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几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0 08:33:2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

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语文是极为重要的一到门槛,中国的文字连在一起时,常常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义们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在学生结束小学的学习后,更进一步的学习语文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教学感悟分享给大家。

在教学中趣味和知识性同等重要。在学生发下课本之后,有的人对课本感兴趣,就会翻一翻书,看看有什么样的故事囊括在书本里面,有的人就直接将书本塞进书包里,看都不看,这就要看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都能爱上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再不济也可以使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提高语文这一科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知识幽默的讲述出来,像讲故事一样有趣,不会使人厌烦,就要看教师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以及在表达方面的能力能不能贴近学生一点。

干巴巴的讲述知识点,根据教学辅导书上面照本宣科的分析,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下降,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管不到学生在脑海里想什么的,就像有一句俗语说的一样“强扭的瓜不甜。”强迫学生去学习只会弄出反效果。所以将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才能是教学趋向有益的一面。

学习要有深度,学生自己的想法比教师的想法更加的宝贵。在一些美文赏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同学们以后该如何如何做,这样反而是遏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将一些能够在初中阶段被学生所欣赏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做一个推荐,布置写一篇文章,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表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文章的鉴赏能力。这样的能力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去领悟,我们教师只能在旁边引导,提供一点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二)

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要从身边琐碎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体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2、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1、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

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三)

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在此,我仅从写作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观点想法不算成熟,有待大家共同探讨和激励。

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原因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

第一,充当引路人角色。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

分析课文时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第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

我觉得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好习惯。

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出口,让大家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就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的素材。

第五,养成摘抄的习惯。

但凡平时觉得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啦,名人事迹啦,作为写作时的范例引用,增强写作说服力。不至于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洞。

第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一课一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演讲势必要做一些演讲准备,收集材料等。对写作也是有益的锻炼。

以上是关于加强写作能力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2012年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卢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推荐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殷开琴

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装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在变更求新中激发学习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讲课讲得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应当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要让学生唱主角,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鼓励他们争取下一次的机会,答错了,应及时引导找出找准正确的答案。锻炼学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教给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指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例如,运用衬托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杨万里诗中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足见衬托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其重要。(1)次要人物形象能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回国前急切的盼望于勒的到来,当真正见到于勒时就一味的撤离“禁地”而若瑟夫则不同,他不为父母的做法所左右,而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与父母的异常表现和作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王原坚的《七根火柴》叙写了无名战士为保全七根火柴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的革命事迹,文中七根火柴的火柴头成了无名战士忠诚于党的红心的象征,它所燃起的熊熊大火给革命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通过写火柴头和熊熊篝火烘托了无名战士形象的高大。(3)经“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如杨朔的散文《海市》,作者描绘了一幅海市蜃楼的幻景图,影影绰绰若有若无。它实而不见,转瞬即逝,惚恍迷离,变幻莫测。其实醉翁之意不在海市而在用虚幻的海市衬托真实的——长山列岛,它比起那飘缈的幻想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的多。通过衬托作者着力表现了故乡渔民的美好生活,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衬托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事件伟大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把握衬托的作用,把做课内的阅读转化为做课外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俗话说“手”是人的第二面孔善于运笔的作者不再直接描绘命运的好坏,而是通过“第二面孔”的描写反映人的生活,折射人的命运,展现人的性格。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了少年闰土的手是红活圆实的,同时也写了开裂的像松树皮的中年闰土的手,两次写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里悲剧性的命运,从而反映了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这一主题。阿累在《一面》中写到了鲁迅竹枝似的手表现了他为了党的革命事业累坏了自己的身体,凸现了革命斗争中人物的精神风采。通过以上两例主要让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典型细节描写这种写法。使学生变分析课内情节转化成会分析同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段的能力。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学习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对语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求教师要有真正驾驭课堂的能力,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我懂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5)班的美琪是极具语文天赋的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宋向瑞

