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15:08:59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历史

一提到经济,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不然,经济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许多经济现象,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离不开经济,人人都要懂得有关经济的基本知识。

事实上,经济现象被很简单的分为四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我们学习的经济常识就是围绕着这四中经济现象而展开的。我们学习的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知识;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3.关于企业和经营者的知识;4.关于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一集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知识;5。关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的知识;6.关于我国银行和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7.关于商品服务市场,家庭消费,一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知识;8.关于当代世界市场和我过对外贸易的知识。 市场经济其实是经济现象中生产那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缺点,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点,所以我国要运用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控制和管理,减少其缺点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也有四中手段,分别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国家运用这四种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生产这一部分中,三大产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国民经济是由三大产业构成,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业意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我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局面的根本途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加深对党的政策的立即,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自觉规范自己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推荐第2篇: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12/6/30 来源:凤阳二中 作者:朱宗勤 已点击:743次

我参加“同课异构”这一课题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有三次了,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下面谈谈这次在天长中学举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些感想。

天长中学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充分突出历史图片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研究成果的展示。通过陆有美和桂玲玲两位老师同上一节课来体现“同课异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两位老师都有效地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两节课都针对高中低年级学段学生,充分考虑到其仍对具体生动形象与直观事物热情不减,也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都能把握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两位老师又都各有特色,陆有美老师由次贷危机的图片联系到世界市场的形成导入到内容,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激起学生探究世界市场的产生于发展的兴趣。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呈现动态地图更能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航海的艰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抗挫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最后,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通过漫画分组讨论,得出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桂玲玲老师由15世纪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入手,直观生动且能引发学生对于地理大发现的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选出四名学生代表,分别扮演“我是航海家”体现航海途中的故事,并结合新航路的动态示意图填写表格。之后通过史料分析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讲述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再次引入图片尤金布丁的名画《安特卫普的港口》再现世界贸易中心的繁荣,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假如你是1543年的安特卫普的商人或地主,你的母亲70大寿,你会带什么礼物去祝寿?”引发学生对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的讨论。简单明了,效果明显。

我听完天长中学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后深有启发,并结合这几年安徽历史高考中历史情境题在选择题中所占的分量。在以后教学中重视并强调在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认知分析能力,而不是等到高三分析高考试题时才重点强调。以上是浅薄认识,希望指教!

推荐第3篇: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册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册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 ) 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 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 A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1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

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 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拿破仑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但仍不为欧洲专制势力所容纳,最终被欧洲封建势力所灭,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 ①秦汉郡县制 ②《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符合题意。其他两项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 A.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答案】 A

2 8.“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 ) A.孔子 C.凯末尔

B.华盛顿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赢得独立的国家是( ) A.中国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 【答案】 C 10.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 A.《共产党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不可磨灭的纪念碑是他的《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三卷。

【答案】 D 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中国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项发生于17世纪末,C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期,但制度创新不足;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3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 A.南昌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B.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 从词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词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 B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共70分) 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

4 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

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

5 (2)共同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 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根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 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

6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4分) 【解析】 第(1)问从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可见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 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

【答案】 (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 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

7 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年”(20世纪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进向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法国自身经济恢复与发展,得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得出: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第(2)问根据材料“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可知,二战期间,1940年德国攻下法国,戴高乐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根据材料“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得出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由“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得出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根据材料“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得出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答案】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国法西斯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

8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推荐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制作历史课件素材的采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制作历史课件素材的采集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应用于教学, 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出好的多媒体课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制作一个好的课件离不开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素材,课件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影像等各类信息。本文拟就制作历史课件的素材的采集略陈拙见,供大家参考。

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就是课件设计者将自己对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 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

控制方法等用课件工具描述成可以运行程序的过程。其中的教学内容就是就是要去采集制作历史课件所需要的素材。采集素材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字和图画的输入

课件中大量的图文信息大部分是经过文字和图画的输入而得到的。常见的汉字输入方法有智能拼音、五笔字型、沈码等,也可采用手写输入或语音输入,但手写或语音输入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一般只要熟练一种输入方法就可以了。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建议多采用词组输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地图、景观图、人物像等,故图片的制作必不可少,比如在某些书籍中找到许多合适的历史图片,若要输入则要借助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所获图片再用Windows98自带的画笔程序或专用的制图软件如 Photoshop5.0加工,这样的图片信息会更突出。获取的图片将以文件的格式储存在硬盘上,以便制作课件时随时调用,图像文件的扩展名一般为。BMP.JPG.GIF等。

第二,影像制品的剪辑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有的同历史教学直接相关,若能把这些剪辑和收集过来,放置在课件中,

则会大大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如: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大转折》等,电视专题片中央台国际频道的《千秋史话》、《中国报道》等,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邓小平》等,中央教育台的《考前指导》,还有一些学习历史的教育VCD光盘, 我们把其中的某些片段制成电脑文件格式用于不同内容的历史课件中,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录制电视或电影节目片段,电脑必须要配置专门的视霸卡或带视频输入的显示卡,运行其自带的播放程序,就可制成所要的精彩镜头,常见的软件是PREMIERE5.0,在采集窗口中单击RECORD 按钮,就开始采集,结束时按停止键。采集VCD光盘中的某一片段,要先把VCD入至光驱中,打开“超级解霸2000”软件和。DAT图像文件,选择好预录制的开始点和结束点, 而后按录像按钮即开始录制。录制完成后,电脑会自动生成一个扩展名为。MPG的图象文件,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VCD片段。

第三,软件的挎贝

目前,电脑多媒体光盘在市场上非常普遍,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容量大、携带方便、价格低、易于保存,在名目繁多的软件中也不乏有大量与历史课堂教学有关的媒体资料,包括文字说明、配音讲解、教学图片,以及大量生动的三维动画和背景音乐,象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史》多媒体知识光盘,它收录了近300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影视资料和20多万字的信息,广泛、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抗争崛起、励精图治的历史变迁,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优秀知识光盘,也是制作历史课件不可缺少的素材光盘,还有象武大(武汉大学)华软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科利华教育软件、翰林汇多媒体家庭课堂教育软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光盘版历史部分等,这些软件都是制作历史课件很好的素材来源,教师只要熟悉Windows98的文件操作功能, 就可以轻而义举地把所需要的相关文件挎贝至自己的课件中。

推荐第5篇: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一)人民版必修1课件

必修(Ⅰ) 综合作业(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242年,列国聘问盟会450次,鲁君朝周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问题是( ) A.分封制破坏 B.宗法制崩溃 C.郡县制形成 D.世官制瓦解 答案:A 解析:题干涉及周王、鲁君、鲁大夫,这体现了分封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周天子仅仅被拜见4次,而之后相约盟会居然高达数百次,说明了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分封制的崩溃,故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血缘关系,因此没有涉及宗法制,故B错误;由题干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郡县制并未普遍存在,故C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任命问题,因而无法看出世官制的瓦解,故D错误。

2.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做出该决议的雅典城邦机构应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A正确;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故B错误;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故C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军事机构,故D错误。

3.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C 解析:“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指中国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应选C。

4.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一段2132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D正确。

5.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D 解析:《南京条约》规定开埠通商,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都适应了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D正确。

