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管建刚后作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4 08:36:3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管建刚讲座学习体会

管建刚讲座学习体会

以前,拜读了管老师的大作《一线教师》,不禁被书中的教育智慧深深折服。在一个个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中,管老师用轻松的笔调描写一个又一个金点子,看着这些层出不穷的花样,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一个取得这样的成就,能够让孩子们疯狂地爱上作文的老师;一个教育策略中处处充满智慧之光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终于,在杭州市青蓝小学的阶梯教室,得以一睹管老师的风采,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满心希望在这次讲座中学会一招半式,用来“对付”我的学生们。

开始的时候,略微有点失望,因为管老师首先介绍的是自己的经历和对于人生的认识。屏幕上出示的句子短小精悍,平实的语言中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干一行爱一行”“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才是不平凡”,显示出理智踏实的工作态度。但对于急于获得经验的我来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这些思考。直到开始讲作文教学,才开始激动起来。

虽然管老师的“作文周报”和相关的很多激励策略在《一线教师》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讲座中呈现的内容仍然让我眼界大开。集卡活动、积分活动、稿费换书、购买编辑权,一个个新奇的措施把孩子们哄得特别开心,有了浓厚的兴趣,何愁写作文呢?同时,有过经商经历的管老师在策略中充分发挥了这份苦心经营的特质,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既避免了老师的疲于奔命,同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换一种方式解决,所有的办法都是灵动的,变化万端。

记录本上写满了这些策略,我却开始感觉到了迷茫,这些办法如何运用?如何使它在自己的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生搬硬套的运用,学到的仅仅是皮毛而不是精髓,这样的经验积累就叫做呆板而不能称之为智慧。管老师的策略之所以精妙,是因为它出自内心,在对形势的判断之下迅速及时作出着反应,是在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来的有生命力的智慧。

兵法上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一种策略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都必须要顾及各方面的因素,随机应变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此时回看前面那些对于人生对于工作的认识,才领会到,一个人首先要建立起自己内心的秩序,获得工作的热情和成功的欲望,他对教育的态度才不是被动的应付而是主动地出击,教育的智慧之光才有了最初的源泉。

在讲座的最后,我重新理解了随时记录,随时反思的意义。我们现在并不缺理论,而是缺少深入的思考。在一次次学习机会中,我们会获得许多可贵的经验,但是,若不是有独立思考判断地去接受,我们的内心只会成为诸子百家的堆积仓库,而不会成为生长智慧之树的肥沃土地。我愿在不断的思考和反省中,寻找到自己的智慧之光。

推荐第2篇:管建刚讲座心得

7月,有幸参加管建刚“我的作*命”主题论讲座,感谢领导让我拥有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管建刚等四位老师优美的谈吐,流畅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结构都让我折服。29日,潘新和教授和管建刚老师睿智和幽默的名家讲坛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的明白儿童习作,不仅映射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外化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全在于儿童的心灵世界的洁净程度。这也是佛家倡导的\"相由心生\"、\"见心见性\"的道理。作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要站在守护童年的高度,首先给儿童营造一个纯洁美好,充满童真、童趣的的情感世界。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座谈。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着实让人着迷。我们被管建刚老师的睿智与坚持而感动着,更被管建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深刻见地与执着而感叹着。 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其实刚开始每个人都很想知道,他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其实他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他还说如果不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

可是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他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原因在于坚持。他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他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最后我深刻地明白“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想经过管老师如此细致的点拨,我对我未来的作文教学之路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前辈的引领之下,我也会越走越稳健„„

推荐第3篇:作文教学管建刚

管建刚作文讲评教学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 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咱们握握手,管老师跑了那么多地方,要找到一个姓管的同学,有多么难,你知不知道?所以请你把手握得紧一点!(握手) 师:你不仅姓管,这个名字比管老师,管建刚,不知好听多少!管老师就是没生个儿子,要是我生个儿子,一定叫管弦乐。

师:我想认识的第二个同学,也是她的名字吸引了我。姜莱。姜莱在哪里?(找到学生)你是姜莱?你就是我们的姜莱? 师:请问一下你的将来想做什么? 生:我想当警察。

师:英姿飒爽的女警。每次别人喊你“姜莱”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想起将来的这个梦想?

生:有些时候会。 师:有些时候会是吧?我希望别人每次喊你姜莱的时候你都记得。我记得根据哈弗大学的一个研究,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从此刻开始,就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你猜有多少,只有3%。而这3%,经过哈弗大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人生成就。 师:大家喊喊她的名字。 生:姜莱

师:你喊他的名字,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我的将来,如果我学习努力的话,我的将来就是一片光明;如果我学习不努力的话,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和平凡人。

师:首先,普通人和平凡人是现实的;第二,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那是最好的!我非常欣赏她,当她喊道别人名字“姜莱”的时候,她想到的是自己的将来,自己的伟大。

师:姜莱——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每一个人,当你喊到“姜莱”的时候,就像她那样,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梦想。

师:我想认识的第三个同学姓蓝,好像是叫蓝伊宁。(找到学生)你真的姓“蓝天”的“蓝”,“蓝颜色”的“蓝”? 师:姓“蓝颜色”的“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有没有姓黄,“黄颜色”的“黄”呢? 师:有没有姓白?中国姓里有没有姓白的呢? 生:有。

师:有没有姓黑? 生:没有。

师:错了,这个名字很好玩,姓也很好玩,姓白的姓黑的都的。姓紫的,说不定也有。 师:我还想认识几个名字,梅兰婷,吴鹿野,林嘉强,应该是个男生吧!尽管那个发型有点„„余坦悦。

师:四个女生一个男生,咱们班的男女比例就那么失调吗?是不是应证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男生的作文都不如女生?错的?希望如此,那我看看这堂作文课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如何!上课„„(师生问好) 【教学过程】

一、好题欣赏

师:我为什么记住这些名字?因为他们的题目,读你们的作文,读到了他们的作文题目,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师:(课件出示)一起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你看了这题目,就知道他写什么吗? 生:叠被子

师:可是他不讲叠被子,他讲,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真是好题目(出示课件),读—— 生:《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师:读——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继续 生:《粽子,我来征服你》 师:还有一个 生:《我是小厨娘》

师:这些作文的题目取得真好有些同学的题目就不咋的!他做的家务是拖地,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拖地》。

师:他做的事情是洗碗—— 生:《洗碗》。

师:他做的事情是叠被子,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叠被子》

师:哪有这么给你作文起题目的呢?按照这样的理论的话,你如果姓黄,生你出来的时候爸爸看到了凳子,你就叫“黄凳子”你要是姓白,爸爸正好看到的一支粉笔,你就叫“白粉笔”。是这样起名字的吗?可是,怎么有这么多人给你的作文这样起名字呢?作文的题目应该是这样起的(课件出示),一起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粽子,我来征服你》 《我是小厨娘》

师:不要忘记这些好题目背后的作者,一起念—— 生:林彦辰、吴鹿野、林嘉强、姜莱、余坦悦 师:以后给你的作文起题目,就应该这样动脑子。

二、好词欣赏----时代感强的词

师:这次读大家的作文,不仅让我发现了这么多的好题目,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让我吃惊的好句子,让我吃惊的非常棒的字、词。

课件:原来衣服就是这么洗的,貌似很难……

----陈佑

老爸老妈最终也屈服于我,成为我最忠实的拥戴者和子民。 ——方隅 师:我们现在看第一句。你来—— 生:读句子

师:陈佑在哪里?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方隅在哪里?我很喜欢这两个句子,因为这几个词(课件点红“貌似”),念。 生:貌似 师:“貌似”什么意思? 生:好像的意思。 师:对。

生:相似的意思。

师:对,就这个意思,不说。

师:猜一猜,管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这个词?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以前还没创造出来。

师:这个词是你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我很喜欢陈佑,用了这个时代的词来写作文。写作文要用你这个时代的词。再看„„(课件点红“老爸、老妈”)读 生:老爸、老妈。 师:你今年几岁 生:12虚岁

师: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吗?你12虚岁,你爸爸是不是很老? 生:是的。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老? 生:还行。

师:把你爸爸抛开,你说你妈妈还可以,那你为什么称他老妈? 生:因为这样子就会有种亲切感。

师:这个老妈并不是表示妈妈老,是不是?老爸也并不表示爸爸很老,是不是?读„„ 生:老爸、老妈。

师:告诉你,管老师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叫爸爸该叫老爸,叫妈妈该叫老妈。我估计如果我叫了老妈,我老妈会狠狠揍我的。这是你们这个时代的词,是不是? 生:是。

师:写作文应该像陈佑那样,用你们这个时代的词。你脑子中还有没有些这个时代的词? 生:神马。 生:浮云。 生:星座。 生:给力。 生:杯具。 师:还有餐具? 生:杯具。 生:有木有。

师:记住,写文章要用上你们这个时代的词,别人一看,才知道,哦,你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师:你是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一起读——貌似 生:貌似、老爸、老妈 3.好词欣赏----用词准确

师:王彦然在哪里?你来读! 课件出示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碗是我洗的。”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王彦然 生读句子。

师:采访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哪个词你写得很得意? 生:写满了。

师:怎么,人家都不说,你说了干嘛? 生:还有“迫不及待”。

师:你觉得“迫不及待”比“写满”还好吗?你来 生:我觉得“写满”更好

师:可能你认为“迫不及待”好。但是,我必须告诉你,在这段话当中,作者少讲了,“写满”这个词,要合这一现象。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生:我老爸告诉我的。

师:有的时候,背后的答案不知道的为妙。读—— 课件出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_______________。 师:这个“迫不及待”是不是用得好?别急嘛,迫不及待干嘛呢?想要答案。可是,这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怎么说?迫不及待地说——

生:一口吃下去,结果我的“迫不及待”变成了应该要冷静。 师:他说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你会怎么说味道不好? 生:一口吃下去,我为自己的“迫不及待”付出了代价。 师:这句好,不错。

生:一口吃下去,我的心情从“天堂”降到了“地狱”。 师:也不错,都给你们打90分。

生:一口吃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地有这么糟糕。 师:90分的句子。你来!

生:一口吃下去,我“热情的火焰”被浇灭了!

师:写这样的句子真好,可是,比你们更好的!把眼睛睁大,特别是小眼睛更要睁大。谁这么有才呢?这才女在哪里?刚才男生不服吧?传说中,女生比男生的作文好。人家才女就是才女,一起读,来!

生: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我的脸立刻变形了。 师:再读快点,看看这次是女生胜还是男生胜!不过这句话不是你们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它就写一个同学的眼睛特别小,你会怎么说?

生:小得比老鼠还小。

师:老鼠的眼睛你那么仔细地看过?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笑起来几乎看不见了。 师:笑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吧?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站在远处看,不知道它是睁开的还是合上的。

师:我宣布,男生胜利!因为,睁大你的小眼睛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写文章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里?你要写出这样好玩的句子,让所有看到你句子的人都为之发笑,要崇拜你这么有才的。写文章,你写的时候,美妙的语言出现得越多,越快乐,越幸福。把它当作作业来做的人,越痛苦。恨不得跳楼。

三、用词细思量----词语的节奏美

课件出示:我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一不小心滑了一跤。 生读句子 师:(点红“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你看,这句子写得好,四个字,我卷起裤脚,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一起读! 生:读点红部分 师:郑梦婷,你这个四个字四个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实话实说,没有对错,只管说来。有意把它打造成四个字四个字的,还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

师:你要考虑那么长时间,管老师就要考虑你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的。 师:林彦辰,你读。

课件出示:天呀!这个乱七八糟的地方是我林彦辰的温馨小窝?被子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止,枕头这儿一个,那儿一个,还有一个竟然成了台阶。 生读句子

师:我尤其关注这些,请大家从“被子”这个地方开始读。(生按要求读)

师:要问和郑梦婷一样的问题,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5个字5个字;这儿一个,那儿一个,4个字4个字,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得之?(无意得之)

师:很好,这两句话特别清楚,对得那么工整,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我们班无意得之得的那么好!然而有些同学就不是无意得之,他们出了点小事故。 出示:“嘻唰唰,嘻唰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地板,很惬意吧! 师:我觉得这句话里,要么去掉一个字,要么加上一个字。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去掉最后面的“吧”字。

师: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不在痛处和痒处。 生:它没说是谁一边擦地板。 师:那是我给省略的。(提示学生关注红线部分)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着”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地板。 师:如果要去掉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一边哼着小曲的“着”。一边哼小曲一边擦地板。

师:这样子写就不是无意了,就是故意的。如果你能这样故意的话,你的文章就会经常出现刚才那么美好。这个同学也是无意的,但是他的无意就出现了麻烦。你看出来了吗? 出示: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弄脏了—— 生:悲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少了个“被”字。 师:上面有“被”字啊!

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 师:对,你发现它多了两个字。 生:我的

师:去掉“我的”是吧?他可以用去掉的方式。咱们一起读! 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桌子被弄脏了——

师:我估计他也是故意的,不故意能让句子变得那么对称,那么有节奏? 师:能不能加上? 生:能

师:谁说能的?你来得一下!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 师:没有“我把”的。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加上去就不对称了。

师:你把它改成一样的不就对称了吗?变成“我的苍蝇”。 生:苍蝇是有生命的,是它自己的。 师:你很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忧的是我把桌子弄脏了。 师:可以,当你故意去这样制造的时候,你的语言会渐渐渐渐走向富有对称富有节奏的美感。 师:以后要写文章要有这么一点点故意。

四、诊断“连词病”

师:你们写好的作文有没有修改? 生:没有。

出示:我装作没听见,只见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可无论我怎么刷,衣服上那一片脏兮兮的油渍始终未被刷去,依旧顽固地停留在那儿。 师指名姜启越读。

师:姜启越这样的话在班里作文里面我找了好久,像这样的话实在太少了。属于稀宝。为什以呢?因为我在我们班里的作文里看到的大部分不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并师读:我先装作没听见,然后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接着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最后还是没有刷去。 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在写做家务的时候,用了“先”“接着”“然后”这样的同学„„你用了吗?(连问5名学生,都说“好像用了”) 师:咱们来看看。 师板书:

出示:我小心翼翼地拧开煤气灶,慢慢地放上水,盖上锅盖。 师:我就在想,难道学做家务就一定要用“先”“接着”“然后”吗?我就发现,这句话就一定要用“先”和“再”吗?读(学生齐读出示的句子) 师:通吗?(连问4人“通吗?”) 师:再来!读。 生:我先烧了„„ 师:有个“先”,我的耳朵还可以。读---- 生:我烧了一壶热水,倒进水池里,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 师:你开了个小差。你来读。 生:略。

师:这句话你这样读通不通? 生:通。

师:谁说不通?

