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活动方案

禅修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15:34:50 来源:活动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禅修故事

禅修故事

(一)八风砍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二)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三)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推荐第2篇:禅修心得体会

禅修心得体会——xyz123321cx 7月份参加,由卡玛兰迪禅师主持的,为期两周四念处禅修营。初次参加禅修活动,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我能参加此次禅修很幸运!通过密集的坐禅、行禅、站禅,亲身的实践,对于四念处禅修,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身体健康和心性,都

有很大的益处。

禅师非常严格而和蔼,对于所提的问题都详细解答,言语中充满智慧。禅师似有无穷体力,每天小参,晚上还有很长的开示,始终精力充沛。禅师是真正的智者,为法忘躯,对待我们都是那样亲切。感恩禅师和殊胜的禅修!

在第二天禅师开示后,我就用四念处法里的术语,来重新理解我及周围环境。比方说;很多疾病的称呼,很多人一听到,不管身体状态如何,仅仅这些疾病的名称,就会给人很大的压力,心里会联想到,某种病的后果。如果把担心的心思,用在如实觉察,身体的四大失调上,岂不更好?所有身体问题,只是四大失调造成的。这样思维,心里会轻松很多。我学会用地、水、火、风失调,来代替那些,千奇百怪的病名。通过禅修,来调整身体四大,没想到,会有很好的效

果。

禅修使我对苦、无常、无我的,认知更深刻。我们有很多妄念,平时用很多方法,都难对治。更不要说,还有意识无法觉知的。我们被迫去妄想,所以是苦;每个念头刹那生灭,因此无常;身体由四大构成,分解后,没有 “我”的存在,所以是无我。当我思维这些时,心就会很轻松。

禅修中最大的体会是;别被大脑的工作方式,所欺骗。大脑的功能就是,教人学习,如何在社幷会中生存。大脑就如同电脑,把对自身,利与害的事物分门别类。比如说:“树”这个字,对于大脑来说,只是名词概念而已。很小就知道“树”这个词,大脑使我们,逐渐忘记,树这个词,所代表“事物”的本来面目。用大脑来思维,千姿百态的树,不过是大脑中的抽象名词概念而已。停止大脑思维,用我们的正念,省察这些事物,就会觉察,这些用“树”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独一无二,有生命的,我们人也是一样。

不被思维情绪迷惑,不误以思维情绪,就是我们自己。思维和情绪,都是随境而生,不被控制。被思维念头奴役,烦恼不已。通过禅修经验到,它们都是刹那生灭,不是恒常的。前个念头灭去,不知道,接着会生起什么念头。在没有正念关照时,会认同思维和念头,一直都是这样,被念头情绪带着跑。从没有怀

疑过,以为真的就应如此。情绪要比妄念还难缠,也更隐蔽,以至我更难捕捉到

情绪,而时时被情绪影响。

用正念如实觉照,会发现念头和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它们背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习气和业力的种子。拿我来说;我排斥不认同我观点的事情,虽然意识到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了,每每发生而产生烦恼。通过禅修,我体会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小时候,家里比较溺爱我,一遇到不如我意时,就会大哭大闹,养成这样的习气,长大后这种习气,还存在心里没被觉察。当我发现,这是以前种的因,所产生的习气。长大后,在类似的场景中,就会产生相似的果。当我意识到根源时,与这个习气,相对应的种子就消失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时就会释然。这让我体会到了,没有因就不会产生果。

想我很久以来,不知种下了,多少习气种子。有的明显,有的隐蔽。中国大陆很小就受唯物主义教育,对我们学习佛法,多少会造成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渗透到意识深处。平时都不知道,但它确实有干扰。因此我要努力破除,这种

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初学禅修,不经意间就会落入到,世俗的观念中。认同大脑的工作方式,就会对“禅修”,也来个分门别类。把“禅修”等同于吃饭、睡觉,并排放在大脑内,某处贴着“禅修”的方格中储存起来。不知不觉,就使禅修成为概念名词。好比;大脑理解“树”一样,把禅修也当成例行的公事。殊不知吃饭,睡觉等活动,都包含在禅修之内,行住坐卧都是禅修。大脑最会这样做,不能被它欺骗。大脑的功能,就如电脑般的,只是机械的记忆储存。它会认同已知的,排斥它不知道的,这就是大脑的工作方式。有很多习气,已经不用我们去想,大脑就会自动化的处理。以至于我们的意识,都觉察不到。有很多烦恼,特别是那些细微,时间久远的,更容易逃脱正念的觉照。

情绪也有周期性,在相似的经历中,会产生相似的反应。不管习气种子,如何被包装掩饰,敲破习气种子的外壳,都能发现,最初种在,心田里的习气种子。种下它时的,情绪妄念越大,习气种子产生的,力量就越大。要无时无刻,用正念觉照它们。通过正念觉照,这些习气种子,所产生的因果轮回,就会消失。有很多习气种子,有些习气很强大,它们常常扰动,心本有的清净。随着觉照力

的增大,它们会慢慢变弱。

不管如何巧妙的,认同与烦恼,这都是因为,心中还有,正念没有,觉照到的习气种子。心本来是清净的,因为执着烦恼和情绪,真实不放手,造成了烦

恼。当了解实相后,心会趋于平静,关键在于保持正念觉照。

认同了思维概念,就无法看到,伟大的佛陀所说经典的精髓。文字只是符号和概念。这些符号和概念下面,流淌着鲜活的血液。如果执着于文字,认为这些是死的。就不能通过经典获得真正的收获。这就如;一位天神下凡人间,第一次看到时,人们会惊呼。如果天神天天在人间出现,我们就习以为常了。这就是大脑的工作方式,认同大脑的思维和概念,就会这样。殊不知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美好的。身体细胞刹那变化,念头刹那生灭。生命的实相就是,每时每刻都是崭新的。我还经常固执的,回想过去,妄想未来,没有觉照当下,才是最真实的。时间由每个当下构成。了知真谛,亲身体会,就不会再执着过去和未来,也就真正能够平静。

禅修能让人平静,对身体的四大平衡,也很好。一些毛病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一切有情,对身体的执着很深。所作所想,都是以“我”为出发点,这种执着非常根深蒂固。我要时时刻刻,理解身体的实相,直到这种执着消除。

禅修要把基础打牢,做到深入内心,克服以前偏见带来的影响。不被名词概念束缚。就好比:在幼儿园时,我们就知道1+1=2,会不假思索的知道答案。禅修也应如此,无时无刻,保持正念觉照。如果心中装着,很多偏颇的知见,那就该把这些拿掉,装一些,对修行有用的正见才好。烦恼在人的身体里,去哪儿都是要烦恼的,去攀缘外境,也无法消除它。调服心最重要!

执着什么,烦恼妄想,就会在那儿产生。生命也随之产生,有生就有灭,自然就会有死的那一刻,痛苦就产生了。没有执着,就没有生与死。

时常想,哪有那么多的无常。这是不明白,无常的刹那变化性,无常的刹那生灭性。无常的快速,肉眼是看不到的。无常,无时无刻都在,不能把看到的,量变到质变的一瞬间,才称为无常。这是没有看到无常的刹那性,连续性的原故。

禅修越深刻,对于当下的,理解就越不一样。当下拥有无限的信息,也可以说,当下什么都没有。当下是唯一解脱的通道,如果离开当下一念,在哪儿能找到,解脱的方法呢?念头来了,不认同它。即使它巧妙伪装,应立刻保持正念,觉照到它。物由心生,如果认同了念头,心跟着就会,生起各种与这个念头,相应的感觉和行为。在站禅中,我体会到;如果大脑里,有个“累”的念头出现,身体就会,立刻有累的反应,此刻能够觉知,这个念头是生灭法,不被“累’的念头所迷惑,觉照它,身体的 “累”感,就会消失。其他的事情也与此类似。

定功很高的人,会觉知当下周围的一切事物,这就是,如实觉知的当下。觉知当下,如实接纳当下,内心就会平静。当下如实了知一切实相,就能解脱。

推荐第3篇:散客禅修体验策划方案

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拜舍利 净梵行”——感悟净慧生活策划方案

繁杂的城市生活让人没有途径去触碰纯净的心灵,忙于名利、荣辱的时候撇弃了信仰。越来越劳累的生活让众生身心皆损,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大家呈现出这一方净土,在此可放下世间的利、衰、毁、誉、嗔、讥、苦、乐,感应佛指舍利带来的护佑与加持,感受出家僧众的清净生活,体悟佛陀的慈悲教诲,聆听悠远的梵音,从而去开启智慧,扩大心胸,破除迷信,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安,解开生命的困惑和迷茫,叩问宇宙人生的真谛。

一、项目主题

“拜舍利 净梵行”——感悟清净、智慧生活

二、项目时间: 周六晚至周日晚

三、项目地点

住宿:佛光阁 讲课禅修:佛光阁

早晚课:法门寺院

茹素:佛光阁与法门寺院

观茶礼:佛光阁慧远禅茶

四、参与方式

西安市报名

地点:西安市曲江池遗址公园办公区 电话:029-85563360 法门寺报名

地点:法门寺文化景区佛光阁 电话:0917-5258888-8598

五、项目内容:

1、活动内容:

游客可于法门寺文化景区进行一天一夜的体验式生活。参与佛家的早晚课,游览景区参拜舍利,体验禅修,品尝素斋,观看茶礼等一系列的清净行为。远离“杀、盗、淫、妄、酒”的低迷生活。寻找人的清净本性,发掘自己身上的宝藏。

2、活动流程: 星期六

(1)15:00由大唐芙蓉园南门统一乘车前往法门寺文化景区,并安排入住佛光阁佛文化体验宾舍;

(2)18:00集体乘坐电瓶车出发前往寺院参加晚课; (3)19:40——20:20药石晚餐;(400元/桌)

(4)20:20——21:00集体观赏景区夜景,感受灯火辉煌带来的震撼;

(5)21:00——22:00藏经阁阅经。 星期日

(1)04:00起床;

(2)04:25从佛光阁统一乘坐电瓶车出发前往寺院参加早课,感受梵音悠远; (3)04:50早课开始,结束后在寺院体验过堂; (4)07:00统一返回佛光阁休息;

(5)08:00——10:30乘坐电瓶车游览景区(配导游); (6)10:40——11:40由法师讲解佛教文化知识,对大家的疑问进行慈悲开示,开启般若智慧; (7)11:40——12:30中餐时间;(自助)

(8)13:00——14:00观赏大唐禅茶的茶礼表演,品茗; (9)14:00发放景区礼品,主管级以上集体送客,统一乘车返回西安。

六、费用核算

1.入住佛光阁房费:200元/间;

2.餐费:100元/人;(正餐50元/位 40元/位 寺院早餐10元/位)

3.往返车费:50元/人;

4.电瓶车及导游费用:120元/人;(40元/人) 5.禅茶表演:30元/人; 6.门票:120元/人 共合计:620元/人

折扣价:500元/人(注:如入住单间需补房差200元/人)。

七、宣传方式

1、媒体选择:华商报(周三或周四)

2、媒体分析:《华商报》是陕西省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目前《华商报》日发行量60万份,其中1/5为零售发行量。4/5为订阅发行量。报纸发行量在西安约为总量的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等全省所有中等城市的发行网络。

《华商报》平均每期阅读率为53.74%,读者规模达到140万。

3、媒体费用: 八.责任分工

1.佛光阁销售部 负责人:李莉 星期六

(1)负责制作并提供内容为“欢迎各行业女性精英来法门寺文化景区体验梵行生活”的横幅。

(2)负责安排游客从大唐芙蓉园南门至法门寺佛光阁的往返乘车接待工作;

(3)负责客人入住佛光阁安排接待工作; (4)负责安排18:00参加晚课的相关工作;

(5)负责安排20:20客人用餐结束后游览景区夜景的相关工作; 星期天

(1)负责安排活动客人参加早课的相关工作; (2)负责安排活动客人早课结束后用餐的相关事宜; (3)负责安排08:00客人游览景区的车辆及导游安排工作; (4)负责提前安排10:40客人在三乘真昧经堂学习佛法等联系工作; (5)安排主管级以上人员14:00在大厅对参加该活动客人欢送工作。 2.佛光阁房务部 负责人:谭宏文 星期六: (1)16:30负责星期六客人入住前分房房卡制作等相关准备工作; (2)17:50负责提醒该活动入住客人在大厅集合前往寺院参加晚课; (3)22:00负责安排专人做好次日04:00该活动客人叫醒工作。 星期天:

(1)04:00为该活动客人提供叫醒服务; (2)06:50提前做好客人返回休息时的准备工作; (3)14:45做好参加该活动客人的退房工作;

(4)安排主管级以上人员14:00在大厅对参加该活动客人欢送工作。 3.佛光阁餐饮部 负责人:刘丁 星期六

(1)负责星期六客人用餐前的准备工作及19:40用餐服务及出品工作;

(2)负责20:50安排服务人员做好客人在藏经阁阅经准备及服务工作; 星期天

(1)负责布置10:40讲经堂以作法师介绍佛教礼仪及讲经之用; (2)负责11:30提前检查自助餐菜品及服务准备情况,保证客人11:40的准时用餐事宜;

(3)负责安排客人12:30在慧远禅茶观看禅茶表演的准备工作; (4)安排主管级以上人员14:00在大厅对参加该活动客人欢送工作。 4.佛光阁工程保障部 负责人:霍保亭

(1)负责在佛光阁正门及对面餐厅门头处悬挂活动横幅。

(2)安排主管级以上人员14:00在大厅对参加该活动客人欢送工作。

推荐第4篇:禅修中心经营策划方案

禅修中心经营策划方案

第一部分、引言

一、行业现状

国内大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较为普遍,冲击会所经营。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还未发展到相应层次,难以理解会所经营模式,大多数城市缺乏成熟、正常的商务会所或私人会所定位的目标人群,即会员市场,会所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导致会所经营理念模糊,经营管理扭曲。经营者自身对会所经营概念的认识不清晰,经营模式定位模糊,加上国内财富阶层对于新生事物的相对陌生,导致私人会所经营混乱,甚至违法违规经营,严重损害会所品牌形象和会所行业声誉。

国外的会所是有身份和地位人士的绝对私人空间,几乎都采取会员制,会员要交纳昂贵的会员费,享受其安全高雅的氛围。而国内的会所,受整体发达水平和消费水平所限,除个别会所外,整体无法达到那种消费层次,理念上也滞后很多。会所的外形能快速复制,会所的经营理念却是需要积淀的,是要紧密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等诸方面因素不断摸索、反复试验得来的,这是不能简单复制的,所以,想短时间内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在短时间内,会所经营的负值效益不太会有较大改变,盈利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但是目前为止,会所仍在企业品牌和社区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部分、禅修中心经营概略

一、会所名称

禅修中心(暂定名)

二、禅修中心设施介绍

禅修中心,是中国乃至世界顶级“禅修养生文化”主题交流会所,位于北京CBD核心商贸圈,地理位臵独特,商业文化氛围浓厚。

会所拥有20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总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集佛文化/养生文化交流、商务洽谈、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内设总裁房30间、保健中心、素食餐厅、健身房、宗教艺术长廊及高档茶佛具展示厅等附属设施。富丽堂皇的装修风格加上充满尊荣感的皇家情 1

调,走进会所大厅,皇家气息便扑面而来。同时,在尊贵私密的空间里,会员不仅可以在此精修冥思,感悟人生真谛,品味上等特质素食美味及精品名茶,还可以享受会所为会员安排的宗教文化交流、养生知识讲座等专属服务。

东方禅宗洞彻心灵的深度智慧,历代高僧修身养性的方便法门:外修人身,内调心性,身心并修,健康长寿,明心见性,智慧超脱。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身心并修,健康长寿,超凡脱俗,天人合一。通过坐禅达到肉体的健康和心灵的超凡脱俗。普通人也可通过这种简单但深刻的养生方法,修持心性、断除烦恼,涅槃寂静、净化心灵,能获得健康、智慧和精神能量。

健康、长寿是人类千百年来所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也较为深刻。我们的先人在大自然中受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影响,发现了在和谐自然、回归自然中得以延续生命体征的养生之道,在追逐肉体永生的同时,去实现自我价值在精神上的永生。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在追逐事业发展、谋求社会与经济效益、获得荣誉的同时,可曾考虑过安身立命、静心养气?繁重的工作导致了各种疾病,华龄迟暮让人叹息,英年早逝让人扼腕……为此,我们汇聚各方社会精英在禅修中心,共同探讨养生之道,一起分享事业成功心得!