6.下图是一幅有关美国政治体制的漫画。此漫画的寓意是( )

A.邦联政府是软弱无能政府 B.权力制衡保障了民主自由 C.分权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 D.美国政体是个丑陋的怪物 答案:C 解析:由漫画中“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间的相互指责,可以看出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导致了部门间的矛盾。

7.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近平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①②正确;习近平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③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④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

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A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故B错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正确;三个领导阶级不同,革命对象也不同,故D错误。

9.马克思说:“英勇的3月18日运动是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曙光。”“曙光”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2 C.工人运动的兴起

D.实现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3月18日”“解放”“伟大的社会革命”等信息,可判断马克思所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曙光”就是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故选B。

10.回归15年,澳门与内地关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走向互助共赢„„如今,澳门与内地的灵魂已经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下列关于澳门回归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

B.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最早成功实践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D.开创了澳门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答案:B 1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 答案:C 解析:从周恩来说的话中可以得出我们跟苏联在战略上联合,在战术上独立,这说明我们并不是完全倒向苏联,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答案选择C。

12.漫画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古巴导弹危机 C.马歇尔计划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等西欧国家经济的衰落,而美国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被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

3 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封建制度(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制度的核心。 是。理由:以部落、家族为宗法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由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下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亲疏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其国”等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后两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回答,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回答。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 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必要准备。(言之有理即可) (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联系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回答“准备”。第(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推荐第6篇: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综合作业(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可推断( ) 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 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 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 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 答案:C 解析:本题关注关键信息:“分土封侯制”,这突出了土地的重要性,故C与题意相符。A、B本身说法错误;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 A.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 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答案:B 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西太后”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

4.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正确。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故B错误;C说法本身错误;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看,已经明确革命发展方向,故D错误。

5.历史图片往往蕴含着诸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右图中的“钦”“旨”说明了

1 太平天国( ) 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效仿西方民主政治 C.是地主阶级的政权 D.政权封建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中“钦”“旨”字眼带有明显的封建帝王色彩,说明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趋势。

6.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

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答案:C 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是内阁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接受议会的监督,对议会负责,材料中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言辞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

7.《上海合作组织: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一文中说, 10年来上合组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顺利完成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化建设。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域因素促进成员国间加强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 C.成员国倡导互信安全和互利合作 D.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地域因素不是主要成因,故A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错误;D夸大了中国的作用,故D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相互关系的原则,从而推动了上合组织的发展,故C正确。

8.下列各项对下侧漫画所反映的史实解读准确的是( )

A.1851年金田起义 B.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

C.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1916年袁世凯暴毙 答案:C

9.某人要写一本历史书,第一章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章为五四运动和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章为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四章为抗日战争,第五章为人民解放战争。右图应出现在( ) A.第一章 B.第二章 C.第四章 D.第五章 答案:D 解析:图注所示该漫画创作于1945年,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由民族战争向国共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先后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努力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故D正确。

10.右图拍摄于1971年4月,据此判断当时中美两国( ) A.成为经济战略同盟 B.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仍然处于互相敌视状态 D.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1971年4月,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打开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两国还未建立外交关系,但已经开始改变互相敌视状态。乒乓外交为尼克松访华开辟条件,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11.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年大会时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此观点实际强调了( ) A.加紧社会主义立法工作 B.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C.加强对政府的法律监督 D.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宪法的生命”“宪法的权威”都在于“实施”,这实际上强调法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故选D。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立法工作、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对政府的法律监督,排除A、B、C。

12.20世纪的俄国,经历了1917年十月革命和1991年苏联解体两大历史事件。对于该国人民来说,本质上都是对( ) A.历史文化的反思 B.西方模式的崇拜 C.社会制度的选择 D.政治领袖的追随 答案:C 解析: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对社会制度的选择,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由中朝对国家政事先作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材料二 唐朝将丞相的职权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

3 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政事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1)材料一中,汉代丞相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是如何处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

(3)材料三中,明代针对君权和相权矛盾,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综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趋势。

答案:(1)由掌握行政实权的重臣转变为权力被分割、没有决策权的执行机构。相权威胁皇权,西汉皇帝采取措施削弱相权。

(2)分割丞相的职权,并增加审核部门,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 (3)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明朝被取消,君权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君权和相权矛盾演变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答出相权的转变,说明相权被削弱。第(2)问,从材料中分割相权、任用官职品位较低的官员等措施归纳。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毋得议置丞相”的信息答出明朝废除丞相职位;综合材料,概括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 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作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1947年9月 联共(布) 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2)对比材料

二、三,双方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该事件的解决说明了什么?

答案:(1)不同认识:苏联的安全保障是指边界安全;美国的安全保障是指开放的世界。举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推行马歇尔计划,稳定欧洲经济秩序。

(2)相似观点:都把世界分成两大对立阵营;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民主、自由。 (3)背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处于不利地位)。说明:核威慑的存在;美苏保持了克制的态度(或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的信息,答出两国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然后根据所学史实答出美国在经济上的措施。第(2)问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材料二中杜鲁门认为,“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材料三中苏联的日丹诺夫则说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由此可知双方都认为自己代表民主。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答出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该事件反映了美苏均势。

推荐第7篇: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二)人民版必修1课件

必修(Ⅰ) 综合作业(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巩固贵族统治 D.抑制诸侯势力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意在防范六国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让郡县“筑城”,意在增强郡县防范诸侯王的军事防御能力,巩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

2.“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文中“新的统治形式”指( ) A.君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民主制 D.联邦制 答案:C 解析: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改革,确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新的统治形式”是指民主制,故选C。

3.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此A符合题意。 4.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学生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们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B 解析: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错误;民国政权由于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错误。

6.右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 A.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德国统一后的政治漫画,军盔象征着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军盔盖住了德国民众,说明德国的军国主义是凌驾于民意之上的,因此D解释最为全面、准确;题干反映的是统一后的德国政治,故A错误;漫画主要讽刺德国军国主义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而不是保护人民,故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皇帝的权力极大,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7.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材料正反映公社“勤务员”受到公众监督,“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受到制约,具有民主作风,本题选B。

8.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社会主义阵营内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以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选B。

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根本原因在于(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不懂得阶级斗争

D.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其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答案:D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每一种社会发展理论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基本发展状况决定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成熟,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即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其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故选D。

10.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

2 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故选C。A、B、D说法错误。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 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材料论述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没有涉及A内容的表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基辛格主张中美之间应该互利、双赢,美国应承认中国的地位,故选D。

1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扶持日本,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故答案为A。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方面的信息,排除B。也没有关于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方面的信息,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世界处于“冷战”时期,没有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皇帝把他们的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这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由临时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三 就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权力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的官职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长官,

3 这反映对皇室内廷干政权力的削弱。第(2)问,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第(3)问,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列举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依据材料

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2)实践:辛亥革命。 成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概括出外国侵略、内部封建主义压迫是导致人民没有民主权利的原因。第(2)问,根据题干“美国人的路”的信息,联系史实答出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第(3)问,注意时间限制,按照此时间限制,答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第(4)问,根据最后两则材料,概括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推荐第8篇:高中历史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转眼之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特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即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今年,在教学方面,我担负着高一年级四个班和高二文科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同时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转眼之间,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新旧学期的交接时刻,谦虚谨慎地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一.备好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

