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画杨桃教学案例与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8 08:36:4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画杨桃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NextPage]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3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画杨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4)作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浙江省龙游县教研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赖正清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探究活动

一、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二、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三、布置作业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审视—审察

半晌—半天

教诲—教导

反义词: 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熟悉—陌生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NextPage]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推荐第2篇:画杨桃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0-03-31 22:25:06|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2、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的意思。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经过:

一、导入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带了一样东西,想看吗?出示杨桃课件。它是什么样子的?介绍杨桃,今天我们不光是看杨桃,还要来学习《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给文章标好自然段。

(2)自学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叮嘱、审视”等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这些内容.我们先来看课文第2—18小节写画杨桃的事情.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 1 )仔细读。(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我是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为什么他会画成五角星的形状?学生说.课件随机出示.

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

(1)、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因为有一个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在我画得粗心大意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我对父亲的话语是如此的印象深刻,是因为,能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说明吗?叮嘱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出示同学的反应的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4、当同学们看到了杨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呢?

(1)、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这样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O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6、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同学们的心里会想;

这一看,我的心里会想。

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老师的话,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7、补充出示父亲的话:他们的话,是这样的相似.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板书:

爸爸-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它讲到了两个方面,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画杨桃》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所安排的文中第二部分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内涵、重点还是清晰的,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1人

| 分享到:

阅读(3236)| 评论(0)| 转载 (1) |举报

推荐第3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推荐第4篇:《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推荐第5篇: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教育,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

教学伊始,我利用简笔画向学生展示图画课上发生的故事情节,并把直观教具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从而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在上《画杨桃》这一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如,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完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我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从中都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就给学生的“说”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勇敢的在众人面前发言,敢于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自己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活跃了大家的思维。

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小细节应该注意改正,比如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而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内容有些琐碎,依然存在灌输知识的感觉总想着学生的回答跟着自己的思路,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还欠缺临时应变的能力,这也提醒自己应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板书设计中,课文的层次最好是在课文讲解之后,边总结边板书,这样能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推荐第6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VCD。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6、同学们,“杨桃”**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四个步骤构思不同,方法各异,然而环环相扣,逐次加深,最后殊途同归,瓜熟蒂落。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以往的教学,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本人向来主张: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不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之上,而疑难也同样产生在这两点之上。(此刻,更重要的理解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自然也在预料之中。)根据这种情况,教学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本地没有那样的杨桃我就拿出了两个梨,放在学生们座位的中心,让学生各自去画自己所看到的梨。然后问:“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廊,不必细描。”学生兴致很高,大家都转身面对梨静静地画起来。没有像课文所说那样“把杨桃摆在讲桌上”,而是有意放在教室中间(用一支话筒架竿高高插上,学生坐着能看到梨底部)。摆在这样的位置,学生从四面八方去看,就有了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比课文所讲的情景增加了不少角度(当然也增加了难度),使学生既有课文作借鉴,又不能照课文所讲依样画瓢。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又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这种“明理”的教学设计,与一般的板画和学生画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进行行间巡视,并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老师让大家停下来,把学生的作品挂到黑板上,请同学们“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开始发言。老师立即请他停下,对全体同学说:“他这样发言评价,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正确的意见!”老师这样武断的说法,引起学生的惊诧与怀疑。老师又说,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正确评价别人作品的方法来。学生们又认真读书,经过一阵沉默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读课文了:“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读了这两句话,老师对发言评价的男孩子说:“听完了这两句话,请你采取行动!”这个男孩子还是张口就说,老师又让他停下来。这时其他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些学生急不可待地举手。老师不动声色,只是让男孩子再读一下刚才读过的两句话,并要他用课文语句对照自己的行动。男孩子读完了,想了想,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作画者的位子上去观察杨桃,然后开始发言。等他说完,老师又让其他同学用课文中的话评价这个男孩子的发言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又读出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等句子,并发言说这个男孩子走到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是对的,因为只有与作者在同一个角度观察,眼里的杨桃才是一样的。接着,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评价第二幅作品时(这幅画画得很正确),评价者走到作者位上观察以后,硬是坚持说画得不对。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在作者的位子上站着观察的。这个位置正对着杨桃的一个端头,杨桃看起来是一个有五个尖而细的角的五角形。但画上画的却是只有一个上角是尖尖的,其他四个角都画成了半个椭圆形的样子。让评错的学生自己寻找评错的原因。这次他找不到了,说:“我和作者是站同一位置,从同一角度观察的啊!”其他同学也不知怎样解释,一致认为作者画的不对。老师看看时机已到,就请他坐在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杨桃。这一坐下,他承认作者画得对了。他说:坐下来,眼睛的位置降低,杨桃下面的四个角的侧边部分也看到了,因而变成四个半边的椭圆。其实还是“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时,老师又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要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的评价,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

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课上到这里,老师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学生一下子指出课文

1、2和倒数第

2、3个自然段。老师再一次请大家朗读这几个段落,并指出,读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重点段落章节,在重点段落章节中再抓住它的重点语句,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这是一个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支老师的这次教学,的确是独树一帜,的确是恰如其分地切合教材特点,具有很强的教学个性。

对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于“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支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再见了,亲人》、《西门豹》、《曼谷的小象》等等,都是阅读教学共性规律的个性化体现。在教《画杨桃》中,他从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含、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甚至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来解决。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支老师根据“这一课”教材的特点,设计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通过多读、多思、多感悟巧妙而妥善地进行。

