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05 15:01:01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确定位置》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确定位置》: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

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推荐第2篇: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习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近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习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推荐第3篇: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说课稿

《认识时间》说课稿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90~92页内容。在学过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理解1时=60分。掌握读取计算钟面时间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培养观察及推理的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掌握“几时几分”的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读取整时、半时”的旧知,从而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我早晨6时起床,你能说说6时在钟面上是什么样子的么?

2、出示一口钟,这个时间明明正在上课时间,让学生说出这个时间。

3、钟面上的这两根指针长得这么像,你是怎么区分他们的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研究钟面,研究时、分的认识。

二、在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中认识时间 (一)观察钟面,感悟时、分的关系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呢?请拿出学具钟,一起边看边数,数完再说说你们数的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后汇报。

小结:用不同的方法数后,我们发现钟表上一共有60个小格。 (二)建立时、分的概念,学习1时=60分的

1、认识“时”,“分”

小结:时针走了几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几大格。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圈有60小格,就是60分。

2、理解1时=60分

(1)导语: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一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各是怎么走的。请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纷争。

(2)学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1圈,是60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么? 学生汇报:1时=60分。

(4)学生拨动钟表验证1时=60分

(5)小结:通过拨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开始转动时同时停,时针和分针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小时=60分。

3、体验1分钟和1小时的长短。

(1)静态体会:

导语:通过观察,同学们自己发现了1小时=60分,现在我们来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的听音乐并从1数起,可以数到几放松一下。(放音乐)

听了这一分钟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导语:1分钟真是很短暂的。但是,抓紧这一分钟,人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同学们,请你们估计一下,1分钟,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小结:一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只要你不浪费它,我们可以干很多事情,所以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体会一小时的长短

(3)小结:通过大家的举例我们感受到1小时要比1分钟长的多。它是60

个1分钟组成的。

三、借助小组合作,探讨“几时几分”的读取方法

1、探讨“几时几分”的读取方法。课件出示“表盘8时5分”: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几时呢? 小组讨论读取“几时几分”的方法。

2、认识时间的书写方法。

除了“8时5分”这种记录方法,还有其他的书写方法么?

四、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4篇:二年级说课稿

《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掌声》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编排的。本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残疾女孩内心的自。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正是这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笑对生活的人。这就告诉孩子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鼓励别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民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经验,理解相关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交流、讨论,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孩子们学会关心、鼓励别人。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有了以上的分析与定位,本课的教法与学法该如何确定呢?教育专家陈仲梁指出“知识大厦中最基础的东西便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就告诫我们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让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四、说教学手段

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得到更多的启示。

五、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需要2课时完成,我只说第二教时,第二教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三个活动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音乐《掌声响起来》进行导入,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孩子们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引起孩子们迫切的求知欲望。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能震撼人心灵的艺术,以《掌声响起来》这首歌激起学生心灵的情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品读课文,引导感悟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整体感知课文,由学生自由读课文去解决问题。

有了这良好的铺垫,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英子是一个怎样特殊的人?进一步探讨:残疾人在面对我们正常人进行活动时,他们在心理上有什么表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英子她有哪些心理表现?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段。进行分析、交流并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此时英子的内心活动。交流讨论:轮到英子时,她为什么犹豫呢?这时,她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朗读,找出相关语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学习。] 接下来,抓住“掌声”展开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教室里一共响了几次掌声?通过学习第三段很快知道有2次。抓住这两次掌声,让同学们思考:第一次掌声与第二次掌声有什么区别?各自包含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引导、交流,得出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上讲台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信任;第二次掌声是英子在大家的鼓励下,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普通话好,声音也十分动听,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掌声除了鼓励,还有之赞扬意。

这时,引导学生探究:面对这样的情景,同学们是怎样的心情,英子又是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

- 123 -

推荐第5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各位老师:

袁渡中心小学

熊珊珊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推理》。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推荐第6篇: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儿童乐园》说课稿

