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9 07:57:3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杨剑辉

今年我担任初三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 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另外,由于没有晚修等辅导时间,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 有效调整。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 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 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安排学生探究在有高低不平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和罩另一只烧杯后蜡烛火焰的燃烧情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科学知识的魅力。

三、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 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 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二0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推荐第2篇:化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化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本着教育事业即为“生命教育”的信念,在大长陇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一年多来,我努力地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并且尽可能地多听课,多与同组老师交流、学习。这段时间,收获不少,成长许多,但仍有不足之处第一月的教学工作对于每个新教师的角色转换及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大长陇中学,因为在这里每一个领导都很关心新教师的成长,每一个老师都很热心帮助、指导新教师,这一切对于我这一年以来的教学工作及各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学校给新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成长机会,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一些优秀的老教师学习;而学校定期组织的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这些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触颇深,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在结对的听、评课中感到上一节好课,应该作到以下三点:

一、知识把握准确;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态、仪表等有示范作用。而作为一个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我们作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二、充分了解学生;

三、熟悉各种教学策略、技巧;

四、有应对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初中化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化学知识,用化学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形成化学思维的品质。而初中化学教师的功力体现为:

一、流畅性,包括语言的流畅性、过程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问题的流畅性;

二、娴熟性,包括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的把握、对教堂的控制

三、深刻性,要上一堂厚重的课。其次就是在集体备课中的感触:学习交流贵在“实”,集体备课贵在“实”,实行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张扬教师个性,挖掘集体智慧,真正实行“大脑资源共享”。在集体备课中努力做到“四统一”: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

2、取长补短;统一练习、高效轻负。

3、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4、研究和精选习题,合理控制作业负担。在集体备课交流研究教法、学法的经验,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一次活动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撰写课堂教学心得。做好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排查教学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拾遗补缺措施。备好课是教学工作中重要一环,是上好课的前提,每位教师都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探讨最优课堂结构方式,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分时写好教案。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同时要做好记录,在下次备课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前次备课作出简要的小结,备课记录本由备课组长保管,学期中和期末交教务处审阅和存档。集体备课时还必须做到五议: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可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议课后的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教改信息。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做到“五备”;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处地位和教材的内在联系,深化拓宽教材的知识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的与要求,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备学生:老师要考虑学生知识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教材时易出现的问题,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了解、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规律。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教育目的、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 备思想教育:教学过程力争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注意素质能力培养、渗透德育美育教育,针对各学科各章节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恰当的思想教育。备作业:围绕授课内容精选练习题,书上的练习题教师自己要先做一次。

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反对生搬硬套,照章抄袭。不许以课本、资料的评注圈点代替教案。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体现教学全过程,内容一般包括:讲授课题、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实施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验安排、作业布置等基本要素,卷容整洁,格式规范,并注明上课日期,要写详案,杜绝无教案或持旧教案上课现象。提倡写电子教案。每课或每单元结束后,提倡写教学后记,总结本课或单元教学的得失最后是关于教研活动的感触:每次在教研组的评审活动中,我都能从听课评课活动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发现有些课没能很好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对已有经验的再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这是我在教研活动后找到的差距。结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让学生的经验与化学知识融为一体,感受化学学习的内在魅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责任。我们相互勉励,在学校为我们搭设的舞台上,合作探索,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探索适合促进各层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深深地体会到:化学教学已不在是以“传授化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学校从日常教学研究着手,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把学到的心得和自己的感悟写入我的化学教案集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在教研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探讨开放题的解题过程,把各自的解题方法拿出来讨论,确定最佳的解题方案。为学生们讲解最佳的解题方法,我在吸取大家的优势中,注重按一定的顺序、方向去培养学生展开思维,把思维的开放性与有序性结合起来,我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以上就是一年来本人教学工作的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创造的机会中、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及本人自身的努力,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推荐第3篇: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2007/2008学年我们学校九年级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怎样做到健康饮水,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等。这份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们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办学条件实施个性化教学,对教材结构的再构建,体现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新观念。

对新教材理解和处理还应多参加教研活动,特别是区教研室举办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中心活动组老师他们会讲解各单元如何处理比较好,这样可以使我们受到一些启发,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加强了对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历届中考试题,细心研 究考试说明,总结出今年的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同时测试的题型应体现中考题型。

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力求各单元过关,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第一轮复习要以基础为主,侧重双基,抓双基是提高能力的保证。

四、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等自主的活动,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课堂上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

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有关“环境保护”、“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人体缺少某些元素所造成的后果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

五、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要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这一部分的力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学成果如何。所以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学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各种实验技能和能力,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我们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简单分类,可以在课外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可以缓解实验室紧张的实际困难,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实验,强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还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挖掘、变通,改进并升华教材中的实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由于新课程实验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许多实验都是穿叉在每一个课题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所以老师要根据课程

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并设计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习题,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并独立完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以教材中基础实验为立足点,选取与生产、生活、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素材 做背景,拓展创新实验习题。要参考课标中“活动与探究建议” ,根据各主题相关知识内容的需要选择并做好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用花朵汁做指示剂等。要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热、难点问题,增设一些实验。对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考查,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内容,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内容,是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在进行实验教学及实验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设置实验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培养其实践能力。认真研究中考实验知识考点及题型特点,提高实验复习的针对性。

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有些学生就是因为这科的科任老师欣赏他然后他很用功地去念这门学科,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大力地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们要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八、练习和考卷的选择。

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习题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例如去年我们用的素质提升有些题目太难了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让学生去做。搜索一份适合学生的单元试卷也很重要,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中考前的测验我们大多用的是从外校引进的质检试卷,检查复习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化学成绩在中下的学生,他们通过几次的练习之后成绩提高非常快。

九、细心做好培养尖子生工作。

关注尖子生平时的作业和测验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找他们进行补缺补漏,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

十、注重信息交流。

我们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了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还经常上网搜索重要的信息。

十一、科学制定计划。

制定出详细的复习计划是搞好化学复习的前提,有了计划的引导复习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就会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明确复习内容和复习要求。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将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推荐第4篇: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工作 计划

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统考、毕业考、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年本人担任九年级

4、6班(平行班)和9班(A层)的化学教学任务。A层9班共有学生45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1-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根据所教的班级情况,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2-

在教学方面,主要采取分层教学。三个班级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结合不同的辅导材料。一班以形成性练习为基础,作为课后练习的主要材料;课堂练习穿插一定的练习册内容,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二班、五班则以练习册为课后作业的主要内容,而课堂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是辅加基本内容、知识点的练习,将重、难点内容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参照教学情况予以提高。

在教学进度方面,一班教学做到与三班同步,比总体教学进度争取有所提高,为后期总复习预留余地。其他两个班级争取做到与教学进度表一致,与其他班级同步。

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抓住重点、难点内容,作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不同内容,将重点提炼,在一班先进行练习,真对问题,加以提问,然后再作讲解,最后加以提高;其他两个班级主要以讲解、练习、巩固为主。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以实验为主,辅以其他的媒体,作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多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方面,促进互动。

