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导游词

泉州导游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2:44:42 来源: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泉州开元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一)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的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的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二)

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伊斯兰宗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近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

《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平,近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

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泉州开元寺。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建设者运用现代化机械从事“高空作业”,古代呢?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更谈不上“直升飞机”和“电脑设计工程”,然而华夏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古建筑。大家看,耸立在草坪上的两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曾望塔兴叹:“鬼斧神工”!

据《寺志》记载:东西塔建于南宋,前后历时22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两座塔重约19510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用花岗岩依照木头入榫的结构建造而成,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相当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我们眼前的是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近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发行。而西塔“仁寿塔”高度与东塔相差四米多,为44.06米,先东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两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对成双,俗称“东西塔”。

各位团友,您可以抬头数一数这东塔共有几层?是的,它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而是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就佛教含义而论,五层古塔象征中国南方较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说”。同时,各位还可看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计一塔共有80尊,两塔则有160尊石雕人物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有人确认这位诞生于南宋的孙行者是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说来有趣,90年代,六小龄童到泉州开元寺时,曾被邀请登上西塔与南宋的石刻“孙行者”合影留念,本地传为佳话。

各位还可看到,在东塔下面须弥束腰部位有四十方连环画式的石刻浮雕画,其中有一图“经来白马”尢为珍贵,它讲述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其它几十幅浮雕画取材的大部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经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却都是中国宋代服饰,真可谓是“入境随俗”。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它们与泉州另一标志景观——宋代洛阳桥一同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洛阳桥同样纹丝不动。迄今为止,双塔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所以,在泉州流传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做人要有骨气的名言,“我站起来就是东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阳桥。”

可以说,东西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也是泉州古建筑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我们今天无法登塔。他日若有机缘,各位登塔远眺,泉州风光尽收眼底,意趣无穷。

东西塔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与这巍巍东塔合影留念。谢谢!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三)

顺义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元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开元路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

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四)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琀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但不相统属。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准许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由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社会动荡,寺亦随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为住持,重建甘露戒坛,一度中兴。正映之后寺又趋荒落。成化、弘治间(1465—1505),僧众流散四方,火药匠占据戒坛。万历初年(1573—1575)僧舍成为民居,戒坛、法堂沦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黄文炳禀于地方官,驱走匠人,恢复戒坛。崇祯八年(1635),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倡修大雄宝殿,全部换以石柱,开元寺开始复苏。民国时期,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遂向海内外劝募重修,当时转道慷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圆瑛与转物于1924年9月进寺。圆瑛主持开元寺后,通过黄守恭后裔黄孙哲、黄祝堂向黄仲训、黄奕注和黄秀烺等先生劝募,他们分别负责修建法堂、东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费用。修复工程达三年之久,至1927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寺院的部分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成为囚禁壮丁的场所。

抗日战争期间,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又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栅栏,并栽刺桐。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积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迭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戒坛是中轴线上第二台阶的建筑。现有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顶式,系清康熙五年(1666)仿宋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坛为圆形,计分五层,坛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但有飘带,与大雄宝殿的不同。藏经阁是寺内中轴线上第三台阶的建筑,其前身为法堂,如今所见到的是1925年改建的双层楼阁,重檐四角、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800平方米。

阁内藏经相当丰富,计有4万多卷,其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的残卷,此外还有五代僧义英手写的《金银藏》残片、元代僧如照的血书《妙法莲华经》、明代僧蕅益亲笔题识的《梵网经》与明刻本《华严经》等。在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寺中轴线两边除东西塔外,东侧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黄守恭。准提禅林为东侧第二建筑,俗称小开元。西侧有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

推荐第2篇: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人口658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东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开始了泉州的大规模开发,泉州现有人口大部分属中原晋人后裔,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泉州建市最早是在公元718年,是一座千年古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泉州的建置不断演变,目前隶属福建省,下辖4区3市5县,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的气候也非常适合居住,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一首诗道:“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泉州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

泉州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是因为城北的清源山上有一孔甘泉 (俗称虎乳泉),因此山称泉山,州称泉州。另外,泉州古时还有很多别称,例如:因古城形似鲤鱼,故称“鲤城”;又因四季常温,得名“温陵”;五代时,此地曾环城遍植刺桐树,遂称“刺桐城”。泉州的“刺桐港”从唐代到元朝,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这些优雅的别称,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而声蜚海外,时至今日这些名称仍然为大家所熟悉。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点在清源山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包括世界各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形成了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特点。此外,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百多处,其中国家级20处。其中级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佛像雕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雕坐像,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以及将惠东风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等。因此而享有“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的美誉。并且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色剧种。说起提线木偶,在08年的欧云辉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正式我们福建籍提线木偶大师的精彩演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中国南音已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来到泉州就不得不提一下这边的名产,其中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为泉州三宝,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被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 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是中国民营最发达的地区,素有中国民营之都美誉。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泉州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推荐第3篇:英语导游词:泉州导游词

泉州导游词

Overview of Quanzhou TouristryQuanzhou is a well-known hometown for overseas Chinese and a majority of the Han population in Taiwanese.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he municipality is over 6.7 million.About 9 million of Han nationality in Taiwan are originally from Quanzhou.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from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has been increasing.They come back for pilgrimage to their visit ancestors’ graves, visit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make investments and conduct busine and sightseeing.Thi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anzhou.

