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国际化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1 07:42:4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1、遵循稳健原则和采取低调策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和要求,韬光养晦,埋头苦干。眼下,\"中国威胁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要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中,其他国家会以此为借口,过分要求中国承担调节责任,向中国转嫁风险。

2、立足于亚洲,坚持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以东盟\"10+3\"为依托,提高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积极稳妥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份额,并逐步渗透到区域投资与金融领域。开辟渠道,建立机制,在可控的基础上满足一些东亚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需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要让其他国家普遍愿意接受,中国国内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只有具备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才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4、逐步消除不必要的外汇管制。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步即让人民币成为区域间的投资货币,其前提是必须要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可兑换是走向国际货币的基础,过于严格的外汇管制将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提高了我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承受能力,也提供了一个推出相关配套改革的有利时机。不失时机地推进人民币全面可自由兑换,将会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依托我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2009年9月28日,正值60周年国庆大典前夕,财政部60亿元人民币国债首次“出境”在香港发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意义重大,这是在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目前,香港地区经济与大陆经济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中央政府应该促成香港特区政府逐步改变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同时加快香港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第2篇:农垦国际化

农垦国际化

“在职工眼里,赖诗仁局长是一名‘好司机’,因为他不仅把广东农垦这辆濒临抛锚的‘破车’开成了‘好车’,而且还开成了‘国际列车’。”

在采访现场,广东农垦的职工们如此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局长赖诗仁。

“其实我并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神,我只是遵循了市场规律,依靠整个团队,并一步步来做而已。”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赖诗仁局长坦然、理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已经由国内的‘小河小江’演变成国际的‘汪洋大海’,再靠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小战船’,已经抵挡不住汹涌的波涛。广东农垦要想取胜,必须走大集团的现代化农业之路,以长远的眼光、以国际化的视野去参与市场竞争。”

“没有市场,就不会有现代农业”

农垦,这一诞生于建国初期的特殊经济体,一直拥有农业建设“国家队”的美誉。而广东农垦,目前不仅是国内三大橡胶基地之一,还是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和加工基地、全国第三大蔗糖产区。

据介绍,广东农垦的剑麻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产量占全国的65%,每亩350公斤以上的纤维单产更是世界之最。而在雷州半岛240万亩甘蔗种植基地中,属于广东农垦的有40多万亩,广东农垦的白砂糖产量上一榨季达到53万吨,占到广东省产糖总量的40%多。

目前,橡胶、糖业为广东农垦的两大支柱产业,剑麻、畜牧、乳业、水果、水产养殖、房产开发与物业租赁则是其六大优势产业。近五年来,广东农垦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6%,高于广东省近5年GDP平均增速(14.5%)。

“现今做农业,担心的不是种不出什么,而是种什么、种完之后怎么办。”面对规模做大后的广东农垦,赖诗仁局长并没有盲目乐观,相反有了更大担忧,“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同。没有市场,种出的东西再好,也只能等着烂掉;离开市场,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为载体,做好深加工,并和市场紧密衔接。否则,种出来的产品不能加工,不能储存,不能保鲜,不能卖出去,种的越多损失越大。

他分析说,近年来,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受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市场波动越来越大,“大企业才是抗击市场风险的有效载体。也只有依靠大企业或龙头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广东农垦已经把培育若干个主业突出、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据介绍,广东农垦通过行业内的整合并购,已培育出广垦橡胶、丰收糖业、燕塘乳业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东方剑麻、广垦糖业、广垦畜牧、华海糖业等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赖局长举例说,广垦橡胶集团公司目前已根据产品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区域情况,先在轮胎年产量占全国40%的山东省设立了办事处,此后,又相继在大连、温州、厦门、珠三角等地设立了经销点,目前已逐步建立起覆盖国内主销区的橡胶销售网络。

2004年,广东农垦就参与海南农垦、云南农垦共同出资成立的中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内唯一从事天然橡胶交易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和平台,实现了由传统销售方式向现代销售方式的转变。

目前,垦区各项大宗产品包括白糖、大宗生产资料的销售和采购,都借助信息化的商务平台进行交易。

“2008年,国内糖业市场一度波动,先是年初冰冻灾害引起糖价暴涨,后是基本面回归的价格大跌,一些榨糖企业积压产品数以十万吨计,而广东农垦的白砂糖却适时沽清。”赖局长介绍说。

“大型农业资源型企业集团是农垦的未来”

记者在垦区采访时发现,不少农场的名字仍带着昔日痕迹,如“东方红农场”、“团结农场”、“胜利农场”等;但在这些传统的名称背后,处处可见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标志和符号,如“农场场长”改称“农场经理”,关联农场和加工厂重组为“公司、基地”等等。

“名号的改换,标志着广东农垦集团体制框架的全面调整和改革。”赖局长介绍说,广东农垦已经改变了过去“总局-管理局-农场”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产业化专业公司――基地(农场)――家庭农场(专业户)”的新模式。 集团由行政管理型转为企业经营型,各集团间产权理顺,集团内部责、权、利分明,“亲兄弟”“明算账”。

机制改革完善的同时,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模式也最终明确。“从长远来看,最适合广东农垦种植、最有经济价值的,还是甘蔗和橡胶。”赖局长说。”

“为实现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广东农垦提出了‘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的思路,而这也正契合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国家控股的、具有现代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的大型农业资源型企业集团。”赖局长对记者介绍说。

赖诗仁局长还特别以广东农垦糖业集团为案例,剖析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最终实现现代农业。

据介绍,广垦糖业集团组建于2005年12月,3年间,滚动投入3.5亿元,以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形式收购了雷州信通糖业、广西合浦伟恒糖业等4家民营制糖企业,并增持了湛江金丰糖业、半岛糖业两家企业的股权,使旗下全资、控股和相对控股的糖厂由原来的4家增至11家,

与此同时,广东农垦通过自身40万亩甘蔗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种植甘蔗面积60万亩,使其拥有了100万亩的蔗源供给基地,资源瓶颈被打破。

目前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就设在广东农垦位于雷州半岛腹地的甘蔗种植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既有双翼展开后长达27米的“地面雄鹰”喷药机,每个工作台班达到700亩;也有外形“憨厚”的自制培土施肥机,日作业多达100多亩。

集团属下的丰收糖业公司总经理卢东绪对记者介绍说,在试点的6.5万亩蔗地上,共引进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80多台套,从耕地、种植、培土、施肥直至收获,全程了实现机械化。“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砍蔗500吨,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500个熟练工人一天砍蔗的总量。”

广垦糖业集团这一“国企并购民企”的反常规资本运作模式,曾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和议论,对此赖诗仁局长表示:“我们每投一分钱,都要想着回收。”

“以国际化视野实现全球资源整合”

在赖诗仁看来,广东农垦要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必须统筹内外联动,以国际化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整合,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现从封闭型发展向开放型发展的转变。

“自身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充分利用农垦资源的同时,要以大视野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实现多赢。”赖局长解释说,“如橡胶产业,在本土所受局限较大,就必须走出国门,利用国外资源,以跨国经营和对外扩张,解决资源紧缺等系列问题,实现产业的更大发展。”

广东农垦通过与日本、美国等跨国企业合作,生产“明治雪糕”、“亨氏米粉”等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美誉。而这,也坚定了赖局长以名牌带动来争取市场份额的战略决心。

“当今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不再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是质量、品牌和价格的综合竞争,只有打造出国际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权、话语权。”赖局长说。

推荐第3篇:国际化幼儿园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促成了各国教育状况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全球化要求,提升本国在世界舞台中的竞争力,而中国也不甘落后,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学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的品牌,这就导致即使是坐落在偏僻角落的幼儿园也冠上了“XX国际幼儿园”的称号,家长在选择的过程中判断是否是国际幼儿园,也只是关注是否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外教,或者单纯只从华丽的外观环境判断是否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追求国际化,其实是在追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根本上的变革,引进国际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幼儿教育发展最好的欧洲国家,混龄教育、户外活动、森林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了主流,被证明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真实需求。

德国: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坚持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孩子在上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德国还提倡残酷教育,不同于中国的塑胶跑道,德国的户外的活动场地是草地、沙地、石头地,孩子们尽情玩耍奔跑,老师们“袖手旁观”,因为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日本:好习惯,从小养起

日本幼儿教育是在日本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幼儿园老师不允许在课堂里教授文字、算数和英语。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朋友变得独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集体生活学会融入社会。日本幼儿园教室找不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琳琅满目的高档玩具,这与日本先进发达的科技社会似乎形成强烈的反差。殊不知,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日本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集体性方面表现的十分成功。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在日本幼儿园,孩子要自己动手穿衣吃饭,自己动手整理日常用品和进行垃圾分类,放学自己背书包不让家长帮忙,即使是皇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在日本幼儿园,运动会是很重的环节,比赛中,只有团体赛,没有个人单项比赛,旨在鼓励参与,不提倡相互攀比;在教学中采取混龄教育,全园的孩子一起玩、一起跑,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集体感特别明显;日本幼儿园,孩子们都要穿短裤上学,无论多么冷的天,也要坚持户外锻炼,目的是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美国:孩子玩的开心最重要

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

美国科学教育的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孩子认识植物的生长,中国习惯于通过孩子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孩子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即给孩子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但是中国幼儿园的教育,一直注重于学,走到大街上,看到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都不免感叹:在最该玩耍的年纪,交给了厚厚的书本。

真正的国际化幼儿园,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满足某一方功利化的要求。汇爱国际幼儿园主张,体验式教育和混龄教育尊重了孩子探索、发现世界的欲望,满足了孩子亲身经历、自由探索的需求,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滋养下快乐成长,是现阶段最适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幼儿教育模式。

推荐第4篇:华为国际化

华为国际化

一、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于中国深圳创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华为的主营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解决方案。在2011年11月8月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二、行业竞争状况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4G网络等等

Sony通讯(爱立信)无线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33%,技术先进,在业内属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引领者,有最为强大的科研能力,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节能降耗的基站产品和与电信运营商共同运营的商

1 / 7

业模式等等,成为华为等业界竞争者的模仿对象。在近期的“2010中国通信人才发展论坛”上被评为“最佳雇主”。

Juniper网络公司(中文名:瞻博网络)致力于实现网络商务模式的转型。多为创始人均来自思科,当年带走了思科大量的技术核心,令思科损失惨重。之前他们的业务核心还都在北美,04年的时候他们把NETSCREEN收购了,所以近几年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也火了,优势业务在防火墙上。公司的客户来自全球各行各业,包括主要的网络运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等。Juniper网络公司推出的一系列联网解决方案,提供所需的安全性和性能来支持全球最大型、最复杂、要求最严格的关键网络。目前,Juniper仅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未设立分公司,它不仅是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样也是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国际化背景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愈加成为中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无法绕过的门槛。1998年后,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特别是诸如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华为靠进口设备求发展已非常困难。特别是作为民营企业的华为集团,更应该“走出去”。

国内的电信设备市场看来,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移动通信与宽带网络市场仍有比较快速的增长,但中国的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中国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的投资,从1996年到2000年24.9%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下降到2000年到2002年的2.1%的年平均增长率。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

另一方面,华为是高科技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

2 / 7

发投入,数额居全国之首,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为取得投资回报,降低经营风险,华为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

四、国际化现状

华为目前的状况来讲,现在还离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华为的国际化水平正处在快速提升状态,华为在海外的运作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呈现部分跨国公司早期的特征。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300多个运营商,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2009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超过2/3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2010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美元,2011年预期实现销售额400亿美元。

五、国际化动因

1、战略转型对技术及品牌的发展需求。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也就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正是由于华为高层经营理念的变化,其实的探索出华为的国际化需求,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进而提高技术,提升品牌,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

2、解决出口困境。华为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能力得

3 / 7

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华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出口,可以扭转公司国内销售市场危机。

3、先进、系统的国际经营管理策略。华为现任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这样借风使力的方式使得华为的国际化道路更加有保证。可以想象,华为在国际化之后,得到国际化的资源,包括国际化的商业渠道、领导团队、国际化的领导方式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基于IT的管理体系,学习国际管理方法。

六、国际化进程

1、华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出口—华为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品牌的影响力。靠着自身先进的科技产品,华为将这些产品作为自己的品牌标示,出口到国外,就这样循序渐进的树立国际化品牌。

2、一个渐进式的国际化——“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这一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进入香港。1996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这次合作中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市场规模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年,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2003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1997年华为在巴西建立合资企业,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占据稳定市场地位,直到2003年,华为在南美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1亿美元。

4 / 7

第三步: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的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然后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

另外,为配合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华为不断推进产品研发的国际化。1999年,成立印度研究所。2000年之后,又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建立研究所,通过这些技术前沿的触角,华为引入了国际先进的 人才、技术,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持与服务。

七、国际化战略

1、市场的国际化。华为要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首先要实现市场的国际化。国内市场只应是华为全球整体市场的一部分,而不应是未来业务发展的重心。华为自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虽然经历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阶段,但海外业务占公司业务总收入比例,从1999年起,每年都在提升。到2006年,按华为的官方数据:销售收入为656亿元人民币(折合84.5亿美元)海外销售额所占比例突破65%。尽管华为的海外市场不断得到拓展,但华为公司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海外市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亚太、非洲等电信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面欧洲和北美等发达电信市场,华为还没打开市场局面。

2、人才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是华为国际化战略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正是华为过去的“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市场,市场牵引机会”的人力资源战略推动华为公司不断前进。但是,人才的国际化之路,并非简单地招聘一些外籍员工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几年,华为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把国内大量优秀

5 / 7

的营销、技术支持、财经人才调配到其他全球市场,以期寻求市场的突破。这些在国内骁勇善战的人才,习惯于国内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如果华为公司全部指望他们来实现华为管理、技术、市场的国际化,想必有很大的难度。华为要做的是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制度,吸引、培养、留住哪些懂得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各级人才,这样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才可能最终实现。

3、管理方式的国际化。国际化的企业离不开国际化的管理。华为要实现国际化的伟大理想,首先要改造自己的管理制度。华为从1997年开始,就与国际著名管理顾问公司合作,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紧接着,华为又酝酿业务流程的变革。1999年,华为与IBM签订了业务流程变革咨询合同,在其帮助下启动了以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变革。从2003年开始,华为又进行组织机构的重大调整,将过去集权化的公司组织向产品线/准事业部制公司改变。国际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组织结构,使得华为拥有着极强的适应不同市场的能力和快速的响应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快速灵活周到的服务。

4、品牌的国际化。品牌经营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华为公司的品牌国际化。。就品牌而言,像华为这样的一批中国企业同时面临两大品牌瓶颈,一是企业品牌瓶颈,一个是国家品牌瓶颈。所谓“企业品牌瓶颈”,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尚不能对国际化形成有效支持,中国品牌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属于“国内品牌”,还没有上升到“全球品牌”的高度,影响力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国家品牌形象瓶颈”,也不难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仍然是“大而不强”。

5、技术研发的国际化。华为研发实力的强大十分强大。超过半数的员工从事研发,每年将超过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并将研发

6 / 7

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它在全球建立了不少研究院,实行全球研发。

八、成功原因

1、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

2、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运作方式,以此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

3、扬长避短、逐级渗透、渐进式地发展海外市场。

4、借助融资伙伴、强化资本监控、刚性货款回收、保障市场拓展。

5、不单纯打低价牌,以质量好、价格好、服务优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①百度文库——《华为的国际化》

②百度文库——《华为企业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及实施》 ③百度文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探析》

7 / 7

推荐第5篇:杭州国际化

除了G20峰会,杭州还将迎来一系列大型会议和赛事,包括2017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

国际化杭州既要“高颜值”也要“好

气质”

今年9月,全世界将进入“杭州时间”,共同聚焦这座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的“美丽天堂”。而在2022年,亚运圣火也将在钱塘江畔点燃,杭州的国际化形象越发引人注目。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在京接受浙江在线专访。“市长代表”张鸿铭表示,筹办G20峰会是他目前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同时,杭州也力求通过G20峰会和亚运会举办,提升城市建设、管理、规划水平,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

城市建设:

杭州既要“高颜值”也要“好气质”

“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是杭州之幸,也是杭州的荣誉。”身为一市之长,张鸿铭谈起杭州可谓如数家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发展优势,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更重要的是,杭州有着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张鸿铭介绍,今天的杭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同时也是社会治安最好城市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均衡,不断涌现的“最美现象”、“最美群体”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湖于民、公共自行车、礼让斑马线也都已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而在刚刚过去2015年里,杭州更是迎接了1.2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和300多万境外旅行者。

如何继续提升美丽杭州的城市形象?张鸿铭的思路是:“杭州既要有高颜值,又要有好气质。”

“好气质”首先来自城市的文化底蕴。张鸿铭介绍:作为一个宜学宜业的“创新活力之城”,杭州集聚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全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张鸿铭看来,今天的杭州包含了澎湃钱江代表的“大气开放”,又有典雅西湖代表的“精致内敛”,同时还具备悠远运河代表的“深厚积淀”。 “好气质”还来自创业创新、经济转型。张鸿铭介绍:杭州拥有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50多个国家级试点(基地),涌现出阿里巴巴、吉利汽车、娃哈哈、万向集团等一大批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企业。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杭州的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杭州有省级特色小镇19个、市级特色小镇32个,其中既有面向未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小镇,又有面向茶叶等传统经典产业的小镇,在规划引领、三生融合、产业布局、固定资产投资、文化旅游功能叠加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张鸿铭透露,杭州目前已经做出规划,要建设100个特色小镇。

此次参会,张鸿铭带来关于“加速杭州与中西部地区铁路互联互通”的建议:以建设连接杭州与武汉之间的高铁,来实现杭州与中西部地区更加紧密的互动。

国际化发展:

放大“峰会亚运”效应 建设“互联网+”引领城市

通过连续多年举办西湖国际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日益成为重要的会展城市和国际会议目的地,但G20这样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在杭州举办却尚属首次。张鸿铭说,目前,杭州正按照“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G20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真正办成别样精彩,安全圆满的盛会。

张鸿铭告诉记者,除了G20峰会,杭州还将迎来一系列大型会议和赛事,包括2017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

“城市国际化是杭州‘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牢牢抓住举办G20峰会和2022年亚运会的良机,千方百计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张鸿铭表示,未来杭州将放大“后峰会、前亚运”效应,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落户,有计划地引进举办一批国际性产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重大会议,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之都,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

张鸿铭所思考的,还包括如何让杭州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产业高地,成为“互联网+”国际引领城市。

同时,深入实施旅游国际化和旅游全域化战略,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通过实施“杭州城市记忆工程”,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挥西湖和大运河“双世遗”带动效应,扩大丝绸、茶叶、中医药等传统文化和产品的展示与输出„„令杭州成为东方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城市。 张鸿铭说:“杭州跟世界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在规划、建设、管理都还存在着‘短板’。但我们力求通过G20峰会和亚运会的举办推动完善,并在城市发展的部分领域能够独树一帜。”

《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

2017年前,杭州将初步建成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日内瓦、新加坡、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杭州的标杆。

抢抓G20峰会、亚运会契机补齐杭州城市国际化短板

连续两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杭州代表团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代表们回顾20

15、展望2016,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传递出杭州各界对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全省和全市发展的热切期待。

在积极热烈的建言氛围中,记者发现,不少代表总会提到几个关键词:G20峰会、亚运会和杭州国际化。

从关键词使用的高频率中不难看出,“紧抓G20峰会和亚运会历史机遇,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这样的共识已经在代表中间形成。

杭州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当中排名靠前,但国际化是杭州的短板。杭州现在只有两所国际学校,还没有国际性医疗机构和国际化社区,也没有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这和杭州的经济总量是不相匹配的。

去年我市获得了G20峰会和亚运会的举办权,这给杭州国际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杭州应主动适应“双向国际化”的新常态,送出去更要迎进来。加强制度优化,通过省市联动,在外籍人士出入境、就业居住、就医就学等方面创造便捷环境,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为杭州和浙江发展服务。

目前消费外流现象让人痛心,要抢抓国家“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的机遇,用好G20金字招牌、名人效应,发挥杭州商业精英作用,落实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争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试点,推广“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模式,把更多的购买力吸引到杭州。

以国际化来引领杭州城市的发展

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

要更加重视以国际化来引领体制机制的改革、产业的转型升级、管理服务水平的改善。这是我觉得浙江和上海、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的地方。

所谓“国际化”,它是一整套的办事规则、一整套的服务标准,拿杭州和上海比较,上海很早就以国际化来引领它的城市发展、建设和产业布局。杭州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借G20峰会、亚运会的契机,要重视并积极思考怎么做好这方面的规划,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高标准教育”要体现出教育的国际化

杭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尚可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三五”期间,浙江要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发展。

“高标准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教育的国际化。目前杭州市所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可以接收外籍子女就读,我知道的就有2000多名港澳和外籍学生。但是中国的课程尚未成为世界性的课程,外籍人士更愿意选择国际学校,接受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应成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G20峰会给了杭州教育一个很好的展示、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杭州教育也多了一种被世界认可的可能。有理由期待,今后来杭州的留学生会大大增加。

让杭州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城市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

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杭州有条件举起创新创业的大旗,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中国创新创业之都”。

G20峰会给杭州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借着它的东风,杭州如果把创新创业这件事情做好,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杭州未来很有机会成为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城市。

十年的城市建设和国际地位质的提升黄金十年 三次峰会在美国匹兹堡。这座昔日的“世界钢都”,按中国人的说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漂亮典范。它以金融创新驱动改革,这对G20峰会来说,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杭州十年前开始产业转型升级,布局信息产业

杭州一直都是国际会议承办城市中的佼佼者。杭州曾获2009年度中国“重要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大奖。2014年,杭州共承接国际性会议17个,位列中国大陆城市举办国际性会议数量前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连续四年稳居三强之位。

习近平在去年G20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细细琢磨,杭州还真是一条不落,都对得上号。 他建议二十国集团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创新发展方式。

浙江省长李强力推的简政放权、期冀打造成全球创业高地的“梦想小镇”,都在试图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

杭州更是将信息经济提到了今年“一号工程”的高度,创新发展,干劲十足。

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浙江是外贸大省,又有数百万浙商活跃在海内外,天时地利人和。

而杭州更是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明确支持下,成立了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商试验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阿里巴巴在美上市,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能量。而马云本人,也在前不久被英国首相卡梅伦任命为其特别经济事务顾问,中英双边贸易有望提速。

杭州也将在“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基础上,全力推动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有意逐鹿中国互联网金融中心。

今年新鲜出炉的习近平G20讲话,所提建议也与去年一脉相承:政策、创新、开放、可持续。这些关键词也正是杭州发展一以贯之的驱动力。

从举办城市演变规律上的匹配,到内在发展逻辑上的高度吻合,杭州,拿下G20峰会,当之无愧!