2005--2006年度下学期 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制定人:欧阳铁军

一、课标要求: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2.有计划地复习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复习几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一些实验技能及化学计算技能,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大纲的要求。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本期新课第六章《溶液》,第七章《酸碱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第九章《化学与环境》其中第七章是初中化学的总结与归纳,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予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的概念,使学生对初三化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本期初三面临毕业和升学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学的任务是把初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把学过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将“知识线”织成“知识网”,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或继续升学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去年调查中,学生对化学课反应普遍较好,对学习化学有较大的兴趣,有利于本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潜能生比例偏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不好,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督促不力,使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

-3-

主动性,给教学带来了被动,本期的教学要注意加大督查力度和辅导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和升学。

四、教学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达到学校要求的定时、定人、定内容,主备人有细节资料。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与复习。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归类和掌握。 4.加强化学用语的识记与训练。 5.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6.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教学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过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所以我们要以“三个面向”为政治导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将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的学生状况

本期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112班学生相对基础较好一些,学生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班级学风较为浓厚,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有极强的求知欲,这就为本期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素材,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相对来说,113却是全校里较差的一个班,有的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的是因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导致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这就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于不同这样差距比较大的学生,我们只能因材施教,对寄宿班和普通班做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能轻松适应较园生活,做到真以人为本。

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为新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4-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得学生能在实验中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领会知识的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会去发明创造。

教学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领域内的探索成果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初中化学的教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变化规律,加强学习化学深层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与理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学一行,精一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走进化学世界5小时我们周围的空气6小时自然界的水7小时物质构成的奥秘8小时化学方程式6小时碳和碳和氧化物6小时燃料及其利用5小时复习5小时

-5- -6-

推荐第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清平初级中学 邹炎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了解我校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和物理成绩,可以看出每个班级的优秀人数欠少,学困生较多,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处于及格线左右,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对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这将对化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农村地区,学生缺乏了解信息,了解科技的渠道,学生拿到化学教材,看到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他们感到很新奇,有较强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总体分析

本学期使用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呈现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是在落实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修订的新教材。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新教材不仅重视呈现化学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大量的科学探究素材,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基科学素养;还有大量的图片,直观的展现一些化学知识;通过资料卡片,培养学生的崇尚科学、关注社会热点,树立安全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6、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7、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 1 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8、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教法设想

1、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本学期教师应该重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指导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以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认真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技能的学习。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努力创造真实而又意义的学习情景,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5、多元化评价方式。不光利用纸笔测验,还要重视活动表现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 教学内容

9月2日——9月15日 绪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9月16日——9月30日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0月1日——10月20日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0月21日——11月3日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11月4日——11月17日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1月18日——12月1日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12月2日——12月15日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上册复习测试 12月16日——元月5日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元月6日——元月19日 期末全面复习

2013年9月1日

推荐第6篇: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大全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绪言教学案例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说说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图片素材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章题图 图2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 图4 唐代蜡染屏风 图6 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8 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 图10 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

图1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3 越王勾践青铜剑 图5 战国前期彩漆鸳鸯形盆 图7 纳米铜

图9 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基础材料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案单元测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2课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总复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课件素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课件

课题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件 酒精灯的使用 课件 胆矾的研碎 课件 漏斗的使用 课件 试管夹的使用 课件 液体药品的取用 课件 量筒刻度的读取 用天平称量 课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量筒的使用 课件 酒精灯使用介绍 课件 胶头滴管使用介绍 课件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 课件 用量筒量取10 mL液体 课件 固体药品的取用 水的沸腾 课件视频素材

《“走进化学世界”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用滴管吸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 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走进化学实验室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图片素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章题图 图1-2 胆矾的研碎

图1-4 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图1-6 西方17世纪的化学实验室

图1-8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图1-10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图1-1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图1-14 准备收集气体 图1-16 呼出气体的样品 图1-18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图1-20 化学实验室 图1-22 化学药品柜

图1-24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图1-26 液体的量取 图1-28 酒精灯的使用 图1-30 加热方法

图1-32 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 图1-3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1-1 水的沸腾

图1-3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图1-5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图1-7 中国古代炼丹设备 图1-9 燃着的蜡烛

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图1-13 空气样品 图1-15 收集呼出的气体

图1-17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 图1-19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图1-21 常用化学实验仪器 图1-23 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图1-25 液体的倾倒 图1-27 用滴管取液体 图1-29 酒精灯的灯焰

图1-31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 图1-33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图1-35 试管的洗涤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flash) 课题1 空 气 教学实录 课题2 氧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单元测评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综合测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试卷课件素材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件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件 臭氧空洞 课件

氧气(课件) 空气的组成 课件 白磷燃烧实验 课件 氧气的制取 课件视频素材

《“我们周围的空气”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铁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低温现象:液氮的应用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硫的燃烧

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应用》微课 镁带燃烧 氧气的工业制法 大气污染与防治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图片素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章题图 图2-2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图2-4 空气成分示意图

图2-6 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化工原料、食品充氮防腐等 图2-8 大气污染

图2-10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图2-12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图2-1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图2-16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图2-18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图2-1 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 图2-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5 氧气的用途

图2-7 稀有气体用于飞艇、闪光灯、液氦冷冻机、霓虹灯等

图2-9 空气质量日报

图2-11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

图2-13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图2-15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 图2-17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图2-1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探究实验

用量筒和锥形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哪个蜡烛先灭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再探究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链接科技新闻 让探究有新意 你也能探究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趣味性”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延伸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创新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废输液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收集呼出气体有技巧

对 “验证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思考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的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几种改进方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说课

课题4 《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概述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1)

《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3 《离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学 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2)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案例单元测评

《元素》同步测试 《分子和原子》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检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原子的结构》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奥秘 综合检测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能力提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阶段测评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课件素材《元素》教学课件(第1课时)《元素》教学课件(第2课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

《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 元素 原子构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视频素材

《“物质构成的奥秘”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例题解析

《分子的基本性质》微课图片素材

《化合价之歌》简谱、歌词及说明

图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3-3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图3-5 几种分子的模型

图3-7 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图3-9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图3-11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3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图3-15 张青莲(1908-2006)

图3-17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质量分数) 图3-19 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 图3-21 道尔顿的元素符号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章题图

图3-2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3-8 原子的体积很小

图3-10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图3-12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4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 图3-16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图3-18 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 图3-20 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图3-22 超级市场的商品排列有序探究实验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创新实验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专题复习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疑难解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复习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错例诊断 巧用等化合价法则解题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Ⅱ)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物质构成的奥秘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要点归纳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微观粒子宏观化试题解析

化学式计算中的假设策略 物质构成探秘 期末复习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Ⅰ)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学设计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1课时)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 案 自然界的水知识概述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例与反思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别样的思维,意外的惊喜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2课时)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学习分子原子有妙招 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复习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2)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1)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单元测评

《化学式与化合价》同步测试

《水的净化》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能力提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阶段测评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同步能力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材知识精要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检测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检测题

