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 活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6 08:33:3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自从学校号召大家学习微课堂教学法后,自己开始默默地关注并研究它,但总感觉对它一知半解的。这次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堂的溯源、发展和概念给大家讲解的漓淋尽致,不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微课堂,还说明了什么不是微课堂,纠正了我们平时对微课堂的一些误解:微课堂不是辅助老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切片。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辅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制作的短小精的视频。接下来,教授又告诉大家怎么设计微课堂:选题要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要有创意,他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制作微视频的方法,还让他的两位研究生教给大家常用的几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也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计算机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了。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这次讲座中,教授通过他幽默的语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再加实用性的教学操作,使这么专业的学术报告不再枯燥无味。这也给我一种震撼: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会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不喜欢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 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可以通过表面的现象了解物质的性质,但是真正理解性质,了解反应的本质,还是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足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微观水平的知识,而这恰恰是学生最不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化学平衡而言,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体现化学平衡的动态性以及微观反应示意图辅助教学,透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挖掘微观的反应本质。 化学平衡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有很多的教育教学研究都曾探讨过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存在很多的相异构想,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容的抽象性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反应过程以及受生活中“平衡”概念的影响,比如说学生很容易把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联想类比成了生活中静态的平衡,认为化学平衡的正反应与逆反应不是互相伴随的而是独立进行的,反应先向右进行,然后再向左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是,反应停止了。了解到学生这样的学情后,我在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时,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flash动画,向学生演示可逆反应的进行以及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的进行情况,学生反馈情况较好。对于化学平衡,我还从网上及相关资料中,查阅并下载到了一种名为Netlogo的软件,里面不仅包含了可逆反应的微观反应的动画示意图,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人为地设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反应速率的微观变化情况,直观明了地展示出平衡的移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简单,这也为我的教学较低了难度。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为自己充电。不仅要补充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还需顺应科学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你是怎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的?

2、在实际教学中,你是怎样做的?

3、据你了解,你校在这项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1、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请专家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让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征集教师原创教学课件,并在备课组内交流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第十中学教学课件数据库。

3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准。

4、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一是现有的课件资源少,即使有也存在不符合自已教学实际的问题;二是自已开发课件素材少,同时还缺少时间。不好保证质量。 三是在硬件上应该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这样能更方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及收集素材。

推荐第4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说课稿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

融合”说课稿

大乌江小学:彭成红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小的船》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的教法与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小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熟读成诵,感悟思想,丰富情感。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能力。那么这首诗歌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课标要求,我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技能目标: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同时呢,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说一句连贯的话。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文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本课的教学就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学生眼前,把月亮\"搬进\"教室,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在教学儿歌的过程中我主要想利用三种方法引着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一

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二是通过创设多种对话情境,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将孩子的想象领到一个美的天地中,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想,激发孩子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三是引导孩子们用美读和演读的方法去抒发情感。通过朗读,让画面在他们眼前呈现,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

小学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观察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朗读感悟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5分钟)

1、请大家猜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小朋友们看见过怎样的月亮呢?(弯弯的、圆圆的、镰刀形的„„)(课件出示弯月、圆月的图片),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月亮。

3、揭题导入。美好的月亮,引起了人们奇妙的想象,有一个小姑娘,在美丽的夜空下看着星空,不禁产生了美妙的幻想,你看——(出示课件,感受夜空的美丽)。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呀!有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它 写成了一首儿歌。板书:(小 小 的 船)(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感悟、体验美(18分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不添字,不少字,知道有几句话。在相互的交流反馈中让学生明白诗讲的是月儿不是船。此后设计一个“一问一答”的小游戏,(师问——生答)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小小的船儿怎么样?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同时板书:月儿、船、星星、天。(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变化了前面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继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实践探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弯弯的月儿,通过学生的动手和稍后的展示当中让学生明白弯弯是很弯的意思,再动脑想一想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学生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小船、小路、河流石、拱桥、镰刀、香蕉等等,老师抓住小船,把小船和月儿进行比较,从而理清“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播放课件)体会叠词的形式,感受叠词的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入情理解,放飞想象。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营造美的氛围,展开想象,让孩子们融入诗的意境中。(教师描述):晴朗的夜空,星星眨着小眼睛,还有一只弯弯的月亮船,你们想不想坐上去呀?(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闭上你们 2