推荐第7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画了杨桃,老师课前收集了一些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们看过画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不一样:椭圆形、五角星)你的发现真了不起,为什么同一个杨桃同学画出来的却不一样呢?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学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课件5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轻读文中第二自然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很认真、一丝不苟)我画完了是怎样的心情?(高兴)

(二)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师: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表现是怎样的?老师提问:为什么同学哈哈大笑?(有几个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是因为我画的根本不像杨桃了。他们是怎么笑我的?大屏幕出示第一次对话。

出示: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学生比读(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出示:“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课件6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同桌练读)

师:你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同学们嘲笑我。

师: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练读一下,谁愿意来读? 师:你愿意读谁的话?

师:你想当老师,那谁愿意读同学的话 两学生分角色读。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读得不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练读一下,争取比他们读得更好,谁愿意?(再叫一组同学练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的表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老师变得严肃了。

出示课件7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师:你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这位同学不好意思。 生乙:他很难过。

生丙:说话有点结巴,支支吾吾的。

师:说得真不错,看完以后,这位同学很惭愧,特别不好意思。谁能把这种不好意思读出来?

叫一名学生和老师分角色读。 (大屏幕同时出现两组对话)课件8 师: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这两次对话有什么不同? 生甲:标点符号不一样。

生乙:第一次用了感叹号,第二次用的是省略号。

师:对,两次的话都一样,但标点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我国的语言文字确实很了不起。

师: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这两次对话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话中同学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师: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态度和他们一样吗?她是怎么做的?

(四)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课件9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1)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 走到 坐 审视 回 举起 问 (说明老师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事物的。)

(2)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

(3)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5)“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2、理解“严肃”。

当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听了同学们的回答,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师: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变得严肃了,他并没对同学们批评、指责,他又怎么做了?接着,他请觉得好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的角度观察,让他们亲眼看到杨桃是否真的像五角星。

3、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10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

师:此时“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严肃变为和颜悦色了。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和颜悦色:老师脸色非常和蔼。“和颜悦色”写出老师讲道理时以理服人的态度。)

(一).出示老师的话

课件11 (1)读了这段话,你读懂得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a.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b.我从中懂得了画画要看到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 c.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2)、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二).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课件12

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相似)。读老师的这段话当中,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很相似,找一找?

讨论,老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五、总结全文

师:他们的话因为使作者懂得一个,课件13看问题更从不同角度看,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要尊重客观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画画是这样,做人、做事都应该实事求是。正因为作者从小就牢记着父亲和老师的教导,实事求是地做事,实事求是地做人,后来才成了著名的作家。

六、联系生活,想像拓展。课件14 同学们,“杨桃”**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

七、作业:课件15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与朋友共同分享。

推荐第8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和颜悦色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7n)‚晌(sh3ng):翘舌音。‚肃(s)):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9):知道得很清楚。哈(h1):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诲:四声(hui),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探究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板书:

父亲:是……就……不要……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老师

不要……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推荐第9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案

教材解读:

《画杨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半晌”等词语。

4、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者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刚好是个过渡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自律性差。而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有待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还要贯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1、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见过杨桃,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亲眼看见杨桃,明白“我”画的杨桃为什么会是像五角星。这样教学,非常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劳逸结合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不要继续讲课,给予学生一定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动一动、说一说,既让孩子疲劳的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感知杨桃。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课件出示杨桃的图片。播放课件《画杨桃》的“视频欣赏”部分,引导学生描述,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理由:通过学习杨桃的资料,让学生对杨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课件中范读课文部分,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 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理由: 播放配有悠扬的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主要是帮助学生注意生字的发音以及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

三、探究原因

1.出示课件:

父亲: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出示课件: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 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让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理由:我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及我画画的态度。“认认真 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四、研读同学们看到我的画之后的语言、态度

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文中两段对话

理由:朗读中促进理解,理解中深化朗读。

读好同学说的话,第一部分

(1)读出嘲笑、轻蔑的语气,第二部分读出难过、内疚、惭愧的语气。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2)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问题一样,学生的回答也一样。不一样是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嘲笑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理由:这个环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找出有关词句,感受同学们的内心变化。

小结:相同的文字,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追问:文中的两个“不像”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不像”是嘲笑“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第二个“不像”是同学们坐到“我”的位置看了之后发现杨桃确实像五角星,觉得“我”画的是对的。同学们对“我”的画评价不一样。)

五、抓老师的神情变化,体会老师的教育机智

同学们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听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是怎样做的呢?读课文6——18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反馈:生读句子,师板书:坐下审视,轮流地看,和颜悦色地教育

a.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审视”什么意思?(带着怀疑的态度,仔细地看,慎重地看。)

从“审视”这个词,你猜猜此时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为什么要审视杨桃呢?)

