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概念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2 08:34: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3-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的基础,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解决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对概念有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如果对某一个概念理解模糊,那么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困难。可以说,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学好概念。教师要上好数学课,必须上好概念课。怎样才能上好概念课?

1教概念有法

概念课作为一种课型,自然有它的教学环节。现在初中课堂概念教学一般经历如下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

1.1概念的引入:一般可通过如下途径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1.1.1用实际事例或事物,模型进行介绍。让学生从实际中获得对于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建立新概念。这些实例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取例,贴近学生生活。比如“正负数”概念可以从相反意义的量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从电影票上排号座号引入。

推荐第2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英语虽是一门学科但实际上更是一种语言,其特殊性就在于英语作为语言多数是有声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口头或是书面的交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交流的功能越来越突显,只是相反如今英语的教学还是更加重视答题能力也就是阅读书写的能力而相对忽视口语的教学,对此英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

在如今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单词、句子、语法、写作都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呈现在试卷上的大多就是通过阅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还有就是作为书面语言表达的写作,我不否认这些能力很重要,可是语言讲求的听、说、读、写,即使有听力测试也无法弥补在听说之间所欠缺的练习,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初中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口语能力的训练。

一、教师主动全英教学创设语言环境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将英语上成一节语文课。”因为我们汉语母语大环境的原因,我们对汉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融入了全部的人生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去重新接受一门语言,却也不能时常在生活中练习,这无异于加强了学习的难度,因此至少在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运用全英教学,让这段时间的学生是完全处在英语环境中的。

像全英教学的事例,我不用去想具体是那节课要用,因为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应当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比如课前问好“Hello, everyone! Lets get ready for cla.please turn to Page 12.”或者“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Raise your hands, please.”,当学生答对问题时也要给予鼓励“You did a very good job.”这些师生之间互动的话定要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例如“The popul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growing faster.”这个话题教师在讲授时单词、课文对话内容用英语,到中间向学生进行相关问题提问时就自觉地选择汉语是绝对不可取的,除此之外教师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更应该有意培养学生在课堂也完全用英文的习惯,听不懂就多听几次,说不好就及时纠正。如今小学英语教学都在倡导使用全英的模式,何况是中学?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克制自己习惯性说母语的心理,因为不论是听还是说的技能都能在全英课堂中得到锻炼。

二、鼓励学生口语应用练习对话交流

俗话说“熟能生巧”,尤其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只有频繁的练习与应用,去张开嘴说出?聿拍苡行Ф土堆?生对英语口语交流技巧的掌握。在口语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锻炼学生“听”的技巧与能力,更应该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所以依靠课堂提问交流的形式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甚至可能因为胆怯或者自卑的因素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去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选择提供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对话训练。例如在《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这个话题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经过讨论之后选择单独发言的方式,当然更可以模仿Wang Junfeng 和Kangkang的对话模式进行发言,甚至可以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复述,这样的选择考虑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不同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差异,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在鼓励学生去听去说,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就如advice可以有无数种,将大家的想法集聚在一起,既加强了口语的练习,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调动气氛感受英语魅力

如果说我们日常中的对话还是不够生动有趣,那利用音乐、影视等作品来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则可以创设出更复杂的情境、更饱满的情绪来为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在课堂给学生模仿欧美影视剧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口语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情。

例如可以口语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经典电影中的有趣片段,比如《My Fair Lady》《The Million Pound Note》或者是动画《Frozen》这些影片中都是非常精彩的对话片段。《My Fair Lady》的故事本就是以女主学习口语发音为主线贯穿,其中涵盖了很多关于英语发音的练习片段;《Frozen》是迪士尼出品的音乐剧,“唱出来”的对话不仅有听觉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至于《The Million Pound Note》,剧情滑稽高效却也发人深省,都是适合中学生接触的优秀作品,所以将这些引入课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片段自由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是能刺激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在我课堂上有过这样一段表演:四位同学选取了《Frozen》中妹妹Anna劝姐姐Elsa回去的一段,有对白也有歌唱,更重要的是人物情绪饱满个性突出,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要熟悉台词学会歌曲,还需要掌握人物的情绪,或是焦急或是无奈痛苦还掺杂着不忍和恐惧,我引导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掌握英语语音语调发音,虽然最后学生的表演还称不上完美,但将语音当做一门用来交流的语言而不是淡出的没有情绪波动的叙述他们却做到了。

由此看来,初中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口语练习需要教师以及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机会以供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促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赖文斌,温湘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0(16).

[2]范梅.浅析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7).

作者简介:

王静,贵州省毕节市,贵州毕节织金纳雍中学。

推荐第3篇:高中生物复习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叙述了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核心概念教学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之一,在教学中,通过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明晰的概念体系, 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习核心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可见,演示认知是学习核心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4] 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43.

[5] 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50-54.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与实例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与实例研究

概念是物理知识大厦的基石,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注重概念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实际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物理概念的特征,要善于甄别物理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数学的区别,然后再设置科学化的情境,才能促进概念教学更为有效.

1 物理概念的特征分析

纵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各个物理概念,虽然不同的概念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特征.

1.1 固有属性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概念时,会遇到一部分物理概念,他们反映的是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必然质量、惯性,只要物体客观存在,就具有质量、具有惯性,不随其他因素而变化.

1.2 方向性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学生在理解有些物理概念方面有难度,难在哪里?一些物理量和初中的表述不一样了,要考虑方向了,例如速度,初中只涉及到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平均速度、速率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不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对速度有一个新的认知,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且研究的运动不仅有直线运动,还有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如何表示?速度大小如何求解?在考虑大小和方向的同时还融入了物理思想方法.而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

1.3 状态与过程特征

在定义物理量时,有些物理量与某一个状态相联系,如选修3-3热学中的温度、体积和压强这三个物理量用来描述气体的状态;再例如必修1中的位置、瞬时速度,必修2中的动能,选修3-5中的动量描述的是机械运动状态.除了与状态相联系的物理量,高中物理还有些概念是用来描述过程的,具有过程特征,如必修1中的位移,必修2中的功,选修3-3中的热量等等.

1.4 相对性

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发现很多物理量在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时,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必修1中的位移、速度等等在描述机械运动时,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再例如,高度、电势、重力势能、电势能都是相对的,在描述时,也有正负,这时正负是表示大小,而不是表示方向的.

2 基于概念特征的概念教学策略

2.1 引导学生思考本质属性

每个概念在描述上都有其本质属性,我们在和学生建立概念时,不一定要全盘照抄教材,可以自己有所创新,重点在于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保能够准确地表述物理现象.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在概念描述上为:“速度始终不变的运动”就够了,因为,速度是矢量,速度不变包含了大小和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则必定是直线运动.但是,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就不能用“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或“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因为通过后面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加速度不变的运动还有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抛体、类抛体运动.

2.2 引导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

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都很抽象,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在平时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取物理模型,概括和抽象本质的特征.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例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能够联系到电能从何而来,想到“发电机”,想到“变压器”,想到,“耳机的发声过程”,那么这些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急于寻找的归宿是同一个,那就是电磁感应.

当然,在一些具有一定联系又具有延伸性的概念上,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抽象,继而掌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并抽象为物理语言(如表1所示).

表1

事例运动结果条件(受力情况)

1曲线运动小球所受到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与小球运动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直线运动小球所受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找概念间的关系

(1)交叉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间大多是交叉关系,即往往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或另外几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有重合相交的区域,如两个概念交叉、三个概念交叉可以用下图

1、图2来表示.

在力学里面的交叉关系,如“摩擦力”与“阻力”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关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阻力的来源可以是摩擦力也可以是其他力.

(2)全异关系

在高中物理概念中,有些物理量之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我们把概念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全异关系,如图3所示,两者不相容,如重力与温度,匀速直线运动与等温变化等等,这些概念完全不相容.

