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银行风险控制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8 08:32:49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风险控制岗位职责

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责

一、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能

负责公司业务风险控制工作,从完整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对担保项目进行组织评审,修订和完善公司的业务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组织公司保后跟踪管理和追偿。具体为:

1.对申请担保项目的报审资料重点从合法合规角度加以审核;

2.对申请担保项目从整体风险进行评定;

3.对申请担保项目的反担保抵押措施从法律风险角度提出意见,审核确定相关合同及法律文本;

4.完善风险评审办法及合理化风险评审相关各项操作规程,业务规程;

5.跟踪公司各项业务进展,协调部门相关人员和公司相关部门保持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转;

6.对工作职责范围内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7.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

二、风险控制部岗位工作职责

(一)风险控制部部长岗位职责

1.负责研究风险政策,草拟风险政策,设计风险评审岗位的工作指引和运作流程;

2.建设风控系统,参与建立投资风险审批系统;

3.合规风险评审:负责组织事前风险审核、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检查;

4.定期出具风险评估常规报告,针对即时风险问题,评估风险状态与风险程度,分析风险来源和影响,提供解决方案。

(二)风险控制部副部长岗位职责

1.协助风险控制部部长完成公司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草拟各项风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2.参与并指导风险审查员对业务部报送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和审查意见;对需要现场核实的情况进行实地现场考察;

3.参与业务项目的风险评审,汇总评审意见;

4.督促业务部门落实项目审批意见、反担保措施和风险控制方案;

5.组织实施担保项目的尽职调查和反担保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

6.组织实施业务人员及风控人员的离任审计工作;

7.参与有问题担保的风险处置方案的制订,并督促、指导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参与追偿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8.组织实施担保项目成立后的档案移交工作;

9.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风险控制部评审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投资项目的风险审核;

2.负责对业务发展部上报的调查报告及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和检查;

3.负责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向部门领导提供参考意见;

4.负责对业务发展部风险评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监督;

5.负责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充分揭示项目风险,设计实施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

6.协助业务发展部完善风险控制相关手续;

7.协助法务部门进行法律诉讼、处置反担保资产。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计划及要点

1.按照公司《关于深入开展业务知识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合理安排时间,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2.组织实施担保项目档案移交工作,完善工作职责范围内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3.跟踪公司各项业务进展,积极协助业务发展部拓展业务;同时,加强保后管理,督促落实保后调查报告,发现风险,及时协助业务发展部完善风险控制相关手续。

4.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公司的业务管理制度;修订和完善风险评审办法及合理化风险评审相关各项操作规程、业务规程。

推荐第2篇: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总结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的工作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回想一年以来的工作,在分行及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积极主动的履行工作职责、克服困难,较好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1年基本工作情况

1、重视相关金融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将学习用于实践。

作为一名风险条线的银行员工,我深知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支撑,就无法为业务条线的同事提供完善快捷的服务;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跟上政策规章制度的变化,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自觉系统的学习了相关规章制度和新下发的各项文件,使自己对现行的政策、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业务部门同事提出的业务咨询也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答复。

在学习政策制度的同时,我结合分行的操作实际,主笔撰写了《渤海银行成都分行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用的暂行管理规定》,为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上路创造了条件;并牵头推动《规定》在各部门、各条线的贯彻、实施。同时收集实际执行中的反馈意见,以调整工作重点、强化管理要求。真正做到了将学习内容用于实践,将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分行的工作。

2、克服困难,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011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困难又充满了挑战的一年,上半年

信贷监控部的同事陆续离职,截止5月,全部只剩下我一个人。刚开始自己感觉很无助,额度建立、放款审查、每月对总行和监管部门的报表报告、行内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等等工作几乎都由我一个人完成。但是在短暂的无助后我发现,在这个时候一切消极、负面的情绪

都是徒劳,只有积极的面对所有的困难才能保证行里的工作正常的进行。

在这一困难时期里,在领导的关心和各部门同事的协助下。我部顺利的接受了总行对批发授信业务全流程检查以及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工作现场检查。同时还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踏实完成监控部日常工作。

3、精诚团结、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在分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6月份开始,监控部的人员不断的充盈。虽然就目前的工作量来说,部里的人员配备还是十分的紧张。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促进我部的业务发展,需要的是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注重自己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与同事们一起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共谋发展的扎实作风,形成了互助互谅、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

我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进行的同事,做到互帮互助,一起努力使监控部在一种紧张而愉快的气氛种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习的连续性还不够,虽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政策制度,但由于自身身体、工作开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存在学习的连续性不足,对已学的旧有知识回顾不够的问题。

三、2012年工作规划

新年新气象,2012年,我将认真弥补自身不足,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认真踏实的履行岗位职责。首先加强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继续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其次转变思想观念;及时了解信贷风险监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提高风险分析与监控的能力;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力求上进,为更好的完成2012年各项

工作任务,为信贷监控部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总之在2011年一年当中,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业务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虽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在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必定会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为分行和部门的发展出一份力!

2011年12月15日

推荐第3篇:银行风险控制心得体会

银行风险控制心得体会

心得一

根据总行开展的“基础管理提升年”和“风险文化大讨论”等风险管理教育活动的精神,在分行内控合规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下,我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经营的观念,明晰了岗位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这次主题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依法合规经营对我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违规经营造成案件高发的危害性,使我更加认识到当前内控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农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我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的保证,更是金融企业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了合规经营才能确保我行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下面是我在学习相关内控制度及管理办法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二、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个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银行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内控管理,更新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

从近几年银行业发生的经济案件来看,“十个案件九个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风险内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正是制度的不完善,才导致一些人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国家资金造成损失。我们每个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当作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要认真扎实地贯彻执行案件防范责任制的规定,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内进行。

第一,要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基础牢固,稳如泰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说到底是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客户创造市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是我们的效益之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了客户,我们的业务才有发展,员工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如果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严格要求、严格规范、严格标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切实大力倡导、深入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自觉转变观念,将自身工作作为第一道防线纳入到风险控制体系中,形成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真正把为前台、为基层、为客户服务当作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能有效提高我行风险管理和内控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要更新服务意识。现实看,银行的业务基础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银行,没有优质市场和优质客户就没有银行的业务发展,加强市场营销是目前提高我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从我行看,我们的经营服务意识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但这些转变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更深程度的挖掘。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突破原有的局限,创造个性化服务,以全面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善于拓展优质市场,善于竞争优质客户,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要准客户定位,牢固树立为优质客户服务的意识,因为优质客户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营利润。

第三,要树立全面协调均衡的经营理念。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依赖客户业务,但仅仅依靠这一传统业务远远无法达到市场的需求。随着资本一级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一些优质客户已不再需要银行的融资渠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都迫使我们去思考今后的发展问题,真正的优质商业银行应该在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财务顾问、财富管理服务等中间业务。现在,中间业务的内涵在迅速扩充,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对客户价值的最大挖掘,要求银行实现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均衡发展。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受资本金约束,可以弥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受到的限制,因此协调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内在要求。因此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面向业务、面向管理、面向操作的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组织风险点的成因分析,搭建防控体系、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保证业务发展质量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让依法决策、合规经营与管理,按章办事、合规操作在全行上下蔚然成风。切实整治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屡查屡犯的顽症,及时消除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隐患得到,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为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农业银行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既定目标贡献力量。

心得二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银行员工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银行柜员一般指在银行分行柜台里直接跟顾客接触的银行员工。银行柜员在最前线工作。这是因为顾客进入银行第一类人就是柜员。作为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一线,柜员占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减少这一风险就成为柜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进入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已有半年的我来说,工作之余也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柜员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所带来的问题:

一、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汇款收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仔细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二、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凭证,存在风险隐患。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勾兑流水时,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与流水上保持一致,并且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柜员自行作废,不能随手丢弃。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三、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以上这些都是柜员平时业务处理时所能遇到的,这也是我这半年来所学习到的一些东西,所以作为一名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名柜员来说,我们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日常业务操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才能有效的节制以上内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提供良好服务,提升我们农商行在客户心里服务质量,为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第4篇: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责

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责

(一) 风险控制部部长岗位职责

1.负责研究风险政策,草拟风险政策,设计风险评估岗位的工作指引和运作流程;

2.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建立自动风险报表管理系统,参与建立投资风险审批系统;

3.合规风险管理,负责组织事前风险审核,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检查,出具风险

预警提示和风险评估报告;

4.定期出具风险评估常规报告,针对即时风险问题,评估风险状态和风险程度,分析

风险来源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二) 风险控制部评审人岗位职责

1.负责投资项目的风险审核

2.负责对业务部上报的调查报告及项目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和检

查;

3.负责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向部门领导提供参考意见;

4.负责对业务部风险评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监督;

5.负责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充分揭示项目风险,设计实

施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

6.协助法务部门进行法律诉讼、处置反担保资产;

7.协助业务部完善风险控制相关手续。

8.

推荐第5篇: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总结1

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的工作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回想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主要工作是制度检查、会计核算质量管理、柜员业务风险回复、违规积分及整改复查,。在分行及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 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积极主动的履行工作职责、克服困难,较好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3年基本工作情况

1、重视相关金融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将学习用于实践。

作为一名银行员工,我深知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支撑,就无法为业务条线的同事提供完善快捷的服务;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跟上政策规章制度的变化,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自觉系统的学习了相关规章制度和新下发的各项文件,使自己对现行的政策、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各监管部门提出的业务咨询及各种报表数据也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答复。

2、克服困难,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2013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困难又充满了挑战的一年,刚开始自己感觉很无助,制度建立、每月对总行和监管部门的报表、报告、及总行检查行内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等等工作几乎都由我一个人完成。但是在短暂的无助后我发现,在这个时候一切消极、负面的情绪都是徒劳,只有积极的面对所有的困难才能保证行里的工作正常的进行。

在这一困难时期里,在领导的关心和各部门同事的协助下。我

部顺利的接受了总行对风控全流程检查以及银监工作现场检查。同时还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踏实完成监控部日常工作。

3、精诚团结、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在分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虽然就目前的工作量来说,在行里的人员配备还是十分的紧张。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促进我部的业务发展,需要的是全行同事的共同努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注重自己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与同事们一起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共谋发展的扎实作风,形成了互助互谅、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我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一起努力使风险合规部在一种紧张而愉快的气氛种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业务及制度学习还不够,虽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政策制度,但由于对各项政策制度理解、工作开展等客观因素,导致存在工作不足,对风险管理不够的问题。

三、2013年工作规划

新年新气象,2013年,我将认真弥补自身不足,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认真踏实的履行岗位职责。首先加强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继续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其次转变思想观念;及时了解风险监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提高风险防控与监控的能力;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力求上进,为更好的完成2014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我行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总之2013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业务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虽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在部门的关心帮助

下,我必定会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分行的部门的发展出一份力!