生:我觉得不通。没有连贯起来。

生:我认为“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在“挤”和“一”中间加一个“了”。 师: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先”、“再”上。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在这里这个“再”是不需要的,这个“先”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你烧了一壶水在前面,是不是已经是先了,接下来向里面挤,是不是已经是后了?本身句子的顺序就表明了先后,这就不需要了。 师板书(先 再

接着

然后

最后)

师:这些词,在写写作文的时候,要进入你用词的黑名单。这些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 师:板书“连词“

师:连词和关连词一样,是文章的胶水。胶水的味道好闻吗? 生:不好闻。

师:胶水是化学物品。胶水用得越少越好。你连词用得越多,文章中的胶水味越浓。用多了连词,不该用的用了连词,这就是你写作文的一个语言的病。 师板书“连词病”

师:不止这么短的可以去掉,长一点的,用了很多很多连词的都可以去掉。

出示: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接着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最后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有哪些连词? 生:有“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同时”。 师:完整地说一遍。 师:咱们把它们都去掉。

生: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把这些连词去掉以后,这个语言就变得干净了。 师板书“干净”

师:去掉这些连词,你的语言就变得干净。你写作文的语言美不美,其中有一个标准:干不干净?

师:发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里有不少连词,请你马上拿出笔来改一改。 生修改句子: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修改。

师:好了的同学去掉之后读一读,看通不通。

生齐读改好文章:只见周谊拿出一袋面粉,舀出两勺(略)

师:去掉之后通吗?顺吗?去掉之后就更通更顺。这就叫语言的美。干净之美。记住这是我们语文里的一个病,(“连词病”)一起读。闭上眼睛背。

师:不到迫不得已,不用连词,不用语言的胶水。没有连词的话,真的很精彩。 出示:“哗、哗、哗”,我使劲地甩动着被子,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被子已经干干净净的了。我双脚成马步,双手拿着被子,一甩,哈!被子终于变了模样,从皱巴巴变成了平缓缓,这真象人们坐电梯——可能比电梯快,来得快呀! 指名陆珏瑶读片段。

师:没有一个连词吧!通吧?顺吧?美吧?

五、寻找小插曲

出示:不知是手太滑还是衣服太滑,风衣掉在了地上,我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手刚好拿住一只袖子往上一拎,我一个重心不稳,往前趴去。眼看就要撞上前面那块大岩石板了,我把手往前一挡,谁知,它又借住了弹力,反弹了回来,眼看就要来个四脚朝天了,“啊”我尖叫了起来。大概过了一秒钟左右,我“安全”地着陆了。 指名王舒艺读片段。

师:读到这里,听到一个“先”、“接着”、“然后”吗?通吗?顺吗?美吗?你懂了,就是真美,如果是不懂,就是臭美。

师:这段话真好,不仅没有连词病,更重要的是她写了一个做家务的小插曲。 (板书:小插曲)

师: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碰到类似的小插曲呢?说说看, 生:刚擦过玻璃,又有灰尘了。

生:晒衣服,领口太小了,套不上去。 生:被子太宽,难折。

生:地板上都是泡沫,滑一跤。 生:用洗洁球擦碗。 生:打蛋,蛋掉锅里了。

师:直接掉锅了,省了一个步骤。 师:同学们,你要写要你的“做家务”,就要像王舒艺那样,要寻找小插曲,这很重要。 师:要有寻找小插曲的本领。一起读,一读背。 师:寻找小插曲很重要。读 生:寻找小插曲

六、放大小插曲

师:寻找小插曲还不是最大的魅力。魅力还在于“放大小插曲”。 板书(放大小插曲)

师:王舒艺是怎么放大的呢?(出示红线部分)你们读,我来计时。(学生读文,师计时) 师: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一秒钟的事情,你读了45妙,放大了45倍。一定要有这个功夫----放大小插曲(学生读)

出示:我右手拿起刀,左手扶着西红柿,手不能扶的太多,也不能扶太少,切的时候不要太犹豫,要干脆果断。 师指名余坦悦读。

师:有没有开始切啦?还没切呢!已经写了两行半了!怪不得她的作文能写到800多字呢! 出示:我轻轻用手指在蛋糕上点了一下,软软的,像是一个微型的蹦蹦床,你按下去,一放手它有弹回来。

师指名王诗雨读,其他学生不停地做点蛋糕状,数次数。

师:你那个不叫点,叫戳。 生:60次。

师:这叫马蜂窝了。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本领,读 生:放大小插曲。

七、模拟小插曲

请刚才读文的几名学生起立。

师:王诗雨有一个重要的本领。写了980字。

师:是不是很期望他们公认他们放大小插曲的秘诀? 生:看作文书。

生:要找出做这件事的细节。 师:更细小的动作。 生:要注意观察。一个很小的细节,也可以写出很多。 师:你是写的面包。你是怎么观察的? 生:按下去之后感受它弹力,然后写下来。 师:更小的细节是怎么来的? 生:就是洗衣服的时候„„

师:洗衣服有很多元素,一边洗一边想怎么写作文。

师:是不是真的很难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请教他们,应该请教另外一个人。 生:作文书。

师:列夫*托儿斯泰(出示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列,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损失。 师:他有三本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你知道什么叫世界名著吗? 生:就是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的著作。 师:这种解释叫故名思意 生:世界上举世闻名。

师: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名呢?首先第一条必须这个作者已经死了。第二,至少死满30年,他的书还在不断地流传。你知道列死了多少年了吗?到今年101年。我们来看看它中文版本有多少?(看中文版的封面《战争与和平》)

师:问谁,问他。我来讲一个列的故事。怎样让更小的细节,揪出来。有一天,列在书房里写作。女儿突然听到书房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爸爸就很害怕,爸爸从来不养狗的,是不是有野狗闯进来了。女儿一看,正看到列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叫和爬。女儿就问:爸爸干什么这样子啊?列就说我正写到一条狗走和叫,于是我就模仿这条狗走和叫。就是这个故事,你悟到点什么东西? 生:要经过亲身的经历。

师:没有一个人会变成一条狗去经历的!对不对?于是他采用一个什么办法? 生:模仿。

师:模拟。你只能像狗一样,爬叫,感觉到他的状态。

师:放大小插曲不是观察得来的,是模拟,是虚拟。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王舒艺讲的更小的动作。

师拧开了水杯的盖子。

师: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看着我一起来虚拟一下。你假想你面前有杯子。(2次) 师:你发现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扭。

师又做动作:除了这个扭还有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杯子提起来。 师:虚拟是不用花钱的。 生:轻轻把瓶盖拧开

师:开了又合上又反方向,是不是动作更多了? 生:老师握住瓶子。 师:哪只手。 生:左手。

师:看活生生的人。(再看师演示) 师俯下身子。 师:你也做一做。 生:弯腰

师:这不叫弯腰,这叫—— 生:俯视。

师:我们班有没有玩琉球?(做玩溜溜球的动作)我不会玩怎么写呢?模拟就能找到更多细微的。一起读

生:寻找小插曲,放大小插曲。

师:回家后改作文,看看你的作文里有没有 生:连词病

师:再看看有没有 生:小插曲。

师:这个故事一定要 生:寻找小插曲。 师:再像**一样 生:放大小插曲。

师:放大并不一定要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去 生:模拟。

师:模拟地去做一做。回去就这样改自己的作文。记住改作文甚至比写作文更重要。 师:下课。

推荐第4篇:管建刚作文教学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

这本教学课例和实际的课堂结合比较紧密,管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深入到实际的课堂中,应该说是把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应用到不同的课堂中。

这本书是在不同地方上课的实录,更类似于公开课的资料集。通书读下来,总结出管老师整个课堂的流程大致为:赏析——挑刺——训练三个环节,管老师对每个环节进行了总结,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赏析,主要是选出好学生的好字,好句,好段,只要是学生的亮点,他都会给予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写作文的乐趣和享受。欣赏的点通常有,节奏感,真实感,现代感等等,他对学生有点的赏析不是笼统的表扬,而是把这种好落到实处。挑刺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评讲,最值得我么借鉴的是,管老师思考问题的思路,他把一些常被我们大家忽略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合理归类,总结了各种写作中存在的病,“心想”病,“今天”病,及开头,结尾的通用模式病,其实这些问题是作文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但却被我们一直忽略,而管老师帮我们做了梳理的工作,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上课模式。训练环节,主要是根据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当堂训练,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现学现用。

以上是本书的主要写作框架,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实践的总结,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班本化”的教学思想的展现。尤其是课后讲评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们一直提倡的作前指导,作前指导越详细,学生的作文越偏离自己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内心世界,经验都被作前的种种要求所限制了,哪里还有自己的想法呢?基于以上,管老师提倡作前指导的淡化,让学生写自己的作文。我笔述我情,当学生的作文写出来后,再给予详细的指导,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不是空口说话。

这也就能解释了,管老师的理念“以写定教”,根据学生的作品来选择上课的内容,但这似乎也有一个前提,老师必须要有评讲作文的系统的知识,否则,要想根据学生的作品灵活定教学目标,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也就给一线教师提出了隐性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班本化”教师就要多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最深的感触:教学一定要有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管老师高明就在于,能发现作文中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系统化,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也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总结问题。遇到问题也不能逃避,搁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其次,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教学经验,更要及时整理,总结理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其明朗,条理化。

PS:买这本书,纯属偶然。但看完之后发现,很有感触,这本书虽是课例,但更想看看管老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及其理念产生的源头等,如果仅仅是知道一些学生作文中的共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感觉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还更应该探究下,管老师的思想,对他的作文教学理念,最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认识。也很有必要更正下自己的看书习惯,把以前零碎的习惯变成系统习惯。从思想到实践,才能更深刻理解其教学思想。

推荐第5篇:学习管建刚

管建刚带给我的作文教学启示

一年级语文 孙玉芝

一、会晤管建刚 因作文研究而“怦然心动”

大概是在07年左右,我阅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又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管建刚,买了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听报告加上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让我迷恋上了这个“特别的老师”。他的特别在于语言特别幽默、思维无比奇特、说起话来坏坏的像是个奸商„„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大智慧”——认真执着却不刻板,讲求效益却不功利,功成名就却不失童真„„我喜欢率真脱俗的管建刚,喜欢特立独行的管建刚,更喜欢会教能写的管建刚。

课如其人!曾两次在千课万人的舞台上见到他,印象最深的是11年5月份。那一次管老师讲作文评改课。他穿着一件圆领体恤衫,普普通通的样子,但那天,他浑身洋溢着无法掩饰的自信,一副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样子,课讲得酣畅淋漓。这种自信让全场热血沸腾,掌声雷动,我感觉管老师已经进入了作文教学的高境界,。

今天,再次在自己的学校里见到管老师,感觉他的作文教学理论日臻成熟,他对教学的认真与执着不减,他的性格依然率真。然而,两年前,那种自信和激情淡了,写满了一脸的疲惫。

二、追随管建刚 因作文实践而“充满智慧”

1、管老师的秘诀——调动了内驱力,让孩子爱上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管老师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报》。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唯一的语文作业;周一,选用部分优秀作文,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设立奖励机制: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得到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发表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作家“称号;每学期评选一次最高级别的奖项——“班级诺贝尔文学奖”。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他还推出分版面设置的“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

08年以来的5年中,我曾经运用管老师的评价机制办过文学社,出作文周报,研究作文评改课、进行作文评价改革,一系列的做法的确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去的了很好的效果。也让自己的对作文教学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2.我的秘诀——用赞美让一年级孩子爱上表达

今年教一年级,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A.送给文中角色一句话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谁说句什么话,孩子们经常会有新奇的想象,我会毫不吝啬的送上我的表扬,这一时刻是孩子们最有成就感、最快乐的时刻。

B.凭借教材,仿写儿歌

教材《比一比》《日月明》《比尾巴》《菜园里》《自己去吧》《雪孩子》都是特点鲜明地文本资源,我们在研读之后都是设计了仿写、创编、续写等小练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天才的诗人”。个人认为,初入学的孩子思维更加灵动,从孩子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C.“每天一句”和“看图写话”

一年级的重难点是拼音和识字写字,生字只有在恰当使用过程中才会真正学会。于是,家委会购买了统一的本子,我们让孩子坚持每天一句,周末写一篇看图写话。一周批阅一次,集中交流。事实证明,表达是人的基本需要。因为得到欣赏和分享,让孩子成功分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D.张扬个性,创编故事

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练习,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编写心中的一个个童真世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说话写话训练。

推荐第6篇:对管建刚

对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的阅读思考

一、在专心追求中化茧成蝶

管建刚老师的成长经历,与我们当下的70后教师颇多相似。他1973年出生于江苏农村,1991年中师毕业。在求学期间,除了琼瑶和金庸的几本书外,管老师几乎没读过什么书,更没发表过一篇文章。读中师时,老师让管建刚读读名著,他找来巴金的书读,结果实在读不下去只好作罢。由于身体的缘故,管建刚延迟一年才分配到家乡的一所村小工作,因怕教两个班的数学课自己身体吃不消,无奈选择了教一个班的语文。管建刚并不是一位专业的语文老师——他学历不高,在教学之前对读书和写作毫无兴趣。然而,这位“不专业”的语文老师却“十年磨一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8年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被为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如今,管建刚已成为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管建刚老师是成功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专心。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为学之道在于专心。我认为,专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专一,二是用心。专一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用心则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众所周知,如何医治作文教学的痼疾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观当下各级优质课、观摩课的评选和展示,鲜有作文课的身影。在众多名师中,以作文教学见长者凤毛麟角。管建刚老师选择的作文教学之路,是一条偏僻且布满荆棘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需要勇气,执着地走下去则需要毅力。2000年,管建刚开始创办《班级作文周报》,迄今已出版了12年,共500多期。每一期《评价周报》的出版,则要经过初选、终选,下发用稿通知单、修改打印、印制样报,学生修改、正式出版这样一套周密的操作流程。而出版《评价周报》只是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改革“六大系统”中“骨构系统”的一部分。“十年磨一剑”,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之路洒满了心血与智慧,在不断用心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一路前行。管建刚老师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专一和用心,正所谓:“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成体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仅仅关注其中的个别因素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寻找到这个事物的核心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相互吸引的主要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有序而稳定的整体。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改革不是某一个“点”上的突破,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起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的骨构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和理论系统而自成体系。

骨构系统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管建刚取消了沿袭多年的“大小作文”,取而代之的是《评价周记》本和《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记》由两部分组成。周一到周五写“每日简评”,每天写五到七行当天记录的人、事、物;周六周日写“每周一稿”,从“每日简评”中选取素材写成稿件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到期末的时候,将《评价周记》本装订成“我的书”,进行“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班级作文周报》有着周密的操作流程:周一晨读时间,学生互相批改“每周一稿”,然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推荐或自荐,教师进行初选,初选通过的稿件盖“初选录用”章并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周二进行终选,终选通过的稿件盖“终选录用”章并下发用稿通知单,学生对终选录用稿件输入电脑(录入过程仍可以进行修改),周四印制样报,学生根据样报再继续修改自己的稿件,周五正式出版,“四人小组”轮流对刊发的稿件进行“挑刺”,将意见张贴在教室,作者也可进行反驳解释,为期一周。