Quanzhou is one of first 24 important na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From Ta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Citong Port” in Quanzhou was one of the major ports for foreign trade.It was the departure point of “marine silk route” and enjoyed the grand reputation of “largest oriental port”.The city has numerous famous scenic spots, cultural and historic relics.Among 399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ity, 12 are of state level and 37 are of province level.

1.Chongwu Ancient Town “natural film studio” and “Beidaihe in the South”.It is located at Chongwu Township, the coastal jag in the east of Hui-an County.

The site covers an area of 300 Mu, winding along the coastline, composed of Chongwu ancient town, Hui-an women glamour, the granite carving museum, and Earth Art.The well-preserved T-shaped city wall of Chongwu ancient town is located on just the opposite of the scenic spot.It is regarded as “case of the ancient systematic civil work due to its unique architecture.The area has been listed by provincial tourism Bureau as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ourism and announced by Quan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as the first batch of famous scenic spots, receiving over one million tourists each year.

2.Qingyuan Mountain Quanzhou is 2 km from the down town and directly acceible by bus.The sight is known as “No.1 Penglai Mountain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Back garden of Quanzhou”.

The scenic sight covers a total area of 62 km2, consisting Qingyuan Mountain, Jiuri Mountain, Lingshan secret tomb, and Xibeiyang.Qingyuan Mountain has three national key culture relics located on 8 sites.The most attractive site is the giant granite statue of an old gentleman, which is 5.63 meters high, 6.85 meters thick and 8.01 meters wide.Covering an area of 55 m2, it is the largest Taoist granite statue existing at present in China.In addition, there are also Islamic tombs in Song Dynasty, Qifeng rock calligraphy group on Jiuri Mountain, the granite statue of “Sanshifu (Three-generation Buddha)”of Tibetan Buddhism of Yuan Dynasty, the giant granite statue of “Amituofu”, and the Buddhist relics of Hongyi master, the senior monk in modern history, and the Buddhist relics of Hui-an native Guanqin master monk which is brought back from Taiwan.The mountain has gathered rock calligraphies of Taoism, Confucius, Buddhism, Muslim, Muni, as well as many fine calligraphy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ence the name of “Museum of Stone Carving”.

3.Ling Mountain Sacred Tomb

Fengze District Forest Park.It is the best protected Muslim relics existing in China.

Covers an area of 300 m2, the existing tomb is a pagoda shaped Islamic tomb, located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The tomb, measuring 2.15 meter long, 1.1 meters wide and 0.6 meters tall, is structured in three layers.On the east, west and north of the tomb are horse-shoe shaped protection cloisters for 9 chambers which are 11 meters wide and 1.04 meters deep.Inside the cloisters, there are 5 monument stones of different dynasties.In front there is a shining-green monument stone carved with Arabic language.On the right it is the monument stone which was laid when Zhenghe came to burn jo sticks before he started the 5th voyage expedition.

To the Arab world, the tomb on the Ling Mountain is the third important sacred tomb, next to Muhammad’s tomb in Mecca and Ari Tomb in Iraq.

4.Qingjing Mosque National key culture relics, 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umen Street, Licheng District, covering an area of 2500 m2.

Qingjing Mosque faces the street in the South, with a pointed dome roof.The dome has three layers: inside, middle and outside.On the external wall, there is a statue on the top, which is carved with “Alcoran” in Arabic.The back wall of the mosque is carved with ancient Arabic script, recording the time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 and the builders.In the mosque, there is a stone carving of the emperor’s instruction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Islamic mosque in Yongle Year 5 of Ming Dynasty (1407).On top of the mosque gate, there is a platform named “platform looking at the moon” which is built with bricks in the shape of dual-square.

5.Kaiyuan Temple National key culture relics, it is a 1000-year old temple, famous in China and overseas.Build in Wuzetian Chuigong Year 2 of Tang Dynasty (Year 686), the temple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treet of Lincheng District,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The temple has a history of over 1300 years, covering an area of 78,000 m2.

