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5 08:34: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办学理念:

1、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的因素。

2、尊重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倾心培养完整儿童。

3、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尊重幼儿现时的状态,尊重幼儿的可能性。

4、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5、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

6、启天赋,享人生

7、培养幼儿,教育幼儿,服务幼儿,服务家长。

8、珍重幼儿期的生活;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信任与支持教师;协同家庭、社区开展教育

9、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健康和主动;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优美和内在的秩序;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人际的和谐和友爱

10、用爱养育、用心教育

11、家园配合,实现幼儿早期双爱教育。

12、尊重儿童,培养儿童。坚持以儿童为本,就要更好的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3、办文明园、做文明丁、育文明苗

14、幼儿喜欢、家长满意

15、用爱启迪智慧,用心润泽心灵

16、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

17、以人为本,师幼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18、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努力倡导资源共享,使幼儿园的孩子、教职员工、家长共同成长,争创一级幼儿园。

19、为幼儿文明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谱写序曲。

20、多元教育,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终身受益

21、心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

22、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实施开放性课程研究;保证儿童个性化发展

推荐第2篇: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篇二: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以前对“新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近两年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总认为教育里的角色只有学生和老师,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组成了教育,现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虑的太浮浅了。当今的教育一定关注要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学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会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导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生是不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同时新教育还倡导学生应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的成长,体验人生真谛,同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说到这个“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上学期带出去的一个学生叫范仁杰,他在四年级的时候,每次写日记都是几句话,内容不是吃就是玩,简直就是在记流水账。可是,通过学校实施新教育,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他有书读了,也读得书多了,每次的暮省日记不再记流水账了,也有话可写 了,而且词汇很丰富,习作水平大有提高。我想说这就是新教育的结果。

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生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的书。而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等童年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今年带一年级,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这是一次改革的机会,我们应该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 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 朱教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作为教师,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处处闪耀出睿智的光彩,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的读书习惯、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

浸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在道路上不断追求我们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演绎最精彩的教育教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新教育的学习,能使我逐步掌握一些骄傲学方法。它有操作性很强的六大行动,这无疑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我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在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可以说新教育理念的学习让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而数十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今后应该多读书,读有用的书。从而充实和完善自己各个方面教学能力。我的新教育将从阅读中起步,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新教育实验的明天会更好。篇三: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城郊小学 倪朝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

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先进性理念学习心得 倪朝辉

2011.10篇四: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袁先生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我常常被典型的事例而吸引,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大受启发,这的确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 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种经历的过程比得出的结果更重要。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3.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学习《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从事了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你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校长说得很棒,也在理。因为能进哈佛的都是精英人才。对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基础与空间得并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自己去灿烂。 师德培训心得学习体会

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

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

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教育的低效,而且也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形成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使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建设对象。其次,要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模式。师德教育不只是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道德思想力和行为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讨论与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索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中的专业问题,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篇五: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育太和小学 刘明悦 《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们反思了一些问题,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那里?

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

反思

(二):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吗?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现在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跨组交流,全班交流,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全面理解合作学习意义,认为非要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重要问题。 反思

(三):“做”与“说”谁更重要?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如美国物理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是做物理”。在物理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做物理”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书本不翻一下,铅笔不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摆,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配,达到最佳的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对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推荐第3篇:幼儿园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习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幼儿园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一、营造学习氛围,加强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继续认真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深入领会《纲要》精神,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逐步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在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时定点开展业务学习和教科研学习,遵循互动式原则,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由原来的旁听式学习变为互动式学习,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讨论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鼓励教师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的合理呈现。本学期我园根据常州市教委颁布的“各领域活动目标”,针对“科学领域”活动进行了目标解读,还进行了教材分析活动。使教师们更深刻的理解了《综合活动》内涵。除此之外,我们积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各种培训的机会,虽然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是人人均等,但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及时反馈所学经验,利用介绍、照片、录像等方法,让教师们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开展园本化培训,以教研活动为手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优化备课方式。由教研组长组织,利用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针对不明确的,有异议的地方,分析教材,改变教学策略。

2、以“抓骨干,带一片”的工作策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争当教学典型,积极创新,以榜样、模范的教学行为带动幼儿园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我园宋陵和张辛两名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力量,以塌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好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全园教师的好评,我们就以身边的教师作为榜样,动员其他教师向他们学习,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从身边学起,对比和检验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是对青年教师工作的一种鞭策。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观摩后的互动也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评价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

3、正副园长深入教学一线,带教促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杨文蔚园长兼小班音乐、美术两节活动。屠纲兼中班、大班四节美术活动及托班亲子游戏。在课堂中,通过和老师相互观摩的形式,虚心听取一线教师的评析、深刻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带动全园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学会听课评课,学会归纳总结。

4、为探索美术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逐步形成我园美术活动的特色。本学期,各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各异的美术材料和方式,制定班级美术特色活动计划。结合主题活动内容,以区域活动的形式提供给幼儿操作,并逐步形成班级特色。废旧物粘贴、喷刷画、拓印画、扎染、刮画、撕贴、折剪等美术形式将出现在各班的区域活动中。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5、根据区教研室的教研工作,本学期我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评优,在观摩、反思、集体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分析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对数学领域教育目标的解读,探讨教学策略,帮助教师领会数学领域的内涵及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把握。

6、结合“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用自查、园评的方式,对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加强课题研究,突显办园特色

本学期,我园课题《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活动研究》实施一年来,科学、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并加强教师对儿童个案的观察研究,为行动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工作初显实效。我们将继续以观察研究幼儿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为突破口,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社会的兴趣和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敢于探索,大胆尝试的精神,塑造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锻炼与人合作的情感和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我园形成独特的办园特色,打下基础。今年11月,通过了区教研室的中期评估,顺利成为区级立项课题。

四、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质量,增强良好社会效应

本学期,我园每月不定期的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如:新学期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健康教育讲座、兴趣班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向家长介绍、汇报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及先进的育儿经验。大部分家长能在百忙中抽空前来参加,每次活动均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并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而且,通过家长学校活动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强化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提高幼儿在园活动质量,赢得了家长的赞誉。通过开放活动,我们教师也或多或少获得了一些启示:教师要学会倾听、观察幼儿;为开展顺利,教师必须与家长有更密切的沟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还是欣赏者等等。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幼儿园的各项保教工作,在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勤恳工作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不足之处,我们一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争取在工作中再创辉煌。

推荐第4篇:新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理念

作者: 李大静 (甘肃甘南幼儿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6957

发表日期: 2011-09-21

20:47:12

幼儿园教育理念:努力实施健康快乐的教育、爱与智慧的教育、中西合璧的教育,综合的基础性的教育,为孩子的快乐一生奠基。

幼儿园教育特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包容: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接纳所有的孩子。而且包容里面有尊重,是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等。 第二是国际视野:是用更宽广的胸怀与眼界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去引导孩子通过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的认知、学习、交流与探究的一个拓展过程。 第三是追求国际的高度:追求质量最高、发展最快、服务最好。 第四是拥有中国元素:让孩子学习本民族性的一些传统经典的文化的同时,让每个孩子感知中国化也是国际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园努力方向:追求未来的梦想,从海怡名都幼儿园启航 。幼儿园的课程特色:

爱与智慧的传播、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影响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她被众多的教育学者所认可。我们幼儿园充分运用其教育理念及方法,让孩子们在“平等、关爱、自由、尊重、包容、积极”的氛围中,通过日常生活、健康体能、数学智能、语言表达、科学文化、艺术表现、社交礼仪、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学习开启幼儿心智,培养儿童的正常化和健全的人格。 中西合璧的语言环境――纯正美语交流 让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文熏陶,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英文的乐趣。通过和外教老师的不断交流,通过中英文语言的环境设置,孩子的表达流畅而自如,且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时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美妙。

通往艺术的殿堂――综合性的艺术熏陶 为了让孩子在音乐、美术、表演等方面得到锻炼,让喜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发挥潜质,培养孩子优雅的气质与对美的欣赏,我们幼儿园的小飞鱼艺术团,根据不同孩子的特质与兴趣,设立了经典童话剧团、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少儿瑜伽、少儿摄影等活动,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与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健康与品格的培养――跆拳道修炼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日常的体育锻炼与运动,我们将跆拳道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体能训练课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结合我们的蒙台梭利教育,使礼仪、专注、勇敢、谦让等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深化,并与其它游戏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健康,在运动中茁壮成长。

古今文化的交融――经典美文的诵读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幼儿园特设了“经典诵读教学”课程,让孩子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唐诗》等经典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受到积极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课程涵盖的九大领域: 日常生活练习、安全健康、数学心智、语言表达、科学文化、社会礼仪、和平教育 日常生活:精细运动、自我服务、维护环境 安全健康:大运动锻炼、感官训练、体能游戏、操类运动、安全知识与经验、营养保健等 数学心智:感官数前教育、数与量、集合、空间与几何、思维训练等 语言表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的欣赏,包含中英文。 科学文化:动植物、天文、地质、地理、历史、观察与实验 音乐表现:声音的感知、节奏与律动、乐理与乐器、唱歌与舞蹈、戏剧表演、音乐欣赏、游戏与创作 美术创想:颜色与构图、线条与装饰、手工技能、造型艺术、作品欣赏 社交礼仪:基本礼仪、家庭中礼仪、幼儿园亲子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庆典礼仪等 和平教育:情商培养、情感体验、生命教育

推荐第5篇: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之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大型运动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

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

戏剧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

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

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桌面玩具:小积木、字画谜、配对卡片、堆叠盒、螺钉和钉模板、穿珠等桌面玩具能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合并以及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幼儿前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

推荐第6篇: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课堂实践等方面的收获。

这次学习在教育教学理念、课堂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

改进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先进经验,我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现场考察,虚心请教,新课改 “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理念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法和经验,如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

教学内容――能正确地吃透教材,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格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风格,合理的、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不要一味的依附于课标与相关的教学辅导用书和现成的教案,而是要将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二度创作;教学内容安排应针对教学目标,合理恰当。

.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是研究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过程。采取激励性教学策略,使学生主动学习;采取自主性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学习;采取探究性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的大胆提问与发表个人观点,并重视他们的疑问与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团。

.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新型音乐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要求更加完备、全面,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其基本素养主要有:音乐基础知识、演奏、演唱、创作、作品鉴赏分析以及音乐美学、音乐批评、艺术史等基本功与一定的文艺理论水平和人文修养;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如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等;具有现代教师的观念,如高尚的人格魅力、关爱与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和在实践中善于思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地收集信息,分析和做出反思性思考,包括音乐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及时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推荐第7篇:幼儿园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幼儿园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在课改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始终以区优质幼儿园的标准严格对照,认真整改,能按照区课改工作要求进行研究,真正起到了优质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和课改基地园的辐射作用。能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尊重信任的团队精神、营造充满爱心的校园气氛、构建全面开放的园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注重学前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着眼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促进全体幼儿身心的发展。办园水平迅速提高,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锻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研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家长同行的赞许和认可。现将一年来我园的课改工作做具体的评析和认真的反思。

(一)初显成效 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园的课改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个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是开好了局,起好了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呈现出新的生态。在课改的初期,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着眼点和突破口,重视理论学习,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园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幼儿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易否定幼儿的各种奇思怪想,积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于别人的见解,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幼儿成长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因学定教\"、\"有效教学\"、\"促进幼儿学习\"成为教学新概念;\"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成为教师新词汇;\"走下讲台,到幼儿中间去\"、\"蹲下来和幼儿对话\"成为活动新景观;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新方式,师幼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园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