尽管这个“骨构系统”是比较严密的,但学生的好奇心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消失了,写作兴趣也随之下降。如何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管建刚在第一年实行“等级评奖”,包括“集卡活动”和“荣誉阶梯”,第二年实行“积分活动”,包括按字数积分、四人小组修改“抢分”以及阅读量的加分。后来又实行“稿费活动”,将《班级作文周报》的版面分级,不同的版面稿费不同,这就是管建刚作文教学改革的“动力系统”。后来管老师发现,在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差距也在拉大。有些作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发表作文的困难很大,于是他便开设了“佳句精选”和“凡人亮语”栏目。而一味鼓励学生作文写真事、真话又有悖于“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的新课程理念,于是管老师又在周报上开设了“想象接力”等栏目。以上这些,管老师称之为“助力系统”。“保障系统”是对“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操作方式的具体阐释。其“训练系统”则讲述了“作文活动日”和作文讲评课是如何进行的。

管建老师在他的作文教学的改革中,并没有把目光仅专注于如何写作文上,而是去分析影响学生写作的种种因素,使之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管老师又能够不断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才使得他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中,管建刚老师则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在办《班级作文周报》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种种琐事,既有真挚的情感也有碰撞与争鸣。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管老师朴素而崇高的教育情怀。作文与育人,在不知不觉中已融为一体。

三、在实践反思中提升理念

在工作中,我们确定了研究选题后,应该如何去做呢?一种思路是先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了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后再进行实践;另一种思路是自己先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将方法不断完善。管建刚老师选择了后者。尽管这样做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但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快速提升研究者水平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也许当年管老师创办《班级作文周报》的时候,只是基于自身偶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则“豆腐块”,然后刺激起了他的写作欲望这个经历的启示,从而得到了要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这种朴素的认识,并没有深入而全面地思考办班报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就开始了他的实践。在经历了十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后,管建刚老师将自己的写作教学思想进行了整理,这种基于经验总结的理论提升,将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升华了,这些思想也就汇成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书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九大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分析管老师的上述作文教学主张,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出以下几种理念:

1、兴趣是第一写作能力

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能力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取消了“作文”这个词语,取而代之的在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在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这样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新课标将写作定位于“表达与交流”。管建刚老师则把写作视为一种“公众的言说”。湖北的冯齐林老师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他认为:“写作是一个关涉生命意蕴,关乎生活质量,关系人生价值的过程。写作过程首先是个性言语生命用自己的语言找寻和展现言语存在的家园的过程,也是用语言守护、充盈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基于这一认识,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刺激学生的“言说欲”,让学生体会到学生写作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而获得应有的尊重。一言以蔽之,就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与管建刚老师所提出的:“作文兴趣是第一重要的作文能力,作文意志是第二重要的作文能力”异曲同工。

2、先写后教

当下,作文教学中的写前指导异常泛滥,其弊端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指导中过高的要求令学生感到写作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过于注重作前指导,使学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泥淖;三是作前指导的统一模式,造成了学生作文“千篇1面”的现状,禁锢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对此,管建刚老师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地,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并提出了加强“作后指导”的主张。这就实现了写作教学重心的“后移”。管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是较为固定的三个环节:欣赏、挑刺、训练。欣赏有助于习作优秀者体验到写作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并给其他同学以示范和启示;挑刺可以有针对性地改正学生习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训练可以学以致用,并能系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讲评课是否非这样上不可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是“高效”的,是避免了“无用功”的,且与我们学科教学中“先学后教”的理念是相通的。

3、自主反复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点被已被诸多事实所证明。但是学生作文应当由谁修改?如何修改呢?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这种方法耗费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学生大多只关注等级,而不去仔细品味教师评语,更谈不上按照老师评语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况且,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评语也是形式主义严重,对于指导学生修改并无多大意义。如此高耗低效的批改方式已饱受诟病。当下比较流行的尝试是学生互改,管建刚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学生互改作文“没有原则地篡改了自己的生活,没有原则地用别人的经历、经验填充自己的生活,它失去了真和诚”他认为“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明白所经历的事,最清楚、明白内心的感受,只有学生自改,才最忠实于自我的本真”。一份《班级作文周报》的出版,学生就要修改四次之多。我认为,学生作文虽然并不能完全排斥学生互改,但我赞同作者自己应当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体。互改作文时,修改学生作文的同学的作文水平一定要高于作者的写作水平,这样的修改才更有意义。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了“作文评改团”将班级中的写作优秀者组织起来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来评改同学的作文,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均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无疑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推荐第7篇:管建刚体会

管建刚老师《记一件成功的事》的作文讲评课冀家村中心学校胡红娟

这是一节平实中带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扎实中满溢教学智慧的作文讲评课。

课堂清晰地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欣赏:让作文快乐起来。管老师出示了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让学生读,引导学生赏析这些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管老师因势利导地教给学生:作文语言要体现时代特色,有趣味要善用歇后语,善用四字词语连用等写作技巧。管老师雪亮的眼睛能从看似平常、普通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我想在欣赏的同时,其实也是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的过程,当某位学生的只言片语被管老四海选出来让全班欣赏时,那位学生是多么自豪,他肯定觉得自己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有如此的成功喜悦,学生还会惧怕写作吗?

第二环节是砍头:让语言干净起来。管老师先是出示病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然后归纳各种作文中存在的病因类型,并且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有趣并容易记忆的名字,如“我想”病、“我”病、“我们”病等。课至此,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管老师的英明与智慧。先扬后抑,学生易于接受,虽然是为学生作文挑刺,但丝毫没有批斗会的严肃气氛,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毛病。

第三环节是训练:让作文发展起来。管老师以文为例,循序渐进、层层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次习作需要掌握的两个写作技巧:作文要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回顾本节作文讲评课的三大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妙哉!

推荐第8篇:管建刚作文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 记者 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

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 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 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 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 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 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 “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 “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 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本质上属于自由作文,作文考试正好相反。我无法让孩子们回避考试,因此我在训练体系里增加了“点题征文”这个活动,一个学年有十来次征文,三年有30来次征文,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练一练。

推荐第9篇: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

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管建刚的几本书,心里颇有些感触。光是看作者简介就让人纳闷: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就这样的老师后来却成为了名师。因为后来的十年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这可是一鸣惊人。现在在作文教学方面,管大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看着他写的书,看着他的文字,我不得不惊讶于一位思考者的力量。曾经看过这样的介绍:管建刚是一个沉默的人、孤独的人、执拗的人,可是在班里,在学生的面前,他却是幽默的、花样百出、持之以恒的一位老师。十年磨一剑,磨得是作文教学的颠覆性的理论,什么作文要先写后教、作后指导,兴趣比方法更重要,作文不缺素材,缺的是学生敏感的心灵,发表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于是他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一办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 ;于是他拿起了笔,写文章,发表文章;于是他发动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作文训练系统之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写出了班级的作文教学故事。

看起来很不寻常,想起来却很寻常,因为他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可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你就变成了不简单。看似平凡的教育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心的记录者、思考者、实践者,才变得不平凡。

推荐第10篇:管建刚的作文教学

管建刚:比“兴趣”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一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 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比“文字”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二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 “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三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二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三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

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比“真的”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四

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考场,有30多人在作文中说,父母双亡,“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某考场,有30多人考前遭遇车祸,“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严重。一个人说假话,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是?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看重“真”作文,不许学生写“假”作文。“真”作文,能那么简单地活跃起来吗?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二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

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年度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1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 “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比“多读”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五

一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 两位先生的话,语文老师们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读多少算“多读”?一个小孩子,一个月读多少字,就可以界定为“多读”了?是不是一有空就拿起书来,才叫“多读”? 曾听一位很有名望的专家说,学生读上1000万字,不会作文也难。其言若真,中国语文教学的“诺贝尔奖”,当颁发给此君。办公室的P老师,儿子书房里的书,已经过了200本,P老师自豪地说,这些书,咱儿子都读过了。以每本10万字计,也有2000万字,P老师纳闷的是,怎么就没觉得儿子作文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

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三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世纪80年代,只要冠上“金庸”两字,什么武侠小说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出现了很多连金庸先生都不知道的“金庸小说”。这个世纪,青春小说只要挂着“郭敬明“三个字,就能卖出知名作家都羡慕的数。有一种阅读,像“追星”式阅读,这种阅读对作文会有啥帮助呢?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

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 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定要我承认“多读”的真理性,那么,你必须答应我,“多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那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多读”,显然侧重于“量”,对于写作,更重要的是“质”。“量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质变”?“阅读”的量的积累,一定会引发“写作”的质的飞跃?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四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五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一味讲求“多读”,追求阅读的量,对于消遣是件好事,对于作文未必有用。

比“多写”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六

一 现在的学生,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多如牛毛。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周记;稍微“残酷”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日记。我说叫学生写“日记”是一种“残酷”。你问一下语文老师,几个能坚持写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话。

阅读教学,也使劲挤进“写”。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 20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作文总量不会少于40篇。

语文老师中有几个人能连续多年,一个星期写一两篇文章?没几个。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了一年又一年。奇怪,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总是“原地踏步”!

二 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知道”,但仅停留于“知道”:

第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修改”的切肤体验。想当年,我写“十二月”,每个月只写一篇,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改了又改,改了足足一个月。我想着要去《吴江日报》发表,不能不竭尽全力改好,尽可能地改“完美”。 第二,一线教师没有将“改”落到实处,也没有将“改”放到重要的地位来做。一些学校搞作文教改,老师“快速批改”、学生“二次作文”,很有意思。只是还不够,步子还要大些、再大些。真正的写作,改一次,哪够呢?哪位作家的作品不是改了又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光开头就换了20多个,注意,是“换”,不是“改”。列夫·托尔斯泰感慨地说:“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再请注意,老托说的“十次二十次”,绝非信口开河,糊弄我等。第三,一线教师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

一个月写好一篇文章,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四篇,成效要好得多。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四次,每次训练都吊儿郎当,应付性的,每次训练都在原有水平上重复,那肯定不如一天训练一次,这一次全力以赴,运动量到达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咬牙切齿,哭爹喊娘。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都是低水平重复、原地踏步走,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次写作都到达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的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

三 拿起笔来作文,要尽量一口气将全文写出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是个“毛坯”,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修改”,要将那个“毛坯”雕琢成“精装房”。

但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这不是学生的错。作为老师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美国的作文教学有五个步骤:创造,构思,起稿,修改和校读。我们用“读”来修改的方法,只是美国作文的“校读”环节。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修改”,只有“校读”。“校读”能解决的,大都是笔误、标点和字词,学生所谓的“修改”大多只局限于此。

一篇文章的“毛坯”可能一个小时就出来了,从“毛坯”走向“精品”往往还要三个小时。

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误把“修改”等同于“校读”。叶圣陶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由此以为一读“解百病”,那绝对是个不负责任的想法。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有的老师让学生小组“互改”,以期望“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殊不知,三个臭皮匠在一起,还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成了一个臭皮匠的事,倒也时常上演。 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管建刚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管建刚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

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找到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写了那么多年,心里头早形成了文字上的审美图式,一念,就动用了“念”背后的审美功夫。

小学生没有“念”背后的审美功夫,或者说“念”背后的审美功夫和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持平,乃至落后,你让他怎么改?只能云里雾里,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就是把作家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有丰富的作文“病例”,和治愈这些“病例”的“药方”。为此,我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25种常见语言病,你有兴趣,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去。

四 老家有一个农业示范区。叔伯们说,有一批稻田,绿色种植,施的农药,无毒的,不直接杀死害虫,只是让害虫不能生后代。我问产量。“产量少哉,米真个好吃!”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产量往往低;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不要再拿“多写”来折磨学生。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的人,一个只会做“毛坯”的人,永远进入不了出“精品”的层次。做到最后,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

“改”的次数不够,好办,老师一声令下:“再改!”学生拿起笔来,装模作样,那是“要我改”。怎样从“要我改”走向“我要改”,让学生有“改”的热情和冲动?不好办哪!一线老师都有经历,你对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希望学生好好改,却总改不到期待中的那个水平,更别说能改出我们预想之外的好文章来。为什么?学生的内心深处不接受“修改”,拒绝“修改”。学生表面上说“知道了”,心里那个不舒服呀,你老师不是没事找事吗?字数不少于400字,我都写了两个二百五了,你还叫我改什么改! 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不一样。数学题,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做题总得一步步往下做,不管你心情怎样,做出来就是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情绪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却不大。作文修改,要是不愿意,要是你强迫着,学生把修改当作一项“作业”,那就全完了。

想办法使学生乐于修改,反复修改,我以为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你想到办法了吗?若没有,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去,嘿嘿!

