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0 08:38:0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生学习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总结

学生学习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研究的

阶段性工作总结

花坪民族小学 李蕊

一、培养自立能力, 家庭教育是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自立能力如何,取决于童年时期,也取决于家长这一启蒙老师。只有依靠家长,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才能立竿见影。体现成效。必须抓好:

1、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家校沟通。由校长任组长,党、政、工、团为成员,辅之以家长代表和班主任。每月至少一次会议,任务是探讨家庭教育方法,总结交流家校教育经验,反馈家校教育的有关信息。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把《中学生家庭教育读本》作为家长学校教材,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借鉴先人研究的有关实例数据,如:爱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为1:15和1:10;离异率和心理疾病也较低为依据,提醒家长从小培养自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未成年人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人格尊严脆弱,经不起磨难,会直接影响今后的事业和生活。反思青少年对身边能够轻易做到的小事往往视而不见的原因。反省我们的失职,体会培养自立能力的紧迫感。而学习国外经验,从小培养,从日常生活抓起。

3、建立班主任、家长无妨制度。除设立校长接待制度和意见箱外,班主任每月至少家访(信访或电访)一次。实行沟通交流,形成共识:过分溺爱子女、专制子女都是极端行为,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合理地掌握爱与严的分寸,改变“恨铁不成钢”而非打即骂的不合法教育方式,知养会教,合理导教,富教与乐,严宽共济,才能使孩子终生爱益,否则悔恨终生。

二、培养自立能力, 学校教育是关键

未成年人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培根固基,刻不容缓。

1、抓立德教育。组织学生学《中学生守则》、、八荣八耻等,通过课内外活动,开展孝敬父母“小帮手”、遵纪守法“小标兵”、互相帮助“小伙伴”、爱护环保的“小卫士”、健康自主“小主人”活动。形成“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关怀扶持,和谐共处”的意识,自觉“规范行为,不忘责任;实干兴邦,再创辉煌。”

2、抓敬业教育。调动学生摆脱依赖,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的方法和窍门,学会自读、自思、自求。

“自读”,即通过抓好课文阅读和笔记检查,让学生挖掘潜能,拓开思维,改革读法,追求质效。首先,学会粗读,浏览教材,了解大致内容。再精读、圈点、勾画基本观点、概念、逻辑结构、重点难点,打上不同的符号。然后做好笔记,把知识信息采集和整理,既动脑又动手,最后在老师点拨引导下加宽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学生间的多边活动,加强感知教材的节奏频率,提高学习效率。

“自思”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由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追塑题源,变换主题,师生倒置。让学生自我完成“问”与“答”的双重任务,完善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态转入主动态。会从课题、节题、框题切入,之前加上“如何理解”、“为什么”、“怎样”、“什么是”等疑问代词,变陈述句为疑问句而产生问题。也可从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等入手,打开思路,学则思变,层层解剖,扩大资源,增加知识摄入量。

“自求”是发挥潜能,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活动。自求,对于培养学生动态的求知心态十分重要。只有形成了动态求知心态的人,才能在科学的崎岖小道上不畏艰难地攀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教材决定“求”的力度,由自己决定“求”的量度,避免“灌”或“填”,自主学习,盘活知识。

3、坚持学习“精神”,开展教育“活动”

凡能负起重大责任,完成重大使命的人,总是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自觉磨练的人,才能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改变观念,学会生存,有所作为,事有所成。所以,坚持组织学生学习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孔繁森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冻(震)救灾精神,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铭记心中,发扬光大。同时,为了巩固教育成果,还要抓好:

“回顾式”教育。学习历史文字资料,参观历史博物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观看电影,请前辈忆苦思甜,讲村史,家史,教学今昔对比,自觉地以英模精神激励、鞭策自己,主动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典范式”教育,用诸如第一位华裔在美国政府中任职最高的赵小兰“富门寒教”学有所成,大有建树。用作为成功者、富有者的爱国侨贤田家炳吃丢在桌上的饭粒,吃红薯不剥皮、不喝酒、不喝饮料,爱粮如宝,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节俭教育大家,让大家深刻领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意而严于自律,勤俭节约。

“忧患式”教育。通过贫富国家对比,让学生正视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现状,产生危机感,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懂得“虽有九翠,不为春蚕。”唯有务实、奋斗,方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明白不进则退,退则落后,落后挨打。从而激励他们付诸行动,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体验式”教育。用身临其境,艰苦创业,不断实践的特定场面,如:坚持上好劳动课,周末干家务、假期帮父母劳作、参加政府组织的冬修水利、清洁工程活动、自我参与环保,主动打扫校园、到贫困地区感受农民艰辛生活现状等,坚持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去掉奢气,懂得“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自觉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自立、自强、顽强枰搏。

4、培养顽强毅力 促进能力提高

曾有典故说:有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在地上掘了不少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并且当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时候却弃之而去,终使功亏一篑。即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道理:雄心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要把它变为现实还要靠顽强的毅力。又辩证地说明,人间没有平坦的路,人类历史梅前进一步都需要经历血与火的斗争。如果只有远大的理想而不以巨大的毅力从事“韧”的战斗,当岁月流逝,你就像挖井人一样一无所获。在培养自立能力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雄心和毅力。我们要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劳动中培养,在学习中培养,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在人世间一切的活动中培养。要以司马迁矢志修史、诺贝尔丧亲自负的坚持实验,与马克思读书位下留痕的精神鞭策自己,锤炼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记住马克思的名言:只有不为劳苦沿着陡削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不断培养顽强毅力,促进能力提高。

5.创设情境 试当小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了教育的核心是教人的教育。自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转变观念,创设情境,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从最常见、最常做、最常过问的基本日常行为做起。如让班级分加学校管理,对全校各班的学习,午休晚睡、宿舍内务、教室、清洁区、卫生、“三操”、仪容仪表进行全方位人的检查督促。班级也实行轮流值日,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为让学生开发缤赋、挖掘潜能,学会做人,尊重父母,就通过主题班会“我爱我家”激发情感。为让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就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严格自律,言行一致,不说空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为让学生能自理,改掉做事摩蹭和置物凌乱的不良习惯,宿舍的摆放就放手让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出谋划策,再三动手整改,直到把床架、水桶、木箱、水壶摆放,毛巾、衣物等挂到自我满意为止。保证把不鲜艳、不时尚的寝具收拾得既通风又整齐、干净、利落,整齐划一。与此同时,组织叠衣(被)、穿衣、穿鞋、穿袜、收拾文具等日常生活“小巧手”比赛。为了提高安全自救的实践能力,开展安全防火撤离演习,使用灭火器演练。为了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自制简易教具,组织通讯组、版报组、广播组,让各小组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开展“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流动红旗”、“采分优胜”等评选,促使主人翁意识的确立和形成,使“学校是我家,办好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爱卫生,互相监督、循环管理的竞争态势,自觉地消灭“长明灯”、“长流水”、“纸质满天飞”的浪费现象。通过指导实践,提炼能力活动,

青少年是希望,是未来。我们不能失去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人的持续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是最大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成长得好,我们的事业才有可能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因此,我们要风雨同舟创伟业,团结奋进谱新篇;爱岗敬业育英才,无私奉献写春秋。

推荐第2篇:加强高中篮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究

加强高中篮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究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不断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高中生篮球竞技水平偏低。为了提高高中生篮球竞技水平,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加强高中篮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篮球教学;高中生;体育素养;团队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88-01

长期以来,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竞技能力较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胆子较小,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特别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必要开展篮球教学。因此,本文对加强高中篮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进行研究。

一、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团队精神概述

篮球作为一项团队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在队员的默契配合下才能达到运动目标。例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教师如果把目标定在需要一两名队员的发挥便可以赢得比赛上,那么就违背了集体项目本身的团体价值,同时在现实中也是无法实现的。篮球运动的团队精神相当重要,如果球队成员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那么团队精神便无法体现在实践运动当中,从而会导致一个队伍变成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篮球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意识、品质方面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篮球教学的初衷之一。

二、高中篮球教学中强化团队精神培养的策略

(1)培养集体观念。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篮球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篮球队的运动能力,队员之间强烈的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关键。高中生在体育方面的基础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团队基础,这样才能让篮球运动顺利进行,使每个学生的篮球技能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要做到团队整体具有凝聚力,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纪律,这是学生相互配合的基础和前提。高中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如果让其加入不喜欢的团队,就会违背学生的意愿,会导致他们不听从教师的指挥和领导。因此,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作用发挥的重要性、集体荣誉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教师的安排,并具有上进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大家一起努力、团结协作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篮球运动,了解团队协作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才能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增强集体观念。

(2)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高中生在篮球运动方面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例如,身体素质、基础技术、基本的篮球运动技能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以及个人素质,采取互补的方式进行团队编制,将学生分为多个团队,采取抽签比赛的方式进行比赛。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关注,在比赛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例如,某位同学应当注重团队合作,某种情况下应当传球等。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比赛有着决定性作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借助团队合作而获得成功,从而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除了团队比赛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活动的方式实现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游戏本身就具备容易操作、设施要求简单、趣味性强、难度低等优势,非常适合学生竞赛之余的锻炼。例如,教师可将几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依次在罚球线上投篮,以最终得分与投球速度作为评价标准。再如,让学生背靠背夹着篮球往前走,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这样一些篮球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相互配合与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形成更为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会更加深厚。

(3)以激励方式培养团队精神。激励是教育工作中提高参与者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在团队精神培养过程中教师语言激励的重要性,激励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动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内部动力,并向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在篮球教学中,只要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目标,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激励。为了更好地突出团队精神,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激励和评价,而不以个人的方式进行评价,以避免在评价过程中使某一名学生成为众矢之的。在激励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在配合方面的表现,让学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表扬与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生而言,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强化非常重要,团队精神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在简单的教学方式中很难实现强化,因此,教师要在篮球教学中不断渗透团队精神,并借助多种方式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成长和进步奠定基?A。

参考文献:

[1]肖华,蔡晓红.论休闲运动活动中领导力与团队精神的培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2).

[2]卢??.渗透快乐体育理念为高中篮球教学增值研究[J].成才之路,2017(07).