语文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全面系统地去研究和讲解,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在此,我仅从写作、对待学生以及对自己的要求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观点想法不算成熟,有待大家共同探讨和激励。

一、关于写作

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原因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分析课文时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觉得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好习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出口,让大家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就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的素材。

第五,养成摘抄的习惯。但凡平时觉得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啦,名人事迹啦,作为写作时的范例引用,增强写作说服力。不至于使文章显得过于空洞。

第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要求每一位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一课一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演讲势必要做一些演讲准备,收集材料等。对写作也是有益的锻炼。

以上是关于加强写作能力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百尺二中 宋向瑞

非常感谢科组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对于语文教学,我是一个新手,新手上路,还望大家多多关照。

语文教学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应该看以什么为标准。

若以听课老师有东西可听可看,那肯定要求“互动”“层层设问”,从教师的“巧问”到学生的“妙答”,能引向高潮的便是好课!

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风花雪月武打言情迎合学生趣味,也无可厚非,因为往往是学生说了算。

若以中考应试分数为标准,任何先进高明的理论都无济于事,任何花哨的教学都只能昙花一现。能考出高分就是好样的,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很显然,我们不谈学生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就谈谈“抓老鼠”的问题,谈谈怎样做个好猫?

参加工作以来,开过不少成绩分析会。好像领导说的最多的是:管理出成绩。我姑且不去评价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确实存在一些疑惑: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遥遥领先,但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不尽人意,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但有些班级确实管理成绩和教学成绩都不错。由此看来,管理和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那它们存在关系的核心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班级所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由精神,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看过,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尤其喜欢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道是个死,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里提到亮剑精神,就是李云龙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同别人打架时拼的你死我活,但我们的学生学习时是否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班级是否需要一种灵魂支撑?再说说环境,先讲一个简单的事例: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打开门,如果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很干净的地板,那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脱鞋。如果看到的是满地垃圾,我们肯定是直接进入。如果我们再脱鞋,那只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脑袋进水了。再说一个常见的现象:读大学时,如果一个女生宿舍6个人,有5个人在拍拖。那另一个女生出现的情况只能是两种:第

一、快疯了,受不了了,因为每个女生都在说自己的不BF如何如何的英俊?如何如何的体贴?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天马上找一个男朋友,要求会很简单:只要是个男的。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学生把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至于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不展开讲。 下面谈谈一些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做法:

一、将分层教学进行到底。这里我重点讲一下作业的分层设计。我觉得班上学生可分为ABCD四组。A组同学是没有作业的,他们在语文晚休时可以看小说,可以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他们是绝对的自由。我绝对相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上掌握的情况。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开一些书单。B组同学的作业一般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C组同学以课内文言文,阅读,古诗为主。D组同学只需要要默古诗和抄文言文的翻译。D组的同学能考上50分,我就能开心10多天。当然除了这四组,也许有些班上级还会有特殊人物,他们的成绩比较有稳定性,一般在5——10 分。他们属于“高智商型”的学生,我们实在教不了,真的不想放弃,但也无可奈何。

二、课堂上的时间多些给学生。先说一个事实:上周三我们在舒早霞老师英明领导下开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备课组成绩分析会。我们没有按照以往的会议义务性轮流地说一些,而是每个老师都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疑惑甚至好的建议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分析。应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获益匪浅。回去之后,我就在反思: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多些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应该是 NO PROBLEM 。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聊以自慰罢了。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求个心安理得罢了。

三、再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得确很有道理。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你们的语文,你们对语文感兴趣,自己会去积累,会主动去读,会主动去写。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对学科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我就经常觉得留有遗憾: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老师都是55岁到60岁的男老师,把我学习数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换成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那也许高考的数学成绩不至于那样“丢人现眼”。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得让他们对我们人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一堂课的前三分钟先和学生聊聊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见到我们就想K我们一顿。那无疑不管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生动,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有才华。不好意思,他们不感冒。他们只想早点下课去饭堂,或者整节课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扁我们一顿。