(3)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在概念间关系中普遍存在,前者又称真包含关系,后者又称为真包含于关系.

例如,“拉力”和“弹力”、“弹力”和“力”就是种属关系,而“力”和“弹力”、“弹力”和“拉力”就是属种关系;其中,力和弹力两个概念,“力”是属概念(上位概念),“弹力”是种概念(下位概念).

2.4 通过训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在认识物理现象抽象并提炼为概念后,概念只是停留在记忆表层,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并内化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习题训练,训练的过程是概念的运用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 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功”这个概念,是力学里重要概念,用W=Fscosθ计算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恒力,这一个概念对于初学者往往掌握的不是太好.为此,我们可以设置如下一个问题.

习题 如图5所示,有一长为l的绳子下面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恒力将小球拉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拉力F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运用公式求解恒力F和重力做功,抓住力及力方向的位移这两个要素.为了进一步理解概念对应公式适用条件,可以进一步追问.

追问习题情境中如果不是永恒力,而是改用水平力F缓慢将小球拉到图示位置,求拉力做功.

让学生意识到缓慢移动,小球始终处于动平衡,水平力F是变力,那如何求解呢?用W=Fscosθ求解对么?留下悬念,为动能定理做足铺垫.

推荐第5篇: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长春市九十中学西校 郭天景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进一步学习的成败,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正确归纳、推理和判断的充要条件、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才能在推理、判断中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以下策略:

一、设置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教学中,概念很多,如数的概念、形的概念、运算的概念等等。这些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概括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触感完整的表象,还要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所以引入概念的教法大致有两种途径:

1.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例,设置情景,形象的引入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圆等概念。

2.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在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二、分析概念,了解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它属于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必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定义的基本点“再加工”,重新提炼,排除其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正确运用概念。例如互补角概念教学,应启发学生归纳其本质属性:

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埃桓鼋俏?80€盎蛉鼋侵臀?80€岸疾皇腔ゲ?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

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

三、巩固概念,应用提高

正确的概念形成之后,往往记忆不牢,理解不透。这就要求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巩固,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

1.利用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如在初中几何第二册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共有特性,矩形具有平行边形共有特性,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共有特性,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共有特性。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重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紧抓不放,及时纠正。既使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有关概念方面的错误,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

四、概念的发展

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判断,必须加深概念的理解,要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举例,促进抽象的定义和具体的实例有机结合,消除歧义,加深理解,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推理、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总之,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采取以上策略并收到良好成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6篇: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论”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手段受到冲击,初中语文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必然为作文教学带来更高的要求。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综述,一个是对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综述,另一个是对改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综述。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当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峻,特别使我们农村老师费心费力教学,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一直难以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讲,首先,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写作的热情,写作文多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不能发自内心的写作;其次,当今的写作教学,几乎不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在训练方法上模式化、程式化。学生无论写什么文章,都是生搬硬套,内容空话、套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素材便利,抄袭成风,千篇1例。学生处在一种“为了作文而作文”的状态;另外,学生自身缺乏素材积累,中学生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不多,接触的信息比较少,造成写文章时无话可说,难以写出有思想深刻的文章。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教师写作教学方法枯燥、僵化,当前一些教师不注重写作教学方法,千篇1律,死板的布置题目、批改作文、作文评讲。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尽管写了很多作文,但学生的写做水平并没有多大提升,反而加重了学生对写作的反感心理;

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很多学校里,只有教师参与作文评改,教师的评语较为简单,作文讲评时内容空泛,学生难以有所收获,教学效率较低。

现今的作文教学提倡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彻底改变旧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以学科活动、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有机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模式。

二、关于改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叶圣陶说:“夫文无本体, 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 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 ”这就对写作的本质做了具体且透彻的阐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该怎样做?我们从不同方面汇总了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广阔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创作的源泉。而写作素材的积累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可以采用“以读促写” 的模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文字、方法技巧,通过感悟,内化为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要有效地实施“以读促写”,须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课内阅读的把握,讲解时要详略得当,抓住重点;第二,拓宽课外阅读,生活阅读,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和素材的途径;第三,要鼓励学生模仿优秀文章的结构、语言、立意和写作方法;第四,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借助联想展开思路,想出新意。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影视资源积累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语文课程的资源载体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比起传统的课本,影视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很多影视资源都与课本、课外读物中的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更加直观和生动。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根据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鉴赏影视学习影视语言、表达方法、细节描写等。除此以外,优秀的影视剧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有深度,有思想。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写作教学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无疑是促进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首先,可以开展个性写作教学。学生的自身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决定了其写作情形的千姿百态。在个性写作教学中,教师兼顾学生的群体性和个体性,启动学生个体的写作动机、顺应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第一,对于作文题目,教师可改变命题模式,拓宽个性写作的范畴,还可和学生共同商议母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层面的感悟生活,体会道理,深化个性写作的内容;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话语”体系,从表达清晰到反复锤炼,形成自有的语言风格。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议论文和说明事理的文章的写作,比如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发散思考,一步一步在探究中立意。 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景物描写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比如组织学生去看看秋天的风景,写观察日记。合作式写作教学模式,适合实用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现实中大型会议中起草报告,就用的是这种写作模式,先分头起草,然后分头修改,再组织讨论,最后进一步修改。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有兴趣,有内容,有感悟。

(三)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

从概念上讲,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主要分为四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和全员合作。合作学习强调师生关系是指导和参与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导师。

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写作教学,即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写作目标。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能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选择写作内容,就避免了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和写作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弊端,让学生共同批阅小组成员的作文,多读多看多交流,就能取长补短,学生自己讲评,就能帮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比被动指出问题更有实效。

第二,能拓宽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同的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家庭背景等不同,积累的素材多种多样却又非常有限。学生在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交流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和积累的素材,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扩大素材积累的面,增加素材积累的量,通过交流讨论还能增加素材积累的深度;

第三,能发挥同伴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写多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能充分发挥同伴对个体的影响,发挥榜样的力量。第四,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写作中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小组合作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小组成员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成功的均等机会就意味着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学习写作中都能通过互相合作与交流而得到发展的机会,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而取得进步,进而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从而满足学生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建立富有激励作用的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激发学生写作信心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但由于语文老师教学事务多,靠一个老师去批改两个班级的作文,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批改周期长,不能及时的发放批改结果,错过了最好的点评作文时间。此外学生作文老师改,也使学生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学生们的作文水平自然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

因此,不妨把传统的老师批改变成学生互改,师生同改。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过程中,可以发表意见,进行点评,不仅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同时,老师讲评不应笼统空泛,更不应该无病呻吟。作文修改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批阅后的作文进行再修改、再点评,这样,学生无论面对自己作文中优点还是缺点,都能欣然接受,写作的热情也会高涨。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方面有“成就感”,形成一种作文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学习,乐于写作,并在写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必须采用表扬、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多肯定,多鼓励,哪怕是学生一个字词、一句话用的好,都要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1]荆飞飞.初中作文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2]邹秀全.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13(5). [3]王景翠.新课程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4]衣凯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运用[J].人生十六七(中旬刊),2017.

[5]陈振俊.教会学生中进行个性化写作[J].大语文论坛(作文教学),2010.

[6]谢敏.论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3.

[7]肖韵彤.小组合作学习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J].科研博览,2009 [8]黄志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9]秦叔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2).