推荐第3篇:从事天麻教学和研究要有不怕吃苦和敬业奉献精神

从事天麻教学和研究要有不怕吃苦和敬业奉献精神

易菇网讯:2011年7月15日,易菇网工作人员赴湖北宜昌就天麻种植的从业体会对宜昌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湖北省宜昌市天麻协会顾问、湖北省宜昌市天麻研究所所长王绍柏教授进行了专访。

王教授从事食用菌教学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间很多的老师、同事、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他印象最深、最敬重的老师有两个:一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铉教授,他是我国天麻繁殖的创始人,他们的课题组正是在周铉教授的指导下才取得了很多成绩。周铉教授从1993年至今每年至少去宜昌一次,指导他们的研究,既是作为老师,又是作为长辈、朋友,他敬重周铉教授的敬业精神,对科学的态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感染、教育、促进了他。另一个是陕西省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的张国华所长,2000年去汉中学习,张所长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地帮助他。张所长的菌种质量非常好,在宜昌很受欢迎。

王教授说:从事天麻生产和科研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经常要上山下乡,从事这个行业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奉献和敬业精神,还要有长期坚持的精神,没有长期坚持的精神是做不好的,比如说天麻一代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季节上需要三年,自交杂交系至少要驯化四代到五代才能成为好的杂交材料,驯化四代需要十年,培育天麻杂交种没有十年的时间是培育不出来的,要做好长期的准备,这是一辈子的奉献和追求。

推荐第4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

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思考

-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丁克英

【摘要】: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出路,也影响学院的发展。本文针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缺陷,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坚持学生为本,完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学工队伍能力素质和校园文化层次为主要措施,思考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工作实际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培养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是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缺陷。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在对学生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院学生均为九十年代后出生,多为独生子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受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观念等影响,使他们呈现出很多问题:

一是表达能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必备素质,但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规范的格式去写报告,不能完整描述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欠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二是责任感及团队意识不强。团队协作精神体现于细节之中,而

1 我们学生很多比较固执,个性色彩纷呈,不能善解人意,以自我为中心,如去企业面试时不修边幅,从而失去录用机会;在餐厅或教室等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参加社团活动只在意个人得失等等。

三是自理能力和礼仪修养较弱。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文明素养,这是他们独立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学生中抽烟、喝酒、熬夜上网、睡懒觉、缺乏锻炼、做事懒惰等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不懂得尊重师长和同学,不了解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和礼节;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善掌控个人情绪,不能客观看待社会,制约了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是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职业素养,而我们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吃苦精神,主动培养的意识较弱,加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因而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弱。

二、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我院2008年建校初期是从中专学生教育起步的,目前很多方面仍有着很深的“中专烙印”,而中专学生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学生教育的需要。针对我院学生素质的种种缺陷,应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把“三个学会”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一)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首要任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先师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是做人的根本。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就要紧紧围绕这“八德”开展教育。

一要讲“孝”,即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还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学校、感恩社会,这是大“孝”。

二要讲“悌”,即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和相互帮助。扩而充之,

2 对待朋友、同学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三要讲“忠”,即要忠于祖国和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还要教育学生“忠”也体现在要忠于集体和自己的职责。

四要讲“信”,即对人言而有信,不失信用。将来服务社会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要有忠有信,不欺不骗;所做的事,有恭恭敬敬的态度,不敷衍了事。

五要讲“礼”,即要熟悉不同场合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和礼节,做到仪容端庄、服饰得体、举止优雅、表情亲切、言语文明。 “礼”还体现在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规范。

六要讲“义”,即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同学、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

七要讲“廉”,即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养成大公无私的品德。

八要讲“耻”,即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误就改,为当所为,是勇的表现。

(二)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来看,则存在不少的问题,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毅力不够等问题。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方向,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意愿。学习不仅是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之道,还是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面临当今社会的种种挑战,根本的措施在于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志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做为生命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要告诉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时,

3 千万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快踏出第一步,不能丧失自己的斗志,个人心灵的富有,将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信息社会,各种出版物和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等,都是学习的媒介和渠道。只有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掌握多样学习方法的人才更易于开放和进步。

四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外学习。不能把学习与获得学历或文凭画等号,获得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很重要,只有在获得学历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人,才能够与时俱进。

(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普遍和激烈,竞争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1.自理能力

一要学会心理自理,要会调控自己情绪,能客观看待社会。二要学会学习自理,做到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三要学会生活自理,做到会做饭洗衣、会穿着打扮、会打理财物、会保护自己。

2.表达能力

熟悉各类文种写作格式,表述准确、清晰、简明。能把要介绍的内容讲述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声音明快,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

3.团队意识

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同学和朋友,不分地位和资历,平等待人;同学朋友之间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善于沟通,和谐相处;要有责任意识,不仅要对错误负责,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团队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

4.文体素养

在校期间尽可能的掌握一门体育技能,拥有一项艺术爱好,这样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提升人生品位,受益终生。

4 5.职业素质

对以后从事的职业有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并能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或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健全的职业心理和独立完善的职业人格。

三、提升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把培养社会需求、家长满意、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质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本领的培养,因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贴近学生成长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师资师德建设和基础投入,注重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培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转变教育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思路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沟通的桥梁、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较为厌恶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常被当做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如果我们不能在教育中避免触动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教育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院学生德育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我们过多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学生工作者做的较多的是“执规必严,违规必究”,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感受。机关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除了服从学院规定而别无选择。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我们要明白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是学校教育的投资者,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合法消费者。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过去管理学生为主,转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困难为主上来。

5 三要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从2008年我院第一届学生开始,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生、管住学生,主要的精力围绕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做工作,虽然开展或尝试了一些教育活动,但是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学生在校三年应该接受哪些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没有认真分析和梳理;二是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开展哪些内容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没有认真研究。所以,要科学的制定我院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规划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形成切合我院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思路。

(二)从提高教育能力入手,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我院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系行政副主任和学生处(团委)老师组成。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这支队伍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大局意识和服从意识也比较强,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能力比较弱,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学院发展需要。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学习研究不够,能力提高不快。由于我院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而让学工人员成为代职者,甚至连学生的课堂秩序、阅览室、电脑室、食堂用餐秩序、卫生管理等都需要学工人员的组织和参与,致使他们很难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导致对思想素质教育的本职工作缺乏学习和深入的思考研究。二是学院政策导向有偏差,从我院建校初期,学院对这支队伍的工作要求,强调最多的是“管”,弱化了“教”和“育”。

首先,学生工作的重心应从“以管代育”转到“以教为主”上。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已满足学生日常工作的需要,当前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基本管理靠制度,日常管理靠学生”的思路,基本可以完成学生管理工作。把学工队伍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教育和服务上,符合现阶段我院学生工作的实际。

其次,要提高对这支队伍教育能力的要求,把会不会开展学生教

6 育、能不能做学生思想工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这支队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第三,学院要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提高教育能力的培训。要充分认识到学工队伍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直接关乎着学院的建设发展。

(三)认真研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考评制度 从2008年建校开始,我院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一直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偏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重的本质特征,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对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制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使学生通过接受在校三年的德育教育和培训,能够达到懂得如何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其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作为学工队伍考评的主要指标。要弱化学生日常性纪律管理在学工队伍月、学期和学年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强化学工队伍在教育能力和教育实效方面的考核比重,以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衡量学工人员的工作实效。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工作 校园文化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院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院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院建院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以校园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文体活动场地简陋,素质拓展缺经费、少场地,青年教师人文素养不高、服务意识较弱等等。

首先,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要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方向,从机构上给予落实,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7 有本之木,实现持续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拓宽活动领域,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成立各种校园社团,拓宽第二课堂的领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组织学生运用专业技术到社区去服务,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延伸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又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既能锻炼才干,接受教育,还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等,这是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的根本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根本是“爱”。我院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到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坚持以生为本,树立服务意识,我院学生工作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期望、社会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吴海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赵居礼,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王继辉,高职“问题”学生德育途径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 【4】王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交通职业教育,2007,(1)。

推荐第5篇: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初中版)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抓住目前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作业所体现的文化性的问题,教师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问题,以及什么是美术文化等方面的认识问题展开。

本课首先认识“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针对中小学欣赏、设计制作、绘画等类型课的特点,具体介绍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做法。在课程的最后,对教师提出从学会一种传统美术技能开始的建议,使教师意识到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性。

本课阐述的观点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要从每节课开始。

本课程面对中小学各学段美术教师,采用教学片断分析、教学课件分析、教学资源展示等形式,目的是使老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认识,学有参考。

【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要求,思考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好美术文化的普及,进一步研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探讨,完成本课布置的作业。

2.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眼界,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对普及美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3.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本课讲座中的课例、课件,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自信心,把自己对此问题的新的认识落实在各类美术课教学中。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文化意识的研究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一、话题的由来

目前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生美术创作现象

内容空洞,没的画,不少学生的设计只会临摹外国卡通形象。

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时代感问题),色彩等缺乏对传统的继承(传统性问题)。 不少美术课学生作业只是临摹教材图片。

(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欣赏课: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主题班会,政治课。

认为实践课先欣赏作品就是“渗透文化意识”,然而学生作业效果没因欣赏而提高。

(三)对“学习美术文化”的错误认识 认为渗透文化意识即是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 把“美术文化”理解为讲美术作品中的故事。 本课观点:

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从每节课做起

二、对“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一切物质财富。

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这也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美术文化浩如烟海:汉字、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

三、对“渗透美术文化”的认识

(一)渗透美术文化是“新课程”的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是美术教师的责任。

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人有文凭、有学历,并不等于就有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了解到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这就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美术教育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小画匠”,而是培养成善于用艺术的眼光、用审美文化的心态去欣赏世界的艺术者,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渗透美术文化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根基,有文化内涵的课提升了课的高度。评价一节课,即使有多条标准,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格调高,立意新,有文化内涵,学生作业不仅有一定的技能,而且有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学生看待问题能进行深入思考。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

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欣赏课——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1.如何在体验中感悟多元文化 课例:初中“艺术的多元化”视频。

视频分析。教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每个问题,达到了解尊重多元文化、培养文化意识的目的。看教师通过什么方法讲清楚艺术是多元的,我们要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

(1)怎样讲解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展示一组壁画,先问: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 再问:可以从作品的什么地方、什么方面来判断?(总结出文化的差异性)。 (2)怎样讲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

展示一组图片。先问:中国艺术作品哪些是受西方艺术影响的? 再问:文化艺术的交流对艺术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3)怎样讲解审美趣味的差异,并崇尚尊重理解差异。

教师出示自画像油画的两张复制品,让学生用笔圈出教师自己画像的优缺点。由于学生圈出的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既有认为是优点的也有认为是缺点的。通过开展这个活动,证明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判断也就不同。并总结出要多交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2.如何从课题链接美术文化

课例:小学二年级“小扇子”课件。

课例分析。怎样安排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选材、制作等过程,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历史、种类,材料,使学生了解扇子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不仅可以使用,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扇子有着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扇子大体的结构可以分为扇柄、扇面两部分。以上是本课的知识。本课教师通过五个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知识介绍得非常清楚:一是通过中国古代绘画画面中出现的扇子,介绍扇子的产生时期;二是展示不同质地、造型的扇子,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扇子;三是看京剧和舞蹈中的场面,问扇子纳凉以外的功能;四是通过图片,提问扇子的其他名称;五是看多把扇子说出扇子可以表现什么内容。这部分赏析安排紧凑,为下一步设计和装饰扇子打下基础,让低年级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扇子。因此,本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典范。

3.如何看待文化现象培养文化意识

课改新教材中课程,如“身边的老房子”、“逛庙会”、“门上的画”、“吉祥图案”、“绣在衣服上的画”等。对传统文化要了解、要传承、要发展。

课例:视频“吉祥图案”