《水的组成》同步测试

《爱护水资源》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综合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 综合评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拓展运用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单元测试

由“水”而获取的知识与方法 课件素材《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课...《水的组成》教学课件《水的净化》教学课件《爱护水资源》教学课件

《水的组成》电解水微观演示动画 分子和原子(PPT)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件

品红在水中扩散(flash) 电解水视频素材

课题2 水的净化 视频课例 氢气还原氧气铜 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电解水的实验

氢气与空气的融和物达到爆炸范围遇明火发生爆炸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例题视频解析 氢气的性质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图片素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章题图 图4-2 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

图4-4 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 图4-6 喷灌和滴灌

图4-8 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 图4-10 生活用水水费单 图4-12 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 图4-14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图4-16 过滤液体

图4-18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 图4-20 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 图4-22 简易净水器 图4-24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图4-26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4-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图4-3 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

图4-5 我国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人均水量

图4-7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示意图 图4-9 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 图4-11 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4-13 自然界的水 图4-15 过滤器的准备 图4-17 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图4-19 肥皂遇到硬水易起浮渣 图4-21 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 图4-23 氢气的检验 图4-25 电解水实验

图4-27 化学式H2O的意义探究实验

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创新实验

对氢气爆炸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对可燃性气体爆鸣及可燃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由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想到铁架台的改进 自制微型水电解器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专题复习

自然界的水 专题复习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知识点梳理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专题训练 自然界的水 专题演练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自然界的水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件: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课件: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2)单元测评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同步测试

《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综合评估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测试课件素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

课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视频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微课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系列实验

为什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用研钵粉碎固体

胆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图片素材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章题图 图5-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4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图5-6 镁条燃烧 图5-8

图5-10

图5-1 氧化汞受热分解

图5-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5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7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图5-9

图5-11 创新实验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验证量守恒定律 对“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改进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综合型”设计专题复习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让辩论融入化学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二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2课时) 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 教学实录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案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单元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验(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1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检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阶段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2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试(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2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能力提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评估课件素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课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件 二氧化碳说课

二氧化碳思维导图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视频素材

碳的性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泡沫灭火器原理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的可溶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金刚石、石墨和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酸雨对鱼类的危害 酸雨对建筑的危害 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图片素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章题图 图6-2 石墨的结构及用途 图6-4 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 图6-6 单层石墨片 图6-8 古画

图6-10 石墨导电实验

图6-1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 图6-14 倾倒二氧化碳 图6-16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图6-18 二氧化碳的用途 图6-20 全球气候变暖

图6-22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图6-24 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图6-1 金刚石的结构及用途 图6-3 活性炭的用途 图6-5 碳纳米管

图6-7 透明的金刚石薄膜 图6-9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图6-11 生成炭黑的实验

图6-13 检验二氧化碳和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 图6-15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图6-17 干冰

图6-19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图6-21 炭火中一氧化碳的燃烧 图6-23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素材

“碳宝”减小碳足迹

有关二氧化硫实验探究题赏析

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溶解度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拓展探究创新实验

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CO还原CuO的环保型实验设计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 尝试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方法 对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的改进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 一朵奇特的白花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小改进专题复习

碳的化合物复习学案

2009年中考化学探究试题之关键词──二氧化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

2008中考试题汇编──碳和碳的化合物

与地震有关的初中化学中考试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期末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梳理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教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7.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7.2 燃料和热量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说课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检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能力提高 课件素材《燃烧和灭火》课件(第1课...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燃烧与灭火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课件

课件:燃烧与灭火视频素材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粉尘爆炸实验

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碳的性质 燃烧和灭火 燃烧条件的探索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图片素材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章题图 图7-2 古埃及人冶炼示意图 图7-4 火箭升空 图7-6 燃烧条件示意图 图7-8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图7-10 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 图7-12 加油站严禁烟火

图7-14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图7-16 利用燃料燃烧的高温烧制陶瓷 图7-18 煤的形成示意图 图7-20 煤燃烧

图7-22 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 图7-24 石油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图7-26 海上采油 图7-28 池沼里含有沼气 图7-30 化石燃料的用途

图7-32 陆地冻土区可燃冰实物样品 图7-34 工厂排出的烟尘污染空气 图7-36 雕像受到酸雨腐蚀 图7-38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 图7-40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 图7-42 太阳能电池路灯 图7-44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图7-3 烹调食物 图7-5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7 扑救火灾

图7-9 灭火器原理示意图 图7-11 粉尘爆炸实验

图7-13图7-15图7-17图7-19图7-21图7-23图7-25图7-27图7-29图7-31图7-33图7-35图7-37图7-39图7-41图7-43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利用炸药爆破拆除楼房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示意图 原油

灌装液化石油气 煤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甲烷燃烧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燃气燃烧出现黄色火焰 海域可燃冰实物样品 森林受到酸雨破坏

城市拥堵的汽车产生大量尾气 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电示意图风力发电探究实验

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评估创新实验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用厨房用品制简易灭火器

对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典型例题解析

对一道有关探究燃烧条件试题的分析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再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几种改进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对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专题复习

燃烧与灭火 典型中考试题解析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梳理

推荐第7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黑水县中学

朱全

本学期我担任九(

1、

2、3)三个班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每班共有学生52人,为了将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我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来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5%,学习发展生占40%。

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

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

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 .技术 .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

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等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 .技术 .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5 .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 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 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 ---- 理论和概念的淡化 6、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 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验

(3) 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 提供各种信息 ( 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 ) ,使学生开扩思路,利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 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3)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学上课,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听课不少于20节。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

推荐第8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89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90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二周(9.1~9.9)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

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4~12.30):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第十九周(12.31~1.6)第二十周(1.7~1.13):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 机动和期末考试

推荐第9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5年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把化学教学工作搞好,我仔细研读了九年级化学教材,经过一周的接触,我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一、学生学习基础

本学期本人担任九年级化学学科教学工作,九一班共有学生29人,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5%,学习发展生占4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二、学生学习习惯 从整体成绩来看,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学生学习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极个别态度很消极,不求上进。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

四、学生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许多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措施:

一、课堂教学措施

a、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b、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c、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d、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e、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f、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g、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二、完成作业措施:

当天的作业当天交,当天老师改完,第二天为学生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对做错题目进行改正。

三、培优辅差措施:

对于课堂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课让其多做些课外辅导资料,通过做题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耐心为其讲解,争取让其每天有收获,每天有进步。

四、检测效果措施:

①通过平时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②每学完一章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章内容的测试卷,然后通过试卷分析,查漏补缺。

五、作业设置:

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练习册)

周永忠 2015.9.1

推荐第10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上册)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唐继恩(20

12、9)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共有七个章节: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物质构成的奥秘、自然界的水、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连同序言,一共25个课题。

二、学情分析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取得好的成绩。由于是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所以学生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要求教师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三、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 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绪言、一单元1 第二周:一单元