四、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在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重点讲一下书写。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学生的书写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非常重要。前段时间蓦然发现很多省的文科状元都是女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许和她们的书写有很大关系。其实,很多聪明的男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但恰恰就是写的字能和医生相媲美,龙飞凤舞说得是好听,其实就是乱草一把。为了阅卷老师少烧一点这些乱草,我们有必要重复N次地提醒学生书写工整。从初一开始开设书法课,这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在早读前三分钟默两首古诗。要求只有一个,书写工整。如果长期坚持下来,收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小组合作”在作业的跟踪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们给学生下达的作业任务,需要跟踪到位。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借助小组长的力量。班级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可以四个人一组,一个小组长。如果班上有足够的语文精英,也可以两个一组,一个组员和一个组长。组长对组员必须严格监督。比方说今天的任务是默写三首古诗。组长必须督促组员完成,并负责组员的批改工作。如未完成,组长必须陪同组员在下午下课后相约教室,继续完成那没有完成的任务,争取做到日日清。坚决杜绝组长与组员共同作弊。一经发现,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或者给定一周的任务,周五下午还未完成的同学,在放学后继续留教室战斗。同时邀请其家长来校上演新时代的“陪太子读书”。

六、合理利用早读晚修时间。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百尺二中 宋向瑞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学习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到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其后的点点滴滴则是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如学习《理想》这一课时,结合课后名言,让学生在记录本上记下自己的座右铭,既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下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再如我们学习《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们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偶像,说说为什么佩服他,那么自己准备做一个怎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二、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通过讨论,我们对新的备课方式形成了以下几条意见: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课文由教师分工备课,再集中汇总,讨论修改,用集体的智慧形成一整套精品详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另一方面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指导学法,辅导学生。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说课设计、研讨课、评课,也有问题解决式的互动研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行了相应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如刚刚结束的中学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青年教师从讲课、说课、教案编写、现场评课等方面展示出各自的风采,显示我校青年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新课改的行进。 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三、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在进行“探索月球奥秘”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关于月球知识的研究小课题,于是“月球知识知多少”、“有关月亮的对联和谜语”、“月亮的传说”等一系列子课题产生了,带着这些课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研究中。有的学生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你上网查阅资料、我上图书室借阅书籍、他负责整理资料,个个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则和家长一起合作研究,在自己研究的同时也让家长更新了一回教育观念。还有学习《鱼化石》一诗时,请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石的资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出人意外:图片、论文摘选、文章、诗歌,甚至有的同学搬来了自家的大百科全书,可见学生们对活动课的期待与热忱。综合性学习课《黄河,母亲河》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黄河历史组、黄河诗歌组、黄河传说组,黄河环保组,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显示了很好了自学才能,更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与时限较长的综合性学习课相得益彰的是一些小活动。如课本剧,像《丑小鸭》,学生们自制卡通面具,设计台词,自编自导,还煞有介事;还有课文人物的心理访谈,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扮演主持人,为课本人物作内心独白,于其中折射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学生自己分工合作,采访、排版、配图、发行,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接触现实生活,扩展知识视野。

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我校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支撑点,即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潜件发展,努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便于以另一平面呈现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竹影》一课中关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难以捉摸地在一个个方块字间游移,可当多媒体呈现出两组各具特色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像郑燮的《竹石图》,塞尚的《静物》等,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其不同。《观舞记》课件的导语部分恰到好处地引入印度舞蹈录影,让学生领略到异域风情,对课文中冰心女士的描绘则更充满了期待。课件《神州大戏台》进一步将展示平台的作用发挥尽致:各种脸谱、唱腔让学生赞叹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黄河颂》课件中黄河壶口大瀑布腾挪宇宙的姿态、《黄河大合唱》吐呐山河的气势使光未然的诗歌灵魂于声色大动之中赫然显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李庄一中

韩尚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卢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

于晓丽

在语文教学中,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八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推荐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三、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

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

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

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

推荐第8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临夏市一中

闫长涛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反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各位同志分享交流。

