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理解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19:0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所谓文化研究,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那种对“文化”的讨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理论,而是特指近几十年以来,在英国伯明翰学派推动下成熟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涉及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而且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新的结构性压迫的形成,涉及到它们和文化、经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联。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前者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真正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后者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费斯克等。

《理解大众文化》就是约翰·费斯克的一本代表作。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了全书的中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从对牛仔裤的分析入手,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excorporation)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其实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每个人都可在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创造自己的文化,而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处。

致使大众文化流行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颠覆性。无序带来的快感让人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亢奋。詹明信在考察洛杉矶波拿文彻宾馆时,对于它所体现的大众性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思考:“这家宾馆完全没有办法在其商城,就其本身或与消费者建立任何秩序。在这种组织性失败当中,人类身体的能力,即‘从感官上组织切身的环境,在认识的意义上测绘身体在可测绘的外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能力,被超越了。”使得其具有“超越”的能力的,正是大众文化中自由意志的作用。

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从对牛仔裤的分析入手,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其实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每个人都可在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创造自己的文化,而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处。

任何人都不可能逃出社会宏观宰制性的力量。但是,大众却也有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也就是通过“外置”的过程,大众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宰制

性力量。这实际上就是——“权且利用”的战术——在他们的场所内部,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总之,一个文本要成为大众文化,必须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以及反驳那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出大众文化,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在与权力(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的权力等)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的快感(创造自己的文化),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躲避式的快感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及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与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

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他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这种生产所具有的活力,承认了社会的差异,并维护着那些在差异结构中处于弱势者地位的亚文化的权利与认同。当然,该思考只是不同的,而不是自由的,它也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所谓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是以大众自己的方式理解被支配状态,并将弱势者包含其内,而不是接受宰制者对弱势者的理解,也不是在与宰制者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理解来。这种分析类似于霍尔在进行受众对电视节目译码的研究中提出的“对抗符码”概念,即受众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瓦解电视意图。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受众既可能湮没也可以寻求自己的主体性。

在接受文化产品的时候,大众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抵抗性和颠覆性的。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对文化产品进行利用和转换。大众对文化商品的选择与利用,体现了大众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持肯定赞许的乐观态度。

大众文化流行的过程中,自由意志起到了扭转对技术性的盲目崇拜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形而上的“道”,总是不甘于被技术性引导,从而寻求各种突破,企图使大众文化返回到某一时刻的状态中去。但从客观上来看,自由意志的这种突围却促进了大众文化中某些生产模式的改良和进步,使得很多日常性的事物富有文化气息——很可能这里“文化气息”被理解为休闲性和娱乐性,那是因为这个文化是在大众文化的意义范围内的。但是,从大众文化本身来看,它是一种不受任何力量宰制的文化,自由意志对它所施的力量不会非常大。自由意志只可能通过大众文化遭受到一次强有力的挑战的时候,将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理解大众文化”的理论框架中,“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积极的过程:它只能从内部发展出来,而不能无中生有,或从上面强加而成。除此之外,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俯拾即是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文化”这一向度,使商品的流通不仅仅是货币的周转,还有意义和快感的传播。于是商品消费者,也可能挣脱体制的欺骗与控制,而转变成“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

“大众”乃身处工业社会,它不是“群众”,也不是民间社会(非工业社会)的平民百姓或“民众”。费氏警醒到,“大众”不容易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不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的。大众、大众的、大众力量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商场里的顺手牵羊者,第二天仍旧恢复为公司模范职员的形象;学校里调皮捣蛋的“不良”青年,在最后一个学期也接过毕业证书,拿到教育体制的认可;一个微凉的秋夜,在家里、在网上刚刚痛骂过一部拙劣电视连续剧的男性

观众,第二天傍晚还会习惯性地面对荧屏;大众的身影模糊暧昧,可以辨认,却又无法划入一个清晰的范畴;在不同的瞬间和语境,它可以摇身一变为另一副模样,以便应付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可是即便如此,大众潜藏的对抗式的能量却时时以不同的方式、在各色场合、以各种强度产生并释放。费斯克进一步指出,“大众文化”总是在宰制与被宰制之间、在规训式的权力以及对该种权力所进行的各式抵抗或规避之间、在压迫者的军事战略与受压迫者的游击战术之间,流露出持续斗争的痕迹。尽管资本主义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被支配的亚文化却一直存在着,永不妥协地抗拒着最后的收编。无论是澳洲原住民对好莱坞西部片的相反解读??为那些美洲印第安“匪徒”拍手称快,还是女性观众因对肥皂剧冷嘲热讽而在父权制内部进行偷袭与冒犯,无论是当代的美国青年故意撕破牛仔裤以表达不甘就范的激情,还是英国歌舞杂耍剧场对皇家剧院的公开挑战,这一切,都留下了大众文化周而复始、永不臣服的轨迹。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又是矛盾的,它必须在强势者的权力结构内部、借助宰制力量本身来进行反抗,它同时包含宰制力量以及反驳宰制力量的机会。撕破牛仔裤者所冒犯的毕竟还是牛仔裤,就此意义而言,被撕破的牛仔裤所指涉的,既有宰制性的美国价值观念,也是对这些价值观念的某种抵抗。于是,大众文化就难免带有双重的印迹:既关乎宰制者,也关乎被宰制者,既关乎规训与压迫,也关乎抵抗与逃避。不过这种矛盾性,却也带来了符号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它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譬如说,牛仔裤的穿着者,能同时享有宰制与反抗的涵义。

读完这本书,对于大众文化,我有了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这本书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籍以创造其大量的大众文化的文本和场所所作分析的辑录,并有一篇理论性的引言。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独特的文化,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都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预料到的。本书的作者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涵的意义和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有这样一种理论:在庸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的文化,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本来面貌。它并非是主导性质的,但也并不是完全被主导。这种理论道破了大众文化的本质,与约翰·菲斯克概括的“大众文化,由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所创造”不谋而合。大众文化就是这样的普遍存在,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也许我正在书写的读书笔记,也正在成为芸芸大众文化中的一个小点。

推荐第2篇:读后感之理解公共政策

读《理解公共政策》有感

《理解公共政策》([美]托马斯·R.戴伊 著)一书共有14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的阐述,包括公共政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它、政策分析有何特点、分析的目标是什么等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政治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应用的八种模式,即制度模型、过程模型、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团体模型、精英模型、公共选择模型、博弈论模型。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和具体领域的政策分析等实践性内容的介绍,其涉及的政策领域包括医疗、教育、经济、税收、环境、公民权力、国防等10个领域。其中书中主要以第二部分的政治学八种分析模式为先导,解释了美国国内政策领域中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和推行政策的原因及其后果。作者在对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介绍的基础上,引用了美国十个关键政策领域的材料进行了全面分析,更形象地诠释了美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复杂过程。

在本书中,八个分析模式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都有各自关注的焦点,如理性模式在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中的应用,团体模式在教育政策和税收政策中的应用,精英模式在公民权利、国际贸易和移民中的运用等。而我对于这八种模式在十个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中,最感兴趣的是精英理论模式在公民权利中的应用。虽然说每个国家有国情都有所不同,但我觉得精英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在我国,无论是在专制制度下还是在民主制度下,都受到精英理论的影响。在此,我就拿新闻传播这一点来说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自由”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了。然而,我们的国家是否真的做到“民主”、“自由”了呢?不说大的,就新闻传播这一点来说,中国新闻有自由吗?我想答案很明显,官方的回答是“有”,民间的回答是“没有”。就目前来说,主张新闻自由是由社会的精英人物所享有的,另外部分的人则不可能享有新闻自由。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事实上是精英塑造了大众舆论,而不是大众塑造精英舆论。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是电视新闻的执行者和制作人、报纸和杂志的编辑这些精英分子决定了哪些人、哪些组织和哪些事件将会引起关注,而这些关注会引起公民的关注和政治上的反应,从而塑造了大众舆论。如果没有媒体的报导,普通公民将无法知晓这些人、这些事。这就是中国所谓的“新闻自由”,所谓的“知情权”。我想这也许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关注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的原因吧。

对于本书中的八种政策模式,毋庸置疑,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理解公共政策中的不同内容。然而,在具体政策的过程分析中书中的八种模式并不十分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这些模式对公共政策领域分析的适用性到底有多大呢?而又到底有没有一种“最佳模式”的存在呢?

