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章程规章制度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21:07:52 来源:章程规章制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基本政治制度2页

“基本政治制度”一般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是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据胡锦涛同志2011年7月1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述)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1]

详细论述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基本政治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早在中共一大党纲中就明确规定:“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民主政权。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会的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全苏代表大会是首次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的代表机关。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内战和抗战以来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949年,在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肯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四宪法”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特定斗争形式和政治主张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民主制度和政党制度。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探索建立各阶层各党派合作的“三三制”的政权形式。抗战结束前,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废除国民党专制独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把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形式,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实行民主政治。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建立起新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斗争形式和政治主张,上升为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起草《共同纲领》时,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搞统一的共和国而不是联邦制,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决,因为这样做对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是有利的。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多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从而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制度选择。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的一个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例如,毛泽东就特别注意人民来信,把它看作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和表达自己诉求的重要方式,他向各级党委发出指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这一重大决策,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从整体上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十七大报告把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扩展为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四项制度,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基层范畴的民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整,功能更为强大。这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民主制度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的衔接与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好地成为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并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制度。

这一重大决策,拓宽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方面,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基层建立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制度,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全面巩固的群众基础。把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整体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和一条重要规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把握得越来越科学,具体道路与框架规划得越来越符合实际。

这一重大决策,赋予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新的历史使命,有利于我国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只有进一步搞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七大的这一重大决策,必将进一步焕发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有机地汇入我国政治建设的总体进程,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推荐第2篇: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大纲

答案在课后作业和模拟作业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名词解释:年号、庙号、陵寝号 2.皇帝为了行使统治权,设置了哪些行政机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4.清代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历史作用。 5.皇帝制度的特点。 1.叙述秦汉三公九卿制。 2.评述隋代三省六部制。 3.评述明清六部制。 4.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5.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1.秦汉郡县制度及其影响。 2.叙述明清里甲和保甲制度。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 2.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1.秦至清鸦片战争前赋税制度的演变。 2.名词解释: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1.名词解释:湘军、淮军 2.清末行政机构的改革表现在哪些部门。 3.简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意义。 2.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的特点。 3.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南京政府国民党***的特点。 5.名词解释:五院制。 6.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7.叙述抗日民主政权性质。 8.抗日民族政权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9.解放区人民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1.南京政府公务员的考选和铨叙制度。 2.简委叙述苏维埃政权干部制度。 3.抗日民族政权选拔干部的标准和干部考核内容。 4.解放区人民政权在干部选用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做法。

推荐第3篇: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

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

——蒋以任在“东方讲坛”的讲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各党派团结合作的特点,强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将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努力把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发挥好,使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发挥人民政协应有的作用。

今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又颁布实施《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即5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通过“东方大讲坛”来宣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非常及时和必要。

以前,社会上对政协不太了解,有的甚至还存在误区。比如,有的说,政协是“拍手的”,“说了也白说”。其实,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党政部门更加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政协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还有的说,政协是上层知名人士组织,是“名人+明星”,与老百姓没啥关系。政协确实“名人”很多,但这决不是单纯追求名人效应,而是为了代表各个界别发挥作用。政协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政协的重要原则是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政协事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今年2月8日颁布的《意见》,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发的,这在人民政协成立56周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去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也是5号文件);这两个5号文件的下发,充分说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把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放到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这个重要文件,不仅是人民政协的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人民政协的形成和发展看人民政协的性质

政协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个表述,概括了人民政协的基本特性、时代特征和政治属性。

(一)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半个多世纪以来,统一战线始终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从最初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革命统一战线”,又发展到“革

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再发展到“广泛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现在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变化,反映了统一战线组成范围的变化,直接、间接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和发展。

人民政协以统一战线组织而诞生,以统一战线组织而发展。进入新世纪,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

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宪法明确规定这项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创造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崭新模式——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施这一制度的专门机构——人民政协。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共八大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原则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方针为我国政党制度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中共十二大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个字,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制定了14号文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基本政治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列入宪法,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又先后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2005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道,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

今年颁布实施的《意见》强调:“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政协是落实基本政治制度的载体,没有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就失去存在的理论基础;而没有人民政协,基本政治制度便失去其重要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依托。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各党派团结合作的特点,强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将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作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新中国的重要民主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早政治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形成了坚强的团结,使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协的民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协民主是党派民主,各党派的许多意见、主张能够通过政协这个渠道来表达。二是政协民主是界别民主,我国社会各界的民主权利通过政协来体现。三是政协民主是协商式民主,坚持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重在广开言路,倾听民声,集中民智,集思广益,通过提出意见建议的方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协商讨论问题时,允许和鼓励发表各种意见,既听取和反映支持的、赞同的意见,也听取和反映批评的、反对的意见,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主张,也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各种意见都如实反映到决策机关去。政协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决策有重要影响,但又不具有法律上的制约力。四是政协民主是具有广泛性的民主,使我国民主的范围扩大到最大的范围。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政协这个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协商国是、参政议政的场所,人民民主就缺了一块,就不完整。

当然,我们在强调民主的时候,往往会担心人民政协的作用发挥“过”了会不会成为权力机关,成为“两院制”。其实,我们党在政治制度设计时,就没有照搬西方的“三权鼎立”、“两院制”,国家政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权力是统一的,国家权力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们要努力把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发挥好,使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发挥人民政协应有的作用。

二、从人民政协的职能和主题看人民政协的作用

政协干什么?团结和民主是政协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三大职能。

(一)关于三大职能

(1)政治协商。政协章程规定: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这是对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的纲要性的规定。

政治协商具有双向性,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会议同民主党派协商,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可以向中共提出书面建议进行协商。《意见》强调政治协商的程序化问题,有五个环节:一是党委定题;二是政协安排;三是党政通报;四是政协提议;五是党政反馈。

(2)民主监督。政协章程规定: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民主监督要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党际关系,决定了民主监督只能是一种非权力监督。我国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关系决定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民主党派在进行民主监督过程中,必须有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监督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意义。民主监督可以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了民主监督对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因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第三,民主监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在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不但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来行使权力,管理国家,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3)参政议政。政协章程规定,参政议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意见》对如何推进政协的参政议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创造条件;二是研究采纳;三是提供支持。参政议政不仅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对这两大职能的整合与升华。

(4)反映社情民意。全国政协最早提出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在1994年,2004年将“反映社情民意”写进政协章程。

(二)关于两大主题

政协工作千头万绪不离其宗,这就是贯穿了团结和民主这根红线。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政协五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这两方面工作做好了,政协工作就做出了成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人民政协“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而不懈努力”。

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政协发挥作用,就是团结和民主。政协的民主,是不破坏团结的民主;政协的团结,是充分讲民主的团结。只有通过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更好地维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团结合作,更好地加强各个界别各个方面的广泛团结;只有实现紧密团结,发展民主才更有基础;只有发扬广泛民主,加强广泛团结才更有力量。因此,要把这两大主题贯穿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用团结民主来谋划政协的发展,用团结民主来拓展政协的空间,用团结民主来推进政协的工作。

三、从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加强党对政协工作领导的重要性:一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二是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高度,三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四是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政协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挥人民政协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我们党运用“三大法宝”夺取政权;现在,统一战线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人民政协仍然是我们党巩固政权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通过人民政协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等各方面人士团结起来,从而为执政党广泛联系社会、增进政治共识奠定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从而使党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人民政协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体现在加强党对政协的领导上。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党委对政协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发挥中共党员政协委员的模范作用。

