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离子晶体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0 06:06:32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化学离子晶体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2.下列物质的固体中哪些是分子晶体?哪些是原子晶体?哪些是金属晶体?

干冰金刚石冰铜水晶碳化硅naclcscl

讲述:显然,氯化钠、氯化铯固体的构成微粒不是前面所讲的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作用力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晶体类型。

一、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活动1:展示氯化钠、氯化铯晶体结构,思考这两种晶体的构成微粒、离子之间的作用力是什么?

归纳小结:

(1)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2)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是离子,离子间的作用力为离子键。

2.离子晶体的类别

活动2:思考我们学过的物质中哪些类型的物质是离子晶体?

归纳: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推荐第2篇:《原子晶体说课稿》

说课稿

自我介绍、报出课题以及本课题是那个年级使用的哪个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哪章、哪节、哪课时。整个说课将分为如下六个部分。

(一)

教材(说教材)、学情(说学生)分析

(二)

重点难点 (说教材) 教学目标(说教材)

(三)

教法(说教学手段)与学法(说学生)分析

(四)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教学程序)

一) 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感受新知

三)挑战自我

小试牛刀

四)归纳总结

长话短说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评委早上好。我是08级化教(1)班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原子晶体》,本课题是鲁科版高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中学化学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在复习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引 入晶体结构、化学键间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化学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理论分析晶体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本节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

二、教学目标

我将其归为以下三个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使学生

理解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

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晶体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进一步

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三、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之前学过的原子空间构型、化学键、

杂化轨道等理论为基础,引进并分析了原子晶体的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等重要理论 知识。因此,本节的重点将放在“原子晶体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上。本节难点为 “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院子的空间结构是微观抽象不可感知的。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引 导学生较易认识原子空间结构是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掌握学习原子晶体空间构型也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

本节知识与物质内部结构性质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易于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我这节课将采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相结合的一条线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结构模型、剖析模型,再以金刚石与SiO2晶体相比较,归纳总结原子晶体的特征及规律,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五、学法

通过观察模型,将宏观可感知的实物与微观不可感知的结构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意识 里对原子晶体概念、结构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规律,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归纳总结规律,学习新知。

六、教学过程

我将整节课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联想质疑

展示一组图片,向学生讲解图中所展 示的物质,引出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些物质有怎样的结构使得它们具有如此特性呢? ②它们有属于怎样的物质类型呢? 并引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为原子晶体。准备用时5min。 (2)引出原子晶体概念

让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模型,边观察边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总结金刚石结构特征,并引出原子晶体概念,指出常见的原子晶体。准备用时10min。

(3)比较学习,总结特点

结合书上“SiO2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自成小组讨论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对比学习金刚石与SiO2的空间结构,并师生一起完成“金刚石与SiO2异同点”比较表,以此类推出原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准备用时15min。 (4)引出原子晶体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

师生通过分析对比挂图“原子晶体的键长熔点和硬度”数据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原子晶体特征及其熔沸点变化规律,老师并给与总结。准备用时10min。 (5)迁移应用

在学完新知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做到善于学以致用。准备用时2min。 (6)回顾反馈,布置作业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当堂所学重难点,有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所留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自己做“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准备用时5min。

七、

【教学媒体】

利用图片、模型、挂图来展开今天的讲课。

八、

【板书设计】

请看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整个板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上写原子晶体的定义及常见的原子晶体;第二块上写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最后一块上方写原子晶体的物理特点,下方用作副板。

九、

【布置作业】

我所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回去做一个“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十、

【教学评价】

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展示图片、模型这种可观可感的实物来联系微观存在的结构,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一步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感知过渡到理论,而且设置了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做到了“以老师引导未辅,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统一,更加切合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专家给与宝贵意见,谢谢。

推荐第3篇:高中化学《离子晶体》聚焦课堂活动反思

“聚焦课堂”活动反思

XXX 四月十九日,我校各科举办了“聚焦课堂”活动,化学组由我校的三位老师(王XX、杨XX、纳XX)和上海XX中学的沈XX老师带来了《离子晶体》这节课,虽然课题相同,但授课方式、方法截然不同,各有特点,现将本次活动的反思概括如下: 第一, 沈XX老师的《离子晶体》

首先沈老师的引入非常新颖,他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片段为引入点,切入“食盐”,进而展开有关离子晶体的相关讨论和分析。这样的引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自然流畅,十分可取。其次,让学生分组观察氯化钠的晶胞模型,让学生总结自己“收获”了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多角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再次,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什么是1:1?”为讨论话题,学生再一次的多角度的分析了原因,尤其一位同学从“电荷守恒”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用心思考了,而且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了这个问题。最后,整节课由引入到分析氯化钠的晶胞,再到分析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最后到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过渡十分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生拉硬拽的感觉,学生学的即轻松又高效,整体效果非常好,我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应该注重课堂的高效性。 第二,杨XX老师的《离子晶体》

首先杨老师由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看到的某些晶体(水晶等)为导入点,以旧引新,体现了知识的生成,学生好理解易接受。其次,杨老师打破了教材原有内容的安排,由具体的几种离子晶体(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分析转向所有离子晶体的特点,这种“由点到面”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迁移的应用,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可取。最后,杨老师对晶格能的处理也十分巧妙,学生通过表格中的晶格能数据去分析其影响因素,培养了一种学生采集分析并应用数据推断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打破环节,创新设计教学过程。 第三, 王XX老师的《离子晶体》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食盐颗粒(氯化钠晶体),由此为引入点效果很好,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也轻松,觉得“好玩”。其次观察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模型,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学案中的表格,时间充分,学生分析也到位,这对学生预习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较高。是一种有“深度”的教学。再次,王老师自制的教具(氟化钙晶胞模型)简单而实用,对于本节课堂活动至关重要。最后,处理晶格能时,给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层次性强,学生效率高。我在平时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提高课堂的“深度”。

第四,纳XX老师的《离子晶体》 首先由百度图片中的氯化钠晶体为引入点,引入有个性,同时也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其次,让学生做一氯化钠晶胞的一面,再进行叠加,直至4层,然后切出晶胞。这个设计思路非常好,学生即动手了,又动脑了,还多角度大面积的进行了分析,效果非常好。最后,设计了习题“计算晶胞的边长”,利用计算数据让学生感受了目前观察的晶胞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结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课堂上的“手脑结合”。

通过这次聚焦课堂活动,我看到了新颖的导入方式,意识到了课堂可以既轻松又高效,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体会到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整体收获颇多。

推荐第4篇:《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第一课时教案(材料)

第2节

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

第1课时 金属晶体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属原子的三种常见堆积方式:A

1、A

2、A3型密堆积

2.能从构成金属晶体的微粒间的作用力和微粒的密堆积出发解释金属晶体的延展性

【教学重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难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方法】借助模型课件教学 【教师具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用金属键解释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

2.哪些因素会影响金属键的强弱呢?

3.何谓金属键?成键微粒是什么?有何特征?

4.A1型密堆积?何谓A3型密堆积?

【联想质疑】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你已知道金属铜的晶体属于A1型密堆积,金属镁属于A3型密堆积,那么,金属铁、钠、铝、金、银等属于哪种类型的密堆积?除了A1型和A3型外,金属原子的密堆积还有哪些型式? 【板书】

一、金属晶体

【讨论】什么是金属晶体?它有何特征? 【回答】

【板书】

1.定义:金属晶体是指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晶体。

2.金属键的特征:由于自由电子为整个金属所共有,所以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陈述】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数比较少,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金属离子和电子,金属离子间存在反性电荷的维系――带负电荷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运动的电子使体系更稳定),这些电子不是专属于某几个特定的金属离子这就是金属晶体的形成的原因。

【练习】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 ①金属原子②金属离子③自由电子④阴离子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金属晶体内存在的作用力是金属键,应该从金属键的角度考虑,分析金属键的组成和特征: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自由电子具有良好导电性,即金属晶体是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 【过渡】金属原子的密堆积还有哪些型式 【板书】

3.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

【思考】如果把金属晶体中的原子看成直径相等的球体,把他们放置在平面上,有几种方式?

【学生活动】利用20个大小相同的玻璃小球进行探讨?

【思考】上述两种方式中,与一个原子紧邻的原子数(配位数)分别是多少?哪一种放置方式对空间的利用率较高? 【思考交流】对于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有几种堆积方式? 【讲述】一种:上下对齐 的简单立方。 另一种:将上层金属原子填入下层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堆积.钾、钠、铁等金属采用这种堆积方式,简称为A2型。

Ca、Al、Cu、Ag、Au等金属晶体属于A1型最密堆积,Mg、Zn等金属晶体属于A3型最密堆积,A2型密堆积又称为体心立方密堆积,Li、Na、K、Fe等金属晶体属于A2型密堆积。A1型配位数为12,A2型配位数为8,A3型配位数为 12。

【联想·质疑】金属晶体有哪些共同的性质?为什么? 【回答】导电导热性强;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好; 【讨论】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和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的关系如何?