推荐第3篇:理解媒介读后感终结

姓名:吴超学号:2008221110410010班级:08国交传播学作业

人类的延伸——读《理解媒介》后感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今天读了之后,使我崇拜万分,并不是因为这是名著,或者是麦克卢汉的光环,而是发现我和他真的很像,抬高了自己品味。从行文风格上,可以说他真算是文人,更像一个诗人。在追求解放人类的真理,在创作,而不是在解释,他是在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的人生潇洒的时候,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人类的传播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叫先知,无时无刻的在挖掘自己的天分,而自己的天分便是没有受过社会污染的那一份人的本性。他在追求自己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也在身先垂范的把他的价值观融入到他的学术当中。

在这本书当中,他提出了以下的几个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使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这些被后人称为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 。首先对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是随着电视称为主流媒体之后提出来的观点,那时候,人民已经从通过艰涩的读书媒介来获取知识跟别人进行交流,转化为可以通过图片,声音,来进行了解,从而进行跟别人进行交流,而且这种媒介更容易被人理解,而且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媒介起着头号作用,而且这种媒介改变了人民以前的观点,媒介只是形式这种观念逐渐被人淡化,只注重实质,而不注重形式的观念遭到的冲击,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他是积极地,能动的,对讯息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他的思想观点实在是远远超越了时代和那个时代人的地平线,在口语时代,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赖于耳传口授,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较小的生活空间,这也是当时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相互之间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关系,在口语媒介时代,整个社会是团体部落形式的,而且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有少数人构成的等级文化专家,文字媒介的出现宣传了这些文化专家的思想,为了独树一帜,为了显示他们的学识渊博,他们把所有他们所知道的形成自己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与别的系统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个系统进行哲学上的预测,从而使这个系统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之内进行循环下去,然而这种思想严重禁锢了后人的发散思维,而且很多情况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甚至已经失去的其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比方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中国的文言文,这些本来是一种简单的传播媒介,简单的选举制度,一种简单跟别人进行交通的工具,在文字出现之后,在稳定和发展之后变将很小的事情复杂化,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文化,称之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社会上总是存在着新的思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是创新。在文字媒介时代人类的所有感官的使用化为单一的视觉,也难怪古人会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难怪前人会有读书破万卷的毅力和勇气,这便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每一个人都变成读书的机器而已,然而随着逻辑的出现,随着数字化的推进,人类在这一系统上进行了解放。回归到了人的本性,和交流本来应该的面目和应有的媒介。而且麦克卢汉提出这个观点时候正好是符合当时技术的发展,电视的广泛运用,而且在现当代,麦克卢汉再次进入学术界,进入讨论的范围,说明他的思想与时代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他认为社会进步将逐渐进入地球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社会的发展也是受这些意见领袖的影响和启示,也就是说哪一个在这一行业上具有远见和预测,或者是幻想尤其是合乎逻辑的幻想将会推动这一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

对媒介是人类的延伸,这句话甚是精辟,从本质上把握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但守护了人类的文明,而且为现代的媒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媒介的作用就像走了一圈,但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不同的是,在这一圈过后,媒介更加的成熟,但是媒介也清楚了自己的使命,媒介是人类的延伸,他用自己的思想来宣传自己的理论,尽管是火花,比方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是进行的表情,动作的交流,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便施加以文字,当

然如果有图片我们便可以更加形象的用图片 进行表达,这样会更加方便,互联网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声音 ,文字,图片,视屏等动态的交流方式,超越了原来的文字的交流,这种传播方式更加直观,也更加易于理解,表达的时候易于让对方理解便达到了表达的效果,达到了进行交流沟通的目的,然而如果人类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如果这个社会的生存环境恶劣,人类不得不把自己变得强大,把自己变得强大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整个社会的组成结构中占据上层,然而这上层在电子媒介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是属于那种文字掌握能力强的人,这也是一种导向,让人们都把时间用在培养这种能力上。也就限制了人类在其他方面的创新。在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培养能力变成了多媒体式的发展,这就需要人类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互联网当中与人进行交流,这便产生了即时通讯,让人类更多的去了解这个地球村其他地方的讯息。这也要求了人们多去浏览多媒体网页,这样便可以更快的去获得最新的讯息。随着这种要求,原来的博客形式已经被微薄来代替。原因我想应该是博客是一种由文字媒体到其它讯息媒体过渡的一种传播媒介。随着技术的进步,博客的价值已经过时,成功了改变了人类的习惯,向着媒体是人类的延伸这一理念进行发展和靠拢,从而进而开发了网上的商城,这也是全球化,地球村的一种进步,又回到了原来社区形式,当然这次的回归,是一次文明的回归。我在想是不是再有一天,人类又开始进行一次新的征程,这一次的征程是一次艺术的升华,也就是艺术的复兴,再次出现百花齐放式的艺术形式。然后再一次回归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突破了繁多的艺术形式,成为真善美的地球村,再次的进化会是什么那?不知道,再想就是空想主义了。

还有一种观点在这本书中提了出来,麦克卢汉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过程中货币将会被数字取代,我认为这观点真的很正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后的社会就会变成了金融系统很是强大,在合理的利用着全地球的资金,而且在消费者不知情,而且消费者的利益得到足够的保障的前提下,纸币等流通手段都会被电子账号所代替,全部是刷卡制,物流有专门的物流公司,而且我相信现在的市场超市将会门可罗雀,真正的超市寄宿在互联网,通过网购我们可以解决一切,全社会都会进入服务性行业和管理型行业。每个人通过技术都得到了延伸,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媒介得到了延伸,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未来的世界怎么分配,还不知道。

以上是我对《理解媒介》看完之后的所感所想,更多的思考还在进行中。

推荐第4篇:《重新理解创业》读后感

《重新理解创业》读后感

原创: 小松

今天抽了大半天时间通读了一遍周航老师的《重新理解创业》,有新的知识有老的道理,一些淤积的想法通了,心态也平和了不少,摘了一些从个人角度看比较重要的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有关失败

1.失败是革新的养料,不同的情况下,你清楚自己能获得什么成长就好,脑子要清醒,不要被外界和自己的幻想、情绪左右。

2.我们要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失败就是创业者的宿命,不能,也没可能拒绝它。

3.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有关战略:

1.初心和投机的区别,初心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从问题出发,投机是想走捷径,赚钱等其他目的。

2.看需求:很多需求是个性化的,高价值需求的标准:强烈、普遍和频繁。

强烈:愿意不愿意掏钱。普遍:需求的人数足够多,不能像钓鱼那样找用户,要像网一样捞用户。频繁:高频。三者同时存在,一定是大红海,有两条也不错了。

3.战略,不是规划出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太快,时间极大压缩,方向差不多了,需要先跑出来才可能知道战略是什么,然后不断迭代。