(二)感受与体会 回顾一年多的课改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经验的体会,也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更是今后工作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我园课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它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园教育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机遇和挑战,我园确立\"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抓课改的态度,确立了\"说好不回头\"的信心,决心把课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决心,我园课改工作才能做到\"不等不靠、抓紧抓早\",才能做到构思宏远、谋划细致,才能做到感召全园教育工作者奋发努力,才能使我园课改工作克服园小、起点低,地处边远的劣势,真正开拓创新,勇辟蹊径、盘活资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近一年来,我们正是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用大力气抓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讨、交流,抓教师的反思和论文写作,从而达到教师素质明显提高,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课改热情高涨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学习同幼儿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因此,我园创设了多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整合多方资源、拓宽教育途经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幼儿园要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丰厚的优势,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拓展个性化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4、加强课程研究,精选教育内容,多元的整合为课改插上双翼。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研究。强化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意识,创设积极有效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给予幼儿自主探索、表现表达的机会,加快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进程,保证每个孩子在园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的教育行为,推动幼儿的学习。加强对主题课程的研究。强化整体意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对主题目标进行再定位,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再整合,力求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主题活动应体现自主探究,以环境为依托,让幼儿亲历过程,体验乐趣,教师要重视观察,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或生成课程。

(三)问题与差距新课程、新教材、新活动,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一年多来,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园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办园条件方面,我们除了加快新园的建设步伐外,环境、设备进一步扩充,争当一流水平。

2、在幼儿园管理方面,继续以科研带动教研,请专家亲临指导,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进行汇编。

3、在课程改革方面,要继续不断研究、多出成果,在幼儿发展方面,借助课改力量,争取达到最佳效果。

4、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对课改普遍有积极正确的态度,但有些老师还没有充分认识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能正确区分课改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四)今后工作思路针对我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促进教师与课改一同发展。要对准\"教学改变\"、\"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等几个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新课程课题研究。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做到边教学、边反思、边研究。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向和主题,进一步明确课题组内工作目标和分工,还要经常组织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以课题研究深化、带动课改实验,使课改实验在各项课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园工作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幼儿园要从园情、教情、学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一方面,要把幼儿园管理从\"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逐步转变到\"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上来,要不断摸索符合各校实际、富于幼儿园个性的管理模式和幼儿园文化,使幼儿园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幼儿园人、事、物、时各要素的关系,充分发掘幼儿园已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3、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改工作是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把握当前,更要着眼于发展,积极主动地把课改理念渗透到各方面工作中,系统地改进各方面工作。从纵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课改工作的重点,做到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以主要矛盾地解决带动整体工作的发展。课改的深化与推进,要求我们加强反思,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实现课改的有效推进,实现我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呼唤行动者。实验新课程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推荐第8篇: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步将知识转化为聪明,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增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学习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很多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熟悉和体会:

1 教师要有能动观念,不断更新理念,实现文化再造。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与部分老师的“备一次课,教一辈子书”不同,教师必须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教材侧重点进行调整之外,还需结合不同学生族群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等有所增减和变化,开展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法和学法都应相应有所改变,如把填鸭式教学变为引导式学习,把输入式教学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典范,一个博学多才、幽默风趣、有才华的老师不会被人淹没,不会被学生遗忘,更会带动学生带着崇拜之情,喜欢这个学科,崇尚渊博的知识,激发他们不断学习,努力超越,实现更大的学习目标的飞跃。

2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学习过先进教师的经验传授,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一再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方能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反思,其实是对自我工作上的审视和分析过程,通过自我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以达到自我提高和进步,因此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与探索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小到板书大到整个环节设置,在对自己“不满意”的批判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以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习成就。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其中的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讲永远不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能做一个纯粹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专家。

3 一个人阅读书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他的品味、气质、胸怀和内涵。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对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策略\"等。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学生有一种老师至上的信念,在他们眼里的老师,是像超人一样的无所不能。因此,如果我们通过飘洋书海,获取丰富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不但能不断增加个人的魅力,也让学生受到影响,爱上学习,爱上阅读,拥有不错的品味,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较强的敏感度,逐渐成为气质不俗、很有内涵的人。

4 没有不犯错的学生,要有爱心、细心、耐心、真心、恒心。

诚然,师生间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但教师慈母般的爱与责任能超越一切,变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而这种爱,不是也不能局限于一个人,而是面对全体学生。教师是平凡的,但也是责任重大的,无愧于神圣的称号,我们就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细心又耐心的讲解,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的涵括范围是广泛的,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好人,严于律己,从我做起;要给学生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爱家爱校爱学习;尽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世上没有完美无暇的孩子,相信每个人都曾是不被看好的璞玉;面对学生的屡屡错误,要能理解能接受能面对,关键不在于一件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让学生能明事理辨是非,能懂得错误根源,并不再犯同样错误;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融入学生,并及时解决问题。老师的付出,学生是能感受得到的,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能给你一个最美的微笑。

5 不偏爱不纵容,给学生平等的关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每一片树叶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可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给学生的爱,不能是偏爱的,不能只爱听话的学生,或是成绩好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之处,教师要用博爱的眼神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快乐教学,灵动教育,定能有丰收的喜悦。但,在面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能纵容,不能放任,更不能放弃。基于责任,我们要理性的爱,引导他们直面困难,迎接暴风雨的挑战。批评教育的每一次结果,是引导孩子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凡事必须要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平等交流,多些微笑、赞美、分享、欣赏,热爱学生,关注每个细节,也许某个随心的举动,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转折点,目标上的,抑或是心灵上的,这将使一切工作变得有历史性意义,而老师,正是实现这个可能的奇迹的有效人选,以平等的爱为舟,以无求的责任为桨,在教师行业上乘风破浪。

本着对教师行业的了解,在先进的理论学习指导下,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给自己最多的是一种鼓励,来自学生,来自同仁,也来自自己,努力尽快的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更加理性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自己要做一名终身学习的老师,一名能不断处理各种问题的老师;坚持创新,发挥聪明才干,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一切工作都需实践来证明,作为教师,我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恪尽职守,踏实走好每步路,实现自身的价值。

推荐第9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中央政法委决定XX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公安民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公安执法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公安行政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公安执法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公安执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职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公安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公安执法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安执法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公安执法

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

在百姓的眼里,公安民警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行政和刑事执法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公安民警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安执法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公安民警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公安民警进行行使职权的精神和灵魂。公安干警应当牢固树立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如何做到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基础,所以说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活动。所以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作出公正的处理。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办事,公安机关按照诉讼程序办理案件,本身就是实现法的公正价值的要求,同时严格遵守程序才能保障行使职权的公正。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行使职权,才能实现行使职权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每一名公安干警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执法理念,扎实地履行好权利与义务,把公安工作的每一项职能落到实处,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推荐第10篇: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公安民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公安执法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公安行政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公安执法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公安执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职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公安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公安执法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安执法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公安执法

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

在百姓的眼里,公安民警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行政和刑事执法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公安民警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安执法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公安民警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公安民警进行行使职权的精神和灵魂。公安干警应当牢固树立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如何做到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基础,所以说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公安民警在行使职权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活动。所以公安民警在办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作出公正的处理。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办事,公安机关按照诉讼程序办理案件,本身就是实现法的公正价值的要求,同时严格遵守程序才能保障行使职权的公正。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行使职权,才能实现行使职权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每一名公安干警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执法理念,扎实地履行好权利与义务,把公安工作的每一项职能落到实处,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怎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审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基本的客观要求,不能单纯的就审判而审判,不能把审判工作独立与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客观实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强调调解,要强调通过调解实现和谐。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又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需要全体政法干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认识,从执法的角度加深对依法治国丰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有助于严格依法办事的各项制度建设,将对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后加以确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受传统文化中“人治”思想的影响,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文化大革命”中,本身还很不健全的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法律荡然无存,全社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基本人权遭到践踏,冤假错案不计其数。“*”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反思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所走的弯路时指出,这些“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了为世人公认的巨大进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依法治国发表了重要讲话。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实现依法治国,要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强调法律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依法治国要求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而不是依个人的旨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要求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而不是行政指示、领导人讲话等等;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受法律的制约,包括对各种公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任何人、任何组织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从当前执法的现状看,在理解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涵后,应当有针对性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等内容。如果政法队伍确立了这些理念,就能够担负起自身的使命,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宪法体现的民主精神。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收入、财产情况如何,不管性别、职业、民族、信仰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目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平等观,很容易在执法中出现偏差:有差别地对待所谓“城里人”和“乡下人”,导致收容审查制度走样,酿出孙志刚被殴致死的悲剧。有差别地对待所谓“富人”和“穷人”,导致某些纠纷不能得到公正的结果。“保护投资环境”、“富人贡献大”等都可能被引申为在法律上有差别对待社会成员的理由。有差别地对待“熟人”和“陌生人”,导致办事效率、办事态度上出现差异,更导致执法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凡此种种,说明真正做到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并不是容易的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另一层含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政法部门的工作往往与保护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关,甚至能通过判决等形式决定有关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因此,政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很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似乎自己掌握着他人的命运,别人有求于自己。在特权思想支配下,很容易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在对待群众的态度上,也会盛气凌人、冷若冰霜。如果不加以经常性的教育,主动地克服,特权思想将影响法治的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一层含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违法者能否受到追究,是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尺度。如果可以让有些人在违法之后不受追究,成为“法外之人”,那就等于将法治原则当作弃履。法治要求对违法者一视同仁。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违法者都受到追究的。执法人员顾及违法者的特殊身份、与违法者熟识等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者逃避法律追究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还需要进一步很好地贯彻。

要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有了极大的进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法治原则。虽然有了这种进步,但是,我们的法治水平还是不高的,法律的权威地位至今尚没有确立,而且,人治的思想仍有市场,人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许多腐败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讲民主、不受监督所致。

确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我国的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也体现了党的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现实需要,经过民主的立法过程,一般说来,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应当树立尊崇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执法部门则应当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真正通过执法实践,使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得以确立。

要依法治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办事也是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严格依法办事,是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行职责,对于法定职责不能不履行、不作为。同时,这些国家权力都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使权力的整个过程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包括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一旦违法,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予以追究。

在严格依法办事方面,许多环节的工作可以改进。现实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拥有权势的人物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向政法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施加压力,干扰严格依法办事。这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求政法部门和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是难以奏效的。当然,并不都是外在因素影响政法部门及其执法者严格依法办事的。来自政法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有些考核指标不尽合理,在考核指标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有的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不顾事实以及法律的真谛,为现实的自身利益包括小团体利益,放弃对法治理想的追求,乱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执法不公。一些权利救济机制难以发挥功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种原因。至于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索贿受贿,徇私枉法,更是与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进一步强调严格依法办事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实现依法治国,要提高政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有必要强调提高政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在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执法人员应当对社会矛盾有准确的把握,并且应当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社会矛盾不是单靠政治热情就可以化解的。法律是化解矛盾的利剑。但是,利剑的使用是大有学问的。在实践中,有些执法中的错误并不是因为执法人员腐败造成的,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够、对法律的理解有差错。这些专业技术上的原因导致执法公平出问题,实在是很可惜的。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很快,与此相应,法律的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如果对法律的沿革与原意缺乏深入的理解,法律适用难免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时,对政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

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政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执掌着或多或少的公权力,如果他们把手中的权力视为私产,用来与人交换各种私利,势必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严重后果。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下,执法人员向被管理者“吃、拿、要”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尚不能完全杜绝。有个别人不以为耻,对被管理者的“孝敬”稍不如意就加大处罚,而对以行贿、托关系、走后门等方式希望减轻或者取消依法应受到的处罚的,他们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做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也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这些做法用得频繁之后,会成为一种法外的办事规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效仿,最终将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很神圣的;要确立法律的权威,使广大社会成员信任和尊重法律、信任和尊重执法人员,自己必须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时时注意严格依法办事。