【板书】4.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和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总结讲述】

(1)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属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没有外加电场存在时是自由运动的,当有外加电场存在的情况下,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呈现良好的导电性。

(2)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自由电子在运动时经常与金属离子碰撞,从而引起两者能量的交换。当金属某一部分受热时,在那个区域里的自由电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加快,于是通过碰撞,自由电子把能量传给金属离子。金属容易导热就是由于自由电子运动时,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3)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 mm。金属又有展性,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 mm厚。金属晶体的延展性可以从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加以解释。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由于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方向性,滑动以后,各层之间仍保持着这种相互作用,在外力作用下,金属虽然发生了变形,但不会导致断裂。

(4)金属的熔点、硬度等取决于金属晶体内部作用力的强弱。一般来说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晶体内部作用力越强。因而晶体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金属晶体的熔点变化差别较大。如:Hg在常温下为液态,熔点低(-38.9℃),而铁等金属熔点高(1355℃),这是由于金属晶体紧密堆积方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的作用力不同造成的。同类型金属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熔点由金属阳离子半径,离子所带的电荷决定,阳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相互作用力就越大,熔点就越高。如:熔点:Li>Na>K>Rb>Cs,Na

【练习】金属晶体堆积密度大,原子配位数高,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原因是(

A.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少 C.金属原子的原子半径大

B.金属晶体中有自由电子 D.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解析:这是因为分别借助于没有方向性的金属键形成的金属晶体的结构中,都趋向于使原子吸引尽可能多的原子分布于周围,并以密堆积的方式降低体系的能量,使晶体变得比较稳定。答案:D 【思考】合金为何比纯金属的性质优越?

【学生】阅读—追根寻源并思考1.合金的概念?2.合金的特点?3.合金的类型及其性质特点?

【板书】5.合金及合金的优点 【总结】合金及合金的优点

⑴合金:

①定义: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做合金。

②特点:

a.合金的熔点比其成分中各金属的熔点都要低,而不是介于两种成分金属的熔点之间。

b.具有比各成分金属更好的硬度、强度和机械加工性能。例如:金属铝很软,但如果将铝与铜、镁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经高温熔融后冷却可以得到硬铝,硬度大大提高。

⑵合金的不同类型及各自的性质特点

①当两种金属的电负性、化学性质和原子半径相差不大时,形成的合金称为金属固熔体,如铜镍、银金合金。这类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都比组成它的各成分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大。

②当两种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或原子大小相差较大时,形成的合金称为金属化合物,如Ag3Al合金。这类合金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较大的强度,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塑性和韧性较低。

③原子半径较小时氢、硼、氮等非金属元素渗入过渡金属结构的间隙中,称为金属间隙化合物或金属间隙固熔体。这类合金具有很高熔点和很大的硬度,遮住要是填隙原子和金属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的原因。 【概括整合】

【板书设计】

一、金属晶体

1.定义:金属晶体是指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晶体。2.金属键的特征;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3.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

4.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和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5.合金及合金的优点

推荐第5篇:晶体调查报告

招商证券:电容式触摸屏行业处于景气上升周期(荐股)

招商证券 张良勇 何金孝

近日我们实地调研了手机用电容式触摸屏的鼻祖宸鸿光电(TPK)。我们认为,电容式触摸屏在未来一年将处于持续高景气状态,在这个产业链中会涌现出很多投资机会。定制化程度和技术壁垒较高

TPK创立于1984年,起初做CRT显示器。后来从一家做pos机的客户开始接触触摸屏,因看好触摸屏的应用前景在2000年成立触摸屏实验室。2003年,苹果计划进入手机领域,寻找应用于手机的透明触摸屏供应商,TPK供应商把它介绍给苹果。从2004年开始合作开发触摸屏,2007年6月1日正式量产,从小尺寸的做到大尺寸。去年来自Apple公司的收入占TPK营收比例为45%,今年前三季度超过70%。公司的第二大客户估计是HTC,去年占比约20%。此次调研中,TPK认为电容式触摸屏不会被标准化,其定制化程度很难降低。电容式触摸屏要实现精确定位,需要解决很多干扰问题、校正很多工艺缺陷,需要做很深入的定制化。因为电容式屏的原理是电场感应,空气湿度、温度、外界电场等因素都会成为干扰因素,这些都需要定制化来解决。同时,感应层电阻的均匀度对精确检测影响很大,不同方案会带来不同的均匀度问题,也需要定制化来解决。电场感应驱动的抗干扰性和ITO镀膜工艺的均匀性很难在短时间有大的提高,电容式触摸屏的定制化程度也很难降低。在电容式触摸屏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玻璃对玻璃的真空贴合。由于触摸屏的特殊应用要求,绝不允许有一点气泡和对位的不准确。要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使得贴合工艺变得特别困难。作为一个高度定制化产品,每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都非常短(iPhone手机一年,其它手机一般不到半年),要求生产商必须有足够快的爬坡速度,在出货量最集中的前三个月内就能迅速将良品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够有经济效益。现在手机整机厂商要求触摸屏模组厂商将触摸屏和LCD显示屏贴合好后再出货,因为LCD显示屏的价值一般是同尺寸触摸屏价值的两倍(这是TPK综合毛利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触摸屏厂商来说快速提升良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这个原因,电容式触摸屏技术壁垒高,产业化难度大。

Gla结构触摸屏或成为主流

前面我们所讨论的电容式触摸屏,都是默认感应层是用玻璃基本的电容式触摸屏。事实上,电容式触摸屏的感应层也可用PET Film。电阻式触摸屏厂商因为有PET Film的经验,一般倾向于做Film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最为典型的是台湾的洋华光电。

但Film的光学特性导致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透光率低,平整度差,会使光线发生不必要的折射。同时,其光刻图形会出现锯齿状纹路,且寿命较低,一般在两年以内。这些问题会影响到触摸屏的品质,以iPhone为代表的高端手机,都使用Gla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虽然目前Film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凭借20%左右的成本优势和Gla结构电容式触摸屏的缺货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我们认为未来主流还是Gla结构电容式触摸屏。

3.5代线可能是电容式触摸屏的主流生产线,不用太担心高世代线的竞争。电容式触摸屏与TFT-LCD最大的不同是对轻薄的要求更高,目前小尺寸的电容式触摸屏用的玻璃基板是0.3mm厚的,中大尺寸用的还是0.5mm,但未来肯定会朝0.3mm发展(iPad的下一代产品就是0.3mm厚的)。这样,用高世代生产线来生产电容式触摸屏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一方面,高世代的玻璃基板一般最薄0.5mm,0.3mm要特别订制,成本会高很多;另一方面,高世代线来做0.3mm的玻璃,翘曲的问题会很突出,良品率会受较大影响。因此,高世代线的综合效益反而会不如3.5代线,也就是说3.5代线很可能就是电容式触摸屏的主流生产线,不需要担心高世代线的竞争。这意味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电容式触摸屏的产能供给都不会很高,电容式触摸屏的供需在未来一年都会比较紧。

虽然TPK自己有Sensor和钢化玻璃生产线,但为保证产能的灵活性和高的生产效率,TPK采用部分原材料外包的策略。在今年三季度以前,TPK大概将50%的Sensor都外包了,今年三季度由于iPhone 4g和iPad的热销,外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这也符合了其让产能保持灵活性的初衷。TPK未来对Outsourcing的策略将延续,但是随着自有产能的投放,比例会有所下降,长期来看最终可能会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钢化玻璃将会成为紧缺环节。在电容式触摸屏之前,电子产品里面几乎没有用到过钢化玻璃,其钢化玻璃的工艺是借鉴劳力士手表的生产工艺,比较传统,打磨钻孔等工艺生产效率比较很低。明年将是电容式触摸屏普及的一年,包括向中低端手机的渗透和中大尺寸触摸屏的应用。我们认为,由于钢化玻璃的生产效率低,将最有可能成为紧缺环节。

In-cell触摸屏难有前途,与TPK的交流,是我们更加确信了这一点。In-cell方式制造触摸屏,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LCD控制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这会在使用的稳定性、良品率等方面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很难实现产业化。另外,In-Cell的方式也需要钢化玻璃,如果未来直接在钢化玻璃上做电容式触摸屏的图形(目前TPK已经有这样的技术),则In-Cell 的方式将永无出头之日。

国内电容式触摸屏发展状况

国内Sensor业者前途光明,长期需往上下游拓展加强产业链地位。未来 Gla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仍然会保持主流地位,我们主要分析这一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产业链。目前,在A股市场上,明确在这一个产业链里的只有莱宝高科和南玻A两家,它们都给触摸屏模组厂商代工Sensor层。短期来看,由于下游需求迅猛增长,模组厂商需要Sensor 代工厂来补充产能,对它们依赖性比较强。长期来看,由于电容式触摸屏高度定制化,产业链分工的形式比垂直结构更有效率,因此Sensor代工厂在产业链中始终会有一席之地。因此,随着电容式触摸屏需求的快速增长,Sensor代工厂定能分享盛宴、前途光明。但是当行业供需达到平衡时,由于模组厂商对其依赖度减弱,Sensor代工厂的地位将会比现在下降。

对Sensor代工厂来说,长期需要往上下游拓展来加强产业链地位。拓展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往上游拓展,做玻璃基板和钢化玻璃。这个与Sensor的制造工艺差距非常远,可以说完全不相关,南玻因为传统业务是玻璃,有一定基础,目前它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做;二是

