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4 08:35:43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陈洪洁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快接近尾声,这是我第一次教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与

一、二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值得去探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如何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初感新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又担心应如何吃透新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精湛之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那么认真专心的听课,总要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后来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更加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另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三、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陈洪洁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陈洪洁

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3、新课程“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推荐第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威小 苏云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对于教学上我首先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 “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我在上课之前是认真的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是在配合我,他们心里是不清楚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现在想来,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因为深入了课文,以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个过程,常在想最好学生们回答的和我一样,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一旦学生偏离我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常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书也不够干净和漂亮.这些都有待我改进。

推荐第3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狼和鹿》教学反思

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创设情境:现在的凯巴伯森林要树立一块警示牌,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说出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插图上画出警示牌,写下自己想说的话,相互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还利用课外扩展,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恐龙》教学反思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于是我把这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

一、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各种恐龙不同特点,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悠扬的音乐声,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竞猜活动——请读一读有关自己喜欢的恐龙的句子,但不要读出恐龙的名称,让大家听听,猜猜这是什么恐龙?在猜中了解恐龙特点,在猜中了解说明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虽然这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指导朗读方面还不够到位,在课堂评价学生这方面语言不够丰富,由于时间关系在让孩子们交流“你所了解的恐龙及它的特点”和“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两个环节时,时间比较仓促,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老师们的集思广益。

《海底世界》课后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文中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另一个是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第一个是重点,第二个是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很多的体会和想法,下面就从几方面谈一谈。

1、这节课的难点是“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以读代讲,通过师生对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段是围绕着“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句话写具体的。第三小节也是总分关系的结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围绕第一句话写具体的”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画批(读一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体会动物活动方式的特点并作批注)。最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总分关系的句式,我又设计了仿写一个环节,4,5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了略处理,让学生自由表述。

2、这节课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有师生的对读,有画批,有写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呢?在教学每个小节的时候,学生还是能够围绕着这个问题来体会的,通过回读让学生体会“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时候,时间有些拖沓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那么首先还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就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围绕着“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学习第三小节的时候,我安排的是让学生画批,根据重点词,想一想各种动物的特点,并把自己的体会做简单的批注。画重点词语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在抓特点作批注。在教学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存在着问题,不知道批注什么特点。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立刻教学生停止了批注,并带领学生一起批注学习了海参的活动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怎样批注,在下面的学习中就简单多了。这个小小的环节,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批注并没有停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

4、学生的朗读没有情趣,语言的表达不够清楚。

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学生读的还是不够,尤其是没有读出奇异的情趣来。我想这里不光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得不够,首先教师应该有情趣,学生才能够被感染。学生课上发言比以前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语言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还是学生缺少语言的积累,词汇不够丰富。由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多看书,积累词语。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都深深的爱上了海底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海底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底世界》课后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文中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另一个是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第一个是重点,第二个是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很多的体会和想法,下面就从几方面谈一谈。

1、这节课的难点是“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以读代讲,通过师生对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段是围绕着“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句话写具体的。第三小节也是总分关系的结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围绕第一句话写具体的”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画批(读一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体会动物活动方式的特点并作批注)。最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总分关系的句式,我又设计了仿写一个环节,4,5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了略处理,让学生自由表述。

2、这节课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有师生的对读,有画批,有写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呢?在教学每个小节的时候,学生还是能够围绕着这个问题来体会的,通过回读让学生体会“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时候,时间有些拖沓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那么首先还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就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围绕着“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学习第三小节的时候,我安排的是让学生画批,根据重点词,想一想各种动物的特点,并把自己的体会做简单的批注。画重点词语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在抓特点作批注。在教学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存在着问题,不知道批注什么特点。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立刻教学生停止了批注,并带领学生一起批注学习了海参的活动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怎样批注,在下面的学习中就简单多了。这个小小的环节,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批注并没有停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

4、学生的朗读没有情趣,语言的表达不够清楚。

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学生读的还是不够,尤其是没有读出奇异的情趣来。我想这里不光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得不够,首先教师应该有情趣,学生才能够被感染。学生课上发言比以前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语言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还是学生缺少语言的积累,词汇不够丰富。由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多看书,积累词语。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都深深的爱上了海底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海底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反思

最经我校对家长开放,我们三年级语文的公开课是《日月潭的传说》,通过讲课,我的感受是: 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要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认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确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

3、4小节。这样,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能得到有效保证和落实。

让学生充分地用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还体现在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教学《日月潭的传说》,完全可以让学生实践语言,将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将给别人听。为了能把故事讲好,讲得生动吸引人,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模拟讲故事。先同桌合作,练一练。指名说时,其他同学随时站起来进行帮助。创设交际表达的情境,使学生说得主动,听得有趣。

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服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始终是中规中矩。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维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尽了千辛万苦”我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饿了-------就--------;-渴了--------就--------;还有一次-----------。通过这个句型练习,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体会主人公的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文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结合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回到潭边,他俩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这一句话,就将很多情节轻轻带过,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联想,从而体会“战”之“激”。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前两天,学校点课,刚好教学到《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后总体感觉,效果较好。孩子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几个任务,还对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完本文,孩子们意犹未尽,想再读书的,再表演的,再表达观点的,再继续挑战的„„让我欣喜地体会到,文章是学不完的,知识是教不完的,课是上不完的,如果用标点符号来形容的话,一节好课带给学生的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继而问号和无尽的省略号。

通过教学本文,让我看到,文章中兄弟俩的争论,比起课堂上,咱们班孩子的争论,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一:课堂上,学生们就兄弟俩笨还是不笨,这个问题,唇枪舌战,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本来,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一致赞同,兄弟俩是笨的。(上面有简单记录)可是到了第二节课,又有孩子提出反驳,这兄弟俩并不笨,理由是:虽然天上那么多大雁,但文章已经交代只射一只充饥,而且兄弟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知道只射一只比较容易,因为同时射,不管是谁开了枪,那群大雁就会飞散了,他们依然不会得到两只,甚至彼此受影响,一只也得不到。(虽然我也明白,这不是教学的重点,但通过课堂教学,来不断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勇于表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老师们一致夸赞咱们班学生聪明,会说,我想与平时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训练分不开。)

其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最终要明白什么

针对这个故事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学时,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着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没有想到学生却给了我一份惊喜。不仅理解了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做事要抓住时机,还能就某一现象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课上尽情绽放

为了让学生最终要明白“无论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的道理,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省略号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 “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才是不笨的做法。

《剪枝的学问》教 学 反 思

6月1日,我在实小上了一节展示课,课题是《剪枝的学问》,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整节课有得有失,通过学员和导师的点评,收获很大,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

一、开篇点题 引入正题

开始就由“生活处处皆学问”一句中的“学问”,引出“剪枝究竟有什么学问?”,并抓住“我”的心理变化(即书后第四题)这条线,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循序展开,直至明理,感觉这样上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二、抓住了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如:咔嚓 咔嚓、剪刀挥舞、王大伯说的话等等),促进学生在朗读、品析中领悟到王大伯有着丰富经验、确实是种桃能手,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

三、总结延伸 深化认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这里设计一个问题: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许多好的例子,如:减少了错别字,是为了增加字的正确率;减少了缺点,是为了增加优点等等,更好的促进学生对道理的内化。

四、缺少思考空间 例如:在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看到桃子丰收的景象的时候,师问:小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回答:又惊又喜。接着师又问: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这里本来是让学生说的,但由于学生缺少了思考问题的时间,结果让老师自己给说了,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妥。

五、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范读

例如:课文第四自然段,写桃园很美,我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学生尽管读书了,而且我也让他们反复读了几次,可学生读得却没有兴趣,感受不到那种美景,如果老师给以范读,那效果肯定不一样。

总之,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推荐第4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不是很清楚。陈蕴涛同学提了个问题很好,他问:“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这里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明白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我把目标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李四光善于思考和执着的精神。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来理解课文,把学生带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师进行对话感知问题,学生对扮演李四很感兴趣;最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一读再读,深入思考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经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

