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4 07:46:1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陈春梅

作者单位:莲花县坊楼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日渐流行与传播,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生能力,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育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在学校教育中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勇于创新的外语人才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运用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不断地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主动地学习。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课件,使学习都能进行独立

1 的网络学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自制并放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主要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地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寻找答案,通过网络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如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与归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体作用,懂得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去学,有问题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还把大量的口语交际情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画面提供情景,学口语、用口语,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情景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愉快地交际中,克服了小学生口语能力低、弱的恐惧心理,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去听说交际,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充满自信地与人交谈。

二、展示课堂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学生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能系统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得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 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运用这一技术,形成了程序性教学,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此过程中,除了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

11、

12、

2

13、

14、15这五个数字时,就把这些数字根据它们的读音规律让学生进行归类,然后利用我们前面几节课所学的0—10以内的数及句型What\'s …and…? 围绕一个数字,四人一组讨论,说一说这个数字可以由哪些数字组成。同一个数字有了这么多精彩的答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同时,画面上出现大量的组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想方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捕捉满足与欢乐。给予他们信任与勉励的目光,克服少数后进生的自卑感,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不断探索中迸发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渗透语言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他们脑子里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将枯燥字母的\"形\"用生动的画面显示出来、将抽象的语言材料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领会语言知识,让他们的语言与思维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更加具有立体性。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策略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们设计屏幕上出现各种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视听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眼耳口鼻手体脑并用。多种器官的参与不仅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还能使他们的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想象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调节智能得到发展。动,主要指学生活动,在动中学,在动中练,在动中用,在用中感受与体验语言,习得语言。静,主要指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思考、阅读和习作,或构想

3 某一活动所需的语言,或反思活动任务,使行为形成与认知深化有机结合。动静结合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和生生互动与教师教授及引导的有机结合过程,以达到优化学习过程之目的。

2、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快黑板,很难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无法向学生演示的情景,这个时候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本来散在的、游离的信息因素,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作用下,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比如“G”的书写顺序,在课件中一笔一笔地书写,还伴有电脑中好听的提醒:“注意喽,背要弯弯的,像老公公呢!”比如单词出现在一个个气球上,学生会读一个,气球就会慢慢飞扬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如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传统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完全替代传统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粉笔与黑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他的最佳效果。

3、享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英语教学是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学生仅靠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得语言,所以形式

4 多样的课堂激励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性兴趣的保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送一段音乐”(如:Good ! Excellent!Well done!You are Ok!Wonderful!Baby,baby,clever!and so on .),“送模拟礼物”(Stars / flowers / stickers ),“大拇指行动”(Give the pupils big hands,and they will feel very happy and like to study more and more!!)。激励时要注意个人,有要关注小组,以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

四、运用多媒体,开放学习环境

1、课内创设视频情景

课文实地场景形象鲜明、清晰、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首先产生感性的认识,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shopping”前,我们可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商业街”。大屏幕出现热闹的街市,还有轻快的热闹的音乐,用水果、玩具、服装等模拟摆设成“水果店”、“文具店”、“服装店”等。安排学生三三两两分散在“店”里。大屏幕上形形色色的物、景的刺激,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迫切了解学习内容的冲动。逼真的模拟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感知,为其学好“shopping”用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外营造语音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校园内设立“音乐铃声”,每一节课上下课都是一段好听的简单的英语歌曲。每天晚上睡觉前,播放长长的三十分钟的英语交际对话,让学生伴随着英语的对话中甜甜入睡。这些都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交流水平的好方法。还有学校做早操,也是在

5 广播里播入英语口令,当学生们走进操场时,就必须听英语口令,提供这样有利的学习条件和交往环境,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校还经常组织英语沙龙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校外参与网络学习

目前我国校园网还有家庭教育网络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深感到,必须更新学习观念,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学生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有语音聊天中的跟外国小朋友直接对话,有异国风景的欣赏图片,有外国人的生活情景……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布置这样的任务,例如让学生在回去后用英语打招呼,上网学习简单的英语交际对话,可能的话参加英语聊天室。总之,要激励学生积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有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观点,更新的思维去看待英语教学。开放我们的课堂,拓展我们的教学思维,让英语教学有一个全新、更高的层次,让每位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英语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2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3

4、张中华《网络环境下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小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让猪八戒取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的拿了3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猪八戒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教学课件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也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教师打开“**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级中学

马永胜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有快捷、方便、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初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重要。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激发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就可以使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观看到事实情景再现,通过视频、动画、声音和图片,让学生再次有重点地观察事实的发展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上初二物理的《序论》时,将天宫一号发射、月球及火星探测的三维动画,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产生蘑菇云等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已变成了现实,短短几十分钟,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如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的大千世界中,生动而又自然地了解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并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上《运动的描述》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一把把它抓了过来”画外音:“飞行员抓到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感

觉非常诧异,在学生惊奇之余,教师提出:“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非常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再用电影《闪闪红星》里竹排在江中漂流的优美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来说,那就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费时、费力,学生感觉知识抽象难懂,学习时枯燥乏味,对学习物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小,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少;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复习课时,由于需要把所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学生听得多,实际动手得少。为赶时间,老师讲得口干舌操,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就可以发挥多媒休技术的优势,把大量的文字描述、资料、图片、试题等制作PPT,通过PPT的利用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在上《力》一节时,为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播放视频“足球运动员开角球,把球踢到球门前,队友冲上前去,用头将球顶向球门,被守门员鱼跃接住。”这一过程的视频片段,让学

生客观地分析在踢球、顶球和接球时,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生动形象的事例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口头表述时间,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

在讲《重力》内容时,可以制作一组PPT,通过演示苹果从树上落下,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人从地面上跳起来又落回地面等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抓准时机,根据幻灯片现象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向下落,而不往天上飞?人为什么会落回地面?接下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东西把跳起来的人拽下来的呢?是什么力量使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最后,依据幻灯片解释疑问:这些现象都和地球有关,是地球在吸引这些物体,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虽然只用了一组幻灯片,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引导、点拨,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增大了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一些实验的可视性差,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磁现象中的磁感线,热现象中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以及长度的测量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可见度,来提高教学效果。如物理课中磁感线的教学,教师演示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要采取拿着实验让学生看或让学生到前面讲台上来看的方法,这样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如果适时的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放大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

在光学《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这节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是先演示一个或两个点再让学生做实验,为了让学生能观察物距和像距以及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学生先在光具座上做这几个点的实验,然后连续移动物体和光屏,使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不是同步的,所以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又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完不成实验,影响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进行“模拟”教学,效果及佳,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介绍电流的形成时,可制作电脑动画软件,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抽象的理论得以鲜明的感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实现教和学的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以学生的猜测、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的物理实验中,它能将抽象化为直观,把模糊变为清晰,变静为动,化难为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