G20峰会明年9月将在杭州举办,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中国首次主持这一“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会议。这不仅是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还将塑造一个世界历史中特别的“中国时刻”!

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个会议主题

理由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

如果说到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杭州一定是一张重要的名片,选择杭州作为G20峰会的举办地,中国可以通过举办峰会的契机,一并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介绍给与会各国领导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有西湖、钱塘江等美景,还有大运河和灵隐寺的历史文化遗迹,白娘子的传奇和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故事也是举世知名。杭州作为G20峰会的举办地,风景和历史文化要素一定够格。

在世界知名度上,杭州也颇具名声,在13世纪,马可·波罗就在游记中赞叹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另外,杭州曾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理由二:发达的互联网经济

另外,G20峰会的定位是全球经济合作论坛,在选择举办城市时,经济发展会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而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总部也位于杭州,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一定会有不少与会领导人借机去阿里巴巴进行参观。

杭州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并且连续多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而《福布斯》杂志则将杭州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及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中国吉利汽车总部都在杭州。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不仅支撑了杭州经济的发展,而且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杭州电子商务在全国乃至全球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网站。在电子支付、云计算、快递、网络营销、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众多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交易平台和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平台。

理由三:外交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虽然杭州不像北京和上海一样,有多次重大国际会议举办的经验,但杭州在中国外交历史上曾多次扮演重要角色。

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但奠定中美建交的《中美联合公报》谈判却异常艰难,正当谈判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周恩来提议改换谈判地点到杭州,最终中美双方在杭州八角楼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

2014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次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研讨会就选在了杭州举行,中美双方就双边反洗钱监管合作备忘录、犯罪资产没收及追回的国际合作、刑事司法合作、打击恐怖融资、新金融交易及支付方式和虚拟货币管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另外,提到杭州,就不得不提“旅游外交”这个新鲜词。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旅游外交”这一概念,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率先实践了“旅游外交”。

今年7月,中国的英文出租车司机周震家庭,美国加州音乐人卡帕尔迪家庭及中美各一名媒体达人,被杭州市正式聘任为“杭州公共外交友好使者”,共同横跨亚欧、美洲大陆,途径7个国家、8座城市,环球旅行30天。美籍“大使”多梅尼科·卡帕尔迪说,在杭州,没有外国人,只有家人和朋友。

其实,民间交流一直是国家友好的重要基础,旅游则是一种最佳的民间交流形式。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就提出:“旅游是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并能为国际理解和相互依赖提供道义和理智的基础。”而杭州也作为中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推荐第6篇:大学国际化

一、设立大学国际化标尺和确立国际化路线图的必要性

1.大学国际化问题的紧迫性

经过1999 年以来的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它不仅每年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改变其命运的圆梦机会, 而且对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增强总体竞争力, 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扩招将以金色的一页, 载入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1]

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令人尴尬和不解的现象, 一方面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合适和满意的毕业生。麦肯锡公司2005 年11 月对80 多位人力主管调查的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10% 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 大多数人缺乏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由此得出结论: 除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外, 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2]

这种状况绝非偶然。中国经济高速运行30 多年, 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民营经济已占半壁江山, 外资合资企业举足轻重。其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皆出人预料: 当今中国,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2010 年已达2.8473 万亿美元, 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60% 以上; 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 ,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净资本输出国, 政府鼓励

走出去。[3] 中国经济已成为面向全球、依靠并受制于全球经济, 同时也越来越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雇员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游戏规则; 要求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并相应改革和革新专业、课程、管理和办学体制, 提高师资和管理水平。因此, 接受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

2.2010 - 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接受和提出教育国际化口号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中国学界探讨和推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一直十分审慎,在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式文件中, 一直没有这一口号或提法, 直到2010- 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节中才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无疑, 这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文件没有回答。如, 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是否意味只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革新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防止国际交流中花了大钱、轰轰烈烈, 却没有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 回答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指导重要而昂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与国际化标尺的选择和设立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样、演变及其争议

知识和人类追求知识的活动从来不受国界限制, 大学国际化是伴随近代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产生的现象。应当看到, 大学国际化在主权国家之间, 又常常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理解和抱有不同的目的。

历史上, 高等教育国际化曾被欧洲国家用来在它们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推行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以巩固其政治、文化、经济及学术统治地位, 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今欧盟推行一系列重大欧洲学校交流合作计划( 如COMETT and ERASMUS) , 旨在促进欧盟各国在科研、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从政治转移到经济领域, 尽管政治上的目的并未放弃, 即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各成员国年轻一代的欧洲意识。冷战时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则被两个超级大国用来谋求各自政治影响的领域。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和运行,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方面提上了国际社会政府间的谈判议程, 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带上了政治、官方和商业化的色彩,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其历史上的新阶段。当今的挑战在于, 不管承认与否, 理解与否,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已现实地摆在每所高校和各国政府面前, 区别在于是主动、有序地迎接挑战, 还是被动应付。当然, 人们仍应看到, 这一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并不完全、并不平衡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有过极妙的评论,说这一进程依然是一部分人化人,一部分人被化。[ 4]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大学, 一谈国际化往往就是如何接受和扩大培养留学生, 到海外办学, 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澳大利亚则明确提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出口商品。因此,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后进和劣势的国家普遍担忧, 接受这一理念可能意味着面对教育主权丧失的风险, 意味着国外、境外强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入,本国学校难以抗衡外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及本国文化和传统被削弱等。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但并非一定发生。具体到一个主权国家这种状况是否一定会发生, 是否一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立法、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知己知彼, 取其长补己短的眼界、水平、知识、能力和智慧。[ 5]

2.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尺的探索和建议

我赞赏西方学者Jane Knight 下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定义。他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层面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 6] 前不久, 世界贸易组织( WT O) 和国际劳工组织( ILO) 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其2007 年度联合报告中提出, 大学要使

毕业生具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具备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技能和技术技能, 与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打交道的技能。[ 7] 可以说,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场, 准确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界和国际劳动市场对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改革和革新, 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领域, 是其1993 年以后不少国际会议的共同主题或重要议程。面对众多校长和学者争论国际化的定义时, 我给出的

定义更加具体, 也较易操作: 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反映企业的一切一样,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国内外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是检测一个学校办学成效的最佳尺度。如果您的学校每年能有相当百分比的毕业生, 因为国际化素质较高, 在本地找不到工作, 可以到外地找到; 在上海找不到, 可以到曼谷找,在亚洲找不到可以到非洲、美洲找; 在纽约找不到,可以到巴黎找; 您就可以对外宣称, 您的大学已经是一所国际化了的大学。[8] 这就是我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包括中国大学国际化建议设立的一杆标尺。这是一把用实践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效的标尺。以此为准, 可以检测一所大学的主要和最终产品

毕业生的国际化素质及其在国内和尤其是在国际劳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 可以明确大学国际化的具体目标, 确立大学国际化的重点领域, 鼓励和保障教师和学生

国际化主体的积极参与, 正确制定国际化方略; 可以作为评估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依据和标准。

三、大学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和落实

1.路线图的绘制

如果接受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劳动市场对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认可程度为衡量大学国际化成效的标尺, 那么, 一个学校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就顺理成章, 因为要使毕业生成为

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就必然对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和对学校的支持和控制程度, 对学校的领导、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师资结构和水平、学校经费使用以至校园、图书馆建设等提出挑战和十分具体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以下层面所构成的路线图就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甚至是可以量化的。

路线图1

(1)国家政治意志层面:

国家为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例如适度加大课程设置、国外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促进与国外对口大学的学分、学历、文凭的互认, 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推介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 提供必要的专项财政资助,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大学的资助。

(2)学校领导层面的国际化:

除了学校领导成员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是多学科背景外, 领导班子中应逐步增加具有以下经历和技能的成员: ——在国外学习、教学或做过行政管理的经历; —— 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了解,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国家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有清楚认识, 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从多方筹措经费的能力; ——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等。

路线图2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逐步增加有在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 —— 增加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 —— 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政策, 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位招聘经过精心选择的外国人, 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逐步增加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 ——骨干教师逐步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活动经费的能力。

路线图3

课程国际化: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 —— 创立新课程,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 ——选用一些原文、原著, 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 ——加强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开放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路线图4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专业、院系, 联合培养、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不失为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捷径, 关键是: ——要知己知彼, 在本校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内,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实行合作培养或联合办学; ——要增强民族自信, 妥善处理不同政治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宗教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歧义, 以保持合作的连续性; ——善于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中取得的人力、智力资源, 改进和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尤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模式, 节省成本, 追求合作办学效益最大化。

路线图5

留学生、外教及相关讲座数:

——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来自的大洲数、国家数, 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人数等; —— 聘请外教的数量及占教师数的百分比; —— 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各行各业各领域内的所谓“国际游戏规则”等方面讲座数、学生参与数等。

路线图6

积极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形形色色的跨国、跨地区学术机构和网络的增加和活跃, 其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活动和办学理念的变化和趋势。一所希望国际化办学的大学完全置身其外是不可想象的。积极但有选择地、有准备地参与其活动是必要的。

路线图7

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外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相互接触、交流、交互的校园环境、学术和文化环境:包括宿舍、餐厅、图书馆、道路、路标、标识、管理、制度等。留学生和外教再多, 如果管理和设施的许多具体措施不利于中外学生教师接触交流, 希望通过聘请外教和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收效甚微。

2.路线图的落实和检测

路线图提出的方向、行程是具体的, 因此, 一个大学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多远, 或者说国际化的程度, 是可以检测、比较的。例如:

(1) 计算一下: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外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研究机构、银行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应聘或通过自主创业从事其他与外贸、外事有关的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到境外、国外深造?

(2) 看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有利于国际化办学,则检查: —— 按建议的标尺, 看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办学规划取得的成效; —— 领导班子成员掌握外语技能的进展: —— 在国外学习、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经验、经历的积累情况; —— 路线图1 对领导班子提出的关于国际化办学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程度。

( 3) 检查教师中: —— 有过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减; —— 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变化; —— 教师招聘政策变化和招聘外籍教师数量; ——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的变化; —— 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交流活动经费能力的骨干教师数量。

( 4) 课程国际化的检查: ——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的数量; ——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新课程; —— 选用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的原文原著的数量; —— 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 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等。

( 5) 看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质量: —— 合作对象在其国内和国际上的声誉, 如排名位置, 投入合作的师资数量和职称, 授课课程、课时和学生反馈等; —— 听课学生数、毕业数和就业情况; 本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与外方合作的数量、授课时数; —— 合作年限, 未来规划, 对学校办学的影响。

( 6) 学校有利于国际化办学的校园物质、学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进, 检查: —— 过去学校设施和管理规定中不利于中外师生接触、交流、交互的地方和条例减少的数量; —— 国外图书期刊增加的数量等。

3.中国大学国际化面临的几个挑战

如上所述,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变成国际化办学,就必须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为宗旨, 就必然要触动一个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制度等, 必然提出学校在这些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回旋余地。因此, 我认为,高等教育法和纲要规定授予大学的自主权能否落实, 国际交流与合作转变为国际化办学的关键, 是大学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条件和挑战。

国际化办学能力亟待建设。这包括国际化办学需要对国外教育发展尤其是希望与之合作的对象国的教育发展、教育政策、优势与劣势有相当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和方略、计划、合作伙伴的选择有相当的共识; 领导和教学骨干具备必要的政策水平和合作交流技能。可能是每所学校都希望接受国际化办学理念, 恐怕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者, 仍数量有限。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政府的指导、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的必要咨询,以保证少走弯路。

学校国际化进程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受诸多因素制约, 经常是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常常使国际交流事半功倍,甚至花了大钱, 收效甚微。解决好以上问题, 将有助于国际化办学连续、可持续发展, 达到预期目标。

四、几点结论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2.国际化不等于一系列甚至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总和。国际化首先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理念,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 是考核当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层面; 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地区实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政治和政策选择。

3.增强自信, 知己知彼, 目标明确, 为我所用, 长期坚持, 就能逐步在不平衡的国际化浪潮中取得主动, 达到提升自己、跨越发展的目的。

4.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国家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大学国际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提升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国际化素质;必须鼓励和增加国际化主体 ——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6.大学国际化必然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所有方面, 从领导、管理到教学、科研、后勤保障, 提出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7.大学领导和教授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具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合作项目、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歧义的能力, 是一个学校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8.大学国际化的进展和成效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评估的, 如果其国际化路线图是具体的、明晰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 1] [ 5] [ 8]

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 11) .

[ 2]

环球时报, 20060816.

[ 3]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 .新华社,20100225; 中国人民银行2010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N] .金融时报, 20110112.

[ 4]

马约尔.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Z] .199806

.[ 6] HANS DE WIT.Chang 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 ionalization of H ig her Education [ J] .Internatio nalHigher Education, Spring 1999.

[ 7] T rade and Emplo ymentcha lleng es for Po licy Research[ R] / / ILO and WTO Repo rt 2007.WTO Secretar iat,20070813.

原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张洪 刘健夫 阮艳花:对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认识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日期:2010/1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路径。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可见,教育国际化对于促进大学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国际化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不少大学事实上已经将国际化确定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国际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国际化水平和程度都没有明确不变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国际化不应仅停留在发展目标上,应在充分认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环境、趋势及学校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高水平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由趋势变为现实

1.全球留学生数量猛增

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活跃的表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8200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160多万学生到外国留学;2004年,全世界I.32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245万人到外国留学。不到十年间,世界全球范围内留学生人数增长53.1%。在我国,2005年出国留学人数11.58万,2009年则逼近23万,短短四年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一番。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刻动因。反过来,学生国际交流数量的大幅增加也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策、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2.教师、学者跨国流动性增强

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推动力,成为全球教育机构竞相争夺的智力资本。因此,世界范围内教师、学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教学科研条件及学术环境优越、工作生活待遇优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学者前往学习、交流和研究。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学者也被广泛邀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外国智力,注重师资的国际化比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新加坡一些大学在国外专门设立教师招聘机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的名牌大学延揽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到本国任教; 日本则通过修改有关法律和政策放宽对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限制,从而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即便是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高校除了聘请高水平教师任教外,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美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我国近年来面向教育国际化也加大了“请进来”与“走出去” 的资助力度,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例证。

3.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推动了教育全球化进程

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天地,使得信息交流系统具有了开放性和广泛性。知识、教育理念等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越国界。不同国家可以共享一流大学的课程与师资,全球范围内教育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实践

1.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视其为学校走向世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先后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带动了人员交往与流动,为学校增添了国际化的生机。

2.着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

在注重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我校千方百计着力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以“1l1”计划为推动力和突破口,将一般性人员交流提升到可增强学校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和留学人员中的大师级人才;通过打造引智基地充分发挥引智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在鼓励支持校内教师学者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之外,积极申请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一系列国际会议,如能源法国际学术会议、能源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学术合作方面,精心培养合作伙伴,以国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针对性。与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中英二氧化碳减排科技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特别科技合作项目;与丹麦科技大学RISOE国家实验室、韩国能源研究院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英国剑桥、利物浦等4所大学联合申报了4项能源类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调整国际教育学院机构的设置,实现国际教育学院实体化运行,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大力开展与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办学;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展教育合作。结合与国际知名大学的联系及合作办学的渠道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教育层次,提升了国际化办学能力。开展国际人才培训,多次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电力技术培训班,已培训国外电力领域官员及专门技术专家近200人。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和努力有效地扩大了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规模,提升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初步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里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 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战略是大学根本性的发展图景,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是大学提高办学绩效、确保发展目标实现的有益做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尤需发挥国际化战略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观念的破旧立新;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大学教学与管理人员打破意识狭隘的禁锢,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大学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本领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要从全球与大学自身相互参照的视角出发,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现状,努力形成具有世界性、体现时代性且保持民族性的国际化观念。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探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发展的普适性规律,结合大学的特殊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途径并付诸实践,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2.改变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和素质性变化,可在凸显我校能源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与学科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例如随着能源、资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这一趋势对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在构建起了“大电力” 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和成立可再生能源学院的基础上,应率先面向这一趋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创造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来。要以国际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国际间科研、企业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利用政府问教育合作机会,创新学术交流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会议和海外实习等途径构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体系,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大学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抓紧大学现代制度建设。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应明确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让各院系至少都有一个实质性交流的合作伙伴。制定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标准则体系,针对教学合作项目、科研合作项目、国际活动、合作成果与制度建设等项评估结果结合权重换算成相应分值,与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评分相加,得出各单位的年终总评分,将“国际化工作评估”纳入年度院系考核内容。

以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从本质上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去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创造、创新和发展,推动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建立融汇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张洪,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合作处助理工程师)

推荐第7篇:国际化教育

现代教育 走向世界

——给孩子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

有一栋打瞌睡的房子,在这里所有人都在睡觉。戴着睡帽的老奶奶睡在大床上,地上是睡成一团的狗和猫,一个小男孩歪着脑袋睡在一边的椅子上,还有一只小老鼠睡在镜框上。他们睡得很沉很沉,做了一个又一个梦。可是,他们的好梦被一个不受欢迎的小黑点——跳蚤给惊醒了,老鼠跳了起来,猫儿、狗儿、小孩儿一个个都惊飞了起来,老奶奶还压垮了床„„大家都醒来了,打瞌睡的房子里再也没有人睡觉了。这是奥黛莉·伍德的绘本《打瞌睡的房子》里的故事。