Kaiyuan Temple is evenly laid in structure.Starting from the gate, there are the Hall of Heaven King, Praying Pavilion, east and west Corridors, the Precious Hall of Great Hero, Ganlujietan, and scripture store-room.The buildings are laid spectacularly and neatly in a line.Inside Kaiyuan Temple, there stood the east pagoda and the west pagoda, which are also called Ziyun couple pagodas.The east pagoda is named Zhenguo Pagoda, which was made from the wood initially and later replaced by the brick at the height of 48.24 meters.The west pagoda is named Renshou pagoda, which was built from the timber sent by Wang Shenzhi, the king of Fujian.It was named “emotal pagoda”.It was replaced by brick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changed again to stone pagoda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t the height of 44.06 meters.The west pagoda was built 10 years earlier than the east pagoda

6.Luoyang Bridge

A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located over Luoyang River, 20 km northeast off Quanzhou.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started in 1053 and was completed in 1059.Its length is 834 meters and width, 7 meters, with 31 piers.On the two sides of the bridge, there are fences, on top of which there stand delicately carved lion stone statues.The bridge is also decorated with 7 pavilions, 9 pagodas and knight statues standing at each end.With the unique architecture, the bridge is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No.1 bridge acro the sea”.On the outside of the bridge, there are 500 carved stone railings and 28 carved stone lions, symbolizing 28 famous craftsmen; and 81 Buddha statues, including the Moon Buddha.On the north of the bridge, there is a courtyard, which is known as the No.1 courtyard in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7、Anping Bridge A national key culture relic located at Anhai Town of Jing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 acce to the highway between Fuzhou and Xiamen and the national road No 324.Anping Bridge extends over the bay between Anhai Township of Jingjiang and Shuitou Township of Anhai.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started in Shaoxing Year 8 of Song Dynasty (1138) and completed in Shaoxing Year 22 (1152).Made of granite piers, the bridge is 2700 meters long and it was the longest bridge in the ancient times, known as “no bridge would be longer than this bridge”.The construction of Anping Bridge is unique, because the original piers were designed in three different shapes: square, semi-boat, and raft.The foundation of the bridge adopted “sunken foundation covered by wood” and wooden pile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arth layer.The surface of the bridge was laid with granite slates of 5-11 meters long and 4.5-25 tons each.The bridge surface was laid by utilizing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the tide.

8.Shiniu Mountain the territory of Dehua, in the middle of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southeast part of mid Daiyun Mountain range.

Shiniu Mountain is famous for its vicious cliff, strange-shaped rocks, strange-looked trees and mysterious caves.In the park, there are high mountains and a dense forest, with humid climate,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It is a kingdom of plants and paradise of animals.

The major tourism attractions include the main peak of Niushi Mountain, Daixian double water falls, bamboo raft drifting on Taoxian Stream, rubber boat drifting on Shilong Stream, Tadou hot spring, Peach-flower Island, the relics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building.

9.Niumu Forest Ecological Sightseeing Zone As a National AAAA scenic spot and provincial natural reserve, it is located at Xiayang town, the west of Yongchun County, Quanzhou of Fujian Province.

Niumu forest is the extension of Daiyun Mountain with an attitude of 1,105 meters.It is the 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primary forest at present in South China.The main sightseeing area in Niumu forest ecological zone covers 1,000 ha, consisting over 40 scenic spots.The most famous sites are the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museum, orchid garden, Yongchun Tangerine orchard, Qingqian Liule Garden, Cuckoo Castle, board root, strangled killing, parasitic cauline flower, Fujian phoebe trees, yew, foliage, Woniutan, Zhonglidizhu, Konggulaifeng.Th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offered for tourists include cable sliding at high altitude, gra ski fashion, mock hunting, standard shooting, archery, and jungle field operation.

10.Anxi Qingshui Crag

As National AAAA scenic spot and provincial-level culture relics, it is a tourist attraction and religious shrine, located on Penglai Mountain, 15 km northwest from the Anxi County suburb, the hometown of the Iron Buddha Tea.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11.1 km2 with the peak reaching the altitude of 767 meters, it consists of the temple and pilgrimage zone, Qiyu (praying for rain) ecological zone, Qinshan Recreation zone and memorial zone.With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it is about 70 km from Quanzhou, 100 km from Xiamen and 120 km from Zhangzhou.The existing temple was built after 1966 and Qingshui Crag is the burial place of Qingshui master monk, a famous monk in Song Dynasty.There is a belief of Qingshui master monk has a wide influence in the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In Taiwan alone, there are over 200 temples named Qingshui Crag.

Quanzhou Delicacies and Specialities

1.Quanzhou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of Meat Stuffing

The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of meat stuffing are made in a dainty procedure.The ingredients are mainly glutinous rice, together with half-fat pork and other ingredients, such as taro, chestnut, bran shrimp, lotus seed, chicken, ham and bamboo shoots.

2.Quanzhou Yuanhetang Preserv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Quanzhou Yuanhetang preserv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traditional foods, made from different varieti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They enjoy a great repu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ir sweet and pleasant taste.“Yuanhetang” is a 80-year-old firm proceing preserved fruits and vegetables.Having the function of nourishing the stomach and spleen; promoting appetite, Yuanhetang products are regarded as the best selection for entertaining guests while drinking tea.Overseas Chinese originally from the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like to take Yuanhetang preserv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back to their residential country while people in China like to choose “Yuanhetang” products as souvenirs for their overseas relatives and friends.

