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小学品社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5 08:34:42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品社教学计划

小学品社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3-6年级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二、现状分析

3-6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学困生,他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距离。我将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教学措施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确实上好品社课,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习。作为品社老师就要养成看新闻关注时事的习惯,还有多看看历史文学方面的书,让自己知识面扩大这样能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就广泛。相信学生也更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

2.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3.勇于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反思=成长。由此看出小学品社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品社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品社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

4.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小学品社教学计划

许 婷

2015.9

推荐第2篇:小学品社学习心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开学初,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思品教学培训,听了讲座,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上午,我们聆听了教研员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讲座。给我们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概念界定;有关“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案例分析;对“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午,我们又与茅心荷校长一起分享了她的品德教学的一点感悟。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思品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思品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思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品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思品充满兴趣,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必然要开口说,并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随着小学思品课堂改革的推进,思品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思品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思品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从思品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思品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思品课堂任务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 学 品 社 学习心 得 体 会

崔晓亮

碱场营小学校

2012.10

推荐第3篇:小学品社论文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的思考

石门中小

xiao尹 摘要: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教育要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关键字: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品德与社会》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思想品德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这些问题,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 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 :“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 【3】网络文件

推荐第4篇:品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自身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喜爱自己的情感。2.爱护自己头部的几件宝,做一个整洁的小学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喜欢自己,爱护自己。 教学过程:

活动一:体验自己特别之处,进一步对自己树立信心。

1.小朋友们,在上节课上,我们照了两回镜子,大家都找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但是你们知道,除此之外我们身上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独一无二的呢? 2.交流

3.小朋友们知道得可真多,我们身上有很多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就有我们的指纹。指纹就是手指头上的纹路。人与人之间的这些纹路都不一样。不信,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请2个小朋友来印2个指纹印给大家看。(实物投影)一样吗?再请一个小朋友试试。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4.所以指纹的作用可大了,谁能说说指纹有哪些作用? 5.交流

6.不错,指纹可以作为钥匙开门锁,也可以帮助警察叔叔抓坏蛋等等。张老师给你们看一件东西,这叫做社会保障卡,这张卡的用途可大了,其中的一种用途就是可以识别身份。因为这里有这张卡主人的指纹,谁都不能冒充。

7.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让小朋友们更了解,下面我们都来试一试,请大家把自己的大拇指在印泥上摁一下,然后再把大拇指印在白纸上比一比,看看小朋友之间能不能找出2个一样的指纹。8.印指纹,做比较。 9.都一样吗?

活动二:画指纹画,感受自己创作的成功感。

1.瞧,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给你们看样东西。(出示指纹画)知道是什么吗?

2.对,这是老师自己创作的指纹画。是独一无二的。想知道这是怎么制作的吗? 3.老师当场演示。

4.怎么样,有趣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指纹画呢?那就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一起来创作吧! 5.学生制作指纹画。

6.大家都制作完了,下面,我们就来举办一个小小展示会,请把你们的作品粘贴在展示栏里吧。

7.小朋友们的作品都很不错,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因为它是由不同的指纹组成,又由不同的作者创造出来的。怎么样,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己创作的指纹画吗?喜欢自己吗? 总结 同学们,世界是因为我们的不同而变得那么美丽。所以我们更要喜爱自己,爱护自己的外表,那你就是一个很棒的小学生。最后老师有个任务要大家课后完成:上节课上我们曾经提到过头部的几件宝。回去后想一想,我们该怎么来用好它们,爱护它们。

教学反思:

本节课原计划为本学期第一节课,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住宿情况,所以我把这节课放到了第二周。让学生每人回家准备一面镜子。这样上课时,人手一面镜子。对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课文中有一首照镜子儿歌,我让学生自己找我脸上特点,然后再编成儿歌,这样做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也便于学生记忆。寻找自己脸上特点,学生兴趣极高,能自编属于自己的儿歌。当然要集体照镜子时,由于教学时没有大面镜子,于是我让三位学生上讲台,请下面的同学当“镜子”,找出他们不同的地方,由此让学生懂得我们的集体是由不同特点的人组成的。创作指纹画时,没有印泥,改成用水彩笔涂。第一个班级,学生五个指头都涂上了,课后很难洗掉。所以从第二个班级起,我让学生只用一只手指,这样既能创作,也不会让手变得很脏。虽是小事,但也要注意。

推荐第5篇:品社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顾全大局,承担四年级语文数学教学任务。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让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索,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在这学期里,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在课余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总之,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科任老师 杨 慧

本学期来,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杜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措施: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白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目标达成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特别关注水资源的利用问题,确定本学期的环保主题:节水,爱水、节水,创建节水班级,节水校园;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结合班级节水这一环保主题,办一期节水小报,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 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 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推荐第6篇:品社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

能力:能够根据自己设定的主题,在生活周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能讲述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知识:通过观察、体验,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感受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密切接触身边简单的社会生活,他们也乐意用自己的视角来发现身边的生活。不过,他们还很少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的工作者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没认识到这些工作者正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是丰富多彩的,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在商场购物的经历,接触的乡镇小商店,田间农作的家人,驾驶各类车辆的司机……这一幕幕,都深刻印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同时,他们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了解,可能比城市学生多。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受生活环境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导致他们对各行业的工作认识不足,甚至可能会对有的又脏又累的职业评价是负面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充分吃透教材,尽量让学生全面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工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关系。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认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的各行业的人们在为社会服务。然后,通过事例、交流调查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缺少哪一行都不行。 教学重点

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准备写有各行业名称的小卡片。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天或某种活动中都有谁在为我们服务(“为我服务的人”),写下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我的新发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活动一 谁是我们生活需要的 1.[播放动画:谁在为我的一天服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在我们一天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