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

2、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知识

3、李四光专门回家乡对石头进行了考察。

4、继续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心得体会 )通过这样的结论和总结,我立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看李四光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一开始不太敢谈,只有几个举手的,但我抓住这几个同学的带动作用然后启发,学生就谈的好多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爱思考、不轻易放弃,甚至连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都有学生谈到。我又抓住学生平时积累成语的习惯来激励学生,有同学用上成语了,你也可以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描述,学生又谈了不少,而且让人感觉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体会的比较到位,最后以我的“锲而不舍”做了小结。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启发与鼓励下变的更爱思考了。也更会思考了。第三节课,我乘着东风让学生写上课的收获,结果有的学生写了两页还多,从知识方面到精神方面,学生确实能把收获谈出来了。我又趁势告诉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收获,你就已经会写很棒的读书笔记了,在收获前边再加上对课文的介绍和对重点句段的体会等等,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就诞生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这一收获兴奋不已,纷纷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写了两页多收获呢!”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风筝》的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我根据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抓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学生融入情境,读出了味道。

2.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

二、不足之处。

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评价语不够丰富。

三、心得体会。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在课前复习导入时,询问学生童年的最大快乐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体验,更好地为学习本课服务。但是我因为怕耽误授课时间草草一带而过。

再者,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最后,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点拨环节,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适时指导。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我将努力使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致过于花哨,落到实处。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秋天的雨》的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艺术化的语言,无论是读之人还是听之人,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不免担心起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受这诗歌般的语言美吗?能从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吗?毕竟,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太淡薄了。特别是在季节特征不太明显的南方,孩子们更难于体验何谓“秋”。这怎么办呢?不管了,先让自己充满激情吧。

进到教室,我就用高八度的声调跟同学们说:“同学们,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细心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发现呢?”没想到,问题一出,同学们都举高小手争着回答。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这些反应顿时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接下来的课都上得非常顺畅,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课后,我作了反思。这样的结果来源于我的课程设计吗?好像并不是这样的。排除了一下其它因素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上课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我犹记得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感觉到我跟学生同步了。这节课以后,我学会了尽量让自己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推荐第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

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不是很清楚。陈蕴涛同学提了个问题很好,他问:“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这里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明白

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

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

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风筝》的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我根据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完《风筝》这

节课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抓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学生融入情境,读出了味道。

2.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

二、不足之处。

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评价语不够丰富。

三、心得体会。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在以下几个

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在课前复习导入时,询问学生童年的最大快乐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体验,更好地为学习本课服务。但是我因为怕耽误授课时间草草一带而过。

再者,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最后,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点拨环节,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适时指导。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我将努力使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致过于花哨,落到实处。

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秋天的雨》的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艺术化的语言,无论是读之人还是听之人,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不免担心起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受这诗歌般的语言美吗?能从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吗?毕竟,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太淡薄了。特别是在季节特征不太明显的南方,孩子们更难于体验何谓“秋”。这怎么办呢?不管了,先让自己充满激情吧。

进到教室,我就用高八度的声调跟同学们说:“同学们,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细心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发现呢?”没想到,问题一出,同学们都举高小手争着回答。俗话

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这些反应顿时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接下来的课都上得非常顺畅,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课后,我作了反思。这样的结果来源于我的课程设计吗?好像并不是这样的。排除了一下其它因素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上课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我犹记得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感觉到我跟学生同步了。这节课以后,我学会了尽量让自己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

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出自: 链接地址:http://

推荐第6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推荐第7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

色彩

爱什么颜色

《爱什么颜色》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一首小诗。诗歌语言简练,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重点带领学生赏析第一小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想象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等方式,学生们明白了“我的梦”,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学完第一小节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

二、三小节。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了“我的心”,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时也在朗读中无痕地记忆了诗歌。

学完诗歌后,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自己喜爱的颜色及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只停在表层意思上,联想不到颜色的象征意义,只能说出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不能进行深层描写。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于是我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说:“当我看到“火红”这个词,脑海中马上会浮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你们是不是也跟老师一样,也有这种感觉呢?”话音一落,学生纷纷举手,果然,我这一示范,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说想起了过年时挂红灯笼、新娘子的红裙子等。我见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便又在黑板上写了“洁白”一词,有了前一次的基础,学生无需多大的点拔,便联想起了白衣天使、洁白的婚纱等,看来只要启发得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便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后来又引导学生就“金黄、粉红、黑色” 等几种颜色充分联想,学生的发言充满童趣和想象力。

最后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去“写”,正好,语文配套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并指导他们去描绘,一首首虽不成熟,但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便诞生了。

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那我就接着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黄灿灿、亮晶晶,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把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动作表现出来,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为了更好的理解“金色的草地”、“绿色的草地”,是怎样变化的,我就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边理解边填表,时间和草地的颜色,学生填的很准确,但蒲公英的形状抓得不准,我又一一进行了指导。最后,终于将课文内容在表格中体现出来,同时,也把握了教材。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

语文天地

(一)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学生对于表示颜色的词语了解的不太多。尤其是“黑”字找颜色的词语时,学生能够说出来了只有“乌黑”、“漆黑”、“黝黑”、“墨黑”,让学生积累在语文书上;“红”字找颜色的词语时,学生说出来的比较少,我突然发觉学生的课外知识真是太少太少了。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需要学生积累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一遍阅读时,里面的字学生都可以读出来,多遍以后,学生基本上可以背诵下来,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中,学生很喜欢这篇阅读,以颜色的变化为主。首先,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画笔,根据课文内容试着配配颜色,学生们兴趣浓厚,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单元

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本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在教学1-5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先读一读,看自己喜欢哪一段,再说说喜欢的原因,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最后代表小组在全班朗读,让同学猜猜自己喜欢的原因。其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即“在读中感悟语言,再通过读表达出来”。

我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合作读、齐读;读给自己听、好朋友听、老师听等,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学生读书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也颇具特色,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再现了“下雪时、婴儿睡觉时、小猫喝水时”的情景,让学生在用心聆听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练习习作。引导学生要用心来聆听世界上的声音,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练笔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喜爱音乐的白鲸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取了“入情入境,以情带读”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入情入境地进行体会,在感情有了积累后再进行读的指导。特别是在体会白鲸遇险前后“快乐”到“绝望”心情的变化时。

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引导孩子让自己也成为一只小白鲸,入情入境地体会。先当一只“快乐的小白鲸”激发孩子朗读兴趣,体验游玩时“太好玩了”,“连回家的时间也忘了”的轻松,快活与逍遥。

接着,话锋一转,我引读“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海面转眼变成了冰雪的世界„„”渲染气氛,让孩子感受到不同寻常的紧张和危急,进入遇险后新的情境。

再让孩子自己找找描写白鲸此时心情的词语“着了慌”、“绝望”,进行理解体会。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这时,绝望的小白鲸们,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孩子在想象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白鲸“遇险”的环节也较流畅,抓关键词“奇迹”准确。但将“奇迹”的引入放在教学后段,显得我整堂课的教学整个头重脚轻。如果我将“奇迹”引入提前,让孩子带着问题“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去了解白鲸得救的经过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

而且在体会“人们的关爱”上做得不到位,忽略了“船员”对白鲸的情感,为什么只有“船员”才了解白鲸,知道白鲸喜欢听音乐,我太疏忽这一点了。

同时,这篇课文我似乎讲得过多过细了,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这是我最需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议一议”、“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为主线,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

同时用“盗铃人被抓住了,你想对盗铃人说些什么?”一个问题,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我让学生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明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学生们大多数都说“自作自受”,我觉得有些偏了,刚要张口,一个“自作聪明”的声音传来,他居然说对了,我很是高兴,随即,我又引出了“自欺欺人”。

结束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的,倒也说了一些例子,可是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我当时,没有及时的指正。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是一篇流传久远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泯王继位后,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我的教学围绕三步进行。第一,读懂“滥竽充数”的字面意思,第二,理解“滥竽充数”比喻什么?第三,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课文短小,一读就懂,因此,我没有泛读,让学生自己读。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竽,然后再去认识南郭先生。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第一,是谁在滥竽充数?第二,充数的目的是什么?第三,为什么能充数?第四,充数的结果如何?