2、3 第三周:一单元3 第四周:二单元

1、2 第五周:国庆假期

第六周:二单元

2、

3、单元小结

第七周:三单元

1、2 第八周:三单元

2、

3、单元小结

第九周:四单元

1、

2、3 第十周:四单元

3、4 第十一周:四单元

4、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五单元

1、2 第十三周:五单元

2、

3、单元小结

第十四周:六单元

1、2 第十五周:六单元

2、3,单元小结

第十六周:七单元

1、2 第十七周:七单元3单元小结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和考试 篇2: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上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九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55人,为了将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我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

化学基本技能基础

知识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 .技术 .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等。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 .技术 .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5 .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 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 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 ---- 理论和概念的淡化 6、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 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验 (3) 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 提供各种信息 ( 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 ) ,使学生开扩思路,利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 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篇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2013.9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3.9

一、指导思想

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学生的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中要以抓基础,教方法,多学多练,为中考全面胜利扫清障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5)精心组织每次单元测验、考试

化学知识的学习也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概念、定义、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需多次的记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每一次的测验,质检等考试中要注意这方面的考察,并让学生们一个个过关。

第11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共有十个教学班,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尖子班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平行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5、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6、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7、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二周(9.1~9.9)

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

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

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4~12.30):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第十九周(12.31~1.6)第二十周(1.7~1.13):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 第二十二周 机动和期末考试

第二十三周 第二十四周 学下册内容

第12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 化学基本技能基础

知识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

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 .技术 .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基本粒子 ----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 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5 .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 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 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 ---- 理论和概念的淡化 6、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

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 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验

(3) 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 提供各种信息 ( 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 ) ,使学生开扩思路,利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 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

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学上课,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听课不少于20节。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周 次 教学内容

1—2 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4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5—6 6—7 8—10 11—12 13—15 16—18 19—20 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燃烧和灭火 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金属和金属材料 溶液 酸和碱 期末复习

第13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九年级化学学科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读书的意识,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共有七单元,充分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排十分重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机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强大的素材空间,也为学生的化学探究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和合理弹性的呈现方式把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比如认识了我们身边的常见物质空气、水、碳和碳和的氧化物等;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分子、原子、元素等等;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些内容的选择都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学会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用语表述有关的化学信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些都体现过程与方法。爱化学,爱祖国,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严谨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五.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学上课,取长补短。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赵吉生

榜式堡中学 2016年9月1日

第14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上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九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55人,为了将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我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化学事实和概念

化学基本技能基础 知识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知识经济显现优势。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等。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 5 .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 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 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 理论和概念的淡化 6、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验 (3 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 提供各种信息( 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 ,使学生开扩思路,利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 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 学上课,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听课不少于 20 节。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周 1 2

3、4

5、

6、7

8、

9、

10、

11、12

13、

14、

15、16

17、

18、

19、次 教学内容 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测试 空气、氧气、制取氧气 单元测试,复习,第一次月考 国庆放假 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复习及第二次月考 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金刚石、石墨和 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复习及第三次月考 燃烧和灭火 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期末复习及第四次月考 4 4 4 4 4 5 4 4 4 4 4 4 教 时 4 5 5 5

第1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式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4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 3 + 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 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 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4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第16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组织教学。

二、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组的建设,集体备课的时间定为星期一的早上,地点是初三办公室,教学进度参照备课组计划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作出更为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从解题速度和强度方面进行要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帮助他们的分,突出练的主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好化学的信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身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绪言

第二周第一单元

第三周第二单元课题

1、

2、3

第四周第二单元课题3单元测试

第五周国庆放假

第六周月考1 第三单元课题1

第七周第三单元课题

2、3

第八周第三单元课题3 单元测试

第九周第四单元课题

1、

2、

3、

第十周第四单元课题4月考2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第五单元课题

1、2

第十三周第五单元课题3

第十四周月考3

第十五周第六单元课题

1、

2、3

第十六周第六单元课题3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第七单元

第十八周第八单元课题

1、2

第十九周第八单元课题3单元测试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一周期末考试

第17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命题主旋律。关注社会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实施有效教学。

二、学生情况简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1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2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总体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五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介绍了身边的化学、化学实验室、物质的变化和物质性质的研究。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及物质的构成。第三单元: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取方法。第四单元:生命之源-水,介绍了水资源、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第五单元:燃料,氢气、碳元素组成的燃料、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及化石燃料。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如通过学习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性质,由宏观的物质引出微观的粒子;又如在介绍氧气时由性质引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由元素引出物质组成的表达式。先通过水的电解让学生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引出化学方程式。因此在上册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3、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初中化学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面向中考追求升学。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能力。

4、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化合价、化学式都写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5、建立目标驱动型学习任务,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层布置学习任务,随机抽查督促,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他们都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6、建立督查的长效机制,力争每堂课利用5分钟时间采取抽题板演、随堂提问、听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抽查并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师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

7、经常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及困难,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更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8、坚持把每堂课都当作公开课精心备课,并做好课后反思,以便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

9、作业及辅导: 作业要适量、规范化,讲评及时,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

10、坚持写教育随笔,记下自己在学困生转化及教育教学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经验。

第18篇: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颜色改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性质 实 例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 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 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 4.a) b)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 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 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4.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物质的加热

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2/3。 2.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b.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七、洗涤仪器

1.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1/2的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2.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5.特殊情况

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八、

九、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几种药品的存放

1.白磷放在水中。

有人说因为有水,所以白磷要放在细口瓶中,这是错误的说法。 2.浓硫酸、浓盐酸用磨口瓶盖严。浓硝酸用棕色磨口瓶盖严。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3.硝酸银溶液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

4.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应密封于干燥容器中,并用橡胶塞密封,不能用玻璃塞。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吸水性,容易潮解。碱能与玻璃反应,使带有玻璃塞的瓶子难以打开。

5.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十、意外事故的处理

1.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十一、留心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考试总有这样一道题:给出几个实验操作的图片,然后辨别正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和2HgO 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定义 特点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能用化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但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

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①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②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③ 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 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③ 用于激光技术;④ 氦气可作冷却剂;⑤ 氙气可作麻醉剂。

六、空气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造成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4.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七、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物质 木炭 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4P+5O2 2P2O5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CO2 硫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 SO2 氢气 ①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2H2+O2 2H2O

铁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铝

镁 铜

3Fe+2O2 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 2Al2O3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2Mg+O2 2MgO 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 2CuO 汞 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 2Hg+O2 2HgO 一氧化碳 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O2 2CO2 甲烷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H4+2O2 CO2+2H2O 蜡烛

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 浊的气体

1.木炭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 CO2 【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硫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把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分别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O2 SO2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3.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六、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3.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气体制取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

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处。

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 2.气体收集装置 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注意事项:

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   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 导气管属于发生装置。把导气管画在收集装置中,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H2O2 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一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2H2↑+O2↑; 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

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性质 联系 区别 备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物质的分类

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 1.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具体操作见“

二、过滤”。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净化方法 静置沉淀 ↓ ↓ 高 过滤 吸附 √ × ×

√ √ ×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 × × 低

净化程度

蒸馏 √ √ √

5.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4.硬水的危害:①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