第11篇: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

1 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2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3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4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5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 “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推荐: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

7 “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

8 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

9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四——比“真的”更重要的 (2012-03-05 19:43:10) 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10 杂谈

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考场,有30多人在作文中说,父母双亡,“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某考场,有30多人考前遭遇车祸,“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严重。一个人说假话,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是?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看重“真”作文,不许学生写“假”作文。“真”作文,能那么简单地活跃起来吗?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

11 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年度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

12 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1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 “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 13 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五——比“多读”更重要的

(2012-03-05 19:44:56) 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文推荐

杂谈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

14 两位先生的话,语文老师们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读多少算“多读”?一个小孩子,一个月读多少字,就可以界定为“多读”了?是不是一有空就拿起书来,才叫“多读”? 曾听一位很有名望的专家说,学生读上1000万字,不会作文也难。其言若真,中国语文教学的“诺贝尔奖”,当颁发给此君。办公室的P老师,儿子书房里的书,已经过了200本,P老师自豪地说,这些书,咱儿子都读过了。以每本10万字计,也有2000万字,P老师纳闷的是,怎么就没觉得儿子作文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

15 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世纪80年代,只要冠上“金庸”两字,什么武侠小说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出现了很多连金庸先生都不知道的“金庸小说”。这个世纪,青春小说只要挂着“郭敬明“三个字,就能卖出知名作家都羡慕的数。有一种阅读,像“追星”式阅读,这种阅读对作文会有啥帮助呢?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

16 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 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定要我承认“多读”的真理性,那么,你必须答应我,“多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那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多读”,显然侧重于“量”,对于写作,更重要的是“质”。“量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质变”?“阅读”的量的积累,一定会引发“写作”的质的飞跃?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

17 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一味讲求“多读”,追求阅读的量,对于消遣是件好事,对于作文未必有用。

第12篇:管建刚作文教学启示

低段的作文教学

------听管建刚报告有感

我有幸再次聆听了管建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诠释,依然很感动。虽然我是一个低年级的老师,作文教学还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中,低年级写话训练起着非常重要的地基作用,因此,低年级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

管老师在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中向我们介绍了儿童写作的重要阶段和训练方法。首先就是儿童作文的核心能力----讲故事能力,简称“故事力”,故事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儿童天生爱制造故事,儿童的故事感,从小孕育。管老师说:“为什么杨红樱的书那么畅销?因为她的书里写的全是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在教学中要如何训练“故事力”?培养孩子的讲故事能力首先就要教会孩子说话,在管老师的作文教学中,他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让故事里人物开口说话,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也随之上升了,当然,作文字数也不在话下了。根据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那么低年级的写作训练,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了,不仅仅在课堂上训练,引导学生在家里,在课下,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口语的训练机会。

在这次报告中,管老师在怎样训练故事力方面中对于说话句的指导训练,也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提示句在文中的作用,有提示句在前、提示句在后、提示句在中间、独立在前或在后各自为一节。管老师的这部分报告不仅让我对这些遗忘了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复习,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指导学生写好提示语。因为,精彩是藏在提示语里的,而提示语的运用在低年级就要训练,这儿,也让我这个低年级老师长了见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读书要加上提示语的训练了。

管老师的每一个方法训练都会向我们展示例子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他还向我们讲解了另一个重要的训练----敏感力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但方法的训练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应该进行尝试的。一次学习就是一次经历,一次经历就有一定收获,我会把我的点滴收获努力运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第13篇: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

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

简介管建刚

在作文讲评课上,管老师把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与段落摘录出来呈现给学生看,在欣赏中明确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精彩的句子。在欣赏之后,再让学生找“苍蝇”,即写作中的一些毛病,老师把这些语病归类,最后让学生当堂修改,知道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由此引出一个个训练点。重视讲评,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他强调讲评重于指导。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我们今后在作文讲评上要体现老师真切了解学生作文水平,把握住学生作文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有心理认同感,可以尝试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作文教学中要有多改强于多写意识。管老师关于作文教学革命的一个讲座,觉得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虽然他提到的许多策略、方法,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着去做,但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思考、选择、内化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参考、运用。我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讲座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从他对作文本质的理解中,可以感受到他渐离了传统的“作文观”,重朔起一种全新的“作文观”:作文不再是和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老师同学的“心灵对话”。 在这种生命化的“作文观”的引领下,更可敬的是管老师构建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而又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操作系统。践行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

一、“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骨构系统”

管老师在讲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时,首先提到了他自己怎样从一个怕写作文的老师慢慢转变的。

1991年暑假,当他的同窗们从吴江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第二年的5月,他才拖着病体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上班,在“一班语文”还是“两班数学”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并不喜欢的、但可以只教一个班的语文。在边上班边养病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一次无意的作品的发表唤起了他的言语表达欲,让他喜欢上了写作。于是他在自己班级里让学生做起了“手抄小报”。之所以要办一份“小报”,他的想法很朴实,就是要把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

他一直认为,发表对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就是才华的认可,发表是可以带给人写作的尊严和荣耀的,发表是写作最重要的驱动力!我们也能体会到,当你的文章获奖了,发表了,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发表”是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手段与艺术的精华之一,是他“作文

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学生“发表”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活,就没有他的“作*命”。

其实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他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呢?关键在于坚持,他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坚持下去。而处理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往往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期间,管老师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作文改革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和“保障系统”。他的班级作文周报说来很简单,起名是《评价周报》,每个学生为此配一本“评价周记本”;评价周记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学生写稿件向班里的《评价周报》投稿是唯一的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让初次被录用的学生修改作文后进行第二次筛选后,让学生把文稿输入电脑,到周五统一刊印出版。

骨构系统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管建刚取消了沿袭多年的“大小作文”,取而代之的是《评价周记》本和《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记》由两部分组成。周一到周五写“每日简评”,每天写五到七行当天记录的人、事、物;周六周日写“每周一稿”,从“每日简评”中选取素材写成稿件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到期末的时候,将《评价周记》本装订成“我的书”,进行“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班级作文周报》有着周密的操作流程:周一晨读时间,学生互相批改“每周一稿”,然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推荐或自荐,教师进行初选,初选通过的稿件盖“初选录用”章并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周二进行终选,终选通过的稿件盖“终选录用”章并下发用稿通知单,学生对终选录用稿件输入电脑(录入过程仍可以进行修改),周四印制样报,学生根据样报再继续修改自己的稿件,周五正式出版,“四人小组”轮流对刊发的稿件进行“挑刺”,将意见张贴在教室,作者也可进行反驳解释,为期一周。

在选用过程中,管老师用比较正规的“初选录用章”、“用稿通知单”来刺激学生的发表欲望,同时每次都把班级的周报让上面有文章发表的学生全校每个班、每个教师办公室发一份,让孩子有一种荣誉感。这个写作系统的构建,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作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是一件光荣的事。

二、“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作文教学最困扰语文老师的,就是学生对写作没兴趣。而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状态,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想写出好文章,能够上报。这份“动力”有局限性。一两个月后,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自然减弱。为此,管老师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来激励并维持学生为周报写稿

2 的热情,在参与中不断获得肯定,在肯定中不断催生新的写作目标,形成一个较为恒定持久的写作动机。 动力活动一:等级评奖

第一年采用“等级评奖”。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一张“刊用纪念卡”。所谓“刊用纪念卡”,即普通的名片纸,卡上印上一段激励的话。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可以换取一张奖状,名为“作文新苗”奖。“作文新苗”之后,再在作文周报上发表5篇文章,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作文小能手”之后,再发表7篇文章,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班级小作家”后是最高奖“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要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刊出2—3个“小作家专栏”,并且必须在外面的报纸正式发表文章1—2篇。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一期“个人专刊”,所谓“个人专刊”,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这名学生之手,面向全校发行。

但要注意好一些第一次。如:

1、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宣传、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期望表现的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2、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作文困难生。

3、第一次发卡要隆重。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

4、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要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

5、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老师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第一期周报上,老师也要把自己写的“每周一稿”发上去,示范比说教更有效。往后,教师也可时不时地在周报发一些自己写的教育故事,学生爱看,并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写作热情,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动力活动之二:积分活动

第二年开展“积分活动”。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一篇习作,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合计400字,就获得400分的积分卡,学生乙发表的作文合计550字,则获得550分的积分卡。积分卡——也就是名片纸,印上如下的话: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学生写作一学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他“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教师可事先预设一个积分排名表,不时地更新、公布。 动力活动之三:稿费活动

第三年是稿费活动。我们成人写作,一求发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将带来肯定、尊严和荣耀;二是拿稿费,改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专业作家、自由

3 撰稿人即是力证。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办班级作文周报,就是模拟成人世界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从而焕发学生写作动力。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一张模拟稿费单。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 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就行。“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

书从哪儿来呢? 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家长资助的费用,买来书后,敲上一个章,写明是哪位家长捐助的,老师感谢,家长高兴,同学受益。C、收取适当费用。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兼顾中后等学生”是“作*命”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没有这个思想的落实,“班级作文周报”就搞不火。但作文优等生对自己的作文充满自信,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老师不能说:“他们的作文是没你好,我是照顾他们。”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管老师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6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C、D版的文章只在投C、D版的稿件中产生。作文尖子生往往不屑投C、D版甚至B版。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也空出了其它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是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三大动力活动,这三大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尊严。学生在持续的、想得到它的追求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

三、“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实践中管老师发现,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填上一些小巧、灵活、多样、有趣的点子,使其处于一种活跃的、推波助澜的动态之中,于是把它称之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1)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不乏精彩。新栏目——“佳句精选”中就可以专门刊发学生的一句话作文。当学生作文越写越长,报纸的版面大小却相对固定,周报刊发学生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时“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要想让周报选用“佳句”,学生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用红笔圈划出自己最得意的句段,这一方面减轻教师的批阅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学会品味和琢磨自己的语言,学会欣赏和享受自己“妙手偶得之”的写作乐趣。

(2)故事争鸣。《评价周报》主要编发班内、校内的故事、家庭故事以及值得争议

4 的故事。这类习作最能吸引学生阅读的眼球,最能引发学生阅读感慨和表达欲望,也最能引发学生之间观点与情感上的共鸣与震荡。一方面表述时难免有片面,难免会有人不认同,另一方面孩子之间的事,很多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极易引发同学间的“文字战”,管老师称之为“故事争鸣”。“故事争鸣”能够使学生在实战中清楚地认识到,拿起笔来在周报上说话,要说真心话,不能说假话,假话是要被别人戳穿的;要说正确的话,说经过思考的话,不正确的话,会受到别人反驳,乃至攻击。一次次的故事争鸣,学生还会明白,每一个拿起笔来的人,都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拿起笔来说话,不能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

(3)心语港湾,让周报充满了“情韵味”。班级作文周报记录学生的生活世界,也记录着学生的情感世界。所谓“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可以祝福个人,也可以祝福大家、班集体。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管老师还动员家长参与“心语港湾”,开设“家长寄语”,让家长也拿起笔来说话。

(4)话题辩论。这里说的“话题辩论”,是教师有意使学生进入辩论状态。 “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比如管老师选择的“两难”话题有这样一些:想成为明星,好不好;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看电视,好,不好;网络游戏,好,不好;压岁钱自己花,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擅做主张,好,不好;作业,多好,少好;“严”老师,好,不好。做乖学生,做“鬼”学生?这些话题的两难性、开放性,使对话氛围浓烈。

(5)我的名言。由于“我的名言”短小精悍,发在显眼的“页眉页脚”,很受学生欢迎。

(6)想象接力。管老师在班里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鸟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字。 (20年后我们在相会)

(7)优先卡。即“优先刊用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夹上“优先刊用卡”,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刊用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学生数学考试得了满分,运动会上获了奖,有良好行为表现,都可以奖励一张“优先刊用卡”,这样奖,能把学生在其它学科上产生的学习优势心理拉到“作文”上来,也就是学生在其它方面获得的成功动力,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作文的动力。

(8)才运卡。每周一的作文活动课上,有一个固定节目,叫做“才运大抽奖”,获奖者能获得“才运卡”。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5 (9)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这些同学由此感受到作文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树立起强大的作文信念。当然,这个“一炮打红”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炒作,并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讲,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效。

(10)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还可以有 “假期专刊”。如:“国庆专刊”“寒假专刊”“五一专刊”和“暑假专刊”,

(11)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这些本子,满载着学生已经逝去的童年的影子。每学期末,我举办了“‘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等等。

四、“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保障系统”

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很重要,要让每个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我们前面提到的“每日简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

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好记性不如懒笔头”。那三五句话是一团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有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一是可以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有了这个细节,学生也能够把整个事情回忆起来。

“每日简评”以“放”起步,以“放”为主。学生初次接触它,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但有时候也要收一下,“收”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致。如下面提供的“收”的话题,供大家参考:“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咱老师”;“话说班长”;“咱们班的笑声”;“老师笑了”;“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运动会前后”„„“收”的话题,老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开展的班级活动来定,力求产生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教育功效,有利于作

6 文,有利于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人”的成长。

在管老师看来,作文教学得不到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到作文给人带来的自尊与自豪、精彩与激荡。学生的作文,只有一个读者——老师,并且,这个有点居高临下的读者,也往往一读了之。所以,管老师提出,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发表。这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的观点不谋而合。是的,基于“发表”和“获奖”下的作文教学,就是在唤醒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励学生在与同学的竞争性写作中获得双赢。

第14篇:管建刚作文主张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

人物名片:管建刚,男,1973年生。经过商,没赚到什么钱。没读什么书,却成了语文老师。1998年起用心当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4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州等地,上课、讲座近百次.

教学特色

以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突破点,以“文心”技巧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培育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读者意思、真话意识和作品;以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认为写作兴趣是写作的第一能力,写作意志是写作的第二能力,让学生有兴趣写、有意志写是写作教学上的最最重要的事情。以讲评课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课型,倡导先写后教,以写定教,顺学而教,老师应该是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以作文教学为突破点,融入整个作文教学活动的大面积阅读:学生在写作的指引、指向下的高品质阅读,发动一场指向“写作”的阅读的教学改革。(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比“兴趣”更重要的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二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

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二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

“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第15篇:管建刚作文革命

管建刚的“作文课堂”革命

我们的作文课一直以“作前指导”为核心,“作后讲评”只是“作前指导”的一个附属环节。管建刚提出“讲评重于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的观点,讲评课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以写定教”“先写后教”。

我们通常作文课中的“作前指导”干什么?一是“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多数人都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管建刚在书中说“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数不尽的生活,就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监狱生活》,或者《监狱内幕》。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只要活着,就有他的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时,那么多作家“死”了。改革开放,那么多“死”了的作家又“活”了。”

学校里的学生无非分为三种: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是校园里忙碌的一群,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在中国是最幸福的儿童群体,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真正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童年。后进学生呢?后进生他们成天在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偷听老师聊天,上课的时候想着下课玩什么游戏、中午吃什么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只要老师不在,先玩一把再说。后进生,就是有太多太多乱七八糟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最有故事的人。遗憾的是,可悲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知道,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这是可以写作文的,作文本来就是写你这点破事儿。

一个老师,只要真正开放了学生的写作心灵和思想,不需要你“指导”学生获得素材。一个老师,只要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孩子的生活,不以成人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故事,学生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作前指导的第二个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技能,以更好地表达。写作技巧分两类,一是“文心技巧”,二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占七分,“文字技巧”占三分。作文教学先要抓“文心技巧”,其次是“文字技巧”。只抓“文字技巧”,抓完美了,也只得到“三分”。

管建刚的观点是让学生放手写,写好了,有什么问题,再谈,再练。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提起右脚,重心前移,落到左脚上;右脚向前,重心随之前移,右脚落地,重心逐渐落在右脚上„„这种“指导”只能使小孩子害怕“学走路”,觉得“学走路”是一门高深的不得了的学问。让孩子自己走,走得摇摇晃晃的时候扶一把,学走路,最需要勇气,多鼓励,孩子走多了,摔了几跤,摔出经验来,自然会走。

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以后要注意。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此引出一个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管建刚的“作后讲评”课范式,有三个环节:1.欣赏。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抓“好句子”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一起朗读。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叫好,叫美,叫有表现力,也感受到了写作带来的骄傲和荣耀。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如:“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开始”病等,每次挑选一两个,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3.训练。“讲评”课的训练点的选择有两个路径,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管建刚还认为:

“兴趣”先于“技能”。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程标准讲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方向。如果你的学生不懂得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他们就不知道真正的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教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和幸福感。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需要迫切去做的事情。不然,作文教学就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了很久,走得很累,却看不到光明。