往下游拓展,做触摸屏模组。虽然模组的贴合工艺与Sensor的制造工艺差距也非常远,而且贴合工艺的良品率要求非常高,但是相对来说,纯粹的Sensor代工厂更有机会进入到这个领域。不过,由于短期内国内Sensor代工厂的客户过于集中,贸然向下游拓展容易得罪客户造成订单的大幅波动。所以,这是一个长期计划,需要等条件成熟才能去做。

对于其它厂商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A股市场上还有超声电子、欧菲光、长信科技等公司明确公告已经或将进入电容式触摸屏领域,从宇顺电子的网站和招聘信息来看,它也在做电容式触摸屏模组。对这些厂商来说,行业需求大爆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机会,同时他们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认为,这里面相对比较确定的是超声电子,已经能够量产电容式触摸屏,其它厂商量产进程目前还很难确定,但短期能够分享触摸屏概念带来的投资机会。

国金证券:电力电子变频行业研究(荐股)

行业策略:我们判断以变频技术为主的电力电子相关行业将进入长期大牛市,主要逻辑是节能减排、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将推动下游需求持续膨胀,未来电力电子行业的市场容量将达到700 亿/年。同时,进口替代趋势将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未来5 年国内优势企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0%左右。

推荐组合: 我们认为技术研发能力、品牌美誉度、企业战略和产品线的延伸能力是鉴别企业成长性的四大要素。我们推荐组合包括在柔性输配电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荣信股份、专注低压变频控制蓝海的汇川技术和不断进行外延式扩张的英威腾。建议关注合康变频。(国金证券研究所)

长江证券:轨道交通信息化加速,个股机会凸显(荐股)

轨道交通信息化在投资加速的背景下大有作为

随着辉煌科技、新北洋、赛为智能陆续上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俨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全国高铁网、城轨建设步入高峰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高铁及城轨建设作为未来5-10 年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轨道交通信息化加速在即,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从二个维度判断轨道交通信息化前景:即时点和市场空间。从时点上看,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基建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08 年为轨道交通加大投资的元年,其信息化建设于今已开始加速,并与2011 年进入高峰。从市场空间看,中国轨道交通信息化如安防、监控、调度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未来几年将成为主要增长点。而放眼长远,智能化、互联

互通、可感应度量的智慧铁路将成为轨道交通信息化新的发展趋势,这将为其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政策、技术、经验壁垒突出,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基于以上两点判断,我们认为轨道交通信息化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在此背景下,行业投资价值已经凸显。从行业特点来看,铁路对安全的严格要求意味着只有技术突出、经验丰富的厂商才可入围铁路采购体系,这也决定了轨道交通信息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非充分竞争格局,同类产品由4-5 家厂商垄断,即行业具备高利润率的特点。同时,铁道部对设备国产化的政策以及轨道交通信息化需求变化快的特点表明本土化公司与国外公司相比更具竞争力,与之对应,我们更看好本土公司的发展潜力。

重点公司推荐

对 A 股上市公司而言,辉煌科技作为铁路通信信号领域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厂商,其安防、监控产品有望迎来爆发增长,对公司业绩弹性较大,我们维持对其“推荐”评级。新北洋作为高铁客票打印机的唯一供货商,产品明年将进入采购高峰,业绩有望加速增长,维持“推荐”评级。广电运通作为高铁AFC 的最大供货商,未来几年将受益高铁自助设备的大范围普及,维持对其“推荐”评级。赛为智能在华南地区地铁领域优势较为明显,全国布局开始见效,同时,公司已通过合作方式进入高铁领域,前景值得期待,给予“谨慎推荐”评级。(长江证券)

推荐第6篇:离子教案

2.3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3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

兰考城关镇一中 田秋莲

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 思维等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形成了解 教学建议: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起到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今后学习化合价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探究( 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吗?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57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 并【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讨论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 1 查阅有关资料) 【展示课件】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在核外是按照能量由低→高,由里→外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课件】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见课件】 .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P57表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展示]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见课件】

四、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P58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再展示课件

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1.离子

(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子叫做阴离子。

如:O2 、S

2、F 、Cl (3)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如: H+ 、Na+、Mg2+ 、Al3+

2、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He、Ne)、金属(如:Hg、Fe)、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如:H

2、O

2、HCl)、多原子(如:O

3、H2O、CO2)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含有金属离子或NH4+的化合物。如:NaCl、NaOH、NH4Cl 3.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或“-”号、电荷为1时省略不写)。

4.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离子的形成过程动画【见课件】 离子与原子区别【见课件】 归纳总结:【见课件】

基础训练

2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核外共有_____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_个电子,它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_____(填“阴”或“阳”)离子。

能力提高

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 作业

P59 1,2.及基础训练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电教优质课教案

兰考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推荐第7篇: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作者:陈冬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以及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

教学重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2.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2.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激疑

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离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其实,离子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问题激疑

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但电子数可就不一定了。如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但如钠原子核外就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在很大的空间内绕着原子核在做高速的运动,这么多的电子绕核运动有什么规律吗?

二、新授:

投影: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图片 视频: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问题: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与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何不同? 学生:

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师讲解:

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往外第二层、第三层„„,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多的为七层。

提问: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何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大家看书78页 板书: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4-4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小组活动探究

同学们观察以上原子结构示意图,从中你会发现核外电子排布的某些规律 学生迷惑时提示:如第一层电子最多排了几个?第二层电子最多排了几个?最外层呢?

学生回答 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2个,最外层最多排8个。 教师评价 回答得很好。而且这些电子在排布的时候,它先要排满离核近的电子层,然后再依次往外排在离核渐远的电子层。 投影 练一练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9 2 7,该元素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共有( )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 )个电子。 投影:

(1)以上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后一纵行的元素——氦、氖、氩属于什么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其化学性质怎样? (3)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结构稳定吗?在化

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怎样? 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回答

投影总结: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最外层电子数除氦为2个外,其余为8个。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投影:

他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提问:由此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什么关系密切? 学生回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投影: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投影:练一练

下列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和

+13 2 8 3 +10 2 8 +8 2 6 +16 2 8 6 A B C D 提问促思 C、D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6,属于什么元素?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还是易失电子?得失几个?得失电子后的结构如何? 学生探究:画出A、D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

小组交流讨论:得失电子前后的两种粒子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可从粒子的结构和带电情况来考虑) 交流总结:

相同点: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中子数、质量、电子层数; 不同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 问题讨论:

1.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

2.如何区分一种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离子分哪几类?如何确定?怎样书写离子符号?

两种粒子最外层电子都是2,含义相同吗?

3.离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食盐中的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总结:

1.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2.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不带电;为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电,即成离子。

离子分阴阳离子两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为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

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刚刚我们了解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为例。

学生探究 画出钠原子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交流讨论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探究 根据黑板上和刚才画在纸上的一些结构示意图,试着写出氧离子、铝离子、氯离子的符号。

讲 解

氢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符号H+。氖原子和氩原子已是相对稳定结构,不形成离子。阴、阳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不带电,如氯化钠。

动 画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提 问 氯化钠由什么构成? 归纳小结

可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如金刚石、汞等金属、氦气等稀有气体就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氢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由分子构成;氯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由离子构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投 影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数、质量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电子层数不同。(强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4、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三、练习巩固 (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指导手册》课题3——离子。

推荐第8篇: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一、引入:

问题激疑

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离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其实,离子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问题激疑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投影: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投影:练一练

小组交流讨论:得失电子前后的两种粒子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可从粒子的结构和带电情况来考虑) 交流总结:

相同点: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种类、中子数、质量、电子层数; 不同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 问题讨论:

1.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

2.如何区分一种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离子分哪几类?如何确定?怎样书写离子符号?