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③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注意:

①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② 加热前按照图3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③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④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四节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b) c) d)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五节

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a) 可燃性:2H2+O2 2H2O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 b) 还原性:H2+CuO Cu+H2O 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 3.实验室制取氢气  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

 反应物的选择: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 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4.氢气能源的优点:

① 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 热值高,放热多;③ 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 可以再生。 5.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6.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7.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二节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别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 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 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三节

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3.元素的种类

①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

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非金属元素 ≥4(H:1) 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应 =8(He:2)

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4.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5.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6.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7.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8.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 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第四节

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化学式(如H2O)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6.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如P2 O5 → P2O5 7.数字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2H2O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Fe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Fe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8.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 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 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 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注意】列方程时所设未知数不能带有单位。

6) 某元素的质量=某混合物的质量×纯度×某元素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

【例】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注意】① 设这种氮肥的质量是为了使方程有化学意义。

② 纯度是百分数,不能小于0%,也不能大于100%。纯度是未知数时,表示纯度的字母后要跟上百分号。

7) 有一瓶不纯的硝酸铵(NH4NO3)样品,经分析其中的含氮量为37%,则所含杂质可能是:

A.(NH4)2SO4 B.CO(NH2)2

C.NH4Cl

D.NH4HCO3 【分析】解这道题需要三个要素: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指含氮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这里的37%是求出的平均含氮量,是中间数。 接下来算出NH4NO3中的含氮量:35%。由于35%<37%,所以应该是最小数。

然后算出四个候选答案中每个化合物的含氮量,它是最大数,数值应该大于37%。在这里只有CO(NH2)2的含氮量为46.7%,超过了37%,成为最大值。所以最后答案应该是B。

附表1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

氢 H 1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铝 Al 27 铁 Fe 56 氦 He 4 硅 Si 28 铜 Cu 63.5 碳 C 12 磷 P 31 锌 Zn 65 氮 N 氧 O 14 硫 S 32 银 Ag 108 16 氯 Cl 35.5 钡 Ba 137 氟 F 19 氩 Ar 40 铂 Pt 195 氖 Ne 20 钾 K 39 金 Au 197 钠 Na 23 钙 Ca 40 汞 Hg 201 镁 Mg 24 锰 Mn 35 碘 I

127

附表2 一些常见元素、根的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 钾 K +1 K+ 氟 F -1 F- 钠 Na +1 Na+ 氯 Cl -

1、+

1、+

5、+7 Cl- 银 Ag +1 Ag+ 溴 Br -1 Br- 铜 Cu +

1、+2 Cu+、Cu2+ 氮 N -

3、+

2、+

3、+

4、+5 钙 Ca +2 Ca2+ 氧 O -2

镁 Mg +2 Mg2+ 硫 S -

2、+

4、+6 S2- 钡 Ba +2 Ba2+ 锌 Zn +2 Zn2+ 汞 Hg +2 Hg2+ 铁 Fe +2**、+3 磷 P 碳 C

-

3、+

3、+5 +

2、+4

离子符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硅 Si +4

Fe2+、Fe3+ 氢氧根 OH -1 OH- 锰 Mn +

2、+

4、+

6、+7 Mn2+ 硝酸根 NO3 -1 NO3- 铝 Al +3 Al3+ 硫酸根 SO4 -2 SO42- 氢 H +1 H+ 碳酸根 CO3 -2 CO32- 铵根 NH4 +1 NH4+ 磷酸根 PO4 -3 PO43- * 亚铁指化合价为+2的铁元素,亚铜指化合价为+1的铜元素。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设计实验】①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②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③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④ 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并将白磷引燃。

⑤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天平平衡。 【实验结论】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 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白磷。

 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子弹开。  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

 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

二、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①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②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实验结论】m1=m2。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 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

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四、

五、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六、化学反应前后:

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七、 ① ② ③ 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

2、C、CO)

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二节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量的方面:①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32 :

36 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①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 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 化学式书写错误。

 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 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六、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98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 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 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 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 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

第三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二、例题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解: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24.5g。

【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三、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

解:设生成Cu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

【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7.2g)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四、带杂质的计算见第八单元。

五、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 未知数带有单位。

 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1,甚至为0)。 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 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一节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式 颜色 形状 硬度 金刚石 C 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

导电性 导热性 润滑性 熔点 用途

最硬 无 无 无 高 划玻璃、切割金属、钻

最软之一

优良

好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细鳞片状 良好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颜色、状态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 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 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四、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碳的化学性质 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碳具有可燃性: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碳具有还原性: C+2CuO 2Cu+CO2↑ 2Fe2O3+3C 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

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2↑

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八、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2↑中作还原剂。

第二节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 CaO+CO2↑

第三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和H2CO3=H2O+CO2↑ 【注意事项】

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 2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 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2 2CO

2、CO2+C 2CO、C+O2 CO2 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一氧化碳的用途: 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2 2CO2)。 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2O3 2Fe+3CO

2、CO+CuO Cu+CO2)。

八、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 2-大理石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操作】

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

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注意事项】

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 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Cu+O2 2CuO)。 ⑤ 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⑥ 7溶液的目的:① 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 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 【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 【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 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O CO+H2  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

H2+CuO Cu+H2O 和 CO+CuO Cu+CO2

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①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检验方法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主要用途 做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

十、三大还原剂:H

2、C、CO——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十一、三大可燃性气体及燃烧时的火焰颜色:H2(淡蓝色)、CO(蓝色)、CH4(明亮的蓝)

十二、当碳与氧化剂不充分反应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

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像右图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

① 面粉应该是干燥的;

② 气囊的作用: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③ 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可稍长一些,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以防危险。 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通风、严禁烟火。

第二节

燃料和热量

一、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 煤——“工业的粮食”

 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

2、CO、烟尘等。(SO

2、NO2可导致酸雨) 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的物质。(干馏是化学变化)  石油——“工业的血液”

 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分馏是物理变化)

 由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 天然气

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 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 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甲烷燃烧会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 在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好处如下: ① ② ③  可以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提高肥效。

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二、我们对待化石燃料的态度:合理开采、减少使用、综合利用。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部。

【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热;镁条逐渐变小或消失。 【实验结论】镁条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 有些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量,如:可燃物的燃烧;铝、镁等金属和盐酸反应等。 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一些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① 加大空气的量;

②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 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①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 ② 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

① 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 ② 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第三节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 煤燃烧时排放出SO

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实验操作】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见下表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植物叶子或果皮变黄 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镁条或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并且变得粗糙 【实验结论】酸雨呈酸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 酸雨的危害:

① 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 ② ③ ④  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

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酸雨形成的反应原理: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来源:含硫煤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

二、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 酸雨的防治:

①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② 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

③ 改善汽车用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 ④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①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②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 乙醇 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 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 乙醇具有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 乙醇的用途: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重要的化工原料;制成车用乙醇汽油;制造消毒剂;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等。  车用乙醇汽油:车用乙醇汽油是将变形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好处: ① 节省石油资源;

