,再总结。综述要有大赛所有课的专项数据。 10书面评点式案例评析

案例:黄厚江《孔乙己》

环节一:你认为最能表现孔光彩的点是什么?

这时百引,这个环节开门见山,看似不经意的芨说,其实有重要的目的。这叫作选点节入,于是迅速地进入了课文。由于有了“手”的话题而形成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的“静”(给时间让学生研读、思考、揣摩)

小说是怎样描写孔的手呢? 这里是“起”,“人物的手”,是贯串全课的教学的线索,这是很有修养的教学语言艺术。(我以为还有这样几个地方--很有修养的教学语言艺术)“我以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

2

写他的“手”是哪几方面表现的?

这里是承,教师进一步调控内容。显现品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环节极有层次。 哪几方面?哪个最能表现人物个性?从个性性格角度讲,哪个动作最形象?从人物命运讲,哪个动作最深刻?

评:这就叫作活,这就是多角度。 环节四转

鲁塑造了孔,你认为哪个地方还可以写?

运用了类似于“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手法。学生写,交流,形成集体活动,形成学生的“静场”。使用了高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手法: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一读一写,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的艺术递进。 情感的浸润就是通过这样的精妙细节表现了出来。 环节五合

收束课文教学,把课文品读教学,手折射了他的悲惨命运。是什么造成了孔的悲惨命运呢?真正的课堂对话,非常巧妙的迁移。很渗透了文学的常识。首尾响应,留有余味。最重要的地方是,对孔的命运作了自然而又辩证的分析,这一点,极其值得我们思考。

教学构架、教材处理技巧(选点)、布局谋篇技巧(设问)一问就是一次活动、活动设计技巧,教学调控技巧(圆润)、教师背后的功夫(研读教材,研究技巧)

这样的评课一定会对大面积教师有正向引导作用。

再如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第一部分,总说优点。第二部分,分节点评。分节,概括其特点,提出建议,用“还可以,,,,”来表述,给个实施的建议。第三部分,课堂观察--六个阅读课带给我们的思考力,从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材只是语言材料,错。课堂教学回味不永,没有精读训练。少从能力角度设计课堂的进程。

第三部分,评课的重点

1课文的处理玌运用

课上得不好,质量不高主要两个地方出问题一是课文处理不好,二是学生活动设计不好。

如果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扎实、多角度的利用,“课”一定是肤浅的、低效的。

2教学思路的策划

教学思路清晰表现着语文教师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水平。 3看学生有效活动的设计

不设计学生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特别是精读活动,在理念与手法上都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

新课标里重要的一句话,表现了上层对语文教学的忧虑与指正:提倡学生合作地学习,但要防止用集体的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的阅读。

4深入文本,深入语言

这样才能精读,才能训练,不然就是泛泛而谈

指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词句品析、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语文学习活动,是语文课质量的基本保证。

5品唽训练,精读训练。

凡是没有精读训练的课,一定都在二等以下。

3

没有精读的训练,便没有阅读教学的质量。只有精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很多人并没有思考研究什么是精读训练。 6教学细节

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

通过看细节,可知一位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细节虽然不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但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主要看8个细节:

是不是碎问不断(限制在20个以内的就已经很优秀了) 是不是教学流程无切分、无过渡、无示例、无小结

是不是让学生占有大量有效活动的时间(大赛课一定要让学生有深刻思考的时间) 是不是有活动形式与角度的变化

能不能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教学特点(特别是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的课)

是不是语言罗嗦,评价语重复单调,语言板滞(背教案的语音,无论是对谁评价语都一样,教师的说话质量低于学生。学生说的,教师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跟学生交流,特别是高中教学,一定要有对话)

课件是不是无层次、太花哨、很喧闹。(字体字号、内容有层次,朴素一些) 是不是预习过分,是不是预伏过多(这个一定要扣分。打八折) 小组活动是不是过于频繁(把语文教学搞得没有文气没有雅气)

第四部分

实践不同的评课形式

在不同难度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评课需要恰切地评理念,评手法,评思路,评活动,评效益,评教师素质;评课也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形式一: 这个课案:

一至几处可供我们借鉴地地方 一个需要讲课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条修改的建议 形式二 这个课案:

教学过程略述及流程的表达作用分析 突出的亮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形式三 这个课案: 过程分析

谈理念,议手法,说课文 再来看教学过程的优点与弱点 形式四 这个课案: 总体感受 亮点阐释 弱点指正

提出一个完整的与此不同的教学方案

4

形式五 这个课案: 优点

关注点(需要他、大家、我) 细部弱点

课文教学资源分析

提出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创意 形式六 优点

引发我们思考的“关键词” 建议新的教学创意 形式七 一批课案 综述

分节点评(优点、弱点,建议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创意) 综述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形式八 一批课案 综述

每个课运用一种评课方法 再综述

形式九(庄重场合用) 一批课案 综述

一两个优秀案例美点 其他课例的弱点指正 形式十

单个案例的书面评点 总说 分层点评 总评

(每一个环节都讲究技巧,都讲究给我们的启迪)

第五部分

评课议课的高层技能

教研员的工作是发展自己,带动大家。 高层次评课水平的五个要素 1能够即席评课

非常讲究听课笔记的记法,一定要有一块详细记录是时间的统计,一定要在思路的关键词上做显眼的标准,显示教学思路;按讲课顺序写出其优缺点,很快整理;写出你的教学创意。说课的即席评课,要很好地倾听,记下关键词。

2能够从理念与手法上分析课例

能给讲课老师和听课人很大的益处,让大家到很多东西, 3能够深谈课文的教学价值

5

4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点拨 5能够提出中肯可行的新创意

第六部分的

河南省课堂教学大赛案例评说

《木兰诗》有充分朗读活动、学生感悟活动。弱点是深度不够,“我从

中仿佛看到了

”这就不是品析语言,是说感受,指向上引导上有偏差。

余设计:背景材料(以朗读为线索)

文意概括(多角度,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给每段加个小标题等)

自读自讲(让学生做,师做一下难点突破的工作,挑几个难句子)

美句赏析(每个学生赏析一个句子即可) 《故都的秋》差

没有教学视点。较师改与原文,横生枝节。比较郁达夫与老舍的牵花,也是横生枝节。读的少,没有欣赏,文体的教学视点不行

余设计:文学欣赏课,话题讨论式:六个角度,每个角度都是一节课。情感基调欣赏,意象意境欣赏,景物描写欣赏,章法结构欣赏,抒情手法欣赏,作品语言欣赏。(如果想大赛制胜,选章法结构欣赏)

从全文行文布局的角度来欣赏 从文章首尾安排的角度来欣赏 从主体部分结构的角度来欣赏 从画面节奏变化的角度来欣赏

什么是画面节奏的变化,作者写故都的秋,先是一段一段的写,像春的结构。但写到雨时就变得散了,整段与散段的变化,有节奏变化的美。

语音高亢, 不适合教故都的秋。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要随课而调整。 《千篇1律与千变万化》

课文利用不够了,没有读懂课文。

尤其是乡愁,用六七分钟,它没有千变万化。还有大量的画面与音响,课文本身的韵律与能力训练点没有找出来

教学创意:段的品读 从课文的段看逻辑顺序 从课文的段看课文层次 从课文的段式看作用效果 从课的段看表达之美 《动物游戏之谜》 创意:实用文能力训练

概括能力训练(从四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概括,文体、内容、表达了什么等,提取关键词,概括文意)

阐释能力训练(阐释什么?请你阐释第一二三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阐释课文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论析能力训练(

提炼课例研究提炼

推荐第5篇:社戏(余映潮)

余映潮

社戏

一、我们今天学习《社戏》,请同学们把笔拿出来我们学习《社戏》

二、作者简介

PPT出示:请学生读鲁迅简介及《社戏》简介

两个简介中“我”为什么要打上引号?

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说“我”是小说中的“迅哥”,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眼睛是视角,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是儿童的视角举《最后一课》为例加以引导启发(不断提醒学生:记笔记,出声发言)

三、教学设想简介

小说细读训练

第一课时:看戏前得故事

师:看戏故事的开端

两个学生回答

细读第四段至第十自然段

师:第13段有什么作用呢?

生: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

师:有什么作用?

生:铺垫

师:17段是一篇短文

品读细节,各个细节写了什么?

提示:“找不到船”,在小说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提示:等“找到了船”,在小说中同样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要求:静默思考,找到一个地方,看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书

师:我们试着交流一下,讨论,举手

生:看戏前过程,表现了我期盼看戏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发现,他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但是不是细节

生:第五段,找不到船与找到形成对比

师:仍然表扬,但不到位第四段中“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的第一表现了心理

师:仍然表现勇敢,但没有说到位

生:第五段的“等”字,表现了我的心情

师:表扬,用具体的词句来说话了

生:第五段的“急”

生:他们在买豆浆喝

生: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师:通过想象,行为描写来写心理

生:跟我一起去的朋友

师:同学们很勇敢,不断挨批评,但不断的说,提醒学生记笔记

生:沉重的心忽儿轻松了

生:一哄的出门了

师:大大的进步了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五行

师:总结:

1、写心情的抑扬,就是波澜;

2、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小说没有曲折就不好看;

3、表现了外祖母,妈妈的关爱和乡亲的友善;

4、双喜出场,有关朋友们集体出场,

看第七段十几个别的少年,非常重要,没有这十几个少年,故事就无法展开;

5、抒

写友情,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好的铺垫;

6、将少年朋友们巧妙地集聚到“航

船”这个“场景”上,表现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

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

四、

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

例:“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中的“一哄地”写得好

例:这一段的第一句就写得好

学生两两一组,细读品味提醒学生要说话

生:“跳”字表现了我们看戏的迫切心情

生:飞一般

生:已经

生:第一行轻松,舒展

师:看到你们会做笔记了!

生:点、退后、上前——驾船技巧

师:说得太好了,真正的语言欣赏

师:真正的挑战:双喜拨前蒿,阿发拨后蒿,跟全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是阿发拔前蒿?

三个生:后面写 到了偷豆、阿发出场,后面偷豆的场景,做铺垫埋下伏笔

师:介绍什么是伏笔前文有交待,后有结果

师:

1、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

2、美对心情的直接与简练的描写

3、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

4、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

5、美在再写双喜、引出阿发

6、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照应、烘托作用

推荐第6篇:余映潮《谈日记》心得体会

读余映潮《谈日记》心得体会

阅读了余映潮的《谈日记》,思考良多,而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日记的实践者,所以他道出的话语才真实、贴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积累和反思,教育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第

一、帮助教师的专业学习。教育日记中记载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名言警句等都能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第

二、帮助教师积累资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只有勤于动笔,我们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第

三、帮助教师的自我反思。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时失败和挫折经过反思更能变成一种财富。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创新的源泉。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教育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彷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记的内容多种多样,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做记录,比如:

第一、记录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时的论据,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只要看到好的句子,或一段,或几行,或三言两语,不在乎多少,在乎这句话的分量,有价值的,就记录下来。

第二、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们的工作中,会有一些成功的事例。记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对“问题学生”一次成功的转化、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那成功的经验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第三、记下失败的事例。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有收获,也都有过失。我认为失败的事情,更应该一记,因为它更能帮助一个人进步。在日记中是有勇气讲述自己的失败的,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打好预防针,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四、记下和学生的交流。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说许多的话,所以要选取典型的、有用的材料进行记录。

第五、记录自己的体验、感想、反思。如针对班级中自习课学生经常讲话的现象,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针对某种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教育日记的形式不但可以是书面记载,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写博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育日记可以成为我们工作资料库,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个资料库,相信我们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推荐第7篇:教材处理 余映潮

教材处理(余映潮)

下面的几种说法都属于“教材处理”所研究的内容: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专题研讨,一课多案„„

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

教材处理的实质,就是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文文本。

“教材处理”主要综合地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各类文章教学的角度。如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长篇课文与精短课文的处理,繁难文章与浅易短文、文体特征不同的各类课文的教学处理等。

第二,单篇课文的剪裁取舍。如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还有我们平时所说的重点、难点、美点的选择与突破等等。

第三,多篇课文的提炼组合。如比较式教学、联读式教学、穿插式教学、印证式教学的教材处理;与课文阅读有关的单元复习课、期中期末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综合性活动课乃至作文指导课的教材处理等等。