的小眼睛,感觉身上长出了翅膀,身子轻轻地动起来,让我们飞吧,飞吧!飞出了教室,飞上了蓝天,坐上了月亮船。

当学生睁开眼睛,(播放课件)哈,小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坐在月亮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船里愉快的唱起《小小的船》(播放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歌声的想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富于情感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教师随即出示句子:我看见

。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通过想象,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动情朗读、品位美(10分钟)

(1)引读。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2)美读。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为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3)演读——唱游。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欣赏美(5分钟)

此时,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我让学生看图练习说话,例如:连线、填空、补充句子,听音乐,坐上小小的船,飞向蓝天,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听、说、看及想象的能力。

(五)总结(2分钟)

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这么美得夜空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 小 的 船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推荐第5篇: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课堂实现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的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幅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当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我们既需要信息技术给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活力与生机,又不可迷信新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其分寸,做到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这些整合还得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工具。

推荐第6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问题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案例分析 思考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习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下载用flash做成的动画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多媒体精彩滑稽的画面一出现,就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被生动搞笑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立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播放比赛画面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信息技术,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 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接受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角的种类后,有学生提出,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是什么角?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这个角的名称,还了解了有关角更多的知识。再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它彻底打破了学校教学方式的束缚,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我们的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也可以实施合作教学,经过合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较全面、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又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除用两个梯形的拼摆得出计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个三角形的切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三角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进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认识。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应用题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我们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四、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例如:学习“在购物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从课前学生应该与家长一起进行商场购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入手,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实践活动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非常直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全过程的实践活动,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试图达到:实践活动的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计算器与口算与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学”数学变为自己“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实践活动课应遵循活动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教学原则。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不是纯粹的从计算到计算。网络虚拟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在现实中较难体验的情境,由于是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设计可操作的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教师精心设计物品单价数据,使学生在调查、分析、购物的活动过程中利用所学的有关小数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进行设计购买奖品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小数数据运算,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体验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亲切感,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更轻松。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只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学生,实现培养会终身学习的人才。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推荐第7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活动教体局领导致辞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9+1接力晒(XXX站)

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由XXX教体局主办,XXX实验小学、XXX三中承办的XXX市首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晒课(XXX站)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X教体局对大家不畏严寒莅临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不能不提“三通两平台”,它既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基础条件。2011年以来,XXX县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狠抓“三通”基础工程建设。特别是2014年XXX县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认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软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目前,XXX县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应用排行”中的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校园网站建有率、生机比排行、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师机比排行、教师空间开通率、学生空间开通率、资源使用等均排在前列。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XXX县教师在省教育资源平台上共晒课668节,评选出县优134节,荣获市优60节、省优15节、部优8节。下面就教育信息化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大力宣传,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个核心理念扎根于每位教师头脑之中。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逐步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以知识传授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转变。为此,我们先后多次举办校干、教师培训,多次召开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调度会,深入农村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真正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理念的认识入脑入心,自觉投入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中。

二、强力落实,让“应用驱动”这一关键环节,变成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基础条件建设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核心,关键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是多种形式培训提升应用能力。如通识培训,教师全员培训,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课件制作、班班通使用维护技能培训、邀请专家专题培训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开展各种评比展示活动,升级应用。如开展我最满意的一节视频课、微课制作、一师一优课、教学课件、数字教学资源等评选力促应用升级。三是要着力推进“三个用”, 以达到应用促建设的目的。即“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课堂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主战场中应用,不是有的课用、有的课不用,副课用、主课不用,而是每门课都要用;“经常用”就是应用的常态化,不是想起来用,想不起来不用,检查的时候用、不检查的时候不用,而要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一种习惯和常态。“普遍用”就是大家都来用,不是有的学校用、有的学校不用,有的师生用、有的师生不用,有条件的学校都要用,条件不充分的要创造条件用,真正使教师和学生发自内心的想用、爱用、习惯用。

三、全力服务,让“机制创新”这一根本保障,成为各类学校的工作常态。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领会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实质,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的高效机制。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二要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教育信息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必须要不断的尝试、应用、总结,找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三要建立“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教育系统内部要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学校要大胆应用、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信息化越深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就越紧密,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中找到结合点、找准突破口,打造魅力课堂、智慧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围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今天的活动既有课堂教学展示又有学校和老师的经验交流研讨,预祝老师们晒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新特色,希望大家有所思考,认真交流研讨,多提宝贵意见。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不辞辛苦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