3.离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食盐中的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总结:

1.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2.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不带电;为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电,即成离子。

离子分阴阳离子两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为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

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刚刚我们了解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为例。

学生探究 画出钠原子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交流讨论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探究 根据黑板上和刚才画在纸上的一些结构示意图,试着写出氧离子、铝离子、氯离子的符号。

讲 解

氢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符号H+。氖原子和氩原子已是相对稳定结构,不形成离子。阴、阳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不带电,如氯化钠。

动 画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提 问 氯化钠由什么构成? 归纳小结

可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如金刚石、汞等金属、氦气等稀有气体就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氢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由分子构成;氯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由离子构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投 影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4、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三、练习巩固 (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指导手册》课题3——离子。

推荐第9篇:离子教案

离子

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推荐第10篇:晶格 晶体沉淀

第2部分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指导与建议】(1)制备硫酸铜晶核时,溶液浓度过低,形成晶核颗粒少而小;溶液浓度过大,形成晶核多而小,且彼此之间联结紧密。试验证明,应选择比室温高20~30℃溶解度的溶液为宜。(2)硫酸铜晶体继续生长过程中,溶液浓度过低,造成晶体表面不均匀或部分溶解现象;溶液浓度过大,晶体上形成“刺”状多个小晶体,影响晶体增长速度。实验证明,应选择比室温高5~10℃时的溶解度的饱和溶液为宜。(3)晶体增大过程中,要逐渐淘汰增长不正常的晶体,保留形状完整的晶体。晶体上偶然出现“刺”状小晶体,可用钢锉轻轻锉掉。(4)配置硫酸铜溶液时,可滴加lmI。稀硫酸,以防止水解而使溶液浑浊。【资源平台】1)晶形沉淀的形成过程晶形沉淀的形成过程包括晶核的生成和晶体或沉淀颗粒的生长两个过程。除了溶液处于饱和时,溶质分子聚集形成晶核外,溶液中如有外来悬浮颗粒也能促进晶核的生成。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玻璃容器壁上总附有一些很小的固体微粒,摩擦玻璃容器壁,一方面可以促进晶核的生成;另一方面可促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进入晶格,以致逐步形成晶体(即沉淀颗粒)。此外,结晶液必须纯净,温度必须渐变,结晶速度要缓慢,结晶容器要静置防尘。2)晶体的种类和应用晶体的性能通常分为固有物件和功能物性。晶体常按功能物性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9种:(1)压电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其表面产生电荷效应的晶体。可制成换能器、拾音器、振子以及传感器。最初采用酒石酸钾钠一类水溶性晶体,现已被性能优良的人工水晶、四硼酸锂、铌酸锂、钽酸锂等取代。(2)激光晶体。已获得有激光输出的晶体达数百种,但真正成为激光工作物质的主要是红宝石、钇铝石榴石。(3)电光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电光效应,具有电光效应的晶体称为电光晶体。电光晶体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制激光扫描器、光开关等,并在大屏幕激光显示汉字处理以及光通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常用的电光晶体有铌酸锂、钽酸锂以及磷酸二氢钾(KDP)类晶体等。(4)声光晶体。具有声光效应的晶体。主要有二氧化碲和钼酸铅。(5)非线性光学晶体。组成晶体的原子因外层电子在光作用下偏离其平衡位置而发生极化。常用的有磷酸二氧钾类晶体、铌酸锂、铌酸钾以及偏硼酸钡、三硼酸锂晶体。(6)光折变晶体。在光的作用下可引起折射率变化的晶体。主要有钛酸钡、

马建峰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6.12.

第11篇:晶格 晶体沉淀

第2部分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指导与建议】(1)制备硫酸铜晶核时,溶液浓度过低,形成晶核颗粒少而小;溶液浓度过大,形成晶核多而小,且彼此之间联结紧密。试验证明,应选择比室温高20~30℃溶解度的溶液为宜。(2)硫酸铜晶体继续生长过程中,溶液浓度过低,造成晶体表面不均匀或部分溶解现象;溶液浓度过大,晶体上形成“刺”状多个小晶体,影响晶体增长速度。实验证明,应选择比室温高5~10℃时的溶解度的饱和溶液为宜。(3)晶体增大过程中,要逐渐淘汰增长不正常的晶体,保留形状完整的晶体。晶体上偶然出现“刺”状小晶体,可用钢锉轻轻锉掉。(4)配置硫酸铜溶液时,可滴加lmI。稀硫酸,以防止水解而使溶液浑浊。【资源平台】1)晶形沉淀的形成过程晶形沉淀的形成过程包括晶核的生成和晶体或沉淀颗粒的生长两个过程。除了溶液处于饱和时,溶质分子聚集形成晶核外,溶液中如有外来悬浮颗粒也能促进晶核的生成。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玻璃容器壁上总附有一些很小的固体微粒,摩擦玻璃容器壁,一方面可以促进晶核的生成;另一方面可促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进入晶格,以致逐步形成晶体(即沉淀颗粒)。此外,结晶液必须纯净,温度必须渐变,结晶速度要缓慢,结晶容器要静置防尘。2)晶体的种类和应用晶体的性能通常分为固有物件和功能物性。晶体常按功能物性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9种:(1)压电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其表面产生电荷效应的晶体。可制成换能器、拾音器、振子以及传感器。最初采用酒石酸钾钠一类水溶性晶体,现已被性能优良的人工水晶、四硼酸锂、铌酸锂、钽酸锂等取代。(2)激光晶体。已获得有激光输出的晶体达数百种,但真正成为激光工作物质的主要是红宝石、钇铝石榴石。(3)电光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电光效应,具有电光效应的晶体称为电光晶体。电光晶体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制激光扫描器、光开关等,并在大屏幕激光显示汉字处理以及光通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常用的电光晶体有铌酸锂、钽酸锂以及磷酸二氢钾(KDP)类晶体等。(4)声光晶体。具有声光效应的晶体。主要有二氧化碲和钼酸铅。(5)非线性光学晶体。组成晶体的原子因外层电子在光作用下偏离其平衡位置而发生极化。常用的有磷酸二氧钾类晶体、铌酸锂、铌酸钾以及偏硼酸钡、三硼酸锂晶体。(6)光折变晶体。在光的作用下可引起折射率变化的晶体。主要有钛酸钡、

马建峰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6.12.

第12篇:原子、分子、离子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的。请列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常见物质名称,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原子、分子的概念。

答案:原子 分子 Fe Hg W Au CO2 H2O HCl O2 P4

2.湿衣服晒一定时间就干了,这说明____________;水银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这说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原子间也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分子挥发,衣服变干;水银受热,原子间距离变大,水银膨胀;说明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间存在距离。

答案:水分子是运动的 空隙

3.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可分,而____________却不可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只是____________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____________。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_种类没变____________,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只是____________重新组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____________。 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最小的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

5、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

三、

四、

五、

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LMNOPQ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

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2.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 ②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O和Ca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水结成冰,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由水的分子变成冰分子的;B、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C、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子没有改变的变化;B、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

C、无色气体变为淡蓝色液体的变化;D、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的变化。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可以分解成原子;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1、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2、1995年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事件,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 )

A.可以再分 B.在不停运动 C.很少 D.之间有间隔

3、对于CO

2、CO、O

2、HgO 四种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含氧分子 C.都是氧化物 D.受热分解都放出氧气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申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5、在一个原子的原子核里必定含有的微粒是

( )

A、质子和中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和中子

6、有一种病是\"缺铁性贫血症\",这里缺铁指的是--------(

A.铁单质 B.铁元素 C.铁原子 D.铁分子

第13篇:离子共存总结

离子共存与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规律

离子共存:

(一)、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HCO3-、S2-、HS-、SO32-、HS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生CO32-+2H+=CO2↑+H2O、HS-+H+=H2S↑等。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32-=BaCO3↓、Ca2++SO42-=CaSO4↓(微溶);Mg2+、Al3+、Cu2+、Fe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Cu2++2OH-=Cu(OH)2↓,Fe3++3OH-=Fe(OH)3↓等;SiO32-、AlO2-、S2O3SiO32-+2H+=H2 SiO3↓、AlO2-+H++H2O=Al(OH)3↓、S2O

32-

2-

等不能与H+大量共存是因为

+2H=S↓+SO2↑+H2O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lO-、F-、CH3COO-、HCOO-、PO43-、HPO42-、H2PO4-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OH-+H+=H2O、CH3COO-+H+=CH3COOH等;一些酸式弱酸根及NH4+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HCO3-+OH-=CO32-+H2O、HPO42-+OH-=PO43-+H2O、NH4++OH-=NH3·H2O等。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HS-、CO32-、HCO3-、SO32-、HSO3-、ClO-、F-、CH3COO-、HCOO-、PO43-、Si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Mg2+、Al3+、Cu2+、Fe2+、Fe3+、NH4+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

(二)、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I-、、S2-、HS-和Fe3+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2I-+2Fe3+=I2+2Fe2+、2Fe3++ S2-=S↓+2Fe2+、2Fe3++3S2-=S↓+2Fe S↓。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O3-和I-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存在情况下不能共存;SO32-、S2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2S2-+S2O32-+6H+=4S↓+3H2O不能共存。ClO-与S2-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在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

(三)、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中学化学中还应注意有少数离子可形成络合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如Fe3+和SCN-、C6H5O-,由于Fe3++SCN-+ [Fe(SCN)]2+等络合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

2-(四)、能水解的阳离子与能水解的阴离子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例如:Al3和HCO3-,Al3和CO32-,Al3和S

,Al3和HS,Al3和AlO2-,Al3和C6H5O-,Fe3+

+和AlO2-,Fe3+和HCO3-,Fe3+和CO32-,NH4+和AlO2-等。如3AlO2-+Al3++6H2O=4Al(OH)3↓等。特别注意:NH4+和CO32-、NH4+和HCO3-、NH4+和CH3COO-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注意事项

1.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如: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性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

-或OH-浓度为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

2+

,Fe(SCN)

2+

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③MnO

4、NO

3、Cr2O72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等要求。 2.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碱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

-件下发生3Fe2+NO3+4H=3Fe3+ + NO↑+2H2O而不能大量共存;I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

-不能大量共存;MnO4 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大量共存;S2与SO32在碱性条件下可共存,但在酸--

-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

(2) 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既不能与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

+OH大量共存。如:HCO3+OH=CO32+H2O (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 --

-HCO3+H=CO2↑+H2O。

(3) 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克服非智力因素失分。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考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

