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后感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5:01: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后感

在教学四会要求单词时,先通过日常谈话引出要学的四会单词,然后把它写到黑板上的四线格中,边写边让学生一起拼写,让学生注意单词的书写格式和书写方法。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拼写,并告诉学生一些单词的发音规则,告诉他们哪些字母和字母组合通常发什么音,以便于他们对单词的记忆。之后,让他们在活动手册上进行临摹,并在抄写本上进行适量的抄写,及时批改,对拼写错误的和格式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努力做到人人都能掌握。

另外,我在教学新的四会单词前,会对前面学过的四会单词进行复习,然后再教学新的单词,帮助学生进行不断的复习。并且我还在早上或者课前进行集体默写,让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想 \"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爱说、爱动、爱唱、爱跳,他们不愿意去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单词,却易于从多方面、有变化、多感官运用的信息传播中接受语言训练,故而,我在单词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些特点,用形体语言、游戏、歌曲交替或同时进行,融入单词教学当中,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小学英语出现了较多的日常生活中名词,这样可借助实物、色彩图片及英文歌曲,化静为动,在文具类的单词时,教各学生用自己的文具边举起边唱英文歌《 Pen, Pencil,

Ruler, Book》,从而在欢快的节奏中学习了11种文具的英文单词,并琅琅上口。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手势的作用。如今天所学的儿歌中有两句 ”I can see ”教师边说,边用手指指眼睛,示意学生看;”for you and me ”老师指指自己再指指对方,让学生明白you和me的意义。当学生操练或表演结束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说“Good!”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运用强调的手势,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运用的手势越多越好,教师要选择运用恰当的手势,使手势和所要表达的语言知识内容真正统一协调起来,起到润色、强调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学一学 ,做一做,动一动来掌握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这种游戏方式,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歌曲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他们又唱又跳,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推荐第2篇:教后感

《七的乘法口诀》教后感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吕 燕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前面教材中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特别是记忆口诀的过程中,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问一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口诀,并要求说说喜欢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发现口诀间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推荐第3篇:《草船借箭》教后感

《草船借箭》课堂叙事

《草船借箭》这一课是在前一段时间边教边改、边改边教特别是在全面回顾总结《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流程的基础上,首次整体按“自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的。共用了13个课时:形象感知1课时,解决阅读障碍1课时,理清文章脉络2课时,复述课文2课时,分析课文内容2课时,分析人物2课时,分角色朗读和编演课本剧2课时,课堂达标检测1课时。耗时太多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然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集中自学—集中展示—集中反馈”不知是否能把课时减下来,下一步要集中精力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对于刚进入课改的小学生来说,每个教学环节都按“自学—展示—反馈”这三个环节进行处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好让同学们亲历亲为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熟悉和掌握每一部分的自学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和反馈的方法。

初读课文展示字词句时,与前几课不同的是没有学生展示生字了,一个生字都没有展示。课改刚开始时如14课《再见了亲人》仅生字一项整个黑板都展示不完。前后变化这么大,令我有点接受不了。我当时还在黑板上画出了生字展示区。仔细回想一下,随着一课一课的推进,生字的展示量呈逐课下降的趋势。原来学生手里的工具书几乎没有,现在工具书每个组都有几本。上课也是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

是不是同学们在课前解决了,我还没有调查。写到这里,我到大办公室问正在练习硬笔书法的吴龙同学(吴振合老师的孙子,晚上和吴老师一起住校)。吴龙说:“生字已经在单元通读时利用字典解决了”。学生能自觉的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按部首查字法解决字的读音的过程本身就是据形辨音识字的一个科学方法)。这算不算课改的一个成果,当然这个成果的巩固问题值得研究。

在理清文章脉络时,仅“借箭前”的划分4个组就展示出了3种答案:1,到“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2,到“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3,到“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虽然找出各种答案的差异后,通过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阅读和讨论达成了共识。课后想一想若把问题设计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按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更能清晰的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楚。“借船”属于“借箭前”还是“借箭”呢?不好区分;但“借船”很明显属于“怎样借箭”。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始终都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仅“诸葛亮为什么签军令状?”各组展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认为“周瑜以大都督的身份威逼诸葛亮签军令状”,(不签不行);有的认为“军中缺箭,

这是公事”(该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事前有准备,心中有把握”(能签);有的认为“诸葛亮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让周瑜心服口服”,(要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就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果不是让学生自学和讨论,不把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很难相信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如此全面。把学生的学习权交给学生,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如此的令人吃惊!不是要老师去爱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可爱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尊重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尊重的东西太多了!不是要老师去相信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值得相信的东西太多了。

在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时,第三组对鲁肃的评价是:忠厚老实、诚实守信。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宽厚老实。第三组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狭窄、面善心毒。而第四组的评价是:小肚鸡肠。异组点评时,第四组的组长李梦顺同学说:第三组概括的全面,俺组就没有把鲁肃的“诚实守信”,周瑜的“面善心毒”总结出来,以后要更全面的分析人物。第

一、第二组对曹操的评价中都有“善于用兵”,第三组的吴龙同学提出来:一个让诸葛亮把十余万支箭骗走的将军,一个在用兵时吃亏上当的将军,怎能称得上“善于用兵”呢?最后第

一、第二组的同学只好把对曹操的评价中的“善于用兵”去掉。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能诚恳的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根据一个人的言行去评价人,课堂教学能到这个

份上,我认为这就是道德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组内分配角色时,我发现第四组的组长在写小字条。经过了解才知道,都想扮演诸葛亮和鲁肃,不想扮演周瑜和曹操。组长只好“抓阄”解决角色的分配问题。学生自创的解决矛盾的方法,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分组编排课本剧时的课堂气氛之活跃,用“狂欢”一词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下课铃声已经没有丝毫的意义,我只好悄然离开教室。

分题到组展示后,异组批改时,同学们极其严肃认真,一点毛病都不放过。一个标点,一个笔画等等都在纠正之列。老师批改作业时绝对做不到如此认真、如此及时到位。作业的批改权应下放给学生(当堂面批)。这对改者和被改者都有促进,而且是在老师的关注之下进行的,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老师尽量少动口说和讲,少动手写和改,多动脑,是老师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摆不正的标志,是教和学的关系理顺没理顺的标志。不能看见老师闲着(表面的闲着),这是一个落后的观念,尤其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急需转变的重要观念之一。

推荐第4篇:珍珠鸟教后感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近。从而延伸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主旨。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把握文本,撰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让我非常纠结:我是该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而采用倒叙法来展开教学呢?还是该抓住小鸟与人关系的不断变化去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悟而深切的萌发出和作者一样的感受:“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主线来开展教学呢?经过反复对比,改写教案,实践,再推翻,再改写。最终决定采用第二种“直叙法”来开展教学。