XXX年12月9日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与“三环五步”课堂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三环五步”课堂教学的融合

桃山林业局中心小学 王洪娟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图片的播放等手段,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有效的处理好事物间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与“三环五步”(“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即:创景导问→自学教材→讲析研讨→正固训练→评结延伸。简称为“问、学、析、练、评”五个基本环节。)课堂教学有效的融合呢?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略的看法。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景导问,激发兴趣,搭桥铺路。教学来源于生活。英国有句俗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不稳,一颠一颠的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香蕉和4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因此,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二、合理科学地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电脑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这样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方便。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这样一个课件,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显现两人动态相遇的全过程,通过分解后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向 ;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幻灯片进行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内两人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两人同时出发到两人相遇时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人共行的路程。通过两人行走的过程产生动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宽)×2”的这种算法。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不通过有效的手段是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演示,首先闪烁出现“长”两次,再闪烁“宽”两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有两个宽和两个长,再通过移动其中的一条“长”,旋转两条“宽”,组合成一条与长方形周长等长的线段,对每次移动结果均闪烁变色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演示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包含着2个“长+宽”的和,概括出“长×2+宽×2”或“(长+宽)×2”的计算方法,以达到解决重点,内化知识的目的。

三、合理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提高效果。在练习巩固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练习题,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破重点难点。当学生出错后,计算机将事先录音播放出来,耐心地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生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我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设计了这样的判断练习:若给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的一个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①露出一个钝角;②露出一个直角;③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依次进行判断。在对“露出一个锐角”的判断中,有的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对此,故意让屏幕显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当学生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却让屏幕显示一个“钝角三角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运用电脑技术的多样化,开扩视野,拓宽思路。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而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更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索,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在人们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的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开辟了道路。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教师只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

总之,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科教学中,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锦上添花,当然也可能画蛇添足。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应注重把握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把握纸质文本的特点,即便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是让它更加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推荐第10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提高课堂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生动有趣、高效和谐的课堂,仍然是当前课堂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全新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信息技术的高效性首先体现在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标简单地操作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即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

语文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它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类知识。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理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了课堂质量。

第11篇: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综合利用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老师和学生全新的感受,是一种颇具模拟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见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而当情绪亢奋时则能迸发出少有的智慧火花。”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从精神上亢奋起来,在课堂上就能够全神贯注,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就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界面,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情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们在教高中二年级(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s时,先提出“What does free mean to you?”让同学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交流,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导入本单元的“自由战士”。在接下来的“自由战士”代表人物简介时,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重点介绍马丁·路德时,让同学们观看视频材料———马丁·路德《I have a dream》演讲的真实场景。视听结合,声形并茂,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历史的真实当中,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缩短学生与伟大人物的距离,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养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信息技术,不是网络技术,不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成果,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提供生动鲜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和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全方位体验英语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从事外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能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 ”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快节奏”是指教学节奏快,练习转换交替紧凑。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指导用书和学习辅助读物外,各种音像制品及网络资源都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老师们能够用心去鉴别,仔细去挖掘各种介质形式的教学参考资料,必定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新鲜的气息。随着我们学校引进先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教学系统,更加方便了多媒体技术和中学英语的课程整合,为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供了保证。同时,英语学科的两大特点也促使我们为人师者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搞好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适应知识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要求。英语学科的两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内容包罗万象;二是基础知识多,要记忆、理解的东西多,课堂内高密度、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促使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

如:英语第二册(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s 的课文篇幅较大,情节复杂,词组多,单词也多,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记住这些词组,熟悉相关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在备课时,我按照时间顺序把故事情节制成课件,同时搜集视频音频材料备用,并把大多视听材料整合在课件上面。讲课时,首先利用课件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播放相关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学习词组及句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较好地通过了“听、说、认、读”关,为学习全篇课文扫清了障碍。然后,以“视、听、说”引出全文,同时播放课文音频材料,使学生在欣赏电影中理解和学习语言;再通过逐段问答吸引学生对画面的注意,在问答中强化学生对语言点的记忆。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one by one 的回答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语言