二是发挥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意见》指出,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人民政协可以通过政治协商来推进和谐,通过民主监督来保障和谐,通过参政议政来促进和谐,从而发挥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作用,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既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合理要求,形成广泛共识,推动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人民政协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参政议政提供了畅通的民主渠道,可以更深入地联系群众、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可以更积极地了解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凝聚力量;可以更有力地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三是发挥人民政协在建设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把人民政协围绕团结民主履行职能,纳入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轨道,政治协商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人民政协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作为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组织各方面人士共商国是,有利于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言献策,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也是任何方面所不可取代的。

四是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政协要始终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动员和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优势。我们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对政协工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精心选择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一是围绕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选题;二是着眼于科教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筹办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的选题。要围绕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潜心调研、坦诚建言;三是注重于做“短腿”的选题。政协应当特别关注“短腿”现象,选准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调研;四是立足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的选题。政协要时时注意体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注重保护群众利益,为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建言献策。

讲演者小传

蒋以任

1942年10月生,上海嘉定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燃气轮机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技术员,上海柴油机厂工人、技术员、宣传科副科长、政治部副主任、副厂长兼设计科长,市机电一局党委副书记、书记,市汽车拖拉机公司党委书记,市经委副主任、主任,市工业党委副书记、书记,市外经贸委党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务副市长。现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科技功底扎实,对经济管理深有造诣,出版有《探索与轨迹——上海工业改革与发展实践》等专著。

推荐第4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起止时间: 1046——前771 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 灭亡: 公元前771 犬戎攻破镐京, 灭亡:

2.西周分封制 (前1046—前221年) ⑴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⑷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影响: 前:稳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 后: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

3.宗法制:

⑴含义: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⑶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⑷内容: 周王称“天子” 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②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 为卿大夫; 卿大夫;④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小宗关系。⑤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⑸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①积极: 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 家庭本位,重人情关系,分远近尊卑, 违背现代 的平等和法制意识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

③中性的影响 如儿女都随父姓,而不随母姓等等。

对宗法制的认识

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

六、形成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周天子 诸侯 卿大 夫---士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

相同点: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 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 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

不同点:分封制:①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

宗法制:①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 证王权的稳固。 ②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宗法观念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联 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的核心手段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⑷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权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认识: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形成:秦统一后,首创皇帝制, 中央建立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⑴来源及建立:三皇五帝,秦王嬴政首创、自称始皇帝

⑵特点:

A.皇帝至尊 -----集行政权 司法权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皇权至上(核心) ---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决定皇帝一人的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制约 C.皇位世袭 ⑶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掌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权分立 皇帝任命 相互牵制 分工协作 不得世袭 皇帝集权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⑴形成演变: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⑵目的:巩固全国统治

⑶组织系统: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⑷特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⑸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⑹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影响后世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汉武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是决策机构)和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布衣为相,是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结构: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加强了皇权: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影响深远: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制(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最高军政机构】和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物、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清朝: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承旨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影响: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从秦至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县制

汉朝: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两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①行中书省(最高地方行政区)-路-府-州-县 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地区)③宣政院(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 盟旗)、道、府、县

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 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行政制度,盛行西周

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利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其长官直接皇帝直接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关,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性质: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秦

开创建立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承秦巩固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郡国 州郡县 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 参知 三司使

文臣 路州县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明

空前加强

废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使司府县 清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雍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辛亥革命

结束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趋势一:中央--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中

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作用: (2)积极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⑶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

①政治:君主专权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②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 独尊一家,抑制了思想 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 (3)改革中央机构:(4)注重选拔官吏:(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西周至春秋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 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职世袭

从社会基 层选用

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科举制沿革

①创立------隋朝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并成为定制。

③发展-----北宋

变革和调整: 严格考试程序 严密考试方法;扩大录取名额 简化考试科目

王安石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僵化-八股取土 明清

内容: 四书、五经中命题, 形式: 文体有严格限制-八股文

观点:程朱理学

⑤废除----(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推荐第5篇: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班级:行管11-1 学号:22110896 姓名:宗亚辉 得分:

论强化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一绪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决定了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与摸索,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国初期又采取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形式。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下来,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随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到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民众表达民意,当家作主的主要途径.二研究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途径,通过从地方到中央从从选拔人大代表作为人民表达民意的代表,所以人大参政议政的能力就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决定人民的意愿能否实现。人大代表的职责主要包括:一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密切联系原选区选民、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四是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大事。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经人大代表充分讨论、表决后才能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由人大代表决定通过后才能公布生效;国家机关的人事决定权由人大代表行使,国家的一切大事都要通过人大代表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正确的决策。这些都说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主导地位,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享有崇高的政治待遇,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人大积极探索实践,代表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代表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和发挥。从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产生方式的多样性,是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一个特色,也是人民代表会议区别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所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由于人大代表从不同阶级产生,也就决定了人大代表素质的参次不全,有必要对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进行研究,找出人大代表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主制度努力.三对人大代表素水平的研究

不可置疑,我国的人大代表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其参政议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有不少代表的素质低下,人大代表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要求相比,与所担负的责任义务相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基本素质不高,部分人大代表文化水平偏低,法律知识欠缺,社会阅历不丰,议政能力不强。有的出席人代会,“见面拉拉手,会上拍拍手,表决举举手,散会挥挥手”。有的议事漫无边际,人云亦云,空洞无物,无的放矢,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谈不出真知灼见。甚至有的当一届代表,一次言不发,一条建议不提,使自身的存在形同虚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把当代表仅仅看成是一种地位和荣誉,没意识到当代表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把代表开展活动当作社交的手段,热衷于交际应酬,招摇过市。有的只片面强调权利,不同时履行义务,开会举手,散会抄手,遇事缩手,为民代言、为民办事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少数身为领导干部的代表,往往以工作忙为由,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代表活动。有的甚至把代表工作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尽量回避,不愿作为。三是工作方式单一。有的代表仅限于一年出席一次人代会,不懂得运用视察、调查、询问、提出建议等人大特有的工作方式来参政议政。四是联系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不够。有的当了一届代表,除在选举前与选区的选民见过一次面外,当选后石沉大海,与选区和选民失去了联系。有的间接选举的代表甚至一次也未与选举单位见过面。选区或原选举单位的意愿是什么,一无所知,很难体现“代表”二字。这些代表难于胜任本职工作,他们不能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极大地严重影响和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同时人大代表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中经常遇到的障碍(1) 信息不够。代表在审议报告、讨论问题时,常常不知说什么或者发言抓不住要害,点不中穴位。其主要原因是掌握的信息不够,了解的情况不完整、不深入,深层次的问题抓不住,影响人大的监督效果和代表作用的发挥.(2) 代表兼职,参加代表活动时间少。由于代表本职工作任务繁重,保证参加每年的人代.这些都严重影响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四当前部分人大代表素质不高的原因分析