⑴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主。 ⑶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lx]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Ag、NO

3、Cl

B.Ba

2、Na、CO

32、OH ++-

--+

C.Mg

2、Ba

2、OH、NO

3 D.H、K、CO

32、SO42 ++-

E.Al

3、Fe

3、SO

42、Cl

F.K、H、NH

4、OH ++-

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

3、Ag、NO

3、I

B.Mg

2、NH

4、NO

3、Cl ++-

C.NH

4、K、S

2、Br

D.Zn

2、Na、NO

3、SO42 ++--

3、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K、Na、HSO

3、Cl

B.Na、Ba

2、AlO

2、NO3 ++-

--

C.NH

4、K、Cl、NO

3D.K、Na、ClO、S2 ++-

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1)I、ClO、NO

3、H

(2)K、NH

4、HCO

3、OH

(3)SO

32、SO42、Cl、OH

(4)Fe

3、Cu

2、SO42、Cl ---

----+

(5)H、K、AlO

2、HSO

3(6)Ca

2、Na、SO42、CO

32 ++-

A.(1)和(6)

B.(3)和(4)

C.(2)和(5)

D.(1)和(4)

5、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Al

3、NO

3、AlO

2 B.Na、Ca

2、HCO

3、HSO4 ++-

C.Cu

2、K、NO

3、OH

D.S2O

32、Na、H、SO42 ++--

E.Fe

3、Cl、SCN、K

F.Fe

3、NH

4、Cl、NO3 +-

G.Fe

2、Cl、NO

3、H

H.Na、Al

3、SO

42、HCO3 +--

6、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①KOH Na2SO4 AlCl

3②NaHCO3

Ba(OH)

2H2SO

4③HCl NaAlO2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有M、N两种溶液,各含下列14种离子的7种:Al3+、Cl-、Na+、K+、NO3-、OH-、S2-、MnO4-、Fe3+、AlO2-、CO32-、NH4+、SO42-、H+。已知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同,M溶液里的阳离子只有两种,则N溶液里的阴离子应该是(

A、OH-、S2-、CO32-

B、MnO4-、SO42-、NO3-

C、Cl-、NO3-、SO42-

D、AlO2-、MnO4-、SO42- 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是常见题型,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在分析离子方程式的错误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微粒存在形式错误。查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是否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性气体、单质、氧化物是否写成化学式,酸式酸根离子是否表示正确。如HCO3-不能写成CO32-+H+等。 (2)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如Ba(OH)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既要写Ba2+与SO42+离子的反应,又要写Cu2+与OH-的离子反应。

(3)方程式未配平:质量、电荷、电子得失守恒。查微粒总数及电荷数是否均配平,查参与反应的离子是否等量消去。

(4)物质组成配比错误。看反应物与产物的组成配比是否正确。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Ba2++SO42-==BaSO4↓+ H2O,应写成2H++2OH-+Ba2++SO42-==BaSO4↓+ 2H2O。

在实际分析时一般考虑少量物质的组成配比,即少量物质电离出来的离子个数比必须符合化学式中的离子个数比。如将少量NaOH溶液滴入过量的Ca(HCO3)2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OH-+Ca2++HCO3-==CaCO3↓+H2O;而过量的NaOH溶液与Ca(HCO3)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Ca2++2HCO3-==CaCO3↓+2H2O+CO32-。再如将Ba(OH)2溶液滴入NaHSO4溶液的反应:①恰好显中性为Ba2++2OH-+2H++SO42-=== BaSO4↓+2H2O,恰好沉淀则为:Ba2++OH-+H++SO42-=== BaSO4↓+H2O。 因此判断时必须要观察题设条件及要求。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比”、“滴加顺序”对反应方式或产物的影响。

(5)反应不能发生、产物不正确或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查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有些反应不能发生,若写成离子方程式当然是错误的。

②查反产物是否正确。由于发生的反应方向错误或者由于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产物不同。

③某些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的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与反应,不能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如浓硫酸与固体(如Cu、Fe、NaCl固体)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

(6)离子反应次序错误。当有多种离子间发生反应,必须考虑离子的反应次序,才能写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如FeBr2中通入少量氯气,由于Fe2+的还原性大于Br-,所以氯气先与Fe2+反应;而FeI2中通入少量氯气,由于I-的还原性大于Fe2+,所以氯气先与I-反应,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不同。 (7)符号表示错误。查符号“↓”、“↑”、“===”、“胶体”等是否写对、写齐。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B.C6H5ONa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6H5O-+CO2+H2OC.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Br-+Cl2=Br2+2Cl-; D.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Mg2++2HCO3-+4OH-=Mg(OH)2↓+2CO32-+2H2O.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2C6H5OH+ CO32-;

A.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完全:

2H++SO42-+Ba2++2OH-=BaSO4↓+2H2O B.碳酸钠与醋酸溶液反应:CO32-+2CH3COOH=CO2↑+2CH3COO- +H2O C.将1~2mL氯化铁饱和溶液加入到20 mL沸水中:

Fe3++3H2O

Fe(OH)3(胶体)+3H+

D.氢氧化铁与氢碘酸中和:Fe(OH)3+3H+=Fe3++3H2O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OH)2溶液与明矾溶液以体积比3比2混合

3Ba2++6OH+2Al3++3SO42=3BaSO4↓+2Al(OH)3↓ -

-B.Fe(OH)2溶于稀硝酸中

Fe(OH)2+3H+=Fe2++3H2O C.H218O中投入Na2O2固体

2H218O+2O22=4OH+18O2↑

-D.CuCl2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

Cu2++S2+2H2O=Cu(OH)2↓+H2S↑

11、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FeS固体与稀HNO3溶液混合

FeS+2H=2Fe2+H2S↑

+B.NH4H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

H+SO42+Ba2+OH=BaSO4↓+H2O +-+

-C.Ca(ClO)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Ca2+2ClO+CO2+H2O=CaCO3↓+2HClO +-D.等浓度等体积的Ca(H2PO4)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Ca2+H2PO4+OH=CaHPO4↓+H2O +--

1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将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

SO2+2ClO+H2O=SO32+2HClO

-B.向K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所得溶液的pH=7

Ba2++2OH+2H++SO42=BaSO4↓+2H2O --C.向Ca(HCO3)2溶液中滴入过量的NaOH溶液

Ca2++2 HCO3+2OH=CaCO3↓+CO32+2H2O --

-D.112mL(S.T.P)Cl2通入10mL1mol/L的FeBr2溶液中

2Fe2++4Br+3Cl2=2Fe3++6Cl+2Br2 -

第14篇: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NaOH + CO2 ==== Na2CO3+ H2O

离子方程式:CO2 + 2OH-CO32-+ H2O

2、在标准状况下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NaOHNaHCO3

离子方程式:CO2+ OH-HCO3-

3、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NaOH +SO2==NaHSO3

离子方程式:OH- +SO2HSO3-

4、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 2CO2══Ca(HCO3)2

离子方程式:CO2+ OH-HCO3-

5、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NH3•H2O+CO2== (NH4)2 CO3+ H2O 离子方程式:2NH3•H2O+CO2== 2NH4+ +2H2O

6、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 Na2CO3+ SO2Na2SO3+ CO2↑

离子方程式:CO32-+ SO2SO32-+ CO2↑

7、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 +H2O══2 NaHCO3

离子方程式:CO32-+ CO2 +H2O══HCO3-

8、在醋酸铅[Pb(Ac)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Pb(Ac)2+H2S=PbS↓+2HAc

离子方程式:Pb(Ac)2+H2S=PbS↓+2HAc

9、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CO2+H2O+C6H5ONa→C6H5OH+ NaHCO3 离子方程式:CO2+H2O+C6H5O-→C6H5OH+ HCO3-

10、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碘化氢气体: 2FeCl3+2 HI2Fe Cl2+ I2+2 H Cl 离子方程式:2Fe3++2 H++2I-2Fe 2++ I2+2 H+

11、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2(SO4)3+ H2S==2 FeSO4+ S↓+ H2SO4离子方程式:2Fe3++ H2S== 2Fe 2++ S↓+2 H+

12、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2NaClO +2SO2+ 2H2O══Na2 SO4+ 2HCl+H2SO4离子方程式:2ClO- +2SO2+ 2H2O══SO42-+ 2Cl-+2 H++SO42-

13、氯气通入水中:Cl2+H2OHCl+HclO

离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

14、氟气通入水中:2F2+2H2O4HF+O2↑

离子方程式:2F2+2H2O4HF+O2↑

15、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l2+2 NaOH══NaClO+NaCl+ H2O

离子方程式:Cl2+ 2OH-══ ClO- + Cl-+ H2O

16、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Br2+ 3Cl2══2FeCl3+2 Br2

离子方程式:2Fe 2++4 Br-+ 3Cl2══2Fe3+++2 Br2 +6Cl-

17、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2反应:6FeBr2+ 6C124FeCl3+2FeBr3+ 3Br2 离子方程式:2Fe 2++2Br-+ 2Cl2══Br2 +4Cl-