《儿童乐园》说课稿

惠州龙津小学——李海花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

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

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发练习本”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给全班每个同学发1个本子,一共需要多少个本子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现在,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各个学校的班额相对都比较大,在60人左右,学生如果用连加的方法:1+1+1+1„„.,五六十个1相加,相当烦琐,可以激发学生探求 新知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像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 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然后,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教师可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成发来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你能给这个乘法算式中的各个数起一个名字吗?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在创造”过程,使他们明白所谓的乘数、积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果是一个新发现的事物,他们也可以为他们命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一个步骤,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

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教师还要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

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如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发练习本”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制作简单课件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让课件把主题图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知识呈现直观化;接着,要让课件把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现象模拟动态化。

六: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七: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儿童乐园

一共有多少人坐飞机? 加法计算:2+2+2+2=8(人)

乘法计算:2 × 4 = 8(人)读作:二乘四等于八

乘数 乘号

乘数

或者:4×2=8(人) 读作:四乘二等于八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二年级《小熊开店》说课稿

《小熊开店》

说课者:沙田中心小学赖丽

一:说研究

1、说联系:

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2、说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3、说学情: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并且该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数学基础,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增强,合作能力得以发挥。因此,本课时设计了两次合作讨论的环节。所以我注重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把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和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二:说教学

5、说教材处理: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第一步 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第二步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第三步 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第四步 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第五步 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下面我将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在这一步骤过程中

首先我等学生起立坐好后,到教室外把小熊头饰戴好走进教室,以小熊姐姐的口气向学生问好:嗨!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商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到我的店来参观。这样的目的是接近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课堂中师生和谐的气氛。

接着问: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考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自己最喜欢的商品提数学问题吗? 在这里我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接下来我就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今天的重点问题:买四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呢?

并把加法和乘法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设计的用意是:首先、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的简捷性。知道用

乘法口诀来求积很快。也能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说新知识教学的创新点:

第二步、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刚才的解题情况引导学生提出:我有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时间。在学生进行此项活动时,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并能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为此我作了如下教学预想:

有些学生会用数数或者是摆一摆的方法来计算。

还有些同学是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甚至有些同学会用减法的方式来计算。

然后用小熊姐姐的话进行表扬:我的小顾客们太聪明了,想出了那么多的解决方法,有的方法连我都没有想到呢,大家给自己最热烈的掌声吧。再引导学生讨论发现用乘法口诀解决更简便。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积,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算

出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该步骤实现了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在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了锻炼,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7、说练习处理:

第三步、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中,我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练习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能迅速的让学生充分并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讲解具体游戏规则:

第一个是集体游戏找乘法口诀卡。

第二个是看口诀写算式。

设计这两种游戏活动的目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程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第四步、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以小熊姐姐的口气引出今天的拓展题:小熊姐姐的商店快要关门了,再关门之前我要进行礼物赠送,但是想要拿到我的礼品,还要动动脑筋呢。你们想一想在小熊姐姐的商店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接着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此活动的安排用意,达到了分层教学的效果,程度好的能吃饱,弱一点的学生能消化,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第五步、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首先我用小熊姐姐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今天学到了很多知识,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些知识再说出给小熊姐姐听呢?

接下来学生汇报:从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做除法想乘法口诀。”

并在走之前看一看哪一组最厉害,得了冠军,亚军、季军的小组用小熊姐姐的口气进行表扬:看来我的小顾客们都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我相信只要坚持常常开动脑筋那么无论再难的问题我们也能有信心解决。

最后,小熊姐姐进行关店仪式。

8、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计算课中的重点课,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属于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对 “乘法口诀求商”掌握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是否注意了除法与乘法的联系。是否掌握了做除法想乘法的学习方式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并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推荐第8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中原中心学校颜雪花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

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游戏的活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学习做准备,让学生感知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是不全面的。 2、演示法

充分借助直观形象,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观察物体时,通过学生喜欢的一些玩具,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实物演示还可以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加深知识的体验过程,很好地突破难点,使效果达到最佳。

3、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意又有效。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

2、自主探索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

在教学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熊,观察结束后同桌讨论,同一动物为什么同学们观察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课前激趣

1 游戏,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向?