(1) 代表意识不强,认识存在偏差,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

代表本身对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角色意识不强,因而在参加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1]人大代表仅把代表资格当作一种荣誉,忘记了选民对其的信任和委托,履职积极性不高,联系选民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心不够.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大代表应该具有被社会所认同的超群素质,许多代表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但是,由于现实工作中对代表的当选条件和代表当选后的参政议政活动等往往缺乏全面考核和严格要求,习惯以代表思想品质、现实表现、群众关系、工作需要等作为代表的当选条件,而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其社会政治行为能力的考核;习惯以传统的有计划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或把人大代表的政治身份等同于行业的先进生产者、劳模、强人、明星;习惯于在强调代表先进性、广泛性、代表性和代表构成的方方面面的同时,把人大代表作为荣誉型、照顾型予以安排,致使一些人大代表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参政议政能力低当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不强,工作中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他的参政议政实际效率会大打折扣,没有参与的欲望,就不会有正常的表现。 (2)知识、能力不够,不是专职化代表。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兼职的,有各自繁重的本职工作,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代表,有的担负着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挂名着多个社会头衔,有的还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相交叉,代表工作无暇顾及。甚至有时人大组织的代表活动,也因为参加者都是领导干部而在群众眼里走了味。代表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代表从当选到正式行使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代表的能力也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然而,目前人大代表中兼职代表数量多,知情知政者少,议政能力较低。由各级政府官员兼任代表违背“职业不相容”的任职原则,这就使得当选代表的素质难以培养和提高。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服务工作还不够,大会为代表发言提供的机会不充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代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情况不了解,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拿不下,因而开会审议报告时,有的代表既无言可发,又提不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有的想说都不知怎么说。另外,代表不发言,也有没有机会的原因。每次讨论都是党政领导代表发言的多,占用时间也长,一般代表很难争到发言的机会。

(3)选举方式不完善,没有竞争机制。 选举方式上,一些代表候选人主要来自于组织的指定而不是选民或代表的提名,当选的代表不是靠自身的竞选纲领和能力素质赢得选票,势必对代表资格的珍视程度和履职热情不会太高,选民或代表也会逐渐失去对选举的兴趣和对作为人民代表责任的感知。

为提高人大代表选举的民主性,真正选出能胜任人民代表重任的高素质代表,建立代表选举的竞争机制势在必行。

(4)缺乏监督,无法制约他们。

目前,我国法律对监督、罢免代表的规定过于笼统、原则化。代表履职时也不存在具体的法律义务规定、工作标准和考核体系,一些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只要不触犯法律,就不会被罢免。由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不明, 加之对代表进行监督缺少明确可行、具有约束力的具体规定, 实际上很难进行监督。当我们对行使权力的人大代表没有监督权的时候,就是最可怕的时候,没有了监督,他们也就没有了压力。代表法对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作了明确,但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规定,实践中无所遵循。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偏重代表的权利而忽视代表的义务,注重代表的任前选举而放弃代表的任后监督,习惯于安排代表工作而淡化对代表工作绩效的考核考察。即使是负责代表工作的人大以及选举人,也往往对代表的工作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由于缺乏对代表的监督机制,致使一些代表产生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乐得清闲,远离是非,不思作为,不愿作为,安安稳稳当太平代表。

(5)是社会支持不力。

部分群众甚至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对代表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对代表的活动尊重、支持、配合不够。有的地方对代表经费常年没有兑现;有的党政领导对代表的约见视同群众信访;有的国家机关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敷衍塞责;侵犯代表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提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对策研究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人大代表只有具备较强的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才能不负于法律赋予的崇高地位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当然应该是各个行业、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侥侥者,但同时又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必须具备适应国家权力机关工作需要,能够胜任所担负工作的能力。要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人大建设的要求出发,加强对代表当选条件的宣传,让选民优中选优,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具有代表性,为大多数群众信赖的人选为人大代表。要逐步推行代表竞选机制。目前,干部选拔和村委选举已经试行了竞选,取得了好的效果,代表的竞选可以先从县乡直接选举中进行尝试。一些代表参政热情不高,议政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当选代表有组织安排,靠平衡照顾,轻而易得。实行竞选,可以促使代表主动思考问题,努力兑现承诺,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建立专职人大代表制度。以代表作为专门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享受相应的工作报酬和待遇,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且没有其他工作。专职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不再局限于诸如劳动模范,体育明星,科技标兵,政府要人等人物。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人大代表只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为和为选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掌握了相关宪法和法律知识熟悉人大议事规则和程序,擅长政务活动都可以成为人大代表。实行专职代表制以后,人大代表将成为一种职业,有其单独的财政预算。人大代表在行使职权时,不会再有诸如“丢饭碗”的后顾之忧。专职人大代表将成为一种常设机构,如同人大常委会一样有它固定的办公地点,它能够比较集中地讨论各种提案,避免兼职代表体制下,人大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力量过于分散,不能及时有效地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质询和建议。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专职人大代表制有利于选民对人大代表实施监督专职人大成为一种职业后,违反法律法规或不能正确履行代表职务时,选民依法有权罢免其选举的代表,人大代表则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的服务责任意识,有利于人大代表真实反映选民的呼声,不会出现人大代表因为有双职而置选民的监督于不顾,避免了人大代表消极行使权力或滥用权力。建立专职代表的意义:有利于改变代表的利益动机缺位;有利于克服人大自身组织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加强人大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利于根除人大权威的虚化。

第三,建立对人大代表进行培训的制度。培训的内容包括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人民代表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人大制度的有关问题;人大行使权利的基本程序;民主、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我国的政治制度,等等。参加培训应规定为人大代表须尽到的义务,人大代表当选后在任期之内必须参加由人大组织的这种培训,以提高他在任期之内履行职责的能力。今后考虑人大代表人选,在重视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看是否热心参政议政。只有专业素质,不热心参政议政,不宜做人大代表;没有专业素质,只热心参政议政,也不是理想的人;大代表;既有专业素质,又热心参政议政,才是最佳的八大代表的人选。搞好培训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关键。人大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譬如提议案,需写案由、案据、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要多少人联名提出才能有效等问题,就有很强的规定性

第四,建立和完善代表监督激励机制。一是代表执行职务情况通报制。二是奖励制度。对执行代表职务好的代表,进行评优表彰,授予荣誉称号。三是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四是代表辞职制度。除代表法有关规定外,对“无为”、“不为”的代表进行有效监督,限其整改,必要时劝其辞职,切实畅通代表“进出口”渠道。

六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又是这项根本政治制度中的最重要因素,人民代表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基础,我们只有提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意愿得以体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人大代表的基本素质和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制度。

推荐第6篇: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49-1956制度建设时期,

1957-1977年制度的曲折与衰退时期,1978年以来的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2.这时期的基本政治特征:

1 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确立了基于公有产权之上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3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的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

4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是整合社会道德的主导政治思想,很多人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特征:

1在党政方面,强调党政分开

2中央和地方关系层面: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经济走向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4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相对缓和与和谐。5意识形态方面:朝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的方向推进。

4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5宪法和党章这种关系对中国的实质具有何种影响:

1中国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通过合法程序先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且党在修宪活动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2时间顺序上:党章修改在先,修宪在后

3从实践和逻辑上看,出于政策稳定或扩大和补充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4法理上看,宪法大于党章

5从制度上、法制上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进一步落实

6政治逻辑上,对实行一党执政的国家来说,宪政实践面临现在或潜在的制度障碍或理念障碍。P32

6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 2依法治国 3四项基本原则4民主集中制 5公民权利和义务原则

7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总和。

8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在总体上考察和描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 实质上适当的领导体制。

9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管理)和党组制(领导)、党管干部制、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10核心决策机关: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四位一体。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总书记职权:召集和主持会议。 11最核心的运作方式是归口管理下集体负责制。

12外事口的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绝对掌握在中共中央手中。

13革命党和执政党区别:革命党:就是以某一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执政党: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可能是一个政党·,也有可能是一个政治联盟。区别:

1) 任务目标不同2运用方式不同3组织方式不同4阶级基础不同5与国家政权关系不同 14党与群体性团体关系:群体性团体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