3.Anxi Tie Kuan-yin Tea

Anxi Iron Kuanyin Tea also known as heart Kuanyin tea and red shape Kuanyin tea.It is the top quality Wulong Tea, the famous tea produced in Fujian Province.The iron Kuanyin tea produced in Anxi County, Quanzhou Municipality contains a number of biological alkaline, vitamins and tannin, protein and aromatic oil.It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easing anxiety, improving eyesight, preventing arteriosclerosis and cancer, extending youth and mitigating radiation.

4.Quanzhou Puppet Head

Quanzhou puppets have a complete image in structure.The figures are widely selected from the figures and roles in the folk operas and legends, roughly divided into 5 major types: Sheng (male), Dan (young female), Jing (painted face, male), Mo (middle aged male), Chou (clown, male or female).There are over 300 puppet masks, which display beautiful shapes, vivid drawings, clear characters, unique artistic styles and local images.

5.Hui-an Granite Sculpture

Hui-an granite sculpture is a folk carving craftwork, made from top quality granite (shining-green rock) and carved finely into different sizes of delicate handicrafts, such as round carving, floating carving, line carving, and shadow carving.The granite sculptures produced in Hui-an can be either large as the size which should be lifted and installed by cranes or can be small as the size which can float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They are beautiful in shape, fine in workmanship, unique in artistic style and strong in local characteristics.Hui-an granite sculpture has a history of 1600 years, well-known as the “home of granite sculptures”.

6.Hui-an Bear Gall

Fujian Guizhentang Pharmacy Development Co.Ltd utilizes the rich resource of bear gall from Qianshan Group and has developed Qianshan brand bear gall products, such as bear gall powder, bear gall health tea and bear gall capsules.The company uses the extracted substances from bear galls with other valuable Chinese herb medicine to develop different varieties of new medicines.Bear galls are bitter in taste and cold in nature, having the function of clearing the heat, relieving spasm, improving eye-sight, and killing worms.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bear gall is effective in curing red eye disease, sore throat, infantile convulsion of children, indigestion and pain caused by worms.

7.Laofanzhi Panacea Leaven

Laofanzhi Panacea Leaven is a proce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a light grey coloured block in aromatic smell and slightly sweet taste.Having the functioned in adjusting the stomach, nourishing the spleen, expelling wind-evil, settling indigestion, and promoting appetite, resolving wetne, it can be applied to treat flue and cold, heat exhaustion in summer, stomach-ache caused by indigestion and vomiting and diarrhoea.

8.Quanzhou Rice sculpture

“Zhauggaoren (rice figure)” is made of ground rice (glutinous rice), wheat flour and pigment.The skill of making the rice figures mainly relies on the dexterous fingers.The tools needed are also simple: small sciors, fine comb, gold paper, feathers, bamboo strap and iron thread.The figures made from the dough are generally taken from the stories in four famous major Chinese works, such as “The master travels to the west with his apprentice to obtain scriptures”, “Three brothers in the Peach Orchard”, “Twelve Golden hairpins” and “Wusong kills tiger”.The figures are vivid.After they are made, it takes several days for them to dry under the sunlight, and then paint with a coat of oil to make them shine and to preserve them for a long time.

9.Quanzhou Folk Colour cotta

Quanzhou Folk Colour Cottas are made from paper as figures of ancient operas.The work of making colour cotta is divided into standing work and sitting work.The standing work generally refers to making large scale works, such as “Giant Mountain” “Lingcuo” and “Colour Building while sitting work refers to making fine works, including famous figures, birds and animals.In modern colour cotta techniques, the material is earth, wax, plastics, cloth and silk to enhance the expreive force.The folk colour cotta in Quanzhou has a broad influence in China and overseas.The works of “56 ethnic groups”, “Hui-an maidens”, “Maidens form tea producing area”, “Girls from Fishermen Family”, “Lady of Southern Music” designed by Quanzhou JIngxiu Firm have won excellence prizes on the First China Tourism Souvenir Competition, and the prize of the best commodity on the First Fujian Provincial Tourism Fair.

10.Yongchun Painted Bamboo Baskets

Yonghcun painted bamboo baskets are uniqu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produced locally.They are made from over 20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gold foil, fine bamboo skin, raw paint, Chinese wood oil, Xiabu, dongfen through over 30 procedures of moulding, boiling, lining, and painting for over two months.There are over 100 varieties of products including flat baskets, patterned baskets and full baskets, shaped in round, ridged, hexagon, oval, as well as fruit boxes and painted plates.

11Yogchun Paper Woven Picture

Yongchun paper woven pictures are a speci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itiated at the end of Sui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400 years.The pictures have been sent to over 40 countries for exhibition, presented to the foreign friends as souvenirs, and have become the “friendship envoy”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diplomatic ties.Yongchun County has been grant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he title “Home of China Paper Woven Pictures” and listed for the protection under the “Folk Art Protection Project”.

12.Dehua Ceramics

Dehua ceramics is the traditional craftwork.It was started in the Tang Dynasty, develop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and made a breakthrough in Ming Dynasty.The white ceramics produced in Dehua have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white as snow, thin as paper, smooth as jade”.Dehua ceramics is famous especially for its statue of Kuanyin which was made by the senior master He Chaosong and named “Helai Kuan” after his name.The “Ivory White” ceramic statue developed by him is a valuable object unparallel in the world, known as the “crown jewel in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sector”.