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各方监督的自觉性。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法定的对政法部门的监督已经逐步落实,包括行风监督在内的各种社会监督也在加强。历史证明,没有监督就没有法治。法治国家应当建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并让其有效运作。根据法治的要求,对政法部门的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有无违法、失职、犯罪等行为等,都应当有监督。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监督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发挥着作用。从总体上看,只要不是大面积存在的违法问题,现有的监督都程度不同地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正确对待各类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行使权力以及执法等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把监督视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处理交通事故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办案,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公安机关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安机关的贯彻落实,确保公安机关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今后,本人将进一步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全心投入到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中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自查剖析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局党组的部署下,我参加了教育动员大会及专题辅导,深刻领会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澄清了模糊理念,进一步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就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依法治国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理解,就本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剖析如下:

回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岗位,认真对照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思想上

对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认识紧、迫性认识不深。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钻研不够深入,缺乏“挤”劲和“钻”劲,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未能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理念。

二、在工作上

工作纪律比较松散。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要求自己,有时犯点小毛病认为无关痛痒。对待群众有时不够热情,服务不够到位,没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的理念。

三、在作风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理解不够深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找不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一是对工作有畏难情绪,出现工作应付式现象,仍然满足于上传下达的陈旧工作方法和思路,对如何工作思路不够清晰。二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缺乏与人沟通,积极性不够主动。三是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改善,对一些牵涉到其他部门的工作未能主动协调办理。未能牢固树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的理念。

四、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学习理解不深刻,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认识不够,虽然对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一信念坚定不移,但结合实际运用不够。

我觉得之所以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淡漠,放松了学习。自认为自己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业务基础,能胜任本职工作,因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是务虚的,业务学习才是务实的,而没有深思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上面领导的事,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许多内容又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更谈不上正确理解,而且还忽视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工作的巨大指导作用。缺乏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服务意识不够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够牢。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也就行了,而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放松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追求 。

三、世界观的改造上有差距。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刻学习。经过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政治上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但是与现实比较,又觉得一些理论与实践对不上号,找不到答案,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而感到困惑时,往往不能将这些问题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去判断,导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起色不是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我明确了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脑海,认真把五个专题学好,弄懂。在实践中时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责,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干警。处处以大局为宗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率先做好社会行为规范。要让人人向我们看齐,以我们为榜样。

三、执法为民思想要放在口上,攥在手上,实践在行动上。要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让老百姓满意。不能成为落后分子。要勇于成为英雄,成为别人的表率。

四、在执法中坚持公平,坚持正义。这是司法干警执法的灵魂。否则我们的行为必然成为老百姓不满意的话题。因此要时刻以公平,以正义处理好每一件事。

五、要时刻宣传,努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把党的温暖送给老百姓。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到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让老百姓感到生活的幸福和美满,这跟党的领导是绝对分不开的。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体会之一

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之三

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学习,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政法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

从辩证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各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政法机关日益迫切的一项任务。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的客观存在,都提醒我们,政法机关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同时,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政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政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狠抓队伍建设,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政法干警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一些干警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需要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鉴吸收了其有益的部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给我们的法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不从我国国情出发,主张全盘照搬照用,甚至对一些建立在资本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思想,如“三权分立”、“政治中立”等,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鉴别力。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和影响,以实现其政治图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之二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06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人民法院而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法院干警作为履行国家法治职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法治职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法治”的涵义

自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法治”这一命题作了不懈的探讨,不断丰富了法治内涵和认识。按照柏拉图在其名篇《法律篇》中的解释,法治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将法治概括为“普遍服从良法”,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以后的思想家西赛罗、詹姆斯·哈林顿、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对法治有过精辟的阐述。目前,我国学者公认,法治至少有以下五层涵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其基本含义是:在法律制定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既定法律的约束和规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随意废法和立法,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认为在法律面前,只有首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性,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性。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之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在政法战线开展的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的思想教育,要开展好这场学习教育活动,就必须做到:学习认识阶段“五个明确”,对照检查阶段“五个结合”,整改提高阶段“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

(一)检察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做到学习认识“五个明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要理解和掌握上述重要思想就必须做到“五个明确”。

1、明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让执法者树立和形成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案的自觉意识,通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探索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完成了了我党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执政,把依法治国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明确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一切执法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者,在执法实践中要体现执法本质,体现执法为民的宗旨,要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要和蔼,要急为人民群众所急,想为人民群众所想,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执法中尊重保护人权,防止和杜绝乱作为和不作为。

3、明确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价值是经济学的概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用在这里讲就是比喻执法要围绕着公平和正义进行,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或中心,法治就无从谈起。我国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犯同样的罪,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有罪的不追究,无罪的反受“追究”,合法쒵利益受到保护,不合法的利益也受到“保护”,这就不能体现公平正义。法律是最讲公平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提前公布于世,人人都明白,谁触犯就追究谁,理所应当,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道理,不依法办事,不严格执法,违法不纠,就不能体现法律的威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要求就无法体现。

4、明确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法治的大局就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执法者的工作就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现阶段就是服务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总之就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此每一个政法干警都要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正确履职、努力工作,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服务大局与严格履职的关系,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5、明确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的辩证统

一、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司法机关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领导与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都是宪法规定的原则,都是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要坚决纠正把党委督促依法公正处理案件等同于干涉司法活动的错误认识,更要坚决防止借口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抵制和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学舆论阵地,坚决反对打着依法治国、“司法独立”的幌子否定党的领导,其次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第三自觉服从党对政法工作领导和监督,做到令行禁止。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与检察实践紧密联系,做到对照检查“五个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理论指导,同时也与政法工作、检察实践密不可分。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增强了理解,明确了内涵,关键还要与我们的检察实践相结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办案,实践中有哪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的,就要下功夫去改正它,哪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差距的,就要认真去弥补它,在这个过程中检察工作、检察干警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一要与履行检察监督职责相结合;二要与“规促”专项整改活动相结合;三要与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四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五要与“双创”活动相结合。

(三)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长效,做到整改提高“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

具体讲就是要在检察实践的整改阶段中做到“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即执法观念和执法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依法治国的核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今后,本人将进一步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道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审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基本的客观要求,不能单纯的就审判而审判,不能把审判工作独立与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客观实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强调调解,要强调通过调解实现和谐。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又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需要全体政法干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

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是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时代要求,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趋复杂多样,改革攻坚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国民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经济、科技、国防实力显著提高,民族凝聚力明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和理念不断产生,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领域里也难以避免地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法治思想的冲击,导致一些政法干警、检察干警的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产生混乱,执法工作出现偏差,尤其在执法层面,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国际形势看,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影响我国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总体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不变的主流,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时期,世界局势总体保持和平,我国周边局势比较平稳,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快速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二、为什么要开展业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时代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时期,必然要对政法机关提出新的要求,政法队伍、政法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有一个科学、明确、符合时代需要的执法指导思想,因此说,中央在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战略举措。

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各种经济成份不断出现,使经济实体呈现多元化,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也同时也发生着变化,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发生,使处在快速变化阶段的司法工作者有时不知如何面对,司法执法相对滞后的情况比较突出,如何有效服务、怎样服务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这种客观发展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办案中要体现出公平、正义,维护各个阶层群众的合法权益,这也要求政法机关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的法治理念。

稳定的需要。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崛起、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改革和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极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甚至导致严重刑事犯罪高发。而担负维稳重任的政法机关,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

法制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等上层建筑的改革和调整也必将提上日程。这些体制、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包括司法制度、执法机制怎么改、如何改,如何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需求,也需要我们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对我国国体政体加以明确,即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适应,其中也包括对各国现代法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融合,但决不能盲目移植和照搬西方国家法治理念和民主政治模式。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是要坚持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

执法的需要。在建设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们政法队伍、检察队伍在执法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的现象,甚至执法犯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上述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执法观念急需纠正,混乱的执法思想需要澄清,不适应新形势的执法思想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用好这个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适应新要求,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也就是说,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怎样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在政法战线开展的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的思想教育,要开展好这场学习教育活动,就必须做到:学习认识阶段“五个明确”,对照检查阶段“五个结合”,整改提高阶段“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

(一)检察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做到学习认识“五个明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要理解和掌握上述重要思想就必须做到“五个明确”。

1、明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让执法者树立和形成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案的自觉意识,通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探索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完成了了我党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执政,把依法治国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明确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一切执法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者,在执法实践中要体现执法本质,体现执法为民的宗旨,要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要和蔼,要急为人民群众所急,想为人民群众所想,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执法中尊重保护人权,防止和杜绝乱作为和不作为。

3、明确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价值是经济学的概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用在这里讲就是比喻执法要围绕着公平和正义进行,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或中心,法治就无从谈起。我国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犯同样的罪,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有罪的不追究,无罪的反受“追究”,合法的利益受到保护,不合法的利益也受到“保护”,这就不能体现公平正义。法律是最讲公平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提前公布于世,人人都明白,谁触犯就追究谁,理所应当,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道理,不依法办事,不严格执法,违法不纠,就不能体现法律的威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要求就无法体现。

4、明确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法治的大局就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执法者的工作就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现阶段就是服务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总之就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此每一个政法干警都要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正确履职、努力工作,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服务大局与严格履职的关系,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5、明确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的辩证统

一、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司法机关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领导与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都是宪法规定的原则,都是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要坚决纠正把党委督促依法公正处理案件等同于干涉司法活动的错误认识,更要坚决防止借口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抵制和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学舆论阵地,坚决反对打着依法治国、“司法独立”的幌子否定党的领导,其次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第三自觉服从党对政法工作领导和监督,做到令行禁止。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与检察实践紧密联系,做到对照检查“五个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理论指导,同时也与政法工作、检察实践密不可分。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增强了理解,明确了内涵,关键还要与我们的检察实践相结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办案,实践中有哪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的,就要下功夫去改正它,哪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差距的,就要认真去弥补它,在这个过程中检察工作、检察干警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一要与履行检察监督职责相结合;二要与“规促”专项整改活动相结合;三要与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四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五要与“双创”活动相结合。

(三)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长效,做到整改提高“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

具体讲就是要在检察实践的整改阶段中做到“五个与时俱进、五个保持不变”。即执法观念和执法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保持不变;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始终保持不变;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始终保持不变;检察机关是履行职能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始终保持不变;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必须与时俱进,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始终保持不变。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是一次全国政法系统的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全体检察干警要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观念,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今后,本人将进一步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道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考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06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人民法院而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法院干警作为履行国家法治职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法治职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法治”的涵义

自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法治”这一命题作了不懈的探讨,不断丰富了法治内涵和认识。按照柏拉图在其名篇《法律篇》中的解释,法治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将法治概括为“普遍服从良法”,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以后的思想家西赛罗、詹姆斯·哈林顿、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对法治有过精辟的阐述。目前,我国学者公认,法治至少有以下五层涵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其基本含义是:在法律制定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既定法律的约束和规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随意废法和立法,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认为在法律面前,只有首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性,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性。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模式。即“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法律历来有多样性,通常有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而有法律不一定就有法治。真正意义上法治只能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

4、法治代表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即体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权力等问题的原则、观念和价值体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要,成为人们设计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对人类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和提炼,我们认为当代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善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内容。

5、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权力;在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在国家和政府权力受到有效约束之后,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由此可见,法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运动过程。

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故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对权利、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有天然的依赖和促进作用。如果市场主体没有产品所有权,就不可能有交易行为,如果没有交易主体的平等和契约自由的规则,交易行为就必然难以为继和持久进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和我党宗旨也要求我们实行法治。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要求我们的各项制度设计和安排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而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充分保障人权,充分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爱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为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也需要用法治体现党的追求人民公平正义的终极价值。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当前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重要保障。

5、如果把法治理解为“依法治国”,那么作为法律施行的最重要的载体,应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及相关的司法机关。故法治理念对司法机关而言,可以等同于司法理念。因此,在司法工作中,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就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这是现代法治理念在司法机关中的具体运用。

三、人民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考

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法治建设事业中相当重要的主体力量,是法律的忠实守望者和捍卫者。用西方法学家的一句名言:法律借助法官而降临尘世。法官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在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在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精神,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更新司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而言,应当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下司法理念:

1、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部署,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会做出贡献。对这个问题,历年来都有很充分的论述,在下文也还有论述,在此不作赘述。

2、要全面把握司法规律与特点,尊重司法规律,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是司法公正的基石,是法院公正履行审判职能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很多国家都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和诉讼机制,为法院和法官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官资质保障和诉讼机制保障,切断各种不当干预法院公正审判的渠道,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时间、空间严格限制在法庭范围内,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判。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但是,从实践的情况看,一方面从外部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制约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从内部看,司法权的独立行使要依宪行使,即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一府两院”体制下的独立审判,是审级独立、法官审判独立,而不是“三权分立”意义的“司法独立”。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依法司法,首先是依宪司法。这就要求全体法官,特别是党员法官,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政治大局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

第二、司法的中立。司法中立,要求法院在审理和裁判案件,必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平等对待诉辩双方和各方当事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完善回避制度和各项诉讼制度,合理配置司法权力,明确界定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的角色定位,强调法官居中裁判,强化诉辩双方和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将容易影响法官中立地位的立案、调查、监督、执行等职能从裁判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第三、司法的公开。司法要取得社会公信,不仅在于法官是公正的,而且还在于他们的公正要能够被人所觉察到。这正是西方谚语所说的“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如果一个没有偏见的人,合理怀疑法庭对某件案件已有结论,或者存有先入为主的可能性,那么他就不可能对判决的公正性树立信心。司法活动,只有严格依法公开进行,才能产生公信力。司法公开,一是公开司法依据,包括各种办案规则、案卷资料、司法解释;二是公开审判过程,做到一切审判活动都在法庭上公开进行;三是公开审判组织的组成;四是公开审判的时间、地点和场所,允许社会公众,以及作为公众代表的新闻媒体旁听审判过程;五是公开审判结果,允许公民查阅法庭的裁判文书。

第四、司法的民主。司法民主要求审判活动必须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各种诉讼权利,司法过程必须接受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正当监督。审判组织的组成和决定过程必须符合民主化的要求,陪审制度应当发挥实际作用,使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有机会对司法决策产生影响。

第五、司法的权威。司法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但是,其权威不是来源于强制,而是来源于理性,来源于主流社会对判决理由的尊崇和信仰。如果一项法律只有靠强制才能实施,那么它必然是不能长久的。司法判决也一样,它必须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依靠社会的力量来促使其执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法院的判决必须讲道理。近年来,法院大力推行裁判文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裁判文书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文书的风格和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执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问题。

第六、司法的及时。司法的及时,要求司法必须严格遵守法定时限,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尽快解决纠纷,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投入,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使当事人的权利尽快得到实现。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审判,又涉及到裁判的执行,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法院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强化审限监督,确保案件迅速审判,及时结案。同时要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从执行权的运行机制,执行方法和执行手段的完善、创新方面进行改进,强化执行工作。“执行难”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属于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有的属于法院工作不力,有的属于当事人选择交易对象不慎,忽视交易安全,发生了市场风险。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处理。

3、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审判职能,切实更新司法理念,适应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国家转型期的司法要求。六中全会的建议涉及审判工作的明文只有第九方面的第32条和第十方面的第40条,但通观全文,全都与法院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为:①平安社会的构建,要求刑事审判工作要继续贯彻依法严打各类刑事犯罪,保卫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和公民个人、各种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人身、生命财产安全权益,依法保障被害人和被告人的个人人权。使社会生产安全,生活安宁有序。②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创新司法手段,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大民商事审判调解和执行中和解工作的力度,纠正失范,示范规则,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正的良性互动,要求刑事审判和民商事审判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审判理念和审判方式,支持金融、财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推进城市化进程,妥善处理“三农”案件,土地承包、租赁权案件,资源纠纷案件,以司法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④法治政府的建立,要求行政审判支持和监督政府依法透明行政,加快政府的改革和职能转变。⑤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对我们的管理方式,队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全面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才能在体制、机制、队伍素质和管理创新上做出有效的应对转变,才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公正廉洁司法要求与期望。

4、要立足于依法治国、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社会构建的高度,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要建立在符合国情民意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基础上,而不能东施效颦,盲目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那一套做法。那么这一司法理念的内涵有哪些?个人认为应是党领导下的宪政宪治,民主人权,廉洁效率,司法公正的司法精神和司法观念,以及在其指导下建立的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和司法过程。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我党执政、人民主政、政府行政、民主参政、司法公正的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上,这是对市场经济现代法治内在规律的高度准确把握,反映了党的与时俱进和英明伟大。因为法的本质是治官治权而不是治山治水治电治民,故依法限制全能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行政方式。因此,现代司法理念是以法治权、治官,明晰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则,明确市场经济的各类主体,依法打击犯罪保平安,制止制裁违规维秩序,把社会各种力量纳入有序;是依法支持监督依法行政,而不是使司法沦为工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先生说:建立市场经济,或法治社会,本身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矛盾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到化解矛盾所需要的制度安排。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安排,让各种利益群体公开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党和政府、司法机关处于超然的裁判地位,使矛盾在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依序、理性得到化解。这就需要防止政府部门有自己的利益从而成为某种利益的代表,使党和政府直至司法机关陷于利益的纠纷中。理解了这一点,党领导下的宪政体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审判,公正裁判司法的司法理念就成了常识而不是难懂的理论了。

5、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问题

第一,从司法角度讲,所谓“效果”是指法律功能的实现。正如我们讲审判效率指的是正效率一样,所谓效果通常也是指的正面效果。任何法律都具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双重功能,人民法院一方面通过公正司法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使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得以实现,也就是使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则是审判工作社会效果的体现。一般来说,当社会关系比较稳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时,法律所具有的双重功能处于高度重合的关系,司法实践中也比较容易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如上世纪五

十、六十年代,姑且不论当时法制如何不健全,“*”中又被砸烂,但因当时的政治,社会价值被强行统一,你怎么判,都不会出现两个效果的矛盾。相反,在社会转型期,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社会关系极不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就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案件,从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社会认可程度不高,有关方面意见较大。因此,要跳出法院来思考法院,跳出案件研究案件,自觉从整体上全面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第二、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并不违背法治原则。法治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而所谓公正,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解释,就是不偏不倚,使每个人“各得其所”。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通俗讲就是“去其两头取其中”。对民事纠纷的调处,非得分清是非责任是调解不了的,只有促成妥协,才能和稀泥,达成利益上各自能接受的一致,当然要当事人自愿,注意方法,不能强迫、强制。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工作,在公民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平衡,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中庸之道”,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体现法治精神。这也是法院庭前调解,诉讼调解、执行和解的思维理论基础。

第三、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来看,法律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就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在西方法律史上,曾出现过“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概念法学”与“现实法学”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争。前者强调法律效果,认为法官的职责是“执法”而不是“造法”,法律适用就是运用三段论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其目的是要限制法官的司法权,防止法官借口维护公共秩序而侵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后者则是强调社会效果,认为法官的职责是要维护社会正义,因此法律适用中应当把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公共政策与社会正义理念结合起来,通过能动司法,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衡量法律效果的标准是一个逻辑标准,具体是看法官作出的判决事实是否清楚,选用的法律是否正确,法律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而衡量社会效果的标准则是一个功利性的标准,主要是看法院判决作出后,当事双方的矛盾是否有效地得以消解,是否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法律秩序的裂痕是否恢复到正常状态,社会各方面是否认可法院的生效裁判。(2)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严格法条主义”与“自由裁量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法官如何运用好自由裁量权,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关键。换言之,严格法条主义根植于大陆法系的司法传统,为防止法官素质不高、自由裁量度太大,法律要严密。法官判案适用法律就如同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把案子当硬币投入法条的售货机中,掉下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判决。自由裁量主义是英美法系的典型思维、寄望于法官的内心自省、法官的责任,学识智慧和法官的正直。假设好法官、资深法官判出好案子。在国民综合素质较高,法治氛围浓厚,司法权威较高的地方、两者的冲突不大,尽管一个案子判下来社会效果不好,但大家议论一阵子就过去了,如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刑事宣告无罪,民事又判赔2500万美元。这样的案子在其他国家是绝对不敢这样判的。在法治传统不深的地方,二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处理不好会直接否定法律权威,产生反社会、反法治的社会效果,故本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民事司法审判是必要的。第

四、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官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和一个加强。“五个转变”:一是在认定事实过程中,法官要善于实现从“职业人”向“理性人”转变。法院判决的对象不是法官自己,而是不精通法律的老百姓。判决只有被普通公众所接受,才能获得正当性。这就要求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不能仅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去获得内心确信,还要以一个理智正常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判断问题,才能得出贴近百姓生活的判决结论,才能被当事人所接受。二是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实现从“审判者”向“被审判者”的转变。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张明楷教授指出,当法官运用文义解释和论理解释的方法获得一个结论后,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不会感到吃惊,就说明该解释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法官不能老是站在审判者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该经常作一些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结论是否正当。三是要实现从“审理案件”到“解决纠纷”的转变。任何案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现实发生的利益纷争。对于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法官来说,审结一个案件并不难,但要有效消解当事双方的利益冲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却需要充分运用法官的智慧。法官面对一个案件时,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而要把它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纠纷;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当事人,还要看到每一个当事人的背后还站着无数个潜在的利益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透过冰冷的卷宗看到其后的民生、民权、民主问题,从而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四是要实现从单纯的“法律思维”到“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纠纷都不是纯粹的法律纠纷,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事件,如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就有不少属于经济体制转轨所形成的“结构性破产”,准确地说,是国家将体制转轨的代价转移给企业职工来承担。对这类案件,只有将法律与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地予以解决。同时,社会转型期的法院也不仅仅是一个审判机关,法院除了具有运用审判手段解决案件的司法功能外,还肩负着社会管理的政治功能。因此,无论是从案件性质还是从法院功能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法官必须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结合起来,不仅要善于从“案件之中”来研究案件,而且还要善于从“案件之外”和“案件之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思考问题,决不能就案办案、机械司法。五是要实现从“重判轻调”到“调判结合”的转变。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法院判决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基于这一严酷的现实,调解结案就是法院和法官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诉讼调解在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二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社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06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人民法院而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法院干警作为履行国家法治职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法治职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法治”的涵义

自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法治”这一命题作了不懈的探讨,不断丰富了法治内涵和认识。按照柏拉图在其名篇《法律篇》中的解释,法治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将法治概括为“普遍服从良法”,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以后的思想家西赛罗、詹姆斯·哈林顿、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对法治有过精辟的阐述。目前,我国学者公认,法治至少有以下五层涵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其基本含义是:在法律制定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既定法律的约束和规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随意废法和立法,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认为在法律面前,只有首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性,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性。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模式。即“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法律历来有多样性,通常有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而有法律不一定就有法治。真正意义上法治只能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

4、法治代表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即体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权力等问题的原则、观念和价值体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要,成为人们设计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对人类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和提炼,我们认为当代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善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内容。

5、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权力;在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在国家和政府权力受到有效约束之后,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由此可见,法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运动过程。

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故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对权利、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有天然的依赖和促进作用。如果市场主体没有产品所有权,就不可能有交易行为,如果没有交易主体的平等和契约自由的规则,交易行为就必然难以为继和持久进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和我党宗旨也要求我们实行法治。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要求我们的各项制度设计和安排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而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充分保障人权,充分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爱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为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也需要用法治体现党的追求人民公平正义的终极价值。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当前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重要保障。

5、如果把法治理解为“依法治国”,那么作为法律施行的最重要的载体,应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及相关的司法机关。故法治理念对司法机关而言,可以等同于司法理念。因此,在司法工作中,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就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这是现代法治理念在司法机关中的具体运用。

三?br>⑷嗣穹ㄔ汉胙锷缁嶂饕宸ㄖ卫砟畹乃伎?