2014年1月15日

推荐第6篇:银行风险控制岗位英文简历

Donald Jobs

No.67, Lane123 Job Road,, Job District, Shanghai

• (+86) 138-0013-8000 Objective: Risk Control Officer

service@qiaobutang.com EDUC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Columbia University

MA Mathematics of Finance

Relevant coursework: Corporate Finance,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 Methods.

May 2013 New York, USA GPA 3.95/4.0

June 2009 Double degree programme: Universität Hamburg Hamburg, Germany.

MSc Program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Fakultät Wirtschafts- und Sozialwienschaften

Relevant coursework: Probability, PDEs, Macroeconomics.

London, Engl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MSc in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levant coursework: Long Wave Theory, Statistics, Operations Research.

June 2009 WORK EXPERIENC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EBRD Representative Office, Moscow Statistical Analyst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Jan 2011-Jul 2012 • Statistical aistance to policy notes and working papers.

• Research aistance to the EBRD Eastern European Research Programme.

EBRD Headquarters, London Research Analyst

Research Support

June 2010-Dec 2011 • Provide econometric aistance for research projects.• Compile and proce statistics for regular publications (the Quarterly and Annual Reports). • Statistical aistance to policy notes and seminars.Deutsche Bank AG (DB) DB Headquarters The DB Econometrics Internship Programme 2009 Econometric Modeling Division Worked with team in charge of macroeconomic projections for Euro area.

Frankfurt am Main

Jan 2009-June 2009 The DB Statistics Internship Programme 2008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Division • Monetary &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Interest Rates: data production and review.• Capital Markets Survey: draft aement reports and liaise with central banks.

Jul 2008-Dec 2008 TECHNICAL SKILLS

• Programming: C, C++.Matlab, FAME.• Statistical software: EViews, R, STATA.• MS Office: Excel,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Word.LANGUAGES

• German: Fluent, English: Fluent.• French: Very good reading.Good writing and speaking.SCHOLARSHIPS

• LSE Graduate Fellowship Program 2005-2006.• DAAD (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 最新各大银行招聘笔试复习资料、考点讲义、历年笔试试题及机考模拟系统、手机app等一整套复习资料推荐7年皇冠专业老店天天向上求职教育(旺旺客服:galerjim)

• ERASMUS scholarship.

推荐第7篇:1.风险控制部门岗位职责

风险控制部门岗位职责

为适应业务拓展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制定职责如下:

一、风险控制部门职责

1.认真落实各项金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和推动落实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风险管理规划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2.负责起草公司业务风险控制的相关工作流程、制度,并对相关的制度提出改进意见;

3.编制不良贷款清收计划,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并做好相关指标下达和计划的考核; 4.负责信贷风险资产管理,监测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清收贷款,定时向领导报告清收情况;

5. 负责信贷风险管理业务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及时向领导提供有关风险控制防范的数据统计,提出工作建议和政策方案;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风险控制部岗位职责

(一)风险控制部总监岗位职责

1.在总经理领导下,对风险控制部工作负全面的管理责任;

2.正确指导和监督风险管理部人员工作,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风险管理部工作合法、合规、正常运行;

3.结合风险管理部职责,定员定责,明确分工,制定初审岗、复审岗、外访及贷后管理岗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确保风险管理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4.负责业务的风险调查与分析,向审贷委员会提交业务风险调查分析报告,对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负职务责任;

5.负责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与协调; 6.负责部门内部业务培训组织与安排;

7.参与公司新业务的调查、论证和风险评估; 8.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初审岗位职责

1.负责收集、审核、管理公司客户的业务申请资料并录入有关系统;

2.负责审查提交的贷款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根据信贷政策及操作标准进行权限内的审批;对资料不全的客户进行沟通,督促客户补充资料,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3.负责审查申请人的征信、银行流水、贷款条件、借款用途、各类网站信息等情况,提出是否立项调查的初步意见;

4.对于审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给出相应建议,辨别、防范信贷风险及金融欺诈

5.负责办理贷款的有关手续及事宜,如共借人资格、能力的认定; 6.对客户基础档案进行分类、编号、归档和借阅管理; 7.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复审岗位职责 1.复审专员了解初审及外访收集到的客户资料并进行复核并给予评分。

2.复审主管通过对信用评分卡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借款人的征信状况是否与初审数据一致,若不一致及时与相应的初审专员沟通并作出整改,整改后重新提交信贷系统直接交由复审专员再次复审。

(2) 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及银行流水进行详细核对,判断借款人收入及流水是否真实、可靠,如若存在虚假流水按照公司风控要求给予相应处罚;其次,若收入不足,与相应外调人员沟通让客户及时补充。

(3) 对借款人的提供的资产状况进行详细核对并准确计算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例如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等数据。

(4) 依据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及流水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潜在的履约风险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意见。

3.整理借款人信息并形成书面报告向审贷会报告客户整体情况。 4.定期或不定期的配合内控部门或者上级领导做好风险抽查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外访及贷后管理岗位职责 1.外访岗位职责

按照风控要求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借款人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资产负债情况、经营情况等主要信息的调查了解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为复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可行性的结论及建议。 外访岗位的具体工作有以下几项:

(1) 现场核实借款人贷款资料的真实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所需资料。 (2) 详细了解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资产主要包括房产、车辆等,负债包括银行贷款、小贷公司贷款及私人民间借款。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及影像材料。

(3) 调查了解借款人的店面经营信息 ,主要包括店面坐落位置、面积、人员数量、每月毛收入、成本、支出、等信息,要进行交叉检验从而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4) 调查了解借款人的进货渠道以及上下游客户合作情况。 (5) 调查了解借款人的婚姻状况以及家庭情况。 (6)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贷后岗位职责

(1) 负责客户的维护工作和贷后回访工作,按规定进行贷后回访,并按规定时间提交贷后回访表;

(2) 负责对已放贷业务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未预见的风险及新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应对措施逐级上报;

(3) 对于在跟踪中发现的逾期及不良贷款,提出贷后管理指导意见和建议,及时将材料汇报给公司领导,与各部门协作进行追缴欠款的工作,对进入执行程序的贷款业务全面负责;

(4) 根据贷中和贷后发现的问题,归类汇总,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促进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5) 组织定期召开贷款清收会,发布清收总结,为公司贷款审核、审批提供参考; (6) 及时、准确上报各种贷后监控资料及相关报表; (7)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风险部 2018.3.19

推荐第8篇:风险控制部主管岗位职责

1.审核及评价担保项R,评价担保业务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可行性。2.参与担保项目评审,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拟定风险防范方案。3.协助监管项目实施过程和在保项目,提出风险预警,控制项目风险。4.协助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流程,指导、协助客户经理控制项目风险。5.建立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推荐第9篇:银行风险控制部年工作计划

CHANGZHI CITY COMMERCIAI BANK

风险控制部

2012年上半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2年上半年,我部在总行领导的关切和其他科室的配合下,紧密围绕总行年初制订的工作方针,以认真贯彻落实“双121工程”为手段,深切领会总行有关会议精神,通过健全健全风险防范控制制度,提高管理素质,。

2012年,我部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强化贷后管理措施。2012年,我部将根据总部领导的安排,进一步完善我部在年前制定的《XXX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及《XXX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手册》,并下发各支行,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落实贷后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我行贷后管理工作。

1、细分客户类型,区别对待,及时调整。要求各支行根据《贷后管理办法》,细分现有贷款客户,把现有贷款客户划分为正常类客户和退出类客户两种,将我行确定的优质客户、营业收入稳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贷款形态正常、抵(质)押物有效、足额、易于变现的贷款客户划分为正常类客户;不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作为退出类客户,采取不同

- 1 CHANGZHI CITY COMMERCIAI BANK

量、结构变化是否正常;对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保证金的动态检查;抵(质)押物保管和价值、权属是否发生变化;保证人对外担保情况,保证人代偿能力变化情况;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是否相对稳定;企业与我行的合作态度上是否发生变化;其它需要检查的内容。对检查中出现:借款人、担保人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内部股东不和,重要业务伙伴关系恶化,企业经营者家庭不和或婚姻出现危机;借款人、担保人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生产停顿甚至出现分立、合并、破产等影响我行债权的情况;借款人、担保人涉及政治**或经济、法律纠纷,被司法、税务、工商部门提出警告或处罚,并被要求检查或冻结其存款账户、抵(质)押物,使其无法履行职责;借款人或抵押人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约见困难,经营场所或法定代表人居所经常无人、失去通讯联系;借款人与其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或产品销售商合作关系恶化,或借款人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或产品销售商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对借款人的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的;抵押物受损、贬值或发生纠纷,保证人保证能力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合同及保险条款失效等严重影响担保能力的情况发生;拖欠职工工资;依靠融资来偿还我行到期贷款;发生其它危及我行贷款安全事项的情况,要立即进行现场检查,并提出有关建议、措施,进行重点监管。

退出类企业间常规性检查内容包括:有关贷款合同、担

- 3 CHANGZHI CITY COMMERCIAI BANK

行双人调查、核保、核押;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录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贷后管理情况,贷后检查报告是否详实,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及间隔期检查、专项检查、贷后集中检查、信贷档案资料管理和不良贷款的压缩计划完成情况等,并指导和要求各支行依据《贷后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息和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和处臵工作。

4、明确贷后管理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我部将制订《XXX市商业银行信贷责任认定及处罚办法》,根据有关业务操作规程和部门、岗位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贷后管理责任。对未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造成贷款损失的;不良贷款监管、清收转化不力,造成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检查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的;、放贷收息、故意隐瞒或不及时向上级汇报发现的重大问题造成贷款损失等行为,我部将根据有关规定建议责任追究部门对下级行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顿、暂停信贷业务,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调离岗位、撤销职务、下岗清收、解除责任人劳动合同等处罚。

同时,我部通过检查,督促各支行完善贷后管理档案,将贷后管理手册纳入重要信贷档案管理。对贷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措施和预案,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制度。

- 5 CHANGZHI CITY COMMERCIAI BANK

信贷经营部决定是否转入不良贷款管理程序,各支行信贷部门在日常工作发现部分贷款需要转入不良贷款管理程序的,应当向信贷经营部和风险控制部提出书面报告,风险控制部提出意见后由信贷经营部决定。

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管理的,由风险控制部和信贷经营部共同决定,意见不一致时报审贷委员会决定。

2、建立档案,分类处臵。

对经信贷经营部确认转入不良贷款管理程序的贷款,我部将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台账,实行严格、规范化的台账管理,清一户,销一户。督促各支行针对所有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汇总,做到一户一策、一部一策。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收方案,及时深入了解有关不良贷款企业的动态,并逐月上报不良贷款户的情况、清收计划和清收进度。

