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3 18:03:20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物理说课稿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 )(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推荐第2篇:物理说课稿)

篇1: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好学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2:初中物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

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

节《光的反射》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

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

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 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篇3: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

从抽象到形象。 好学教育: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好学教育: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

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

确的。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好学教育: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

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

理想性。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

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

好学教育: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

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2、实践作业:

好学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篇4: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呈现的是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倒金字塔的形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好学教育: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4、教材的处理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2.纠错返正式

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对于规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结合前面三节所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好学教育:

四、说学法

1、合作出真知

2、知识迁移法

物理规律的美就在于他的普适性,很多知识本身就是相同的,学生学会这一点,处理问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3、有效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篇5: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我用的面试第一的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是对________________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学习______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铺垫,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物理: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九年级物理: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交流讨论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的内容?)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步:

第1步 小组讨论,初步解决„„„? (让学生讨论什么问题?) 第2步 个别汇报,提出质疑

第 3步 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并指导_______书写格式(单位啊,计算题,或解题思路)

第三环节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 基础练习通过让个别学生到黑板演练,其他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___题,

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___题,让学生:

或:(进一步加深对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理解)

推荐第3篇:人教版物理说课稿

别人的下载分数太高了,我给大家弄个少的,1分!!!只要点击下评论你的1分就赚回来了。下载吧„„哈哈哈哈

初中人教版物理 说课稿模板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1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2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3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物理专业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法,小结,板书,作业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选自版,年级物理册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教学中这一课叫“”教学对象为初中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

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生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4、教学与学具

(1)电教器材:

(2)教师演示用:

(3)学生每组器材:

二、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 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变被动为主动,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组的一切事

务,学生的答疑和管理本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五、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的概念。

设计意图:将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孙速产生产新近感,课堂教学在气氛中展开。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

1、

问题

2、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六、小结、按学生先总结,然后老师在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易记忆。

七、板书

八、作业

我的说课稿讲完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

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

(一):将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

(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

(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

(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将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二)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将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将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将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三)

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将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将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将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推荐第6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下面是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请参考!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推荐第7篇: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推荐第8篇:物理说课稿范本

高中物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高中物理组第( )号考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面对各位评委老师来进行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

首先,说说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此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匀速直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下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在此之后,学生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本节课既是对先前所学(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特征)的延续,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说说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学会推导位移公式并使用图像来描述位移)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利用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来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接下来,说说重难点。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接下来,说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上我将采取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将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我还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

本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因此在学法上,我主张采用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接下来,说说学前准备。上课之前,我会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而我也会事先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具及资料,并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相信有了如此充足的课前准备,我的教学活动会进行地十分顺利。

接下来,我将具体地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在上课开始之后,(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视频,在一片炎热的非洲草原上一只猎豹正潜伏在羚羊附近,突然猎豹猛然发力直奔羚羊而去,羚羊受惊后奔逃,一场追逐就此展开)。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假设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50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60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 m/s,然而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s.设猎豹在距离羚羊30 m时开始追逐羚羊,且在加速阶段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猎豹能否成功捕获羚羊?)。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进入到今天新课的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尊敬

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并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整体把握,掌握新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会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思考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后面重难点的教学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以(作图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们自主做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1(在v-t图象中该如何表示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同学们在略加思考的基础上便能够回答出来。所以我打算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对他们正确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大部分同学都能以比较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继续思考:问题2(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v-t图象)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因此,我打算以引导法来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行积极思考,然后踊跃发言提出观点。在此期间我会纠正并进行补充,最后由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结论:(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即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此外x-t图也可以用来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信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基本上都能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了初步的掌握。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难点。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的及时巩固。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会在学生当中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在推导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在此期间,同学们可能会在(微元法的理解和运用上遇到)困难。由于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打算将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然后然每一位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我来进行小结,得出结论:(通过推导可以得出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 t,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ot+at2/2)。相信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努力,就不难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了.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并扩大同学们的物理视野,我打算这样进行拓展: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呢?带着思考离开课堂,让物理回归生活。