4.打法慢,本身就有问题,一件事情复杂到少数人才能完成,这件事的可复制性和执行性都极差,执行力强,一定是战略对了,战略是可执行的。

5.战略的维度:忽略小数点后的独立,初期专注在自己的产品上,一个想法出来,从7分到9分可以干,从7分到7.5分,缓一缓,比如商务合作,能搭一把就搭一把,但别放太多心思这这上面。

6.做减法,创业公司一开始双线甚至三线开战,基本就是作死,资源精力分散拿不到结果,最核心的指标、最有价值的事情只有一件,找出来,all in就好,最难的是,不做什么,需要很强的克制,比如苹果,选的都是足够大,同时缺乏颠覆性突破的市场,战略一定要极清晰,YY一下,改变行业格局的,才是好战略。

7.战略要摆脱战斗模式,需要关注长期的用户价值,做最本质的事情,这个大方向定下来,执行上再不断提升就好。

有关竞争:

1.最大的问题,先行者姿态,自己端起来了,另外,假设对手不行,下意识看对手弱点,不看对手优势,不要不屑于和对手竞争,不能当项羽,第一次成功经验不代表以后,更多,只是一种思维局限。

2.真正的竞争来自另一个维度,选一个餐厅,不一定非要从两家川菜馆里选,你可以去意大利餐厅。

3.阿里为什么投快的,我们不知道竞争对手从哪冒出来,每条可能的小路我们都不能错过,哪怕最后这条路没成,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4.不作为一个行业的第一,你创造的价值一定是锐减的,这个锐减速度一定超过你的想象,怎么判断呢?是看别人在找你寻求合作,还是你到处找人合作?

5.竞争本质,找核心问题,还是做减法,一家公司一个时期,只能有一项关键任务,关键任务以外,其他的事情都是在浪费资源。

品牌:

1.品牌的价值,能把合作成本、用户获取成本降低,议价权提升。

2.品牌需要有辨识度,产品本身须做到最好,比如顺丰和其他快递,做差异性,做辨识度的前提,是你的内容要做到位,别本末倒置,丑人不整容,光头上插花解决不了问题。

3.用户不关心你的愿景,用户关心他能从中得到什么,不说大话,说明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就可以了,可直接告知,也可以通过产品感受,而不是远且空的东西。

流量:

1.流量价值=DAU*市场*交易系数

2.需求越刚,购买流量成本越低,产品结构问题也很大,比如易道1000元一个获客成本,假如高端用户,订了奔驰的车,比如200块坐一次,而且复购率不好说,一算很多情况下是亏的,没办法买流量,思路僵住了,其实这时最好的打法就是,新用户10块钱坐一次车,一个获客成本100多…

3.想想宜家为啥要卖1块钱一个的冰激凌(内心OS:晚上和娃讨论这个话题吧,当年干过线下新零售平台1块钱秒杀一套保暖内衣的事情,小店外面整条街都排长队,配上地方电视台的报道,太划算了)

4.流量分发的事情,如果本身是内容平台,揉场景广告进去没问题,如果是通讯、社交平台,就麻烦了,社交电商的天花板?会吗?拉黑的多了,影响体验了,张小龙会不会下手做一些事情?想想小程序游戏呗

5.后流量时代,APP过载的问题:

1)静销力,不主动推,先测测用户反应和销量

2)流量回归品牌,399的猫王收音机,坚持回归精神需求,电台文化引发用户关注

3)线上回归线下,OMO时代了,这几天想想会展中心+杭州电视台玩的皮草节,坐公车的目标用户买皮草,打的是什么广告词?扫微信、扫小程序怎么玩,抽奖怎么做的,未来的主趋势,相信有机会的,80%以上的B端商业还未在线

对钱(融资)的理解:

1.什么时候融资?别人看好你的时候,尽量多融,融资是个生死问题,有正向期待,相信你未来更好的时候,趁早下手吧。

2.融资不仅是为了业务上的花销,而且要考虑到最坏的局面,要遇见面对竞品你需要花多少钱,融不融得到是能力问题,但方案和目标,就该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get 到了。

3.多融少花,扩张容易,裁员难。

4.不要被估值操控,风险看多的时候,投资多半是观望心态,不出手是本分,无论谁帮你,都应该感谢人家的信任,见了100个投资人,90个不投你,很正常,行业就是这个样子。

5.创业者学会和投资人勤沟通,既报喜也报忧,因为船已经上了,漏水了大家一起想办法补上就行,不耽误事,别憋大招,大概率是晴天霹雳。

6.易道想做打车,被投资人否,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想清楚,没有力量说服投资人。投资人说不行,可以多听听为什么,给资方充分的表达。

领导力:

1.本身没标准模型,在平均水平上,有些人靠勤奋,有些人靠口若悬河,甚至有些人靠决策慢行动力差带来的包容(马化腾),基础水平上,勇敢做好自己。

2.振聋发聩,你领导的是喜欢你的还是你喜欢的人,结论,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你对一个人标签打得越少,代表你对他的接纳度越高,对他的领导力也就越强,我们爱人的能力,爱人的范围,决定了我们领导力的边界。

3.老生常谈了,创业要做你适合的事情,或者说,你热爱的事情。

自我成长:

1.归功于外,归因于己,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只有足够痛的时候,才会愿意停下来看看自己,痛苦中学习,非常重要。

2.想成长,需要复盘,大小事其实都可以复盘,比如刚才开的那个会,谈得怎么样?下次怎么做到更好。

3.同事间井水不犯河水,本身就是没战斗力的体现,压力来了,一冲就垮。

4.有问题就表现出来,别硬撑着逞强,敞开心扉会有更多的知识和机会进来,有更多人愿意帮你。曾教授:你创立了易道之后,4年没找过我了,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和能帮到你的资源。确实没错。复盘、示弱、求助。

5.避免怕输的心态,未来都是不确定性的,我们很容易否定未来的不确定,投资靠不确定性才好赢,相信了确定性,很多情况就麻烦了,打车就是没有模式,但会演化出来很多东西。

团队:

1.找合伙人,长心,最多几个人,身边的为主吧,你信任+相互喜欢比什么都重要,举个当年的例子,这个项目不干了,哥几个再开个饭馆,也愿意一起搞的,才合适。

2.找初创团队,搭骨架,找信任你的人,愿意投入,愿意贡献,大家力气往一处使,相信的状态比高学历更重要。

3.有个几

十、上百人了,业务也不错,开始找牛人,长肉

4.留人,看准了人,得想办法帮他他才能活下来,人才漏斗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位了吗?花了不少钱,没留下来,本质上是双输的结果。

5.新老团队的迭代节奏异常重要,持续,按比例的调整才合适,太慢太快都有问题

6.复盘会,每个人都在渴望真实,但有怕被真实灼伤,求真,真挺重要的,各有边界,井水不犯河水的公司只能是个平庸的公司,解决问题沟通要真实,要彻底。

公司成长:

1.没有一夜爆红的公司,就算有,背后百转千回的挫折与调整你也没注意到。

2.事情可以想大点,但开始动手不能大,一定要做小,清晰的用户价值做出来之前,别铺开,做大只是结果,不是目标和方式。使命要大,战略要小。

3.再次重申,最核心关注的,应该是用户价值和成长速度,加速度比初速度更重要。开始差一点也没大关系,天天进步,用不了多久就能超过别人,不怕起点低,势能会越来越大。

4.开始的方向错了,产生怀疑也非常正常,真诚最重要,迷路了就老老实实找路,别拿坚持两个字忽悠团队。同时,任何事情再未经验证前最好不要大规模投入,小范围试错,小步快跑,钱是有限的。