2.[播放动画:谁是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的]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还有哪些人为我们提供服务?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小结: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有许多人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设计意图: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活动二 假如没有他们 [播放动画:假如没有他们]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假如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缺少某一个行业,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三 体验活动 1.模拟体验活动:参考教科书内容,开展“社区生活的一天”的模拟活动。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或某种服务人员的角色。 2.交流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今天你做过什么工作?除工作外,你还去过哪里?为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了解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各行各业缺一不可

《阿姨叔叔辛苦了》教案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萌发学生对辛勤的劳动者产生尊重和感激之情,懂得敬重他们。

能力: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进一步了解劳动者的苦与乐。知识: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奉献精神。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往往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服务,不懂得付出。因此,他们对劳动者的辛苦只能从表面理解,不能深入体会劳动者的苦与乐。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相对城市学生而言,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贫困。许多农村小学生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因此,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学生更好地体会劳动的艰辛。不过,他们对此的理解与感受,更多的来自体力上的辛苦,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的辛苦劳动是不能理解的。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脑力劳动者工作的辛苦的理解是不够的,他们容易以付出体力的多少来衡量劳动者是否辛劳。同时,他们对劳动者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理解不深,对其进行相关的引导,很有必要。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从中体验、感受劳动者工作的辛苦。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小懂得敬重劳动者。可先引导学生从回忆生活开始,感受劳动者为我们的服务。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以及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苦与乐,感受劳动者的辛劳和奉献精神。最后用感谢卡的形式,升华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访问,从中体验、感受劳动者工作的辛苦。教学难点萌发学生产生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谢卡”。

作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准备“感

学生准备:学生观察、调查周边劳动者的工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阿姨叔叔辛苦了”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 小调查

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调查采访了生活周围默默奉献的劳

动者。你们是怎样进行调查采访的呢?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可以确立调查计划,准备好调查记录表。调查对象可以是一个与自己生活较密切的服务者,比如小卖部的售货员、村里的农技员等,也可以参观广播站、种子站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及他们的感受和愿望。

活动二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播放动画: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讨论:你们生活周围的劳动者每天是怎样工作的?通过调查,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通过与其他小组的调查交流后,你又了解哪些工作?各种工作是怎样的辛苦?学生可用文章、图画、照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观察结果。活动三 感受劳动者的苦与乐

[播放课件:辛勤的劳动者——徐虎]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讨论:你从徐虎的事迹中了解到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小结:这样一群平凡的人,用自己的劳动体验着人生的快乐,用奉献浇灌着幸福的生活。(板书:阿姨叔叔辛苦了)

【设计意图:体会自己生活周围劳动者劳动的苦与乐,加深对普通劳动者的理解,发现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能力:初步学习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在同学中交流。

知识: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孩子已能够对他人的劳动说“谢谢”,但这种感谢很多时候是一种习惯性的礼貌行为,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还需进一步增强尊重、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进而渗透到自己实践行动中。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相对城市学生而言,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对感恩的认识与体会可能更深一些,大多农村学生都体验过劳动的辛劳,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有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小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师可先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对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为我们服务的人心存感激,并说声“谢谢”。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与体验,感受听到谢谢的快乐。结合具体生活事例,帮助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白谢谢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更应是行动上的。 教学重点

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难点

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卡片答题卡、文明花等。 学生准备:彩色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说声„谢谢‟”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活动一 说声“谢谢” [播放动画:说声“谢谢”]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讨论:像明明这样的经历你有吗?生活中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还有许多,想想你还想对谁说声“谢谢”?我们表演一下并做个感谢卡,送给生活中为你服务的人。

小结:对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应心存感激,并说声“谢谢”。(板书:说声“谢谢”)

【设计意图:认识在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

活动二 谢意换来什么 [播放课件:谢意换来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讨论:当你被别人感谢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进行多角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换位思考,认识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的意义。】

活动三 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 [播放动画:这样做对吗?]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讨论:这位同学做得怎么样呢?可以让学生辩论:尊重仅仅体现在说声“谢谢”吗?

小结: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板书:尊重 爱惜)

【设计意图:明白谢谢要用行动表示。】

板书设计 说声“谢谢” 尊重 爱惜

推荐第7篇: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厨都小学郭永花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我们对小学品社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社会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表演”课。我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

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推荐第8篇:小学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扎实开展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操作行为的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主要工作

(一)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3.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发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可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既要有学生的调查记录、自我评价,又有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寄语,可以说是建立学生个人的小小资料档案册。五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思想品德和社会教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带进思品、社会课堂,用好老教材,走好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二)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1.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应积极开展相应的校本培训,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增强对学科教学的研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师资的配备上努力实现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相对专业化,便于稳定任课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要给青年教师多创设亮相、展示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壮大我校小学思品、社会骨干教师队伍。

(三)规范和优化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实效

根据县局要求,今后应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除时间、数量上保证外,应注重活动质量和实效。积极创设教研氛围,开展说课、研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也可以采取教学沙龙、每月议题讨论等形式加强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严格教学常规,积极贯彻工作要求

我们应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工作,在品德学科的专课专用、改进备课形式、认真批改作业等方面加强监督与检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抓住机遇,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反思与总结,在新的学年里,使我校小学品德、社会学科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研时间 周四办公时间(间周进行)

四、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各任课教师按备课组制定各年级的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年级组互相听评课。 十月份:

1 进行教学评析,写好教学反思。 2 教师示范课,并写好反思交流。 十一月份:

1 观看优质录象课,进行评析。 2 组织任课老师教学经验经验交流。 十二月份:

1 观看优质录象课,进行评析写好反思。 2 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2019年一月份: 1学期工作总结。 2写好教学回顾与反思。

推荐第9篇:小学六年级品社资料

六年级品社一单元复习资料

1、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做事,这叫做合作。体育比赛需要运动员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新产品需要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联合国“维和”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做好。

2、关于合作的谚语你知道吗?写出三个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自然科学史上国际合作的典范,参与这一庞大工程的六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4、在我们生活中,竞争与合作无处不在。竞争,可以促进发展;合作更有利于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使发展更健康、更协调。竞争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竞争。