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法治建设事业中相当重要的主体力量,是法律的忠实守望者和捍卫者。用西方法学家的一句名言:法律借助法官而降临尘世。法官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在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在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精神,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更新司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而言,应当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下司法理念:

1、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部署,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会做出贡献。对这个问题,历年来都有很充分的论述,在下文也还有论述,在此不作赘述。

2、要全面把握司法规律与特点,尊重司法规律,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是司法公正的基石,是法院公正履行审判职能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很多国家都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和诉讼机制,为法院和法官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官资质保障和诉讼机制保障,切断各种不当干预法院公正审判的渠道,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时间、空间严格限制在法庭范围内,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判。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但是,从实践的情况看,一方面从外部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制约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从内部看,司法权的独立行使要依宪行使,即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一府两院”体制下的独立审判,是审级独立、法官审判独立,而不是“三权分立”意义的“司法独立”。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依法司法,首先是依宪司法。这就要求全体法官,特别是党员法官,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政治大局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

第二、司法的中立。司法中立,要求法院在审理和裁判案件,必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平等对待诉辩双方和各方当事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完善回避制度和各项诉讼制度,合理配置司法权力,明确界定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的角色定位,强调法官居中裁判,强化诉辩双方和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将容易影响法官中立地位的立案、调查、监督、执行等职能从裁判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第三、司法的公开。司法要取得社会公信,不仅在于法官是公正的,而且还在于他们的公正要能够被人所觉察到。这正是西方谚语所说的“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如果一个没有偏见的人,合理怀疑法庭对某件案件已有结论,或者存有先入为主的可能性,那么他就不可能对判决的公正性树立信心。司法活动,只有严格依法公开进行,才能产生公信力。司法公开,一是公开司法依据,包括各种办案规则、案卷资料、司法解释;二是公开审判过程,做到一切审判活动都在法庭上公开进行;三是公开审判组织的组成;四是公开审判的时间、地点和场所,允许社会公众,以及作为公众代表的新闻媒体旁听审判过程;五是公开审判结果,允许公民查阅法庭的裁判文书。

第四、司法的民主。司法民主要求审判活动必须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各种诉讼权利,司法过程必须接受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正当监督。审判组织的组成和决定过程必须符合民主化的要求,陪审制度应当发挥实际作用,使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有机会对司法决策产生影响。

五、司法的权威。司法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但是,其权威不是来源于强制,而是来源于理性,来源于主流社会对判决理由的尊崇和信仰。如果一项法律只有靠强制才能实施,那么它必然是不能长久的。司法判决也一样,它必须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依靠社会的力量来促使其执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法院的判决必须讲道理。近年来,法院大力推行裁判文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裁判文书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文书的风格和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执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问题。

第六、司法的及时。司法的及时,要求司法必须严格遵守法定时限,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尽快解决纠纷,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投入,降低当事人的诉成本,使当事人的权利尽快得到实现。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审判,又涉及到裁判的执行,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法院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强化审限监督,确保案件迅速审判,及时结案。同时要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从执行权的运行机制,执行方法和执行手段的完善、创新方面进行改进,强化执行工作。“执行难”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属于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有的属于法院工作不力,有的属于当事人选择交易对象不慎,忽视交易安全,发生了市场风险。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处理。

3、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审判职能,切实更新司法理念,适应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国家转型期的司法要求。六中全会的建议涉及审判工作的明文只有第九方面的第32条和第十方面的第40条,但通观全文,全都与法院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为:①平安社会的构建,要求刑事审判工作要继续贯彻依法严打各类刑事犯罪,保卫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和公民个人、各种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人身、生命财产安全权益,依法保障被害人和被告人的个人人权。使社会生产安全,生活安宁有序。②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创新司法手段,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大民商事审判调解和执行中和解工作的力度,纠正失范,示范规则,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正的良性互动,要求刑事审判和民商事审判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审判理念和审判方式,支持金融、财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推进城市化进程,妥善处理“三农”案件,土地承包、租赁权案件,资源纠纷案件,以司法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④法治政府的建立,要求行政审判支持和监督政府依法透明行政,加快政府的改革和职能转变。⑤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对我们的管理方式,队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全面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才能在体制、机制、队伍素质和管理创新上做出有效的应对转变,才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公正廉洁司法要求与期望。

4、要立足于依法治国、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社会构建的高度,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要建立在符合国情民意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基础上,而不能东施效颦,盲目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那一套做法。那么这一司法理念的内涵有哪些?个人认为应是党领导下的宪政宪治,民主人权,廉洁效率,司法公正的司法精神和司法观念,以及在其指导下建立的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和司法过程。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我党执政、人民主政、政府行政、民主参政、司法公正的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上,这是对市场经济现代法治内在规律的高度准确把握,反映了党的与时俱进和英明伟大。因为法的本质是治官治权而不是治山治水治电治民,故依法限制全能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行政方式。因此,现代司法理念是以法治权、治官,明晰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则,明确市场经济的各类主体,依法打击犯罪保平安,制止制裁违规维秩序,把社会各种力量纳入有序;是依法支持监督依法行政,而不是使司法沦为工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先生说:建立市场经济,或法治社会,本身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矛盾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到化解矛盾所需要的制度安排。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安排,让各种利益群体公开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党和政府、司法机关处于超然的裁判地位,使矛盾在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依序、理性得到化解。这就需要防止政府部门有自己的利益从而成为某种利益的代表,使党和政府直至司法机关陷于利益的纠纷中。理解了这一点,党领导下的宪政体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审判,公正裁判司法的司法理念就成了常识而不是难懂的理论了。

5、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问题

第一,从司法角度讲,所谓“效果”是指法律功能的实现。正如我们讲审判效率指的是正效率一样,所谓效果通常也是指的正面效果。任何法律都具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双重功能,人民法院一方面通过公正司法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使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得以实现,也就是使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则是审判工作社会效果的体现。一般来说,当社会关系比较稳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时,法律所具有的双重功能处于高度重合的关系,司法实践中也比较容易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如上世纪五

十、六十年代,姑且不论当时法制如何不健全,“*”中又被砸烂,但因当时的政治,社会价值被强行统一,你怎么判,都不会出现两个效果的矛盾。相反,在社会转型期,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社会关系极不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就经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案件,从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社会认可程度不高,有关方面意见较大。因此,要跳出法院来思考法院,跳出案件研究案件,自觉从整体上全面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第二、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并不违背法治原则。法治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而所谓公正,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解释,就是不偏不倚,使每个人“各得其所”。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通俗讲就是“去其两头取其中”。对民事纠纷的调处,非得分清是非责任是调解不了的,只有促成妥协,才能和稀泥,达成利益上各自能接受的一致,当然要当事人自愿,注意方法,不能强迫、强制。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工作,在公民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平衡,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中庸之道”,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体现法治精神。这也是法院庭前调解,诉讼调解、执行和解的思维理论基础。

第三、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来看,法律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就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在西方法律史上,曾出现过“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概念法学”与“现实法学”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争。前者强调法律效果,认为法官的职责是“执法”而不是“造法”,法律适用就是运用三段论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其目的是要限制法官的司法权,防止法官借口维护公共秩序而侵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后者则是强调社会效果,认为法官的职责是要维护社会正义,因此法律适用中应当把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公共政策与社会正义理念结合起来,通过能动司法,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衡量法律效果的标准是一个逻辑标准,具体是看法官作出的判决事实是否清楚,选用的法律是否正确,法律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而衡量社会效果的标准则是一个功利性的标准,主要是看法院判决作出后,当事双方的矛盾是否有效地得以消解,是否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法律秩序的裂痕是否恢复到正常状态,社会各方面是否认可法院的生效裁判。(2)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严格法条主义”与“自由裁量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法官如何运用好自由裁量权,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关键。换言之,严格法条主义根植于大陆法系的司法传统,为防止法官素质不高、自由裁量度太大,法律要严密。法官判案适用法律就如同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把案子当硬币投入法条的售货机中,掉下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判决。自由裁量主义是英美法系的典型思维、寄望于法官的内心自省、法官的责任,学识智慧和法官的正直。假设好法官、资深法官判出好案子。在国民综合素质较高,法治氛围浓厚,司法权威较高的地方、两者的冲突不大,尽管一个案子判下来社会效果不好,但大家议论一阵子就过去了,如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刑事宣告无罪,民事又判赔2500万美元。这样的案子在其他国家是绝对不敢这样判的。在法治传统不深的地方,二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处理不好会直接否定法律权威,产生反社会、反法治的社会效果,故本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民事司法审判是必要的。第

四、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官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和一个加强。“五个转变”:一是在认定事实过程中,法官要善于实现从“职业人”向“理性人”转变。法院判决的对象不是法官自己,而是不精通法律的老百姓。判决只有被普通公众所接受,才能获得正当性。这就要求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不能仅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去获得内心确信,还要以一个理智正常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判断问题,才能得出贴近百姓生活的判决结论,才能被当事人所接受。二是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实现从“审判者”向“被审判者”的转变。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张明楷教授指出,当法官运用文义解释和论理解释的方法获得一个结论后,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不会感到吃惊,就说明该解释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法官不能老是站在审判者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该经常作一些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结论是否正当。三是要实现从“审理案件”到“解决纠纷”的转变。任何案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现实发生的利益纷争。对于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法官来说,审结一个案件并不难,但要有效消解当事双方的利益冲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却需要充分运用法官的智慧。法官面对一个案件时,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而要把它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纠纷;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当事人,还要看到每一个当事人的背后还站着无数个潜在的利益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透过冰冷的卷宗看到其后的民生、民权、民主问题,从而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四是要实现从单纯的“法律思维”到“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纠纷都不是纯粹的法律纠纷,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事件,如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就有不少属于经济体制转轨所形成的“结构性破产”,准确地说,是国家将体制转轨的代价转移给企业职工来承担。对这类案件,只有将法律与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地予以解决。同时,社会转型期的法院也不仅仅是一个审判机关,法院除了具有运用审判手段解决案件的司法功能外,还肩负着社会管理的政治功能。因此,无论是从案件性质还是从法院功能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法官必须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结合起来,不仅要善于从“案件之中”来研究案件,而且还要善于从“案件之外”和“案件之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思考问题,决不能就案办案、机械司法。五是要实现从“重判轻调”到“调判结合”的转变。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法院判决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基于这一严酷的现实,调解结案就是法院和法官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诉讼调解在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所谓“一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著名法学家华伦滋曾经指出:“判决理由是区分司法擅断与司法民主的分水岭;如果判决可以不给理由,所谓权利保障和上诉审查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判决说理是程序“吸收不满”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程序具有“作茧自缚效应”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法官不在判决书中对当事双方的争议一一作出回应,那么,审判程序不仅不能吸收不满,反而会将不满集中到法官身上,使法官和法院成为诉讼双方攻击的对象。判决说理的实质在于说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使当事人服从法律,养成守法的习惯。因此,判决说理的关键,就是要将法理与情理结合起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司法裁判的亲和力。正如古人所说:“法乎于情。”真正的法理和情理是相通的,否则法律就会寸步难行。但要使两者有机结合,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非凡的洞察力。所以说,审判是一门艺术,判决说理是法官智慧的集中体现。在这方面,英国贵族法官丹宁勋爵写的《法律的训诫》和《法律的正当程序》,其中所引用的判词十分精彩,可以说是情理交融的典范。