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把全课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去找答案,去思考。如“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为什么说《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细小的问题,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

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四、把“困惑”留给学生

轻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着讲授,但教学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都失去了兴趣,这一度让我很迷茫。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改变这种授课模式,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是首先给学生展示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我首先向学生列举了很多史实,告诉他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些具体表现,学生在对历史发出感慨的时候,都产生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下,学生们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我想听到的答案,当答案最后揭晓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表现出的是喜悦满足的表情,这让我感觉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虽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如果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接近了教学的实质。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争取让自己所带的每个孩子都顺利的成为自己理想,家长满意的孩子。

3、在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方面和文章发表方面不断努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学校是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平台,一个追求科学方法,讲究科学理念的平台,一定会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之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方法贯穿教学,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快乐、有效的学习中健康的成长,让自己在快乐轻松的教学中,不断成熟,使今后的历史教学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9篇: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都是比较轻松的,大学的历史也可以轻松的学习。我举方法如下:

一、读史可以明智。我就很喜欢历史,但我感觉就几乎就没怎么背过,但每次考试都很好。特别是古代史。兴趣是第一老师,真的不错。一定要设法培养自己的兴趣。

二、我当时学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纵横比较,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比方说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么谁和他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了什么?翻开课本看一下。又比如说华佗,他是医学家,他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么你再想想,在别的朝代,各有哪些医学家,他们有什么成就。列一个表格,免的遗漏。总之,就是要突破历史书上这一课、那一课的限制,要系统的分析,还要对每个朝代做个总结。

三、还有就是把学历史当成看故事,经常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或电视剧,在故事中就把历史记住了,我小时侯看古装戏或历史剧的时候,经常翻出课本来看一看。比方说,你看武则天的电视剧,里面有长孙无忌、储遂良,你就知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再一看,储遂良还是个书法家。

四、还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脑子放电影。就是,每当你闲下来的时候,比方说睡觉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么,什么东西你懂了么?没记住的,没懂的,第二天,赶紧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电影,相信你记不住的,不懂的就会少很多。如果还有,那么起来之后,赶紧再看。

五、区分重点,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以前学习的时候,就是不分主次,这样你会很累,往往还没有成绩。如果你要把书中的每一点内容,都记下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象某个人的生卒年,你要看,因为你要知道他跟谁是同时代的人,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就不要记这些,只要看了就行了,因为考试很少考到某个人的生卒年。相反,如果你记住了某个人的生卒年,而不去比较他跟谁是同时代的人,那么纯粹的记住是没意义的。

六、多看多列年代纪事表,这主要是让你记住事情的先后,并不一定是让你记住某件大事发生的时间。不过,有些也是要记得。

七、笔记是要记得,也不止是学历史。记笔记是增强记忆的手段,也是一个提炼,便于复习。说到这里,我建议提前要预习,这样你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比较明了。

八、要注意适当调节作息,如果感到已经头晕脑涨,就不要再背了,你可以到处走走,边走还可以边放放电影。

九、将自己设想成老师,想想怎么讲这一课,我以前经常用这种方法,老师讲完之后想想老师讲的怎么样?换做你,又会怎样讲。

十、要及时做练习题,趁热打铁,不可把好几节的题目放在一起做。

十一、中央台有个《百家讲坛》节目,讲的基本上都是历史,这个节目挺好的,让你在娱乐中学历史。其实,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是历史通,多跟他们接触,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呢!乱七八糟的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推荐第10篇:高中历史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组

紧张的一学期过去了。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在对本学期以来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简要总结。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方向和指导。每年高考总会有一定的调整,所以只要高考还存在,研究高考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今年高考虽然会有所调整,但肯定是稳中有变。我们从前两年高考试卷中解读这几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的出法问法和试题回答的要求,等等。其次是研究去年和今年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识读考试说明对高考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试卷形式等的变化,从能力、内容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主流思想。我们在新课和复习教学中以及练习中都要贯彻这些思想。

2、仔细研究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最终高考的参加者,高考试卷的解答者。不根据本校学生情况进行的教学肯定是空对空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经过接触,我们基本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正。教学上我们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检查、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注意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和纪律观念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3、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和详细的教学计划。一个学年、一个学期、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的教学都要有一个计划,都要事先有个统筹安排。我们根据对高三教学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系统、详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统筹安排整个一年的教学任务、内容。当然计划制订以后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使之更完整,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调整。

4、本学期基本完成了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单元复习,以时间为顺序,对同一时间段内横向知识,即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内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揭示其间的关系,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并进行理论的概括和解释。时间安排主要是在一模以前,这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的学生情况和目前的高考形势决定我们必须注重基础,而且主要打基础。第一轮复习时我们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用原始的笨办法——“默写”,主要目的是逼学生去看书,背书,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难度大的练习我们也不用,有的学生自己找了些难题做,我们也劝他不要做,立足于基础题,立足于基本能力要求题,像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对学生概括、评价、启示类历史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5、积极参加研讨会,汲取信息,学习经验。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并通过校友录与同样奋战在高三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时的同学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中我们获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信息,对我们今年高三历史教学大有帮助。

反思高三历史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绩有限。为了我们的学生能考高分上大学继续深造,为了我们的学校能完成指标考出成绩,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不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11篇:威海市高中历史

2012年威海高中历史

学习园地

【第五期】

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荣成市第二中学 王红丽

美国土著人有个习惯,每逢外出旅行,走两天,就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走得太急了,怕自己的灵魂跟不上来,所以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亲们,你走得是不是太急了?

每天,你是不是匆匆的点击着“导学”、“研习”、“巩固”,而无暇眷顾“专家讲座”、“案例阅读”、“学友观点”,甚至“知识测试”、“回馈后测”的答案也是“与君共享”的,可当看到研修统计数据中一个个的绿勾勾就匆匆地离开。

每天,你是不是匆匆的在别人的作业模板上剪切、复制、粘贴,而浑然不知如何确定主题单元、如何设计主题单元、如何使用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浑然不晓研究性学习与授导性学习的区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策略,可当看到工作室中发表作业由1变2再变3就匆匆地离开。

亲们,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吧! 让我们静静聆听课程专家的睿智慧语 慢慢欣赏快报简报的生花妙笔 细细品味教育技术的饕餮盛宴 沐浴着教师们思维碰撞的光芒 为造就卓越的教育人生插上翅膀。