整节课上,我始终注重学生的品读感悟。我先采用了谈话导入:这对珍珠鸟是朋友送给作者的,课文中有一句直接写出了作者得到珍珠鸟后的心情,是哪句?请你快速的找出来,学生们很快找出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紧接着让学生猜一猜作者得到珍珠鸟后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真好”后面加了一个感叹号)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来感受作者那种高兴喜悦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小鸟与人关系的不断变化去启发学生,引出两个问题:(1)这对珍珠鸟到底哪里能让作者这般高兴呢?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个小家伙的。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感悟、品读描写小珍珠鸟外形可爱的句子。(2)就是这样一只可爱淘气的小家伙与作者之间是如何一步一步相处的呢?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句画、批注、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但是通过作者对它们的无私呵护和无尽关爱感化了它们。作者为它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让它们住的舒心;不去惊扰它们,让它们住的安心。正是这种无私的呵护,鸟儿们从不敢出笼,到慢慢探出小脑袋,到在作者屋子里飞来飞去,再到后来的神气十足,更甚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作者的茶,啄作者的笔尖,手指。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不愿回巢,最后竟然趴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了。这种“放心大胆”的背后,其实是关爱、信任作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们自己感悟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明白信赖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我在教学本课时,还做到了注重启迪,抓抓关键字词来领悟、品读,理解感情,主要体现在:我让学生紧紧抓住鸟在和我不同相处阶段的不同表现:陌生——渐渐熟悉——依依不舍——信赖。以及“我”对鸟细致、关爱、体贴的呵护这条脉络来研读文本,体会鸟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它改变了自己的鸟性,而是由于信赖。特别是在学生给课文插图起名字这一环节,孩子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关爱”、“作者与珍珠鸟”“信赖”„„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而且增加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

(1)由于老师课堂上的情感不够丰富,未能将学生的热情发挥到最大,这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完善。

(2)课堂上虽然对文章中重点词句进行了品读,但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前后对比性不是很明显,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推荐第5篇:体育课教后感

教后小感

兴化市周庄镇中心小学陈东领

昨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的赛课活动,上课的内容是《实心球抛过一定高度的横绳》,上完课之后,颇有感想,现写下来,一是自己总结一下经验,以使自己的课能上得更好;二来也想请同仁们多多指教。愿意聆听大家的批评,即使拍砖也照收不误。

这一节体育课上的是四年级的,学生的素质还是非常的高的, 班级纪律非常的好,学生个个遵纪守法,这也给我上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上完课后,我觉得有下面的收获。

一、在体育课上运用情境导入,可以使课堂转换更加自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做完游戏,引入课的新授内容“双手向前抛实心球”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武松来到了一个小树林里,走着走着,突然,武松看见了„„(同学们一齐说:老虎。)怎么办呢?这时候武松发现旁边有一只实心球,哎呀,这真是太好了,只见武松弯下腰来,捡起实心球„„(下面讲解实心球的持球姿势)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我觉得在体育课上运用情境教学的引入,可以避免了教学导入的生硬,也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本课而言,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向前抛掷实心球的练习,也是有作用的,因为对于武松来说是这样的,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我们的体育活动都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生活是体育活动的源泉,生活与体育是紧紧联系

在一起的, 生活即是体育,体育即是生活。

二、在课堂上,孩子们做完了游戏,我让他们回来原来的队伍中的时候,我说了,第四排,走过来,第三排,这里来,第二排,看过来,第一排,怎么还不来?我觉得我通过说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排队集中,学生竟感觉不到是在完成老师的动作要求,而是在完成一个游戏,我觉得我在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从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如此丰富,我们的体育教师只要善加利用,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增色更多。

三、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着哲理思想的教育。在练习实心球投过一定横绳的时候,中间的一个同学跟我说:“老师,我的中间这一段比别人的要高一些,这不公平。”原来在横绳的中间我又架了一个跳高的架子,确实比两边的高一些。我对她说:“老师是相信你,才让你投比别人高的高度,如果你能投过去,说明比别人更了不起。”听了我的话,她不再说什么了,反而开心地笑了。

后来我想,貌似我的一个狡辩,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便是哲学中的事物的两面性的问题,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是共存的。什么是公平啊,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绝对的不公平,公平只是相对的。对于学生的说法,我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强加意志给学生,同时,我可以从反面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让他们看到问题的两个方面,从而把问题相通。这就是辨正法呀!

四、教师要会说、会唱、会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会说,这

个自不待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什么老师又要会唱呀,又不是每个人都是音乐老师。老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古人云:“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教育的目的便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而这一切对于人的自由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鲁迅曾说过:“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个意思也便是说明了对人之教育须要努力还一个人以自由,我们应该让课堂永远充满自由的空气,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最好的。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已经在学校的课程中取消了宗教的课程,我想这也应该是因为美国政府认识到,在一个国家的课程中,不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宗教,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的自由,你认为好的东西,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由之精神,培养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

以上是我上完这一堂课的一点想法,不足之处,尚须不断完善。

推荐第6篇:《乙酸》教后感

教学比武课《乙酸》教后感

首先我想谈下我认为化学学科对学生的意义。

化学课如果仅仅是拿起教材,书上写什么我上什么,如此学生也只能是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让他们背很多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分子式等等这样的化学知识纯粹只是用于考试。等学生毕业了以后,那么这些学到的知识也就不再起什么用处了。我觉得化学课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现代社会文明离不开化学,生活一样离不开化学。就像巴斯夫的广告中说的:如果说爱是一种化学作用

那么,我们相信化学定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化学作用就是在元素之间创造和谐关系,是化解冲突,探索和合之道的秘密方程式 化学作用就是通过一次次实验,让创可贴不再怕水

让麦子可以承受虫害

让舒适的房间不再为电费单烦恼

就连汽车和城市都能和睦相处

化学作用最终创造了人与人以及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巴斯夫,我们不仅创造化学产品,更创造化学新作用。

所以我上课的想法是,要让学生在化学课上能够学到对他们生活实际有帮助的知识,将来或许就是终身受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用于考试。

我的这堂课主要介绍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在学习乙酸的物理性质中我让学生看冰醋酸样品和亲身闻一下纯乙酸的气味,用这种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乙酸的物理性质。这比我说学生记笔记效果好得多,甚至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本节课我在内容安排上很充实,我觉得各环节的衔接过渡都还算顺利,重难点较突出。其中有一个乙酸的化学性质就是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个反应如果做课堂演示实验不成问题,但是这样子的话时间会用去很多,而且实验现象只有前面几个同学看得到。因此我采用实验视频播放,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很清楚的看见。我找的这个实验视频也很清晰,讲解配音也很细致到位,应该说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我本节课自己觉得有一个亮点是介绍了与乙酸有关的两则生活常识。一则是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除水垢,简单讲述了水垢的危害。第二则是醋的错误用途,不能用醋来融化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并且讲了卡鱼刺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这两则生活知识就体现了我的化学课思想,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知识融于生活。要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化学知识。

但是我本节课也有缺点,在有的环节上时间控制不是很理想,占去了稍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总结内容来不及因此拖了点时间。在乙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即酸的通性学习时,方程式给出的时间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反应原理的讲解自我感觉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关于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的学习后期还要讲解。板书设计我觉得比较合理,简洁,实在。

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课程内容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是很有好处的。脱离生活好比纸上谈兵,联系生活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我继续会朝这方面努力。