综上所述,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民法院工作,建设和谐稳定、民主法制的公平正义社会,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职责与任务,当中刑事审判的核心是惩治犯罪,实现司法对人权的保护,严肃执法非常必要和重要。民事审判中制裁违规,示范规则是必要的,但在民法规范不完整、不系统,要靠政策条文来指导补充的社会转型时期,民事审判的难点在于许多案件的处理无法可依,单靠不停修改的法律无法囊括复杂的社会经济事务,仅考虑法律效果的司法追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从本土的文化传统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精神,最后总是在武侠复仇,好汉结拜,急公好义中得到弘扬。其实这种精神恰恰促成了法律规范、法制意识的缺失,以致于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法治意识一直是稀薄的。由于法律精神的缺失,法治传统的缺失,公众甚至相当文化层次的公民往往以情理来理解法理,却不能理解和接受法理是不能掺杂情理因素的。法律追求的是千万个具体案例后抽象的社会价值的公正,情理则是以身边的个案来判断司法审判是否公正。这就要求我们只能立足于情理为大的国情,以及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缺乏的现实,通过法官的刻苦努力,把抽象的法理,理想的公正价值追求,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转换表达为公众可以接受的情理,或追求二者交合的最大化,以增加审判工作的接受度,从而提高法院工作的公信度,即使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使司法工作的专业性,封闭性与社会公众的普通性、直观性得到通畅的、通俗的交流,从而得到必要限度的理解。做到了这一步,法院自身工作的艰辛、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公正价值、理想追求与社会对司法效果的认可落差就能逐步缩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中央政法委继2005年部署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公安机关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在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尤为重要。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市政法委的领导下,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的思路,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主线,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组织开展“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等活动,全市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确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公安队伍在执法理念和执法实践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的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特权思想严重,人权意识淡薄,政权意识模糊;有的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在执法中“不文明”、“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执法办案粗糙,执法水平偏低等等,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究其原因,就是与一些公安民警的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执法思想问题,有利于引导广大公安民警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确保实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实践经验,并在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可以说,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民警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一项新举措。

首先,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准确把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内涵。这说要求我们公安民警应该努力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其次,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我们只有立足实际,扎实勤奋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才是服务于民,执法为民。所以在公安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做到文明执法。

第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做到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合法。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秉公执法,出于公心,态度公允,在执法中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实现公正与效率并重。

第四,树立服务大局理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人民警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本职工作干好,把职责履行好,把职能作用发挥好,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营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五,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

全心投入到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中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自查剖析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局党组的部署下,我参加了教育动员大会及专题辅导,深刻领会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澄清了模糊理念,进一步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就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对依法治国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理解,就本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剖析如下:

回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岗位,认真对照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思想上

对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认识紧、迫性认识不深。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钻研不够深入,缺乏“挤”劲和“钻”劲,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未能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理念。

二、在工作上

工作纪律比较松散。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要求自己,有时犯点小毛病认为无关痛痒。对待群众有时不够热情,服务不够到位,没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的理念。

三、在作风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理解不够深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找不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一是对工作有畏难情绪,出现工作应付式现象,仍然满足于上传下达的陈旧工作方法和思路,对如何工作思路不够清晰。二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缺乏与人沟通,积极性不够主动。三是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改善,对一些牵涉到其他部门的工作未能主动协调办理。未能牢固树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的理念。

四、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学习理解不深刻,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认识不够,虽然对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一信念坚定不移,但结合实际运用不够。

我觉得之所以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淡漠,放松了学习。自认为自己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业务基础,能胜任本职工作,因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是务虚的,业务学习才是务实的,而没有深思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上面领导的事,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许多内容又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更谈不上正确理解,而且还忽视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工作的巨大指导作用。缺乏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服务意识不够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得不够牢。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也就行了,而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放松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追求 。

三、世界观的改造上有差距。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刻学习。经过党多年的培养教育,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政治上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但是与现实比较,又觉得一些理论与实践对不上号,找不到答案,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而感到困惑时,往往不能将这些问题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去判断,导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起色不是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我明确了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脑海,认真把五个专题学好,弄懂。在实践中时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身作责,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干警。处处以大局为宗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率先做好社会行为规范。要让人人向我们看齐,以我们为榜样。

三、执法为民思想要放在口上,攥在手上,实践在行动上。要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让老百姓满意。不能成为落后分子。要勇于成为英雄,成为别人的表率。

四、在执法中坚持公平,坚持正义。这是司法干警执法的灵魂。否则我们的行为必然成为老百姓不满意的话题。因此要时刻以公平,以正义处理好每一件事。

五、要时刻宣传,努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把党的温暖送给老百姓。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到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让老百姓感到生活的幸福和美满,这跟党的领导是绝对分不开的。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体会

------------------

中央要求,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因为政法队伍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坚强力量,更需要用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特别是检察机关,还担负着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搞好法治理念更有其特殊的意义。现就牢固树立荣辱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浅谈一点学习体会。

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它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去做。道德作为人们内心的调节器,解决个人的心理平衡问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幸福程度。一个人有三重生活空间,就是家庭、工作单位、社会,在家庭里面需要遵循家庭的伦理道德,在社会需要遵循社会公德,在工作单位需要遵循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军人的职业道德是“英勇善战、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保卫祖国”。我们检察干警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廉洁自律、公平正义等等。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方略相结合的需要。我国在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后,在2001年又确定了另外一个治国方略,与依法治国并行,那就是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当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这段话说明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和法律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一个国家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孟子有一句名言:“徒法不足以自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光有好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看法在实际情况下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法要对社会起作用,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要自觉守法;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的信念保证法律的遵守。

二、加强检察机关职业道德建设是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我国当前国情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规则已经失效,一些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混乱或真空。改革开放28年,我们在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在全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师德沦陷,医德沦丧,商德沦亡。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或者荣辱观界限模糊,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八荣八耻为基础,大力加强政法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今天社会诸多价值观念评价标准的构筑与维系,它的深刻意义在于唤醒我们的耻辱感。

三、加强广大干警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全社会道德文化素质的需要。政法机关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干警是国家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干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群众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先进人物的德行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冲击力,变更整个社会风气。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干警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人民检察官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党中央在借鉴世界法制文明的基础上,所概括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顾全大局、党的领导的法治理念,实际也是对政法干警的道德要求。广大政法干警要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进一步提高对法治理念的理解,找出自己思想道德上的差距,勤于学习,迅速提升高度负责的道德精神,争做新时期模范恪守职业规范的政法工作者。

第11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廉洁自律 公正执法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深刻感悟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使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上有了新的提高、新的认识。在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中,我能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的涵义,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这些都给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全党必须从巩固、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共产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成为广大公安干警的表率。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要公安工作中坚持不懈地抓好自身的法治理念建设,就一定能够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到实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现实条件下,作为公安干警,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公正执法,作为法律执行者,其执法公正与否对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显示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推行程序的一个窗口,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必须严肃公正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二是要采取必要措施教育人民知法、懂法,强化法治意识。当前,一些法规法令遭到破坏和违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家还普遍缺乏法治意识。要依法治国,每一个人必须增长自身的法律知识,强化自身的法治观念。

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公安干警要真正落实执法为民的各项要求,要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要作到立足本职,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严格执法,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公安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恪尽职守,预防和惩治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公安机关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在公安工作中,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指向什么;人民群众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我们就重点整改哪些方面。

文明执法、树立形象。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有助于化解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信任。执法工作遇到大量的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干警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办事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考虑要细致。要多给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添麻烦。要注意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大多数当事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公安干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位,多数当事人都能自觉接受和履行处理决定。反过来,即使案件处理结论是公正的,只是由于干警的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也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上诉、申诉甚至形成上访。更有甚者,有的干警在工作中,粗暴对待当事人,不但没有实现执法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文明执法,事关重大、意义重大。

清正廉洁,反腐倡廉。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安干警必须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公安机关肩负着反腐倡廉的重任,每个干警都应该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的修养,既注意八小时之内的公正形象,也要注意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清廉。要树立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理念,在自己的岗位上永不停步。执法永远是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5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都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扬和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好作风,摒弃和改正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不良工作作风,全面认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做到人民满意。

第12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2007-02-16 10:37:2

4——浅谈公平正义的认识

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政法干警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旨在全面提高检察干警政治素质、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

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权实际运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因此,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检察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检察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检察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检察人员在行使检察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

度的理解、对检察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检察权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检察改革的成败。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检察制度之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检察制度。而有什么样的检察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下面我想谈一下对公平正义的粗浅的理解。在百姓的眼里,检察官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国家检察权的行使者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检察官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就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和较

娴熟的业务能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察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检察官要树立公正的理念才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职权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检察官进行行使检察权的精神和灵魂。检察干警应当牢固树立”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执法为民,服务社会,执法人员要学会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息讼宁人,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如

何做到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基础,所以说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行使检察权活动。所以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作出公正的处理。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办事,检察机关按照诉讼程序办理案件,本身就是实现法的公正价值的要求,同时严格遵守程序才能保障行使检察权的公正。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行使检察权,才能实现行使检察权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

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我们每一名检察干警要珍惜这个机会,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执法理念,扎实地履行好权利与义务,把检察职能落到实处,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第13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幼儿园实习英语教学活动总结

一周实习过程(2010年11月18日到25日)中,周一和周二我主要是熟悉了下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和小朋友进行沟通对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以往他们的教学模式(非bilingual teachehing),以及个别特别优秀幼儿进行了了解(即利用蒙式教学理念来带动其它幼儿的作用)。

周三第一次试教。也是我正式第一次给小朋友上英语课。教学内容是“my clothes”。

因为是之前面试小新星准备片断教学的内容。虽然面试没用到。但是由于曾向羽姐姐学校老师请教过。再加上剑桥新书发布会时所听取得一些别的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所以我对于这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头绪的。

我真的发现一个老师要进步的快。实践加上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交流。进步得幅度远比纸上谈兵来的大。

第一上课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是觉得喉咙有点累。对于幼儿的掌控虽然还不够,但是对于我第一次上,且她们班人本来就多,平时的常规也不是太好已经算是还可以的。中间竞赛游戏过程中自己对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还不是非常的顺,中途还会自己呆那想下一步该怎样。此外,原设定的目标未达到。本来准备教授的句型未教。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接受力不强底子不够扎实二是由于自己的在课程程序设计上的问题。

周四的第二次试教最大的个人感受是上课上着上着自己觉得乏味,内容的安排上又些混乱。

后进行反思发现乏味的原因是我过多的进行个别的操练。所以我读的比幼儿还多很多过多重复的东西让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无聊。但是对于这点我个人觉得个别操练是对于每个小朋友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会很又帮助,同时又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我读的多,那么有利于他们对于语音的掌握.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在公开课上. 周五我主要是听了其他根我一起来实习的几位同学的课和谢老师(荷花幼儿园在职教师)的点评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主要总结归纳在英语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要注意中英文对照或者是将实物与单词的对照来教授.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单词或句子的含义. 2.创造情景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幼儿注意力.情景要串起来,要和逻辑。例如在教授新单词时可以由前一个单词通过故事讲述或者提问引导等方式引入

到下一个单词教授。由前面的引后面的,又由后面的来复习前面的,融会贯通。 3.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个别发音(单词中个别音标的发音)要及时纠正,但是不要否定幼儿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在跟个别幼儿进行交流时还是要注意全体,例如在个别幼儿在回答你的提问时可以要求大家作小老师看看他说对了没,这样不会让其他幼儿觉得没事可做而注意力分散. 5.要让幼儿大声的开口说英语但是不能喊叫。篇二:幼儿园实习英语教学活动总结

幼儿园实习英语教学活动总结

一周实习过程(2010年11月18日到25日)中,周一和周二我主要是熟悉了下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和小朋友进行沟通对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以往他们的教学模式(非bilingual teachehing),以及个别特别优秀幼儿进行了了解(即利用蒙式教学理念来带动其它幼儿的作用)。

周三第一次试教。也是我正式第一次给小朋友上英语课。教学内容是“my clothes”。

因为是之前面试小新星准备片断教学的内容。虽然面试没用到。但是由于曾向羽姐姐学校老师请教过。再加上剑桥新书发布会时所听取得一些别的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所以我对于这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头绪的。 我真的发现一个老师要进步的快。实践加上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交流。进步得幅度远比纸上谈兵来的大。