强化不良贷款催收制度,保证贷款诉讼时效的延续。对不良贷款要求各支行定期进行债权确认,不能进行债权确认的要上报总行风险控制部,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债权的连续性。

3、创新方式,严格行长责任制。

2012年,我部将按照总行有关规定,严格实行行长负责的盘活信贷资产目标责任制。对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新官要理旧账,努力采取措施逐步化解。对新增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要严格信贷风险追究制度,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

- 7 CHANGZHI CITY COMMERCIAI BANK

有抵债资产的变现力度,在有效保护我行债权的前提下,降低现有损失,防止形成新的损失。同时,要严格落实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抵债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法律事务。

2012年,我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法律事务工作。

1、加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目前我行各项业务不断发展的局势,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订。特别是2012年我部将承担各类贷款的风险审查评估的工作职能,这些都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我部将通过组织学习,通过自学、互学、参加有关培训等方式,通过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优化工作质量。

2、服务基层、做好法律指导。

以“指导科学规范、服务及时有力”为要求,认真做好对基层的指导工作。对基层提出的问题,要坚决落实清楚,责任到人及时解决。

3、加强法律培训,提高全员法律素质。

2012年,我部将对全行信贷人员进行公司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诉讼法等全面的法律培训,并组织相应的考核办法,全面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

- 9

推荐第10篇: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文章标题: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

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因此,对操作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也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

(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

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

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5、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或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或开发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并不成熟,但许多银行、咨询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还是推出了一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摩根大通的Horizon系统、Algo公司的OpVantage系统、Comit公司的OpRiskSuite系统、SAS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引进这些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另外,各银行也可通过外包或聘请咨询公司等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始终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性。

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管理五大重点问题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个部分或层次,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门类、部门,小至行业。由于产业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等决定了产业内企业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加强产业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义重大。

产业风险管理作为信贷投入的首道风险控制关,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也是国际银行业界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发的巴西金融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银行组织更加关注信贷资产组合中的产业聚集性风险。如新巴塞尔协议把产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作为在全球同业推广的核心内容:\"风险可表现为信贷过于集中在某些产业经济领域或地区,使放贷银行经不起某一特别产业或地区的衰退所带来的打击\";\"对银行来说,重要的是弄清并计量其在不同产业经济领域和地区中的风险,以便管理部门了解存在的风险并能在需要时调整余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鉴于银行授信过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产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世界银行关于风险集中度管理指引也建议,银行在任何产业的敞口集中度超过资本的5,都应当引起关注,并且要定期对这些产业出现的可能影响偿还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国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亦都很重视对产业系统性风险释缓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将产业风险分析作为对贷款企业分析的基础。比如,第一劝业银业设立了产业调查部,对各产业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评估时采用产业调查部分析的结果;美国花旗银行对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都分别设有产业评估专家组,凡涉及某个产业的贷款,必须要得到该产业专家的确认。

根据国家产业调控的要求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产业分析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建立产业风险的评价、监测和预警系统;有的银行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率先在国内银行同业成立了产业分析中心,加大了信贷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力度。尽管如此,产业分析及风险管理仍旧是现阶段银行信贷评审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有少数银行尝试将产业风险变量引入信用风险评级中,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内部评级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所在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产业组织间的相互关联性所可能引致的风险。如何量化产业风险、支持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仍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与深化研究。

将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结果,二是考虑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地位。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主要从产业经营状况、贸易环境、管制框架、财务状况以及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程度等几方面进行。关于每个企业在产业内部的相对地位,主要是判断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这是衡量银行优质客户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对地位比较高的企业往往会调整其经营战略以适应所在产业状况的变化,使其能获得稳定的利润,这类企业在相关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能对管制框架、贸易环境、技术、需求模式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往往代表了这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把产业状况评估和产业内企业的相对地位评估结合起来,纳入到内部评级系统,信贷分析人员就可以对任何一家企业信用状况做出最后的评价了;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差,就需要相应地调低内部评级,反之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好,就无需对结果进行调整。

产业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问题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而获得收益的企业,产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考虑风险大小的同时,需要兼顾效益指标,以实现产业风险与效益的最佳配合,但是实际操作中关于风险和效益的平衡选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此,有学者提出以风险效益综合指数来进行产业评价与选择,提出效益和风险的产业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即先分别计算出效益和风险的指数,然后再将效益指数与\"1-风险指数\"相乘,得出的数值就是对该产业效益风险综合评价的结果:

C=(1一P)×R

其中C为风险效益综合指数;P为风险指数;R为效益指数。

该模型的实际运用问题是对于综合指数法所运用的指标怎么选取,效益指标是否能集中体现产业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发展能力、生产效益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风险指标是否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态风险,是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特别是如何消除不同特质产业之间指标的差异性达到可比性;以及指标数据积累的年限,是否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化研究。

产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组合问题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产业风险控制属于系统性风险管理,它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组合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信贷组合管理技术。周密的组合管理可使银行资本免受由于宏观产业调整和产业状况的突发性变动、过度的风险敞口、地域性的经济衰退及产品过时等所致各种损失造成的侵蚀;同时通过确定各产业最佳信贷额度占比和风险限额,使各产业经济资本达到最佳配置,使平均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最大化。

产业信贷组合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产业之间的不相关或负相关来合理分散信贷集中的系统性风险,贷款要投在不同的产业里,最好是投到产品或技术有替代关系的产业里,这样两个产业组合的波动方差可以相互抵消,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可以减少。有国外学者建立模型揭示信用风险的产业分散化问题,包括对跨产业部门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分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的信用损失分布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有系统性风险因素冲击时更为明显,而当增加参数的异质性时可大大减少冲击的敏感性,从而论证了产业信贷结构分散化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目前,把产业分析运用于组合管理中尚需解决:(1)测定产业的方差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2)测定贷款组合对外部变动的敏感性;(3)确定资本或贷款损失准备;(4)将贷款组合像证券组合那样规范化。(5)开发经风险调整的回报率的计算方法等。

信贷退出途径与产业风险控制问题

当产业无法得到重整和复苏,便进入衰退期,不少学者都论述了衰退产业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或中止是银行防止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战略选择,产业信贷进入与退出是商业银行产业风险控制中的二个主要方面,但目前对产业的信贷退出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研究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信贷退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但对产业发展与兴衰中的信贷退出研究比较少,对产业信贷退出的原则、范围、渠道和策略等方面都缺少有深度的理论支撑。

产业风险产生的制度背景问题

纵观我国产业发展历史,它的转型期时代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在管理规制、产业调控、产业内竞争等方面都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转型期制度变迁的痕迹。同样,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面临的产业风险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制度中金融系统风险类似的技术性风险,也有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发展特有的制度性风险,即由于制度变迁中相应的磨擦、错位等因素导致的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的生成、累积是技术性风险与制度性风险的叠加,或者说制度性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技术性风险,对技术性风险的研究与管理也只有放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中才更具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考虑不足。

我国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四步走

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实施层次

近二十年来,银行风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国际银行业频繁的风险事件使得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外部复杂的经营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交织,使银行传统的风险分立管理模式遇到\"管理交叉与管理真空\"问题,客观上要求银行对整体风险进行全盘度量与统筹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呼之欲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清楚地表明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是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最高实施层次。首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理念表明,未来全球监管当局的重点是商业银行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资产组合层面的风险与收益均衡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其次,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与流程也充分证明,全面风险管理最底层是业务品种风险管理,中台是风险种类的职能风险管理,最高层次是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三是资产组合管理可以解决银行风险集中度问题,多样化资产组合可以使银行整体风险消减,帮助银行以组合风险为基础进行风险资本分配,大大节约经济资本;四是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是国际先进银行推进的重点,积极主动的资产组合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资本收益水平。

当前我国银行实施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分阶段走\"的战略与措施

从国际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看,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还处在单项资产风险评估阶段,还没有对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从总行层面进行总体把握与管理。但要真正实现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必须要突破的目标是拟合银行资产组合损失分布曲线,这需要客户评级、债项评级、贷款定价等一系列技术条件支持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银行还远远不具备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当前对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就束手无策,坐以待之,我们可以根据现有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分阶段走\"战略,找出资产组合管理的切入点,牺牲资产组合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从传统的资产组合限额管理方法开始,实行以限额控制为核心的组合管理,待一系列定量技术成熟后,逐步向组合管理高级阶段迈进。具体地说,当前我国银行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

第一步,从信贷资产入手,对银行整个资产在不同维度进行最优组合。鉴于银行目前主要是信贷资产,因此资产组合管理可以从信贷资产入手,按不同维度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期限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原则是尽量选择正关联性低或负相关性高的资产搭配,把资产分散到不同领域,防止过度集中,如在信贷投向上要设定单个行业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地区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客户的最高贷款金额等各种限额指标,交易业务要选择多元化的品种。为了便于操作,可先按行业维度进行资产组合,对现有银行内部不同行业之间资产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审贷专家按正相关、不相关、负相关三种标准确定出两行业之间的大致相关性,作为行业信贷资产最优组合的依据。

第二步,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分析。以行业资产组合为例,将所有的债项资产按行业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后,对各个行业资产组合的资产质量、盈利贡献、增长状况进行收益分析。同时对不同行业资产组合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经过专家经验赋予各自权重,进行其组合风险的指标打分评估。外部指标可以是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如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内部指标可以是银行内部行业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指标,如该行业资产组合的不良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利息实收率、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贷款增长率等。最后,为了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上述指标计算结果进行汇总,最后可以计算出各个行业资产组合风险判断分值。

第三步,初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风险限额控制。在对资产组合风险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设定风险限额的方式管理资产组合。在此阶段对资产组合风险分析主要是定性判断,即把银行现有的组合作为一个大致的划分,那些属于较优质的资产组合,需要继续扩大规模,那些属于高风险的资产组合需要财务措施进行严格控制,这时银行可以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指导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的政策导向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但缺乏硬性的资产组合风险限额进行引导或约束。

一是对行业信贷投放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行业集中度风险。在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集中度,考虑各行业总量合理布局前提下,对重点行业提出组合管理限额。在行业限额设定过程中,银行可以根据行业风险变化和实际投放情况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以应对信贷市场的变化、平衡风险与业务发展。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客户和授信的集中度风险。合理安排信贷资源在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投放,对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设定贷款总量上限,对单个客户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范授信过度集中风险;对大型企业集团客户提出单一法人、单一集团、前十大客户、前十大集团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止过度授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对不同业务品种和期限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业务集中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业务品种组合管理中,鼓励风险控制成熟度高、收益稳定授信业务品种,对个别风险度较高、期限风险大以及处于尝试阶段的业务品种实行限额管理。

