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7 08:38:1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汭丰中学吕娟勤

近几年来,我一直教九年级化学,而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反思了一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心。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作业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初中化学又是在初三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又涉及学生升学,时间短,任务重,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备好教材就是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哪些应该了解;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现在的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学过但还没有掌握、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确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是在寒假回来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学生已经在上学期熟悉了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但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教学中确定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化学式的书写,教学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他们无法通过自学获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一堂课的每一环节尤其重要。

1、做好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中塑料瓶的变瘪现象,会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个性质;镁条燃烧发出的耀眼的光,会让学生记忆终身。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应该加以改进。比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多教师就感觉不容易做成功,但只要做以下改进就一定会在2分钟内看见石灰水变浑浊,5分钟内有红色的铜出现。木炭用木材烧制(自己烧制,不能用市场上烧烤用的炭),在研钵中碾得非常细,然后加入氧化铜,充分混合均匀。将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用带有网罩的酒精灯加热,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或者将准备好的混合物,装入内壁附着有水的试管中,然后加热。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如在讲授氧化反应概念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概念中的“氧”这个字,不能只理解氧气,还包括化合态的氧,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作好准备。又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应该先复习氧气的制法,归纳反应装置选择原理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来决定,这样就会使这节新课变成一堂复习课的延伸,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3、语言规范准确,详略得当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抑扬顿挫,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下课铃声,并发出一声感叹:化学课怎么过得这么快啊!

4、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我们现在有教师经常报怨学生很懒惰,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完不成,交作业的时候就照抄。殊不知,学生的懒惰是事实,但学生的情况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经常强调“与时俱进”,我们的作业布置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了,教师的心态也好了,何乐而不为。

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所教学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课堂作业的难度、精度、知识的密集度要科学。否则,量大、太难、知识点过多,学生当堂不能完成,你也就无法及时反馈矫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之,量少、难度小、知识点过少,学生就“吃不饱”,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就浪费了。作业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业量应大一点,难度应深一点;中等学生,作业量、难度适度降低;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能完成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作为教师应该感到很高兴,千万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词语。可不能全班都是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当然,学生作业完成后,更应该及时反馈矫正,真正作到讲一讲,练一练,还要评一评,使知识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过手。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演示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益,必须精心的备课,既把握教材,又知晓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既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2篇: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索光珠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社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他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的不累、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完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由于人数较多,姓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

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态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度的形成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唐伟华同学平时不太安分,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好,我及时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马元元、李靖宇、王佳乐等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通过发挥小组优势。我班的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推荐第3篇:巧用信息技术之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之力 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它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对传统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高

课堂效率

目录

引言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情感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在整个一节课中适时地穿插这样的内容能不断地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调动好了学生的全部激情,调动起了全部学生的激情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过程、及针对性习题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还可以通过大量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也增加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对于复习课和习题课,往往是时间短、内容多;如果教师把相关内容都写在黑板上势必要耗时费力,如果单凭语言叙述,学生视觉感官又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效果也不理想。此时,多媒体教学形式下的习题课和复习课就体现出了它容量大、效率高的优势。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通过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的联想,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微观构成这部分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靠教师组织语言帮助学生去理解,因此缺乏直观感觉下形成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加热后,氧化汞分子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汞原子、氧原子,而后,无数个汞原子聚在一起构成汞这种物质,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样学生既理解分子由原子构成,又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对于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多媒体将这部分内容描述得淋漓尽致,使本来非常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化,本来较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而且更加深了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在课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课件,既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又能加深其印象,助其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情感教育

最优化的课堂结构绝对不能少了道德情感教育。如果说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操作系统”的话,那么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则可以看成是学生学习的“维持调节系统”。在课堂内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能带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它在某种程度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愚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化学的情感,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有许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学生都不可能有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调查表明,此类问题也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此类知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没有直观印象的的难题,还可大大开阔其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各有长短,我并不赞同对某一种方式全盘否定或肯定,我认为重要的是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不同的教学手段各自应遵循的规律,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不同的教学方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弊

远教资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紧密地结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课堂教学容量增大、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学习视野、思维的开拓得到充分发挥。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措施

1.使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

化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工生产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工业流程,如炼铁、钢、煤加工等;也可以根据工业生产实际模拟实物及反应器中的反应现象,可以播放实际生产过程的影片,使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抽象反应变得更直观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牵涉到一些化学反应历程,而化学反应历程又难以在教室里形象展示,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限制,难于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使学生看到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化学反应的实质就要运用动画来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取代方式,通过演示,学生直观的看出为何原子在化学变化没有分裂,只是重新组合便一目了然。

3.把微观粒子变成宏观图示来表达

如: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如电子层、溶解过程等利用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给学生清楚理解的微观现象宏观化、直观化。再如:讲物质的微观构成时,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较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三维图形功能,可以轻易解决上述的化学模型,用可动的不同质量点表示解决微粒组成及其作用力的不同,很好地借用多媒体技术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1.屏幕不能完全取代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绝对不能利用媒体上课就是怕写太多的板书,过分依赖多媒体,没有多媒体就无法上课或无法把课上得踏实,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2.用模拟实验替代全部的科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所以不能用模拟实验替代全部的科学实验。