教育的整体思维与科学精神

——2012暑期漫话教育之九(节选)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这次高中教师远程研修的主题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对于广大教师而言,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对广大高中教师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挑战。我们认为,一方面,我省教育信息化进展较快,广大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经过四年的连续研修,广大高中教师对基于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的网络技术已有较为熟练的掌握。。二是对广大高中教师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挑战。广大教师们日常的课程教学设计大都是着眼于课文或课时设计的,很少有从宏观(学期)、单元再到课时设计这样逐级递进教学设计经验。。这恐怕是教师参加本次培训面临的主要挑战。而这一挑战,或许可以说,也正是我们这次培训的主题。突出课堂教学的中观设计,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非常强调对课程、课程标准、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强调整体教学的。这在各个学科教材编写的结构中有集中的体现,这就是教材结构的单元呈现形式。可以说,各个学科的教材呈现,大都是以主题单元或章节的形式呈现的。。其次,严格说来,每位老师的教学都应该胸有全局,都应该从整体出发。也就是说,都应该先有一个学期的宏观教学设计,再分解为由一个、一个教学单元组成的中观层次的教学设计,再到日常微观层次的课时教学设计。其这次高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一个更为重要的设想是,通过本次研修,推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习惯发生一个深刻变革:从新课教学开始,就先从宏观、中观层次的教学设计开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具体设计微观层次的课时教学。这种从宏观着手的逐级推进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本质的整体把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始终认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挑战是好事。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认知冲突的发生,就没有学生思维的真正发生。由此,或许可以说,也就没有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在这里,为了老师们都能学有所获,我们在这里大声疾呼,应该彻底杜绝以下四种不良学习风气: 一是心浮气躁。浮躁是教师学习和工作的大敌。不静下心来学习,应付作业,滥发评论,这本身就是在研修平台上制造垃圾,就是心浮气躁学习的典型表现。

二是偷工减料。有人说,这次学习一步一步的要求那么细、那么严格,不仅要看课程视频、阅读大量材料,做作业,发表评论,上线研讨,还要做什么回馈练习,太麻烦啦。学习来不得半点偷懒!老师们在学习中不能怕麻烦,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麻烦。。

三是投机取巧。按照课程计划,我们要求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中观层次的知识结构的框图设计,结果,有的老师提交的作业却是用WORD做的。以这种方式应付或者说应对,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老师对新的教育技术的一种排斥态度。这就像我们乘坐汽车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你偏偏宁愿在路上走一天也不坐汽车。这种排斥教育技术的做法,显得多么幼稚可笑!

四是浅尝辄止。在这次研修中,我特别希望通过省课程团队、市指导教师团队和研修组长们的共同努力,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深度作业,也就是在课程团队专家、指导教师和研修组长们的专业引领下,老师们对同一篇作业进行一次修改、二次修改、三次修改,甚至四次修改,如果通过这种深度作业,你把自己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真问题研究透彻了,我想,这次研修无疑就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习,就是你真正需要的学习。本次学习,你做好这样一篇作业,在我看来,也就足够了。

为真正的学习,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威海市远程研修指导教师 许桂兰 刘永进 肖国英

古语有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此次山东省高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研修的举办,正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的飞跃作准备。希望广大同仁们充分利用远程研修这一平台,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传捷报!

远程研修让我们成为相互促进的良师益友,一起经历令人难忘的学习旅程。我们在这里收获技能,收获成功;更要一起收获友谊,收获温暖。

今天,在新课程的征途上,我们一路同行;明天,在大家圆梦时,我们再一同举杯高歌。

模块6 设计单元学习评价 学习公告

各位学员,大家好!

按照排定的学习日程,8月24日全天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模块6的学习。大家可以按照“学员手册”第21-23页上关于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的说明开始学习。在认真阅读模块6的课程内容的时候,大家要做到: (1) 完成自己的主题单元的评价方案设计(用思维导图表示)(特别提醒:这个评价方案是针对自己主题单元的学生学习的,不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2) 完成一个评价量规的设计(特别提醒:这个评价量规是针对自己主题单元的评价方案中的一个表现性评价要素而设计的)。 (3) 参与在线讨论:“分享、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4) 参与在线讨论:“展示各自的设计作品,交流心得体会,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作品”

(5) 提交本模块的作业完成本模块的内容后测 (6) 发布本模块学习的随笔感言

与梦想的距离

威海市第四中学侯楠2012年8月23日 15:52浏览:14评论:0推荐

[撤销]

指导教师 许桂兰于12-8-23 19:30推荐侯老师的随笔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年轻教师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这些他与梦想的距离将不会遥远。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我也怀揣着自己的教育梦想。这个教育梦想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知识像春雨浸透到他们的生命中去,不仅仅取得知识更是收获人生的哲理。 我是传统教育体系的产物,黑板、粉笔、讲台构成了我高中学习的记忆,而“划、拉、背”是我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没有学习的快乐,没有对学科的憧憬,我的目标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只是做一个善于记忆的人,而不是有思想的人。

我认为这次教育培训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去接近我的教育理想。这个说法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于教师,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于学生。对于老师——传统课堂的统治者,新的教育理念让一个统治者变成了指导者。无论是新式的课堂教学还是建设主题性的资源网站,无非都是将课堂和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这并不是代表教师肩上的担子轻了。就像我们见到过很多唱歌很好的人,却很少看到能够独挡一面的指挥家。教师就是课堂上的指挥家,这种只会全局的角色对教师提供了新的要求:一,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二,教师能够正确解决课堂情况;三,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素养;四,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的进步是教育进步的前奏,是学生进步的前提。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假期教师要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真正的实践理论,做教改的有心人。

一个完整的教育结构中不单单有教师一个角色,学生也承担这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新的教学结构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交给了学生,如何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汲取更多的知识,学生也要具备很高的素质。比如:一,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三,能够正确适应和运用新式教育资源的能力;四,将兴趣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自己,另一方面还是要取决于教师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今天的学习结束之前,我们已经接触了思维导图、接触了单元主题资源的研究更是接触了主题资源网站,其中涉及到软件更是打破了我们耳熟能详的PPT,photoshop等专业性更强的软件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开始的彷徨让我们尤其是老教师有些手足无措,也许这一个过程是辛苦的,但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教育梦,纵使在教改的路上踽踽独行,我也要不断努力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荣成市第三中学刘文2012年8月23日 10:26浏览:20评论:0

指导教师 刘永进于12-8-23 12:47推荐推荐!

培训进入到第5天,还是“颗粒无收”。去年这时候,已经被指导教师和省专家推荐了两篇作业。有些惭愧,有些不甘,有些急躁。

其实没少用心,每天除了按照研修数据完成该完成的研修项目,都在构思作业,寻找素材。

最近一个周,一直在关注钓鱼岛问题,对日本右翼分子的侵略行径和日本政府的无赖态度痛恨不已!为香港同胞的登岛宣誓主权的壮举击掌叫好!为外交部过于克制的态度深感不理解和忧虑!为各地反日示威游行活动感到振奋!为个别地方出现的过激口号和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而不安!

模块四的研究性学习方案作业,很自然的想到了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感觉以此为题目设计方案很有意义,以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和各地反日游行创设情境,划分小组,分别搜集钓鱼岛事件、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日本在北方四岛、独岛、钓鱼岛问题上与邻国争端升温的背景,国内“抵制日货”的思潮和近期打砸日本车的行为的分析,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形成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规律的思维的目的,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成功体验。

作业上传了,也不知能否得到指导教师和专家们的垂青,但是至少,自己是用了心的。在这个“休闲”而又“繁忙”的暑假,能认真对待研修,能为“推荐”而努力,不管你感动不感动,我是感动了。

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你是勇敢“奔流”,还是“永沉泥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为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而感动,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为那些一心一意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而感动,哪怕没有骄人的成绩但一直在坚持,他就值得我们尊敬。没有十万个兢兢业业的个体,也就无法成就2012远程研修的辉煌。 2012远程研修,每个人都精彩!