推荐第7篇:初中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已不是单一的死读书,考大学这么简单的事情了,现在的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中体育教学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那么现在针对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个性化培养策略呢?教师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先了解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再进行个性化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身体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影响,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体弱多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如何改革,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

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不喜欢,有的喜欢这个运动,有的喜欢那个运动,也许他们并未发现自己擅长哪一样体育运动,因为缺少尝试和挑战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中应多加一些体育活动,可以任何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参与,通过不断的培养,让他们找出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

三、改革教学思想理念和方式

在以前,传统式教学都是家长式的,或者专制型的为主,我们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很少考虑他们的情绪,容易忽略学生的天分与天性,因此很多学生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导致性格出现问题,这往往会压抑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天性,导致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教给的去学习。因此我们要改革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给学生做正确的引导。多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根据学习进度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学习程度来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

推荐第8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通过学科小组教师的指导,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战略研究课题第二阶段的学习顺利进行,现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设计问卷,彻底进行。问卷中有12个问题,学生听力状况的问卷调查,关注学校听力班的特点,学生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经验和态度,以及学生对听力班和学生的理解“听心过程心理状况,为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听力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听课教学设计的原则,探讨优化听课过程的策略。

3.开展研究成果交流,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我将使用每周集体课的准备时间,展示最近优秀的听课教学设计,优秀的学生作业和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和与每个人的沟通和沟通的想法,以进一步促进顺利进展的主题。

4.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勇于实践,结合自身研究情况,认真领会经验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工艺材料收集的主题 的 5.初步结果:

1)一些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提高。

2)研究改变教师的观念,促进听力的顺利教学。

3)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和提高。 6.问题:

1)由于缺乏研究经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 2)对于一些贫困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培养效果不大。

3)由于时间限制,学生不能使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推荐第9篇: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很多中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和知识点上的理解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起来也较吃力。物理学的学习也日渐成为中学生学科上的主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学号这门学科成为中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站在这个学科的角度上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使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更加高效率轻松。 关键词:物理;知识;能力;学科

一、初中物理力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学科基础

(一)、中学物理学科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打好物理知识和技巧的基础,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中感受科学的严谨和神奇力量。这是门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自然基础学科。

在中学教育中,物理学科的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物理学让学生们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探索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们了解自然现象中的神奇,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了解自然规律,通过基本学科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学生们可以对自然规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的注意事项

1.学科上的交叉性。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 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要学会交叉学习综合的考虑,让学生们心中有科技的思想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思考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学科的评价目的不应该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系统。而是要树立注重过程学习和评价绩效的考核,评价的体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性的问题出发,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二、中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巧妙的引题,启发式的诱导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追问时间的合理把握,对构建有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引入课题决定着这堂课是否高效。课题的把握若做到了,那么接下来的知识传授就很方便了,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学的只是理论,老师也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要求。一堂课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引入问题的学习法。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形象的问题兴起同学们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比如,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压强知识上这么问学生的:在雪地里为什么运动员不会被陷进积雪中呢?像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进而慢慢了解关于压强的相关知识理论。

2.多媒体学习法。在教《物体的浮与沉》时,我们可以先通过轮船在海面上行走的实景,然后再让我们学生感受一下在轮船行走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到物理浮沉只是生活上随处可见的场景。从而激起他们去思考物理的浮沉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接着再引出 浮沉这个话题相信已经是事半功倍了

(二) 理论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对学生的各方面的了解都很全面,根据这些信心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

三、实验教学运用灵活,学思知行统一结合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很关键的部分,如何通过物理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的能力以及素养的做法通常有下面几点。

(一)把握每次的课上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高效教学的关键的环节,是物理学科的最低标准、是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高效的方法。对于这一环节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们产生兴趣,从而投入课堂的探索讨论中。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想要自己探索,接着动手就探索行动,很多学生可以通过探索实验中解决很多的疑难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很多的物理实验是无法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例如在讲大气压强值时,因为所做的实验中含有水银,而水银又是有毒的,所以此时借助多媒体设备不失为一个紧急情况的措施方案。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

这就要求我们要教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吸收、发散、记忆等等,在学习知识中要懂得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理解,从而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的通过主动的去思考学科特点,体验实验的快乐,从而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师生间的感情的培养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需要投入情感

1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可以通过情感加强上看出。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个人的魅力,这很多是与其的学术。知识的渊博性是无关的。在教学中要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教化我们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2.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强力胶。教师如果可以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充分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关爱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的话,在空闲时间多于学生沟通交流,那么学生对这个教师的信任度也会在加强,学生们也会对这门学科更有兴趣,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的。

五、结论

在日后的的物理的教学实践中,在本文所探出的中学物理学科高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学物理光、热、机电学以及其他可提升的方面。对于中学物理高效教学将是本研究日后前进的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陈孝彬,高洪源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管窥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刘学军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与方法的体现。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有哪些策略呢?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要在“语文教材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任教初中语文多年,但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

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从实践中总结了创设情景如下方法: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②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景;③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景;④利用名言警句创设问题情景;⑤借助各种故事创设问题情

景;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 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①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三、坚定一个理念,略去无用环节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有序,教学过程中要坚定一个课堂有效的理念,略去无用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以导入环节来说,在之前我所上过的公开课上,总是把导入设计过繁,虽然语言优美或设计新颖能吸引听课者的眼球,但是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很好地达到为我的教学任务服务的目的,那么它还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需要认真改进。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华娟博士谈到,导入便是“读书人的引子”,要精粹、要短,重点在于让听众安静下来,进入状态,巧妙

地衔接到说书人要讲的故事中去。我从实践中对比总结出好的导入要做到三点:“衔接紧密”、“引起兴趣”、“富于实效”。我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拿出一本事先准备好的《山海经》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看其中令人惊叹的插图——“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紧接着我问:“想要这本书吗?”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响应,我又不紧不慢地说:“鲁迅先生当年也怀着和你们一样的心情,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是谁把这本让他朝思暮想的《山海经》带给他的。”很自然地就导入了课文中经典的一段“阿长送书”。这样的导入环节用时少,但学生的热情已被充分调动,思路已随老师的导入进入文本,这就体现了导入的高效性。在备课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更不能为热闹而活动,要看学生能通过每个教学环节收获什么,在高效的理念指引下进行教学,略去那些无用的、花里胡哨的环节。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凸显实效。

第11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我们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每个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我对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

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阅读材料就像我们做美食的食材。新鲜、和口味的食材才有可能烹制出我们喜欢的美食。同样,新颖、有趣的阅读材料对于阅读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

教学方法锦上添花

教学方法就象是烹饪大师的厨艺。教师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烹饪大师。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就是烹饪大师烹制美食的过程。大师们通过对精挑细选好的精品食材进行加工。好的厨艺让优质的食材变得让食客们爱不释”口”,全盘消灭。当然,每个烹饪大师的工艺不尽相同,烹制出的美食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三、

评价激励事半功倍

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结果进行评价。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价及时。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要及时。事过境迁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赞许与肯定,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既不能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又不能言过其实说成十全十美。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不能还说你回答的“很好”“真棒”,这样对学生是一种误导,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讽刺他。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比如,某个学生的字写得不好,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字写得很正确,如果再写工整、美观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既起到了激励引导的作用,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带有赏识的眼光,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得到老师真诚的欣赏与肯定后,他们会充满自信,自我激励,不断地进步。

第12篇:浅谈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校:张勇军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关键词】:情境教学;必然性;创新意识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它明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上好概念课?如何让概念课上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趣?如何在概念课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储备而进行有效的概念学习?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笔者试谈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导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乐学情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接触了长方体,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依托教材,抓住本质,落实双基。

1.重视教材,注重概念引入的必然性

一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总有它的必然性和它的原因,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7上1.1正数和负数一课中,负数的引入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加工误差、银行储蓄中的支出、体重的变化等等实例,用以往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引入新的数——负数的必要性。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讲授时注重细化

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采用平实的语言分析、细化关键词语,以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那些至关重要的字、词在概念中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例如, 17章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k

3.注重结合实践理解概念

数学中的一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某些数学概念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但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概念,特别是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4.3讲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块钟表,让学生拨动时针和分针,亲自感受时针和分针围成的这部分图形。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