第四,课文利用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讲,课文本身的利用角度主要依赖于文体,“文体”因素是课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因素。但在特别的构思之中,课文利用的角度也可以适当地丰富。如《大自然的语言》可从文体的角度设计为说明文的教学,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其设计为专门的“文章思路理解”训练课,设计为“读写结合”课,也可以设计成有着一定探究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课。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如:能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以及它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来动态地灵活地确定教材处理的角度。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课标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同样是对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的要求。

教材处理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反过来说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冲淡了课文阅读教学的原汁原味。

体验新版博客

推荐第8篇:余映潮老师谈中考复习策略

余映潮老师谈中考复习策略 1.中考总复习基本策略:

①语言积累与运用分专题复习。 ②文言文分册复习或分单元复习,重点突出初中二三年级(或八九年级)内容。

③阅读先分能力点复习,再按文体进行综合复习,即先单项突破再综合训练。

④作文复习要分阶段安排,分题型训练,分专题提升。

⑤阅读、写作是重点,复习中要读写并重,不可偏废哪一方。

2.中考阅读复习的基本策略: 要做到井然有序地目标清晰地进行复习。阅读能力方面,要突出“八大基本能力”的训练。

①基础辨识能力: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如辨识新闻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式,论证的各种方法;又如辨识小说的要素,辨识小说、散文中的各种描写等等。

②基本分析能力:即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路的能力,对文章、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划分的能力。 ③整体把握能力: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寓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把握等等。

④概括提炼能力(含撷取信息能力):即对文章、文段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层意、段意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

⑤阐释解说能力: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进行解说,进行解释,进行下定义、划表格,作图形的活动等等。细节化的内容如,对文章的含义、对文段的含义、对文句的含义进行说明,对答题和理由进行说明等等。 ⑥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

⑦手法欣赏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含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语言赏析、手法理解、自由赏析,体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 ⑧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如评价文中的人物;如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如探究文章难点,如提出看法与建议,如对阅读材料中的链接材料进行评说,如就文中内容进行想象……等等。

地组织了以上八个方面的复习,文章综合阅读对考生而言将会大大降低难度。

3.中考作文复习的基本策略: ①要提炼出所有中考题所考查的重点范围,如读书,青春,时间,友情,生活,自然,品德,爱心,人生,情趣,科学,见解等等。这些重点范围就是与考生生活密切有关的范围,切中了这些内容,就让考生有了充分的考对准备。

②要扎实地进行一般记叙文写作训练,这是基础;要认真地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这是重点;要仔细地进行选题作文训练,这是新题型。

中考作文总复习内容可这样安排: ①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4—6篇大作文的写作训练,其中2—3篇为话题作文,其余可为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这里面可以有多种题型)。这4—6篇作文的训练目的是:强调作文题型的覆盖面,强调取材内容的覆盖面,强调构思方法的覆盖面。

②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15个左右作文题的“构思训练”,其中40%的文题为话题作文或不限文体作文。这15个左右的文题同样也要讲究覆盖面,要覆盖中考作文中几乎所有见过的题型,要覆盖个人成长类、亲情友情类、社会生活类、吟咏畅想类四大方面的取材内容。每个题目都要指导学生拟定较为详细的写作提纲。注意拟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写。 ③中考之前的两三周,可进行材料、构思、语言随题目变化而变化的训练,进行让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去适应可能出现的中考作文题的训练。 二 考场得分策略

这里说的是在考场上、在做中考试卷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卷面

卷面书写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到“四不写”,不要写很小的字,不要写很大的字,不要写很草的字,不要写颜色很淡的字。 2.基础

拼音汉字题、词语填写题、语文常识题、句子写作题、语段概括题、语病修改题、背诵默写题、文言文阅读题这八类题目要确保得分。因为这些都是很基础的内容,也不是很活的内容。在初中学习了三年语文,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复习,这些内容是不应该失分的。 3.阅读

阅读题要注意答题语言的三“性”,即简洁性,全面性,层次性。如: 应对“概括题”——用准确的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解释题”——用准确的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简答题”——用简洁的层次分明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赏析题”——用生动的简练周密的语言进行表达,应对“感受题”——用总分式的要点明确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 4.作文

作文题应该注意确保得到较好的分数,如果你心中没有底的话,最好提醒自己回避那些容易扣分的弱点。 考场作文有如下普遍存在的毛病,因此而导致失分严重:

①套。不顾题目的内容套用俗套的模式。如不少的学生写“初中生活”的“美”,就是“喜 ”、“怒”、“哀”、“乐”四大块的格式。

②假。编造的痕迹严重。如有学生写自己坐车,有人给自己送磁带,于是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③旧。题材全无新意,表现出构思的幼稚。如有的学生写开学第一天,在排座位时别人给自己让位子。 ④泛。如有的考生以“时间”为话题写作文时,写的是“历史”、“人生”、“河山”,大而无当,大而无“点”。 ⑤盲。即乱写。不管题目的要求“自由发挥”,或将原来背好了的与考题无关的文章写一遍。如有的考生在以《家乡》为话题作文时写的就是原来某地的话题作文“梦”。

⑥怪。即取材立意都出了毛病。有一位考生写《感受美好》的话题作文时,竟写《跛子也美丽》,还有一位考生写《临死的感觉》。

⑦傻。这是每年都有的事,而且人数不少,总有一批考生开头结尾写得不错,但是当中就是乱七八糟的其他内容或是抄写的现场试卷中的阅读材料。这样的同学以为阅卷老师只看开头与结尾呢。

⑧抄。即抄袭。如有一批学生在写“感受生活之美”时,都抄了同一篇习作。这篇习作的开头是“我快要死了”,结尾是“我的眼泪在飞——”,结果因为考场作文太相同而被扣分。 这些可以称之为中考考场作文的“八大硬伤”,一定要注意回避它们。 另外,每位考生还要注意在不经意之间被扣掉了作文分数。如下面就是某年一些地方的扣分说明:

·缺少文题,扣3分。(山西省);缺少标题扣2分。(温州市)·(要求自己拟题而)不拟题者扣3分。(甘肃省)·书写、标点不规范、字体潦草的,酌情扣除1—3分。(山西省)·书写不规、涂抹严重的,扣1—3分。(甘肃省)·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每2个扣1分,扣至5分为止。同一个错别字反复出现,不重复扣分。(吉林省) ·标点符号错误较严重者,酌情扣1—2分。(南京市)·全文一逗到底或没有标点的扣2分。(北京西城区)·文章不足600字,每少50字酌情扣1—2分。(安徽省)·字数不足部分,每50字扣1分,扣分不超过4分。(北京昌平区)·作文中如果出现镇(乡)、学校的名称和师生真实姓名,从总得分中扣5分。(北京昌平区) ·文章中出现了真实校名和真实姓名者,降一等级给分。(四川眉山)·(在命题作文中)凡自命另外的文题进行作文且内容完全不是本试卷文题所要求的,给10分以下的分数。(湖北荆州市) ·凡作文只写开头、结尾,而在中间充塞其它内容诸如课文语段的,给10分以下的分数。湖北荆州市)作文内容完全不符合题意的,只能在7分以下给分。(贵州铜仁地区) 同学们了解到扣分的方方面面,就得在作文时提醒自己:小心扣分。——有时胡里胡涂地丢分真是可惜呢。

推荐第9篇:朵朵花开淡墨痕——听余余映潮老师课有感

朵朵花开淡墨痕——听余映潮老师《观舞记》有感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三月的小雨带着诗意洒向人间的时候,我有幸带着领导殷殷期望前往“黄梅之乡”安庆参加安徽省中语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尽管三月的大地还不十分能显出盎然春意,但在我一切却是那么美好,只为心中默默涌动的那股“语文潮”——余映潮。

最初是从什么地方听到余老师的名字已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独特的“板块教学”,这次有机会聆听余老师讲中学的语文课,颇有如沐春风之感。他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真是让人受益匪浅。下面就以《观舞记》为例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不要人夸好颜色”——开门见山的导入 没有洋洋洒洒的抒情,没有口若悬河的演说,没有故作深沉的煽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铺垫,余老师的导入平实、平稳。待同学们由带队老师引入座位后,余老师提醒大家把书打开把笔拿出来,准备好之后,余老师便以一句“下面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观舞记》”直接把大家带入知识的殿堂,朴实自然而又浑然天成。 在我所接触的“大家”中,大多都很在意自己的“表演”,尤其是公开课,精心设计导语,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尽管精彩绝伦,可真的有效吗?记得我第一次在学校开公开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分,结束之后为自己的好口才颇感得意,可接下来的评课让我傻了眼,甚至委屈地掉下了眼泪。“与学生争舞台”,这就是一个颇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的原话。当时我虽表示赞同,可心里很是不服气,我说的多好呀。现在我才明白,所谓导语就是让学生能做好进入新课的准备,导入过长或者过于华丽其实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时效性。“不要人夸好颜色”,平实淡雅便可出奇制胜。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独特的教学设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听余老师的课,我们能感受到那令人无法抗拒的激情。余老师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用自己特有的磁性的声音,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引导学生慢慢步入语文的胜境;那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但是他的激情不是“声如洪钟”,也不是“惊涛拍岸”,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平静的声音,舒缓的语调却如春风化雨,滋润在场每一位的心田。

语言积累、美文赏析,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讲到的内容,但余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会把不平常的东西藏在平凡的框架下。对于余老师的设计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让学生找出《观舞记》中“微型观舞记”。这到底是什么用意呢?我带着茫然像个中学生一样跟着余老师渐入佳境。这个想法太奇妙了,学生像被魔法棒指挥着一样积极思考起来。学生找出之后,余老师让他们齐读这一部分。接着余老师会做什么呢?肯定是赏析这些段落中优美的部分了。可是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余老师说“每一段都好”。原来余老师是想让大家分析每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这确实是更高层次的精读。的确,我们学习的课文应该每一段都是好的,而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把自己的或者说是参考书上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硬是要引导他们说出某些句子或段落的美妙之处。这样学生便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很难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诗意的开头、庄重的背景、光艳的出场、人物特写、渲染氛围、概写一笔、详写一笔、叹写一笔,真的是每一段都好。动静的结合,详略的搭配,情景的交融,真是“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认为精彩到此结束,你一定会大失所望的。分析完内容后,接着是更让人啧啧称赞的“形式之美”:缓笔之美、烘托之美、详略之美、修辞之美、结构之美。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就仿佛一个食不果腹的人猛然享受到满汉全席,这感觉真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此时,我真恨自己语言的苍白,不能将余老师的精彩详录于此。

三、“润物细无声”——真诚的语气,诗意的点拨

“谢谢”“谢谢你们回答”„„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一定会感慨这样的感谢声不绝于耳。余老师这次在安庆执教的班级学生的素质优秀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专家会场,心中自然不免有些波动。余映潮先生从课堂伊始便与学生融在一起,学生很快与先生互动,进入状态。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没有架子,没有摆谱,不给学生压力,自然平和,这就是余老师的过人之处。我感动于他的态度,似春风拂面,令人身心舒畅。

然而余老师绝对不仅仅胜于真诚的语气,更胜在诗意的顺势点拨。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果正确,余老师会毫不吝啬地夸奖,而且语言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够全面,余老师便会从各个方面来引导。例如当余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微型观舞记”的时候,学生回答的语言不够规范,余老师引导到:“这个可以怎么来说呢?我认为这是一篇微型的观舞记,因为……”。当下一位同学进行补充回答的时候,余老师又夸奖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这节课,经余老师讲授后,我们发现的是一篇在层层的铺垫、烘托之后,用精彩的语言形式描写人物、赞美人物的好范文。最后,我想以王冕的诗来表达我此刻的感受: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愿余老师这棵语文界的墨梅永留清气满乾坤。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推荐第10篇:余映潮教学模式反思

余映潮教学模式反思

反思的缘由

对余映潮教学模式的反思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某种原因。2005年冬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峰会,听了一节《驿路梨花》的课。课的开始部分:

师问:为什么大家都把这篇小说当作散文来读?