Quanzhou Folk Culture

1.Quanzhou Ceramic culture

“Dehua has many beautiful ceramics”, is how the Italian traveller Marko Polo described Dehua.Porcelain manufa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Dehua.Well-known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 for its top quality, fine workmanship, the porcelain industry in Dehua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orcelain capitals in China, together with Jingde town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Lilin of Hunan Province.In Ming Dynasty, the “Ivory White” ceramics developed by the great master He Chaozong surprised the world and was named “China White” by the westerners.People describe Dehua top white porcelain as “white as snow, thin as paper, bright as mirror” and describe Dehua Jianbai porcelain as “smooth and transparent as condensed lipid and frozen jade”.The porcelain Kuanyin made in Dehua is called “Oriental Venus”.

2.Culture of Hui-an women costumes

The costume culture of Hui-an women dates back into the ancient China.They wore a yellow scarf, a blue short blouse, silver chain and large trousers, which are unique in the national costume culture.The blue short blouse displays the colour of sea and sky, the yellow bamboo hats symbol the land and beach; the flowery scarf indicates the movement of mountain flowers and sea waves.The blouses are tight and short, exposing the navel, displays their characters of being bold, flexible, but extravert.

The costume of Hui-an women is always focused on the body above the waist, especially on the head decoration which differs in patterns, occasions and ages.When Hui-an women attend weddings or ceremonies, the head decoration should be bright and colourful to display the “happine”.The old women of Hui-an usually have a bob on the back of the head and wear a black scarf with pins decorated with beads and flowers, which displays a unique style.

4.Quanzhou Opera Culture

Dacheng Play

Dacheng play is also named Fashi Play, Monk Play, Douist play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religion and folk activities in Quanzhou.Formed by combining Buddhist and Taoist activities, it is a religious play, rarely seen in China.The play provides religious services for both Buddhism and Taoism.Dacheng Play was born in Quanzhou and nourished by Quanzhou folk arts, and is especially deeply influenced by thread controlled puppet plays.After emerging as a new play, it has displayed its uniquene in Southern Fujian folk operas due to its super Kongfu and technique.

Dacheng play is known for its kongfu which applies Quanzhou South Shaolin boxing.The opera has preserved lots of folk stunts, acrobatics and dances.By adopting Taoist and Buddhist music, and “Puppet melody” of thread controlled puppets, the music of the opera displays a unique religious charm.

Liyuan Opera

Quanzhou Liyuan opera is a rare and valuable opera in China, because it still preser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opera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Originating in Quanzhou, it has spread to 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emigrants from Quanzhou.Having preserved a large repertoire of southern opera from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Liyuan opera has been called the “living foil” of opera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operas existing in China.

Liyuan opera is sung by Quan melody.It has preserved a lot of important music from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ncient music -- Southern Tone.The music of Liyuan opera is mainly played by the bamboo flute and string music instruments.

Nanyin (Southern Tone)

Nanyin (Southern tone) is an old and beautiful music and is called the “roo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music”.Quanzhou is the cradle of the Southern tone.It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after it was enriched, matured and optimized by absorbing the strengths from Central China culture, Fujian culture and maritime culture.Embedded in Quanzhou, Southern tone has not only extended to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where Southern Fujian dialect is spoken, but also spread to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By paing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s a “home tone” full of strong paion for the loving the hometown and the motherland.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mplimented Quanzhou southern tone as the “treasure in the Chinese claic music”.

推荐第4篇:泉州开元寺实地导游词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以年号为称,遂改现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寺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为古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

关于开元寺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平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1974年的时候才移到开元寺进行保护的。以前的地方官上任的时候都要到城隍庙里参拜一下,而这面麒麟壁就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

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是王审知由海运的方法,从福州运到泉州来建造的。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和东塔一起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桒莲法界,还记得之前给大家讲的关于开元寺由来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

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习惯!传说中呢,寺庙的门槛是佛祖的肩膀,所以,我们进入寺庙的时候呢,要注意,不要去踩踏门槛。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

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国家主席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

现在我们看到是开元寺的东塔——镇国塔。

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历时十年才最后完工。

镇国塔(东塔)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是石塔之王。整座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旁边的这块石碑是抗震史话碑,记录的是1604年的时候泉州湾10级的大地震,当时是天摇地动,地震波及了数省,但,东西双塔却只是部分构件坠落,其余的基本完好,可见其建筑设计堪称卓绝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推荐第5篇: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二)

我们车现在正往开元寺的方向开,大概还有5分钟的车程,在这我先给大家讲讲开元寺的来历!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莲花寺,后来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发生战乱的地方建一座开元寺,变更名为开元寺!关于开元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原来开元寺是一个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寺庙,这个黄守恭是为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么平白的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呢却很舍不得,但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莲花,黄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寺庙,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黄守恭想这才要多大地,于是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最大的寺庙!好了,我们车已经到达,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等车停稳随我下车游览!因为正门正在修缮中,随我从边门进去!我们游览时间预计是一个小时,11点整准时这个门口集合,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10086!