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也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盲目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抛弃学生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变相“满堂灌”,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潍坊市电教馆

刘德超 (2004年4 月

讲稿)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

结论:

1、只能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

2、多媒体投影是教的辅助手段

3、是现在乃至将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有教就有学,有学可以无教)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择的课题内容不能发挥多媒体投影教学的优势

2、代替其它常规媒体(板书、实验、投影器、录音、录像等)

3、课件质量不高

(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技术性、艺术性) 结果:提高了教学成本,却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三)今后应用建议

1、认真选择课题

在备课时,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反复比较,选择使用多媒体投影教学效果好的课题,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精心设计课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并呈现出来。

3、尽量采用成品课件

对成品课件采取“一引、二用、三改”的使用原则,减轻教师的负担。

“引”――引进;购买、交流、网上下载(包括小工具、小软件)等多种渠道。

“用”――使用;引进后必须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体会和鉴别。不能以任何理由束之高阁。

“改”――改进;使用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完善,成为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

4、支持并服务于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应包含:网络环境、课堂环境和人际环境。 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教学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课堂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空间。师生集于一室,继承了传统课堂的特点:易于交流、调控 1 和互动。

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改变传统课堂的主要向老师学习的方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了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使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结论:

1、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学生: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媒体: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2、改变教学的进程结构

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从单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单纯重视一般要求转变为重视个性发展。

3、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网络课件的质量和教师主导(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

4、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学校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用于网络课堂教学的网络资源非常缺乏。

2、多媒体投影教学网上搬家,造成浪费。

3、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自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4、教师对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调控不得法,驾驭不了课堂。

5、许多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而无网络课堂教学平台。

结论:目前许多学校网络课堂教学表现出“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

(三)今后应用建议

1、必须安装能够满足网络课堂教学需要的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应依据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教学过程。

2、下大力气解决网络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主要靠自制、协作和交流。

主要设计制作针对一节、一章或某一专题的网络“小池塘”。 形式:课件、网页、专题网站。

结构:模块结构、菜单结构、层结构、网结构。 设计制作网络课件要注意的问题:

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和处理设计制作中的一切问题。

使用多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学习内容都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利用超链接技术体现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翻屏或翻页。

利用网络特性,设计有效的交互活动;包括网上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反馈评价形式要多样、反馈评价的出现要适时、恰当;

提示说明或导航要清晰、恰当、要有层次。

3、教师要设计好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即教学环节、节奏、时间安排等。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

2 调控的方法是针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适时在网上发布教学信息和资源,依情修订学习内容、学习指导,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进行答疑、发布练习和评价等。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控制学生学习时间来实现的,规定具体的学习时间以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的有序进行。

5、教师要在网络课堂教法上创新。

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创建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网络课堂教学法举例

一、指导自学法

此法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适用于初步接触网络的低年级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导入课题

2、提出目标要求

3、指导上网学习

4、检查自学效果

5、网上巩固迁移

课例一

《鱼》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语文》

课例三

《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语文》

二、自学讨论法

此法通过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然后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适用于有一定网上自学能力的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引入

2、自主学习

3、协商讨论

4、巩固迁移

课例一

《鲸》 小学《语文》

课例二

《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

三、引导探究法

此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基本步骤:

1、提出疑惑事件

2、确认研究对象及条件

3、收集资料验证因果关系

4、组织和形成解释

5、分析研究过程

6、应用研究成果

课例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初中《几何》 课例二 《死海不死》 初中《语文》

3

四、置疑发现法

此法是让学生在网上创设的情境中去观察发现新知识,验证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

2、研究发现新知识

3、验证新知识

4、应用新知识

课例一 《平面构成——特异》 小学《美术》

课例二 《勾股定理》 初中《几何》

五、设问解疑法

此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寻求答案,再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上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探究解决

3、交流讨论解疑排难

4、总结升华拓展迁移

课例一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小学《语文》

课例二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课例三 《无限宇宙》小学《自然》

课例四 《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

六、任务驱动法

此法主要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任务完成了学习目标也随之达到了,是增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好方法。

基本步骤:

1、提出任务

2、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3、交流学习收获

4、展示任务完成结果

课例一

《制作墙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

课例二

《黄山奇石》 小学《语文》

课例三

《网上游天下》 初中《地理》

七、问题解决法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经验中提出问题,并基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问题的求解。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明了学生的经验状况;

2、从经验中把握问题;

3、获取(或联想)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4、给出解决问题的引导和提示,正确地展开问题解决的过程;

5、总结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课例一 《太阳》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十进制计数法》 小学《数学》

课例三 《太阳系》 小学《自然》

八、协作研究法

此法的核心是让一组学生“共同”去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去完成各自对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步骤:

1、明确任务

2、小组计划

3、协作研究

4、成果汇总

5、最终评价

课例一

《文化》 高中《政治》

课例二

《地震》 小学《自然》

课例三

《我看明末农民战争》 初中《历史》

课例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初中《地理》

九、资料归纳法

此法主要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资料中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找到规律,形成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基本步骤:

1、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2、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应用结论

课例一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学《语文》

课例二 《年月日》 小学《数学》

十、概念获得法

此法主要借助网上的大量资料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并应用概念去研究解决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呈现资料和概念确认

2、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

3、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课例一 《三角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

十一、加工记忆法

此法主要利用网络提供多种情境,遵循记忆规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提供识记材料

2、建立联系

3、扩展感觉表象

4、练习回忆

课例一 《At the Zoo》 小学《英语》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编制的组织方法 统一研究规划,分工协作开发,共享平台应用,综合进行评价,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 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领导、教师、技术人员、教育专家相结合

(二)应用范围广

不仅课内能用,课外也能用 不仅教师能用,学生也能用 不仅校内能用,校外也能用

网络化课堂教学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

2、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4、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按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5、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生分析,把学生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认知工具:情景创设与探究工具;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发现和探索工具;交流讨论工具;知识建构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如:

提供真实活动的复杂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与实际)。

­提供社会协商作为学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协商过程获得别的方式不能获得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供多种获得信息的技术渠道,帮助学生从多重角度进行探究学习; ¯培养反思能力或对自己的思维与学习的认识; °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其中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决定他们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实现这些需要的方式。

(一) 围绕学生学习主题,进行阶段(或单元)教学

设计,尽量建造主动、自主的学习空间

(二)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式的学习

(三) 提高师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

表达信息”的能力

(四) 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

(五) 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逐渐建立一个相关的

概念体系框架

(六) 让学生处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学会未来社会

需要的技术,首先是学习技术

1、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类型统合起来,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氛围。

(1)学科课程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正规教学内容,有严谨的系统性、结构性、计划性,有明确的考试/测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类课程是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渠道。让信息技术进课堂指的主要就是这类课程,使这类课程内容信息化、方法/方式信息化。