孙斌

推荐第7篇:《老人与海鸥》教后感

《老人与海鸥》教后感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主要描述了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伴以及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情景,结构清楚。教学中,我抓住“‘相依相随”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巧妙地把课文描述的两个场景串联起来,在品词析句中,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美好画面与老人逝世后海鸥送别老人时相依相随的感人情景汇成一幅幅画面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老人逝世后,海鸥仍然飞到老人的塑像前与老人相依相随的美好画面,意犹未尽,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相依相随”一词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学习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学习重难点应定位于“感受情感、揣摩写法”这两方面。教学中,自认为“感受情感”这条线牵引得成功,但“揣摩写法”却欠缺。备课时,因为担心感受情感的过程中进行文章写法的归纳小结会中断学生情感的思维,而没有对写法进行及时的归纳。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如果教师不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害怕课堂不能沿着自己所预定的轨道运行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安排教学步骤,控制课堂教学的流程,学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在上述的环节中的我应该预留可变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出自己发现的句子,每一句话的出现该如何处理,如何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回预设的轨道上,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会相对比较灵活。 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一定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我也同样会一路前行。

推荐第8篇:音乐教后感 (优秀)

大海啊故乡——一节音乐课听后感听了八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不仅是美的欣赏,更是情感的波浪起伏和人文的熏陶。

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就座。老师问:“谁去过海边?”一位男生说“大海一望无际”。老师引导的话语响起:“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海燕,与鱼儿为伴;如果可以,我愿是一朵浪花,鸣奏海的传奇;如果可以,我愿同大家一起来到海边,踏着沙滩,头靠椰树……”老师的话语是散文诗,像极了细细的春雨洒进学生心田,像极了风中飘舞的花瓣,伴随着孩子们青春跳动的脉搏。老师轻轻地唱起了“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老师的歌声催眠了调皮的孩子,又像海浪推动了孩子们的手臂,几位男孩子的手臂随着旋律摆动起来,女孩子们则基本都律动起来了。我从孩子们的背后走到了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全身心投入的神态和痴迷的眼睛,我这位听课者也感动了。

被音乐的主旋律牵着,被大海的波浪声牵着,被老师散文诗般的话语牵着,没有别的选择,一个个都进入了老师所精心设计的情景之中,融入本节课所需要的境界里。

“大海——大海——”老师深情地呼唤,学生们受到感染,也轻轻地随着老师,“大海——大海——”的呼唤起来。

录音再一次响起歌曲的旋律,学生们轻轻地跟唱起来。学生们尚不熟悉旋律,但在跟唱中没有杂音,只是不齐整罢了,新歌的学唱就是这么容易。

“大海是首歌,大海是幅画”,投影出现了大海,海浪在翻卷着,海浪在欢畅着。

老师问:歌中最深情的是哪句?学生叽叽喳喳了一阵,是“大海啊故乡”。老师随即介绍了本首歌的背景:《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年。《大海啊,故乡》是反映海员生活的电影片,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那么,唱时的速度、感情怎样?”“委婉、轻柔”学生答道。

学生又一次和着录音轻唱起来,男孩子变声期特有的音质也强了起来,不像第一次时女声占主导地位。

接着是乐理知识。四三拍子该怎么唱?生:强、弱、弱。 老师出示了本首歌的三种节奏,是三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表达了不同效果——有的是波浪起伏,有的是风平浪静,有的是波涛汹涌。

在老师的钢琴声中,孩子们又一次的唱了起来,音量大了起来,节奏和谐了,有了起伏,学生进入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门槛了。

“小时候,我们在妈妈的怀里,小学每天回家,初中了,住校生每周回到妈妈身旁,大学可能每学期回家一次,工作了可能春节才回家。”老师用这样平实的话语拨动孩子们情感的心弦。这是人文情感的熏陶,是歌曲内在的情感表达。

我们来开个“海边音乐会”。老师把孩子们分成四个组,在酝酿了几分钟后,音乐会开始了。高个子的男生组形式是诗朗诵。8位男生,2位朗诵,6位在后面摇晃着身子表达海风中海浪的起伏。哦,现在的孩子真开放,真有才,这么短的时间,表现得有模有样。他们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第二组男生弃权了。接着是女生的合唱,以一位学生的朗诵开始,同样以朗诵结束。最后的女生组实在是棒,开始时,她们分成三个小组在玩耍,接着并排坐在讲台台阶上开始齐唱,最后是或坐或站,唱完了全曲。我不知道这位编导是谁,但她的水平让我惊讶。或者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来自生命”。老师以抒情的诗句说了本节课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全班起立,在录音伴奏下,老师指挥,师生齐唱声中结束了本堂课。“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我是个爱激动的人,好几次我的眼眶湿润了。

学习“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课后感通过学习付宝环老师讲授的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课程,使得我在合唱教学水平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注意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演唱能力强的学生。 二是从合唱这一特征出发,无论对音色、力度、速度还是表现,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那就是“统一”。有了统一的音色、统一的力度、统一的速度和统一的表现,才能创造共同的音乐主题和艺术形象。

三是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声音方法上统一起来。比如:声音位置靠前还是靠后,是高还是低,真假声的比例,气息的深浅,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音色的质量。

四是加强孩子们的乐感培养。多听赏优秀的合唱录音或视频资料,如有条件,到剧场去听更好。

五是让每个孩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在演唱中随着指挥的动作进入角色,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来。

“国培计划”音乐研修日志 课程内容: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课程

作业-和谐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初中版))初中生的合唱训练通过学习付宝环老师讲授的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课程,使得我在合唱教学水平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注意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演唱能力强的学生。

二是从合唱这一特征出发,无论对音色、力度、速度还是表现,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那就是“统一”。有了统一的音色、统一的力度、统一的速度和统一的表现,才能创造共同的音乐主题和艺术形象。

三是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声音方法上统一起来。比如:声音位置靠前还是靠后,是高还是低,真假声的比例,气息的深浅,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音色的质量。 四是加强孩子们的乐感培养。多听赏优秀的合唱录音或视频资料,如有条件,到剧场去听更好。 五是让每个孩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在演唱中随着指挥的动作进入角色,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来。

作业-重在过程,激励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形成性评价方法研究(初中版))初中音乐教学中评价方式研究思 考 题:

1.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要求构建一整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

2.音乐教学评价的形式有哪些? 1.师 评:包括导向性激励性 鼓励性

2.自 评:包括主动性、思考性、内心评价

3.他 评:包括多元性,激励性、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对作品、表演者评价 3.音乐教学评价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师评应避免一位迎合学生口味,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度注意评价的正确导向,鼓励和激励学生进步,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

2.科学性原则:教师应注意自我完善,注意提高专业修养和综合修养,杜绝不科学的评价

3.整体性原则:包括发展的、多元的、过程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好的评价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将评价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师评、自评、他评等互相结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渗透教学,为教学服务。

4.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运用评价策略?