更高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运用运筹学最优化计算方法,在设定银行资产整体风险最小化的约束条件下,得出不同资产组合的最优化风险限额,并以该限额作为分支机构各项授信业务拓展的基本依据。

第四步,初步的经济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通过历史数据分析,统计出不同行业、地区、产品的平均损失及预期损失的波动性,按照自行确定的原则推断未来时间内的行业、地区、产品的未预期损失,在未预期损失的基础上设定风险限额并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同时尝试进行RAROC考核,引入夏普比率进行不同行业、地区、产品收益的比较,判断业务单位风险收益是否匹配,以此作为银行实现高级的、定量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突破口。

《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第11篇: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专员岗位职责书

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专员岗位职责

一、任职要求:

1.两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

2.熟悉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精通公司业务运作流程;3.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风险意识; 4.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5.熟练使用电脑、财务软件及office办公软件;

6.为人诚实、正直,原则性强,敬业负责,工作细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执行力。

二、岗位职责内容:

1.建立公司的运营和流程管理体系,并推广、实施和监控流程体系的运行;

2.完善公司的运营流程体系和流程管理规范;

3.定期组织和协调公司各业务和平台部门实施流程优化; 4.监督公司各项流程和制度的日常执行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5.分析公司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节点,以及与之对应的流程控制措施;

6.负责公司流程知识、流程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7.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三、考核指标 1.考核频率

年度 2.考核主体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经理 3.考核指标

运营流程的编制合理性、运营流程的执行情况、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满意度

第12篇: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岗位职责

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

岗位职责

双鸭山新时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岗位职责

目 录

·董事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总经理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生产副总经理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生产技术部部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机电部管理人员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车间主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车间副主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班组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岗位员工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董事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董事长是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的第一责任者,对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全面责任。

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董事会,就公司重大安全生产事项、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进行讨论或决策。

3、组织落实安全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和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4、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公司安全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

5、公司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立即赶赴现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同时,迅速向政府主管有关部门报告。

总经理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受董事长委托,全面负责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对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重要领导责任。

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传达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的决定、通知精神,并结合公司实际,组织制定安全风险控制和隐患排查清单,并督促落实。

3、主持召开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研究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存在的问题及事故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及措施,并督促职能部门和有关车间限期整改。

4、组织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5、经常性的开展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及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分类处理;能立即解决的,立即处理解决;难以立即解决的,组织进行研究,限期整改,并在人、财、物方面予以保证。同时,对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改到位。

6、根据公司实际,组织制定公司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安全资金投入。

7、督促和检查各单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情况,并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安全培训。

生产副总经理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在总经理的领导下,主管公司安全、生产、环保工作,对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主要领导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部门有关文件精神。

3、生产中认真贯彻“五同时”,并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

4、定期组织公司安全生产会议,并在公司月初例会中总结、讲评、部署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

5、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生产大检查,发现重大隐患,立即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整改和验收。

6、定期检查各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审批安全,文明生产奖惩事宜。

7、组织调查、分析、处理公司一般事故和重大未遂事故,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8、组织制定公司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

生产技术部部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对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在技术保障上负主要管理责任。

2、主持召开本部门会议,研究解决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中的安全技术问题。

3、协助生产副总组织审定公司的安全技术规程、规章制度、标准和预防重大事故的技术措施,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4、严格执行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规定,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生产工艺设备。

5、负责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组织科研、技术攻关、改造、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研究采取安全卫生防护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6、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组织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7、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组织技术力量,对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处理意见。

生产部副部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检查生产情况,及时掌握生产进度并做好各项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对公司安全风险防控和安全隐患治理在生产调度上负主要管理责任。

2、指导、监督、检查调度员的各项工作,掌握工作情况和相关数据,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各车间的生产动态。

3、组织进行分工范围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负责隐患整改期间安全生产协调调度工作。

4、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时,协助主管做好协调调度工作,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并向有关领导及时汇报。

5、监督检查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6、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指示、条例,在生产副总的领导下,负责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管理工作,对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重要管理责任。

7、制定并督促检查落实公司各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8、按时参加安全办公会议,及时传达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并认真研究落实措施,定期总结分析安全工作情况,及时通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9、协助安全总监(副总监)组织并参加安全生产隐患大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对重大隐患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监督整改,督促有关车间领导和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检查验收,参加或组织有关人员对安全设施装备、仪器仪表进行试验和检验,确保各种安全设施、仪器仪表灵敏可靠。

10、经常深入现场一线,了解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安全生产环境及员工执行规章制度作业状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

11、督促检查安全费用落实情况,保证安全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项目投入,参加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三同时”工作的论证、检查和竣工验收。

12、组织公司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监督检查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指导安全部门开展好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培育质量,提高全员安全技能。

13、参与审查工程设计、作业规程和公司年度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的编制、修改,并监督具体实施情况;发生事故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参加事故抢险。做好事故调查的取证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责任、损失,吸取教训,制定出防范措施,严肃处理有关事故责任者,及时提出事故调查报告和各种资料,做好各种事故处理的结案工作。

机电部管理人员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负责排查机械、电气、仪表、设备、工艺管道、通风排风装置的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公司安全风险防控和安全隐患治理在技术上负直接责任。

2、排查、监督各车间机械动力、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其正常运转,防止发生事故。

3、排查设备维修规程、机电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并排查其执行情况。

4、负责排查压力容器、锅炉、动力设备及其安全装置的事故隐患。

5、负责排查生产车间、动力车间设备安全运转和使用情况。

6、负责组织实施设备、动力、机电隐患排查出的安全问题和隐患的整改工作。

车间主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车间主任是本车间的安全第一负责人,对本车间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全面责任。

2、排查本车间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是否 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3、负责排查本车间生产作业现场、建筑物、机器设备及其安全装置、工具、原材料、成品、工作地点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如达不到要求,及时上报公司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安排作业。

4、负责排查本车间职工的遵章守纪和持证上岗情况。

5、组织车间有关人员进行排查,确保设备、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发现隐患及时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要采取临时措施,及时向公司报告。

6、建立本车间隐患排查记录或登记台帐。

车间副主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在车间主任领导下,抓好分管工艺方面的隐患排查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工艺的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

2、负责排查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是否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3、负责排查公司制定的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要求。

4、负责排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是否做到“三同时”。

5、组织或参加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安排人员整改。

6、参与车间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班组长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班长是本班的安全第一负责人,对本班组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直接管理责任。

2、领会上级的安全生产方针和需求,做到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组织参加每周的安全技术学习和安全活动。

3、深入了解作业现场的情况,掌握生产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上报。

4、知道本班职工的思想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和重点检查。

5、负责检查本车间消防器材和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本班组人员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

6、按时填写操作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做好交接班交底工作。

7、经常对本班组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并做好台帐和上报工作。

岗位员工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责任制

1、在班组长直接领导下,直接参与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工作,营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对本岗位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负直接管理责任。

2、熟知岗位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认真进行巡回检查严防跑、冒、串事故发生。

3、作业时遵章守纪,做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4、检查作业场所的设备、设施、环境是否存在危险源、确保工作环境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5、排查本岗位是否做到严格执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

6、排查本岗位是否做到正确使用和维护各种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用品。

7、检查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后,在班组长或者车间领导的具体安排下及时处理。

8、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主动撤出危险区域,待隐患排除后可方生产作业。

第13篇:风险控制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泾县支行员工 王丽

本人在泾县支行从业20多年,发现商业银行对于内控风险的存在问题和在日常工作中 总结出来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下。

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各种因素,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1、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前中后台分离等客观原因,不同岗位、部门之间对风险的认识往往存在差异和矛盾。部分员工认为风险管理与自己无关,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往往看成是风险管理部门或是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的事情,从而对风险的敏感性不强,对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点不清楚。风险管理的意识没有贯穿全行,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氛围或者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这样将形成一定程度的“内耗”,极大地降低效率,影响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的和谐统一,削弱团队的协调配合能力。

2、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

由于中国银行泾县支行体制的历史问题,法人结构治理不完善,产权结构不清晰,导致内部组织机构存在明显机关模式,存在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责权利制衡失灵的现象。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不足,内控组织体系缺乏真实的所有者主体;基层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并未完全扭转,机构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

(二)内控评价制度不完善

第一,各种规章制度有待完善。一是有的制度制定得过于原则化,或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以至于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有些规章没有随着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及时修订到位,缺乏动态的调整、充实过程,容易出现控制“盲点”;

第二,在业务流程设计上,许多责任划分和程序制约关系依然有脱节和不严密现象。尽管该行颁布了内控制度,但在业务流程上并不能充分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明显的表现是信贷决策者不是贷款直接管理者,直接管理者并不参加决策,造成双方责任心都不强,内部牵制乏力。

(三)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内控制度制定是企业资金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而内控制度执行力才是关键,制度执行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1、业务方面

第一,中国银行泾县支行对业务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没有遵守“重要空白凭证视同现金管理的原则”,如保管重要空白凭证的库房简陋,人员进出库房无登记,库房无监控设备,保管登记簿记载不清等,还有部分行存在凭证的印制、凭证运送、凭证请领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中国银行泾县支行中间业务相关制度未有效执行。一是存在用储蓄资金垫付代理业务款,例如某行储蓄会计的保险代收付分户入账操作迟于批量代付的操作时间,造成代收付分户出现负数余额,原因为代发养老金提前发放。二是银行与委托单位签订的代理协议不规范,存在协议过期未续签;三是代理业务的对账工作极不规范,仅是电话对账,无任何文字记录。

2、会计方面

第一,会计账务核算不规范。一是应收、应付款挂账处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应收、应付款挂账时间超过制度规定时间的问题;二是会计记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会计记账不及时或提前记账的问题;三是收入核算、分配和划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未按制度规定及时结转;

第二,会计管理制度未有效执行。会计相关凭证、报表等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未按制度规定对凭证报表进行审核,凭证上缺漏会计人员、复核人员签字名章,或盖的名章与实际记账人员不符;

第三,会计未进行有效的账务核对。一是会计在日常账务核对的流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业务之间没有按规定进行对账;二是账证不符的问题;

(四)内部审计机制与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内部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和全天候的,各职能部门应该共同组成一个矩阵式的、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但当前的银行内部却是条线管理为重、部门或小团体利益为重,未能很好的从整体利益考虑和横向沟通,使得职能部门之间牵制乏力,造成工作效率低、资源包括人力和财力资源等浪费,甚至留下风险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稽核与监督职能存在滞后性

目前的稽核类型还是以补救为主的事后稽核,同时稽核检查的范围窄、频率低、周期长,致使一些小的管理上的漏洞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补救,由小变大,最终造成巨额损失。