一、让学生从模仿中习作。模仿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我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来认同学生初步简单的模仿成长过程。在正确的引导下促使其有模仿到创作的飞跃,而不是简单地撕掉重写。

二、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赵教授举例说,上海有位颇有名气的作家说过自己成长中的十件小事。他儿时因 出身不好,受歧视,自己也很自卑。一次在校园里遇见老校长,他恭敬地行礼,老校长细细打量他,含笑说: “你就是某某班的×××吧!你的作文我看过,写得很好,你以后好好写,会有出息的。”老校长的话让他兴 奋不已。他想,在一千多学生中,老校长能认出我,他看过我的作文又记住我,可见我的作文不一般。这样一想,他不自卑了,写作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日后果成一名作家。可见,写作兴趣 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我基本是通过办手抄报、墙报、范读本班学生优秀习作,在班 上讲评好的习作,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 我在日常中引用讲述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阿爷胡乱乱纠缠的胡子一样”,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因此懂得欣赏和不挑剔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良好心态,只有

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关注,有些工作开展起来真的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三、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我个人认为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往往是为了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每个备课小组集中拟定统一的作文题目,因而作文题目往往陈旧没有吸引力。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初一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等,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少年老成”的味道。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题目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 美在何处》等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会逐渐提高。一句话好奇心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才会去探究并尝试着写出彩。

四、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这是很多同行在读写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每周入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只有督促学生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周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确在大量的习作练习下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文。这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个结果。但也出现了大量应付交差性的作文,因此如何去掌握习作练习的度也将是以后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推荐第9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总结

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于这句话,许多人并不陌生,它的意思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这对于学生的作文再适合不过了,由充实头脑,美化心灵的过程中从而写好的文章。如果平时在课堂上认真作一番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老师在宣布“今天要写一篇作文”时,大多数学生的神情都是沮丧的,连平时学习成绩好地同学也不例外。我在教学时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把写作文当初一种苦差事。如果是几个学生有此种感受,也许我们会不当一回事。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大部分学生如此,这不能不令人思考。

从现实的教学来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什么终南捷径,除了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增加语言库存,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记得以前在一本教学刊物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中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中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推荐第10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巧设文题 留心观察 勤于动笔 积累素材 开放评改形式 分数激励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作文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摆在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就此大家共同交流,以作引玉之砖。

一、是巧设文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

转变。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都要有一个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内容,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作文难首先表现就是素材缺乏,老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说起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写起来却无从下笔。 针对这个问题,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能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兴趣,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写日记的意义,也要求学生写,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不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也就收效甚微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水平,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① 尽量降低要求,放手让学生写。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只有一点:只要是写真人真事真心话就行,不用考虑字数的多少、布局与谋篇、开头与结尾等等。当找不到事情写,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一写也行,就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记下来也行。这样就把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所有枷锁都去掉了,让学生觉得容易写,才能乐于写坚持写,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人真

- 1

训练的大作文,重点是师评。师评的要领一是尽可能与学生面对面评阅,便于师生交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要及时,要赶在学生对作文构思还很清晰、创作激情还没消失前完成。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的能力。自评与互评互改往往要结合起来,自评是基础,互评是提高。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要注意监控与指导,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作用,就是要多鼓励,少批评;对优生要多“挑刺”,对差生要多找“亮点”。

五、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积累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然后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启发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同时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标准的话,那么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于作文困难的学生只要内容充实,基本符合题意,句子较通顺,就至少得80分,当然这与优

- 34 -

第11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城乡结合)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第12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仿文”;激发兴趣;阅读练笔;作文评改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 《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 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 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要

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 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上海有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兼教育家)说过自己成长中的十件小事。他儿时因 出身不好,受歧视,自己也很自卑。一次在校园里遇见老校长,他恭敬地行礼,老校长细细打量他,含笑说: “你就是某某班的×××吧!你的作文我看过,写得很好,你以后好好写,会有出息的。”老校长的话让他兴 奋不已。他想,在一千多学生中,老校长能认出我„„,他看过我的作文又记住我,可见我的作文不一般„„ 这样一想,他不自卑了,写作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日后果成一名作家。可见,写作兴趣 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 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1、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