评价策略是我们在音乐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集中体现,好的评价策略可以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1、从提问中产生评价:这是最普遍的评价策略,也是很有效果的策略,因为只要有问题就会有评价,就会产生师评,通过教师导向,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

2、从探究中:探究产生的评价是多元的,包括他评、互评和师评,从多元的评价中,又产生出判断、注意、思考、情感、自信和教学密度等等。

o 对比:对比产生师评、自评和内心评价,也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情感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自信和成就感。

o 从鼓励中产生评价:鼓励的师评,可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建立起自信,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o 审美产生评价:对比-师评/他评/自评-导向性/对比/情感启发/ 情感升华。

o 测评评价:是对教师整个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 o 归纳评价:是教师的自我诊断和学生的自我诊断。

o 不评价的评价:给学生留下自评、互评的空间,让学生自我思考,主动探究。

o 避免:生硬的评价、负面的评价,别为了评价而评价,提倡不露痕迹的,创造性的、巧妙的设计评价环节。 感悟作为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音乐教师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既要有较全面的音乐技能技巧,又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修养;既要有健康的魄,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等。这不是苛求音乐教师要成为“完人”,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对这一职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从本质上说,是对教师素质的整体要求。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由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多种素质组成,通过学习我感悟到最重要的素质主要包括:

第一,生理素质:要有健全的生理器官和健康的生理机能。这种人体正常的健康体力、体能、体态和精力,是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物质基础。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应该具有某些特殊的生理条件,如良好的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较大而灵活的手等。 第二,心理素质:实质上是大脑的机能,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是认知能力,如对音乐及其他事物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它属于智力范畴,往往决定学习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和水平。情即情感,它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音乐教师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情感是音乐表现和感受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而广义情感所包括的情绪、情感、情操等三个层次,更决定着音乐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质量。意志能自觉地控制教育工作目标,并支配和调节音乐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师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是构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保证。

第三,文化素质:是经过教育和对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后所达到的, 理水准及由此形成的心态。由于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文化,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某些属性,此文化素质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品位和层次,音乐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成为一种有社会价值的育人活动。第四,专业素质: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它包括音乐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前者如乐理、和声、视唱、练

耳、声乐、键盘、指挥、创编等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修养,后者主要指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所应具有的工作能力。

第五,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在后天形成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该素质决定我们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

10月份六年级音乐课教学感想

在这短短的十月份里面,我教完了第二课《外国名曲集锦》,这一课里面要学唱三首歌《老黑奴》、《夏日泛舟海上》、《洛蕾莱》。世界名曲刚好是我的强项,由于我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水平,因此我能运用我自己对西方音乐史的知识,把这几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老黑奴》这节课里,首先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为稳定的思想,因此我能详细的讲述一些历史,特别是美国的历史,有关欧洲侵入美洲大陆的历史,讲述一些黑人受到歧视的事例,从而引出福斯特写《老黑奴》的创作背景。这首歌《老黑奴》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家乡和亲人,他这次去纽约几乎都是一去不复返了,曲名中的老黑奴确有其人,正是福斯特的妻子琼他家的老黑奴,是福斯特的好朋友,有着多年的友谊。作者除寄托对老黑奴这位朋友的哀思之外,也融入自己境遇的哀叹。除了讲述完背景外,我还播放一些黑人受到压迫的图片给学生们看,能让他们能易于理解,最后对福斯特做一个个人简介,以及列举相关的作品,由我用钢琴弹奏《oh,苏珊娜》,《故乡的亲人》。除了有中文的歌词,我还把英文的歌词教唱并解释中文意思,让他们更能了解作者写这首歌的感情与大意。

《夏日泛舟海上》这一首是由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所写的作品,经过改编有现在的中文歌词,这首歌曲的教学难点在于书上3/8的节奏以及模进的形式与意义,除了讲述歌曲的知识外,另加一些乐理知识,由于他们并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讲述这写知识时会遇到一定的难度以及涉及很多不同的知识。那我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就是在节奏上,我做了几次示范,带动他们去打节奏,去感受快的地方和慢的地方,模进运用书上列举的旋律线,再加上我用书上的几句歌谱,让他们自己来回答唱的那些音,边唱边在黑板上板书,因此更能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模进,这样难点就可以解决了。为了让他们能对这首作品多认识一点,我找到了帕瓦罗蒂的歌剧演唱版本《弄臣》中的选段——《女人善变》,让他们听听意大利文原版的歌曲风格与听的感想,在讲述这一首歌的感想以及中文歌词编者的歌词中心大意,最后用现在俄罗斯海豚音歌唱家维塔斯Vitas(这个他们如果有注意一些演唱会以及巡回表演的都知道是谁),这样能给他们知道这首歌在世界上的地位。

《洛蕾莱》,一首与希腊神话有关联的作品,是一首叙事性较强的歌曲。什么是叙事性的歌曲?就是歌词就好像讲故事一样,用演唱的形式把这个故事清晰地唱一遍,能清楚地知道故事的内容,而且没有传统讲故事那么枯燥乏味,这首歌是德国诗人海涅根据希腊神话来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坐着一个会唱歌女妖,她用她美妙的歌声吸引着航海的渔民,让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她美妙的歌声从而忘记前面的暗礁,最后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而希腊神话是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遇到相同的情况,但由于奥尔菲斯自己也是能唱出美妙歌曲的人,因此他知道如果船员听到这种歌声也会迷倒而发生意外,所以他让全部船员捂住自己的耳朵,把自己捆到桅杆上唱歌,使船员没有闻声而去,最后能顺利通过海峡。由于是故事的形式,而且有些同学曾经阅读过希腊神话,因此这节课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音乐教育应从生活出发连续在学校上了几个月的音乐课,发现很多学生仍然不重视音乐课,也许是我的学科并不受到学生的重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音乐课呢?原因有几个:

1、音乐并不像语、数、英三科,要面对升学的压力;

2、教材上的歌曲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感兴趣;

3、教师授课的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面对这几个原因,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去改善呢?第一个条件,我认为我是无法去改善,教育政策的问题。第二个条件,我翻阅过小学6年的音乐课本,歌曲的选材以及编排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比较合理,因为音乐教师经过了很长时间学习音乐,而且对理论各方面都很熟悉,可是学生们没有得到专业的学习,他们或许没有条件与时间去接触音乐。他们只能每天接触音乐的途径在电视、网络上,虽然现在通信科技的发达,但同时乱七八糟的音乐也进入他们的耳朵里,加上他们现在的心态都要跟潮流,因此认为音乐书上的歌曲已经脱离了现在。但教材的歌曲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因此要想办法把他们生活上所听到的音乐与教材结合,而这个结合需要分类,四年级有首《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乡土音乐,也属于民族音乐,因此找一些当代的歌唱家来演绎,让他们知道音乐书上的歌曲和现在并没有脱轨,反而只有歌唱家才能唱出这天籁之音,一般歌手是演绎不了的,从学术上去让他们有所感化。如六年级上《夏日泛舟海上》,这一首歌是威尔第歌剧《弄臣》当中的选段《女人善变》,他们认为中文版的歌词很别扭,但我让他们看了已故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演绎的意大利文版,让他们感受意大利歌剧的风采。最后再从现在俄罗斯男高音维塔斯(vitas)所演绎的高音版本,告诉他们现在很多歌唱家都会翻唱这些经典,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些音乐的兴趣与审美观,先学会听再学唱。第三点,教师的授课也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心理学中改善,要不断学习,不断接触学生,在课余不要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和他们聊天,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多了解他们的爱好、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师生之间的代沟,这样不但让工作效率得到质与量的提高,又能让自己的心理年龄保持年轻。

上述是我几个月所看、所做,虽然我的经验并不那么多,但只希望用我微薄的力量做法去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希望我们新一代的花朵能真真正正地享受社会、生活带给他们的声音。

11月《伏尔加船夫曲》课后反思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他速度徐慢,旋律朴实。能运用音乐的力度术语来体现船夫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拉纤的劳动场面。歌中有一在重复的劳动号子。从感觉上能体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多么艰苦,受着船主的压迫。