表达的机会,也就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最后,在“视、听、说”的同时,加强对较难句子的学习,对难词、难句作适当的分析、解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学生们都觉得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学习效果也特别好。我认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场景化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这节英语课获得极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把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电子化的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交互性,更有利于追求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优势,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完成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高要求、高质量。由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增加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时间,因而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赢得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巩固、消化、理解的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若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三分之二不到的时间就可完成,所以教师赢得了对优等生的引导、对中等生的指导、对学困生的辅导的时间。教师可以因此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矫正、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掌握教学情况的灵敏性,增大教学的灵活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课件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参与性,使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只板擦,一支粉笔”的做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另外,这种人机交互方式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所获取的信息要强得多。而信息量与知识获取的多少密切相关,获取的信息量越大,掌握的知识就会越多,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保持将大大增强。

五、利用电教媒体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上Saving the earth阅读课时,在按照教学设计处理完本课的基础知识、中心思想和细节问题之后,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和当前社会较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为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播放《人与自然》的片头,动人的画面、动听的解说感染了学生,学生深深地感叹自然之美。录像停播后,学生还沉浸在画面之中,再给同学们播放《可可西里》的片断,以及人类污染环境、毁灭森林、捕杀珍稀动物等方面的图片。看着对比强烈的材料,学生热烈开展话题讨论,深感到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运用电教媒体在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第12篇: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第13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律动信息教育的脉搏, 走进小语教学的春天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

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快速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并随之生根开花,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也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原有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是而形成了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呢,这就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这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具体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融合?融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我们就要来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构成要数。一般来说有六要素,首先当然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批改作业、考察、评价和辅导。知道了构成的要素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了达到这六要素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哪些事情,我们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更好地为我们的六要素进行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合理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更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那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哪些呢?(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3)功能的强大化;畅言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白板蕴含了诸如标注、聚焦、拍照、幕布、拖动、画图、直接获取资源等等功能,几乎囊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部所需。(4)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阃的限制。(5)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那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是什么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入与入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教育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对兴趣的大小。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颜色、文字为一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这一缺陷,使静态的知识载体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帘子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一般呈现出一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执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猴王出世》如果单纯地利用文本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还是一篇原著,里面有一些拗口又很难理解的字词及句子。但是《西游记》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爱不释手的一部电视剧,于是我上网下载了西游记的主题歌视频和动画片主题曲的视屏,分别用在开课和结课的时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真正把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内容往往教师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引导、去讲解,但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深入浅的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笋芽儿》,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笋芽到竹子的变化过程,“笋芽”和“竹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大部分的同学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分解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先制作了笋芽变化成竹子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棵在湿润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长着的笋芽,让学生来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出现几棵刚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接着再出现几棵全部钻出地面的笋芽,让学生再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覆盖上几棵长大的竹子,让学生看一看竹子是什么样子。

通过学生对笋芽和竹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竹子”是由“笋芽”变化而来的,明白了笋芽和竹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笋芽变成竹子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更具体、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再如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隽美,结构简单,只要抓住“家家户户、都”等几个关键词和句子就能让这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在PPT中需要制作,但在电子白板只需要利用聚焦和标注的功能就能使这些词语和句子完整地展现出来,既节约了老师备课的时间,又更直观和形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能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写字教学时低年级的重中之重,但平时的写字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写拼音和组词,一个一个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这样速度慢且枯燥无味,但如果能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把生字做成动画,或是在白板中进行画词,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把所要学的生字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拼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增强,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白板中的田字格,将生字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将写规范字的思维和画面牢牢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搜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赞美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再如如《黄河魂》一文,只凭教师口头说教,学生难以领会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魂》一文的录像资料,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游人在黄河岸边走着,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哗……哗……,轰……轰……的巨响,好似浪涛声,又好似松涛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从声音上领略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眼见为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展现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鉴赏到了祖国山河的自然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让学生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根据课文需要选用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美的教育。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品尝美。文字投影制作非常简单,操作也很方便,效果显而易见。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果干巴巴地读根本读不出这段文字的韵味,这时如果配上音乐和画面,那对学生的视觉和神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学生进入了花的世界花的意境,他朗读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锦上添花。平时我们可以把学生游戏、玩耍、活动、演出的各个方面排成照片和视频,在习作时,大家集体观看这些照片和视频,既观察别人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又观察自己的活动表现,写不下去时还可以返回仔细揣摩,这样学生带着快乐很快就能把这次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面前。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必将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小学语文教育也必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14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我很荣幸参加了今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培训。这次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可谓是收益颇丰。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石榴》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石榴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石榴树在春、夏、秋,分别经历了抽枝长叶、开花、果实成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欣赏石榴花的颜色和形态,石榴的成熟过程和它成熟时的外皮颜色变化过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 “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入法(看课件仿说槐花的其它形态)了。又如《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需促教。