临近暑假之际,屯溪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和美国南卡India Hook(印度胡克)小学的Stacy Bunchman教师一起,以这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上了一堂趣味横生的数学课。

这是包河区推进包河国际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新举措。国外教师来中国课堂上课,中国教师赴国外“支教”,通过中外间的校际合作,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搭建一个专业的国际交流平台。

国际理解教育 诠释教育国际化内涵

经过毅力的锤炼和汗水的洗礼,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2013暑期新生军训在8月25日新生军训汇报表演中圆满结束。今年,外国语实验中学招收新生120人,沿袭小班教学制,继续把国际化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包河区外国语实验学校于2011年10月开班办学,是合肥市首家公办外语特色初中。据校长喻霞介绍,学校以“融合中西文化,彰显个性魅力,成就师生梦想”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以国际交流为依托,培养博学、智慧、至德的英才少年。

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提出,教育需要注重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在国际化、现代化教育上我们任重道远。”陈雪梅局长表示。

近几年,包河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2009年创办了包河区外国语实验小

学,受到了广泛欢迎,学校也取得了诸多办学成绩。2011年又创办了包河区外国语中学,2013年5月包河区32中申报国际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打造一条国际特色教育的通途。除此之外,包河区教体局全力支持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活动,加深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学校引进国外优质师资和国际课程,尝试建立国际课程共建班,推动学校文化艺术跨地区、跨国界交流,促进包河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包河区国际教育一体化进程。

何为教育国际化、现代化?陈雪梅局长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民族国家在教育领域对全球化影响的应对,其实质是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要从民族利益的需要出发,既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也要不断扩大本土教育对世界的影响,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与自身的优秀教育经验相结合并不断创新,保持教育的特色。没有教育国际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秉着这样的理念,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致力于培养“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既懂国内还懂国际,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团队作战的综合性领军人物。”

美国教师教中国娃 体验西方教育课堂

中国孩子能适应美国课堂教学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6月18日,美国南卡India Hook小学的Stacy Bunchman教师和屯溪路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工作”,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美国课。在课堂上,习惯于自育自学的屯溪路孩子们很快地进入状态,并适应美国探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在包河区屯溪路小学举行的首届国际教育会议合肥分会,当天和Stacy Bunchman教师一起来到屯小的还有美国IndiaHook(印度胡克)小学校长Guyton率领的教师团队。

IndiaHook小学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南卡罗来纳州的罗克希尔市,在州立和联邦水平上都有着优秀的学生学业表现,曾获得了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学校。IndiaHook学校是实践“合作教”方面的领导者,专注于学生的合作策略和技术融合项目。整个教育分会内容紧凑,除精彩的美式教育课堂外,还交流了两国两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并由美国教师做了6场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也是包河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举措之一。 6月14日,包河区组

织屯溪路小学、合肥师范附小等12所区属小学校长、副校长共22人赴北京参加首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本届会议主旨是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搭建一个专业的国际交流平台,以一线学校为研讨主体,审视当今的小学教育实践,探讨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探索学校未来的发展和改革。包河区老师们和与会者一起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中关村四小、翠微小学、育英小学的“美国教室”中,观摩来自美国4所独具特色学校的8位教师16节课堂教学,听取专题报告,参与现场互动。

曙光小学黄宗兵老师参加了首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翠微小学分会场的活动,美国教育的阅读和挑战学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黄宗兵说:“India Hook小学老师Stacy Bunchman作了《均衡的文字教学方法》的报告,说明在美国注重因材施教,每天2个小时用于阅读,1个小时写作,但作为语言学习远远不够,在其它学科中都有融入,在前期老师指导得多,后期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她介绍了阅读讨论会的形式,学生会有独立学习的阶段,并在后面进行阅读的分享。老师在指导阅读时会戴有特殊的头饰提醒孩子们:老师正在指导某个小组,其它同学要尊重他人工作,尽量不要打扰。在学生阅读前,老师先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将学生分成4个不同的小组,要保证他们的兴趣。在美国,她们会基于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中国教师赴港澳支教 交流大陆式教育经验

2013年8月卫岗小学副校长刘琴和内地其他50名优秀教师一起,赴香港支教,为期一年。 “一方面,通过与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交流研讨,促进香港特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了解香港的教育环境,学习他们的优点,结下友谊,为两地的学校、教师、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关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刘琴副校长说。

据了解,刘琴副校长参与的赴港支教活动是由教育部选拔实施的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从2005年开始实施,旨在促进内地和香港在语文、数学、学前教育方面的交流。包河区教体局对此交流协作计划相当重视,视为国际交流的一个高平台。

选择去香港支教,刘琴副校长有着自己的香港情结。10年前到香港一游,带着好奇的目光在香港某学校的匆匆一瞥让她种下了深深的香港情结:香港是一

本难读懂的书,香港教育也是一本难读懂的书,何时能细细品味,用心去读一读这本书呢?“带着这香港情结,本着交流学习的想法,当听说有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了。”

赴港前,刘琴副校长做了充分准备。通过网络和学校材料,她了解了赴港支教学校的大致情况,她发现,香港多数是英文教学,交流多是英语和粤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阅读能力也是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她给自己的支教制定了两个内容——普通话教学,组织推广普通话活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支教一年,本着尊重、热情、真诚、包容的心态,我会用心去感受、思考香港的教育,为我们包河区的国际化教育带回新的思考。”

同样参与过支教的还有仁和佳园幼儿园张莅蓓园长,去澳门支教两年的她认为澳门是一个小与大、多和少、紧和松、简陋和豪华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城市。“澳门的教育有四多:教育投入多,仅去年一年投入就近21亿;私校多,目前全澳学校80间只有11间公校,其余全是私校;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城,教育发展也呈现多元化格局,“五彩缤纷”;多学制并存。同时澳门学校还有三少:班级的学生少;专职教师少,澳门教师准入资格相当严格;交流少。”张莅蓓园长介绍说。

两年的澳门见闻让张莅蓓园长看到了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据介绍,澳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青局设立了专门的教育资源中心,为教学人员提供教学设备、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援,每学年投入超过1千万元。教青局开展任何活动都会征求学校的意见。在教师培训上形式多样,选择自主。

让张莅蓓园长感触最深的便是澳门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澳门回归后继续扩大发展博彩业,澳门的家庭、学校都置身于赌城之中。学校、家庭的教育自然受到严峻考验。“澳门成功做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家庭教育强调‘生活即教育’,家庭生活一定要充满爱、充满理性、充满书香。学校教育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特别是一些教会学校更是注入了宗教的信仰,社会教育强调发挥社团作用,法律的作用,以保证未成年人在染缸里不被污染。”

小小鼠标里的大大世界 信息化推进现代化

无论走进包河区的哪一所学校,即使是偏远的乡村小学,你也能看到教室里崭新的班班通,机房里摆放着一排排电脑,“信息高速公路”在包河区各学校已畅通无阻,搭建起教育走向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包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保障教育信息化经费。如今,包河区90%学校实现宽带光纤接入,44所学校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断规范,班班通设备与班级比超过1:1。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还是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上,包河区教体局始终稳扎稳打,一步步走出自己的信息化道路。

2013年暑假,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长春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合肥46中的安鹏同学获金牌,毛宏博、陈汐文等四位同学获银牌,马润中、张向东等五位同学获铜牌,是包河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初中参赛学校中获奖最多的学校。这是包河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最新骄人成绩。据了解,近三年,在信息技术有关竞赛活动中,包河区市级以上获奖;累计1240人次。

作为以信息技术教育见长的合肥特色小学,巢湖路小学的小小鼠标实现着大大的精彩,信息技术课上,他们轻点鼠标,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社团活动中,小小鼠标帮助他们实现“芝麻开门”的梦想;“春芽电视台”里,熟悉的鼠标“滴滴”声成就出一期期精彩的电视节目;班级博客中,小小鼠标帮助孩子们将一篇篇美文佳作呈现于人,让博客成为绽放精彩的舞台。

巢湖路小学任蓉老师说:“在小小鼠标的轻轻点击中,孩子们的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得到陶冶,意志才能得到展现,为孩子们搭起了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国外的一个教育学家说:“我们这一代还是数字的移民,新一代人则是数字的原住民。”在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教育至关重要,包河区便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以信息化为抓手,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

推荐第8篇:TCL国际化战略

- 1234 -

李东生对TCL国际化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自有品牌不能低于50%”,因此,在TCL,有两个海外事业部,一个负责自由品牌生产,出口,一个负责OEM加工出口,这在同行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的机构设臵,反映出TCL对自有品牌的重视。

中国企业国际化征程漫漫中国企业要想长治久安,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话语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刚刚启动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坎要过。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应该同时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资源配臵实现全球化;第二,全球领先的产品品质;第三,世界级产品研发能力;第四,拥有大批国际化人才;第五,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企业的话,中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企业,目前,中国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力不足和品牌影响力太小两个方面,当然,这不是说其他几个方面没有问题,是说产品力和品牌力的问题更突出,更急迫。

中国彩电在美国遭遇反倾销,应当引起国人深刻反省:为什么在遭受欧盟反倾销制裁长达10年之久之后,再次遭遇美国反倾销制裁?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不公平吗?我们该不该其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我看该。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急功近利心态,总幻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市场做上去,在产品力与品牌形象力都不足的情况之下,使劲儿压低自己的价格,用廉价博取进口国消费者认同,无异于饮鸩止渴之策。要知道,一旦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产生质次价廉印象,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

还有,媒体和消费者对国际化也有很多误解,一些看似良好的愿望,其实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有害的。 比如,一旦一个企业的海外表现没有公众期望的那么好,媒体就会认为这个企业失败了。 国际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一般都需要三至五年的开发周期,这期间,企业出现一定的亏损是正常的,这是学费,必须缴。 当初日韩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也是一样。 其实,即使美国的企业,在开发中国市场之初,也往往要承受亏损的局面,柯达彩卷就是典型的例子。 当然,现在柯达已经成功了。

对于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代价太大的争论,海尔老总张瑞敏有一句精辟的论述,他说:“中国企业进入美国代价很大,但是,如果不进入美国,代价会更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再不能窝在家里不出来了,要走出去与世界级强手过招,难免前兩个回合失手,这很正常,只有多摔打几次,才能身骨强健。

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不能成长出一大批国际化企业,中国经济就没有资格称强大。 而中国企业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美国这个最高的门槛是一定要迈过去的。 否则,中国企业永远都只是一个二流企业的角色。

推荐第9篇:人民币国际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第12组的陈琳虹。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1(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而美元三权指的是美元的对价权、储备权和美元债权的实现权,即中国通过输出商品和劳务获得美元平等对价的权利,我国获得的美元以电子形式储备于美国银行的权利和中国用美元债权购买权益资产和实物等资产实现的权利。)

2(鉴于11组同学已经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和美元三权理论,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和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

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一片低迷。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日本、西欧三大经济体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市场需求继续萎缩,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胀压力同步下行。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以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汇储备损失风险加大,形成资产泡沫,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7.2478,而2013年1月4日则为6.2897。如图

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加大失业压力、金融风险、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将自身的危机转嫁到中国,让中国为美国的奢侈与消费买单。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外国贸易摩擦增多。由于国际大宗物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国际炒家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货币贬值,以及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结构性的因素,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充分地暴露出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步削弱,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已在全球达成了共识,这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尽管人民币国际化会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视频)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流通显著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多地成为周边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依然任重道远。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推荐第10篇:国际化学年演讲稿

“国际化学年”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作为化学系的学生,今天我很荣幸代表理学院全体学生参加“2011国际化学年”的演讲。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和转化过程的科学,更是创造新物质、探索新应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医药等学科构成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回眸百年,它在创造奇妙的新物质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开启物不尽的资源宝库的钥匙;同时,化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为人类的生命解开密码,对于科学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与提高, 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1811 年“分子”概念的引入成为整个化学的基础和发展源泉;1869 年门捷列夫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发现元素周期率,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于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指导作用。因此,化学的理论与实验相互促进推动了化学的发展。同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化学家对组成分子的化学键本质、催化机理、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的认识逐步系统和深入,以此为基础使得化学在发现与创造新物质的征程上更加如鱼得水,并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改善以及国家安全保护的各个方面。

现在,化学已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的动力,乃至信息、医药、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作为化学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正身处化学蓬勃发展的好时机,我们应肩负历史使命,承担起化学未来的研究任务,为化学的将来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

展望未来,化学将继续在发现与创造的征程上不断前进。化学在解决粮食问题、战胜疾病、解决能源问题、改善环境问题、发展国家防御与安全所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化学将面对能源、环境以及资源的挑战,不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坚信,化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9

第11篇:国际化研究论文

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是为了促进中国更好地向国际化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国际化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国际化研究论文一

摘要:我国媒体在全球化浪潮下,没有把握住机遇及时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地方媒体国际化的现状令人堪忧,比如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开拓海外市场的紧迫性;多数地方媒体资金不足,难以支撑其进军国际市场;国内外的文化差距使得地方媒体国际化之路崎岖坎坷;国家政策的限制使得地方媒体海外采集力低下且对外传播内容固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地方媒体自身应该作出努力推动地方媒体国际化,如改变已有的观念,用国际化的视野看待传媒业的发展,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实现跨媒体、跨平台的国际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地方媒体 国际化 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日渐深入,外国媒体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我国国内的地方媒体将要遭受着来自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的双重夹击。在这样的状况下,地方媒体势必要紧跟着全球化的潮流,进军国际市场以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而从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上来讲,地方媒体的国际化不仅可以促进其本身的发展壮大,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以及话语权。本文将通过湖南卫视的国际化之路来分析我国地方媒体国际化的现状,探索地方媒体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一、地方媒体国际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地方媒体目光短浅,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紧迫感

对于传媒业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6亿人口的强大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累计创收626.94亿元,同比增长14.12%,其中中央级创收120.27亿元,同比增长5.97%;省级创收363.87亿元,同比增长21.60%;地市级创收87.41亿元,同比增长5.47%;县级创术55.39亿元,同比增长3.0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方媒体是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其收益是可观的,这样的收益状况使他们自我陶醉,没有意识到开拓国际市场对于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

2、地方媒体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难以支撑其进军国际市场

即使中国传媒业在整体上收益较高,但远远没有达到暴力的地步,有些传统报业甚至入不敷出。以广电媒体为例,广电媒体成本过高,这体现在设备更新过快,人力资源负重过大,很多广电媒体难以实现盈利。此外,中国广电媒体是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与县级之分的,而地方媒体和国家级媒体贫富悬殊是很大的,这在上一点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而在我国地方媒体当中,也仅有沿东南部沿海地区一些广电集团如上海、深圳一带有资金实力能够进军国际市场,而内地也只有湖南广电集团实力比较雄厚。另一方面,传统报业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本身入不敷出,更别提拿出资金投资国际市场。

3、文化差异使得地方媒体国际化困难重重

首先,不同国家的文化造就了各异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不同意味着外国的受众无法理解、无法欣赏我国的文化,而我们也不能理解他们适合什么需要什么。比如,有些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其实我们觉得不好笑而他们的观众却笑得前仰后合。其次,语言的差异使得我国媒体的海外受众有限,我国很多向外拓展的媒体做的是汉语节目,这类节目的受众多是些海外华侨。而对一些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受众理解汉语节目有困难,因此会损失很多的海外受众。此外,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媒体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大,更多的是国外传媒集团看中了中国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各种形式不断倾销自身产品,从近年来湖南卫视引进《爸爸去哪儿》以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可见一斑。

4、我国地方媒体海外采集力低下

受审批限制,现在省市级媒体向海外派驻记者还受到相当大的政策影响。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仅在香港派驻了记者站,其他省级台几乎没有海外采集力量,一旦国际重大事件发生,大都依靠连线新华社、CCTV或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地方媒体没有海外阵地,没有覆盖全球的新闻采集网络,就不能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有效信息,阻碍了地方媒体的国际化发展。反观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CCTV一直是中国电视媒体外宣的“国家队”领队。从1984年起,CCTV就开始建立驻外记者站,2008年,为了提高国际新闻的自采率,启用了欧、美中心记者站,使其成为具有独立采编制作播送能力的境外报道中心,以此推进其国际化战略。

5、专业人才的匮乏

关于驻外记者的人才问题,同样是地方媒体国际化的关键。驻外记者不但要对驻在国有相当的了解,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这项交流工具。对于驻外记者新闻素质要求则更高。一个真正负责任的记者,不应该违背事实,机械被动地按政策规定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采访和观察,独立的判断是非,忠实地反映事实情况和大胆地进行分析报道。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记者应该是一个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又能独立作战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二、以湖南卫视为例探析地方媒体国际化策略

1、湖南卫视的国际化雄心和视野。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便开始在各个场合宣称要“走向国际”;2007年,湖南卫视大步向国际市场迈进,2007年底,更是推出了英文版网站,力争抓住奥运年这一空前的机遇在国际战略上着重发力。从湖南卫视雄心勃勃提出要“走向国际”至今,湖南卫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推出了英文版网站,2009年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也在全球开播,2008年,湖南卫视开始承办“汉语桥”中文比赛,打破传统对国外赛区全程拍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又使自身媒体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近几年来,湖南卫视更是不断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文化多元化。一方面,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展现中华文化风采,建立民族品牌,自2008年湖南卫视接手承办《汉语桥》,湖南卫视一直致力于借助这样一个交流传播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与经验。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的《爸爸去哪儿》从2013年10月11日开播以来,广受好评。节目采用中韩合办模式,在借鉴韩国原版节目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老敬亲的理念。这是这是国外节目模式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实例,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种精神应该要发扬光大。把对于初次引进的节目而言,这不失为拉近和中国观众距离的好方法,不仅使节目更加接地气,也吸纳了更多的海外受众。

3、跨媒体,跨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媒体竞争的压力下,湖南卫视不满足于做一个节目生产与播放的平台,而开始从业务层面的全面差异化战略转向了公司层面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2009年,湖南广电与盛大网络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盛视影业有限公司,主营电影与电视剧的制作发行与相关衍生业务,两者的合作,将资源优势发挥到了最大,从而让湖南卫视轻而易举打通了新媒体产业链。除此之外,2009年,湖南卫视和金鹰网合并,并且推出了“芒果TV”,芒果TV在整合湖南广播电视台和芒果传媒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内容、创新服务应用、拓展传播领域、完善用户体验,开辟新型视频传播业态,贯通视频生活应用,致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网络电视品牌,为湖南卫视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4、人才培养国际化,重用外籍主持人。主持人作为联结观众与节目的桥梁,是节目收视的保证。湖南卫视重用外籍主持人,全世界搜寻优秀主持人。例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主持群“天天兄弟”,堪称国际化的主持团队,其中矢野浩二和小五金恩圣分别来自日本和韩国,他们在其本土早已有大批的粉丝,这能够为《天天向上》吸引不少海外观众,促进其节目的国际化进程。湖南卫视向国际上引进的主持人不在少数,李慕白则是湖南卫视国际化的最好代表符号,李慕白在2008年“汉语桥”比赛中表现惊人,一举获得第七届“汉语桥”美国赛区第一名,从何获得湖南卫视高层赏识并成功签约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李慕白成为了湖南卫视对外的一张名片。外引主持人的人才战略为湖南卫视储备了众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扩大了湖南卫视的受众群,提升了湖南卫视的品牌知名度和价值。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和发挥相对应的话语权,当务之急是提高我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提升我国媒体在国际上影响力现在看来瓶颈在于我国的地方媒体,因此地方媒体的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下这样地方媒体国际化困局下,我国地方媒体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而湖南卫视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值得各大地方媒体学习与借鉴。

国际化研究论文二

摘要:

本文从企业国际化战略内涵入手,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模式。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运营向全球运营开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的开展进程来看,根本表现为:在范围上是由小到大;在运营范围上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价值链网络上由单一走向复杂。因而,我们能够将企业的国际化了解为一个双向开展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面。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等;外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同时,企业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全过程、多渠道、多方式的联络,企业国际化从初期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开端,经过内向的国际经济联络,既为 企业将来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根底,又间接将企业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另外,这种联络不只仅发作在初期,出口和跨国战略联盟实践上都表现出内向与外向国际化之间的严密联络。

从国际经历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开展阶段决议着企业国际化的开展规律与趋向。依据邓宁的投资开展周期理论,一国人均GNP数值的程度,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开展状况存在如下关系:

邓宁是在研讨了67个国度1967年~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情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向。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开展的实践状况来看,这一理论在剖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开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开展程度(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根本契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开展规律。

假如将中国的投资开展过程对比上述投资开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开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年~1991年阅历了投资开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范围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均匀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开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范围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范围,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时扩展的负数。据计算,1992年~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匀增长率在40%以上。2006年中国人均GNP打破2000美圆,到2010年将到达或超越3000美圆,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开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时期,即作为外资母国的位置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位置相对降落。

此外,依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年~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程度的研讨,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阅历一个严重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经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完成国际化开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固然对外投资净额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端减小。2005年中国应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到达670亿美圆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加趋向。到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929亿美圆,对外投资540亿美圆,差额将减少到209亿美圆。这正是投资开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典型特征。

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那么,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国际化运营形式选择呢?