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只能做为教学手段优化的一种,不能一味追求全过程化。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 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推荐第6篇: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的运用

1国内院校化学教育现状

在我国,化学从初中开始学习,高中达到难度的巅峰,在大学还要作为学科基础课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板书及幻灯片为教学媒介,虽然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学生只注意听讲做笔记,而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文字无法将化学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会感到枯燥,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学的继续开展。化学能做到时刻实验,有些实验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因此,国内院校对于化学教学模式的整改势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学习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由于经费、安全性等限制,不可在必行。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软件模拟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涉及到很对原子移动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只是由教师通过板书绘画出来,缺乏生动性,若采用一些实体设计软件如3dmax将其模拟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则会在多维度上展示其具体过程,增强学生对反应的印象。

2.2电脑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化学中经常会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比如有一项实验是制备氯气,总所周知,氯气是一种剧毒气体,稍有泄露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此,若是我们能将危险的、复杂的、周期长的实验放至电脑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不仅可以加快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电脑模拟实验具有高效率、安全环保等优点,虽不如真正实验动手操作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对优于板书图片教授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实验不是万能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实验还是要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最有意义。

2.3电脑模拟事故现场

教育安全一直是教学问题中的重点,每年都会有师生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教师可通过仿真模拟,向学生展示由于错误操作而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浓硫酸遇水飞溅引起灼伤等,强化学生们安全实验的意识,避免出现以上错误。

2.4模拟化工生产

化工厂出于其机密性和安全性考虑,一般不会同意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工厂,见识生产工艺工程,教师可通过相关软件自行设计模拟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三废”等现象的产生机理。

2.5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校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当堂不可能完全理解,需要其在课后进行琢磨自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在上面上传相关学习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查阅或是线上与老师交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内容。 2.6网络教育资源

现代化教育倡导多元化,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还要自己搜索资料,补充学习。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专业网站、网络数据库,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并与他人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结语

化学知识多而乱,我们要合理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会对化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它,因为化学毕竟是以实际动手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强力辅助,二者需要有机融合,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优势互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合作探究,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最高化,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推荐第7篇:化学学科中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化学学科中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作者

陈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能够愉快、高效地获取知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整合的一些方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整合;互动性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已逐步为广大中小学所采用。初中化学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教学,让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分析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应用化学知识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合理正确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入课堂教学,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三方面: 1:加强备课,分析教材,合理整合 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只顾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产生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的“电脑万能观”,也不能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必须大力加强课前的备课工作。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下的备课不应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国内外的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而更应注重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充分优化教学的过程,创设情景,剖析机理与难点,做到信息技术运用的有的放矢,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我在今年制作《让胃酸不再成为困惑》多媒体课件前,对教材内容中“酸碱盐的分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自创了建模块分类别的设计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象等多种信息集成为整体风格简洁的流程图式分类模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教学质量相应得到提高。

2:注重灵活、加强互动,优化设计

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流课件都是使用微软公司的power point软件,虽然此软件具有易于掌握、操作简单、便于创作等优点,但用久之后会感到,仅使用PowerPoint本身所具有的操作功能,制作出的课件,就象用横具铸造工件一样,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无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情况,在师生交流中缺乏互动性,教师成了“放映员”,失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

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学设计软件的潜力,扩大课件的应用范围,比如在课件制作上可以避免采用剧本式的单线流程设计;也可以充分利用PowerPoint在编辑模式中可以将编辑对象自由拖动的特点,加入一些教学互动设计,如在我制作的《实验装置模块化搭建》、《千变万化的铜》的课件中,我充分发掘了PowerPoint的潜力,在课件制作中设计了多个分支流程,用来对应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对一些找规律,分类别的知识点的教学,加入一些教学互动小游戏,采用灵活切换于幻灯片模式与编辑模式的方法,让学生上台进行拖动图表,进行一些分类别、找规律、连线相互配对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课件的设计制作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剖析机理与难点,做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的放矢,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

此外,也可以尝试利用Flash,Front page等不同的软件,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制作出多元化,具有不同功能的教学课件。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做用和意义。 3:重视参与,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多年来众多教学设计专家的努力,传统教学设计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操作性的独立学科,并且已有大量的专著及教材问世。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而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往往也会退到传统教学设计的老套路,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既是学生的认知场所,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场所,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受到充分的尊重。新课程标准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调控下进行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化学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学生认知活动的这一特点,在教师指导之下,借助各种直观、具体、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体验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主体意识,实现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可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优势,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自主学习,如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与预习工作,由此萌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习对象的主体作用。学习从属于发展。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而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

推荐第8篇:整合化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整合化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金洞初中 李志强

整合化学化学教学资源,恰当运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更多高质的学习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开发和化学资源整合,怎样优化化学教学谈点体会。

一、整合和开发化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整合和开发化学资源,强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增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质量,是优化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化学教学媒体,以图形、图像、声音、色彩、文本等化学教学材料,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感知器官,使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化学教学资源应用到化学教学中, 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用先进化学教学理念,指导化学教学实践

教育化学教学理念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进一步化学教学实践的前提。化学教学提倡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应首先明确及理解这些先进理念,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去思考化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乐此不疲”。 合作互助、双