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及时地对反应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如《莫高窟》书后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成绩好的学生会马上思考并动笔,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从电脑上获得提示“1.这段主要讲莫高窟的哪方面?怎么样?”如果基础更差的学生还想不出来,再点击鼠标,出现提示2:“第一段主要简介了莫高窟在甘肃敦煌,有492个洞窟。第二段主要讲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第三段主要讲了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尤其是飞天引人注目。第四段主要讲了藏经洞曾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第五段总写了莫高窟是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思考交流后,随机呈现答案,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导,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难易适度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可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课件。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选择练习内容,自主学习,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双向交流。这种交互对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而改变学习内容,因而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既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又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借助论坛等相关平台,还可以使课堂中探究的一些问题在课下继续得到很好地延续。学生可以通过发帖、邮件等方式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思维碰撞。也可以及时引经据典,寻找相关佐证。此外,因为学生的见解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得以长期延伸。任何时候,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随时继续发表观点进行评论。这样,练习的容量将得到无限制的扩大,问题的思考探究也将得到无限制的深化。需要强调的是,有效互动中,教师的合理介入至关重要。问题探究能否得到不断的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滑行,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

(四)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其中,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遵循适切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让“好钢”用在有效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育信息量,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快捷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15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银光小学 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16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17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第18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的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创境”。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或多或少知道地震的危害大,具体情况怎样就不大清楚,更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出一个片段:5.12地震后,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整整挖了三天三夜,在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终于挖出了自己的儿子,可惜已经死了,而这位父亲的指甲全掉光了,食指的第一节骨头也都挖断了。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很快被视频中的场面所感动,发出阵阵感叹声,真正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父亲和地震的危害。弥补了教师口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作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这课时,很快投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盲目“拿来”。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所以说,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第19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诉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诉求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与普遍,但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使用的“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学问题。因此,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融合多媒体,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所凸显的问题谈起,拷问课堂融合中关于多媒体教学远离学习、忽视生活、替代实验、缺乏自制、目标片面等五大方面的思考,试追求两者之间的无痕融合。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界限。当前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都采取一定的多媒体手段,教师或使用现成的辅助教学软件与多媒体素材,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或者利用PowerPoint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素材,编制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示讲解的思路,形象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甚至用动画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但是多媒体技术随着深入应用,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课件展示物理现象缺乏真实性、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严重地受到教学课件限制、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弱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减少„„,我们现在是到了需要反省一下的时候了!

二.多媒体物理课堂融合的诉求

(一)我们的多媒体课堂离学生的学习有多远?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大部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以“教的设计”为主,多为板书的替代品,在学生面前经常性的一闪而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过多呈现已经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1】(04年江苏16)如图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x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 vs 和 vA .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 vp ,设 vs

【案例剖析】本题是高考中的一个难题,涉及到物体多,过程复杂,概念性强,在教学过程我先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与分析:观察者接收到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与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关键建立起两时刻与两时间的关系,用追击思想求解,课堂中用PPT显示出解题关键方程与时间关系轴,颇为自我满意。

vSS图1

vAAx【拓展方法】从追击一般处理方法中派生出位移时间图象法,让学生作图求解; 作声源S、观察者A、声信号P(P1为首发声信号,P2为再发声信号)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线的斜率即为它们的速度vS、vA、vP则有:

txvStvP(tt0),x\'vAt\'vP(t\'t0);可得:

tx图2

/xP1P2A/xSvAt\'vStvP(t\'t),解得t\'t,图象直观而简单,0vPvAvPvSt学生惊叹不已。

『教学反思』本案例从教的角度是成功的,但其硬性塞给学生以物理方法与解题技巧,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为,课堂中越是成功的教学媒体越是容易变成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的罪魁祸首,这种充斥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变传统的“人灌”为“电灌”。 要知道在课堂的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往往疲于接受,找不到重点,来不及消化,尤其物理抽象难懂,在使用多媒体时,有时候我们要舍得放弃,还给学生以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地学习。

(二)我们的多媒体课堂离学生的生活有多远?

