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地理课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7 07:37:06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三地理课教学

2011—2012学年度高三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地理课教学,这学期以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高三的课堂尤其是注重效率,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地理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地理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做好集体备课、听课。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及时解决。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参与集体备课,向本组其它老师学习,平时经常听组内其它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指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作业批改: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我觉得课后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生的学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处处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取得了成就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出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让我收获颇多,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习的机会,不管是日常教学还是育人,我都力求做到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以无愧于学校,家庭和学生。

推荐第2篇:地理课

概况

河横村区域总面积8250亩,其中耕地面积4030亩,水面面积2100亩,辖15个村民小组,870户,3100多人。河横村是全国闻名的生态明珠,1990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殊荣,并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部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称号。

历史溯源

民国之前,河横当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中间有一条土埂,当地群众便将此地称为“河家埂”。后来,又因当地河道纵横交错,所以又被称为“河家横”,简称“河横”。抗日战争期间,“河横”曾一度被改为“何横”。1946年,以河横为中心的河横乡正式成立,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河横村、夹河村及沈高村原双扬。1936年,河横乡划归溱潼管辖。1949 年,河横乡划分为河横村、丁河村、新华村(双扬村)和夹河村。2002年丁河村和河横村合并,组建成新的河横村。 地理位置

河横村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圈,位于泰州市姜堰区北郊,紧邻AAAAA级旅游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镇,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及溱潼镇优势互补,形成了具有苏中里下河特色的旅游板块。宁盐公路从河横穿境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宁启铁路姜堰站设在河横所属的沈高镇境内,与河横相距5公里,沿途全部安装了路灯,确保各种车辆夜间安全行驶。 人文资源

河横曾是国宝麋鹿生活的乐土,2005年在河横村北一个叫北沙帽垛的地方出土了麋鹿角化石,同时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树枝化石,据专家判断,麋鹿角化石和树枝化石均已有4000多年历史。由此证明,在4000多年前,河横当地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河横村东刁舍还发现了一株百年牡丹和一座明清古城遗址,目前精心打造的百年牡丹园已成为河横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

社会事业

成立河横村民学校,每月定期组织村民学习科技、种养殖和法制、文化、卫生知识,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全面提高了村民素质。广泛开展村民文明道德法制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的社会风尚,制定了《和谐河横村民手册》,出台和谐河横奖励办法,并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村及评选“十星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业先锋户”等评比活动,大力推进了和谐建设进程。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辩论大赛华东(河横)赛区的比赛,每年举办中国·河横菜花节、生态文化展、农民体育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口比例达到100%,劳动力年龄段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100%,促进了农民幸福指数稳步提高。 旅游业

近年来,在省市旅游局的关心指导下,河横生态农业旅游初具规模,逐步规范。2006年接待各类游客3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500人带动农产品销售近4000万元。每年4月举办的“中国河横菜花节”,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0万人次,盛况空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河横村农业旅游呈现三大发展优势:一是环保优势。由于河横致力推广生态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式,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以河横村为核心建成的农业科技园成为省级园区。2002年河横村成为全省首家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3年,河横村环保先进事迹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二是农产品优势。六十年代,河横村就是江苏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时称“学大寨、赶河横”。近年来,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河横”品牌,大力发展高效、观光、特色农业。目前,已有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正荣灰天鹅等优势产品畅销各大超市。三是政策优势。河横新农村建设备受各级领导重视。2006年成为全国新农村示范村,江苏省仅此一家。泰州市和姜堰区将河横村与5A级溱湖风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一起列为发展旅游产业带,整体规划,联动发展。

河横农业旅游特征是“观光农业”、“绿色餐饮”和“环保教育”。景区分为5个功能区:特种种植观光区、特种养殖观光区、生态产业园观光区、循环经济园观光区、生态住宅区观光区,包括生态种植园、智能花卉园、大棚种植园,生态养殖园,特禽养殖园,文化广场等10多处景点,以及特色农家乐10处,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1000人就餐。

生态农业

多年来,市镇村三级着力打造\"河横\"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已有\"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和绿色草鸡蛋等四大系列1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商标标志。以无公害技术流程生产的\"河横大米\"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连续多次被驻港部队和中国极地科考中心\"雪龙号\"指定为专用食品。