在我上这节课时,我是从美术入手,在边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幅油画,边听着《伏尔加船夫曲》。提出问题,让六年级的学生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看图说话,说出自己的感想和感受。我在加以总结和讲述。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理解上加以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这首《伏尔加船夫曲》深刻的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因此,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歌唱。这是《伏尔加船夫曲》的中心思想,由这一中心思想,我再为他们讲述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从网上找到了有关俄罗斯以前,由沙皇统治的时期,人民每天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的照片,逐一放给他们看,然后和他们讲讲社会背景,再回到歌曲里,听听歌曲是如何表达纤夫们拉纤的那种痛苦,作者从开头声音很轻很轻到中间很重很重,最后又回到很轻的过程,能生动形象地体现纤夫拉纤走来从远到近,在由近到远的感觉,写明纤夫们拉纤的沉重负担,船主看到有人偷懒了,还用抽鞭子抽的情景。

我在上这节课时,观看了很多教参以及网上资料,而且为了让同学们能理解这首歌曲的内容,我特意从网上找到了一个视频,让他们能从听觉、视觉、感觉上观看,能有初步理解,在讲述人文历史,让他们加深对歌曲背景的理解,以及由于他们语文课当中也有《穷人》一课,课文与《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是同一时期,这样他们能从课文、音乐、图画三个方面去得到启发。但是由于内容属于比较沉重,因此课堂气氛还是有点沉重的。但连接上还是比较紧凑,他们还是肯举手发言,配合我的工作。还是能成功完成内容。

10月份二年级音乐课感想 经过了九月份的锻炼,我已经能够熟练地上每一节音乐课,总结一下我十月份对二年级音乐课的感想。

这个月,学生对我已经有一定地熟悉,而我也一样,我们每天都在熟悉彼此中度过,对于我上课所开展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配合,这是我感到成功感的地方。由于他们都还是不太懂事,而且自控能力仍不太强,但是我上课所讲的内容,二年级的同学都能积极发言,而且大声回答问题,课堂纪律也相对有所进步,这能让我感到欣慰。/ 从教学的内容来讲,我上完了第二课,学唱了4首歌,每首都能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

《五声歌》,这首歌里面教了五个音:do、re、mi、sol、la。。。他们都能按照我的要求,会读、会看、会唱,加上配合书上的柯达伊手势,每位同学都能生动形象地理解五个音的位置、音高。为了能巩固对五个音的学习,我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了几个小比赛,看看谁最快反映那几个音的手势。

《我们都是好朋友》,这首歌有英文的歌词,我运用他们对上节课《五声歌》所认识的音的基础上,让他们边听范唱,边做手势。然后课堂上提问,问他们的好朋友是谁,然后让他们学会了去唱歌自己的好朋友听。再运用我上口语课的优势,教他们一句一句学唱英文的歌词,这样除了学了中文的歌词外,还多学了一首英文歌。让他们能够除了学音乐之余,还能对英文歌培养兴趣。

《娃哈哈》,刚好这首歌事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学校、街上都会播放的儿童歌曲,刚好书上呢有个新疆小女孩一步一步地教跳舞,因此,我除了让他们学会了唱歌以外,我还让班上舞蹈比较擅长的同学出来表演,由于二年级的小朋友都比较大方,而且又有一定的表演欲,我运用他们对歌曲的喜爱,让他们能表演,协助各位同学理解新疆民歌的舞蹈特点。

这个月里面,他们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而且能合理运用学校所提供的资源,而我在备课当中也不停思考着很多课外知识,因此让这个月的课能全部成功地完成。

音乐课听课感想

经过这2个月的跟班听课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这些是我们新教师要借鉴学习的。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本课的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三、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跟班学习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真是受益匪浅。

在音乐课堂播撒爱的种子——音乐课教学的感想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最明了,也最全面的解释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

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而育人就是指教师通过教书这一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他们健康的个性品质和体魄。

作为音乐教师,过去我们往往把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道”

为“业”之先,良好的品质才是学生学习所有知识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

是音乐课堂的重要使命。

一、爱国情操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

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重大课题。 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

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二、师生情感的建立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

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真

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

整个教育过程。

例如;在教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大千世界所有爱的语言,并把它写下来,然后说出哪些可以

送给老师,并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样的互动活动,孩子们体会了老师的辛苦,并理解了老师的想法,也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推荐第9篇:支教课教后感

四个人的一节美术课

-------支教课有感

麻李小学

张妍

10月27日教导处通知我28日去良田小学上一节支教课。 接到安排通知,因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而且路比较难走又不通公交,我就告诉我家先生说让我开车上班。一大早,一起去支教的熊老师就来问我几点走,她坐我的车子一起去。中午一点钟,我们早早的就出发。熊老师带着音乐书和电子琴,我想这上一节他们那种环境下的常态课,所以只带了几张示范画作,想着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一路边走边问来到良田小学。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映入眼帘幽静的校园里一个水泥地板的篮球场中间摆放着两个乒乓球台,球台旁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在打羽毛球。看样子,篮球场地是许久没有用过了。看惯了平日校园中孩子们喧闹的身影,这里的环境是这么的幽静,连孩子们的笑语也显得有些压抑着放不开。

学校大门朝北,是白色油漆的铁栅栏门,正对学校大门一条水泥路通向一个同样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再过去迎面是一栋教学楼,两边两排水泥红砖的平房,看房屋的样式应该时间并不很久,但是因为缺少人气,门窗显得都很破旧。

问孩子们,你们的老师呢?几只手指向西面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间。

犹疑之间,一个约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听到声音的从一间房门里走了出来,冲我们敦厚的笑着,脚下不停的推开隔壁的房门招呼我们进去坐,又忙着给我们泡茶。 我要去洗手间,按她的指点向教学楼后走去,小道两旁是近膝的杂草。转过教学楼,楼后是一片平整的田地,被分割成一畦畦的小块儿,有的空着,有的种着各种的蔬菜,一个头发花白的男老师正在一块生菜地里翻地。细看,原来是以前共事过的姚长林老师,于是和他聊了几句。原来他看这块地空着可惜,自己又是农家出身,不上课时就干干农活,种了几片菜磨心慌呢。

洗手回到前面办公室,和留校的老师及熊老师商量,我上六年级,熊老师上三年级。

进入教室,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放了五套桌椅,一张讲桌,四张课桌,四个孩子一人一张桌子,两个女生在前,两个男生在后。桌子人用一半,另一半放书包。

当我问他们有画笔没?他们都是摇摇头,甚至连美术本都没有。我有些懊恼,只想到了他们没有彩笔等画具,没有料到美术本的问题啊。只好询问留校的老师有没有A4纸,让学生拿了几张当作画纸来用,并确定学习内容为《线描》。

上课开始,我先给他们展示了带来的学生范作,然后点明本节课的内容、做法,然后开始黑板演示,让他们跟着一起练习。教室里静悄悄的,隔壁熊老师的音乐课歌声琴声传过来,四个孩子不时的互相对视,他们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前排右边的女生脸一直红着,眼睛也不肯和我对视,让我不由的心生怜惜。孩子是自卑呢。于是我轻轻拍拍她的肩,让她不要紧张,大胆画。