生答: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有诗情画意。

师:我也觉得很美,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体会本文的美:

1、欣赏画面美,

2、感受诗情美,

3、想像意境美,

4、品味人性美。

多么整齐明晰的课堂结构,多么匠心独具的提炼设计。教者抓住一个\"美\"字为切入点,四个方面的分析几乎涵盖了课文的全部内容、情感和写法。如果说是在5年前,我听到这样一节课,我不得不叹服教者的智慧。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余映潮老师,这样的课型对我来说是新鲜的。但事实是,就像一本书即使换了个封面,并且仅仅只翻了一页,我也立即读出了原作者,而这本书的内容也觉似曾相识,甚至或者说一览无余了。这不就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吗?老实说这节课是一节生动的课,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手段是很丰富的。后面的环节有给课文的几个画面取名、将小说文字提炼成诗歌、教给方法进行赏析、一句话概括小说等。但稍稍仔细一点,无不有余老师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是一节毫无新意的好课。

2005年7月我到长春参加了全国首届\"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全国22个省市区的选手参加了比赛。没想到余老师的板块教学飞越万水千山在新疆边陲生了根发了芽。这位新疆老师讲的是《三峡》,也是这种板块教学模式。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是否正常?我们还是否需要教学的多样性?

第11篇:余映潮激励教师十句话

余映潮:送给渴望成功的教师的十句话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第二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第三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第四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五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六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我把占有时间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学问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占有时间。

我个人的时间分配讲究4个字:实用、巧用。实用就是实实在在地利用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都是我实实在在利用时间的时候,在这样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有些事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你做得妥当,就可以节省你生命里的大量时间。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编写训练题时,往往要引用课文中的原文,每次我都会把它们校对好存入电脑,因为以后再使用时就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且无需再校对了,这不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吗?

我们很多教师在同一社交圈内、同一背景下、同一环境中工作,为什么会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那么,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两个字:例子。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20多年里,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案例、名师等。我会从成千上万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

第二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名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一定是站在讲台上的。因为教师离开了讲台就没有了生命力,就没有了影响力,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苦心孤诣地钻研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语文界进行了无数次的语文大赛,产生了无数光彩照人的优质课,有了无数个一等奖获得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一等奖的获得者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比赛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在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体会的时候走上讲台的,然后经过大家的无私帮助获得了桂冠。然而在比赛之后,这些年轻教师就很少再钻研教学了,所以也就慢慢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写阼。只有用最精妙的文字把教学经验记录下来,教师才能逐渐成长。

第三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这一句话是我的个人格言。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那么就非常了不起。中学语文课文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我的人生观影响很大。马克思把他的很多功绩、敌人对他的怨言等,都像抽丝一样剥去了。我在这里引申一下马克思的话,即面对很难逾越的困难、很难排遣的烦恼、很大的打击时,你只要轻轻叹一口气,说“算啦,再重新来一次”,这就是一种耐力,一种智慧。

第四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句话中也蕴涵着一种耐力,但它是指稳步的发展。教师成才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人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使最后走不通了,也不后悔,因为毕竟走过。

在我的工作策划中,也常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安排。1993年,人们还没有开始注意案例研究,我手里就已经拥有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出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现在,我正在写《中学语文经典篇目研究50篇》。

在写《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冲动:我看了那么多的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登上讲台讲课吗?于是,我在50岁时开始讲课。

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先用30分钟的时间讲课文,然后又用15分钟的时间讲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什么我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呢?因为它们都是在写天空,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同时,我也用歌曲的调子来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实践证明这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稳步发展中,用10年、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

第五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很顺利的事情:要是有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同样,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必须经受苦难与磨炼。也许有的人的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在自设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所谓艰苦环境,即要求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为自己设置障碍、规定目标等等。这样,教师才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第六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什么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呢?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到,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采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把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炼,因此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没有灵感、没有深刻的领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说教师平时读教材的时候要“把玩”、揣摩教材,就是这个道理。

读懂了教材,有关教学设计的8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教师要给学生制造悬念。

第七句: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教研员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系列、创新两个面。

在谈到教师的事业时,我觉得两个词是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智慧。环境是客观的,智慧是主观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中很难遇到好的导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我有时候就自嘲道,我就是我的秘书,我就是我的钟点工。

曾经有一个网友,发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我,诉说他的苦恼,诉说学校的校长让他从高中部到初中部,诉说他和校长之间的争执,诉说校长的种种不是,然后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我的回复非常简单:“假定你的电子邮件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我要提醒你,你很可能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你话说多了就不好。你为什么不能先管住自己的嘴巴呢?”教师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是*教师自己创造的。

智慧,不仅包括先天的智慧,更多的智慧是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磨炼出来的。在工作中,教师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谈到教研员工作特色的话题时.我为什么要强调“系列”呢?举例来说:

1990年,荆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此后,研究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只不过主题不同。第二届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届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第四届是课堂提问设计的艺术,第五届是课文的切入、升华与强化,第六届是教材分析的艺术,第七届是教学深度的艺术,第八届是古文教学的艺术,第九届是课堂活动的艺术,第十届是语言教学的艺术,第

十、一届是课型创新的艺术,第十二届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第十三届是文言文的教学艺术,第十四届是教学细节的艺术,第十五届是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第十六届是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第十七届会议,也就是明年将要召开的会议,主题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荆州特色。

这16年的会议,假设一次会议要拿出一万字的报告,我就要拿出16万字的报告,这意味着我要对16个专题做精细的研究。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我总在黑暗里摸索,但给你们的都是光明的东西,我不会有所保留。

第八句:教师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一样,要托物、蓄势、开掘。

托物抒情的散文,就是把物描写得非常好,然后顺势开源,点出道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托物,写作就是蓄势,努力发展自己就是开掘。

第九句: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做让人感动的人,要有善良的品性,“善良”二字,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的给予总是心怀感激,常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动,善解人意,不苟求他人,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生活在他的眼中就是美好的。在做人方面,教师要在品性上追求完美。

第十句:教师要追求高度。

高度,有多元的理解,我在这里主要讲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一个教师在做人方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在教研室工作时,从来没有妄自批评过一个教师,因为每个教师都有可敬的品质。名师的高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在尊重名师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他们。

也许有的教师30多岁就成为优秀教师了,而我是50岁才开始站上讲台讲课的。我对那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一方面很尊重,一方面暗下决心要超越他们。

第12篇:余映潮《读报指导课》

余映潮 “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

余映潮 整理、评点:

王剑平

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学生:西北大学附中七年级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节读报指导课。我们用的报纸是《语文报》初中版八年级第20期,人教版教材配套用的报纸。

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屏显)教学创意:学会用报

师: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简说”——“简单地说”,话题是: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

开始浏览你手中的报纸,很快地选中一篇,然后说说它的用途。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简说

话题:举例,简说《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学生们浏览报纸)

师:好,请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师:我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先来。

生1:比如这里的《“和”字10说》可以帮助我们从全面和感性的角度去了解“和”字的含义。

师:对,了解“和”字的含义,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

生2:《“和”字10说》使我们了解了“和”是什么意思,“谐”是什么意思,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精神。

师:嗯,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

生3:《我依然懂您》讲述了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甫的背景,用历史的特定时刻展现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三位诗人的追求和理想,让我们更加懂得诗人的追求和理想。

师:概括得多么好,一篇很长的选文,她对文章的写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生4:从《国家》可以读出爱国精神。

师:让我们感受到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同时它是歌词,可以用来歌唱。

生5:我觉得《我依然懂您》这篇文章既让我们学到了描写的美丽,描写的方法,又提高了我们作文水平。

师:对,描写和抒情的方法,以及展开想象的角度,给我们的写作以启迪。

生6:我觉得《我爱你,我的家乡》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述说了我对我家乡的感情。

师:可以让我们体会“我”对家乡的感情,并品味它的语言。

生7:《从“转笔”说开去》 这篇文章告诉我上课要听老师讲,要尊重老师,不要在课堂上悠闲地干其他事。

师:就是,上课不要转笔。这让我们懂得,我们的修养应该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师:我们大家说了这么多,我来简单地小结一下。语文类的报纸或者杂志,特别是适合我们中学生用的文章,它们大约有这样一些用途:用于开阔视眼,用于陶冶情操,用于知识积累,用于规范表达,用于阅读指津,用于指导我们写作,用于诗文欣赏,用于思维训练,还可以让我们休闲地阅读,还有很多很多。

(屏显)

用于开阔眼界

用于陶冶情操

用于知识积累

用于规范表达

用于阅读指津

用于写作辅导

用于诗文欣赏

用于思维训练

用于休闲阅读

„„

师:好,我们第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这儿。下面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学习一点用报的方法,我们的学习内容是:选例,由老师来选,让大家一起来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实践

内容:选例,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师:请大家把视点移向第一版的《“和”字10说》,我们的活动方式是“朗读”。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朗读《“和”字10说》

师: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十一段话的的中心句画下来。什么是中心句呢?就是一段话中总说的内容,比如第一段,“和是‘和谐’”就是中心句。以此类推,下面各段第一句的四字短语都是各段的中心句,后面的内容都围绕它而展开。怎么朗读呢?我们这样来进行,因为要体现我们读文章时候的一种感情,又因为它是“和”字的解说,所以我们一起来读,请一位男生,再加一位女生起来,朗读中心句,而且交错进行,全班同学读后面展开的内容,注意与他们朗读内容的衔接。

(两位同学交错读出了全文的中心句)

师:你看,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朗读了中心句之后,我们其他同学一起跟上来读展开的内容,然后再读下一个中心句。再来。

两位同学交错读中心句,其余同学读展开的内容: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和是“公平”。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分强弱、贫富、亲疏,都需要公平对待。

和是“友爱”。世界的力量构成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和”就是要互为依存,和平共处。

和是“尊重”。对自然尊重,对环境尊重,对生命尊重,对人权尊重,“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规范”通道,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永恒期待。

和是“协调”。即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达成共识,建立默契。

和是“温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善待他人。

和是“和睦”。家庭、单位、国家、世界都需要和睦。和睦就是适度的宽容和谅解。

和是“链接”。和字有介入、连同的“基因”,用以消减客观上的抵触、对抗,实现“同心协力”。

和是“合奏”。“和”的力量,就是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元素凝聚在一起,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和是“圆满”。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纯刚纯阳,其势不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做人处事,布局谋局,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才是最佳状态。

“和”是“谐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

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是全文总说。它说:“和是‘谐同’。‘ 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这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 “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我把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摘取出来,你们看,这就是“和”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屏显)和: 和谐,公平,友爱,尊重,协调,温善,和睦,链接,合奏,圆满,谐同。

师:我还给大家找了一组含“和”的短语,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屏显)和衷共济 心平气和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平共处 地利人和

风和日丽 春和景明

惠风和畅 和风细雨

师:好,建议咱们这个班在今年学校举行的元旦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

师:这样一个朗读《“和”字10说》的学习环节,我们就感受到这篇文章在开阔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情操方面给我们的教益。

(屏显) 朗读《“和”字10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师:咱们继续第二个环节的活动:请大家把报纸翻到最后一版,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顿号用法的说明是隐含在其中的,作者没有特意来说顿号应该怎么用。我们的摘抄方式是勾画,就是用你们的笔在报纸上把关于顿号的用法画下来。在哪几个地方呢?老师提示一下,在第

二、

三、五这三个标题、这三块内容里去寻找你们需要得到的答案。

(屏显) 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

(学生在报纸上作勾画、摘抄)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摘抄的成果。我的摘抄的成果是,这篇文章里面关于顿号的用法有四种。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8:顿号只用于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

生9: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应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师:如果有多次并列的话,大的概念之间用逗号,小的之间用顿号。

生10:各并列成分之间由于带有语气词,停顿时间明显增长,各项之间不能用顿号。

师:很好,大家说了三种,还有一种在哪里?