赢共进, 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内心稳定、快乐和谐。 坚强的毅力、不畏挫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肯于坚持、在学习化学中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满足学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化学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化学教学方法 教师和蔼亲切幽默鼓励, 学习化学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将有助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主动参与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选择化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进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同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于让学生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完成化学教学计划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应该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选择之后整合到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同时,要跨越和超越新课标。

五.优化知识结构,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将知识内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横向联系、纵向递进。通过化学教学计划、讲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研究课、辅导课、练习课、考试课、讲评课、自习课、答疑课、试验课 及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综合比较、拓展延伸、提炼精华。通过对知识的厚化与薄化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和顺化;通过协调的、知识量的积累,使学生的心智发生质的变化

六、培养自主学习化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获得学习化学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熟练与提升的自我管理过程,应该养成习惯, 从而成为自主自觉的学习化学过程。运

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自主学习化学的基本程序分为学习计划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拓展性学习——自我评价。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有计划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通过讲解、训练、鼓励、提高、调整,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计划性的学习习惯 、独立钻研、学求甚解的习惯 、专时专用注重学习效率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和善于向他人请教的习惯。

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应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要在学习中去体验, 要在学习中去实践。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 去培养学生的收集与处理化学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的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 在已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去创造。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去激发这种创造性, 让学生乐于去创造、易于去创造; 体验创造的精彩、创造的激情、创造的奇迹。

七.应用成功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及情感的层面上合理递进,取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的结果。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化学教学,可以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使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互补共进、双赢发展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真实的行为之中。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型化学教学, 学生主动融入与参与, 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化学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综合运用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强调从学生自已的思考与立场出发, 观察生活、关注他人, 观察自然、关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大化学信息的冲击力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集合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控制的技术。它不仅有传统媒体: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的全部优点,而且实现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革新和三维动画技术等有机结合,同时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逻辑关系,使这些本来互相游离的技术在计算机中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教育思想、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学方法、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对实现数学化学教学现代化,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体的素质都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应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情景多层次、多维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会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容量的信息”冲击”。 在虚拟情景中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唤起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当然,化学教学的资源是一个大的系统, 我们需要关注各个方面.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上述关键的化学教学环节, 选择优质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有利于我们以点带面, 事半功倍的优化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小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让猪八戒取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的拿了3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猪八戒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教学课件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也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教师打开“**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推荐第10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与“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这给教育事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机,多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智能工具,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向深入,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下面我通过对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教学带来了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

传统教学活动往往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往往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这种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教师也无从得知谁“吃不饱或吃不了”,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了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价值观、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当前世界上任何流行的东西,得到比书本更丰富、更及时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学习的内容或知识结构。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互助性学习”形成了。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

2、信息技术让“在线学习”成为现实

传统教学一般发生在教室,下课铃响,授课就停止了。“在线学习”是信息技术下新形成的班级、小组人员的组成和教学资料的提供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新的学习模式。课后老师可以把练习题放到自己的博客上,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包括回答问题、删除冗余问题及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学生查询,提供与学生进行在线讨论的接口,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一起讨论疑难问题。可以是老师讲解,但如果老师不在,可以由科代表讲解。教师做的课件也可以放在自己的博客中给学生以提示,学生通过浏览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并依据网上教师给出的思考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待老师回答后即可在网上看到,同时其他同学也能看到同样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同样问题重复提问和回答。

3、信息技术实现了“无纸化教学”

电脑、展示平台让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实现了“无纸化教学”。“教育平台备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又快速又方便而且环保。教师通过“校讯通”和家长沟通,实现“家校合一”。

二、信息技术给教育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1、信息技术让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我比学生知道的多”,我就是权威,不容学生质疑。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一日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再相信自己比学生懂的多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下的失落,甚至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无比尴尬。

2、多媒体计算机大量负面的信息充斥学生头脑

“网上在线学习”学生要用到网络,也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以往,我们学生所接触的大量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报纸、广播和教师,信息的内容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虽然不能说纯而又纯,但至少一些明显违法违规、错误、不道德的信息已经被删除。而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全新渠道,既快捷、又方便,并且得到的信息是未经过滤的\"第一手\"信息,鱼龙混杂,一些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内容的信息。正像因特网发明者所称的那样,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我们要十分注意防范并认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那么如何使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用多媒体上课省事、备课轻松的错误思想。第二,做好一个定位,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为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多媒体。

第11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风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海华

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既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定责任,本文就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随时随地都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也能将许多自己身边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送出去。信息的传播和便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诚信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即将融入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正确的去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在教学中善于去寻找、去发现、去利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点,不让学生感到是在接受生硬的法制教育,从而做到自然而然地渗透,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

一、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知道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差距,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着作权的保护,未经着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和反对盗版软件的法律意识。而在其它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office、图片处理photoshop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因此这一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在公共电脑上,不可以随便修改,删除他人的东西,也不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比如:在《平面图像设计——photoshop》第一节课上,我举了个例子: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因为比较抱歉的长相,多次应聘工作不成,好友劝她用photoshop(简称PS)对应聘的照片进行处理并在网上应聘,思量再三,林无敌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做法,最终以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能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到PS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要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诚实地融入社会,不能去做有悖于道德甚至违法的事。在讲授《平面图像设计》中“图层蒙版”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网络版的“武松打虎”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省镇坪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整个事件中,