三、禅修中心服务人群市场定位

爱好禅修及养生文化的社会各界名流。

四、经营宗旨

打造世界的以禅修养生文化为主题的顶级私人会所。

五、经营理念

成为社会顶级阶层的“精神家园”及“生活加油站”。

六、禅修中心核心竞争力

1、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以禅修养生文化为主题。

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臵:地处CBD商圈。

3、高贵、大气、私密的环境设施:由国外名家设计,每个细节均凸显经营者的独具匠心。

4、体贴周到的专属服务:采用国际五星级酒店金钥匙贴身管家服务,每个会员均有专属会籍经理提供专属服务。

5、独具特色餐饮服务:除中西经典菜肴外,还首创独家精品素食菜肴,满足会员商务宴请及日常之所需。

6、个性化的会员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完全根据会员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俱乐部的具体 情况予以满足,以此彰显会员的尊贵。 (1)、生活篇:管家特约服务

● 形象设计及护理服务:为会员提供专业的形象设计顾问。

● 安排各类音乐盛宴:为会员优惠购买各类盛大演出门票,并定期组织文艺团体现

场演出。

● 私人理财顾问:为会员提供专业理财顾问。

● 私人聚会服务:为会员的私人聚会提供策划、执行及场地提供的服务。 ● 运动休闲:为会员提供高尔夫、马术、游艇、滑翔等联盟俱乐部的特惠服务。 ● 观光旅游:组织会员参加特色、特惠旅游。

● 购物服务:为会员精选各类品牌的联盟优惠购物活动,并提供代购服务。 ● 调酒师服务:在会员的私人聚会中提供专业性的调酒服务,提高会员的聚会品味。

并在会员休闲之余,传授专业的调酒知识和酒品知识。 (2)、社交篇

● 主题沙龙:邀请宗教及各类行业名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主题沙龙活动,为会员创造互相交流的平台。

● 运动休闲活动:组织各种高端运动休闲活动,包括高尔夫比赛等,在不同的兴趣

点上为会员创造交流平台。

度假旅游:为会员量身定制各类主题旅游,在开拓眼界、修养身心的同时,加深会员之间的了解、增进会员之间的感情。

第三部分、禅修中心会籍种类

一、会籍分类

1、按照成员:个人会籍、家庭会籍、公司会籍。

2、按照期限:终生会籍、长期会籍、短期会籍、临时会籍。

3、按照功用:促销期会籍、正式会籍。

二、禅修中心会籍种类

会籍种类 入会费 年 费 专属权益 备 注

荣誉会籍

个人创始会籍个人会籍

公司创始会籍公司会籍

商务储值卡 特别约定:

免免

由会所发起人、理事会、管理层提名,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担任,享受会所最尊贵的专属服务。

限量发售 仅限本人使用

6-12万 10-15万 15-25万 20-30万

限量发售 仅限本人使用 限量发售 仅限提名人使用

限量发售 仅限提名人使用

不记名卡

1、创始会籍为会所初期推出为发起人、理事会成员退出的优惠会籍产品。

2、储值卡内剩余金额不得低于储值金额的10%。

推荐第5篇:明净堂禅修活动汇报

参加明净堂禅修活动汇报

活动内容:

明净堂《金刚经》诵经共修活动第五期,于5月6日(周三)下午14:00开始。内容安排如下:

一、《金刚经》一部诵持。

二、禅坐半小时。

三、交流。

参加的师兄需提前报名,以方便明净堂为大家准备禅修用具。请报名参加的师兄提前十分钟到场。

联系人:张师兄:15938764499 心地师兄:13503743076 地址:航海路与未来大道交叉口往南300米正商蓝钻西门7号楼1单元3楼301

参加人员:网络推广部:井中瑞 帖静

营销策划部:王永豪

司机:沙泉 流程细则:

2015年5月6日中午饭过后,1点10分从公司出发,1点40分左右到达目的地。

迎接我们的是张师兄,讲话都十分随和,并请我们品禅茶。边说边聊,听到我们的鲁山大佛项目都十分兴奋,他们大部分都还没有去过鲁山,经过我们这一说,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谈了我们要建“佛+”的想法和初步打算以及现在进展的状况,张师兄立马表态,说这个太好了,并且愿意为我们提供一些咨询和推广。邀请在场的佛友们都互相加了我们微信。

2点钟,禅坐共修活动开始,做义工的师兄们都把道场里打扫的十分干净,参加此次禅修的师兄们都陆续进入道场。

此次参加禅修的人数有共17人(5男12女),年龄集中在40—50岁,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这里的新修者,家庭主妇较多。 在张师兄的引导下,禅坐共修仪式正式启动,集体跪诵《金刚经》。

诵经完毕之后,在心地师兄(刘寒冰)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禅坐阶段。散盘而坐,双手合拢,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持续四十分钟,三号法铃之后,共修禅坐结束。随心地师兄合念“……愿今天之共修之功德,回向给尼泊尔地震受灾众生,愿远离苦疾,永享安乐……。

4点15分禅坐结束,接下来心地师兄讲和很多佛家的故事,并分享了很多修行的故事和方法。有很多师兄提出了问题,心地师兄都一一耐心做了解答。讲解句句箴言,耐人寻味,持续到5点30分。集体回向,三拜后此次活动全部结束。

6点钟我们回到公司。

总结

1, 郑州这样的活动举行的十分频繁,而且组织者也相对较多,规模一般较小。 2, 参加的人大多是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员。

3, 这些人的聚集都是通过微信和qq群的方式,逐步开展和扩散。扩散速度较慢,对我们“佛+”十分期望。

4, 这些人群大多数用安卓系统,对微信基本功能操作都没问题。且十分热情也十分虔诚。 5, 他们参加过多次佛事活动,佛友圈相对广泛,和一位韩兰的女士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洛阳偃师有一家刚建的寺庙,基建全部完成,但是对推广这块一筹莫展,希望我们能去参观交流,帮他们宣传。

6, 明净堂每周三举行诵《金刚经》禅坐共修,周日诵《心经》讲法,每月放生一次。 7, 类似的活动我们经常参加对我们“佛+”的线下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邀请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到“佛+”的建设中去,对我们以后对“佛+”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推荐第6篇:明净堂禅修活动汇报

参加明净堂禅修活动汇报

活动内容:

明净堂《金刚经》诵经共修活动第五期,于5月6日(周三)下午14:00开始。内容安排如下:

一、《金刚经》一部诵持。

二、禅坐半小时。

三、交流。

参加的师兄需提前报名,以方便明净堂为大家准备禅修用具。请报名参加的师兄提前十分钟到场。

联系人:张师兄:15938764499 心地师兄:13503743076 地址:航海路与未来大道交叉口往南300米正商蓝钻西门7号楼1单元3楼301

参加人员:网络推广部:井中瑞 帖静

营销策划部:王永豪

司机:沙泉 流程细则:

2015年5月6日中午饭过后,1点10分从公司出发,1点40分左右到达目的地。

迎接我们的是张师兄,讲话都十分随和,并请我们品禅茶。边说边聊,听到我们的鲁山大佛项目都十分兴奋,他们大部分都还没有去过鲁山,经过我们这一说,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谈了我们要建“佛+”的想法和初步打算以及现在进展的状况,张师兄立马表态,说这个太好了,并且愿意为我们提供一些咨询和推广。邀请在场的佛友们都互相加了我们微信。

2点钟,禅坐共修活动开始,做义工的师兄们都把道场里打扫的十分干净,参加此次禅修的师兄们都陆续进入道场。

此次参加禅修的人数有共17人(5男12女),年龄集中在40—50岁,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这里的新修者,家庭主妇较多。 在张师兄的引导下,禅坐共修仪式正式启动,集体跪诵《金刚经》。

诵经完毕之后,在心地师兄(刘寒冰)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禅坐阶段。散盘而坐,双手合拢,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持续四十分钟,三号法铃之后,共修禅坐结束。随心地师兄合念“……愿今天之共修之功德,回向给尼泊尔地震受灾众生,愿远离苦疾,永享安乐……。

4点15分禅坐结束,接下来心地师兄讲和很多佛家的故事,并分享了很多修行的故事和方法。有很多师兄提出了问题,心地师兄都一一耐心做了解答。讲解句句箴言,耐人寻味,持续到5点30分。集体回向,三拜后此次活动全部结束。

6点钟我们回到公司。

总结

1, 郑州这样的活动举行的十分频繁,而且组织者也相对较多,规模一般较小。 2, 参加的人大多是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员。

3, 这些人的聚集都是通过微信和qq群的方式,逐步开展和扩散。扩散速度较慢,对我们“佛+”十分期望。

4, 这些人群大多数用安卓系统,对微信基本功能操作都没问题。且十分热情也十分虔诚。 5, 他们参加过多次佛事活动,佛友圈相对广泛,和一位韩兰的女士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洛阳偃师有一家刚建的寺庙,基建全部完成,但是对推广这块一筹莫展,希望我们能去参观交流,帮他们宣传。

6, 明净堂每周三举行诵《金刚经》禅坐共修,周日诵《心经》讲法,每月放生一次。 7, 类似的活动我们经常参加对我们“佛+”的线下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邀请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到“佛+”的建设中去,对我们以后对“佛+”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推荐第7篇:《正念禅修》读后感

《正念禅修》读后感

一直忙碌着,忙着工作,忙着家务,忙着干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惟独没有给自己的心灵留点时间。都说这个世界很浮躁,很喧嚣,很功利,这样的世界还有一张床安放我们的心灵吗?

当看到这本《正念禅修》的书,就被封面“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的副标题所打动,配上书面沉静的图画,似乎我在这个片刻可以远离尘嚣了,虽然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无法抵达了,那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能否修炼到呢?如果能修炼到的话,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或许那才是“大隐隐于市”吧。

期望通过一本书就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升华到一种境界,那是绝无可能的,但是通过阅读一本书,至少能启动你努力改变的“导航”,或许在顿悟之下,你开始走向“正念禅修”之路。这本书不要因为名字就以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的一种,它和这些毫无关系,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而在名字背后,续写的是现代生活节奏的人们,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属,而研究的一套科学的自我修身养性的方法。

纵观全书的12篇,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启动读者修炼的程序,而是介绍了忙碌的生活中消极思考和行为方式如何,比如我们困惑的思想,想要摆脱的恶性循环,这些都是几乎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并困扰给我们的顽疾。由此《正念禅修》帮助我们分析并认识我们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帮我们找到束缚我们的新科学证据,然后帮助我们摆脱这些“烦事”的束缚。

而本书的重点更是侧重于第四篇之后,共分八篇完整地介绍了如何正念禅修:第一周认识自动导航状态,第二周关注你的身体,第三种迷宫中的老鼠,第四周离开谣言工厂,第五周直面困难,第六周深陷过去还是活在当下,第七周你是从什么时候不再跳舞,第八周喧嚣但珍贵的生活,一步步一周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尘世中的我们能够真正安宁下来,完成自我的修炼和蜕变。

尽管我们如此努力地追寻快乐,结果却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毁灭了我们一直渴望的内心安宁,但是正念禅修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回曾经失去的安宁,这就是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方法。

推荐第8篇:尖峰山禅修诗歌

一、禅茶

意念攀援着紫籐,在无需鉴别的花香之中,寻找目光的归宿。

我知道,那些重生的云雾已然跨过劫难的樊篱,在熟透的阳光中发酵成为普洱的灵魂,并且带我趟过尖峰山的清泉,发现早已等候的温暖。

死去的往事终究不能令血液失眠,缓行的温度轻抚着摸索前行的目光。

野菊花的指引,让我躲过忧郁的伤害,向上或者向下,只在一念之间。

或许,我应该感谢柠檬的开示,排净一切沾染过俗尘的贪嗔,在竹尖翻开的佛经上,悄然入定。

取或者舍,入心即是禅。

二、行禅

风一定有云的向往,生于脚下,却大德广行。

而我把心定于由快到慢的步伐,让它长出菩提的世界,不再溅起世俗的尘埃。我相信,弥漫在南方以南的花香一定有我一样的愿望,一样地向着清晨与夜晚,吐出干净的心声。

或许,虫鸣已然打开难解的符号,宛如佛乐的庄严在平静中起伏。

我无需祈求一草一木的施舍,它们亘古不变的静谧,已然成为我清澈的底蕴。我只需低头看着脚的前方,去度过终需放下的红尘。一步一佛佗,一言一禅机,都是我安然呼吸的身外之身。

学会低头,学会行走,就学会了安身立命。

我相信,即便人生有折返,也是佛的接引。

三、坐禅

垂目合什,我在忘我中忘我。许多谨小慎微的往事,也在闭目反思。

黑夜不甘寂寞,它伴生在禅的周围,并试图用一个又一个的陷阱,置我于万劫不复。但我分明看到佛的使者,在我额前燃起神圣的白光。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目了然,晶莹剔透。

我看到血液走过千山万壑,看到骨骼跨过离合悲欢,看到阳光穿过滴着露珠的肉体,在我内心深处,口吐莲花。

我已不再流连来的路口,也已不再置身去的岸边。一念慈悲,已然跳出三界之外。

或许,众生是我,我是众生。

推荐第9篇:黄庭禅修心得

《同学心得》

超精采黄庭禅修心得!(YY)

一个人走这条路,不觉间一走就走了十来年。二十多岁前很简单,快乐就是快乐,痛苦就是痛苦,空虚就是空虚,烦恼就是烦恼。看见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没想过要改变什么,要搞清楚什么。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吧,我注定不是个可以轻松简单过日子的人,大概在98年左右,第一次去参加了一个素质提升的课程,这个课程很多人上完变得很积极,对于我来说却是另外的收获,打开了我的自我觉察,从此开启了我人生当中不断去找寻真我,追寻真理的路。十一年走过来,五华八门的课程上了无数,各种书籍看了无数,素质提升、教练技术、灵性成长、催眠、系统排列、意向对话、NLP、亲子关系、前世探索、频死体验。。。很多跟我一起学的人都已经冠有闪光的xx咨询师、xx专家的头衔了,我却是坚持的走只学习,不为人民服务的路。所有学习得到的证书我都懒得去拿,也不会刻意保存,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长久以来,我每天都活在找不到真相,自己解脱不出来的痛苦中,严重觉得自己是个心理疾病患者,自救的路还没找到,怎么可以去救人?