②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③ 促进农业生产。

 氢气:见第三单元  其他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一节

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 金属之最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   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 金属的分类

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 钨——灯丝——熔点高  铬——电镀——硬度大  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 汞——体温计液柱  银——保温瓶内胆  铝——“银粉”、锡箔纸

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 常见的合金: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合金

铜锡合金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铅锡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是含铬、镍的钢,具有抗锈蚀性能。

生铁较脆,钢铁具有韧性。

生铁常制成暖气片。 紫铜是纯铜 熔点低 见下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钛和钛合金的优点:① 熔点高、密度小; ② 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③ 抗腐蚀性能好。

 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含碳量不同。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镁、铝:

 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 2MgO 4Al+3O2=2Al2O3  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 铁、铜  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 Fe3O4 2Cu+O2 2CuO 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酸 → 盐+H2↑  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① 如果有铁、铜元素参加反应,一定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② 反应放热,但是只有镁和酸反应时放热现象明显。

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 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先发生。一个置换反应结束后,另一个置换反应才会发生。如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粒,锌会先和硫酸铜反应,反应完毕后锌才和硫酸亚铁反应。

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Fe+CuSO4=Cu+FeSO4  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 比较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 选用试剂时,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将三种金属排序,然后将排在中间的金属变成盐溶液,或者将排在两边的金属变成盐溶液,这样才能一次性得出结果。

第三节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矿石:工业上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矿石。

常见的矿石及主要成分: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FeS2)、菱铁矿(FeCO3)、铝土矿(Al2O3)、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等。  铁的冶炼

 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    工业——高炉炼铁

设备:高炉(图见书17页)。 原料:铁矿石(赤铁矿或磁铁矿)、焦炭、石灰石、(空气)。 反应原理:C+O2 CO

2、CO2+C 2CO、3CO+Fe2O3 2Fe+3CO2。

 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变为炉渣(CaSiO3)。  产品:生铁(实验室中“炼”出的铁不含碳,而工业生产中炼出的铁含碳)。

 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有关计算 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一般利用该公式及其变形: 。

【例题】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法1】 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设生成的铁的质量为x。

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

答: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 【解法2】 设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x不是纯物质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计算)

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答: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  铁生锈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器材】大试管、试管夹(带铁夹的铁架台)、胶塞、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洁净无锈的铁钉、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等。

【实验过程】取三根洁净无锈的铁钉,一根放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并使铁钉外露一半;一根放在用植物油密封的蒸馏水中;一根放在干燥的空气中,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

【实验现象】第一个试管中的铁钉生锈,而第

二、三个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意事项】

第二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第三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水蒸气。 铁锈很疏松,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 除去铁锈的方法

 物理方法:刀刮、砂纸打磨。

 化学方法:少量、多次地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 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干燥;  擦干后涂一层保护膜(作用:隔绝空气、防水)。具体方法如下:  物理方法——刷漆(油漆或银粉)、涂油  化学方法——电镀其它金属(铬或锌)、烤蓝  制成不锈钢。

 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 ① ② ③ ④ 防止金属的腐蚀;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例如用塑料来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齿轮和汽车外壳等)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降低金属的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 区分溶剂和溶质

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

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

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例如硝酸钾)

 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第二节

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 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硝酸钾:蒸发溶剂结晶法(蒸发溶剂)

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高温溶解、降温、过滤) (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 后两者往往应用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度影响小。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 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 2.固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四要素:

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 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 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上图)

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 P点的的含义是: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  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 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它们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气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第三节

溶质的质量分数  牢记下面的公式:

 使用该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 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应考虑。(计算溶质质量时要考虑溶解度)  溶液的质量包括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  上下的单位要统一。

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16%”的意义: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16份质量的氯化钠。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用固体配制溶液

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 用浓溶液稀释

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 标签一般包括药品的名称(化学式)和浓度。  溶液的稀释计算  稀释的方法:加入溶剂或加入低浓度溶液。  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  关系式

① 加水稀释:浓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② 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混合计算  依据:混合前各溶液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  已知的问题

① 如果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固体带有结晶水(例如硫酸铜晶体),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② 量取液体时,如果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少;如果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多。 ③ 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天平未配平、物码颠倒等情况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

【例题】把2.8g铁片放入2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 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生成H2的质量为z。

① ②

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5%,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7.97%。

【注意事项】

① 铁片放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不是铁,而是氯化亚铁。 ② 不要设“盐酸的质量为x”,因为盐酸是混合物,而溶解到盐酸中的氯化氢才是纯净物。 ③ 在第二题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一节

预备

一、酸碱指示剂

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s

二、干燥剂

1.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2O=Ca(OH)2 3.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浓硫酸

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节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 酸的电离:HCl=H++Cl-,H2SO4=2H++SO42-

二、常见的酸

盐酸(氢氯酸) 硫酸 化学式 HCl H2SO4

形成 H2+Cl2 HCl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酸雨形成的原理) 状态 无色液体、具有酸味、刺激性气味 (浓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 (稀硫酸)无色液体

特点 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 ①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②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③ 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用途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敞口放置的变化 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挥发性) 小(吸水性)

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减

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注意事项 ① 工业生产的盐酸偏黄,是因为含有Fe3 +,可用蒸馏法提纯。

② 打开浓盐酸的瓶塞,会有白雾出现,是因为: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挥发时溶解的氯化氢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的小液滴。 ① 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加快溶解、散热)。

② 如果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导致危险。  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  盐酸、硝酸、醋酸具有挥发性;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所以它们要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

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三、酸的化学性质

酸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在水中都能电离出H+,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能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

1.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酸+活泼金属 → 盐+氢气(置换反应) a) 这里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b) 示例:Fe+2HCl=FeCl2+H2↑ 和 Fe+H2SO4=FeSO4+H2↑

【现象】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Fe2+的盐溶液呈浅绿色)。 3.酸+金属氧化物 → 盐+水(复分解反应)

a) 金属氧化物可以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因为生成物有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所以反应一定发生。

b) 示例1:Fe2O3+6HCl=2FeCl3+3H2O 和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Fe3+的盐溶液呈黄色)。 c) 示例2:CuO+2HCl=CuCl2+H2O 和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Cu2+的盐溶液呈蓝色) 4.酸+碱 → 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酸+盐 → 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

a) 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新酸是碳酸; ② 如果新酸不是碳酸,新盐必须是沉淀。

b) 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c) 除硫酸钡以外的钡盐都能与硫酸反应:BaCl2+H2SO4=BaSO4↓+ 2HCl(注意:HCl是稀盐酸,不写↑)

d) 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AgNO3+HCl=HNO3+AgCl↓

第三节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

碱: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 四大强碱都可以溶于水,但弱碱不能溶于水。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液体。  在初中化学范围内,只有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 氨水的电离是NH3•H2O=NH4++ OH-,所以氨水也是碱。