看他们的构图,都是很大一张纸上很小的物体,一点儿美术基础都没有。于是反复强调,主体画大,并在黑板上演示顶天立地的画法,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做各种罐子的背景。他们都很中规中矩,也许因为已经过了可以肆意妄为的年纪,没有一个人画异形罐,画面中的罐形都从我黑板演示的罐子中选取,装饰的花纹也都是我所教授的范围里面的,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在我不断的鼓励他们大胆画和帮助他们修改构图的过程中,下课铃响了,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完成基本的构图。

所有的人都是画一个罐子就开始装饰,而不是完成所有构图再装饰。如果日常多上几节课,他们应该能完成很规范的装饰画,可是我已经从这节课的表现看到了他们规规矩矩的未来,再不会有张扬的个性,很难有挥洒的自信和人群中激扬耀眼的夺目光芒。

走出教室,走出良田小学,我记住了他们留校老师的热情真挚的笑容,记住了孩子们朴实纯净的目光,记住了那个幽静充满自然气息的校园,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进过的那个教学楼到底有几层。真心的觉得,撤点并校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对于师资的合理利用都是大有好处的啊。也真的希望那几个孩子的家长能够有为了孩子的教育意识,能够早一点儿让孩子融入到大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来,越早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约有好处。

对于我自己,要和日常在我校内的示范课等不同,摒弃做常态课的想法。如果再有类似的支教活动,一定要做好面对零基础的他们的准备,向熊老师学习做好材料的准备,不要嫌携带麻烦,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有收获。

今后外出讲课要做好如下准备:第一,了解所要面对的孩子的基础情况和他们拥有的工具实情;第二,根据情况补充携带所需的画具(包含纸张、颜色和画笔等细节);第三,面对偏远教学点孩子时要更细致耐心,放低位臵多一点儿心理疏导,少一点儿专业技能教授。

推荐第10篇:《上超市》教后感

《上超市》教后感

《上超市》是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中的一课。这一单元抽取学购物、进厨房、对待生病、接待客人四个方面来具体构建儿童当家的过程。“上超市”就是儿童学习购物的一课。

我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本课目标定为:

1、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

2、能评判有关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欣赏和愿意表现出文明的行为;

3、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在活动中尝试自主购物。

在具体教学时,主要通过组织两个活动来进行。第一个活动就是第一课时组织学生上超市购物的活动,在购物之前老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家里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准备买什么?再以家长书的形式让家长明白此次购物的目的与意义,并且提供每人10元的购物经费。在此基础上去附近超市进行购物,从而使安排的这次购物活动具有计划性,更富有实效性。第二个活动“购物交流”放在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刚才和学生购物时的活动情况以及孩子们交流,平时和父母上超市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若干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购物知识和方法,并反思自己在超市购物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按需购物。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几点追求。

一、活动性。本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活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活动。 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生活性。这两个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上超市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活动。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也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如让学生说说购物的经过,再说说平时和爸爸妈妈怎样上超市购物。这里,我们的视点不仅仅放在今天的这次购物活动上,我们也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真正一个人到超市购物的机会是不多的,更多的是跟随父母上超市,许多问题的设计也正围绕与此。有如,说说你在超市中是怎样找到自己要买的东西的,因为课堂中讨论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所以学生觉得在进行和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会充满兴趣地进行探讨。

《上超市》是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我通过安排两次活动,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学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三、自主性。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课前调查,还是购物活动、课堂讨论等都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如在课堂讨论中,我就让学生说说在超市购物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在整堂课中扮演的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是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对学生的活动予以相应的支持、指导和合作。

第11篇:《泉城》教后感一

《泉城》教后感一

fntsize=\"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93

作者:张丹君

《泉城》是一篇写景类的文。类似的景物篇文苏教版里很多,说它不好教,但只要读美了就行,说它好教,但该如何才能把它读美了呢?这真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次镇级研讨活动我就选择了一篇这样的文,算是对这类文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吧。

针对《泉城》这篇文,从的结构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清楚易懂。这篇的教学设计我是这样安排的:由师生引诵第一小节作为导入,教师重点教学珍珠泉和趵突泉,然后由扶到放学生自学五龙潭和黑虎泉,四大泉学完后图片欣赏,感受济南泉水多和美,学完后说说你对这些泉的赞美,最后点出济南泉水天下闻名。

后经过听老师的点评以及我的思考,在堂中有三点做的不足:

1、四大泉的特点突出不够明显。文中介绍的四大名泉泉水的形成各有各的特点,珍珠泉的“涌”,五龙潭的“汇注”,黑虎泉的“喷吐”,趵突泉的“冒”,在教学中我指导理解了“涌”、“汇注”和“喷吐”,而最后的“冒”,我没有让学生体会。这四个词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文后面的一道练习题,在堂中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对这四大泉的特点在堂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2、教师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在指导学生读“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这句话时,既要让学生读出泉水像珍珠又要读出哪里像,我觉得教学时我指导的语言很是苍白无力,不是美的欢呼而是为了表现而读它。所以学生也很难在我的启诱下读好句子,都是死板的不是灵活而婉转的。在阅读教学上如何指导读这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老师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引导呢?

3、缺少语文性的训练。本节为了让学生感知泉水的美及其特点,我采用的都是读的方式,在堂中对于语文的训练我却忽视了。没有安排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没有写的练习,甚至对于文中总分的段落训练也没有突出。一节下来没有训练思维的渗透,是薄弱而不扎实的。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泉城)

此问转载

第12篇:《草船借箭》教后感卜闯

《草船借箭》教后感

实验小学卜闯

《草船借箭》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上完本课后,思绪颇不平静。记得我刚来实验小学那年,学校安排我送教下乡,我上的就是这一课。那节课我上的是一团糟,没有把握住重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上课的气氛极不好,师生配合也不默契。这次,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备这节课,上完后感觉还行。现在述说述说。

首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用评书的形式讲了《三国演义》中的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学生却听的津津有味,听后不过瘾,要我再说一段。借机我引出本课并板书课题,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把本文范读了一遍(本人引以为豪的是读书还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我读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扩句:草船借箭。

第二步,扩句。学生读完后,我先让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或名词。学生提的有:都督、军令状、旱寨、弓弩手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句。孩子们经过思考,纷纷发言,我还要求他们说出原因。比如第一个学生这样扩:诸葛亮用草船借了十万支箭。我让他解释为什么是诸葛亮,又为什么是十万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能很好解释原因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我越来越透彻,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深入。最后扩句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了

应对心胸狭窄的周瑜的陷害用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鲁肃提供的二十条草船向生性多疑的曹操借了十万支箭。这虽然不是很规范的扩句,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都主动地学习起来了。第三步,重点理解“神机妙算”。扩句结束后,我让学生根据扩句的结果复述课文。这样做是化零为整,让孩子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我抛出一个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什么地方?自主学习,前后桌讨论交流,组织好语言。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在扩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经过合作学习,很快地条理清晰的分析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它不仅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轻松,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让与比人合作、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3篇:美术课堂纪律教后感[推荐]