我这么说身边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是没事找事。是的,表面看起来我挺好的,很多人还在奋斗和追求的的东西我早就不缺,我刚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知道我在折腾些什么。最早认为是因为没事业,如果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一定会快乐起来,上天眷顾我,很快我就有了可以自主的事业,还做得挺不错的,一段时间后,我又不快乐了,我觉得事业不能满足我的全部。我应该要有个家庭,如果我有属于自己的小家,有个相爱的人可以长相厮守,那我一定满足了,不久这个愿望也达成了,我有了温暖的家和爱我的老公。可是我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每天都觉得很空虚。我想生个孩子,母爱应该会让我好起来,老天又满足了我的要求,很快我就有了漂亮的小女儿,但紧接着我就有了轻微的产后忧郁症,每天看着小小的婴儿都觉得熬不到头,只觉得世界好黑暗,我看不到希望,想如果我死了就好了,就不用面对这一大堆的保姆老人孩子还有工作。

经过很长时间的自我控制,还有就是结识了现在的上师们,走出去各佛教名山的朝圣,让我开朗了很多,终于走出了想死的阴影。把自己折腾到这一步,不知道心坚强了些没有,不过我本身就薄的身体底子,真的是被我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天的疲惫感和不断重复的感冒已经让我做不了任何事情,一点点的状况我都焦虑烦躁。我强烈的想要停下来休息两年,没有任何压力,只是看书和访道,我不想我的人生再这样无谓的消耗下去了。这个愿望老天也满足了我(想起来老天好像是我亲爸爸一样,对我真好,要啥给啥。)我如愿从公司退了下来,开始了我想过的休闲生活。每天看书打坐念经,喝中药调理身体。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内心的不安定再次冲击,我整天在家犹如困兽般烦躁,修行看不到实质的进展,心中仍然很多情绪的困扰,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方向在哪,每天都觉得是在浪费生命,这时可以借用德芬的一句话“仿佛看到老天对我露出一个促狭的笑脸,你还要什么?你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

是的,想想看我还真是想要的都被满足了,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呢?不是不快乐,简直就是痛苦不堪,为什么别人可以过的简单正常的生活,我就是过不下去呢?(到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能量场是打开的,没学会人长大了的时候要关闭的,才可以不让负面能量进来,我是什么都吸收进来,往往别人感受不到的我能感受到,尤其对别人的情绪特别的敏感,所以很多外界的负面能量成天都进来侵袭,我分不清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我学那么多的东西,但是没找到从根源上认清楚情绪,走近它,看透它,不再被它牵着走,跟它成为好朋友的方法,(这些说法也都是后来明白后才有的)所以我每天被困扰在不同的情绪中。于是我对老天耍赖说,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总之我要从这种状况下解脱出来。

后来证明所有的学习都是好的,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过如果没找到“本”的话,那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末节打转而已 ,每每都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但每每也重复的掉进知而不行,或是行而不通的怪圈当中。于是我又寻求另外的路,这些年来皈依佛门,显宗、密宗,和尚、喇嘛,老师们拜了一大堆,佛学的书籍买了一柜子,每天看书、念经、拜佛,听到哪里有大师有*就跑去见面,认真的磕头、积极的供养,以期能在某种我不得而知的神秘力量加持下找到那个背后隐藏的解脱真理。

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至今为止我认为我没走过错的路,没拜过错的师。我接触的法是最圆满的解脱法,皈依的师父是最慈悲的成就者。几年时间下来,对心性上的磨练,业习上的消除,以及对佛法正知正见的认识,积累了修道中必不能缺的智慧和福报。只是我仍然感觉缺了一点什么。。。

早在一年多前就听说过“黄庭禅”这个名词,是一个身心灵的老师张德芬的博客中推荐的,我虽没见过这位美女老师,不过这两年真是受益于她不少,她写的书,推荐的书我都买来看,不仅仅是书本带来的受益,更是对她的率真印象很深刻。虽然是一个畅销的公认的身心灵作者和导师,但她丝毫不掩饰自己在修道这条路上的不足与困惑,这点让我特别的产生信任,这是一个真真走这条路的人才能产生的信任。因为她的感受我都经历过了,她走的路我都走过了,她有的困扰也正是我的迷茫所在。

她推荐了不少的课程,刚开始看见她推荐黄庭禅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在佛法的修行上我有自己的上师指引,并不想再节外生枝的走其他路线了。只想依据上师的教导,虽然还不够明白,但慢慢地走总会走明白的。

今年八月份去了一趟西藏,比前几年去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那块能量超高的地方,我对于心的安宁、慈悲的升起、众生苦乐的实相,我执我慢的观照,都有相当的体悟,心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安心和喜悦,并发愿开始修行。回来后的一段时间,天天坚持跟在西藏寺庙中一样,每天四座的修行,但是,离开了圣地和师父的能量场,回到这个城市躁动的磁场当中,我的能量马上被干扰,自己所本有的烦恼挂碍也接踵而来,打坐静不下来,慈悲心也跑得无影无踪,做大礼拜时也杂念纷飞。原先在寺庙体验到的清静感受全都不见了,只剩下每天一成不变的琐事和一颗动荡烦恼的心,心情异常的沮丧,充满了挫败感和较以前更强烈的痛苦。难道永远就是在这样的状态里面转圈子吗?

有一天我打开了德芬的博客,看到的第一篇就是她发的通知,黄庭禅在国内第二期开班了(开第一期的时候我正在西藏)并在底下附上了第一期学员的如潮好评,但真正打动我让我下决心去参加的是她博文当中的一句话,大概是:这个黄庭禅她个人虽觉得很好,但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除非是那种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情绪已经厌倦到了极点的人,才会觉得找到了地方。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我,那就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还有一个原因,我看了黄庭禅网站,其他的印象不深,但对于创始人张庆祥讲师的一双眼神印象深刻,看上去很年轻的人,眼神中的定力和宁静却很深很远。

一天之内,填表、报名、汇款、定票全部搞定,虽然是分两阶段授课,但我丝毫没有犹豫的决定了两个阶段一起上完再回来。(去前还有个小插曲,丫丫小朋友亲自发烧了,连烧了三天都没退到正常,第四天我要走,交待了阿姨给她吃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她还病着的时候,我毅然的出远门了。可见我对自己的情绪真是厌倦到了什么程度,呵呵)

万缘放下,只为求道。五天的时间过去,十几年来的心结终于打开(说十几年,其实谁知道呢,也许很多世了)。一直困扰我的所有的感受、情绪、童年创伤、人际障碍等等,原来都不需要去除,不需要去治疗。它们不过是心口一方寸间的气血起伏!看清楚并且让它们自由的流动,不去挂碍,不去攀附,不去分别,就让一切自在,就当下看到了心性本来的清真,也就是佛说的,见性成佛了。说完了,没了,这就是真道,就是究竟,就是不知道的人们生生死死轮转于六道不能解脱的真正原因。 真有这么简单吗?真道就这一句,不过要搞清楚还是要花功夫的。我也要花些功夫回忆和记录一下这几天的学习感受。

那五天的时间我们就在反复的练习,向内观照“黄庭”的位置所在,去感受ta的松和紧、冷、热、麻、酸,用笔记下来,还要用手外在的去摸,区分ta的位置和心脏位置的不同,用各种练习挑动内在的感觉发生,去觉察ta的变化等等,只为了清晰的“看”到,所有的情绪感觉不过是心口黄庭处的气机动荡,然后不把ta变成情绪,任其自在,只是想象自己如太虚般的包容和接受ta的存在,不抵抗、不忍耐、完全的放松和自在。当下便能见到心的无相和性的自在。

五天中我们不断的做着各种练习,比如有一个练习,讲师让大家背对场地中央围成圈,他站在中间,拿一个打气筒一边走一边用力打气球,(听说在台湾他是用一把声音巨大的气枪,那个更吓人。这边因为不方便带过来只好退而求其次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气球会爆,这时就观照黄庭,听到他走进身边时的紧张,黄庭是什么感觉。听他走远后的放松,黄庭又是什么感觉,突然气球爆的一瞬间,黄庭是什么感觉。练习完要马上记录下来黄庭的紧度、热度、几级等等,再小组一起分享。

这些都属于基础练习,练到大家差不多都找到黄庭位置了,能区分黄庭的感受和情绪的关联性了,就会开始更高层次的练习,就是练习接受感受的感受,与感受同在。有一个练习叫“听之以心or听之以气”会放一些很煽情的歌曲给我们听,听第一遍的时候,要全心投入的去感受歌曲中的感觉(这叫听之以心),课室中不少人边听边哭的。(我由于长久以来习惯对心念的控制,所以刚开始根本不会跟着歌曲的情感走,而是保持着平静。这就是修行的一大误区,认为修行就是要平静没有情感的,这叫“顽空”。小组分享时就发现了自己这个环节没学到,幸好第二阶段还有一次机会,补回来了)然后听第二遍时,去感受心中的那个悲伤或者欢快的感受,却不把ta上升为情绪,只是看着ta的气机起伏,去接受ta想象ta带着笑容在心中升起。(这叫听之以气)

然后还有一句禅、一字禅的练习,字越少的练习起来心情起伏越大,(讲师说了,哪天他搞个半字禅出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我不多说了,万一有人要去上课的,看完了就没新鲜感了。(不过也只是没新鲜感而已,黄庭是一定有感觉的)

这个课程体力消耗也是蛮大的,动不动助教就说来运动一下,这一下可就是跑步1小时啊。要在平时想都不敢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跑步。可是在助教的引导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关注,看着小腿时,就只有小腿的感觉,看着肩膀时就只有肩膀的感觉,到最后一直盯着黄庭看里面的气血涌动,这样一直看一直看,根本就感觉不到其他的地方累的感受了,跑一个小时根本没觉得受不了。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感觉就是平时我们跑一会后停下来就会喘得很厉害,但是当我看着黄庭处的气血,让ta自由自在,欢迎ta的存在时,一面心脏跳得还是很厉害,但是却不喘了,而是变成了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开始我就迅速体会到了,后来跑了几次别人也开始体会到)我们开玩笑,要是把黄庭禅普及到运动员当中去,那要提高多少的成绩啊。 既然是禅学班,自然有打坐课的,要是有人觉得打坐比跑步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刚开始说下一堂打坐,大家都很高兴,结果除了第一堂课老师很客气的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坐了个40分钟。之后的几堂大家一听说打坐,都会在黄庭中先涌动一番。我对于其中两次的打坐印象深刻,自恃自己是有打坐功底的人,第一次说要坐80分钟时,还做了准备,即没单盘也没双盘,让自己很舒服的打了个散盘,想80分钟谁怕谁。结果到了快六十分钟的时候,全身所有互相有接触的地方都痛到无法忍耐,而讲师那个引导的声音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一样的,无论怎样观黄庭都没用,看到气血不断翻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到时间了吧”不管讲师的引导怎么说放松不要忍耐,都还是体会不到,一门心思的咬牙忍耐,忍耐的结果就是,每一分钟都有无限漫长,再忍下去就开始头晕、肚子痛、出冷汗、耳鸣,结果估计没到70分钟,就彻底不行了,向要虚脱一样的倒下来。发现手都肿了,后来讲师告诉我这是气机不通畅,在冲击各部位的时候产生的状况。有了这一次的体验,我在那几天最怕的就是打坐课了(其实是因为还没掌握怎样彻底的放松,任由气机自由的流动,不去抵抗。因为只要一开始忍耐,就有了抵抗,有抵抗就不能流畅)

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堂打坐课,助教说只有45分钟,你们的腿肯定不会痛。我刚窃喜呢,就听说这堂课叫做“火中摘莲”,听名字就可怕,没错了,张讲师说了,最后一天了,如果不加强一点有难度的练习,那我们回去后碰到激烈一点的情绪就容易把所学丢到脑后,掉到情绪中去了。所以这个45分钟的强化练习就是要我们经历最激昂的气血变动中,还能保持心的平静和放松。怎么做呢,坐下后,双手平举,与肩同齐,就这样保持不动,很容易吧。嘿嘿,我因为常做大礼拜所以手力较好,举了5分钟还没觉得累,不过可不敢高兴太早,不到10分钟,双手的感觉已经酸胀到不行了,一边听着讲师的指引,一边放松,激烈的感受一波过去一波又来,教室里已经传来了有人痛哭流涕的声音,但是讲师依然平静的引导,我承认在一度最激烈的感受时刻,还听到耳边不紧不慢的声音说:“来,现在让我们从头到脚再来放松一次”时,心情真的可以用“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来形容。不过这次我终于做到了,不是坚持的感觉,而是身体最酸痛,内在最激昂时,可以体验到放松和平静以及无比宽阔的心,体验到这个感受时,又一种喜悦的热热的感受涌上心头,内心的那份淡定和勇敢在那一刻真的升起,这是一种看到本心本性的清真后的力量,心性原来真的可以跟感受和情绪区分开来的,无染又无所干扰,自由自在,圆满具足,在那一刻,短暂的窥见了佛陀所说的,每个人都不需外求,本自具足的圆满自性。。。

不过,我可没成佛哦。只是在一位高人的带领下,短暂的打开了一下心门,浅尝了一下开悟的滋味。但这种喜悦足以令我坚定修行的路了。突然明白,原来以为开悟是修行人终身追求的目标,只要开悟就能成佛。现在才知道,开悟只是修行的第一步,生活中常常都能尝到开悟的感觉的,知道开悟的感觉和方法之后不断的去练习、去强化,强化到六祖说的:“轮刀上阵亦可见性”就是如果为了国家利益,轮刀上阵去杀敌,内心依然清明。到这一步才叫成就了。现在是“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呀!老老实实每天打坐练习,(或者诵经、拜佛等原来的方法都可以,关键是要观住黄庭中的感受,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差了的那一点点)不是不可以让气血动,而是要在激烈的气血活动中见到那个清真的本性,而不上升为情绪挂碍。明心见性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中庸》中早就说了,这个是“虽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的事情。