1、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概念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就要在概念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问题情景,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

2、“投”“机”取巧,常见常新,营造创新环境。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演示和过程模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具不能灵活变化,缺乏形象直观,可感性差。而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和高分辩率以及完善的彩色绘图功能,并可发音。利用计算机绘图,人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向机器输入各种图形参数,赋予图形千变万化,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教具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微机的绘图的功能的过程宏观化,直观可感,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客观评价、快速反馈,激励士气。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突出标新立异,重在激励,鼓舞学生学的士气,数学课堂有两种评价做法:一是只管批评否定的做法,二是一味表扬,如:不管对错与否,一律“真好”、“真棒”的灌迷魂汤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其思维独创之处,有待完善的方面,明确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勇于发散思维,求新、求异,对学生的评价中,明确学生的肯定之处与不足的方面同等重要。

总之,概念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平日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同时让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注重数学概念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研究 [2]李彦娟.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学数学,2005,3 [3]周松青.浅谈数学概念教学.数学研究。 [4]《教育心理学》:邵瑞枕主编

第13篇: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是指客观事物中数与形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理论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的精髓、灵魂,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课就是以数学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因此,数学概念课教学是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二、数学概念课的特征

1.体验过程的直观性。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教材实际、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实际、生产和生活实际等),以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直观、具体例子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由知觉到感觉,形成感性认识。

2.提炼过程的概括性。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以归纳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知觉过渡到表象。

3.定义过程的严谨性。提炼、概括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可在学生尝试、补充、修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

4.巩固过程的层次性。数学概念形成之后,严格地逐字逐句叙述、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形成。必要时通过反例、错题等进行辨析,完成掌握概念。

三、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步骤

1.引入课题:任何一个概念在学生没有掌握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要概念教学内容,预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课时要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要简洁、不能纠缠不清地浪费时间。

2.出示目标: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收获的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是学生边说教师边写,也可以出示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共同达成要完成学习的内容、获得的方法等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形成概念:就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提炼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忌空洞的讲解。

4.巩固概念:就是通过训练题或数学活动,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要及时,要加强对比与类比训练,要恰当运用反例和变式,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

5.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要注重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

第14篇: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或在科学研究中,模型和模型的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既是重点、难点,又关系到“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理解。本文尝试利用模型方法教学策略来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初步感知染色体组概念

[策略]利用自制果蝇染色体物理模型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型,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摆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

教师:在精子中有几条染色体?

学生:4条。

教师:这4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教师: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条染色体的功能是否相同?

学生:不同。

教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非同源染色体。

教师:精子中的一条染色体与外面相对应的一条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同源染色体。

教师:对,那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完整呢?

学生:是。

教师小结:虽然精子中只有4条染色体,但这4条染色体已经包含了果蝇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那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教师:看到同学摆好精子中的染色体都是红色,那我将其中一条换为大小相同的黄色行不行呢?为什么?(颜色不同表示来源不同的两条同源染色体)

学生:可以。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这个过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减数分裂。

[教学反思]本环节运用了物理模型直观教学法。物理模型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根据前面的引导,学生容易理解雌雄果蝇配子中的一套染色体,但对“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理解还不深刻。

二 深化对染色体组概念的理解

[策略]学生分组活动,构建模型类比分析。

[教学过程]

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按照花色对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进行分组(一副扑克牌可以分为四组:红桃、黑桃、方块、梅花,每组13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分组后的四组扑克牌的特点。

教师:每组的13张牌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从小到大不重复。

教师:对,每组牌中的13张都是各不相同的,从1~13,没有重复的数字出现。其次,每组牌中有1~3种数字,而每副牌中共有13种数字,一组牌包含了这副牌中全部的数字种类。

教师:如果我们把每张牌看作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这个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学生:52条。

教师:如果这样,那一组中的13张牌应代表什么呢?

学生:13条染色体。一组形态大小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即一个染色体组。

教师:对。如果让梅花5和方块5互换一组,新组成的13张牌是否还是一个染色体组?

学生:是。因为梅花5和方块5是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种类没有少。

教师:很好,13条不同染色体包含了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种类,携带着这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一个染色体组的概念并交流。

教师点拨: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他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教学反思]本环节运用了模型类比的方法。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扑克牌,创设情境,解释染色体组。通过动手实践和积极的思维体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主动参与的原则”。教学中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后面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三 进一步内化染色体组的特点

[策略]利用模型变化,进一步引导分析归纳染色体组的特点。

[教学过程]

变化1,教师从一个同学的一组13张牌中抽走一张。

教师:这样还是不是一个染色体组?

学生:不是。

教师:为什么?

学生:缺失了染色体。

教师:对,缺失染色体等于缺失了什么?

学生:遗传信息。

教师:对,缺失了一条染色体,遗传信息就不完整,就不是一染色体组。

变化2,教师在一个同学的一组13张牌中增加一张。

教师:这样还是一个染色体组吗?

学生:不是。

教师:为什么?

学生:多了染色体。

教师:对,出现了相同形态的染色体,说明遗传信息重复了。

教师: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哪些条件?

师生总结: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条件:(1)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2)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3)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教学反思]本环节运用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利用模型的变化,以及教师层层追问,从多个角度对染色体组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归纳出染色组的三个特点,为后面判断染色体组数打下很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范可〕

第15篇: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的理念将更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课程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为了促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熟悉经典名著,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积极响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重点指导学生阅读11部经典名著。课题由我校分管教学王智副校长和教研室刘耀春主任负责,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本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有幸成为宁德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二、课题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来源:宁德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选题依据: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扰。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从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寻找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效绩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促使初中课外阅读文学名著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的制度化建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理念;同时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关键概念界定:

名著: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

名著阅读:这里所说的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名著阅读版块已成了初中教材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母语习惯的特点。名著阅读教学对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习惯、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积极、重大的作用。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在综合有效教学观指导下,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

四、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调研后认为,目前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把初中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的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设想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名著阅读平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法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导学案、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对象:

学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内容: 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根据初中三个年级学生接受水平、教学量等的不同情况,特拟定以下内容:初一:上学期阅读《西游记》《伊索寓言》,下学期阅读《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初二:上学期阅读《水浒传》,下学期阅读《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初三:上学期阅读《童年》;各年段除进行经典名著导读外,平时视情况适量增加个文学类书籍的阅读。

阅读指导措施: 1.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上必须有放置名著、作文等方面的书籍,设置浓厚的阅读氛围。 2.卡片摘抄,这主要在初一展开并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如张贴、手抄报等),引导培养学生摘记阅读内容的习惯,并初步熟悉名著,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知识竞赛,每个学期以年段为单位围绕指定的经典名著从文学常识、主要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方面出几份知识竞赛试题。4.朗读和讲故事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年段为一组,一学期举办一次比赛。5.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小论文,并进行展示、比较,最后做出总体评价。

6、广播站增设名著相关知识专栏的播报,每周四下午语文综合课开设名著阅读教学。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学校七—九年级学生采取普遍调查的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调查、分析,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涉及到的文学名著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行动,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成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价值。

4、观察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在阅读、生活、实践等方面全面而周密的观察,从而获得阅读实践效果的大量真实和客观的了解。

5、经验总结法:针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或本质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年,即:2011年9月到2013年12月

(一)准备阶段( 2011.9—2012.1)课题组成立,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方案。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二)实施阶段( 2012.2—2013.2 )

1.课题开题;

2、“名著阅读知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制订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方案,整理编写名著阅读教学导学案;

4、创设文学名著阅读展示板,加强文学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5、课题组成员每人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初步形成教学模式及检测评价机制,检验研究效果。

(三)总结阶段( 2013.2——2013.9 )