我觉得这样能让学生从猜想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明确了学习内容,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合作探究

1、本位观察

让学生从家里拿来一件最喜欢的玩具,以前后桌的四人为一小组,挑一个出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通过对玩具的仔细观察,明确不同的位置观察到同一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 2全方位观察

在学生充分建立表象后,我再出示课件小汽车图,让学生对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脱离实物,展开想像,才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所以在前面观察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我提出:小朋友是怎么观察的?

(三)总结本课。

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在备课时,我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游戏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平时经常用的通过观察判断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

生观察玩具。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玩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习体会。这一环节里,通过“想一想”和“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喜欢的汽车图片,进行“连一连”的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推荐第9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剪一剪》说课稿

《剪一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后的实践活动课。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剪一剪》的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剪一剪》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剪一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后的实践活动课。

2、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新知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初步获得绘图、剪图等技能。

数学思考:在对简单图形变化、运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并喜爱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剪纸”。

4、教学重点

画和剪1个小人,2个、4个连续的小人。

5、教学难点

找“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

6、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蜡光彩纸,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贴片、展板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复习导入。

(二)揭示新课。

(三)活动。

剪出1个的小纸人,2个和4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

(四)开放活动。

(五)本课小结。

三、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是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总结整理”为教学框架结构,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剪的技巧,主动构建并理解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融观察、实践、交流、评价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1、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建构。

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在剪连续的小人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剪,而是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思考、尝试、实践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并理解知识。

2、实践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如当学生剪出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去猜想、推理、分析、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教师的设计层层推进,从剪一个小人,剪两个连续的小人,到剪四个、八个连续的小人,再到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连续图案,这样的设计正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总结整理过程中的思维发散。

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之后,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如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这样的训练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剪一剪

小人个数对折次数

一个小人(图)1

二个小人(图)2

四个小人(图)3

《剪一剪》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借助图形,组织观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课件等活动,初步认识剪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师: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手拉手的四个小人。)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1)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

(2)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剪。)

(3)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尝试剪。明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课间展示剪一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移所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剪出这样的图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重点明确正方形纸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了一把兼职的快乐,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同学们的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图案,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展示。

板书设计:

略。

推荐第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 “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 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第11篇:二年级数学《排队问题》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在谈话中,不但回顾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又导入到新课;在新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出示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事先让学生做了导学案,预习了排对问题,就是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有6中顺序,在学生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来让学生帮助完成我的课件-----填表格(即是卸货的六种顺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把每一种卸货顺序占用的总时间,总结出最节约时间的一种顺序都一一说清楚。

在巩固新课中,我安排了三道练习,一道是“小明、小亮、小叶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分钟、3分钟、1分钟,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综合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这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巩固练习,在展示时考虑此题相对比较容易就没有再让学生来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实际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题“是要使四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第三道题是一个巩固新知题“一个装满货物的仓库,如果用小型车装货物,需要 20 分钟装完;如果用中型车装需要 35 分钟装完;如果用大型车需要 55 分钟才能装完。仓库只能一车一车地装。要使这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装货的顺序?这样安排,这三辆车等候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这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学习感悟的。 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多媒体课件刺激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件上完成表格,使学生民百排队等候时如何最节约时间。巩固新知的习题,层层深入,逐步拔高,使他们圆满得完成学习任务。

第12篇: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说课稿(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崖门镇田边小学

李宗宁

2017年10月25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会以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发学生好奇心。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测量单位。

2、师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量出有5拃长,而老师量出有3拃长,为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思考,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手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最后得出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索新知(这里我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

1、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

观察厘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0刻度:表示起点。cm (厘米):长度单位。

活动

2、让学生找1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厘米尺,谁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 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粉笔长多少厘米吗?