(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b.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要联系上下文。

理由: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语言说教,而是通过亲身体验 来教育学生,也为理解本文的中心埋下伏笔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师小结:这一看,同学们发现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这一看,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生齐读:“提起杨桃…………”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师评:是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C.第一句是批评同学的,第二句是鼓励、肯定我的做法。 (2)第一句是批评教育同学的,第二句是肯定、支持我的做法。 现在你就是老师,你能和颜悦色地对同学们说说这个道理吗?读出和颜悦色的语气。(语调柔和,表情笑眯眯,和蔼可亲。)

(3)指导读。 老师的教诲同样是语重心长的,谁能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先自己练一练,看看哪些地方应该重读,体会体会。a、抽读评价;b、男女同学分虽竞争赛读。 (4)老师这样教育学生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理由: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自学,不仅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能力。在小组探究讨论、交流、辩解、练习、汇报的过程中,养成了勤于动手动脑,善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好习惯。

六、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理由:是学生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

七、布置作业(讲故事)

这堂美术课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收益不浅。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我”或同学或老师,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邻居或办公室的老师听。

理由: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复述的过程中再次记忆全文。

八、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

理由:提炼本文主要观点

九、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父亲” 是什么样 就画成什么样

教诲“我” 认认真真看 老老实实画

“老师” 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由:方便学生记忆重点

推荐第10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新关小学

冯雪琴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第一板块——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然后我再提问: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然后学习父亲和老师的话 。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 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板书: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多读几次,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

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3)在学生体验同学们心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说这两组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给句子补充提示语:预计会说:“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支支吾吾)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同学们,你们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你坐到我的座位上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预计学生会说:这一看,我发现从“他”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这一看,我知道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我知道嘲笑“他”是错的。……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2.齐读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3.总结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第四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现在,我们看着关于岑桑的这段资料,回想他小时候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情,回想那节课上老师对我的教诲: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你还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或者你又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课件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交流

3.拓展阅读《画鸡蛋》、《题西林壁》

四、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 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老师的教诲 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第11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生字卡,让学生准确读出生字卡上的字。(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三课《画杨桃》(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默读一下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把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来加深记忆。(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1)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一段话。(请同学回答)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好读完这一段话同学谁来告诉老师,文中的“我”画画是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3)那其它同学看到我的画什么要哈哈大笑呢?(因为他们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像个五角星)

(4)那是我画错了吗?还是他们误会我了?好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这一部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哦!原来是他们误会我了,原来是我做的位置和他们不一样,所以看到的方向也不一样,我看到的明明就是个五角星,是不是?)

(5)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们来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1、“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肯定的语气(肯定不像 ) 2、“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钝。) (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结结巴巴地说))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理解“审视”, “审视”是指仔细地观察。

2、老师为什么审视。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为了什么?(是因(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没有根据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3、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5、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找出教师的话并讨论。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亲自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拓展,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13、画杨桃

我的画画态度——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同学们见了我的画—— (哈哈大笑 嘻嘻的笑声) 老师的态度———— (严肃——和颜悦色) 课文蕴含的道理:

1、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3、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

第12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嘱、审、肃”等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3、学生懂得无论做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前准备】

多媒体。

【时安排】

第一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认

入1、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是否喜欢画画。

2、教师出示实物杨桃,并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把它摆在讲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如果这时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杨桃画下来,每个人将会画成什么样子。

3、教师提问:“究竟该把看到的杨桃画成什么样子呢?”导入新,板书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在纸上简单地画一画,并作简单的交流。

学生齐读题。

观察实物,即兴画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自己的身心一下子投入到了“画杨桃”的情景中,达到了“心”与“文”的结合,“情”与“境”融合。自

读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识字,熟读文。

2、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学生自主阅读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作条。全

序1、教师出示词语,组织学生交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情况。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熟读文的情况。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了解文内容的情况。

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读文中的句子,找出近义词。学生读准字音,然后采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汇报熟读文的效果。

文主要写图画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画杨桃,“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都笑话“我”,老师向同学们说明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样子的原因。给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自主了解文内容创设条。指

1、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叮、嘱”的结构和“熟、悉”两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按要求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写字练习。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读文的情况,导入新。

学生按要求读文。

重视对学生朗读情况的检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朗深

读刻

感理

悟解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文弄清楚在一节图画上,老师要同学们画杨桃,“我”是怎么做的,自我感觉画的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画的杨桃和真正的。学生通过读第2自然段知道:在一节图画上,老师要同学们画杨桃,“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全

序1、教师出示词语,组织学生交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情况。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熟读文的情况。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了解文内容的情况。

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读文中的句子,找出近义词。学生读准字音,然后采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汇报熟读文的效果。

文主要写图画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画杨桃,“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都笑话“我”,老师向同学们说明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样子的原因。给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自主了解文内容创设条。指导写字1、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叮、嘱”的结构和“熟、悉”两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按要求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写字练习。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朗

解1、杨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觉得画得很准确。

2、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爸爸是怎样叮嘱他的,深刻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文,看一看同学们看了这幅画态度上有什么变化,老师看了这幅画神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理解。

6、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2~18自然段,进一步理解文内容。

7、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老师的话所包含的意思:

⑴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教师说了几句话。

⑵抓住重点句子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读书与实物比较知道,真正的杨桃是近乎椭圆,而“我”把杨桃画成了像五角星的什么东西。

“我”自己认为画得很准确,那是因为“我”是按照爸爸的叮嘱去做的。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先理解“想当然”的意思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然后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意思:画画的时候,要以观察为基础,看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

学生阅读文分析理解。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1、当“我”把被同学们笑话的时候,老师非常认真,走到我的座位上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2、当老师举起“我”画的画问同学们“我”画得像不像时,大家都来讥笑“我”。这时候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3、当同学们知道自己随便嘲笑别人错了的时候,老师的神情变得“和颜悦色”。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

教师说了四句话。

第二句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第三句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第四句讲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让学生经历朗读、理解、感悟的过程,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把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第13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小长山小学 姜振娣

一、导入

上课,同学好!(老师好)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很兴奋:杨桃)对!你们怎么知道的?(看书上资料袋)谁来读一读?(生读)看样子你课前预习课文了,真是好习惯!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11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迅速把书打开第41页,听清老师的要求:自己大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老师提示: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开始!(老师要走入学生中间,认真巡视与倾听,发现问题帮助他)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师:谁来领着大家读读生词,(2人)你领读得很清楚。同学们看这些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老师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的识字习惯真好!让我们开火车再读一读!