思维导图,你让我爱之切,也恨之切

文登新一中

于政玲

[撤销]

指导教师 肖国英于12-8-23 17:21推荐 真的被你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你学习的真心和毅力。

现在是午夜时分,除了蛐蛐的欢乐夜曲,就剩下了家人的幸福鼾声,我不觉困意,反而感觉特兴奋,特轻松,因为,我终于上传了我的模块三的作业,也因为这研修的三天,每天写点随笔,也成了一种习惯,今天的随笔也已经因为构建思维导图给耽误了。比起别人,我确实OUT了,不足挂齿,然而,比起我自己,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间,在这静谧的时刻,我体味到了“六天六夜”坚守的那种味道。于是间,我想说,思维导图,虽然我见你有些晚,但你却让我一见钟情。

8月19日,研修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召开了研修动员大会,主管微机的宋老师,很周到地为我们提供了研修所用的工具,给了我们一个新一中网址,让我们自己下载。我只知道当时下载打开后,一大堆,是啥?干啥用?不知道。直到昨天我们学习了模块三,才知道其中有一个叫思维导图。这几天的学习,收获了同仁们的精彩,专家团队的《课程简报》、指导教师的《学习园地》,奇葩竞相开放,让我见识了历史团队中藏龙卧虎。印象深刻中,看了一位老师写的随笔,其中有一句叫“人到四十不学艺”,眼看着自己也到了不惑的年龄, 昨天上午进行的模块三学习,真是让我一头雾水,徘徊、拒绝、被迫接受、喜欢、热恋„„凉爽的秋日让我的心冰火n重天(n>2)。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你开发智力,强化思维,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的独特结构和人脑的思维结构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从一个中心伸展出去,思维具有扩散性、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而思维导图却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特点,它的每一个分支,都代表着与中心有关的一组内容,再配上活泼可爱的图标,让你能更生动地回忆出具体情形。正是,因为这些,让我爱上了思维导图,所以,昨天上午生手初入门,下午做了老牛进行“反刍”,今天上午正是着手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一点一点学习着,一点一点摸索着,看案例,看《学习园地》,学章法,看课本,找教参,参阅我们历史组自己设计的《导学案》,整个电脑桌似乎面积太小。凡到我办公室之人,都笑话我,说我在摆地摊,要打12345市长热线找执法局来收拾我。我不怕他们笑话,我在想能沉下心来学习,能踏实构建,能学到真知识,这就是我本人的研修价值,值了。我也深知,将新东西真正记在脑子里,实践动手做一次,印象一定深刻,正如做菜,看见好菜谱,领悟之后,只要动手做一次,章法、要领、先后环节自动就储存在大脑中,永远不会死机;不做这一次的代价就是,寻思着自己真会做,但真做时,总是有死机的环节,甚至再也开不了机。所以,我深知这第一个思维导图构建的重要性。我选择的是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本身这个单元是新课改后才加入的,唯一的一个世界古代史单元,陌生感一直存在。硬着头皮,就90岁裹脚老太一样,我一点一点在忙乎着,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可以用快捷键进行“复制”和“粘贴”,彪呼呼的一个一个字打印着。由于上午初入门,一扫昨日的阴霾,心情比较兴奋,无奈水平有限,速度有些慢,好在打开了局面。咱都知道,初入门的游戏迷们,好这口,就为之疯狂,构建这思维导图,如同这打游戏,我也上瘾了,美滋滋地大干特干着,还幻想着自己这原汁原味的设计,是不是能得到指导老师的推荐呢!如果不小心被小小表扬了一下,那成就感就更强烈了。于是在幸福的时刻里,一直忙乎到我晚上11点上传附件结束。

上传结束,尽管模块四的作业很多学员已经上传,甚至有的已经得到推荐,但时间还得及,我不担心。本来,高兴之余,我给自己原先定的今日研修感言题目是“全家齐上阵,幸福总动员”,因为老公为了我能在家继续学校的研修,特意为家里安装了宽带(不怕笑话,我们全家没有在家上网的爱好)。儿子看我辛苦,(其实主要考虑我太笨,IQ指数太低)也不让我做复杂的饭菜,怕耽误我当先进。就在我怡然自得之际,我突然掉进悲伤的万丈深渊里。为啥?我错过了今天在线研讨的时机。下午4点开始前,我点击了几次,未能进去,就撂下了。再后来,傻呵呵地陶醉在那思维导图中,忘了。等思维导图构建出炉了,那边亮了,这边在线研讨已经黑了!!!思维导图呀,我恨死你了!谁能来拯救我一下呀?上帝呀?真主呀?耶稣呀?如来佛呀?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维导图,我该以怎样的情感对待你呀?

无奈,只能接受事实——计算机统计的结果是残酷的,但是请原谅我的无心,也请看到我的学习的真心。

思维导图,你让我爱之切,也恨之切!

威海市直高中历史第1研修组 于春生 模

块三作业

威海市第一中学 于春生

指导教师 许桂兰于12-8-23 14:40推荐于老师的作业经过修改,主题单元的创立及专题的设计更加合理,课堂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既回顾了近代又联系了现实热点,是一份比较好的作业。

http://gz2012.qlteacher.com/homework/view/lishi/11005819

与“子”同行,慎终追远——《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

荣成市第三中学 付昕

指导教师 刘永进于12-8-23 11:39推荐推荐,无理由!

http://gz2012.qlteacher.com/homework/view/lishi/11001827

《冷战与冷战思维》研究性学习设计

乳山市金岭中学 李文景

http://gz2012.qlteacher.com/homework/view/lishi/11007190

鏖战五天的同仁们:

大家辛苦了!

24号,远程研修集中培训学习的第六天,也是2012年暑期远程研修的最后一天。

这几天,我们携手走来,我们在网路这神奇的世界中建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园,一个属于“威海历史人”的激情家园

这几天,我们相守,期待一期期园地的诞生;我们坚持,用真诚分享收获的喜悦,用忙碌充实思想与智慧。

今天,请大家用热情将我们远程研修最后的一天演绎完美与充盈,将这个炎热的夏末再次熔化。

今天,请大家再次陪我们走过,让世界见证我们不一般的激情,让我们威海历史团队成为此次研修的璀璨之星!

希望大家将最后一天的研修用智慧装扮,因为我们一直是最好的,我们将永远是最好的,我们有这样的自信。

如果说明天是新的起点,那今天我们将不留遗憾!

来吧!敲响你们的键盘:公告区、简报区、研讨区、交流区、新闻组„„都在焦急等待你们的身影!

来吧!让其他所有科目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叹!

来吧!

第12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导语: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老师会展开怎样的教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

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高中历史说课稿2:《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加强》

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高中历史说课稿http://www.daodoc.com/lishi/gaozhonglishi/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第13篇:高中历史问答

第 六~七 單 元(問答題)

1.簡要分析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答:客觀條件:第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具有帝國主義的特徵, 但資本主義發展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第二, 俄國帝國主義具有軍事封建色彩, 對國外資本依賴性強, 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第三, 一戰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 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同時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主觀條件:第一, 無產階級身受雙重壓迫, 革命性較強。第二, 有列寧領導下的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第三, 廣大的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在上述客觀和客觀條件下,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在中國民主政治中起了什麼作用?