雷人的就是这张猎人PS过的有明显造假的照片,为了经济利益,居然有N多官员力挺,人品、官品、道德全抛在一边!通过这个事件,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踏实的工作,面对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诚信和良知,不能“忽悠”别人,更不能“忽悠”自己。

此外,在教学中,为了调节一下紧张的课程情绪,满足一下学生的小需要,让他们自由浏览一下网页或和网友聊聊天,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去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对不熟悉、不认识的人不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并随时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观察。对于这群自以为已经长大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陷入别人设好的圈套。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要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从我们每一节计算机课中,每一次上机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当然,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并不仅仅靠教材、靠教学内容、靠规则、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这样才能有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第12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信息技术 提高教育质量

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校自新世纪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一言堂" 的现象,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在我校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在网络设备的运用上,我们从“应用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从盲目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再到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对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大力弘扬生命环境观,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并积极赋予行动。

2、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的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学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互助合作;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赛讲,借助虚实相谐,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层次和专业水准。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发展思维、开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提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建构认知、发展个性,促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语文课上,积极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与学习课题相结合,在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中形成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与科学方面,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通过运用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书为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和使用BBS讨论的则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甚至有的根本不会用。因此,我校首先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使用阳泉教育网资源及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及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层次。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存取、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与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赛讲,从中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同时制作了一批容量大、质量高、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构建学校资源库,供各学校各网点实时共享。加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抓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把电脑作品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具体的时间、场所和辅导人员,切实提高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层次。

总之,经过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有关学习、探索,我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及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无论教师、学生均呈现了可喜的变化。今后我们坚定不移的将教育信息化进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13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级中学

马永胜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有快捷、方便、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初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重要。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激发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就可以使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观看到事实情景再现,通过视频、动画、声音和图片,让学生再次有重点地观察事实的发展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上初二物理的《序论》时,将天宫一号发射、月球及火星探测的三维动画,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产生蘑菇云等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已变成了现实,短短几十分钟,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如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的大千世界中,生动而又自然地了解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并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上《运动的描述》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一把把它抓了过来”画外音:“飞行员抓到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感

觉非常诧异,在学生惊奇之余,教师提出:“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非常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再用电影《闪闪红星》里竹排在江中漂流的优美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来说,那就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费时、费力,学生感觉知识抽象难懂,学习时枯燥乏味,对学习物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小,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少;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复习课时,由于需要把所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学生听得多,实际动手得少。为赶时间,老师讲得口干舌操,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就可以发挥多媒休技术的优势,把大量的文字描述、资料、图片、试题等制作PPT,通过PPT的利用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在上《力》一节时,为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播放视频“足球运动员开角球,把球踢到球门前,队友冲上前去,用头将球顶向球门,被守门员鱼跃接住。”这一过程的视频片段,让学

生客观地分析在踢球、顶球和接球时,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生动形象的事例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口头表述时间,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

在讲《重力》内容时,可以制作一组PPT,通过演示苹果从树上落下,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人从地面上跳起来又落回地面等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抓准时机,根据幻灯片现象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向下落,而不往天上飞?人为什么会落回地面?接下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东西把跳起来的人拽下来的呢?是什么力量使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最后,依据幻灯片解释疑问:这些现象都和地球有关,是地球在吸引这些物体,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虽然只用了一组幻灯片,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引导、点拨,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增大了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一些实验的可视性差,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磁现象中的磁感线,热现象中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以及长度的测量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可见度,来提高教学效果。如物理课中磁感线的教学,教师演示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要采取拿着实验让学生看或让学生到前面讲台上来看的方法,这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如果适时的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放大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

在光学《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这节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是先演示一个或两个点再让学生做实验,为了让学生能观察物距和像距以及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学生先在光具座上做这几个点的实验,然后连续移动物体和光屏,使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不是同步的,所以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又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完不成实验,影响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进行“模拟”教学,效果及佳,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介绍电流的形成时,可制作电脑动画软件,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抽象的理论得以鲜明的感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实现教和学的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以学生的猜测、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的物理实验中,它能将抽象化为直观,把模糊变为清晰,变静为动,化难为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

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也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盲目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抛弃学生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变相“满堂灌”,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14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专题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庆安一中贾红珍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这种教学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课本知识,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拓宽思维,似乎显得有点呆板和单调,学生学习起来视野不开阔,自然缺乏浓厚的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看好了信息技术的灵活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感觉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教学中,有利也有弊。

首先,我们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传统教学有点一言堂和填鸭式嫌疑,学生学起来感觉有点吃力,也有点枯燥和乏味,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了,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无疑弥补了这一不足。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信息技术教学也有它的不足。

一方面,制作一篇课件,教师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对生物老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显得太累。当然,有人会说,现在我们提倡资源共享,从事教学可以下载利用。说是这么说,但是学情不同,生源有别,下载的资源不一定就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到头来还得自己重新制作新课件。