依托河横核心建成的江苏省姜堰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4282公顷,是省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省绿色食品生产 基地。2004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响河横品牌、壮大园区实力\"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园区规划和建设力度。近两年,先后投资近150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基设施工程,其中道路总长达到7.5公里,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的园区道路主骨架;完成了河横生态文化广场、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高标准绿化,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近10万株。形成的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原料生产区、科研示范区、休闲观光区和生态产业区等六大功能区,已初具旅游农业雏形,并于2005年4月5日首次实现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河横生态园开园暨首届\'菜花节\'\"活动。活动期间共推出生态文化广场、绿色食品展销、千亩油菜花、特种养殖区和循环经济园等10多个观光项目,有力提升了河横形象,打响了河横品牌,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荐第3篇:地理课改教学小结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说XX年暑假那短暂的培训是对新课程最初认识的话,那么,那时最初的印像完全是理论的、抽象的、幼稚的。而对新课程真正务实的认识则来自于实践和摸索。在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原始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化到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环境摆脱了原始的陈旧、刻版、封闭、进入了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在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中的方法,现就这些方法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分享和切磋,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要做到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三、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XX年西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紧密结合当今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为此,每节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在评论时也要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推荐第4篇:地理课教学反思(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的最后一节,前面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个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是,《新疆》的自然、人文现象复杂多样,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如何用一条主线将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特色贯穿其中,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内容的关键。旅游是现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以旅游为主线进行新疆的教学是我的设计初衷。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通过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旅行时间的选择、物品的准备、旅游点和线路等的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运用数据、资料、地图,分析得出某些地理事物特点及分布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数据、地图资料的展示,由学生从其中找出新疆气候、人口、城镇、交通的分布规律是这节课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通过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懂得珍爱自然、敬畏自然。

二、几点收获

1.选择一个合适的线索

本节课以旅游为线索由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航空和列车时刻表入手,引出新疆的地理位置特征;进一步引导出新疆的旅游景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从而引出新疆的气候;通过新疆降水量分布图和各月气温曲线图、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气候对植被、河流、旅游活动的影响;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从而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新疆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旅游为线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特点等知识内容有机地串联,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知识体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将地理知识贯穿其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线索要有代表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到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要突出,而且要能够与其它地理事物的联系要紧密,否则,就难以引出其它内容或者过于牵强。其次,设计问题要环环相扣,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过渡自然。一个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活动使知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设计一个需要解决的任务

本节课一上课首先提出了设计新疆旅游计划的任务,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兴奋、激动,从表情上都不一样了。在这个任务的带领下开始了后面的学习。

上课的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大”任务或者问题,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任务一定要新颖或者贴近学生的实际,最好是和学生平时的已有经验形成冲突,造成悬念。随后的一个个“小”问题或者“小”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内容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和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个“任务”都不尽相同。《北京》一节是为什么西安以一票之差落选首都?《香港》一节是旅游购物买什么?《台湾》一节是为什么美国把台湾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3.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不能少

地理课程标准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定位于“根据资料得出地理事物的特点”、“读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因此,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关注实际应用又使得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三、一点思考

课余时间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但是,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不现实的。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有查资料的任务,要么是家长代劳,要么是学生在网上忙到深夜,要么是应付差事草草了事。作为教师,与其差资料的工作落不到实处,还不如代劳查好一些数据或者地图,由学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者规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推荐第5篇:地理课《人口》教学设计

题目

人口

学习新课标:

解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能力目标:解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认识我国人口国情与国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价值观。

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人口增长过快、基数过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进度

1课时

自测题整合

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分层递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望青年教师参考应用的时,对所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板书设计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东多西少

[引入]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多少?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点是数据掌握]

[板书]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教师指导读图[1.9 我国人口的增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曲线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949—1982的33年中增长4.9亿,82—90的8年中增长1.3亿,最后三年就增长0.6亿。

(2)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达到12.95亿,占世界的1/5。

2、课堂活动--交流讨论: [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敢于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 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4)通过[1.10 ]图,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递进式研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那么人口的分布式不是均匀的?

[启发学生回答,递进式的交流补充,就能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

[板书]

二、人口东多西少

1、课堂活动 [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彻底完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

根据图1.12,完成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人口密度的计算,并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状况?例举我国人口稠密省区与人口稀疏省区。

2、读图[1.11 我国人口密度图]: [指导学生看图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1)牢记东、西部划分界线,比较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大小,学会运用数据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2)运用人口增长的理论分析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西部地区大的原因?[参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小结] [本课内容较少、结构简单,可由学生自我总结一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反思] [学生掌握程度,活动交流中的突出表现及不足,巩固知识反馈,递进发展]

推荐第6篇:地理课改教学小结

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说xx年暑假那短暂的培训是对新课程最初认识的话,那么,那时最初的印像完全是理论的、抽象的、幼稚的。而对新课程真正务实的认识则来自于实践和摸索。在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原始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化到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环境摆脱了原始的陈旧、刻版、封闭、进入了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在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中,我积累

了一些教学中的方法,现就这些方法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分享和切磋,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

会,主题是: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要做到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三、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xx年西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紧密结合当今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为此,每节

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在评论时也要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七年级地理课改小结

占志雄

打造有生命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我校学洋思,学杜廊口,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本学期我任教了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在这一学期里我用心探究学生学地理的规律,琢磨教地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认为在地理

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原始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化到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教学环境摆脱刻板、封闭,创造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小结。