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8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叶圣陶作文论(J)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参考: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4、因材施评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对优生的作文要戴着显微镜“挑刺”,对差生的作文要戴着放大镜找“闪光点”。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13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祝贺霞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作文,然而,在生活中学生极怕写作文,把它当作一种苦差事,常常应付了事。“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有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这一顺口溜抱有同感。这表明,作文,对广大同学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怕归怕,写还得写。因为语文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的进入写作过程,若不合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最大。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所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于以上几方面,可以找出其基本存在的问题为:

1、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2、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

3、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

4、作文的屡屡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

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写作教学。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是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

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①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写日记、周记可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2、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自己的文风。不单纯地模仿,以求变通创新,培养自己的文风。

3、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辨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我们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因此,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必定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说”更为规范,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强。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然后再写下来。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说话还可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4、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5、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合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作文兴趣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平时的材料积累以及合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

第14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代写论文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就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笔者从用心去写评语;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办报刊交流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评语 分数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虽然产生了许多模式,但仍呈现不景气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成篇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实践证明,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作文水平会提高的。成功是学习进步之本,成功的喜悦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内驱力,成功的情感能使人在学习上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呢?

一、用心去写评语

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在现实作文中作文评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或重评价轻启发引导,或千篇1律,千人一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看的,徒增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至使一些学生拿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看分数,不看评语,随意放在一边,连错别字也不改正。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保护其作文的积极性,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成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几点做法:

1.鼓励激发式的评语

老师批改作文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字多,有的作文甚至在内容上不符合要求。这时,可以将学生找来,面批面改,指出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鼓励,讲清道理。也可以用委婉,富有感情的评语去感染他、激发他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商量讨论式的评语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如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等,在评语中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出现了用词不当或材料不恰切的现象,可以参考这样的评语“你看看如果换成这个词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材料细细品味一下应该用在什么样的主题文章更好一些呢”„„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

3.谈心说话式的评语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兼容的工具学科,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交流,继而走进学生心灵。有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对待挫折。

二、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积累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然后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启发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同时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标准的话,那么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于作文困难的学生只要内容充实,基本符合题意,句子较通顺,就至少得80分,当然这与优生的80分含金量是不同的,不过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应以一个尺度进行评分。如果有的学生作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乱打标点,但只要某句话、某个词、某个标点准确,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并给较好的分数,学生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作文产生兴趣。

三、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

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15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实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更是艺术之中的“艺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吧。

摘要: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检验和体现,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提倡个性化教学方向,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升,还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的独特感受,注重其创作的真实性和创新性,从传统作文教学千篇1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本文就从素材、表达训练、评价三个层面,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思路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语文;作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高超的作文教学应该超越单纯的技术性层面,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语文储备和文学底蕴,利用作文教学各环节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化作文教学非常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在文字创作中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及感受,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迸发出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充满个性化的表达和特点,将作文教学变成灵感激发、醒目新颖的互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搜集个性化素材,形成独特写作视角

初中学生大多数形成了应付考试的固化写作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订阅统一的阅读材料,用统一的写作思维进行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生活,增加对课外书籍和文字的阅读,善于运用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优势,搜集和整理自己认为有价值和着力点的素材,从细节出发多角度分析事物,挖掘与众不同的写作题材,凝练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和思路。比如,初中语文话题作文《走近XXX》是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布置,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关于著名人物的传记类习作,人物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关键是必须了解人物,并且要选择人物相关的素材,能够展现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内涵。

学生有了充分的选题自主权,可以将目光投向其感兴趣的著名人物,如影视明星、外国赛车冠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材,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任由学生热切地在网上、书中寻找与整合有效资源,用其独特的视角和充满生机的文字,呈现与刻画他们心中的人物形象。