活动

3、用尺子量纸条。

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条,小组合作探索,说一说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它有多长?这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

4、量一量图钉的长度。

这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建立1厘米有多长。

活动

5、找一找我们哪个手指最接近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食指宽约1厘米,学生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厘米。 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深入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接着我又设计2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1、长方体的长是多少?2厘米。

2、圆柱体高多少厘米?5厘米。

3、小组量一量你们各种学习用具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强调测量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线对齐,右边所指的数字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拓展新知

再次激发学生探索厘米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这种测量方法对不对?纸条长多少厘米?

2、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眼睛片的长度?

(六)、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长度单位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七、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第13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28、29页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部分建筑物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用千手观音节目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先播放一段录像——千手观音的震撼表演。接着用课件演示将千手观音几个造型图案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舞蹈造型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板书对称),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接下来,就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首先喜欢对称形,进而产生研究对称图形的愿望。学生通过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即图形的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从而进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开始上课,我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表现较好的同学。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接下来我会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片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汇报:左右两边都一样,大小一样,通过对折,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在这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中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现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某学生蝴蝶小书签,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拿出准备好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引导学生在这三种图形上画出它们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的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设计这个环节时,我对知识进行了拓展,不仅会画对称轴,而且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自己探索结果。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对称轴的认识也有帮助作用。

第三个环节:动手做对称图形

(①点出剪一剪)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 (②点出说一说)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③点出折一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直观感受对称的特点——左右或上下两边可以完全重合。帮助学生建立轴的概念。

(④点出辩一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第1题下面那些事对称图形?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指出他们的对称轴。第2题是看看那些事对称图形画出他们的对称轴,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本节课感受了千手观音的对称美,看到许多对称美的建筑物,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的对称及找画对称轴。请你根据本节课你的表现为自己评定星星等级。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

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 折痕:对称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人:刘燕

第14篇: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推理》说课稿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沙山子小学

数学组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课堂大赛我们组的参赛课二年级下册的《推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设游戏、表演,是对推理知识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五)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第1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一)》说课稿

枫香小学 刘新筑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的内容。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个盒子,孩子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师:老师需要三名同学上台来帮老师一个忙,谁愿意?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吃惊状),咦?这三名同学观察的都是老师带来的这一个盒子,为什么画出来的形状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2、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 )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3、观察、认识上面、下面。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小熊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2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 (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总结: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16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材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 孙勇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17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桃子》

《分桃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板书)。首先我对教材做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分桃子》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在课本第32页和33页,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会用2--5的乘法口诀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平均数‛和‚分数‛的基础。教材呈现的是三个分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分桃子、分鱼、分骨头。通过这几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合作学习、个体反思的认知过程,从中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童话故事,为此我将三个活动改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物操作、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感受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正确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完成从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的转换;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能对实物进行平均分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课前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有:电脑课件、圆片、小棒、动物头像等。

(接下来我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学习活动缺乏有序性和自主性,为此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引导探究法和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三、说教学程序

(一)设境激趣 导入新课

陶行知先生说过:‚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所以‘乐’与‘学’是不可分离的。‛新课伊始,我就利用课件呈现小兔搬新家的情境图,同时配以童话故事,并适时设下悬念:‚这么多食物该怎么分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与下一环节自然衔接。

(二)自主探究 感悟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渐深的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一:分桃子

(1)初步感知 ①首先我出示问题情境: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有多少种分法?每种分法中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几个?②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桃子,全员参与、动手操作、解决问题;③之后全班交流分的过程,汇报分桃的结果及自己的想法,以此让他们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小结平均分的意义 在学生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我适时设问:怎么分才能让2只猴子都满意呢?为什么?再让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这样学生就深刻地体会到平均分的必要性及答案的统一性。此时我再小结平均分的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我们刚才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这就是一个平均分的过程。(用圆片板书,画图)