美术课堂纪律教后感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比如手工课,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所以他们会凑在一起各抒己见,不会像大人那样可以克制自己,这样势必造成课堂纪律松散。再如色彩课很多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调出一种颜色就要迫不及待的和别人分享,难免就要发出声音,这就造成了上课纪律的混乱。还有就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有可能小组进行创作,课堂也会显得不安静。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学生在一起能互助互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国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行不通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既要学生学好,又要学生纪律不乱,我想只有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收放自如,处理好个别特别活跃的学生,让他们不仅仅在语言和肢体动作上活跃,还要在课堂上头脑思维也活跃。那如何引导好这一部分同学,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处理这少数同学的课堂表现,我觉得重点还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引导。刚开始我采用“硬”的手段,大声训斥、批评,几节课以后,虽然他们的言行和举止上有所收敛,但并不能让他们的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的思维还是凝滞的,整堂课对他们来说是“熬”过去的。现在我采用了一些激励机制,在课堂上做记录,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方方面面的表现,如课堂纪律表现、用具准备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和态度等,并定期向大家公布。现在看效果还是不错,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我想只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巧妙的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相信我们能将整个课堂活动组织越来越好

第14篇:公开课教后感 何淼

公开课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总体上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无论是教态上,还是对课本教学处理都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具体如下:

一、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本次公开课恰恰忽视了这一教学理念,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举一反三”学习氛围,打开学生学习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落入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禁忌,致使学生脱离了学习主体地位,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散步》这篇散文要求通过对这一家人美好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操,重点在于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对尊老爱幼的感悟,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到见解,而非教师传授给他们。

二、个人师范技能不足。首先是极端的不自信。患得患失,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自己的紧张,学生受到影响也变得较拘谨,致使课堂气氛较枯燥。其次是提问泛化、不具体。比如让女生读写景的片段而男生评析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是“男生评析下女生哪些地方读的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大,内容多,初一学生不太好把握,同时对文章的情感掌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这种涉及面大、指向不明确、感悟要求较高的题型不太适合初一学生。再次,课堂趣味性不足。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而活泼,充满乐趣,在

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忽略了语文课堂的特征,更忽视了初一学生“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的年龄特征,将本应该生动的语文课几乎上成了“一问一答”形式的逻辑推理课,大倒学生味口。最后,教学过程中手式过多,走动过繁,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思考,同时普通话不标准,情感不充沛,语言缺少抑扬顿挫,过于平实没有生气。

三、教材深挖不够。本次公开课《散步》的切入点不高,我以矛盾为突破口,进而分析人物,赏析写景,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没有新意,落入“为了重点而重点”窠臼,起点不高,未能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感有机融合,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对课文具体的细节处理如板块之间的过渡缺乏圆融的手段,给人生硬之感。

上课人:何淼

2011年11月20日

第15篇:我教《三袋麦子》后感

我教《三袋麦子》后感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刚升入三年级,总是有些不知轻重之感,讲得太简单了,担心学生不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讲得太难了,学生不能够理解。于我而言,还是一个尝试。今天我教《三袋麦子》,感觉比前几节好多了。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要架设台阶

第一时的任务是识字和读书,我还想渗入一些结构方面的知识,如分段、主要内容等。但是,直接强调怎么分段,对三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学习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填空,即把每段的段意写下来,关键之处空出来,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填写。我写了这样几个句子:

)送给(

)、(

)、(

)每人各一袋(

)。

三个人采用了不同的(

)。

)不一样。

学生很快就填了出来,我请学生分段、告诉学生“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总结主要内容,就顺理成章了,学生感到“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要整体把握。

学习这一,我觉得如果让学生思路清晰,可以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在堂上,我出示了这样的表格。学生填写如下

不同之处

小猪

小牛

小猴

方式

做成各种食品

保存起来,勤透风晒太阳

全种下了地

结果

全吃完了

还有半袋麦子

麦囤里满满的

土地爷爷的态度

哈哈大笑

点点头

夸奖

人物性格特征

贪吃

节俭

聪明有远见

我感觉这样的设计能给学生以宏观的把握,清晰地比较出小猪、小牛、小猴的差异。

三、要“玩”字当头。

这里的玩,当然不是一味地贪玩,而是在玩中学习语文,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这一,我就采用了演本剧的方式。专门拿一节出来让学生表演,全班40余人,每4人一组,全部参与表演。我的看法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来体验一下,表演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的过程,这是很宝贵的积累。既培养了兴趣,又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即使时间多用一些也是值得的。

四、适度拓展。

这一片童话故事是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要光顾眼前,要有远见。只有像小猴这样的人才能大有收获。教参上的建议是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三个动物的看法,但是教师要注意价值观的引领。从我个人而言,小猪也没有什么不好——典型的乐观派,吃完了再说,也许还会有新的食品也说不定。小牛呢——保守派,比较循规蹈矩,但是生活很安稳。小猴——创新派,很有思想,善于经营。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一些,这要看个人的生活态度啦。

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要明确一下,到了高年级,可以让他们尽情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谬论,也是比较好引导一些。(我不知道这样处理对不对,个人意见。)

另外,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外的小故事,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载http://blgpedu/reasp?nae=%D2%B6%E%4≈id=8231

叶文发表

第16篇:《要好好学字》教后感

《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

2014-11-20

《要好好学字》这篇课文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事。全文篇幅短小,却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和深深爱意。课文语言十分平实,但细细读来却回味无穷。尤其是毛主席的话语,让人感觉平易近人又语重心长。然而这一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很远,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受到极大的宠爱,对伟人毛泽东又知之甚少,怎能体会到伟人对下一代的关怀呢?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我先布置孩子去查找或听取家里老人讲诉关于毛主席的故事。其次在课堂上,紧扣插图,提问:“两个小八路是谁?你能从图上指出他们来吗?”“你认为他是刘长贵的理由是什么?“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简单介绍同学吗?”紧接着我利用插图很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恰时进行了口语训练,效果不错。

教课文过程中,我抓住“毛主席”和“毛泽东”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来让学生比较体会,学生们纷纷表达感受。千琳说:“„毛主席‟让人感觉很威风。”婷婷说:“„毛主席‟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很有权力!”小宇说:“我在喊„毛主席‟的时候感觉很骄傲,很得意。”我点头:“那„毛泽东‟呢?”“这个称呼让人感觉就是个普通人。”“感觉离我们近了。”“我觉得这样就和我们平等了。”我真诚地表扬了孩子们,“是的,从毛主席的自称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架子,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平易近人”我边说边把这个成语板书下来,从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中,我明白,他们学会了这个成语,也读懂了课文。

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字词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够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其次,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字、词、句的意思。如“弯下腰”、“手心”“写下„毛泽东‟三个字”等,既表现了毛主席对两个小八路十分亲切,又表现了毛主席教两个小八路学字是很认真、重视的。而毛主席对他们说“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这一句里,我向学生介绍“革命”是指什么,毛主席对小八路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读好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内在含义。

一篇课文里可以把握的点有很多,全靠在研读教材中仔细去挖掘,然后找出最能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加以启发,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想,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有话可说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第17篇:公开课教后感 何淼

公开课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总体上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无论是教态上,还是对课本教学处理都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具体如下:

一、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本次公开课恰恰忽视了这一教学理念,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举一反三”学习氛围,打开学生学习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落入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禁忌,致使学生脱离了学习主体地位,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散步》这篇散文要求通过对这一家人美好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操,重点在于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对尊老爱幼的感悟,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到见解,而非教师传授给他们。

二、个人师范技能不足。首先是极端的不自信。患得患失,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自己的紧张,学生受到影响也变得较拘谨,致使课堂气氛较枯燥。其次是提问泛化、不具体。比如让女生读写景的片段而男生评析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是“男生评析下女生哪些地方读的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大,内容多,初一学生不太好把握,同时对文章的情感掌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这种涉及面大、指向不明确、感悟要求较高的题型不太适合初一学生。再次,课堂趣味性不足。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而活泼,充满乐趣,在