师:全体起立:老对互相读一遍,再坐下 ,看看哪个老对负责任,哪组老对读的又熟练,声音又响亮。开始!

小组赛读。

师:同学们,真聪明,生字词已经全都记住了,这回,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和老师的态度如何?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文中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生汇报)(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美术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都嘲笑我,老师对同学们进行教育)

三、精读课文

(一)理解第二自然段:作者在美术课课上是怎样画杨桃的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不错,有自己的见解。那你们知道作者“我”在美术课上是怎样画杨桃的吗?你能找出帮你理解的那些句子吗?

生:有一次„„我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你说得非常好,那课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写了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板书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画的很认真,很仔细。

师:所以我认为自己画的“很准确”。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我为什么要这样画杨桃呢?

1、师:我为什么要这样画杨桃呢?

生:因为他记住了爸爸的话(或者教诲)。(一旦学生没有找到: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听谁的话——老师、爸爸妈妈的话,那课文中的爸爸又是怎样教育我的呢?)如果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老师就说: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直接读课文里的话。等学生读完,老师就说:你读得真不错,你请坐。好,请同学们把书放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我读„„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师:同学们看,这里的“叮嘱”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告诉。。。

师:什么是想当然啊?(生:想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那画走了样呢?(就是与实际不符!把方的画成了圆的,把圆的画成了方的。)从这段话你能看出什么? 生:父亲很严厉。

生:父亲教育我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生:父亲教育我要按照物体的形状来画。

3、师:孩子们你们体会的真好!那你能不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父亲的话呢?好,自己先练习读一读。生练读。师巡视参与学生中。

师:谁来读一读? 师点拨:你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慈祥的父亲;严肃的父亲。

(三)理解3——17自然段

1、师过渡:我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在画杨桃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就这样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同学和老师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3——17自然段,用笔画出同学们的表现和描写老师动作的词,先自己一分钟找,再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师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参与小组交流。

2、师: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的态度如何呢?(嘲笑,讽刺,认为画错了、、、、、、)(生:哈哈大笑 都来嘲笑我 都笑话我)(板书:在第二行同学 嘲笑→ )

师:于是他们说你读(生读)——杨桃是„„?接着你再读(另一生读):倒不如说是„„3—12段分角色朗读。

3、老师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谁能说一说描写老师的动作词有哪些?(课件出示这句话并把动作词加大变色:看 到 坐 审视 回到 举起 问)

4、师:什么是“审视”(就是仔细看)(反复的看)

5、师:从老师这一连串的动作词你能体会到老师在干什么呀?

生:老师在观察,反复的看!

师:对!老师在审视我画的杨桃。(板书:第三行 老师 审视) 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老师想看看坐在“我”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到底是什么形状。

师:当老师看完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像不像?” 同学们怎么说的?(生:不像!)师:那像什么(生:像五角星!)

6、师:老师听完同学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板书第三行 老师 审视→严肃)。

7、师: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生:因为老师发现同学们没有站在我的角度观察到杨桃的形状,他们只是盲目的嘲笑我。你能够理解此刻老师的心情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师:(无论回答的怎样让学生通过投影仪在不同角度看一看重点是侧面和正面) 好了,同学们让我们看看大屏幕上的杨桃:左面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五角星吗?(不是!)右面的呢?(不是!)中间的呢?(是!)所以,从我的角度观察,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对吗?(生:对)因此当老师 “半晌,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同学们是怎样回答的?

生:好——笑 师:还是在嘲笑我对吗?(对)

师:什么是“半晌”(生:过了好长时间、好久)说明我们的老师在——(思考) (板书第三行 老师 审视→严肃→思考)老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此时我们的老师想做什么啊?

生:老师想让同学们站在我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 师:你理解了,你明白老师的用意了。

师: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你现在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不„„像”

师:“那么像什么呢?” 生:“像„„五„„五角星” 师:“好,下一个。”

就这样老师让同学们一个一个的这样观察下去,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啊? 生1:说话吞吞吐吐

生2:不好意思(或师:也就是有一点不好意思)。 (板书:在第二行同学 哈哈大笑→不好意思) 师:你做错事情的时候怎么说话?

生:吞吞吐吐,声音小,结结巴巴。

师:哎!你们真聪明!这里的省略号就是说明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小,结结巴巴,这个省略号用的真妙啊!能让我们看出课文中的同学知道错了!