(2)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活动项目为引导,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开发的系列学习内容或学习形式。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的可能有:网页制作、写作园地、网络论坛、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校园电视台、校园信息周报、信息学奥林匹克等。

(3)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等。

7

6、建立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重视评价学生的信息作品(调查报告、网页制作、电子灯片、电子报表、数据库、语义网络/概念地图),评价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个体学习、专家咨询、小组协作等等),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态度/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情况等等。

一、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研究型学习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资源型学习

Resource-based learning 协作学习

Collaboratory-based learning 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虚拟学习

Virtual learning

研究型学习

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

资源型学习

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结对共享等团体活动。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进行协作性学习活动。

网络探究学习

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出研究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由5个教学步骤构成: 研究任务介绍; 探究步骤; 介绍网络资源; 学生活动; 结论。 虚拟学习

虚拟学习是指在因特网上的类似传统教室里学习活动,目前已有许多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在因特网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如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联合举办的全球水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文数学教学等。

推荐第5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青城子镇 中心小学

卢兵兵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景,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英语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技术,实现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备课方面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

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 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启发学生、引导思考、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

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

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充分了解所教课程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英汉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旧的教学资源中无法比拟的。这当然就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调”出来

利用多媒体信息,有利于英语单词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而多媒体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环境, 更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如在教学dog, cat, mouse, elephant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了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上述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唱唱、跳跳,说说儿歌,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或许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习英语年数的增长,这种教学方式已渐渐对他们失去兴趣。而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定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一首歌曲的演唱。如果事先把歌曲做在课件中,利用网络,让学生通过自己点击鼠标,自己欣赏,自己演唱,自娱自乐,自己去体验,去接触,享受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兴趣被激发,还怕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执教小学新版英语三年级(下)Leon 19 讲授水果一课时,时值春天,水果旺季,笔者不仅买了许多新鲜的水果,还把自己幼儿时学会的关于水果的歌曲Apple round 这首歌做在局域网上,让学生在上课前,自己点击局域网,熟悉的旋律立即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把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出来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接下去的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教学效果较好。

2) 使教学的情境“立体”起来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能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用多媒体课件或通过网络来学习英语,从而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通过抽测和考试,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在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逐步提高。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在教学中,教师也曾为使自己的语言教学走向情境化做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画,自己剪贴,做道具,有时还不止做一套,大大小小各有不同的用处。笔者觉得,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固然端正,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的课时多,班级多,班额大,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同时,已经很少有精力再去精心钻研、设计教材,更不用说去创新了。而且,花费了时间去创设的情境还比较牵强,死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之漠然。而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的对话情境,可立即使教学的情境“立体”起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信息,达到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故教师应学会驾驭网络,熟练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新版英语三年级(下)Leon 19 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flash效果,轻而易举地营造一个小动物吃苹果,蹦蹦跳跳,开开心心的场景,这种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此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Do you like apple ?” I like apples / I don‟t like apples ”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让他们在参与点击的过程中参与听、说、读、讨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也“立体”起来。

3.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编制一些课堂评价体系,以考查学 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的反应出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的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网页制作鼓励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 4.、制作信息化的教学课件,有利于突破句型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情景,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探讨、发现,在特定的情景中去理解事物本身。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新版英语《Do you like......?》这节课中,我选取了一些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水果拟人卡通片段,配上音:A: Hello,boys and girls.B: Hello, apple.A: Do you like apple? B: I like it very much.等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的内容。这种人机对话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的欲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再如教学“What's this?”这一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把每个单词的食物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就像动物一样蹦跳起来,让学生边看边仔细听.“This is an apple.”一个苹果小朋友跳着出现在屏幕上,“This is a chair.”---屏幕上的小椅子跑着,学生看清、听清了,让学生模仿着来说,操练几次,学生熟悉了,就把声音销了,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动作来学习配音。可以说,由于大量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使“从做中学”“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等现代教学观念真正落到了实

二、利用网络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进入了课堂,学生与各类信息的距离越来越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教学方式的机会,合理利用资源的时代。常见的方式有:

1、通过介绍一些小学英语在线收听的网址,在线欣赏有声故事,唱英语歌曲,提高学生听读能力,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如在学习Numbers 一课时,先打开网站中的歌曲„Ten little fingers‟,让学生跟唱: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fingers…这样不但做了暖身活动,而且还引出了新授课内容„Numbers‟。在这种环境中学英语,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读水平。

2、介绍一些小学英语学习的网站,参与网络上报纸、杂志的阅读学习,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这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常见的一种方式。有时我们可让学生将积极搜索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了解更多内容,将它们做成手抄报,展示给大家看,并评出优秀手抄报加以鼓励。如:在„Chinese New Year‟ 一课中,给学生几个不同的主题:Chinese signs, Chinese taboos, Chinese folks… 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获取信息,做成手抄报,并适时评奖与交流,使学生对新年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既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信息,又达到了知识拓展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网络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将学生的自主能动地调动起来。

3、使用E-mail,加强交流,提高写作能力。到了五六年级已经开始对写作有了一定要求,而如果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太多作文,学生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给他们一点新鲜感,而E-mail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如第五册的第三课中要求学习如何写制作明信片,如果让学生千篇1律地制作卡片,他们只会完成任务式的做完,而要是让他们以E-mail方式发至邮箱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通过E-mail 的英语互相交流是真实的、高度积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且学生也普遍都很喜欢这种提高写作能力的新形式。

三、发展学生个性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通过网络,能更好地开展分层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例如:我在设计《Colors》“自由拓展”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层学习(看谁学得多,学得快)六个拓展性颜色单词:light pink, sea green, sky blue, orange red, violet, silver让学有余地的学生来了解更多的颜色,是分层教育的很好体现。又如游戏过关环节中,通过“星级过关”游戏来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教学并非是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每课都适宜使用,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来更有效地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之为教学服务,还有待更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寻找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小学英语教学规律,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结构,为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懈努力。

推荐第6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坊子区凤凰街道响河子小学 王 瑾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的特点是:题材广、生活意识浓,交际性强;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高,好奇心强,学习持久性差。根据两者的特点,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英语在拓宽教学渠道上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现将做法归纳如下: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英语对他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神秘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需要学习的单词、对话用生动形象的画面音响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主要对话语言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寓教于乐,能够充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中,单词的学习是相对枯燥的,传统方法是