5.必须有勇气选择最大的市场,而不是选一个小而美的产品偏安一隅,你必须主动进攻,进攻,再进攻。

6.战略摸索期,预算有限,人数有限,突破并没有标准答案,最怕内部互相否定,千万不要埋怨,也不要心存侥幸,A不行,B也不一定行,要把多种可能行都排出来,代价有限的前提下进行摸索,举个例子:B2C,C2C,购物搜索,当时阿里都看不清楚,三个都做呗,淘宝商城B2C,淘宝C2C继续做,再弄一个一淘负责搜索,三个团队的目标就是把对方干掉,最后结果也清楚了。

7.回到初心,过程不顺利,结果也不好的情况太多了,找回支撑你的信念,想想当初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8.井喷往往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你在不懈努力下不经意的一个意外惊喜。

9.一个行业/机会,看到不行,还得看穿,看穿才能大赌,大赌才能大赢,看不穿大势,也做不了大事。

10.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的问题可以试着抽象化,变成数学问题来想想,比如解决人从A点到B点的问题,把需求的本质抓住。今日头条需求的本质是通过资讯来打发时间,而不是了解天下事。

11.有关投资,不仅仅要看到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到机会,同样,也是个数学问题,看到了本质,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有机会。

12.做慢,事情想得足够长远,做小,切入口没问题,做少,专注。追求细分市场的卓越。

一些坎,自己不改,永远也过不去,同样的问题依然会遇到,幸运的是,你有足够的痛,光才会从裂开的缝隙里照进来。

推荐第5篇:《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读后感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心得体会

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些重大问题 ,从理论上宏观上,阐述并诠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内 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首先,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第

二、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第

三、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 谁也无法抗拒。第四,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一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第

五、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也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轨道前行。特别是目前,在新的形势下,国家社会监督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就需要在我负责的具体的工作中,一是要遵规守纪,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基础工作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二,是要在实践工作中,时刻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厂区环境、废弃物排放、危险品储存等,可能影响环境;破坏环境的具体事,负责到人。 并在各项安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成涉及民生方面的各项工作做到实处。在全厂范围内提倡全员参与,全员共建,全员共享的企业发展理念。使我们的厂区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的提升。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6篇:理解教育的读后感[推荐]

《理解教育》读后感

读完了《理解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理解。

《理解教育论》一书就是将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介绍给大家,展示实施理解教育所带来的师生同益的教育境界。《理解教育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论述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考察其理论源流的同时,分析了各流派理论的适用性与有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把理解教育逐步构建起来,在第四章“凸显理解的教育世界”中,作者从描述教育世界的理解本性开始,围绕理解的观念、理解的环境、理解的实践展示理解教育的风采。比如,作者认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需要老师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以换位法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味学生的感受,以“孩子心”理解孩子,引导孩子。为此,熊川武教授提出了“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的教育心得,旨在提醒教师,自己也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学生生活,如果能够记住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童心,教师更能够与学生心心相印。

从理解的内涵可以看出,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已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分析起来,理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师生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理解存在於师生之间,而且师生之间的误解是影响学生较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师生相互理解在理解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是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楚,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突出“德行”,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推荐第7篇:《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

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是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它的内容涉及从出生到5岁左右儿童行为有效管理的问题,所以它同样适合于年轻的父母们阅读。

儿童出到到5岁之间具有怎样的能力发展和局限呢?儿童在自我发展中如何形成自我和自信心呢?儿童自己如何理解行为的对与错呢?儿童的自我控制和自的律能力如何发展呢?对于儿童,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目标呢?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引起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对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作出反应,我们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儿童。我们有责任去管理儿童的行为,与儿童沟通,发展儿童的道德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训练策略和发展目标。

真正要做到有效管理儿童的行为对于早教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局限之处和在哪些方面学识还不够。其实,在还没阅读此书之间,我一直为班上孩子们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所困拢着,有时会深深感受到无耐、脆弱与失败,《理解儿童的行为》让我能静下心来,回忆片段,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发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早期儿童的行为管理。相信通过阅读、训练、与他人交流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定可以在管理儿童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东西,在应对那些个别儿童和特别事件时,可以有更多的办法和更多的自信。

当我们介入行为管理事件中时,来自菲尔德曼的一些关于该做什么和不该什么的建议也许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摘录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努力要避免的事情是:

大声地喊叫和尖叫;

体罚儿童;

权力威吓;

期待完美;

在公众面前羞辱儿童或使其难堪;

威胁或许下空头诺言;

把儿童和其他儿童相对比;

争吵;

把问题往后推。

努力要做到的事情是:

规则和限制要尽可能地清楚、简单和短小;

进行个别的纪律约束并保持头脑清醒;

公平、坚定和亲切;

要前后一致;

给予充分的奖励、赞扬和鼓励;

预防问题的发生;

立即行动——“多做,少说“

提供选择并允许儿童体验活动的过程;

如果一个策略不奏效就马上使用另外一个策略;

了解儿童的发展和所具备的能力;

尊重儿童;

倾听儿童说话并鼓励他们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坚持到底;

要态度温和、关切并友好。

推荐第8篇:班主任专业化理解与实践读后感

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实务《理解与实践》读后感

红旗小学李海燕寒假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黄海燕教授的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实务《理解与实践》一书,书中率先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的问题。

班主任的职责及其教育劳动具有特殊性。班主任教育劳动主要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因此班主任主要是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核心内容,也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精神关怀”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意蕴,也体现了班主任以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精神关怀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诸方面。

1.关心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加拿大学者范海南认为,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取向上”,关心是“人的崇高使命”。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跟老师座谈时也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冰心老人生前也曾经说过:“爱,就是一切,有了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可见,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灵魂。大家敬仰的斯霞、霍懋征老师就是爱心育人的典范。我认为班主任关心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关爱和善待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

长。

2.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理解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把握。理解是双向的。教育的成功,不能没有理解。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发现、相互激励、相互创造、共同发展。学会理解不容易,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不同。学会理解,先要了解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学会理解,就要像李吉林老师说的“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要用儿童的思维和心态来看待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面对这些丰富的“书”,班主任要学会放下架子,弯下腰来,甚至蹲下身子,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学会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互袒露胸怀;学会理解,还要像黄静华老师说的“假如我是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用慧眼去读懂学生,从而尽力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班集体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教育力。

3.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承认人的尊严。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充满活力的生命。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学生也不例外。爱默生说得很精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包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其实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如果没有了人格尊严,他们的心理世界就会崩塌。另外班主任还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提意见发牢骚,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4.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和积极的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展示,这种正常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因此,信任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具备的品质。班主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长善救失。俗话讲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是一块块有待开发的“金子”,为了让每一块“金子”都能闪闪发光,班主任要接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去发现、去发掘、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功和成才。

坚持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我终身的教育追求。我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播洒在这片乐土上,努力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的优秀班主任。

推荐第9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作为80后代表作家,韩寒诚恳地袒露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还破天荒地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讨论的“韩三篇”,其他敏感文章更是全文保留,一字未删。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你好,苏菲,好久不见。

第一知道韩寒这位作家是在初中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是来的那么巧。处在叛逆期的我,遇到年轻气盛的他。一切都是那么刚好。连喜欢上他都是那么巧。

五、六年了,一直喜欢到现在。我想,以后也会依旧喜欢。

曾经有段时间,韩寒也遭遇过事业尴尬时期。被人打假说他的作品是抄袭。对于这种无聊的打假人士,真让我觉得他可怜。韩寒的风格难以模仿的,他的文笔,他的写作方式,他的韩寒范,对于我这位读者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多么的享受。

偶然会在书店看到他的书,依旧是让我那么兴奋。

想起年轻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模仿他的写作手法写文章。虽然模仿的乱七八糟,但那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反而,我很感谢这位韩寒,让我了解自己,原来在内心深处有许多细腻的心思,是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笔,用我自己独有的风格,呈现在我自己文章里。