另一方面,让每一个学科教师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学校教学条件有限,不是缺乏电子备课器材,就是缺乏电教课堂。在一些资源落后的学校要想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再者,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课件开展教学,而且课件制作毕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容纳进去。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又重新闪现出了光彩。

当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过分依

第15篇: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王桂梅 我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的培训和自身的自学,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进修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在教学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趣、高效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为保证上课的质量,我每上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预备,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尽量收集更加广泛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加多的选择。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预备的仗,这些预备工作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对于学生个体,本人加强了对后进生的指导工作,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增强了后进生学习的信心,使其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前进,享受领会知识的快乐。

积极开展教研。作为教研组长,每学期都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工作重点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探讨。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围绕教学论题进行集体讨论,认真学习和研究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教学理论。为尽快进步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仅在本校组织课堂研讨活动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的地方想法设法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获得佳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等称号。近年来获得过佳市教研先进个人,佳市数学学科最佳教师,佳市数学优秀实验教师等称号。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获得佳市一等奖,《角的度量》获得国家级贰等奖。

第16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贵州省平塘县甲桐小学 韦朝英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经济日益增长的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这向当今的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国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本着向成长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求大力普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越性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思索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的知识结构需求转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复合需求,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教育要振兴,国立要强盛,已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声音。国务院落实当代社会科学发展观,我国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求大力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城镇的中小学教育,在当代教育方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不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独到体现

在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改革,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设计开发教育软件的本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通过搭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远程教学工程等将现代教学理念应用于我国具体学科教学之路。可见,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辅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科学化、智能化,其具体体现以下特征:

1.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学校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中小学课程中的各科教学,传统教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中心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禁锢在校园、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压抑了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这种方法老套,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很难向学生传授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这样的教育效果和效率不佳。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色彩、声音、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静止的画面图像,产生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教学则不一样,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因为教学环境、手段的局限,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所谓因材施教,往往很难有效实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智能教育环境,却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假设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时,按照过去的常规教学方法,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教师会安排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或者再布置一定数量的卷面作业,要求学生同一时间完成,从大多数学生情况出发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么同时解决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个体需求,同时又关注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呢?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限制发展快的学生,牺牲发展慢的学生,施行“一刀切”的办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情况就不一样了。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可以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转变为学习技能。

计算机网络环境所建构的智能化环境,在解决差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基于校园网的学生电子档案可“跟踪”学生的行为,中心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爱好和他的档案资料系统综合判断一个学生的能力倾向,并把这些资料及时传递给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家长,甚至学生本人,使各方形成合力,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自我设计的个性化成才之路。

3.培养品质

由于有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理解品质和创造品质,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理解是学习的核心,是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认识过程。由于理解比较深刻,在计算机的参与下,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利用动画设计,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风大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了出来,让学生体味出捕鱼这项劳动的危险和艰辛苦难。再例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讲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教师在计算机中出示了声像结合的邱少云被烈火然烧的动态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静止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邱少云却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燃烧不化,邱少云身体虽然已经化为灰烬,但他这种坚强不屈不死的精神在世人的心目中永不磨灭。从这不难看出,这种直觉思维下的学生从前两点的形象思维上升第三点的精神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培养学生这种爱国爱民,临死不屈的精神。

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懂得互联网的用途之大,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懂得知识,下载知识,把这些生活中人们想不到的,看不见的,身边没有的东西不受时间限制而淋漓尽致再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讲述到有关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人是怎样爬雪山,过草地的?当年的日本人是怎样烧杀抢夺中国?怎样欺负中国的老百姓?解放初期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一番生活景象?原子弹是怎样爆炸的?宇宙飞船升空的情景等等,我们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生活写真通过视频下载,再用计算机与投影仪相结合在课堂上再现给学生,或者刻录成光盘通过电视机再现给学生。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艰苦朴素的真正含义。学生深深感悟到只有努力造就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对得起倒在血泊中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每一位战士,将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二、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课前准备工作及学习的效率,要查找某一个知识,只要在计算的搜索中输入相关的词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剪切等手段轻松地完成自己要找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以往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者询问他人,这样费时又费力,在很大程度上很不方便,计算机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有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例如:老师要求学生给一篇文章划分段落时,这时就需要有划分段落方面的知识,而恰巧学生此时正忘记的话,计算机对此会立即给予帮助,只需打开网页,点击“知道”,输入询问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不懂的词语,不认识的字,近义词、反义词等,计算机给你提供一本在线大辞典。在平时,我们只能请教词典这位“老师”,而利用计算机,即可知其义,这些只在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内即可完成。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为我们提供你所想要的知识,如此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计算机的知识量很大,有数据显示,一个人要想过目英特网上的全部知识,需要700年的时间。我们平时只限于书本,且有时还要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知识面狭窄,也难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利用计算机知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由此,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在接受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时,而很快就能理解和解决。

首先,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时常会为多次教给学生同一知识仍然掌握不了而烦恼,计算机则不然,只要学生不会,即可在任何时间请教计算机这位“老师”,而它则会不厌其烦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再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而计算机则可以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其次,从教学手段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的备课手段、作业手段、评改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全面,以面对面对学生讲授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变为以准备新材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选择知识和使用多媒体、掌握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等为重要内容,进而让教学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化难为易,轻松突破教学难