1 教师领读或用录音机范读,学生跟读,这些都不能有效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应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会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他们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对于单词的学习也就轻而易举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猫,还伴有“喵喵”的猫叫声,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一只小狗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简直兴奋极了,注意力非常集中,然后又适时的教学单词的读音、拼写,效果相当好。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学会语言并进行交流。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英语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儿童都喜欢动画片,甚至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利用电影视频影象功能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段生动有趣的且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动画片,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使学习过程有动、有静、图文并茂,从而在课堂上模拟出现实生活的情景,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能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2 譬如,我在教学“Shopping”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顾客到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的实况录象,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未学先知的效果。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学习新内容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言。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增加想象和应变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而多媒体技术引进英语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多样化,从而使教师能更好的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景画面中去,有效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恰当语言。如在教学句型“I like„”时,我利用电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象,画面上一只饿猫看到树上的鸟顿生恶念,为了能吃到小鸟,猫通过寒暄、拉家常方式,接近小鸟。演到这时暂停,下面的故事可由学生当小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边看边说,一步步揭开猫的本来面目。孩子们看着动画片课件,思维活跃,对话由此开始了: S1:I like green.What do you like? Cat:I like red.What do you like? S2:I like music.What do you like?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3 众所周知,音标一直是令小学生头疼的一个学习内容,而音标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又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在学习音标时能走出枯燥的阴影呢?无庸置疑,多媒体课件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授完音标后,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听力练习题。如“采蘑菇”: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长着许多美丽的大蘑菇,蘑菇上分别打上不同的音标,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地来到了草地上。学生听到一个音标后,用鼠标点一下他认为对的答案。当选择正确时,小白兔就会把蘑菇采下来放到篮子里,同时,计算机发出一段优美的音乐或掌声给予表扬,计算机接着出下一道题。如果选择错误,蘑菇就采不下来。我想,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大概不会有学生不愿意玩吧!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语境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变被动灌输者为主动参与者,完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正视现实,认真分析现行教学中不符合素质的观念和存在的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造最佳环境,寻求最佳办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推荐第7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

一、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即在教学中要结合先进教育理论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结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结合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用电视机、录音机和幻灯机简单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化教学,已经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动感的画面配合美妙的音效、新奇的互动环节加上巧妙的评价方式,这些都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在积极地参与和交往中学会了合作。

二、信息技术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创造了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同学们还可以借助于网络把自己从网上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信息与知识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极大的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不同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相互碰撞,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益。

(一)信息技术,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现代英语教学提倡在生活中真实运用英语,而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那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大胆开口说英语。

在北京版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内容作了扩充。不仅仅使同学们了解节日的表达,还使同学们了解了更多和节日相关的知识。为了能够给同学们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同学们能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中西方的节日,我制作了一个节日的网站。网站里面包含了中西方的节日的由来、服装、食品、家中布置等,并配有大量的图片,我还把在英特网上搜到的一段西方过圣诞节的片断也放到了网上。同学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眼神里流露出惊喜的表情。在小组合作向大家介绍节日时,同学们积极讨论,有的组还把自己从因特网上搜索来的节日的相关信息加了进来并制作成了ppt,通过ftp向大家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同学们还配上相关的节日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仿佛处于真实的节日中。课上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了大量和节日相关的信息,并针对自己喜爱的节日进行具体的学习和展示。这样使同学们在一种较为真实的环境中来练习和学习语言,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一节课老师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对话、重点句式、重点单词,比较繁琐、费力、耗时。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要把课堂上准备在黑板上书写的知识,在课前绘制成图片、录像、光盘,借助计算机网络教学,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度,得心应手地把影像呈现在视屏上,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加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在学习Dos and Don’ts这一课时,由于句子单

一、枯燥。因此,我用摄像机拍摄了一段段真实的场景,让同学们边看边学习。之后给同学们设定了任务,小组合作为短剧配音。这个环节充分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热情。在配音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了语言。在同学们掌握了扎实的句型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思维进行了发散---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事情可以用Dos and Don’ts的句型进行表达,例如,Don’t talk loudly in the claroom.等。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来创编一个小对话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在这些鲜明、生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语言、亲自去模仿语言。通过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句型和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网络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自主调控、自己控制学习的进度等。同时校园网络还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获得有个性化的反馈,从而使学习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效率。下面以北京版教材第七册六年级英语“问路”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将网络环境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学生是如何转变角色的。

网页采用欢迎页面和主页面两大部分。具体而言:由十个北京的名胜古迹的图片组成的,让同学们一进机房看到图片就有一种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开始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同学们上网浏览页面,而是通过游戏和课件的方式来对问路的句型作了综合复习和充分的口语练习。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带着任务通过校园网来浏览网页。他们的任务是:2008年奥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有一个外国旅游团要来北京,他们想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想向游客介绍那个景点呢?确定几个想要介绍的景点。点击每一幅图片就会进入相关景点的介绍,并附有图片、游园路线、票价、开放时间等。同时,还配有相关景点的历史背景介绍。例如: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 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故宫的面积、建设朝代、用途及建筑风格等。通过这样的介绍来使同学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观看圆明园往日的金碧辉煌和今日的残垣断壁的图片来引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这样在学习知识,训练句型的同时也融入了同学们的情感。

同 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然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同讨论并确定出一个景点,向游客进行具体的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要使用刚才复习的句型,以对话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经过同学们十分钟的准备,各组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进行了展示。每组有一名同学到前面控制教师机,使其他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指路的过程,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充分的应用了问路、指路的句型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在网络、图片、动作表演的多媒体氛围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师还准备了另一个迷宫的网页挂在了校园网上,首先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桂林,在首页上有迷人的桂林风光、同时还有这样的一段话:Introduction: Gui lin has a lot of beautiful places, such as mountains, rivers and so on.Gui Lin also has some delicious food.Do you want to taste(品尝), go with me.The rabbit guide will show you the way.下一页是:You can go with me or you can choose the way by yourself.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by bus.How about you? BY BUS

BY TRAIN

BY TAXI

ON FOOT同学们可以按着兔子向导的指引走,也可以自己选择路线。按着兔子向导的指引到下一页,遇到了一条河,然后出现了几句有关问路的话:Go along this river, there is a village. Go down this road,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croing.Go down this road,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ing.每一句都是一个链接,然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地点,同时几句指路的话。有的链接会使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句子:There is no way.或者:There is a river.There is a mountain.其中有两个链接会找到藏有食物的网页,网页上有许多图片,还有这样的一句话:Look, Food Street.This food is in an old restaurant.同学们只有读懂了该网页上的句子才可以找到食物。通过这个网页,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又充分的复习了指路与问路的句型。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益,为同学们主动地的、有个性化的学习创设了条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自主地进行学习,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和发展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可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来解读。本文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前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 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 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2.3.3 “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显化思维过程。②强化理解。③整合新知识。④识别错误。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3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的整体优化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彩搭配要合理、布局要整齐等;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处理恰当;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动画,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方法三:依据学科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都是一种模式:演示、讲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实验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具体的应用形式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的突出点和特色,而不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方法覆盖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设计的评价,遵照客观事实,按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评价,有助于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自己的设计更趋于完善。其次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过程的评价,使用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诊断性评价;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顺序的先后、使用的具体方式等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用后,要对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即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课内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适时的,既有教师的通过观察了解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也有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设计的各种测试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硬件控制系统对学生的参与和反映等方便进行适时评价和客观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从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点和掌握学生的需要点,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修改和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使其更适合于教学,更符合教学,更能提高教学。