小结写法:学生们刚才还哈哈大笑,现在却吞吞吐吐,前后截然不同,这是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文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写法?(老师的态度,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 学习

18、19自然段:自己读:思考老师的话都告诉我们什么了?(三条) 过渡:老师的话对作者来说似曾相识。 出示父亲的话:

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想一想这样些有什么好处呢?(十分有力的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8、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老师,还是同学?(生自由选择)喜欢谁就读描写谁的那一部分,注意要读出老师的——严肃,同学们——从嘲笑到不好意思的态度变化,好!自己在下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吧!

9、师:谁来试一试?其他的同学注意听看谁读得好。(师读旁白)

谁还想读?这么多同学呀!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先读到这儿,下课了自己找时间可以读给你们班的老师听一听好吗? 好,请同学们把书放下。

(四)小结:看指板书内容: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17自然段,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从父亲这句话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啊? 生:画画时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父亲的话只用于画画吗?

生:不!生活中也可以„„ 师:比如说? 生:写作文要认真观察要写真情实感;评价一个人也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公平,准确、、、、、、师:也就是父亲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正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所以我在美术课画杨桃时是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的画,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由哈哈大笑到不好意思,文章这种对比的

写作方法让我们与文中的同学们达成了共鸣——知道自己错了,看到“同学们”此刻的表现我们老师的态度又变的和颜悦色。

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11、画杨桃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同学 哈哈大笑→不好意思

老师 亲自审视→让轮流看→和颜悦色

父亲 实事求是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

“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

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第14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第15篇: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现。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

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

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

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

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

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子。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

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

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

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它讲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 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 提供了学情参考。“不„„像。,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从学生“不像!”“像„„ 五„„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又让学生深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 必然有不

第16篇:画杨桃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11画杨桃

上饶市第一小学

祝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

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 整体感知,提纲挈领

1、哪些段落是写那次画杨桃发生的一件事?(1——18段)

2、“我”是怎么画杨桃的?默读:画出有关“我”画杨桃的句子。1)“我”认为自己画得怎么样?为什么如此自信?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如果你以如此认真的态度完成了一副作品,你心情如何?期待什么?

(二)品读语言,体会同学们的情感变化,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同学们对“我”的作品持什么态度?感悟“嘲讽”。

2)嘲笑?哪里有?我怎么没有看出来?你从哪里读懂了同学们的嘲讽?

(根据学生读文找出的理由相机进行教学) 如:哈哈大笑——未必就是嘲笑呀? 对话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引导学生把人物的神情与语言联系起来,在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嘲笑的意味。

3)出示一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

师:细心的你能发现这组对话有什么特点吗?

没有提示语,你从哪儿读懂了嘲讽的意味?师生合作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标点符号也是充满感情色彩的。)

4)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5)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师:自由读读,你能想象同学们说这两句话的情景吗?请同学们任意选择某一表情或动作放进说话中去,师生再次合作表演读。

你能读懂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变化吗?(引导学生读懂省略号:为什么断断续续?此时同学们在想什么?是什么使同学们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6、同学们,“杨桃”**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5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第17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画O让学生猜是什么,不公布答案,在课中公布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杨桃》

二、提出问题,思考父亲的话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又是什么意思

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身不忘呢?(老师和父亲)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相似)

相似是相像或者相同的意思,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2、既然父亲的话与老师的话如此相似,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父亲的话。说说从父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叮嘱”的意思,你能换个词语理解吗?(嘱咐) 追问“想当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朗读父亲的话

那么“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

三、品析文本,解决问题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我认为自己画的如何?

老师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这两个词换成“认真、老实”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这两个句子,看看又什么不同。出示: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像这样的词叫做重叠词,恰当地使用重叠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说:我们把教师打扫的干净。用上重叠词可以怎么说? 我们也用重叠词说一个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发现眼前的杨桃并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而是像个五角的东西。我该怎么画?此时,作者心理会想什么呢?(想起父亲的画)

2、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结果我把这幅画交上去时,同学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后哈哈大笑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十分熟悉)

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这几个哈哈大笑的当中又你吗?体会嘲笑的语气 大家都觉得作者没有画错,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我的作为在前排靠边的位置

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呢?(联系父亲的话) 老师带来杨桃,请坐中间的同学来观察,并说看到了什么 中间的同学和边上的同学看见的样子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还记得课前猜的谜语吗?其实老师画的是一个茶杯。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吗?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文中的作者,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是啊,作者被同学们嘲笑了,那么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找出写老师做法的段落。用o标出写老师动作的词(看、做、审视、回、举、问) 审视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又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凝视、注视···)

虽然都是表示看的意思,但是恩能够交换吗?

4、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呢?

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响)半响的时间又多长?在这半响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这位老师,你会思考什么呢?(想如何让学生明白)

5、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坐到了作者的位置上,同学们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我把杨桃换成了五角星了。因此当老师再次问画的时候,同学们回答的语气也变了。(出示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你又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回答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 个性化朗读,体会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以及之后迟疑的话语。可以用肢体寓言,如神态,手势,同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朗读。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地说(不假思索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地说(迟迟疑疑) 看来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寓言文字的魅力

那么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又这样的变化呢?(补充句子:因为这一看();这一看();这一看())

6、想象老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什么?

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出示老师说的那段话)学生朗读 引导理解:这段话中的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请把你的喜欢读出来。

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把!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练习背诵

7、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

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的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中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虽然杨桃**在这里悄然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却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次词来概括叫做——(教诲) 那么老师和父亲的话仅仅是在说画画吗?