第一,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起企业竞争生机。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根底。它不时调整和优化企业一切者、运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求主客体联动,树立能给企业形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根底条件和生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经过树立现代企业制度革新体制、转换机制、激起本身进步竞争力的内动力。

第二,要鼎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竞争才能。企业竞争才能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在中心竞争力的各种才能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具有抢先技术且不时创新的中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才能,是要构成自主学问产权的中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肉体,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表现企业竞争实力,加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能够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中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如今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第四,做好海外目的市场的选择工作。分离国内企业的实践状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广阔开展中国度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聚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能够将眼光转向兴旺国度,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从边缘到中心”“乡村包围城市”能够说是海外目的市场挑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第五,要采取按部就班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关于海外市场竞争状况的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搅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而, 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战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步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度。关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 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依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只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钱,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控制海外市场信息,积聚国际营销 经历,培育国际运营人才。

第六,充沛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自身也是一个从比拟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打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根底的一种复合战略,能够看成企业跨国运营,并不时生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本质就是分离本身优势,寻觅市场缝隙,集中力气进入,专业化开展,并成为抢先者,完成市场浸透,同时树立各种壁垒,不时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品种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 然后再思索市场的全面浸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消费,都胜利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阔中小企业的跨国运营更具自创意义。

第七,树立战略联盟。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气都比拟单薄,关于我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度而言,更是如此,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关联企业之间能够结成企业联盟,充沛应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历,构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计划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抢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学问产权、中心竞争力和相当范围的外乡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共同的优势。由于一切的活动筹划、计划运作等是完整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度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位置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敏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渐平稳过度。

第八,要鼎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外乡人才的培育,加强企业综合实力,进步国际竞争力,构成企业的中心竞争优势。

总之,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求在理论和总结本身经历的根底上,学习和运用兴旺国度跨国公司胜利的经历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开展需求动身,创新中国企业跨国运营的战略管理形式。中国社会经济开展的多样性决议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开展形式的多样性,也没有一种形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必需从国情和实践动身,自创、吸收,最后创新开展出合适本企业的国际化运营形式。

第12篇:“泥腿子”的国际化

“泥腿子”的国际化

——记浙江台州宝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阮小明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泥腿子”,只用了10年时间,就成长为身价上十亿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一个凭2000元借款开始创业的小作坊,只用了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涉及工业缝纫机、电子、铸造、包装机械等产业的企业集团,成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其产品宝石牌缝纫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其GEMSY(宝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以阮小明,和他的宝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阮小明,1967年生,浙江省台州人。阮小明中学刚毕业便到台州椒江下陈机械厂做工。虚心好学的他不到一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车床、刨床、镗床等多种机械操作技术。1994年,27岁的阮小明借款2000元与六个伙伴创建华立缝纫机厂(宝石公司前身)。在一缺资金、二少技术、三没管理经验的困境下,他拜师学艺,在旧机床、土机台上造出了第一台带电机绷缝机。当时国内缝纫机市场整体处于萧条时期,而浙江、上海的缝纫机已经在全国遍地都是。国内不行,就去开拓国外市场,阮小明凭借坚定的信念、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超前的悟性,生平第一次走出台州,千方百计进入广交会,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笔来自于巴西的500美元的订单,从而度过了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时期。

1994年,阮小明来到巴西,发现这里不仅是缝纫机的王国,而且巴西的宝石也堪称世界之最,它完美的外表、坚硬的内核深深地吸引了阮小明。于是,他当晚电传回国指示立即把厂名和产品商标均改成“宝石”,并下定决心打响中国的宝石品牌。惊人的胆魄和敏锐的眼光,使阮小明收获颇丰,当年,宝石缝纫机出口创汇就达200万美元,创税利367万元,并且于年底在巴西建立了第一家分公司。

针对有些国家认为中国产品档次比较低,他就确立了“请进来,走出去”的营销策略,一面主动出击,邀请客户到厂家实地考察,广树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他在春节期间带样品走出国门,毛遂自荐,在印尼、泰国等一些国家中打开市场。经过多年艰辛的开拓,阮小明已在五大洲设立了29个海外分公司,宝石缝纫机现已走进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曾将50台宝石缝纫机作为国礼赠送给秘鲁人民;全国妇联、外交部也将宝石缝纫机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世界人民。

(案例来源:李长书整理)

思考题:

1.请判断宝石公司的国际化模式?

2.“泥腿子”是如何走向国际化,享誉世界的?

第13篇:茶叶国际化经营

茶叶国际化经营

一、名词解释

1、保障措施:也称“免责条款”,常见于国际贸易协定 ,旨在使缔约国承担义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在出现特使情况时免除其义务,使其对已造成严重损害进行补救或避免严重的后果。

2、原产地规则:是一国(地区)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的确定货物原产地的标准和方法的总称。

#原产地:是指产品的最初来源,即货物的生产制造地。

3、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4、地理标志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 ,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且该产品的质量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背景等因素。

5、成本控制:成本管理者对生产经营中的资本耗费过程进行规划、设计、控制、协调,以及时纠正不利差异,提高工作效率,使成本按预期或超期方向发展的过程

6、责任风险:主要是企业主观故意客观无意或主观无意客观故意侵犯他人权益,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在法律上必须负经济赔偿责任所引致的风险。

7、信用风险:主要发生于企业经济合同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

#、经济合同风险:亦称违约风险,指在签订和履行经济合同时,因没有严格执行经济合同法,或契约规定,或信用交易要求等而发生的经济纠纷,从而影响到某一方的经济利益。

#、银行信用风险:通常指存款者挤兑提款而银行无力支付的风险。

8、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时间过程,它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9、包销:指出口商与国外包销商签订包销协议,给予国外包销商在一定时期和指定地区包销销售某种或某类商品的独家专营权利,包销商在买断后自行推销包销产品。

10、期货交易:称国际商品 期货交易,指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借助期货交易所的平台,进行标准期货合约的买卖行为 。

11、跨国公司:是一种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

二、简单题型

1、跨国公司是跨国经营的主体,

#分公司:由总公司授权开展业务,其债务由母公司负责;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法律、经济上没有独立性

#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所有权或股权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但子公司的自主权较大。它是独立的法人,在东道国违反法律,其责任在于子公司,母公司负连带责任。

2、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府以鼓励出口、抑制进口来改善国家的经济福利,其结果是获得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财富流入本国,它假设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依靠财产的库存,一般是黄金。

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专业化《富国论》、现代经济学之父、经济学奠基理论、揭示了国家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条件;指出一个国家只要根据有利的生产条件参加 国家分工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提出自由贸易政策:局限性:开展国际贸易各个国家都必须有自己的绝对优势。

4、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局限性: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实用性。

5、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出口丰裕度高的产品,进口丰裕度低的产品(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价格低于别国同样要素的价格)

6、国际竞争优势论:四个变量影响钻石模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的优势: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机会和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6、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7、垄断优势论:特定优势论,市场不完全可分四种形态:

1、又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产品市场不完全

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前三种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四种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8、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个阶段:创新(知识密集型产品)、成熟(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标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

9、内部化理论:来自科斯的交易成本学说,以内部取代原有的外部市场(实现条件:由外部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决定,即外部成本>内部,则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内部价格起着润滑作用,着重点是中间产品市场,而垄断理论着重点在最终产品

10、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具备(三优模式)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时才应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手动画表)

11、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

12、绿箱政策:(对贸易影响最小的措施)农业科研、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等政府服务性措施

13、黄箱政策: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包括肥料、种子等,对农产品,对农产品贸易产生扭曲,成员方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15、反倾销协议:出口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挤入进口国的商业,要采取反倾销的措施,成员必须确定:存在倾销、存在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7、原产地认定标准:完全改变标准、实质性改变的标准(税目改变标准、从价 百分比标准、加工工序标准)

18、知识经济:主要要素:核心的知识、基础的信息、关键的技术、必要的资本和相关的人力资本

19、与贸易有关的知识经济产权协议:(1)版权及相关权利(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为披漏信息的保护权

20、茶叶出口国: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主要出口国:摩洛哥

红茶 –美国

乌龙茶—日本

进口国(红茶):俄罗斯、英国、巴基斯担、美国、日本

21、海关的职责:监管、征税、缉私、统计

#监管的对象: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

#征税的对象: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主要包括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海关监管手续等

22、通关流程:报关电子数据申报、集中审单、征收税费、查验、放行

23、商品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责:法定检验、公正鉴定、监督管理

24、商标的种类:

# 联合商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同一类或类似商品上主注册的若干近似商标,这些商标中首先注册的或者主要使用的方式为主商标,其余的为联合商标。、

#证明商标:

#防御商标:注册商标所有者为了防止他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使用某商标,而非类似商标上将共同商标分别注册

#集体商标:

25、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区别:商标是企业为使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商品和服务所受使用的一种标识。它赋予商标注册人以排除他人使用该商标的权利。而地理标志中则是告诉消费者一件产品是在某地生产并具备某些与该生产地有关的特性。地理标志着重与产品的地理来源和由此产生的的特点,其产品的特定品质和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商标强调的是产品的生产者或制造者。

26、成本的构成: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1、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2、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27、# 品种法:以产品或商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成或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 分批法:按产品批别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生产,也适用于一般企业中的新产品实验的生产、爱建工程以及设备修理作业等。

# 分步法:按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成本的方法,是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28、定价原则:价有所值

29、促销作用:与消费者沟通、引导消费、传播信息、树立品牌、利用现代营销手段

30、贸易竞争指数:即该类产品的

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指数>0时,说明该类产品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当指数<0.....当指数=0时,说明该类产品生产水平与国际相当,其进出口纯属进行品种交换。

3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产品i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的比率。

当指数>1时,说明该国产品i具有显示比较优势,<1说明没有

32、波士顿矩阵:

33、寄售:是一种委托他人代为销售的贸易方式。特点:先出口,后售货,寄售人与代售人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委托代售的关系。

34、租赁贸易特点:(1)承租人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故维修、保养等责任大多由出租人承担(2)租赁可以使承租人免除因设备更新快而出现的精神其磨损,尤其是可以满足一时性、季节性的需要(3)租金可以纳入营业费用,可以减轻承租人的纳税额(4)承租人一般对租赁的商品保有留购权。作价方法:现金减去已付租金。门店之间自愿的横向关系。

35、特许经营:同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商号、经营技术及销售商品的特许权,经营权集中于总部。以特许经营的门店均为独立法人。具有多店铺组织与网络化经营的基本特征。侧重总部与门店之间的纵向关系。

36、自由连锁:由若干个门店或企业自愿联合起来 ,在不改变各自资产所有权的情况下,以共同进货为纽带开展经营,侧重门店之间的横向关系

37、出口企业和包销的关系:买卖关系

38、出口企业和代理人(只取佣金)关系:委托代理关系

三、问答题

1、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

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证据,评估所有相关因素,并确认进口急剧增加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 通知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和具体,包括:相关证据,涉及的产品,拟采取措施及其时间和逐步放宽表等。

磋商: 有关成员应将保障措施内容与方法或临时保障措施进行磋商,交换意见,并达成谅解。

保障措施的实施:分为临时保障措施和保障措施,临时保障措施期限不超过200天,延长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保障措施必须以非歧视方式实施,进行修改减退、提高关税、实施数额量限制,关税与数量限制相结合的措施。 补偿与报复:在进口相当增长的情况下可以立即报复;在进口绝对增长的情况下,则在3年内不得报复。

2茶叶国际化经营中海关的作用

(一)保护合法进出口贸易,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海关出台的有关措施营造企业守法便利、违法受罚的环境,为茶企在遵守法规的基础上,利用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海关的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的方向支持中找到发展的动力,以谋求发展。

(二)监管茶叶国际贸易关系人依法开展进出口业务 监管的目的在于把茶叶进出口活动纳入法制轨道,防止违法,为茶企创造一个良好的进出境执法环境,更好的推进茶叶国际化进程。

(三)征税以调节茶叶国际贸易 通过对进口茶叶、茶制品等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最大限度地减缓其对国内茶叶市场的冲击。

(四)统计以掌握茶叶国际贸易情况,为宏观决策服务

海关对茶叶进口的统计分析结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茶叶对外经贸、宏观调控、发展战略等提供数据来源。

(五)知识保护产权以借力打造我国茶叶品牌

海关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茶企可以借助海关的这一职责,保护自己的利益,打造我国的茶叶品牌。

3、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程序

(一)报验: 凡属检疫范围内的进出口商品,都必须报验。出口报验手续应提供的单证和资料并填写―出境货物报验单‖; 进口报验手续报验后发现有误,要及时更改。

(二)抽样:其内容包括货物的数量、重量、包装、外观等项目。

(三)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抽样和现场检验记录,仔细核对合同及信用证对品质、规格、包装的规定,弄清检验的依据、标准,采用合理的方法实施检验。

(四)签发证书:对于出口商品,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凭《出境货物通关单》进行通关;对于进口商品,经检验后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进行通关。

4、茶叶国际化经营中检验检疫作用

(一)对茶叶品质的进出口把关作用 严把检验检疫关,保证茶叶的品质质量既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又能提高我国茶叶品质的信誉度。

(二)对茶叶国际化经营的服务作用 把关和服务是检验检疫工作的宗旨,在实际中帮助茶叶出口企业建立适宜的生产基地,帮组建立农药残留量自控体系,向有关部门提供国外有关茶叶信息等,以便扩大茶叶出口。

(三)对茶叶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 帮助茶企解决难以应对的难题,比如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壁垒等,促进茶叶国际化经营。

(四)对茶叶国际化经营的调节作用 根据国际市场对茶叶的政策,及时调整我国的茶叶的检验检疫政策,调节茶叶市场,促进出口。

5、茶叶国际化经营中企业的成本控制

(1)严控茶叶建设基地等成本控制:茶企在自建或配套的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的的投入上,在适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在日后的茶园管理上耗费

(2)千方百计降低生产加工成本:除了厂房设计、设备优化、试调、投产投入外,主要在管理上花力气 (3)货比三家购包装:在这一环节上为整体成本下降,提高竞争优势做贡献。(4)仓储成本的控制:地点可选路程与租金比划算;缩短库存期限;以不同茶类要求选择不同的地方。 (5)搞好择优运输或物流配送:茶叶在国际化经营中,运输成本占比很高,尽可能地优化运输方案,还要考虑因投资保险而发生的损失。(6)提高销售或交易价格:把握市场趋势,综合利用营销学知识合理地提高价格,反向降低成本 (7)合理开销农药残留量、药物残留量检测与检验费用:在选择既省钱又有效的机构检测时,还要健全自身监控体系 (8)适度控制其他纳入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工费用、职工福利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利息、税金等。

6、产品延伸的优缺

优点:(1)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市场的细分并转变为营销人员的促销计划,使得产品延伸加长,获得更大的利润 (2)迎合顾客求异求变的心理: 通过产品延伸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并保持对企业产品的忠诚。(3)减少开发新品种的风险:产品延伸所需时间和成本比创新产品更容易控制 (4)适应不同价格层次的需求:企业根据延伸产品的质量指定不同层次的价格,有的低于或高于原有产品的价格。 缺点:(1)品牌忠诚度降低:当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时,就会降低顾客原有的购买和使用习惯,并使顾客重新考虑购买决定。(2)产品项目的角色难以区分产品延伸可能会导致过度细分:同一产品大类上各项目的角色混乱,难以区分。 (3)产品延伸引起成本增加:会引起一系列产品成本的增加 综上所述,产品延伸有利有弊,所以把握产品延伸的度很重要。 ,

进口关税的计算

• 计算进口从价关税税款的基本公式是:

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进口关税税率

计算程序

第一步: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即确定货物的CIF报价) 第二步:根据汇率适用原则将外币计算为人民币 第三步:按照公式计算应该征收的税款

例5-1: 国内某公司向香港购进日本皇冠轿车10辆,成交价格合计为FOB香港120,000.00美元,实际支付运费5,000美元,保险费800美元。已知该轿车的汽缸容量2000cc,适用中国银行的外汇折算价为1美元=人民币6.8396元,计算应征进口关税。(原产国日本适用最惠国税率25%;) 计算方法: 第一步: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即确定货物的CIF报价)。审定完税价格为125,800美元(120,000.00美元+5,000美元+800美元); 第二步:根据汇率适用原则将外币计算为人民币

将外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为860,421.68人民币元; 第三步:按照公式计算应该征收的税款

应征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进口关税税率

=860,421.68×25%

=215,105.42(人民币元)

国内某公司向印度购进100吨红碎茶,成交价格合计为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印度300000美元,实际支付运费50000美元,保险费8000美元。适用中国银行的外汇折算价为1美元=人民币6.1844元,计算应征进口关税。(原产国印度适用最惠国税率15%;增值税税率13%)。

第一步: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即确定货物的CIF报价)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 。审定完税价格为358000美元;

第二步:根据汇率适用原则将外币计算为人民币

将外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为358000*6.1844 =2214015.2元; 第三步:按照公式计算应该征收的税款

应征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进口关税税率

= 2214015.2*15%

= 332101元

增值税=(完税价格+关税)*增值税税率

=(2214015.2+332101)*13%=330995.106元

海关共征收税额=关税+增值税=332101+330995.106=663096元

第14篇:双汇国际化历程

走向国际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化。双汇集团将继续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做好大低温、发展大生鲜、进入大城市、实现大工业;为使双汇集团尽快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

二是加强产业整合,进行国际化经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人均肉制品消费量也同步快速上升。但是,我国人均销量还不到60公斤,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至120公斤的消费量相比,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立足国内大市场,开拓国际大市场是双汇“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

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屠宰总量的80%。他们比我们提前十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斯密斯菲尔、泰森、丹麦皇冠这样的大公司,历史也赋予了我们机遇。

未来,双汇要在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今后,双汇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三个转变的实现。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一个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跨洋“双汇”,达成一份高达71亿美元的收购协议大单(见昨日本报A0

4、A05版),引发全球关注。那么,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谈婚论嫁”?双方一旦最终达成交易,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猪要来中国?双汇会不会把产品出口到美国„„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大河报记者昨日进一步深入采访,独家获得了许多台前幕后的新闻和权威说法。

回溯

仅仅10年,粉丝就“逆袭”了偶像„„

“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02年销售收入为74亿美元,一年仅屠宰生猪就达2000万头。双汇与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业。”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在那一年,双汇的销售收

入刚刚达到100亿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约合13亿美元),在万隆的眼里,史密斯菲尔德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10年后,“粉丝”完美地“逆袭”了偶像,昨日,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新闻登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头条。

相对于全球财经界的“震惊”,交易双方却相当平静,甚至,似乎有点理所当然。

“对于双汇国际来讲,与史密斯菲尔德合并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史密斯菲尔德方面这样看待这次的合并。

这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历时超过10年。

早在2002年之前,万隆就认识了史密斯菲尔德的时任董事长兼CEO创始人——鲁特一世的孙子鲁特三世,而从2002年开始,双汇就开始了与史密斯菲尔德在环保、技术、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汇是我们肉类行业的标杆,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抬头看看双汇怎么做,就可以了。”众品食业董事长朱献福多次这样说。

国内同行看老万,老万看什么?他去看行业内全球最领先的市场、最顶尖的企业。

万隆每年都要去美国,“我们到美国,不是去旅游的,而是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以及领先的消费趋势。”双汇员工都认为陪老板出国是个“苦差事”,因为行程安排通常是“三场(厂)”——屠宰场、养殖场、加工厂。当然,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是他必去的一站。

而史密斯菲尔德CEO拉瑞·铂普也多次来到双汇的工厂参观。

在高层的互访之外,双方的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史密斯菲尔德曾派管理团队来双汇参观、学习,而双汇的团队更是年年都要到访史密斯菲尔德。

双汇的很多管理人员都能说出几句他们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印象。

“这个企业劳资关系相当融洽,我们参观的一个场,员工使用32种语言,一个饭堂前贴的通知就有8种语言的版本。”

“美国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一个年出栏两万头猪的养殖场,只有两个员工。”

“史密斯菲尔德有一个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就相当残旧了,但他那里运作正常,设备设施非常完善,最先进的设备那里都有,厂区挤而不乱,组织很好,你可以想见他卓越的管理水平。”

而双汇顶着重重压力引入冷鲜肉、开创中国肉类品牌、业内一流的管理水平,这里有多少是借鉴了它的西方同行?