“发现”高于“观察”。

“观察”侧重于外在,“发现”侧重于内在。“观察”只是“发现”的外部的物理条件。海伦·凯勒的两眼失明,两耳失聪,却成为最著名的作家。写作的发现,重在内部的“心灵”的发现,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是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下来,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一个心灵枯乏的人永远成不了作家。一个内心丰富、敏感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失明或失聪不会妨碍他成为作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盲人作家、聋人作家就是例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了多远的。

“阅读”不涵盖“写作”

“阅读教学”也不涵盖“作文教学”。相反,“写作”涵盖“阅读”,“写作教学”涵盖“阅读教学”。只要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了,他的阅读能力必将迎刃而解。管建刚把语文教学的三大内容“识字”“阅读”“写作”,比作一楼、二楼和三楼,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为阅读服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为写作服务。识了字,并不表示就会阅读,不然,就不需要阅读教学;同理可证,阅读了,并不表示就会写作。

最后以管建刚《我的作文系统》前言中的一个故事结束我的交流吧: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佩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各个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佩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很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似让工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第16篇:管建刚学习笔记

管建刚《孔子游春》

总印象:(环节过度自然,没有一丝痕迹,德育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甚至于每一个细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的转折与过渡,机智敏捷的应变能力,巧妙诙谐的语言表达,冷峻刚毅、大智若愚的外表。

教学过程速记:

一、学习生字。(逸、凿、蹲)

给逸组词:安逸(喜欢安逸的举手,不要安逸,中国的复兴还有希望吗?) 凿:凿壁偷光(要凿壁偷光,不要安逸,要凿壁偷光)

问学生姓名:站着问学生,蹲着问学生,问:有什么心理上的变化?(男生答没有,女生感受到平等)蹲下来给人亲切平易近人感觉要学会“蹲”。

孔子:子是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姓庄就称庄子,姓老就叫他老子,姓王就叫他——(生答王子),有没有姓王的?若是姓孙呢?(生答孙子孙武),若是姓管呢?(生答:是您!师补介绍管子管仲)

文中还有一位君子,指的是水。指导写“君”快速读书,找出写水是君子的话。

指导德行、德性的不同读法。

指名背诵水的句子。(背会的同学:下课了可以玩)

指名读课文片段。(正音:荡涤,释义,并区分口语与书面语:妈,你在荡涤碗。) 指导朗读:水,奔流不息(表扬学生停顿到位),照例读。

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德行。两种断句方法,支持…的举手!老师支持…。这句重点在于强调德行,所以是它好像,有德行。

齐读段落。没有标点要会停顿,有标点,要会吃掉标点。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男女生分开读有情义前后。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男生能读出女生的温柔,女生能读出男生的气概!(指名男女生练习)男女生分开齐读。

男生读前,女生读后面。

齐读水……第五个?第六个?(揭示省略号作用)补充孔子的十二个对水的评价。

教师学生轮流读白黄字。 补充内容:

作者选用了1,3,11,12,你喜欢哪四个?

选出来齐读。老师喜欢4,5,7,10,有没有和我一样? 解释句义。

和课文长得非常像,简直就是双胞胎,像在什么地方?(标点,修辞,结构,内容相似,……)

如果非常喜欢……可不可以把……写上,我想把文章写成这样,支持我的请举手!。可不可以呢,看文章写得第二件事!

[图片?381.jpg] 这是谁的志向?子路!找一个子路来读!子路急性子喜欢把标点吃掉。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一口气读一遍子路的话。(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按照文中人物情感读)

你是子路,他要向你借……你借不借?(借,多少年之后宝马借给你,信不信?其他不信,答题者信,老师拿手机拍照见证两人友谊!)

读颜回的话。(温文尔雅)

为什么不能改换?是因为它是和文中人物志向一一对应的。如果它的志向是…课文就可以有…,如果志向是……

孔子游春看到水这么多,是因为他心里一直装着“君子”。那么,如果你去看校园……

心里都要一直装着——“君子”。

如果二十年之后你能解决了(借朋友……不引起家庭矛盾),你就是真正的“王子”“君子”。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观众看着看着也不会变成演员,读者看着看着不会变成作者。但是孙俪看电视,和张艺谋,冯小刚看电视能一样吗? 进过一次拘留所的人能滔滔不绝的说,如果写班级里的一件事,学生无话可说,说明你的班级连拘留所都不如!

淡化

为什么一个初中毕业六门只考了二百多分的人两三分钟就能读懂一张没有预习过的报纸呢?

学生不是不会,只是踩不准老师下得那个套。

应试能力,语文能力不等于语文考试能力,写作能力不等于考试作文能力,……

浙江高考后…

听听心动,回去一动不动!

老师对学生道德的影响最具致命性!人比文重要! 张学伟:为什么能在课堂上玩那么嗨? 管:因为这是公开课!平时不这么玩吗? 你老公天天给你玩浪漫吗?

余泽元评课

语言表达在需要表达时他才表达。 有兴趣才愿意写作!

张学伟: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指向写作!

第17篇:管建刚教作文

管建刚:作*命

摘自《江苏教育》2011年第1期

我的教育人生经历

(一)

1991 年 6 月 19 日,我一生铭记的日子。 那天,我住院了。

消息从看望我的同学那里传来:拍毕业照了,毕业联欢了,喝酒了,哭着、闹着,大家散了。

我依然住院。夏的日头又燥又长。白色的床单,白色的大褂,白色的墙。多年后,母亲说,医生曾问她:你有几个儿子? 母亲绝望地说有“两个”,医生眼里闪过一丝同情的希望。

我学会了熬药,学会了给自己打针,学会了给自己针灸。 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小上班。 村校长说:“小管,你教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数学。”我厚着脸皮和校长还价:“您看我这身体,能不能教一个班? ”村校长挺为难:“村小,一个萝卜一个坑,教数学至少得两个班啊。 ”

第二天,校长给我答复:“小管,你教一个班,五年级语文。”老实说,我压根没想过教语文。语文从小到大,没出息过。 考师范,总分 640,我考了 584,总失分 56,光语文失了 28。 师范里,语文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 我想了半天,初中看过金庸。看到什么程度呢,做梦都梦见那个一天到晚喊着“靖哥哥”的小黄蓉。 后面的话自然没敢说。张老师说:“不算不算,其他呢?”我又想了半天,前不久看过琼瑶。 看到什么程度呢,相思病都羞羞答答出来了。后面的话自然也没敢说。张老师说:“你要看名著,看巴金。 ”我真买了《家》,勉强看了 10 页,再没翻 11 页,不想看,看不懂。 算了,我做数学老师去。

几乎没犹豫,我一口答应教语文。 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来得轻松,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

(二)

教了两年书,养了两年病,身体逐渐硬朗起来。

1994 年春天,父亲和人办厂子,赚大钱。 大家很兴奋,东拼西凑了二十来万。 厂办起来了,人也招了,偏偏一个产品也“产”不出来。 几个合伙人成天阴着脸,少不得吵架,越吵越凶。

与其大家吊死在一棵树上,还不如让一个人死得干脆点、彻底点。 并给一个人吧。 谁要? 谁也不要。 摸签。几个人都想,不见得我的手气那么臭。 摸! 摸! 父亲摸到了,摸到了二十万的债务。 父亲,地道的农民,贩过点砖头、石子,父亲愁得一下子矮了下去。 我说:“爸,我帮你干。 ”干了三年,把压在心头的债务清了,一家人的脸上有了笑意。 我想过辞职,想好好做生意。 母亲说,万一将来你身体不好,没了公费医疗,跳黄河?

黄河那么远,死都来不及!

(三)

1998 年,我对自己说,好好做你的老师吧。 1998 年,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小教师。 我用心做了 10 年,2008年, 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忽然明白,“十年磨一剑”,不是什么励志的话,而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一)

1998 年,我的生命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二月里,心血来潮的我写了篇《三月》,信手寄给《吴江日报》。三月,办公室的王老师,拿了张《吴江日报》,满眼狐疑地走来:“小管,这《三月》是你写的? ”我一瞄,是。看着王老师的眼神,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再发一篇。 四月,王老师又拿了张《吴江日报》,兴冲冲地走来:“小管,这《四月》还是你写的?”我一瞄,是。我暗自较劲,要再写出个《五月》来。

《五月》《六月》 发表后, 同办公室的老师看我的眼神,变了。 《七月》《八月》发表,8 月底去中心校开会,校长看我的眼神,变了。 我把十二个月写完了,发表了,老婆看我的眼神,也变了。

1998 年,江苏省第 10 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在吴江举行。

很庆幸,作为村小教师代表,我参加了颁奖会。似乎命中注定,我居然和全省最年轻的、当时我们吴江小学里唯一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同住一间房。晚上,房间挤满了人,找法根聊语文。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老师也能如此激情飞扬。 看着只比我大五六岁的法根,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二)

我从小怕作文。《三月》,不过三百多字,不是它短小精悍,而是—后来编辑告诉我,那天,版面上有个小窟窿,《三月》填上去,正合适。 我对写作有了兴趣,那是前方有个“发表”的果子,诱着我。 我恍然,没有发表的写作,是死的写作;有了发表,写作活了,写作的那个人活了,那个人从“发表”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已经注入了“教海探航”的血清的我,急切地想做点什么。 我想让学生愿写、能写,我想到了“发表”的力量。 别人办“手抄小报”,我也办,谁的作文写得好,发在“手抄小报”上。 “手抄小报”,容量太小,只能发五六篇;速度太慢,起初两三期,还行,往下,一拖再拖,拖到后来,连我都不想办了。

(三)

1999 年秋, 我调入了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有微机房,有印刷一体机。我的“发表”梦再次点燃:将学生的作文输入电脑,简单编辑,印出铅字的“班级作文周报”,人手一张,效果会如何? 2000 年初,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出炉了,教室里一片欢腾,欢腾过后,一片安静,安静地看“班级作文周报”。两个月后,学生的劲头下降了。我得想个办法,把学生好不容易冒出来的劲头,保持住。于是

1.我搭建了“操作系统”。周一到周五,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用三五句话,简要记录当天发生的一件事儿;周

六、周日,从周一到周五的记录里,选材料,写稿件;周一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我这个主编兼责编,选三分之二的稿件,敲上“初选录用章”,学生回去修改;周二,看修改情况,选出发表的稿件,敲上“终选录用章”,小助手填发“稿件录用通知单”;周

三、周四,学生自行到微机房输入文字;周五,简易排版,出版。

2.我构建了“动力系统”。带班第一年,我搞“评奖活动”。 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 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年度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我搞“积分活动”。发表一篇作文,获得与字数相等的积分,500 字得 500 积分,800 字得 800 积分。 积分可以“兑奖”。 2000 积分,兑“童生”;再积 2000分,兑“秀才”;再积 3000 分,兑“举人”;再积 3000 分,兑“贡士”;再积 2000 分,兑“探花”,再积 3000 分,兑“榜眼”;再积 3000 分,兑“状元”;再积 3000 分,兑“大学士”。 “积分活动”里,有“扣分”———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有轮流的“四人小组”查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要扣相应的分。 所扣的分,奖给“四人小组”。 也有“加分”—一个月写完一个周记本,获500加分,一个月读10万字课外书,得 100 加分,读 50 万字,得 500 加分。

带班第三年,我搞“稿费活动”。 每一期,发 50 元稿费,“稿费”能到我那里“购”书。镇上没有书店,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稿费”“买”来的书,兴奋。 为了让优秀生有写作对手,后进生有发表的机会,我“分版而治”,A 版“精华版”,B 版“升级版”,C、D 版“大众版”,稿酬从高到低。投稿前,学生注明投什么版。 投 A 版的,A 组竞争;B 版的,B 组竞争。 从而形成了“自主分层”、“流动分层”的绿色竞争。

后到市实小任教。市里,推开门就是新华书店,孩子不稀罕。 我想出了“消费活动”。 我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 ,B 版 1000 字 /100 元 ,C 版1000 字 / 80 元。 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 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 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 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3.我建了“助力系统”。 如“优先刊用卡”、“佳句精选”、“我的名言”、“寒假专刊”、“暑假专刊”、“我的 ‘书’装帧设计大赛”、“我的‘报’装帧设计大赛”等。

(四)

我用了 6 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完 整系统,2007 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有人把我这样的教学,称为“带班的智慧”。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一)

2010 年 5 月,《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出版,有老师打电话:管老师,一晚上我把你的“主张”解决了。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全是我心里流出来的大白话、大实话。

(二)

写作文,有没有技巧? 很多老师说“有”,鲁迅、老舍们说“没有”。 两者不矛盾;两者不在一个纬度。 有的是“文字技巧”,无的是“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文字技巧”,哪个更重要? —“文心技巧”。 以我目前的研究,“文心技巧”主要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作文教学。没有发表,作文就没有读者,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的;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怕也是半死不活的。

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才会和“作业”本质地区别开来。 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享受到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知道,作文是有人读的,是有“读者”的,才会建立起“读者意识”,才会懂得夏丏尊说的“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 有了发表,有了读者,能解决困扰语文老师的“假话、空话、套话”,你说假话,同学会站出来指正你、指责你。

“发表”,也把学生的“作文”变成了“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作品”。 作家有他当下的作品,孩子也有孩子当下的“作品”。 发表的有限性,促成了作文的竞争性,有竞争才有“精进意识”、“精品意识”,才能消灭“作业意识”,作者才会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

作文教学不能只看写出来的“文”,还要看写作文的那个“人”。 要使学生的心灵敏感起来,要使学生思辨起来。一个心灵麻木的人,永远也写不出感人的作文;一个从不思考事件内涵的人, 永远也写不出有见解的作文。成人有成人的见解,儿童有儿童的见解。

(三)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信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 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要有了观察,写作素材从此源源不断。 我的视力比老婆大人好,我找袜子也有方法,一个抽屉挨一个抽屉找。 每次都是视力比我差的老婆先找到,你说气人不气人。

很高兴地看到,“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被越来越多的人彻底否决。 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上激起了什么。写作文,要写出心灵之湖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浪花”。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一个是内在的心灵世界。比起教学生睁大眼睛、耳朵去“观察”外在的世界,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心灵的世界,更重要。

“留心观察”四个字,重在“留心”,而非“观察”。 老婆找家里的东西,总比我快、狠、准,秘诀是,她对家里的东西留心。 不“留心”,不“用心”,不将你的“心”“留”在所“观察”的“桔子”上,你把桔子捏烂了、嚼出渣来了,写出来的,照样干巴巴。“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部条件,

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眼睛好、视力强、听觉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观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发现”。

肖复兴说,“感受”重于“观察”。“感受”是内在的。歌德认为,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口五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不是耳朵的活、鼻子的活—“内在的发现”重于“外在的观察”,这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一。

(四)