第一上课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是觉得喉咙有点累。对于幼儿的掌控虽然还不够,但是对于我第一次上,且她们班人本来就多,平时的常规也不是太好已经算是还可以的。中间竞赛游戏过程中自己对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还不是非常的顺,中途还会自己呆那想下一步该怎样。此外,原设定的目标未达到。本来准备教授的句型未教。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接受力不强底子不够扎实二是由于自己的在课程程序设计上的问题。

周四的第二次试教最大的个人感受是上课上着上着自己觉得乏味,内容的安排上又些混乱。

后进行反思发现乏味的原因是我过多的进行个别的操练。所以我读的比幼儿还多很多过多重复的东西让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无聊。但是对于这点我个人觉得个别操练是对于每个小朋友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会很又帮助,同时又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我读的多,那么有利于他们对于语音的掌握.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在公开课上. 周五我主要是听了其他根我一起来实习的几位同学的课和谢老师(荷花幼儿园在职教师)的点评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主要总结归纳在英语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要注意中英文对照或者是将实物与单词的对照来教授.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单词或句子的含义. 2.创造情景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幼儿注意力.情景要串起来,要和逻辑。例如在教授新单词时可以由前一个单词通过故事讲述或者提问引导等方式引入到下一个单词教授。由前面的引后面的,又由后面的来复习前面的,融会贯通。

3.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个别发音(单词中个别音标的发音)要及时纠正,但是不要否定幼儿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在跟个别幼儿进行交流时还是要注意全体,例如在个别幼儿在回答你的提问时可以要求大家作小老师看看他说对了没,这样不会让其他幼儿觉得没事可做而注意力分散. 5.要让幼儿大声的开口说英语但是不能喊叫。

6.要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幼儿的道德品质以及常规上的教育,例如我在跟幼儿进行拍卡片读单词的游戏中,幼儿使劲的拍打卡片。此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引导。 7.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的去运用自身的和与幼儿生活相接近的事物来做教具。这样即便利又有利于将英语教学融入于日常生活中去。 8.开始上课前应该先让幼儿休息,把心静下来。然后有激情的进行greeting,greeting要让每一个幼儿的注意力都到课堂上来,才开始进入到下一步。这时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步骤之一。篇三:幼儿教师班级管理实习总结

幼儿教师班级管理实习总结

我怀着一份虔诚以及对教师这份神圣工作的向往,开始了我的实习工作。我的实习工作从6月31日开始,到7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星期。我实习所在的单位是哈尔滨市省政府第一幼儿园,这是省政府机关直属幼儿园,她是一间美丽的幼儿乐园。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我人生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而且使我获取了幼儿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为我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的财富。

幼儿园指导老师安排给我的实习主要任务是对小一班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经过六个星期和小朋友的相处,我发现幼儿园小一班的小朋友都将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不仅听我的话,使我的教育管理实习工作顺利开展,他们还经常找机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我分享,看到他们围住我不停叽叽喳喳的欢笑声,我心里感到高兴无比。现将我的实习情况总结以下:

一、对幼儿进行班级管理,爱与夸奖最重要。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多么的重要,而幼儿感受到老师“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老师的夸奖!本着这个原则,在对小一班的班级管理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把爱心小兔带回家”的活动。

实习的第一周是见习周。我首先听取了幼儿园指导老师给我介绍的幼儿园情况和对教师的要求,听取了小一班原班老师给我介绍的班上幼儿情况,也见习了小一班老师给幼儿组织的一日活动情况。在实习第一周,我了解到:这个班的幼儿比较好动,平时纪律较差,班上的孩子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家长们对于这种情况也颇有微言,认为班上老师管理不力。面对这种情况,我该如何管理好这个班呢?是采取原来班上老师的一贯做法——批评教育?甚至罚站、罚蹲?还是另外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呢?而最好的方法又该如何去做呢?哪几天,我脑袋里一直回旋着这些问题,我总在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希望得到老师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最希望老师怎样

做?思索的结果,我想,这或许就是答案——爱与夸奖。我决定就这答案来尝试改变当前的局面,于是,在又一轮的思索后,一个想法在我脑中出现了。实习的第二周,按计划该由我开展小一班的班级管理工作了。这周星期一的班会课上,我微笑着拿出了一个手制小白兔,并模仿着小兔的动作及语气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一只神奇兔吗?我呀!可以听到人在心里说的话?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小朋友们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看着这只“神奇兔”。这时“神奇兔”又说话啦:“小朋友要是不相信,我现在就来听听*老师的心里在说什么,好吗?”这时小朋友的兴趣可完全被调动起来啦,他们齐声说:“好!”“神奇兔”来到我的胸口听了听,然后神秘的说:“呀!小朋友,*老师心里在说——我最爱小朋友啦,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批评小朋友,如果以后哪位小朋友在哪一方面表现得有进步了,比如上课比以前认真啦,或者不打架啦,*老师就会送给他一份“爱的礼物”!”“爱-的-礼-物?”“是什么呀?”小朋友纷纷议论开啦。这时我拿出了我提前预备好的,用各种不同颜色bb纸做成的小兔贴纸,对小朋友说;“爱的礼物就是*老师亲手做的,哪里也买不到的,哪个老师也没有的小兔贴纸,这小兔贴纸以后听到*老师最爱哪位小朋友,它就会跟谁回家,还会送这位小朋友红花贴在我们的红花台上。到时候我们来比比看,小兔最喜欢跟谁回家,谁的红花最多,*老师最爱哪一位小朋友,好不好?”小朋友涨红了小脸直嚷到:“好!”

这“爱的活动”在小一班开展以后,我仔细地观察每位小朋友的表现和他们的变化,如我所盼望的,情况果然渐渐好转了:经常打架的**逐渐减少了打架的次数,上课爱讲话的**上课也变得专心了,连最麻烦的**也在这爱心小兔贴纸的威力下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是个调皮小朋友,上手工课,他喜欢拿剪刀去偷偷剪旁边小朋友的衣服;上画画课,他喜欢用蜡笔直接在桌子上画画;吃饭时,他把他碗里的饭偷偷倒到别人的碗里??,这样一位小朋友真的让老师伤透了脑筋。

第14篇: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摘录

关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本来想用一篇文章把幼儿园的感受写完,可是发现想说的话太多,只好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来了。

教育理念听起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实际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甚至一个国家的宗教体系和治国精神,如果没有明晰系统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园就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也不会有对自身的明确定位,从而也不会有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一个没有个性的幼儿园怎么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孩子呢?我们在考察幼儿园的过程中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曾经在某公立大园接受了傲慢的接见,关于教育理念的问题人家根本不屑(或许是不懂)回答。我也曾经在某昂贵的私立园问起接待老师这个问题,可是老师支吾着也没说出个一二三四,只是笼统地说了几个比较时髦的词----自由、尊重什么的。可是就在这个园里,玉爹在教室外观察时发现,有一个小朋友看书时把书举起来放到眼前平视,可是老师一定要让他把书放在膝盖上。也是在这个园,我们在参观时,看见一位老师,对一位走平衡木的孩子,露出明显的有点不屑的神情。这样的园,怎么可能给孩子自由,怎么可能对孩子尊重呢?这些事情并不应该责备老师,这都是由于幼儿园没有清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们本身都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什么方式培养孩子,最后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因此在培训教师时没有给她们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办园精神和培养方法,所以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标准可以参照,自然只能靠自己的感觉、爱心,甚至良心。像这样的幼儿园,占了我们考察过的幼儿园的几乎全部。

我从网友那里知道了巴学园,并且深深地赞同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可惜,济南没有巴学园,于是我期待着我能找到一处和巴学园教育理念相似的幼儿园。可是,不管是我的实地考察,还是向同事朋友的间接咨询,结果总是失望。我不甘心把玉儿送到一个千园一面的幼儿园,可是事实上我确实没发现哪一家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能够与我相契合。于是,我在整个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精神饱满,逐渐变得沮丧,焦虑,甚至抑郁。

终于,这一切,在上上个周六,柳暗花明。我在洗手台上发现了一张不起眼的宣传页,是MT(代称)幼儿园的,一看之下,心情大好,她所宣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于是,第二天,全家就去参观了。接待老师姓李,头一天电话联系时,她就说,周末园里小朋友少,可以参观,我们向你讲解一下我们的教育理念。第二天去了之后,果然,与其他园不同,第一件事不是展示硬件设施,而是教育理念的宣讲。李老师说,该园主要秉承瑞吉欧教育理念,也吸取其他先进教育理念的精华,我听后感受主要有六点:第一,给孩子爱,自由,和尊重;第二,倡导亲近自然;第三,倡导室外活动;第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注重情商的提

高;第五,提倡特长的学习;第六,提倡接触不同文化。我看了他们的课程,他们的教育理念的确贯穿于整体课程体系中。后面三个我没考虑过,可是前面三个真真是对我的教育理念的复述,所以当下我就一阵狂喜。

李老师还说,他们都要提前和家长沟通,能接受并配合园里教学理念的才可以入园。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本身占地面积较小,只有1300多平米,所以只招收36个学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建园之初,没注意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沟通,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园里注重亲近自然和室外活动,而且园里本身养了猪、羊、鸡、鸽、狗、龟、猫、兔等动物,又有生态菜园和果树区,而孩子活动时,没有危险时老师一般不加以限制,所以有时身上会挺脏,有的家长接孩子时就很不高兴:怎么身上弄得这么脏!所以后来就一定要求和家长提前有共识了才可以入园。而且如果家长回家不配合的话,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我们交谈时,玉儿已经钻进了羊圈,并且把两只小羊赶到了鸡窝里,她自己也钻到羊住的小屋里去,没有人在意她脚上是否踩上了鸡屎,因为玉儿一直就是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在小区里玩得时候,玉儿爬墙上树,只要没有危险,或是明显的污渍,比如鸟屎之类,而只是普通灰尘,我们就从不管她,衣服脏了可以洗呀,探索的精神被遏制了以后就很难再蓬勃起来。所以在小区鱼池玩冰,玉儿是头一个,玉姥姥和她一起上去玩,我和玉爹也和她一起上去玩,后来看玉儿去玩了,其他的看护人便也带着孩子靠近想让其进去,可是孩子们说什么也不进去----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玩,而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被大人们吓唬过了,制止过了,所以,那种探索的欲望,消弭了。

这让我想起玉儿的游泳。玉儿的胆子很大,早在几个月前,就不喜欢带泳圈,而要摘掉圈自己在泳池里玩,她也比较稳,从没摔倒什么的,我都鼓励她把脸埋进水里,她现在还不肯,只肯埋到鼻子。有些家长看着玉儿这样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他们的孩子要求摘掉泳圈时,他们要么不同意,要么拽着孩子的泳衣,不让走出半米之外。那天有个孩子不小心呛了口水,孩子还没怎么样的,家长大喊大叫起来,结果孩子大哭,其实我觉得,孩子根本不是被水吓哭的,而是被大人吓哭的,大人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孩子,又让孩子对水也产生了恐惧。其实孩子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无助,一次,一位孩子在水中央突然蹲下,整个身体都埋在了水里,过了一会儿,孩子自己站起来了,出来抹了两下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大概她刚才只是玩了个游戏,家长也没有说什么,继续由她玩去。我还见过一位母亲,她和朋友聊天,没注意孩子滑了一下,栽倒水里,她一把捞起孩子,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大惊失色,而是笑着对孩子说:刚才钻到水底下了?你真勇敢啊!抓到小鱼了吗?孩子抹把脸,自豪地说:没有小鱼。没有哭,没有怕,继续玩去了。

由于经常带孩子游泳早教出去玩,就经常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我不爱说话,便总在观察。经过这几年看博客、看育儿文章、观察别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再加上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不断反思,自省,我越来越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孩子相处,实在太重要,这可能不但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养成,也会决定她以后对待问题、处理事情,以及和他人相处的态度和方法。这也是我注重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原因。只有思想上先搞清楚应该怎么样对待孩子,在实际中才可能贯彻。而对其教育理念的赞同,也是我喜欢这个幼儿园最根本的原因。