生11: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不能用顿号。

师:好,这是从反向来说明的,你的发现很有意义。还有一种,请你来试一下。

生12:表示约数的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应该把顿号去掉。

师:多好!一起来看一下,我们从文章里面摘录出来的有用的知识。一起来读:

(屏显)

(1)顿号用于句子中并列的词语或者并列的短语之间。

如:

七、八年级的同学都参加了此次活动。

(2)不表示并列的词或者短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考试的科目有七八门。

(3)停顿时间较长的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用顿号。

如:水果摊上水果的种类很多,苹果呀,梨子呀,香蕉呀,葡萄呀,应有尽有。

(4)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如:公司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

(学生齐读)

(其中“作用三”例句中的并列词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停顿时间要长,如果是顿号的话,朗读速度一下子加快很多。)

师:这次活动,我们通过摘取文中有用信息,感受到了学会用报对于我们知识积累和规范表达方面的指导作用。

(屏显)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知识积累,规范表达

师:第一个活动朗读活动是比较容易的,这次活动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再来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活动。请你们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什么是表达特点呢?即文章的构思、结构、语言以及它的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照应啊,正面、侧面描写啊,想象啊等等都可以讲。下面开始独立地思考。

(同学们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暂停。我刚才巡回看了一下,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表扬你们。同学们有这样几种学习方法:第一种是勾画,有的同学通过勾画,发现几个地方的表达形式一样,于是就能很快找出表达特点;第二种是旁批,有的同学说,这里是“引用”,这里是“照应”;有的同学是写短句,他说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的同学是既勾画又旁批。好的,继续进行。

(同学们继续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可以停下笔。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把你的见解告诉我们,请举起你的小手。

生13: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如开头“深夜,浮风,雨点”增添了文章的萧瑟,然后“这夜,这风,这雨引我无限的遐思”这一句又引出下文。这篇文章又引用了很多诗句,用一个个优美的诗句来写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你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桃树,品着淡雅香醇的美酒,时而吟诗,时而微笑,即使已是深夜,却了无睡意。醉了,你醉了,你不仅醉在这夜雨美酒中,更陶醉于这盎然春意。你用手抚着风,看着桃花从枝头飘落到河面,又随河面的涟漪潇洒而去。于是,你一气呵成,吟诵出这千古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每一个小标题后都有一句话,如第一个小标题后,“春意无绝。夜里,水上,楼台”,使小标题之间互相照应。还有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总说。其中最后一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依然懂您。”又和题目照应。

师(赞许地微笑):大家看,他分析了多个层面的内容,语言、手法、结构以及情感。表扬!谢谢你!

生14:这篇文章运用了小标题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每一段的大致意思,且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很有层次感,“家愁绵绵”“国恨悠悠”更是表达出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每个小标题的下面六个字又是独立成段,很有感染力。全文多处引用古诗文,使文章有韵味,表达出浓浓的爱国情。

师(赞赏地拿起同学的纸条):她写的是发言的蓝本,她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谢谢你!

生15:这篇文章我觉得题目首先引人深思—— “我依然懂您”,看样子来好像是写一个人的,实际上写了三个人。文章的标题从“春意无绝”递进到了“国恨悠悠”,每个小标题后面“愁思”与“家愁绵绵”照应,

“国恨”与“国恨悠悠”照应。

师:多好,三位同学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表达流畅、有层次,而且准确。

生16:我觉得“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点明了段的意境,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师:嗯,语言表达很优美,而且都点出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深夜”,一个是“下雨”,选材也很漂亮。

生17:文章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后面再分说,这个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内容“切割”开来,然而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这种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18:“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既交待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嗯,点示得很清楚。用诗意的语言、简洁的语言把文章里面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内容点示得很清楚。

师:我给大家小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表达特点有这样几点(讲到这里,老师提高声音一字一顿地说:做笔记):

师:第一点,总分框架。前面有总说,当中三个小标题领起各个不同的内容,最后再总说一句。它让我们觉得:啊,原来优美的散文也是可以这样构思的。

第二:横式结构。“春意无绝”“ 家愁绵绵”“国恨悠悠”三个小标题分别领起对三位古代诗人诗作的感受。

第三,它有巧妙的线索。这个线索分析起来真有味道。三个小标题领起的都是诗人的诗作,都是写雨的,都是写夜的。而且它的语言表达也形成了线索: 总说部分的“深夜,浮风,雨点”,第一个小标题下面的“夜里,水上,楼台”, 第二个小标题下面的“雨夜,秋池,愁思”, 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暮秋,茅屋,国恨”——连起来看,就是线索。

第四点,逐层递进。先写“春意无绝”,然后是“家愁绵绵”,然后是“国恨悠悠”,思路清晰,布局合理。

第五点,巧用人称,“我依然懂你”,直接面对诗人说话,表达自己的想象。第六点,呼应很严密。除了首尾呼应以外,文章内部的句子也形成呼应的态势。

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表达很美,它的想象很美,这篇文章给我们诗意的感觉。

(屏显)《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

总分框架 横式结构 线索贯穿 逐层递进 巧用人称 严密呼应

师:好,我们进行的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它给我们以写作辅导,以思维训练。

(屏显)提炼习作《我依然懂你》表达特点。——写作辅导,思维训练

师:这节课的小结:我们通过举例,简说了报纸上文章的用途;我们通过选例,实践了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完成了一点“学会用报”的任务。

(屏显)读报指导课活动小结

举例——简说用途

选例——实践用法

学会用报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

【评点】

课外读报,人人都知道重要,然而如何指导学生读报,却极少有老师会重视,更何况实践。

学生阅读语文类的报纸,通常只浏览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做几题老师要求做的练习,然后弃之一边,枉费编者的苦心。至于教师方面,原本课外阅读指导就不多,即便有也是以课本后面指定的名著导读为主,学生平时看得最多也最喜欢的轻骑兵——报纸杂志——却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关注,即使关注了,也不知道该如何上。所以余映潮老师的这堂读报示范课,非常及时地给老师们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这是一堂创新实用、层次分明的课。

读报课该怎么上呢?是让学生自由阅读,选择感兴趣内容进行积累,还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重点阅读,以辅助阅读课教学,抑或用报纸上的文章上一节写作指导课?取舍还真是个难题。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直指问题核心:让学生学会用报。整个课堂前后两个板块,从自由举例、简说文章用途到选定材料、实践怎样用报,前面是学,后面是用;前面简略,后面详细;前面是总,后面是分。不枝不蔓,井然有序。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为朗读、摘抄和评析佳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精致的课堂结构除了表现于前后照应之外,还讲究起承转合。余老师特别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结,这些清晰准确的总结语言不但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且使听课老师也茅塞顿开,哦,原来报纸可以这么用。

一份报纸内容包罗万象,余老师选例讲究典型,讲究层层递进。三篇短文,三种用法。朗读《“和”字10说》,强调词、句的积累;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训练学习方法;品析《我依然懂您》,进行写作辅导,进行思维训练。从词、短语、句子到标点符号到全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人击节赞叹。

这是一堂活动充分、引导有效的课。

读的活动丰富多彩。读,就读个痛快。读中心句,读支撑句,读典型范例,读全文,读老师概括的内容。读的时候有误了,重新读。读的形式有个别读,但更多的是集体有选择性地读,让每个学生都发出声音,课堂不因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话语权而导致集体失语。

整堂课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来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十分充分,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阅读文章、摘抄内容、思考问题、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总让人叹为观止。整堂课没有那种“还有吗” 的逼问声,却能牵连不断地引出新的内容。对于富有价值但陈述不清的发言,老师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回答中单一的信息资源,老师通过补充说明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偏离方向或者存在错误的回答,余老师则通过反思辨析等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发现。然后慢慢地,学生的回答就越来越丰富了。

这是一堂注重学法、培养良好习惯的课。

余老师注重教学中的“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做到了少讲、精讲。课堂语言惜字如金决不芜杂,然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毫不吝啬。

老师强调阅读时要独自思考,指出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学重要内容要做好笔记。老师真情地表扬同学们在阅读时的几种学习方法:一是勾画,通过勾画,发现规律;第二种是旁批,在旁边注明句子用到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特点等;第三种是既勾画又旁批。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什么是中心句,什么叫表达特点,怎样勾画等等,要求学生做什么,指向明确,毫不含糊。要么不讲,讲了就讲透,讲了就击中要害。

令人称奇的是老师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养成举一反

三、实践运用的习惯。如在朗读《“和”字10说》以后,老师提出,文中最后一句话讲到“‘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为了进一步拓宽思路,老师在屏幕上示范补充了“和”字的另外10说,随即又建议同学在学校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可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这样不知不觉间,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

这堂课保持了余老师一贯的课堂风格:层次分明语言清晰,精选材料讲究典型,指导学法注重细节,线条流畅轻松实在。套用蔡明老师的课堂境界说,余老师的课实在是达到了第四重境界,那是诗的境界,是创新有效、精致美好的诗的境界。

By 王剑平| 阅读全文(285) |

第13篇:余映潮 诗意手法1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一) 余映潮

在研读教材方面,我的体会是8个字:表里求索,左右勾联。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的做法是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了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教学境界,在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或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争取做到这样8个字: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是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像写文章的“意在笔先”一样。

所谓“理性思考”,指的是对“教学设计”本身所进行的比较严整细密的思考。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其步骤、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理性思考”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阅读教学设计应追求:①深化课文研读;②优化教材处理;③强化课型创新;④简化教学思路;⑤细化课中活动;⑥美化教学手段。

这“深化、优化、强化、简化、细化、美化”六“化”中的每一“化”都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的一个侧面,有了这种理性的思考,相对于我们所习惯的教学设计过程来讲,无疑是教学艺术上的提升。因为从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们往往是从感性的、经验的、重复的常用套路出发来进行教学安排,个人虽然各异而教学过程却大致一样,于是长久地大面积地表现出一种通俗的感性操作方式。

所谓“诗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所谓“诗意策划”,就是指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诗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而言。作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教学的美感中生活,让学生在一种高雅的语文环境中生活,这不仅仅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美好情趣的培养,一种健康性格的养成。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是统一的,是同步的。比如前面所说的“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等内容,就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诗意的。所以我们说,一节层次比较高的课,从整体的布局上,应该让人们看到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特征;从教学情景中,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它运用了一定的诗意手法。

如《鹤群翔空》的教学创意。

创意说明:这是对教材的一种侧面的处理手法。它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三个教学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用一种巧妙的手法让学生充分而有序地活动起来。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积累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这就是“创造一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这样,整节课以“阅读交流”为主线,通过“扩写一个句子——续写一个句子——创造一个句子”这三个引子、三个话题的展开来理解品评课文,思路简明,手法生动,教学内容丰满而又扎实;这样的三个教学板块实际上达到了这样的教学目的:

(1)速读,整体式概括。

(2)寻读,自主式积累。

(3)细读,多角度品味。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其要求是恰当。

第14篇:学习余映潮教授的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余映潮教授的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完毕,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教师的知识素养深化

语文学科知识博大精深,浩瀚缥缈。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扩展思路,不拘泥于课本,争取做到立足课本高于课本。注重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思维,利用课本内容多多扩展课外知识,注重自己知识的培养与积累和提高。教师首先要有语文状态,关注自身的语言美和教学的诗意化,注重教师的语言味道,例如读书要读书语文的感觉,改变平铺直叙的白话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从专业化知识水平角度充分挖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多多参读语文文言文,课外读物,现代文学作品。

做语文教育,贵在做实,在做老师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的培养自己的知识,向别的教师请教学习,追求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是无论如何改变,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因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是最坚实的业务基础知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积累

余教师讲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一,从结构清晰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从读、品、写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使语言学、用,能力训练,知识能力充分得到运用和锻炼;二,从教材处理进行教学设计,如从教学创意、文笔探析、局部精读三方面深入分析课文,做到不浪费每一个句子、段落做到详略得当,从课文概说、选点讲解分层次理解内容;三,从学习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如有的课文较为短小精悍且易于理解,则主张学生自读自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生的性格差异性从而达到见仁见智的效果,教师加以引导达到正确的思想感情教育目的;四,从课堂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类似活动有:朗读训练、课堂作文、读背积累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一个充分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的效果;五,从综合学习来进行教学设计,如,每节课规定学习任务,记住一点知识、美词,品味一些雅词雅句,从新温习经典段落,这部分的教学设计适合用于复习。

三、教师的教育态度的转化

从板块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切记不要把自由讨论代替个人思考,争取每人都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要把学生分类化,初二正是扎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 时间,所以这二者是不可分的,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扎实基础,都应该同时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增补、删减,只要用心必有收获。我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事业的新老师,肯定是缺点多余优点,所以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从优秀教师那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自身踏实努力勤奋刻苦,多多培养自己的知识能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己教师爱人的思维,争取把每个学生派样到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石俊维

2015年5月3日

第15篇:余映潮老师:一堂好课的设计

一堂好课的设计——创新有效设计

 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创新

变“课堂教学”为“利用课堂” 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 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 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 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 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 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 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

 大家都需要克服的缺点

1.碎问、碎读、碎说,课堂教学中无用的话太多 2.无教学思路的切分,无让学生占用较长时间的活动设计

3.缺少语言学用教学,缺少精读能力训练,缺少语文、文学知识的渗透 4.教学中没有深入到课文的任何一个片段或任何一个点

5.课堂活动中始终与学生进行单个对话;无动笔要求,无积累意识 6.长期运用小组展示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 7.用长时间的“预习”甚至反复的“预习”,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8.教学手法低端、平俗,长期让学生用句式说话,课堂上掌声不断 9.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内容