18、足量氯气通入碘化亚铁溶液中:3Cl2+2FeI22FeCl3+2I2

离子方程式:3Cl2+2Fe 2++4I-2Fe3++2I2

19、在FeI2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FeI2 +Br2FeBr2+ I2

离子方程式:Br2+2I-2Br-+ I2

20、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6FeCl2+ 3Br2══4FeCl3+2 FeBr3

离子方程式:2Fe 2++ Br2══2Fe3++2Br-

21、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 +H2↑

22、铝片投入氢氧化钠溶液:2Al+ 2NaOH +6H2O2 Na [Al(OH)4]+3H2↑

离子方程式:2Al+2OH-+6H2O[Al(OH)4] -+3H2↑

23、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 Fe3 FeCl2

离子方程式:2Fe3++Fe3 Fe 2+

24、FeCl3溶液与Cu反应:2FeCl3+ CuCuCl2+2FeCl2

离子方程式:2Fe3++CuCu2++2Fe 2+

25、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NaHS+I2S↓+ HI+NaI

离子方程式:HS-+I2S↓+2I-

26、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 Na++4OH- +O2↑

27、铜与浓硝酸:Cu+4HNO3(浓)Cu(NO3)2+ 2NO2↑+ 2H2O

离子方程式:Cu+4H++2NO3-Cu2++ 2NO2↑+ 2H2O

28、铜与稀硝酸:3Cu+8HNO3(稀)3Cu(NO3)2+ 2NO↑+ 4H2O

离子方程式:Cu+4H++2NO3-Cu2++ 2NO2↑+ 2H2O

29、稀硝酸除银镜:3Ag+4HNO33AgNO3+ NO↑+ 2H2O

离子方程式:3Ag+4H++NO3-3Ag++ NO↑+ 2H2O

30、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NO3(稀)3Fe(NO3)2+ 2NO↑+ 4H2O

离子方程式:3Fe+8H++2NO3—=3Fe3++2NO↑+4H2O

31、FeS和稀硝酸反应:FeS+4HNO3══Fe(NO3)3+NO↑+S↓+2 H2O

离子方程式:FeS +4H++2NO3-Fe3++NO↑+S↓+2 H2O

32、电解饱和食盐水:2 NaCl+2H2O C12↑+ H2↑+2NaOH

离子方程式:2Cl-+2H2O C12↑+ H2↑+ 2OH-

33、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2CuSO4+2H2OO2↑+2Cu+ 2H2SO4

离子方程式:2Cu2++2H2O 2Cu+O2↑+4H+

34、醋酸加入氨水: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离子方程式: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35、氢氧化镁加入醋酸: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离子方程式:Mg(OH)2+2CH3COOH2CH3COO-+Mg2++2H2O

36、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CuSO4+ Ba(OH)2══Cu(OH)2↓+ BaSO4↓

离子方程式:Cu2++SO42-+ Ba2++2OH-══Cu(OH)2↓+ BaSO4↓

37、石灰乳与海水制取氢氧化镁:MgCl2+Ca(OH)2══Mg(OH)2↓+ CaCl2

离子方程式:Mg2++2OH-══Mg(OH)2↓

38、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Ca(HCO3)2+ Ca(OH)22CaCO3↓+2H2O

离子方程式:Ca2++ HCO3-+OH-══CaCO3↓+H2O

39、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 2NaOH══CaCO3↓+ Na2CO3+2 H2O

离子方程式:Ca2++ 2HCO3-+2OH-══CaCO3↓+H2O+CO32-

40、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Ca(OH)2+ 2NaHCO3══CaCO3↓+ Na2CO3+2 H2O

离子方程式:Ca2++ 2HCO3-+2OH-══CaCO3↓+H2O+CO32-

41、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Mg(HCO3)2+ 2Ca(OH)2══2CaCO3↓+ Mg(OH)2↓+ 2H2O

离子方程式: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 2H2O

42、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镁溶液反应:

Mg (HCO3)2 + Ba(OH)2Mg(OH)2↓+ BaCO3↓+2H2O

离子方程式:Mg2++2HCO3-+Ba2++2OH-══Mg(OH)2↓+ BaCO3↓+2H2O

43、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

Mg (HCO3)2+ 4NaOHMg(OH)2↓+2 Na2CO3+2H2O

离子方程式:Mg2++2HCO3-+4OH-══Mg(OH)2↓+2H2O+CO32-

44、NH4HCO3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NH4HCO3+2NaOH(过量)══Na2CO3+ NH3↑+2 H2O

离子方程式:NH4++HCO3-+2OH-══CO32-+ 2H2O+NH3↑

45、向NH4HSO4稀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

NH4HSO4+ Ba(OH)2══BaSO4↓+ NH3·H2O+ H2O

离子方程式:NH4++H++SO42-+ Ba2++2OH-══BaSO4↓+ NH3·H2O+ H2O

46、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

NH4HCO3+ Ba(OH)2══BaCO3↓+ NH3↑+ 2H2O

离子方程式:NH4++HCO3-+ Ba2++2OH-══BaCO3↓+ NH3↑+ 2H2O

47、在亚硫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NH4HSO3+ 2NaOHNa2SO3+ NH3·H2O+ H2O

离子方程式:NH4++HSO3-+OH-══SO32-+ NH3·H2O+ H2O

48、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溶液pH=7:

2Na HSO4+ Ba(OH)2══Na2 SO4 +BaSO4↓+2 H2O

离子方程式:2H++SO42-+ Ba2++2OH-══BaSO4↓ + 2H2O

49、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NO3)3+ 3NH3·H2O === Al(OH)3↓+ 3NH4NO3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 === Al(OH)3↓+ 3NH4+

50、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2KAl(SO4)2+ 6NH3·H2O2Al(OH)3↓+ K2 SO4+ 3(NH4)2 SO4 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 === Al(OH)3↓+ 3NH4+

51、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钡溶液与明矾溶液混合:

6Ba(OH)2+6KAl(SO4)26BaSO4↓+3K2 SO4+ 4Al(OH)3↓+ Al2(SO4)3 离子方程式:3Ba2++6OH-+3Al3++3SO42-══3BaSO4↓+ 2Al(OH)3↓

52、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CO2气体:CaCO3+ 2HCl══ 2CaCl2+ CO2↑+ H2O 离子方程式:CaCO3+ 2H+══Ca2++CO2↑+ H2O

53、碳酸钙中滴入醋酸溶液:

CaCO3+ 2CH3COOH==(CH3COO)2Ca +CO2↑+ H2O

离子方程式:CaCO3+ 2CH3COOH==2CH3COO-+Ca2++CO2↑+ H2O

54、乙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溶液:w.w.w.k.s.5.u.c.o.m

CH3COOH十NH4HCO3CH3COONH4+CO2↑+H2O

离子方程式:CH3COOH十HCO3-CH3COO-+CO2↑+H2O

55、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Na2S+2HCl2NaCl+ H2S↑

离子方程式:S2-+2H+H2S↑

56、碳酸氢钙溶液和盐酸反应: Ca(HCO3)2+ 2HClCaCl2+ 2CO2↑+2H2O 离子方程式:HCO3-+H+CO2↑+H2O

57、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与之等物质的量的盐酸:Na2CO3+ HClNaCl+ NaHCO3 离子方程式:CO32-+H+HCO3-

58、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

Na2CO3+ CH3COOH== CH3COONa +NaHCO3

离子方程式:CO32-+CH3COOHCH3COO-+HCO3-

59、适量的稀硫酸滴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

2Na [Al(OH)4]+ H2SO42Al(OH)3↓+Na2SO4+2H2O

离子方程式:[Al(OH)4] -+H+Al(OH)3↓+H2O

60、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硫酸:CuSO4+ H2S === CuS↓+ H2SO4

离子方程式:Cu2++ H2S === CuS↓+ 2H+

61、Na2CO3的水解:Na2CO3+ H2ONaHCO3+ NaOH

离子方程式:CO32-+H2OHCO3-+OH-

62、硫氢化钠的水解:NaHS+ H2OH2S+ NaOH

离子方程式:HS-+ H2OH2S+ OH-

6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

离子方程式:Fe3++3H2OFe(OH)3(胶体)+ 3H+

64、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碳酸氢钠溶液:AlCl3+ 3NaHCO3Al(OH)3↓+3NaCl+3 CO2↑离子方程式:Al3++3HCO3-Al(OH)3↓+3 CO2↑

65、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FeSO4+ H2O2+ H2SO4══Fe2(SO4)3+2 H2O离子方程式:2Fe 2++H2O2+ 2H+══2Fe 3++2 H2O

66、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 :5NaNO2+ 2KMnO4+ 3H2SO4══2Mn SO4+5NaNO3+K2SO4+ 3H2O

离子方程式:2MnO4-+5NO2-+ 6H+2Mn2+ + 5NO3- + 3H2O

第15篇:离子共存教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课时 离子共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离子共存的本质。2.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依据。 3.应用离子共存进行离子检测。

二、教学方式:

“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三、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两课时的离子反应了,在上节课中,老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装有CuSO4的溶液的AB试管中,分别滴入BaCl2溶液和NaCl溶液。我们看到两支试管中A产生了白色沉淀,B没有明显现象,学习了上一节课的离子反应知道A中发生了反应CuSO4+BaCl2=BaSO4+CuCl2,而B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这组实验中A实质便是SO42-和Ba2+反应成为了沉淀。在这种能发生反应的离子组便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存在,而B中便能大量共存。