“作前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写什么”;二是“指导学生怎么写”。前者,担心学生没东西可写。实际上,不是学生没东西写,而是我们从没有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那点“破事”,那点“小心眼”、“小心事”。 只要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儿, 哪会没东西呢? 后者,“文心技巧”第一,“文字技巧”第二。 假设解决了“文心技巧”,那么,“文字技巧”放“作前”还是“作后”? 我选“作后”。 “作前”,很

容易成为学生作文的束缚,很容易出现“千篇1律”、“千人一面”。 那么多的学生作文都长着一个模样, 它跟强调、强化“作前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作后讲评”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即使不药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学生已经写出作文了呀。 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有什么问题,我给你诊断,给你开药方,给你治,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阅读教学是“单文本”教学,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一是教材;二是学生的作文。“作前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以“教材”为本;“作后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要上好“作后讲评”,老师就要认真批改、研读学生作文,就能知道自己班上的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就能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后指导”“作后训练”,这样的“指导”“训练”,很容易切入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 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 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有艺术生命的。 由此,我提出:“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

(五)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还有六个“主张”:1.“兴趣”重于“技能”;2.“生活”重于“生成”;3.“多改”重于“多写”;4.“真实”重于“虚构”;5.“课外”重于“课内”;6.“写作”重于“阅读”。

我的作文讲评课堂

(一)

陆续有一些地方,邀请我上作文课,我不好意思地拒绝。不是我保守,而是我不会“上”。 大家都上“作前指导”,我只上“作后讲评”。 一天,一位同志很不解地问:“管老师,你不会上课,那你研究个啥呢?” 2009 年春,沈高明先生邀我参加“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两老师一组,第一天,A 老师上“作前指导”;第二天,B 老师上“作后讲评”。 这是我首次在省级活动中亮相“讲评”课。课毕,主持人走上台,对我说:“管老师,你雷倒了一大片。 ”

我开窍了,“讲评课”不就是“作文课”吗? 于是,我上起了“讲评课”:对方提前一周,将学生作文寄给我,我研读学生作文,备好课,去上课。 2010 年春,浙江大学“千课万人”组委会邀请我上课。课后,老师们发来了很多互动短信:

“号得准。 治得妙。 作文讲评课还可以这样上! 不虚此行! 那样的‘套话病’,我们是不是都曾作为经验传给学生?今日听来,如芒刺在背,却亦酣畅淋漓! ”

“淋漓尽致的展示,开膛剖肚的诊断,四十分钟,管老师带孩子们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头脑风暴!作为老师的我亦受益匪浅! ”

“什么是生本课堂? 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就是最好的诠释。 怎样教好作文? 管建刚老师的讲评课就是最好的典范。 我们就该这样引、这样教! ”

(二)

我的“讲评课”,很简单,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语言的欣赏。 请看教学片段—

★我腹背受敌, 四面楚歌, 自然以失败而告终。—严恪珺

★又来了一声“咕咚”,我努力地听,奋力地找,还是一无所获。 —陈航宇 师:画线部分,再读。画线部分,读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有节奏感的句子,是美的。 再看:

●我们观赏了平时早有耳闻, 却未曾见过的动物:

鳄鱼、猴子、大象、羊„„我们还做了许多平时期盼已久的事:拿草喂了羊,骑了大象„„

师:“平时期盼已久”,后面少了点字,没了节奏感,你会加吗?

师(学生答不上来):需要 SOS 吗? (生笑)

生:要。

师:平时期盼已久,却„„

生:平时期盼已久,却未曾做过的。

师:“动物”是两个字,“事”一个字,怎么改?

生:改成“事情”。 (生读改后的句子)

师:这一改,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改的、炼的,正如诗人卢延让说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陈航宇、严恪珺,你们做到了,了不起。

“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 对于全班同学来说,人人都写出一篇好作文,得到大家的欣赏、赞美,那不现实。好句子,努力一下,则人人都做得到。欣赏好句子,给每位学生带来表扬的可能。

第二个环节:语言的挑刺。 请看教学片段

1.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这次作文写人,不少同学写到人的外貌。 请看:

●他有一张可爱的脸,短短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的个子高高的,脸上两条弯弯的眉毛如月牙一般,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有一对长长的眼睫毛。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她的眉毛,刘海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个樱桃小嘴。

师:这些人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对,这就是传说中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众笑)。

2.水汪汪的大眼睛

●方方的脸上绣着一双黑色的粗眉毛,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长长的刘海下衬托着她瘦小的身躯;水汪汪的大眼睛眨来眨去的;眉毛不长不短,招人喜爱,圆圆的鼻孔特别光滑。

师:“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写了,写什么 3.水灵灵的大眼睛

●他,有着一个圆溜溜的大脑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嵌在上面,显得炯炯有神,一头乌黑的头发,把他装扮得天衣无缝。

●她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最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他常常理一头短发,水灵灵的大眼睛上,还有两簇浓浓的大眉毛。

(“水灵灵的大眼睛”下画红线,众笑)

师:(板书“大眼”,回身)蓦然回首,大眼帅哥、美女无数(众笑)——这是一种病,外貌描写的病,“大眼”病。

“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 要指出切实的问题。 这节课治“关联病”、“我想病”,下节课治“开始病”、“然后”病,再下节课治“说病”、“大眼病”,一个病一个病地治。 不期望一节课治百病,也不期望一个病能一次性治好。 一学期、一学年地“浸”,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

第三个环节:作后的指导。 请看教学片段

1.欣赏

师:(连续出示三句“„„这就是我的同桌”)刘琰锴的这三句话,都在每段的最后,我由此看出,他的作文设计过的。

师:(出示:镜头

一、镜头二)武隽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写之前,我想了怎么写。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用“镜头

一、二”,我就用了这个方法。

师:写之前,想了一下,这就是构思。

师:写之前,你不设计、不构思,可能会成为“自相矛盾的楚国人”,请看

2.病例一

●总起: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

●总结: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学习好的同桌,我喜欢我的同桌。

生:总起句说“严于律己”,总结句却说“学习好”,自相矛盾了。

师:用你的总起句戳你的总结句,会怎样?(众笑)我们是菖菖小学,作文有了这毛病,那我们不就成了“自相矛盾的菖菖人”? (众笑)——张渝敏就处理得很好:

★我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同桌,有时他热心得像天使,有时却可恨得无法比喻!

★我的同桌,一个热心而又可恨的人。哎呀,那不就是白旭宸嘛,都是老同学了。

师:我从她的总起和总结,看出张渝敏是思前想后、瞻前顾后的,这就是构思。前面那个同学的自相矛盾,怎么办?

生:如果写“严于律己”,就不要总结;如果写“学习好”,就不要总起。

师:这是个办法。 可你知道吗? 光有总起或总结,也会“自相矛盾”。 请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是个很善良的人。

①同学生病第一个去帮忙。

②同学嘲笑我,她鼓励我。

③我的胳膊受伤了,她带我去医务室。

④她有时丢三落四。

⑤她有时看书低着头。

生:第四和第五,不是写“善良”,矛盾了。

师:那个同学,写之前,没有这么想一想啊。 再看:

●总结句:我的同桌,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三心二意。

①不服输。

②不讲卫生。

③写作业三心二意。

④爱打篮球。

⑤自言自语。

⑥字迹潦草。

生:只有第三个和总结句是吻合的。

生:第六个也可以,三心二意导致字迹潦草。

师:早上,妈妈去买了鱼、肉、黄瓜、芹菜、鸡蛋、白 菜,中午做菜,是不是把所有的菜放一起煮一下?

生:不是的,要分几个菜来做。

师:对啊。 那个同学的确爱打篮球,的确不轻易服输,可那要另外炒一盆“菜”,再写一篇“文”。一个人有多个特点。 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有整洁的一面,也有邋遢的一面。你不要指望用一篇作文,把人的所有特点都写进去。 一篇文章,写一两个就够了。

—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让人撒上草籽,任游人踩出一条条“路”来,这就是世界“最佳路径”。 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的“练”,看起来无序,实际有序,它遵从的是学生写作实际需要的“序”,随学生的实际作文“踩”出来的路,灵活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评”就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三)

有老师问我,管老师,你怎么就这三环节、一模式啊? 我笑笑。 自知者明。 我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 我这一辈子,只打太极拳,把太极拳打好,把太极拳的精妙都悟出来,也不枉此生了。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一)

这两年,在广东、广西、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方,我的“评讲”课,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得到了老师们的热切回应。每一次的课,我都无法试上,无法复制;每一次的课,都是“唯一”。朋友问我,你的胆子真不小,敢这样“接课”?不是我胆子大,而是,我心中有一个“作文训练系统”。

(二)

欣赏学生的语言,我有自己的欣赏系统,如“亲切感”、“现代感”、“幽默感”、“含蓄感”、“节奏感”、“立体感”、“音韵感”、“新鲜感”、“书面感”、“‘勇’感”,等等。 有了这个系统,第一个环节,欣赏学生的语言,我不怕。 学生作文的“语病”有两类,一类是地方病,一类是全国通病。 我的脑子里,有 25 个“全国通病”,如“关联”病、“我想”病、“我”病、“开始”病、“然后”病、“少年痴呆症”、“说”病、“网语”病、“感叹号”病、“大话”病、“套话”病、“今天”病,等等。 有它们打底,第二个环节,语言的挑刺,我胸有成竹。

第三个环节,“作后训练”或“作后指导”。 我的肚子里,装了四大类、55 个训练的“招儿”,如“心灵敏感力”训练、“现象思辨力” 训练、“描写力” 训练、“架构力”训练。 一看学生的作文,一搭脉,我知道哪里好,哪里有问题。 “好”或“不好”,会和我肚里的“招儿”,全自动检索、匹配。 第三个环节,“作后指导”或“作后训练”,我一点也不紧张。

(三)

2011 年,春暖花开,《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将和大家见面,这是我所期盼的,也是我所担忧的。期盼的是,这些年的研究又一次得到了“物化”;担忧的是,作文的“序列化”,很容易导致“僵化”。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讲评第一”, 成为我的呼喊、我的呐喊。 期待更多的同行、同道,一起关注“绿色环保”的“作后讲评”。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

作者简介

管建刚,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安心做老师,2008年获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1998年发表第一块“豆腐干”,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第18篇:读管建刚有感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藏克家也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管建刚有感。这是两位诗人读了无数的书后写下的高度凝练的读后感。我是一个读书极其有限的庸人,这种感觉我只在读管建刚的书时才尤为强烈。

出于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和初教作文时的苦恼,曾经疯狂地购买作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书架上的作文书可谓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有的已经被翻过之后扔掉了,留下的是觉得还有一点用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却寥寥无几。叶圣陶、刘薰宇、夏丏尊、张中行几位前辈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也基本上都有,偶尔翻翻确也受益匪浅,但读他们的书总是心怀敬畏,觉得有一种隔阂。从《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开始,我认识了管建刚,接着一口气读完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和《魔法训练营》,最近又读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个热爱作文教学、对生活充满激情、勤奋求真的管建刚让我彻底拜倒了。

薛瑞萍读苏霍姆林斯基后说:老苏书中写的大多都是她曾经想过的,只是她没有像老苏一样写下来,否则,大概很多书都应该姓薛,而且文采比苏书要好。薛老师现在确实成了专家,事实证明人家的确不是妄自尊大。而我如今依然是个庸人,而且以后成为专家的希望也极其渺茫,所以我不敢说薛老师那样的话,但我读管建刚的书时的感觉却与老师有几分相似,读后感《读管建刚有感》。

管老师在自己的简介中有一句话:“七代务农,八面无书”,我虽没有探究过我的家世是否“七代务农”,但家中“八面无书”的境况却与管老师相同。所以曾经很多次抱怨过,若非小时候没有书看,或许现在也是个小作家了。人生就是如此,不在抱怨中蹉跎,便在奋斗中成功。管老师如今不仅是专家和名师,也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这代表着西方人的一种乐观态度,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努力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很多有志于在教学上做出一些成绩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我很想多读点书,经常写一些东西,但总觉得力不从心,是不是现在已经晚了啊?”我想,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努力还很不够。

管老师的书让我感到亲切的原因除了他的很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所有观点和理论都是经过实践之后才写出来的,用管老师的话说就是任何东西不摸着石头过一遍就不要写下来。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经过求证之后的理论才是实用的理论,才是有说服力的理论,才是能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写下来才是有价值的。一份《评价周报》,管老师做了8年,也想了8年,写了8年。而我,想了6年,却只做了2个月,写了两篇文。

管老师的书是我所看过的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中最有价值的,管老师也是我唯一直接交流过的教育专家。从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到现在只不过2年的时间,而我总觉得已经跟管老师认识很长时间了。

今年8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管老师发了一封邮件,除了表达我的敬慕之情外,还将我的两篇小文发给了他。没想到管老师很快便回复了,回信中说道:

“《“作家”全民化》一文,以前我读过,我是赞同的。后来的反驳文章,我也看了。很高兴能有您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您所做的,和我所做的,是不期然的相遇。”

第19篇:读管建刚有感

读管建刚《一线教师》有感

江婷

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第一感觉是很佩服这位特级教师。博学多才,睿智风趣,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每读一段文字都会在脑海中想象出管老师和学生们相处的充满趣味的生活画面。假如我是学生的话,我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

书中记录了一线教师平日里在学校做的琐碎的事平淡的事,用管老师自己的话说:“它道出了一线的那些事儿,一线的那些得失与甘苦,一线那些不该遗忘、不该忽略而正被忽略和遗忘的事。”

管老师很谦虚,在他眼里看到了了同事的朴素、正值,看到了搭班教师的纯粹。但值得佩服的是他可以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用双手用笔记录下来,却是别人没有做到的。我们教师的手记,不像小说家可以杜撰出来,每一个鲜活的个案都是真实的教育故事。

在管老师的身上看不到一点教师的架子。在他身边常常围着一群孩子,他们相亲相伴,休戚与共。学生都喜欢他,亲切地称呼他为“管大”。在这些不知道父母生日的90后孩子心里,居然能紧记管老师的生日,不忘送上一张精致的贺卡,捎上一句温情的祝福。自己也真想让学生能这样,但有时发现如果在课堂中太严厉学生就不太敢靠近你,如果你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中就会有很多的学生会不听你的,有时自己真为这样的事苦恼呀,管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要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不只是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人,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的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小心地呵护那些尚未茁壮成长的幼苗的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你凭什么要我成为男子汉”“我是个笨小孩”“她为什么自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案,诠释了管老师时时关注、爱护班级里的每位学生,让一颗颗柔弱的幼苗在他的赤诚的精心呵护下春风化雨、妙手回春,一块块顽石在他的指引下,点石成金。

教育需要智慧,管老师是一位智者。他深知儿童心理,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关爱他们,想出了一个个教育、教学妙招。看完这本书,还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强烈感受,因为它记录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生活!