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填一填这张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有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然后是问题的回答,能让学生在自读当中悟出这则成语故事的比喻义,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语文天地

(二)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学生对于表示声音的词语了解的不太多。上课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声音,然后进行模仿,再去写下来,并写成ABB、AABB、ABAB的形式。学生说出来的比较少,我发觉学生的课外知识真是太少太少了。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需要学生积累两首古诗《赠花卿》、《竹里馆》,第一遍阅读时,里面的字学生都可以读出来,多遍以后,学生基本上可以背诵下来,然后逐句进行了理解,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中,学生很喜欢这篇阅读,以童话色彩为主。首先,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们分小组去交流“噪音的危害”、“我们如何在减少噪音”等。学生们兴趣浓厚,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三单元

祖国在我心中

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我有很多课前的充分准备,但我的内心依然存在着不安。课上完了,我知道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深思。

在教授生字新词的学习这一环节中,我对二类生字的处理所花的时间稍长了一点,以致于在第三小节的学习上时间匆忙了一点。在对比“映照”与“照耀”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示了“湖面(

)蓝天白云”这句要写成“湖面(

)着蓝天白云”要恰当一点,我没有让两个句子同时出现,因此,学生选择的并不好,如果两个句子同时出现,那效果要好一些。

读是语文的生命线,在品读这一环节中,我对学生的读指导得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提高不大,对第三小节的学习时间过短了一点,读得不够充分,更谈不上朗读的指导了。

在拓展的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去交流,怎样做才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做好了,这就是爱国,比如戴好红领巾、捡起一块垃圾等等。课堂上,孩子们都表现得很好,回答问题都很积极。

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这篇课文记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放弃优越舒适的海外生活,不顾朋友的挽留,带着家人毅然回国,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华罗庚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感悟华罗庚的爱国情操,首先就得让学生走近华罗庚。

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如果单纯让他们去来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爱国情怀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导入课文时,我出示华罗庚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华罗庚,向学生介绍华罗庚的背景资料,通过适当的背景资料,很自然地、有针对性地拉近了学生与当时华罗庚的距离。

教学中,我采用了自由读、轻声读、小组合作带着问题读、指导有感情朗读、分角色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华罗庚为什么放弃海外的优越条件要回到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去?他回到祖国去干什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交流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今天教学了《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这是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章叙述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要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孩子非常需要钱但却又把钱扔掉的原因,从而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从小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抓住“意大利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到文本中,与文本对话,在初步对话完之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再集中反馈,但是由于学生读课文太少了,不熟悉文本,始终找不着点。经过仔细琢磨,我觉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提醒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衣衫褴褛”“大义凛然”“扔”“砸”等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意大利少年捡钱和扔钱的句子,同学生走入文本,体味其中的感情,应该让感情得以升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方面的充分对话。

语文天地

(三)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学生对于这几组形近字了解的不好。尤其的“座”、“坐”区分不开。(

)落、落(

),这两个最难区分。因此,我着重讲解了这两组字词,有一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但相对还有一部分理解的不够透彻。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需要学生积累两首古诗《敕勒歌》、《望天门山》,第一遍阅读时,里面的字学生都可以读出来,多遍以后,学生基本上可以背诵下来,然后逐句进行了理解,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特别的差,这方面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加以指导,为今后对的古诗教学打好基础。

第四单元

塞北江南

葡萄沟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葡萄,课文里还讲了制作葡萄干的过程。应该说,学生比较这篇课文,主要是对新疆并不陌生。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件中下载了许多关于新疆的风俗人情的图片,还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几首新疆歌舞。

课上,我以新疆歌舞的形式进入课堂,借机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对新疆的了解,当一名学生提到新疆的葡萄时,我就马上转入了本课的话题。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我发现,对于本课的朗读这方面,我做得非常不够。

小镇的早晨

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色优美,通过欣赏课件中的画面,学生已经完全沉醉在其中,我注重了上节课的不足,让学生多读课文,已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认真的读,读完后,说说这一部分中,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可以再读中很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做不到。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课文结构的问题:总——分——总。我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去明白,并且结合写作进行,不过,效果不是很明显,也许是第一次接触的问题吧!看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还要认真的灌输这部分语文知识。

五彩池

这篇课文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写景的课文,我要恰如其分的利用,三年级的孩子习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描写景物的。

从一个传说入手,我与学生交流:“传说天上有个五彩池,那里有着美丽的景色,池水是五彩的。”刚一说到这里,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

文中有很多字比较难读,字音不太准确,我一一进行了纠正,而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等把课文读通顺了,我才进行了教学。

抓住两个问题进行了理解课文,“五彩池为什么是彩色的?”、“五彩池有哪些神奇之处?”学生剖析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就把课文在交流中学习完了。

课后有8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其中,学生对“腾云驾雾”比较感兴趣,而且一提起这个词语,学生都提到孙悟空。但“回旋”这个词,学生有些拿不准,知道意思,但表达的不确切。

日月潭的传说

整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学生对于学习故事是最感兴趣的,干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然后交流。

我将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了组织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找的非常准确。起因——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不见了,让人们的生活很不方便;经过——大尖和水社找到了太阳和月亮不见的原因;结果——找到了日月,并一直驻守在潭边。

分析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后,我让学生交流“如果没有日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大尖和水社有着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想的,积极地发言,课堂中呈现出了学习的浓浓情景。

语文天地

(四)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出现了两句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警句,这就需要让学生去理解和积累了。

第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时,学生最不能明白的是“匹夫”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书面语学生不会明白,我干脆使用启发式问答:“你们是哪里人?”“作为中国人骄傲吗?”“如果有其他国家的人欺负我们国家的人怎么办?”当我问到这里时,有些学生义愤填膺的站起来:“把他们赶出中国去!”我暗暗的笑了,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

紧接着,我就说:“匹夫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明白了吗?”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有时候,我也在思考:教学艺术在哪里?究竟怎样体现?现在,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第五单元

我们和我

儿童和平条约

这是1986年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儿童签订的和平条约,是一首典型的儿童诗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了熟读,交流战争带着人们的各种苦难。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如:“战争让我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战争让我们没有食物,饿着肚子。”、“战争让天空不再美丽,没有彩虹,看不到白云。”、“战争让孩子们无家可归。”......可以看出,学生无论在生活中怎样接触到怎样的战争场面,都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交流后,我进行了这首儿童诗的教学。已读为主,读中感悟,学生在频频的朗读中去了解战争带给我们人类的灾难。紧追着,我又问学生:“那我们要怎样才能使世界和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到处都是学生们的质疑、交流,我觉得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不是积累几个好词好句就行,而是必须在文中去感悟世界,感悟生活。

说声“对不起”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进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去交流,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向他人说“对不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的很多,而且说的比较准确,这也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道德问题,体现出学生的文明礼仪的问题。

从分析到品读,用了近10多分钟,文章较长,而且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地方比较多,因此,借机我又进行了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指导,并让学生当场就进行了练习,但效果真的不太好,看来,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指导才行。

品读作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我和学生一起进行。在读得过程中去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程度。课文学习完后,我让学生谈收获,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就是书中的那几句话,只有个别学生的比较有自己的思维创新意识。

画里少了什么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我采取了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通过交流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了多少。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海洋中都有什么?”、“这个孩子的画中为什么只有鱼儿呢?”、”你认为她的画好吗?为什么?”、“后来,同学们一起完成后,画面怎么样了?”每位同学都能认认真真的去找,去解答。看来,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的还不错。

那画里究竟少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又牵涉到了大自然和人们的行为及理解。

一朵小花

这个故事也是在本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内容很好理解,但学生们一定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不要太过于去计较别人怎样,要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用处、长处。这样的话,自己就不会因为一些变故而感到苦恼。当然,这些道理学生并不一定明白,希望他们可以这样去做。