二、开展个性化表达训练,形成独特写作风格

初中阶段是学生写作风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写作是用文字抒发和表达的高层次载体,首先要从口头表达着手,让学生“学会说话”,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自由抒发观点和情感的机会,创设与作文训练题目相关的良好情境,通过小组讨论、自主与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开展,调动学生对作文话题的思考热情,学生在口语表述的过程中,通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爱好、语气、习惯用词,将对话题的理解、思考、体验进行个性化方式展示。

其次,学生将在合作探究中形成的认知和口语表达思路,用文字的方式书面整理出来,针对重点段落和细节进行当堂文字训练,趁热打铁,记录下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比如,《有感而发》这单元的主题作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初一新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大胆的说话环节,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同学们进入新的学校,成为中学生后第一天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否体会到初中老师和新同学的善意和关心呢?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同身受,会积极分享其忐忑、新奇、紧张、憧憬等体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告诉学生用真心抒发感受,鼓励学生用新颖与别致的语言,生动描写自然、生活和社会,培养其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模式,培养学生独特写作思维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能直接引导和调整学生的写作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个性化评价,才能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思维形成。学生的作品是对写作教学的直接反馈,教师要精心浏览每个学生的作品,并且做出准确的评价。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作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学生突破常规的写作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希望能得到教师的首肯,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模板式的作文评价和打分方式,采取综合性、多样化、激励式评价原则,不断发现学生写作和练习中闪光的语句,用红笔、赞赏的评语、墙面展览等形式加以表扬,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成长,培养学生向个性化创作方向发展。教师评价习作时,尽量避免对错字和病句的逐行更改,以免打击学生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应该鼓励其勇敢表达和书写,即使思想另类和跑题,也要先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肯定,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内驱动力。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比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语文基础,教师要着重开发写作特长生的创作潜质,给之布置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题目。针对写作水平中等和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评语中分析清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将之分成几个类型进行分层教学和培训,逐步提升其写作素养与能力,促进他们独特写作思维的养成。

总之,新课改教学理念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贯彻和渗透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要想培养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激情的作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生活和社会中的现象与事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文字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促进初中学生健康人格与个性的早日形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第16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蒋忠平

2014-1-8

【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快乐兴趣生活素材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棠福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某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某中学的

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

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写作给学生的心加上了沉重的枷锁,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没有新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例如: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有部分学生写到了在大海边玩耍的情景,还写了跟着姥爷在沙滩上见贝壳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农村生活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大海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自己在沙滩上捡贝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写作前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例如:在中学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某一处的景色。明明是在春季,但很多同学却写了《我喜欢秋天》、《冬天的雪花》等文章。还有部分同学写春天时还写了到河中游泳,去树林采野果的片段。我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静心一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给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回来后我再让他们继续写这次的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景象和感受。虽然语句不太通顺,但内容是真实的,是活的。以后,每次作文课,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去野外,我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尽力的在事先要求好,满足他们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动中引导他们找写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有“心”去写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现出了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学生的心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活。

第17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

二、初三的仿写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对初一学生训练这些表现方法,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而如果再给初三的学生上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作文课,他们会兴趣索然,课上不是吵就是打瞌睡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就会了。

四、要“举三反一”

仿写是“以读促写”,读是写之前的基础,没有好好的读,就不能领会写作中要运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读文章要多篇,要有数量,这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是同一性质的,也和“厚积”的说法相通。所以,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选取的范文不能只有一篇,一篇的说服力感染力是不强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编排文章,都是五篇体现一个话题,而不是一篇,我想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提倡“举一反三”,是适用于从一个例子中得出多个认识或体会,应该是针对成年人的,对学生写作文的起示范作用的文章选用,应提倡“举三反一”。