在五天时间里,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晚上因为下课后要围着讲师问很多的问题,所以睡得也很晚,但每天精力都很充沛,这是因为这几天气血的都没再变成情绪消耗掉,就这短短的时间保存的气血已经足以支持我们课程所需的精神了。其实气血在激昂的时候更养生,气就只是气,能量就只是能量。只要不变成情绪消耗掉,身体内的精、气、神就能自然的造化,滋养身体五脏,身体自然就好,精力自然充沛。这几天助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挑动我们的气血感受后,大声的对气血说:“尽管来吧,很养生”。所以,现在每当看见身边的人成天很疲倦,身体亚健康的状态时,真的很想告诉他们,人的生命消耗就是因为气血的消耗,气血的消耗就是因为在ta自在涌动时,你把ta变成了情绪感受。学习观照黄庭,看到所有的情绪都只是胸口一方寸间的气血涌动而已,就完全可以不被气血所控制而伤害身体的阳气,再反过来每天的打坐练习配合讲师教的手印,很快的气血就可以长养,人体的精气神就能健旺起来,就开始了那条剥阴取阳,返本还原的成佛之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差点被迷惑了,以为自己修行已经境界很高了,(刚还写了篇要偷偷的修行,这又明目张胆的宣扬开了)其实在一个多月前还是只乱飞的笨鸟,现在刚刚找到方向而已。

情绪不是不可以有,也不是不可以发的,张讲师最喜欢讲的就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我虽然明白,但我解释不清楚的,要想了解,可以去黄庭禅网站下载讲师的中庸首章释义。顺便说一下,这几天的课程下来,我们都快变成古人了,因为黄庭禅不是张讲师个人一拍脑袋就搞出来的,他悟道后,参照了大量佛家、儒家、道家的经典,发现经典中早就明明白白的写清楚了黄庭中这点事,所以他引经据典,讲了大量的古文给我们听,我以前没这样学过,不过真的是听得很过瘾,被他解的生动而清晰,让我听完后再也不觉得修行、解脱是个别高人才能做的事情了)

前几天在某个停车场,因为守车的人讲话不好听,于是我决定跟他理论一番(俗称吵架),(当然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当时我确实是那么决定的)声音很大,气焰很高,震得那个人没敢再多说什么了。过程中我观照着黄庭中气血的起伏,吵完后,车门一关,平静得好像只是碰到个不太熟的人打了个招呼一样,这个气血没有让我产生烦恼挂碍的感觉,就是情绪已发,发而中节。哈哈,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师父,一个那么大的*也会发脾气的。(你以为他真的有愤怒的情绪吗?谁知道呢,说不定是慈悲呀)不过我只是只笨鸟,猜不出来。

今后还会不会有情绪,会不会有悲伤痛苦?会呀!不过我会观照当感受升起时黄庭中的气血变动,把ta当成好的修行契机,而不是被情绪控制得无法自拔。这就是烦恼既是菩提的真义。

心中不知道有多少的感受,真到写起来就感觉是“茶壶里煮饺子”,吐不出来。尽力的写了这一点,其实与真正黄庭禅这门学问里面所囊括的内容比起来,九牛一毛都不到。我所描述的课程内容也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有兴趣的人可以登录黄庭禅的网站去了解http://www.daodoc.com/tiffanychang,如果有开课,她一定会写上来通知的。

顺便说一下,这位张讲师在台湾自己开了块荒山,设立了个禅院。在台湾是完全免费对公众开办黄庭禅的学习班。所有的助教、辅导员也都是义工。到大陆来后,因为中介机构要吃饭,也要负责讲师和助教们的来回机票食宿等,就会适当收费,但相比目前国内的一些课程来说是相当低的收费,张讲师说,不要让穷人没有机会修行。我想这应该也是他自己的修行吧。我等之辈何其有幸啊!

推荐第10篇:30天禅修闭关体会

30天禅修闭关体会

作者

丁冠清

第一次参加一个月的禅修闭关,带了一些简单的行囊.先是来到温州仙岩圣寿禅寺,第二天展转来到了镇安寺.

一座别致简单的寺院,寺内陈设简单.一座居士们念佛拜佛用的佛殿,一座闭关的禅修者住的禅楼,干净而丰盛的素食.

这一切都给修行的人提供了最舒适最简单的环境.

6月2号,做一切的准备工作.7天的禅修已经参加了三次,这一次却有些不安的感觉.要关手机一个月的时间,和外界切断一切联系.不能放下的心立刻被提了起来,家里爷爷年纪很大了.奶奶就是在关机时不知道的情况下过世的.另外,还有些业务电话可能会中途打来…… 这一切,都让自己看到了一颗患得患失的心.平时念心经念的朗朗上口: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是解脱的境界.

而当下还没开始就患得患失的心,就是我辈凡夫的境界.可惜,平时太多的时间,都把眼睛看着外面了.禅, 应当是自观而观他的,当下能看见自己的心,就是禅了.

6月3号,禅修开始了.一如继往做着那十五个动作.觉知着每一次的动与停.心跑掉了,拉回来.又跑掉了,又拉回来.就这样和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念头做着游戏.这游戏很简单,又很好玩,玩通了就可以灭除一切的苦,就可以转凡成圣.

一两天,开始昏沉,昏沉是五盖之一.表现为打瞌睡,困倦.正常的处理方式是睡觉.可对禅修者的要求是不停的培养觉性,当觉性强大的时候.昏沉自然就消失了.不停的觉知,觉知.还是困,于是就去睡.每次睡一个小时就特别有精神, 再练习的时候神采奕奕.到晚上又睡不着了.一是白天睡了.再是四个人住的房间.有两个人呼噜声音太大,象海啸.

发现放慢动作可以对治昏沉,并产生一种很舒适很温润的感受.于是一直把动作做的很慢.心对这种感受产生的执取。

索性昏沉时不睡了,一次次提起觉性,三个小时过去了.昏沉消失掉了.眼前一片明亮.心中一片欣喜.当我把这喜悦在小参室内告诉一位本地的师兄。她说:哦,你在追求那个。

心中一直对那些能打坐入定几天几十天的高僧很敬佩。决定坚持坐的久一些,经过两天的努力,练习的时间达到了四个小时。下座的时候颇为得意,也很有精神。而且心被这种得意的快乐占据了。

这种得意的快乐受很快消失了.只觉得身心异常的懒散,无聊,只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苦.好象身体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又好象是身体被灌了大碗大碗的苦药水.看一切都失去光泽.只觉得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 无休止的苦被无聊的循环着.

这时才想起法谈里所说的,那得意的快乐其实是白的暗。隆波田尊者开示:超越苦乐的感受,用觉性,超越对苦的抗拒和对乐的执着.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挫折磨难时;当失意落魄时,人便很沮丧,很颓废,或者很愤愤不平,抱怨老天不公,其实哪一点不是自己心灵的外现呢?

继续觉知,长养自己的觉性.这苦消失了.

无常,这就是无常,没有任何一种境界,感受,思绪,物质,心识是恒久不变的,好的会过去,不好的也会过去.生活里,爱人很温柔的时候,别人很尊重赞誉的时候.心对这些产生了贪爱执取, 要是没有了就开始烦恼不安.反之怀疑轻视他人的人,也是被那些人过去给自己的印象掌控.1年过去了,3年过去了,10年过去,他人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但他还是维持着自己心中的印象.落入“常见”而不自知.或者对别人说的话太过较真,忘记了人心无常的规则。让自己的心凝结于别人说的哪一句话,于是关系没有任何改善,人生没有任何成长.

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一旦落于“常见”,人生就会陷入轮回的窠臼.所以大学里才有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说法, 要作新民,就是以觉性活在此刻,活在自己的此刻,也活在别人的此刻.

突然间生起了一种体验,感觉这身体不是自己,看这身体和看别人的身体觉得是一样的。几秒钟的体验,短短的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又来到了正常的状态。回忆一下,那一刻是超然的体验,真正体验到这身心的的确确不是“我“。也没有哪一种感受境界可以被称为“我”,或是我所有的, 有“我 ”和 我所有的,即是最大的错觉。把苦和乐执着为我,把身心执着为我,是苦的根源.

掉举开始了.过去的快乐的事情不断的涌现, 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声音都让心产生欢喜和贪爱.出现的最多的居然的 郭德纲的相声.这两三年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就是听郭德纲的相声.纲哥太搞笑,又是草根英雄.既认同这个人,又认同他的作品.有时候一个段子能连续听十几遍.其实不是喜欢他的作品.而是喜欢他的作品给自己心理带来的快乐感受.并且对这种乐产生了贪爱.而且曾经反反复复看。就这样连续翻了好几天,开始还是随着他乐,后来同时培养自己的觉性,几天后,对这种乐的执取减弱了.那些相声段子没有了.心变的自在了.此刻对行者不三宿空桑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快乐感受的执取是让人的心灵迷失,让人生偏离正确的方向.看看哪些落马的的官员,都做了金钱和美色的奴隶.不是物质本身让心着迷,而是金钱美色带来的快乐感受让人着迷.生活中也是,对一种东西着迷即是着迷这种东西带来的快乐感受.能够用觉性切断这种对快乐的执着和贪爱,便是修行的首要之务.

十几天的时候,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开始翻腾起来.以嗔恨和恐惧为前锋,恶作和悔恼为后援.一阵阵翻江倒海的感受.儿时所有看到听到的家庭冲突的画面一慕幕出现,伴随着强烈的感受,不满的愤怒和一个孩童的恐惧.做错事情的后悔和羞愧感,一阵阵的袭来.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带着觉性去面对.依然哭泣,带着觉性的哭泣.一天半的时间过去了,翻出了十几年的种子.自己做心理治疗,按经验,如果这么多信息用催眠治疗的手法,需要半年时间.这是一次完整的清洗,以觉性重新面对,明显的感受到,这些曾经的苦对心的支配力减弱,有的消失不在了.

觉性很强,可以知道念头,而且可以知道念头相关的念头,一个连着一个.没事数念头玩.一数一大串,好几十个串在一起.真的很好玩.这时不在抗拒念头,不在认为他是修行的障碍.每一个念头都很调皮,他们都是小可爱.

在楼下经行,感受到微风的吹拂,风和皮肤接触的感觉很舒适,接着产生了喜欢,有觉性在,这是不带执取的欢喜.一次又一次的感受.一个又一个念头升起:“风吹的好舒服”.色受想行,下面的识就看不清楚了,应该是这一过程被输入到阿赖耶识里面.再有微风吹拂时, 末那识别会将阿赖耶识里的感受送出来,再一起和当下的舒适揉在一起:“好舒适的微风”又把阿赖耶识的记忆加强.想起了圣经中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又打妄念了,赶紧回到脚的动作.

有些念头重复的出现, 对未来的执着,执着与把没有做到的事情做到,执着与把没有得到的东西得到.荣誉成功收到尊敬.自遍自导自演.回到动作又出现,回到动作又出现.开始没有看清这么多念头从哪里来.后来看到,儿时常受批评和伙伴的嘲弄, 于是心被震荡到了一个极端寻求未满足的满足.

有个师兄,就是通知我这一次参加动中禅的师兄.被分配了日常卫生人员安排的一些工作.我们听到的指挥打扫禅堂.听他分配好的区域,刚要打扫时,他说:不对.有规则,应该这样拖地,不要那样拖.我告诉他不要干预太多,会让人烦感.他说了一句: 你要是我的员工你就惨了.我心中感叹,你的员工真是够惨的.

之后的几天,我们几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要严格受他约束.包括每一个动作.你这样做,他说不对,要那样做.你那样做,他说不对,要这样做.其实换个做法就是可乐换成汽水.没大差别.这是很强烈的控制欲.一股愤怒油然而生,儿时因为坚持做自己选择而收到太多的控制批评,甚至为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情经常被父亲暴揍.这时我有一种对师兄的强烈不满,师兄帮过我.有恩于我.觉性告诉自己,我把过去的感受累积到他身上了.恢复到纯然的把他当成他来对待.不待任何投射.再一次告诉他不要定这么多规则,这样大家会不舒服.他好象没有接受.依然我素我行,把听话的唯一一个人留在身边, 把不受控制的人分配到外面去.这不是禅修了.亦然成了权力争夺.我们偏不听他指挥,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把禅堂和走廊打扫干净.从他的表情和神态发现,他开始感到失落,感到不安.同时又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有人受约束就心安,别人都做自己了.心就不安.多明显的习性,难道没有觉察到吗?

职业的经验告诉我, 这师兄儿时,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是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且傲慢的凌驾与他之上.你要听爸爸的话,听妈妈的话.不听就要得到惩罚.这位师兄得到的惩罚是被孤立,我得到的惩罚是挨揍.而这一切都可以用觉性看见.当我们看见时,原始的支配力就减弱了,或者是消失了.

还是那位本地的师兄来告诉我,我的动作象毛主席招手.这样有违师傅的教导.慢慢的纠正了过来.当我看她练习时,乐了.她也是毛主席招手.区别在于,她的妄念是毛主席招手,我想的是阿弥陀佛招手. 禅修结束时,大家送隆波通师傅走,师傅从车上下来到后备箱翻他的行李.还是这位师兄对师傅说: 哎呀,丢不了.谁知隆波通师傅从一个包里拿出一样小东西,可能是路上要用.

师兄的提醒还是让我有所醒觉,发现只要身心感受不舒服时或者出现强烈的念头,动作就会变形。当这种变形没有被发觉,就会固定下来。懒散要打哈欠,刚有感受,身体动作就不自觉的跟随。如果觉性很快,那个跟随会被阻截。恢复到正确的带着正念的动作。到喝水的地方,发现有爱吃的东西,心立刻产生一个爱取的念头。之后就产生吃的行为。可以看着这一个运作,也可以在心生贪爱后不去跟随。只有强的觉性可以让旧有的习性不在起作用。

师傅说:对已经产生的习性和念头,不打压,不跟随。只是带着正念去觉知动作。久而久之,习性的力量就减弱了。对苦的抗拒如是,对乐的贪执亦然。而这一切,必须拥有强的觉性,最后看强的觉性看见生灭而超越生灭。回归觉性就是佛,佛法是不二法,是超越世间相对的二分法的。超越苦乐,超越善恶,超越取舍。心经里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结束的时候和另一位师兄聊天,言谈里面.他很看不上如催眠家排等世间有关心灵成长的学问。了解到以前他参加过家排工作坊,自己没有花钱,有人为她买单。带着不以为然参加了课程。于是世间的心理学从眼睛和耳朵进入心里。之后从她心理冒出来,她在打压自己的念头。而且对这样一种打压排斥的态度豪无知觉。很多人如是,除了“我”认为好的其他都是不好的,只有我是正宗,其他都是外宗。

这习性一定有种子的,相信觉性强大时,那种子将无所遁形。

觉性越来越强,看什么都很明亮.精勤的练习.感到法喜.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腿被踢断了.第二天练习时,念头断了,不再是一个连着一个.而是两个念头之间毫无关联,出现了一大片空白.念头的链子已经断了

师傅开示说,念头有粗大的,有中等的,还有微细的,继续用功,就会看见更中等的或者微细的念头.那里才是苦的根源.当觉性足够强时,会把苦完全灭除.这是一条体证的路,完全是自证自知的.