离子共存是高考的重难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一个知识点呢?现在我们就有哪些原因影响离子在溶液中共同存在进行思考。

【习题】思考1:下列各组能在溶液中 大量共同存在的是 ( ) A.NH4+、Mg2+、SO42-、Cl- B.Ca2+、K+、NO3-、SO42-

C.Ca2+、NO3-、OH-、Cl- D.Ba2+、K+、Cl-、CO32-

思考2:对四组溶液进行离子检测,结果如下,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2---+ +--- A.SO

3、OH、Cl、KB.Na、NO

3、OH、Cl C.K+、Na+、NO3-、Cl-

D.K+、CO32-、Na+、Ba2+

【教师】在思考1中BCD分别发生反应生成CaSO

4、Ca(OH)

2、CaCO3的不溶物,使得溶液中离子减少不能大量共存。思考2中D项的Ba2+与CO3-生成沉淀也不能大量共存。

在这几组离子组中都产生了沉淀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个因素。

【板书】离子共存

(三)

条件:离子间不发生反应而能大量共存,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板书】影响条件一: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投影】常见的不溶物:Ba2+与CO32-、SO42-;Ag+与Cl-、Br-、I-;Ca2+与SO42-;OH-与Cu2+、Fe3+、Mg2+等

【教师】在学习了第一个影响条件后,我们对于离子共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题目

【习题】思考3:在某溶液中已经含有H+、NO3 - 。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不 能大量存在的是

A.Cl- B.SO42- C.CO32- D.NH4+ 思考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Ba2+、Cl、NO3- B. H+、HCO3、C1、K+ C.Mg2+、Ag+、NO3、ClD. H+、Cl、Na+、CO32

【学生】答案分别是C、A。3中已知含有H+只有C中的CO32-与其反应生成CO2不能共存,4中的BCD分别生成CO

2、AgCl、CO2不能共存。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在这两题中,有气体的生成,使得反应后的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少,因此 ,第二个影响条件就很显然了。

【板书】影响条件二: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投影】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

【教师】我们学了两种影响条件了,现阶段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三个条件,学习第三个条件就需要我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习题】思考5:在下列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

A.K+、H+、NO3-、CO32- B.H+、Na+、Cl-、SO32-

C.Al3+、NH4+、NO3-、Cl- D.K+、H+、CH3COO-、SO42- 思考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一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K+、H+、SO42-、OH- B.Na+、NH4+、OH-、NO3- C.Na+、H+、Cl-、CO32- D.Na+、Cu2+、Cl-、SO42-

【教师】在这两个思考题中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第5题中H+会与CO32-结合生成H2CO3进一步分解为CO2,H+会与SO32-结合成为H2SO3CH3COO-会与H+结合成为CH3COOH。第6题中H+会与OH-生成H2O,NH4+与OH-生成NH3˙H2O 在这些生成物中都是难电离物质,是我们常见的弱电解质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的重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投影】常见的难电离物质:H+与弱酸根粒子CH3COO-、CO32-、S2-、SO32- H+与弱酸根粒子(如CH3COO-、CO32-、S2-、SO32- OH-与弱碱的阳离子(如NH4+);H+与OH-生成水 【板书】影响条件三:生成难电离物质

【教师】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是生成气体、水、沉淀,现在我们便是对其拓展为弱电解质、气体、难溶物

【教师】在判断离子共存的时候有时会遇到题目中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无色、酸碱性。

【板书】常见的有色离子:Cu2+蓝色、Fe3+棕黄、Fe2+浅绿、MnO4-紫色

【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无色表示溶液中含有有色离子。透明指的是无不溶物,但对于颜色没有影响。例如CuSO4溶液是蓝色透明溶液

酸碱性对于离子判断也是有很大的干扰,一旦有酸碱要求,选项中便要考虑酸碱,而一般是不会直接告诉我们酸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

【投影】强酸性溶液、pH小于7的溶液、加人锌粒生成H2或使石蕊试纸变红的溶液都是指酸性溶液,其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强碱性溶液、pH大于7的溶液或使酚酞试纸变红的溶液,都是指碱性溶液,其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习题】7.在pH=10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NH4+ Ag+ NO3- Cl- B、Mg2+ NH4+ NO3- Cl-

C、Ba2+ K+ NO3- Cl- D、MnO4- Na+ NO3- SO42-

8、下列离子中,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K+、Na+、SO42- OH- B.Na+、NH4+、Cl-、CO32- C.Na+、Ca2+、CO32-、NO3- D.Na+、Cu2+、Cl-、SO42-

9、在无色透明强酸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Cu2+、NO3-、SO42- B.K+、Na+、Cl-、CO32-、C.Zn2+、NH4+、NO3-、Cl- D.K+、Na+、MnO4-、SO42-

【教师】题目中给我们的一些隐含条件我们需要自己利用,帮助我们进行判断做题,当然我建议大家在做这些隐含条件时把判断出来的条件标注在选项后面,这样便于自己审题和检查。

【小结】离子共存是指离子间不发生反应而能大量共存,而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判断依据: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生成难电离物质

注意给出的颜色和溶液酸碱性 【课堂习题】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K+ H+ SO42- OH- B.Na+ Ca2+ CO32- NO3- C.Na+ H+ Cl- CO32- D.Na+ Cu2+ Cl- SO42-

2.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①Ca2+ Na+ CO32- NO3- ② Ca2+ Na+ SO42- NO3- ③ H+ K+ Cl- OH- ④ NH4+ K+ OH- SO42- ⑤H+ K+ HCO3- SO42- ⑥Na+ K+ CO32- OH-

3.某无色溶液既可能是强酸性又可能是强碱性,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H+Na+MnO4-SO42-B.Na+CO32-Al3+Cl- C.K+Na+Cl-SO42-D.K+Cl-Ba2+HCO3-

4.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K+ MnO4- Cl- SO42- B.Na+ CO32- SO42- Cl- C.NO3-Na+HCO3-Ba2+

D.Na+ NO3- H+ SO42-

【讨论】某电解质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H+、Cu2+、CO32-、OH-、Cl-。你认为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如何判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篇:离子共存教案

离子共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判断离子能否共存,掌握判断离子共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离子共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判断在指定条件下,在同一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难点:根据离子共存规律及指定条件推断溶液中能够的离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几乎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所以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类型的题目。 【提出问题】什么是离子共存?

【讨论回答】只要离子组内有两种或多种离子能相互反应,则这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推进新课】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共存问题的解题方法。

【提出问题】

一、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哪些是有色的离子? 【讨论回答】Fe(浅绿色)、Fe(黄色)、Cu(蓝色)、MnO(紫色)等离子 【课件展示】有色离子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互相结合成沉淀析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哪些物质是沉淀? 【阅读自学】课本“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2+

3+

2+

4-【课件展示】熟记酸碱盐溶解性表 【练习】课件习题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有气体逸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哪些离子能够结合生成气体? 【讨论回答】H与CO

3、HCO

3、S、HS、SO

3、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课件展示】能够结合生成气体的离子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弱电解质时不能大量共存。 哪些是弱电解质? 【讨论回答】CH3COOH NH3·H2O 【课件展示】常见的弱酸、弱碱和水 【练习】课件习题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析出沉淀或逸出气体时不能大量共存,哪些离子能够发生双水解?

【讨论回答】3CO3+2Al+3H2O==3 CO2↑+2Ai(OH)3↓ 3AlO2+Al+6H2O=4Al(OH)3↓ 【课件展示】弱碱的阳离子和弱酸的阴离子能发生双水解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哪些离子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回答】2I+2Fe=I2+2Fe 【课件展示】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 【练习】课件习题

【提出问题】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络合离子时不能大量共存 【课件展示】Fe 3+与SCN-

Ag+与NH3·H2O -3+

2+2-3+

-3++2--2--2--【提出问题】HS-、HCO3-、HSO3- 在强酸性、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习】课件习题

【小结】 【作业】课后检测

第17篇:离子教案1

第四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三 离子 (第一课时) 合肥庐阳中学 胡家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化学性质和它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2、原子的结构如何?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课件展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讲述】 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思考与交流】、、、、、【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课件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电子层分层排布 (2) 电子层从里到外离核距离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 【设问】在每个电子层上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总结】【板书】(3)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讲述】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思考】、、、、、、

【课件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以硫原子为例)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硫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学生练习】氧原子、镁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展示】氧原子、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总结】(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板书】3.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课件展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设问】: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变成了什么呢?它们还保持电中性么?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大家回去预习。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板书设计】:

课题三 离子

一、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电子层分层排布 (2) 电子层从里到外排布的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3)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第18篇:初三《离子》教案

初三《离子》教案

一、离子客观存在 【课堂引入】

【实验】(小灯泡实验)

氯化钠固体能否导电 【视频实验】熔融氯化钠能否导电 【教师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氯化钠固体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但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而熔融氯化钠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能导电。 【教师总结】这两个实验初步说明氯化钠可能由离子构成。

【教师设问】我们能否用高锰酸钾溶液来尝试证明离子客观存在呢? 【视频】高锰酸钾溶液电泳实验(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教师提问】为什么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旁紫红色变得很深?