5、一个人有了对手,就会不断磨炼意志,想方设法超越,去夺取胜利;集体有了对手,就会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6、真诚合作要以大局为重。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体谅别人的难处;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要学会负责;要经得起委屈和误解„„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才会成功。

7、写两个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合作需要求同存异,学会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别人,用真诚的态度去赢得伙伴的信任。合作要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9.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用共同创造的资源,这就是“共享”;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中获得益处,共同成长,这就是“双赢”。

六年级品社二单元复习资料

1、国庆节是10月1日,因为新中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

2、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20世纪90年代的“四大件”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

3、(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像这样的经济特区,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五个,它们是(深圳、珠海、海南岛、汕头、厦门)。其中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

4、书写“春天的故事”的老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5、毛泽东同志曾经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勾画(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2003)年(6)月(24)日,第一度“三峡电”诞生;(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2000)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以三峡电站为中心的“西电东送”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正式开工;青藏铁路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

6、(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激活了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7、1992年,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仅仅用了(11)年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0.(1999)年(8)月,我国独立研制的巨型计算机问世,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它题名“神威”

11、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含义:洋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征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含义:底色是象征和平与安宁的绿色,上面绘有五颗呈弧行排列的五角星,象征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则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寄托着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

12、(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在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勇夺(51)枚金牌,名列世界第

(一)。

10、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1、《七子之歌》中“七子”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12、(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

13、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1964.10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6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1970.4.24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03.10.15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997.7.1香港回归

1999.12.20澳门回归

2001.1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年级品社三单元复习资料

1、(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世界和平日”是(9月21)。

3、“和平使者”有(宋庆龄)、(周恩来)、(安南)、(特雷莎)、( 施韦泽)。

4、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有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亚太经合组织等,其中联合国设立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具体的机构为和平服务。

5、战争给我们带来伤亡、贫穷、和疾病。

六年级品社四单元复习资料

1、怎样理解“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有适宜的水分、空气、阳光、温度等自然条件。

2、怎样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它的外表美丽壮观和它无私的为人类提供一切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它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人类继续的破坏它,使更多的资源不能再生,那我们的地球将会逐渐枯竭。

3、破坏环境会使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

4、大气中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让阳光照到地球表面,同时,有阻挡热量从地球表面散发出去。当这些气体太多时,地球好像穿了一件保暖外衣,成了一个大温室,这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使冰山、冰川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干旱,而有的地方水灾频繁。

5、沙漠埋葬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楼兰古国、丝绸之路和瀑布泉。

6、沙漠扩大对地球的影响是:耕地减少,动植物无法生存。

7、土地沙漠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滥采滥挖。

8、人口剧增使得住房紧张、人流拥挤、环境恶化。

9、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生态资源(光、热、风、水、潮汐等)、矿产资源(天然气、煤炭、石油等)、生物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其中可再生资源有光、热、风、水、潮汐等,不可再生资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等。

10、则像苹果树,会年复一年地不断再结出新的果实。

11、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是全球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12、3.21世界森林日3.22世界水日3.23世界气象日

13、人多地少怎么办?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2、不在侵占耕地

3、提高粮食产量

14、荒漠化不断扩大怎么办?

1、植树造林

2、不过度放牧

3、不滥采滥挖

15、环境污染怎么办?

1、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2、禁止排放工业废渣、废气、废水

3、人人从身边小事做起

16、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短缺„„种种难题令人忧心忡忡。然而,人类终将有希望用智慧、勤劳、爱心将她修复。

1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至。--------苏轼

18、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19、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

20、学会感激你就拥有了快乐与幸福。用爱的耳朵去倾听所有的声音,用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世界,平凡的将不再平凡,简单的也将不再简单。

21、我们拥有的财富有健康、父母、年轻等

22、未来把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拥有自信,拥有希望,拥有梦想,我们就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23、通往未来的路也许遥远而充满坎坷,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24、在走向明天的路途中,有了亲人朋友的关怀祝福,我们会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25、我知道与成功有约的名人有陈景润、佛罗伦斯.南丁格尔

推荐第10篇:小学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上级精神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目的,扎扎实实上好品德课,开展好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研目标: 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惹人爱的学生为目的,逐步成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的作用。

三、活动安排

1、平时工作中注意加强品德课的备课工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上好每节品德课。

2、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3、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完成;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互相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4、根据学科特色,努力创新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机会,留心收集活动作业的案例,并多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设计,多投稿,争取在区或以上评比或业务刊物中获奖、发表。

5、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教学资源库的素材,积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培训。

2、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深认识。

3、制定本学期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交流讨论,落实计划目标要求。

4、组织教师学习课标,结合本学段要求落实教学常规。三月份:

1、准备参加区级比赛活动。

2、开展听评课活动,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四月份:

1、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学习优秀课例

2、撰写作业设计案例。五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案例评比活动。

2、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学习优秀作业设计案例。

六月份:

1、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2、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3、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评价,进行试卷测试。小精灵网站

第11篇: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

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

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

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希望县教研室对《品德与社会》也进行备课、听课、教研、反思。教育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第12篇:小学五六年级品社教学计划

小学五六品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理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与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一、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现状分析:五六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学困生,他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距离。教师将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内容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地生活水平

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爱护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旧材料来丰富自已的生活和活动。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本。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使品生与品社课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第13篇:小学品社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 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性的。一堂教学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一个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应在一个专题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1、学习教学模式

在运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之前, 先要认真的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对每一类教学模式应从“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支持条件”“六要素”去认识。

2 .实践教学模式

有意识地选择、组合、应用教学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应能说得出其模式的来源, 能表达为什么选择这种(些)模式。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功能、适用的情境和条件, 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千差万别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具体来说, 应该依据和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物质条件等因素。教师应全面、综合地考虑这些因

素, 对教学模式择其善者而从之。 3 .评价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运用模式内涵评价实际教学或对实际教学的模式运用作出恰当的评述(点)(包括可行性、适用性、实效性、变通性)。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的。因此, 我们所要探讨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模式最佳, 而是研究哪一种模式的哪些侧面针对什么目的可以取得什么效果。