如同双汇推崇史密斯菲尔德,万隆和他执掌的双汇在美国同行眼里,也有很高的地位,“双汇是一个很专注的企业,在全球的猪肉行业内享有非常好的声誉,万总在业内也很受尊重。”一位在美国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

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共享愿景和价值观,这桩收购案,也许在公众看来是“闪婚”,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双汇”。

从什么时候,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开始“谈婚论嫁”?交易双方都对此保持缄默。

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汇国际的成立,是双汇国际化的主要契机。

双汇国际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香港,其中一个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专业的投资平台,发掘全球优质资源,在海外投资,实现企业在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

一位接近这次收购的人士将此次收购解析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双汇在全球“最多的人、最多的胃”的消费市场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长足的发展,实力已与史密斯菲尔德渐次接近,而此时人民币也在升值,出海收购从财务配置上讲非常划算。

地利:双汇国际位于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丰富的与国际顶尖投行、律所、财团打交道的经验。

人和:双方管理团队彼此拥有深厚的了解和共同的愿景。

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不一定能排除“第三者”。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史密斯菲尔德可以继续与其他两个潜在投标者进行有限度的讨论,以确定是否引出一个更优越的方案。此外,在协议有关条款约束下,史密斯菲尔德可以在任何时间回应其他第三方主动提供的收购方案。如果出现另一个对史密斯菲尔德的董事会更有利的交易建议,双汇国际将有一定的权利提供相称的方案。”

双汇集团发展历程:20多年来,双汇集团依靠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企业从一个国有小型肉联厂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经历了改造、引进、创新的过程,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国际化、产业化的过程:1984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年实现了扭亏增盈;1994年,双汇集团第一次与外资合作,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8年,双汇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7年,为推进国际化,双汇集团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企业带来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

为改变传统屠宰业小散乱差的落后状况,双汇集团坚持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现代肉类工业,用大工业代替小作坊,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际接轨。先后投入40多亿元,从日本、美国、丹麦、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按照欧盟和出口注册标准,在全国12个省市建立了20多家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肉制品采用引领行业的绞肉、滚揉、嫩化、自动化控制等生产设备和工艺;屠宰业采用国际先进的冷分割工艺,实行二段冷却排酸、同步检验、精细分割,实现了“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

双汇集团把信息化管理应用到最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在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配送、财务、管理等各环节推行信息化,实现数据的大集中,管理的大整合。猪从哪里来,肉到哪里去,质量怎么样,猪肉的等级、质量、价格以及产销量等通过信息化实现全程追溯,企业达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科学管理 强化企业软实力

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双汇集团进行实施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推行事业部管理机制,使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实现分权有序、行权有效、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实行新的选人用人管理文化,把国际上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

技术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支撑企业发展源动力在创新。26年双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双汇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认证的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队伍200多人,多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20余项。具备强大

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双汇集团围绕肉类产品的开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围绕“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实现生加工与熟加工相结合、深加工与粗加工相结合、内外贸相结合,开发出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产品、600多种高低温、中西式的肉类产品群,引领了市场发展,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业技术最领先、产品最优质的代表。

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引入中国,实行“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放心肉”营销新模式,改变了国内几千年来沿街串巷、设摊卖肉的旧模式。双汇,创造了双汇冷鲜肉、双汇王中王等一大批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实施品牌化经营 抓好产品质量

中国传统的肉类工业散、小、乱、差,经营没有品牌,质量没有保证,双汇集团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取代“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作坊式生产,用“冷鲜肉”取代“热鲜肉”,用“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肉类经营新模式取代“沿街串巷、设摊卖肉”,实施肉类的品牌化经营,结束了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双汇集团通过品牌化经营,做大了产业、做优了产品、做响了品牌,双汇“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鲜冻分割猪肉”三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品牌化发展的基础是产品,是质量。双汇集团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始终围绕产品抓质量,围绕品牌树形象,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现代工业。双汇集团率先在肉类行业引入ISO900

1、HACCP、ISO1400

1、ISO22000、安全食品、化验室检测等六大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企业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体系;双汇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等国际一流的分析仪器,具有对食品的源头、加工过程、出厂产品的最终检验的能力,分析检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确保产品安全;对原材料实行统一采购、合同采购、招标采购,按照合格供方评价制度,对供方资格进行定期认定和更新淘汰,确保源头控制;建立500多人的品质管理队伍分布在生产各工序、各岗位进行在线检测,生产车间建立自检、互检制度,定期对工艺、生产、安全、体系运行等进行检查,形成了从技术、检验、采购、生产、监督管理一体化的质量保证和质量防控体系。

“大粮仓”变为现代“后厨房”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中国“大粮仓”、中国“后厨房”的美誉,如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双汇集团敢为天下先,勇于立题破题,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为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发展、市场繁荣,双汇集团以肉制品和屠宰两大主业为依托,向上游与日本火腿公司合资建立了种猪繁育基地,建成了年提供600万头商品猪的种猪繁育体系;向下游

发展化工包装业、粮食加工业、商业、物流配送业,形成了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的发展,把市场消费需求,转化为农产品种植标准、养殖标准、加工标准、配送标准,转化为农业订单标准,实现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发展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商业物流,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专做精肉类加工业,造出了年产量300万吨、世界级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年消化生猪3000万头、鸡肉60万吨、年转化粮食800万吨,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50万个,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双汇集团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服务好市场,在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海外建立了1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办事机构,4000多名销售人员和10000多家经销商组成了“纵横国内、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双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双汇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消费者一日三餐首选的肉类品牌。

双汇 奔向世界肉类行业前三强

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双汇的发展进程中却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创业历程。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双汇集团完成从60亿到500亿的跨越,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汇集团将朝着超千亿的目标迈进,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类食品集团,成为支持农业、带动农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百年双汇,缔造出世界级肉类品牌。未来的双汇,在万隆董事长的带领下,一定会用如椽之笔,在中国和世界肉类加工史上,续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第15篇:联想国际化战略

回顾联想这7年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其国际化成功有三大要素:

1、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融合,是联想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7年前,联想是一家中国色彩极浓的PC巨头,而IBM是一家美国PC企业。两家企业,不同的管理文化,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同的技术风格„„文化的融合,无疑是联想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为此,联想并购了IBM后,多次调整管理团队,并吸引国外管理人才加盟。

联想本来就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并购IBM后,新联想以联想根文化为基础,结合联想集团的特点和国际化环境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出了被称为“4P”的价值观。经历几年的磨合,联想文化已经与IBM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国际化色彩很浓的企业文化。

2、品牌整合:联想在国内是一个很知名的PC品牌,在国际市场并没有如此大的知名度。联想收购IBM,一定程度也是看中了IBM的品牌。如何将Lenovo和IBM整合,并形成一个知名的国际知名品牌,也是联想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刚刚并购IBM时,联想用Lenovo和IBM两个品牌。随后几年,联想逐渐淡化IBM品牌,突出Lenovo。几年努力,联想品牌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市场份额的平稳增长,是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最好证明。

3、产品国际化:作为一家国际化PC制造商,联想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全球各地市场的需求。之前,联想的产品一直面向国内市场,跨出国门,产品国际化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联想的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产品路线,都成功完成了国际化。去年,平板电脑火爆之时,联想乐Pad平板电脑已经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意味着联想产品国际化已经非常成熟。

在成功并购IBM后,联想今年初又并购了日本NEC公司,6月份再次出手收购德国消费电子厂商Medion 36.66%股份。凭借并购IBM的经验积累,联想用并购实现国际化战略的步子走得越来越娴熟。联想国际化步子之所以越走越稳,就是靠的文化整合、品牌整合和产品国际化这三大要素。

第16篇:联想国际化战略

联想国际化的过程与启示

联想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样本,其国际化过程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

柳传志在创办联想的那天起,就立志把联想办成一家伟大的国际化公司。柳传志说道:“在我和杨元庆共同的心目中,联想一定要办成一家伟大的国际公司。”早在1998年柳传志就着手“联想三部曲”: “第一步先在海外建立一个贸易型的公司,用以积累资金、了解市场,并寻求开发的突破口;第二步建立一个集研究、生产和销售的技、工、贸一体的跨国公司;第三步是把它规模化。”1988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香港联想公司。柳传志在1989年12月联想集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创办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产业》中说道:“所谓瞎子背瘸子,即取其优势互补之意。香港联想公司是三家合资公司,它之所以成功,就因为是三家优势组合而成。其中香港导远公司熟悉当地和欧美市场,有长期海外贸易的经验;另一家中国技术转让公司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和坚实的贷款来源。我们就算所公司的优势就在于技术和人才实力,在香港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其实,国际化就是一个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的过程,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在1988年做HP在中国的代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国际化了,联想在代理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怎么去做财务控制,怎么样去管理销售渠道。这种决心一直至今,2009年柳传志临危复出,坚定地指出:“联想走国际化这条路绝对不会动摇。”他承认,“可能不仅仅是联想,凡是现在走国际化道路的走得都非常艰难。”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最基本的是国内市场,这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如果有可能形成自由品牌的企业,我觉得能作为国际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会有更大的贡献。因为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之中,很多仅仅是以贴牌出口的方式,这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方式。但是当中国自己的内需占了更大比例之后,哪怕是贴牌的方式,最后成为品牌出口的方式也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路。”

实际上,国际化也是联想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联想当初要到香港就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面对计划经济的限制,柳传志坦言“我们无法越过这个障碍(指生产许可证)。我们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香港作为当年中对外的唯一窗口,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跳板。如果没有这一步,联想可能像很多当年的企业在中关村永无出头之日。

国际化的基础:国内为主

联想虽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头羊,但是不得不说,联想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1996年联想战略提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为主”。2001年4月,杨元庆接班,柳传志说“国际化可以提,但要往后压。”在2002年丹佛国际管理科学会上,柳传志谈到了联想实现国际化战略首先要立足本土市场“联想既然有中国这么一个广阔的本土市场,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积蓄力量,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再进入国际市场。„„联想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市场,优势在于中国人最熟悉中国市场。”2003年5月柳传志接受央视《对话》节目的采访中说“其实内地市场已经国际化了,就是国际上的大企业纷纷在争内地市场,我们在内地市场的份额当时占百分之十几吧,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集中兵力把在内地的品牌做好,把中国的土地耕耘得更透彻。于是我们就收缩了力量,集中做这块。”

不但在收购IBM之前联想有这般冷静的头脑,在联想的国际化已经初步成功之后,联想仍然强调国内以及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柳传志认为:“今天的联想在国际经济困难时期把根据地底盘站得更稳,就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站得更稳,天气一转暖立刻就能大规模地向发达国家市场进攻,向新的领域进攻。”为此联想专门组建了 “新兴市场集团”。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东盟、印度、土耳其、东欧、中东、巴基斯坦、埃及、非洲、俄罗斯及中亚)PC 的普及率低,市场空间大;经济发展快,需求旺盛;品牌认可的建立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联想本身就是从中国这样一个最典型的新兴经济体成长起来的公司,可以有效地将国内成功经验移植到国外新兴市场中去。通过有效运用在国内证明已经非常成功的 “大联想”模式:发展核心渠道,通过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最后形成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 “大联想”渠道体系,联想实现了国内成功经验在国际新兴市场的成功运用。2009/2010 第三财季,联想在新兴市场的综合销售额为 8.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3%,总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52%,其中俄罗斯、亚太区、中东及土耳其的增长尤为强劲。2009/2010 第四财季,联想新兴市场个人电脑销售额同时增长高达 95%。 事实上,以国内为主正是联想国际化的最大的资本。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开始时都是亏损的,国际化能走下去,主要还是因为能得到国内市场的利润的补贴。华为、海尔如此,联想也不例外。联想在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后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高达2.45亿港元,如果不是北京联想资产的注入,可能香港联想就此夭折。在收购IBM之后,又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联想在2008年亏损2.26亿美元。在这样的亏损面前联想能坚持下去,着实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高贡献度。

国际化的大提速:收购

2001年 4 月,联想宣布实施多元化战略,从原来的单一 PC业务逐步扩展到消费类信息技术设备、商用类信息技术设备、手持设备、信息运营、IT 服务、部件合同制造等六大领域,但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联想最终在 2004 年 7 月采取收缩战略,联想多元化的六大领域,除了 PC 与手机,全面放弃。多元化的失败,从另一种意义上促使联想更快国际化。2005年5月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后,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的诞生2005年8月份,联想集团对外公布了截至05年6月30日止的第一季度业绩。联想并购首季度获得赢利,在主要新兴市场表现强劲,同时新收购的个人电脑业务亦获得增长。

联想收购IBM实际上并不是心血来潮,也并非外界所评论的“豪赌”。柳传志曾经对收购案做过这么一个评估,他发现并购双方的工作语言是共同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一个层次。“第一,他们做的事情我们全懂,我们做的事他们也全懂这就给我们奠定了业务整合的基础。第二,双方的业务是互补的,这减少了碰撞的机会。这点非常重要,大家知道HP和康柏整合,非常大的困难是双方有冲突的业务如何协调。两家原本都在欧洲市场做,合并之后欧洲原有市场人员马上要裁一半,如何进行,是个很大的麻烦。但这个问题在联想和IBM就不存在。IBMPC部门的发展受到总部的战略限制,总部的战略是发展软件和服务业,要PC为这个战略服务,因此它的PC只卖给大客户。这跟联想的发展战略正好是互补的,联想在中国消费类市场绝对占第一位。IBM的主要客户在欧美,联想的主要客户在中国,从这个角度讲是互补的。另外IBM最擅长的高档笔记本,联想最擅长的是台式机。这样总的看来,双方从业务关系上也是互补居多。”

这次收购,IBM甩掉了自己的亏损部门,联想也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柳传志谈到:“联想并购IBM买到了什么?我们买到了三件东西,第一个就是买到了牌子。第二点就是买的技术,主要的技术是笔记本电脑的开发技术。第三样的东西就是买了一个国家公司的管理框架。”联想集团以12.5亿美金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新的联想集团在五年内有权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品牌,并完全获得了“Think”商标和相关技术。柳传志认为“我们曾经估算,IBM著名的笔记本ThinkPAD品牌,如果要联想集团自己培养,砸进去10亿美元可能都不够。”联想花钱买到了三件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联想没有丢掉自己的本色。2005年柳传志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道“那么,为什么在IBM亏损的PC业务到我们这儿能赚钱?最重要的原因是,IBM的战略中,以高举高打的服务业为主,奉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导致PC业务的成本太高;而制造业本身不是一个高举高打的行业。制造业说难听点儿,是一个毛巾拧水的行业,成本要一滴一滴地拧出来,而这些都是我们所擅长的。”柳传志认为,IBM做PC,相当于穿着西装炸油条,本来炸油条的利润就低,还要花高价去干洗西服,成本太高,所以不赚钱。而联想集团是穿着工作服炸油条,成本低。利润一样,谁能控制成本,谁就能赢利。

2006年10月份,联想在ThinkPAD笔记本屏幕右下方增加了Lenovo标志。2008年奥运会前就提前去掉了ThinkPAD前的IBM标志。以此为标志,柳传志认为联想的国际化比预期要好。“在我们并购IBMPC业务以前,联想集团大概是29亿美元的收入,电脑销量是400多万台。并购以后呢?全年销售额应该差不多达到170亿美元,电脑销量大概有2000多万台。所以,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市场是非常丰厚的,但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

赞助奥运:国际化就是打响品牌

Think被收购以后,品牌由中国人拥有,客户对于品牌的信任度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当时联想研究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建立了两个总部(分别位于中国和美国),同时保证CEO是国际人士,并请IBM的销售人员重新拜访了所有的大客户,说明了联想的情况。这都保证了当时Think的销售量并没有受到更大的冲击。事实上联想在2005年5月到2006年初实施双轨制,联想品牌和IBM各自为政,联想没有急于推广自己的品牌。真正让联想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是赞助奥运会这个决策。

2004年3月26日,联想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柳传志是这样评价这次合作的:“收购后的18个月,在国外市场使用IBM的品牌,然后是双品牌,并逐步过渡到自己的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这给了联想一次品牌国际化的很好的时机。”2005年6月,联想打印机在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参与下,又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秀的产品性能,一举中标国际奥委会指定电视转播公司NBC采购大单,为NBC转播2006年都灵冬奥会服务,承担现场和后台打印任务。2006年2月都灵冬奥会开幕,联想以零故障的优异表现,成功支持都灵冬奥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2007年4月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联想集团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合作伙伴。同时,由联想设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方案,历经北京奥组委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联想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家源自中国的奥运会火炬接力合作伙伴。联想是否能够成为下一个三星,我们难以预测,因为实际上两家企业并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联想在经历几次承担奥运会的现场和后台打印任务后,不仅使消费者对联想品牌更熟悉、质量更肯定,也使联想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也使联想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更有信心。

企业的国际化最重要的人才的国际化

在对IBM的收购中,柳传志有自己的顾虑:“联想以前的CEO杨元庆,在合并之后,将要当主席,由IBM原有人员选拨一名做CEO。习惯了做CEO的杨元庆是否习惯做主席使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杨元庆有很多优点,做事情的感觉非常好,但人比较固执,他能否和新CEO进行很好的配合?”联想在收购了IBM后的确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面对IBM的企业文化和人员。后来在处理这个顾虑时,联想在收购后的第一时间确定由IBM个人系统集团的资深副总裁斯蒂芬沃德出任联想新的CEO,最大程度的稳定了队伍。而在沃德卸任之后,联想聘请原戴尔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为联想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后来,柳传志谈到了当初的考虑,“2005年阿里梅奥任CEO,是因为联想刚刚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一个世界性企业,中国人一来就担任CEO可能会不适应,所以由阿里梅奥来担任,当那些业务技巧学到手以后,最终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来担任这个职务的,阿里梅奥只是一个过渡。”柳传志在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说道:“让杨元庆先当董事长,接受国际化的锻炼,几年以后再回到他熟悉的CEO岗位上,是在并购之时就布置好的一个很大的弯。并购之前我们就提出,并购后,一是要把业务做上去,二是中国人最后要担任CEO。这个想法当时没有对外讲,但最高层心里都是明白的。”在其他的职位的任命中,联想也希望更多IBM的更多的人进入。因此柳传志谈到“在并购IBM PC的时候,我们确定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所以没有直接用杨元庆做CEO。”