说来可笑,我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写文章了。但是写计划,写总结,写读后感更为顺手些。在这几年里,写的更多是短诗,在往前几年是写长诗,在往更久以前写的是大篇幅文章。只能说,每段时期里,社会的大背景是不同的,经历事情的情绪不同,所呈现的作品也是不同的。

这几年中,关于韩寒的作品,是在他微博与博客的文章阅读的更多些。所以在阅读《我所理解的生活》时,就像和老朋友见面一样。亲切、自然、熟悉是最直接的感受。

最开始读韩寒作品时,很喜欢他的文笔。带点黑色幽默,明里暗里的讽刺社会。对于叛逆期的我,确实是很合胃口。也是他能一直吸引我阅读他作品的原因。

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柔”。柔在于他的态度,柔在于他的文字,柔在于他的情绪。

那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更大的感受是,我与这位作者一同在成长。虽然我们不认识彼此,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对方,甚至我们不在一个城市中生活。但是,我们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对待所理解的生活,却是那么相同。

原来,韩寒也喜欢在深夜写作。我也是这样。

深夜,心静,许多白天所隐藏的情绪会被深挖出来。等到天亮,这些情绪,又继续会被掩藏。

并且,韩寒总结他这些年写作经历过的三种变化。“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不得不让我佩服,一位会使用文字的作者,他总是能用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让我不断的去进行思考。

是的。曾经,想着怎样去说服读者去进行的写作,时间长了,发现容易这样容易背叛自己;曾经,想这怎样去拉拢读者去进行的写作,时间长了,发现这样容易迎合大众;而现在,更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想。

通过用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想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把自己的作品翻出来看看。才发现,我们让自己陷入在愤怒、忧郁、烦恼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发现,我们让自己陷入在失恋、伤心、痛苦、回忆很长的一点时间;才发现,我们最后都可以坚强的走出自己最低谷的时期。

而现在的一切只为自己。只为了解自己,只为认识自己,只为剖析自己。

我该庆幸,我不需要为了谋生而动笔写作。我可以在开心时写作,我可以在难过时写作,我可以在有感动的时候写作。我只在,我想写作的时候写作。不为一切,只为我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写作。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以上全部内容,是我阅读完《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后的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名字带了读后感三个字,让我想起了语文作业。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读完一篇文章、看过一部电影、听过一场演讲,老师会布置作业,让你写一篇读后感。非常讨厌这种作业,但,老师有着让我们讨厌也必须得完成的权力。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布置作业是老师的特权。面对特权,我们曾愤怒,我们曾反抗,但我们最终沉默。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推荐第10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读《我所理解的生活》有感

前几天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发现显眼的地方架满了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上网的时候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他的博客。随手翻了翻,发现价钱挺合适,买回去当摆设也行,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所以说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书,最好是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样在还书期限的催促下还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寝室停电,百无聊赖下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是浏览,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后又用了半小时把整本书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还没来电,都停了一下午了。没错,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没有来电给我的思考多,又或许是我的经历还不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体会不到这个社会的大不公平,当然,社会中的各种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这本杂文集里最负盛名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韩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

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说到文艺复兴,我讲一个书上的段子,韩寒当初办《独唱团》的时候往有关部门报的是“文艺复兴”这名字,没给批,说是带“文艺”两字的都不批新杂志了,于是他启用了第二个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独唱团”,没出几期杂志,带“文艺”两字的杂志都让批下来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文艺”有问题,而是“复兴”有问题。中国的专制体制久为外国人诟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外国的学生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接触,竟然以为中国人都享受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外国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政治,而中国学生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却往往是网络游戏。中国人口众多,在当下实现民主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这个困难的问题从而不作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么走得到尽头,有一句广告词用在这里正好,路再长,也长不过我37码的脚步。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笑了,“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

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都让我联想到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动物。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浏览一遍能记住的也没多少,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关于体制,无关于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且能够不碰到壁。

第11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来说,算是遥远的事,因为不怎么读书,所以文笔也不好。这次借着学校里的读书活动,我读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说实话,也是选了一本比较薄的书吧,呵呵。

韩寒,在电视里一直听到和看到这个人的名字,知道他是个作家,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还有个身份是赛车手,这让我觉得还蛮酷的。但是我从来没看过他写的书,这是第一次。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序”,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位先生真的是很有个性,心里想的是什么就写什么,字里行间又不失幽默,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表达了自己对一些所谓的形式的不认同,也直指我的内心,我顿时感受到了大家普遍对他文字的评价--“犀利”。

而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论述的并不是国家,矛头指向了我们自己。我们总爱在路边的小酒馆里大声地对我们的国家评头论足,对我们的生活抱怨连天。虽然现实的残酷的确值得抱怨,但就如韩寒所说的那样:“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文章讲述了作者在20岁时,朋友带他在本不可调头的长安街上调了头的经历。其中一段说道:“没有人能控制自己不会凌驾在他人和法律之上,哪怕他再好再温厚。体制赋予特殊个体的特权是无法靠自我修行来美化和消解的。就算你知道,那些没有特权的人正在对你唾骂和鄙视,不存丝毫的敬意,你也无法停止享用这些。”韩寒的文章讨人喜爱之处便在于此,行文看似粗鲁,但总会细腻到戳入你的软坎。在长安街调个头得到的不只是快捷和便利,更重要的是享受那一瞬别人的瞩目,那一刻你的特权带给你的虚荣,即使你明知这只能换来憎恨。对于每个人来说,虚荣总是难免的。确实,如果我的权力够大的话,为什么不使用我的“特权”呢?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这就是社会,这个就是生活,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品尝乐趣,接受虚荣……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段落都让我感触颇深,但读了韩的这么多文字给了我一个整体的启示: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听从心灵的选择。韩寒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很随心,对于自己与公众人物形象极为不符的心理活动也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或许多于他来说这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勇气,因为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但对于我来说,这是需要努力的,因为我总是想太多,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束缚,其实细想想,人生不过如此,起点和终点已定,不论你怎么努力结局也不过是个死,与其费尽心机追求那些浮云般的东西,倒不如听从内心,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当然这个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也需要费些气力寻找,因为它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东西所掩盖,希望我也能找到“我所理解的生活”吧!

第12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昨天看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和他的很多作品一样,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书里讲了很多很现实的事物现象,以及作者的自我剖析。因为挺和我胃口,所以一口气看完了。头脑里也有点想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寒是一个自由人。这是让我十分非常羡慕的。我很羡慕他能够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书,平静的对老师说,要靠版税和稿酬来养活自己。很羡慕他能够坦然的面对满屋子老师的嘲笑,甚至他自己和满屋子老师一起大笑。

根据韩寒的说法: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韩寒一定是幸福的。就算事后会后悔,但绝不因为没事前迟疑不行而空留遗憾。

而这是我绝对不敢做的。并非不想,而是很多时候十分想法十分强烈,只是由于种种羁绊,不能也不敢随心而行,就算事后由于迟疑未动而十分后悔。我和韩寒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呢。

不要说我懦弱不堪,不要说我踌躇不前。因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和韩寒的不一样,我也渴望很多东西,我也向往许多美好的梦,只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很多时候我前进的方向总是和自己所想的方向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我也抱怨过,也曾想过放弃,所幸最终我还是没有放弃。我知道韩寒的那种生活方式也许是正确的、美好的,但它只适合个别人。我所理解的生活,或者说我所过的生活方式也许很无奈,但它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并没有什么正确对错之分。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也许你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你可以抱怨、可以哭泣,只是一定不能停止不前。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已经朝另一个方向踏上了征程,从踏上第一步起,回头就很困难了。所以咯,只好继续向前走了。况且已经付出了努力,如果中途就放弃,那才是真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样想想看。心里就不会那么难受,也就觉得这条道路没有之前觉得的那么难以坚持走下去了。由此看来,生活就是一种心态的修炼的过程,经历各种各样的道路坎坷是修炼的必