答: 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政權建設的經驗, 依據中國國情, 提出的政治體制。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它明確規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標誌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確立。

作用: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維護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徑。它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 動員全體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3.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答: 改革開放後, 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 確立了 “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黨和國家在全國範圍平反冤假錯案, 並加緊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6年後, 全國人大先後通過了一系列法律, 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津體係, 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新的歷史時期, 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 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 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國家還大力開展普法教育,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

4.“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怎樣提出來的?簡述其主要內涵和重大意義。

答: 提出: 1979年元旦,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 80年代,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內涵: “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 不容分割,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國土的圖謀。“兩種制度”是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 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意義: 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 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它不僅為解決港澳台問題指明了方向, 也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5.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什麼?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方針: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包括“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成就:在建國的第一年裏,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政策;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席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在會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推動了會議的進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聲譽。

6.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對國際關係産生了什麽影響?

答: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揭開了中國與美、日關係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關係的建立與發展,有利於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它緩和了世界緊張的局勢,爲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新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14篇: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 高三历史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复习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二、复习措施

1.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入学考试 9.12-9.17 (第1周)第1课第

19课《学海导航》配套练习必修二第

五、六单元(自主练习) 9.19-9.24 (第4周)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9.26-9.31 (第5周)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梭伦改革《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必修二

七、八单元(自主练习) 10.3-10.8 (第6周)梭伦改革国庆放假 必修二综合练习(国庆作业) 10.10-10.15(第7周)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必修一第

一、二单元(自主练习) 10.17-10.22(第8周)王安石变法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10.24-10.29(第9周)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总结《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必修一第

三、四单元(自主练习) 10.31-11.5(第10周)秦始皇 唐太宗《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11.7-11.12(第11周)期中考试、试卷讲评(预估) 11.14-11.19(第12周)康熙 孔子《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11.21-11.26(第13周)亚里士多德 克伦威尔《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必修一第

五、六单元(自主练习) 11.28-12.3(第14周)华盛顿 拿破仑《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12.5-12.10(第15周)孙中山 甘地《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必修一第

七、八单元(自主练习) 12.12-12.17(第16周)马克思、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历史上重要人物评说总结《学海导航》(精选部分题目) 限时训练

12.19-12.24(第17周)必修三第

一、二单元复习课堂限时训练 改革、人物(自主练习)

12.26-12.31(第18周)必修三第

五、六单元复习必修三综合小练习(周六) 1.2-1.7 (第19周)全面复习必修

一、

二、三课堂限时训练(平时) 必修

一、

二、三综合练习(自主练习) 1.9-1.14 (第20周)全面复习必修

一、

二、三课堂限时训练(平时) 2010秋学期常州高三期末考试卷 1.16-1.17 (第21周)期末考试

注:(1)由于课后不布置作业,《学海导航》的配套练习要在课堂完成,故布置给学生的题目要精选,备课组讨论圈定。

(2)限时训练指的是周六自习时间课堂完成,主要是20个选择题或一道材料题。结束后可当堂答疑。

(3)自主练习指的是学校安排的单周周五的自主练习。考后要及早阅卷,争取在周六可以答疑。另外,学生成绩要登记在册。

(4)限时训练和自主练习是交叉进行的。

(1)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习不会遇到绝对听不懂的内容,因此只要大家用心学,人人都会有收获,让学生从心理上树立我能学好和要学好历史的信心。再者用往届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考好成绩不是设想,而是完全有这种可能。

(2)课堂教学中实施好讲和练的关系。在讲的环节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讲,给学生讲清知识框架,讲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讲的内容注意结合其他版本,尽力弥补知识的疏漏点。

练,之前做好学生记忆的巩固,指导记忆方法。坚持学生的做在前,教师的指导在后。针对选择题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用已知推导出未知,审题时注意表示时间限制、范围限制的词,按题目要求答题。对于非选择题指导学生先读题,然后带着疑问阅读史料,从材料中层层分析其表述的内在含义,并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复习资料《备战新课程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听讲的基础上,看课本看资料,坚持自学钻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在辅导方法上采取大同小异的方法,大同,大多数学生紧跟老师的辅导步伐,能把讲的内容、习题弄懂弄透。小异,对于还有可能拔高的学生,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在现有资料之外,练更多的题,多钻研,长见识,不断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四、总体措施:

第15篇:高中历史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一、

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利度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美制的确立,是我国原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请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巩固王权

4、西周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带”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①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一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王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一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一最高行政机构

框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一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利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清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平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一一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品;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问: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聿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

郑国的郑国渠

汉代,井渠

唐代,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仅限与贵族与皇帝

高超性

封闭性

缺乏积极性 特殊性

奢侈性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岀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晩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

(3) 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囯的后果:妨碍海外市玚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剌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报刊、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意义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大——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 -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蓝鹰行动(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社会保障制度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臧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而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髙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1月1口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6) 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第16篇: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选修课

选修I:世界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共65课时。

选修Ⅱ:中国古代史,每周2.5课时,共60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国势衰微,危机四伏。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经济上的侵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这场运动失败了。

鸦片战争时期,在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发生变化,慈禧太后通过政变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华,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在加强资本输出

的同时,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引发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猛发展。

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得到全国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

(四)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公然恢复君主专制制度,出卖国家利益。对此,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

(五)20世纪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趋高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击了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随后,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发动国民革命,举行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统一财政、整顿金融等措施,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工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

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扶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爱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大举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抵抗日本侵略的会战。侵华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扶植汪精卫汉奸政权;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

在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斗争,沦陷区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坚持抗日。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抗日战争后期,各个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八)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谈判协议,派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强化独裁统治,政治更加腐败,加紧搜刮人民,经济日趋崩溃。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接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九)近代中国,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封建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局面。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现代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在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我国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解放了除台湾和部分岛屿以外的国土。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随后,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先后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出现了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经过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在某些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四)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民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最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成就显著,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4.太平天国运动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清朝政局的变化 2.洋务运动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4.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5.甲午中日战争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7.戊戌变法运动

8.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3.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4.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4.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3.“九一八”事变 4.红军长征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4.敌后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5.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内战的爆发

★3.国统区的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九、中国近代文化

现代部分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3.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5.外交和国防建设的成就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注:加“★”部分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

(一)

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

夺活动,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导致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弘扬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欧陆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企图以富国强兵来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17至18世纪,荷、英、法等国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17、18世纪,在英、法等国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

在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其历史进程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深入与扩展,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企图恢复欧洲封建主的反动统治。不久,各国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到1848年形成全欧洲的革命高潮,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瓦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逐渐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思想空前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第一国际的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俄国、美国、德意志、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在亚洲激起了强烈的反抗,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

命风暴。

(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整个世界被英、法、德、俄、美、日等国瓜分完毕。与此同时,亚洲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科学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时,很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现代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世界现代史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格局。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共产国际。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及非洲的民族运动蓬勃发展;苏联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也存在着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肃反扩大化等问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中国、朝鲜、西班牙、阿比西尼亚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加深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危机。