不倒单,从晚上7点半到凌晨4点半,第二天上午也不休息.坚持过来.中间的困倦昏沉难受和身体的疼痛一阵一阵涌出.不去理他们,只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发现苦真的是可以被觉性超越了.当不在意苦而纯然的觉知,苦慢慢就不见了.苦可以是修行的动力.于此对佛陀所说的“以苦为师”有了更深的体验.

到了最后一天,要出关的时候.心情略微的兴奋.茶会中那位师兄还是一样,支配很多.为了他有个好心情回家.我舍掉了那个坚持的自己.一切服从他的安排.没想到的是,这颗心当下充满着喜悦,压抑不在了.这时明白的深了些,苦不是因为外边的人如何对我,而是有“我执”没有放下。

愿师兄精进修行,直至觉性圆满.愿一切众生觉性圆满.

第11篇:尖峰山禅修诗歌

一、禅茶

意念攀援着紫籐,在无需鉴别的花香之中,寻找目光的归宿。

我知道,那些重生的云雾已然跨过劫难的樊篱,在熟透的阳光中发酵成为普洱的灵魂,并且带我趟过尖峰山的清泉,发现早已等候的温暖。

死去的往事终究不能令血液失眠,缓行的温度轻抚着摸索前行的目光。

野菊花的指引,让我躲过忧郁的伤害,向上或者向下,只在一念之间。

或许,我应该感谢柠檬的开示,排净一切沾染过俗尘的贪嗔,在竹尖翻开的佛经上,悄然入定。

取或者舍,入心即是禅。

二、行禅

风一定有云的向往,生于脚下,却大德广行。

而我把心定于由快到慢的步伐,让它长出菩提的世界,不再溅起世俗的尘埃。我相信,弥漫在南方以南的花香一定有我一样的愿望,一样地向着清晨与夜晚,吐出干净的心声。

或许,虫鸣已然打开难解的符号,宛如佛乐的庄严在平静中起伏。

我无需祈求一草一木的施舍,它们亘古不变的静谧,已然成为我清澈的底蕴。我只需低头看着脚的前方,去度过终需放下的红尘。一步一佛佗,一言一禅机,都是我安然呼吸的身外之身。

学会低头,学会行走,就学会了安身立命。

我相信,即便人生有折返,也是佛的接引。

三、坐禅

垂目合什,我在忘我中忘我。许多谨小慎微的往事,也在闭目反思。

黑夜不甘寂寞,它伴生在禅的周围,并试图用一个又一个的陷阱,置我于万劫不复。但我分明看到佛的使者,在我额前燃起神圣的白光。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目了然,晶莹剔透。

我看到血液走过千山万壑,看到骨骼跨过离合悲欢,看到阳光穿过滴着露珠的肉体,在我内心深处,口吐莲花。

我已不再流连来的路口,也已不再置身去的岸边。一念慈悲,已然跳出三界之外。

或许,众生是我,我是众生。

第12篇:30天禅修闭关体会

30天禅修闭关体会

作者

丁冠清

第一次参加一个月的禅修闭关,带了一些简单的行囊.先是来到温州仙岩圣寿禅寺,第二天展转来到了镇安寺.

一座别致简单的寺院,寺内陈设简单.一座居士们念佛拜佛用的佛殿,一座闭关的禅修者住的禅楼,干净而丰盛的素食.

这一切都给修行的人提供了最舒适最简单的环境.

6月2号,做一切的准备工作.7天的禅修已经参加了三次,这一次却有些不安的感觉.要关手机一个月的时间,和外界切断一切联系.不能放下的心立刻被提了起来,家里爷爷年纪很大了.奶奶就是在关机时不知道的情况下过世的.另外,还有些业务电话可能会中途打来…… 这一切,都让自己看到了一颗患得患失的心.平时念心经念的朗朗上口: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是解脱的境界.

而当下还没开始就患得患失的心,就是我辈凡夫的境界.可惜,平时太多的时间,都把眼睛看着外面了.禅, 应当是自观而观他的,当下能看见自己的心,就是禅了.

6月3号,禅修开始了.一如继往做着那十五个动作.觉知着每一次的动与停.心跑掉了,拉回来.又跑掉了,又拉回来.就这样和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念头做着游戏.这游戏很简单,又很好玩,玩通了就可以灭除一切的苦,就可以转凡成圣.

一两天,开始昏沉,昏沉是五盖之一.表现为打瞌睡,困倦.正常的处理方式是睡觉.可对禅修者的要求是不停的培养觉性,当觉性强大的时候.昏沉自然就消失了.不停的觉知,觉知.还是困,于是就去睡.每次睡一个小时就特别有精神, 再练习的时候神采奕奕.到晚上又睡不着了.一是白天睡了.再是四个人住的房间.有两个人呼噜声音太大,象海啸.

发现放慢动作可以对治昏沉,并产生一种很舒适很温润的感受.于是一直把动作做的很慢.心对这种感受产生的执取。

索性昏沉时不睡了,一次次提起觉性,三个小时过去了.昏沉消失掉了.眼前一片明亮.心中一片欣喜.当我把这喜悦在小参室内告诉一位本地的师兄。她说:哦,你在追求那个。

心中一直对那些能打坐入定几天几十天的高僧很敬佩。决定坚持坐的久一些,经过两天的努力,练习的时间达到了四个小时。下座的时候颇为得意,也很有精神。而且心被这种得意的快乐占据了。

这种得意的快乐受很快消失了.只觉得身心异常的懒散,无聊,只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苦.好象身体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又好象是身体被灌了大碗大碗的苦药水.看一切都失去光泽.只觉得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 无休止的苦被无聊的循环着.

这时才想起法谈里所说的,那得意的快乐其实是白的暗。隆波田尊者开示:超越苦乐的感受,用觉性,超越对苦的抗拒和对乐的执着.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挫折磨难时;当失意落魄时,人便很沮丧,很颓废,或者很愤愤不平,抱怨老天不公,其实哪一点不是自己心灵的外现呢?

继续觉知,长养自己的觉性.这苦消失了.

无常,这就是无常,没有任何一种境界,感受,思绪,物质,心识是恒久不变的,好的会过去,不好的也会过去.生活里,爱人很温柔的时候,别人很尊重赞誉的时候.心对这些产生了贪爱执取, 要是没有了就开始烦恼不安.反之怀疑轻视他人的人,也是被那些人过去给自己的印象掌控.1年过去了,3年过去了,10年过去,他人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但他还是维持着自己心中的印象.落入“常见”而不自知.或者对别人说的话太过较真,忘记了人心无常的规则。让自己的心凝结于别人说的哪一句话,于是关系没有任何改善,人生没有任何成长.

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一旦落于“常见”,人生就会陷入轮回的窠臼.所以大学里才有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说法, 要作新民,就是以觉性活在此刻,活在自己的此刻,也活在别人的此刻.

突然间生起了一种体验,感觉这身体不是自己,看这身体和看别人的身体觉得是一样的。几秒钟的体验,短短的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又来到了正常的状态。回忆一下,那一刻是超然的体验,真正体验到这身心的的确确不是“我“。也没有哪一种感受境界可以被称为“我”,或是我所有的, 有“我 ”和 我所有的,即是最大的错觉。把苦和乐执着为我,把身心执着为我,是苦的根源.

掉举开始了.过去的快乐的事情不断的涌现, 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声音都让心产生欢喜和贪爱.出现的最多的居然的 郭德纲的相声.这两三年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就是听郭德纲的相声.纲哥太搞笑,又是草根英雄.既认同这个人,又认同他的作品.有时候一个段子能连续听十几遍.其实不是喜欢他的作品.而是喜欢他的作品给自己心理带来的快乐感受.并且对这种乐产生了贪爱.而且曾经反反复复看。就这样连续翻了好几天,开始还是随着他乐,后来同时培养自己的觉性,几天后,对这种乐的执取减弱了.那些相声段子没有了.心变的自在了.此刻对行者不三宿空桑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快乐感受的执取是让人的心灵迷失,让人生偏离正确的方向.看看哪些落马的的官员,都做了金钱和美色的奴隶.不是物质本身让心着迷,而是金钱美色带来的快乐感受让人着迷.生活中也是,对一种东西着迷即是着迷这种东西带来的快乐感受.能够用觉性切断这种对快乐的执着和贪爱,便是修行的首要之务.

十几天的时候,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开始翻腾起来.以嗔恨和恐惧为前锋,恶作和悔恼为后援.一阵阵翻江倒海的感受.儿时所有看到听到的家庭冲突的画面一慕幕出现,伴随着强烈的感受,不满的愤怒和一个孩童的恐惧.做错事情的后悔和羞愧感,一阵阵的袭来.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带着觉性去面对.依然哭泣,带着觉性的哭泣.一天半的时间过去了,翻出了十几年的种子.自己做心理治疗,按经验,如果这么多信息用催眠治疗的手法,需要半年时间.这是一次完整的清洗,以觉性重新面对,明显的感受到,这些曾经的苦对心的支配力减弱,有的消失不在了.

觉性很强,可以知道念头,而且可以知道念头相关的念头,一个连着一个.没事数念头玩.一数一大串,好几十个串在一起.真的很好玩.这时不在抗拒念头,不在认为他是修行的障碍.每一个念头都很调皮,他们都是小可爱.

在楼下经行,感受到微风的吹拂,风和皮肤接触的感觉很舒适,接着产生了喜欢,有觉性在,这是不带执取的欢喜.一次又一次的感受.一个又一个念头升起:“风吹的好舒服”.色受想行,下面的识就看不清楚了,应该是这一过程被输入到阿赖耶识里面.再有微风吹拂时, 末那识别会将阿赖耶识里的感受送出来,再一起和当下的舒适揉在一起:“好舒适的微风”又把阿赖耶识的记忆加强.想起了圣经中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又打妄念了,赶紧回到脚的动作.

有些念头重复的出现, 对未来的执着,执着与把没有做到的事情做到,执着与把没有得到的东西得到.荣誉成功收到尊敬.自遍自导自演.回到动作又出现,回到动作又出现.开始没有看清这么多念头从哪里来.后来看到,儿时常受批评和伙伴的嘲弄, 于是心被震荡到了一个极端寻求未满足的满足.

有个师兄,就是通知我这一次参加动中禅的师兄.被分配了日常卫生人员安排的一些工作.我们听到的指挥打扫禅堂.听他分配好的区域,刚要打扫时,他说:不对.有规则,应该这样拖地,不要那样拖.我告诉他不要干预太多,会让人烦感.他说了一句: 你要是我的员工你就惨了.我心中感叹,你的员工真是够惨的.

之后的几天,我们几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要严格受他约束.包括每一个动作.你这样做,他说不对,要那样做.你那样做,他说不对,要这样做.其实换个做法就是可乐换成汽水.没大差别.这是很强烈的控制欲.一股愤怒油然而生,儿时因为坚持做自己选择而收到太多的控制批评,甚至为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情经常被父亲暴揍.这时我有一种对师兄的强烈不满,师兄帮过我.有恩于我.觉性告诉自己,我把过去的感受累积到他身上了.恢复到纯然的把他当成他来对待.不待任何投射.再一次告诉他不要定这么多规则,这样大家会不舒服.他好象没有接受.依然我素我行,把听话的唯一一个人留在身边, 把不受控制的人分配到外面去.这不是禅修了.亦然成了权力争夺.我们偏不听他指挥,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把禅堂和走廊打扫干净.从他的表情和神态发现,他开始感到失落,感到不安.同时又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有人受约束就心安,别人都做自己了.心就不安.多明显的习性,难道没有觉察到吗?

职业的经验告诉我, 这师兄儿时,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是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且傲慢的凌驾与他之上.你要听爸爸的话,听妈妈的话.不听就要得到惩罚.这位师兄得到的惩罚是被孤立,我得到的惩罚是挨揍.而这一切都可以用觉性看见.当我们看见时,原始的支配力就减弱了,或者是消失了.

还是那位本地的师兄来告诉我,我的动作象毛主席招手.这样有违师傅的教导.慢慢的纠正了过来.当我看她练习时,乐了.她也是毛主席招手.区别在于,她的妄念是毛主席招手,我想的是阿弥陀佛招手. 禅修结束时,大家送隆波通师傅走,师傅从车上下来到后备箱翻他的行李.还是这位师兄对师傅说: 哎呀,丢不了.谁知隆波通师傅从一个包里拿出一样小东西,可能是路上要用.

师兄的提醒还是让我有所醒觉,发现只要身心感受不舒服时或者出现强烈的念头,动作就会变形。当这种变形没有被发觉,就会固定下来。懒散要打哈欠,刚有感受,身体动作就不自觉的跟随。如果觉性很快,那个跟随会被阻截。恢复到正确的带着正念的动作。到喝水的地方,发现有爱吃的东西,心立刻产生一个爱取的念头。之后就产生吃的行为。可以看着这一个运作,也可以在心生贪爱后不去跟随。只有强的觉性可以让旧有的习性不在起作用。

师傅说:对已经产生的习性和念头,不打压,不跟随。只是带着正念去觉知动作。久而久之,习性的力量就减弱了。对苦的抗拒如是,对乐的贪执亦然。而这一切,必须拥有强的觉性,最后看强的觉性看见生灭而超越生灭。回归觉性就是佛,佛法是不二法,是超越世间相对的二分法的。超越苦乐,超越善恶,超越取舍。心经里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结束的时候和另一位师兄聊天,言谈里面.他很看不上如催眠家排等世间有关心灵成长的学问。了解到以前他参加过家排工作坊,自己没有花钱,有人为她买单。带着不以为然参加了课程。于是世间的心理学从眼睛和耳朵进入心里。之后从她心理冒出来,她在打压自己的念头。而且对这样一种打压排斥的态度豪无知觉。很多人如是,除了“我”认为好的其他都是不好的,只有我是正宗,其他都是外宗。

这习性一定有种子的,相信觉性强大时,那种子将无所遁形。

觉性越来越强,看什么都很明亮.精勤的练习.感到法喜.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腿被踢断了.第二天练习时,念头断了,不再是一个连着一个.而是两个念头之间毫无关联,出现了一大片空白.念头的链子已经断了

师傅开示说,念头有粗大的,有中等的,还有微细的,继续用功,就会看见更中等的或者微细的念头.那里才是苦的根源.当觉性足够强时,会把苦完全灭除.这是一条体证的路,完全是自证自知的.