 钾、钠、钙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Ca(OH)2

二、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氢氧化钙(消石灰、熟石灰) 化学式 NaOH Ca(OH)2 工业制法 Na2CO3+Ca(OH)2=2NaOH+CaCO3↓ CaCO3 CaO+H2O=Ca(OH)2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特点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而潮解。 微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不明显。 用途 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行业(除玻璃方面外,用途与纯碱类似)。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所以可以除油污。 漂白粉、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和河流、配制波尔多液

在实验室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  酸、碱包括其溶液都要密封。

 澄清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  氢氧化钠必须密封有两个原因:① 吸水性;②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碱溶液(四大强碱的溶液、氨水)能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由于弱碱不溶于水,所以弱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 → 盐+水(复分解反应)

a) 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碱是四大强碱; ② 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b) 根据条件我们可以写出十二个化学方程式,但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石灰墙“出汗”)

CaO+CO2↑,

3.碱+酸 → 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在碱的通性中,弱碱只有该性质。

4.碱+盐 → 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a) 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反应物能溶于水(包括氢氧化钙,不包括其他微溶于水的物质); ② 新碱是氨水; ③ 若新碱不是氨水,新碱和新盐中至少有一个沉淀。 b) 铵盐一定能与四大强碱反应。 c) 新碱是沉淀:

蓝色沉淀 – 2NaOH+CuSO4=Na2SO4+Cu(OH)2↓ 红褐色沉淀 – 3NaOH+FeCl3=3NaCl+Fe(OH)3↓ 白色沉淀 – 2NaOH+MgSO4=Na2SO4+Mg(OH)2↓ d) 新盐是沉淀:

Ba(OH)2+Na2SO4=BaSO4↓+ 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e) 蓝白沉淀:Ba(OH)2+CuSO4=BaSO4↓+ Cu(OH)2↓

f) 红白沉淀:3Ba(OH)2+Fe2(SO4)3=3BaSO4↓+ 2Fe(OH)3↓ g) 波尔多液(注:波尔多液不是溶液):Ca(OH)2+CuSO4=CaSO4+Cu(OH)2↓

弱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水。如Cu(OH)2 CuO+H2O。 但需要注意的是,强碱没有该性质,该性质不属于碱的通性。

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

1.氢氧化钠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证明方法:

a) 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OH+HCl=NaCl+H2O 和 Na2CO3+2HCl=2NaCl+H2O+CO2↑

b) 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2CO3+Ca(OH)2=2NaOH+CaCO3↓

c) 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2.氢氧化钙变质

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3.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

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1.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2.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或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第四节

中和反应 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配平时要注意H2O的化学计量数。如:2NaOH+H2SO4=Na2SO4+2H2O  强酸和强碱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沉淀、气泡、不溶物溶解消失、溶液颜色变化),所以为了观察反应是否发生,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 如NaOH+HCl=NaCl+H2O,反应的时候要进行以下操作: ①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②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③ 用滴管慢慢地滴入稀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容器是试管,就直接振荡); ④ 溶液由红色刚刚褪成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注意是先加碱溶液,再加指示剂,然后才加酸)  做上述实验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忘加酚酞,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溶液,发现酚酞不变色,会有两种情况: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酸过量。这时加入碳酸钙固体,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酸过量;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 虽然不能用酚酞溶液鉴别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但借助一种碱溶液,就能将酸性和中性溶液区分出来。  在所有的复分解反应中,中和反应优先发生,并且反应可以瞬时完成。  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反应。

 中和反应的应用 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在缺少熟石灰的情况下,用生石灰也可以)。

 熟石灰改良酸性河流(处理硫酸厂的污水:H2SO4+Ca(OH)2=CaSO4+2H2O)。 铁粉、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改良酸性河流,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 碳酸水改良碱性土壤。

 用含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

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 小苏打、墨鱼骨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 被蚊虫叮咬时涂含氨水(或者是牙膏、肥皂水)的药物。

 中和反应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一样,是特征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第五节

酸碱度

 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如下图所示: 

绿

酸性增强(由H+控制酸性)

7

碱性增强(由OH-控制碱性)

0

14  酸性溶液的pH 7。

 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

溶液中H+或OH-的浓度改变,则pH会相应改变。  一杯pH为5.6的溶液,怎样增大它的pH值? 物理方法:加水稀释。

化学方法:加入锌粒、氧化铜、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等物质(因为pH小于5.6,溶液呈酸性,所以要考虑酸的通性)。  加水稀释只能使酸性或碱性溶液的pH无限靠近7,但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 测定pH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pH试纸。

pH试纸的使用步骤: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将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使用pH试纸时的注意事项:  不能把pH试纸浸在待测液体中。  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

 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  在做习题时,使用pH试纸和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同一种方法。  常见物质的pH值: 1 2 3 厕所清 4 5 6

10 11 12 13 洁剂 柠檬 醋 苹果 橘子 酱油 西瓜 牛奶 鸡蛋清 牙膏

肥皂 草木灰水 厨房清 洁剂

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 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 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CO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第十一单元

化肥 第一节

常见的盐

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 几种常见的盐 物质 俗称 氯化钠 食盐 物理性质 用途

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

① 作调味品,腌制咸菜;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② 作防腐剂;

③ 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还会使土壤盐碱化) ④ 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⑤ 制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 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Na2CO3与NaOH用途很相似,但玻璃是个例外)

碳酸钙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建筑材料、补钙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主要成分 碳酸氢钠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发酵粉不是碳酸钠,但没有碳酸氢钠时可用碳酸钠代替)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NaHCO3+HCl=NaCl+H2O+CO2↑,胃溃疡者禁用) 备注 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能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就是碳酸氢钠,否则是碳酸钠。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食用!  消毒用盐

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

粗盐提纯 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仪器 溶解 烧杯、玻璃棒 过滤 蒸发 溅 回收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引流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玻璃棒 转移固体的工具

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

盐的化学性质 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第四节

酸、碱、盐的溶解性(室温)  酸:大多数都可溶。 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 下面是化学课本中《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一般情况下,掌握上面的信息就足够了。

OH- NO3- Cl- SO42- CO32-H+ NH4+ 溶、挥 溶 溶 溶 溶 K+ 溶 溶 溶 溶 溶 Na+ 溶 溶 溶 溶 溶 Ba2+ Ca2+ Mg2+ Al3+ Mn2+ Zn2+ Fe2+ Fe3+ Cu2+

第五节

化学肥料 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

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 氮肥

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的表现:叶黄)  常用氮肥 名称 化学式 含氮量 使用注意事项

46.7%

NH4HCO3

17.7%

易分解,施用时深埋 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尿素 CO(NH2)2 碳酸氢铵(碳铵) 溶 溶 溶 不 不 微 溶 溶 微 不 不 溶 溶 溶 微 不 溶 溶 溶 - 不 溶 溶 溶 不 不 不 不 不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不 不 - -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Ag+ - 溶 不 微 不

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

硝酸铵(硝铵) NH4NO3 35% 易爆,结块不可用铁锤砸

硫酸铵(硫铵) (NH4)2SO4 21.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氯化铵 NH4Cl 26.2%