(二)设计制作课

1.设计课——认识理解设计理念 设计制作课不能只考虑制作方法、装饰方法,教师要关注当下最新设计,设计课首先要认识各类设计的理念,设计所体现的文化性。高年级学生要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安排,学生的设计才有追求,作业才有灵魂,同时也更激发学生在设计中渗透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建筑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色调: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国家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三十四个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香港馆主题:香港——无限城市,智能城市

馆名为“无限空间”,意念来自香港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 澳门馆主题:澳门——文化交融,和谐体现

特色:“玉兔宫灯”的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澳门馆设计灵感来自于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

例:吉祥物设计:海宝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四海之宝),通身为海蓝色。寓意吉祥。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吉祥物创意:以“人”为核心创意,人字的造型,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课例:“学做泥塑”课。结合当地的传统民间美术,介绍“惠山泥人”。 3.绘画课——文化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文化——主题。崇拜的图腾、追求的意境、吉祥的祝福

文化——形式。扇面、印花布、年画、灯笼都是具有文化性的艺术表现的载体 文化——素材。戏曲人物、剪花样、牌楼、城门

文化——效果。画像砖、瓦当、铜门环、上马石、面具„„的质感、效果 课例:视频“老茶馆”。当地文化欣赏与撕纸的关系 课例:中学《吉祥图案》 课例:小学《吉祥图案》

观摩作业:了解教师在课业设置上的立意。 刮蜡画:传统文化主题,新的表现手法。 非洲,你好,老北京。 有主题的色彩练习。

五、建议——提高介绍自身的文化意识

从我做起,了解—认识—热爱传统文化——选择

一、两种技能——深入研究其创作方法(规律)——在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创作一批有文化内涵的美术作业——总结提升认识——„„形成学习、交流、传承美术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例:一组教师创作的剪纸欣赏。掌握一种传统技法,研究出规律。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刘 洋(北京二中,中学一级)

【话题】

主题: 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文化

1 .谈谈你对“文化意识”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个问题的理解。

2 .新课程提出“把美术作为文化来学习”,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3 .列举中学、小学新教材,谈谈“美术文化”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课程来渗透的。

4 .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欣赏课实例,谈你对这课的理解,介绍通过怎样的课堂教学,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5 .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实践课实例,谈如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普及美术文化。

6 .给各地老师一些建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通过“渗透”使美术课具有文化性。

【案例评析】

一、突出体现人文性,深入研究传统文化。

以吉祥图案为教学主线,深入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本课抓住吉祥图案的核心:

(一)自古至今人们用画笔、用图案来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期盼吉祥、幸福。

(二)大胆想象出全新的形象。

(三)用含蓄的寓意、象征手法表达。

教师应该探讨吉祥图案怎样被现代的学生所接受,让学生了解吉祥图案所蕴涵的丰富的内容和广泛应用,结合自己的体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二、营造淳朴、真情的教学氛围。

淳朴、真情是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独有的特点,也是本课教学所追求的,整堂课贯穿的是浓浓的爱意,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享受吉祥图案所传达出的美,徜徉在期盼、祝福的美好意境中。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说“吉祥语”,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物资料,介绍其寓意,了解到吉祥图案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这些美好的寓意被现代人喜爱。这样把情感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其中。

本课把传统的图案与现代人的追求结合,引导学生将吉祥图案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启发学生“祝国家兴旺、祝家庭幸福、祝朋友顺利,祝长辈长寿、祝自己成才”。学生把美好祝愿寄予在吉祥图案中。最后,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不仅学到了吉祥图案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挚爱态度和乐观精神。

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性。

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帮助学生将吉祥图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作方法、能力,尤其体现出教师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主体作用,起到搭建知识与动手创作之间的桥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吉祥图案稿,教师准备大量吉祥图案复印稿,(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发给各小组,作为吉祥图案创作的素材参考。

(二)重点放在吉祥主题上,复习学过的图案知识。教给学生创作规律,借助已有的吉祥图案中的形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三)作业安排用黑色水笔在圆形彩色纸片进行吉祥图案创作,色彩鲜艳的彩色纸利于表达学生的美好祝愿,圆形纸更适合表现团圆、幸福的期盼。

(四)教师演示起到引领作用,把难度降低,用简洁概括的形象在圆形纸上进行形象组合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掌握表现方法。

(五)一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当场创作,展示个人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的时间内,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对吉祥图案的构思、构图到形成完整的作业,这具体的、灵活的教学策略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的目的。

四、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的水平。

(一)不同音乐在恰当的时间出现。

(二)学生创作时课件上若干吉祥语的提示。

(三)课件中每个图的精心挑选。

(四)资料的摆放方向都冲着每个学生。

(五)板书突出主要知识等。

思考与活动

一、思考

(一)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术,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二、活动

第一步,选择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如欣赏课或实践课的教案,看看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运用了哪些教学方式。

第二步,联系本讲座,思考能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然后,为这个课重新制定一个教学方案。

第三步,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案,收集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映如何,自己做出总结。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 .课件:画画古树(ppt)

2 .课件:小扇子 (ppt)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李泽厚:《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推荐第6篇: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实验方案

数学教师:郭巧萍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从课堂的实施情况来看,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往往是用

一、两个字、词或公式干巴巴地回答,表达不通畅;书面表达也是不注意条理,写得乱,写的糊涂。并且总是不能紧扣题目本身。不但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用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还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作前提。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它几乎就是数学学科的能力的综合和体现!数学语言的表达,对学生而言也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反映,现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已经不同以往,它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更贴切我们的生活。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内容及意义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⒈如何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激励学生产生与同学们表达的愿望。 ⒉如何通过数学交流,引导学生提问、质疑、讨论、争论、说服、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生参与数学表达的机会,使全班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表达训练。

4、如何解决表达训练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5、教师如何适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表达障碍进行指导。

这些问题的相应解决就会形成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气氛,教师的角色也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将会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预计有哪些突破

第一.要想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首先是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肯定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断克服表达意识上的偏差。

第二、以身垂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第四把时空留给学生。课堂上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去畅所欲言,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与实行,我们数学领域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掌握怎样学,是目前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旦学生有了一定表达技能,数学课堂教学就会随之发生大的变革和突破。

1、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会明显增强。

2、大部分学习内容将会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解决。

3、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变的严谨、活跃、深刻、敏捷,综合素质会大大提高。

4、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情感,越来越喜欢数学学习,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

⑴讲:必须使学生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去理清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概念,去创造知识,重点突出运用符合自己年龄的语言来表述所给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把自已的想法、解题思路说出来,把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或式子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阐述清楚,向教师、同学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交流,做出有关数学活动的口头报告,通过\"说\"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⑵写:写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它对于不善言谈的学生尤其重要,可以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写,它也包括画,如画实物图、线段图等等。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写解题过程、解题心得等。\"写\"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楚、准确简捷,提高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⑶读:读课本、文献以及老师、同学的解题过程同样重要,需认真分析。指导学生会读书,读课文中的\"黑体字\",读课文中的\"注意\",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读法,规范写法等,利用读\"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⑷听: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敢于修正他人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且对于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见解继续研究。

五、研究阶段划分

2008.3——2008.8

实验启动 2008.9——2010.7

实验阶段 2010.9——2010.12

实验、总结阶段

职工子弟二校 二00八年三月

(四 上)

职 工 子 弟 二 校 二00八年 九月

推荐第7篇: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体思路,做到务实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等目标。

在语文课中,第一课时,我会侧重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包括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等情况。第二课时侧重于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的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不断质疑解疑,以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努力搜集与课文配套的课外资料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并且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对个别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追求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效率,指导学生课前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尤为重要。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新课之前,会布置学生认真进行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我在这一环节中教给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即“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一读——默读,做到手脑并用,圈点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二读——读出声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三读——精读。要把握课文要点,做好预习笔记。二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疑难,解决的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的音义。“二查”即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见疑就是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在新课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去读、想、议、评、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讲能做的,均由学生去讲去做,教师发挥激发兴趣、巧妙设疑、把握调控等主导作用,使学生不断在语文能力训练中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只能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并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将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在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学生只有大胆生疑,勇于生疑,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如果没有大胆生疑,勇于解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我会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推荐第8篇: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材料]

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挖掘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美术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能牢牢吸引孩子眼球的少儿漫画教学与研究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空白,我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一系列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可参考、可指导、可操作、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少儿漫画 教学 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对美术教学从原来的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到开始关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探索挖掘能有效吸引孩子眼球的美术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美术加强学科联系,利用美术学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根据美术学科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人文性对育人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但这些都只是人们的一些看法与设想,虽有一些尝试也只是刚起步,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理论的构建与实际的操作等等。

作为“流行视觉艺术”的少儿漫画除了有美术学科的一般特点,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以外,少儿漫画还以其固有的特点而对学生的以下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少儿漫画教学,学生的审美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得到持续训练,完善人格得以逐步形成,幽默品质得到持续训练,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少儿漫画是中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结合少儿的特点,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提出了“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这一课题,以此来研究漫画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系,从而为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意义与作用

少儿漫画以其独特的激趣功能,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不但可以让少儿漫画教学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其中的深入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资源的研究,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以及育人功能的研究,多学科适当的有效的整合的研究等等也为美术学科乃至其他学科在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与参考的范例。

二、课题界定

1、漫画

漫画是一种内容与形象极度变形、夸张,用多种有趣手法和巧妙的构思创作出的,具有强烈幽默性与深刻哲理的,能达到讽刺、歌颂、传播和娱乐等目的的绘画。由于漫画的流行趋势,现在人们又把漫画纳入流行视觉艺术之中。漫画能让我们在幽默中明白是非,在幽默中学会知识,在幽默中放松自我。

2、少儿漫画

一种内容与形象极度夸张的图片、具有强烈幽默性与哲理的卡通漫画、其内容以描绘少儿喜爱的题材的,以少儿为阅读群体的,专门为少儿而画的卡通漫画,或者少儿自己创作的卡通图片与漫画称少儿漫画。

3、少儿漫画教学

把少儿漫画作为美术学科的一个部分,以及在语文、思品、安全、劳动、科技等其他学科中,把少儿漫画加以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运用,使少儿漫画成为这些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少儿漫画独特的功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的同时,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幽默感,以及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或赞美或评价或质疑,从而行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各种挑战,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从而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漫画发展的历史中,以欧美的漫画起步比较早,但现代的西方艺术,好象总是把插图与文字分开来表达。因此,他们把图画与文字配在一起往往被看作是低级的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就影响了它的发展;日本目前是世界上漫画出版最多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显示,2002年日本印刷出版物销售的38.1%来自漫画。日本漫画虽然有催人奋进的经典之作,但日本漫画中也存在暴力、色情、扭曲历史等诸多糟粕,并且商业味越来越重;在我国台湾,漫画的发展也是很快的,目前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台湾的漫画教学不容乐观,台湾漫画界少壮派代表陈志华谈到“台湾的漫画教学环境不佳,许多标榜漫画教学的班,其实都是在教美术”。