第五环节,强化练习,布置作业。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学习效果需要通过练习和反思来不断强化。我打算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做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来说说板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为本次说课而精心设计的板书。在黑板的正上方我会写上本节课的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黑板的正中间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黑板的两侧我会写上辅助性的文字作为我的副板书。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清晰直观,突出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尊敬的各位评委,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期间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见谅,谢谢。再次感谢。

一、用图像表示位移v-t图,x-t图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 t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x=vot+at2/2

推荐第9篇: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近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推荐第10篇:物理重力说课稿

免费教育文稿网 www.daodoc.com 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重力说课稿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www.daodoc.com 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www.edusx.net 全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 QQ 904007915 教师群号 46332927(小学) 56954784 (中学)

第11篇:物理说课稿汇总

http://www.daodoc.com

物理说课稿范文汇总

欧姆定律

【这一篇教案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因为它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这部分教材内容是难点,所以在试讲说说课中也常做考试内容,也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二)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

- 1

http://www.daodoc.com

(四)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五)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六)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七)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八)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九)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 3

http://www.daodoc.com

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1.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3.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课本图2-12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演示实验3:将喇叭放在离肥皂膜不同距离处,观察肥皂膜的振动情况。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18和图2-19,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2.声音的高低

(1)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 5

http://www.daodoc.com

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 7

http://www.daodoc.com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 t,讲清W、U、I、t 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 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 9

http://www.daodoc.com

电功和电功率

一、教材分析

(一)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选学),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解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且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转化情况,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2)渗透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宏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在变化中总量不变的和谐。

(三)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 11

http://www.daodoc.com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 13

http://www.daodoc.com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1)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四)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 15

http://www.daodoc.com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 17

http://www.daodoc.com

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四、学情分析

任教的学校属于普通农村中学,有些学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宜低起点入手。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四副图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构建浮力的概念。通过图9-29这个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了一步用手托石块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托力”的存在。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时,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说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然后出示图9-30的器材,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装水的塑料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课文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得到科学的数据,将一组较好的数据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结论。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 最后,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讨论验证得到的结论。

(三)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二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阿基米德原理法。归纳出两个探究过程。

(四)布置作业

- 19

http://www.daodoc.com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1.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2.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3.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4.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5.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 21

http://www.daodoc.com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四)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三、教学程序分析

(一)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1.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实践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

(1)必答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2)抢答题 ①教师演示演示水波能传递能量的实验: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②学生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可进行小组讨论,正确完成的加20分。

③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验器材验证声可传递能量.说出创新实验的每组加20分。 2.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利用声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 23

http://www.daodoc.com

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 25

http://www.daodoc.com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

- 2728 -

第12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

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二册,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二、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法。

3、情感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4)理解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 。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巩固应用小结综合

第13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力》初中物理重要的内容,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年级物理 章 节《 》

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教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

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第14篇: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第15篇:初中物理磁场说课稿

磁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部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磁场说课稿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物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 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 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 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第16篇:初中物理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们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们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们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们思维,用引导让学生们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们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们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们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们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

5使学生们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们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2)学生们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们,体现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们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第17篇:初中物理苏教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 )(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的,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的,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的,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的?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的,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的,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第18篇: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初中物理《功》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1: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篇2: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

1、

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第19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2)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 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4)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

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

第20篇:初中物理说课稿苏教版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苏教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基础上引入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方法,培养学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可以发挥明显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学案上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最基本自学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目标,本节课设计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浮力小于所受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浮力与所受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

2、一个 50g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采用_______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合作探究题和处理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

(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问题

(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

(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质量、体积和密度关系,在这里三个球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即物体重力和液体浮力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关系。

问题

(二):学生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木块、铁块、水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受到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状态,向力大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浮力和物体重力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说课稿范文
《物理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