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15共产党领导下得多党合作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其参政议政。

第二 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是民主协商制度。

16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有以民主协商会和座谈会所体现出来的会议制度,其中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7人大制度的性质:人大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2人大制度是我国基本制度,法理上有全权性3人大制度在法理上有至上性。4人大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18选举的意义:第一选举是直接参与了政治权力分配,使公民获得了是政治权力最大的合法性 第二 选举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但不会选出最平庸的人。第三选举是公民政治学习的过程。

19我国选举四项原则:1普遍性原则2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无记名投票原则

20选举单位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人民代表的单位。选区是指县以下按照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的选举区域,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县以下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区域划分。

21选举制度改革: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比例。3关于差额选举 4关于候选人的宣传介绍。

22全国人大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利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23主席团是全国人大会议的领导机构,在程序和实质上决定了全国人大的内容。 而主席团程序上和实质上的决定权表现以下方面:

(自我概括) 1主席团具有对国家机关议案审议权和表决权

2决定国家人选时,主席团有提名权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3在询问、质询时,对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对国务院的质询时,主席团有权决定有关部门用书面答复还是口头答复。

4决定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时的提议

24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为了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特定职权而设置的工作机关。工作特点:经常性、专门性

25专门委员会 由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它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从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26实现党的政治领导需要做到:

1在观念上,党应该把人大看作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党上下应该从遵守宪法的高度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

2在组织机构中,人大应该是党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党政不分的权力机构。

3在决策方式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是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使党的决策变为国家意志和法律

4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委员会制。

27我们把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归为以下:

1无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建构还是立法与执法运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

2人大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与人大大会。 3人大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部门。参与法律制定和贯彻执行法律。

28政治领导体制:包括首长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下的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

29党中央有两个基本考虑:一是社会政治稳定 二是经济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效率进而实现社会产出和税收产出最大化。最大限度保护、实现社会公平的利益,力图打成各种利益一致。政府最大限度保护、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力图达到各种利益一致。是基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府都必须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如果全社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政治统治会被动摇。 30行政机构在解释政策和法律,起到了立法部门的作用。正是由于执行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复杂性,所以行政机关形成了特殊机构的特别利益即部门利益和利益中的个人利益。 31行政地位。服上治下。

32中国县组织与乡镇组织的关系:1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2根据《地方组织法》,县长由县人大大会直接选举产生。3县政府与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4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条条关系和双重领导条块关系和块块关系。185页

33中国政治体制结构特征:第一 一级政府中的部门和机构与上下相互对口的部门和机构组成专业性条条,条条中的部门和机构以本级政府领导为主,受上级对口部门和机构工作指导为辅。第二一级行政部门或机构是上级政府或机构的派出机关,人事、财务和业务归本系统的上级部门和机构主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协管。 第三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权直接归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有关部门。

34这种条块结构导致权威的分散化,易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抵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造成行政效能低下,并导致行政腐败。

35由于在经济改革中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而不单单是公共行政的管理者,因而为了自己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阻挠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其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6中央与地方还有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化与法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必须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实现法治化。

37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协管干部制度。(看熟)

38法院组织的弊端:1我国法院的管理区域与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的管理区域完全重合,过于依附地方和部门,造成出于保护主义而对人民法院正常活动的干扰。 39审判委员会积极之处与缺陷之处:

积极:1审判委员会能集体发挥智慧,弥补法官不足2审判委员会通过研讨案件,可以更好理解立法精神,弥补法律上的不足,适用于法律,3审判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分组对抗各方面压力,以保障法官依法办案。

缺陷:1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客观上造成了审判分离的结果,违背了司法活动的基本原理 2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使当事人丧失了参与、申辩和申请回避等诉讼权利,违反了公开原则3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各自从事的专业不同而对其讨论决定的案件质量造成隐患。

40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在业务上,我国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是领导关系,下级检察机关在业务上必须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指挥,所以有集中性的特征。 41当代军事制度核心原则:它以绝对坚持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2我国形成了一套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到执政党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

监督的系统性制度。

43评价行政型审计监督制问题(分析)

关于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问题。

关于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问题

关于金融系统

关于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44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的结果和评价

1强大了政府动员能力

2社会成员高度依赖行政功能单位

3社会自治和组织能力差,依赖单位资源

4社会缺乏中间阶层作用,社会秩序依赖政府控制的力度

5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6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严重

7缺乏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

它的目的加强了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解决了最迫切两大问题:即结束自晚清以来的全面社会危机和实现工业化。但由于社会的政治化和行政化,使得等级关系弥漫社会每个角落。且此模式使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导致社会阶层不满乃至反抗。在个人动力不足制度下,引发民生的危机,为了国家和党的前途。必须执政党改革(自我概括)

推荐第7篇: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

一。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

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

(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 。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

(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

(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 。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在清朝政治 1

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绝对君主制的工具。,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

五院的构成……起初,五院之上设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五院制有其一定合理性。

但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蒋介石任国民党总裁,兼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形成了军事独裁体制。"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故政体的实质依旧是个人独裁与专制。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

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

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先秦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君主制度诞生以来,自夏代就形成了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及越来越神秘的外衣。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

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

(2)国家组织机构多被后代继承。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使)被五代宋代继承;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

中国古代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

(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

(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为中央尽守土之责。

(3)郡县长官虽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 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

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即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1)君主最大限度的总揽了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

(2)丞相制废除后出现的内阁、军机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但从制度上看,其本身没有决策权,与汉唐宰相对一定范围内的政务拥有决策权不一样。

(3)绝对君主制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自我调节的功能严重削弱。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隋朝创立、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在清末以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也浪费了大量人才,消磨了众多人的时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

(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

(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

(3)设立国民参政会。

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

(1)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监察院,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些改革,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

(2)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不能遏止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

(1) 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

(2) 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

(3) 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

(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

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

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

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

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官爵世及”。国家的官爵由贵族充任,并在这些家族内部世代相袭。这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的国家制度的体现。

8、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涉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经管海防、军务、关税及其他与"洋”有关的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9、皇族内阁

清末成立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911年,清政府为应付"立宪”运动,正式成立了责任内阁,作为国家最高政府机关。但是, 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名,汉族4人,其中皇族7人,因此被讥讽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显示了清政府借"立宪”集权于皇室的目的。

10、城市军事管制军管会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一些城市成立的管理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解放的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委任人员组成。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军管会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任务完成后,将一切权力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即宣布撤消。军管会对稳定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荐第8篇:中国政治制度总目录

目录(约500页)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1页)(简本16页)-5

第二章 宪法制度(13页)(简本10页)-3 第二编 政党制度

第三章 政党制度(11页)(简本8页)-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73页)(简本50页)-23

第五章 民主党派(16页)(简本18页)+2 第三编 国家制度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69页)(简本53页)-16

第七章 国家主席(9页)(简本6页)-3

第八章 国务院(31页)(简本23页)-7

第四编 行政区划与政府管理制度

第九章 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制度(24页)(简本18页)-6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页)(简本25页)-7 第十一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33页)(简本22页)-11 第十二章 干部与公务员制度(34页)(简本34页)-0 第十三章 纪检监察制度(17页)(简本20页)+3 第五编 社会政治生活制度

第十四章 政治协商制度(27页)(简本27页)-0 第十五章 选举制度(19页)(简本23页)+4 第十六章 基层自治制度(26页)(简本36页)+10 第十七章 社会团体与群众组织(26页)(简本20页)-6 第六编 审判与法律监督制度

第十八章 审判和法律监督制度(30页)-30(500-60)