仿写,是有效的作文途径,可以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指导学生仿写的作文教学虽然不能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想效果,但它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当然,仿写只是作文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创新才是提高,学生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不能只满足于仿写,还要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后,自己选择适合自己表情达意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来写作,否则,只停留在仿写的阶段,就难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这也要求老师在重视仿写作文教学,用好仿写作文教学的同时,不能只囿于仿写,还应重视创新作文的教学。

第18篇: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写好作文重在养成好习惯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写作方面,主要指不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它是夯实人生成才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一.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写不出深刻隽永的文章。

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现代文学家邹韬奋写道:“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了,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如果我们能多挤一些时间,经常阅读报纸,阅读高质量的杂志,吃掉若干本好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又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那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化资料、详实数据等等,一旦被我们掌握,到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1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遍又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说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周记,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及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地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

五.养成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要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失;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 2 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裁剪,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

六.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 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写作是一个人在一辈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则是掌握这种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套作文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作文教学的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在通行的作文形式一般有三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写好命题作文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方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等来写一定规格的文章。这种命题作文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向;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能较快地完成写作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这类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文一定要做到认真命题、指导、评改这最基本的三点。其实要做好这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命题作文要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A.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常言说的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题目就是文章的“慧眼”。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掌握命题要领,提高命题技巧。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就要求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设计出一些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命题符合学生口味,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来也

4 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例如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成《你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和XX说说心理话》就不如改成《XX,你了解我吗?》等等。

B.要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命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倾诉心里话。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槪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期,他们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趣事》、《儿时的伙伴》、《我上初中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作文得心应手,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一些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让学生训练。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善于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这样我又设计了《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等之类的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二.指导学生写好命题作文

A.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直到真正弄清题目的要求。审题要达到落实题眼,明确限制的目的。审题审清楚了,作文时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如审读《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读题便知,题眼是“趣”,文章就是要着重突出事件的趣味,这也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文题中的其他词语 5 显然当属限制的内容了,它们分别从对象(我)、数量(一件)、范围(身边)一一作出了限制。

B.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如《愉快的星期天》,这样的题目,如果同学们想表现自己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选取星期天去游乐场玩、参观科技馆、与小伙伴们一同外出野餐、郊游等内容。就拿郊游,野餐来说吧,应围绕“愉快”这个中心,写郊游的过程,尤其是令自己感到快乐、有意义的事情,郊游当中发生的愉快的、令人难忘的片断等。而自己郊游当天的早上怎样起床穿衣,怎样准备郊游用品等等与中心无关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C.列好提纲,确定详略。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A.自评自改。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学生拿出来朗读,让他们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 6 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B.互评互改。习作自我修改之后,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互相评改,互相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这时候教师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评判者。

C.教师评改。学生自我修改、互评互改之后,教师就要把作文收上来作最后的总结评改。教师是学生作文最后的读者和评判者,需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认真的改一遍,把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挑出来,把不符合要求的也挑出来。符合要求的,当然是我们鼓励和表扬的对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怎么办呢?那就要因人而异,既要批评他们没有写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存在哪些问题,又要表扬他们文章里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搞好作文的最后评讲。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好文章,作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探讨,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愿写”、“能写”、“勤写”、“乐写”,作文教学质量是一定能提高的。

7

第19篇: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四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四: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398字)