语文天地

(五)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最难得部分应该是成语积累,这些成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常出现,尤其是积累关于“情”字的成语时,几乎是我讲给他们的,“心”字的成语还行,学生知道的比较多。

这一单元中出现的这几个反义词也比较难,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因此,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背诵,把这些反义词熟记,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第六单元

当我把课件播放停留在翠鸟站在苇秆的一幅画面时,学生们的阵阵赞美声响起,我就马上意识到,这节课一定很收效颇多。

首先,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去思考: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方面?然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说到: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外貌、动作、捕鱼的样子。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读得和认真,找得非常准确。

那接着学生的回答,我就从翠鸟的外貌讲起。课件的配合之下,这一部分的课文内容了解的很到位,尤其是那些描写翠鸟外貌的比喻句,我让学生画下来以后,进行了一次次的体会朗读,学生朗读的效果非常好。

接下来的这一部分,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翠鸟如何捕鱼,里面有许多动词,抓住了这些动词,就进行了描述。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很兴奋,还不时的模仿着,那我将计就计,让学生也变成一只美丽的翠鸟带着动作和语气,来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看着学生们开心的笑容,我明白了,语文课文是学生最好不过的表演课,并能够在一堂堂的表演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魅力。

最后,了解翠鸟的住处时,学生们是从课件信息中了解到的,看到高高的悬崖峭壁,那小小洞口,是学生们的又一个兴趣点。更能让学生们明白,翠鸟不但外表美丽,而且本领较高。

一只小鸟

文中描绘了一只可爱的、幼小的小鸟,和鸟爸爸、鸟妈妈一起幸福的生活着,然而,我们人类的自私与无知,让这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从此就消失了,而且还扼杀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是我教授本课时,最终的目的。

课文的篇幅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再注重学生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才能更好的了解课文的内容。里面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课堂中都解决了。

课文的前一部分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一部分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幼小、和鸟爸爸、鸟妈妈的幸福生活,我引导学生从鸟儿欢乐的叫声中去感悟。后一部分有了转折点,孩子们喜欢这只小鸟,就捉来玩,没想到,鸟儿最后死了。我看了一部分学生情绪的低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们对于保护动物还是有责任感的。

课文的最后,有很多延伸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来,于是,我借此机会,让学生进行了故事续编。学生的续编结果透露出了那份童真童趣,效果较好。

惊弓之鸟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学生们也很喜欢学习,所以,我干脆放开了手让学生去学习体会。

这篇课文先介绍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才讲述了原因。故事的原因才是重点,也是惊弓之鸟的寓意。

学生了解的比较到位,但对一个成语所隐含的寓意来说,却有着一定的难度。课后题的第二题,要求学生了解成语的意思,我讲解了寓意,并让学生抄写在了书上,背会。

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是更羸和魏王,并且有一大部分他们之间的对话,因此,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对话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语气。并对更羸这个射箭能手进行分析,学习他的那种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我的教学还有些浅显,应该更深入一些。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是说明文体裁的课文形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说明文是比较难的。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鹰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然后才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读和理解。

课文介绍了鹰的生长环境和食物,学生对于这一部分非常感兴趣,边读边交流,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整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我为学生一一去引导和解释,并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重要性。学生听得很认真,但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感兴趣。慢慢来引导,我相信,多有的学生都会体会说明文的重要性的。

语文天地

(六)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鸟的成语的积累,出示的6个词语当中,学生只了解其中的3个成语的含义,其余的3个并不了解,因此,我一一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弄懂为止。题目训练,还要求学生自己书中积累几个关于鸟的成语,我进行了这个话题的交流,5分钟下来,学生了解的这方面的成语并不多。而且,这道题一定会考试的,我就让学生多写多练,而后进行了听写,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好几个成语学生都写不对。

也许是其中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这一单元当中,出现了好多多音字的练习题,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但我比较担心的是,学生的拼音总是拼写有问题,一年级的时候,这方面学得不扎实。我只好才有用笨办法,让学生写会、练会。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写写自己与鸟的故事,或者写写自己喜欢的鸟,我进行了大量的引导,学生中,养过鸟的并不多,所以,我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一种鸟,介绍清楚鸟的外貌、生活习性、特点等。大部分学生写得还不错,只有个别学生写得有问题。

第七单元

集市和超市

观察集市、超市

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出现了两幅大图,人们在集市、超市的图画。我一开始小看了这两幅图,当我深挖教材之后,我才明白,这两幅的用意很大。

首先,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看看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是你遇见过的?哪些是自己从未见过的?3分钟后,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都纷纷汇报自己的观察图的结果,从他们简短的话语之中,我发现看得还很仔细。

其次,我又让学生认真观察人物不同的表情,并根据情节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学生同样观察的很仔细,想象力也很丰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

最后,我让学生去试着总结这两幅图中的特点。

我觉得引导学生去观察的这一方面我比较欠缺,甚至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引导。

教材中出现了五项分类,将物品细化,我一项一项的引导学生去分类整理,效果还是不错的,几乎没有分错的学生。

在分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面很窄,跟不上其他学生的脚步,于是,我又随机进行了点拨。

分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轻松的就能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没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将物品分类很重要。

学会购物

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材中将这一课细化为“制定购物计划”、“说说购物怎样做?要注意什么?”、“填写购物清单”。

这几项练习比较顺利,但不能看出,竟有10个学生,没有单独买过东西,根本不清楚买东西时要与别人交流什么,如何交流。

我将计就计,开始进行了场景表演,挑选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切实的演一演,模拟了5次之后,渐渐明白了购物的要领,比之前好多了。

第一次买东西

这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又是贴近生活的一个小故事,学生们接受起来又快,又比较容易理解。

我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第一次买东西的经历和感受,然后以对比的形式走进了文本,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和自己相比,究竟谁的表现比较出色,这一设置,学生几乎跃跃欲试,都要争着说说自己的经历,都说自己比文中的小主人公强,一下子有了学习的劲头,效果很明显。

语文天地

(七)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学生要大量的训练量词,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量词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有一部分事物的量词还是分不清楚。

我在课件中出示了很多量词的练习,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但一遇到有争议性的量词练习时,就不敢说了。

我想练习量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练习才行。

第八单元

成长的经历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三段歌词,因此,我在课件中准备了这首歌曲,来服务于这节课。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时,我提问到:“同学们,请你反复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打上‘?’”。

在交流“还有什么没有读懂”的地方时,一时小手如林,这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过去也采用过,愿意提问的孩子很多,但大多数的提问不着边际或无关痛痒,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不多。没想到这次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提的几个问题都很有价值:“‘红领巾’指的是什么?”、“‘红领巾’怎么迎着太阳?”、“水中的鱼儿为什么‘望着’我们?“鱼儿怎么会听我们唱歌?”

听到这些问题,我是如此惊喜!对这班孩子经过两年的培养和训练,孩子们居然能提出这样精彩的问题了!这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懂得读书了,如果阅读每篇课文都能这样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将来他们在语文中学习到就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的粗浅知识,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阅读的方式了。于是我们就围绕着学生们提出这几个问题学习第二自然段,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自己体会诗的意境,在理解“红领巾““太阳”“阳光”时,又作了必要的点拨。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这篇课文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因此,我教授起来比较轻松,学生掌握的也很快。考虑到这节课有限的时间,又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大胆地处理。抓住了小姑娘想长大部分进行主要教学,围绕着“课文几次写小姑娘‘想长大’?她为什么想长大?”让学生找找有关语句,通过读读句子感受小姑娘爱妈妈的情感,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多,我力求改变学习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问题,自己寻找规律,自己探究结论。这样,无论从方法和形式上来说,还是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说,都为教学节省了时间,保证了长课文短教、快教,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追求高效快速的同时,如何加强词语的运用使学生语言内化?这是我想在以后教学时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丑小鸭

这篇课文学生非常熟悉,大多数学生在学龄前就知道这则童话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充分的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在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愿是只幸福鸟