不倒单,从晚上7点半到凌晨4点半,第二天上午也不休息.坚持过来.中间的困倦昏沉难受和身体的疼痛一阵一阵涌出.不去理他们,只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发现苦真的是可以被觉性超越了.当不在意苦而纯然的觉知,苦慢慢就不见了.苦可以是修行的动力.于此对佛陀所说的“以苦为师”有了更深的体验.

到了最后一天,要出关的时候.心情略微的兴奋.茶会中那位师兄还是一样,支配很多.为了他有个好心情回家.我舍掉了那个坚持的自己.一切服从他的安排.没想到的是,这颗心当下充满着喜悦,压抑不在了.这时明白的深了些,苦不是因为外边的人如何对我,而是有“我执”没有放下。

愿师兄精进修行,直至觉性圆满.愿一切众生觉性圆满.

第13篇:3天2晚禅修营

不明了自己,就无法超越自己, 一次真正审视内心的旅程,

禅修、止观

提升领导力、沟通能力、销售能力, 带给你快乐,和谐,豁达的人生和幸福的家庭

让内心更自在,让外在更灵活

……

让我们一同前往传说中“太极禅院”, 在这里,自我升华的同时感受中国佛法宏大智慧

曙提法师

临济宗第四十六世传人,江苏省太仓市同觉寺方丈、双凤寺住持。师自94年出家以来,虔心修持,多方参学,在禅宗、天台方面多有深入。师于江浙沪一带,广设讲席,曾多次应邀至上海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等高校举办禅学讲座,常为多家大型企业进行禅修培训。师“提师呓语”新浪微博,每日说禅,度人无数,颇受好评。师通音律、擅书画,热心公益,曾多次在新浪微博为白血病患者、地贫患者等发起书画义卖救助。

师现为江苏省佛教协会理事、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师相关文章,答疑录等已被《佛教在线》、《佛教导航》等知名佛学网站收录。

《中国禅的艺术---止观》

第一天

仪程

09:00——10:45

讲座 11:00

午饭 13:30——14:30

讲座 14:45——15:30

禅修 15:45——16:20

经行 16:40——17:30

禅修 18:00

晚饭

19:00——20:30

曙师答疑(交流) 第二天

仪程

09:00——10:45

讲座 11:00

午饭 13:30——14:30

讲座 14:45——15:30

禅修 15:45——16:15

经行 16:30——17:15

禅修(圆满) 18:00

晚饭 19:00——20:30

禅修

内观(自我觉察)——人生的艺术 1个工具,可以在1天研讨中 学习心理学专业

三、四年的经验

企业主、HR、教育从业者、心理学从业者和爱好者

甚至美国的FBI 都想掌握它

她是提升领导力、沟通能力、销售能力、情商和人生幸福感

的朋友

洪新老师

科班心理学学士、治疗心理学硕士,24岁起和国际大师贝曼学习家庭联合治疗,25岁接受海伦帕尔默九型体系的专业训练,30岁皈依佛门,33岁在复旦大学录制的《九型人格与职场心理》成为1000所高校大学生的3个学分的选修课。 主导《职业性格分析咨询师》认证体系的编撰和培训工作。

培训几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众多企业家、外企高管等提供心理服务,为众多家庭和个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并成担任:

上海电视台《一心一译》栏目组特约心理嘉宾 上海电视台《因为爱情》栏目客座心理导师

《心赞九型智慧》

第三天

仪程

09:00——10:45

讲座 11:00

午饭 13:30——17:00

讲座 《心赞九型课程系列》有“三用”

小用于

沟通、公司管理、团队建设、销售、招聘、领导力; 中用于

洞悉他人、心理咨询、夫妻关系、亲子教育; 大用于

格局眼界开拓、自我觉察、修慈悲智慧之心、让内心更自在

为什么选择《心赞九型》?

1.心赞九型,是本源的、正心正念的九型。

2.心赞九型,是在宁静的心灵、开心的笑容中开启智慧眼睛的九型。 3.心赞九型,是帮助每一个心灵重新梳理的九型。

第14篇: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从安般念到第四禅

来自: 长安冷松(智障居士) 2010-11-17 07:53:13

以下是篇非常完整的修四禅八定的介绍文章,可以作为修四禅八定的重要参考

======================== 缅甸本雅难陀尊者主讲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禅修的环境及姿势

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 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 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 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 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 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 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要舒适 就好。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清楚出入 的地方。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 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 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 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 的。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

1.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

「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 2.但不要注意触点, 3.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5.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6.观息时可内心默念「进、出」。

7.若此阶段心很散乱,可以用数息的方式(从一数到八,即 「进出一」「进 出二」到「进出八」或「

一、一」「

二、二」…… 等方式)来观出、入息。 8.另外,若没办法专注者,更应行住坐卧都专注息来培育定力。

9.行住坐卧只观息,而非其它。10.首先应决意专注五分钟,能专注五分钟后,应决意专注十分钟,能后再决 意十五分钟,以渐增方式决意。

11.能专注半小时之后,可换观长短息。

第二、观长短息:

1.觉知出入息,也觉知息长、息短即可,不要刻意控制息的长短,保持自然呼

吸。息时长时短无所谓。任其自然。

2.通常这阶段会见到光,若出现,不要理它。是内光、外光都不要去管。 3.若此阶段不易,就不修,只看出入息就好。

4.专注第一阶段半小时左右及此阶段半小时之后(即共至少一个小时以后),再 换第三阶段观全息。

第三、观全息(即息的初、中、后段整道息):

1.透过鼻孔周围触点,觉知整道息。心保持在触点来知道进息(或出息)的开始、中间、到最后, 但是,也不去分辨经过触点的息到底是初或中或后段。此时,禅相

(心专注息的结果所出现的颜色或一种光)或会出现,若禅相出现一小时以上,方可转 观微息。若无禅相而观微息,易生妄想。

2.(以上三阶段,若不喜欢某阶段,可以交替运用,增加定力)

第四、观微息:心保持在鼻孔周围触点,觉知触点上的微细的息即可。不必理

「出入」。

1.首先观入出息五分钟、长短息五冷锺、全息五分锺后,才观微息。2.若禅相出现且结合,也不要去理禅相,若微息太弱至不易专注了,才不注意

息,而改专注禅相)。

错误的例子

a.有些的禅修者,他知道的是呼吸推动的感觉,因为他注意的是鼻孔周围,一直快速推 动(鼻翼翕动)的力量。但是他本身其实知道这是错误的,因为出入息太快了,一点也 不像呼吸的感觉。所以若是不小心注意到推动力的禅修者,就要自己决定:「我不要注 意呼吸的推动,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个时候,推动的感觉就会转弱,最后会 自然消失。

b.禅修者一开始就注意到鼻孔周围有一点点冷的感受,并感觉很平静。其实他是注

意到冷。结果过两、三天后,他就会感觉鼻孔里有越来越热的现象,像火烧似的,感觉 很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在开始时所注意到的触点并不是呼吸而是身体上(鼻孔) 的感受。人的身体具有十二种感受──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

、支持、推动,而他注意到的是其中的冷、热。刚开始时只有一点点的感受,甚至觉得 很平静,结果感觉越来越清楚时,就会越来越难以忍受,直至一闭上眼睛,就有很热的 感觉,很辛苦,最后就无法继续静坐。

我们知道安般念能令禅修者修到四禅,但方法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任何感觉上 ,也就是不要理会呼吸时的冷、热、硬、推动等十二种感觉(特质),而只要把全部注 意力专注在自然的呼吸,就可以了。一心正念:「我要专注自然的呼吸而已」,这样即 使有感觉到冷、热等感受,只要一概不理,种种感觉自然就会不见、消失掉。

c.有些禅修者看到呼吸后,就把心专注得越来越往鼻孔里,结果专注到鼻孔里面, 导致鼻孔越来越紧,到最后还会发痛。所以禅修者要决定:「我不要专注鼻孔里面的触 点,我只要专注鼻孔前面一点的呼吸。」

这样做,刚开始也许会很困难,这时候他可以闭起眼睛,然后把手放在鼻孔前面一点去 感受呼吸,等做到了以后,再把手放下(拿开),去知道自然的呼吸,这样地用功的话 ,呼吸就会渐渐地越来越清楚,也就可以成功修得安般念的业处了。

d.有些禅修者专注鼻孔周围息的触点,他专注「触」专注得越清楚,那触点也就越

来越硬、越来越痛,这样也不能成功修得安般念。这就是为何说禅修者只要知道自然的 呼吸就好。

e.更有些禅修者,他专注呼吸时,把注意力专注在离鼻孔很远的地方,这样他的呼吸会 不清楚,也就不能专注很久。所以禅修者不要专注太远的息,只要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 吸就好。

f.如禅修者专注呼吸进出所经过的地方,心随着呼吸进到腹部,又随着呼吸出去到很远 的地方,禅修者的专注力是不应该跟随着息的。所以我们的心不要随着呼吸旅行,而应 该只是知道自然呼吸的进出就好。

第二部分、练习各禅的五自在 第

五、转观禅相入初禅阶段

1.发现禅相与息结合后(二者结合在同一位置,禅相即息、息即禅相的感觉)

至息不见,就可专注禅相(不要去管禅相的颜色或形状如何变化,只要禅相没有完全消 失变成一片黑暗,都继续把心专注在息位置的禅相上,不要管上方下方或周围的光,只 在息处之一点观禅相就可。且不要念白白亮亮

2.万一禅相完全消失,才转回专注息,等禅相出现而又结合至息不见后,再持

续专注禅相)

3.当专注禅相时,息出现不注意,不可以一下子看禅相、一下子看呼吸(这样

做定力会掉),也不去抓它或控制它(若用意志去操控它,禅相会消失或转变,定力也 会消失,也可能产生身体疲累、紧绷,或是眼睛痛的现象)。

第六、出初禅后在心脏里检查有分、禅相

1.若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之后,开始在心脏里查「有分」(bhavavga有分识;有 分心)或称为意门(manodvara)和禅相。

2.方法如下:心不再理会禅相而从面前出来,快速移到心脏部位。不要把面前

的禅相一起带到心脏部位,否则看不到心脏里的禅相,因为面前的禅相较光亮,带下来 时,会把「有分」的光遮盖住,就看不到「有分」的形和色了。「看」(用心去看,而 不是用眼睛看)「有分」中的禅相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多大多小(应跟面前的禅相 一模一样,较小而已),如果看到禅相了,就表示是「有分」了。

3.检查有分时间是一至两分钟(不要检查太久,否则心脏会振动得不舒服)。

4.如果没有查到「有分」的颜色和形状,没关系,再把心移回息位置的禅相,

专注禅相约半小时之后,再快速到心脏部位查「有分」和禅相。 附录:

如何查心脏里的禅相

1.刚开始看微息(五分钟左右)。这时,若禅相有出现是对的,但是刚专注禅相时,心 不是很稳,所以专注禅相时,不能专注很久。所以每个禅修者刚开始静坐时,一定要先 看呼吸。

2.大概几分钟左右,然后决定「我要专注禅相。

专注禅相时,一些禅修者会有一些问题。例如:他专注禅相时,知道这是禅相。他们的 心专注禅相,越来越稳定,然后喜欢的心思跑出来,接着平静、快乐的心思也跑出来, 然后喜欢的、快乐的心思全部会一起消失,之后变成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的心跑过了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的阶段,所以寻、伺、喜、乐四个 禅支都消失了。

3.所以刚开始专注禅相的禅修者,投入专注禅相,继续的专注于禅相。如果你能成功的 专注(一个小时左右),快到(一个小时)的时候,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 的禅相。」因为有些禅修者决定错误,讲成‘要查心脏’,专注力很快从鼻孔周围的禅 相移下来心脏里面,结果只会看到心脏或心脏里的血而已。这是因为他们默念错误「我 要查心脏」的关系。所以要查禅相,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 4.你的心专注鼻孔周围的禅相,然后心下来心脏里面。你会看到另一个禅相,查中间、周围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多小、多大?但不要查太久,也不要查太快。因为查太久, 心会跳动不舒服;太快的话,又看不清楚。

有些禅修者,他决定「我要查有分」,所以他进入了心脏里面,却只看到有分而已,但 看不到禅相。每一个禅修者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查禅相的时候,一定要作决定,并默念 告诉自己「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

5.查心脏有分的禅相时,只要看

一、两分钟,注意看中间和周围的颜色,因为中间的颜 色是禅相的颜色,周围的颜色是有分的颜色。禅相是依靠在有分的中间。

依靠是什么意思?比如你们看我的手有线,线是依靠着我的手;我穿的袈裟是依靠着我 的身体。禅相是依靠着‘有分透明的界’,它的名字是‘有分透明的界’,不是‘有分 心’。‘有分心’是心所,‘有分透明的界’是色法,两个名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有分心’是什么心所?是睡觉时没有作梦的心,这是‘有分心’。有分心的目标是你

进入母胎时那个结生心的目标,也是你死亡心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你的过去世临终速行 心行业的目标,所以‘有分透明的界’跟‘有分心’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6.第一次查不到禅相,没有关系,心再上来专注鼻孔周围的禅相,半个小时以后,才决 定第二次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查的时候,用

一、两分钟左右去查,方法和上述一 样。一定要默念「我要查心脏里有分的禅相」,看到禅相中间、周围的颜色就可以了。 查禅相这个阶段成功的禅修者要做什么呢?这个时候,就要换修另一个查五禅支的阶段。

第七、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1.进入初禅之后,闭眼就有禅相,即开始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2.(以下录自:《如实知见》pp.22-25):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转向与省察这两种作用发生在同一个意门 心路过程 (manodvaravithi)。转 向作用由意门转向心 (manodvaravajjana)执行,它缘取禅支为对象而生起。省察作 用则由紧接在意门转向心之后生起的

四、

五、六或七个速行心 来执行,也缘取同样的

对象。

在《增支部‧山牛经Avguttara Nikaya, Pabbateyyagavi Sutta》里,

佛陀提醒诸比丘,在尚未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前,不应尝试进修第二禅。佛陀解释说, 如果禅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禅就进修第二禅,则他将失去初禅,而且无法达到第二禅, 两者皆失。

当你已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进而修行第二禅。为此,首先你应进入初 禅。从初禅出来之后,思惟初禅的缺点及第二禅的优点:你应思惟初禅接近五盖,也应 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劣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伺的第二禅寂静。存着想去 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将心专注于似相。如此你能达到具 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着应当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三禅时,你应思惟第二禅的缺点及第三禅的优点 :第二禅靠近初禅,且其喜禅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无喜的第三禅寂静。从第二禅出定 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 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然后应当修行第三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四禅时,你应思惟第三禅的缺点及第四禅的优点:第三禅 的乐禅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寂静。从第三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 ,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四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舍 及一境性的

第四禅。接着,你应修行第四禅的五自在。

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阶段开始于禅相生起之前,进而定力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长,呼吸逐渐变 得愈来愈平静。直到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 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vipaana毗婆舍那)。另一种方式是,他 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种止禅(samatha奢摩他)。」