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七年级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学习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到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其后的点点滴滴则是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如学习《理想》这一课时,结合课后名言,让学生在记录本上记下自己的座右铭,既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下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再如我们学习《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们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偶像,说说为什么佩服他,那么自己准备做一个怎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二、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通过讨论,我们对新的备课方式形成了以下几条意见: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每单元课文由教师分工备课,再集中汇总,讨论修改,用集体的智慧形成一整套精品详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另一方面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指导学法,辅导学生。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说课设计、研讨课、评课,也有问题解决式的互动研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举行了相应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如刚刚结束的中学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青年教师从讲课、说课、教案编写、现场评课等方面展示出各自的风采,显示我校青年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并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新课改的行进。 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三、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在进行“探索月球奥秘”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关于月球知识的研究小课题,于是“月球知识知多少”、“有关月亮的对联和谜语”、“月亮的传说”等一系列子课题产生了,带着这些课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研究中。有的学生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你上网查阅资料、我上图书室借阅书籍、他负责整理资料,个个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则和家长一起合作研究,在自己研究的同时也让家长更新了一回教育观念。还有学习《鱼化石》一诗时,请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石的资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出人意外:图片、论文摘选、文章、诗歌,甚至有的同学搬来了自家的大百科全书,可见学生们对活动课的期待与热忱。综合性学习课《黄河,母亲河》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黄河历史组、黄河诗歌组、黄河传说组,黄河环保组,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显示了很好了自学才能,更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与时限较长的综合性学习课相得益彰的是一些小活动。如课本剧,像《丑小鸭》,学生们自制卡通面具,设计台词,自编自导,还煞有介事;还有课文人物的心理访谈,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扮演主持人,为课本人物作内心独白,于其中折射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学生自己分工合作,采访、排版、配图、发行,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接触现实生活,扩展知识视野。

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我校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支撑点,即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潜件发展,努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便于以另一平面呈现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竹影》一课中关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难以捉摸地在一个个方块字间游移,可当多媒体呈现出两组各具特色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像郑燮的《竹石图》,塞尚的《静物》等,则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其不同。《观舞记》课件的导语部分恰到好处地引入印度舞蹈录影,让学生领略到异域风情,对课文中冰心女士的描绘则更充满了期待。课件《神州大戏台》进一步将展示平台的作用发挥尽致:各种脸谱、唱腔让学生赞叹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黄河颂》课件中黄河壶口大瀑布腾挪宇宙的姿态、《黄河大合唱》吐呐山河的气势使光未然的诗歌灵魂于声色大动之中赫然显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五: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91字)

9年以来,6年我一直在农村中学教语文。对语文教学个人有以下几点理解,希望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钻研教材,以环境为基础精心设计教案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了解教学环境,尤其是教育对象。

二、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写好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 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令自己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第20篇:初中语文教学之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之心得体会

开学初,我们在课前操练中看了教学技能的学习光盘,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谈谈我的体会,也可以说是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上的时间多些给学生。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0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应该是 NO PROBLEM 。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聊以自慰罢了。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求个心安理得罢了。

二、再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得确很有道理。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你们的语文,你们对语文感兴趣,自己会去积累,会主动去读,会主动去写。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对学科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得让他们对我们人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一堂课的前三分钟先和学生聊聊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见到我们就想K我们一顿。那无疑不管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生动,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有才华。不好意思,他们不感冒。他们只想早点下课去饭堂,或者整节课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扁我们一顿。

三、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在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重点讲一下书写。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学生的书写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非常重要。前段时间蓦然发现很多省的文科状元都是女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许和她们的书写有很大关系。其实,很多聪明的男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但恰恰就是写的字能和医生相媲美,龙飞凤舞说得是好听,其实就是乱草一把。为了阅卷老师少烧一点这些乱草,我们有必要重复N次地提醒学生书写工整。从初一开始开设书法课,这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在早读前三分钟默两首古诗。要求只有一个,书写工整。如果长期坚持下来,收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四、让“小组合作”在作业的跟踪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们给学生下达的作业任务,需要跟踪到位。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借助小组长的力量。班级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可以四个人一组,一个小组长。如果班上有足够的语文精英,也可以两个一组,一个组员和一个组长。组长对组员必须严格监督。比方说今天的任务是默写三首古诗。组长必须督促组员完成,并负责组员的批改工作。如未完成,组长必须陪同组员在下午下课后相约教室,继续完成那没有完成的任务,争取做到日日清。坚决杜绝组长与组员共同作弊。一经发现,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或者给定一周的任务,周五下午还未完成的同学,在放学后继续留教室战斗。同时邀请其家长来校上演新时代的“陪太子读书”。

五、合理利用早读晚修时间。

早读时间为30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几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几点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