教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在学习这一节前我布置了学生先做导学稿,在导学稿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花两元钱买一个简易地球仪,认真观察后,再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并在上面画好经纬线,标好刻度,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评比,只要基本正确就可以给小组加分,好的可以加鼓励分。这样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清楚地知道地球仪上经度和纬度是怎样确定的,180度东经线和180度西经线是同一条线。如果光凭老师干讲的话,即使

讲再多遍有很多学生也弄不清楚。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体验,实践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更主动,合作学习能力得以加强。

教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我觉得这章内容不难,可让学生来讲。我先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主体分六部分,每一部分由一组学生合作完成,如第一部分内容是有关世界上面积前六的国家,要求学生认识并记住这些国家的国土轮廓和面积,完成后在展示课上 让他们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由第一组六位同学分别在小黑板上凭记忆画出六国轮廓图,并向全班同学讲它的国家名称和面积,并提问本组的同学。老师的作用只是组织他们去讲,要求他们板书认真,讲解大声,有礼貌,其他同学不能发声,认真听讲。讲的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加分。这样学生讲的热情很高,听的同学用心,课堂气氛很好,真正让学生来主宰课堂。

《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

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

情地展现自己,教师做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

情趣。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

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为此,每节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在评论时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想课改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上由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采用更多更好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由学生来主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园地。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问题发现教学法初探 问题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系列涉及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卓有成效地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独立思维能力。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

地理学科因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及学生在认识、思想上的不全面,导致课

堂中出现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现象。这是高中地理教师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克服此现象,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成为首要问题。而利用学生能普遍认知的问题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捷径。

如讲述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之前,可首先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有昼夜更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地球形状为什么不是规则的球体?”及“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故事等等。这样,学生学习气氛相当活跃,并积极与教师配合,再由此引入新课,最后归纳出这一切现象的原因:均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再譬如讲述季风环流形成时,可引出与周围生活相关紧密的问题:“我们这地区冬、夏季一般吹什么风?”,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冬、夏季亚洲范围内海洋、陆地上高、低气压分布特点,独立分析问题,总结原因,找出规律。对这一节内容有一全

面认识,兴趣特别浓,印象也特别深。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原理独立思考、分析所存在或发生的地理现象。

如:在讲述地下水这一节时,首先,可引出一个实际问题:“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有许多盐碱地?”,此问题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出:黄河河床过高,成为“悬河”,造成左右两岸农田地下水位过高,再加上大水漫灌,水分蒸发后,盐分遗留下来,造成盐碱地。

三、可将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地理现象,不可能仅凭一种地理原理。因为地理现象的形成、发生等都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左右的。

复习气候这一节时,利用问题可将知识前后贯通,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如:“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可将亚洲海陆分布特点;地表形态、结构;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大气环流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及在北半球具体风向;洋流冷暖性质及流向等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对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有较大益处。

运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应适当避免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之处。

1.利用过多,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现象、事物联系比较紧密,要强调知识内容的落实。不能一味地用问题进行教学。否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而忽视了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使教师的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典型问题引入新课,在分析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行之有效地掌握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较多。

教师利用问题发现教学法时,应适

当掌握尺度,不可利用偏难、综合性太大的问题。

否则,学生难免会绞尽脑汁去思考,钻进死胡同不能回头,时间浪费了,而教学内容得不到落实,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为保证教学内容正常的贯彻实施,应利用浅显、实际的问题来辅助教学。

3.避免学生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积极性。

地理教师要具备渊博、丰富的知识。若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点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要做到深入浅出,只有具有居高临下的态势,才会使学生分析问题,获取知识避免盲目性,免入歧途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4,引出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

针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涉及到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有的放矢。若问题与

所传授知识有较大出入,学生难免会得不到正确结论,给知识的掌握人为造成不利。更有甚者,教师为自圆其说,牵强附会地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那么,教学内容的贯彻实施,就差强人意了。

问题发现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材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若自始至终沿用一种方法,势必会导致空洞、枯燥、乏味的教学中,造成恶性循环,是不足取的。 高三地理教学集中体现了知识密度大、空间建构层次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就高考的要求来讲,教学一定要突出三个重视: 一.重视理论讲解的透彻性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高考密切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在理论上讲解清楚,有所突破。地理原理的掌握,

首先要在概念的内涵、拓展两方面下功夫。如自然资源的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内涵的理解及拓展外延。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等都需认真研究,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分析到位,讲解清楚,达到讲少悟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诱导性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备课时列出教学流程,给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和时间。教学中用语要注重启发和诱导性,通过在读图、析图、比较过程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实践能力。诱导性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课堂,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共同探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对高三学习与总复习有着独特的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应突出三个重视:注重高初中知识的整体联系;注重读、看、查、思、析能力的自我培养;注重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地理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完善地理知识的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集中体现了知识密度大、空间建构层次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

就高考的要求来讲,教学一定要突出三个重视: 一.