4 .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运用新的价值理念对已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功能的再发现。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对已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功能的重新组合。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 教学往往是对具有不同功能倾向的多种模式的组合变通, 其组合的过程具有创新的含义。

5 .构建教学模式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外乎两种方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

(1 )演绎法

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从一种科学的假设出发, 推演出相应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然后将所设计的教学模式付诸实践, 通过严密的实验对原先的设计和效果进行验证(检验), 再经过

完善和发展, 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假设, 形成模式的思维过程是演绎。如“网络条件下的互动教学模式”。运用演绎法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假说。假说是思维形式之一, 是理性认识形式, 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由已知推测未知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形式。运用演绎法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不仅具有实践的功能, 而且具有认识的功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生成有赖于教学实验, 没有严格意义的教学实验, 模式的假设就得不到演绎和验证。

(2 )归纳法

从教学实践出发, 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 并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构建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 形成模式的思维过程是归纳。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模式, 有的是在总结前人的各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改造而成; 有的是对现阶段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升华, 系统化而成。用归纳法构建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往

往是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的成果。我国当今课堂教学广泛运用的“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等均属于用归纳法构建的教学模式。归纳法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运用时应注意: ①要真正从实际出发, 反映思想品德教学的本来面目。在经验总结时, 不应预先以主观的框子先入为主

去总结经验, 这样往往看不到教学的客观面目, 常常会削足适履, 更谈不上揭示教学的客观规律, 形成科学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②克服唯经验倾向, 对于总结经验来说, 经验丰富只是前提, 有了好的经验并不等于就能揭示规律。如果仅仅罗列材料, 堆砌事实, 讲不出道理, 那么经验仍然是个别的经验, 而不能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第14篇:小学品生与品社

《说 声 “ 谢 谢 ”》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生活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 情感目标:愿意送出自己的感谢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谢。 能力目标:能用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谢。

(评析:目标制定是任何行为的关键,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必定会打折扣,而目标的准确定位必是每位上课教师应刻意追求的细节。本节课目标的设定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和实现,克服了目标大而空的浮躁之风。准却恰当的预设目标是当前每一节品德课甚至是各门课程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备课环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激发情感的故事,串联课堂的课件;学生准备情景剧表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讲笑话。

师:大家笑得可真开心啊!当同学的笑话博我们大家开怀一笑时,我们该怎么样表示呢?

学生有的用掌声,有的大声说“谢谢”。

师:让我们在欢笑声中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活动一】你说过谢谢吗? 师: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他让我们知道,当别人为我们带来快乐时,当观众给自己掌声鼓励时,我们都要说声谢谢。(板书课题:说声谢谢)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的。你说过谢谢吗?给大家讲讲你说谢谢的故事吧? (点击课件一:你说过谢谢吗?)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病,给我做好吃的,病好了以后,我对爸爸妈妈说了声谢谢。他们非常高兴和激动。 师:你得到并感谢了家人对你的关爱。

生:我生病时,妈妈带我去医院,一位阿姨给我看病,我说了声谢谢。 师:你把谢谢送给了为你治病的医生,做得很好。

生:我摔倒了,朋友们把我扶起来,送到卫生室,我对朋友们说了声谢谢。

师:感谢了朋友的帮助,才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帮助。 生:超市服务员帮我拿包,我说了声谢谢。

生:出租车司机把我送回家,我忘了拿水瓶,司机叔叔叫住我,把水瓶给了我,我说了声谢谢。

师:好,要对为我们服务的每个人说声谢谢。 … …

师: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我们还会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得到家人的关爱……这都是别人为我们付出的一颗爱心,我们一定不要忘记随时随地对他们说声——谢谢。(老师总结板书:服务帮助 鼓励 关爱——用一颗红心把字圈起来)

(评析:通过老师的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回顾自己说谢谢的情形,既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为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向善的人际关系提供范式。)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师: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当时的情景吧。

(点击课件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生:小虫子掉到同学的身上,我帮他拿了下来,他对我说了声谢谢。 师:你真是个勇敢的大哥哥。

生:我借给同位一支笔,他对我说了声谢谢。

师:你是个会帮助同学的好孩子。当同位对你说声谢谢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也很满足。

生:我帮妈妈洗脚,妈妈对我说谢谢。 师:你是个值得长辈疼爱的好孩子。 ……

师: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谢谢。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评析:从“你说过谢谢吗”到“你得到过谢谢吗”,教师巧妙的对学生文明行为落实进行了提升。它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得到别人关爱的同时,还要为别人付出自己的关爱行动,这样的世界才是和谐的、可爱的、美好的。)

师: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生:同学把球踢到墙的外面,我用飞檐走壁的功夫,帮同学捡起了球,他没说谢谢。

师:“飞檐走壁”的功夫多危险啊,这可不是我们该做的,你可以想别的办法帮助同学!

生:小同学的四驱车坏了,我帮他修好,还把两节新电池给他安上,他没说谢谢。 师:那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难过。

生:我觉得他们不太有礼貌。 师:以后还帮助他们么? 生:该帮还得帮。

师:奥,你真是个宽容的孩子,也是个真正助人为乐的孩子。 师:如果自己付出了或做了什么却没有得到感谢,心里肯定会很难过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时,要对别人说声谢谢。因为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谢谢会让人遗憾终生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 (点击课件三:故事1)

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起,这时,一位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一直想当面致谢,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照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时,万没有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他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白纸上写下一万个“谢谢”,点燃在恩人的坟前……

而一位山区农民为了感激收留他走失的孩子并将孩子送上回家汽车的好心人,竟在一座小县城里挨家挨户地寻找了几千家,只是为了当面向那位好心人说一声“谢谢”。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生: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 生:别人帮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生:他虽然没能对恩人说声谢谢,他可以把这句谢谢换作对别人的帮助。