我国内地的美术课程中漫画以及少儿漫画在建国以来基本没有涉及,80年代以来,由于少儿对漫画的兴趣,美术教材逐步开始少量涉及漫画,但是课时与内容偏少,并且多数只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加以介绍,以小学为例:人美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课本(试用版)中,铅笔淡彩有6课时,中国画在不同年级共有11课时,而漫画只在三年级第5册有3课时,四至六年级一个课时也没有。

随着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美术教育应更加关注新时期下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在读图的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以读图形式存在的漫画艺术作为流行视觉艺术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成为今天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漫画的研究开始引起一些人的关注:1996年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贝克威兹在其硕士论文《在美术课堂中把漫画书作为形成动机的工具》中设计的一个研究得出结论:“漫画、卡通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且很有效。”2002年4月日本国家美术课程中“通过流行艺术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中央教科所的刘万岑老师在2004年第一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撰文《学校美术课程应当重视流行视觉艺术》谈到“把审美文化中心从高雅艺术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忽视流行艺术对青少年艺术能力的发展……,这些大量的视觉信息对于设计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同时,它能够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讨论如何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课程来促进儿童对艺术的学习”。

以上观点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在开始重视漫画教学活动,但纵观国内外漫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发现除日本、我国台湾对漫画创作比较重视以外,多数国家对漫画创作不够重视;漫画教学活动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展;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也基本上是空白,虽然也有很少的文章对此有一定的论述,但也只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一些论述。我们发现这些论述对漫画这一绘画形式的独特的激趣功能,漫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漫画培养学生的幽默品质,漫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漫画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等育人功能,漫画与多学科的适当的有效的整合,以及用漫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绘画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四、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目标 ⑴初步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⑵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逐步提高。 ⑶使学生的幽默感得到持续训练。

⑷培养完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内容

⑴少儿漫画教学目标 ⑵少儿漫画教学形式与方法 ⑶少儿漫画教学模式

⑷少儿漫画教学与相关学科联系 ⑸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

五、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的对象:

小学四至六年级为研究班级。

2、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选用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实验班级,实验自变量为教材,即有两种教材,一种适当增加了少儿漫画的有关内容,一种为原有教材,控制除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无关变量,通过观察四至六年级学生对两种教材的学习反映即因变量:包括兴趣,知识技能的掌握,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思维的训练,完善人格的养成等,再通过对1200名学生、80名教师的实验前后的调查得出结论:在小学美术课适当引入少儿漫画的教学,或者在其他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适当地运用少儿漫画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这些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六、研究成果

1、进一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的认识

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首先必须要对“素质培养”的理论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如果没有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的指导,其教学实践必然会产生盲目性和非素质培养性。为此,课题组始终把少儿漫画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摆在重要的地位。课题组成员广泛涉猎有关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文献资料,深入钻研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重要讲话和论述,联系少儿漫画教学实际,结合少儿漫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国内外少儿漫画教学情况及相关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开展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

本课题研究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法改革等,从实践中探索出新的理论认识,再通过教学活动反复验证,最后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少儿漫画教学培养学生素质,其遵循原则,是“合理有效”利用。开展少儿漫画教学,必须灵活地、合理地引入美术课堂,或者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媒体资源巧妙地运用,并且必须要对该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促进作用,在课堂中的运用使课堂目标能有效地实施,不能滥用,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教学出发点,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资源少儿漫画,发挥少儿漫画这一学科分支的独特优势,以达到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包括美术学科的美以及漫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的美、环境的美、语言的美、心灵的美、行为的美等的培养,完善人格,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其关注重点,是深入挖掘少儿漫画教学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两手齐抓,育人为先”。及教美术与育人齐抓,以育人为先。

教学方法,是“愉悦式感悟教学法”,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形式,是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固定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即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到学科适当的联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固有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转变,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

教学模式,是“漫画体验,适当整合”。即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欣赏感知、体验学习、感悟创作达到对其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其相关体系,是少儿漫画概念界定,少儿漫画教学目标构建,少儿漫画教学形式、方法、模式探索,少儿漫画加强学科联系的尝试,少儿漫画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探讨。

以上这些认识立足于美术课改的大趋势,紧扣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少儿漫画教学的目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进行全面的论述,这些认识已经成为指导少儿漫画教学的重要资料,对于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探讨少儿漫画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的认识水平,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美术教学新思想、新观念起着积极的作用。

2、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的培养目标

⑴学生通过漫画学习活动,学习漫画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尝试漫画创作活动。

⑵体验漫画欣赏、创作的乐趣,获得对漫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⑶了解、感悟漫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⑷美化环境与生活,激发创新精神。

⑸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⑹培养幽默品质,建立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个性潜能。

⑺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等,促进心理成熟,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完善人格。

目标确立以后,我们再分学年段通过欣赏、临摹、创作等方式结合学科课程促成目标的实现,探索出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由于研究周期比较短,已有研究相对缺乏,加之一至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相对差一些,因此,此分年级目标中只列出了四至六年级的培养目标。

四年级:通过欣赏、临摹、续画、漫画作文等教学活动,结合班会课、安全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基本学会欣赏漫画,学习漫画的表现方法,能简单的对漫画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写出来,初步尝试写漫画作文,通过漫画了解一些安全知识,文明礼貌等日常行为规范。

五年级:通过欣赏、漫画作文、漫画创作等教学活动,结合思品、劳动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能有效地欣赏漫画作品,学习漫画创作的方法,写漫画作文,通过漫画的学习,懂得劳动的价值,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年级:通过欣赏、漫画作文、漫画创作、画漫画像等教学活动,结合科技课、早读课等课,结合生活实际,能比较深入的欣赏漫画作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漫画作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漫画创作,学画漫画像,通过漫画的学习,知道真正朋友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习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

3、初步构建了少儿漫画教学模式及方法

少儿漫画教学在学校的开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对漫画教学的忽视,不管是师资的培养,还是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研究都基本上是空白,所以要开展漫画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践研究,得出行之有效的少儿漫画的教学模式:“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的组成要素是:愉悦学习,漫画体验,生活感悟,人格养成。

“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漫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漫画的艺术美感,感受漫画的幽默,感受漫画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性;通过漫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从漫画里领悟漫画的创作方法,领悟每一幅画的含义,领悟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在漫画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以启发式教学为前提,并注意引导学生的相互合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创新精神。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下一些课型:以体验漫画学习乐趣为主的教学课型;以体验漫画艺术美为主的学习课型;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的课型;以幽默品质培养为主的学习;以健康人格养成为主的情景式教学课型;以合作创作为主的学习;以体验成功为主的学习;以多学科适当有效联系为主的教学课型;以由学校有漫画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与学校其他美术教师、其他科目教师、有条件者聘请校外漫画家、漫画作者共同组成漫画教学团体对学生进行漫画教学的教学课型等等。具体操作时,选择以上的一个课型为主,再辅以其他课型使其有机组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种方式,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美术课堂内适当的引入漫画卡通教学,一般一学期6课时左右,占总课时的15%。第二种方式,在语文课中进行漫画作文教学活动,一学期2课时。第三种方式,在思品课、劳动科、科技课、安全课等课中尝试选用3至5幅卡通漫画图片结合学科内容与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其次通过推荐优秀的卡通漫画读物以及编写一些知识性的卡通漫画册子让学生阅读。

具体教学模式见下图: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愉悦感悟,漫画体验,适当整合”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少儿漫画这一学科分支的特点,紧扣当今课改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是值得在学校推广的。

4、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⑴少儿漫画在美术学科中的地位

少儿漫画是美术学科的一个部分,是美术学科中对学生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在美术学科中引入漫画,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少儿漫画的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⑵少儿漫画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漫画除了具有美术学科的特质以外,还具有文学特质,其可以与语文、思品、历史、科技等学科进行有效的联系,因此极具综合性,课题组认为漫画有“综合艺术”之称。在适当的地方用卡通漫画与其它学科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课题组把少儿漫画教学与思想品德课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漫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不知不觉地、欢天喜地的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其次,通过少儿漫画本身的“对话”形式精心设计人物对话、组织语言的练习,或者根据少儿漫画看图写话的练习(材料作文的一种),成语漫画的观摩、学习与创作等,以加强少儿漫画与语文等社会科学的联系。再次,通过科普少儿漫画的创作,使得学生在学习少儿漫画的同时,获得了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把漫画引入安全课,枯燥的安全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如果采用漫画形式,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接受,并记忆深刻,效果良好。

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少儿漫画除了可以有效地引入美术课堂,少儿漫画还可以引入语文、数学、思品、社会、自然、英语、音乐、体育、安全等学科课程中,使少儿漫画成为这些学科的有效的辅助媒体资源,这样少儿漫画教学活动能有效的推动美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科教学与学习活动对漫画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与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因此,其关系必然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5、初步探索了少儿漫画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方法

德育工作,既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德育工作一直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之一,也是当前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的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的应试教育的格局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观念没有得到改变,其二基于升学的压力而忽视了,其三是没有比较好的载体而不能有效的教育影响学生。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以语文、思品学科见长,而其它的学科相对来说操作起来要难一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什么载体,选择什么时机,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得出:通过漫画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能比较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优势在于漫画是介于枯燥的文字媒体与生动有趣的立体的电视等流媒体之间的一种平面图形媒体,但漫画又有别于一般的图形媒体。漫画与文字媒体相比的优势在于直观形象,与立体的电视媒体相比的优势在于方便,而与一般的图形媒体相比漫画的优势在于其浅显易懂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及强的戏剧性深深的吸引着几乎所有少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感悟,从而得到教育,正确世界观得以不知不觉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利用少儿漫画的以下特性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利用少儿漫画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使乏味的德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直观性让学生易于接受德育知识,使死板的德育教育变得活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思想性让学生反思德育所学,使德育工作更实在有效起来;利用少儿漫画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时间性让学生及时思考实践德育理论,使德育工作与时聚进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创造性拓展了德育的内涵,使单调的德育工作变得丰富起来;利用少儿漫画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使空洞的德育教育变得美起来。

因此,把漫画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有效的整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少儿漫画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得出了“在少儿漫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良好,具体实施途径是:

⑴在美术课引入漫画,充分利用漫画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⑵在早读课、班队课精选漫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⑶在思品课巧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⑷在安全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规教育,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⑸在语文课中通过漫画作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⑹科技课精选科普漫画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科技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⑺在课余时间精选漫画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德育教育。

6、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①学习兴趣得以持续提高,创新思维得以有效训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于使美术课变得更有吸引力,但常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是美术课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正进入美术学习的“危险期”,另一方面由于美术非考试科目,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再一方面与学生不能有效地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课程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等所至。现在,卡通漫画迅速吸引了少儿的眼球,引起了少儿的疯狂喜爱,成了少儿不可少的读物,后来又逐渐发展到成人队伍,这样迅速地在人们身边流行开来,因此人们又把其称为“流行视觉艺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美术作品对于学生或者普通的读者来说是不能有效的欣赏的,这些美术作品只有具有了相当的美术基础知识与鉴赏能力才能有效的欣赏,而对于我们的小学生与普通的读者来说很多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因此,这些美术作品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所能有效的进行欣赏的,而漫画与其它的美术作品相比较,则很容易欣赏,优秀的漫画作品几乎任何一个小学生或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有效的欣赏,即使是文盲对相当一部分漫画作品都能进行有效的欣赏,其突破了语言障碍与文化背景的束缚,因此课题组认为漫画也是一种“大众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的相继出现,使得原有的一些美术教育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满足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美术教育资源,使其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课题组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对比研究总结历年来学校在引入漫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在美术课中引入漫画,由于漫画作品浅显易懂,夸张变形的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形象符合少儿的身心发展要求,使学生一看就懂,其强烈的戏剧性深深地而有效地吸引任何一个学年段的几乎所有少儿,因此,少儿漫画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