重视理论讲解的透彻性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高考密切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在理论上讲解清楚,有所突破。地理原理的掌握,首先要在概念的内涵、拓展两方面下功

夫。如自然资源的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内涵的理解及拓展外延。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等都需认真研究,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分析到位,讲解清楚,达到讲少悟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

重视教学方法的诱导性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备课时列出教学流程,给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和时间。教学中用语要注重启发和诱导性,通过在读图、析图、比较过程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实践能力。诱导性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课堂,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

主性。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共同探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对高三学习与总复习有着独特的意义。

推荐第7篇:地理课心得体会

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现在担任我校地理课教师。由于我本人不是地理专业的,再加上地理在有些人眼里被冠以“副科”这一不太好听的名字,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样让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我也在平时的工作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我每次力争自己吃透教材,凡要求学生读背的知识自己事先全部掌握(包括图)。甚至在有意无意中让他们发现我们的老师竟然能把我们的课本背下来,让他们在心里敬佩老师的同时,自己也就下工夫学习了。

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活动作为现今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体,便可激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兴趣,积极去探索,去学习。在地理课中,我始终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七年级“水资源”一节中,课文提到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上课时,我又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节中的图文材料 “水资源危机”,结果学生触动很大。因为,在学生的意识中,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就来。土地龟裂、河道断流,人们饮水成为困难。对他们而言,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生存环境。我及时利用这组图片给学生带来的触动。请学生分组讨论今后我们应如何合理使用水资源,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课后我注意观察学生日常生活用水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够做到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复习《陆地和海洋》一课时,结合我国的“神州六号”宇宙飞船上天,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因而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

2.沟通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特别关心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

3.发挥课代表优势,学生管理学生

课代表作为老师的助手,不仅仅只是收发作业如此简单了事。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让就无法去要求别人。七年级班级中有几个是老师家长都颇为头疼的学生,但是自从地理课代表帮助老师管理他们几个人后,他们都能认真及时完成作业。

4.亲身体验教师角色,激发听课兴趣

上课老师讲,学生听,天长日久,相当单调、枯燥。在复习六年级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时,我尝试让学生讲,我来听,结果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①.学生自己或身边同学上去讲课,无论好坏,对于他们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讲的用心,听的专心。②.“我”是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同学,他的学习使命感、责任感无形之中就会增强。感觉要教好别人,首先要自己学好。③让他们相信:地理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肯学,真的就能自己学会。通过当老师讲课,体会老师讲课的辛苦,增强学习信心,感觉地理知识不难学。④.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之上,当然更激发了兴趣,即使个别知识点没有处理好,没讲清楚,也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的同学自己觉得讲的不满意,要求在讲一次。⑤体验课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上课时学生如果不认真听讲故意捣乱该怎么办。

5.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地理不是本人专业,对于所有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不能专心致志地钻研教材,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么学好地理,本人也没有一定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多背死记,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我还仅仅是一名新兵,我以我满腔热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自己的岗位,永远不满足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我所选择的职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推荐第8篇:如何写好地理课教学反思

如何写好地理课教学反思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有反思才会知不足,有反思才会明差距,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教学与反思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地理课;教学反思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步骤、精选课堂练习等,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对于课后工作――教学反思却不太重视,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学反思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写好教学反思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以下是个人认为教学反思应当体现的内容。

一、发现课堂精彩片断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欲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见解,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比如,我在习题课中解析一道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知识判断给出的楼间距(20米)是否合理,后一栋楼房的一楼能否终年都能在正午时被太阳照射的问题(前一栋楼房的楼高已知,为18米;地点在合肥,经纬度已知,为31°N,117°E;tan35°34′≈0.72)时,在大家都得出在北半球冬至日这一天即合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如果后一栋楼房的一楼能在正午时获得阳光,则全年都能获得光照的前提下,我的讲析步骤:1.计算冬至日合肥正午太阳高度角――H=90°-(31°+23°26′)=35°34′;2.计算最小楼间距――L=18÷tanH=25(米)>20(米)。得出后一栋楼房的一楼不能终年都能在正午时被太阳照射。而学生利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还提出了其他的计算方法:①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18÷20=0.9,因为0.9>tanH≈0.72,得出了正确答案。②根据楼高计算,设前一栋楼高为x米,则tanH=x÷20=0.72,x=14.4(米)

二、思考教学欠缺之处

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习题难易不当;教学中遗漏了某一个环节、师生互动中忽视了个别同学的感受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课后冷静思考,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和改进措施总结出来做出记录。比如,我在第一次讲“三圈环流”时,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和低纬、中纬、高纬风带一并提了出来,有好多学生还不是特别清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这部分内容对于初学者是个大难点,要带上三圈环流的形成流程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和南北半球低纬、中纬、高纬风带的具体风向,信息量一下太多。在给第二个班的学生讲述时,我调整了思路――①共同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流程,同步板书绘图,先注重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两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②在图上,让学生找出哪个箭头代表近地面的风向;③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在我的提示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地转偏向力),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并画出了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东风在南北半球的实际风向。经过这样的分步处理和同学们的动手实践,学生们显然轻松多了,而且又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及时反馈师生作用,抒写心得体会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引导者、组织合作者。教师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的了解程度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同时,学生的注意力情况、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教师课后及时进行分析记录解决方法,以帮助自己日后能对“师”与“生”的情况做出更全面的分析。