活动二:分小鱼 引导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猫分鱼的游戏,组织学生扮演小猫(展示头饰),再用12根小棒代替小鱼,让他们通过游戏的形式把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这样设计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同一结果的不同分法。

(3)每组派一只‚小猫‛到台前展示他们的分鱼过程。他们有的会一条一条地分,3次分完,每只小猫分得3条;还有的会第一次每只小猫分2条,剩下的4条再分一次,最后每只小猫也分到3条小鱼……对于不同的分法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其间有学生能直接运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得出每只小猫分得3条小鱼这个结果,我将会对他们大加赞许,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方法表现分鱼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给予示范和指导。

活动三:分骨头

这一活动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可以选择用小棒代替骨头分一分,也可以用连线画圈的方法来分。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又回到个体的过程。

整个探索过程由一个童话故事贯穿始终,并在故事中逐层深入,以动促思这样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使新知的脉络更清晰、完整。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第33页的第

2、3题。

2、综合练习:判断几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想办法使它们变成平均分。

3、拓展练习:①课本第33页的第4题。②将课本第33页的第1题与本课情境相融合进行变式:小兔家来了这么多客人,现在有16根筷子,每位用一双够分吗?请你分一分。本题着重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回顾总结 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采用这种提问的方式,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使教学主题进一步升华。

板书的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与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18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说课稿

2015——2016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圆形卡片、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

1、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看的图片,请动手吧图片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卡片分完。

2、各小组观察分配结果,分别汇报。

师总结: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吗?带着这个疑问,请把课本翻到底8页 出游:糖、面包、橘子、师说:二一班同学要去春游,同学们积极地准备了食品,同学们准备了哪些食品?他们是怎样分配的呢?小组之间观察讨论一下。

总结:同学们把食品分成了3份,每份2颗糖,每份2个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种食品都一样多,通过观察讨论,我们给这种分法,取个名字叫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齐读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的过程。

师:拿出手里的小棒,每人10个小棒,要求把10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个小棒?

1、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2、看一看页的做一做,找同学读题,思考后,小组讨论做题。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拿出手里的学具小棒,要求把15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该怎么分呢?边分边想,你是怎么分的,用什么方法分的?

1、小组讨论汇报,找同学来黑板前用学具演示平均分的方法。

2、总结分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分,每份分3个。

第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每份分3个。

第三种分法:在每个盘子里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有3个,这样分快些。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苹果,这就是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 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板书: 一个一个的分,几个几个的分。

3、拿出手里的学具,要求吧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课后作业:练习二1——4题

第19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间》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说课稿

叶小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时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会5分5分的认时间。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学生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会读、写几时几分 情感目标: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 难点是: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钟表是我这节课中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让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观察、议一议、动手拨一拨的活动中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应用了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小组合作:本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习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典型时间,(如:1时15分、9时5分等)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动手操作: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表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时分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立了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才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同时根据新课程理念:“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5个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课件: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 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让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时针从12走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并让学生说出时针是指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让学生观察分针的走动,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提出问题:那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分针指着4是几分?指着6呢?而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我播放一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做计算题。一分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完成情况,跟着出示数据,让他们深深体会到1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好好把握也可以完成不少事情,并对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他们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好把握每一分钟,达到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请学生观看时针和分针顺时针的转动,通过采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将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正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钟面(9时05分)(6时25分)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2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指过9,是9时多,分针指向1,是5分,合起来就是9时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出示这2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2种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9时1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再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间,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五、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认识时间

1时=60分

9时5分 6时25分 (9:05) (6:25)

我采用直观、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老师!

第2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习,而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只对拼图感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

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

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

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法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

课前准备:

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制作七巧板。

(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习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

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

2、探究规律。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

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

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拼图实践。

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

(1)活动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⑤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

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法的多样性。

(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并有所记录。)

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 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4、设计图案。

这是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5、小结。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

6、游戏与欣赏。

通过目莲拯救母亲的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最后学生在精美的拼图和轻柔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题的学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