卡通漫画的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其中有一点与其它美术作品不同的是,漫画在注重技法的同时,更讲究原创精神,更讲究构思,其它的美术作品更多关注的是技法,有的构思相同的或者有的临摹的作品,只要技法不错也可以发表,但漫画则不行,漫画更讲究独立的构思,构思也相当于是点子,别人用过了,你就不能用了,你这次用了这个点子,下次就不能用同一个点子构思了,所以漫画更能训练人的创新思维,通过阅读与创作漫画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漫画在学生中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少儿在欣赏、创作漫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绘画技能得以较快增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学生幽默品质得持续训练,幽默感得以逐步提升。

漫画的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们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 ——

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 ——

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 —— 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老漫画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漫画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漫画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③学生审美素养得到逐步的增强,心灵得以净化。

长期以来,漫画被人们认为是小儿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漫画没有多少审美价值,有的人甚至认为漫画就是搞恶作剧时的“乱画”。为此,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单幅漫画、多格连环漫画以及漫画像都很喜欢,学生不但对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很喜欢,而且对其中的及富戏剧性的内容更是被其深深吸引;不但认为漫画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是美的,而且对其中的内涵即:真、善、美、假、恶、丑更是很容易就能辨别,及从单一的对形象的美感的欣赏到对深层次的人的语言的美、心灵的美、行为的美的感悟,使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更上一层楼。

总之,通过多年教学与研究,学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有200余件发表在《中国中小学美术》、《儿童漫画》、《重庆晚报》、《少儿美术报》、《哈哈画报》、《艺术》等报刊杂志上,有40余件获国际、国内金奖、银奖、优秀奖。一九九七年,学生的创作是一个收获的高峰期,学生的的创作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士气,该班学生腾娟以优秀成绩升入初中,后来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升入重庆巴蜀中学,而另外两个学画漫画的学生曾娅丽、彭江红都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重点本科学校。在2005年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关工委、《中国少年报》、《儿童漫画》等单位主办的“读童话画漫画、写作文国际大赛”,更是以2金7银的优异成绩而居全国之首(漫画金奖与作文金奖全国分别仅评18人),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及免费夏令营活动,我班获奖学生伍亚东还代表画漫画学生作了精彩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使与会者对其刮目相看,获金奖的两位学生伍亚东与齐海宇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

7、丰富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①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

从课题的提出到课题的申请立项、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课题组主研人员、参研人员、以及其他教师,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查阅、整理资料,上研究课、辅导学生创作,对学生进行测查,制定研究计划、写研究总结、研究报告、论文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初步加深了对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体系的认识,总结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少儿漫画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少儿漫画与其它学科的适当的整合的观点,使得少儿漫画教学由单一的美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的研究,整合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在研究人员方面由较少的人员参与到比较多的人员参与,跳出了长期以来的研究美术学科时只对美术学科本身进行研究的单一研究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这一研究模式,必将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对美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由于我校该项目研究起步早,成绩突出,人民美术出版社《儿童漫画》编辑部专门在我校成立了“儿童漫画教学创作基地”,2004年7月下半月刊《儿童漫画》杂志的两个版面上有专题报道,课题组成员的6个主研人员被聘请为特约辅导教师,另外课题组的其中一个成员还被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世界儿童之漫画版漫天下》杂志聘为特约编辑,在2006年

7、8月合刊的《漫天下》杂志上将专题对我校的漫画教学与研究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本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广泛涉猎有关少儿漫画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书籍、文献、资料,武装自己的头脑,再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总结经验,然后上升为理论。先后撰写了一系列的经验总结、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中获国家级奖5人次、县级奖的9人次,其中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漫画教育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两篇文章获中国教育报刊社论文竞赛一等奖,《论少儿漫画教学与素质教育》一文荣获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论文比赛二等奖,同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举办的“‘子恺杯’首届中国漫画理论奖”优秀奖,还被选发表在由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与《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合编的《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里,课题组参研教师撰写的有关漫画作文教学的《因画生情》等6篇文章,也发表在2006年6月《儿童漫画》下半月刊杂志上。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美术等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

③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少儿漫画在美术教材中占很少的比例,有的只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校决定组织编写少儿漫画校本教材。并把少儿漫画教材定格为: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系统性、一定的知识性;要大胆创新,要体现人文性,要区别于一般的技法书籍;要使学生在获得美术知识、技能、获得审美素养的同时,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引领学生关注未来;要注意加强多学科的联系。以上意见,已经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以此为依据编写出了《少儿漫画校本教材》1册在学校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④师生作品硕果累累

多年来,学生创作了300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有近200幅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发表,有40余件获国际、国内奖励,学生作品还在人教社的论坛里设有“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第一小学少儿漫画精品展”。学校编辑了《少儿漫画作品集》4本,《漫画作文》3本,《少儿漫画校本教材》一本,并力争纳入正式出版。

8、建立了少儿漫画网站

为了更好的进行此项研究,课题组还于2004年7月创办了一个专业的主题网站“少儿漫画网站”,地址:http://www.daodoc.com,现在已经开辟了“少儿漫画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专版并将继续此项工作的研究,此外,网站还将开辟原创专版与其它上传、下载等功能。

七、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少儿漫画本身具有独特的激趣功能,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其独特的人文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能有效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合格人才,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是提高少儿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

建议:在深入挖掘美术课程的今天,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精选一些优秀的适合于少儿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少儿漫画作品,在美术课中适当增加少儿漫画的有关内容,在语文、思品、历史、科技、安全、劳动等其他学科中适当的把一些插图能改为漫画的改为漫画、卡通的形式,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少儿漫画有其应该有的地位,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内容,使其有效的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八、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⑴各学段少儿漫画教学的研究。

⑵少儿漫画与多学科的适当的联系的研究。 ⑶师资、教材的配套研究。

⑷如何合理有效地把握好一个度利用好少儿漫画资源。

⑸如何选择优秀的适合于少儿学习与教学的漫画卡通资源等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尹少淳:《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5.、缪印堂:《漫画艺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1989.11.

4、(美)杰克•哈姆:《漫画技法与技巧》.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1989.10.

5、《儿童漫画》杂志:1992年第5.11两期,2003年第4期等.

6、刘万岑:《学校美术课程应当重视流行视觉艺术》,《中国美术教育》杂志2004第1期.

7、(美)特诺•赫伯:《幽默术》,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1990.12.

8、《卡通速成》系《漫画月刊》漫画函授班专用教材, 1998.6.

9、《漫画家陈志华闯出一片天》,南方网动漫频道, 2002.11.

10、宁静:《日本漫画市场缘何长盛》,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期刊, 2005.8.

推荐第9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摘 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金钥匙”,它为学生开启了知识的殿堂。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分析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研究,从注重课前问题启发、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优化问题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以期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的落实,帮助学生学好生物,提高生物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生物;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80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主动提问是创造、创新的开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生物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受教师的威严所致,问题意识困乏

学生问题意识困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不敢问,关键在于“不敢”,“不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教师的威严所致。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不给学生插话的机会,教师严肃的态度,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害怕”“震慑”,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情感的“一边倒”――课堂上唯唯诺诺,犹如“老鼠见到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回答,有问题也难以表达,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2.受教材权威的遏制,问题意识缺乏

教材具有权威性妇孺皆知,师生们也普遍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问题的讲解常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如《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怎样?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要目的的。这样,学生即使对教材中的某个地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教材最权威,无须质疑,无须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束之高阁”了。

3.受自身的表达能力所限,问题意识淡薄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多数学生有问题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出真正的意思,而正因为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最后发展为没有问题,导致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也不会发问。

“教会学生解决一百个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质量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主要策略

1.注重课前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前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会促进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和善问。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人的头部受伤,需要打针,而打针的部位是臀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打针有效吗?药液是如何进入受伤部位的?借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经由学生讨论后,有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导出教学的重点。对于知识点“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有什么异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列表比较。教学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之一,生物学科中的问题素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从而在实施和贯彻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是师生关系紧张所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在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竹子开花”的图片,以及两只熊猫在一起谈话的画面。一只熊猫说:“竹子开花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呀?”另一只熊猫回答道:“我也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熊猫们的对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而熊猫们眼巴巴地望着竹子开花,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这些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竹子开花,熊猫吃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学生质疑:竹子开花,熊猫不能吃到竹叶和竹笋,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又如,在教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头大狮子和一只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大狮子吃小白兔,教师以问题“狮子吃兔子说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得出

“捕食关系”后,教师再给出老虎、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老虎、狮子和兔子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老虎和狮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和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只要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愿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注意提问艺术,优化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优化问题教学的方式,真正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物――鼠妇的图片,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图片中的这些生物,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们?当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是“潮虫”时,教师可给出它的另外两个名字:“鼠妇”和“西瓜虫”;待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花盆底下、下水道口、石头缝的下面、腐烂的木桩下等见过鼠妇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并思考:石头下面有“鼠妇”,但搬开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鼠妇会迅速跑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吗?”

上述教学中,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从知识的建构向实验探究?^渡,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光对鼠妇是否有影响,然后对实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时,要求学生注意收据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实验后,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光对鼠妇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与繁殖?学生再次进行猜想、观察、实验和总结,最后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互动的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优化,课堂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浓,探究兴趣渐高,促进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

[2]魏松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8).

[3]赵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

[4]童军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

(责任编辑 黄春香)

推荐第10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研究

内容摘要: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三方面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例进行论证。1.设计情境,展开想象,培养思维的流畅性;2.设计练习,多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另指出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不可滥用。

关键词:多媒体 学生能力 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才能的开拓型人才。已是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这一举措已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和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发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促进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将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为学生设计出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发展的探究述之以墨。

一、设计情境,展开想象,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1.引“趣”,启迪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创设情境,运用声色并茂、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方式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进入了英语课中。多媒体自身的优势──集中了投影、幻灯、求像的优点,将板书、图表、动画、音乐编制在一个软件里,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引“趣\"这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时,我设计了一堂英语活动课,“My favorite fruits”(我喜欢的水果),由于课型新型,在多媒体的动画,音乐以及食物中,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形象、和谐、直观的教学情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多媒体出现卡通水果手拉手跳舞的画面,并配有音乐,我和着音乐唱着我自编的英语歌:

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

Banana sweet I love to eat.

Pear sweet I love to eat.I love fruits.Orange sour I love to eat.

Grape sour I Iove to eat.Lemon sour I love to eat.