每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和新教法?激励奖惩是否得当?解题启迪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己“反思”的中短期目标。当然,“反思”也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这样的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上述内容,并非固定模式,教师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有感而发,体现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独特思考,可以不拘一格,择其善者而用之。

参考文献:

1.王民,仲小敏.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巴拉诺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9篇: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初二地理教学反思

马丹华

初二的地理教学工作已然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学生的小中考成绩也出来了,但是却不是很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因此,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

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教育教学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推荐第10篇:初中地理课快乐教学1

初中地理课快乐教学法

摘自:《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

初中地理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因此,我认为适当引入“快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如讲中国的气候中“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这一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气温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因而我在上课一开时就讲了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莫斯科保卫战”,让学生来分析影响这场战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学生分析是提早来临的严寒时,我进一步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答是“气温低”,我顺势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同学们此时已是情绪激动,兴趣极浓,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道渠成。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方式,或用谜语、成语导入;或用名言词导入;或用一个事件„„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如,我讲“中国的降水东西差异”时,我念一个小事件,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而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则在学完新知识后方能知晓。这样,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就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培养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地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3、不可忽视的情感融入

地理知识头绪多、涉及面广,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既要带着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又要带着强烈的优患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量不足。从而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要让学生把学习地理,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11篇:初中“生本”地理课教学案例

——《“祖国宝岛”——台湾省》

十堰市第十六中学 吴德彩

课型:生本地理探究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10节内容“祖国宝岛”——台湾省。本节主要讲述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情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3.掌握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的产品状况。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

(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3.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从地图上提取、加工信息获取简单区域地理知识。4.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 2.难点: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电子白板 小黑板

五.教学准备

(一)知识储备——《台湾》前置问题:

l.引导学生经常收听、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当今海峡两岸局势变化,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简述台湾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3.简述台湾的地形地势特点。 4.P51活动题。

5.P52活动题:判断玲玲的说法是否正确。

6、简介台湾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7、简述台湾的自然资源及思考台湾岛素有“森林宝库”、“东方甜岛”等美称,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8、简介台湾的经济情况和主要城市。

9.收集资料,从正反两反面证明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准备

1.准备大小芒果、导游证、导游帽。2.规范全体学生“生本”地理课堂用语。

3.收集台湾地区的局势变化资料并制做成卡片;4.对学生制作的幻灯片整理并修改。 5.对“导游老师”的课堂进行指导。

6.分组讨论每个前置问题,课前抽签决定展示内容。六.教学过程——探究展示

(注:以下各环节,老师在必要情况下均会介入课堂)

(一)课堂问候: ——导游好!

——游客好!

附:两导游自我简介及开场白。

(二)课题导入:由大小芒果引入新课

导游:游客们,你们知道这两个一大一小的芒果来自什么地区吗?大的来自台湾,小的来自我们这里(十堰)。为什么台湾芒果这么大呢?和哪些因素有关?想知道原因吗?那今天我们一起去台湾旅游找出问题的答案吧! (板书:台湾; 幻灯片同时播放)

学生活动:有同学提问芒果是热带水果,十堰没有芒果,所以导游的表述有误(导游向游客道歉并改正)。

学法指导:导游提问

设计目的:由实物提问激趣入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三)课前一分钟——地理快报(常规活动) 学生活动:播报一则关于台湾的新闻。 学法指导:由新闻激趣入题,转入讨论研究。

设计目的:这是“生本地理”课堂的常规活动,要求循环播报当前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播报的内容随着课堂内容变化而变化。当时正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时,学生从关注的灾区问题入手,找到了一则

经过长期的训练,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 四)讲授新课(板书和幻灯片同时进行,必要时老师解答)

第一站:走近台湾 ———我对台湾知多少?

此环节只需解答前置问题1,将查到的资料进行分享(诗歌、历史、现状都可以)。 学生活动:一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其它小组作补充。 学法指导:展示讨论。

设计目的: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动态之中进行自主性学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拓展文本内涵。从中又可以做到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第二站:了解台湾

此环节只需解答前置问题2—8。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给与评价。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巩固知识并解决问题。

设计目的:此环节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台湾各个方面知识,从而突破重难点。在知识讲解中间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台湾的发展离不开内地。

第三站:热点透视——延伸与探究 此环节只需解答前置问题9

学生活动:一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各抒己见。 学法指导:讨论──探究──发表观点

中学生关注热点,不仅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另外,对热点的分析,也可以生成新的知识,这样以来,对语文学和政治课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站:头脑风暴——延伸与探究

学生活动:在两分钟时间内,学生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祈盼之心。 然后“我们的心愿”汇报展示。

学法指导:独立探究——成果展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以扩大知识面。 第五站:习题练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出题,组外交换答题。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集体答疑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老师学生点评

老师、学生活动: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再点评补充。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

设计目的:通过交流,再次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这一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情感。

七、课堂结束语

——此次旅程到此结束,游客再见!