在进行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多媒体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具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形象、清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起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明白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讲授内容由景入情,言简意赅的作用,是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已由讲授型向创新型发展,它不仅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更多的能让学生手、脑、心、眼运用为一体的操作过程。它可以把教师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表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能把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比较。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表现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的途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之所以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软件制作与内容相一致动画效果,把比较抽象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得更加透彻。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对“年、月、日”“闰年”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加以理解。在教学中利用Flash或者3D Max自制教学动画课件,向学生们展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的动态影像画面,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抽象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奇妙的宇宙充满了好奇,还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2.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用直接形象的画面与抽象的文字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学习《火烧云》一文,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时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时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视频。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有了对火烧云深刻的了解。

3.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家、林、房„„字的教学,可以用动画生成,将几部分形象地组合生成;或者利用相应的视频将这些字以会意形象出现。再如《美丽的公鸡》一课中“啄”字,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忙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的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虫子所在的这一“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知识的内在魅力。计算机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让感觉、知觉、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处于兴奋状态,使他们形成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通过计算机与投影仪的演示,首先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是由若干个单位为1的小正方体任意拼成。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判断正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体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方体。提醒学生注意和长与宽数量相等的一层正方体有几个?再看看与高数量相等的有几层?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得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再乘以高的计算结论。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方法与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现代教育的各种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探索研究的氛围,既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主动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形象直观物体展示面前,又能抓住解决问题关键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还有在很多的情景教学中,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行程”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小明骑自行车与汽车“相向、向背”的运动情境,或者小明骑着自行车在以多少相同的速度走过了多少路程的运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和“相遇问题”的题意和算理,这样,既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又能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的授课以及学习方式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联系起来。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方式不但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课堂上真正做到以教为辅,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如小学语文课中的《日出》一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展示天上有个既光亮又大又圆的红球慢慢儿从天际边升起来的美丽景象,再用语言文字把它描述绘出来,学生就会对日出的特点有明显认识,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去想象,去联想,去思考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一个人被激发的时候,都拥有一种巨大的能量,那就是潜能。而对人的行动、兴趣、爱好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潜意识层,潜意识层支配人的习惯性语言、动作、行为等,潜意识它偏爱生动的,富有感性的,有趣的材料信息,在教师用语言输入给学生的同时,把这些语言信息制作成画片、动画、图像等,这种声色具备,趣味莹然逼真的效果容易被学生的潜意识接受,而被潜意识层记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磨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无比的空间。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更加能再现枯燥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7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潍坊市电教馆

刘德超 (2004年4 月

讲稿)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

结论:

1、只能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

2、多媒体投影是教的辅助手段

3、是现在乃至将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有教就有学,有学可以无教)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择的课题内容不能发挥多媒体投影教学的优势

2、代替其它常规媒体(板书、实验、投影器、录音、录像等)

3、课件质量不高

(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技术性、艺术性) 结果:提高了教学成本,却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三)今后应用建议

1、认真选择课题

在备课时,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反复比较,选择使用多媒体投影教学效果好的课题,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精心设计课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并呈现出来。

3、尽量采用成品课件

对成品课件采取“一引、二用、三改”的使用原则,减轻教师的负担。

“引”――引进;购买、交流、网上下载(包括小工具、小软件)等多种渠道。

“用”――使用;引进后必须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体会和鉴别。不能以任何理由束之高阁。

“改”――改进;使用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完善,成为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

4、支持并服务于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应包含:网络环境、课堂环境和人际环境。 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教学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课堂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空间。师生集于一室,继承了传统课堂的特点:易于交流、调控 1 和互动。

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改变传统课堂的主要向老师学习的方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了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使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结论:

1、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学生: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媒体: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2、改变教学的进程结构

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从单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单纯重视一般要求转变为重视个性发展。

3、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网络课件的质量和教师主导(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

4、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学校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用于网络课堂教学的网络资源非常缺乏。

2、多媒体投影教学网上搬家,造成浪费。

3、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自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4、教师对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调控不得法,驾驭不了课堂。

5、许多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而无网络课堂教学平台。

结论:目前许多学校网络课堂教学表现出“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

(三)今后应用建议

1、必须安装能够满足网络课堂教学需要的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应依据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教学过程。

2、下大力气解决网络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主要靠自制、协作和交流。

主要设计制作针对一节、一章或某一专题的网络“小池塘”。 形式:课件、网页、专题网站。

结构:模块结构、菜单结构、层结构、网结构。 设计制作网络课件要注意的问题:

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和处理设计制作中的一切问题。

使用多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学习内容都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利用超链接技术体现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翻屏或翻页。

利用网络特性,设计有效的交互活动;包括网上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反馈评价形式要多样、反馈评价的出现要适时、恰当;

提示说明或导航要清晰、恰当、要有层次。

3、教师要设计好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即教学环节、节奏、时间安排等。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

2 调控的方法是针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适时在网上发布教学信息和资源,依情修订学习内容、学习指导,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进行答疑、发布练习和评价等。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控制学生学习时间来实现的,规定具体的学习时间以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的有序进行。

5、教师要在网络课堂教法上创新。

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创建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网络课堂教学法举例