2、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

虽然中国农行江阴支行已设立了内部稽核部门,但相关人员较少,监管人员的素质也无法适应日益多变和更新的内部稽核监督工作的需要,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对策研究

(一)深化认识,明确目标

中国银行泾县支行工作人员,不论其职级高低,都应清楚地了解自己授权和职责,并对银行的业务政策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有的银行业务部门,不论是直接面对客户或其他直接创造收益的前台部门,还是提供各种支持功能的后台部门及其他保障部门,都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整个银行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商业银行应该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应定期组织员工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结合自身业务和职责,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中国银行泾县支行管理层要对每天业务的发生情况、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的经营情况等给予经常性的监督与控制,确信各项银行业务正在按照既定的方针,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结合自查自纠,评价完善制度

中国银行泾县支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内控相对薄弱、案件风险比较突出的重点地区、机构、部门和业务环节,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照相关内控和案防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查找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既要查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又要查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既要查有章不循的问题,又要查无章可循或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既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要做到边查边纠,查找彻底,纠改落实到位。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做好有关制度执行情况的梳理、汇总、分析、评价、完善及现有制度的落实工作。系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大力开展制度后评价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切实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及制度落实。

(三)科学评估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由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内部控制环节的失效。因此,必须不断评估和检查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措施和程序成为

反馈控制制度。建立内部实时监控系统是这种反馈控制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也被称为“即时控制”。它能随时随地、保持连续不断地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将有关意见和改进建议反馈到高层管理部门。另外一种反馈控制安排称为“不连续控制”。它指定期对全部或部分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商业银行应科学评估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即时控制”、“不连续控制”对银行内控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并及时调整。

(四)重视外部监督,形成信息定期披露制度

为加强中国银行泾县支行的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中国银行泾县支行应重视外部监督,形成信息定期披露制度。

首先,我国监管当局应建立监管体系,把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其监管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把握商业银行的发展动向。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即利用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信评估师、审计师等的监督作用,通过立法规范其行为,使之承担起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风险控制、报表审计等方面的监督审计工作,检查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及缺陷,矫正银行不当的经营管理行为,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14篇: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

什么是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方法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

(1)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

(2)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

(3)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

(4)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1)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

(2)保险转移。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4、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1)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意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承担风险。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2)有计划自我保险。指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第15篇:风险控制

(一)查找“五类风险”

1.查找思想道德风险。 轻卡销售部依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可能约束不够而产生的不廉洁行为为依据,主要针对不注重政治学习,导致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水准滑坡、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利用手中权利索要或收受他人的好处,为他人谋利益等方面进行思想道德风险的查找。

2.查找职责风险。轻卡销售部依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外部环境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实际风险,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或不作为,构成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洁风险为依据, 主要针对不履行“一岗双责”、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进行职责风险的查找。

3.查找业务流程风险。轻卡销售部依在业务流程节点控制和衔接控制中,对流程各个节点存在的风险和各个节点之间衔接的风险为依据,主要针对业务流程各个环节中缺乏有效制约、制衡的监督内控机制,认真对照各项法规要求,深入查找廉洁隐患和风险点,达到在业务流程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查找工作的准确性和透彻性。

4.查找制度机制风险。轻卡销售部依制度存在的某些缺陷,在制度机制上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针对轻卡销售部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查找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制定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对其修正、补充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的管理偏差,或对已经订立的制度监督检查不够,而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风险进行查找。

5.查找外部环境风险。轻卡销售部依某些与轻卡销售部有业务往来的单位或个人,为了达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目的,采取不择手段腐蚀拉拢干部、员工的风险,主要针对掌握一定管理权限且与外界联系较多,有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分公司或部门,查找因抵不住利益诱惑或施加其它非正常影响,导致干部、员工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等

严重后果的廉洁风险进行查找。

第16篇:风险控制

HR工具箱-职位模版

风险控制

本范例仅供参考,请酌情修改后再使用

岗位职责

1、构建和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

2、构建和完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3、按照风险限额管理的目标进行投资风险控制;

4、对日常信贷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控;

5、按时进行风险评估,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并保证报告质量;

6、分析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市场变化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7、负责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规避措施;

8、负责制定内控制度,管理财务风险;

9、负责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和跟踪档案;

10、负责开发风险管理的数据模型,结合业务进行应用。

任职资格

1、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贷款业务流程,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3、具备较强的贷款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4、具备相关投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等风险管理工作经验。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熟练掌握数理统计分析软件。

职位描述:

上海九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玖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人民币壹亿元,公司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为发放贷款及相关资讯活动。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风险控制管理办法、授信策略以及风险评审标准的拟定与执行;

2、揭示公司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风险控制建议供公司管理层决策;

3、制订和完善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

4、跟踪研究各类产品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问题;

5、动态监测风险管理要求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执行情况;

6、督促业务风险管理要求的合规执行和有效落实。

任职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金融、财经、法律、管理类专业毕业;

2、3年以上商业银行或金融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经验;

3、熟悉国家相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

4、具备优秀的风险识别、防范、监控、处置能力;

5、优秀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第17篇: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浅析银行业风险控制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 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

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 《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市场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首先可以采取上述的资产组合方法,在资产组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汇率、证券价格以及实物资产价格等要素的敏感度设定风险值,并连续监测,根据其动态变化分级分类启动不同层次的预案措施。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应该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办法,从整体上计量、监测风险状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这将非常有益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科学理性地处理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18篇: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思想

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思想

作者:曹文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点击数:280 更新时间:2005-9-10

在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方面,中外资银行有着本质的不同。外资银行的行长,无论是哪一行的行长,其首要职责就是保证所在机构的合规合法经营,并以此作为个人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而道德标准在国外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中是排在首位的硬性条件。国内银行首要的目标是扩大规模,因而在对各级行长的选聘方面,将业务能力作为了最重要的条件,忽略了银行家职业道德的硬性规定,合规合法经营只要不出问题就不是“问题”。即便出了问题,大都看成与道德无关,与运气有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机构,前后几任行长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风险控制在其职责定位中并未明确为首要职责,行长的任职资格也缺少可以执行的职业道德标准。

所以,一套设计良好的风险管控体系和机制要想发挥应有的效力,还必须依赖于各级机构行长的职责定位,以及对行长任职资格的重新界定。现在,各行都在建立总行垂直管理的风险控制体系,但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当属各级银行的行长,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各级行行长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两难中的定位。对风险管理实行集中控制的改革,其价值并不是要削弱或减轻各级行行长的风险管理职责,而是在于强化其第一责任人的定位。因而,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必须调整行长的任职资格标准,而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改革其分支行行长的职责定位,明确合规合法经营是其个人首要的职业操守,是其机构首要的职责定位,这些才是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思想。

第19篇: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录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一)同城结算风险。......................................................................2

(二) 信用风险。............................................................................2

(三) 票据风险。............................................................................3 (四) 内控风险。 ................................................................................3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4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4

(二)内控机制缺失 ..........................................................................5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5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6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6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6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 ......7 (三) 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7 (四)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8

摘要: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惊天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迫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将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刻不容缓。面对薄弱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低下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不足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提高银行业运作效率和可靠性较西方银行更为迫切。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性金融风险。它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因偶发的和不完全确定的因素所引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新经济模式(如网络银行、互联网贸易等)、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支付结算风险。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城结算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票据、结算凭证权利人通过盗窃或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票据和结算凭证,并通过银行同城结算而获得票款、结算资金。另一种是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结算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已成为银行系统经济案件的高发地带。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于支付过程中,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

方或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在转帐支付条件下,由于支付命令的传送与资金的实际转移有可能不同步,支付命令生效后,一旦资金的转移不能实现,就会导致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大额多边支付清算系统中,由于债权债务关系错综交织,互相抵消,因而如果某一参与者在一个时间段出现支付困难,就将引发连带性支付危机,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

(四)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

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二、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对改进金融服务、加速社会资金周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形式化

虽然内控检查年年搞,但全面、稳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还不多见,所做的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措施占主流。支付结算风险来自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这些因素在银行经营中必然有不完善或难以有效控制的方面,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整个风险管理环节都有待完善,制度上的缺

陷、流程中的漏洞、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落后以及人员素质、业务 技能的差异更使支付结算风险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通过几次监督检查、政策修补、流程改造或处理问题员工等措施就能消除,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做法。

(二)内控机制缺失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保证。同时,还必须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再好的制度不去落实,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剖析银行系统发生的各类案件,“十案九违规”的教训是沉痛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是银行业大量违规经营和支付结算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重大金融案件表明商业银行自身免疫力还不高,内部控制仍存在严重缺陷。

(三)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即使是国内信息披露最好的几家上市银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也只是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而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刚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金融创新蕴含了新的支付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 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四)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对各类支付结算风险监管要求分散于不同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标准、风险监测、风险缓释技术、资本要求和信息披露等,尚未建立完整的支付结算风险监管框架。目前情况下,国际范围内尚未形成任何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方法。因此,在指导实施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一再强调,完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支付结算风险分配资本的目的是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提高自身风险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3)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依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

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臵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做好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3] 张淑霞,李喜贵;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9期

[4] 郎天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成因及防控措施[J];企

业导报;2011年21期

[5] 陈燕芬;谈支付结算体系及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07期

第20篇: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

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几点认识 ——构建现代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引 言 ...................................................................3

一、银行风险的认识 .........................................................3

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 .....................................................4

(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5 1.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 ...................................................................................................5 2.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5 3.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 ...................................................................................................6 4.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 ...............................................................................6

(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 .................................................................................................6 1.全面性原则 ...............................................................................................................................6 2.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 ...........................................................................................................7 3.一致性原则 ...............................................................................................................................7 4.系统性原则 ...............................................................................................................................7 5.独立性原则 ...............................................................................................................................7 6.权威性原则 ...............................................................................................................................7 7.互通性原则 ...............................................................................................................................7 8.程序性原则 ...............................................................................................................................7

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7

(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 .............................................................7

(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一致性差 .................................................................8

(三)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 .........................................................................................8

(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 .....................................8

(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 .....................................................................................................................8

(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 .............................................................................................9

(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 .............................................................................................9

(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 .................................................................................9

(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 .........................................................................................9

(十)风险识别方法单一 ...................................................................................................................10

四、原因分析 ...............................................................10

(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 ...............................................................................................................10 1.风险认识不足 .........................................................................................................................10 2.控制机制落后 .........................................................................................................................10 3.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 .............................................................................................................10 4.微观基础薄弱 .........................................................................................................................11 5.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 .........................................................................................................11 6.微观政策风险大 .....................................................................................................................12

(二)银行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12 1.结构性矛盾突出 .....................................................................................................................12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12 3.存在制度瓶颈 .........................................................................................................................12 4.受政策影响较大 .....................................................................................................................13