点名写法: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这种写法就叫做首尾呼应。

四、生成创新

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其他事物呢?

宋代是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后请你们仔细查找资料,深入领会一下,好吗?

第18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生字“肃”。正确读写“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等词语。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认识这种水果么?(杨桃)

2.今天咱们来学习一个关于“画杨桃”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想不想看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完的同学竖起大拇指。

2.出示词语:叮嘱、审视、半晌、教诲。

这是课文中的生字,谁来读一读?他要是读对了,请同学们跟他大声读出来。 “教诲”,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教育、教导)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3.出示四字成语:神情严肃、和颜悦色。这两个成语你会读吗?

4.会读真棒!可是这当中有一个字写的时候可不容易,它的笔顺要特别注意啦!就是严肃的“肃”,请你跟我一起书空。跟我读“sù”,严肃。拿起你的笔在田字格中写一个字,注意写字姿势。

(三)讲读2—12自然段,体会情感

1.这里的“神情严肃”和“和颜悦色”都是描写谁神情的词语?(老师) 图画课上,什么事让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了呢?请同学们接下来再一次默读课文的2—12自然段,想一想。

谁来说说,什么事使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了呢?(用自己的话说)

师:就是这么一回事,发生在图画课上的一件事。

2.同学们看一看,当我把画好的图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出示: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嘲笑、取笑)因为“我”画杨桃画得不像。像什么?(五角星)

齐读这两句话。好一副取笑的架势呀!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换一种说法不变意思,该怎么说?(杨桃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嘲笑和取笑。

3.老师也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审视了一下桌上的杨桃。同学们“视”是看的意思,那么“审视”是什么意思?(仔细观察)

4.体会标点的妙用:

老师审视了杨桃,举起了我的画问大家。现在是老师,谁来做同学?(师生配合读)采访一下,刚刚为什么你读得那么肯定?(因为文中的“我”画得确实像五角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你再观察一下,这两句话后边都有什么?(感叹号)

从这样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画的杨桃像五角星)五角星型的杨桃就不像杨桃。

5.探究原因:

可是,“我”画的杨桃为什么会像五角星呢?请你们从课文中找找看。(第2自然段“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我画杨桃的时候是怎样看得?(认认真真)怎样画得?(老老实实)。我自认为我画得是十分的准确。

(四)讲读第1自然段

1.同学们,“我”为什么会把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画下来呢?(第一自然段)父亲叮嘱过我,我老老实实按照父亲的叮嘱把杨桃给画了下来。这是我画的杨桃,我画的杨桃是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杨桃。

2.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杨桃,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形状的?(指名说)为什么同一个杨桃,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呢?(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画杨桃》最新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五)讲读13—18自然段,体会态度转变

1.同学们可真聪明,可是刚才嘲笑“我”的同学们知道么?(不知道)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到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现在我还是那个老师,谁来做那位同学?(师生配合读)

2.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组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同学们说的话是一样的。)老师想知道,为什么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肯定,刚才你却读得吞吞吐吐?(同学们我亲眼看到的杨桃真的很像五角星。)那前边我说的话就(错了),我刚才取消他,我真的感到很(后悔、惭愧)所以说起话来就有点吞吞吐吐。

仔细再看看,还会因为什么原因你会读得吞吞吐吐呢?(标点符号不一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说话的语气吞吞吐吐不连贯。同桌之间,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指名展示读。

3.现在同学们看到了我看到杨桃真是五角星形的。老师看到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的深情由严肃变得高兴了,看一看第18自然段,你找到哪一个词表示老师高兴了?(和颜悦色)同学们,你会做“和颜悦色”的表情么?大家一起做来看看。指名读老师的话。

4.拿出笔画出老师说的这段话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板书: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如果我看到是五角星形的杨桃就画成是五角星形的杨桃;如果我看到的是椭圆形的杨桃,就画成椭圆形的杨桃,这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是的,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看的角度不同,这可是真理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就想起来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不过苏轼在诗中说的是看山,咱们说的是看杨桃,道理是一样的。

看来看去每一句话都十分重要,因为这是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其实,用我们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同学们,我们看杨桃的时候看到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这是实事求是。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我们做人更要实事求是。带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再拿起书,把老师对我们的教诲读一读(提起杨桃„„)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前面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同样的文字,用上不同的标点,就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课文正是通过这样对比的描写,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把这个道理牢牢记住。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七)欣赏图片

最后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一下杨桃吧。

第19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案例及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想当然”、“半晌”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作者的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一生发表作品无数。功成名就之后,他无限感慨地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些无不得益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老师、父亲给了他怎样的教诲?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杨桃》,从而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以作者的话导入课文,与课文内容接轨,并为引出下面的重点研读学习作以铺垫。

板书课题,学生跟写,齐读。

二、研读重点,串讲课文。

(一)理解老师、父亲给予我的相同教诲。

1、自读课文,找并画出:老师、父亲教诲我的话。

2、交流,齐读。

3、他们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板书:是什么样 画成什么样

设计意图:文中老师和父亲话的相似处——“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是全文的理解重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加以理解,看看不同的人物(我、同学们、老师)在看杨桃时候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使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这句话的含义,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二)引导体会“我” 的作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引导交流。 出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

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齐读。

2、说话训练:“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预设学生的回答(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板书: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

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小结。如果我凭着自己的印象来画杨桃,就是父亲话中的?(想当然)

5、课件出示:“想当然”典故

想当然 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6、再读父亲的话,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教诲。

(三)引导体会“同学们”的语言变化。

1、对比朗读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

(2)这些标点符号,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自主朗读,指名读。

引导:“!”说明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呢?