一、指导自学法

此法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适用于初步接触网络的低年级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导入课题

2、提出目标要求

3、指导上网学习

4、检查自学效果

5、网上巩固迁移

课例一

《鱼》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语文》

课例三

《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语文》

二、自学讨论法

此法通过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然后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适用于有一定网上自学能力的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引入

2、自主学习

3、协商讨论

4、巩固迁移

课例一

《鲸》 小学《语文》

课例二

《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

三、引导探究法

此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基本步骤:

1、提出疑惑事件

2、确认研究对象及条件

3、收集资料验证因果关系

4、组织和形成解释

5、分析研究过程

6、应用研究成果

课例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初中《几何》 课例二 《死海不死》 初中《语文》

3

四、置疑发现法

此法是让学生在网上创设的情境中去观察发现新知识,验证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

2、研究发现新知识

3、验证新知识

4、应用新知识

课例一 《平面构成——特异》 小学《美术》

课例二 《勾股定理》 初中《几何》

五、设问解疑法

此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寻求答案,再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上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探究解决

3、交流讨论解疑排难

4、总结升华拓展迁移

课例一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小学《语文》

课例二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课例三 《无限宇宙》小学《自然》

课例四 《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

六、任务驱动法

此法主要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任务完成了学习目标也随之达到了,是增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好方法。

基本步骤:

1、提出任务

2、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3、交流学习收获

4、展示任务完成结果

课例一

《制作墙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

课例二

《黄山奇石》 小学《语文》

课例三

《网上游天下》 初中《地理》

七、问题解决法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经验中提出问题,并基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问题的求解。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明了学生的经验状况;

2、从经验中把握问题;

3、获取(或联想)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4、给出解决问题的引导和提示,正确地展开问题解决的过程;

5、总结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课例一 《太阳》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十进制计数法》 小学《数学》

课例三 《太阳系》 小学《自然》

八、协作研究法

此法的核心是让一组学生“共同”去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去完成各自对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步骤:

1、明确任务

2、小组计划

3、协作研究

4、成果汇总

5、最终评价

课例一

《文化》 高中《政治》

课例二

《地震》 小学《自然》

课例三

《我看明末农民战争》 初中《历史》

课例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初中《地理》

九、资料归纳法

此法主要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资料中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找到规律,形成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基本步骤:

1、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2、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应用结论

课例一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学《语文》

课例二 《年月日》 小学《数学》

十、概念获得法

此法主要借助网上的大量资料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并应用概念去研究解决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呈现资料和概念确认

2、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

3、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课例一 《三角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

十一、加工记忆法

此法主要利用网络提供多种情境,遵循记忆规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提供识记材料

2、建立联系

3、扩展感觉表象

4、练习回忆

课例一 《At the Zoo》 小学《英语》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编制的组织方法 统一研究规划,分工协作开发,共享平台应用,综合进行评价,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 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领导、教师、技术人员、教育专家相结合

(二)应用范围广

不仅课内能用,课外也能用 不仅教师能用,学生也能用 不仅校内能用,校外也能用

网络化课堂教学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

2、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4、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按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5、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生分析,把学生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认知工具:情景创设与探究工具;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发现和探索工具;交流讨论工具;知识建构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如:

提供真实活动的复杂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与实际)。

­提供社会协商作为学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协商过程获得别的方式不能获得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供多种获得信息的技术渠道,帮助学生从多重角度进行探究学习; ¯培养反思能力或对自己的思维与学习的认识; °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其中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决定他们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实现这些需要的方式。

(一) 围绕学生学习主题,进行阶段(或单元)教学

设计,尽量建造主动、自主的学习空间

(二)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式的学习

(三) 提高师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

表达信息”的能力

(四) 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

(五) 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逐渐建立一个相关的

概念体系框架

(六) 让学生处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学会未来社会

需要的技术,首先是学习技术

1、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类型统合起来,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氛围。

(1)学科课程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正规教学内容,有严谨的系统性、结构性、计划性,有明确的考试/测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类课程是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渠道。让信息技术进课堂指的主要就是这类课程,使这类课程内容信息化、方法/方式信息化。

(2)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活动项目为引导,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开发的系列学习内容或学习形式。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的可能有:网页制作、写作园地、网络论坛、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校园电视台、校园信息周报、信息学奥林匹克等。

(3)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等。

7

6、建立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重视评价学生的信息作品(调查报告、网页制作、电子灯片、电子报表、数据库、语义网络/概念地图),评价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个体学习、专家咨询、小组协作等等),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态度/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情况等等。

一、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研究型学习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资源型学习

Resource-based learning 协作学习

Collaboratory-based learning 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虚拟学习

Virtual learning

研究型学习

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

资源型学习

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结对共享等团体活动。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进行协作性学习活动。

网络探究学习

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出研究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由5个教学步骤构成: 研究任务介绍; 探究步骤; 介绍网络资源; 学生活动; 结论。 虚拟学习

虚拟学习是指在因特网上的类似传统教室里学习活动,目前已有许多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在因特网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如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联合举办的全球水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文数学教学等。