金融危机爆发后,联想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性:关键时候必须要有自己人。柳传志就认为“假如金融危机不来的话,我觉得联想也会遇到麻烦,因为背后还有比较大的管理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短期行为。股份制企业完全市场化后,企业董事会中没有什么大的股东,完全由独立董事担任,他们尽忠尽职地看住企业的管理层是不是真的不损害股民利益,但不会去想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会以主人的身份来治理企业,这就很有问题。”事实上,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实质却是管理问题,联想并购 IBM PC 业务后,两任的总裁都是外籍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优点是专业,而且敬业,但缺点在于他们更在乎企业当前的业绩,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这种局限性在联想的发展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联想并购 IBM PC 业务后,面临着消费类客户快速增长的局面,急需尽快改善业务结构,由 IBM 的过去完全关注商业客户向更多关注消费类客户转变,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投资,一是针对消费类客户开发产品,二是建设支持消费类客户的 ERP 系统,投入的资金需要 5 亿到8 亿美元。但由于投入之后,利润会减少,职业经理人的成绩在当时就不容易显现出来,因而拒绝这方面的投资,从而为联想后来的亏损埋下了伏笔。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在利用国际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才能和防范其短视行为间寻求一个平衡,是我国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丝隐忧:后柳传志时代联想怎么办?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2011年11月2日下午,联想集团宣布,67岁的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他的接班人杨元庆将出任公司CEO兼董事长,调整自2011年11月3日起生效。外界对柳传志这次卸任抱有一定的怀疑,因为这个并不是他联想征程当中的第一次交棒。柳传志先是在2000年的时候离任联想CEO,而后又在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离任董事长,把公司交到了杨元庆的手中。然而到了2008年年底,由于金融危机和公司内部问题,联想集团的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下滑,11个季度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超过9000万美元。在包括日本、印度等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业务增长缓慢。业绩的下降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担忧。里昂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联想2008-2009财年将亏损2.35亿美元,将联想集团的评级保持为“售出”。2009年2月5日,柳传志回归联想集团,重新出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联想集团的精神领袖,纵观联想的发展和国际化历程,可以明显看出作为企业精神领袖的柳传志在其中的绝对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他复出之后,更是力挽狂澜,迅速稳定住了联想的颓势,联想才就此度过又一次难关。不必讳言,这次稳定局势实际上主要仍然是依靠国内市场的恢复,也就是说联想的国际化实际上是暂时停滞了。日后,联想离开了这位长袖善舞、睿智的长者,它的国际化也就更让人增添一丝忧虑了。

参考文献

[1]元轶著:《柳传志谈管理》,海天出版社2009年版。 [2]姜美芝著:《向联想学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林军著:《柳传志管理日记》,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第17篇: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国际商务

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原因研究

专业:经济学

组长:祝云逸 1340405129 组员:陈琛 1340405101

韩盛光 1340405126 刘秉鑫 1340405128

国际商务

【摘要】当今时代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国际化经营中必然会面临多重的阻碍与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多种因素,探索和寻求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思路和必要准备,从而为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

海尔集团

企业经营 【正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热潮涌动下,大量的企业开始或正在着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的生产与经营,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市场规模、航运成本、国内因素等。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与国际战略、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全球整合和本土化战略等多个方面,也十分重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和要求下,能够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并接轨全球市场从而实现国际化运营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海尔集团通过其自身不断创新、改良的长期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

海尔集团成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与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海尔正是因为其国际化战略的正确制定并有序高效的实施,才促成了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次令人瞩目的飞跃并成为了今天的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尔所采取的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的重要性便也更为凸显,通过分析研究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措施,并得出企业国际化的有效策略与思想,从而对我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顺利进行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以海尔成功的国际化战略为研究核心,围绕海尔的品牌信仰、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海尔的全球本土化经营以及我国国际政策这六个分析角度展开具体的讨论研究。

国际商务

一、海尔的品牌信仰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信仰往往会对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关键的影响,就像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灯塔所起的作用一样,信仰同样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在一个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一个企业品牌而言,品牌信仰的影响十分巨大,它对企业的发展与战略方向至关重要,同时能够给外界传递有关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追求。海尔集团的经营以及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与其树立了正确的品牌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海尔集团依据其自身的企业情况,树立了“创新、可持续发展、客户至上、缜密的解决方案”的品牌信仰。从海尔的品牌信仰中我们可以发现,海尔集团是一家追求活力的企业,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重视创新与改变,积极寻求业务领域的突破。并且,海尔相当重视客户的利益与诉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努力满足并不断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在实现客户利益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除此以外,海尔的品牌信仰也体现了其对社会利益的重视,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

海尔的品牌信仰是海尔走向世界的一个有力的展示窗口,,从而助力了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

二、海尔的集团战略

海尔的集团战略一共经历了五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为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当前所采取的网络化战略,每一个战略对应着每一个相应的不同时期的特色,海尔集团在时代的变化与进步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着自身的企业战略,使其与时代接轨,充分体现着时代的元素和特色。如此贴近时代实际状况的集团战略,保障了海尔能够适时适度的发现和满足国内与国际两个重要市场的需求,是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有利推动因素。

三、海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内在思想,是企业自身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具体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海尔主要的企业文化则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其“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观和“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海尔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努力

国际商务

进取与积极创新的行动意识和以客户为本的顾客理念,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海尔的经营、决策及其国际化战略才表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更加高效的执行力。

四、海尔的创新能力

海尔在其国际化的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多重的阻碍和挑战,而克服这些挑战和阻碍的重要因素则是海尔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海尔的创新能力在其国际化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走向国际并在国际社会立足,国际竞争是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而应对竞争的主要途径便是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在很多企业国际战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中,相应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衡量标准,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更是如此。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并实现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从对该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分析中便可大致推论。在这个高度重视创新的时代环境下,海尔集团结合自身实际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其经营与客户理念、组织结构、驱动机制上努力创新,例如在其经营与客户理念上“人单合一”经营理念的提出,从而丰富了集团的创新能力,提升了集团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促成了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在具备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因为以上的几个方面只是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和软实力组成,还需要有着具体的详细的国际化战略的支撑,而海尔集团则巧妙地实现了其多方位软实力与其具体国际化战略的整合与协调。

五、海尔的全球本土化经营

海尔集团在其具体的国际化战略中十分重视本土化经营的商业理念,因地制宜,力求在尊重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国际不同经营地的消费者需求,以本土化顾客的利益为生产与创新的主导思想,充分调研,不但改进自己的相关产品,从而打造了不同的极具本土化特色的产品链与大量具有本土化色彩与创新元素的成功产品。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在其国际化经营中采取了与国内大量出口企业不同的思维战略,摒弃“短期创汇”等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经营模式,

国际商务

而是将其重心置放于生产高质量、高创新水平的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并为之提供全套完备的售后服务,并逐渐获得的海外市场客户的青睐和高回报的经营业绩。

六、我国国际政策的运用

海尔集团在依靠和运用国家新国际政策并作用于其国际战略上的举措同样也是精彩的。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海尔集团迅速发现和把握住了这一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加速构建与推进其全球战略布局,提出了研发、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的海外创牌策略和创新创业的两创精神等富有活力的企业国际经营指引思想,在紧随时代步伐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创新,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合作共赢的国际商务生态圈。经过一系列的不懈努力,海尔集团的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出于加速提升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海尔集团正式通过其在品牌信仰、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海尔的全球化经营和与国家“一带一路”等新时期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实现了其国际化战略的成功,而这正是现今很多企业所需要学习、改进并加以创新运用的关键方面。当今的国际市场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只有在立足于自身实际综合情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创新,从多角度优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国际市场的机遇,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和企业综合实力的质的飞跃。

小组分工:祝云逸、陈琛 论文写作、修改

刘秉鑫 PPT制作

韩盛光 资料收集

第18篇: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对策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以全球战略眼光来部署自己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际化经营领域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课题。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界也有不少论述,其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比较成熟, 它们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尔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解释得比较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摸技术优势和地方化技术优势,这两种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开展国际化经营。我们的企业要考虑怎样参与国际化经营,有一些大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 海尔集团、万象集团、康佳、TCL等等,他们走出去的模式各不相同。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对国内想走出去的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现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 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企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呢?理论上讲,小型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划分,但在确定大中小的标准上,应当使用一个相对性原则,即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标准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在定义小企业时,既有定性标准又有定量标准;有些国家则直接采用定量标准来定义小企业,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在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

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针对标准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不但包括了工业,而且进一步包括了第三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从法律角度上的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更加准确的界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对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中小企业的特点 (1).资本和技术构成率低。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平均拥有资本金只有 23万元,约为同期大型企业的 1/ 65。中小企业的平均年产值 405万元,约为同期大型企业的 1/ 80。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但也有少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2).竞争力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大。出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性不强。 (3).经营灵活,形式多样。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都较少,建立和投产的难度不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为社会需求和外贸出口生产急需的技术难度不大的产品。 (4).管理体制多样。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中小企业,另一类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民营中个小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很难适应。 (5).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尤以企业的厂长(经理)更为突出。 (二) 国际化经营

1、国际化经营的含义

不同的研究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 il 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 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 3] 芬兰学者Law rence S.Welch 和Reijo K.Loustat inen 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 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 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 但他们对企业国际经营的理解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首先,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 目的是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适应和占领国际市场; 其次, 基于扩大对世界市场的占有, 出口贸易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再次, 为扩大出口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包括在降低产品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最后, 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 实行合资合营、进行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等。本质地看,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 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 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 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缺少名牌产品, 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所以,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 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 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2、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的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在国内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商品的进出口、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和劳务输出等,是企业由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罗宾逊(Robinson)分为六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局限于国内市场,随着业务的发展,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生产要素供应偏紧,而国外市场同样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廉时,则该企业可能购买或引进国外的某种生产要素。这时,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已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属于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出口阶段。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产品出口已成为该企业的长期经营内容,而且组织结构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往往在其销售部门中设置一出口部,全面负责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并在国外建立销售,服务机构和仓储设施。这类企业除了国内的经营业务以外,还专职从事出口业务,因此被称为“出口企业”。

第三、国际经营阶段。当某个企业的出口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时, 其原有的出口部在公司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上升,直至达到与国内其他事业部门或职能部门同等的地位,成为直接由企业高层领导指挥的经营国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在此阶段,有些企业也以参股的形式组建合资企业或成立子公司,或与其他公司结成联盟。这时,国内的公司总部或母公司对国际部或国外子公司实施绝对的控制,重大的决策都由公司总部或母公司作出,其决策方式是单向的。这类企业被称作“国际企业”。· ’

第四、多国经营阶段。随着国外子公司数量的增加,企业的海外据点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各子公司直接接受母公司的领导,子公司既可生产母公司指定的产品,也可经销其他产品,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子公司作为一独立的经营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经营活动,能迅速反映市场的要求,这样,随着决策权限的扩大,子公司就逐步趋向于能影响母公司的决策。母子公司之间的决策方式也就由单向性发展成为双向性。但由于各子公司之间的联系松懈,缺少相互间的直接联系,而且在行使各自的经营自主权时,往往多着眼于本公司的局部利益,所以整个企业在形成统一步调上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进入这一阶段,就可称之为“多国企业”。

第五、跨国经营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通盘考虑其整体利益,国外的子公司与母公司总部的联系更为密切,母公司通过与各子公司间建立沟通网络来有效的协调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实现整个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了全面管理,决策权限也更趋于集中.企业这时就可以被称为“跨国企业”。 第

六、超国界阶段。超国界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的最高级形式,其经营范围已遍布世界各主要市场。随着一个全球展开性网络的存在,企业可能从‘‘全球战略”出发考虑其业务安排。具体而言,即在经营活动中,以全球的竞争视野和思维方式,全方位考虑来自各国、各地区的竞争以及各种可能变化的环境制约因素, 并从全球角度、长远利益出发,最合理的配置及使用其有限的资源,有效的选择和进入各种市场。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其自身实力和应变能力已大大加强,而“国界”对它的约束力则相对减弱,所以被称为“跨国界企业”.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等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与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从事国际化经营,它区别于传统国内经营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企业是否参与了商务、劳务、技能和其他资源的跨国转移与转化。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大型跨国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这种跨国经营,其实中小企业一样也能参与这些跨国活动,一样能进行国际化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了国际化经营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作为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原因、方法和战略构成的国际化经营核心理论的垄断优势理论征Iymer,1960)、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内部化理论(Buckly&Caon,1976)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81)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了。于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规模大小与其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 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 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来说,其境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 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 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 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 260万美元的规模。我国的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不能照搬原有的国内经营模式,其跨国经营策略的选取,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

突出表现在大多数企业外贸自主权、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不落实、不到位,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到自身的限制。除了在硬性指标上的差距,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当我们的企业或企业管理部门眼睛还盯着资金、设备、厂房等硬件生产要素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转移到设计、研究开发、营销、后服务等软件生产要素上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拼命铺摊子、搞大而全的集团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了;当我们多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完成时,美欧等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在 “触电上网”,或者开创新型的网络企业,或者以网络改造传统企业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设法弄虚作假、蒙骗股东、坑害国家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全面改革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增加企业透明度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级别,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和机构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挑战企业内部官僚主义,减少层级,贴近市场和客户,清除内部边界,形成网络化管理体制了;当我们某些企业还在吃大锅饭、专业人才无所作为时,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在吸引我们的人才、开发当地的智力资源了等等。

2、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

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和发展的,其经营管理体制也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由于推行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一些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完善起来就走出了国门。这些企业由于决策管理不科学导致决策失误,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使企业增大了扩国经营的风险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国际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中小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小企业受规模、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吸引到具有多种技能且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战略规划经常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长期以来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 ,这使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纳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而封闭型的经营方式,也使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自己培育出杰出的外向型的经营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境外至少有 2500万人为美国公司工作。德国从 2000年 8月开始实行绿卡制度,从欧盟外引进至少 2万名信息技术人。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都加入了抢夺各类优秀人才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着国际性人才引进和流失的双重困难。人才的短缺,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甚至退出国际市场。

4、技术开发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如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超过 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据调查,在 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 60%;在 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 50%;在 57项 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 15.8%。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使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获得和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具有 “小而专 ”“小而精 ”“小而特 ”的技术和产品。而要保持其“专”“精”“特”的特点 ,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财力水平的限制,很难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独立研究开发。加上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看重眼前利益 ,对技术创新认识不足 ,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 ,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缺乏保障。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贸易技术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5、对信息时代的反应迟钝

信息匮乏,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很少对国际市场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导致失去对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的把握,这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能力对投资国的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规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其收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差,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较少。同时,国内目前为之服务和支持的信息也是不够的。我国跨国经营信息主渠道是来自我国驻外使馆,这些信息一般都反映到中央有关主管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线路。这就使得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即使想到境外投资,也十分困难。

6、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 2004年 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三、改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对策

(一)组建战略联盟、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战略联盟,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以实现互惠互利的战略目标为目的而形成的工作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的突出特征是参与各方的地位平等,保持各自独立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不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尤其适合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联盟各方追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而且加盟企业地位平等,各企业保留自己的独立运作,可以快速地实施,符合目前企业注重速度和控制成本的要求。战略联盟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资本关联,技术要求和实施条件相对较低,可操作性很强,成功的可能性高。结构上的松散保证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目标,随时随地的退出既有联盟而选择加入或不加入另一联盟,而不会涉及到法律责任,有效地保证了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联盟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研发联盟、生产联盟、营销联盟以及建立合资企业等。这可以保证企业以最有利的方式来参与联盟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了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可以通过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经营,在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利用授权商的商标、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与大企业协作,加入全球制造网络。可以通过集群化经营,依靠“集体 ”的力量谋求更强的竞争优势;借助海外华人的经营网络,实施 “走出去 ”经营战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在当地直接生产。

(二)发展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合体。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

式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把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中小企业群体,将中小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从组织形态上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轴轮式中小企业集群,即由一个大型企业作为集群的核心,各中小企业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专门服务,凭借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积累的设计能力、品牌优势和营销渠道,带领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另一种是基于社会网络的中小企业集群,多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基于信任合作和声誉机制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使其享有共同的知识编码,有利于集群的信息传递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谈判力量,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企业能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短期看,中小企业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营销与外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四)、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一个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其次,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再次,可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

(五)、政府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与法规、中小企业应争取外部支持

宏观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中国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地区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就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

中小企业对政策敏感,发展环境好,则其会迅速成长。外部经营环境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强宣传,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强沟通,让决策层意识到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的重要性,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技术扶持和商务环境支持,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必须发挥相对技术优势区位 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种历史潮流,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这一潮流或对新的形势无动于衷,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认真分析中小企业国家哈经营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国际化路径, 这是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中小企业产业特色是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市场国际化是其国际化成长的动力, 国际化成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在选择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时必须做到产业特色、国际化成长和市场国际化三者的紧密结合。考虑到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和市场国际化经营必须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最好选择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首先,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知名度极低、不熟悉国际规则、国际化融资成本很高, 通过国际直接融资使中小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在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较低; 其次, 参股国外公司实现国际化成长也比较困难, 中小企业资本实力有限, 参股国外资本密集型企业但很难实现控股, 达不到国际化成长的目的; 再次, 加强企业信息建设构建虚拟企业可使相互联系的不同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生产, 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网络安全意识差、信用较低, 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最后, 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联合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充分利用大企业或跨国的经营渠道, 引进其技术和管理模式等。与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相适应, 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国中小企业市场国际化路径需要选择OEM 模式, 对于有规模效益而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需选择集群模式。首先, 围绕..专、精、特、新..的方针取得比较优势实现出口的中小企业, 其经营领域和范围受到限制, 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差、经营风险大,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不利于制定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长期经营战略, 不能兼顾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宽与快速成长; 其次, 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实现市场国际化比较被动, 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不能主动了解客户的要求, 很难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 不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再次, OEM 模式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 使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 为中小企业创立品牌奠定基础; 最后, 集群模式可以发挥区位优势, 增强中小企业的协同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第19篇:认识国际化经营

认识国际化经营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6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非常关注国际化经营问题,都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业绩。那么怎么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国际化经营的产生背景涉及两个问题: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2.避开国际流动壁垒,促使国际化经营产生。

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公司间的国际交易而产生的,它包括国际流动。国际流动主要指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等国际间流动。例如,现在有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X公司和Y公司,这两个公司本来面临的是各自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而现在,这两个公司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那么两个公司之间需要一些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方面的国际流动,但是,这样的国际流动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在流动过程当中,必然面临一些障碍和阻力,这些障碍和阻力就是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等等。

图1-1 国际流动及其壁垒示意图

2.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

图1-2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3.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1)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我们称为国际化经营。

(2)国际化经营的定义要点

从国际化经营的定义来看,有两点非常重要:

面临的环境不同。国际化经营面临与本国不同的环境,这一点是国际化经营的特色。这种不同的环境决定着国际化经营在很多方面和国内经营有所不同。

它是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也就是说,国际化经营过程当中,很多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都在国外经营,但是,它们应该遵循总公司的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

1.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企业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该主体在国际化经营当中解决什么问题呢?刚才提到,国际机构在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虽然国际资源流动过程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过程,但是更应看到公司间的相互影响与国际化经营的紧密关系。

把握了企业主体同环境、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的相互影响,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化经营与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有所不同。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的过程,包括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

2.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1)企业结构的变化--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