(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局部战争,最终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奋起抗击,英、法、苏、美等国先后投入了反法西斯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经过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反复较量,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四)战后初期,联合国正式成立。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美、苏等大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统治世界的野心膨胀,大力推行霸权政策。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相继改革,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70年代末,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同时,中苏关系破裂,西欧各国和日本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两大阵营渐趋瓦解。

战后,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

溃,第三世界各国成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七八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进入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遭受重大挫折。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同时,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90年代以来,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竞争已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原子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人类社会揭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帷幕。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4.欧洲启蒙运动

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6.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7.16至18世纪的亚洲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亚洲革命风暴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5.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至 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1.自然科学

★2.文学和艺术

现代部分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4.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4.美苏争霸

★5.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6.亚洲经济的发展

五、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六、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学技术

★2.学术思潮与教育

★3.文学艺术

注:加“★”部分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始于一百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一)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掌握了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的技术,发明养蚕和织丝,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古老的炎帝黄帝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有重要成就。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二)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汉武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东汉前期,国力强盛,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黑暗,东汉王朝衰亡。

两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丝绸之

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许多北方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由于中原屡遭战乱,江南相对稳定,南方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有新的发明,商业活跃。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注入新的内容,也为全国的恢复统一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突出成就。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很大发展,石窟艺术是世界艺苑瑰宝,书法绘画创一代新风。

(四)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步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和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许多新的建树,对中国封建社会有长期影响。

隋唐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隋唐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名家辈出,音乐、舞蹈绚丽多彩。

(五)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但统一的趋势也在发展。北宋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后同北宋和南宋对峙。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战争频繁,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北宋中期,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富国强兵,实行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终遭到失败。

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南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经济迅速发展。辽、夏、金统治的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边疆民族

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

元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元朝幅员辽阔,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开始形成。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对台湾实行有效的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元朝重视农业手工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都等国际性的大都会。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特点。

(六)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建立清朝以后,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明朝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得到进一步改革。但是,明清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思想。明清小说成果丰硕。图书编纂成就突出。西方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一、先秦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2.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3.夏、商、西周的文化 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6.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二、秦汉

1.秦朝统一和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4.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5.秦汉时期的文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四、隋唐

1.隋朝兴衰与唐前期的政局

★2.唐朝后期的政局和唐末农民战争 3.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4.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5.隋唐时期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6.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7.隋唐时期的文化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十国

2.北宋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3.辽、西夏的建立与宋辽、宋夏的和战 4.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5.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6.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前期的政治 4.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7.明清时期的文化

注:加“★”部分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

2.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3.高中历史教学,要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4.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学生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

5.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6.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并加强思想教育。

7.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和检测。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角度的评价方式,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2.对历史教学的评价,要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对学生的评价,要对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试评价,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4.历史考试、考查的命题要科学。编制试卷时,要注意考查的范围与要求、试卷的结构和内容比例,以及各类题型的搭配,难度要适当。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附: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一、中国近代史(上)

1.林则徐是怎样“开眼看世界”的? 2.从东江米巷到东交民巷 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

二、中国近代史(下)

1.爱国将领张学良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三、世界近代史(上) 1.军事天才──拿破仑 2.从美国西部片看西进运动 3.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我们生活的?

四、世界近代史(下) 1.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2.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

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和平的钥匙掌握在谁手中?──巴以问题的由来

五、中国古代史 1.康熙其人其事 2.从宋代诗词看经济发展 3.火药发明与航天技术

说明:

1.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习,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2.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更具体的研习题目,并确定研习的方式。

第17篇: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2014年秋季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王昌林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

高一是个关键时期,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功课多,任务重,学生基础差,学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且高一学习要为学考和高考做准备,所以我确立了如下几个目标:

1、落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巩固,定期组织知识过关。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做到快速阅读,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3、培养学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归纳,使学生能正确把握历史概念,加强材料题的分析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将学生

分成学习小组,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任务,互相交流信息,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 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四个班(1

47、1

48、1

49、150班),272个学生,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教学中要想提高成绩,是相当难的,但我要迎难而上,少讲困难,多想方法。教学上要分层次进行,要求不宜过高,按照学业水平的要求进行教学。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拔高要求,并要进行一定量的较难的作业布置。

五、主要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

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4、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研教改:

1、加强集体备课,与同组的老师共同商讨教学教法。

2、钻研历史教学大纲,探索新课改,坚持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摸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法。

3、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导,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角色,平时加强摸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七、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根据专题分为8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1个活动课,共计28篇课文,38课时。 篇二: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本年级为首批实行新课改的年级,使用人教社新教材,并将面临新的学业测试和新的高考。本期教学任务为完成选修

一、选修三的新课教学,必修1-3三本历史教材复习,迎接全省学业测评考试。

二、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1、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狠抓基础知识。

2、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一堂课使学生都有不同收获,全面调动学习兴趣。

3、扎实打好基础,授课落实主干知识,把重难点分析透彻,同时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如阅读、分析、归纳等历史能力。

4、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独立思考的习惯、错题整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等。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更新教育思想, 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 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 管理好自己的课堂, 加强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 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 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 做到精心命题, 细心阅卷, 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作业,教师平时加强监督, 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通过练习、检测发现学生的不足,做好评讲,解决学生的存在问题。

5、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努力实现课堂精讲。在学生预先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只讲重点,讲难点,解释疑点,即学生理解不了的,学生归纳不了的,学生运用不了的,对过易、过难、过偏的不讲。把课堂的关注点由“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移到“这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以高考为目标要讲出方法,讲出规律,讲出能力。

7、强化贯彻,重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情都一样,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

8、高度关注新课改动态,了解各省的新课程教学经验,积极吸收教改成果,尤其要及时关注湖北省课改精神及进展情况,适当调整历史教学以顺应新课程改革。

9、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如何学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如何提高身体水平和解题技巧上多下功夫,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历史必修1—3水平测试复习。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 止 日 期 教学内容 1 2月11日-2月15日 选修1第六单元 2 2月16日2月22日 选修1第七单元, 3 3月2日—3月8日 选修1第八单元1-3课,周考试卷讲评 4 3月9日-月15日 选修1第八单元第4课,第九单元1-2课 5 3月16日-3月22日 选修1第九单元3-4课,周考试卷讲评 6 3月23日-3月29日 选修3第一单元 7 3月30日- 4月5日 选修3第二单元 8 4月6日—4月12日 选修3第三单元1-4课 9 4月13日—月19日 选修3第三单元5-8课 10 4月20日—月26日 同步训练部分题目讨论,期中考试事宜 11 4月27日-5月3日 试卷讲评,第三章第四节 12 5月4日—5月10日 试卷讲评,水平测试复习13 5月11日-5月17日水平测试复习14 5月18日-5月24日水平测试复习15 5月25日-5月31日水平测试复习16 6月1日—6月7日水平测试复习17 6月8日-6月14日考试 18 6月15日-6月21日选修3第四元1-4课 19 6月22日-6月28日选修3第五元1-4课 20 6月29日-7月5日期末考试,总结