2.修习初禅五自在:

第一次、修习住定一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观微息五分钟或十分钟,专注息

位置的禅相,然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小时」(或「我要专注禅相一小时」)后,专注 禅相。一小时后,心带着面前五禅支的感觉,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约一至两分钟 ,看到「有分」之后,续查五禅支是否皆有出现。

2.辨识五禅支时,一次辨识一禅支。持续不断地修行,最后你能同时辨识所有

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续地投注于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如此问:「我刚才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有『寻』的感觉?我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 有『伺』的感觉?……然后查『喜』、『乐』、『一境性』。如果有五禅支的体验,「 有分」里的感觉会很明显,就表示刚才有进入初禅。

第二次、修习住定两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

然后下定决心「我要进入初禅两小时」,心与禅相合一,持续专注禅相。两小时之后, 在出定前,同上方式查有分及五禅支,查完后,出定,看时间(误差应在五分钟以内)。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程序同上。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出定后,看

时间。

(注意:初禅时,必须保持专注禅相,看着它,但心不可以进入禅相,否则「寻」、「 伺」二禅支会消失,而误入二禅,从二禅开始,心才能进入禅相。

第八、修习二禅五自在:(注意:练二禅时,不要让心进入更宁静境界,否则 会入到三禅四禅去。) 第一次、练习住定一小时: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五分钟 ,持续专注禅相。五分钟过后(略估时间即可,不要开眼看表),同上,专注移至心脏 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专注禅相,心中生起欢喜的感觉 ,控制住那股喜欢禅相的感觉(不可住着在乐禅支)。一小时后,专注力移至心脏部位 查有分及三禅支(喜、乐、一境性)。

第二次、修习住定二小时:刚开始微息二至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 一分钟」,持续专注禅相。一分钟过后,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 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 ,我决定进入二禅二小时」。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禅支,出定后,看手表时间。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步骤同前。

第九、修习三禅五自在:

例如修习住定二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

二、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 初禅一分钟。一分钟过后,同上,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 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 定进入二禅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三禅支。查到后,重新系念面 前,思惟「二禅的喜是粗糙的,三禅的乐受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三禅二小时」。二小 时后,出定前,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二禅支(乐、一境性),出定后,看时间。 第

十、修习四禅五自在:

微息二分钟~入初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入二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 三禅支~入三禅五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二禅支,思惟「三禅的乐受是比较粗糙的,不 舒服,四禅比较舒服」,决定进入四禅二或三小时。

附录、三十二身分

三十二身分: 发、毛、爪、齿、皮; 肉、筋、骨、髓、肾; 心、肝、肋膜、脾、肺;

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

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 油、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依缅甸帕奥禅师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盐品》里,

佛陀有谈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两者的修习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 当这光在第四禅极明亮时,转修遍禅的好机会。在还未转修遍禅之前,他们应该先把光 修得更强、更稳,然后以此光观照自身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这些是 身体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应先把它们分为五个一组,再逐组一一观察。若已成 功逐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那么应能同时遍观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从头发至尿, 再从尿至头发,然后又再从头发至尿。

第15篇:星云大师《禅修的开示》

星云大师《禅修的开示》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1-3-7 19:36:06 繁體版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

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著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禅修法门的开示

有人问我:什么是禅?禅是什么?禅原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啊,禅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大自然,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幽默,禅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禅是什么?就等于我们在家庭桌子上摆一盆花,有了花,我们客厅里的气氛就不一样了;禅好像是一幅画,如果我们的客厅里挂一幅画,客厅里就更加美丽呀!禅好像你很美丽,再有一点花粉化妆一下,会更美丽;禅好像我们吃的味素,吃的盐,你放到菜里面,菜就会更好吃了。所以禅原来跟我们这么密切,就像我们家里的一盆花,一幅画,会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更高层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脱了。

禅不是佛祖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自己所有的财富、自己所有的宝贝,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禅告诉大家,告诉各位,尤其在香港这样忙乱的生活里面,有了禅,会给我们定力;在这种是非、迷失的社会里面,有了禅,很容易让我们找到自己;在现在的生活里面,经常的感受到苦恼、烦闷,有了禅会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安宁!禅原来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不能认识我有这个宝贝,那我现在就用各种方法,让大家来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禅心。原来这个禅,他是有彩色的,好像这个花,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会美丽。在佛经里面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因缘。那个一朵花,一片叶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

你看,一朵花,是由阳光、水分、空气、肥料,结合了宇宙万有,才结合成一朵花。所以,这朵花的彩色,你要懂得,原来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内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从颜色上,可以看得出来。不但禅是由彩色,禅也有声音的,我们可以用静下来的心,听到禅的声音。什么是禅的声音?经典里面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声;你家里的自来水,叮叮嘀嘀的声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诸佛如来在跟我们说法呀!

汽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工厂的声音,妈妈打小孩子的声音,甚至人和人相骂的声音,杀猪、杀鸡叫的声音,你懂得,那个里面都有无限的禅味呀、无限的警觉。王阳明先生是一个佛教徒,他是学禅的,有一天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教学,在街头,看到两个妇女在吵架,一个妇人骂对方:“你呀不讲天理呀”;另外一个说:“你呀,不讲良心那”。王阳明先生听了后,就和学生们说,你们来听,他们是在讲道啊!在讲禅呀!学生们说:老师,还是呀,他们在相骂呀?老师就说了:“讲天理、讲良心,不是讲道,在讲什么呢?”学生们听老师说,这也对呀!但是老师补充说:“讲天理、讲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讲道;要求别人的,就是相骂呀!”我们要来认识禅,禅里面没有别的、没有东西。禅就是自己,顶天立地,直下承当。我们平常要从静的当中,从定的当中慢慢来听到禅的声音,禅的呼唤!禅不但有色彩,有声音,还有香气的。比方说: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半,供养大家。所谓禅,就是心。心香一柱静中禅,静的当中,可以参出自己是什么;禅也有味道,经里面讲:“禅悦为食”。你如果在禅里面感觉到忘我的欢喜,在禅里面如果超越了对待的解脱。“禅悦为食”呀,禅可以当饱的。过去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禅里面他也能饱餐。禅不是一定要我们老僧入定,眼睛闭起来,不动、不作、不说。禅也有动作的,所谓担柴、运水无非是禅,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那,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禅的呀!你懂得禅,所谓: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参禅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静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够安然、安静,就是在大火里面焚烧,火都是很清凉的。

有一个寺院,在长河边上,面对滚滚江水,信徒就来问老禅师:怎么样能让江水、船,在我的眼前、心中消失?老禅师朝右面的侍者看一看,你回答他的问题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户关起来,这不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户都不用关,把眼睛一闭,不就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更彻底,眼睛一闭,不动,不动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纷扰的世间,种种变化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面,总是给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有了禅,能够不动心,外面的荣辱毁誉、是非烦恼又能怎么样动摇我呢?

有一个人,用了一个瓶子,养了一只小鹅在里面,小鹅慢慢长大,没有办法出来了,就拿来问南全禅师:“不要把瓶子打坏,怎么能让小鹅出来呢?”问话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禅师听了以后,就大叫一声:“培休”。培休听了以后,就答应了一声:“哎!我在这里”。南全禅师就哈哈一笑,说:“你不是出来了吗?”就是说:“为什么把你很解脱的心,跑到瓶子里面,关闭起来呢?”想到我们在世间上,被很多的金钱、爱情、人我是非,束缚的紧紧的,动弹不得;每天在这些东西里面感觉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出来,当下就解脱呢„„

在士、农、工、商当中,有一种人,很烦恼,每天有钱,有洋房,有汽车,有事业,就是有烦恼。就去找一个老禅师问:怎么办呢?老禅师用四张纸写了几个字,把纸卷起来,告诉他:“你现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中午下班回家打开第二张,到了下午上班打开第三张,下班回家后,打开第四张”。这个人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一看,写了两个字:“上山”。于是,他就起来上山,看到山里面那种宁静,树木、鸟叫、花香,他就大叫,原来大自然这么美丽,我都不知道呀!好快乐啊。中午回到家里,打开第二张,上面写了两个字:“微笑”。吃中午饭时,看到家里人好多,吵呀,闹呀,他只好装着跟大家微笑,烦恼也减少了一些。吃过饭以后,就去上班了,在办公室里面,打开第三张,上面写着:“爱语”,就是讲好话。他只好跟同事说:你很好啊,很能干呀,大家都很欢喜。大家欢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后,打开第四张,上面写着:“到海滩,在海滩上写两个字--烦恼”,到了海滩,写了两个字“烦恼”,这时海滩正在涨潮,写完的“烦恼”两个字,海水一冲,“烦恼”没有了,他就悟到:“原来一切放下就会快乐!”老禅师讲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触,人生不能失去欢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欢喜给人间,不是金钱能解决的。要讲好话,要微笑,下班以后,到海边,纵然有烦恼,让海水给埋葬。你放下,就自在。有了禅,就很逍遥、自在!

参禅要有五种心来参:

第一种,要带着大心,广大的心来参禅。所谓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这个心就大起来了。

第二种,就是老婆心,我这几天住在这里,大家都打电话关心我,爱护我,这不就是老婆心吗?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没有什么难过,一定要参禅,先把自己欢喜起来。有了禅,什么时候都很快乐,士、农、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点禅味的话,病中都很安然、快乐!

第四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参禅。

第五要有喜舍心,这次大陆水灾,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钱,香港人有爱心,香港人最有资格参禅。

参禅怎么个参法,我把禅的修法--毗卢七支修法传授给你们。学密宗,要富贵的人;参禅什么人都可以修,没有钱不要紧,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庙里参禅,甚至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场所。参禅第一要两个脚要盘起来,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个叫作单盘,两个腿在上叫双盘,也不一定要双盘,单盘就行。但是如果两个脚都在下面交叉,这个不行;腿盘起来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念头才不往外跑,才能回归,慢慢这个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弯曲。下巴要收起来,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两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头要顶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来。

第五,头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两个手要结三昧印在胸前,当然,把两个手放在膝盖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带的地方,把两个手绣起来,也很好。

第七,坐下来后,让心息慢慢收起来,不让它往外跑;呼吸时,吸气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来,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减少烦恼。

心好像猿猴一样,跳呀,跳呀,你要用禅定,用一个正见的问题,把心扣在上面,就等于把猴子扣到,但是它还是要跳呀、蹦呀,不过跳跳、蹦蹦,逐渐就会温顺了,甚至最后,把绳子解开,它也不跑了;这时心就能听话了。你在早晨起来,不要下床,坐五分钟;晚上睡觉,不要立即躺下来,在床上一般坐五分钟。有一个小垫子,垫在下面。夏天不要贪凉,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风吹。牛仔裤、西装、短裤、短裙,都不适合参禅,凡是有束缚身体的东西都应该把它解开,

要宽松的衣服,坐禅比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钟,甚至吃过饭,也没有时间休息,你在那里坐五分钟,比你睡两小时还受用。有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更好了。这样子坐,你说我不会用心呀,不会参禅,不会用功,至少这叫健康禅,身体会健康。你至少会体会到宁静里面的旷大,宁静里面的安乐,进而会做到明心见性,真正的坐禅也不是很难呐;你观光明,让光明不要在头脑里解散,观佛像,让佛像样子不要变化,想一个问题:念佛是谁?父母没有生我之前,我是什么。当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参,一直问,问、问、问„„会有一个豁然大悟时刻的来临。

会打坐,一坐下来,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当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禅师说:“老僧一柱香,能消万斤粮”。有一个卖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参禅是什么味道?到禅堂里面坐了一支香,开始参禅了,大家不讲话,都是坐在那里,他就东看西看,这是干什么呀?但是看了一会儿,没什么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静下来了,一支香就是一个小时。过后,他就告诉人:“参禅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问他:“有什么好呀?”他说:“我想起来了,三十年前,有个老王,买了我十块豆腐,钱还没有给我,我忽然记起来了。”当然,参禅不是豆腐禅,不过从豆腐禅里面,也可以想到:连三十年前的豆腐都能记起来,再参下去,人在父母没有生我之前,什么是我?还不能找到吗?所以,我们用疑可以探禅,用思想去参禅,用问去学禅,用心来悟禅。

第16篇:禅修 让我们找回生命的弹性

禅修 让我们找回生命的弹性

1.禅修的准备:调整坐姿、呼吸、心

调整坐姿,调整呼吸,调整心,这是禅修的三个前期准备动作,一定要做到位。接下来把注意力和呼吸合二为一,锻炼专注。这个时候你难免会有念头生起,它切断了你的功夫,所以你要不断地回来,保持着足够的耐心,让心去培养身心的和谐。

所谓的身,就是中枢神经的反应区(人中),所谓的心就是你的注意力,它们两个合二为一,需要借助呼吸来完成,所以要培养专注力。

按照平常设计的禅修课程,我们最少需要三天时间。当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你大概就会知道身心合一是什么样的状况了。

心是有事情做的,虽然还有妄念生起,但是相对来讲已经达到了聚精会神,就是说专注力已经够用了。当专注力够用的时候,你才会去观察感受。大家可以照这个次第练习、修行,观察感受。 2.学会观察感受

观察感受也有细分,感受分三种:苦的感受、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也叫做舍受)。什么叫做苦的感受?比如说坐禅,首先会腿疼,这实际上叫做苦的感受。在你的每一座中,你已经会锻炼专注力了,当你的专注力在人中已经很集中的时候,也就是你有些专注力的时候,上座再温习功课,温习五分钟,观察感受五分钟,再回过头来数呼吸五分钟,然后再观察感受。

比如说你的右腿疼,你去看一下是右腿的哪个部分疼。你整条腿可能都不舒服,但是你会发现,你仔细去看也看不到具体是哪个点在疼。比如你觉得膝盖疼,或者是腿的根部疼,你仔细去看疼在哪个地方,这个时候就叫做观察。要在专注力的掩护下去观察。

你去观察感受的时候,还不知道感受的具体情况,这时候你选一个点,大概取指甲盖那么大,把它当做你观察的对境,弄清楚它,心集中在这个点上。

因为有专注力的原因,所以往这里集中的心是稳定的。你先看清楚这一个点,感觉这个点刚才很疼,而现在去看的时候,这个感受是在发生变化的,好像反应没有那么强烈了。这就是我们从感受当中得到的第一种智慧——无常。

可是在我们没有观察它之前,我们会认为这个点是一直在痛的,它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是什么原因?不是身体痛,是心痛。因为心过度紧张,所以这里痛。这样你就剥离了第一层的有关心的自我执着。当你得到它是变化的这一概念的时候,你就生起来第一个智慧,它叫做“面对面的智慧”、体验的智慧。它不是语言概念上的,它来源于你的体验,说明你的禅修在有秩序地朝着良好的方向往前发展。