(2)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

(3)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

(4)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认为其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自己应有利润的同时,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简称为MNC,就是说,它是一个多国公司。它的产生,是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引起的。

企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体现在,它由过去的母子关系结构变成了头脑手足关系结构。头脑手足关系结构要求在跨国经营的时候,子公司和分公司都要服从总公司的战略。即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同时,企业结构的变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比例是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很大一块经营是在海外展开的。

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过去经常说某某公司是中国的公司,某某公司是美国的公司等等。随着企业行为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就像海尔总裁所说的,现在海尔是中国的海尔,将来要成为美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那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

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行为目标包括很多方面,在此强调其中重要的一点——企业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正是这些企业行为的变化,产生了国际化经营当中的多国籍企业。

3.多国籍企业及其特点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导致了国际化经营中多国籍企业的产生。 (1)什么是多国籍企业

从实体上看,多国籍企业是通过向几个国家直接投资而拥有生产服务活动基地的。从国际营销观点出发,它由本国总公司统一控制企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多国籍企业还不多。

(2)多国籍企业的四个特点 重视企业本土化

在海外谋求产品、技术服务的市场,为在世界各地有效地利用资源而重视发展当地的生产、销售与出口,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在重视国际化的同时,也重视当地化,或者叫本土化。

子公司要以总公司为轴心

多国籍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原则上永久性地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也就是说,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非常多,但是应该不要忘了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经营。

总公司战略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推进这些活动,本国总公司的战略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国际化经营中,总公司的战略,特别是组织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子公司以总公司利益为重

以本国总公司为中心,加强总公司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为总体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为了整体利益,可以牺牲某些国家的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要详细讨论,以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国际化经营的惯例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7

商业伦理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方面

精神文明(包括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跟经济方面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道德文明建设和商业伦理的强化跟总利益密切相关。

2.总利益的计算 总利益的计算公式: Tj=∑WiBij T—可供选择的总体利益

W—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重要性设定的权重 B—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利益 I—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指数 J—某一供选决策的指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得不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

3.社会对企业的评价

从国际惯例角度来看,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企业情况的透明度

企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跟企业的民主有关系,不管是间接的民主还是直接的民主,都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公开度是就企业经营情况结果而言,而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能公开。

(2)对地域社会的贡献

对地域社会的贡献问题,国内企业现在的负担比较大。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应该对地域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美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政策,如对社会的贡献、捐助、捐赠可以免税等等。

(3)女性地位的提高

国际化经营特别强调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是否同工同酬是体现男女是否平等的重要条件。

4)关心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也应该关心家庭,所以现在企业纷纷关注社区建设。将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可能在社区方面,包括宽带的电信网络、社区的商务建设、社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等等。

(5)工作环境

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是否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到来,很多的知识工作者可以不上班而在家办公。所以他所住的家庭以及他的工作环境对企业来说也应该同等重视。

国内企业现在也开始重视工作环境了。云南曲靖烟厂的领导提出要把企业办成一个花园式的企业,这个不是很新鲜,但是他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该厂领导提出,企业发展了,企业富起来了,那么员工可能也富起来,富起来的员工肯定要有汽车,所以在解决职工住宅的时候,都安排了地下停车场。曲靖在中国并不是很繁华的城市,一个企业在解决职工宿舍的时候考虑到地下停车场,这是非常超前的意识。这实际上也是给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6)有没有动物实验

有没有动物实验跟生态保护密切相关。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

1.WTO的实质 (1)制定规则

WTO的规则体现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原则。

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规则。市场经济的规则很多,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自由竞争原则和供求关系原则。

互惠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不管它的国籍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我们企业到别的市场的时候,都享受国民待遇。

不管你是什么厂家,你的产品应该享受跟国内企业一样的待遇。 关税减让原则 配额限制原则 透明度原则

贸易政策、贸易法律应该有透明度,对内商外商都有指导。 协调解决争端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透明度和稳定性。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开放市场

中国跟美国和欧盟的谈判非常艰难,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那么还涉及外交问题。所以这次中美谈判及中国和欧盟的谈判,应该说是外交加经贸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长达500页的协议,从开放市场的角度来看,该协议的焦点在于三个方面。

怎么开放市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开放市场?美国及欧盟都提出了很高的价码,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涉及怎么开放市场的问题,比如它的时间表,它的开放程度。

怎么降低关税

怎么降低关税跟怎么开放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降低关税涉及过去一直保护的一些产业的关税,是比较敏感的问题。

怎么取消配额和许可证,怎么降低贸易壁垒 (3)解决争端

解决争端是强调双赢的原则,而不像过去那样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解决争端机制对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是很有好处的。

2.WTO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 (1)一所学校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所学校。归根到底,WTO是一个学习运用规则的学校。这个规则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因为如果我们不懂规则就很难参与这样的游戏和竞争。但是我们学规则的目的是要善于运用规则,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同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WTO规则体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

这些协议篇幅很长,而且非常明确和详尽,对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应的规定。 时间规定非常清楚,比如说外商对中方的政策咨询,中方机构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明确回答,超过10天就是违规。

焦点非常突出。例如入世时,涉及86项农产品。农产品是大家经常遇到的,但是让你说出你所知道的86项农产品,恐怕你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这些都是在中美协议和中欧协议里一个个列出来的。可见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则的难度。

(2)一个赛场

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是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企业的发展有五个方面应该注意:

国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应该完全按照商业行为进行。也就是说,不受政府的任何影响。这就涉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自主权扩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企职能分开。

中国政府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有和国家投资企业的商业决策。 政府不应该把技术转让作为批准投资项目的条件。

取消并停止实施通过法律规章或其它措施实施的贸易和外汇的平衡要求。

竞争的保护措施。竞争的保护措施包括防止不正当竞争、反对交叉补贴、反对用商业机密搞竞争、在提供信息和享受信息方面不搞歧视。

(3)一个舞台

中国企业入世应该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包括以下几点: 信誉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信誉。 质量

我们要以质取胜,如果质量不行,那么信誉也就不行。 速度

把产品和服务送到国际市场的速度 满足顾客需要的速度

解决自身内部组织性问题的速度

企业全球化战略

作者: 人气: 41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的热点话题,看一看广告的主题、连环画杂志,还有商业印刷品,无不充满了国际化成功案例的报道。在最近的一次麦肯锡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全球化是当前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1770~1992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约3.8万亿美元,同时不同民族间的需求和文化正日趋同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各地以相同的方式销售相同的产品。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日本企业以及吉列公司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尽管管理界把目光从国际化更多地转向了企业重构,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又卷土重来。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浪潮的到来。那些没有利用这一新机会的公司,被认为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报告也开始发出警报,对国际化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质疑,反对千篇1律的国际化。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从国际化中取得了成功,一些公司已经因为国际化而陷入了困境。比如巴林银行因扩张亚洲市场而引发了巨大的亏损,并最终导致其破产,他们的大范围扩张被证明是失去了控制;当柯达进入日本试图反击富士时,由于日本的商品分销配送习惯很难改变而困难重重;盛世(Saatchi and Saatchi)公司则没有设法从国际化中获得足够的协作。事实同时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媒介服务业比他们原先所预想的要更加本地化。

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原因

一些成功的企业用一些口号来证明其实施国际化的正确性,比如“我的消费者正走向全球”、“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在我们的全球商业体系中,只有几个大公司才能生存”或者“我们已经渗透了国内市场,除了进军国际市场别无选择”。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最初用这些动机来证明它们的国际化行为但却最终失败的公司名单,可以和成功的公司名单一样长。

图1 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框架(锥形学习框架)

成本优势

1.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

成本优势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规模经济。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后,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降低。在国内市场,如果企业做不到以最低单位成本进行规模生产,并且没有诸如产品口味差异或管制等障碍的话,它们就可以考虑进行国际化运作。以欧洲的轿车生产为例,当今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一个厂商只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模经济并不是无限制的,只有适度的规模才是经济的!

2.生产能力的利用(Capability utilization)

优化生产力利用系数表面看起来与规模经济相似,但是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产力利用意味着所有已发生的固定成本都得到使用。如果一个生产单元一天可以生产5000只瓶子,而它只生产了3000只,则它的生产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企业对于没有生产的那2000只瓶子的固定成本还是要进行支付。所以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为余下的2000只瓶子找到一个市场,从而提高其成本优势。

3.接近生产要素(Access

to

inputfactor)

早年的企业经常通过进行国际化来获得更好或更便宜的生产要素。在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这一点仍然很重要。只要我们看看那些西方石油公司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蜂拥到前苏联各共和国地区,就是为了获得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合同。廉价的劳动力是另一个生产要素,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不能流动,由此成为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原因。西方的公司把它们的鱼和虾运到亚洲进行清洗,再运回西方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微观经济学家也强调了学习曲线现象。从学习曲线(如下图2)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产量增加,并在技术上和系统运作中变得更富有经验时,企业就可以更有成效地降低成本。由于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加企业的产量,因此,它将使企业在学习曲线上更快地向下方移动。

图2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5.推行专有技能(Leveraging know-how)

通过国际化,一个企业还可能轻易地推广它的技能和各种资源。如果一个公司成功地在国外复制一个现成的体系,那就意味着它投入到该体系的资本可以通过设立多个点而抵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麦当劳和美体小铺(Body

Shop),他们都成功地推广了他们的商业体系。此外,与其他的成本优势不同,企业专有技能的推广在服务业会更为典型,而不是在制造业。

网络利益

网络利益必须在有顾客的地方才能起作用。与成本优势不同,网络利益主要影响企业的收益。

在一些行业中,国际化的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以美国的快递公司为例,其关键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它的国际化网络。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拥有一张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的美国运通信用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国际酒店连锁,商业人士喜欢在不同的目的地找同一家知名的酒店,因为他们知道知名酒店代表了什么。通过国际化,酒店的客户搜寻成本降低了。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美国新闻网络(CNN)国际台,他们需要在全世界建立收视网络,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是国际的旅行商人。

学习机会

学习机会的好处也许是在国际化带来的利益中最难以量化的。国际化迫使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商业环境中参与更多的企业竞争,从中企业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全部商业活动中,他们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勇于与其他企业竞争,而不是躲避他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顾客的反馈迫使他们迅速反应,并与之相协调。他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和竞争者呆在一起。 上述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评估国际化的优势。这个框架并不特别严密,但却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全球化带来的所有好处你很难把它全部都追求到,你应当相应地调整你的组织去适应,优先考虑应该先追求哪些好处,可能有助于你避免错过所有的好处,获取最有效的机会利益。

不同层次上的锥形学习框架分析

1.行业层次

如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国际化是有利的话,那么这些利益可能迟早迫使该行业的所有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因为那时国际化已变成某种“标准化惯例”。在这里,飞机制造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行业层次的分析将揭示行业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它是成本、网络和学习效益的结果。所以当你注意到在你所在的行业中出现国际化的尝试时,你至少应该感到担心,它也许表明你的企业已经错过了或正在错过这艘船。

2.公司层次

在公司层次的分析中,我们经常要关注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国外的竞争对手。在分析中我们常会遇到下面一些误区,并以此来作为走向国际化的理由,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

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竞争者正在做”呢?如果你的竞争者是由于行业的原因进行国际化,那么可能在事实上表明,你的企业行动过于迟缓,没有看到行业的国际化利益。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由于一些公司的特别利益而进行国际化的,那你就没有理由立即跟进,可能在国内发展会更好。

国外的竞争对手正在进入国内市场

这可能是你向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发动进攻的一个正确的理由,只是你的企业必须明白,这样做能够带来什么好处,而不要本着“以牙还牙”的冲动去进行不必要的冒险。虽然你的竞争对手可以抢走你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同样去抢他的市场份额。也许这只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你的国内市场出现了问题,而不表明你手握着一张到国外去的邀请函。

企业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国内市场变小,是因为他们没有设法扩大国内的市场份额吗?是市场不够成熟吗?还是根本就是没有竞争力的一种托词?如果你无法在一个已经熟悉的地方提高地位,那么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在一个陌生的新的国际市场中做到这一点呢?一厢情愿地谋求发展和进行国际化是很危险的,它需要具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竞争优势。

3.价值链层次

价值链是表示企业一系列不同增值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分析工具,企业价值链包括从研发开始,经过采购、生产和市场营销,一直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我们可以明确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潜在的国际化利益。例如,可能有一些成本优势的好处存在于上游的活动中,如研发和生产;而学习和网络利益则可能存在于下游的活动中,如分销和售后服务。此外,我们还要强调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这个框架。所以问题不仅在于今天哪些环节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还要考虑5年后又将是怎样?

在这方面保险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都是在国内组织经营,但最近有一些趋势,如欧盟放松管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保险公司追求国际化利益逐渐变得可行。保险公司的成本优势可以通过在国外增设分支体系来获得;通过跟随一些国际客户,为其提供公司的商业保险或个人出行协助服务,公司可从中获得网络利益;而学习的机会则会出现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密切关注顾客需求和新的分销渠道的市场中。

国际化可使用的进入模式、战略和组织结构

进入模式的选择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参与国际化,进入模式的范围包括直接和间接出口、许可、合资、结盟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企业不应该只考虑用一种方式进入国际化市场,而应当有所选择;同样,企业也不能对所有的国外市场都使用相同的进入模式。

如果企业是为了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或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追求成本优势,那么最好的进入模式很可能是出口;如果企业认为网络利益最重要,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则更合适,因为企业必须出现在国外的当地市场上;如果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是为了获得学习机会,则合资和结盟也许是企业选择的首要模式。

不同的进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行为、风险和不同的时间观,如图4所示。如果考虑风险和企业保留选择权的能力,那么出口就是风险最低的进入模式,同时这种模式的投资额和退出成本都很低,其次是合资与联盟,然后是跨国并购。而最具风险的进入模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种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和时间,这使得企业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并且其投资几乎是不可变更的。

图4 不同进入方式的风险状况

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选择

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常常有两种可用的战略和组织结构:全球化组织和一国多区组织。

全球化组织是指:不以国家边界作为组织的基础,组织的不同部分跨越国家并具有相互间的联系。部门不是根据地理区域进行设置,而是根据生产线、职能、竞争和顾客细分的需要来设置。

一国多区的组织是指:以国家为基础,活动局限于一个国家。这种组织就像一个各个地区组织的集合,而且这些各个地区的组织像在各自独立地运行。

在这两种组织形式之间,我们应当如何权衡和选择呢?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如果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本优势和网络利益,那么采用全球一致的生产方式往往较好。虽然全球化的潜在利益虽然十分巨大,但企业在实践中推行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如果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在欧洲只生产一种配方和一种包装的清洁剂,那么他们能有多少利润呢!不幸地是,各国的政府都要求企业在产品的包装上使用当地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政府鼓励使用无磷的清洁剂,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法国人喜欢大包装,而荷兰人喜欢小包装。所有这些全球化的障碍,都阻碍了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尽可能地去开发那些潜在的全球化利益。

不管国际化战略是全球的还是当地的,企业都必须建立一种可以学习和管理的机制。尽管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选择方面,这个学习轴并没有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组织结构给出明确的方向,但它的确强调了管理企业内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本讲小结】

本讲首先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因,列出了国际化动机的分析框架,在分析动因时,列出了国际化决策中常常出现的决策误区,并与正确的决策依据或动机进行对比,以提示管理人员。在明确了决定是否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后,进一步讨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方式,并对各种方式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详细阐述。最后强调了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国际化过程的管理,因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好的过程管理是成功实施国际化的保障,而成功国际化又会带动企业管理的变革。

第20篇:华为国际化调查报告

当今,最让跨国公司胆怯和痛苦的中国公司是谁?中国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又是谁?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本刊将给出一份最为详实的答案。在调查报告采写过程中,本刊记者深入华为,从高管到员工,经过长达一周的零距离接触和边缘摸底,历经一个多月大范围调查,掌握了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把华为8年海外艰难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化历程真实地还原给读者。

最初的“冲动”

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接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意外电话,点名要华为为即将召开的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表示,立即支付900万美元的订金。

一向把竞标程序设定得极为严格烦琐的奥运会承办方,这次竟如此“化烦为简”,直点华为,一时让业界大为刮目相看。

3月25日,华为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这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最大投资。英国泰晤士论报的权威评称,此举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6月份,华为光网络全球市场份额跨杆似的撇开了朗讯和北电,直逼阿尔卡特。

7月28日,思科华为案的平局,让之前默默无闻的华为以此为跳板,纵身一跃至全球瞩目的视野之内,从而获得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驰骋身份。

8月18日,《IT时代周刊》深入华为总部腹地采访时获悉,近期华为还将与西门子在欧洲有震撼合作。

据接近华为高层的内部人士透露,一直以来为阿尔卡特所独占的巴西最大电信公司Telemar的互联网设备业务,现在已经被华为夺去了60%。

目前,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华为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设备已达到5.3%的市场份额,而在6个月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

不久前,在瑞典铁路公司1000万美元的宽频设备的长期大合同的竞标中,华为力挫国际众敌,独得标主。

同样是不久前,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Etisalat的16000万美元的网络升级业务竞标中,华为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再度“狭路相逢”,并再次以技压群雄而中标。

自《IT时代周刊》“华为国际化调查”截稿之日,华为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全球悄悄布下的据点已达到50多个办事处,海外市场员工3000多人,华为全球的客户已经波及到国内外80多个运营商。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在俄罗斯和巴西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经分别向当地的客户提供成套通信设备。

华为作为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华为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了。”华为海外市场人士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今天的华为以普遍低于国际对手25%的报价、无可比拟的研发能力、以及广泛得令人吃惊的设备供应优势,开始了让国际巨头头痛的国际扩张征程,这个被称为“土狼”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华为已经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

任何一个参观过华为总部的人,都会和我们有一样的印象,这样的公司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受到全球的热切关注。坐落于南国之窗深圳的华为公司从外表看就像大学校园一样,到处是庞大高耸的楼体,斑斓的鲜花装点成片的绿地。随意用一个角度去注视,都能感受到它的恢宏和气魄。丝毫不逊于《IT时代周刊》所见过的其他一流跨国公司的总部。

就餐时间一到,来自楼群各处的年轻员工蜂拥而至,如此壮观的景象和氛围只有在大学城里才能见到,也许人群里那位围着饭堂窗口正为自己的饭盒忙活的普通长者,就是你要找的华为总裁任正非。

中午12点半一过,随意走进办公大楼里一个房间,你都会被吓一大跳。员工们躺在席垫的地板上正享受着午睡的好时光。

这个带席垫在办公室地板上午睡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988年刚创业时的华为。那时,任正非和其他6个伙伴揣着2万元人民币把刚刚诞生的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

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香港进口用户交换机卖给国内的宾馆、企事业单位用作总机。这项生意的利润高且需求大,因为进入门槛低的缘故,很快深圳就冒出了一大堆类似的公司,基于当时供货紧张、及对代理利润迅速下滑的先见性预测,任正非毅然把代理用户交换机赚到的利润投入到用户交换机的自行研发中,冒险押注公司的前途。用后来任正非自己的话说:“华为是由于无知而踏入了信息技术产业。”

1988年正值中国电信市场起飞时期,从铺设固网到架立无线通讯基地台、再到采购网络设备和光纤等,生意一波接一波,机会很好。从低端到中高端,华为如嗜血的鲨鱼,迅速膨胀,每到一处均引起对手的恐慌。

任正非经常引用一个在业界享誉很久的比喻,那就是“山羊为了不被狮子吃掉,必须跑得比狮子快;狮子为了不饿肚子,必须比山羊跑得更快。”所以一开始的华为,就为自己准备了在国内市场是“狮子”和国外市场是“山羊”的双重角色。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双重角色造就的“土狼性格”成就了今日华为的固守和拓展全球化的战略。

1995年,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

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因而令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空前激烈。一方面,国际市场萎缩直接威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国际通信设备巨头在国外出现需求紧缩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把刚起步的中国市场作为其攫取的目标,以此来弥补他们的颓势,这势必给华为等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实际上,在2000年后,国外通信公司已开始用比以前残酷得多的价格竞争来与华为等企业争夺国内地盘。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华为的国际化似乎成了“逼上梁山”的选择。任正非对当时局势的总结是:“我们的队伍太年轻,而且又生长在我们顺利发展的时期,抗风险意识与驾驭危机的能力都较弱,经不起打击……不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

市场,加大投入来巩固和延长我们的先进,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都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我们应在该出击时就出击……我们现在还不十分危险……若3至5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基于这种危机意识,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1994年,华为首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5年10月,华为再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博览会。1996年,华为公司正式开拓国际市场,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199

7、1998年的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业绩亮点,1999年之前,华为基本上维持在“屡战屡败”的阶段,那时候往往只能见到客户,拿到标书,但是投标之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

负责华为国际市场宣传的李杰向《IT时代周刊》介绍说:“那个阶段是很艰苦的,一个人在几个国家来回转悠,但是一直没有单子。第一次中标是在1999年,越南和老挝两国招标是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第一次真正的中标。”这个阶段华为的重心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阶段,任正非已经在寻找华为同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差距。其中华为的交货时间和研发周期是最突出的毛病,都比其他公司的时间长。

这个差距直接表现在数据上,就是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占其总营业额还不到4%。

铸造华为“米姆”

8年来的海外市场一小步一小步的累积前进,铸造了华为强悍坚硬的“米姆”——基因,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国际”华为。

无论是和徐直军还是其他华为人谈华为的国际化历程,话题都绕不开8年前华为的海外“第一单”。1996年,香港和记电信刚获得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移机不改号的业务,限定的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而和记电信在欧洲所能找到提供的设

国内市场大幅度萎缩,华为销售人员为了达成目标,全力冲刺。即使这样,也只完成了220亿元。此时此刻,华为的国际化出路迫在眉睫。如何迅速让海外客户真正接受华为?华为的品牌国际化如何运作?从1999年到2001年,华为的国际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华为离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仍相去甚远,其中一个根源是华为的国际化仍局限于“零打碎敲”的“兜售”,这与真正的品牌运作相比隔着一道长长的“鸿沟”。

没有品牌的销售是艰难的,每一单要想拿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徐直军回忆初入俄罗斯市场的情景,“有一次我们经过多方争取后,终于赢得了一个与俄罗斯软件方面负责人见面的机会。我们向他传递了华为可以做交换机的信息,但是他根本不信。第一句话就说,俄罗斯根本不会用任何新的交换机,所以不可能和华为合作。”

踏平文化的鸿沟

虽然华为的员工在出国之前都会在培训部门接受相关培训,比如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产品等课程。但是那种异地的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宗教和生活习惯给他们带来的是不适应。

那时候他们最困难。他们遇到了在国内没有想象到的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人对中国不了解。

刚从巴西回来的国际营销部的周道平深有感触:“你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甚至以为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呢。有一次我们邀请客户来中国参观,他们出发之前到处找相关书籍,最后决定研读的书是《末代皇帝》!”