这是一首儿童诗,里面有许多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白求恩;还有许多熟悉美丽的地方,森林、大海、台湾、南沙、西沙、尼罗河、金字塔、长白山。我将这些资料都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实在教学过程中。

一边了解诗中的人物,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这首诗歌,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小段的仿写,大多数学生写得不太理想,一小部分平时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却写得有些意思,今后在这方面还需要大力培养。

语文天地

(八)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形近字的区分,有些掌握的不太熟练,区分时比较困难,我在黑板上做了大量的引导和分析。

出现了三条名人名言,掌握了意思以后,还需要背诵,可能有些难,我将跟进检查。最后一题的句子排序,我给学生又一次教授了事情的发展顺序的排列,穿插了一部分练习,学生做得还可以。我又将练习册中的这个排序练习进行了训练。正好本单元的作文又是一篇叙事作文,因此,我将事情的发展顺序讲的比较仔细,让学生能够将作文写好。 第九单元

幻想和想象

这是一首充满想象力的诗歌,诗歌中,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巧妙的联系在熟知的事物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我想把手儿、脚丫、眼睛、自己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并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在指导朗读方面,我费了很大的劲儿,这班学生的朗读不太尽人意,总觉得懒洋洋的,没有激情,没有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朗读。

课后,文中有省略号,延伸了我的教学,当即,就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文内容做以修改的,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自己的创意,我觉得发挥了极好的创作水平。

七色花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将事情的发展顺序融入其中,在学生朗读完第一遍时,我就让学生用事件的发展顺序,来试着叙述故事,效果很明显,学生叙述的也比较清楚。

怎样得到的七色花?珍妮用这朵七色花做了哪些事情?我以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因此,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遍遍的去理解,并将每件事分析的很清楚。

最后,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件事做得最有意义?一时间,班级里像是炸开了锅一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虽然有些吵,但我很开心,因此这学期的进步很大,最起码知道什么是交流,交流时应该怎样做。

于是,我多给了学生们一个交流话题: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一朵七色花,你想要实现什么愿望?几分钟后,出现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答案,那全是孩子们的想象与天真愿望的表达,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语文天地

(九)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内容比较少,但积累的东西很多。第一部分,关于“想”和“梦”的词语出现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考试肯定会出现,词又比较难,只能是理解意思后,多练习了,而且,要求学生自己积累的也很多。

第二部分是说话练习,主要是以本单元的主题进行。 第三部分是一首古诗,内容简单,容易理解。

最后一部分,也是三年级的孩子们最喜爱的想象部分,草帽还能做什么?想法非常的多,有些学生的想法的确是异想天开,不切合实际,因此,我耐心的引导,即便是想象,也要切合一下实际,不可凭空乱想。

借着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准备了本单元的作文《小白兔的草帽》,学生的写作兴趣太高了,就像编故事一样,提笔就来,倒是比前几篇作文写得轻松一些。

空中花朵——降落伞

这是一篇说明文,我没有可以的点出说明文,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太好理解。但课文的内容简单,容易理解。我就让学生理解了两点:降落伞是谁发明的?降落伞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比较感兴趣,超出了我的预料,把卢诺尔曼为什么要发明降落伞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们进步很大。

除了课文中的讲述,我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降落伞还有哪些用途?学生说的比较多。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

这是一篇充满了无限想象力的课文,学生非常喜欢,而且用了排比段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一点,我专门提出来,并希望学生们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用到。

小作者希望自己的房间是冰激凌做的、是魔术屋、是有轮子的、是 会动的、是像冰宫一样凉快的。真是趣味无穷,孩子们读得也是津津有味。

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作文练习,写写希望自己的房间是什么样的?答案真是形形色色,有趣极了,什么样的房间都有。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关注的,去发现的,这样,孩子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十单元

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走进这一课时,学生的兴趣点很高,尤其是去探索神秘的大海,那更是不用说了,一个比一个来劲儿。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海底世界的图片资料,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我还进行了拓展部分的补充,例如:发光的深海鱼、比目鱼、闪电鱼;美丽的海星、各色的珊瑚、以及有趣的小生物等。

我用整体把握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先明白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然后进行学习,也可以说是去大海探索。

景色奇异的部分,学生最喜欢的还是海底的生物,而物产丰富这一部分,似乎学生有些陌生。像文中提到的铁、石油、天然气,虽然生活中也接触过,但学生并不知道,它们都来自海底。

这篇课文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课文的够段方式,一开始是一个问题,而结束时,又是答案,这样的方式为首尾呼应,之前还没有重点讲过,但在本课中,我讲的比较细致。另外,本课的每段开头都是一个中心句,由中心句统领整段内容。学习的过程是愉快的,接受的也比较快,教学效果明显。

圆圆的沙粒

这篇课文很吸引学生,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进行呈现。而且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很大。

由于珍珠的知识,学生交流时说的不全面,我就利用课件补充了大量的资料。重点把珍珠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仔细的分析、讲述,才能切入本课,否则,学生不会明白沙粒是否真的能变成珍珠。

当我在课文第4自然段教学时,让学生站在沙粒同伴的立场去想象,同伴们还会怎样说?小手举得一个比一个高,人人都能说,有的合情合理,有的掺杂了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

课文的第9自然段直接是省略号,没有文字,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我干脆让他们写一写,几分钟后,一部分学生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创作。

其实,语文课堂不应该用什么模式生搬硬套,只要能够用合理的方式解决本科的教学目标就好。

语文天地

(十)

本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有三个较难的训练点,我只能引导学生去慢慢地感悟,在解决的过程中,我觉得诗句理解是最难的。

三个诗句来自三个不用的诗人笔下,但内容都一样,紧紧围绕“海”,第三个诗句最好理解,学生能从字面的意思进行整合,就把内容说出来。而第一句和第二句,我真是大费周折。

仿照句子自己创作时,学生的理解思维太有限了。围绕的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社会经验,让我觉得,这里的学生的确太局限,与外界直接脱离,不是我们费尽,而是真的费尽。

初显身手中,要求学生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交流,办成手抄报。我将留作家庭作业去完成。

海底村庄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不需要精细的学习,只需要理解内容即可。对于这样一篇充满想象色彩的文本来说,本身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课文分为3小块来学习。体会海底的奇异景色、建筑的奇妙、以及村庄的特点。可以说,我不费吹灰之力,这篇课文就完成了。

海底漫步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两个话题展开:“做潜水员需要哪些训练过程?”、“潜水员的工作性质和特殊服饰、要求。”

根据这两条线索,很快的开展了学习,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将问题进行集体交流,其效果明显。

但从这节课的两篇阅读课文来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学生的朗读能力却是极弱的,很多学生不能流利的进行朗读,好多词语单独认了几遍,放在课文中就不会读了。

语文的阅读看来还是个大问题。

推荐第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复兴小学张勤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教学有许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并不是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这问题;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 和想象。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疼,对于这个过渡的年级应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老师也感到棘手。面对这些,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

材,让学生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语言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

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完善。

教材中的32篇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要对你的学生真正有所了解,知道什么什么对他们来说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理解、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的有失。但最近却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有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新鲜感,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我想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走向广阔的新天地。

推荐第9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课后反思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然后开展小组交际活动,可是当他们基本完成活动后,上来展示的小组却仍旧没有掌握交际方式和语气。更有甚者,竟然说:不给我买滑板车,我就自杀。

在这,这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说了,他的心理反应的是怎样的呀。

第四组课文的一点思索

一、我通读第六册课文后,看第四组课文的位置

第六册共八组课文,第四组课文位于整册中轴线位置。正是由于处在这个位置,本组课文就不像前几组课文那样有着较为明晰的主题。大家和我共同回顾前几组课文,第一组课文写景,无论是人工景观,还是自然景色,都是语言优美,赏心悦目。第二组课文是由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性美、人情美的几个感人故事汇集起来。第三组课文名人名作故事、名人名言佚事引人入胜。而第四组教材所选编的课文,11课《赶海》、12课《荷花》、13课《古诗两首》,在体裁和题材上都有不同之处,体裁上《赶海》、《荷花》两篇课文都是散文性记叙文,《古诗两首》是古代诗歌。内容上来说,《赶海》写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荷花》和《古诗两首》描绘了自然风景的动人。本组课文是乎是个大杂烩,编者为何这样安排?联系本组课文所处的位置,细细咀嚼,我是乎明了了点。本组课文是前三组课文类型的汇集和延伸,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本组课文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检验、修正。学生可以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回溯、检验、巩固。