师:你真了不起,能想到把谢谢化为行动。

(评析: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公倍的效果,师以“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感谢”的设问,把学生与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设问后的小故事进一步触动学生的心灵,懂得应该为别人的付出及时送上自己的谢意,切末成为负担,甚至是遗憾。)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师: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你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她说声谢谢呢。(走到班主任刘老师跟前,握手并说:“谢谢您的帮助!谢谢您!”) (学生主动鼓起掌来)

师: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要对在座的领导老师说声谢谢。(学生再次鼓掌。) 师:现在你想对谁说谢谢? 生:我想对王雅洁说谢谢。 师:那就到她跟前去说吧。

生:(生下位走到王雅洁跟前)我不会的题你教会了我,谢谢你! 师: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刚才也有这样的感觉,终于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说出来,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那大家现在也行动起来吧。

(点击课件四:谢谢大行动)

(把你没来得及说或忘记说的感谢现在就送给你要感谢的人吧。)

1、送出感谢(播放音乐,学生行动) (评析:经过前面两个认知活动和一个故事的点拨,师生都已进入到“感谢”的情景里,情感的展示也渐渐从表面挖掘到内心深处,向老师适时推出的谢谢大行动,给自己与学生以释放情感,实践良好行为的绝佳契机,师生在课堂上都能把这种美好的品德继承和传播开来,是一项值得称道的行动,也是让学生看到并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崇尚美好行为的,更让听课者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情感为之动容。情感丰富的成年人和一些学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想这就是品德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是实践的课堂的魅力所在,我们由衷地为向老师的设计拍手叫好。)

2、谈感受

师:说出了谢谢你有什么感受? 生:心里很舒畅。 生:说出谢谢很高兴。 师:得到感谢了吗?心情怎样? 生:我很激动。 生:我很幸福。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哭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于瑞瑶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当时她忘了说谢谢,今天她对我说了谢谢,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师:终于盼来了那声谢谢,心情真得很不一样啊!所以感谢一定要及时哟! 师: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笑脸,有的虽然挂着泪花,但却是高兴的泪。我真的觉得这一声谢谢太神奇了:她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感谢。如果你想说“谢谢”,就马上说出来吧;如果你怀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就及时把它表达出来吧!再不要让一声谢谢成为永远的遗憾! 这儿有几个小同学也在说谢谢,大家看他们真的会感谢吗?

(评析:向老师的小结,使学生找到了描述他们震惊心情最合适最贴切的形容——神奇的谢谢。因此我相信上过这节品德课的同学,谁都不会吝啬自己的谢谢,太神奇,因为谢谢会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因为谢谢会让每个人的心贴在一起,友好而真诚的快乐生活。向老师的转折语,又给激情彭湃的学生抛出了更深入的探究课题——真正的谢谢该是什么样子的?只说出谢谢就可以了吗?)

3、辨析谢谢

(1)、辨析图例中的故事

(点击课件五:学生在文具超市购物的情景图片) 师:谁来讲讲图中发生的故事?

生:一个同学去超市买练习本,把货架翻得乱七八糟。付钱的时候,收银台的阿姨对他说欢迎下次光临,他对收银台的阿姨说了声谢谢。收银台后面有一位阿姨在那里整理收拾被翻乱的货架。

师:是啊,由于这位同学的随意,给那位整理货架的阿姨带来了重复性的劳动,增添了麻烦,这不是真正的感谢。 (2)、辨析情景剧

师:几位同学还为大家准备了两个情景剧,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生观看情景剧表演。)

情景一:妈妈为小明拿来洗干净的衣服,小明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草地上,小明一会儿踢球,一会儿逮蚂蚱,一会儿玩泥巴,手脏了,就在衣服上擦。小红说:小明,你的衣服脏了。小明说:没关系,妈妈会给我洗!

情景二:校园里,一个值日生同学正打扫卫生,几米外的地方,一个同学吃完香蕉,到处找垃圾桶,把香蕉皮扔在垃圾桶里。另一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擦了擦嘴后随手丢在地上,而他旁边就是一个垃圾桶,值日生帮他扫起那张纸,他说了声谢谢……

(评析:品德课堂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这是我们一直推崇的一种活动方式。情景剧表演对于现代的学生,并不困难而又特别得到孩子们的垂爱,但仍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注意情景创设的生活性和的贴近性,一般不应浪费过多的精力为出课而特意安排难度较高的情景表演,最好是利用课前几分钟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表演出来即可。)

师:表演得很精彩,掌声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评论一下情景剧中的同学他们会真正的感谢吗? 生:第一个情景剧中的小明不会感谢。 师:他说谢谢了呀?

生:他说谢谢了,可他没有尊重妈妈的劳动,把脏东西往身上抹,又给妈妈带来了麻烦。

生:我也认为小明不会真正的感谢。他一边玩一边把脏东西往身上擦,还毫不在乎,说妈妈会帮他洗,这不是给妈妈增加负担嘛。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不会自己故意往身上抹;不小心弄脏了,我会学着自己洗。

师:奥,要做个懂事而自理自立的孩子。

生:我认为第二个情景剧中小红不会真正的感谢。他虽然说了谢谢,但他乱扔垃圾的表现,没有尊重值日生的劳动,也不是真正的感谢。 师:是啊,我们之所以谢谢,是因为尊重他人的劳动,感谢他认为我们的付出。

生:说声谢谢,是从心里和行动上真正的感谢。

师:是啊,我们不仅口头上说谢谢,真诚的感谢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给别人带来重复性的劳动,更重要的是—— 生:用行动感谢。

师:对,我们要把感谢体现在行动上。 (点击课件六:把感谢落实在行动上)

3、学会真正的感谢

师:你想用怎样的行动表达你心中的感谢呢?对父母、对老师、对交通警察、对清洁工、对所有为我们服务的人。请小组内交流,再把你们找到的好主意告诉大家吧。 生:帮父母干家务活。