五、应对之策——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13 1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13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3

(三)统一对风险的认识 ...................................................................................................................14

(四)完善控制机制 ...........................................................................................................................14

(五)优化组织架构 ...........................................................................................................................14

(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14

(七)完善后台建设 ...........................................................................................................................14

(八)建立行业自救机制 ...................................................................................................................15

(九)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15 结 论 ...................................................................15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自1978年以来,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了近10倍,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年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内部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

1而且我国已经加入WTO,对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其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内外冲击之下,金融业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和先导产业,其发展直接制约着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而对于现代金融业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风险控制。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辨别现代银行素质的重要标准。构建现代银行制度,健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发挥金融中介的诸项功能,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我们发展的方向。

然而,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是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诸多机制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会存在很多不足,就此我谈一些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粗浅认识,以厘清当前存在的认识误区。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现实问题之前,首先阐述了有关银行风险的一些基本问题:银行风险的基本认识、银行风险控制的四个把握和八项原则;接下来,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探讨了构建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的应对之策。

一、银行风险的认识

在经济学理论中,风险是指多种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分布,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结果发生的可能区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若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这种不确定性为零,从而风险为零,可以说风险是一种概率的分布。

而在行为科学研究对风险的研究中,则更加注重决策过程和认知过程,决策者的风险概念和经济理论文献的风险定义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决策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同一风险情景,风险则是对可能发生的决策结果的一种主观知觉,是由于多种结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决策者对于风险决策任务的知觉直接影响决策行为。

虽然对于风险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了对风险认识侧重点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风险的存在,就是潜在损失的存在,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一定是要将自身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特指到银行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表现为收入不确定性的暴露程度,即指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偏离越大,风险就越大。而且在众多风险中,银行风险无疑是当代社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离不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的服务,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的金融支持系统做依托。这里的高效率,就是要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使金融产品的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和资源的稀缺,使市场能够通过金融要素的流动作用校正或弥补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所以,银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所以倍受人们所关注,而且众多的经验教训,也告知人们银行风险的危害性有多大。银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性——具有高负债经营特征,其风险又具有区别于其他风险的独特性。

银行风险的独特性就在于具有较强的内生性(银行天生的脆弱性),即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将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获取利差,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就造成银行风险的内生性,所以其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就决定了银行的 1 经济全球化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剩余商品、剩余技术和剩余资本等要素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 风险度和获利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4567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而银行各种风险的最终表现则是出现支付危机。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不断蕴藏和累积了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出现由一家银行的危机引发,而使金融资产泡沫加速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进而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银行具有天生的顺周期性,即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扩大振幅,加重危害性。针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银行分配绝大部分货币资源为基本特色,所以,即使我国的股票市场中隐藏着系统风险,但由于其分配比重相对低,因此目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注意点应在银行风险身上,以四大银行为主,所以准确把握银行风险的本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银行风险控制的认识

人类面临的最大约束就是资源的稀缺,在这一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就成为经济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说任何经济研究、经济举措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使得全社会整体的效用(福利)最大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由于经济社会中风险的存在,必然带来了如何将潜在损失降到最低的问题,即风险控制问题。

具体到什么是风险控制?当前统一的说法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防范、化解、处理等环节将潜在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具体到银行风险控制是指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的行为,即风险如何配置的问题。笔者认为风险配置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有效配置,尤其对银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一家经营效益好的银行,往往是在风险经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依靠的是一整套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不是某个别部门和某些环节的把控,特别是对于银行业来说,既要控制风险,又不能处处设防,不是要消除所有的风险,而是控制风险,即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预定范围内,要懂得经营风险,要具备“在鸡蛋上跳舞”的技能,即建立以经营管理、综合和业务管理、支持保障、相关部门和监督保卫等部门构成的、紧密配合的内控体系。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整合来自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功能,形成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系统内外各种风险的充分识别和有效控制及反馈,实现对所有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管理体系。“善经营 2 信用风险(credit risk): 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由违约风险和信用价差风险组成。(1)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信用价差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

3 市场风险(market risk)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由相关的市场因素价格的波动而引起的。根据引发市场风险的市场因子不同,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1)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是针对利率敏感型的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而言的,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2)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对外汇持有者或外汇经营者的外汇资产、负债和经营活动的影响。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外汇汇率的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 4 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涵盖了商业银行内部很大范围的一部分风险、成为不可界定的残值风险范畴,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等。 5 法律风险(legal risk):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法律法规并存,法律法规建设不尽完善,有的方面还不健全,法律法规漏洞多,法律法规的执行也难尽人意,加大了银行遭遇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6 政策性风险(policy risk):由于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 7 声誉风险(reputational risk):声誉风险源于操作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从而影响了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对银行的信心,进而给银行带来长期的、难以衡量的损失。

23的银行需要的不是资本,经营不善的银行有多大量的资本也无济于事。”

(一)从四个方面把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1.是银行的自我盈利保护机制

风险的存在既给金融市场每个参与者带来许多机遇,又带来了巨大挑战,谁能洞察金融市场变化,采取有效管理规避负面影响,迅速行动把握时机,那么谁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相反,如果不能把握金融市场的动态,不能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制定或调整政策,那么就可能陷入被动,就可能遭受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的存在促进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管理效率的提高,增添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具有的警戒作用,能够对金融市场参与者产生一定约束,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起到调节作用。

银行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其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简单消极地回避风险,也不可能完全地消除风险。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决定银行竞争力高低、决定其经营能力高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其能否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

正是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谁的风险控制能力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那种“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回报”的传统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要求每家银行必须由规模经营转为质量经营,由数量增长转为价值增长,其核心就是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提高银行盈利和保护能力。

2.是全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关系相应地做出不断调整,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经济链条越拉越长,链条维系的社会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同时链条脆弱性却越来越强,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系数越来越大,由此现代社会的危险,即人类时刻处于自身制造的风险之中,而不同于远古时期,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危险,虽然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显现出现代社会的缺陷,有人称之为“现代化陷阱”。而真正能解决此问题的恰恰又是它的制造者——人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我认为应主要依靠两种力量来化解风险的:一种是不断提高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表现为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逐渐高级化、智能化,对于物质世界不断深入的了解和掌控,我称之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另一种是不断优化的社会结构和逐渐完善的社会运行机制,法律、制度、文化、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念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来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而使得社会的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维系经济链条的能力不断加强,我称之为“关系的协调力”。而且这两种能力不是割裂的,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前一种力,使得人类认知和驾驭外部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可获取的资源不断增多;后一种力,使得人类约束自身和内省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交易的网络不断扩大。人类正是在这两翼的驱动下,不断突破主客观界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倚重的则是“关系的协调力”,即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有时甚至表现为决定作用。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分工的链条不断延伸,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人类自身,在经济社会中,人类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必然造成协调整个经济系统的难度加大,社会中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也逐渐增多,并且各种风险总是交织在一起,而保持社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高超的管理协调能力,2003年的SARS危机已经让我们认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来应对社 8

8 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5 会中时刻会出现的各种风险与危机,而且这一整套社会风险抵御机制是由诸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银行业处于核心地位,而且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金融要素引导其他要素的运动和放大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安全的金融支持系统做依托。正是通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效规避和化解金融市场中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资金的配置,进一步促进整体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3.是社会风险的重要预警机制

“银行从来就是整个社会的最大的平衡的监督者,所以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银行风险控制除了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外,还具有其特殊功能,即银行业作为经济系统中的核心行业,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分析系统,银行依靠自身强大的业务网络和触点,则可以凭借其风险控制机制,来识别、发现和监测整个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之处,并且通过风险的警示作用及其惩罚机制,来避免社会资源过渡集中于某种产业、行业或者企业,进而发挥“无形之手” 的作用,起到资金优化配置的功效,发挥经济预警功能,正如一些分析家认为的那样,现代银行业务首先是信息加工与传播。如果将整个经济系统比做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系统就好比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要保证人体的健康,那么就要求需要一个良性的血液循环来满足人体的各方面需求,将血液合理有效地分配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以提供机体发展需要的各种养素;同时血液循环系统的免疫功能,也保证了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及时将各种症状反馈到大脑中枢系统,进而作出机体的调节。由此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作社会整体的风险防御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全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4.是促进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发展有效途径

通过银行业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引导规模小的、分散化的以小生产方式为主的企业,主动向集约化的大生产方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这些企业才能提升自我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应现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方可通过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门槛,获得优厚的资金支持,加快发展速度,因而,从此点来说,当前银行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大银行更是如此,是必然的,因为银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核心行业,它所追踪的一定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银行作为金融资本的主要控制者,本身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是资本的天性,表现为银行都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在银行经营中遵循着“二八定律”,银行正是通过严密的、科学的、规范的风险防范机制,来积极引导经济实体的生产方式高级化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构建不同层次的银行体系来支持不同层次的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当地的中小银行,因为这类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而大银行更多的是支持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结构有序的发展层次和梯队,形成服务于不同类型客户、服务于不同地域客户、服务于不同规模客户的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并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能够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解决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诸多问题。

(二)银行风险控制遵循的八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银行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不仅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应重视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

9 引自:刘明康,《当前中国银行界的改革和开放》。

6 2.分散与集中统一性原则

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统一规划,科学组织,完善大风险控制模块,由风险管理权威部门负责制定宏观风险政策,进行总体风险汇总、监控与报告,并负责风险管理方法与构架的决策,风险管理部负责具体风险管理。要做到分散于集中的有机结合。

3.一致性原则

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风险管理的目标绝非“使公司免遭损失”这么简单,而是“确保股东权益的长期提高”,其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4.系统性原则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巴塞尔委员会将其划分为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四部分,而GARP则将其划分为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组成的有机体系。因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

5.独立性原则

银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也就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的独立性)、独立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即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和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其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

6.权威性原则

是指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不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7.互通性原则

银行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即各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

8.程序性原则

严格遵循过程控制的方法,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事后审计监察,通过严格的程序,来规范业务流程,树立程序的刚性。

三、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我国仍处于转型时期,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但是过去计划经济的诸多影响仍然存在,由此,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银行风险控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偏弱

由于我国的银行员工长期工作于银行管制下形成的管理惯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事后的风险处理为主,而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长期处于偏弱的地位。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深刻,片面地将

7 风险控制理解为风险回避,采取的手段表现为事前的防范变为事前的拒绝,事中的控制变为静态的信息归集,事后处理的手段单一,而没有深刻地领悟到风险控制实质是经营风险,因为银行的获利主要来自于风险的经营,而银行的作用之一也是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来帮助资金提供者化解风险,谋取利益。因此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将直接制约着控制机制的形成与合理运行,这也是当前银行业风险控制落后的重要症结之一。