二、教法建议

先将苏教版专家高林生老师的一个阅读课教学流程和大家共享。

中年级阅读课的基本流程,有六个环节。

①.明确本课的阅读话题;

②.结合预习情况的反馈,借助字词典或生活经验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③.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围绕阅读话题,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体会它们的用法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⑤.在反复地阅读中,形成语言积累,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⑥.通过有指导的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度拓展和迁移。

一、把握篇章联系,加强语文能力。

刚才我们明了了本组课文在整册的位置,以及与前几组课文的关系。那么在本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前几组课文的所获,发挥学生能力,指导进行自学。

例如《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学习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学习基础上的。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我想占用一点时间,读一读我的一位学生写的古诗故事。

本组课文还能和一些课文与练习进行整合教学,

如《赶海》一文就可和《美丽的南沙群岛》、《海底世界》两课进行整合授课,由海岛讲到海滩,由海面讲到海底。语文活动课可安排与还有关的内容。

如《望庐山瀑布》和《庐山的云雾》。《荷花》和《槐香五月》《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中进行整合。

2、把握整组课文重点,加强积累运用

大家仔细阅读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就会发现本组课文,突出了《课标》中

三、四年级阶段目标中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美诗文”

如《赶海》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一种特殊的句式,以语气助词开头的句子,体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情趣。这样的句子学生在前几组课文以及其他学期中已经见过,如《雪儿》中的“啊,我为雪儿欢呼!”如《李广射虎》中的“呀!大家都惊呆了。”《狐假虎威》中的“呀!一只大老虎”,但是在本课中集中出现。

还有一题“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在你童年的记忆中发生过哪些趣事,说一说。”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趣点”后,引发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趣”。并且,将积累进行运用。

《荷花》课后有这样一道题: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

我就不一一再说了,大家可以逐课看看。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组课文“重积累”这一意图呢?

以《荷花》一文为例,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这种练习应该放在课后完成,或者作为课堂作业完成。为何不尝试在课堂上进行抄写呢?当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品味着句中的意境。那会是这样美的体验呀。

如果我教授《荷花》一文,我会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播放荷花的影象,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将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3、不能放弃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本,课文的第一条教学要求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内化,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在“三读”上做文章。

1.读通。即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

2.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3.读好。其基本要求为:能有感情地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会有一些考虑不周之处,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能将我的一点想法作为踏脚石,激起更深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推荐第10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三年级

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白沙坡小学任课教师:彭全有

2017.1.20

2017.1.20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又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现作以下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的新颖;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活起来

冀教版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佳作,其语境描述得美妙,语言应用精巧,思维表达深刻,都是引导学生的重要内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文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全印象,我在阅读教学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教学《一棵大树和三个怪人》一文,让他们在品评中进一步认识生活中要为他人着想,同情他人,感受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指出

“课堂的外延与课内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教训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把语文教学融入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课外书;设采蜜本搜集好词佳名,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注重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举行笔下生花竞赛、书法竞赛、讲故事比赛、编写儿歌。此外,注意利用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并注重习作与活动紧密结合。三年级学生作文才刚刚起步,怎样批改才能收到实效呢?

⑴ 改其一点,目标明确。布置作文,让学生明确要求,可先“约法一章”。以记事为例,可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或要求过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突出,同时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巧用语文书中的好词佳句。批阅时根据事先约定的 “法”,只要学生承诺所约的“法”之一,即使其他方面不够理想,照样给优。这样由于目标单

一、明确,让学生每次习作做好一点就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以后学生写好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 重评轻改,抓典型。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把重点放在习作评导上。我觉得重指导,轻讲评收效不佳。改得满篇朱红,费时低效。我认为可针对习作特点的要求,可以在批阅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归纳共性问题上,找出典型习作抄在黑板上,或印发给学生,师生一起修改,指出优点,找出失误。互相研讨,使其变成一篇佳作;或抽好、中、差几篇抓住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边讲述边修改。如此下去,学生就会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⑶ 面批几个,拔优辅后。以吃“大锅饭”为主,抓共性是必要的,但抓个性也不可少。最好的办法是面批。但花时间更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课,在学生完成草稿后,每次辅导几个,将有些“作文事故”消灭在萌芽中,防范于未然。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钻研业务争取有更大收获。

第1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升到三年级以后,语文学习常常出现“鞍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老师觉得学生识字不太巩固,读书理解能力差,作文写不出具体东西,教学上问题不少。究其原因,与原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抓识字的同时,是否重视读,说等训练有关;就三年级老师来说,能否按照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接三年级以后,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巩固并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语音基础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的识字能力。初步学会了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但还没有熟练。特别是结合字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解释还比较差。因此,三年级教师接班以后,必须重视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以字典为工具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刚上三年级,我们要集中一点时间,对学生查字典的知识和能力适当地进行复习和训练,以求更好地使用字典这个工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新课开始,要求学生运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要求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弄清词义并读通课文。防止学生撇开课文孤立地查字,不加选择地从字典国抄录解释。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多义词,引导学生通过字典去弄懂字词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的内容。二是加强词义教学,使学生理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三年级语文中识字教学的重点在词义的教学上。这时学生已识了1500到2000字,数量多了,掌握字音字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课标要求“学过的词要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加强词义教学,关键是抓课文重点词语的研究。

二、把握三年级阅读的重点,重视词、段的训练。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既不能沿用低年级的一些教法,也不能照搬高年级的教法。怎样教学较为合适呢?我认为,讲清一段话中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连句成段的规律。文中有几个句子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并用“先”“接着”“再”“最后”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把句与句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这一段是如何围绕“作文”这个中心,按照怎样的规律连句成段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段的内容,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懂得一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叙事的思路,掌握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

三、注意作文训练的阶段性,明确三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抓好作文的起步训练。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就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来说,还只是一个学步的阶段。所以,开始时,更要加强片断的练习,训练学生的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基本功。

(一)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片断的知识。“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三年级一开始就要重视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使学生懂得怎样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二年级学生虽曾作过一些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但毕竟是初步的。他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本领比较肤浅,表达时缺乏条理性。我重视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读的训练,特别是默读的训练,从多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二是抓住重点段的研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记叙事物的思路,掌握一些连句成段的基本规律。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与课文重点相应的片断练习作业,把段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一是着眼于一点选取写的材料。二是指导学生把看和写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对象,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或记叙的思路。如看假山,可指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地进行观察。三是把说与写结合起来,从说的过程中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说的基础上各自作文。 二年级到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如何处理好这个转折,我们将继续学习研究,大胆实践,坚持不懈的去探索它的教学规律,把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中国娃》教学反思