氨水 NH3•H2O 加水稀释后施用

硝酸钠 NaNO3

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 铵根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取样,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NH4NO3+NaOH=NaNO3+NH3↑+H2O 如果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加热。

方法二: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 氮肥的简易鉴别

1) 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区别。 2) 对于剩下的氮肥,首先加碱研磨,没有气味的是尿素。 3) 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铵。

4) 接下来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铵,否则是硝酸铵。 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 钾肥 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的表现:叶尖发黄)  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 农村最常用的钾肥是草木灰。  磷肥

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 常用磷肥:磷矿粉(磷酸钙)、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 过磷酸钙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  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5。 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 土壤污染:产生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 大气污染:产生一氧化二氮、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 水体污染: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现象。  长期使用硫酸钾、硫酸铵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 对待化肥的态度: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  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氮肥 钾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加水 磷肥

灰白色粉末

全部溶于水 大多数不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有气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气味放出

 初中需要掌握的唯一一种农药就是波尔多液,农药也需要合理施用。

第六节

计算题 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题】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求化肥纯度:

【例题】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第一节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前四者是有机物,而无机盐和水是无机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2.蛋白质  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 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 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 人体蛋白质代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 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 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亚铁离子)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 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 化学:强酸、强碱、重金属盐(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有机物(甲醛、酒精)等

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 蛋白质的检验: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  作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60%~70%来自糖类)。  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 常见的糖

 淀粉: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糖原贮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 蔗糖: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4.油脂

 分类: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 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 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  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内脏。

5.维生素  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 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 缺维生素A会引发夜盲症;缺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症。 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 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 钙  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结石、骨骼变粗  缺钙的表现:(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 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 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 钠和钾

 Na+:存在于细胞外液,人体内含钠80~120g。  K+: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 必需元素(20多种) 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 即使是必需元素,也要合理摄入。

元素 铁 锌 硒 碘 对人体的作用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氟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第三节

有机合成材料 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属于无机化合物。

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乙醇(俗名:酒精)、乙酸(俗名:醋酸)、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碳环。 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如甲烷、乙醇、乙酸、葡萄糖)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等)  含碳、氢(含碳、氢、氧)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不充分燃烧时,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 有机合成材料  有机高分子材料 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气味。

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酚醛塑料(电木)、脲醛塑料(电玉) 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 危害:

① 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 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 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 解决途径:

①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 ③ ④ 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 我们要控制使用保鲜膜。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单质 氢气 氖气 硫 S H2 氦气 氯气 He 氧气

O2 氮气

N2 碳(石墨、金刚石) C Ne 钠 Na 硅 Si 铝 Al 镁 Mg Cl2 钾 K

氩气

Ar 红磷、白磷 P 钛 Ti 铁 Fe 铜 Cu 锌 Zn 汞 Hg 氪气 Kr 银 Ag 镉 Cd 锡 Sn 铅 Pb 氙气 Xe 钡 Ba 铂 Pt 金 Au 钙 Ca 硒 Se 碘 I2 臭氧 O3

化合物 氧化物

水 H2O 过氧化氢 H2O2 一氧化氮 NO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NO2 氧化钠 Na2O 氧化镁 MgO

SO2 氧化铝 Al2O3 二氧化硅 SiO2 五氧化二磷 P2O5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SO3 二氧化氯 ClO2 氧化钙 CaO 二氧化锰 MnO2 氧化亚铁 FeO 氧化铁 Fe2O3 四氧化三铁 Fe3O4 氧化铜 CuO 氧化银 Ag2O 氧化汞 HgO 一氧化二氮 N2O

酸 硝酸 碳酸

碱 氨水 HNO3 盐酸 HCl 硫酸 H2SO4 亚硫酸 H2SO3 H2CO3 氢氟酸 HF 氢硫酸 H2S 乙酸(醋酸) CH3COOH NH3•H2O 氢氧化钾 KOH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氧

化化

钡铜 Ba(OH)2 氢氧化钙 Ca(OH)2 氢氧化镁

Cu(OH)2 氢氧化铁 Fe(OH)3

Mg(OH)2氢氧化铝

Al(OH)3 氢 盐

NO3- Cl- SO42- CO32- NH4+ NH4NO3 硝酸铵 NH4Cl 氯化铵 (NH4)2SO4 硫酸铵 (NH4)2CO3 碳酸铵 K+ KNO3 硝酸钾 KCl 氯化钾 K2SO4 硫酸钾 K2CO3 碳酸钾 Na+ NaNO3 硝酸钠 NaCl 氯化钠 Na2SO4 硫酸钠 Na2CO3 碳酸钠 Ba2+ Ba(NO3)2 硝酸钡 BaCl2 氯化钡 BaSO4 硫酸钡 BaCO3 碳酸钡 Ca2+ Ca(NO3)2 硝酸钙 CaCl2 氯化钙 CaSO4 硫酸钙 CaCO3 碳酸钙

第19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要求,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宗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教材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空气、水、以及碳等知识着手,学习了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并有计划的将一些基本概念穿插在里面,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教材还在课题中插入了化学与能源、环境

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树立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化学实验不在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上册内容分为:绪言和七个单元

一、绪言

1、设疑:为什么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引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2、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具体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

3化学的发展史,例举了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成就,通过插图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化学的重要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4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化学

学习的特点。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通过生活中两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总结出化学探究学习的特点及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思路。

3走进化学实验室认识化学仪器,了解药品取用规则,练习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三、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即氧气(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的开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纯净物物、混合物,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2通过空气的重要性和空气污染的危害,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关水的内容具体体现化学与社会、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五、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六、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开始引入对反应的定量研究。所学原理、技能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各种规律的基础。

七、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体制取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该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

八、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学科性知识点不多,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

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进度安排

*****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

一、指导思想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进行新课改的探讨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

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288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297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B.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C.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D.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A.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D.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B.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C.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D.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E.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F.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

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

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三)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进行新课改的探讨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化学教学工作,两个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其中九二班学生基础较好些,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这样的学生人数

较少。九一班学生纪律较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基础薄弱。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差不多,是平行班。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有在学,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怎么学习,并且人数还不少。可以说,班风不错,学风不是很好,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其中一个特点是难度较低,知识点较多,难点分散,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学生比较容易自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入,学生易于理解,并且学习兴趣也比较容易提高。教材广泛收集了大家熟悉的生活素材、精美的图片,使教材情景交融,有趣生动,还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

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四、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内容的各章节知识点。

2、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6、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题的各种技巧。

五、方法措施

1、利用生活素材,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精美的图片,科学的资料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

3、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注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20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九(2)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九(1)、(3)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四、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

2 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9.1—9.4)绪言

第二周(9.5--9.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2--9.18):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9--9.25):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五周(9.26--10.2):国庆放假

第六周(10.3--10.9):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10--10.16):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7--10.23):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4--10.30):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31--11.6):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11.7--11.13):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11.14--11.20):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21--11.27):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8--12.4):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5--12.1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2--12.18):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9--12.25):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6--2011.1.1):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第十九周(1.1--1.8):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1.9--1.15):期末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