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刚刚开始踏入,未来还会有很多要经历。在此献给未来的自己加加油,希望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想,每个人看了之后的感悟一定随个人经历不同而不同的,希望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第13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根据他的博客内容整理而成的一本集子,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1)

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韩寒除了观点之后,还有什么可取的嘛?为什么别人同样写就没他写的成功呢?针砭时弊,韩寒总是批判发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某某市长请他吃饭,某某领导请他写书,家乡的变化,微博网络上的喧闹等等,都是具体生动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社会。很多人写,或者写不真实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实……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2)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3)

韩寒——这个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导演,优秀的赛车手。用这个《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干涸的心田。

喜欢他的文风——不羁与锋利,幽默又成熟,他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

这句话很好,生活的意义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又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有的人奋笔疾书,风风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鸡,浑浑噩噩的存在。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像韩寒那帮为这个世界多多造化则足矣。

喜欢他的向上——潇洒的献上退学申请书,平静地对老师说:“我会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他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一个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与条条框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寻。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电视,现在内心深处广阔的世界里,为梦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些来得有点疯狂。走吧,让历史的笔记中有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喜欢他的乐观——赛车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时的失败,开着最坏的汽车,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说这个世界再黑,甚至这个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开嘴笑,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关又一关的障碍,他让淹没在草丛中的野花开放,他让独自在山涧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让悄悄飘逝的落叶舞蹈。成长路上风风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尝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谢谢你,韩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会我太多,你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他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4)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著作,在此新作中当然少不了韩寒一如往常的针砭时弊的风格了,例如书中的《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什邡的释放》、《我和官员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韩寒的文风。在这本被韩寒本人称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韩三篇——讨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与此同时,此书中也谈及到了韩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和收录了一些他的专访语录。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省略号随处可见,“至于写作,在新年里,我希望我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就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是啊,一个作家要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要的不就是一颗随心所欲地心吗?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迎合的笑脸到处都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就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真实的面目吗?不然,韩寒也不会有“他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的称号了。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它一切东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随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此书中《写给每一个自己》这篇文章,喜欢这句“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处何处,身从何职,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自己足够优秀。然后,任这个世界腥风血雨,淡然处之。

《碎片》是由韩寒监制的“一个”的开篇语,看到“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确如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谁有时间仰望星空波然不惊地去思考呢?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吧。是的,这个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变,惊动了心底的静湖泛起涟漪。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生存吧,我们开始陪这个世界胡闹,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我们知道的、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多。”

读一本书,其实也是在读一个人,读一颗心,一个用文字表达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表达出来。这是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第14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些书,好的坏的,个人的评价因人而异,但是无论怎样,我还是希望自己在阅读他人思想的同时至少能够留下来些什么,精华也罢,糟粕也罢,至少证明我是一个成年人,我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思辨能力,别无其它。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根据他的博客内容整理而成的一本集子,对于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同龄公共知识分子,最初我对他的了解是看《对话》,当时的主持人是王燕,那时的韩寒留着遮住眼睛的刘海,身穿黑色夹克,样子酷酷,还有当时在我们那个年龄段被誉为少年成功的黄思路,当时节目的主题大概就是对这个选择不同人生道路的青年人进行采访,一个是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线的叛逆怪才,一个是学业有成且各方均衡发展的青年才女,采访的主体其实也就是想由反差引起对比,引起大家的关注。从当时对话的交锋中,我还能依稀记得韩寒当初的语出惊人以及在场嘉宾对他的人生选择所持的观望、疑惑甚至是批判。

而今,十年过去,我们再去追溯当时年少成名走在公众舆论视线里的争议少年,已进而立之年,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对当年的各种不同质疑最好解答,当然少年已步入中青年,他们还会继续自己的生活,生长、历练、成熟、变老,似乎永远没有最终答案,只有当事人本人最清楚,特立独行的人生选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从未后悔。

十年的岁月,韩寒似乎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80后的一代,他们选择了不趋于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孤注一掷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成才、成魔、正路、邪路,对于社会和他人给与的诟病和其他价值评判,他们不予理会,尊重自己内心的热爱,并执着的追求,只管上路,其他的留给他人去导演。

我过我想要的生活,与你何涉?我热衷我喜欢的事业,与你何干?我走我的野路,你走你的大路,只要不走歪路、邪路,不给这个社会造成负担,每种道路的选择都值得祝福,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的道路,你是否足够专注去实践你的热爱,面对外界的不同发声,你是否有足够的定力坚持自己的初衷。

韩寒也有过一段人生的低谷时期,在北京的日子,当写字的收入不足以维持赛车的开支时,他也有过经济上的拮据和捉襟见肘;刚开始涉足赛车领域,他的第一个赛段是以掉进沟里的华丽摔跤给人笑柄;用微博成为了著名的\"公知\",发表抨击时弊的公众言论,面临着各种功利主义主义的消费;当你成了公众人物,却还有人时不时的揭一下你的老底,验证你年轻时候的愚昧无知。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让所有人满意,你失意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你的跌倒,人们记得是你登上领奖台的获奖感言;你拿去了成功的桂冠,人们给你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有会用看客的眼光观望你会以后会摔的多狠;你放低姿态,充耳不闻,人家说你高冷孤傲,恃才傲物。

面对舆论**的封口浪尖,我从书里读到了一个少年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1.没人能够让所有人满意,所以让自己和你中意的人满意就可以了。你所判定的一切,也许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纳和抛弃的过程,就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孤独前行的旅途。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

2.你知道你能做到,别人觉得你也许可以做到,那么,少废话,做到再说,其他的怨气都是虚妄。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责怪别人没有眼光。

3.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全力,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4.我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停寻找自己热爱的一切。我喜欢骑车,喜欢远行,喜欢写作,后来喜欢赛车。我喜欢阅读,喜欢钓龙虾,喜欢踢足球。这就是我的兴趣,这些兴趣让我的人生有了目标,也让我有了一技之长,不给这个社会造成负担。

5.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他人嘲笑。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在后面笑你,你做的好,做的坏,都会有人笑你。不要怕被人嘲笑,哪怕你立志要做第一个华人美国总统,不要紧,just do it.

6.要知道坚固的食物都要经过烈火的锤炼,这火光既不能温暖我身,也不能焚毁我心。从哪一天起,这件事情,我必须做到。

7.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

8.为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9.神不保佑你,因为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请允许我肤浅的从一本书里头汲取的鸡汤味儿,名人亦是凡人,名人的成长心路很多时候也折射了普通人的心灵困惑,生活是自己的,冷暖几人知,而我们每一个人只需读懂真正的自己,追求你追求,热爱你的热爱,只要你觉得这就是你和谐的人生。

第15篇:《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读后感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读后感

书籍简介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作者: [美]丹尼尔·伯勒斯/ 约翰·戴维·曼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

假如未来是可见的,结果会怎样?投资者会播下财富的种子,等待收获确定性的利润;创业者会调整业务方向,下一个台风口会像航班一样准时到来;理解未来就是理解趋势。须知,趋势有硬趋势和软趋势之分,硬趋势是未来的定数,软趋势是未来的变数。

本书的主旨便是对这两者加以区分。作者所领导的机构是全球久负盛名的预测者,数百次精准预测到大变革,无一失手。本书首次公开作者精准预测的逻辑,以理解未来的7大原则构建“远见力”,甫一出版即登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受到美国商界精英的热烈追捧。如今,只有少数人具有“远见力”。“远见力”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跟随本书养成正确的习惯,你也能看到硬趋势。