——导游再见!

八、教学反思

下课了,我和老师在一起交流这节“生本课”,有了不少的收获。我认为一方面,这节“生本“地理课的学习效果不错。有五大教学特色:

1、课堂形式的变化:导游课;

2、收集资料,多渠道进行;

3、激发兴趣,快乐中学习:

4、质疑历史,深层次挖掘;5.学科知识大熔炉,体现了各学科的紧密联系性。

6、学生由于课下小组探究知识面广泛,生成了只有高中教材的“台地”内容。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一节普通的课能够激发学生心中无限的兴致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已经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另一方面,老师要加强更深入的教学教材的探究,知识要更加丰满,否则底气不足,应付不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后带来的“思想容量”。 我相信他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今后会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让他们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

第12篇:地理课中辩论式教学谈

地理课中辩论式教学谈

石洪春

喻腊梅

一、地理课堂如何开展辩论式教学

1.辩题选择原则

辩题是辩论活动中所使用的题目,是一堂辩论课中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辩论都由此而生。一堂辩论课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辩题。辩题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辩题要切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社会现实问题设计辩题,体现辩论的教育意义。

(2)可辩性。辩题要有一定可辩性,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思维拓展。

(3)公平性。辩题在理论、事实和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这样对正反方学生才公正、公平。

(4)适宜性。辩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探究意识。辩题还应简单明了,辩题不宜过大,课堂辩论毕竟不同于一般辩论,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

(5)趣味性。辩题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热点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辩之有趣,辩之有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教师指导原则

(1)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辩论应服务于教学,它是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课堂中的辩论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材中重难点进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或综合运用式辩论等不同类型,并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适时指导与耐心观望融合。辩论中有两种态度都不可取。一种是“过度指导”,即教师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另一种倾向是“隔岸观火”,针对学生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教师不介入、不引导、不指正,这些都达不到辩论学习的最佳效果。当学生处于知识混淆、思维束缚时,教师应及时纠正或引导;当学生在讨论、倾听中提炼出自己思路时,教师需要耐心观望,做到“指导”与“观望”有机融合。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使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兼顾。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教师应尽量使每一次辩论参与人员最大化,争取每人都有一定的尝试机会、锻炼机会。

二、辩论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1)时间。一学期安排2~3次辩论学习即可,一般15~30分钟,如果时间允许也可整节课安排辩论赛。前提是必须按要求完成本节或本章的教学任务,为给辩论赛留出充足时间,一些教材内容可简化,以节省时间。

(2)分组。可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四小组讨论,全班共八小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以促进小组内部的有效合作。各组再分配立论、辩论、结论的任务,安排一辩、二辩、结辩的角色。各组发言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3)准备。提前1~2周将辩题和分组情况公布,让学生针对自己承辩的内容查找资料,做好辩论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4)评价。在辩论开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参与整个辩论过程,避免个人的情绪化表现。教师在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方辩论组应做客观评估,评价应以激励、表扬为主。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寻找其闪光点,使小组成员感到荣辱与共,从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各尽其才,取长补短。

(5)实践。实施过程为: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正反方代表陈述→自由辩论→总结。实施过程可灵活处理,如有停顿、冷场现象,教师可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如果时间不够,或过于激烈,教师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交由学生继续思考和深入探讨。以西北师大附中高一某班的一堂辩论课为例探究其实施过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章内容较简单,前3节课讲授第

一、二节主要内容,第4节课专门留作辩论活动。第87页有一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针对“城市交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可设计“城市交通中哪种交通工具更好”的辩论内容,正方辩题:城市交通中自行车优于汽车,反方辩题:城市交通中汽车优于自行车。

第13篇:地理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媒体教学

在地理课堂中如何实现多媒体教学

作者:王小正

单位:海南省陵水县光坡初级中学

摘要:通过将近两个学期时间内,我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授课,使他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知识,这样的课被学生们称为“有声有色”的地理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关键字:

地理课堂;有声有色;多媒体教学

在时代的推动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以燎原之势向全国铺开。改革是没有现成的路子或模式可以模仿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总结经验才能摸索出一些门路来,地理新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陵水县光坡中学地理教师的一员,我也在不断地摸索着。