I love fruits.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高兴的和我一起哼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情景中,并能很快的说出这首歌中的水果单词,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头饰和单词头饰发给学生,然后所有学生齐唱“找朋友“的英语歌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的找到了朋友,并且兴致盎然的充当小教师,教读水果单词。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若这样长此以往地运用,多媒体以其板强的真实感和趣味感刺激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流畅。

2.质“疑”,开拓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奥地利学者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如果不首先产生“大西洋的地形怎么会这样相似”的疑问,也不会引起他以后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就更不会有“大陆飘移”新学的诞生。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发现疑问。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介绍Christmas day时,设置疑问“Is there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精彩画面以及动人的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过程,找到答案。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端正学习态度,与教师“同频共振”深入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甚至会跳出课文的局限,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得新知识,从而将“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求“异”,深化思维。

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维,从众多的相同之处寻找出不同的地方,可以爆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英语学科中,有许多看起来内容都相同,事实上,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块,就能找出一些不同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求异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相同处求不同,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 Saving the earth 一课时,先利用电脑媒体呈现地球、天空、海洋、湖泊、群山、沙漠等图象,且依次呈现出 earth、ocean and sea, sky, lake river, desert, mountainsand so on,限时间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答题,如: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in the world growing every year? What is the general cause of water pollution? 随之推出VCD,画面出现了地球、海洋、绿树等景象。接着土壤变成了地球、海洋、绿树等景象。接着土地变成沙漠。树木被砍伐,汽车、工厂冒出浓烟,蓝蓝的海水,清澄的湖泊遭到了污染。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呈现的信息迅速感知,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异常热烈,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认识到保护地球的意义,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引趣”、“质疑”、“求异”中设计的丰富感知材料,赋知识于形象之中,既满足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同时在运用这些感知材料时,又离不开对感知对象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因此设计丰富了感知材料,既构建了抽象思维的支柱,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练习,多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课堂练习的过程是以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过程:又是学生认识活动不断修正、调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出发,灵活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逐步深化、分层达标,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基本训练,正确思维。

基本训练是第一个层次的练习,以最基础的、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主,以测查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程度,通过分散练习、集中反馈、暴露学生理解、应用新知的差异,以便及时调整,利用多媒体设计的练习,以其特有的优势,促使学生“要做”、“争做”。

如在学完“My favorite fruits”活动课后,我把市场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践口语操练。首先多媒体出现水果超市的背景,并配有和买卖水果的场景。我邀请学生一起参观,并听听他们都在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分角色在下面进行练习。然后学生拿着各种各种水果上台模拟表演。有的同学上台当 Salesman,有的同学上台当 Customer。同学们把课堂当成水果市场,当然,这个市场的通用语言是“You can only talk in English”,学生高兴的劲头、讨价还价的情景,真使人赞叹不已。这样的练习形式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也使中下学生能及时掌握新知、纠正错误。

2.综合训练,强化思维。

巩固练习是在学生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巩固深化新知识为主要目标,通过变式题、对比题、综台题等进行强化训练,并在练习中熟能生巧。多媒体设计的练习能根据不同要求,设计出灵活的练习形式和题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我教授初中英语 Book(下) Leon 87 时,通过对话,学生学习了“MY name is.../“I\'m.../This is...等自我介绍时所用的短语及 May I...征求对方许可的短语。如果是在以前呢,教师一般就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读读,再站起来背背。这样,学生只学会书上的那几个干巴巴的句子,而且翻来覆去就那么有限的几句口语,学生读的乏,老师也教得累,双方都感觉枯燥无味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减,另外呢,学生实际就只学了个唱,一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让他们说句英语,很难开口,即使开口,说得也很生硬呆板,好似背书一样,把本来流畅优美、活泼生动的充满生活的情趣的语言硬给学傻了。而现在,我指导学生用各自的电脑打开搜狐中的“求知”,从中下载了“新英语900句”,(我利用“世纪金山”系统控制学生的电脑。)学生从中接触了更多的表达“请求许可”的短语,如:Can/ Could I...for me?/Will/Would you please...? /May I have...?/Please give /Pa me...Please wait.../No noise, please./No smoking, please/If you don\'t mind.../What about...? How about...?/Do you think so? 等等,学生一看,哇,这么多!朱伟同学说:“以前只看课本,还以为请求对方许可”只能用“May I...?”呢,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短语,都可以表达呀!然后我又让学生打开校园网中的视频点播里的“走遍美国”,结合屏幕文字、画面活泼生动,生情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面对着美国人交谈,而且还能“察言观色”。经过以上综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开放训练,发展思维。

实行“开放性”训练是巩固练习的延伸和发展,所谓开放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多层次、多角度训练,不论是习题的数量或者难易程度,都实行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达标,上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习题。多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打破一题一练的方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于课件上,让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型。

如在学完“Saving the world”这一课的新知识,我设计了一组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人机交互,让全体学生自己轻点鼠标去找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同时在练习中无标准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想象,同时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变通性,通过开放性学习,让学生各展其才,广开思路,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实际上是强化了知识的横向发展,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也是思维从“发散”到“集中”,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基本训练→综合训练→开放训练,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会思维得到正确知识,然后到强化思维形成知识系统,最后到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得到了培养。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设计出丰富的感知材料,只是提供某个教学要素的优化。由于教学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定的教学结构,才能使各种要素功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情境环节、训练环节只是教学结构的一个个环节,只有把一个个环节优化组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在英语课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比较多的教学结构是这样的。 我在英语教学中,多采用三个层次的教学,“引新知”;“探规律”;“促迁移”。分析这个教学结构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结构,一个体现学生思维培养的教学结构,教学分三个层次,环环紧扣。引新知──指导学生思维质疑,探规律──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促迁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其中“引新知”一层是学习新知的关键,因此教师设计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产生许多疑问,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去探求其中的奥秘。“探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去研究,同时多媒体的帮助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其本质特征提供了条件。在找到规律进行总结后,教师创设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这个教学结构中,清楚地反映了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和创造性思维发展阶段。即:

认识发展过程:认识→理解→掌握→应用

创造性思维发展阶段:准备期(质疑)→酝酿期(解疑)→领悟期(释疑)→检验期(迁“移”)。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过程。为了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要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发挥其独特的教学功能,还需要有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及媒体功能深入熟练把握及灵活机动的应变、组织能力等综合因素的有机配合,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对教学有辅助和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作用,而不能视其为一种全能媒体,如果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就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第11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

目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感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已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对新世纪人才观问题的聚焦,绝非一种偶合,而是教与学在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催生的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1.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卢姆等人认为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步伐,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在国内,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人门开始对非智力因素范畴内的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崇德教授主持了国家教委七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培养“。明确提出从智力因素入手,在教学实际中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习惯四个方面培养学生。1989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品质方面提出了一些培养的原则、途径、方法、措施。并收集了研究成果,出版了丛书和专著。国内外在学生情感品质的研究实践中取得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综观此项研究已有成果,许多人提出了实践的多项策略,虽然揭示出一些基本规律,但尚欠深入,不易操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改的需求,由于没有明确的策略理念作为底蕴,那些具体的策略就犹如无源之水;还有人对情感的理性认识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缺乏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另外多数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情感方面认识淡漠,观念陈旧,加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没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如果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提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情感的开发和培养与教学相互融合的理念,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广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1

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和”的研究课题,

“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1983年天津市承担了在进行广泛大都是一些具体做法的积累,属经验型,实用时有局限性,大教育工作者以理论的启迪,行动的指南,开辟新思路,找寻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会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注重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建立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从而打破了“教”与“学”之间森严的教育壁垒,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画卷,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课程改革更关注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观、教学观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释放教学中“人教学突破,就犹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

理论意义:高中生以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自主探索已初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独立性,对他人的思想不轻信,喜欢创新和发现,由于受情感培养不足的制约,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往往会造成问题的探究无果而终。因此我们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把情感品质看作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学习机理的深层次研究,力争寻求最佳的教与学的途径,实现信息时代的学习。应用价值:化学学科学生情感培养开发的到位,对学生的其它学科学习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智力水平基础上,发挥两条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走路的优势,克服单条腿走路的不足,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大面积、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题创新程度:可使教师在对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现有理论及策略认识的水平上,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理论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理论认识科学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上去,使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重要观点:

非智力因素是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因为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

;它是建立在新的学生观、师生、观点

在教学中,”的巨大潜能,由此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积极情感的培养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追求,来源于对学科内在美的追求以及对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因此科学地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下等生成绩上台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等生脱颖而出,水平上台阶的有效措施。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视角: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开发,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发展中起着动力和补偿作用,尤其是良好的情感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对本课题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班级进行长远抽样研究,分别选定市直中学、县中、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材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的培养。

研究途径:

本课题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从理论的高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再付诸实践,指导课堂教学,使理论得以升华。

研究目的:在以不同的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将情感的培养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来探讨: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中勇于面对困境、逆境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产生高度的自制力、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积累、轻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

实验目标:

显性目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和成绩统计进行评价。

隐性目标:探索高中化学情感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索的收获、成功的喜悦,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

3 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找寻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初步的理论框架,加速情感培养的实践化,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探索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合理处理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设高中化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用现代教育理念塑造现代人。

三、实验步骤

本课题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之一,本实验课题拟定实验期为2年,从2011年3月开始,到(一)2011年31.完成课题的论证和开题工作。2.确立实验学校、班级,实验教师,完成审核工作。3.完成本实验课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的培训工作。

(二)2011年1.对首批实验学校、班级、教师的实验情况举行检查、指导、验收。2.总结出具有典型性的经验、形成论文、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3.完成教改实验阶段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成果报告。4.召开本课题教改实验总结研讨会。

(三)2012年1.汇总本课题实验成果。2.完成本课题的教育策略和教育环境的研究报告。3.总结出比较成熟的高中化学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研究成果,4.召开本课题实验总结表彰大会,并对推广做出战略部署。

四、组织领导机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实验课题组主持人: 成员: 成果形式:

系列论文或研究性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2.做好统计、收集资料工作,包括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心理活动记录、各 2013年3――2011年89月――2012年9月——2013年

8月,为进行提高阶段。

3月,为理论总结阶段。

月结束,根据课题进展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月月,为课题规划实施阶段。类考试成绩等原始数据。依据学生所发生的变化,总结阶段性学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对实验班级的教学方法适度放开,教师要大胆实验,放开思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保证:

负责人曾撰写“浅谈情感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有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学科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研究问题从不墨守成规,喜欢探索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全体研究人员已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这一课题上达成高度的共识。排课题研究时间,时间充足,资料新而全,实验班级能得到落实,实验学校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都具备校园网络系统。担任研究的人员素质较高,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更加之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为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力争开拓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新局面,优化课堂教学,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参考研究方向:

1.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2.情感教育与自主学习

3.化学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4.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概括总结能力较强,能合理安

第12篇:教学课题研究:学生语文课良好习惯培养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的学生虽然在身份上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但由于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要求,必须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原有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提升语文综