我们的现在的教学手段可谓现代化了,高中物理教学使用的教材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客观上,我们平时的物理多媒体课堂中传授的仍然大都是抽象的模型,过多地强化思维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越走越远,这使高中物理的难学与难教的状况并没有因为有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改观,我们的高中物理多媒体课堂传递给学生往往仍然是变了花样的陈旧内容与枯燥知识,我们并未能燃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案例2】在弹力的新授课的开始,我先与学生共同观赏一段国外弹簧高跷表演,然后又播放了一段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女子蹦床冠军何雯娜比赛时的直播视频,对这位奥运小美女的表现学生激动地鼓掌,然后再学习《弹力》时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案例3】在讲授《传感器》一章时,我在讲完传感器概念后,与学生谈起传感器在生活中应用,联想到2007诺贝尔物理奖“巨磁电阻”效应,在课堂中给他们讲了一通,也播放了朝闻天下的新闻视频,学生感慨很多。

『教学反思』结合实际的教学永远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我们现在的多媒体课堂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再用现代的多媒体去过多地研究传统的“变化无穷的小球与小木块”时,你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让多媒体也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要知道我们的生活离物理有多近,对此我们只要有一颗发现的眼睛。

(三)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中课件能代替物理实验吗?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演示实验也不断地被制成了多媒体课件或光盘,应该由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正逐渐被多媒体课件所替代。我们的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学

生正在不断地缺失物理实验的体验。

【教学案例4】力的分解新授时,讲到力通常按作用效果来分解,并且可以用很小的力得到很大的分力的的问题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现成的教学flash课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研究:如找出自己削铅笔的小刀为什么那么锋利,再让学生对自己衣服上的拉链研究下,讲一讲拉链很容易的拉开的物理原理,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恍然大悟,分解的方法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5】在讲解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我们是选择理想质点的成品课件,还是让学生“制造”机械波,来研究起振方向、质点振动方向、波传播的方向、波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等问题,两种不同的教学选择最终的教学效果当然是截然不同的。在课堂中我摒弃了现成课件,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制造人浪,并选六个男生上讲台表演,让同学们分析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规律,课堂中高潮迭起,学生永生难忘。

『教学反思』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亲身经历和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把大量的演示实验都用多媒体课件来替代,学生仅仅成为实验的观看者,就会使学生只感受到课件的神奇、画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实验的内涵,忽略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久而久之,实验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必然越来越差。而且互动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演示实验是非常严密和紧凑的,绝大多数是完美无缺的实验过程,一些在平时演示实验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能出现的 ,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就很难发现一些问题,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了解。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实验与动手的机会让学会去体验、去应用、去思考。

(四)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使用的是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吗?

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多,在网上很容易就可下载到相应的教学课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的不同等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可能采用“拿来主义”,因为许多现成的、网上搜集的课件可谓是“课件垃圾”,我们不能简单地修改与整理就去上课使用。要想让多媒体教学课件得心应手,我们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能力,因为即使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也很难满足我们教师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

【教学案例6】如图所示,有20匝的正方形线框,边长为10cm,以V=1m/s匀速地通过两个有界磁场,左边磁场的宽度为15cm,右边磁场宽度为5cm,磁感应强度大小都为1T,磁场方向相反,线框总电阻为1Ω,请你画出从ab边刚进磁场到cd边离开磁场的过程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线(顺时针为正),

cdav并画出施加的外力随位移的变化图线(以ab边运动为准)

【案例剖析】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其中对电路的分析是关键,同时因发电而引起的安培阻力又

b图3

图4 涉及到受力分析,学生在力电综合应用时往往容易犯错误。因此,对这一多过程问题,我细心制作与过程相对应的flash动画,展示这一过程中电流与外力的同步变化图线,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动态与静态分析,尤其是在分析通过两磁场边界过程,学生在难点之处寻找到了突破口,同时也要求学生同步作一系列定格草图,共同理解变化之规律,这样就很方便地使学生学会了处理这一类多过程的电磁感应感应图象问题。