由于中国的媒体不发达,对外影响力不大,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是清朝的样子,就是红卫兵到处贴标语的形象。他们还一直怀疑中国人有没有电视看。在华为内部,许多人把《红高粱》称做是对中国形象有负面效

应的影片。尤其是《红高粱》在国外获奖以后,影响很大,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形象就更加思维定势了,他们还以为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红高粱》上是一样的。

从华为中东市场部回来的员工说:“我们有些员工在第一次出去下飞机的时候就遇到很多笑话。在国内我们出飞机场提取自己的行李包都是要经检查的,证明是自己的包裹才可以带走,但是到了国外就不同了。”他们第一次出国,下了飞机取了自己的行李包之后就站到了门口等待检查,安检对此感到莫名其妙,说不需要检查。

“这事虽然不大,但是发人深思,他们认为人们只会拿自己的行李,不可能拿人家的行李,所以就不用检查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一种长期的默契,我们还欠缺很多。”

巨大的文化鸿沟造成了国度之间理解和信任的误区。这种文化之间的不理解使得电信运营商更加不相信中国能生产交换机。

“我们驻扎在那里的员工刚开始工作是很艰难的,他们往往要花费2年的时间来认识中国,然后再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然后还要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的产品,然后才可能答应让我们去参加竞标。”李杰向《IT时代周刊》直陈坦言。

在国外开拓市场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行规,需要逐渐摸索。刚开始华为人接触英国电信(BT)时经常遭到冷遇,因为他们从来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交换机。那时华为甚至连招标的机会都没有。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人终于知道了BT的规矩:要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他们的认证,他们的招标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short list)里的成员。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于是华为申请参加BT的认证。经过两年时间的认证,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华为甚至中国的看法。华为公司的李杰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BT看都不看华为一眼,我们花费了3年时间,经过种种努力,最终进入了BT的短名单之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品牌国际化的含义。”

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把华为的品牌国际化过程分为3个层次:展览造势阶段,全面“外交”阶段和接受“检阅”阶段。

造势国际大舞台

华为有一条内部定律,那就是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每年几乎要参加20多个大型国际展览,每年在参展上的投入至少是一个亿。在《IT时代周刊》记者所搜集到的关于华为国际展的资料中,1999年的埃及电信展、巴西电信展、莫斯科电讯展……2000年的南非电信展、突尼斯电讯展……2001年的美国展、墨西哥展、印度展……华为每到一个新市场,都会把规模盛大的通信展办到那里。

“1996年~2000年,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几十个国际顶级的展览会,一有机会就到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1995年开始,我们到日内瓦去看国际电联ITU的展览会,1999年华为开始参加ITU的展览会,到2003年华为参加ITU展览会的时候,租下的是一个505平方米的展台,成为当时场面最大的厂商展厅之一,给了西方电信运营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印象。”李杰回忆说。

去年年底,阿联酋宣布由华为独家承建3G网络,这是华为甚至是中国厂商全球的第一个WCDMA 3G项目。这个项目一直是华为人引以为豪的,因为这一次他们不是以低价取胜,而是比最低的出价高出一倍,但是客户因为他们优秀的服务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华为。

华为第一个派到阿联酋去的是王家定,他刚到那里的时候,还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只知道客户Etisalat是拥有世界级的先进网络的运营商,并与西方跨国公司拥有多年的合作基础,而他们对华为的了解却很少。

对于自己的技术,华为人也信心不足。当时,华为的3G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与客户的关系基础薄弱,虽然几个项目负责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阿联酋开了实验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局的建设。但是由于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而且没有商用的案例,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了,随后进行与客户的交流效果评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客户给了最低的分数零分。付出的成本已经收不回,以后的机会只有继续争取。

但是,在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跟客户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客户相信自己全力以赴的决心。尽管技术上暂时失利,但客户对他们开始慢慢认可。

在最后的时刻,他们找到了反败为胜的关键:2003年10月有两个展览日内瓦展和海湾Gitex信息展,考虑到市场对运营商业务的重要性,他们决定帮助客户参加展览会进行宣传。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和客户加强联系不但可以促进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加快项目的决策进度。日内瓦展览开展之前,几个华为的销售员为帮助客户搭建展台调试设备,宁愿暂时牺牲自己的展台,展会开的空前成功,客户对华为的做法非常满意,一个展会下来,华为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基本牢固,Etisalat对华为的服务意识感到非常满意。

华为成了值得Etisalat相信甚至依赖的一个品牌。后来在投标中取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刚刚从拉美市场回国的市场部员工,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困难不是如何推销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根本见不到客户。而每个国家盛大的通信展在业内都是极受关注的,华为的展台和很多国际巨头连在一起,而且通常规模比它们更大、布置更细致,展出的也是我们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很多人原本不了解华为,通过这些展览,他首先会在视觉上有一种震撼效应,然后他会关注华为的产品和技术。这其实不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品牌再塑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向广告展览部的肖惠玲提出参看部分海外展览图片,我们拿到一张华为在中东举办会展时的图片,但我们从图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华为人洋溢的自豪感,那是真正由内而外散发的。

新东方丝绸之路

按照华为人的思路,想让客户了解华为,必须先了解中国。2000年华为在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即把全球各地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领着他们到香港、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去参观,“我们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华为和国际品牌相比毫不逊色。”傅军向《IT时代周刊》解释。首先客户从香港飞到北京看中国首都的形象,然后再飞到上海看中国最大的城市,再从上海到深圳看华为公司。办

法虽然不简便,但是诚心还是极大地震撼了客户。一个来自联合酋长国的客户对华为的员工说:“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国是全球第一,我们国家是第二。现在我知道了,美国是第一,中国是第二,我们是第三。”2001年,华为终于将俄罗斯邮电部部长请到深圳。部长对华为赞

不绝口,至此历经6年,华为终于在俄罗斯树立了品牌。

2004年开始,华为在欧洲又开始了一个名为“东方快车”的品牌计划,强调“要让客户看,要进行实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效果更进了一步。傅军透露,2004年下半年,华为打算与一家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对自身品牌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规划,规划打造一个国际主流电信制造商品牌。

细节的华为

一切的宣传只是手段,国际厂商最终仍需考核的是华为的“内功”。李杰回忆说:“英国BT对华为的认证做了2年,我们是去年才进入他们的短名单的。他们来华为考核时,技术并非首先要考虑的,而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环境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华为对客户的交付是predictable(可预测的)和repeatable(可重复的)。”据悉,BT的考核包括华为的合作伙伴的运营和信用考查;华为的供应商资信审核;甚至有一个项目的叫human dignity(人权),包括华为给员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还对华为的供应商为员工提供的条件也予以关注。最终华为在总共5项指标中获得了4个A和一个A-。

华为对国际客户的服务是十分细心的,在华为总部有一处客户服务中心,在会议厅,酒吧的一侧,有铺满厚地毯的小开间,访客很少知其用途,打听之下,才知是专为阿拉伯客户特设的伊斯兰祈祷室,华为人的周到可见一斑。

那次阿尔及利亚的5.8级大地震,谁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除了中国建筑公司建造的楼房之外,其余的都倒塌了。余震达400多次,危险时时发生,西门子等公司为安全起见很早就撤离了阿尔及利亚,但是华为人留了下来,他们利用宝贵的时间躲在帐篷里写标书,并第一个赶到客户那里。一个月后西门子它们回来参加竞争投标。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阿尔及利亚电信人的心偏向并最终选择了华为这个中国公司。

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交通和通讯基本已经瘫痪。历经战争逃亡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对通讯的渴望使得一个手机号码价格飙升到500美元。在炮火停歇的短短28天内,华为神速地完成了移动网络的建设。网络开通的那天,整个伊拉克都沉浸在劫后余生亲友互慰的氛围中。

华为人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中培养出来的生猛性格,以及在市场上摸索多年关系营销的经验使华为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新局面,以至有人揶揄说华为就是这样把一般的产品打进了一流的市场。

直面国际化的困境

一直以来欧美市场对华为而言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自2001年起,华为的国际化面临着两大艰难课题:一是如何进入国际巨头的传统优势地带——欧美市场;二是如何在管理机制上真正实现国际化。

图谋欧罗巴

2001年以前,华为在国际市场一直以“价格杀手”的形象出现。而华为销售人员在国际市场也大多以“土狼”角色出现。

在自家的地盘上,华为要做的是画地为牢,以守为攻,把这个已有的收益市场封闭起来,让敌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守的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

在对手的地盘,华为摇身一变为猛烈进攻型,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以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但面对欧美市场,“土狼”策略面临失效的威胁:欧美市场长期被国际通信巨头垄断,“土狼”策略无法打破进入壁垒,不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赛,公平竞争自然无从谈起。而华为自有“破局之计”:积极寻求与国际通信巨头市场合作,方式包括成立合资公司和共同研发等。

2003年3月,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伊始,华为3Com公司即肩负双重职能:从市场目标上看,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力,合资公司有望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最大程度地抢占企业网络产品市场份额;从市场开拓上看,合资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为3Com全球接近5万家渠道商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OEM产品。

合资对于3Com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对3Com公司来讲,其实更看好华为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了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3Com愿意用1.6亿美元外加技术产品专利授权和中国区的所有资产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的根本原因。而华为将网络部分资产放在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与3Com这样的国际性公司合作,获得与国际电信巨头合资、合作的经验,以进入梦寐以求的欧美主流高端市场。

2003年年底,华为3Com合资公司一系列的新型路由器陆续登场,华为和3Com拿出各自积蓄已久的技术资本,拉开了齐心协力大干一场的架势。

即使在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上,华为也在寻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在日本市场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NEC和三菱公司,我们在欧洲正在谈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华为3Com公司总裁郑树生的言外之意显然是——华为3Com可以给海外非常多的品牌做OEM,3Com公司只是其中之一。

诞生于2004年2月12日的西门子华为TD-SCDMA企业,总投资金额为1亿美元,华为希望通过双方的市场和产品应用层面上的商业联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上,从而为华为国际化助力。

有咨询公司专家认为:“树立品牌是一种牵涉到形象和观念的概念性行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巧妙的市场定位及定价。”

而在树立国际化品牌的途径方面,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是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型的,即通过独立经销商在海

外打折销售中国产品。另一种方法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使用权,然后再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以降低成本。

任正非的看法是,华为的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由此可以看出,华为也在借船出海。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3Com、西门子、NEC、松下、TI、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SUN、IBM能多家公司开展多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合作。与NEC、松下合资成立宇梦公司,与西门子成立了TD-SCDMA合资企业。

为了保证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强调与全球同行在技术、制造和市场开发领域的合作,先后与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朗讯、英特尔、SUN等知名公司展开合作。

华为自己独立研发的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跻身全球的前列,出品的通讯产品都基于自己研发的独立产权产品,所以它的产品思路不易受人掣肘,能够从发端到终端、从单个芯片到通讯网络,全面呼应顾客的需求。

除了采取合作方式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外,华为还干脆将研究所搬到了国外。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均设有华为的海外研究所。

以印度为例,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华为印度研究所的所在地班加罗尔市,可说是世界有名的硅谷,众多著名IT企业都把实验室设立此地。在这里,华为员工能接触到在国内无法真正接触的先进技术。同时,中方员工通过与印度员工的合作,也更能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印度人擅长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而中国员工则擅长系统设计和体系结构。所以,华为的许多项目,都是由华为中方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印度软件开发人员共同承担。一般来说,华为员工外派到印度的时间为半年或一年。回国后,这些技术人员往往能成为华为技术公司软件开发和管理的骨干。这对于华为而言,是一种快速培训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效途径。

借助与诸多跨国公司合作的助力,一系列的对外合资项目,以及全球各地纷纷落成的研发基地,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如愿以偿呢?

2003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思科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成功进军美国市场对华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华为突破了欧美主流运营商的防线,与北电、朗讯等一流设备商同台竞技。如此大胆的华为难免会“遭人眼红”。

虽然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案最终以和解拉上了帷幕。但华为作为矛盾体再次登场的危机并没有随之消隐。“以知识产权作为武器是竞争对手对华为的一种反击方式。”徐直军直言,“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遇到。”

管理

与国际接轨

一位从华为出走的人对华为的评价是:华为不是缺战略,而是决策了错误的战略。重视战略为什么却在战略上频频失误?原因很简单,是管理出了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出了问题。华为的危机也正在于此。

事实上早在1995年12月内部职工的一个会议上,任正非就表达了对华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忧虑。

此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协助起草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已经进入初稿阶段。

1996年的任正非开始把目光指向国际公司管理体系,美国HAY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第一个进驻华为。

1997年年底,任正非先后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

1998年,中国首部公司管理基本法,被业界视为中国企业在实践中探索职业化管理,同时亦作为未来秩序被中国企业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定稿出世。同年,华为成为国家劳动部两个与英国合作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试点企业之一。

就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临近诞生之时,任正非开始拆巨资引进ISC(集成供应链)等供应链和产品开发的相应软件。并聘请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FHG)的质量管理顾问,普华永道(pWC)的财务顾问和KpMG的严格审计,从而建立起“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国际先进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架构也开始有较大的调整。

2000年,由 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仅此一项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达到了数千万美元。

IpD(集成产品开发)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这是IBM历时5年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模式。华为希望穿上IBM的鞋,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这样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等企业的1/3~1/6。

产品开发流程处于企业价值链最上游,这里出现的问题通过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会产生十倍百倍的放大。在分析采购业务系统时,就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本出在产品开发过程。因此,从产品开发这一源头入手,是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解决公司系统性问题的治本之举。华为花巨资引进IpD,就是希望通过变革产品开发模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能够提高产品的赢利能力。

ISC(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ISC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供应链,而是集财务、信息和管理模式于一体,任正非曾经说:“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

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据IBM顾问介绍,华为在重整供应链之前,其管理水平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重整供应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应链,为华为早日成为世界级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结构性重组,按地区横向划分为8个分区,分别设立地区总裁和横向的管理系统,一切按国际标准来运作。

自身的基本功练好之后,华为人积累的经验教训逐渐上升为一种质变。自2001年到目前的第三个阶段,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开始取得突破。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客户预算跟着缩减,也让华为的产品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华为强调产品和其他厂牌的兼容度高,可以直接替换。”

进行中的华为国际化

华为海外即将上市,公司的全方位战略转型,以及全球巨头市场份额的下滑和裁员对策,都预示了华为国际化步伐愈加逼近目标。

华为的一位内部人士这样评价华为:华为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跨过去了,就成为世界级企业,过不去的话就……

据调查,中国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诞生,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灭亡。每十个企业中只会存活下来一个,总起来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任正非深深知道其中的暗穴,在华为内部也多次以生存危机来警醒员工。

虽然去年华为海外市场的业绩不错,增长率达90%,占到了总业务量的30%,而且预计今年国际业务的分量会占据总量的40%。但是,急剧膨胀的国际业务使得华为人明显感觉到管理流程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华为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研发、营销和服务体系。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上一向以价格低廉而著称,据了解,华为的价格比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价格低30%到50%。在被称为电信行业冬天的前两年,华为就是靠着这个优势打开了运营商精打细算的钱夹子。

但是随着中国本土公司向海外拓展,海外人员所占比例逐渐上浮,人员成本也在提高。以前的优势越发消退。目前华为大约有3000多名海外员工,大约每人的补贴是每天4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主要根据员工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而定。比如在欧洲的员工每人每天是40美元,而在中东伊拉克的员工则是每人每天200美元。虽然海外人员的工资还不能同其他跨国公司的当地员工相比,但是这个逐渐扩大的团队已经使任正非感觉到了财务的压力。中国素来以人员工资低而占领国际制造业的市场,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这种优势在逐渐消失。

华为公司自创业以来,就一直在奉扬土狼精神,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内部的激励机制逐渐变化,以前高额的股票红利开始减少,奖金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激情。华为开始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向传统的大型企业转型。华为公司以前的土狼精神开始委靡,曾经在几年前有部分员工因为公司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而辞职。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庞大,公司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于是,公司开始在研发和品牌推广上改善原有的模式。

2001年,华为研发系统开始实施CMM管理,2003年1月经过8个月验证之后,华为印度研究所正式通过CMM五级国际认证,成为极少数取得CMM五级认证的企业之一。华为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取得CMM四级认证。

曾经有位知名的企业家说过:“国门之内无名牌”。

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

华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在发达国家占据要地的高科技行业里,华为的名字还比较陌生。几年的拼抢,从国际市场上传来的却是华为公司品牌效应严重匮乏的回应。

但是事情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2004年的华为正在图谋上市,《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得知,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除华为技术外,华为移动、华为软件、华为投资、华为控股、华为培训学校、华为服务等公司已经或将要成立。剥离之后的“华为技术”将来会在海外上市。届时,华为的国际化品牌知名度将随之迅速提升。

据了解,以上系列公司之一的华为控股已在去年3月成立,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其最新股东构成是:任正非:出资额3500万元,出资比例0.9

教学国际化心得体会
《教学国际化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