4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 ,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10]Scottish Executive : ICT 5-14 National Guidelines (《信息和传播技术(ICT): 5-14 国家指南》)2000年

[11]Condon, M.(personal communication , 1995, Hoffstra University

2013-12-11 人教网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洋县龙亭中学课题组

(摘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三模式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协作的教学氛围,构建了网络资源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收集、加工、整理,制定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教学资料,依据模式实施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课题概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洽的教育体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阐述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植根于社会和生活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依托大语文观理念的树立。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无疑对教

1 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走向成熟深化的翅膀。

从2000年开始,县教研室陆续组织实施了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创新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等研活动,这些活动为我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曾使语文课堂教学面目一新。我们在教学中也深切体验到:固有的模式一定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优化,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使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呈现万紫千红的崭新色彩。

我校地处农村,单调封闭的田园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眼界相对狭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单一的语文教学手段依然禁锢着语文教学的课改。为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碾砺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校配置了大量优质快速的远程设备,已建成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优化教学,提高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结合实际经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确定我校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学科资源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让教师在研究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让学生通过学科资源与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成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参照发达地区一些 好的想法和做法,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遵循边实践边总结和循序 2 渐进的原则,寻找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资源建设的最有效的途经和做法,以语文科为突破口,逐步整合到各个学科。 (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迫使教师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和应用,同时进行定期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用传、帮、带、考试等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三种模的播放、课件的下载、制作整合等,使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运用自如。 (2)、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立创新的能力。 (3)、宏观发展目标:

我校已建有电脑室,多媒教室各一个。为了让其充分发挥作用,电脑室,上课学生用,课后教师用,假日培训用。多媒教室制定专用上课表,让教师轮流使用,同时教师的每一节上课课件存入计算机,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库,赛选优秀课件向上推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学校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探索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关注国内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的动态,学习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方法。 (2)、我校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 在一定范围内,科学系统地开展课堂教学并研讨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体实践、共同交流、集中研讨、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成果展示、评优树模等教研活动,不断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以求达到快速而良好的效果。 (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消除干扰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推广,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题实施情况

我校的课题研究分为五个实施阶段(2005年4月——2008年元月)。

(一)、第一阶段(2005年4月——2005年5月)准备、报审阶段。主要步骤如下: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元龄任组长,付校长王伟民任副组长,李建德、薛宝斌、白伟民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指导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教研活动,落实课题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时间及设备保证,召集课题研究实施小组开展研讨活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课题实施小组由教导主任李建德任组长,薛宝斌副主任为副组长,课题实施小组成员高宝化、李晓继、李博、白伟民等人主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杜振源、吴浩源主要负责软件下载与整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了《基础教育课题实施纲要》、《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与研究等学习,从现实上充实了课题的研究,从思想意识上使远程研究小组成 4 立更新了理念。

3、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对课题研究作了科学的预期分析,提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及每阶段实施的预期成果。

4、聘请县电教中心教师来校指导,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来校观摩教学,指导骨干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研究的专题及方向。

5、分析认证,申报研究课题

(二)、第二阶段(2005年6月―――2005年8月)课题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制订了龙亭中学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实施方案,由杜振源、白伟民老师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光盘、录音带、VCD等媒体创设语文课堂情况,能够掌握远教设备模式

(一)和模式(二)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独立运用网络下载优秀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制作及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2、确立课题研究实施对策。我校把

七、八年级各2个班作为实验班,任课教师均选为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和深厚教学功底的骨干教师承担 教学研究,四个班学生分为两个层面分头进行。

3、尝试利用远教资源,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和研讨活动。

七、八年级四个班的语文教师在掌握了远教设备的应用后,尝试在远程教育设备辅助语文教学的环境下,各自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白伟民老师执教 5 的《社戏》,高保华老师执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李晓继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李博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等。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体现了多元化思维。多次观摩教学活动后,在全校师生灵魂深处引发了巨大振动,师生共同认识到远教应用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又开展了两次研讨活动,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奖励。

(三)、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课题研究第二阶段。

1、总结出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师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再认识:运用远教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兴趣提高,视野开拓,学生学习态度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明确了远教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已经生成的资源如何恰当地切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完美链接整合。

2、全方位学习实践,多角度研讨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加强了

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实际学习,采用讲解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等方式,极快地熟炼掌握了远教的操作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利用《中语教参》等杂志和互联网,强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学习,进一步牢固树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改理念,从而把实际操作与理念学习结合起来。 6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安排了多次观摩教学示范活动。这些教学实践,丰实了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体现出了教材立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根本娈化,互动型课堂结构已形成。

在这些学习实践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率先深入学习,及时指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学习提高。教学实践之余,研讨活动紧随其后,通过评课、说课、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探讨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制作的课件,随堂录制的课堂实录等成为全体教师学习借鉴的丰富的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全体教师达成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的共识。

3、积极探索符合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远程应用研究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始自终明确一个目标: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构建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研讨交流,我们把在远教环境下的教学课堂模式定位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迁移引申四环节,并且始终以学生互动协作交流为主线,以远程资源为主要教辅手段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四)、第四阶段(2006年2月――2007年5月)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即推广经验,丰富成果阶段。

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依据求同存异,取为存真的原则,对课题研究已产生的经验成果,让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修正。这一阶段我们分为四步:教学示范、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研讨交流、撰写论文,最后群策群力,共同 7 提高,并且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五)、第五阶段(2007年6月----2008年元月)汇集成果,总结材料,准备结题。

1、收集整理课件,个性化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实录,心得体会,总结材料等。

2、总结分析归纳,分析研究,汇总成果,形成结论。

3、撰写研究报告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上报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1979年6月,美国曾派一个方问团来中国考察基础教育,他们在考察摄去的见闻部分第一条写道:中国的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的时候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除外)。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远程教育模式用的情景下,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语文课前学生多方查看书刊、图片、收集资料。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张手

抄报,谈到了百日一新的短文,看到结构精巧的版面设计„„。那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在告诉大家:“我也想说”,那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笑脸洋溢着:“我也能行”的豪情„„。学生钻劲的现象说明: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要喊出“我要革命”了,而其动因无疑是兴趣的提高,参与感的增强。

2、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张扬,尊严和自信得到尊重,形成互动型的协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以往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师、家长。课题研究过程中我 8 们发现,除了已有的途径,学生更多的利用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甚至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了知识也就丰实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个性化了,头颅也昂扬了,课堂上,娓娓的交流时时被讨论的争吵声打断,家庭作坊式的学习方式带之而起的是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师不再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远程应用模式使学生的革命成为了现实。