进入山门我们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标建筑—东西塔,在泉州的旅游宣传中,东西塔是最常见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泉州,大家随我走,我们现在看到这么有一堵墙,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墙吗,有人说是麒麟壁,没错!但是你们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么吗,大家看看这只麒麟身披铜钱,脚踩文笔,奇形怪状!其实这本是泉州城隍庙的影壁,原来是告诫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只爱金钱,践踏文法,必然会如同此兽四不像,大家看这麒麟连脖子都没了,就是说脑袋不保!在看看麒麟两边,这壁上有猴子在捅马蜂窝,代表封(蜂)侯,那边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能封侯拜相,这是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激励!好,我们现在来到东西塔的西塔下,这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结构,最早建于唐朝五代年间,本为木塔,但年久失修,后改为砖塔,但也不经海风侵袭,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万历年间曾经历过一场八级地震而没受到破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们泉州有一种说法就是西塔是鬼塔,东塔是神塔,怎么说呢,其实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当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树木,代表极乐的众生平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层的浮雕,就是那个猴尊者,我想这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了!在这个西塔对面200米之遥就是东塔,名曰镇国,高48.24米,一会我们过去看看!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大殿门口,这里又称为拜亭,据说在当日大殿落成的时候天降紫云,于是寸草不生,1992(飞碟探索)杂志曾把此列为UFO降临的疑似地点之一!其实此处之所以寸草不生不过是因为信徒过多,踩得长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个字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认识那第三个字,那个字读法,这块牌匾读作桒莲法界,还记得我在车上给大家讲的故事吗,桑树开莲花!至于为什么第三个字读法,据考证这个字去掉三点水读豸,据山海经记载,豸是一种神兽,最公正无私,谁做了坏事它就用独角去顶他,古代的衙门就有供奉这种神兽,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随我来看看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么?没有错,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这边就可以反应出当时泉州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殿去参观,请有相机的朋友注意,在我们中国参观寺庙一般只拍建筑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请尊重寺庙的习惯!我们来到大殿,这中间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这旁边分别供奉的是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称为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关羽,韦陀等侍从!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之首圣观音,以及善财和龙女两位侍从!旁边分立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在我们中国十分的罕见!出了大殿大家请跟我往左边走,大家看,这个刻着梅香的院子里面种的不是梅花,而是据说曾经当年开过莲花的桑树,咱且不论桑树是否真的能开莲花,但是这棵已经有1300多年树龄的老桑树确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了!有人有疑问,这不是三棵桑树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坛,据说原来这本来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气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断,后来僧人在这井上建了戒坛,故取名甘露戒坛,这戒坛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当我们现在学位颁发的地方,大家随我进去,大家看,里边最上面的那尊就是卢舍那佛,那面是一层层的保镖,依次下来分别是佛祖,观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刚,和64守护神主,这保镖级别都赶上国家主席了!

从甘露戒坛后门出来,中轴线第三台阶是藏经阁,据说原来里面有闽王王审知御赐的金经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师用自己鲜血所写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可惜历经劫难,现在据说只剩下残页了,但也是我国的瑰宝。藏经阁的右边是檀越祠,供奉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黄守恭,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开元寺讲解到这里,剩下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从甘露戒坛右边过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十一点钟在刚才进来那个门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三)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形态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

东、西塔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

原是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10年才完工。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

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

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

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铜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

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东塔已于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推荐第6篇: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推荐第7篇:福建泉州天后宫导游词

欢迎大家光临天后宫。

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当时庙字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枪神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来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亲林帷悫,母亲王氏平生注意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年纪都在四十有余,虽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觉得单枝难以传宗接代,向观音菩萨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怀了孕,在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她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荡,久久不散。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推荐第8篇:福建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推荐第9篇:福建泉州天后宫导游词

欢迎大家光临天后宫。

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当时庙字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枪神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来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亲林帷悫,母亲王氏平生注意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年纪都在四十有余,虽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觉得单枝难以传宗接代,向观音菩萨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怀了孕,在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她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荡,久久不散。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宗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明永乐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太监)及给事中行人(对外使节)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现在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推荐第10篇:福建省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下面给大家分享泉州开元寺导游词,欢迎借鉴!泉州开元寺导游词1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朝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2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第11篇:福建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