那么你回过头来,再仔细地看它,它还在变化,又疼得厉害,这时候还是要放松,去看看哪个点在疼。内心不断地锁定你的目标,客观地描述它,不要加任何主观的成分,也不要去想如何解决这个疼。当你想要解决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紧张地培养它。你没有客观地看到它,你得到的疼的概念是心在疼,是心里面的感受,也叫做制造出来的感受,不是事实的感受。这个时候你就会获得真实的观智——观察的智慧。

3.为心找到一个目标

所谓的智慧都是客观的、内心平稳的一种真实反应的显现,这个就是功夫。那么你在这个座位上,这时候就有事情可做了。即使让你坐一个小时,也许很疼,可是那个疼正在帮助你的禅修进行深入。反而是没有痛感的时候,你不知道禅修是什么,心无所事事,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昏欲睡,因为心失去目标了,失联了。心不可以没有目标,不可以没有吃的,它吃的就是对境。

就好像我们把眼睛闭上就很容易昏昏欲睡,为什么?心失去了它的目标。眼睛是心和外界目标建立联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虽然闭着眼,但是我们的心是一直拥有它的食粮,也就是它禅修的对境、它的感受。

感受这个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招呼过它。比如,感受虽然生起来了,但我们的心只是知道这里不舒服,又马上跑到别处去看别的目标了。这个感受永远没有被照顾过,它就像一个小孩一样,从来没有得到过安全感。因此它就会在我们的大脑记忆里面,留下一个标记。

对于明天的生活我们就会惶恐不安——“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总是内心不安。”这是因为昨天有一个潜在的影响,它还在记忆深处保存着,没有消磁。

这样的人生如果一直累积下去,到最后就像一个房间里面堆满了砖头,没有空间了,生命堆满了种种种种的记忆,脑细胞就报废了,它没有办法恢复弹性,你永远会是紧张的。 4.何谓正确的用功

心的专注正是通过感受获得了对境,获得了成长,这就是正确的用功。

首先,要懂得去感受它的无常。你会发现这种感受的变化不因你所谓的想控制、想改变而受到左右。感受它是不可主宰的,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不可主宰的,它生的因缘成熟,它就会生起来。它生的因缘不成熟,它就会无常。它一直在按照它的轨道进行。

其次,你就会看到这种内在的苦受,它是不可主宰的,所以我们人就会从另外一个颠倒当中获得解放。就好像你要求医生给你吃片止痛药来改变自己的感受,事实上你不可以控制它,虽然你吃了止痛药,疼的感受是没有了,但是身体发出疼的信号是说明那个地方有病,那个病还在持续地往前发展。

我们的生命力、免疫力也是如此。当你不干扰它的时候,它会有自动的修复功能。所有的感受,都没有我们临终前的感受强烈,那是全体神经元素大量的爆发、死亡,那是很痛苦的。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去禅修,事实上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你冷静地看待你的对境,明确地知道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一定会获得进步。

没有一个人是懦夫,每一个佛陀提供的法都是可以实践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个勇气,勇气的前提是你要有正确的方法。很多人没有正确的方法,所以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当你知道它无常、无我,你就获得了内心的一种智慧——完全了解它是怎么回事,它无法再迷惑你。这就是定力和智慧。 5.再一次观察感受

随着你再一次对感受的观察,这种定力和智慧会更加明确。你的内心会非常满足,因为生命它回归到了最自然的一种纯粹和宁静,这就是法——种内在的清凉,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得到活力,得到自信,得到一切正面的情绪。

这个不叫做空,也不叫做有,而是一种专注的、充满了生机的、充满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也是心的力量。到最后你会发现,心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一会儿把它拉长,一会儿把它拉短,不断地在消耗它、摩擦它,所以心会萎缩,会变得不完整,会变得充满了概念,就好像水变成了冰一样,它没有办法回归到自己的本体。在变成冰的过程当中,它会掺杂很多东西,木头、石头都被冻在里面的,很多概念就像这样介入到我们的生命中,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老年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一生有很多的记忆、看法、主意,到最后就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当中,没有办法恢复生命的弹性。所以我们可能没有取得成就,可是我们每天保任的这个功夫,拜大自然的所赐,依靠我们自己拥有生命的这种因缘,我们也许没有让这一期生命变得更高贵,但是不失来的时候的那种高贵,至少没有退步。这一生时时刻刻做到对心的保护,这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第17篇:禅在德州金山,修在未来支点

禅在德州金山,修在未来支点

——五一德州金山寺之感悟

前言:因为前一个星期有考试,五一归来后,纵使内心对此次禅修感触颇多,亦无奈压抑住大脑思绪万千,难得今周有些许空隙和昨天从公司回来之后,发现五一前后自己在不知不觉进步了不少,故写下五一感悟一篇,恳请老师批阅。金山寺一行,虽已经过去一星期,但阿弥陀佛之声仍时时萦绕心间,与各位老师和同志的欢声笑语亦历历在目。在此,非常感谢武老师给我们创造了如此好的成长机会,对武老师抽空陪我们三天非常感动,真正做到了古代孔夫子那样与学生心连心,在现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在此学生表示十分敬佩与仰慕。再一次说一声,谢谢老师!祝福武老师的教育梦想早日实现。

正文:

刚刚到金山寺,就宛如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一切的一切与外面是如此的不同,里面人人相敬如宾,轻声细语,没有喧哗没有争论,有的只是不绝于耳的阿弥陀佛,给人一种如水般的轻柔,如风般清凉。在里面,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内心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对佛祖肃然起敬的感觉,在里面不敢有丝毫违反佛教清规,尽管没有人约束我,就像老师说的在无形之中有一些东西在看着呢,孔子所说虽不信神鬼,但需敬而远之,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虽然我不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但我对佛教的普度众生的思想十分推崇,与老师所说的世间万物一切为我所用,所用皆是为了众生的大爱之心十分相像。我觉得佛教可能是创造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来作为信徒的目标,也是我们尘世所说的梦想,佛祖就是他们的信仰,在他们心中世间万物都是佛,佛祖无处不在,佛祖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磁场,然后信徒们皈依佛门也就是进入场中——捧场,里面的一切一切不好行为都受到磁场的约束,但这些不同我们生活之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而佛祖与清规是内在的,是在他们的心中的,在佛祖创造的场中静心修禅,从而知道,得道,行道。心需真,道乃来,老师说得对,如果我不真实智慧就会离我而去,里面装的东西必须是真实的,才能回到自我的状态,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很真实,所以他们充满智慧,大家都说小孩子很天真,天真即为天生真实之意,人本天真,可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的天眼—天真慢慢地被蒙蔽了,智慧也慢慢丢失了,其实人生实际是在无知和觉醒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不断地追求觉醒不断地追求本属于我们原有的智慧。我觉得佛教的领导之道亦可以用于企业或者其他方面,1每个企业要需要自己的“佛祖”也就是灵魂人物与信仰,领导者需要为自己的员工们描绘一个以后企业发展的美好世界,也就是佛教之中的西方极乐世界,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而奋斗,该往哪个方向而奋斗。我觉得武老师就是支点的“佛祖”,也就是跟武老师经常所说的男神意思差不多,众多老师们都知道武老师做得是面向全国的的事业,那也是老师们的极乐世界。这样企业与个人才能连在一起,同呼吸同命运,企业不但是董事长的也是员工每个人的,这样企业的规则就在员工的心中播下了种子,从内心自觉地遵守规则。我觉得这是开始创业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我们只有知道我们成功后的极乐世界,我们才会做到即使多累也不会心累。2佛祖宣扬普度众生,那是一种大爱,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领导者要时时记住企业来源于大众最终也必须服务于大众,这样才能更好地共生,我们的爱有多大事业便有多大。佛教等四大宗教无一不是秉承大爱原则,所以它们生生不灭,也得到了发展与壮大的沃土。3佛教可谓世界上最负责任的企业,它也是抓住人性中怕死的弱点,抓住人人怕入地狱的心理,进而引导人们一心向善,而一些企业它也抓住了怕死的人性弱点,可是他们是卖假药,祸害人们大众。我们的企业可以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发展企业,不过一定要正确引用,切不可滥用,愚弄大众。

佛教讲究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武老师一直强调我们应该回到原始状态,追求心梦想,原始梦想,与禅修的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那是如此的相似啊,我觉得武老师之所以组织这次活动是希望我们在清净之中找回本我,回归自我,能够扒开外界给我们的蒙蔽,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寻找自己的心梦想,原始梦想,武老师的良苦用心与智慧实在让学生敬仰不已。我也明白了老师在最后一天对我们梦想的分析与解读,这三天来的一步步都是紧密连接的,只有经过前面一天多的心静,把所有浮动沉淀下来,才可以做到心净,心净了才可以回归孩童时期,发现真实自我,从而找到心梦,进而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

老师不断提醒我们需要感恩,这点我十分赞同,我虽非支点员工,但是支点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成长机会,我们也要爱支点,正所谓支点是我家,人人都爱她,支点培养了我们,我们也应该感恩支点,支点的发展与壮大亦与我们息息相关。我觉得支点公司的教育模式特别好,很好的弥补了当代大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当代大学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智慧忽略了,而且老师们与学生很少相处时间,完全没有继承孔子教育的师生之道。而支点公司的老师与学生经常一起学习玩耍吃饭聊天,彼此之间十分了解,特别是支点公司里面那个面向大海的交流木沙发提供给我们很好的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现在大学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羞于启口,而木沙发就犹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时候的百家交流之地,交友之地,各种不同思想与想法在这里绽放,发酵。

下面我就一个学生的一个角色提一些看法,因为毕竟支点是服务对象是学生的,知道学生如何想对支点的未来发展应该会有一点点作用。一:我觉得各位老师在体验课向各位学生营销支点时,一开始尽量不要那么直接说大学多么不好,因为毕竟学生寒窗苦读十二载,一时间让他们接受现实,有些人接受不了,就容易心里产生反抗心理,而且在面对不同学校时候要因校而异,比如黄海与石油大学就不能用一套方法来宣传支点了,。二:可以在各个高校成立一个支点论坛之类的交流会,比如科大支点精英社类型的社团,通过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营销级别会员的交流,四五班的会员可以通过论坛向六七班的会员分享自己在支点的学习经验,或者会员之间交流商业模式。因为我发现在公司很多会员去公司时都是以交友为主,这个星期认识这帮人,下个星期认识那帮人,而且有一些会员没空或者其他原因一个月才去一次公司,这样做就好像支点的木沙发滨海交流会在各个高校开了分会。最重要的是如果支点论坛在高校站稳了脚步,就好像在高校内成立了一个固定的广告牌,这样子各位老师也不用那么辛苦来高校巡讲那么多次了,这样支点论坛就为支点与学生之间撘了个桥梁,也可以通过高校的交流会为支点进教室宣传巡讲的世间地点,我想会员们都会很乐意去做的,我大一时看到万学是进教室宣传的,他们的巡讲很多人参加。因为我资历尚浅,知识不足,对支点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但我是真心想支点好的,如果建议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批评指出。另外学生有一些课堂内外的问题需要咨询老师,还望老师百忙抽空教导,学生将感激不已。1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威严与温和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我在校带领干事时,总是很难把握到那个度,我觉得自己过于温和了,以至于有些干事在经常忽视我的威严,但我又担心如果过于威严就很难接近他们,难以与他们打成一片。2对一些性格色彩不同的人是完全按照他的性格色彩安排工作,还是也要兼顾一下训练他的其他性格?如果一个蓝色的性格的人经过磨练最后发展成为红色性格,那么他原来蓝色性格中的优点还会保存吗?在平时生活中我发现很难一下子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色彩,大部门人不是纯正的单一色彩,那么在营销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呢?3在组织一些事情,比如组织一个活动的开展时,如何做到一个全局思想,从而不会忽略一些工作的安排,经常在总结的时候发现当时很多问题没有交代好,在最近策划组织一个征兵访谈中,我发现自己大脑里面都是这个活动,有时候睡觉上课也会想,如何保证做到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思想呢?还有经过于瑶老师的性格分析后我觉得自己的黄色性格色彩越来越明显了,总是想着想自己把整个活动按照自己的策划一步步的实施下去,总是想做到事无巨细,《穷爸爸富爸爸》提到聪明的人总是雇用比他更聪明的人,那么请问老师如何做到很好的安排给聪明人工作呢?演讲的时候如何组织词语呢?总是觉得话说了一半就不知道如何说下去了,武老师你是如何练好自己的普通话的呢?谢谢老师百忙之中将学生的拙笔看完!

第18篇:思修实践活动方案

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教学实践活动安排

一、主题:“学习雷锋好榜样”

二、教学实践的目的 1.实现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传播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目标。

2.学雷锋做好事,为美化校园、构建和谐校园作一些实事。

3.培养良好习惯,懂得珍惜,学会相互尊重。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提升道德素质。

三、地点:以校园内、校内社区为主

四、学时:共7学时

其中:制定方案:1学时;

活动:2学时;

总结:2学时;

交流:2学时

五、活动形式:志愿行动、环保活动、宣传、“团日活动”等。

六、组织形式:自愿组成小组,每组6人,组与组之间可以联合(需向老师说明,并征得同意)

七、具体步骤:

1.制定方案阶段:4月16日——4月23日(第十周),方案中需注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并交给任课教师一份。

2.实施方案阶段:一周,在此期间完成活动。

3.总结阶段:一周,总结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过程记录,总结及体会(每个成员分别写)。

4.交流阶段:一周,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做汇报,由学生组成评判团进行打分。

八、评分标准

1.实践活动:满分15分 (1)方案可行,有创意。(3分)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且积极参与,每缺席一人扣1分。(6分)

(3)有图表或图像资料。(2分) (4)总结报告规范(电子版)。(3分)

2.交流汇报:满分5分

九、几点说明: (1)需写体会,并在总结阶段结成小组进行汇报。

(2)占用公共场所搞活动的需与相关部门协调,如:校保卫部、二教物业等。

(3) 电子版字体要求:标题:活动的主题,三号字,黑体。正文:宋体,5号。间距跨度:17。顺序:方案、总结、附件(调查问卷等)

(4)以班为单位交作业。 (5)参加此次活动成绩及格者可获得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认证。

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2年4月

第19篇:禅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

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世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

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

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

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胡应磷说王维的

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

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

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写他静坐的。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

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

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

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

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王维发展了禅,使禅融入了诗歌,使其在诗歌上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超出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无为诗人,也可以看出,是禅成就了王维,使王维能成为与杜甫、李白、李贺等彪炳万古的大诗人。

第20篇:禅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

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世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

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

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

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胡应磷说王维的

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

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

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写他静坐的。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

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

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

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

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王维发展了禅,使禅融入了诗歌,使其在诗歌上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超出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无为诗人,也可以看出,是禅成就了王维,使王维能成为与杜甫、李白、李贺等彪炳万古的大诗人。

禅修活动方案
《禅修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