(二)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激励不相容,一致性差

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银行信贷的投放由不同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但是由于目前风险控制机制的落后,以及对风险认识的不同,不同部门的考核指标是不相容的,相应造成风险控制部门和业务部门行为的不相容。风险控制部门为了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尽量要求业务部门上报项目的资料标准化,而且评判的依据也主要是依靠上报资料,灵活性差,而经营部门同时也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业绩考核目标),主要是针对业务指标,更多的注重业务量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不同部门看待风险的标准不是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不考虑其对业务发展的可能影响;而业务部门在开拓业务时则是盲目地扩张,根本不顾及风险问题,这直接导致银行风险隐患的增加。这样就造成风险控制部门不信任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总是抱怨风险控制部门在卡脖子,存在逆向选择倾向,无形中形成了“两张皮”,造成银行内部资源的虚耗,熵值不断增加,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呈现割裂化格局,即各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风险管理机制松散,责任不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讲,好的行业中也有差的企业,差的行业中也有好的企业。如果银行的客户多为好的企业中的差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业不好,而是银行业务开拓上出了问题。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考虑实际情况,简单地将该行业划归为“禁止准入”,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资产质量的提高。

(三)后台支持被动,风险控制有效性差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对于银行业来说,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来应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去捕捉和处理有效信息,而且信息后台的有效快捷地支持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重要技术保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后台对于前台业务部们信息和技术需求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控制。后台支持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更多的是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未能与银行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乏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协调的渠道、环节和专业人才,进而造成风险控制有效性差和整体协调力低的局面。

(四)监控对象不全面,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的监控手段落后

随着新《巴赛尔协议》的推出,世界各国银行业对于风险控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于银行业务增量部分的动态风险控制更是今后关注的重点。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众多银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新的客户群体,呈现出新的规模扩张的趋势,同时在银行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的压力下,银行试图通过增量的调整来增加分母,进而降低不良率,结果却是尽管政府当局不断通过减税、剥离、核销、注资等手段来帮助银行消除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但是新增的不良资产却呈现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业风险监控不全面性,以存量监督为主,对增量部分监控弱化的问题。

(五)信息分析机制落后

缺失一个强大的信息分析机制支持,信息集约度不够,及时性不强,现有后台业务处理系统通常是模拟手工操作方式,只对于业务关键要素进行采集和加工,信息内容非常有限。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行为分析、市场分析所需要的信息都散失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机制的滞后,将直接制约其对于诸多风险的应变能力,容易患上“恐

8 龙症”。

(六)反馈机制不健全,信息互通性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果信息传达渠道不畅通,会造成决策层的决策信息严重不足,使得决策战略的不完备;即使是不完备的决策也会由于信息缺失,造成执行部门则很可能会曲解决策层的意图,进而作出与风险战略背道而驰的行为。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当前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造成了风险战略定位不准,或者战略执行不到位,造成风险的积累和难以在短时间内抢夺市场。

(七)经营个性化不足,竞争空间狭小

目前我国银行业鉴于外在条件的制约和自身的控制能力,为了规避风险,基本上在同业间的经营理念趋同,个性化不足,优势空间不大,由此在趋利性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出现“乐队车效应”,进而容易产生同质现象和羊群效应,再加上天生的顺周期偏好,无疑增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众多银行抢夺数量极少的客户,而众多需要资金的客户却得不到银行的垂青,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太效应”,这与理论上的银行资金中介的功能是相违背的,截至2005年12月银行存贷差达9.22万10亿。很可能导致众多银行为了抢夺有限的优质客户,出现恶意竞争的行为,难以形成规范、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一方面银行尽力防范风险,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就范扭曲的市场需求,压低价格,放低门槛,无疑又增大了风险系数。

(八)资产、负债粗放式管理,积累潜在风险

目前银行业还缺失对资产、负债匹配性进行科学及时分析的部门和机制,即便设立也是处于被动式、粗放式的阶段,造成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对市场的灵敏度不匹配,没有从源头上把住风险关,无形中积累了自身的风险,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大,进而会出现波动叠加的后果,后果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动荡。现在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主要还是防范信用风险,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扩大,利率风险将变成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这就更需要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不断积累经验,特别是市场分析能力的提高,分析机制的建立,对于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使其在期限和规模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将决定其在将来的竞争中,是否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面对境内外的同业竞争者时。

(九)控制模式僵化,管理瓶颈制约严重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配合以机构扁平11化改革,以实现矩阵化管理,目的是通过全新的风控模式,将风险理念贯穿于银行内部的各个环节和岗位,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过于强调模式化,没有给予下级行学习、应对、改进、锻炼的机会,加上由上自下的示范效应,造成下级行在进行机构改革时,出现组织架构的重叠化和小而全的局面,反而形成了新的管理瓶颈,制约了银行发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各级银行经营机构都设立了风险控制部门,而真正风险经理的设置却流于形式,在形式上貌似风险管理部门到位,但是真正的权责并未厘清,反而给业务的开展增加了环节,加大了成本,进而降低了风 10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1 所谓扁平化不仅是指机构层次的减少,还包括每个业务条线上运行环节的减少和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实践中尤其强调后者,即依靠先进的IT技术,减少业务链条中不必要的处理环节,尽量实现业务流程的简捷和优化。

9 险控制部门的权威性,与初衷适得相反。出现防范风险成为处处设槛的局面,银行的协作战斗力被削弱,员工的积极性被抑制,人人自保的观念严重。

(十)风险识别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风险评判时,普遍采用专家管理法,即遵循“拇指规律”——经验法,此种分析法虽然在风险识别时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这种分析属于一种单变量的测定法,从而不能对不同档的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且对于客户的强比率与弱比率之间怎样进行综合分析也无能为力。而且此种方法遵循“摩根规则”,即关注服务对象以往的信用纪录,而不关注未来,信仰“历史会重演”的理论前提。由此也导致,不能对潜在的风险点和效益增长点及时发现,而当所有银行都这样做时,无疑会增大系统性风险,同时鉴于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还十分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此种方法功效的发挥,进而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前银行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即“思路模糊、基础薄弱、机制落后、手段单一”,而且上述的诸多问题是环环相扣的,交织在一起的,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抓住主要矛盾,逐一厘清头绪,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改革步履维艰,一方面由外在的客观因素制约,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所致。

四、原因分析

(一)银行业内部原因分析 1.风险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银行业对于风险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笔者认为这是转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因为银行的改制是由过去的只重数量、规模不重风险到现在的重视效益、价值和风险控制。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银行背负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为了避免情况的继续恶化,再加上监管当局的外部监控,使得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审批权的上收,风险部门的普遍设置,风险管理的过分标准化、模式化,这些现象都映射出银行对于风险认识的不足。其实国际上知名的银行对于风险的认识实际上是在经营风险,赚取的主要是风险溢价,而不是回避风险。如果此种观念不得已厘清,那么必然会造成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两张皮的现象,难以按照一致性原则构建风险控制机制,相应的银行业管理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和精细化、集约化经营,必然造成在组织架构的完善方面出现机构重复设置,管理纬度难以厘清和扩大,造成管理成本被人为地扩大,削弱了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2.控制机制落后

虽然我国银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风险控制机制,实行“审贷分离”,设立了诸多风险控制点,但是侧重于合规性、程序性控制,试图通过固定化的环节,来控制不确定性的风险,信息的动态可控性差,信息存在滞后与失真,信息加工程度不高,基本处于信息重复传递,而且随着信息传递链条的不断延伸,信息的冗余度不断加大,信息逐渐失效。同时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信息归集精确度不高,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进一步造成有用信息的丢失,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和降低了控制效率。

3.组织架构的优化不足

目前,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倒金字塔模式,政策复杂性高,拟合度低,基层工作量巨大。主要有以下特点:(1)层级过多。基本上还是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层级相对应,设有总行(中央)、一级分行(省)、二级分行(地市)、支行(县)及分理处、营业所(乡镇)五级架构,信息采集、传递以及决策速度慢,市场反应不灵敏,机构运行成本高;(2)各级行部分内设机构职能虚置,造成大量

10 机关冗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下;(3)没有按商业性原则设置分支机构、网点,经营亏损的机构、网点大量存在;(4)同一家银行在同一中小城市设有多家支行,每家支行只管辖几个网点。造成管理幅度过小、管理机构过多、管理队伍过于庞大;并造成同一家银行内部的不同支行也相互争夺客户;(5)对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职能的定位违背了商业银行企业经营的本性。

上述组织架构的特性必然造成银行业内部代理链条长,导致约束机制弱化。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初级委托人只有一个即国家,而代理人却有多个,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高一级的代理人与低—级的代理人之间又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即形成层层授权,层层代理,导致委托

1213代理链过长,而代理链越长,控制力就越弱,容易产生银行管理层的“官僚失灵”,容易形成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虽然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方面的完善工作,但是总体上呈现出:扁平化不足,基层工作量大,而且重复工作多;不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僵化、总体协调度低;组织架构与技术平台的数据支持拟合度不高,不能按需提供有效支持;队伍专业化不强,制约了市场细分程度,进一步制约产品组合度,个性化程度低,进而面对不断宽松的经营环境,存在准备不足等问题。 4.微观基础薄弱

对于中国当前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共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由于国有企业债务造成的银行不良债权;2.来自证券市场的风险。而这两种风险都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状况密不可分,其实自上届政府就提出了“三个到位”,即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此三项改革由于涉及到诸多深层次问题,直到今日仍未到位。

而且在中国,银行与企业的改革是相交织在一起,存在造血功能的普遍缺失,早期企业改革的成本,随着财政负担向银行负担的转换,已经造成银行苦不堪言,财政又无力对银行进行输血,引入外部的投资者的环境、条件不佳,而且对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是否消弱国家的控制力,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更加使得银行处于困境,导致了系统性的道德风险,最后又将风险转嫁到政府身上,出现恶性循环。可以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都得了“白血病”,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因此,众多银行

14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出现了银企关系转换为银政关系的局面,市场导向受到制约,政府干预大,尤其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更是如此,进而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多元化,风险系数增大,而且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织在一起,相互转移,造成整体社会风险加大。

5.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突出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体制变迁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制度性特征,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金融体制的改革滞后,银行制度没有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迁,或变迁不到位,使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出现错位,金融承担了社会制度变迁的体制成本、制度成本和改革成本,集中了制度变迁的所有风险;金融交易市场化程度低于经济市场化程度,利率、汇率、资本市场要素与价格都没有市场化或市场化不足,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仍过多采用了计划行政手段,银行对企业仍存在资金供给制等,同时,由于各经济部门强化了责任意识,导致追求局部利益而把巨大的不经济性风险转给了银行,包括建立新制度的选择风险,旧制 12 根据管理学家孔茨(Kontz)的研究,一个人直接管理和管理的人和事受到他不可逾越的自然力的制约。