(援引自豆瓣简介)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读后感

王桂杰

2017年5月3日

贸易金融的专业发展和经营策略在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远见力,远见力也是整合低效资源重获生机的重要力量,各行各业都有助益的通用能力。所以在4月份读了这本《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一本单纯讨论趋势的大众作品。

一、硬趋势与软趋势

趋势定义为:某件事发展或改变的大致方向。硬趋势是基于可测量、可感知、可预测的事实、事物或客体得出的推测;软趋势是根据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预测的统计得出的推测。或者说,硬趋势是必然实现的未来,比如贸易金融信息化;而软趋势则存在变数,人为的力量可以施加影响。

一项事业一定要从确定性开始,因为确定性意味着大众的认同、大众的力量。而硬趋势就是一种确定性,可以利用硬趋势开创事业,比如确定研究的方向、业务发展的重心、资源投入的模式等等。

专业人员或者经营者,需要看到硬趋势,填补这个思维的空白点。

二、科技进步的硬趋势

去物质化、虚拟化、移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全球化、汇聚化。前6个趋势是信息时代本来的特征,全球化和汇聚化是一种结果,信息时代的产品和服务一开始就有面向全球的特征,而且能够整合各种功能于一体。

具备8个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一定优于传统的,因为这意味着便捷和低成本。另外,这8个特征的促成有三个可见因素:

一是运算处理能力的线性提升;

二是带宽的加速提升;

三是存储容量的加速提升,以及成本的加速下降。

这三项促进因素不仅推动社会由实体向虚拟转换,促成8个硬趋势的实现,也对贸易金融的理想状态提供科技支撑。贸易的对象商品,包括实在的货物和具体的服务行为,金融的载体是资金,贸易金融的理想状态是资金与商品的匹配,以信息为纽带实现资金流与商品流的无缝衔接,实现贸易的畅通。三项促进因素则为商品流的实体到虚拟转化提供技术环境,一是降低了信息成本,二是提供了转化技术。未来的贸易金融模式下,商品流可以全息监控,贸易背景真实可辨,交易数据可以直接驱动金融服务。

三、新思维

这一硬趋势下,给一些新思维提供了空间。结合行业情况,贸易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跟明确的未来前景和发展道路。

1.变革。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仅是改善,还有彻底或巨大的改变。比如贸易金融彻底的信息化,web4.0模式下为贸易商提供智能助理,解决贸易商的日常问题并依此梳理整个贸易金融流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根本上解决贸易金融背景真实性的问题。智能助理的标准化服务、全程化信息,加上贸易金融专家的综合性知识、创造性服务,共同支撑起贸易金融信息化的智慧根基。

2.跳出最大问题。现实最大的困扰,有可能是个陷阱,科技硬趋势提供了绕过问题的新道路。比如,困扰行业的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在单据审查上再进步手段再丰富,都无法避免欺诈者的针对性设计。跳出这个问题,从信息的角度,全方位的信息互动,则让虚假无处遁行。

3.反其道而行。贸易金融的产品日益丰富,同质化竞争亦日趋激烈。反其道而行,不再站在银行的角度追求产品的拓展和创新,而是围绕客户的具体需求,仅仅做供应融资和采购融资。仅作两项,但是定制化服务,做到极致,得到的不是几笔业务,而是一个企业的整个贸易金融需求,也超越了惨烈的产品占比竞争。

再创造。贸易金融不仅仅是结算、融资、担保、理财、风险管理等5个领域的分割,不再是眼花缭乱的产品线划分,而是围绕需求和功能重新定义的再创造。

四、结论与认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看到不可见,做到不可能。远见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也不是某些“大人物”拍脑袋。

信息时代,贸易金融有机会成为银行的战略机遇和先导业务,这需要专业洞察、科技视野和新思维三股力量凝结而成的远见力。

科层组织、部门分割、决策执行等短平快的思维,只能限制而不是促进贸易金融的发展,扼杀其成长活力和价值贡献,日益的边缘化。

贸易金融需要面向未来的远见力。为避免在日常的习惯中随波逐流,疲于应付,心怀恐惧。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忠告,希望有所改观:每周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审视未来),慢慢的,就能看到不可见的未来,做到不可能的事情。

第16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有感

这个寒假我仅仅去了1次书店,买了2本书。一本是有目的的本来就是为了《我与地坛》去的书店。因为这学期我们上了这篇文章的节选内容,让我印象特别深。便有了冲动去买这本书。

但《我所理解的生活》却是我此次书店之旅的另一个收获。的确挺意外的,不知怎么无意中关注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对韩寒也不了解从前没看过他的书。看了看简介,随手翻了翻,浏览了几段文字,发现有点味道,出于好奇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直到大年初一,我的小电脑被弟弟一直霸占了的,无所事事的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但看着看着便一直的看了下去,连弟弟叫我玩了,我还是一句“没事,你玩吧,我再看会”回绝了。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似乎从12点一直看到了3点左右,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但也仅仅只能说是浏览,看惯了那些长篇小说的我,虽然不能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但看的也算快了,这也使得我看这些短小精炼的文章也不能仔细的逐字逐句的看下去的。

这本杂文集里让我最有印象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一共说了3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我也特地的从网上查了下韩三篇,不查不知道,原来在前几年刚出的时候还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不过那时的我却还在赶着作业,基本也没空关注这些问题了。网上说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

这算是我读了这本书,对于作者也产生了一些好奇心所影响的吧。还是回来说说这本书吧。马上就元宵了,现在回想10天前看的这本书,也不是太记得的细节内容了。只能说出个大概了。但看这本书所理解的一些内容却在脑中,十分清楚的记得。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随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被外部因素所影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为蝇头小利而焦头烂额,不为他人眼光而装酷装B。遇到快乐时可以尽情快乐,遇到痛苦时也无需刻意去说服自己对眼前的痛苦,然后在这痛苦中寻找机会。生活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所理解的生活,这便是我的生活。生活还在变化,每天都可能有惊喜发生,用心去过生活,生活就会回馈你快乐与希望。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其中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开怀大笑了起来,“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让我想到了横行霸道这个词。这是多么的形象啊。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浏览一遍能记住的也没多少,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关于体制,无关于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且能够不碰到壁。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我过的那种生活。

第17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华理附中许炜佶

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 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第18篇:《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读后感(全文)

《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读后感

403班 韩彦殊家长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小村落,孩子们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当下,他们未来要面对的是一个环境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国际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很庆幸我的孩子走进了外小,外小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国际情怀、素质全面的现代学子”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中秋节在热闹的家庭聚会之余,我认真阅读了外小相关课题组编写的《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国际理解教育读本,没读几页,马上被书中丰富的知识点、多彩的插图、趣意盎然的描述所吸引,印象中风沙弥漫的埃及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似乎也在向我招手,五彩斑斓的大洋洲,风情各异的海洋与岛屿正款款走来。除了介绍自然景观,对人文环境的关注、与中国关系的概述、孩子兴趣点的关联都让我对编写组的用心精心深感敬佩!难怪我家小子也爱不释手。

儿子从小对地理天文知识甚感兴趣,家里的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早从幼儿园就一直相伴成长,七大洲四大洋也能略知一二,在对这些知识的涉猎中,孩子逐渐知道了他所在的地球有多大,中国和世界是什么关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主动的求知欲望和出行欲望。每个暑假因为工作便利也会精心选择几个地方带孩子实地探索,在行万里路中长知识、立志向、炼品质。

我相信在脚所能至的地方,要先用心去到达,用脑去想象。感谢外小,感谢这么好的读本,让我们的心和脑先做了一次旅行!