3、实现了课内外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转化,教学效果和质量得以提高。《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碾砺能力”,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感受到学生知识得到迁移转化,能力还等培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我校

七、八年级学生成绩变化统计表即可见一般: 七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 68.3 75.5 88.6

优秀率(%)

8.2 18.1 24.3

八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

73.3 82.5 90.1

优秀率(%)

9.5 20.1 31.4

四、构建了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我们把运用教学资源情景下语文课堂模式尤其是阅读课模式概括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引申迁移。 9 模式的各个环节实施都以远教资源的适时切入为催化剂,教学目标是在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情景下师生共同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来选择达成的教学目标。再利用远教资源下载的图片、音像、文本资料促成学生对阅读村料的再学习,质疑答疑的过程实质是利用远教资源加以展示的过程,即展示疑是与释疑,又利用远教资源适当引申,拓展,使学生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转化,其各环节流程如图所示: 确定目标展示教学

文本影音图片 课

件题文本链接

教 师

创 设 情 景 激 趣 导 入

提问质疑协作答题

学 生

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引申拓展迁移转化

效果评价总结提高

10 思考

1、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硬件”的支撑和“软件”的跟进,才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同教学的整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导入课题整体感知阶段,创设情境、引发情感、或显示情境,形成表象。部分探究时,切入直观性强的媒体定格播放,突出特定画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联想,激发集体思维。整体综合时,使用形象性强的媒体整体演播,能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整体思考意义构建,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拓展资源,课外延伸能跨越时空,获取更多信息量。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都适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两者应互相补充。

3、优选多媒体课件要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构成诸要素作用。应重视信息技术切入的时机、方法。选用直观、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特点的媒体,更易于音、像、图文并茂,变抽象为直观、代静为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轻松教与学。

4、课题研究打破了学科课程孤立的界限,超越了文本资源,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1、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素质不够高,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

2、受远教设备条件限制的惰性思想影响,远教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利用远教资源的外部环境不够成熟,需进一步完备资源,提高认识,优化资源共享。11

3、我们的课题研究处在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参与教学,以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通过直观、形象的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上。还没界入网络环境下真正意义的学生自主合作交互式学习,这样是我们后续研究的目标。

4、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推行及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传统教学中以知识掌握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我们将努力探究完善以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结束语:

受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够显著,有的理念性的阐释多于实践操作,有的课堂内型如写作课、训练课的课堂模式还需尽一步完善,我们取得的成果还需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入完善印证,还需兄弟学校的指正批评。

洋县龙亭中学

二00八年五月二十日

推荐第10篇: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多媒体教学平台,另一个是互联网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势。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激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2.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

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重点

1.教师应首先思考和拟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比如我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桂林山水》这节课时,体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就非常明确,即通过看课件桂林山水,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山水的景色特点,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节课的设计就找准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2.课件要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教材的重难点。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曾大胆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蝙蝠和雷达的关系。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然后对比展示飞机夜间飞行原理,使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明显呈现,不仅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仿生学原理打下基础。然后我又在课件中展现了在人类科学史上利用仿生学创造的为人类服务的各种仪器,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俱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际上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了“整合”的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客观世界的复现、定格、放大等,更为重要的是整合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的巨大的潜能和优势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

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有位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此外充分利用CAI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图像、课文插图,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学会听普通话,以及结合拼音教学进行正音的工作将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既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在尚未接触汉字之前,便可以掌握不少词语和句子的正确读法。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3.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

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第11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许多明显的好处,我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一点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尤其关键: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一些生源和学风质量较差的学校,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更有甚者考试也会交白卷。而在当前的体制下,采用任何传统的手段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点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有切身的体会。追根溯源,我认为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听不懂”。学生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还不如睡觉”,睡觉以后就更加听不懂,如此恶性循环。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择校生的素质本来就要差于正录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甚至记忆力都不能与当前的教材要求相匹配。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使用具有强烈感观刺激的呈现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具体而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课,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性更强的教学,相比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数学教学中讲授三角函数Sin的图像其中有一个环节,用“五点法”画出

函数的图像,如果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大约需要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如果通过制作互动式的课件,让学生每个人通过尝试输入不同的角度来得到平面上不同的点,再自动将这些点连接成函数曲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最有代表性的五个点。当然这是一道“封闭式”的练习,结果是唯一的,但是每个学生找到这五点的过程必定各不相同,其中可能会有错误,也可能会走弯路,最终当他们得到正确的结果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被深深的烙印。

2、化难为易,提高了效率

教学内容中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的自制学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讲到不同的寻址方式时,通常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各个存储空间,并且说明各种符号的意义,指针的指向和数据的流向,难以将知识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清楚的看到指针的指向,数据的流向,并且通过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问题。省时省力,轻松突破难点。

又比如,在《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中,经常需要画出机床电器控制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挂图太小后排学生无法看清。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不但整体 清晰可见,而且可以将按下各个按钮后各个触头的动作情况动态的展现出来,既简单易懂,又节省了时间。

3、学习自主化,个性化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无论程度,一律使用相同速度,讲授相同的知识,很难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和“吃不饱”的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点播”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效率。

而且运用网络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给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在学校教学中有许多的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完成。

第12篇: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

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

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 ,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第13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可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来解读。本文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前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 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 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2.3.3 “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显化思维过程。②强化理解。③整合新知识。④识别错误。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3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的整体优化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彩搭配要合理、布局要整齐等;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处理恰当;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动画,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方法三:依据学科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都是一种模式:演示、讲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实验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具体的应用形式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的突出点和特色,而不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方法覆盖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设计的评价,遵照客观事实,按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评价,有助于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自己的设计更趋于完善。其次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过程的评价,使用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诊断性评价;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顺序的先后、使用的具体方式等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用后,要对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即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课内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适时的,既有教师的通过观察了解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也有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设计的各种测试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硬件控制系统对学生的参与和反映等方便进行适时评价和客观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从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点和掌握学生的需要点,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修改和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使其更适合于教学,更符合教学,更能提高教学。

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笔记整理之数字化资源的获得、加工和管理

笔记整理 2010-04-17 15:38:10 阅读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资源准备 2.1:基于网络的资源检索方法

基于WWW(万维网)的教学资源检索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五种。 1.利用专业网站或专题网站进行检索,比如各种学科资源网站等。 通过搜索教育教学专业网站和资源网站,可以最高效地找到教学资源和素材。目前互联网上中小学各个学科都会有成百上千家教学资源网站,这类网站数量众多,既包括教育门户网站,又包括各种学科资源网、教学网、主题网站„„不胜枚举! 2.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检索,比如百度(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e21科学http://kxtj.e21.edu.cn/e21探究网 web/