生:不给值日生添麻烦,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 生:我要感谢老师,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生:我们感谢警察叔叔就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做得也会特别棒。

小结:同学们,那些为我们服务、给我们帮助、鼓励和关爱的人为我们献出了爱心,付出了爱,让我们把这份爱化作行动,也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吧!把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完成板书:行动 爱)

(评析:“感谢不仅是说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做出来的”,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改以来品德课为追求活动形式,常忽略活动效果的落实和延伸,而本节课的设计不只是引导学生懂得并愿意向他人感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在行动上表示感谢,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收获的不止是认知情感的提升,还有行动的具体操作方法,便于学生回到生活中能把课堂中的理论应用起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这也是倡导课改的专家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落实品德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课堂环节,向老师做到了,他的学生也会做到的。)

【活动四】总结升华

师:其实用行动表达感谢并不是人类的专利。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二:义鼠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古丽娜的小姑娘。 古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一只小老鼠成了她的好朋友,她经常给小老鼠几块饼干。小老鼠吃饱喝足之后,在屋子里窜来跳去,小古丽娜觉得这样很好,至少这屋子里热闹多了。 一天清晨,父母正要出门。突然,那只小老鼠窜进来,猛地咬了古丽娜一口,古丽娜尖叫起来,疼得大哭;古丽娜的父亲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的脚上也被咬了一口;接着,那家伙又飞一般窜向古丽娜的母亲,父亲赶紧抓起一根棍子,老鼠机灵,箭一般往门外跑去,父亲正要转身回来看古丽娜伤得怎么样了,那畜生又窜回来,朝母亲死命咬了一口,“嗖”地窜向门口,一家三口追出门外;老鼠跑到屋外的一片空地上,他们追到空地上。老鼠纵有万般机灵,在空地上又如何是人的对手?父亲几步赶上,“啪啪”几棍下去,终于有一棍它没能躲过......小老鼠的小眼睛,没了光泽,它死了。

古丽娜难过起来,感到一阵天旋地转,有些站立不稳,啊,不!定了定神,是大地在转动!在抖动!一下,两下......一家三口惊呆了!父亲最先反应过来,他朝村子里大喊:“地震啦!大家快出来!” 太晚啦,大地又是一阵更猛烈的摇晃。他们看见不远处的房屋在拆裂,倾斜,倒塌......举世震惊的古吉拉特邦大地震发生了。 师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块小小的饼干可以让一只小老鼠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救一家人,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感谢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爱,学会感谢,心中有爱,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爱心。所以,让我们把感谢的话语说出来,哪怕是一次磨难,我们也要微笑着说一声“谢谢!”。

(点击课件七:配乐诗歌——我感谢)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谢吧!(师生一起大声朗诵)

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 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尝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感谢同学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感谢所有关心我们,为我们服务的人。 (点击课件八:歌曲——感恩的心) 学生静静看着屏幕倾听并跟唱着。

师: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面对我们的生活吧!下课!

(评析:最后的故事与诗文、歌曲将师生又一次带进情感澎湃的高潮,是落实活动效果的创新设计。教学本可以在前一个环节“感谢落实在行动上”结束,但向老师却发挥语文教师的功底,借用了典型美文教育的优势,以美文(故事、诗歌、歌曲)激发出师生内在情感的升华,用情感的升华来荡涤师生的心灵,那一刻的心灵震动会让每个人牢牢印在心里,也会以此加大行为落实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当课在“感恩的心”中结束时,每位听课者眼里都饱含着泪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后长长的输出一口气:听一节好课,简直就是美的享受,精神的享受,灵魂的洗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一直渴望每位教师,都能如此真正、真诚、用心地去上每一堂品德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孩子们性格形成、个性成长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比那些学科课程更有意义,她是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引领国民走进世界不可或缺的教育啊。感谢向老师为我们出示这样一节动人心扉,让我们能好好反思的课。)

第15篇: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临沂高都小学

尚冠军

作为一个年轻的的一线教师,本人带品社课已有五年的时间。通过这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本人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反思。对于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学以致用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各种课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多听课,多反思,多实践。以下几点是我的反思: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别人的优点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花点时间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保持着兴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都有所收获,既有了课堂活动也有了课堂活力。

2、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是一种示范,教师不但要“照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本人认为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定要学以致用,多反思,多积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这里面本人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体现主体地位。

1、师生互动。一堂课,教师不能以问代讲。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2、以人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如果学生的发言不积极,面不广,思维得不到锻炼,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那就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当然,对于课堂上的“意外”, 教师该讲的讲,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要讲。

三、科学运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1、合作学习很必要。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学中合作学习目的要明确,过程设计,时机的把握多要恰到好处。一句话,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品社高效课堂的关键。

2、如何分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分组时,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每小组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请水平高的学生当组长,一起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着说,补充说,共同合作学习,无形中促使组员间团结协作,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高效?

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在品社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恰当运用上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使课堂教育效果更为突出,学生兴趣高涨,不仅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得到指导,还会掌握合作学习的品质和学法。任何教学方法,如果单一使用都会令学生觉得乏味,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也不例外,要适当的与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老师或学生点拨相结合,学生会时时有新鲜感,进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的小组学习会更有效。

当然也不能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何在这场改革中将自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观念与理论实践化,促进自己教学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仍需不断努力,正所谓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6篇: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如:我在教学《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一课时,用了图画导入,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地平线,然后问同学们这单一的一条地平线美不美,怎样能让它变得美丽,然后找同学到黑板上来描绘,直到画面丰富时候,再找同学说为什么现在的画面比刚开始的一条地平线美丽了呢?从而引导学生们说出,画面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开始,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绝对的吸引了过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源于生活,激发情感。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内化不是凭空想象来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主线。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新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近社会生活,让社会走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教学《改革开放奔小康》一课时,老师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然而这些资料都是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见过的,有所了解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以电视的变化为线索,利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的方法来使学生总结出从电视机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发达了。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空间的、有说服力的图片素材,唤起了孩子们原有的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联系。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用故事,知情明理。《品德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只有联系学生生活,才可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大多选有一个主体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选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感悟高尚,从而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榜样。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首先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信息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有关他们的事迹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家乡的名人事例故事进行拓展性的讲解,一下子唤起了学生求知欲,孩子争先恐后地讲出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并道出了心理话。再针对\"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为什么是家乡人的骄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什么不平凡的业绩?开展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谈感想,说体会,表决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明理的目的。