 警惕“八个缺少”

1.缺少“语言学用”的意识 2.缺少“活动形式”的变化 3.缺少“主问设计”的理念 4.缺少“选点精读”的过程 5.缺少“朗读训练”的安排 6.缺少“积累丰富”的显现 7.缺少“趣教美教”的尝试 8.缺少“语言雅致”的要求

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理念:利用课文,训练学生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 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 (2) 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 (3) 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4) 用四字短语评价文章的结构技巧,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 (5) 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 (6) 赏析“三问三答”的作用。

(7) 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8) 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进行品析。

(9) 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故事再写一个议论段。 (10) 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 阅读教学设计的“八字诀”

 “实”: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 “精”:精致、精粹,不要随意乱问。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能力训练。

如《济南的冬天》,“一段八练”:  朗读训练  画面命名  层次划分  线索寻觅  字词品味  美感阐释  作用品析  美段背读

 “简”:思路明晰,教程简明,简中求动,简中求丰

如《孔乙己》,“知识积累,课中比读”: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阅读第

4、11段,将其中存在对比之处用线条连起来。

出场-退场; 正常-残疾; 伤痕-断腿; 长衫-夹袄; 文言-白话; 青白-黑色; 眼睛-眼神;

 “情”:讲究情感、情致、情趣、情味

如《论语十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话题:这两章都写了„„

 “活”:不拘泥,不呆板,教法灵活,内容灵动,学生活动充分

如《陈太丘与友期》:朗读、辨析、品味

 “趣”:角度细腻,手法生动,能激发兴趣、形成活动,能让学生真有收获。

 “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品味美。

如《散步》:阅读赏析,品析训练  品情  赏景  析意  深情吟诵

 “丰”: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联读,读写结合  朗读  课外补充  写一段话微型讲稿

第16篇:我所认为的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亮点

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亮点探幽

余映潮是语文特级教师,是一个深受广大语文教师喜爱的特级教师。究其原因,余映潮对语文教学不仅有全新的理念,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每次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他总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展示“鲜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听完余老师的课,总是如沐春风,受益匪浅。现就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亮点写点感触。

一、“美”的舞台

可以这样说,“美”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设计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例如设计《提醒幸福》,余老师认为其语言与情感的亮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生动、意蕴丰美、哲理深刻,所以他将这篇美文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字词品味活动、句段欣赏活动、课文编创活动三个环节,这三环节无一不透着美的气息。教学余光中《乡愁》,余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品析其结构之美、感受其音乐之美,并用歌曲《乡愁》作为课堂教学的收束,让课堂之美回味无穷。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他插入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起到了烘托作用,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全文美在夕拾朝花、美在性格刻画、美在细节描写、美在情感抒发。

课堂教学设计美,课堂教学用语也美。教学《七颗钻石》完后余老师小结:读起来,让我们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思绪飞扬。这,既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小结,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

因为有“美”,余老师的一堂课,就是一首诗,含蓄、动人;因为有“美”,余老师的课就是一支曲,轻快、美妙。

二、“块”的碰撞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所谓“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地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

例如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余老师构思了四个板块:告诉大家——读妙文;提醒自己——导雅词;评说课文——品奇字;表现生活——用美句。这四个板块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了这篇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他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整合在一起,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个性化朗读、艺术性改写、对比式评说,极具文学欣赏品位。很多的时候,一篇课文教学设计也可以简单地由两大板块构成:读——理解课文内容;写——分析课文内容。教散文《秋魂》可以,教小说选文《林黛玉进贾府》也行,均可用此由读到写两大板块结构法。

对于“块”的生成,可以迁移,可以拓展,可以穿插,可以烘托,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三、“品”的海洋

有了“美”为灵魂,有了“板块”做框架,那么完成一节课还得运用手段或方法,这便是“品”——品读、品析。

余老师的“品读”,其目的是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当然,“读”的品种不同,目的、作用便不同。教学《秋魂》中的“读”有三步: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选点精读,读出其中的意蕴。教学《口技》,余老师要求朗读课文五遍;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五遍读好读完,就完成了全文的主要教学过程。

此外还有极富特色的串读、点读、选读、悟读、比读、联读、类读、练读、演读、写读、背读等,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也就完成得轻松自如。

“品析”更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它是建立在充分的品读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比如教学《故乡》,余老师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之妙:一个场景之妙,两个孩子之妙,三处长烟管之妙,四处老爷之妙,五次无言之妙,第六个孩子之妙,七个苦因之妙,八个单音节动词之妙。教学《荷塘月色》,余老师设计的品析话题有:《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荷塘月色》中的“心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荷塘月色》的动与静、《荷塘月色》的比喻美、《荷塘月色》的叠词美、《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荷塘月色》的结构美,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很多时候,“品析”借助提问来完成,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并与冰心的《纸船》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读、品析,这节课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的课。

以上仅是笔者的点滴感悟。

纵观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特点,我以为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要: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抓手”,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

第17篇: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 多角度的思想有利于教师把课文吃深、吃透,当一个教师用各种角度把课文研读完毕时,他已经能够很全面地掌握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够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提出绝大部分问题了;另一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出一种更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又丰富了教师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因而更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开阔视野,做好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多角度的工作。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余映潮老师思想、教法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还没有进行深入体会和实践,但是我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我能更好地感悟余映潮老师的思想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

第18篇:刘艳丽余映潮培训反思

余映潮老师“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培训反思

刘艳丽

余映潮老师的讲课和培训我有幸已经是第二次参与了,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活动历时一天,但收获颇多,余老师倡导的最多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在给三位老师评课时,虽然余老师的语言过于苛刻,但也反映出余老师对教学的严谨,他的思维活跃,眼光敏锐。对王俊梅老师的课,余老师指出她的问题细碎,也提出了就这课如何把握教材,并利用好教材,要进行朗读训练,句段背诵,精读重点段来如何让学生既学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贾存莲老师讲了《生命 生命》,在我看来,课堂学习氛围浓郁,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有自己的深刻感悟。语言训练很扎实。而余老师却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将美丽的外衣层层剥落,点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我们从声声地叫好,一个劲的赞成,巴掌忙着拍中,泼了冷水,让我从来就只死教书中跳出来,作冷静的思索。余老师使我从他的点评中明白决不盲从,要汲取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我自问,我不足,教书育人又在哪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还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学习的太多,因此要十分虚心地学习,余映潮老师他的教学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为人们叹服的板块结构、多样的方法、对文本教材的特殊敏感性、对知识点的梳理和从容儒雅的教态风度等就是他的个性。但是我思考他的课型只适合中高段的学生的学习,虽学不到,水平够不着,但我也要行动起来,因为被余老师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服,期待自己能像余老师一样,有一双慧眼,头脑聪慧,在教学中有创意的教书育人。

当听余老师的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讲座时,我们又有了丰富的收获,虽然余老师只是以提纲式展示了他的“精华”,但他课堂教学方法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借鉴。所以我更应该学的是余老师的教学功夫,他的勤奋,他的积累,他的底蕴,他的研究。我尊敬余老师,我把余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因为对语文教学而言,教亦多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和写的行家里手,是教书育人的铺路者。

第19篇:新时期中学语文论文写作余映潮

浅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5-3-6 12:06:00 点击数:18403

一、说说“新时期”

研究教学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时代的背景,关注教改的形势。

这里所说的“新时期”,指的是近几年以及今后若干年内教改、教研、教学的背景与形势发 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一言以贯之,就是“新课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就中学语文教学而 言,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困难、疑虑、不安与辛劳,但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 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以及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给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的 写作带来了无限的机会。那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我们所说的“新时期”“新”在哪 里?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新的标准, 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一步一步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沿用已久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修订本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退出历史舞台,义务教 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将发生多方面 的深刻变革。

3.试用修订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将匆忙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代之以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多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已经进入实验区。随之而来的是对语文 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上的高要求。

4.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课标语文教材、教材培训、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评价、中考改革、校本教研等等纷绘复杂的新鲜事 物在向我们挑战。

5.全国各地,中学语文的课题研究相当活跃;语文刊物的编辑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各地报刊 不断推出新的写作栏目;读、写、练三类书籍的编写也紧跟形势,紧跟教材,紧跟教学,显 得空前活跃。

„„

这样新的变化,这样新的内容,这样新的要求,无疑地铺开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 作平台。

二、说说新时期教学论文题材的开掘

面对宽广的写作平台,必须找到清晰的写作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写作题材开掘的 问题。大致说来,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学语文论文的写作,有如下写作内容、写作题材是中 学语文教师力所能及的或者说是应该进行开掘的: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

2.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湖北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体例、编写 风格的研究。

3.初高中大量新课文的分析、品味、鉴赏以及链接资料的搜寻、收集与介绍。

4.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法的研究,初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 拓与延伸。

5.各种创新课型、创新思路、创新课堂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各种创新教案的 设计与编写。

6.初高中文体教学研究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与文言文的教学研究,以及高中选修课程 的教学研究。

7.各套教材作文训练体系、口语交际训练体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8.与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有关的各类课题或“教学实验”的研究。

9.学生课外阅读美文的评荐,学生创新写作的指导及学生优秀习作的评介,学生学习活动的 探索及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拔。

10.新形势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和中考评价研究。

以上10大类的写作题材,每一类都是一个美丽的开掘不尽、“写”之不竭的大海。

对这些写作题材,我们可以从课题实验、专题探讨、系列探究、细节探求等等不同的角度去 进行开掘。

三、说说写作目标的捕捉

论文写作需要写作方向。这里所说的写作方向,指的是寻找写作目标、捕获写作目标,它与 下面因素密切相关。

1.要关注与开掘当前的写作题材。如果我们淡漠了对形势的关注,淡漠了对上述题材的研究, 自然就会觉得比较茫然。而比较用心地关注一下,就会觉得大有用武之地。举一个简单的例 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各套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数以百计的新课文正在等待着我们去 品味,去探究,去鉴赏。

2.要善于从自己的长项出发找到写作目标。我们可以把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致上分为事理性 教学论文、事实性教学论文、赏析性教学论文、资料性教学论文和辅导性教学论文五大类。 每位教师都可以从这五大类里面找到适于自己或自己长于表达的写作内容。

3.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研究中找到写作目标。这样的写作先是“有事”,然后“有 感”,然后才是“有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历经着实践、思考、提炼、立论、写作、修 正各个环节,写出来的论文可以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具体地说,我们究竟如何拓展自己的写作方向、找寻到写作的目标呢?