中国科普网

科学教育网

中国科普博览

体育教学网站

动力体育教学网

中学体育网

体育教学资源互动网

体育教学网

体育教师网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 信息技术教学资http://www.daodoc.com/ 国音乐教育

http://www.daodoc.com/ 4 中学生物教http://202.121.7.7/person/jscszzh/index学资源网 .htm

5 中学生物教http://www.daodoc.com进行学习。

文件夹形式的资源包适合于个人资源管理,但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主题资源网站也是由特定主题的资源构成的一个资源包,可以包含多种资源形式,且比较适合于不同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与共享资源。

第14篇: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课是孩子们“青睐”的课程之一,大部分孩子的喜欢并不是出于对这门课程的喜欢,而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孩子们平时所“习惯的”约束。然而,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如果加以适当地利用,应该能让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这棵“枯树”焕发“青春”。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一、借助网络优势,充分挖掘素材。

有人把网络比作一片汪洋大海,这个比喻一点也不为过,一言以敝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网络上的知识内容丰富,无奇不有。在面对音乐教材上的一些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的这一优势,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使之产生共鸣。

我们国产的“叫卖歌”比印尼的“叫卖歌”还要动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笔者的巧妙安排之下,本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切当然跟笔者的精心设计密不可分,然而反思一下,在此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又是显得何等的重要。如果没有网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那些生动的画面又怎能呈现?

二、借助媒体优势,渗透品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常抓不懈地贯彻于各科教学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因此,音乐课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去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或者说虽有所强调但教学方法和形式老套单一,使得德育游历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而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使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出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在音乐教学中,如果仅以空洞机械的说教形式强硬灌输,从书本到黑板,由理论到理论,即使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也会显得空乏和苍白,以至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应有的热情。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光、色的优势,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就能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音乐、走进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学生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英雄气概很难深刻体会到。我就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画面、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升起鲜艳红旗的画面、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画面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融入了一个由声、形、光、色等凝成的音乐氛围中,整个心灵受到震撼。乐曲的旋律连同一幅幅悲壮的场景,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向先辈学习的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体验被推向高潮。无形中把德育内容化为自己的观念,把德育教育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教师只有把音乐形象中崇高思想揭示出来,音乐对学生才有意义。

三、借助软件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虽然农村小学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但音乐课堂的教学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小学高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年龄层次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跟低段组明显不同,他们能不时地迸发出初级的创作灵感:一段段朗朗上口的小旋律;一个个简洁明快的节奏;一句句富有想象力的歌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惯例的音乐教学是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我打破常规,依靠“TT制谱”软件平台,让学生自己制作伴奏,自己创编的旋律,也制作成伴奏,自制自唱;改编好的歌词,就让学生教唱,比一比看谁写的歌最受同学的欢迎。让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着成功喜悦的笑脸,我知道,信息技术又一次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此外,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图象、文字、音频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

第15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德安乡中心学校

康定育

【 摘 要】2I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到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契机。初中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英语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讲读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信息技术更是在创设英语教学与语言操练的环境创造上有其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英语;优化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让英语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达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目的[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

例如,我在教授描述天气sun, hot等词,我是这样制作多媒体图片的:我先在屏幕上画出一个圆,我问:What is this?学生看到一个圆,就开始发挥想象力去回答我的问题了,有的答:A circle.有的说:An egg.还有的说:A plate.凡是和圆有关的词,我都让学生一一道来。接着,我又加上几束光线,问:What is this? 这下学生的答案统一了:Sun.于是引出了生词sun。接着,我又在屏幕上画出一个满头大汗的人,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学生答:It\'s hot.又把生词hot引出。学生就是在这样生动的情景中学习英语,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比如,在warming—up 热身活动5分钟时间时,我会结合本单元的话题,收集一些相关视频动画让学生欣赏,如在人教新目标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教学时,让学生欣赏关于大熊猫“天天”和“龙龙”在动物园吃东西的搞笑视频。接着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学英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讲授单词,形象具体。

在英语的学习中,学习单词是基础,记忆单词比较繁琐,也比较乏味,很多学生有一种厌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要学的单词,既直观,又便于理解。一些精美的图片又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人教新目标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预备单元进行字母教学时,以往的方式只是一节课教师要反复地领着学生读、背,而效果还不很理想,26个英文字母往往得学一个星期左右,而现在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让26个英文字母教学在一节课内,轻松地、愉快地完成。我们都知道,如果一节课能在欢快的歌声中完成任务的话,那么肯定是很成功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字母歌》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上课时,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歌”,学生们一听,英语课上学歌,马上来了兴趣,我接着说:“下面,大家一起先欣赏一下”。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字母歌》,在课件中,穿插一些动画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听歌曲,同时在两段视频设计上,有所不同。第一段是动画,第二段则是一些字母的交替出现,同时在课件上设计了暂停和后退按钮。这样,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同步欣赏,如果没听清或没记住可以反复回放。别看教单个字母的发音很困难,学生很不容易记住,但要是一唱歌,学生学得可快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学会了26个字母的读法,而且学会了《字母歌》,一举两得。可以说,这节学生轻松的“音乐课”中完成了字母的教学。

再如:在记忆动物单词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可截取电视片《动物世界》中诸如熊猫、老虎和大象等相应的图像,这些动物或悠然自得,或活泼自在地出现在屏幕上,以此为背景推出panda、tiger、elephant等动物名称,并配以动物声音、动作画面以及语言文字符号,学生边看图像、识文、听声边跟读、拼写。这种多媒体教法让学生从课件中既听到了单词的读法,又看到了实物,记忆起来更快,而且兴趣更高。通过几组影片,课文中的生词都包含在其中了,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不知不觉中一大堆生词已经背了下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乏味的文字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单词记忆效率。

2、利用多媒体教授句子,直观生动

多媒体教学改革了语言传递的方法,传统的语言传递靠的是老师的说,没有对话背景和语言环境,只靠学生抽象的想象去理解,极大的禁锢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把英语教学寓于一定的场景当中,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既能听到语言,又能看到画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达到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Can I help you ?”这一语言内容时,在巩固阶段为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该语言知识,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内容。从网络中下载了一些生活中可以运用该语言的不同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的场景、饭店接待的场景、车站机场的场景、书店买书的场景及户外场所帮助他人的场景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时,顿感真实亲切,情绪高涨。我还节选了他们爱看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父子一同购物的片段,去掉人物对话,让学生给片中人物配音,然后分角色进行情景会话,学生都欣喜不已,连平时不爱欢发言的几个学生都非常踊跃地举手表演,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

3、利用多媒体练习听说,方便快捷。

利用磁性存储介质存贮听力材料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不仅如此, 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 选择空间大大增大。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的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形象生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 在播放中, 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 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一些新鲜事物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计算机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身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学习英语,既形象生动又具体直观,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劲头足,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在英语教学中,课堂上恰当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英语课堂中,将会对英语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4、利用多媒体,在情景中学语法