《中国娃》是一首歌词。歌词写出了中国青少年在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决心报效祖国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使教材成了学生通向真实生活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课文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当中,我为孩子们出示一些他们所熟知的中国娃的形象。从古代到今天,中国涌现出许多有志的中国娃,如:李白、姚明、刘翔等等。看到这里,教师不用再讲任何大道理,学生一看明白,使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反思这节课,自己也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朗读指导的还不够。这是一首歌词,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2、在本课教学中我虽然能够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难忘的八个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足可以使一位先天失聪的无助学生充满生活的勇气。基于这篇课文情感基调浓厚的特点,我始终把理解课文内容,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世界里,并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题引出本篇文章最中心的问题:是哪八个字呢?它为什么难忘?为什么对作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巧设悬疑,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让学生探究过去的小女孩是怎样的,这样由结果溯根源符合人的探奇心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比较重要,它是后面感情升华的基石,如果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严重自卑的心里,后面伦纳德老师的八个字就不会感动学生,因此关于小女孩相貌、她受到嘲笑与她内心无比伤心的句子都要让学生深刻体会。这里我采用了煽情的过渡语串联重点语句,教师与学生一起沉浸在作者的感情世界里,换位思考,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预期达到一个沉闷、压抑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课文的最后两段又是重点段落,而且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伦纳德老师轻轻说的八个字应该是温柔的、甜美的、充满爱意的,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要轻轻地齐读,以达到虽然温柔、舒缓却震撼人心的效果。倒数第二段写对作者的影响,我采用逐句突破的方式,温暖的阳光与冰冻的心同时提出,学生就很好理解了,抚慰了受伤的、幼小的心灵与之前受到嘲笑、自卑作对比、回顾,更让学生明白她过去是受到怎样的伤害,而现在伦纳德老师又是用什么样的爱来抚平这些伤害。改变人生的看法这句,我让学生想象她从过去从不主动干什么到现在主动干什么来理解,这样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文章的学习也达到了高潮,再追加一些动人的结束语和歌曲使学生在情感动荡起伏的学习中结束,既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得到爱的熏陶。

存在不足:在处理第三自然段理解“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理解得有些不到位,没有深入体会到小女孩内心的自卑之感,学生出现的情况与我预想的情况有些出入,在这里如果时间允许,我应该在引导学生回读第一段深入体会。

《奇妙的鲤鱼溪》教学反思

这是一偏优美的散文,讲述了人们在鲤鱼溪看到的奇妙景象及村民爱鲤鱼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们朴实真挚的感情,同时初步掌握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内容的方法。教学这课时,我紧扣这一重点,落实语言训练,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又进行了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内容的训练。新大纲规定,中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第一步中让学生默读全文,自读自悟,围绕一个问题对文章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安排在第二步,是因为它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在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第三步的汇报\"奇妙\"以第二自然段为主。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谈第三句,从鱼多、鱼美中体会出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第

二、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既能体会出奇妙的景象,又是进行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内容训练的一个典型段落。虽然新大纲强调忽视训练点,但这样的典型课文还是不能过多忽视的。因此,我在这两段中进行了这一训练。第二自然段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悟出这些描写的句子说明鲤鱼不怕人,体会到全段是围绕\"溪中的鲤鱼不怕人\"这句话写的。这样,不是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可放手让学生独立练习。在这一步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安排了多种读书形式,因为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课,读不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安排多种读书形式,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全班齐读、小组分工读等。力求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教学进行延伸,在课前我鼓励学生去收集资料,学生回答问题时可结合自己查的资料谈。我的过渡也引用大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内容。课堂实效:本课在教学实施中基本顺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维,但与预想效果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还是不能完全摆脱过去教学模式的束缚,过多地让学生品词品句,书读得不够充分,这也是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探索的。

《5美元的故事》教学反思

《5美元的故事》写的是在一次许多人参加竞买的自行车拍卖会上,一个小男孩用仅有的5美元买到了那辆最好的自行车。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这篇课文,感动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如何能让孩子也体会到这份真情?我想关键是让孩子真正走进课文,尽可能的贴近甚至站在文中人物的位置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我以文中小男孩的行为表现为线索,引导学生去体会内容。当读到:“„„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用30美元40美元买走。”这句话时,设计了提问:此时,小男孩在想什么?这样,很自然地学生就站到了小男孩的位置上,感受到了小男孩的那份焦急与失望。当读到:“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时,孩子们已经完全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有的说:“我怕别人笑话。”也有的说:“如果我说了真话,别人不让我参加竞买了怎么办?”还有的说:“自己只有5美元,就想买自行车,多不好意思呀!”听到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地的体会时,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功。我用缓缓的语调叙说:“自行车一辆一辆的被别人推走了,这时只剩下了一辆最好的自行车„„”此时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紧绷的心。当小男孩终于买到了那辆自行车时,孩子们的脸上同样显出了轻松的表情。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很重。曹冲用石头称象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可以省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第13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今年我再次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因为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4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2、金色的草地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

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3、爬天都峰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

4、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们也都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5.《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后反思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

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6.《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

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期望过高,合作学习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激情,教育机智问题。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由此看来,开始的第一份教学设计是却适合三年级孩子的。由那块奇怪的大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这才是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意义所在。

8.《我不能失信》教案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我是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

第15篇: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语文,自己尽管教了快一个学期了,但还是不摸门,不是很明白,只是记得黄X老师强调过自然段和结构段的教学,而且读写结合在三年级又尤为重要,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但这次自己讲《海底世界》,又听黄老师的评课,感觉自己只要继续这样讲,就应该能找对路。

我想对于我现在来说,还是要把握教材。《海底世界》尽管确实有两层含义: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而且教参上也是这样讲解的。我没有准确把握和分析,就擅自按照教参的分析教孩子把课文第二结构段分为了两层,但其实,课文的写作意图是在景色奇异中体会物产丰富,而物产丰富有寓有景色奇异,这是两个没有办法明确分开的层面,对于课文我还要更正确地把握,只有我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了,才能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才能教会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策略上还要多想,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讲到“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备教案时是想说一句“看,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把海洋的宁静映衬得更鲜明了”,结果由于看时间耽误有些多,就一着急,忘说了,学生光知道海底世界是宁静的,而不知道这一自然段写作的意图所在了,等于前面的所教没有让学生内化成他们的所学,还是要不停地教给他们方法。“最”的处理很生硬,只是让学生自己读,而黄老师说的用一些资料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最大的风浪”和“最强烈的阳光”对海底的影响了,这样学生也能用这样的作比较和举例子把文章写具体了。

在读上还是要注意层次。我总感觉自己讲课说的话特别多,黄老师一点就豁然开朗,只要注意了层次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到位,讲到最难的一个自然段“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二个层次:创设情境再读一读,“我就是一名潜水员,我戴着水中听音器来听你们的窃窃私语啦”,读出感情;第三个层次:想像一下,海底还会有什么小动物的声音,简单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写,再汇报;第四个层次:再回读,带着新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梳理下来,感觉比我讲得清楚很多,读的不同层次,这样就是读书的条理。

我想三年级是一个转变,不仅要扩大识字量,还要积累阅读的不同方法,是一个关键的年段,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多学习,多吸收,使自己的课能让学生明白,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我想,这才是我现在最应该扎实去做的。

第16篇:三年级语文周教学反思

新学期,新接了三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三年级语文周教学反思。一周下来,大部分学生已能够叫出姓名来,全班同学的语文学习情况也大致有了一些了解。处在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大,好动、活泼,具有本能的上进心,这也是初步接触学生的一个感受。但从学习情况来看,整体情况不够理想,识字能力、拼音的掌握,预习和作业的良好习惯都欠缺,学生的良好口语能力和习惯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周教学反思》。

一周里,做得最好的是抓朗读和识字、写字。因为朗读我认为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作用巨大。识字、写字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直接影响书面作业的质量。学生会朗读、写字好,学生的学语文、写作业就会多一些兴趣,多几分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学期,新班级,问题多、困难大。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将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讲求实效,追求高效。

好的来头即是成功了一半。要扎实做好开学的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17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教学案例

适时引导,回归文本

课堂生成的“奇谈怪论”中,有的曲径通幽,直捣教学重点,有的旁枝错节,不可思议,甚至有些“鬼谬”。面对后者,我们是呵斥指责,敷衍了事,还是迎难而上,顺学而导呢?导往何处?又该怎么导呢? 案例:小学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教学片段

(课堂上,师生正围绕着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他感人的奉献精神时)

王烁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男孩这样做,太没必要了!因为,如果输血会失去生命,就算男孩救活了妹妹,而他自己死了,这样的输血有意义吗?”

全班学生愣住了。

教师沉着地说: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来个假想,如果你就是那个男孩,会怎么做,输血?还是放弃?再细细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会有自己的选择。

(短时间的沉默后)

生:我觉得男孩还是会输血。因为课文中说,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男孩和妹妹相依为命,在妹妹生命垂危,急需鲜血的时候,他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死去?