出示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

(不假思索、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地说。(吞吞吐吐、迟迟疑疑、支支吾吾、结结巴巴) 小结: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

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我们错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设计意图: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想象说话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四)体会“老师”的神态变化。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得益于是谁的教育?

1、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

交流。(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解读“严肃”、“半晌”。

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交流。(听到同学们的嘲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学生放声朗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理解 “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自由读,比赛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

设计意图:从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五)理解老师教诲的另一层含义。

老师和父亲的话语是那么相似,而又有不同。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1、齐读老师和父亲的话。

2、交流。

相机板书: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

小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时,让学生写批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画杨桃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呢?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

1、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2、苏轼《题西林壁》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结。

尊重别人,相信自己。看的角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会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四、作业。

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让作者一生受用。了解了作者这次画杨桃的故事,你想对“我”,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说心里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

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如

何让学生通

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我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

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引导

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学生在充分理解老

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我又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

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

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

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

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

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

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

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

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 —— 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

芒。

二、两者比较,体会道理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流感悟,深化认识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篇2:公开课 教案画杨桃

教学目的要求:

11、《画杨桃》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7n)“晌”(sh3ng):翘舌音。

“肃”(s)):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9):知道得很清楚。

哈(h1):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

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 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篇3:画杨桃的教学设计

《画杨桃》

教 学 设 计

大理二小 杨开珠

2011年3月24日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杨桃两个,课前让学生看读杨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吃过杨桃没有?(生答)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吃过的杨桃?(简介杨桃)可今天咱们不吃杨桃,咱们来学习一个关于画杨桃的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想不想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激发读书兴趣。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两遍。

2、检查读文的情况。(1)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 a、指名认读。 b、说出教诲的近义词。 (2)出示四字词。 a、指名读。

b、指导书写“肃”字。 c、在田字格下书写。

过渡:同学们,这两个词都是课文中描写老师神情的词语,那是什么事让老师在图画课上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2-12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事让老师的表情变得严肃了?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回答。

过渡:当我把画好的画交上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几个同学说的话。

2、出示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1)指名读。

(2)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 (3)全班读。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第一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3、我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嘲笑和讥笑,老师也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1)“审视”是什么?

(2)老师认真仔细观察后,又回到讲台前,举起了谁的画? 4、出示句子: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1)师生分角色读。 (2)刚才你为什么读得那么肯定?

(3)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从课文中找找看。

(4)那为什么我会把平时看到的不像五角星的杨桃老老实实地画下来

呢?(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杨桃的实物。 (1)请同学们在座位上审视一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生答)为什么同一个杨桃,同学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呢?(看的角度不同) 过渡:可是刚才嘲笑我的那些同学,他们知道吗?(生答)于是老师就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让他们仔细地观察杨桃,结果呢? 6、出示句子: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师生读。 (2)出示两种不同语气的句子。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角星!” “像??五??五角星。”

(3)为什么读第一次的时候语气肯定,刚刚你却读得吞吞吐吐?(后悔) (4)同桌读。

(5)指名读。

7、学习18自然段。

(1)同学们认识到自己错了,他们看到了我的画真实的应该是五角星,老师也知道了,他把这几个同学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看到同学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的神情、表情也发生了变化,你从哪个词可看出老师的神情发生了变化?(和颜悦色)

(2)读老师的话。

(3)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并相应板书。 (4)交流。

(5)“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实事求是)做任何事要实事求是,做人更要实事求是。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同样的文字用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就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课文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让我们明白了道理。让我们把这样的道理牢牢记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实事求是篇4: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 苟。

⑵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⑴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⑵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⑶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福”、“诲”和“悔”;“晌”和“响”。

3、书写点拨:

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肃:笔顺:

悉:上部不是“采”。

二、巩固作业

1、书写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②我是怎样画的? ③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①注意地看。②集中注意力看。③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习题3,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①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②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③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教案述评]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胡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注重了语盲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

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 《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第20篇:《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取笑,要善待他人。

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父亲和老师相同教育观点的对比,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的对比,同学们前后不同认识和态度的对比),充分的对话描写(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主要在人物的对话中展开),是这篇课文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的鲜明特点。

三、学生分析

《画杨桃》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图画课上“我”练习画杨桃的故事,启发同学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本课教学时,我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重点词句的形式,自己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六、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七、教学策略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八、教学过程

(上课前在黑板左侧板书:叮嘱、审视、半晌、和颜悦色、教诲;在黑板右侧板书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谈话激趣,揭题启读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平常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怎么要求你们啊?(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画的事情。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23、画杨桃。(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来读课文。第一遍读,大家比一比,谁读得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的过程中,遇到有生字词,用方框框出来,读到难读的地方,千万别放过,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明白了吗?现在开始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到学生当中,个别指导,了解学情,捕捉三位读书典型:读得最有表情的一位,读书时习惯最好、姿势最正确的一位,最后读完的一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朗朗,老师听得都陶醉了!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同学站起来读读课文。)