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相处不只在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只在课堂。一线教师要教学反思,更要教育反思。难怪我的教育反思比教学反思写的多呢?我在管老师的手记里找到了答案。前面看似一个成功的案例在第十章得到了否定。可见,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管老师善于反思,有些事情有标准答案,可是有些事情又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我经常说:世界本不完美。总之,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了!

第20篇:管建刚作文教学讲座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管建刚作文教学讲座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这实际上也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一个内容。人家问我,你进行作文教学革命,革了哪些命呢?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的确革了不少的命。其中有一条,我革了观察的命。我认为观察对于作文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我在来的路上,我一直在看夏中义的《大师们是怎样写作的》。他里面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个观点,大师们的写作不是通过观察来写的,不是的。这是我们引进前苏联的教学,一直以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严重的误区。我新了写的一本书《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这本书我写了六年,这本书是我所写的书当中,写得最为艰难的一本书。

我刚才上了讲评课,讲评重于指导。是我的作文教学的一次革命。以往的教学是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以作前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我称之为“前作文教学时代”。而我倡导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以作后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我把它称之为“后作文教学时代”。

为什么我要重视讲评?为什么我要革作前指导的命?

第一,我认为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老师们知道吗,阅读教学时一个文本,就是课文,对吧?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个是教材上的,布置什么作文;一个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那么这两个文本如果说一定有一个轻一个重的话,我个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以教学对象的一个命题为教学的“本”的话,那叫以本为本。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为本,那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第二,我之所以认为讲评作文指导很重要,因为这是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他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学生写的怎么样,我再根据学生写得怎么样来教。这样老师的教就能切进,切入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作前指导下的学生是空的,是虚无的学生,这个学生是他想当然的学生,这个学生我认为是一个空对空的学生。而作后讲评学生的作文已经写出来了,你看了学生的作文,这个时候你就面对着一群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学生。他是面对面的,实打实的。

第三,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出来的。作文能力不是靠写出来的。如果作文能力只要靠多写就能解决作文的话,这太简单了。我们一声令下,每人每天写500字,可是你却发现,你每天让学生写500字,还是有不计其数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他没有进步。学生为了凑字数他会写“太太太太太麻烦了”,写了很多的太。他把字数凑满了500字。写文章在于数量的多,多写不等于能提高作文水平,甚至在我们这里学生已经多写了,我们现在的孩子,要写大作文,要写小作文,要写考试作文,要写考试训练作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会让他写周记,稍微变态一点的老师会让他写日记。当然这话有点开玩笑的成分,为什么?写日记,我们的老祖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果你这个老师能坚持做到每天写日记的,你让学生写,可以理解。自己都做不到,让学生写,那就有点变态了。所以凭心而言,让学生写周记的这样一个稍负责的老师教学时,学生每星期至少写两篇作文,一个人,一个星期能写两篇作文,我认识已经是多写了。他多写了为什么写不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多改,只有多改,他才能写好作文,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这个很简单。打个比方,我们训练运动员,我们绕着大会堂,跑三圈,休息一会,再吊儿郎当跑三圈,再休息一会,再吊儿郎当跑三圈,休息一会,你说,他跑了九圈,有进步吗?没有。那怎样才有进步呢?我像赶集一样跑8圈,拼命地跑,跑到最后的时候跑不动了,不行,再给我跑,往死里跑,跑死你。这个时候潜能就会激发出来。因为他这种跑就是进入他的体能最近发展区域。作文要进入他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一个道理。如何进入他的作文最近发展区域,唯一的方法就是改。不是写。如果是写的话,他每个字都写得吊儿郎当,他的写就是在原地踏步,是低水平重复。

怎样进入他的潜能发展区域?几乎除了修改,没有第二条路了。怎么改呢?我们说四个同学讨论改一改,那是骗人,那是自欺欺人,那是掩耳盗铃。我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一诸葛亮”,如果真的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一个诸葛亮的话,全中国发展臭皮匠行业。我们的伟大复兴就很容易的事情了。不可能的,对吧?几个小孩子坐在一起,相互说说,说不出来的,说不到点子上的。这个是需要教的。让他们学会改,怎么改“高帽子”病,“长尾巴”病,他们知道改了,这个什么时候教?讲评课的时候教。你根据学生的作文出现的一类病,把它总结出来,那么学生以后就不会犯这一类病。这就是讲评的要义。这种江平就是真真切切,切中学生实际状况的,是教一次有一次进步的。实际上我自己在家里教师的时候,我不会教这么多内容的,最多一节课,一个星期上一个病,第二个星期休息,复习这个病。我一个学期一般情况下,我上六到七个病。一年上十四五个病,我现在总结出的,二十五种语言的病,我要分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教给学生。不断地把前面的消化,把前面的消化。使知识成为他的用语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

(讲评课的)第三个环节,有一个指导或者说训练。其中指导和训练今天讲到的“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寻找内心的曲折点”内容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里面。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我为什么要革观察的命。

我们苏州有一个办作文培训班的,办得很好。他的校长跟朱永新是好朋友。他在苏州办了十年了,声望很高结果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每年都会评选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初中段、高中段作文竞赛的冠军。他发现,几十个冠军,几乎都是女生。于是,今年年初,他组织了一场讨论。话题叫做女生更具有作文优势吗?叫我去当嘉宾主持。那么女生真的有很多优势吗,真的有很多优势。

我们先看高考。2011年高考文科状元:河北省高媛,女;重庆罗诗语,女;贵州黎玥,女;湖南何一帆,女;安徽丁洁,女;陕西范梦辰,女;广东赖绮玫,女;浙江两位并列王子君、朱娴静,都是女,北京三位并列梁倩、伊思昭、朱竹,三位都是女生;福建两位杨帆、谢若嫣,女;江苏孙曦,女;河南王盼,女。还有一些省份没有公布状元,因为教育部下令不能炒作状元。在我能搜素到的文科状元中男女比例非常不协调,17名女生,7名男生。而且很有意思的,凡是有连个三个并列的都是女生,男生全部靠边。这就很有意思了。

有意思的还不在这里,我们再看“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最高奖,从创办至今一共有33部作品获奖。我们来看看比例:男作家:29个,女作家:5个其中有一本书是夫妻合著的。其实不能讲五个,只能将4个。因为有一个人获得了两次茅盾文学奖——张洁。男性作家没有重复,女性作家张洁重复了。所以要是不厉害,女生要是厉害起来就无法无天。

再来看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鲁迅文学奖就是诗歌,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这些归鲁迅管。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所以长篇小说,他管不了。我们以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为例,短篇小说3男2女,中篇小说3男2女。比例基本接近。那就很奇怪了。从这个中间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道道。

是什么呢?写作文,男性作家他的优势在哪里,女性作家的优势在哪里,男生写作优势在哪里,女生写作优势在哪里?基本可以分析出来了。男人的写作优势在与宏观把握,所以长篇小说你看,男性作家见长。女人的写作,往往是空间不大,细腻见长。所以才发现高考中为什么女生作文比男生好,因为高考作文只要800个字。多了来不及的。而男性的长处在于8万80万个字。所以,男生不由感叹一声:英雄无用武之地啊,高考!更有一些男生到了高三拼命地写书,出版书,他的长处不在这里。那么女生的800字正好,女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也不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女生仿佛出了娘胎就是那么敏感的。女人的敏感是天生的,真的,男的在外面稍微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你回到家里,你会发现女人的鼻子,比警犬还灵敏。

男孩子还有一个优势是什么呢?逻辑的思辨,这个逻辑的思辨他不是一开始就有逻辑思辨的。这个逻辑思辩需要到一定年龄,它才会爆发出来。所以你看小学里班干部,女生居多,到社会上做局长的,做校长的,男生居多。那么我讲这些东西,跟我讲这个观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他会写情书了,他的情书往往比他的作文写得好。原因在于,一个人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敏感。他谈恋爱的时候开始变得敏感。他谈恋爱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着那个人,一个人当他一直想着心里的那个事情的时候,他一直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他就变敏感了。

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家的测试: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测试。我们这开大会,开大会的时候进来一个白人,白人在跑。后面又冲进来一个黑人,白人跑。黑人拿着枪。忽然之间枪声响了,整个会场乱成一团糟。白人跑到后门又出去了。黑人又开了一枪,又冲出去了。这样一个情况,主持人讲,各位先生不要惊慌,刚才只是一场测试,我们安排的。测试的时候,就让人说当时的情况,结果,只有一个人的错误率在10%以内,10个人的错误率在50%以上,18个人简直一派胡言。就是他说的几乎都不是刚才的真相。这些人都是什么?这些人都是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最善于什么,最善于观察。他观察你的表面,猜测你的内心。但是在这个实验里发现:在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即便是心理学家,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他的观察也是不可靠的。

于是托尔斯泰讲过一句话。“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们经常做一件事情,一件愚蠢的事情:来一个同学,请下面的学生,写这个人的外貌。托尔斯泰讲,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是不可能的,这是托尔斯泰正儿八经写出来的。托尔斯泰讲“你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不可能描写这个人,你只可能描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写,这个人眼睛大如铜铃,你说真的眼睛大如铜铃吗?只是一种印象。有的人写,说他的嘴巴大得像河马,这就是写的印象。什么是印象,印象就是内心的反应的东西。换个意思就是说,人最重要的写内心的反应。

原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现在在上海交大,夏中义老师说:“即素材的美学价值主要不取决于印象所含的表现性,而取决于它的统觉性;不取决于素材所含的事实可能有的重大社会意义,而主要取决于作家对此事实的感受强度。”

比如说7月23日发生重大事情,温州高铁动车事故。这件事情,我们大都来讲,可能觉得是一个大事件。旁边那个玩溜溜球的小男孩,你问他,7.23是什么事情?你告诉他,7.23死了很多人。“嗯!”然后他专心致志地玩他的溜溜球。写作这个东西,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宏大不宏大,而在于这件事情,在你内心的反应,情感刺激度是怎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刚才那个小男孩,你要他写玩溜溜球,和让他写7.23大事件,哪一个事情更能写好?肯定是玩溜溜球。这就是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搞了一个很重大的活动,班级里搞了一个活动,可是你回家让学生写日记的话,是不是很多学生没有记这件事情。关键是这件事情没有在他内心产生情感的冲突。

前苏联的作家爱伦堡说过,“如果作家的艺术在于善于观察人,那么医生和侦查员、教员和列车员、党委会的书记和统帅就是最优秀的作家了。但是并非如此。因为作家的艺术自傲在于善于观察自己,才正确地否定了‘观察力’的陈腐概念。”观察自己什么,不是自己在不在,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福建孙绍振教授很清说:“自我观察应该成为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正如外部观察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一样)。”写作的人应该进行自我观察,搞科学的人应该进行外部观察。

孙绍振教授还这样说,“没有一定的内部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只有内部自我观察才能把外部观察效应向人物心灵深处推进。”这就是我说,为什么我讲人的内心世界,重于你外在的观察世界。

刚才我讲到的唯一一位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张洁,她就讲了一句话,“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我们学校有一句话,是在太好了太棒了,这句话标语是“学问是心灵的眼睛”为什么要长学问啊?为什么读课外书能提高他的水平啊?因为让他有了心灵的眼睛。

我们来区分一下,外部观察和内在印象写出来的文字的不同。这是台湾的名模,林志玲。我们男老师可以多看一眼,(众笑)。身高1.75米;体重50公斤;肩宽41cm;胸围86cm;腰围61cm;臀围91cm。这是科学观察。是去量的,可是你的作文用这样的语言写,是写不好的。我们老祖宗写一个人,写着个人美,早就有语言,他的语言是这样子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是可以量出来的吗?这是用一张试纸到她脸上去对比,是白的还是红的吗?不可能的。这是什么,是内在的印象,一种感觉。写内在印象和感觉的语言,才是那么的美。

一、“敏感力”训练

那么内在内部人的心灵的敏感,它就是先天的,同时我认为也是可以训练的。我是这样训练的:

1.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心理活动,人的内部语言,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要他明白。比如说走钢丝,走20厘米的一条道,我现在就走,肯定能走。但是把它移高,叫我在上面走,我能走吗?我肯定走不了。我怎么会走不了的?因为我内心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内部语言,我走之前会想:我会掉下去,这么高,一会死,不死残废了更难过。还不止这点,你再走的话,你会产生无穷多的内部语言,是这些内部语言吓得你不敢走上去。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讲的是有一个人判了死刑了,征得死者的同意给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他关在一个黑屋子里,让他把手伸出来。给他放血,跟他说你这个死法是最不痛苦的。于是他伸出来,那么就给他割了一下,割了一下之后,就听见“滴答滴答”的血流出来了,其实是水龙头的声音。第二天,他死了。而且所有死的面相是失血过多而死。这是一个科学实验。是一个很残酷的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死刑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把自己吓死的过程当中,它内部有多少话,产生了多少语言。不计其数的语言。它内部产生不计其数的语言,这些不计其数的语言产生的能量把他给杀死了。人是有很多很多的内部语言的。我们总是习惯于看外部的花花绿绿的世界,而忘记了去看自己内部的波涛汹涌的内部语言。

2.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怎样去体察内部语言?我经常用的一个方法,猜谜。比如说,我让学生猜一字:十八口。

学生说杏,还有说呆。我说要的不是你的答案,我要的是你的内部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

有的同学说,那管老师很简单,十八就是个木,木下面放个口就是杏。

我说你这个说法,人人都说得出来的,你内心的想法,肯定比你刚才想的更细致,可是你没有捕捉到你内在的细致。

他不明白。不明白我就给他写。

我说你刚才说一个十一个八就等于一个木,那么我说,一个十一个八这个等于木吗?

他说,不是,不是的管老师,八一撇是放在十的左下方,那是放在十字的右下方。

我说,那你刚才你没说这一点。

他说,一个十,我把八一分为二,撇在十的左下方,捺放在右下方。这样就成了一个木字。

我说你刚才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

他说管老师是这样想的。

那么你一开始说的时候没有这么说呢?

疏忽了。

这就对了。

发觉自己内部的语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两个字:疏忽。你脑子明明就是这么想的,但是你就疏忽掉。而这个本领是可以训练的。训练到他想的时候不疏忽掉。

比如说谜语:一条小狗四张嘴。

有的说管老师这是个“器”。

怎么是个“器”啊?

一条小狗就是个“犬”,四个口,那不就是个“器”吗?

我写给他看,我说这是个“器”吗?(板书:将四个口放于犬字下方。)这是个什么字啊?

哦,不对不对,管老师。一条小狗就是一个犬字,四张嘴就是四个口,一个放在左上角,一个放在右上角,还有一个左下角,第四个是右下角。这样就成了一个“器”字。

我说刚才你内心一刹那想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是的。

这样子你想一想,你内心一刹那是这样想的,为什么你刚才想我姐说的时候你没有抓住这一个细节呢?