3、创设情境,感动学生。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理智的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谢谢您,爸爸妈妈》。我先创设了父母在工厂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会说说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并表演做家务,比一比谁为父母想的多。从而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有趣味性,提问要有层次性、系统性,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面向全体,提问数量要适中。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为宗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启发学生,将情感体验和参与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做到知、情、意、行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17篇:小学品社教研组18

小学品社教研组2018

小学品德教研组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为目的,扎扎实实上好品德课,开展好各项活动,那么具体的教研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品社教研组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小学品社教研组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立足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紧紧围绕县教育室的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实和开展各项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学校工作目标,

积极有效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继续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我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认真执行教学常规。

组织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和《宁波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常规》,用好宁波市小学品德助教方案。按规定要求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按授课计划进度备课上课,做到教学有计划,授课有内容。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计划。不挪课,不减时间。

2、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积极开展校内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学期保质保量完成4次教研活动,其中两次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研究、教

学反思、教学评价与感悟等,每次教研活动要求按时出席,认真参与,活动后均要评课。授课老师要有反思。使学科教师在听课、交流、反思的互动学习中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3、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积极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各项教学比赛,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展示。认真准备高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北片教研活动展示课。并且要求参加北片教研活动的老师事课前认真备好课,课时做好听课笔记和评课稿,使自己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向各级刊物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和各类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有关活动。

三、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教研组计划

2、各位授课老师制定好本学期的授课计划,并上交存档。

3、参加县教研室会议。

4、组织第一次教研活动(严海群老师执教)

四月份:

1、配合教导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2、参加县中高级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严海群)

3、教研组第二次教研活动(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讨论)

4、积极准备品德规范教研组的准备材料。

五月份:

1、教研组第三次活动。(邬燕飞老师执教)

2、教研组会议(参加规范教研组评选的准备和总结)

3、市品德案例选送。

六月份:

1、配合教导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2、教研组第四次教研活动。(讨

论总结本学期的品德教学工作)

3、准备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和期末考试。(15周)

4、教研组总结。

小学品社教研组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省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为依据和准绳,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为根本出发点,全面细致的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大事融入思品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在教师中渗透改革、创新的思想,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的结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地处郧丹公路的一侧,交通方便,掌握信息速度快。领导管理有方,上档次学校发

展比较迅速,现已是湖北省村级示范学校的定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随着学校的不断进步,来我校参观、交流、学习的领导及有关的社会人员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别是思品教师,担负的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路灯,引路人。我校正有一批教学过硬,思想端正,工作扎实,方法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我校共有学生五百多人,这些学生来自于居峪、前湾、槐树、肖沟、钟家河、雷家等。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态度不端正,没有上进心和进去心。我校现有思品教师10名,教学班10个,相信经过这学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校撑起另一片天空。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

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 学生。

4、联系周围,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6、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

四、方法措施

1、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实现常规教学规范化。

2、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

4、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各种不良习气的调查。

5、开展一些活动,小检测,对他

们进行督促。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到社会中,生活中体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品社教研组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小学品社教研组2017-2018学年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老师幸福地教的乐学吴江打造为愿景,以六力并举的快乐校园建设为抓手,以转型为主线,发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立足课堂,积极探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最优化途径。立足教师发展,努力变革教研方式,推进三微精致教研。以科研为引领,探索小学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整合的有效策略,深入推进品德学科建设。

二、工作重点和措施

㈠立足课堂,寻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最优化

1、以课标为纲领,加强学习提升。继续做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尤其是要针对课标中重新修订、修改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深入学习、仔细体会,把握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了解基本的教学方式、评价要求,并努力将课标要求体现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2、以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行为。品德学科以兼课教师为主,教师要向每节课要质量,根据学生基础和实际,设定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开发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合理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主体性,提高活动参与度。要积极开展多主体、多形式的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保持。

3、以研究为途径,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该同时也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研究、改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首先要研究教材。其次要研究学生。再次要研

究教学方法。

4、以建模为抓手,优化教学方式。根据教育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本学期将围绕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两个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细化操作流程、优化策略,以期不断完善、更趋合理。

㈡尝试三微,追求学科教研精致化

1、微型课的探索与改进。微型课是教育局提出的新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并在第四届A级课评比中进行了全区推广。本学期,我们将将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尝试微型课的探索与研究工作。

2、微教研的尝试与研究。微教研是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为基本特征的教研活动,微教研还是一种网络教研方式,本学期,我们借助区教育局云教研平台的建设,将给老师们创设交流、反思、探讨的空间。

3、微课程的建构与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教学观,要求做到既见树木更见森林,要求变学科意识为课程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尝试微课程的建构。

㈢着眼发展,索求学科效益的最大化

1、推进评价改革,发展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品德学科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推广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制度,让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大家要认真把好品德学科教学的质量关,按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借助课题引领,发展学科。本着科研先导、引领的原则,本学期将继续做好品德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要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定

期形成课题论文,在发展学科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第一学期主要活动安排

月份、活动安排

九月

小学品德学科中心组暨课例研究活动

省级评优课活动备赛、观摩

制定好联片活动计划

十月

小学品德学科第二届同一节课结对研讨暨微型课研究活动

小学品德学科课题组活动

十一月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

小学品德学科教师培训暨学科研究中心活动

联片活动(微课)

十二月

苏州市课改展示小学品德学科观摩活动

小学品德学科核心组成员个人发展论坛

一月

第四届基本功比赛校级选拔

第18篇:小学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品社教研组工作计划

大封社区学校

张梅红

一、工作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目的,扎扎实实上好品德课,开展好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研目标:

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的作用。

三、活动安排

1、平时工作中注意加强品德课的备课工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上好每节品德课。

2、教学中,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3、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4、根据学科特色,努力创新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机会。

5、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教学资源库的素材,积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1.认真制定本学期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交流讨论,落实计划目标要求。

2.开展听评课活动,互相学习,加强交流。

3.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学习撰写导学案。

4.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老师们学习优秀作业设计案例。

5.、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6.、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7、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评价,进行试卷测试。

2017-9-11

第19篇: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崔新静

小学

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孟庆建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五年级品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杨 辉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生和品社课的德育反思

东德归小学 李胜利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这门课!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崔新静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经验+反思=成长。由此看出小学品社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品社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小学品社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品社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

一、分析反思现状,认清反思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小学对品社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出了规定,并把其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然而,在很多学校,品社教学有反思之形,无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宣传、点缀、作秀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被重视并付诸于实践。

作为小学品社教师的个体,对品社教学反思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清楚教学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也认为自己应该重视教学反思,但在具体实施进程中,他们又对“到底要反思什么”、“怎样进行反思”等问题,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点。还有的教师有反思的热情,但因为小学品社教育素养不够,很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学的本质及规律,致使出现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现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态度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师育人理念自省的过程。它要求品社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客观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自觉关照与审视,梳理出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分析其中各自产生的原因,提炼成小学品社教学的智慧,以便日后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促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反思过程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小学品社教师端正反思态度,积极参与反思,主动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识的认同,行为实践的落实,品社教师才能从中得到收获,并不断增强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否则,小学品社教学反思很难形成气候,仍然会流于形式和浮于表层,并被教师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与凑合完成。

三、围绕反思内容,撰写反思案例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内容涵盖很广,它主要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师在撰写反思时,应注视品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编排内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现状、是否已经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否能根据实际学情(或突发事件)及时调整其内容,教学评价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当然,小学品社教学反思也可对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反省。这样,撰写小学品社反思案例,就轻松找到了着力点,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写出精彩,有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常温反思记录,升华反思作用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作为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被教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经常“回顾与整理”,积极升华教学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师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按逻辑关系有效地串联起来,那么教师就能更为系统、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华。这种良好的温习反思的行为,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思考习惯,建构小学品社教师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精益求精,以及获得新鲜见解的意识,并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小学品社教师没有教学反思行为,只能称为简单的教书匠。如果要想成为品社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行为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坚持反思,是品社教师成长的不竭源泉,也是其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课堂品味的必由之路。

第20篇:小学四年级品社教案

小学四年级品社教案《今天,你安全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要有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方法,有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看到“今天,你安全吗”你们想到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踏上寻找之旅,去寻找家中和活动中的安全隐患。请大家擦亮眼睛,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注意安全。隐患可存在于许多事情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呢?(家中、学校日常生活中、外出游玩中、进行锻炼活动时)咱们先去阳阳的家找找。

二、家中的不安全因素。活动1:观看幻灯片 ⑴思考:阳阳家中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会引起什么危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⑵抽学生上台找出阳阳家中的安全隐患,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避免的方法,老师相机引导。

(板书:火灾、摔伤、中毒、烫伤、触电、咬伤。)

2、安全自查:

①想想你家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它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②想一想一旦危险发生会给家庭成员带来什么影响。

③师归纳:除了阳阳家中的安全隐患外,在我们的家中还有一些隐患。如:把装满开水的水壶放在地上,不小心碰倒,容易烫伤人;农药瓶和食品混放,误食容易引起中毒;镰刀、锄头等锋利的农具放在经常活动的地方,不小心碰到会割伤人;开着门窗睡觉,容易感冒或被盗;雷雨天不拔掉电视机等电器的插头,电器容易被击坏„„板书:被盗、雷击

3、小结:我们常说“家是避风港、安全岛”,总觉得在家是最安全的。其实,安全的家不是自然就有,也不会永恒不变,它需要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用心去呵护。(板书:提高安全意识) 过渡:我们在阳阳的家中找到了一些不安全的隐患,现在我们去寻找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三、活动要开心,更要当心。活动2

1、导语: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可别忘了,危险就像一位不需要邀请的客人,常常会在我们不留心的时候来敲门。很多伤害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规章制度而造成的。

2、观看幻灯片 ⑴思考:在我们的活动中会有哪些安全隐患?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⑵抽学生上台找出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避免的方法,老师相机引导: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防摔伤。不攀爬,擦窗户时,垫在脚下的物品要放平,站稳后,一只手巴住墙,另一只手慢慢擦拭;防割伤,正确使用刀具。 ②在外出游玩时,我们要防(板书:溺水)。游泳时,由大人陪同,不到深水区或禁区;和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把手伸进装有动物的笼子。

③使用体育器材时,先看一下器材有没有老化,接口处有没松动的地方,仔细阅使用说明和操作要领,不拥挤。

3、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活动容易造成伤害?怎样避免?如:放鞭炮、观看演出、大口吃鱼„„

一些活动的确存在着安全隐患,但是如果因此不参加或少参加活动,我们会失去许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与陌生交往

1、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大声呼救告诉家长

2、陌生人问路

3、师引导

(1)直接告诉他,因为待人要诚实。

(2)看着像好人的就告诉他,看着不像好人的就不告诉他。 (3)就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能告诉你。

(4)告诉他住在哪个小区,但不要告诉他具体的门牌号。

五、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人的家中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也会出现安全隐患。在家里生活要注意安全,活动要开心,更要当心„„我们要事事当心,时时小心,提高安全意识,预防危险的发生,及时发现和排除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板书设计:

今天,你安全吗?

家中火灾、摔伤、中毒、烫伤、(提高安全意识) 触电、咬伤、

活动中溺水

作业:回家找出自己家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并和家人一起消除。

小学品社岗位职责
《小学品社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