生:我也是觉得男孩不可能放弃。因为文中写到,“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躺在床上,平静地看着妹妹,说明他已经考虑过了,即使失去生命,也要救妹妹。

生:我从“在场的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句话,感受到男孩牺牲自己,救妹妹的这种勇气感动了医生。

“ 输血没必要”的课堂生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盲目肯定,那么“救与不救,结果都一样,反正都是要死一个人,输血的确是没必要的” 的想法就会成为学生们的思维定势,教学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面对想法偏激、有违文本内涵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冷静对待,迅速调整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价值引导。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导回文本,通过假想、“再细细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会有自己的选择。”等学法指导,以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将思维重心移至文本,在对文本的再次解读中,在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有效地摆脱了生成带来的“误导”,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潮。

换个角度思考,偏激、错误的课堂生成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是一种理念和智慧的挑战,对于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耳濡目染更多的是教师的积极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和大度的胸襟。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教师始终担当着桥梁的职责,应坚持以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帮助学生行进在阅读文本,感受成长的道路上。

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平分生命》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小学生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应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亲情这个单元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平分生命》一文讲的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在错误地认为输血便会丧失生命的情况下依然同意为重病的妹妹输血,当得知不会有生命危险后,毅然要献出一半的血与妹妹平分自己的生命,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情。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题目入手,先板书“平分”,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分?世界上那些事情可以平分?再板书“生命”,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从而引出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贝贝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男孩在输血前后神态、言行的变化,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这种爱要从字里行间去品位,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体验。贝贝的这份爱是沉重的。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一堂课是否精彩,并不是看老师的教案设计得有多精彩,老师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而我因为怕时间不够,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说话的时间,比如“贝贝开始开始有些犹豫”,他为什么犹豫?他在犹豫什么?“抽血前,他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他静静的可能在想什么?“抽血后,他一动不动。”他又可能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只是让学生说了一两个答案,便又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这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如果给足时间,相信他们的答案会是精彩的,感受也会更深,贝贝的形象也会更鲜明。在整个过程中,我的话显得多了些。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 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再读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1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2本文的题目是“啊,汤圆”,如果只读文题,感觉文章是在描摹事物,但课题中的一个“啊”字却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初读课题时,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朗读能力能够读出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情来。自学时,我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读一读。在划和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欣赏了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在锅中轻轻滚动、沉浮的动态美,感受到汤圆的色、香、味,那一种浓浓的、带着芝麻和猪油香的甜蜜。一下子,学生似乎品赏到这香甜的汤圆,齿颊留香,产生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此刻,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课题中的一个“啊”字传达了作者对汤圆的喜爱。这时候,我再让学生带着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朗读课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课文第7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揭示了主题。学完这一段,学生对中心句有了体悟之后。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课题中“啊”字的含义。问:课题中这个“啊”字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汤圆的喜爱之情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小的一个“啊”字还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时再读课题使感情体验得到升华。

4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瞬、翼”。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说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在课文结尾处,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很大作用,应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理解,但学生对课文第八小节的理解欠到位还应加强理解。

7在正式上课前,我对于抓神态,说感受,体会人物品质这个环节比较担心。尽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因为描写李真真的句子多达7句,所以交流时一定很散,整个板块教学就不够紧凑。结果的确出了些意外:第一个发言的就说了12节,而我因为慌神,还是按照教案上课;句子找到了,但怎么也说不明白,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

其实现在回想,我当时其实可以抓住这个契机,直接进入重点学习,以这个关键句“带”出其它能表现李真真认真负责的句子,这样的教学就更紧凑了。对于学生怎么也说不明白的地方,不如就自己加以总结告诉学生。因为教学过程尽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必要一定要让学生感悟出不可。对于交流过散的现象,教师可以以引读的方式“穿针引线”,加强整体感。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12本课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用自制的学具纸马摆一摆,从自己动手中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在教学中还注意抓住语言点,训练说话。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点。对结构或句式有一定特点的,我们就可以立刻抓住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学生找出孙膑取胜的关键在“善于观察、合理分析、知己知彼”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样学生可以用“--、--还—”的简单句式,聪明的孩子还能用“不仅---而且----”稍有难度的句式。学生在弄清了句式特点后,能结合平时的说话和生活实际,这不但便于学生掌握、运用,也增加了课堂的情趣。

13这节课的复述内容较多,我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内容和“阅读芳草地”的第二题进行练习,大部分学生虽能说出,但之间的过渡句衔接欠恰当,人物语言变为转述时人称的变化学生较难接受。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用玉有瑕疵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思维动起来收获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

第19篇:三年级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 三年级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 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主要练习形式有板有眼种: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地、人、事四----------------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要素,对”事”要用几句话写明白。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记得自己上学时铺天盖地的都是语文压抑了人性,对语文教学的批判。现在的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欣喜的动向,可是,真的很怕矫枉过正,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创新”“活动”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始终相信,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读、静思培养的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的阅读做基础,过多的“对话”是无法达到感悟和体验的。

----------------精选公文范文----------------

第20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2015.9

《奇怪的大石头》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教学结束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李四光的老师面对他的学生的提问这部分是这样写的: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作为老师,他用自己的推测回答学生的提问。“想了想”“恐怕”“听说”“也许”这些词反映了老师的谨慎。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学生的提问而当自己又没有确切把握时,我们是否也这样对学生敷衍塞责?面对李四光的穷追不舍,老师无言以对。读着这部分内容,我陷入沉思:今天的孩子,拥有超强的媒体轰炸与信息输入以及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搜索技术,作为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去发现、去思考?或许,你我的学生会成为李四光这样的人。为人师的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迈向知识的海洋?教师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现实的要求,更应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追求!

2015.9

《灰雀》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课题是《灰雀》,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请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此时再出示灰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通过看图和资料对灰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学生喜欢灰雀,在走进课文找一找列宁喜欢灰雀吗?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找的快,读的好,把列宁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的交谈使那个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读的过程中踹门人物的内心活动。先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呢?体会列宁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体会过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课文内容体会的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朗读的时间少,没有达到效果。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读少讲。

2015.9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说:本节课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思考。因此,一节课下来,感想颇多。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生活,快乐的生活。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的三课给他们的感受,把几篇课文能紧密联系,孩子们也都能回答出来,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前面几节课的功夫没有白下。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再次观察略读课文的特点,发现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随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提示学习课文。因此,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谈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一、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二、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2015.10

《风筝》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教学中我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2015.10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本课主要是想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是呀我也只是随便想了几句,甚至有点害羞,但学生竟这样鼓励我,真的是谢谢他们!

2015.10

《花钟》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根据教材内容,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引读、齐读、配乐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通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还有是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建花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前三个环节高,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学习的热情与前三个环节形成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了解甚少。假使我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再在第二环节感知花钟上的花后,进行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花开放的时间呢?”为第四个环节建花钟作个铺垫,我想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不致于留下遗憾。这个遗憾使我吸取了一个教训:必须了解儿童特点,重视课前预习。

2015.11

《找骆驼》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2015.11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并利用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并标出疑难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而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互相学习学习方法。同时,针对本课特点,我将识字写字分别穿在了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中有机地穿插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研读课文时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进行感悟和体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拓展,从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读中品,读中悟。把识字学词、阅读融为一个整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和识字教学的综合性。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说对盘古的印象时,学生积极自主,各抒已见,其中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辟地才有了光明。听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有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当有个别同学说“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时,大家都感觉很残忍、不恰当,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遵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这样才能针对其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015.11

《赵州桥》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为我们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

在理解课文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比较“创举” 和“创造” 的异同;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 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豪的情感。

2015.11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

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组图片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

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书。

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特别是请两个人单独读写鱼儿的段落,太浪费时间了。

2、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5.12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当时,我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结果在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抽出了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学生按原文填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背诵这两段,白白地丢掉了十几分。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

2015.12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2015.12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再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2015.12

《掌声》教学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读的重要性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生的朗读作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喉咙沙哑,但清一色一个调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2016.1

《给予树》反思

张庄小学 侯秀莲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2016.1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