推荐第9篇: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

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 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非常完善。

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人大、政协监督政府。政府监管企业。企业法律责任和国民经济。

劳动人民的福利保险与政府的监管。

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教育:政府监管:社会保险+社会福利+8小时工作制。

人民选出的政府是行政部门执法部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法律确定了、明确了、确保了普通百姓劳动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安全性。1952年开始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制度住房保障,以工龄退休在所创造的利润中体现出来。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学习法律,组织选举,选举政府,选举政府+选举工会+人大+政协+检察+公安+法院+工商局+劳动和保障等部门,监督政府。 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教育:公有制,公用事业国企是人民生活的基础。公用事业国企生产满足国内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要物价稳定,要货真价实。老产品结构生产,没有或少投入科研经费,成本降低,要物价稳定,要货真价实。人民的税收用于投资,盈利是人民的福利事业,人民币发行量上升用于投资,盈利也是人民的福利事业。人民币发行量上升,物价上涨,加了工资没有结余。

人大政协应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人民的税收。人大政协应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追究行政刑事民事责任。

经济效益:工厂公司的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分开,工厂公司的效益是赢利,社会效益是人民的税收和福利事业。

法律一普及就完善,法律一无私就公平,法律一执行就安全。

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教育:国企民企与法律意识。企业价值和产业价值和国民经济。

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要分清。国营国企民营私企用地要分清。

不动产:法律对不动产有特殊规定。在民事刑事法上,不动产权利的变化,一般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明确了百姓和国营国企民营私企是土地产权是房屋产权是长期租借权,确定了面积,确保了安全性。

经济犯罪:为谋取经济利益,违反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各种手段侵占公私合法财产,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就是薪水问题。政府公用事业国企官员公务员的工资应和税收,银行利息和人民医疗水平及生活水平联系起来。宏观调控应走低价为民、物价稳定道路,把利息提高,把人民生活提高。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水平的制度。社会主义的医疗、养老、住房水平提高的制度。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共产主义的制度。

法律一普及就完善,法律一无私就公平,法律一执行就安全。

政府哪一个部门是用法律手段执行。

法律是普通百姓劳动人民生活的基础。

法律不是完善不完善的问题,是执行,是公平,是天平的问题。

法律没有缺陷,缺陷是公平,监督,执行。法律确定了、明确了、确保了普通百姓劳动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安全性。

爱国,要用真的一切报效祖国。

爱国,是促进民族物质和文化财富不断增长;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公有制,公用事业国企是人民百姓生活的基础。

公有制,公用事业国企是促进民族物质和文化财富不断增长;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的基础。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的制度,保障水平提高的制度。公用事业国企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是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的基础,是医疗养老住房提高的基础。

人民政府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1952年开始实行劳保医疗制度,由国家预算的医药费拨付,随着医疗经费不断增加,保障了此项制度的实现。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的制度。社会主义的法治透明、物价稳定、城市文明、社会公平、医疗、养老、住房水平提高。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与思想教育,就是要为劳动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社会主义建设与思想教育,就是要为劳动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与思想教育,就是要建立法治社会健全公平社会和完善保障福利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与思想教育,就是人民选举罢免人民代表政府官员,监督制度,选举制度。

1952年,工农业飞速发展,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工资和福利制度住房保障,以工龄退休在所创造的利润中体现出来。

反思和保护:中国社会制度结构理论:中国社会资本结构理论: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改造私有制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成公有制的方针。中国1952年开始实行劳保医疗制度,由国家预算的医药费拨付,工资福利和住房保障制度,以工龄退休制度就在其所创造的财富利润中体现出来。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水平的制度。

中国社会制度结构理论:中国社会资本结构理论: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改造私有制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成公有制的方针。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的制度,保障水平提高的制度。

中国1952年开始实行劳保医疗制度,由国家预算的医药费拨付,已经把劳动人民的所创造的财富利润体现出来。工资和福利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工龄退休制度已在其所创造的财富中体现出来。就业的劳

动人民是百分之百,失业的劳动人民有就业的劳动人民家属由政府支付百分之五十。

为了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政府的医疗劳保制度的改革,把就业的失业的劳动人民全面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全部有国家预算的医药费拨付。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水平的制度,社会主义的医疗、养老、住房水平提高的制度,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共产主义的制度。

推荐第10篇: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司法事务的政务官员是(D)

A、司徒B、司马C、司空D、司寇

2、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年号纪元的皇帝是(C)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

3、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完全独立中央机构,最早源于(C)

A、西汉B、东汉C、曹魏D、隋代

4、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制度指的是(B)

A、夷离堇制B、北南面官制C、怯薛制D、猛安谋克制

5、(B)已经有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高居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6、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掌管“草拟政令文书”的是(A)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内侍省

7、北宋时期掌管全国财政的部门是(C)

A、中书令B、尚书令C、三司D、少卿

8、元代管理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B)

A、理藩院B、宣政院C、宣徽院D、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9、汉武帝以后,在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区设(D)为西域最高行政长官。

A、西域史B、西域都尉C、西域特使D、西域都护

10、清代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不包括(D)

A、江苏B、江西C、安徽D、浙江

第11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1、经书诸子类

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诸子百家:儒、墨、道、法、阴阳、名、兵、纵横、农、杂

2、正史实录会要类

纪传体:二十六正史

编年体: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起居注、实录:《明实录》《清实录》 会要:姚彦渠《春秋会要》、董说《七国考》、孙楷《秦会要》、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杨晨《三国会要》、朱铭盘《晋会要》《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松《宋会要辑稿》、龙文彬《明会要》

3、政书典章诏令类

周礼 “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乾隆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

林虑、楼昉《两汉诏令》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宋绶《宋大诏令集》 明大诰、皇明诏令

《唐六典》、《大唐开元礼》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条法事类》 《大金集礼》《元经世大典》《元典章》 《明会典》《皇明条法事类纂》《明经世文编》 《八旗通志》《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各部院则例 《皇朝经世文编》《皇朝经世续编》《皇朝经世三编》 王庆云《石渠余记》吴荣光《吾学录》

《唐律疏议》《唐明律合编》《宋刑统》《元至正条格》《大明律》《大清律例》 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

刘海年、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

4、类书丛书工具书类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欧阳询《艺文类聚》 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王应麟《玉海》 明:《永乐大典》 清:《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孙逢吉《职官分纪》 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高承《事务纪源》 傅岩《事物考》

5、研究考论类

王应麟《汉制考》、洪迈《容斋随笔》、顾炎武《日知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程树德《九朝律考》、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王仲荦《北周六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吕振羽《中国制度史》、周谷城《中国政治思想史》、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6、公报档案方志类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北洋政府公报、南京国民政府公报、中央人民政府公报

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政府)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清《朱批奏折》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四川巴县档案汇编》《盛京档案汇编》《满文老档》《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宋元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新版中国地方志书目》

7、野史笔记案例类

岳珂《愧剡录》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张萱《西园闻见录》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黄六鸿《福惠全书》 应劭《风俗通义》 郑克《折狱龟鉴》 桂荣万《棠阴比事》 徐珂《清稗类钞》 清《刑案汇览》《刑案汇览续编》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8、谱牒契约金石碑刻类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官藏私藏契约文书