英语是一门技能型课程,要学好英语,关键是要多练、多实践,而语言实践是离不开情景的。如果没有多媒体,英语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一种情景,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假想的语言情景中去操练所学到的英语,这样的“情景”往往很抽象,学生会常常忘记,因而造成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如在讲Where is he? What is he doing?句型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呈现情景的,我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park的画面,然后问:What is this? 学生回答:It is a park.接着,我又在画面上加上一个男孩放风筝的情景,问:Where is he? 学生答:He is in the park.我问:What is he doing? 学生答:He is flying a kite.学生在这样多彩生动的情景中学习英语,降低了学习难度,每一个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消除了个别学生的害羞心理,人人张嘴,个个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了学习英语的效率。

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黑板。只有让多媒体和黑板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从而英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多媒体这种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开动脑筋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课前要颇下功夫、颇费脑筋的准备工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王斌华著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6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体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的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图片、视频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四绝”?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文物古迹刻上了“××到此一游”,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心情。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要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同时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 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上全面塑造学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山区中学任教的我,只 能面对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状况,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去感知去体验,进 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它能克服在传统教 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例如:在讲“降水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播放水灾、旱灾、暴雪等图片,配上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画面 让学生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很容易得出降水对人们生活既带来好处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深 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辩论: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呢?激烈的 辩论把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 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讲《世界的人种》时,首先 用计算机播放一段经过本人视频编辑、剪切的由三大人种演唱的“江南 Style”视频,然后 提问:刚才看到的视频有哪几种人种?他们有何不同呢?时下最流行的歌舞立即激发起学生 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它克服了 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所有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地理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 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运用信息技 术可以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上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通常需要两 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讲授“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其位置” 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歌诀记忆、拼图、猜谜等方法,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通过层层活动使学生熟 记各省的名称、简称及其位置.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制作了当鼠标点击某一个省级行政区 时,相应的轮廓形象比拟物就显示出来的课件.如:黑龙江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雄鹰, 山东省像骆驼,青海省像玉兔,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制作好的 Flash《中国拼图游戏》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比 赛,告诉学生拼图的一些技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我国行政区划名称、位置等方面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 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如“船出长江口” (猜一个城市名) ,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 得启示;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由于电脑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降低了教学难度, 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第二课时可通过练习、读图、填图和小测验来巩固、反馈知识,还可 开展小组竞赛、小组课题研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动画模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地理特征,也有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在认 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观察到肉眼看 见的客观物体,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 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思考观察、一边讨论.采用动画模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能动作用,教与学成为了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例如:对 “等高 线地形图”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很抽象,我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利用课件 进行动画演示,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对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形概念 变得容易理解(特别是山谷、山脊的判断,再加本人的板图) ,然后又播放生动有趣的基本练 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教学《交通运输》 ,介绍我国的铁路干线时,我用了动画制作这样的课件:以中国地图 为底图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火车头,它鸣叫着逐条带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线路、名称和经过 的主要城市,每条干线自起点至终点闪现,而且能随终点出现,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 深印象.我让学生结合课本里的“铁路干线图” ,在老师屏幕上的演示下找到“五纵三横” 铁 路干线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绘出来.以“北京”为中心,找到“上海” ,把“北京---上海”连 2 起来, 明白这是 “京沪线” , 然后又让学生说出这条铁路线经过哪几个省级单位及主要的城市.随着老师在屏幕上的指引下,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得很快(就连平时不好表现的同学也做得 很好)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后,用课件出示一些选择合理的交通 运输方式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四、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 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 和编辑录像、VCD 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 教育.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 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黄山的“四绝”?不知 不觉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 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 上了“××到此一游” ,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 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 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 把现代信息技术 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在学习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 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最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时,不仅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 多次重复的视觉刺激容易使学生大脑疲惫,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应 选择、加工学习材料,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第17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都知道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师摆脱了以前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一技术给我们教学到底带了多来的收益,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深有体会

一、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平台,从而使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或是图形的教学,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数量的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当堂板书则会占用相当的教学时间。在练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书写,如填空、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解答等,都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预制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密度,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出示几个网址)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传统的媒体就很难实现相向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同时行动的演示,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四种车轮的行驶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课件中,还直观演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一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以及直观演示了利用各种工具绘制圆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例如,在

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与年月日有关的信息,了解二月是28或29天的来历,了解了闰年产生的原因等知识。

四、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教案的实时修改,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以上所讲上的几点是需要我们的老师们必须要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那如何使我们的老师们能够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好务呢?我们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具体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1、在座的各位同项基本上都参加过文轩的电子白板培训,培训的内容多而杂,因此每次培训完后,我都会把培训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分类,在分类的时候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学校老师的年龄及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整合,以保证开展校本培训的时候每一位到场的老师都能听懂,并能基本掌握学习操作的步骤。

2、每学期我们集中对全校老师进行信息技术及电子白板的集中培训两到三次,并且在学期教学过程中不段的收集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分时段分学科的进行小组培训和一对一的培训。

3、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学节上我们要求名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在这些展示课上教师都要用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节后老师们在集中评课的时候都要参与讨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哪些有效哪些还需要改进和补充。

4、全校40以下的老师全面铺开实行电子备课,老师们根据所在班在学生情况,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教学方法,自已撰写或二次修改电子教案,自从实行电子备课,老师们都觉得大大的增加了课前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总之,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第18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晓佳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

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19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教师要按照创新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创

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按照人本主义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式的理论基础。前者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后者要求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探究、发现与创新。而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解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现代教育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地理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在练习、复习过程中更显出它代替板书的优势。复习的时候,可把平时讲课的课件复制修改成含重点内容而简练的课件,非常方便。例如,我每一节课都设计制作了课件,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不但顺利地完成了课本教学任务,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渗透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控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即时解答反馈的问题,还扩大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例如我在讲中国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关键是把民族、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所选择的学习主要内容。这样在网络上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是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总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长江水系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时,课件展示长江地区所处的干湿状况、支流、植被保护等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课件精心设计和设置疑难问题,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和教会学生学问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学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教师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部图》后,学生仔细观察,可发现哪些问题?(

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

2、气温低纬度;

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4、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第二,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传授中,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同求果,或由果溯源。开拓新知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练掌握“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具备的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网络是信息的总汇,是多媒体教学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学生求知面又在不断扩大,因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如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知道预防的措施,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的构建。现在的考试制度,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网络化的教学。它打破了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新的整合,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制作了部分课件——联系历史和政治的一些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课进行这方面的网上交流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同地理中的地图一样,将渗透到地理教学当中,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更应当利用好这个“活”地图,让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

第20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