我们经常讲写作文要细节,其实外在的一个动作的细节是很容易捕捉的,而内在的念头的细节,这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第三个谜语:九十九。

学生有的是猜的出来的,有的是猜不出来的。都没关系,才出来的写猜出来的过程,猜不出来的写猜不出来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精彩。

学生例文1: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九十九,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减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这就是内心细致的捕捉,这个是猜出来的,猜不出来的也同样啊:

学生例文2: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怪字。

九、

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刚说过,一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他猜不出来,猜不出来把你的内心也写出来,同样精彩。

这是我经常进行的一个训练。

我们有的时候写文章,他写不好原因是他只知道写外在的看到的听到的,他不知道原来人的内在还有比看到听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人的心灵世界。比方这个同学:

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啊!终于想出来了,原来如此,这题目也不是那么难嘛!我写完了作业是那么高兴,仿佛天变亮了一些,那一片乌云也消失了,彩虹也回来了。

这里想了什么呢?一个字都不讲。还有个同学: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为什么写这么一点?他说管老师,我就是做啊做啊做啊,又不能讲话,又不能钻来钻去看,我只能写自己做啊做啊做啊,检查啊检查啊,好了,交上去了。于是他只能写这么一点字。

3.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还有一个同学写溜冰:

我看着,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换上溜冰鞋,高兴地走入场内。还没站稳,我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前连续滑了几下,身子一仰,手向后甩了一圈,摔倒了,我又站了起来,又摔倒了。我又站起来,就这样我就学会了溜冰。

他就写这么一点结束了,他说管老师,我学溜冰我身子一仰,我划几下,摔跤了,摔跤了我就站起来,站起来又摔跤了,摔倒了我又站起来,然后就是这么学会了。我就是这么学会的,你叫我怎么写呢?我就是这么写的。他们不知道人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内部世界。

你看有个同学,他写的:

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100个字结束了。你看如果写了内心,把自己内心感觉捕捉出来,

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会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个小时的网呢。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

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你看当你进入了内心的感觉,把内部语言捕捉出来之后,他的语言就不是干巴巴的,它就是湿润润的,所以当我们写,学生的语言,说他干巴巴,所有的干巴巴,只有一个原因他没有注意自己的内部的语言。只有外在的看到的那点东西,听到的那点东西。

我经常做的一个训练,“吹气球”

我就买了一个气球,然后到班级里面吹,我吹得很大很大,跟学生约法三章,不能叫,不准有任何声音,我吹到这个同学那里,我故意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他吓得要死,在吹到哪里,有吹得很大很大,我会把全班走一遍。气球还没有破。到最后还是下了一点狠心,“嘭”把它吹破了。学生不能够说话,眼睁睁的看着气球在他面前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我要他干嘛?体验自己的内心,然后把它写出来。

气球越吹越大,管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眼前的红气球一个色了。管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王剑鑫那儿了。王剑鑫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管老师朝我走过来了,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我估计,此刻她心里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我们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为什么我读前面这段话,大家没有会心的一笑,后面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后面部分是他内部的语言。精彩的往往是他内部的语言的捕捉啊!

4.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我还进行一个训练,叫推理。人是活在推理中的,认识推理的动物。而人的推理我们都习惯的把他忘记,比如说,外面下雨,我们很自然地跑过去把衣服收进来了。这里是有推理的,我好不容易洗好的衣服,把他淋湿掉了,我等会还要重新洗过,多麻烦那,正是在这一刹那之间做出了推理,并进行了判断,你的衣服挂在里面,太阳出来了,你就挂出去,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事实上你一定在推理。

如果,人能将内部的推理捕捉出来这对他写作的推动是非常有益的。

这是我在我们学校老师们上拍到的话,我们办公室里有空调。

“轻轻的带上我我给你贴心的温暖”

“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这是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门上写的留言。我就用这张留言,让学生去推理: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经过推理将它写成作文。我们同学的片段:

教导处的门上,贴着一张淡绿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这办公室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会是杨老师冻成冰棍吗?不可能,杨老师三位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正好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凉,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最靠近门,如果门打开,浦老师就是第一个受寒风招待的人!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总是跑得最带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那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不,他可没有这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

李老师?不可能。这纸条是最近出现的,这阶段,忙着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是浦老师写的吗?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从时间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很浪费电,浦老师是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这是训练他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将内部的语言条理化,并且写出来。

5.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第五个训练,训练我们的矛盾的心理。人普遍地有矛盾的心理。为什么说人普遍地有矛盾的心理,因为人生充满着选择。比如说早上你出门的时候,有时候你都忘了你自己作出了选择,比如说出门时穿哪件外套呢?这时候你就在进行一场选择,你穿哪双鞋子呢?这就是一场选择,中午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三个菜,你这个筷子伸过去时,夹哪一个菜呢?看起来我就很随意地吃,夹了这一个菜,其实你一定是经过选择之后,你才是夹这一个菜。这个世界只要是丰富的,那么你一定是选择的。除非你只有一双鞋,你没办法选择,如果你有三双鞋,你就有选择。除非你只有一碗饭一个菜,只能这么吃,如果你有两个菜你就会有选择,你这一次先夹这个菜,还是先夹那个菜。

有选择就有矛盾,但是我刚才所讲的这个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内部的这种选择,都是被我们忽略掉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忽略掉的捕捉出来,那就是细致,那就是细腻,那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因为忽略掉的东西,被你重新挖掘出来,那就是你挖掘、捕捉到了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的东西。你想到了,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是这样想的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错就是这样的。

我考了90分,90分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过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这个时候你是讲还是不讲呢?

或者是:

我得了一百分,但有一道题批错了,讲还是不讲呢?这就是训练他将体验模拟内心的矛盾,并将它写出来。

6.突如其来的内心体验

人的内心有很多时候是不可重复的。它是一刹那的反应,要善于将一刹那反应的内心的东西召唤捕捉出来。我经常做一个很损人的事情。比如说,我进教室,突然之间我把作业本往讲台上“嘭”一扔,然后说:“你们气死我了!”然后什么话都不说,整个教室里安静地不得了,过了两三年分钟,我自己忍不住笑了。我说,把刚才内心的话,都给我写出来。刚才的那个事情是假的。我经常干这种缺德事,真的。在最近一段时间,学生对我的警惕放松了,我又来一个,我说,最近布置作业很糟糕,放学布置作业,老是闹哄哄的,害得有些同学没听到,现在先布置作业。

第一项作业,把

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一遍。(这是最长的两篇背诵课文。)

第二项作业,按老规矩,预习新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三项,挑一本最近读过的课外书,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项,(听好了,第四项,我没马上说,我等了三五秒钟才说出来。)刚才的作业,假的。

然后要学生写,就是这么点点事情,我要求学生写500字以上。看看学生的片段。

“第一项作业,把

16、17课的背诵内容抄一遍。

不,不是吧?抄课文,这两篇的背诵内容挺长的,可怜我的手啊,恐怕,我的手要断了,真希望我的手腕骨扭伤,让我别抄,oh,天哪,抄死人啦,我想去申请,我发高烧,受严重抽筋。管老师你开恩吧,放宽一点,让我们双休日抄,抄五遍都行,别在今天啊,今晚我得熬一夜,您就饶了我们吧,我给您拜年啦!

中间省略第二三项。

“第四项,”管老师,你太过分了,那么多作业,是不是被魔鬼附身了呀,郁闷,郁闷。估计,下面的话,我是听不见了。

“以上作业全是假的!”

什么?没听错吧?怪不得呢,哪来那么多作业。管老师的“恐吓作业”,演得还真惟妙惟肖,把我们全给蒙了。慢着,让我想想,管老师这么“演”的目的何在?肯定是练习写作文!

你看,我就是说了四句话,布置四道作业题,他竟能写一篇5六百字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大家看了,还觉得蛮好玩,功夫在哪里,他捕捉了内心啊!一个人当他善于捕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芝麻大的事情,都能洋洋洒洒。

7.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要写自己真的内心是这么想的,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内心反应是不一样的。要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内心的反映,我每带一届学生,多会做一个叫“一次特殊的听写”(的活动),听写什么呢?听写班上10个同学的名字,听写完了写成一篇作文。我就报10个名字,你就要写成一篇作文。

学生习作片段1:

“陆梓晗,陆梓晗。”

这痴呆女耳聋了,人家叫她,她都不知道。耳朵真有毛病了,还是装的?装得挺像的,管大一连叫了她几遍,都没反应。惹了管大,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正要回头去叫她,一看大家都在写,我才明白过来,原来,管大让我们默写同学的名字,真是的,就算要默写,也跟我说一声呀,害得我冤枉陆梓涵。不过,那些不全怪管大,要怪就怪我,谁让我理解能力那么差。

这是这个同学听到陆梓晗,他内心的反应,它是忠于自己的反应。

学生习作片段:2:

“第一个,陆梓晗。”

什么,陆梓涵?哦,明白了,肯定是叫陆梓涵上去拿什么东西,或是讲什么事吧。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陆梓涵没上去,连管大也没再叫她,到处看看,发现每个人都低着头在写什么东东。我顿时明白了,管大在叫我们默写同学的名字。

这是第二个同学的内心反应。

学生习作片段:3:

“第一个,陆梓晗。”

啊,怎么还没让我抱冤完,就默写了。告诉你,说不定将来我出了名,这些抱怨都可能会变成名言的。“陆梓晗”,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记住每个字的意思不就好了:“陆”就是一个人在揪着别人的耳朵,在不停的敲击;“梓”就是一个工人在大树底下辛苦地工作;“晗”就是传说中的泰坦独眼巨人,把太阳含在了他的大嘴巴里。看吧,一点也不难,难的就是你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这个同学的内心。写内心,无比重要的原则就是:忠于自己的想法,不管无所谓对和错,只有是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习作片段:4:

“孙小湉——”

孙悟空他二叔的女儿的儿子的表叔的姨妈的侄子的女儿啊。管大,孙悟空会被气死的,你怎么可以直接叫她的“官印”呢?来,教教你,叫“小湉湉”„„

他一边在默,有谁知道,他的内心琢磨的是这个玩意儿。可是你们想想看,一个小孩子,他默写的时候会不会琢磨这些玩意儿,会的!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啊!

学生习作片段:5:

“孙小湉”

啊,同学都在埋头苦写,原来是默写名字啊。管大这个小兔子,竟来默写这个,我,我早知道就让老妈取个超级难写的名字,让全班同学都默不出来,看某些人还敢不敢笑话我!

对啊,他的名字太简单,全都不难写的。老师挑一个难一点的,他心里会不会怨他老妈,名字起得太简单了呢?要让学生写出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的话,同样是一个名字孙小湉,内心感受的不一样,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写人的内心,捕捉自己的内心最核心的元素。

8.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这一点老师回去就可以用的,而且坚持一个学期,就会大有成效的。这一条很简单跟一个不是人的东西对话。什么意思呢?每个星期选一天,我当时选择的是星期二,每个星期二让学生跟一个不是人的东西对话。看见一个茶杯,你就跟茶杯说话。

你怎么长这个样子的呢?人家都是长的方的圆的,你这个家伙,又方又圆,长得像个怪物,管老师怎么喜欢这个怪物的呢?

见到什么就和他说话,每天布置,和这个怪物说话,说5分钟,不要停。今天跟茶杯说完了,明天跟鼠标说,跟鼠标说完了,跟镜子说,跟镜子说完了跟音箱说。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东西,每天找一个跟它说。实际上,他说的东西就是看到这个物体后内心一刹那的反应。说了一段时间之后,让他产生对话,你跟杯子说,杯子要跟你说,杯子不会说话,杯子说的话,都是你这个人内心的反应。这个学期,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就会极大的丰富他的内部语言。敏感他的内部语言。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到了我的学校,偶尔看到一个小男孩,看到树叶掉下来了,神经兮兮地弯下腰,把树叶拿起来,对着树叶喃喃自语,那你估计就可以说这肯定是管建刚教出来的学生。

老师们,有一个人说过,谁说的我忘了。他说,这个世界上,看到一张树叶能拿起来对着它看了说话的人有两种:一个叫儿童,一个叫作家。不是疯子,你们猜错了。然而我非常遗憾地发现,今天已经很少看得到儿童看到一片落叶拿起来看他的人了。这招人人可以用。随时随地可以做,做到一个学期,发现你们学生真准啊,我这样做了十来年了,我没有培养出疯子。但是培养出了好几个小小的才子,才子都是多愁善感的,不多愁善感就成不了才子,这没办法的事情。

播放《草房子》中大雨片段。

你有没发现,导演他运用了这场雨,用得非常好。前部分,这场风雨,我们看到的,表达的是他内在的内心的愤怒、委屈、伤心。这场雨当中,正是在这场雨当中,在路口又发生了一个故事,是桑桑去叫纸月回来住在他们家里,纸月不愿意,后来桑校长把纸月领回来了,领回来了之后,还是在这场雨当中,是一个无比欢快的场景。同样一场雨,在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当中,他产生的外部的效果,在电影艺术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语言的表达如果他的灵感来了,那么一定会让心和外在世界的物,形成一个沟通。

9.“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我做的一个训练是让学生写短信。下雨天你的短信: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下雪天你的短信: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乌云密布的时候,能不能通过乌云写短信:

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当一个人能很敏感的借助外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敏感的。

我出示的一个作文训练题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他经过工地、垃圾场时会是怎样子的?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样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基?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她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他经过工地、垃圾场时又会是怎样子的?肯定不一样,其中的不一样是什么,是人的内在的心情。人的内在的心情会改变你对环境的感觉。

再比如说: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一路上„„

一路上看到的秋天的花草树木,好心情的情况下看到会是怎样的呢?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一路上„„

一路上经过花草树木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呢?这是敏化一个人的心灵。当他看到花草树木的时候,他会有自己的情思附在上面,那这个人就开始敏感了,就开始具备,一个作家的气质和情怀。

讲到这里,我把主题小结一下:我认为训练一个人内心的敏感,比训练一个人去观察外部的世界更重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很伟大的作家,她耳朵听不见,她眼睛看不见,她甚至不会说话,后来是经过特殊训练,学会了说话。她叫海伦凯勒。一个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那基本上可以断定他的观察力是非常弱的。因为观察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然而,她成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非常有意思,如果你上网去搜索四个字叫“盲人作家”,会出现很多很多的作家都是盲人。他们的眼睛看不见,可是他们的文字写得比眼睛睁得大大的人好的多的多,我以为之所以如此,因为他外部的眼睛关闭了之后,很有可能他心上的眼睛就睁开了。他的心灵开始敏感,他具备了作为一个很好的写手作家的条件。

管建刚后作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管建刚后作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