9、出土文物考古类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殷周金文集成》 《睡虎地云梦秦简》

阅读书目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 顾颉刚“古史辨”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杨宽:《西周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孟森:《明清史讲义》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宫省治道透析》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周道济:《汉唐宰相制度》 韦庆远:《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吴晗:《朱元璋传》 傅宗懋:《清代军机处组织及职掌之研究》 波伊勒:《世界征服者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尹世积:《禹贡新解》 郭沫若:《金文丛考周官质疑》 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清朝法制史》《中国民法通史》 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 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 伍丞乔:《清代吏治丛谈》 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 郭松义:《清朝典制》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 费多罗夫:《外国国家和法律制度史》 李甲孚:《中国监狱法制史》 薛梅卿:《中国监狱史》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程维荣:《中国审判制度史》 那思陆:《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 叶孝信:《中国民法史》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 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 张德信:《明朝典制》

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代典制》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 刘公任:《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叶显恩、卞恩才:《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徐望之:《公牍通论》 潘嘉:《文书学纲要》 庄吉发:《故宫档案述要》 一档:《明清档案论文选编》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 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乐师与史官》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官阶与服等》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胡舒云:《九品官人法考论》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 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 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 谢彬:《民国政党史》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 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钱端升、萨师炯:《民国政制史》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 朱汉国:《中国政党制度史》 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 虞宝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陈志让:《军绅政权》 林纪东:《民国宪法释论》 郭宝平:《民国政治通论》 冯启宏:《法西斯主义与三〇年代中国政治》 刘伟、饶东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 陈之迈:《中国政府》 明恩博:《中国乡村生活》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谢瀛洲:《中国政府大纲》 周密:《中国刑法史纲》 潘君明:《中国历代监狱大观》 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 黄新宪:《中国考试发展史略》

谢维扬:《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 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王冠英:《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 刘海年:《秦的诉讼制度》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

第12篇: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

1、以皇帝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使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2、人治高于法制,人治的实质是独裁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实行人治。虽然每个朝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3、具有制度的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4、宗法制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父权观念深入人心

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5、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始终。

7、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等。

第13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

) 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 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

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第14篇:中国政治制度史18章

第一章

B C B D A B C B A D C√ × × ×√ × √ √ √ × √(注意判断题有两题是有问题的。)

第二章

C A C B B D A C D C A√ √ × √ × × ×√ √ × √

第三章

C B D B B C D A C A B× ×√ √ × × × × √ √ √

第四章

D B C B D B D A D C B

第五章

B B A D B A D C A D D

第六章

C A C D D D B A C A A

第七章

A D C B D A A C D B D

第八章

D B C B A B C A B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试题一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9分)

1.元朝时的新附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及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

2.西周时期,法统入礼,刑与礼总属于周礼体系之中。()

3.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4.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5.“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6.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7.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8.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9.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9分)

1.商朝时()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

A.领主B.将军C.丞相D.商王

2.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A.满人B.汉人C.蒙古人D.契丹人

3.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

A.“大比”B.“秋闱”C.“乡试”D.“大考”

4.()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A.州B.道C.路D.府

5.()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A.内务府B.宗人府C.詹事府D.宁国府

6.隋唐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

7.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

A.商朝B.西周C.东周D.春秋

8.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时期

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A.兄终弟及制B.父死子继制C.嫡长子继承制D.王子继承制

三、解释下列概念 (每题4分,共20分)

1.官事可摄

2.郎选

3.议政王大臣会议

4.\"九卿会审\"

5.通政使司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明代的都察院是一个什么机构?

2.简述秦汉郡县的组织架构及其职官配置。

3.简述西周时期乡里选士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4.宋代\"二府制\"概述。

五、论述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论府兵制破坏的社会后果。

2.科举制度形成原因分析。

试题二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9分)

1.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2.商和西周时期,宗教官和史职官有严格的划分。史职名称的太史、史、御史、作册、内史等负责管文书册命,宗教官负责记录祭祀、占卜的事务。()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4.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5.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6.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7.宋代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

8.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9.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9分)

1.中国封建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A.法家B.儒家C.阴阳家D.道家

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A.商朝B.周朝C.春秋D.战国

3.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

A.门下省B.尚书省C.中书省D.中书令

4.汉代的()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献帝

5.\"累日以取贵\"、\"仕宦以富\"是人们对哪一种选官制度的批评?()

A.\"任子制\"B.\"赀选\"C.\"任子制\"和\"赀选\"D.都不是

6.有\"代天子巡狩\",府州县长吏均须以臣礼谒之的是()。

A.巡按御史B.监察御史C.右都御史D.右付都御史

7.汉高祖建国后,丞相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制定汉法,新增《户律》、《兴律》、《厩律》,称()。

A.《法经》B.《秦律》C.《大业律》D.《九章律》

8.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

A.府兵制B.征兵制C.募兵制D.世袭制

9.清代官制中,()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A.军机处B.内阁C.国子监D.尚书

三、解释下列概念 (每题4分,共20分)

1.政治

2.内外服制

3.枢密使

4.\"北南面官制\"

5.\"科道官\"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元代科举制度概述。

3.简述汉代中央监察机构及其职官配置。

4.简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王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

五、论述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清代官制的主要特点。

2.论八旗制度。

第15篇: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学年,一学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可以说收获颇丰,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的感受。 首先,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沿革,在高进老师生动详实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是,有利于以史为鉴,对探索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新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行政治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课上,我们不仅仅学到了这些关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另一个方面,高进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授了许许多多关于做人的道理,他并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让那些做人的道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不能不说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冒险。 此外通过课前的各小组的历史话剧表演,我们还在学习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也使枯燥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对于这个课程,真的很感谢高进老师一学期的辛苦教学,带领我们畅游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海洋。如果要说有什么建议,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能够将课程于我们读专业核心知识更多的进行对接,使理论更加实用化,也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

行政1001

20100034

牟勐缘

第16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和著述可以分为正史类、()、()、会典类、专门著作类和其他类。

2、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和封建制阶段。

3、中国古代政体可以统称为君主制,经历了()和()两个发展阶段。

4、中国专制君主阶段分成三个发展时期,即秦汉时期开始的()、隋唐时期开始的()和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

5、中国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主要是丞相、太尉、()三职构成。

6、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是()制,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三省六部制。

7、宋初相权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主军事,号称二府。另设()掌财政。三权总执于皇帝。

8、宋朝的三司使是指盐铁使、()和户部使。

9、明朝是中国宦官政治最严重的时期,在明代政治中权势最大的是()的秉笔太监。

10、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它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11、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结构是()。

12、春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的出现。

13、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4、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举是设立了()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是()。

16、()是汉朝先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17、()是魏晋南北朝人才选体制的主要方式。()是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18、明朝废除御史台,建立(),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19、宋代地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

20、明代执行监察职能的有不在行政系统之内,但超越行政系统并具有监察国家机关甚至是人民的监察系统,称为()。

21、总理衙门和()成为并存于晚清封建专制制度下两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2、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23、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2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25、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26、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27、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

28、南京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五院。

29、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遵循“()”的原则。

30、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政策,1946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A.君主专制B.世袭制

C.共和制D.皇权制

2、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礼乐制度D.宗庙制度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上的郡县制出现在()时期。

A.春秋B.战国

C.秦始皇D.汉武帝

4、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和任用属吏的制度是(

A.征召制B.察举制

C.辟除制D.科举制

5、隋代是以()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B.一省

C.三省六部D.六官制度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

A.乡试B.会试

C.殿试D.院试

7、明成祖时,用一些官员入直宫中(),参预机密,始有内阁。

A.东阁B.武英殿

C.文渊阁D.南书房

8、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参议会制度

C.总统制D.五院制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 )