『教学反思』教师不可能都成为课件大师,但是要熟练地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认为自制课件是必经之路,不仅要会制作PPT课件,更应该掌握简单的flash、Authorware(如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为了方便,可以下载与购买现成的课件积件,课件制作软件。如南京金华科软件有限公司的课件制作软件:仿真物理实验室,用其制作课件简单易学,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不多。如下面几幅课件截图:光经三棱镜色散的动态变化课件、电学实验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连线课件、直流与交流发电机模型比较课件等。这样通过平时的学习课件理论与教学素材积累,做一些实用的课件对一线物理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我们的多媒体课堂有无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三维目标设计与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当我们在课堂中再更多引入多媒体之后,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层面上难免会出现种种异化与困惑:多媒体课堂中的你有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7】有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F1和F2,其大小分别为F1 =40N,F2 =30N,它们合力的大小F合随夹角变化规律如何,请你试研究其变化图线的规律?

【案例剖析】探究合力的大小随夹角变化规律不仅需要用到数学上的余弦定理(高一学生还未曾学),而且数学函数关系复杂,又需要大量繁琐的运算,这时运用Excel软件这个数据分析工具和直观的图表功能就可以准确而快捷的做出F合-θ之间关系的图象,从而可以确定F合-θ之间的关系。由勾股弦定理来推导余弦定理进而得到合力F合随两个分力夹角θ大小的变化关系。合力F合的大小为

F合(F1F2cos)(F2Sin)22F1F22F1F2cos2225002400cos。

然后再用Excel处理:引入弧度制,掌握插入“公式与图表”的方法; 打开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在A1单元格输入“角度θ(弧度)”,在B1单元格输入“cosθ”,在C1单元格输入合力“F合”,并在C2输入“SQRT(2500+2400*B2)”;单击“插入”菜单中“图表”命令,弹出“图表

向导”对话框→在“图表类型”列表框中选择“X、Y散点图”,在“子图表类型”中选“平滑线散点图”,然后单击“下一步”,在相应位置输入各有关名称,最后单击“完成”,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

『教学反思』“学生活动”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先前已学过用Excel软件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规律),才能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所内化的。本案例在探究过程,学生还会遭遇许多问题:如角度表示方法、根式公式编辑方法、图表拟合的方案选择等等,但通过这一探究性问题的开展与深入,学生不仅掌握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了过程的体验,引起了师生之间的多重交流,也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与体验,因为这种发现与体验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三.结 束 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使高中物理由“难学”变“好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激发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协作体尝成功喜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科学创新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最后自主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明白: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只能“辅助教学”,我们只是通过“它”引领学生走向多姿多彩的高中物理世界。

作者简介:

刘益民: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第20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 要】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不仅加速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 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教学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一本教科书加一只粉笔。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容易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惊喜,并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教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 这一单元时,选取了大量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知识、图片,制作了几个相关动画。首先剪辑一些四季景物的镜头,让学生从中感受四季气候的特点。接着播放5个画面:刮风—wind,下雨—rain,下雪—snow,乌云密布—cloudy—cloudy,阳光明媚—sunny,每播放一个画面同时点击出现在画面中的单词并朗读数遍。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这几个单词,并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融于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能快速提高学生英语四项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使初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即听、说、读、写,都是巨大而深刻的。以听力教学为例,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能视听力简单有效,在教学中,把大量于教学内容相关的听力资料提供给学生,同时给学生补充书本以外的语言点和知识点。有了多媒体之后,我会根据对话内容,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分角色表演独白和对白,激发学生对说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运用多媒体,这样我会选择优秀的短文,通过网络发给学生,让学生每早一读,形成读的习惯,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还通过网络收集简单的flash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内容展开想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的专著>中指出: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离不开言语概念。因此,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言语概念和直观形象相结合。另外,我国外语教育学者张正东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真正体现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 的句型时,我利用网络型课件创设了下列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 At the party, In the zoo, On the farm , In the supermarket , In the 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进入某一地点的网络课件,运用已学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 „ 或者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在小组协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独具创意的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好气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并把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具体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多种意见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归纳、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探究,这既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如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通过对天气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了这一方面的知识,能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有关天气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天气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学生实际,我从地理教材中通过扫描仪获取了两幅图片:酸雨图和沙尘暴图。两幅图都配有动画,展示它们出现的过程。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研究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办法,试图用英语写成短文,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备课组六位英语教师,每人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相互拷贝,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③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④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 活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 活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