【学生解释】高锰酸钾在溶液中存在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其中紫红色的高锰酸根(MnO4-)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正(阳)极方向运动,所以正(阳)极的颜色会变深。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图片展示】氯化钠晶胞(说明氯化钠固体由不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微观模拟】熔融氯化钠导电(说明熔融氯化钠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二、离子形成和转化

【教师提问】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请你从微观上分析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

现象:有黄色火焰,并产生大量白烟。 文字表达式:钠+氯气-点燃→氯化钠

【教师提问】钠单质由什么微粒构成?氯气由什么微粒构成?氯化钠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答】金属钠由钠原子构成;氯气由氯分子微粒,每个氯分子又由两个氯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教师分析】请同学们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说明:原子能转化成离子

了解原子转化成离子的过程:

钠原子

氯原子 钠离子

氯离子

学生认识离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离子符号书写

提问:离子能否转化为原子?

视频:电解熔融氯化钠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并且生成氯气和金属钠(说明离子能转化成原子) 展示:2NaCl=通电=2Na+Cl2↑

上前面的图表中再说明氯离子能给予钠离子一个电子,从而氯离子变成氯原子,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钠离子变成钠原子,聚集成钠单质。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的解释】

视频:蒸馏水很难导电(电导率测定,排除蒸馏水导电的干扰) 视频: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小灯泡实验并进行电导率测定,说明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 图片:氯化钠晶胞

学生说明:氯化钠固体在水分子作用下,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能导电。 增强了学生对溶解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科学实验探究来深入学习离子的概念,在教学中重视实证精神,能将科学探究的理念运用在离子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设计实验

3、通过反向训练或者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

二、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六、教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通过概念学好其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一般可指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有关概念;第二,确定运用概念;第三,结合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96页上的一道题:请判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大了,因此这个反应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第一步: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所说的是物质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与此有关的概念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步:因为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这里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对本题可确定适用的概念是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与物理变化无关。

第三步: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质是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找到问题实质)。反应前的质量是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后的质量是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显然,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加了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把氧的质量考虑进去,本反应并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后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抓住以上六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成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故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实验观察法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补充:原子的存在

展示:隧道扫描显微镜下的原子图片

铁原子图片

第19篇:离子方程式练习

离子方程式练习

1.铁和稀硫酸:

2. 铝和稀盐酸:

3.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5.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

6.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7.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

8. 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9. 澄清石灰水放在空气中变质:

1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

11.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

12.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13.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14.硝酸和烧碱反应:

15.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16.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17.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18.硫酸和碳酸钠反应:

19.硫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20.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21.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22.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3.硫酸钠和氯化钡:

24.氧化钠溶于水:

第20篇:离子教学设计

《离子》教学设计

白柳镇初级中学 陈德谦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 : 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整合思路

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呈现方式明晰化,根据课标相关要求,我将本课时内容整合为模块化结构。课件采用中心突出式。上部分为本节课的主题,中心部分为教学的具体内容,下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巩固延伸部分,这样安排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得本节课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导

思考问题、1.和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离子,它是怎样形成的?先来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三、授新课、

(一 )、核外电子排布的探究

(二)、探究离子的形成 篇2:离子教案

课题3 离 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提问:

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

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图3-16,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练习:

1、课后习题

1、2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 )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总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 4 阴离子:cl-

、o2-

、s2-

、oh-

、so2- 2-

4、co

3、no-

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练习:请分析kcl、cao、mgcl2的形成过程。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篇3: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灯座、灯泡、导线、酚酞试液。 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接通 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

1、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3、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 [板书]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举例:

强电解质: 弱碱:nh3.h2o 水

强酸:hcl、h2so

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

h2o h + oh 实验 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酚酞试液,一边滴盐酸溶液一边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 [板书]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础)

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途径) 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保证)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讨论1:以 naoh 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 koh 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

实质。h++oh-=h2o [板书]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小结]

1、

2、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比较 2举例: 强电解质: 水

强酸:hcl、h2so

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弱碱:nh3.h2o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

nh3.h2 nh4 + oh h2 h+ + oh-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篇4:离子键教案

《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2)了解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学生对物质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3)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钠与氯气的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离子键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2)结合教师提问引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着问题上课。在初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和它们的一些化合物,学习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性质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密切关系,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化合价的实质。高中碱金属和卤素的学习,又清楚地说明了在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这一章也更进一

步地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离子键的知识。

虽然,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时还是有些模糊。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离子键的形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基本概念,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讲。 2.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cn;.cn)帮助学生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设备,准备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精心制作成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相结合

1

七、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篇5: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的知识,那么原子又是怎样构成分子或物质的呢?人们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却有3000多万种,原子是以某种特殊的作用相互结合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不是简单的紧密堆积。 【投影】“原子间相互作用”

【讲述】原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物质,这是什么作用?本节我们来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情况。

【讲述】为什么h2o要加热到1000℃以上(或通电)才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否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使他们仅仅结合在一起而难以分开?

【学生思考后作答】

【讲述】破坏这种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又如,氢气及时加热到2000℃,其分解率也不到1%,可知氢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也有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投影】“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讲述】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的原子之间,科学上就把它称为“化学键”。

【板书】

一、化学键

1.定义(强调“强烈”二字)

【讲述】这里要指出的是:水气化也要加热,常压下,达到100℃才课沸腾。可见水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比起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相互作用要小得多(不够强烈),不能称为化学键。

(为以后分子间力学习埋下伏笔)

化学键形成后,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原子间又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上述h2o、h2的原子间都存在强烈得相互作用。是否所有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同的呢?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分子、原子、离子)

【讲述】对于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化学键存在于离子和离子之间,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是强烈的,这种化学键称之为离子键。对于其他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还有共价键,金属键等,我们以后将陆续学习到。

【板书】 2.化学键的分类 共价键

【实验录象】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干燥的氯化钠晶体、熔融的氯化钠)

【提问】我们看到:石墨插入熔融氯化钠时灯泡亮了,而插入干燥氯化钠晶体时灯泡不亮。这给我们提供了两点事实:1.熔融的氯化钠能导电;2.氯化钠在熔融时才导电。从这两点事实,大家可以的出身么结论?

【学生讨论,经启发后小结】第一个事实,氯化钠能导电,说明熔融的氯化钠中有带电的粒子,根据氯化钠的组成,带电的粒子只能是na和cl,第二个事实,氯化钠晶体受到强热熔融后才离解而导电,说明常温时na和cl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

【讲述】我们就来讨论:1.na和cl是怎么形成的? 2.na和cl是怎么强烈相互作用的?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什么是离子键也就清楚了。

【提问】na和cl的结构是否稳定?怎样才能变成稳定结构?(提示:从电子得失倾向考虑)

【展示】活动教具:2.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na 失去e -cl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

【讲述】当na、cl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na和cl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就会相互靠近,当它们接近到某一距离时,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就会达到平衡,na和cl这两种带电粒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nacl。

【提问】请观察上述变化的图示,分析这两种带电粒子有哪些静电吸引?有哪些静电排斥?

【学生充分讨论后作答】

【教师补充、小结】这两种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着4种静电作用:①阴、阳离子的相互吸引作用;②核与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③核与核的排斥作用;④电子与电子的排斥作用。

【讲述】当这些吸引与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这两种离子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核艰间距),这就叫对立与统一,这种静电作用属于强烈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我们说这时候的na和cl就形成了化学键。

【提问】你能以nacl为例,给离子键下一个定义吗? 【提示】给概念下定义,一定要抓住某些关键的特征,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一种。这个概念有2个关键的特征:1.成键的粒子是什么;2.通过什么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

【学生讨论后作答】

【板书】

二、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讲述】除了氯化钠、氯化镁、硫化钾、氢氧化钠等物质都是由离子键形成的。

【讲述】如果用上述图示法表示离子键不方便,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则简单。下面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板书】 [ cl ] 【讲述】钠原子与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na和cl后,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nacl。

【练习1】用电子式表示 mgo的形成过程。

【学生板演、讲评】 +-+--++-+- 【练习2】硫化钾的化学式写成ks对吗?试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 = ++=【讲评】(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①k2;②k[ s ]k;③k[ s ]) 【练习3】硫原子与氧原子能否以离子键结合?由此推断形成离子键的原子应是什么元素的原子。

【提示】从得失电子的倾向考虑。

(s与o原子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这两个阴离子之间,不能以一种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即不能形成离子键) 【板书】2.离子键的实质:静电作用 3.成键粒子:阴、阳离子(什么元素的原子容易形成阴、阳离子呢?) 4.成键条件:活泼的金属原子(如na、k、ca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原子(如f、br等)

【讲述】①强碱中,某些金属离子与oh之间也能形成离子键(如naoh等)②某些金属离子与含氧酸根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如na2co

3、kno3等)

【巩固练习4】用电子式表示cao与na2o的形成过程。 【小结】本节课重点在于了解化学键的概念,离解离子键的概念、本质、成键微粒、成键条件,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离子晶体说课稿范文
《离子晶体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