C.资产阶级专政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10、()自治区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A.新疆B.广西

C.西藏D.内蒙古

11、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的统治。

A.共和制度B.君主制度

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

12、清末的所谓地方民意机关( ),要受各省总督、巡抚的监督。

A.资政院B.参议会

C.谘议局D.参事会

13、清初国家议事和决策中心是()

A.库里勒台大会B.斡鲁朵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勃极烈会议

14、两晋南北朝时期为笼络南迁士族,在江南设立()

A、节度使B.刺使

C.侨州郡D.转运使

15、标志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的设立

A、五口通商大臣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D.内阁

三、名词解释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根本体制。它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即国家形式,它是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政权的方式。

三公九卿: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制度。三公是最高的行政长官,主要是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三职构成。九卿主要是国家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奉常、太常等官员。

皇帝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政体,为规范君主在国家结构中的至高无上地

位,创立了皇帝制度。君主尊称为皇帝,以及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一整套维护

尊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军机处:清朝雍正为筹备西北用兵,在宫内设立军需房,后更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

机处,成为皇帝重要办事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多从内阁大学士、六

部尚书中挑选。军机处不仅处理军情,还统揽国家一切重要事务,取代内阁制而

成为清代权力中枢。

侨州郡县制:东晋政权为笼络南迁的世族,安抚流离失所的人民,在江南其所迁移的地

方,冠以旧地名称,称为侨置。侨州郡制造成了地方行政的混乱。

郡县制:源于春秋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设36郡,郡以下

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征召制度:是秦汉时期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征召的对象一般是

宿儒、名士。皇帝通过征召制度的形式,主要在于其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确立的人才先拔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打破

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维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晚清政府为适应各国公使驻京需要,设立的专办洋

务、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标志晚清国家组织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五院制:是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五院。

四、问答题

1、贵族君主制有哪些特点?

答: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君主是世袭的,这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自夏朝以来形成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不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和越来越神秘的外衣。二是君权受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一方面受贵族长老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的。对君权的分割

2、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答:隋唐时期对魏晋以来的国家组织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形成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国家组织形式。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九寺由秦汉的九卿经魏晋南北朝演化而来,属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五监由魏晋南北朝的诸监演化而来,包括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受尚书六部的指挥。

3、简述明朝内阁制的发展?

答: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为解决皇帝专权又不专政的矛盾,仿宋制建立华盖、武英、文华三殿与文渊、东阁二阁,后明仁宗又设谨身殿,形成四殿二阁的明代内阁组织。殿阁设学士、大学士,因殿阁设在皇宫之内,又称为内阁。

朱元璋时内阁为皇帝处理政务而设的秘书班子,品秩为五品。明成祖时,阁臣参与政务,成为皇帝决策的重要参谋,但不置属官,品秩仍为五品。明仁宗、宣宗、英宗时,阁臣多加六部尚书衔,地位大为提高,由票拟大权直接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大权。英宗及以后时期,内阁形成了首辅制度,内阁成为国家中枢组织,首辅成为无冕之相。

4、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

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

(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

(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5、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答:要点:

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填空题与选择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政书类、会要类目

2、奴隶制阶段

3、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

4、君主丞相制、君主宰辅制

5、御史大夫

6、三公九卿

7、枢密院、三司使

8、度支使

9、司礼监

10、大理寺、刑部

11、分封制

12、郡县制

13、郡首

14、行省

15、辟除制

16、察举制

17、九品官人法、科举制

18、都察院

19、通判制

20、厂卫系统

21、军机处

22、三省六部制

23、南京临时政府

24、民主共和制、总统制

25、资政院、谘议局

26、同文馆

2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

28、立法院、考试院

29、三三制

30、民族区域自治

二、选择题

1、A

2、B

3、A

4、C

5、C

6、C

7、C

8、B

9、C

10、D

11、B

12、C1

3、C

14、C

15、B

第17篇:中国政治制度史1

B B H J K M M M N Q Q Q Q R S S T T W W W W X X X X X X Y Y Y Y Y Z Z Z Z 填空

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 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6、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7、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9、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10、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

1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12、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13、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14、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群对、部落。A.群队B.部落

15、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16、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17、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18、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20、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2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2、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

23、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4、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25、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2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7、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2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9、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0、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31、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33、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3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36、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37、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Z

Z

Z

Z

C

D

G

G

G

H

H

H

M

M

M

N

Q

Q

Q

S

S

S

S

S

S

S

S

T

X

X

X

X

Y

Y

Y

38、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9、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40、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41、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4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A.燧人B.伏羲C.神农 选择

1、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CD朝为最。A.东汉 C.唐D.明

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A.大司空B.大司马徒D.丞相

3、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等。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

4、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A.品B.阶C.勋D.爵

5、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BC等时期。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政时期

6、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D.皇位世袭制度

7、汉代有ABC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

8、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等。A.降薪B.贬职C.免官

9、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AB的权力。A.批阅奏本B.传宣旨意

10、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B.锦衣卫C.东厂D.西厂

11、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

1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

1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BCD。A.省B.府C.道D.县

15、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16、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等义务。A.朝觐B.纳贡D.兵役

17、三国时的“三公”是ABC。A.太尉B.司徒C.司空

18、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

19、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BCD,他们并无实权。B.太师C.太傅D.太保 20、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构成。A.台院B.殿院C.察院

21、宋朝的军事权由ABC分掌。A.枢密院B.三衙C.兵部

2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构成。A.大理寺B.刑部 C.御史台

23、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ABC为代表的经世派。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

24、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史中丞

25、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B、C等三大集团。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26、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A.宗法制B.分封制

27、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

28、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A.司土B.司马C.司工

29、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A.常备军B.续备军C.后备军 30、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ABC几个阶段。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

3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ABC等派系。A.皖B.直C.奉

Z

Z

Z

Z

Z

Z

32、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33、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ABCD和大行。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

34、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A.大理B.司寇C.廷尉

35、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D。A.玺B.印C.符D.节

36、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BC等朝代。A.西汉B.东汉C.唐

37、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

38、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AB的组建。A.湘军B.淮军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F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H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J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N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20、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W

19、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Z 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

四、论述题

C

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H

4、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H

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7、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J 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

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M

8、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

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10、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N 中.(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意义:南

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Q

11、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

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

12、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答:错.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S 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年至1860年的整

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

S

13、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

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T

14、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

谓之\"三司受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W

15、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首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

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

16、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答:(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2)军机大W 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

发给地方督抚.(3)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4)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17、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W 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

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X

18、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

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C 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

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2、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3)从分S 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

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3、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S 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

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4、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答:要点: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S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

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S

5、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

1、:要点:(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

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6、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答: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S 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

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2)军事方面的改革.(3)文化教育方面.(4)法律方面.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W

7、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答:要点: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

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8、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答:要点: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Z 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

和师友背景,一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信任.其次,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再次,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

第18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1.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 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权政治。不得不说,这一套士学教育和官吏的考察、选任制度,保证了一部分官吏具有相当高的德能水平,我们这里可以引申一下:士学造就了孔子,孔子开创了儒学,儒学是三代士学的延续和士学基础上的发展、变迁。

第19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论文——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

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军阀士兵

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

(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 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

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并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三)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到1905年,袁世凯已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相当于师)。这支拥有全国最精良装备的六镇新军,共约七万余人,除第一镇是旗兵,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五镇都是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武装。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把培训军官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观念的中下级军官,作为他属军的骨干的力量。同时袁世凯还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赵秉钧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不久,京津一带的警权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极力插手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四)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军阀、大地方、大资产阶级的手中,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经过制造“宋教仁案”和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认为政敌已除,更加嚣张,一步步向独裁和复辟帝制迈进。但在护国运动的影响下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呼声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