合素养,从而在语文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受益终生。

说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真正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初一新生入校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重从这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新学期伊始,我就注意从两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一方面在讲课时注意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设计提问,及时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日常规范训练,提出语文课具体的听讲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之后,学生都能做到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我又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边听讲边思考的习惯、边听讲边做笔记的习惯、边听讲边审视的习惯,通过这些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学生在听讲时抓要点、勤思考、细观察的能力,也为学生在课后通过笔记提高复习效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流利说话的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和习惯显得更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人说:“学生不会说话,说明教师不会上语文课。”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表达习惯上的主导作用。开学之初,班内学生存在着说话不条理、声音轻、重复罗嗦、夹带土语方言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我坚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我坚持做到以身作则,与学生交流始终用普通话,说话时力求做到响亮、条理、正确、完整、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注意通过不失时机的赏识教育让学生敢说、想说、说好,使学生从表扬声中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差距。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在说普通话、表达连贯、朗读课文、讨论发言、文明说话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三、用心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加强课堂诵读。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调动起心、耳、眼、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情趣,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用心去感悟语言,用心与作者对话。二是鼓励质疑发问。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为什么要这样”之类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三是要求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读书不做笔记,书读得再多,脑子里能记住的也寥寥无几。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的同时多动笔,及时地进行圈点勾画,把对课文的所思所感所悟记下来,在阅读中得到提升能力。四是提倡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必须由课内走向课外。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涉猎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在与作家的思维的碰撞中提高阅读能力。五是倡导自主阅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即把自读、讨论、交流、汇报、质疑问难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一步步把阅读引向深入。

四、规范书写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可以说,字就是人的脸面,写得一手好字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但一个不可否认现实是,书写不工整、欠规范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注意纠正他们书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并每天布置适量的作业来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从作业到笔记再到试卷,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的书写习惯、态度和变化,同时我也深深地明白“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不管是板书还是批发作业,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书写,时时提醒自己规范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此基础上,我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举办班级书法竞赛、优秀作业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认真书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但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第13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及后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山东省现行中职教材《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要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套语文教材特别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单元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许更为迫切。目前,中职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半以上,然而教育科研存在“普高热烈、中职冷清”的偏向;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科研的弱项,中职科研存在“专业课热烈、文化课冷清”的偏向;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职与普高一样存在“重条分缕析、轻实际应用”的偏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纠正以上三个“偏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包括四个子课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互影响 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各班级开展研究,课题主持人通过语文科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为重点,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广东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职高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并不试图推行“几步几式”之类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教学。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要点: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拓展——对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专业关联的拓宽和展开;迁移——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与专业技能、社会生活对接的能力训练。

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课例。

老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王启民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多变化、可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实践性。

邹建辉、赖冬妮两位老师,注意沟通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如邹老师在文秘班《论礼貌》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公关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礼仪素养的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郑伟华、苏细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她们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谭秀媚老师则时常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如《鸿门宴》一课,她引导学生在人物语言上大胆创新,把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语言引入课堂,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高森老师的教学则注意选择典型课文,适时尝试探究性实践的教学,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运用此方法上的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在科组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可以说,我校十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老师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老师们围绕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三个要点”,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还值一提的是,为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还同时组织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既促了教学研究,又促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校造成了较好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开展开放性语文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从学校实际从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校外观摩作文、课本剧演出、电子语文报制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能力突出的尖子。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涉及多种知识技能,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如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广播、看电视(录像、电影)等。还引导学生从群众口中搜集学习“活的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由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学期末学校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主要形式有: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又如调查某区域40—50岁的村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书(作文集),办报(手抄报、语文电子报、文学社朝霞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2002年10月,我校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实施教改、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任教班级选择2-3个典型学生,进行1-2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好学生的语文档案,为个案研究积累资料。2004年6月,我们对原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再次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效果及仍存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2、资料与个案研究法。我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做好三方面的积累: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累教学案例,将典型课例进行笔录、拍照或录像;三是积累学生成长语文学习进步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3、行为研究法。改变过去仅仅从卷面去考核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做法,力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我们尝试了在教学、测验、考试中增加行为性、操作性命题的作法,如作文的动作命题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见附件七);通过课本剧表演、成语故事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语文测试。

4、专题研究法。我们对语文科组十几位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专长,编成了四个专题小组(子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包括:现行三省市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关影响、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等。各专题小组每阶段都有研究计划和研究总结,每学期交流两次,取长补短,切磋教艺。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出一篇相关论文或总结或课例、个案分析等。

四、课题研究案例

(一)、“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课题研究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访常平的名胜、名人。他们三五人一组,组成小分队,走访本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长辈贤达,走访本镇风景名胜古迹。国庆假期回来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或游记。我们还把33篇获奖佳作结集出版。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此项活动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加上学校组织得力,学生积极参与,在常平造成了较好的影响,成为常平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技能节的精彩演出——语文课本剧比赛

我校每年都有一届技能节,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配合课题的实施,语文科组联合艺术科组,在2003年的技能节上,举办了一次语文剧本剧演出比赛,试图通过课本剧演出,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刚开始,老师们还心存疑虑:让高中生去演课本剧,而且是职业高中生,这行吗?没想到,刚布置下去同学们反响非常强烈,原本要求每个班报一个节目,结果不少班报了两个节目。从改编课文、编写剧本,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从节目排练到舞台布置、音响配置等,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操办,教师只从中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很多班出现了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出力、师生共切磋的良好氛围。进入决赛的十个节目,校园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尔后在校园网播出,结果在全校引起轰动。如今,课本剧不但走上了舞台,也走进了课堂,师生们都乐于采用课本剧这种形式来演绎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排练演出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练。

(三)、新颖的作文比赛——校外现场观摩作文

以往的作文比赛,大都命一个题或者给一个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观察并快速构思作文的能力,我们把作文比赛的现场搬到了校外。学校附近有一个景致幽雅的房地产花园——东田丽园,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带着几十个学生来到东田丽园观摩采访,学生们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细心观察,认真笔录,现场构思,限时写作。尽管从参观访问到作文交卷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们兴致勃勃,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文笔生动的文章。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作文比赛,既比出了写作水平,也比出了观摩能力、反应能力,这样的作文比赛我们愿意参加。

(四)、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制作电子语文报

电脑运用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电脑技能的过程,同学们从报刊、书籍、网上积极查找资料,积极为语文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和读报体会。同学们都说,每制作一期电子语文报,语文知识和电脑知识都增长不少,收获真大!

(五)、《风景谈》课堂教学实例

课堂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紧扣“一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点”,尽可能渗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教学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下面以邝志伟老师(本课题主持人)执教的《风景谈》为例。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执教者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线串连本课的教学。

1、上课前,布置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这是针对相当部分同学缺乏历史知识,通过这个活动为理解本文思想情感做铺垫,结果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搜寻到不少有关延安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先花十分钟,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学生带入彼时彼地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大意、重点词句把握以后,第二课时进行现场征画、征名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分别对课文描写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同桌的2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素描命一个切合文意的名字。素描及命名完成后,先在大组内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幅画、一个命名,然后在全班进行评比,并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课时进行“成语生发”和“实例扩充”训练。(1)所谓“成语生发”,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万籁俱静、贻笑大方、洋洋洒洒、百无聊赖、怡然自得),选择其中的一个,生发开去,发挥想象,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2)所谓“实例扩充”,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说明、例证。通过此次活动,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联想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思考能力。如有的学生举长江三峡为例,有的即以眼前的校园风景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有的反向思维,举出生态失衡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活动也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了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理念,贯穿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

1、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学生为本”的理念。眼下有不少人包括老师有这样的偏见:职中生素质低,对他们往往启而不发,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诚然,由于职中生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可能对他们不很合适,但他们往往肯动手、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学生来解决。在职业高中,教师讲到底是行不通的,不少学生十几分钟都坐不住。因此,应尽可能让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实践,唯有此,才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贯穿两条主线,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语文课外活动要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更要扎扎实实。那种以为只要把课上好了学生就学好了,或者只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了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两手抓。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做,其难度和效果都不会亚于语文课外活动。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述。

3、做到三个结合,就是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激活语文教学的思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习语文的态度与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整体上有了提高,主要表现为:语文尖子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据估计,仅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镇级以上发表习作或在征文、演讲、辩论等项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近60人次,04年举行的全镇中学生演讲比赛,我校学生第一次战胜普通高中的选手,获得第一名;以学生为骨干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质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校校刊《犊声》被评为首届全国校刊一等奖、文学社社刊《朝霞》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刊;喜欢语文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据我们对高二高三两个年级10个班100位同学的抽样调查,在“最喜欢的文化课”一项中选择“语文”的同学从课题实施初的33%上升到结题时的46%,在所有文化课中排第一。

(三)、促使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题研究促使全体语文教师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出现了“三多三少”:固守已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少了,自觉参与教改、革新教学方法的多了;教师包办一讲到底的少了,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实践的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的少了,主动“做”的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越来越为教师所接受并得到实施。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一边大胆实践,一边积极总结教改经验,撰写论文。两年来,共撰写论文、课例、个案、调查报告等40余篇,其中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达17篇次,教师科研能力得以普遍提高。

第14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2013年6月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题从研究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学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的界定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

第15篇: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研究实施方案

《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研究》实施方案

陵县实验小学苗文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能帮助孩子开始“精彩人生”,阅读能让孩子“诗意的生活”。而阅读是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结晶。儿童6—8岁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课题基本界定:

“快乐”:一种幸福而满意的积极生命体验,一种最大多数个体心向往之的美好境界。“快乐”既是对学生阅读、习作体验、学习状态、生存状态的真诚关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追求。作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实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生活情感体验的互相促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写作的情感,在写作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

一、)课题研究试验班级确定为二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体验习作之乐、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善于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创造快乐。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为高年级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探索有利于学生摆脱“应考”作文奴役,形成个性化、生活化、需求化的诚实活泼的“文风”的作文教学策略及方法。开发并建构生活化、开放化的作文教学系统。

(三)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遭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五、)作文评价的研究: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重点评价学生的写作态度,赏识学生的作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评价和相互评价。不断探讨评价的最佳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捧起书本来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当你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你的身上能不浸染书香吗?当老师在读书,同伴在读书,书籍在向自己招手、有人在诉说书籍地神奇时,你能不捧起书本吗?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低年级地老师,要精心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捧起书本。

1)教师读书

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形象。老师每天早读、午后坐在班里静静地看书,当孩子们看见老师陶醉于书香时,

他们对书籍会多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孩子们向书籍靠近,一天、两天,安静的孩子多了;三天、四天看书的孩子多了;一个月、两个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捧起一本书籍。

2)设置图书角(或图书交换角)

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里放置一个图书角,可以号召孩子们的力量,从家里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放在图书角,让其他同学们随手可拿、随手可阅。也许,有一天,最不爱看书的孩子也会被书籍吸引。

3)开辟名言栏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低年级老师应该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出一个专供写读书名言的专栏。

2、介绍精彩内容、让学生不假思索走进课本

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喜欢对事情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把书籍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并且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就一定能吸引学生走进书本。