第19篇:我所理解的中层领导力——《中层领导力》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中层领导力

一直认为管理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一直也没有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好好的思考一下管理,这次借着院长布置的“回家作业”,认真学习并思考了很多,获益良多。

一名管理者,他的权利和责任必然是对等的,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获。作为一名中层,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所谓领导,先从领导管理自己开始,在医院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职岗位扎实工作,明确科室的发展愿景。

作为急诊科的副主任,我所领导的团队,是年轻的团队,是充满希望的团队,我要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促进团队每个人的进步,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将每个人的优点最大化,去实现每个人的最大价值,那么团队的力量自然也能不断加强。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帮助每个需要我的同伴,将我所学,将我所知尽可能传授给每个科室成员,也希望整个团队中每个人之间都能取长补短,相互扶持,营造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让科室成为真正互帮互助、亲密无间的大家庭。

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我们不是独立的存在,我们几乎与医院其他的所有科室都会发生关系,如何实现一种良好的配合关系,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我想首先,我要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和需要维护的团队,科室与科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利益上的冲突。我认可每个其他管理者对自己团队的维护,这是值得赞赏的,我也是如此。但是在大利益面前,我们要维护的始终是病人的利益,是医院的整体利益,在这些利益面前,一味的强调各自,将影响医院的良性发展,必须学会权衡。希望大家通过充分沟通与协调,能达成科室之间大目标一致,从而促进科室乃至医院的不断发展。

对于院领导,中层干部、科室主任要时刻保持与顶层领导一致,这种一致,不是敷衍,即使不能充分理解,一定也是行动上的充分配合,理念上的高度一致。正所谓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在其位谋其事,最大程度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传递好领导的理念,管理好自己的团队,也是对上层领导的最大支持。

“征服自己才是永恒不变、不留遗憾的胜利。”挺喜欢拿破仑的这句话,努力做自己想做的自己,不留遗憾,明确自己所想所要,先从自己开始,追求一种内心真正的幸福与满足。中层领导从管理好自己开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懂得付出,从忘我中实现自我,实现自己作为管理者的价值。

第20篇:浅谈职业化的理解——《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浅谈职业化的理解

——《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找份你热爱的工作,你的人生有一半是幸福的,浅谈职业化的理解——《赢在职业化》读后感。”“热爱”是一个十分可爱的词,它指的是爱的程度很深。深到何种程度呢?深到全身心地投入去奋斗、去付出、去享受和拥有。即使在遇到阻力和挫折的时候,仍然迸发出十足的热情。

我曾经满怀激情地投入房地产行业,从普通的话务员做起到业务员、案场置业顾问,但是到此就没有后话了。究其原因,除了楼市惨淡之外,我发现我在一年多工作当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我想要掌握的工作技能,而老总关注的也仅仅是销售业绩,很少有相关的职业培训。因此我对工作的热情渐渐殆尽,甚至出现了迷茫和厌倦的情绪。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甚至过了那个“新鲜期”就开始变得被动消沉,缺乏自我管理。现在我在余世维老师的这本《赢在职业化》中找到了答案。

余世维老师被尊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是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美国哈弗大学企业管理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等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客座教授并且有着卓越的管理经验。他在《赢在职业化》的前言中说道:“对每一个职场人士来说,无论你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一名普通员工,都必须重视一个问题,即职业化。”

我回顾在商会网近4个月的工作状态,发现了很多导致我焦虑、自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上班总是迟到?为什么工作日志老是迟发?为什么总是临时安排一天的工作?为什么总是需要领导的督促?为什么总是被批评?为什么商会秘书长对我并不太热心?……余老师告诉我,究其原因,是我的职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余老师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四大板块,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旁征博引,围绕如何做到职业化给了我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我基于这四个方面,在重新审视岗位、定义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改进方法和出路。

我认为采编外联岗位在商会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一个职位,也体现了我们商会网和其他网络媒体、平面杂志社的差异性——这也是我十分佩服何总的一个原因,这个看似并非要职,却承担起公司公关策略,直接实现和商协会的对接与合作。官方地说就像是商会与公司之间的桥梁,通俗地讲就是负责情报反馈和战情深入的“线人”。对于这一职位不仅要具备采编能力(学习能力)还有需要具备极强的外联能力(公关谈判能力)。我时常关注公司人员应聘情况,对于采编外联这一岗位真可谓是百里挑一,并非是人事不力或是张总挑剔,而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读后感《浅谈职业化的理解——《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而我也是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理解、批评与改进的过程中渐入正轨,因此在偶尔听同事抱怨的过程中,我反倒是暗自庆幸当初能被张总选中。

现阶段,适逢商会大会启动期,采编外联职业化迫在眉睫。这也是我需要从菜鸟迅速提升到另一个阶段,实现从自我认知到自我转变到优秀的自我管理的过程。我决定根据余老师的四部曲进行转变。

首先,在职业化的工作技能上,要做到认真做事和弥补技能上的不足。

“认真做事”即余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有个做事的样子”,改正迟到、拖拉的恶习,提升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要总是等张总告诉我答案和方法,要主动提出意见和方案,化被动为主动。能让工作变得清晰明了;

“弥补技能上的不足”指的是根据岗位任命书的内容和专业度进行的优化。需要做到:量化工作,做好计划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尽快形成好的工作习惯。坚持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余老师在书中说道:“一个人天天上网没有用,重要的是抓了多少有用的信息。电脑不会代替我们去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沉迷电脑里边,不知道寻找答案。”十分在理。

其次,在职业化的工作形象上,我需要进一步改进。

杨澜说:“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与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喜欢看书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静且有着很好的心态,一定是出口成章且优雅知性的女人。”

衣柜里无需再添加花哨时尚的服饰,而是提升品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穿出气质与品位来。

当然,我也需要坚持练习剑道,这对自己的胆识与风度、气质与内心是很好的修炼。

再者,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尤为重要。余老师说:“所谓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这就和演员拍戏一样不要永远局限在角色本身,而是要通过自我的理解和感应去塑造角色,就拿《亮剑》来说,说到李云龙,人们想起的就是李幼斌那张脸而不会想到黄志忠,为什么?因为作为演员,前者无论从演技还是经验、角色塑造上都更深入人心。我想工作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去工作,然后不断累积经验、不断学习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更能创造自己的可能性。

这其中,余老师谈到了学会理解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学会帮助别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体现了好性情与大智慧。

最后,职业化的工作道德是我要倾其一生去寻求的方向。“所谓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就是对一个品牌的坚持,对一个品牌信誉的坚持”余老师如是说。在书中我也并没有找到最终答案,我只能浅薄地谈一点自己的观点,即:在其位,谋其正,忠于职守。现阶段,作为员工而言,我需要做的是认同公司的文化及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去工作,将个人品性和公司理念相结合,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如一。不要总是抱怨公司的管理制度如何,薪资待遇如何,而是通过自己的“忠于职守”,真切实际地为公司创造利益,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对公司存在的问题要敢于直言,寻求合理性。但是我们往往容易曲解、甚至根据自己粗浅的见解去歪曲一些事实。

正如李嘉诚所言:“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要成为领袖,就要比同业多走一步。”

阅毕余世维老师的《赢在职业化》,有如醍醐灌顶,思路清澈。人并非生而知道自己终其一生要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这终将随着阅历与自我了解不断去变化。如果人连“活在当下”的觉悟都做不好,又如何去谈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以后的规划?

这本书即是告诉我作为一个员工需要去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到更好,在这样一个探求、学习、犯错、改进过程中去赢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未来有一半的生活才可能是幸福的、成功的、收获良多的。

理解读后感
《理解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