第12篇: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导游词之历史概括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现管辖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共4区3市5县,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0万。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历史悠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泉州悠长的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很难回答,我能告诉大家的就是泉州市在什么时候确定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的。大约是距今170万年到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发展非常缓慢,约占人类历史总长的99.9%以上,他们以打制石器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而在1998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泉州丰泽区鹧鸪山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砍砸器,就这说明了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到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包括后来在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人类的肱骨化石,这一切都说明了泉州的人类史最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3000多年前,泉州跨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活动在晋江流域的是闽越先民。闽越族人是福建比较古老的居民,他们习惯“断发文身”,善于制造和驾驭独木舟,主要是过着采集、渔猎、原始农耕的海洋性生活。我们福建省的简称“闽”字的由来就是跟闽越族人有关。福建多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我们福建的一个地理状况。山多,自然林木也就多,林木一多,毒虫猛兽也就跟着多了,其中尤以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那么当时也比较落后,人们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阻止蛇虫对人类的伤害,在加上蛇在当时闽越族人的眼中也是一种比较神秘、有本事的事物,于是闽越族人就以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在身上纹蛇的图样,借此表明自己是蛇的后代,希望能因此得到蛇神的庇佑,不再受到毒蛇的伤害。那么当时他们还把蛇放在家中祭拜,福建的简称“闽”就是门内一条虫,这个字就是从这边来的。这个时期在福建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时期。在东汉末三国时代,当时的孙吴崛起于江东,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便着意向南发展,注重对闽中的经营,曾先后五次派遣军队进入福建,因此带动了大批北方汉民南迁。而闽南地区因为濒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拥有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自然就成为了南迁的汉民最先聚集的区域之一。中原人南迁与当时北方的局势有关。当时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海上交通也发达。于是中原汉人不断通过海陆两路进入泉州,并且为泉州带了了铁农具、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尤其是晋朝王室的南迁,更使得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前面的发展。南迁过来的中原人沿江而居,为了表示他们对晋朝故土的思念,于是就把居住地的这条河流名为晋江,而居住地也因江名为晋江。在公元980年以前,晋江是现在大泉州的通称。

之后就进入了隋唐时期。隋朝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呢,隋政府却对航海事业比较重视,海上交通在此时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国内各大港口之间都有固定的航线,大陆和台湾也是有往来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为以后闽南辉煌的航海事业打下基础的时候。到了唐代的时候,唐代商品生产日益发展,商业渐趋繁荣,国际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我们国家对外交通有海、陆两线:陆路,是从我国西北,越过葱岭到达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而海路,就是由沿海诸港,东北至朝鲜,东至日本,南达南海诸国。由于陆路交通线上曾多次发生战争(如唐与东、西突厥的战争),往往使交通堵塞,而且陆路运输主要靠骆驼,运量少、运费高。海上运输则没有这些弊端,所以海运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公元9世纪中叶,泉州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分别是交州(今河内)、广府(今广州)、泉府(今泉州)、江郡(今扬州)】不过泉州航海业最辉煌的时代却不是在隋唐,而是在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因为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日益发达,而泉州港也迅速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了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世界性大港,被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重要起点之一。

明清时期的闽南同样拥有着辉煌的海上时期,但这时创就这种辉煌的并不单是繁荣的海上经济,还有海上战争。明朝时,主要是抗击倭寇。明朝初期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跑到海上,和日本的海岛勾结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倭患。后来明政府下令,禁止沿海人民泛海贸易,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使得许多沿海人民不得不冒险走私,而腐败的政府无力阻止,便趁机勒索敲诈,中饱私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为了生存走上了亦商亦盗的道路。发展到最后便形成了与倭寇勾结,为害一方的局面。

由于福建抗倭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明政府派遣戚继光入闽,下决定启用了俞大猷。俞大猷是晋江人。他主张“备倭于陆,不如备之于海”。他征调大船,在月港、嵩屿招募水兵,建立起具有战斗力的水师。而戚继光在闽北、闽东大败倭寇之后,挥师进入漳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的军队将数千倭寇赶到了漳浦,用计歼灭了倭寇大部,剩下的被俞大猷的军队全歼。隆庆三年(1569),海盗又勾结倭寇进犯诏安,被俞大猷的部队歼灭,至此,倭患才基本解决。

明朝的海上战争主要是抗击倭寇,而清朝的海上战争,则是和台湾有关。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一个人——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祖籍南安石井。公元1623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入侵台湾,霸占着我们的宝岛台湾,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才以厦门为根据地,将荷兰殖民者驱赶出台湾,收复了宝岛。郑成功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并没有归入清政府的版图,而是被郑成功作为一个与清政府抗击的据点。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不顾63岁高龄,带兵出征澎湖,攻取台湾,这才完成了祖国疆土的统一。

以上就是关于泉州历史的一些概括。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同时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体系。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些,因为我个人的知识有限,所以只是有关泉州历史很小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呢,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更多地去认识泉州、了解泉州。谢谢大家!