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忽略了语文课堂的特征,更忽视了初一学生“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的年龄特征,将本应该生动的语文课几乎上成了“一问一答”形式的逻辑推理课,大倒学生味口。最后,教学过程中手式过多,走动过繁,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思考,同时普通话不标准,情感不充沛,语言缺少抑扬顿挫,过于平实没有生气。

三、教材深挖不够。本次公开课《散步》的切入点不高,我以矛盾为突破口,进而分析人物,赏析写景,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没有新意,落入“为了重点而重点”窠臼,起点不高,未能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感有机融合,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对课文具体的细节处理如板块之间的过渡缺乏圆融的手段,给人生硬之感。

上课人:何淼

2011年11月20日

第18篇:感后感

毕业课程设计—感想

在这次的毕业课程设计中,虽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趁放元旦着三天,认真完成了胜于的作业,从这三天的时间里,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之前学的多方面的学业知识运用起来,囊括的方面也比较全面,例如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国际贸易知识,甚至有些东西还得通过其他教材来查阅,扩充了我们的专业认知,补充了自己的不足。

我们这次做的是海尔家电产业销往非洲加纳,一个典型的国际贸易,我这次在小组主要做的是贸易环节分析,才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的往来,不管是商品或者是服务,还是技术,以前总以为就是租一条船,把货物装进集装箱里面,运往目的地市场,这就是我先去对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环节的理解,然而这次的课程设计给了我太多我没有想到、甚至还有些根本就是我没有想到的东西。在做贸易分析环节时,我才恍然大悟,一个国际贸易我们应该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和完成贸易我们应该在哪个时间段该做什么,有些环节是一环扣一环,有可能一件事情的开端必须建立的另外一件事的完成之上,例如在这次过程中,我们只有确定了贸易术语之后,才好决定货物的运输应该由谁来承担,同时也决定货物的保险是由谁来支付。把自己投入这个贸易过程中,才知道以后真的要从事外贸这一块,我们应该要了解什么;跟外国人打交道,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也许我们自认为自己外贸方面的知识学得不错,然而到外贸公司以后,才发觉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于把我们学过的东西要融汇起来。比方我们跟一家国外的公司做生意,我自己认为的过程就是起先是发盘、询盘等函电知识,其实就来定价;再就是双方签订外贸合同;一份完整的贸易合同的内容无外乎就是采用什么样的贸易术语,买卖双方是谁,数量、金额、单价、商品名称和装箱单、发票、保险;接下来就是货物的运输,这一方面就要涉及到跟海关有关的内容,如何做报关单,如何计算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准确,但是我能得出这个过程,是我通过这次的毕业课程设计而想到的,我的理解让我回过头来一看,一个贸易环节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我们都有想对应的课程,如发盘、询盘我们有商务函电课程,合同方面的内容我们学了国际结算、贸易实务,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我们也通过海关法课程接触过。原来我们学的每一门专业知识课程,只不过是把一个完整的贸易环节分成不同阶段而书本化而已。

这次的毕业课程设计,让我对外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今天的后知后觉的认识,也许早就被其他同学所了解,但是这是我亲自去体验过程而得出的自我的认知。这个新的认识,对我有着巨大的帮助,在临近毕业之际,我们都希望从事自己对口的专业,而现在我发现我若要真从事外贸行业,我所欠缺的知识,是在哪一块,或者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我喜欢外贸行业的哪一块了,是结算、报关还是擅长商务谈判了。我相信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后,我会好好想一想我未来应该外贸哪一方面的工作。

第19篇:后感

《小额信贷在中国》读后感

今日读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系列读书,从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小额信贷在中国扶贫问题以及公司的艰难发展史。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弥补信贷扶贫政策的缺陷,我国自 20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引进并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由于小额信贷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扶贫资金使用中的“三低”(即资金到户率低、资金回收率低、项目成功率低)问题,提高了资金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扶贫方式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肯定。

通过该书我了解到扶贫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效使用资金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以往的扶贫方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扶贫到户难,大多数攻坚目标的贫困农户很少能享受到扶贫资金对他们的帮助。信贷扶贫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项目设计的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贫资金不能准确指向贫困农户。第二,贷款的还款率低,还贷率大约只有 50%左右。第三,项目成功率低,操作机构亏损严重。第四财政补贴难以持续。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扶贫资金直接到户,让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并为贫困农户创造一种自我“造血”的机制,一直是政府和关心扶贫事业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种扶贫资金入村到户的有效方法,小额贷款的扶贫模式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该书让我充分的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中和农信原先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为了实现规范管理,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小额信贷由项目型向机构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在国内率先建立直属分支机构开展信贷业务,同年引进了国际化的小额信贷专业管理软件。并于2008年转制成为公司化运作。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中和农信的股东,监督中和农信坚守扶贫使命,为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服务。自2008年中和农信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扶贫使命,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

目前行业内涌起诸如翼龙贷等新兴公司,也开始开展使用许多有别于我们的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但通过阅读《小额信贷在中国》,我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能固步自封,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凡是能做到扶贫到户,还贷率高、效益好,贫困农户能脱贫的模式,就是好模式。即便正规金融机构将来成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经验也表明,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有生产能力的最贫困户,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非正规银行类小额信贷组织有长远的扶贫使命和广阔的活动天地。

从已有的实践情况看来,小额信贷通过建立特殊的信贷传递系统,帮助贫困户获得金融服务,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对小额信贷的局限性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区域性贫困,从这个角度看,小额信贷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小额信贷可以解决区域开发过程中农户本身发展的一个因素——取得信贷支持,并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但是不能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基础设施落后和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2)小额信贷可以解决贫困农户在种养业上面临的简单生产技术问题,却无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活动在低技术、低效率基础上运行的问题;(3)小额信贷可以提高单个贫困者或信贷小组的项目成功率,却无法改变贫困者经济活动组织程度差、在市场和自然灾害面前软弱无力的现象。

因此,采用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可以将国家扶贫信贷资金直接落实到农户,而国家财政则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及县级扶贫规划项目等方面。其实,任何一种单独的扶贫办法都不可能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它需要社会、经济及文化措施综合治理。

第20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后感

变序教学精心质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介绍了它们的生长特点,由此赞美了樟树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如何能让四年级的学生初步感悟该文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注意分步研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变序教学,突出樟树的高贵之处。

课文的第五节首先叙述了别的树木容易招虫,然后引出樟树却不招虫,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进行,这样的教学,缺乏变化。为了突出樟树的高贵,我采用了变序法,直奔第二部分,请学生讨论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当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学第一部分。

二、精心质疑,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才是他们能真正掌握的。如何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我没有讲解,也没有直接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吗?”如此提问学生兴趣不高。因此,我先让学生连起来读读全段,看看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请学生相互解决。当学生问道“课文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呢?”我顺势引导:“是呀,这样是不是多余?”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见火候已到,我就让学生同桌讨论,此时,学生热情高涨,抢着发表意见。全班交流时,想法已基本达成一致,他们感悟到了经过别的树木一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樟树的可贵。

我想在课文的关键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是这个环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教后感范文
《教后感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