1)欣赏封面插图

一张封面就是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就是一段精彩,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封面插图时,学生的心会不加思索的飞进书本,他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走进文字,走进故事。

2)朗读精彩片段

一本好书都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或温馨感人,或轻松幽默,或快乐有趣,当老师将这些有趣的片段,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听时,他们一定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3)人物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丑小鸭、白雪公主、蜘蛛夏洛等这些经典的形象在无数儿童的心中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当学生对这些主人公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一定就会翻开那本书。

4)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老师的嘴里潺潺流出时,孩子们一定十分的羡慕,这时,如果你告诉孩子,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藏在书中,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

3、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当老师将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时,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低年级的老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爱上书本。如:举行各种比赛、制作读书卡片、评选读书之星。

4、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1)、低年级的课堂作业一般是抄生字。机械,学生没有兴趣。所以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将学生的作业自行设计,设计了三项内容:小小书法家,我的积累(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小练笔,让学生每节课均进行书写的练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且每节课找到读写结合点

进行写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有限,我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读绘本,并且让学生自己制作绘本,学生喜欢画画,喜欢读故事,讲故事。把这些当作家庭作业,不枯燥,孩子们愿意做,作业质量也有保证。并以此帮助学生练习为绘本的图配上话。

5、建立作文集,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班里,将每次小练笔写的好的同学评选出来。并收集在本班的作文集中,让学生有写作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

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使学生们逐步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能从书中吸收到养料,可以与人熟练地交流,丰富自己的视野。

第16篇: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

1、导之以行,使学生惯于自评和自我反思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评和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因为此时教师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要能给夜行者指引好方向。所以,第一步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自我反思。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借用榜样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故事,通过评价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做法,通过联想自己,很多同学感触都很深,对一些名人的精神钦佩不已,并以他们视为楷模,时刻自省和自查。

(2)提供更多的评价机会与展示平台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评价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教师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多为学生提供一次评价和反思的机会。“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你从这一题中学到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学中非常有必要。

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自评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这对学生来说,将会终生收益。

2、激之以趣,使学生乐于自评和自我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自我调控意识还不成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使学生乐于评价。

(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给予自评和反思的空间。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反思。

(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的热情。

如果只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对”与“错”或是“会”与“不会”等一系列简单的评价,这样太枯燥,而且作用不大。因此,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自我反思时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提高学生的热情,提高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最好能采用口头和书面相结合。口头化的自评和自我反思随时可进行,简单而方便;书面化的自评和自我反思要给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比较系统、全面,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3、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评和自我反思 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 培养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能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所以教师授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的方法非常必要。 为了让每个学生行之有法,善于对自己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及时有效的自我反思,教师需要给予指导,交给学生正确的自评和自我反思的方法

第17篇:“建设科普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研究

“建设科普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研究

龙山区福镇路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是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的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科普实验室进行参观、做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科普实验室的布置与器材配备方案

1、科普实验室的布置

①科学知识普及画廊,包括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科学成果等,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②立体化的航模展示。飞机模型、船只模型、汽车模型立体化地展示在科普实验室的墙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飞机、船、汽车的型号功能。使学生对这些交通工具有更加具体地了解。

③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科学知识通过大幅的喷绘展示在实验室的棚顶,引领学生走进太空,走进科学世界。

④神秘的地下矿藏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示在喷绘布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矿产资源。

⑤手工制作区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的粘贴作品,下面的展示台上是学生和教师的小发明、小制作。

⑥科学实验工作台

生物展示台――展示与生物相关的标本,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科学实验教具展示台――展示科学实验的教具,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原理。

奇思妙想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设计的场所。

科学制作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科学制作的场所。

2、器材配备

①实验室可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器材。

②根据学生实验需要购置的实验用品。

③师生共同在生活中收集的实验用品。

④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具。

三、科普实验室的使用

1、科学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2、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① 创意生活组——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更有创意的生活用品。

② 小小发明组——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发明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

③ 趣味实验组――教师提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方案或制作方案,供学生选择到科普实验室来做实验。。

④ 趣味种植组――对感兴趣的植物进行种植、栽培,定期观察并拿到科普实验室进行交流展示。

3、科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中午和第八节课。

四、科普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且对科学探究有兴趣的教师担任科普实验室的辅导老师。

2、定期开展辅导经验交流。

3、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4、定期派出到相关学校取经学习。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科普实验室建设阶段:(2010.10——12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以“科学与我们”为主题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方面的兴趣。

3、确定科普实验室的布置方案,进行实验室的布置与完善。

4、确定实验仪器的购置项目,配齐相关的仪器设备。

5、制定好科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

1、配备开放性实验室的指导老师。

2、组织学生定期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3、通过科普手抄报、科普书籍阅读、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组建各年级的科学兴趣小组。

5、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科普实验室开展活动。

6、展示学生的研究、实验和发明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2.12)

1、总结在科普实验室建设使用中的经验,形成论文。

2、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测,形成报告。

3、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展示、申报。

六、研究人员分工

1、赵刚,校长,负责课题的策划与指导

2、李佳霖,教学校长,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3、赵宇,教导主任,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4、刘新峰,科学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与策划、实施与调控等有关具体工作

5、葛宝珠,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6、郭文丽,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2011.3月

第18篇:《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我校《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经专家组评审,恩施自治州德育研究会批准,确立为恩施自治州德育研究会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04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建始花坪民族小学《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的课题界定

一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是的,因为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负,实现繁荣富强。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这些无疑说明了人要学会自立,更要懂得自立。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我们不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因为不懂得自立的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人。可以这样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理能力的过程。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身体的自立;当能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知道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自立方能自强。自立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保证。自立的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立不等于盲目排斥别人的帮助。要积极鼓励孩子自立。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花坪民族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在校学生。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象我们农村集镇完小来说,对低年级(

一、

二、年级)重点培养自立自主精神,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背书包、自己睡觉。对中年级(

三、四年级)重点培养自立自理精神,自己上学、自己过马路、自己洗手绢、袜子等、自己洗在学校吃饭的饭盒。对高年级重点培养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一)现实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人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青少年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不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如:不会自己打饭、整理书包等。还有人不与人交往,整天沉默寡言。高年级学生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强一些,但多数人都缺乏独立意识,良好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意识,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队伍的日益壮大,“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问题也就越发明显,“留守学生”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还有部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些人由于隔代抚养或临时监护人监护职责弱化,长辈对孙儿(女)的过份溺爱,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他(她)们进入学校时很难适应学校生活,所以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他们的成长、成人、成才的重任也责无旁贷地交给了我们。

(二)研究现状评述

针对本课题,省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黄石市西塞山区中窑小学有了《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武汉市安庄中心小学靳海燕的《谈农村小学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还有倪海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到了学生应该自治自理。所谓“自治自理”,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在学会的同时,学会“自育”、“他育”。陈鹤琴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单从我校的学生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和学习上的很多事都是家长包办代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私自利思想严重,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地处乡村,经济不发达,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学生成了留守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管,有的离校太远就只得寄宿学校或寄人篱下。这些孩子行为习惯差,性情孤僻,导致学习、心理上都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孩子长大后怎么能适应社会,如何能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更别说报效祖国了。所以我们课题组决定针对“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进行探究,寻求一套适合我校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推动学校的发展,得益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

- 2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良好的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学校在校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提高方式方法的研究。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洗脸、梳头、刷牙、清洗衣物、排队打饭、提水、购物等。

2、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方式方法的研究。学生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一个新的集体中能不能够迅速融入团体的能力,教育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信念、从容的处世方法、进退自如的应变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一起生活,这也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3、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辅导的研究。

4、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调查,找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特色是行动研究,研究方法重点是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归纳法。

1、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年级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生活状况、寄宿生活心理状态等,大量的收集原始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

②谈话调查法:通过家访、学生谈话、心理咨询、师生书信来往等形式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对寄宿生活的感受、学生家庭状况、学生课余生活、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等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2、案例分析法

①个案分析法:通过学生中特别突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 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法:利用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机会,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刻意的研究、分析、试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验总结归纳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有效经验,提炼概括,写出论文。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⑴组成课题组,构建课题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申请;

- 4的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行政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课题申报与立项及研究的事宜,另立学校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要求研究人员按照职责完成担负任务,对于课题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在职评、年终考核时优先考虑。

另外,我校课题研究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支持与指导。

六、本课题研究成员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人:杜万建

蕊 成

员:黄智敏

建 谢晓密 李红灯 谭向阳 周学桃 张

君 朱宝莲 刘

佳 万文华 刘

莲 樊桃珍 李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在研究思路上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按我们现行的研究思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请课题研究的各位专家多加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也肯请学校领导与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 6 -

第19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的研究

摘要: 镇隆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被动学习。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一致认识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生化科组成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的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大力开展专题教改试验,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培养 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镇隆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一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底子薄,因而这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被动学习,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一致认识到: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一、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题试验

基于上述认识,在2002年秋,我们成立了《培养学生自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的教改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两年多时间以来,我们以课堂为载体,以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开展专题教改试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激发兴趣,导读、自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把师生、生生合作机制引入教学过程,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班级由2002年秋的两个班扩大到现在的十二个班。其间学校先后九次组织教师观摩我们的教改革试验课,和我们召开研讨会。我们探索出来的教学方法:学(自学) 议(议论) 导(引导) 练(练习)

总(总结)的教学模式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向全校推广。

二、增强改革意识,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观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科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转变观念,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观,必须正确处理下面关糸:

1、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糸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能否实

现取决于老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以讲代教,以讲代学显然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人片面认为: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糸就是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其实,问答式的教学,是非式的提问,表面看上去,气氛很好,但实际效果往往不理想,同时还会使学生形成不动脑筋、乱猜答案的不良习惯。

主体性发挥得如何,不在于问的很多,也不在于课堂教学气氛如何。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程度;从形式上讲,主体性的表现不仅是师生互动,而且还包括生、生互动及学生独立活动。

2、正确处理容量与效果的关糸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仍存在重教轻学;重死记硬背轻消化理解;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由于一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节奏

用心 爱心 专心

偏快,因此学生的思维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学生成为被动灌输知识的容器,结果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教学效率低下。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学家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要去学习。例如我们初三的实验班,在学习完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第十单元《几种种常见的盐》中的氯化钠后设疑:市售加碘食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了一种含碘酸根的物质,怎样检验食盐中的碘酸根离子(IO3-)?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存在着问题,就有了求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实验少。过去教师教学时大

都按“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 教师讲结论 学生记结论”这种模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试,但学生的能力却不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就要突出学生动手。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操作流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给出反应原理 学生选择器材药品 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学生做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 得出结论”。实验中即使有学生的实验失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严密的研究问题态度。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引导他们对待科学要有严密的态度;在解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多种解题方法。

四、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学习,而且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五、教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在,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迈出了可起的一

步,初步形成了级级定时进行集体备课的良好风气。通过教改专题实验,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及各种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冲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实验,总结形成了“学

议 导 练 总”的五字教学法,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统考中实验班的各项指标比非实验班都普遍有所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20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年度,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 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年度,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 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总结
《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