第13篇: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

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第14篇:福建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

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

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

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

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

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

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

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

,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

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

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

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

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

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

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

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

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

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

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

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

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

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

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

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

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

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

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

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

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

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

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15篇: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16篇:福建泉州安平桥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第17篇:福建泉州安平桥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

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第18篇:福建泉州清净寺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光临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

现在请各位看这座门楼,它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写道:

“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现在请各位看门楼后墙上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

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样,别有回教的风致,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请看这里是清净寺的宣礼塔的塔址,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记,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请各位继续参观寺的礼拜大殿,这座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请看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十六世纪末的一份中文记载,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字,昂昂哙哙,翚天上之楼台。”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不幸的是大殿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这墙中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由于无法复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现在,请各位随我到小礼拜殿参观。

这座小礼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并非不懂的这一点,但是,他们却宁愿头顶烈日,披风戴雨,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内祈祷而感到满足,堂前这个精雕的古代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香炉只是为净化环境卫生而设。

这里是“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虽说地方小了一点,却是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近几年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络绎不绝,我们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泉州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关方面正在计划重修伊斯兰汪寺,使它恢复历史原貌,更加光彩夺目。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纪,保存寺内。现寺中还有值得重视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现在请各位观看《敕谕》碑刻。

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为保护泉州清净寺,保护泉州伊斯兰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颁发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违……以罪罪之“。明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要保护清净寺?当然有着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企图,但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我国对外国侨民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的尊重的说明,对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团结的反映。

泉州清净寺,从建造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这一千年古迹,解放后曾经三度重修。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友好的和平往来,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就其建筑艺术来说,它的壮丽雄伟,也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第19篇:福建泉州清净寺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光临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

现在请各位看这座门楼,它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写道:

“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现在请各位看门楼后墙上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

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样,别有回教的风致,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请看这里是清净寺的宣礼塔的塔址,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记,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请各位继续参观寺的礼拜大殿,这座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请看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十六世纪末的一份中文记载,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字,昂昂哙哙,翚天上之楼台。”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不幸的是大殿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这墙中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厦门火烧屿导游词 ·日光岩导游词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由于无法复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现在,请各位随我到小礼拜殿参观。

这座小礼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并非不懂的这一点,但是,他们却宁愿头顶烈日,披风戴雨,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内祈祷而感到满足,堂前这个精雕的古代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香炉只是为净化环境卫生而设。

这里是“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虽说地方小了一点,却是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近几年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络绎不绝,我们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泉州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关方面正在计划重修伊斯兰汪寺,使它恢复历史原貌,更加光彩夺目。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纪,保存寺内。现寺中还有值得重视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现在请各位观看《敕谕》碑刻。

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为保护泉州清净寺,保护泉州伊斯兰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颁发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违……以罪罪之“。明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要保护清净寺?当然有着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企图,但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我国对外国侨民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的尊重的说明,对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团结的反映。

泉州清净寺,从建造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这一千年古迹,解放后曾经三度重修。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友好的和平往来,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就其建筑艺术来说,它的壮丽雄伟,也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清净寺虽建于北宋,实际上伊斯兰教传人泉州的历史远远不止千年。伊斯兰教的灵山圣墓就比清净寺还要古老得多,穆罕默德在世时,向穆斯林发出号召:“求知要不远万里,即使远在中国”。因此在伊斯兰教创教初期,也就是公元618一626年穆罕默德嫡传门徒三贤四贤就从麦加迁移经海路来到泉州传教,死后葬于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各位有兴趣,可前往参观,好了清净寺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各位能对清净寺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20篇:泉州东西塔、开元寺导游词

各位团友,早上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泉州开元寺,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为1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请大家随我下车,关好车窗,代好您的贵重物品,请记住车号为闽D12345。

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伊斯兰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近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平,近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

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泉州开元寺。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建设者运用现代化机械从事“高空作业”,古代呢?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更谈不上“直升飞机”和“电脑设计工程”,然而华夏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古建筑。大家看,耸立在草坪上的两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曾望塔兴叹:“鬼斧神工”!

据《寺志》记载:东西塔建于南宋,前后历时22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两座塔重约19510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用花岗岩依照木头入榫的结构建造而成,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相当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我们眼前的是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近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发行。而西塔“仁寿塔”高度与东塔相差四米多,为44.06米,先东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两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对成双,俗称“东西塔”。

各位团友,您可以抬头数一数这东塔共有几层?是的,它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而是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就佛教含义而论,五层古塔象征中国南方较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说”。同时,各位还可看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计一塔共有80尊,两塔则有160尊石雕人物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有人确认这位诞生于南宋的孙行者是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说来有趣,90年代,六小龄童到泉州开元寺时,

曾被邀请登上西塔与南宋的石刻“孙行者”合影留念,本地传为佳话。

各位还可看到,在东塔下面须弥束腰部位有四十方连环画式的石刻浮雕画,其中有一图“经来白马”尢为珍贵,它讲述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其它几十幅浮雕画取材的大部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经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却都是中国宋代服饰,真可谓是“入境随俗”。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它们与泉州另一标志景观——宋代洛阳桥一同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洛阳桥同样纹丝不动。迄今为止,双塔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所以,在泉州流传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做人要有骨气的名言,“我站起来就是东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阳桥。”

可以说,东西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也是泉州古建筑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我们今天无法登塔。他日若有机缘,各位登塔远眺,泉州风光尽收眼底,意趣无穷。

东西塔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与这巍巍东塔合影留念。谢谢!

泉州导游词
《泉州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