2.师:在课堂上,能够站起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现在看到黑板左边老师板书的这几个生字新词,谁能站起来,走上讲台,当当老师领着大家读?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教师随机指导读准“叮”“审”“晌”等的字音。

3.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给课文标小节号,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9)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课文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直接讲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2—18)那么剩下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和画杨桃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三)深入研读,体悟事理 1.指名读抄写在黑板上的课文最后一段话。师: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处理引导:

A.“教诲”是什么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什么词语?(教育、教导)“教诲”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诲”这个字的意思和“教”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教育、教导”的意思。

B.“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师: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中“他们”指谁?(老师、父亲)“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谁理解了吗?(他们的教导对我一生都有作用,都有好处)

师:这段话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却是作者对这件事情的一个评论,点明了这件事情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学习课文,就善于要抓住这样的带有评论和总结性的关键语段去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2.师:父亲是对我的教诲是什么?课文哪里写了?(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站起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他(她)读得怎样?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父亲对我说的那些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叮嘱)是啊,不是一般地说说,而是“叮嘱”。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叮嘱”的语气来。(指名读,从读的语气上作评价;师范读这一句,然后全体齐读。)现在,大家读明白了“叮嘱”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再三嘱咐,再三交代别人应该怎么做)父亲叮嘱我什么呢,能概括地讲吗?(指名说,板书: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师:第一自然段也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但通过这段话,却引出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结尾一段说“这位老师讲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这里“老师讲的话”(在黑板上“老师讲的话”下面划横线)具体指的是什么话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画杨桃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去发现吧。

师:作者在记叙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发现没有,语言表达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什么?(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谁和谁的对话?(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2—18自然段),老师读叙述性的话,女同学读老师说的话,男同学读同学们说的话。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

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我们把文中的对话的角色弄清楚了。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概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开始都笑了。老师让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大家发现杨桃原来是像五角星的。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忙着笑别人,先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看到是什么就应该画成什么样。)

进一步点拨引导,加深理解体会:

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因为“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到的杨桃像个五角星。“我”按照父亲的叮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师:“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画得很准确。“我”把作业交上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自信、愉快、希望得到表扬) 师:可是结果呢?(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同学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画走了样。)

师:同学们这样笑“我”,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难过、伤心、气愤……)

师: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笑,是谁?(老师)是啊,老师不但没有笑,而且做出了一个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举动,是什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去“审视”。)“审视”是什么意思?(很认真地看,很专心地观察)谁来学学老师的样子“审视”一下,很遗憾没有杨桃,就“审视”老师手中这本书(老师持书站立于讲台上,指名1—2位同学到前排靠边的位置上“审视”)。

师:经过一番审视,老师又露出了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表情,是怎样的表情?找到这句话了吗?(指名读)。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为什么这么严肃呢?(因为老师发现“我”画得对,画得准确,同学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

师:“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同学们怎么回答的?(“好──笑!”)你注意到课文写同学们这个回答的时候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和一个感叹号)怎么读好这两个标点符号呢?(师生一对一角色对话练习朗读。随机引导认识破折号的用法:表示声音拖长,同学们拖着声音笑“我”。)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个词语──“半晌”,是什么意思?(好一会儿)老师好一会儿都怎么样?(神情严肃,没有说话)那这“半晌”老师可能在想什么呢?联系下文思考思考。(老师在想,怎么让同学们知道“我”并没有画走样,不应该取笑“我”。)

师:于是,老师又做出了第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是什么?(请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结果这几个同学看明白了什么?(杨桃真的像五角星,“我”没有画错,他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这个时候,这些同学心里会觉得怎样?(不好意思,很难为情)我们分角色来体会一下文中的对话。我是老师,谁愿意做同学?

师生一对一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师:“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呢?生:“像……五……五角星。”(随机引导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这位老师可以严厉地批评取笑别人的那几位同学了,可是,老师又显露出了第二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神情,是怎样的神情?(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是怎样的神情?谁能学一学这样的神情?(指名学)谁能“和颜悦色”地来读一读老师说的那番话?(指名读,关注读时是不是带着“和颜悦色”的表情)。

师: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你知道课文最后这段话中“老师的话”具体是指哪些话了吗?(指最后“和颜悦色”地说的这些话)

师:对,就是这番话。现在,我就是那位老师,那么你们是谁呢?(同学们)对,你就是文中的同学们,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曾经笑“我”的同学,我现在要和颜悦色地对你们说一番话,你们认真听,认真想。等下听完了,如果你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有话要对老师说,就说明你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领悟。 教师角色背读,学生倾听。

听后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同学的角色,交流体会。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明白文中这位教师所教育的道理,体会文中这位教师善待学生的品质。

师:老师的这番话,仅仅是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画画吗?你觉得还暗暗地在告诉同学们什么?(讨论,交流,明确:不只是在教同学们怎么画画,更是在教同学们也包括我们在内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随机板书:实事求是、善待他人)

师:是啊,作者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请大家再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齐读)也希望这位父亲和这位老师的教诲,能使我们一生受用!

(四)板书设计

14、画杨桃

叮嘱、审视、半晌、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位老师的话连同我父亲讲的

和颜悦色、教诲实事求是善待他人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 一生受用。

九、教学反思

(一)比对中理解

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通过对比、思考与实践体验的,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画杨桃教学案例与心得体会
《画杨桃教学案例与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