第15篇:教育教学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我的办学理念及实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发展理想,是指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旗帜,也是一所学校的校魂和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石。形成切实可行的办学思想,是校长有效治校的前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是成熟校长的标志之一。校长只有把握了教育的本质,结合实际理清办学思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才能引领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上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着力提升校长的品位

校长是学校的表率,他的品质、才华、作风、境界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会潜移默化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发展自己。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其行,”校长的一举一动都对教师起着示范性作用。

校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首先应坚持勤奋学习,并做到“高瞻远瞩”。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超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够明确目标,奋勇前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是作为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能;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廉洁奉公是校长应遵循的准则;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不摆架子、与人平等相处是校长治校的基本境界。

二、工作坚持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我注重人的本位作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与教师、职工、学生保持密切沟通,并乐意全身心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使全校上下步调一致,使教师自觉认识到,发展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既是每位教师工作的权利,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心平气和,处处起到带头作用,我们就能受到教师们的尊敬、爱戴,能直接引发教师自觉主动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创造教师进取的氛围

1、注重师德培养,强化思想氛围

“教之道,德为先”。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德行。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师德学习,形成高涨的思想氛围,使教师自觉树立热爱教育,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我们通过知识讲座、学习先进、写心得体会、学习新型的教育理论等方式,激发教师们的斗志,自觉形成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把握、设计自己的人生。

2、突出用心交流,创设民主氛围

“人心顺,心气高”。高度树立民主意识,为教师创设民主氛围,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开设一个学习的大课堂。定期举行教师生活会、经验交流会、校长和教师谈心等活动,成为教师沟通思想、发表见解、交流经验、探讨业务问题的场所、使教师敢说话,敢建议,说话和建议有作用,为此、很多教师能主动在平时向我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甚至能大胆指出我在工作中的不足。

3、观念引领行动,营造创新氛围

没有不变的教育,恪守经验就意味着落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调整为师心态、转变为师观念、提高为师水平、规范为师行为,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敢于超越。同时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深入发展,创设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4、网络强化师资,构建合作氛围

网络拥有巨大的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搭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形成新的交流共享环境:我们提倡教师将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业务资料建立在学校班班通上,把个人的业务活动与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互相交流,彼此发现他人的长处,为自己学习借鉴;教师全员参与了全国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通过网络实现了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从而形成群体发展的态势。。我们注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帮教和辐射作用,抓重点带全面,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

5、科研提升质量,营造研究氛围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要使这教师队伍尽快地磨合成一支富有特色,素质较高,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校长带头学理论,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大力营造科研氛围。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钻研教育理论并用于实践,学校开展了教师读写活动,要求教师每年读1-3本教育专著,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将自己的点滴感悟、教后反思,收集整理,形成观点,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育科研成果喜人。为创设教研氛围,我们还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一节研讨课,一份教学设计,一份试卷分析,一份教学经验总结或班主任工作总结,一篇教研论文)。通过集体备课,主讲教师上课,集中评课等环节,使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研讨课都有预期的收获。良好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每年举行一次:“校级、乡级和县级教师”评选活动,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

6、抓好教学常规,质量塑造形象

教学常规是促进教学稳步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着重抓教学常规的管理、组织、检查来提高教学质量。①管理重在“实”。学校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听随堂课,定期进行知识质量抽查,了解各年级各班科教育教学情况,并要求领导人员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以实现各班、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②组织重在“细”。严格开足、开齐各门科目,严抓了综合学科的教学组织,端正了教师教学思想,消除“主副科”之分的错误观念,严禁随意调课、改课、增减课时。要求每个教师抓好教学的各环节。③检查重在“严”。坚持常规月查制。开学初查计划,每月底查教学实施情况,期中抓整改,期末抓总结。每期末都要针对一期来的常规教学开展情况,展开讨论,提出问题,找出差距,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下学期常规教学管理的努力方向。

7、注重环境建设,陶冶道德情操

校园环境是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我们注重育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同时、我们还注意创设人文氛围,团结协作氛围等。从学校的布局,教室办公室的装修,标语名人诗词名画的装贴等方面,体现人性化特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会说话,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心齐,泰山移。我注重了不同渠道地为教师创设主动发展的氛围,教师们能自觉地在这个良好氛围中得到锻炼,一股良好的教学风气业已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各类奖励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脱离了物质谈精神显然是不够实际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人要事业、工作,也要生活。各种奖励制度的设置,就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对于各类优秀、先进、奖励、。科学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日常行为明确了方向,促进了教师不断向新的级别迈进。

同时,校长要激励教师做事业型教师,让教师把教育当作事业追求,让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工作,而不是迫于情势为谋生需要才工作。教师只有喜欢教育工作,才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才会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积极性才会稳定持久,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在内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办学理念的践行,充分验证学校的发展随着教师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教师主动进取,主动发展,教师的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参加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增强,从而使学校教学成绩取得长足进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管理境界是以人为本的理想境界逐渐形成。我坚信,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胆实践,一定能探索出更加科学的办学方法。

第16篇: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我们把人忘了。我们说,21世纪是数学化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却忘了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我们教学生学语文、数学,却忘了首先教他们学会做人。

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不明白世界是人的世界的人,不配当教师;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的人,更不配当教师。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IQ(智商)占15%,EQ(情商)占85%。我们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IQ与EQ比例多少的问题,而是IQ与EQ的先后问题。EQ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不管你多角多棱,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成国“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中铁剪下平静丧生。“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火柴、打火机,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占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激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我就是太阳,我就是上帝,我就是爱迪生,我就是总统;我一思考,就会灿烂。

学贵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恰恰相反,信书本,信老师,信“标准答案”,连错误的都信了,惟独不信自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喊出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们的学生却少有这种气量。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本质。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塑造民族的脊梁。

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用自己的教法去筛选适合教法的学生,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法,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才。

怎样快速转化差生?把“差”改为“优”,这是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方法。把学生当天才教,你会教出天才;把学生当庸才教,你会教出庸才。

在有的教师那里,他的职责似乎就是挑毛病,找岔。他就在对学生刁难、折腾中生活,还把这种刁难、折腾视为克已尽职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以致在忙忙碌碌中错中错,麻木不仁。

一个人必须感觉成功,才能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课题:数一数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观察能力,体验数学方法多样性发展思维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100以内数量,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课题:数豆子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课题:谁的红果多

一、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课题:小小养殖场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课题:做个百数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 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第17篇: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不明白世界是人的世界的人,不配当教师;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的人,更不配当教师。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IQ(智商)占15%,EQ(情商)占85%。我们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IQ与EQ比例多少的问题,而是IQ与EQ的先后问题。EQ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不管你多角多棱,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成国“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中铁剪下平静丧生。“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火柴、打火机,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占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激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我就是太阳,我就是上帝,我就是爱迪生,我就是总统;我一思考,就会灿烂。

*学贵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恰恰相反,信书本,信老师,信“标准答案”,连错误的都信了,惟独不信自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喊出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们的学生却少有这种气量。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本质。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塑造民族的脊梁。

*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用自己的教法去筛选适合教法的学生,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法,于是筛出了一些不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才。

*怎样快速转化差生?把“差”改为“优”,这是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方法。把学生当天才教,你会教出天才;把学生当庸才教,你会教出庸才。

*在有的教师那里,他的职责似乎就是挑毛病,找岔。他就在对学生刁难、折腾中生活,还把这种刁难、折腾视为克已尽职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以致在忙忙碌碌中错中错,麻木不仁。

*一个人必须感觉成功,才能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18篇: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中央提出要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些方面来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理念,对此,检察机关要加深理解,付诸实施。要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贯穿到执法工作中去,充分考虑社会效果、社会评价、司法权威性,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这次在全省开展的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为载体,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核心的,对全院干警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司法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权威,更好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一次教育和检验,因此,搞好这次学习教育是每一个干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各种利益矛盾仍在分化调整,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相互冲撞,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司法作为党通过法律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关系的“调解器”与“稳定阀”,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对照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学以立德,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紧密联系思想实际,通过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警惕和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不能为钱办案,受利益驱动,更不能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扣押,越权办案。要通过抓长效机制,尽量杜绝和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要通过专项活动探索规范办案,加大办案力度的路子、机制。

二、坚持学以增智,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经济、科技、法律、管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扬弃旧义,探求新知,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判断事物的能力、驾驭工作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树立新形势检察干警的新形象。

三、坚持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学习原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注意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三个专项治理”活动,抓住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许多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有张有弛,讲政策、讲策略、讲方式、方法、办案的艺术,这样才能够使执法办案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党委政府的理解、支持,才能保障我们的工作方向。

四、坚持学以创新,在与时俱进上下功夫。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我要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把教育整顿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整顿的成效体现到提高政治工作水平中去;要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服务全局、公道正派、甘为人梯、业务精通、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以科学的发展观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为主线提高自身素质,以“八荣八耻”观作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线贯彻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服务全局,努力开创检察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检察事业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第19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长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面临的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为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所取代,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成为迫切的任务,党的领导意识和领导方式也应当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常态下的社会管理中,不能再靠个人和个别组织的意愿调动和配置社会资源,调整和规范社会主体之间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否则由社会发展内在本质所要求的效率和公平都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已经清楚地表明:没有一个好的体制和制度,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勤奋的精神是难以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的。和平与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靠科学,二靠体制,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依靠科学的体制。这种科学的体制,包括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生活体制等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形成后,能否得以确立,能否为社会大众所遵守,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体制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就是依靠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规范管理国家事务,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党从大量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民利是党的性质对党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在人民的个体——公民不能直接管理国家的条件下,怎样委托和授予权力,怎样表达和形成民意,怎样使国家的权力运行规范有序,怎样防止公权力的私化和私权力的公共化,怎样维护人民的主权地位和公民权利,这些问题都有赖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不仅要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而且要带头实施这一方略,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中。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首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完全一致的,党并不谋求也不应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规范执掌政权,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防止出现超越法律的特权;就是使党的执政方式符合法治原则,使党的执政活动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就是坚持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程中,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引导国家和社会向着法治化的轨道迈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以及司法机关的关系,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第一,党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要善于把党的主张及时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坚持执政为民,实行依法治国,就要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和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主张的体现,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要确保立法机关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起草、制定、实施法律,使法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

改革开放特别是13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中央和地方党组织还应继续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继续履行好立法职能,力争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 党要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和法律监督职能。在我国,司法机关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审判和法律监督职能的国家机器,其基本职能同样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仅指物质利益,而是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在内的利益综合体。审判和检察机关是从司法的角度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重要国家机关。它们的职能,不能由其他党政机关来取代,党组织应当通过加强对司法机关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积极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来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第20篇: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以前对“新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近两年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总认为教育里的角色只有学生和老师,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组成了教育,现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虑的太浮浅了。当今的教育一定关注要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学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会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导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生是不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同时新教育还倡导学生应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的成长,体验人生真谛,同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说到这个“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上学期带出去的一个学生叫范仁杰,他在四年级的时候,每次写日记都是几句话,内容不是吃就是玩,简直就是在记流水账。可是,通过学校实施新教育,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他有书读了,也读得书多了,每次的暮省日记不再记流水账了,也有话可写了,而且词汇很丰富,习作水平大有提高。我想说这就是新教育的结果。

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生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的书。而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等童年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今年带一年级,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这是一次改革的机会,我们应该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

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 朱教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作为教师,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处处闪耀出睿智的光彩,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的读书习惯、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浸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在道路上不断追求我们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演绎最精彩的教育教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记得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所以,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让反思成为习惯。成长过程反思,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工作过程反思,一个学生、一个教案、一堂课、处理一件事情、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教育理想等等。可以说新教育理念的学习让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

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