可从下面八个方面入手。

1.选点

即专项地、专门地、专题地进行某个方面的论文写作探究。如专攻课文千字赏析小论文,专 攻课文小资料开发等。

2.发现

即发现人们在论文写作中的空白之处,薄弱之处,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填补空白。如作文 创新教案的编写,微型一课多案的设计等等。

3.提取

就是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做法(或者自己在教学教研实践中想到的或提炼出的独到见解)作 为论题,进行立论,进行引证,进行阐述,使之成为思想的结晶。如“论课标中的‘对话’ 理念”、“论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等等。

4.体验

在某种理念的支撑下进行教学实践,或者在某一课题内进行探究,或者在学习运用著名教师 的教学艺术上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从而产生文章。

5.触发

即在学习与阅读中学语文教学资料中看到别人写有某类文章、某篇文章,觉得话未说尽,觉 得还另有立论的角度,于是自己跟着上,力求写出超过别人的文章。

6.派生

即利用、开发别人的教学教研见解或其他文章。如课文研究综述、教学个例品析、教学实录 点评、教学风格述评、著名教师研究、美文评介赏析、作文教学资料之类。

7.繁衍

即写一篇文章时,从此文中又产生新的写作“点”并以此为资源再写一两次、两三次。比如 对课文《三峡》写“美点赏析”时,又产生“《三峡》的层次美”,又产生“《三峡》的时 空美”、“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

8.应对

对刊物征稿、教研室征稿、开会提交论文、杂志新栏目开设、出版社相约等各种写作机会决 不放过,不失信,不敷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不可花钱买“发表”。 9.系列

这是写作层次最高、写作最为艰苦繁难、能够表现大家风范的一种作法。它要求作者历经寒 暑、争得分秒地去学习,去思想,去提炼,去发现,去实践,坚持多年写一个论文系列或几 个论文系列,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视角与独特的写作风格。

四、谈谈写作思想方法的运用

论文写作有两个“法”,一是写作技法,二是思想方法。从长远的发展看,思想方法是第一 位的。所以这里重点谈论文写作中的思想方法。

这里,先在一般意义的层面上,谈谈新时期教学论文写作的思想方法。

第一,每一位热心于论文写作的教师,在酝酿写作时要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新背景,2.关注新栏目,3.关注新项目,4.关注新材料。

第二,每一位致力于论文写作的教师,在选定写作内容、开始写作时要注意到6个方面的 “新”:

1.新在独到的命意,2.新在独特的视角,3.新在深刻的发现,4.新在开阔的视野,5.新在 精美的语言,5.新在新颖的手法。

第三,每一位想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教师,在写作中可注意10个方面的探究技法。

1.在人家没有研究的地方进行填补空白式的发现。2.在别人不注意研究的地方提出别有天地的见解。 3.在别人略有所悟的地方理解到与众不同的新意。

4.对别人论述过的问题进行角度不同的再研究并得到更加新美的收获。5.就新鲜的事物进行内容深刻、观点鲜明、走在前沿的立论。 6.对传统的看法提出言之成理的新看法。

7.高质量地表述自己有确有体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8.用非语文学科的观点分析问题。

9.独立创造新的写作角度、写作系列、写作模式。10.在语言、结构与情感上出新。

第四,每一位认真地进行论文写作的教师,都要注意论文写作如下方面的忌讳:

1.内容陈旧,题大文散;2.头大身小,划分不周; 3.引用过多,见解肤浅; 4.化人为己,抄录拼凑。

再在特殊意义的层面上,即从“千字短论”的角度,谈谈新时期教学论文写作的思想方法。

千字短论,是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一个精美的分支,是广大语文教师、语文爱好者经常写的 一个论文品种。它们或品评课文,或鉴赏人物,或阐明见解,或评注佳作,或辅导读写,或 积聚资料,往往以精巧的结构、短小的篇幅、厚实的内容、通畅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它 们面对着中学语文教学所有的内容,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理念到实际,从宏观到细节, 无一不在其写作的的视野之内,可谓尺幅千里,笼教学之天地于方寸之间。

千字短论,有着自身鲜明的表达特点:一是内容上的新颖,二是论述上的集中,三是语言上 的生动。在具体写作中,应在2000字以内的篇幅内,追求达到精致、灵活、秀美、丰满上的 境界。

千字短论的写作,在选材立意构思写作时可关注如下视角:

1.新——捕捉新的目标,用新颖的观点,从崭新的角度来进行解说、阐述、论证或描述。这 是千字教学论文质量和生命力的最为本质的特点。

2.厚——由某一点进行生发,用辐集的思维方式和手法在短短的篇幅中巧妙地集聚多则材料,

表现出知识的厚重感。

3.精——抓住某一点、针对某一点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或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论说,做到 内容精深、形式精致,结构精巧。

写作中要力求做到论文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作用,论文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有着它特定的内涵,

绝无套话,绝无缀语,全篇文章都要浸沉在“精美”的“氛围”之中。

五、说说写作习惯的培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学习写作教学论文或坚持教学论文写作,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如能 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品的质与量还会得到提升。

论文写作是智慧的燃烧,是心血的结晶,是实践的结果。而良好的写作习惯则是论文写作的 重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想写出、想写好论文的人,应该养成如下习惯:

1.思考的习惯。——我称之为“永远思考”。思考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灵感的闪 现与获得会让你觉得语文教学研究的世界是如此地美好。

2.提炼的习惯。——从纷繁的材料中、头绪中提炼出写作的点,提炼出写作的线条,提炼出 自己所要发现的东西。可以说,没有提炼就没有科学,没有提炼就没有写作。

3.参读的习惯。——好好地读人家的作品,在阅读之中感到羡慕,感到激动,因为人家的文 章、人家的真知灼见在启迪着你。作为教师来讲,这也是学会学习。

4.随记的习惯。——将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不断的记录之中披沙陶金。 换句话说,写作不仅需要勤劳,写作同样需要机敏。

有了这四种习惯,才会有好的写作习惯。这就叫“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叫“为有源头活 水来”,这就叫“理性地写作”。

反过来看,从“新时期”教学论文写作队伍发展与培养的角度讲,在大面积上,我们还缺乏 论文写作研究的气候与气氛,还缺乏苦练积累功夫、思想(提炼、策划)功夫和表达功夫的劲 头。我们还需要培养与发现这样一些高层“写手”:

1.坚持思考、坚持读书与坚持写作的坚韧不拔的人,

2.深入持久地结合教改进程进行专题(不论语文教学方面的什么专题都可以)研究的人, 3.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手段对阅读与作文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人, 4.深入地一以贯之地对教材、对教法进行多角度探究的人,

5.用大量的资料、藏书,用广博的语文见识与经验来支持自己写作的人, 6.对本地的教学特色、教改风貌或优秀人物进行深刻研究的人, 7.进行创新写作、力求形成自己写作特长与写作风格的人,

8.各种角度的千字短论的写作能手;文字过硬的专题论文的专家。

总之,既然有了新时期,有了新课程,我们就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的写作理念、新的写作素 质、新的写作方向和新的奋斗目标。

第20篇: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

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

为了应考,不论那种文体的写作,都要着眼于考前训练。,议论文尤须如此。

1.为了在考场上快速地高质量地写出议论文,在考前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就以下五个大类的写作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①论——一般性的举例子、说道理的议论,通常表现为命题式或半命题式的立论。

②议——就事、就人、就物、就现象等等内容发出议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事一议。

③析——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的议论文。

④感——读后、观后、听后有什么直觉,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深思,一一表达出来,写成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⑤评——对书、文、歌、剧、人、事、物、言论……的条分缕析的看法都在此列。初中生写的,常常是一些小评论。

2.还有两类的内容,可以略作复习,以防在考场上碰到这方面的难题。 ①辩——运用辩证的观点,谈论正反、是非、肯否、甘苦、荣辱等等内容,对其中的一方得出肯定的看法。

②驳——针对谬论、针对误论、针对丑恶的现象发表看法,进行反驳,进行批评,确立自己的看法。

下面重点介绍前面五类议论文的构思写作基本套路。 (一)论

论,就是立论,用最为通俗的话讲,就是“观点+例子+论述”。它重在“立”,重在明确地在别人面前“树立”起一个鲜明的观点。

要写好立论性的议论文,必须把握住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立好论点

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鲜明,关系到“立论”文章的大局。所以论点一要正确,切忌主观片面;二要鲜明,不含糊其辞;三要有的放矢,不能笼统空泛。论点的位置,要根据论说过程的安排而确定。有时,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有时,在末尾归纳中心论点。中考议论文,应主要掌握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用好论据

论点靠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只有在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才能有说服力,因此,人们把证明论点的材料叫做论据。论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在选择使用论据的时候应注意:第

一、论据和论点要一致;第

二、论据要确凿有力;第

三、论据要新鲜;第

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起来使用。

3.写好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一定的方法”就是论证,论证就是解决“论据怎样证明论点”的问题的,它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论证的几种基本结构是:

①证明式。即提出论点之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这种论证结构,符合人们说理的习惯,是最为基础的论述结构。

②归纳式。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述分论点的基础上先分说,后总结,归纳出总论点。这种论证结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是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的。③排列式。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排列出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这种论证结构,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④递进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道理阐述得深刻完整。⑤对照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对照分明。在以上内容中,作为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讲,在中考作文中要掌握运用事例进行“证明式”作文的写法。

每位同学都应掌握好如下运用事例的技巧: 1.集中用例

三、五个例证同时证明一个观点,显现出议论的力度和气势一方面表达出论点的正确和鲜明,一方面给读者以力量的感染。如《理想的阶梯》各个并的段落都使用此法进行铺展,用例极为丰富。仅以第四自然段来讲,为了阐释“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文中列举了富兰克林的名言,以及文艺家鲁迅先生、巴尔扎克和科学家爱迪生的生动事例,赞扬他们事业的血汗的结晶,“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

集中用例要注意三点。第一,例证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第二,叙例要简洁,要扣住论点使用例证材料;第三,举例之后还要“分析”,不能仅仅摆出几个例子就算完事。

2.并列用例

用几个不同侧面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中心论点,有时候是直接支撑,有时候是先形成分论点,然后再支撑中心论点。用此法结构文章,可以显现出思维的严谨和思路的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谈骨气》一文,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分别举出文天祥、黔敖、闻一多三个例证,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侧面,从所处的时代不同、身分地位不同、所作所为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我们民族自上而下、从古到今、各行各业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并列用例,除了注意用例的多角度和叙述中穿插“分析”之外,还要注意例与例之间的连接或过渡,使之浑然成为一体。

3.对举用例

将正反相对、是非分明、矛盾对立、好坏有别的例证同时举出,形成对照、比较,以增加议论的深刻性、感染力。如《纪念白求恩》中先举出白求恩同志“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事例,再指出革命队伍中“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和必要。

运用“对举用例”之法,注意用例的个数不必拘泥,有时可用多个“误例”对一个“正例”以烘托“正例”的突出;有时可多个“正例”对一个“误例”,以利于引申、阐发。

以上三种用例套路,有时也与“单个用例”相配合。单个用例使用灵活,可出现在议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主要用法有三种。一是为了“引”,即用在文章开头,引出议论;二是为了“结”,用在文章的结尾,以便引申阐发,进行结尾;三是为了“析”,用在段中,以供展开分析和议论。下面看一看《说“勤”》是如何用例的。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并列用例”之法,全文由“勤出智慧”、“勤出成果”两个分论点支撑着中心论点;从文章的细部看,文中运用的是“集中用例”之法,在对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之中,都引用了不少的事实论据。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运用了“证明式”的套路,全文先直接提出论点,然后用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说,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面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中考立论性文章的最佳模式。

[练习]

就下面的文题写立论性的文章。 1.勇于和自己“过不去” 2.不做“金玉其外”的人

3.以“成熟的标志是

”为题,先完成题目,然后写一篇6七百字的议论文。

(提示:1.这个题目很明显地表现出文章所要议论的中心,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多角度的构思练习。

构思角度之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然后用不同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证明“勇于和自己„过不去‟”是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结尾照应开头。这是证明式的写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构思角度之二: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正后反地进行对比论述,指出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和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坏处,结尾再次点题。这是对照式的写法,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构思角度之三: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怎样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的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结尾进行概括性的小结,这是递进式的写法,层层深入,令人回味。不论构思的角度如何,都可考虑引用一些格言警句,都要安排一点分析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指一个人空有外表,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文章论述的中心应是:为了建设四化伟业,或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我们不要做“金玉其外”的人。写作本文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起笔指出“金玉其外”的实际内涵,然后剖析在当前形式下和实际生活中,“金玉其外”,不学无术的表现及其危害,继而论述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最后落脚到中心论点之上。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摆事实,又要注意讲道理3.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把立意的自由留给作者,以使写作的内容千姿百态、富有个性。可选择诸如理智、经常思索、富于牺牲精神、智慧、时刻为他人着想、有坚定的志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规划自己前进的步骤、思考人生、善解人意,能够独立生活、知道长辈的辛劳等等内容,完成题目之后,便可按命题作文进行写作。文笔宜活泼生动,充满青春气息,也可以写成议论式散文。)

(二)议

议,在这里指的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重点:一事一议。 所谓“一事一议”,就是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表现或一个概念、观点进行议论分析。它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中心突出、以议为主。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一般是以简洁精炼的文笔,先要言不烦地介绍事件或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一个要点,一个中心进行议论。有很多事物、现象中,包含着不止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议论,决不可“一事二议”、“一事三议”。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表达方式和议论角度的不同,在先叙后议的基础之上,“一事一议”有如下展开议论的方式:

1.就事论事例如有《正确发展课余爱好》一文,针对中学生不珍惜课余时间的现象,提出了“要发展课余爱好”的看法,观点鲜明,议论集中。

2以小论大例如有《清官应断家务事》一文,针对一位青年妇女因生女孩而倍受虐待,求告无门的事实进行议论,指出我国有两亿多个家庭,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团结,有关组织应保护全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这样因小论大,有理有据。

3引申生发例如有《青春与一生》一文,先概述东方歌舞团的同志写一首诗,周总理将“誓把青春献给她”改为“誓把一生献给她”的故事。然后巧妙地抓住青春与一生之间的关系,引申生发,进行议论,十分简练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确立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信念”的中心论点。在这种文章中,事件讲的是一回事,而议论的对象的却与事件不同类别,所以作者是“引申生发”了的。