这里所谓的“有声有色”是指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媒质,通过对学生多维度的感官刺激(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突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主体和参与意识,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地理教学中“有声”: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只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和粉笔的吱喳声,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上课形式枯燥单调,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把美妙的声音、音乐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学生还可以得到美学的熏陶和享受。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位置使用乐曲,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歌曲和视频导入新课。刚上课是学生注意力最不易集中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的文章做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了。如:在学习“世界地形”前我放了歌曲《亚洲雄风》,在他们听完后,我便提出“为什么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这个问题,以此引出亚洲地形高低起伏的特点进而扩展到世界的地形。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之后,就很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课堂教学十分的顺利、流畅。在学习到《南亚》的时候,我利用视频播放了西游记片段,勾勒出学生的兴趣,并提问,西游记中取经是到哪里,充分让学生提高兴趣并且印象深刻。

2、以乐曲作为背景。科学研究证明,在适宜的音乐声中学习,可以使人的脑细胞保持在最好活动状态,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持久性。教学中为了获得不同的效果我通常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

(1)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我选用抒情音乐。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课时,我节选了峻青的《第一场雪》中描写天气变化的段落作为导入,并精心选取一段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当音乐缓缓响起,教室里霎时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我就像上语文课那样给他们朗读了这一段落,在朗读完之后博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因为学生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氛围中上过地理课,这无疑引起了他们莫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地理课不再被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2)制造紧张激烈的气氛,我选用摇滚音乐。又比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地震的逃生知识”时,通过游戏模拟地震逃生:让学生选择震时所在的几种不同场景(如:教室、剧院、商场等)并在十秒钟内做出相应选择,十秒后游戏会告诉你该逃生方法所产生的后果,以此教会学生在不同地点的正确避震方法。在游戏进行的同时我选择了一曲节奏感强,紧张刺激的著名摇滚歌曲《hurricane》作为背景音乐,让原本不动感的游戏一下变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面对紧张、2 刺激而有趣的游戏,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他们既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由此对地理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地理教学中“有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黑板上的板书、板图是学生从视觉途径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现在通过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列出课程的提纲,还可以通过图片、flash动画、视频、游戏等对学生的视听进行多维度的刺激,使他们身临其境,参与教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丰富多彩的画面。

(1)图片。理性的思考建立在感性的认识上。初一的学生还处于心智的发育阶段,如果要对地理规律进行理性地思考,就必须先对地理事物有感性认识。色彩鲜艳的图片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未接触过的事物有正确的感性认识。所以,每次在准备课件时我都会尽可能多地从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它们不仅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课本知识,有的还可作为课文的扩展内容。例如:学习“世界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时,我用图片向他们介绍了“神奇的大胖子树”。“大胖子树”是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上的一种树。它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每当旱季来临,它会落光全身树叶,以减少水分蒸发,而每当雨季,它会把大量的水吸进巨大的肚子里,以备干旱季节缺水时的需要,它的这种本领就把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旱、雨两季的特征呈现在学生眼前。图片显示它体形奇特、巨大,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同时也增长了见识,记忆还很持久,效果自然显而易见。(2)漫画。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例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课的“人类活动”时,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高一语文课本中的漫画《雨中垂钓》,并让他们说出这幅漫画的含义,他们先是捧腹大笑,然后开始认真思考漫画所表达的内容,指出了多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一边加以点评,一边加以引导,结果不但如我所愿地达到教学目的,还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他们不但对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危害有所认识,还提出了一些“主人公可能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多而失业,最后走投无路只好通过钓鱼果腹”等新颖的假设,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对这些学生赞赏有加。的确,用在教学中运用漫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助于发展他们个性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化静为动的动画和视频。

(1)动画。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对于地理学中较多的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缺乏空间感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我向他们展示了《地球的公转》这个课件,这一课件将地球公转的轨迹、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由此所产生的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用FLASH动画模拟显示出来,使难以理解的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得形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兴趣盎然。

(2)视频。青少年具有好动、善疑,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特别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带着小学生的天真可爱,上课积极主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视频既可以使学生看得见,又可以使他们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 4 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板块构造—地震”时我就放了一段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的视频,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仿佛把他们带到了现场,让他们亲身感受了地震可怕的破坏力。他们看完视频后,都迫切地想知道地震的成因和分布,这样无形中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因为视频刺激了视听感官,使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保持率得以大大提高。

3、妙趣横生的游戏。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趣味游戏,可以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例如我为了让学生掌握初中地理中的一些“世界之最”,通过游戏《森林狩猎》来进行学习。该游戏把一些“世界之最”编成森林里的动物,让学生走上讲台使用鼠标充当猎人,用枪去射击带有答案的动物,如果答案正确则可以射中猎物,获得奖励分。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由此变得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记忆效果持久,一直为学生们所青睐和推崇。

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呼之欲出,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的今天,地理课如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可能吸引不了学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对我们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而在黑暗中每跌倒一步,每前进一寸,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对我来说,只在这个讲台上不到一年,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不断去探索 5 地理教育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去促进教育的多样性,我愿自己可以作一块铺路石,为通往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延伸一寸,为学生走向素质教育的目标铺设桥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用勤奋粉刷船身,用爱心和先进教育理念填满船舱,用键盘、鼠标做桅,用追求做帆,也许我在跌跌撞撞的行驶,但我坚信探索之船最终会驶向我目标的港湾。