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科层组织设置实际上类似—种官僚机构。由于庞大的管理层造成银行组织的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即“官僚失灵”。产生的原因是,在大银行中,各层官员出自经济人的本性与职位竞争压力考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总是根据利弊作出取舍,既放大自己的权力,又规避了竞争的风险,其结果是,非但不能充分沟通信息,甚至有可能互相隐瞒信息,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银行的规模越大,层级越多,信息不对称性就越突出,这就使得委托人为谋求代理人的积极合作需要付出的信息租金成本成倍放大。

14 此种关系已不同于过去的政银关系,过去银行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基本履行出纳的职能,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现在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成为最安全的投放对象,银行出于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考虑,往往想方设法来获取这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寻租”的可能。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成为投资主体,同时拥有众多的土地储备,因此必将成为银行的首选对象,因为有财政垫底,使得银行资金投放安全性高,但同时有可能造成,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的转移,因为相对于政府的贷款数额,财政收入毕竟是有限的。

11 度的维护风险,新旧制度摩擦风险等都由银行来承担,如国有企业扭亏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而且,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保障制度,造成信用制度风险的扩大。所以,制度变迁性金融风险是一个国家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国家存在的根本性风险,也是金融风险中最致命、最具有破坏性的风险。

6.微观政策风险大

由于内控制度和外部监管等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我国银行业仍存在严重的微观政策风险,即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潜在的违反经济金融政策的冲动造成的风险:一是规模扩张中的超范围经营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违规经营问题:如帐外经营、高息揽存、高息放贷等;三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费用扩张风险。费用支出总量扩大,且呈刚性,对实现利润构成风险;四是业务操作中的违规操作风险,如放松现金管理、违规大额提现,公款转私存,甚至违反操作程序,给案犯诈骗提供方便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二)银行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1.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由总量短缺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而且这种结构性矛盾已

15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行业间长线和短线的矛盾,而是技术等级之间的矛盾。按照郭树清的分析,当前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六个差异:产出构成差异、就业构成差异、支出结构差异、资本结构差异、城乡结构差异和地区结构差异。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一些隐形矛盾加速显化,目前的状况好比一架飞机,要在飞行过程中修理引擎,风险性自然加大。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作为核心行业,也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的状态,对于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给予其缓冲的时间不是很多,需要其在短时间内解决新老问题。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在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促进信用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地运行和发展。而且这些国家普遍具有良好的全民信用教育和信用意识,有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有发达的商业化、社会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有信用管理行业的自律组织,共同构成了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相当缺乏,大有“礼崩乐坏”之势:(1)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2)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3)作为“非征信国家”,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4)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5)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在国外,每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码,根据这个号码,每个人都有权查询自己的信用纪录,如果发现有不实纪录,对提供不实纪录的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赔款。但是我国的征信系统到目前为止对于客户来说是保密的,个人无法获知,征信系统中自身的信息是否真实,而且也存在客户信息公布的合法授权机制缺失的问题,这样有可能影响征信系统的公众认知度。在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环境下,银行自然成为必须有抵押才放贷的“当铺”。

3.存在制度瓶颈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现有法律、法规严重制约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空间狭窄,同业之间产品趋同性较强,同时市场不是很规范,不是正常竞争, 15 郭树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远离常态的经济结构》。

12 众多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选择不谨慎贷款,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强。客观上说,中国金融系统目前强制推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其实质是对金融监管部门低效率监管的一种妥协和适应。而狭窄的业务空间,制约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得银行捉襟见肘,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其技术装备条件,很难培养出过硬的业务人员,进一步制约银行业发展的步伐。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是鉴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和金融监管水平,政府当局对于混业经营的开放是慎之又慎,无形中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出现银行业为了完成中间业务指标,变相的将信贷业务的利差通过与客户协商的方式转移为中间业务收入,实质上还是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

4.受政策影响较大

一是国家经济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目标调整带来的风险,银行将面临巨额的资产存量调整;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摇摆与失衡,如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导致通货膨胀,进而使整个社会信用活动失去有效约束,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无规则运行,产生各种信用风险;而治理通货膨胀实行的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迫使原有的社会信用行为目标作重要调整和修正,从而导致经济生活中信用链条的畸型或中断,造成金融风险如“三角债”,不良资产增加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金融政策风险一直处于货币政策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失态造成金融正常秩序破坏的风险。有效监管是保证金融秩序的重要前提,但我国金融监管的强制、行政性监管都有可能使正常的信用活动秩序发生紊乱,从而使社会信用机制错乱而加大了长期潜在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实现央行的管理目标,要么牺牲正常的资金循环,要么停止正常的信用活动,在增量上按现行原则办事,从而导致存量风险积累,增量风险加大。而政府对金融监管的过度干预,要么使监管乏力,金融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加大风险增量;要么监管过于严厉,管制过多,限制金融发展,破坏信用约束机制,使风险累积。我国的几次金融整顿,都是金融监管对金融秩序的强制过程。

五、应对之策——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今后,银行业要侧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理解;因地制宜的做好产业、行业分析(成本结构、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性、行业成熟性、产品替代性),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优势,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问题,积极反馈,在促进整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争取有利于银行发展的政策导向,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特别是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一定要建立防火墙和缓冲机制,具备逆向调节的手段,防止出现波动叠加,增大风险传染性,扩大波动幅度的现象。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没有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任何信用体系都无从谈起,不管是个人信用体系,还是商业信用体系。为了对一个企业、一个自然人的信用历史进行记录和分析,各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应该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开放,以保障一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社会知晓,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征信数据开放的通行做法。全国性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制,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收集到的企业失信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使失信者接受社会惩罚。如果没有数据库的话,以银行贷款为例,经常会出现从工商银行借钱不还,又到中国银行去借不还,又到交通银行去借,反正银行方面也不互通信息,这就给不守信用的人以很多可乘之机了。在此状况下,前面讨论的不少中介机构可以帮助解决信用信息问题,它可以根据每个人过去的信用状况来

13 判断他的信用度,以他经营的业务来评价这个借钱的企业经营以后的还债能力。如前所述,解决信用问题最重要的是“有奖有惩”。对好的企业和个人,他在借钱方面应有所方便。对信用不好的企业和个人,银行可以拒绝为他提供服务,也不允许他申请信用卡。在国内,建立一个全国的信用体系,让跟信用有关的,尤其是像金融机构,可以从这个集中的体系里面了解每个企业、每个个人的信用状况,来决定贷不贷款给对方。而且可以将不良纪录回馈给中央信用体系,让这个人将来在贷款上有很多不方便。对那些信用比较好的,当然可以以很多方式进行奖励,比如说提高信用额度,贷款时利息率低一点等等。当然,在强调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重要性的同时,要避免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变成另一种人事档案资料,一个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在国外,每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码,根据这个号码,每个人都有权查询自己的信用纪录,如果发现有不实纪录,对提供不实纪录的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赔款。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纪录,依法使用,对提供假信息、不实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绳之于法。

(三)统一对风险的认识

统一对风险的认识,要将风险认识分开层次,一是风险控制的全局化,可谓层层设防;二是风险职能的层级化。第一层面,是以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为全行各类风险管理的决策中心,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其常务机构。第二层面,是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执行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布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风险管理环节上的,相互衔接,相互交叉的风险管理执行平台。第三层面,是以稽核委员会为中心的监督层。三是风险管理的集约化。通过上行下效,整个银行始终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严密的控制网络配合高度数理化的监控工具,相得益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树立“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六全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理念。

(四)完善控制机制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银行风险实现动态化监控,进一步简化流程,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拟和度,保证有效信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门,通过风险控制权威机构,统一调配资源,协调风险控制手段,达到及时、全面、科学的风险控制。

(五)优化组织架构

努力实现组织机构真正的扁平化,业务管理的垂直化,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落实出资人监督职能,形成制衡协调机制,实现各部门激励相容,提高系统的一致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构建一套科学有序的培训体系,树立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强化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按照市场细分、客户细分的原则,来相应的建设专业化的员工队伍,真正实现银行的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要有相应专业培训师,将在职培训作为企业的福利合理的进行配置,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七)完善后台建设

加强信息支持,健全反馈机制,提高银行信息化水平,为银行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量化管理的提供有效的技术基础。理顺后台与前台的业务流程,设立专业的前后台协调渠道,做到前后台步调一致,解决好技术部们与业务部门的接口问题,实现软硬件匹配,改变后台信息支持的被动局面。

(八)建立行业自救机制

要建立金融风险基金及金融风险保险制度,增强金融系统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各金融机构应建立自己的风险基金,按每年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进行专户储存。经过若干年后,就可积聚成一笔数目可观的金融风险基金,可用于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保险制度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国际惯例,有利于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促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可在金融风险发生时,采取急救措施,避免破产,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九)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发挥监管当局的监督职能,相关部门的经济测控、信息批露要完整、透明。强化外部治理,完善金融法规体系,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加快金融立法进程,规范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为金融业稳健运行保驾护航。以巴塞尔协定为基础,以资本充足率管制为主导,加强预防管理,优化事后抢救性措施。要强化业务稽查,强化对金融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的审查,强化对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的惩处。要大力运用现代化监管手段,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与监管网络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健全国际通行的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监管机制,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要拟定具体的监管实施细则,拓展监管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对本外币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

提升社会性监管的地位,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监管体系及机制。提升舆论监督和机构监管,前者依赖新闻自由度的提高,后者则需要建立一些独立的,以客观、公正为基本原则的监督机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社会监管的权威评级机构,公开揭示市场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最终形成当局监管,金融机构内控,行业组织自律,社会监督配合的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

多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而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今非昔比的更加复杂的新经济时代,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现代经济病”往往只需要那些最简单、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作为救世良方。因此,针对“思路模糊、基础薄弱、机制落后、手段单一”的问题,正如上文的建议,应对之策就是“统一认识、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完善机制,丰富手段”,即按照“以人为本、理顺机制、创新产品”的思路构建风险控制的协调机制。

可以说风险是自银行诞生之日起,就与银行业的发展相伴随,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其成功的核心技能,其核心就是发现风险,并从中榨出利润——经营风险。中国即将迎来金融大开放局面,全新的风险控制理念作为舶来品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从管制到开放,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则是机遇和挑战,在这其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会出现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后来者,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并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住银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风险控制,扭转观念,理清思路,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人、产品、机制”这三个核心要素,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努力创新,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定是一片光明。本文正是在此种信念的基础上,对于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风险控制的本质规律,进而提出今后的完善之举。

张涛

2005年12月于昆明

银行风险控制岗位职责
《银行风险控制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