1、整理编撰福安七中《初中名著阅读教案选集》校本教材一册;

2、举行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新模式展示课;3参与研究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经验总结;

4、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总结报告。

十、成果呈现形式:

1、课堂结题报告(论文)

2、整理《名著阅读课堂教学案例集》;

3、整理《“名著阅读教学”教案设计》校本教材

4、编辑《学生名著读后感优秀小论文集锦》

5、整理有关名著知识的语文活动方案及相关资料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顾问:缪剑锋 杨昌辉 缪 坚(提供信息、课题指导)

组长:王 智(课题负责、协调、主要策略研究、主编校本教材、报告执笔) 副组长:缪荣亮 刘耀春(负责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协调、资料搜集整理) 组员:

缪丽菊(主持开展课题活动、名著阅读校本教材方案设计及汇编、参与研究) 马国辉(策略研究实践操作、名著阅读“课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实践操作指导等)

李晋峰(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案例撰写、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读后感等、参与研究、实践操作) 陈华芳 陈爱英 李 花 黎 云 翁青松 汤少月

十二、课题研究的基础及条件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业务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准实施的。课题负责人在学校从事语文教学时,曾在自己带的一届学生的语文教学方面作过加强课外名著阅读的探索,虽未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但在实际中明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负责人曾撰写论文,总结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本课题研究开展之前,负责人就已经带领部分课题组成员就目前我校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和分析,并在加强我校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进一步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方面达成共识。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基本上是我校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或是我校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及参加研究的其他成员,在教学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同时还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思想基础和有利条件。加之负责人的分管教学副校长身份,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和困惑,决心以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道路。保证了课题研究中各环节的工作能顺利开展。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很强的针对性。将对大面积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16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转贴)

(2008-01-03 19:19:56)标签:杂分类:他山之石

新乡市长垣县樊相镇中心校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02年9月,长垣县整体进入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

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人才的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在于:

转载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2、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要以教育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1)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2)掌握学科管理的基本方法。

2、观察法。深入教学实践,跟踪观察了解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现状,摸清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3、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语文教学三个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效果调查表,为语文教学系统性管理把脉,以便对症下药;同时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师生对教与学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的心理需求。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题内容边研究边调整,在行动中不断推进课题进展。

5、个案研究法。选取特定的人与课题,对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逐个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当前对于有效(高效)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从中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作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现状,又确立几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以系统结构优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高效”问题,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2——2007.10.22) (1)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尤其是关于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掌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组织。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科研理论,并做好成员的分工安排,确立子课题方案。 2.准备实施阶段(2007.11——2008.2) (1)请专家指导,进一步论证课题方案。

(2)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效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科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 (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 3.全面实施阶段(2008.3——2009.8)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语文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4.总结阶段(2009.8——2009.12)

(1)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论文或论著。 (2)总结出语文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 (3)探索出培养高效性语文教师的途径和方法。

七、成果形式

1、论文

2、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

八、课题人员分工:(略)

九、课题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因此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不允许出现浪费:时间的浪费、智力的浪费以及其它教育资源的浪费,任何一种浪费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都会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教学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否是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既如此,本课题的研究就会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有利于形成研究的环境与氛围。

本课题提出之后就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全力响应,同时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领导也鼎立支持,他们在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准备帮助开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细致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最新资料,找准了课题的切入点,完全有信心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主要是语文教学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有市县名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4名,他们大都参与过省市级 “十五”课题的研究,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章,完全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一把手校长的全力支持,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仅添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而且购置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杂志,研究经费学校全额拨款,需要多少学校拿多少,同时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大量外出调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学校规定,只要是课题研究,学校提供所有的物质和时间上的保障,并将尽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另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就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十、预期成果的价值: 1.实践价值:

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教学产出,其实践价值就在于: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语文属于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学起来不像学其他学科那样有新鲜感以及学会之后即刻获得成就感,而且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常常是无所谓,进行高效教学研究能够很好地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

2.理论价值:

(1)丰富语文课程改革理论。从目标上来说,课改的真正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媒体的包装报道,与高效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过程上来看,新一轮的课改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指标,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是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最核心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语文课改理论。

(2)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语文高效教学,把“教学”放到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到效果的真正落实这一个过程中作整体上的管理,优化其过程结构,而不仅是某一教学环节上的探究,这将有助于确立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思想与高效教学观,提升其语文素质化教学理念。

第17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是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中民族性是在新课改中被重新提到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按说《课程标准》提的要求并不高,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也在课内,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如: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文篇目,错别字很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虚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初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急需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究初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设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唤醒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文言之美,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4年9月—10月

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填写申报表,完成小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

选定试验班级,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理论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主要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这几个话题,认真学习了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王传文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通过理论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

编制调查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我在实验班发放课题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我还对我们语文组教师发放课题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和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情况,找出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调查报告。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认真上好实验课,并邀请本组教师听课交流,不断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编写文言文简易学习教材及课外练习材料,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选择编写了一些简易、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宋人疑邻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免

鹬蚌相争等。将这些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材料,定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落实,并利用配套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鼓励和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等文白相间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阶段:2015年5月—6月结题阶段

1、2015年5月: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

2、2016年6月: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学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我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授之以渔,交给古文翻译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还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我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要重视积累,拓展迁移,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文言文,亲近文言文,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存在问题及改进】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和摸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们依旧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我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又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尝试不够大胆, 思维不开阔,有时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的实效;有时为了学生掌握的牢固,形式又不免刻板;有时两者兼顾,课堂时间又不允许。因此,在文言文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上,依旧需要时间进行不断的摸索。

2.由于个人能力,学校财力的支持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又有“教无定法”的约束,不是人人都用一个模式,文言文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研究过程 中,很多时候,我因为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同行们意见难达成统一,或者很难对我的研究成果有个很好的界定。

第18篇: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自查报告2008年度

《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自查报告

制定: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初中语文实效性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组 执笔:周永福

一、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本课题在2008年5月已获教育部《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批准立项,批准文号FHB0808173。并已经开题,经历了理论研究阶段,现已步入行动研究阶段。工作情况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开题。

2、制订了研究方案。

3、制订了研究制度。

4、进行了前期工作的分工。

5、确定课题实验班级。

6、预设学生在读和写方面的相关要求。

7、制定相关档案目录。

(二)理论研究阶段: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媒体搜集相关理论论述100多页。

2、编订理论支持文集。

3、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

4、制订了师生活动计划。

5、编制了四份师生在阅读与写作教学方面的调查表,“中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七、

八、九年级学生作文现状调查与评析” “学生读写习惯调查”并进行了调查。

6、对教师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

7、对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标准的统一的设计要求。

(三)行动研究阶段:2008/10-2008/12

1、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2、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学生的读和写的习惯心理态度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研究奠定了基础。材料已提交市教研室备案。

3、开展了学生读书随笔诵读展示交流活动。

4、指导完成学生读书卡的设计制作。

5、开展了学生读书卡设计制作交流评比活动。

6、预定总课题组课题实验教材,并开始使用教材。

7、精选课题研究辅助教材《阅读黑马》。

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的准备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中的弊端,并且在逐步改变这种局面,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1、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改进预想措施: 1) 读写分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可能和课程设置以及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有一定关系。语文课程基本上还是分两类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样无形中在老师的意识之中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好像两种课程,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抓住理解不放松,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写作。读的文章和写的要求互不相干或是模糊不相联系。不能用阅读文本给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学行为的分离。 2) 阅读教学贪多求全。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知识储备的阶段,当然包括写作方面的知识。写作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阶段,作为阅读教学必须要为写作教学提供知识储备,语言储备,写作素材储备,技巧技法储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

1、

2、

3、4......,却很鲜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模式化了的目标冷淡了作文教学,抛弃了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游离于作为作文教学示范的功能之外。 3) 重读轻写。当前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几十年一贯的方式,每周两节作文课,其余