4类比对照例如《有感于蚂蚁与蚜虫》一文,先介绍蚂蚁常常尾随蚜虫,用自己的触角轻轻拍打蚜虫的屁股,使其快意并排泄出蚜蜜,供自己享用这一自然现象,然后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进行类比,指出“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这些溜须拍马者,他们的某些特征,不是与蚂蚁有些类似么!”揭示得十分深刻。

5反意为之例如有《各领风骚没几年》一文,介绍了清朝诗人赵冀写的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写反意文章,指出在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不断有人才脱颖而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成为不幸。这类文章由于主题新颖,论述深刻,往往如异军突起,十分发人深省。

以上五种“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许许多多变换角度。拿“就事论事”写法来讲,其中的“议论”部分,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中,要时时注意变换角度,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还要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第一,口子要“小”。

这是指文章的主题要专一,要着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既不要大而化之,也不要游移不定。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一材料一议,一件事一议,或者一说、一感,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才会给人以深厚的感觉、有力的感觉。第二,结构要“紧”。

指文章的内部紧密,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有相应的方法相勾联。结构紧扎的文章,必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第三,语言要“精”。

这是指用语要准确、恰当、精练,同时也要生动活泼。文中成语的使用,格言的引用,比喻句、设问句的运用等,都要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生动、深刻、有力。

下面请读一篇习作: 谈“忘我”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记载的“烈士”李玉安和火海救人的马玉祥,不以英雄自居,甘愿隐姓埋名几十年。他们曾对记者说:“这些功劳不属于我,而属于那些死去的战士。”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忘我的崇高的境界。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我”和“个人私利”之间似乎划上了等号。于是,多少人为了“我”,成了杨朱所说的那种“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的人。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崇高思想境界,能为一个光辉的目标而抛开“我”,达到“忘我”的境界的人,才显得格外可贵。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忘我”呢?答曰:为了信仰。火刑架下的布鲁诺,刑场上的夏明翰就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这一点。再曰:为了祖国。从苏武到文天祥,从史可法到邓世昌,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诗。三曰:为了事业。当罗马士兵的宝剑刺穿阿基米德的胸膛时,他所想到的是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伽利略被罗马教庭判处终身监禁以后,仍然在撰写物理学名著《对话》。

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此而忘我奋斗。英雄李玉安和马玉祥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看来,信仰、祖国和事业,要比小小的“我”重上千万倍。

从英雄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树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仰,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高尚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在今天能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学习;到明天,我们将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地工作。

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论大”的思路,选定“忘我”作为中心论题进行议论。全文安排了递进式的结构:从材料中引出“忘我”——达到“忘我”的可贵——能够“忘我”的原因——赞两位英雄的“忘我”——向英雄学习。文章步步深入而又层次分明,达到了“口子小、结构紧、语言精”的写作要求。

[练习] 1.就班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对××事的看法”、“由××事想到的”、“小事不小”等作为题目。

2.报载:1992年在澳洲悉尼举行的“世界咒骂冠军大赛”上,一名叫卡茜·克兰玛的8岁女孩,击败其他53名参赛的成年男女,靠一张满口粗言秽语、骂人尖酸刻薄的嘴巴,夺得冠军宝座。这个“骂人小后”的骂人本领,得自父母“真传”。原来她的父母经常粗口烂舌,卡茜自小饱受“熏陶”,所以掌握大量粗话也就并非奇事。

请阅读上文,自由拟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600字左右。 (提示:1.写作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

一、选取议论的事件和对象,不宜太多太繁,以切近自己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小事为好。

第二、写作的目的,可以对模糊认识进行分析,可以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可以对好的事物进行褒扬,也可以从正反、优劣、得失方面辩证地看待一件事物。在选定事件之后,应确定好写作的目的,以利于展开议论。

第三、写作的思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写作时,力避就事论事,要对事件进行入情入情的分析,要挖掘、引申出事件的意义,要剖析事件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个别的事件中看到普遍适用的道理2.此文题的内容适于每一位考生,具有竞争的公平性。要好此文,宜:①选好一个议论点。遵循初中生写议论文“一事一议”的原则,从文中选取一个点进行深入深刻的议论。可以议论“咒骂比赛”的荒谬,可以议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以议论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的危害,可以议论青少年缺乏免疫力的可悲等等。②拟好一个文题。文题宜短不宜长,宜实不宜空,角度宜小不宜大,拟定之后,应反复琢磨,拿不定把握的,再拟几个,以便选取。③安排一个好的间架。结合文题,针对议论点,或并列地安排几个段落,或正反对比地安排两个层次,或层层深入地安排几个步骤 ,然后结合实际展开议论。在考虑文章的间架时,应设计简短的开头、结尾,以免多占篇幅。

(三)析

在中考议论文中,有一类文章,不要求立论,不要求写感受,也不要求去评议或者去驳论,它所要求的,就是谈一谈看法,或做一点思想工作,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析”。这类文章重在讲道理,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

由于在一般的作文指导中不谈及“析”的写作,所以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一下。

就事物、就现象、就思想进行分析,有如下的角度:

1.就事论理这是一种此而及彼的分析方式。普遍适用于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其写法是复述材料,评析材料,或深入挖掘,或引申生发。对材料的分评论可以是针对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作法的,还可以是阐述材料内容给人的启迪和警戒等。如通过对居里夫人不要房间里有多余的椅子这个小故事的评析,可以进行如下角度的议论分析:①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格外珍惜时间;②唯有事业是高尚的;③为了事业和时间,有时应该“不近人情”;④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付出牺牲,等等。

2.表里分析

议论的过程需要举出事例,但有时候举例是为了“证”,有时候举例是为了“析”。“析”例的过程是,先摆出事例,然后由表及里深入分析,达到议论的目的。所以这种对事例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叫做“由表及里式”。表里分析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剥笋式”思路。如《反对自由主义》,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然后谈危害、挖根源、析思想方法、揭性质,从这几个方面逐层剖析,使其本质暴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种是“归纳式”思路,如《数字的启迪》,在罗列一组关于作家创作作品所花的时间之后,再进行归纳,指出其实质是: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举手之劳的结晶,而是艰辛劳动的成果,从而完成由表像到实质的分析。

3.因果分析是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问题,或由原 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分析原因。它说理精密,可以让读者了解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联系,弄清其原委,明了其解决的方法。如《小议“生日热”》,在摆出中小学生讲

究过生日的排场、互相攀比这个“果”之后,接着分析其原因:第一,学生本身的原因;第二,家长的原因;第三,社会风气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议论,需要在“观察与思考”上多下功夫,议论要有一定深度。

4.对照分析对照比较是增强议论说理深度的一种好方法,它把两件事情、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观点等等对照阐析,加以比较,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这种方法议论,比较的范围很广泛,既可纵向比,也可横向比,事物的特点在对比中得到鲜明的显现,便于读者进行鉴别,决定取舍。如《个人与集体》在论述“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这一分论点时,先将某些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相比较,再将这些同志取得的一点成绩与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相比较,最后又将共产党员的个人地位与共产主义事业家相比较,从而生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辩证分析

就是用思辩的观点议论事物,既议论正面的,也议论反面的;既谈优点,也谈缺点;既谈优势,也谈劣势,不把话说绝,不犯简单化、片面化、只议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它可以克服论证的简单、片面,开掘认识和议论的深度。如《太阳的光辉》一文,以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人们歌颂太阳伟大喻共产党伟大、有成绩,人民歌颂党。

又以太阳有黑点,发的光热过分来比喻党的工作也有缺点,指出“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以及工作中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的巨大性以后,我们更应该虚怀若谷地倾听大家议论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将会帮助我们大踏步地前进”。

写分析类文章,其结构方式最好是运用“总—分—总”模式,着重把“分说”的部分写好。

或者是“分点”说,或者是“分层次”说,或者是“分正反”说等等。

下面的例文,就是一篇分析性的文章。

有志者事不一定能成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说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这类例证举不胜举。但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志向,受着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不分析主客观条件的“立志”,往往伴随着失败。

从主观方面的条件来讲吧。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只立志,而不去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样的“志”只能是纸上谈兵,永无胜利的现实。第二方面,既已立志,又迈开了行动的步伐,但采取的却是见异思迁的作法,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想干那个,挖的坑不少,井却总是打不出,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三方面,既有坚定的志向,又有扎实的行动,然而自身素质又不够。一个想当英语翻译而发音差、听力差的人,也许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还实现不了理想,既不能当上一个翻译官,又失去了进修其它学问的机会。所以说,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再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成就一番事业是决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首先是物质条件。可以设想,深山老林、穷山僻壤不可能为研究天文望远镜提供优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设备,研制天文望远镜的大志便不可能在此实现。其次是手段和方法。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不拥有丰富的资料和大型电子计算机,仅用手抄笔录的古老方式去进行计算,一个人即使算上两百年也恐怕无济于事。再就是机遇,有了一定的志向,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但没有继续实践或继续深化的机遇,甚至于反过来受到压抑或阻碍,其事业也就可能半途而废或中途夭折。所以说,由于客观原因的诸多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我们说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不是故意唱反调,去劝说人们不要立志,不要奋斗,不要追求。而是说,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不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立下明确的志向,并迅速迈开奔向理想的步伐,而且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以期顺利地达到目标。个人的事业是这样,单位、地区、国家的大事也是这样,既要有奋斗的目标,又要注意符合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有志者事竟成”。

这篇文章中的事物现象就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作者从“因果分析”的角度,采用总分结构,运用“分点”讲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的看法,文章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练习]

1.青年报刊登了王岚同学的一封信,信中问:“管这件闲事对不对?”请你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这封信的摘录: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几个男孩用毛毛虫去吓唬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我上前去用身子护住小姑娘。他们见我是女孩好欺负,就说:“多管闲事!”当我正要去夺男孩手中的毛毛虫时,不料另一个男孩扔起一块小石头,把我的前额打得鲜血直流。从此我的前额留下了一块伤痕。有的人责怪我自讨苦吃,不该去管那闲事。我想问,这件事我做得对不对?

2.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学习成绩差,老师和同学也不相信你,生活中做什么事都感到不自在,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穿到学校里,怕别人说闲话:“学习成绩这么差,还穿这么漂亮,有本事,比比学习。”

请针对这位同学的苦恼,写一封信劝慰她、鼓励她。

3.下面是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小学和初中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没有想好就急忙举手,结果被老师点到,却站在那里答不出来。

乙:是啊,现在上了高中就不想举手发言了,有时知道答案也不举手。

甲:小时候太浅薄了。

乙:不,那不是浅薄,而是幼稚。

你听了这段对话有何感想,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选择一道作文。

①幼稚与浅薄

②从举手发言谈起

(提示:1.写作这篇文章,可按“叙——析——联”的思路进行。叙,就是引叙材料的主要内容,为展开议论、提出观点作好准备。析,就是分析材料内的事件,明确这是不是闲事,该不该管,为什么要管等问题。鲜明地回答王岚的“这件事我作得对不对”的疑问。联,就是继续深化议论,把问题由个别引向一般,联系社会上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受不到保护的现实,呼吁人们见义勇为,以正压邪,使议论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2.当一位差生正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时,当一位差生很自卑、很伤心时,同学们应该给她友情,老师应该给她爱心。读了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那位差生同学的心理状态主要是自卑,给她写信是应抓住这个中心。这封信有两种主要的写作角度。一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讲述道理。先用名言、警句、思想火花、动人事例,帮助这位同学开阔眼界,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生动丰富,具有激励的力量。一是联系自身生活的实际讲述道理。运用自己在生活中思想变化、心情变化、行动变化的实例,以交心谈心的方式,帮助这位同学去掉自卑感,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关切、友爱3.这是一材多题的选题作文。两个文题一窄一宽。第一个题目是个窄题,它限定谈“幼稚与浅薄”,即使要进行引申也必须在限定的论题之内。

第二个题目是个宽题,它取舍的题材、论题、内容比较宽泛,因此这个题目只是一个类似于副标题的题目,在它的前面,可用一个“谈起”的具体内容进行限定。所以,从写作的灵活性方面看,宜选取第二道题目作文,可以像这样拟题:“幼稚不是浅薄——从举手发言谈起”、“重要的是参与——从举手发言谈起”、“何必让包袱压抑自己——从举手发言谈起”“让青春充满活力——从举手发言谈起”破折号前面的内容,便是所要分析的中心,可择其一,然后或者就事析理,或者进行表理分析,或者进行对照分析。)