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4年2月

2篇三:2014年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2014年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

七、

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13周: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4周: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5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评练习

第16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7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讲评练习;

第18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第19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四、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最后3个专题和必修2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重点专题是

1、

2、

3、

5、

7、

8。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再详尽一些。 (2)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只有多强化和理解。

3、师资状况:

、高一历史备课组共3人,都有一定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五、单元、期中、期末安排见上面。

六、中心发言人及专题研究内容:

第1周:;教研

第2周: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5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6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7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8周: 。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9周: 期中复习

第10周: 期中复习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13周: 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4周: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5周: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6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7周: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18周: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第19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 期末考试

七、试题命题及审题人:

1、如果月考考历史,我和曽丽娟则一人一次,如,第一次月考我出题,曾则负责审题,下一次相反。

2、周末作业现在不准布置历史,所以历史作业是上课完成,主要依据《导与练》

八、历史选修课主讲人姓名及讲座名称

一、历史未解之秘

(一)

二、大国崛起的探索)

三、百家讲坛

四、历史未解之秘(二

五、大国崛起的探索

(二)

六、历史未解之秘

(三)

依次类推。篇四:高中高二历史(上下册)教学计划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下册)教学计划大全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

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二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36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教学内容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第

五、教学安排

1、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

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

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

(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教材简析: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原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蜕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过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生气与活力跃然纸上。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步提高。 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

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变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会糅合 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棵学习情况。这样做到日日清。

(2)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复习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2)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共有 个班级,其中, 个侧重选理科的班级, 个侧重选文科的班级。有五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三)和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一部分,按课标要求,须54个学时,3个学分,学校每周安排4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 高二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面临 年高考方案的新调整,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必须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不被淘汰,成为真正的弄潮儿,在未来的高考中立不败之地,这是摆在我们师生面前的重要问

题。

二、本学科教学要求:

历史必修

(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书,着重介绍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 义。

三、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请参加过省级培训的张军老师为本备课级成员作一次新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讲座,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篇五:高二上 历史教学计划 2015—2016年度高二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完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共24课。具体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二历史学科是文化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文化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大致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都是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第二,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有别,思想文化也有差异。第三,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构成了多元化特征。

二、学生状况 今年任教高二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所以教学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要求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制度、经济事件,正确理解经济制度演变的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的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措施 1.课标为本

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 2.创新授课

创新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运用课前课时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讨论法等。关注课中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的能力。 3.改进教法

用好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把“白板”引入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其容量大、易于营造新的教学情境等特点,创设快乐和谐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4.及时总结

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把关注全面与关注学生个性有机结合,耐心辅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18篇:高中历史(论文)

2008年台州市高中历史论文(案例)评比获奖名单

高中历史(论文)

一等奖(5篇)

“共和国对外战争实录”的教学实践和校本教材开发叶雪祥

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尴尬严云友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促进三维目标实现包美芬

启迪心灵 润物无声

——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策略彭婵蓉

多元探索让历史变得更精彩李文刚

二等奖(14篇)

体验:让历史教学“复活”柳美芬

构建生成课堂重塑历史教育生态化王敏云

新课程下历史对话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刘文龙

历史会考“四导”复习法的构建与实践胡佩芬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处理黄林妹

创设有效情境 探索历史教学有效性陈杨友

浅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途径金祖苗

运用历史假设进行历史教学方伟华

行走在困境与探索之中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考复习有效性的思考与尝试 陈文斌

学会观察学会教学

——浅论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课堂观察张刷新

新课程实施中的“两难”抉择

——教学与评价体系的矛盾与对策应亚军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刘志荣

让学生成为思考者潘雪红

情感与情境

——历史课堂教学“隐形的翅膀”张 艳

三等奖(2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即时评价功能的思考俞玲芳

学生试教:历史教学方式的新尝试吴振伟

困惑与思考严云友

农村普通中学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反思张天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徐丰来

开放性教学,放飞学生的思维李军耀

教学中如何更好落实三维目标的探索李丽萍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杜红岩

浅议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构建吴德章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郭延明 陈小洁玉环玉城中学 温岭大溪中学 三门亭旁中学 黄岩中学 路桥金清中学 临海回浦中学 温岭五中 路桥蓬街私立中学 台州一中 临海杜桥中学 椒江洪家中学 临海大田中学 仙居横溪中学 临海大田中学 仙居中学 仙居中学 温岭松门中学 温岭新河中学 临海回浦中学 仙居白塔中学 椒江五中 温岭大溪中学 天台苍山中学 台州中学 温岭第八中学 天台平桥中学 台州中学 玉环东方中学 温岭泽国中学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高中历史开放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严菊华激活历史课堂之我见王永中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探索项超英注重指导学生的“第三次学习”牟玲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体系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李卫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新探林丽娇历史新课程教学呼唤反思性教学潘道敏浅谈中学历史开放性课堂教学杨圣尧突出学生主体 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顾毅新课程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历史作业,实现三维目标俞小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推进建设和谐社会朱华萍历史教学中的“假设”策略王晓燕历史与情感的交融郑坚中

高中历史(案例)

一等奖(2篇)

让历史走进学生

——《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案例及思考陈杜鹃三人行,必有我师奚文红

二等奖(6篇)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应亚军历史课堂因角色扮演鲜活潘道敏感受学生“历史漫画”创作的魅力周亚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郑巧灵乡土情引发的思考

——由柯九思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俞玲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叶丹萍

三等奖(7篇)

让课堂不再使学生遗憾陈俊婵孔子好色啊

——历史课堂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柯冬凤精彩从沟通开始贾卫霞关于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反思李盾感悟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气氛的营造郑玲美苏争锋教学设计操慧

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案例设计俞冬青临海六中 椒江洪家中学 台州市实验中学 黄岩院桥中学 黄岩灵石中学 玉环陈屿中学 椒江洪家中学 三门健跳中学 仙居中学 玉环玉城中学 临海六中 温岭温西中学 路桥蓬街私立中学黄岩中学 温岭新河中学 仙居中学 椒江洪家中学 天台平桥中学 椒江洪家中学 仙居白塔中学 临海杜桥中学 温岭新河中学 黄岩院桥中学 玉环楚门中学 仙居中学 黄岩二高 路桥蓬街私立中学天台育青中学

第19篇: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个学期的全市统测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充分发挥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试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结合自身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合本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3、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课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以检测当节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题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础知识。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会考高考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查漏补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

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八个班四百三十多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练习能力

第20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内容、特点:“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内容和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人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重工业在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通过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这部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难点:过渡时期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近代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及结果并要求学生讨论出现结果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目内容,包括小字部分。提问:何谓“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如何?提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和实质如何?这一总路线有何特点?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2、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性质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3、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和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阅读内容包括:教材正文、小字及教材图画、图表等)对本目教材的学习安排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由此引入:

4、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你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课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古老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多的困难。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奋斗,开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一直是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首先在导入方面打破常规,从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入手,说明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而工业化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中心任务,导入自然贴切。其次围绕生产力──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上层建筑──民主建设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导,让学生解答为主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图表、幻灯片等多种形式,通过展示材料、制作表格、分组讨论、相互辩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