三、四节为阅读教学。乍一看阅读教学的设置课时占绝对优势能很好的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殊不知无意间将两类课型分了个轻重主次,加上先进的理念与滞后的评价制度的矛盾的制约,都直接和间接的导致了教师、学校、教育部门、教学测评机构重阅读和轻写作的现象。作文教学也大多停留于完成每学期“八大四小”的作文教学任务。 4) 作文教学无计划、盲目且随意性大。虽然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值占得比例愈来愈大,无形中逼迫教师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但大多教师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课时的限制,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未必认真完成,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这些练笔是典型的“杂牌军”。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即便是正规军的课堂作文教学相当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据调查语文示范课教师大多不敢涉足作文教学和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具体改进措施:

1)

引导教师逐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2)

把课内课外文本教学结合起来,极力在阅读中挖掘写作因素,让写作再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互为依托,互促互进。 3) 把长篇经典的名著阅读与短小精悍的美文阅读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力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4)

把常规课堂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2、积极探索开展各类相关研究活动,成效明显。调整了研究计划,制订了师生各类活动计划细化研究工作。开展了学生读书随笔展示交流竞赛活动,开展了读书卡设计竞赛活动,强化读写结合,让读和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每天都在读同时也在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日常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读写进行,改变了以往读写分离的局面。进行试验教材的初步试用,提出了实验教材的不足之处是缺少相关阅读题目来检验读的情况,只有写的迁移内容。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工作事务繁杂,不相干于教学的事物对课题研究冲击很大。

2、由于相关部门的课程改革理念与管理指导实际的矛盾,尤其对教学质量的片面性认识,只要成绩的片面观点对课题研究冲击很大。

3、教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指导下,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短期结果的情况对研究影响较大。

4、相对不足的人员、研究能力经费的薄弱也影响了研究的进程。

5、平时疏于整理收集相关材料,导致部分材料不齐全。

6、繁重的课业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和效果。

四、课题研究整改措施:

1、加强培训学习来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更好的适应研究的需要。

2、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强化过程化管理与研究,细化分工相互协调。

3、尽可能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与教学中来。

4、协调各门学科,减轻课业负担,促进教学高效,研究实效。

5、不断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与研究。

6、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研究专家兄弟学校的联系交流。

总之,经过这近一年的研究工作,充分发现了我们教学和研究中的问题,为教师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参照物,为教学诊断提供可分析诊断的材料,为下一步深入进行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真正落实课程改革任务奠定了基础。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和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与落实。

第19篇: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模式研究

目录

摘要 .......................................................................................................................................1 正文 .......................................................................................................................................2

一、物理概念规律 ..................................................................................................2

(一) 物理概念规律的定义 ...................................................................................2 (二) 物理概念规律的分类 ...................................................................................2 (三) 物理概念规律学习的评价判断 ...................................................................3

二、教育心理学 ......................................................................................................4

(一) 学科定义 .......................................................................................................4 (二) 研究对象 .......................................................................................................4 (三) 发展历史 .......................................................................................................4 (四) 内容和范围 ...................................................................................................6 (五) 研究方法 .......................................................................................................6

三、物理教学模式 ..................................................................................................7

(一) 教学模式的定义 ...........................................................................................7 (二) 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7 (三) 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简介 ...............................................................9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分析 ........................................................................16

(一) 研究式教学模式 .........................................................................................16 (二) “四环节”启发教学模式 .........................................................................18

五、基于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的教学模式推荐 ................................................20

第一章

声现象 ...............................................................................................20 第二章

光现象 ...............................................................................................22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26 第四章

物态变化 ...........................................................................................28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31

参考文献 .............................................................................................................................34 致谢 .....................................................................................................................................35

摘要

教学能否成功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很自然地,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而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一般从哲学经验出发研究,存在划分标准不一,造成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不明确,教师难以有依据地加以选择。为此,我们换了一个思路,把心理学和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我们所掌握的学习心理学及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各种优秀的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我们选择了六种适合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物理教学模式,即“程序——启动式”教学法、“四环节”启发教学法、“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式”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最后,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概念规律的教学进行了一个教学模式的推荐,并给出了我们的理由。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

教学模式

教育心理学

1

正文

一、物理概念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及其各分支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物理概念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的好坏程度也将直接决定学生物理这门课学习的优劣之分,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一个了解。

(一) 物理概念规律的定义

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物理概念都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由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来界定的。例如: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可见,非晶体这一概念是通过熔化、温度、固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物理规律通常分为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楞次定理等。

(二) 物理概念规律的分类

物理概念总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液体、蒸发、沸腾等;另一类是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力、温度、热量、电压、电阻等。后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

物理规律的获得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欧姆定律等;二是在概括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等;三是从理论上推理论证总结出来的,当然这样总结出来的规律也需要由实验验证。

2 (三) 物理概念规律学习的评价判断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思考与推理的思维过程,最终在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规律。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主要有以下几条标准: 1.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 2.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知道该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并对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

4.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定义式并不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电阻的定义式R=U/I只是一个量度式。

5.要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熔解热只适用于晶体等。

6.要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压力和重力,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动量和动能,热量、热能和温度,功和能,端电压和电动势等。

7.能运用物理概念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

那学生怎样才算掌握了物理规律呢?大致又有如下几条标准: 1.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2.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3.对物理公式,一要明确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采用的单位,二要明确整个公式的物理含义。4.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 5.要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

3

二、教育心理学

(一) 学科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二)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着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

(三) 发展历史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

4 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

5 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 内容和范围

中国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着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

(五)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6

三、物理教学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教学思想的反映,不同的模式会培养出不同规格、质量的人才,在教授不同内容时,教师如若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1.传统教学模式

真正完整地建立教学模式,是从19 世纪赫尔巴特开始的,这被称为传统教育,他将心理学运用于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主张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安排教学。他认为观念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强调教学过程的统觉作用,并由他的关于人的本性是中性而被动的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由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

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这四阶段相应的心理活动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赫尔巴特首次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应该看到,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迅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大量的练习巩固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能迅速培养出大批知识型、继承型人才,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单

一、呆板的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相悖。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7 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接等量同速度进行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三,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

第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授只着重在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大量的作业、练习目的也都是为了应试。对于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过程重视不够,对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其结果,培养的人才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 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

2) 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3) 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8 4) 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心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三) 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简介 1.“程序——启动式”教学法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杜威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尽管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在学生接触实践锻炼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后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自学为主的“程序教学法”,这种方法能适应不同程序学生的学习,但限制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上的及时反馈,以及学生学习范围和知识深广度。基于这点,有人总结了一种通过一定途径,运用多层次启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思维的最佳点和最优角度的教学程式,即“程序——启动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方法结构是和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的心理结构、教学目标等诸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物理的内容,力、热、电、光各部分之间既彼此独立,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就每堂课来说,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教学阶段和若干教学层次。在讲授之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中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各个层次,不同教学手段的要求,将教材通过处理后,编成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程序,让学生按照编写的程序进行自学、自探。

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本教学法可选择以下几个程序进行教学。 1) 再现程序

引入新的知识,可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达到巩固旧知识,培养纵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 感知程序

对一个新的问题,尽量让学生从感知认识开始,就新的现象或事件,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演示、操作形成意识。这是认识事物的感知阶段,必须指明其感知的对象,

9 其关键是要教师编写的程序能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 3) 理解程序

理解和消化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的原因。从而揭示事物或事件的本质。在授课中或设置“疑点”(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提出有关实质性的问题,并暗示问题讨论朝哪个方面去分析,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有“跳起来可摘到果子”之感。也可提出一些与之并列的问题与其对照,以培养横向思维的能力。 4) 创造程序