(四)感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读后感出现在中考作文中,有它的写作的特殊性。第一,要短,六七百字便要完篇;第二,要全,引、述、议、联、结几步,步步都要走;第三,要快,这是限时的作文,读材、析材、确立感点、构思表达都要抓紧时间进行;第四,要准,观点要准确,表达也要准确。

1.要写好考场“读后感”,要把握如下几条原则

(1)一个感点一篇读后感只集中地谈一个方面的感想,力争议论严密,周全,不要东扯西拉,横生枝节。

(2)两个方面抓感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最能够使自己联系实际、进行阐发的感受,一是抓住能够使自己从道理上获得真正认识的感受。抓住了此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感而发。

(3)三步程序第一步,读材料确立感点;第二步,列出详细写作提纲;第三步,修正提纲并抄写作文。

(4)四层结构即起、承、转、合,说详细一点就是:“起”要引,“承”要议,“转”要联,“合”要结。此结构是基本结构,使文章表现出一种严密顺畅的格局,在写作中,可以对其适当加以变化,组合。

(5)五种类型①通过“感”,陈说一种认识;②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③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④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⑤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一位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具备考场作文的应变能力;众多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使考场作文百花齐放。

要写好中考“读后感”,重要的是写好读后感的最关键处——“联”这一部分,即写好联系引申、展开议论的这一部分。

2.在考场上,可选用这样一些“联”的角度

(1)直联即联系材料的本义,就材料的主题谈主题,如《珍惜今天》读后感,《明日歌》读后感,《可爱的中国》读后感等等。此类作文的材料含义直露,写作时要把力量放在准确的阐述和表达之上。

(2)扩联即从材料的“微言”引申出“大义”,从材料的“片语’铺展出“章节”。如有一位同学写《读〈少年中国说〉有感》,拟了一个副标题为《说少年中国》,从前人盼望的“少年中国”引发出对今日伟大的祖国的热情赞颂。

(3)曲联此类联系在于挖掘材料的比喻义、象征义、隐含义,然后进行联想,将思维跳跃到论题上。如读《东施效颦》,联系到“一味模仿学外国”;读《滥竽充数》联系到要有真才实学等。

(4)反联从相反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自己的论述。在考场上,要慎用这种联系角度。

另外值得说一句的是,读后感的语言比一般的议论文要生动活泼一些,写作时不要忘记突出这一特点。

下面请读例文。

想一想试一试

——读《小马过河》

有一则童话故事,它的内容梗概是: 小马要过河,先后问了牛大伯、松鼠和自己的妈妈。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妈妈告诉小马,自己多想想,试一试。小马照妈妈的话想了,试了,结果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还是当妈妈的聪明,叫小马再想一想,不妨亲自试一试。“想一想”,“想”的什么?当然是要区别河水对牛大伯和松鼠的不同关系。牛大伯之所以说水很浅,是因为它身材高大,且会凫水,深水再深,也对它构不成威胁;松鼠个儿矮小,且有同伴淹死过,当然会把清浅的河水当作滔滔的大江的。马妈妈叫小马试一试,就是叫小马不要偏听偏信,要亲自去了解河水的深浅。小马终于过了河,这是“想一想”的胜利,更是“试一试”的胜利。如果不“想”也不“试”,可怜的小马,就只能呆在岸边望河兴叹了。

不是说“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吗?马妈妈要告诫小马的就是这个道理。葬身河底的那只小松鼠,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一生活的辩证法而酿成悲剧。不过,话说回来,小松鼠的悲剧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失败的教训,哪来成功的希望,譬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已取得可喜的成就,要不是有1958年“大跃进”和“*十年”的重大失误,提醒我们在新的渡口多“想一想”、多“试一试”,“过河松鼠”的悲剧不是也有可能重演么?

人类是靠“想”和“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靠大脑和双手建设生活的美好殿堂。马妈妈的话虽是童话作者的创作,并非实有其事,但它的寓意值得我们深思。

这篇文章采用了读后感常见的写法:概介材料,选点议论,引申生发,有力收束,“引”、“议”、“联”、“结”四步,步步到堂,全文结构清晰,布局合理,文字很美,文面也很美。[练习]

就下面文题写读后感。

1.报载北京东城区在学生中推广礼仪教育。北京75中学校市生普遍坐姿端正,站立挺拔,行走稳健,气质高雅,待人接物不卑不傲,落落大方,举手投足,中规中举,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请阅读上述材料,字拟问题,写一篇随感。

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不久前,德黑兰举行国际摔跤邀清赛,伊朗运动员获胜,狂热的观众把白花花的硬币朝运动员扔去,下起一了一阵罕见的“钱”雨。不少外国运动员连忙弯腰拾钱,有的干脆脱下球衣装钱。在场的中国运动员却端坐不动,没有人去拾一枚硬币。几个外国人爬到他们的脚下,一面拾钱,一面抬起头来,用困惑不解的目光看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人。伊朗电视台记者立即把镜头对准这一场景,全伊朗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

(提示:1.题目中要求写“随感”,也就是要求谈自己的一点感想,感想的角度不拘。可以写“礼仪”教育好,这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跨世纪一代的青少年思想风貌、精神面貌的健康成长。可以写‘礼仪教育“的做法新颖、独到,与时代的步伐合拍,把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教育落到实处,具有美感,希望这样的教育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还可以写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改变与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的自我修养与自尊自爱品质的培养、青少年修养与德育教育等等。不论从哪个地方交代切入,都要紧扣感点,不枝不蔓地深入议论2.用此题,可写成“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式的文章。第一部分引材料,第二部分议从此事所看到的人格,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出这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珍惜国家荣誉的表现,第四部分结语,赞美中国运动员的骨气。) (五)评

每年中考作文题中,都有考查“评论”的内容。

1.短评是一种短小的评论,主要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强

无论哪种短评,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对象而发的,或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一种行为,作者的见解总以评论的对象为凭借。

(2)观点鲜明无论哪种短评,无论评论哪一问题,都要求有明确的态度,是赞扬,还是反对,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

(3)有论证性对所提出的观点,要做必要的论证,使自己的观点为读者信服和接受,这是短评与读后感的主要区别之一。

(4)情理兼备短评既要求说理透辟,令人信服,也要求情辞恳切,给人以认同感。

由于竞争的公平性,考查评论时不可能出现影评,加上初中毕业生表达水平的限制,也极少出现文评。最普遍的情况是材料短评(包括新闻短评),即通过材料来评事、说理。

2.进行考场评论的写作,要注意如下三点

(1)准确掌握题型

从作文的要求看,评论的题目分成两类。

①大作文。其字数在五六百字左右,要求是写“一篇”。

②小作文,一般要求是“写一段××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从题目的表述看,评论的写作可分为两类。

①显形评论。即文题明确要求写成一篇评论。

②隐形评论。即可以写成评论,也可不写成评论。如对新闻、对具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的材料,文题要求“有针对性地发表一点看法”,那就既可以“感”,也可以“评”。

从拟题的角度看,也有两种类型。

①要求自己拟题。绝大多数考场评论都要求自拟文题。

②材料后已经给了题目,按题目写作即可。

(2)确定评论方向

第一步是研读材料,体会含义,确立评“点”,拟定文题,然后定下评论的方向——评论内容的大致走向。

这种方向主要有两个。

①以事明理。由表及里,借助事情、事件本身引出固有的道理,并讲明这种道理。

②因事导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由事件、事情、事物引申出的一定的道理,发出中肯的议论。

一般的评论写作主要取第一方向,有时也将第二方向揉进去。

(3)掌握写作技法

①要突出评论中心。一定要做到一“点”一评,针对材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发表看法,好在哪里,误在哪里,启迪性在哪里,教育性在哪里,观点要鲜明、稳定。

②要安排好评论的结构。评论的总体结构也是三段式,即“总——分——总”、“引论——本论——结论”,写作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分论”。分论的结构形式可采用:

第一,分点式。如评析一件事的危害性,可用“第一”、“第二”、“第三”依次罗列。

第二,层递式。如评析一件事的积极性,可用“对一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模式。

第三,纵深式。如为某种现象叫好,就要写明:好——好在哪里——好的原因——如何更好。

第四,正反式。如评析一种做法值得提倡,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提倡的好处在哪里——不提倡的弊端有哪些。

不管运用哪种模式,考场评论都要重在评,重在讲道理。它与读后感有区别,如果说:感”像“第一人称”的话,评则像“第三人称”;它与一般的立论有区别,如果说“立”需要更多的举例来证明观点的话,“评”则只需从本身的例子去讲述道理。

(4)把握感情色彩短评既要能说服人,又要能感动人,因此短评应讲究语言技巧,在准确、简洁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做到生动而饶有情味,或借助形象,或寓情于理,或寓庄于谐,或运用设问、反诘、反语、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写短评,还要注意

(1)短评贵“短”

所以评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多,太抽象。如果评议角度、内容杂乱,那么就不可能在短小的篇幅内把道理说清楚。

(2)短评重“评” 如果叙述材料的文字过多,势必影响评论说理的深度和力度,造成主次颠倒,中心不明。

(3)短评贵“深”如果不抓住评论材料的实质,泛泛而谈,或者脱离材料,架空分析,那么短评就很难评到点子上,就无从使读者得到明确、深刻的认识。

下面请读两篇短评。

“民情”可贵

湖南省祁东县委书记张自银,积累了40多本“民情日记”,上面记载着1000多件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已得到解决。

“民情日记”,记的是民事,关心的是民情,化解的是一个个可能激化的矛盾。解决三分之一就是300多件,解决一半就是500多件。300件也好,500件也好,做一件就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架起了领导联系群众的一座桥梁,自然受到群众的欢迎。 关心民情,是领导走群众路线的一种好方法。山东省济宁市市长韩寓群,每次下乡,带着“民情联络图”走访群众,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记在联络图上,督促查办,工作抓到点子上。

民情日记也好,民情联络图也好,提供的情况有理有据,反映的问题实实在在,融入干部对百姓的情与爱。

总统的母亲如是说

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想不到杜鲁门的母亲认为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令人骄傲,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其实,认为当总统就有了出息,挖土豆就没有出息,这种认识是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到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破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进步。可惜我们有不少人的思想认识竟不如杜鲁门的母亲,这倒是令人遗憾的。

中国的家长应当从杜鲁门母亲的话中得到启发,“望子成龙”并不错,什么叫“龙”却应当正确认识,不等于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就是成“龙”,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正是龙的传人的本色。在高考已过,大学招生在即的时候,愿以此文与家长们共勉。 第一篇文章是“以事明理”,第二篇文章是“因事导理”。第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引、议、联、结,第二篇文章是首段引,二段将“议”与“联”放在一起写。两篇文章都是结构清晰,语言通俗,说理深刻。

[练习]

1..我国学龄儿童中,仍然有3000多万人滞足校门之外,每年有100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帮助失学的儿童少年摆脱愚昧和无知,社会各界为这些孩子们无私地奉献爱心,发起、组织了“希望工程”。成千上万的人为孩子们捐献钱物,许许多多的少年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请根据此材料内容,以“美好的希望——赞„希望工程‟”为题,写一篇评论文。

2.有一幅这样的漫画:一只母鸡恶狠狠地对另外一只母鸡说:“就你逞能,人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请就此漫画,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思想评论。

(提示:1.这篇文章可从“以事明理”的角度来写。全文可采用“分点式”的结构:①阐述“希望工程”的含义,②“希望工程”的意义之一,在于人们重视了对未来劳动者文化、道德素质的教育,③“希望工程”的意义之二,在于人们爱心的奉献,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净化了社会风气,熏陶感染了大量失学儿童的心灵,④“希望工程”的意义之三,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⑤“希望工程”充满了希望,希望工程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2.本题中的图是一幅含义深刻、表达婉转的漫画,画面的含义可理解为:①那些工作消极的人,反而指责工作积极的人,②平均主义的思想还大有市场,③自己不上进,也不想别人上进,④生怕别人冒尖等等。写作此文,可采用“因事导理”的角度,用“引述——点示——联系——评论”的结构,简介画面之后,接着点出其寓义,然后联系实际展开评论。评论中要分析思想根源,指出危害性,并注意正面的倡导。)

听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听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