第18篇: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方式有两种,即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1 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应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新”,一是指知识内容是 “新”的,通过学习后,学生应取得“新”的发展。二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新。现代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给学习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趣”,问题导入时要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将它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活”主要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为了把学生教活,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参与的不同层面,即学生是在行为参与,或是情感参与,还是高层次的认知参与。教学活动中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实”,它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要充实,二是教学目标要落实。为了教学过程充实而有效地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的顺序。其三是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习中有亲切感、真实感,体现出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四是关注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个“延伸”;即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的“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 “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切实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最后要评价过程是否有效,关键一个因素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它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检测的效果来评定。

二、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2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容量大、节奏快,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较高要求。一堂成功的复习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3 ①重复性: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它帮助学生避免原有知识被遗忘,同时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认识的层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

②概括性: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化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复习时,总是要适当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揭示,通过对具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上升到对通性通法和一般原理的掌握。

③系统性:化学复习课在重复和概括的基础上要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 ④针对性: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⑤综合性: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取综合型的例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互动性:复习课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复习目标制订的针对性,复习设问的启发性,复习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归纳知识的系统性,小结概括的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板书的清晰等等。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再一次学习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师艺术的造诣。

4 ⑦形式的多样性:复习课的功能是:查缺补漏,矫正偏差、防止误解;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概括提高、综合拓展、灵活运用,最终落实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多项的功能,随着复习的侧重不同,可有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

⑧反思性:复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回顾与系统化,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改进对知识的认识,在自我评价和接受评价中反思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评价与反思,发展化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比较多的交流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科学的结构,为不同的学生留出层次各异的思维空间,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5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点名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讲评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一堂成功的讲评课,应 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讲评的目的不是为完成具体的作业、测验题,而是通过讲评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能力。要质量,不求数量,杜绝为做题而讲评。

(2)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教学大纲、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讲评。不求面面俱到,不求逐一讲评,杜绝苦练题海。 (3)思维性原则。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关键,讲评课中要注意避免学生只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从而成为教师思维的简单重复与整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审题、析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求一课讲很多,只求每讲一课学生思维有进步,能力有提高。

6 (4)训练性原则。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

(5)系统性原则。每讲一个题,虽只能解决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若教师讲评中有意识突出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作用,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再将其加以适度加宽与深化,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这样,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体系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依上述五个原则,上好讲评课的首要环节是作好备课工作。教师不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讲评课,更重要的是课前作好两个分析(包括定量统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分析即试卷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分析时,既要分析试题考查内容的知识分布情况,考查目的,难度系数及试题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得失分情况、知识缺陷、审题和析题能力、心理障碍、思维层次、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主要性、知识应用中的创见性等。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有的放矢。

讲评课的质量高低体现于“五忌”与“五要”。 “五忌”是:

(1)切忌开始上课就批评学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忌把讲评课上成公布答案课或是简单的改错课,宁可一课一获。 (3)切忌教学方式呆板,就题讲解,平铺直叙。 (4)切忌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废话满堂。

(5)切忌从上课到下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积极活动。 “五要”是:

7 (1)要讲考查目的。即不但教师清楚所考查的知识点与对能力的要求,还应让学生明白,也就是使学生明确通过对此题的训练从知识到能力上应该达到什么层次。

(2)要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乱。 (3)对典型题,要讲清解题的依据、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找破题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做一个题会一类题。

(4)要讲解题技巧,开拓学生思路,不但要使学生会一题多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繁题简解,难题巧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5)要讲解题中易疏漏或易犯的错误,使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分析,破除知识应用中的惯性,注意问题的特殊性,提高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增长经验。

总之,在有限时间内对习题或试卷的讲评不能面面俱到,从头到尾泛讲一遍。而应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热点、特点及错点,应用科学方法精讲细讲,讲深讲透。讲评中还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透彻领悟,使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根据研究来看,题目的错误率在30%以下的问题适于学生自评,错误率在30%~70%的问题适于生生、师生间的互评,错误率在70%以上的问题适于老师的师评。讲评中应尽量避免“注入式”、“一言堂”和漫无边际的“泛评”。教学过程中,坚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讲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和集体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讲评课的效益。

第19篇: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篇1: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报告的一部分,理解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准确地表达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正确地挑选二个2000毫升的量筒、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和肥皂水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2008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实验试题 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它考核到药品的取用(51题1)、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50题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51题3)、运用简单的装置与方法制取某些气体(48题

4、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分离(49题3)等,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否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占了近5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实验教学时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环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必要的演示实验以外,尽量增加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篇2: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做好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3、要注意安全。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如爆鸣气)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用氯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实验完毕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熄灭酒精灯。都是为了安全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和类型很多,我只是从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谈谈自己的感受,至于对一些具体的实验,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技术性的处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篇3: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 “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 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些年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第20篇: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自学—合作—释疑—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检测——课前五分钟检测

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内容可以是各种形式。目的是通过检测使得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新课的教学。

2.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设置提纲,让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尽量完成提纲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限时10分钟)。

3.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10分钟)。

4.释疑——解答疑难,达成共识

各小组对合作学习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整理,师生共同解决,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释疑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15分钟)。

5.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进行集中讲解。也可叫学生自己讲解解题过程或思路(限时10分钟)。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