学生或多或少都具有创造欲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两个有争论性的问题,或有创新因素的习题,让学生争论、思考、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或改进实验、或从新的角度解答习题、可写小论文等)。让他们那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拼劲在物理学中体现出来。

概括适用条件:无重要实验要求,知识点掌握要求比较简单,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学。

2.“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本结构的宗旨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结构由“预习、提疑,解难和练习”四个环节组成。 1) 预习环节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内部的矛盾性。为了促进其内部矛盾产生,课前老师出预习提纲,指导学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记下基本概念和发生的疑问两部分。老师定期审评预习笔记,帮助和促使学生看书,培养其看书能力。特别是使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生各式各样疑问,并记录下来,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0 2) 提疑环节

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问。哪怕是点滴疑问也可。老师将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书写于黑板的一侧。这一环节,虽只有几分钟时间,但作用较大,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激发其兴趣,另方面能促使学生完成好预习环节,同时也增强下一步听课注意力,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开始提疑后,此起彼伏,接二连三。他们兴趣很浓。 3) 解难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制约,还要受到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学生提疑,说明有较强烈的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这个时机,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引导等方式,来敲开学生的急待求知的心灵。特别是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激发他们兴趣,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被他们基本掌握。这一环节是关键的一环,解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讲解学生的疑问。能否排除疑难,达到予期目的,一方面要求认真备课,另方面要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避免讲解中的“蜻蜓点水”现象。此环节大约是20—25分钟左右。 4) 练习环节

遵照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练习是必要的。但要巧练,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兴趣的练。因此,可采取短时“知识竞赛”,分组(或男、女学生分两大组)当堂进行必答题、抢答题等方式竞赛练习,老师记分于黑板上。由于学生都有自尊心、好胜心,他们生怕自己一方失败。便极力用脑思考,争先恐后抢答,使课堂最后出现一个小高潮阶段,牵动着所有学生的心灵,激发着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显得活而不乱,富有生机,在后10 分钟左右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概括适用条件:无重要实验要求,知识点掌握要求较高。

3.“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以加强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形成“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启发思维—

11 —练习运用”的课堂教学结构。 1) 提出问题

它起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设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引问,也有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从设置一定的情境中引出问题,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基础上直接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观察或做练习中自己产生问题。设问的运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始,发掘问题,引起兴趣;在课中,设计问题,循循善诱;在课末,留下问题,诱发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才能学得主动,积极,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2) 实验观察

是指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或者两者交错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小心观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去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思维

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也就是通过议论、分析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概念、规律。启发思维的运用形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也可以是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议论小结,也可以是学生议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述。 4) 练习运用

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主要是在堂上让学生做习题,还有解释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验验证等。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启发思维、练习运用,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作用,各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在具体的教学中,各个环节不要形成死板的模式,可以交错重复地使用,例如“实验观察”和“启发思维”就常常交织在一起,提出问题则渗透在各个环节中,采用“讲解、实验、小结”相互穿插进行,使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内容涉及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感性认识。

12 4.“探索型”实验教学法

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谓能力是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存储信息的能力——记忆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再创信息的能力——创造力等等。

实验教学在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验证型的(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从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这一点来看,仅仅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还不能很好完成培养能力的任务。 1)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

“探索性”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安排每个实验都要给学生创造观察条件,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他们分辨主次,并培养他们从隐蔽的细节中,发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探索型实验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验证实验无法代替的。因而在设计探索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探索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只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程式去照葫芦画瓢,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的知识。 5) 创造条件安排实验

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把验证的实验改变为探索型的,这往往需要改装或自制实验器材。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过程拥有定性类型实验,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内容,要求不是太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

13 5.“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按照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创造条件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并尽可能保留研究的性质,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多质疑,引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生动地探求科学结论,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 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

关于纠正学生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从而建立正确概念的课题,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2) 探索性实验研究

当学生已初步具备实验技能时,对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的一些验证或寻找物理规律的课题,采用师生协调活动进行探索性实验的研究式教学方法。

例如初中物理在做好“研究滑动摩擦”、“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等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把“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研究功的原理的实验”和“验证欧姆定律的实验”等验证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师生协调活动的探索性实验。因为在学习这些课题时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已具备了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这些规律的基础和条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些规律。 3) 理论分析导出

关于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导出物理规律的课题,采用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探索新规律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重要概念、定律和理论之后,就应发挥理论在进一步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理论出发,运用演绎推理方法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新结论,推导出新概念或新规律。当然,通过理论分析和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成立,还必须经过实验检验,需要通过设计实验给予验证。因此,配合理论推导设计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4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过程拥有定量实验、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要求对实验内容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6.比较教学结构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性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间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方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1) 引入新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类似之处,隐藏着某些规律。在讲解一些概念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 2) 深化概念

新课讲授中,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 3) 区分概念

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二个概念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

概括适用条件:物理教学内容教学定义之间有相似或者相对的联系。

15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分析

物理概念规律的来源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概括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是在观察、推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两者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实验的重要性,前者对于实验的要求不高,而后者对实验的要求高。那么,相对应的我们进行概念规律教学模式的选择时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即实验重要与否。在这,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个对实验要求不高,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 “四环节”启发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把它们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个具体分析。

(一) 研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惟一的检验者。实验研究式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教师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元素溶入探究性教学中,就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谓研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中创设出一个类似科学家作科学研究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探究的概念规律的引入,这一过程很关键,因为研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在引入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能激发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研究热情和兴趣,那么从一开始这堂课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合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引起学生身体各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引起代谢和肌肉组织的改变,可以使大脑皮层更兴奋、注意力更集中。

惊讶,惊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若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能使学生受到令人惊讶的信息,那么很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很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悬念,按照教材把概念规律照本宣科的告诉学生,很明显这样的方式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悬念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待期望知道结果的迫切心理,教师通过制造悬念的引入方式,很明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6 恐惧,人在恐惧时呼吸心跳血压都会比平静时高,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是人体的应激反应,适当的应用,可以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争论,人在争论的时候思维异常活跃。所以,辩论的引入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总之,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性,运用合理的心理学知识与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进行的研究上来。 2.猜想与假设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富有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鼓动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教师要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无论对错对每个同学的发言给予鼓励,使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我的发言是有分量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没有压力的积极思考,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3.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期望学生独立研究和试验而得出最终结论,而是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告诉我们:任务相对容易,人的动机水平会提高,而反之会降低,所以降低任务的难度是保护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设计思路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每个设计好的简单任务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样学生是在成功的鼓励下学习的,干劲十足。分解成若干个简单任务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有更多的“开始”和“结束”,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任务的刚开始和结束前,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初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个体差异的限制,提出的方法、假设、甚至是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的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和矫正。虽然研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不能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像没头苍蝇一样胡冲乱撞。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即时的矫正,使之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17

(二) “四环节”启发教学模式 1.预习阶段

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经过预习,心中已经有数,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当老师讲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就会想一想它时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 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不但要学习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预习便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2.提疑阶段

老师将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书写于黑板的一侧。这一环节,虽只有几分钟时间,但作用较大,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激发其兴趣,另方面能促使学生完成好预习环节,同时也增强下一步听课注意力,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控能力还不是特别强,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帮忙其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待解决,这样可以增加授课的效率。 3.解难阶段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发展,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18 不易理解和接受,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推导和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启发去诱导,用准确有趣的实验去演示,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这些重、难点,他们就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讲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4.练习阶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根据遗忘曲线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一天之内记忆下降的趋势是最快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如果在教学之后布置练习及时加强记忆,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19

五、基于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的教学模式推荐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主要概念规律:

1.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2.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声波的反射规律。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理由:这是初二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课,虽然教学内容很简单,但我们的首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之后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初中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观察到的现象酷爱“胡思乱想”。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建议使用拥有演示实验过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主要概念规律: 1.人耳的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与传播方式,这堂课学生就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在老师设计好的程序下完成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课前复习第一节内容,为学生讲解人耳构成以及声音在人耳中传播方式,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音叉实验”,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与实验结合得出“骨传声”结论,留双耳效

20 应给学生探究。利用此教学模式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复习了以前知识,并利用以前的知识通过实验得到此节课要求掌握的新知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第三节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主要概念规律: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4.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与比较教学法结合

理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整堂课一直处在探讨与动手试验中,课堂也变得很有意思,学生更愿意用心。由于音调与响度较难区分,所以要利用比较法,通过男低音与女高音的比较等实例来比较音调与响度的不同让学生对这两个新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噪声:

1)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 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21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与比较教学法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乐音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噪声的学习中利用比较法拿乐音与噪声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噪声的了解,更清楚的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由于噪声的危害,来源,等级,控制只是点相对较简单,所以安排为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学生会自然地用到有关乐音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本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乐音的知识。

第五节 声音的利用 主要概念与规律: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 2.传递信息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一节内容主要以了解为主,所以我们就利用“程序-启动式“教育模式,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总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新一节的知识记忆更深,同时也再一次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知识。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主要概念与规律 :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冷光源,热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 2) 取直线: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22 4)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4.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式教学方法

理由:光在生活中常见,但学生对它却不了解。结合日常生活与学科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实验得出相应结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有趣,气氛活跃,学生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3) 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式教学方法

理由: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知识后,学生对光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再次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在老师的启发以及实验中逐渐总结出光的反射概念与规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求知欲到满足求知欲课堂也更加有趣。

23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

理由: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节课正好可以安排为“探索型”,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与实验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4.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6.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7.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8.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9.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启发式教学与比较教学模式相结合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规律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规律却不清楚,这节课通过探究式实验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光的折射规律,同时需要老师

24 适当的指引。在得出光的折射规律之后,将它与光的反射规律比较,加深对新学到的规律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光的折射规律是在自己动手下完成,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第五节 光的色散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推荐教学模式:“四环节”启发式教学

理由:这节课内容需要记忆的较多,相对简单,可采用“四环节”启发教学,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并产生各种疑问后开始新课讲解,这节知识相对比较有意思,学生很容易随着内容的讲解与引导下产生不同的问题,老师便可以通过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课堂气氛较好,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答疑,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2.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3.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 4.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

5.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5 6.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7.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8.荧光作用

9.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推荐教学模式:“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内容需要记忆的较多,相对简单,可采用“四环节”启发教学,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并产生各种疑问后开始新课讲解,这节知识相对比较有意思,学生很容易随着内容的讲解与引导下产生不同的问题,老师便可以通过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课堂气氛较好,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答疑,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凸透镜与凹透镜区别明显,比较重要的是他们对穿过自身的光线效果作用不同,这节课可以通过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老师边讲边实验,可以使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实验中逐渐认识透镜,认识凹透镜与凸透镜的性质,对比记忆,印象更深刻。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投影仪:

26 1) 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 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透镜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清楚,这节课通过探究式实验让学生自主的去生活中的透镜。在列举出生活中的透镜之后,通过它的构造原理来寻找透镜在这些例子上的应用。加深对新学到的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放大镜:

1) 放大镜是凸透镜。

2) 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 像距(v)应用 1)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2)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3)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4) U=f 不成像

5)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推荐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法

理由:这节内容是透镜章节比较难的内容,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实验能力,在学生动手实验习作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或揭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

27 理论分析和课堂讨论,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论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有较深刻的印象。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两节内容相对要求较低,需要记忆的却较多,采用“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两节内容相对要求较低,需要记忆的却较多,采用“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温度计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

28 1)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4.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刻度。5.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6.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通过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老师边讲边实验,可以使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实验中逐渐认识温度的概念与温度计,印象较深刻。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5.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6.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7.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

29 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8.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 9.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0.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 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模式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模式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30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两种电荷

1) 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4.验电器

1) 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 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电荷)

1)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 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6.元电荷

1)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 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 7.摩擦起电

1) 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8.导体和绝缘体

1)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 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推荐教学模式: “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引入课程,需要老师示范“摩擦起电”的两个基础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电学的神奇,然后围绕这两个实验引出接下来的上课内容。

31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3.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4.电路的工作状态: 1)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2) 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 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通。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

理由:电路与电流是学习电学的基础,而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及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掌握电流与电路地概念。而且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学生肯定会有一些思考,例如:为什么这样的电路会出现这样大小的电流呢? 这样就可以制造了悬念,为下节的“串联与并联”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2.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3.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

理由:本节课算电学中的重点难点,考察学生对电路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规律,老师引导学生连接基本电路,由浅入深,首先连接串联,进而连接并联,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电路。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主要概念与规律:

32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 3.电流强度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4.欧姆定律R=U/I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要求老师为同学展示“电流表”如何反应电流的大小的实验,通过电流表的变化,进而引入“电阻”的概念。

第五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主要概念与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源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电压相等。 推荐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与比较教学结构

理由:这节课的实验为定量试验,且要求学生理解层次较高,故使用“研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让学生探究串联并联各自的电流规律。物理串联和并联间有许多类似之处。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

33

参考文献

[一] 陈刚

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55-P56 [二] 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P1-P3 [三] 教育心理学【E】.http://baike.baidu.com/view/5417.2011.9.13 [四] 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 物理课堂教学(上)【E】.http://wenku.baidu.com/.2011.8.11 [五] 詹俊钦.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E】.http://wenku.baidu.com/.2011.10.24 [六] 祖晶.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129-P130 [七] 初二物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全本

34

致谢

本课题研究以及最终成果撰写是在本小组导师陈刚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课程开始阶段,陈刚老师对仿佛是无头苍蝇的我们的选题环节首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并为小组成员指点迷津,缩小课题范围,帮助我们开拓研究思路,期间他的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的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感染着我们,我们对陈刚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然后,我们要感谢配合我们工作的完成课题期间发放论文的友爱实验中学的顾校长,多亏了校长我们才能顺利的取得研究期间的研究数据。

复兴初级中学的吴炎校长也在课题期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物理教学课堂授课与模式的技巧,校长也给了我们听说课的机会,为我们的总结课堂模式工作给了很大的启发。

最后感谢一下小组各个组员的辛勤劳作,你们的每一个熬夜我都看在眼里。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感谢你们,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

35

第20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中,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三、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关键词:兴趣 基本功 思想教育

在我上初中时,老师常说:“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究竟好教难教、好学难学,本人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同仁们交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老师理论多高,课讲得多好,学生如果无兴趣,就等于白白浪费大家很多的宝贵时间。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1.发现几何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兴趣,消除畏惧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现实生活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2.改好作业是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半教师都在批改作业时,一味追求“错”、“对”,对错的进行更正,对的打上“√”。其实不然,每位教师批改的作业,究竟学生认真阅读没有,没有阅读就没有效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弱点,都想看到成功之处,所以批改作业时,应该区分学生平时成绩。如:优等生做对该作业,用真心、诚心的话加以表扬,如“OK”“Very good”;错了,则用“请认真检查,一定能找出原因”来加以勉励。中等生做对了,批上“真聪明”、“凭你的努力,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若错了,批上“再努力些,一定会成功”。学困生做对了,批上“进步真大”、“你父母一定高兴”等评语;错了,批上“我能帮你吗”、“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样,每位学生都喜欢看作业本,这会没有效果吗?

3.作业减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教育部、教学专家都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强调。若学生作业过多,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数学作业过多,一上数学课就烦,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一旦没有课外作业,学生会很高兴,要让学生相信,只要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完成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七年级数学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以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鉴于以上要求,要根据教材的起点“线、角”,及时加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初中概念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
《初中概念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