第14篇: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教学反思 2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工作即将进入尾声,一学期的工作可以圆满结束了。但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在教育教学上,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15年1月15日

第15篇:教学反思:地理课如何面对理科生

教学反思:地理课如何面对理科生

昨天,第一次在课上发火,教学反思:地理课如何面对理科生。那是一节理科班,同时也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最容易睡觉的一节课。在课上,部分学生总是睡觉。最后导致在课堂上发火。结果,连续发了三次火,还是有学生继续睡觉。

于是我分析了一下地理课堂理科班学生睡觉的原因:

第一、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地理课堂知识理科班的“副科”,学生认为只需要通过会考即可,而会考又是“考前三块钱一份”的答案。地理课的吸引力不大。

第二、理科生“主科”学习就已经十分疲劳,没有更多精力放在文科课上,于是地理课成了学习期间休息的重要的时刻。或者在地理课上学习其他学科。

第三、由于课时和会考复习占用的时间,以及本人经验不足,在课堂上课堂组织力不强,与同学互动较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地理课如何面对理科生》。(曾经多次在课堂上组织活动,但是学生不配合),于是教学以传统灌输教学为主,学生感觉枯燥。同时课堂激情不足。

第四、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面面俱到,对理科会考的考纲不熟悉,导致课堂内容难度大。

第五、课堂掌控力不足,没有在学生心中产生威严。

面对这些原因,想要在以后的课堂上获得好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积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其实可以讲的很有意思,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能够灵活举学生喜欢的例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渗透地理教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生的重视。

第二、面对理科学生转变心态。理科生不注重地理是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无法改变。因此对理科生不能强求。同时,面对理科生也不能机械的讲课,也要想办法增加与理科生的互动。

第三、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课堂上严肃课堂纪律。

哎,教理科班地理课,真的好难啊。

第16篇:一次特殊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地理组 王东霞上周五的最后一堂课正赶上第四章的最一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由于在高一的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我提前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课下结合这两本书总结知识点,然后在上课时给大家讲。

星期五那天分别找了三个平时成绩一般但表达能力不错的同学讲了这三部分知识,其它同学的任务是做补充并且提问自己发现的问题(讲的时候又没涉及到的),如果没有人提问我就要提出一些问题。

我发现当他们讲的时候,其余的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每讲完一部分都有同学做补充或是提问,有些他们没想到的我做最后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觉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觉得新鲜、有兴趣、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总结知识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次活动对于我来讲也有很大的收获:备课时关于台风的剖面图的那部分知识我就没想介绍,但是上课时同学们准备了,而且介绍的比较专业(因为高一已经学过)。

这使想起了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与学就是一个互相进步的过程。

第17篇: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老河口市贾湖中学 付桂文

听完李敬军老师的《自然灾害》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我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精心的准备

李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优美的ppt课件,导学案,这些小细节无不体现李老师的细心、用心。这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节高质量的地理课是要老师精心的准备,否则将无法真正上好一节课。

二、及时到位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李教师大部分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而且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好”,还要对于他回答的问题给予一个准确的评价。如:“这个同学第一个上来,有点紧张,我们鼓励鼓励(师生鼓掌)”,“很棒,你是一个非常细心观察的人”,“你们小组非常的团结而且很有智慧” ,“你知道的可真多”, “勇敢是青春的名片,请勇敢的亮出你的名片”,“你收获的很多,老师都替你高兴” 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李老师从观察图片入手,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而李老师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导入新课后,在整节课的设计上,他把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引导学习积极认知。他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不同的版块,每个版块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李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丰富的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不生硬,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李老师结合课堂内容准备的地图使用时机合适,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贴近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这节课优点很多,给我的启示也很大,即注重了新知识的传授,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识记,且又有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18篇: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地理课听课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19日

2015年11月19日在泰安六中听完王霞老师的《巴西》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将我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杨老师从观察图片入手,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而王老师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导入新课后,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她把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引导学习积极认知。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不同的版块,每个版块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丰富的资料,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不生硬,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王老师结合课堂内容准备的地图使用时机合适,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贴近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两节课优点很多,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但两节课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注重了新知识的传授,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识记,且缺乏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19篇:地理课标学习心得

地理课标学习心得

陆锴

细读地理课标,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里的学习方式;勾结案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六条基本理念就是地理教学的真谛。每一条都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每每读到这里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么科学有用的教学理念,为何总被老师们抛弃,总是关注分数呢?细细想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科学,左右着教师。要改变教师理念不是通过学习就能从根上完成的,必须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把用学生的成绩来考评老师,变成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甚至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改变单一的分数成绩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不会为了分数,死命的抓学生,才能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

新课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建议:

一、突出地理教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认识。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发发方式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法方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图和绘制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等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魏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第20篇: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我在实行地理课改心得体会如下: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

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地理课教学评语
《地理课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