(五)北洋军阀集团并没有因其首领袁世凯的病死而消亡,在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集团产生了大分化,各派系利益立足点不同,混战了十年之久,其后,有的又演变为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参与中国政坛的搏斗。

二、军——绅政权的简单定义

军阀是中国共产党人沿用共产国际的定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军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又得到地主阶级援助的军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把军人和地主合成一个统治集团,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毛泽东也曾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脱离群众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如象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中国从所谓的绅士或地主政权建立之后,实际的政权基础是绅士和军人的联合,那是绅——军政权。

但是在一九一二年以后,军人的势力不断壮大,中国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也变成了军人领导绅士的政权。北京的总统,总理,国务院,国会受军人操纵;各地方的县长,乡长也受军人的操纵。这种政权我们叫作“军——绅政权”“。

“军——绅政权”存在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以后的军队和军阀,这些军阀和“军——绅政权”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对民族主义也不是十分重视,而且他们的指挥和管理系统一直是不统一的。在军饷方面,他们自筹军饷,拥有防区或行政区,强迫行政区筹集军饷。

三、军——绅政权的表现

政权形式的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进行的,社会阶级的分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变化,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并付出沉重的代价的时候,满洲贵族统治阶级也开始寻求维护政治统治的途径,进行了新政的施行,在变革中统治阶层的各个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呈现出了离心的倾向,分化成了许多集团和派系,有的与工商阶级相结合,要求民主立宪的现代化;有的加入了军队(新军等),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要求共和;有的则与秘密结社联络来推翻清政府(如一九零六年的萍浏醴起义);但大部分都继续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拥护清室,保存了绅士的政权,企图安定社会局面,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阶级分化形成的集团和派系,慢慢发生作用,一步步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终结。

辛亥革命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前,中央政

府是从州县,省,到北京,一个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最高点,当然同样包括全国的军事系统,财政系统。此时的军队由国家政权统一领导,军饷方面由国家的财政统一调配。但在辛亥革命以后,各省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省份宣布独立革命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如在军人势力强大的湖北,云南,山西,江西等省份),形成了典型的军人领导的军——绅政权;有的省份却对革命持观望的态度(如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军队实力则显示的较弱,则形成了绅士领导的绅——军政权。但就全国革命的形势而言,军人日益在政治上占居首要地位,军人也不再是绅士阶级的附庸,也不再是驯服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既然中央和地方已经有了明显的分离,那么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财政方面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军饷的匮乏加深了中央和省的矛盾。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省之间的差别很大,各省的地理区位因素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军队建设实力不同,南北方的军阀势力也迥异,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各派军阀采取的军事政策,政治政策,军权与绅权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不可能轻易就有一支统一中国的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土地,供给军力,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为了在各派军阀中鹤立鸡群,统一全国,军阀们发动了许多次战争。如我们所知道的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战争,这些战争给全国人民再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且纷争越来越多,争夺地盘也越来越严重,相对的军队给养问题也日趋严重。

在军——绅政权的军阀间,就如何解决地盘争夺,军饷军需的问题,逐渐出现了一种省联合自治的趋势,虽然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确实产生了联省自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事件,联省自治是具有相同利益的军阀将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但在实际上来说,这都是自私的,他们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军阀割据,造成新一轮的混战,反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土地,资源,养兵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军阀和士兵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在国内*,纷争剧烈,田赋增加,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的年代,义务征兵制不可行,反而募兵招兵制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贫苦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小工商业者,以及迫于生活的土匪等均成为了士兵的主要来源。当然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士兵也占据大多数。在

募兵制下,军饷军需的满足与否就成为连结士兵和军阀统领的纽带,当士兵得到应得的钱财时,自然英勇作战,否则则不然,矛盾严重时还会引起兵变。裁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必须要做好裁军的各项工作,否则则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伍士兵加入土匪行列,造成暗杀事件等。I

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存在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和关系网,我们称之为派系。在军队和政治方面都存在着派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派系是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人事关系是以领袖为中心的,当人事关系变了,以它为基础的派系也就瓦解了,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派系存在多个,而且各方所持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派系的纷争,造成一些军事活动。各派系内政外交态度不同,既由于自身利益立足点不同,也由于帝国之义支持的不同。中国处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就使得各帝国列强必须跟地方派系势力交涉以达到照顾他们在华利益,因此各国不得不支持地方派系势力。派系的意见往往不可能一致,这也就造成了内政方面的分歧,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观点和军事策略。中国由军——绅政权决定内政,当然也要由他处理外交问题,如一九一七年中国参加欧战,皖系扩军备战,又造成国内派系势力的纷争。针对巴黎和会上是否签订《巴黎和约》,各个派系之间也是持不同的态度,亲日集团皖系则主张签订和约,而安福系则表示反对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定。

中国要富强统一,必须消除种种造成中国分崩离析的衰弱原因。在军——绅政权的控制下,各个派系都力图制定自己的宪法,约法,其制定的内容,程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军队不尊重宪法,而按自己制定的军法及统领的命令行事,完全从派系的利益出发,孙中山的护法也是依靠军——绅集团,而他们又是不尊重先宪法的,是违背社会法约的,相反人民的自由则遭到了约法的束缚。

中央的财政和地方的军费。中央则依靠大量举借内债和外债来填补空缺,而地方政府则由军——绅政权向劳苦的农民,工商,金融,来索取军费军需。农民在军阀时期受到了军——绅政权的剥削,生活日益困苦得不到保障,当有一支力量将他们组织到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摧毁军—绅政权的力量。在城市里知识分子阶层反对军——绅政权,主张改革,而且这股势力日益与农民的势力相融合,来反对军阀的统治。

在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思潮是怎样的呢?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是这段时期中思潮的两个主导趋势。

在军——绅政权的统治下,民主政治,社会改良,基本民权都成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推翻军——绅政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武装革命,但在北伐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内战与分裂的现状,仅仅是在蒋介石的统一下的,继续的派系分裂。军——绅政权的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派系的分裂象征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地区的分裂象征着既得利益不能调和,养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地区的分裂表现在派系之争,联省自治等方面,派系的分裂表现在内政外交之争,立法约法之争。这些斗争挑动了许多内战,内战使中国陷入长期的产业衰落局面。

中国在军——绅政权的统治时期不能捍卫中国的主权,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转变为外国统治中国的爪牙。军——绅政权对内对外政策的施行,内战、重税、对中国原始产业及新兴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结语

以上是我关于军——绅政权的一点认识,首先从近代军阀的产生讲起,然后有讲述了军——绅政权的下的各个阶级的分化以及中央和个地方的关系,明白了在军——绅政权下的中国是多变的,内政多变,纷争内战不断,外交多变,随帝国主义的利益而不断发生变化,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爪牙。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他是中国统治史上的一个特点,在中国政治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迹。 参考书目:

【1】《军绅政权》陈志让 广西师大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

【3】《辛亥革命》

第20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1级《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孟宪艮

学生人数:150

课程类型:专业提高课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丰富相关政治学专业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题目:(要求有选择性,不少于三个题目)

1.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2.对比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阐述儒家思想在皇权统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3.分析汉唐“内轻外重”与宋代“内重外轻”政治格局的政治得失。

······

论文要求:

1.字数应当不少于2000字;

2.论证清晰,条理;

3.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