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冯如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13:14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冯如的爱国故事

冯如的爱国故事

(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天资聪颖多幻想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小学生爱国故事演讲稿范文《爱国将领吉鸿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请问你们一个问题:在你们心中,什么最伟大?我想,答案一定是两个字——祖国。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日将领吉鸿昌的故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名将吉鸿昌牺牲前写下的一首就义诗。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远在欧州的吉鸿昌听说后立刻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变卖家产与冯玉祥等在张家口建立了抗日同盟军。吉鸿昌率兵北征,多次打败了日军,收复了大片土地,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增强人们战胜敌人的信心。他还用自己的钱买了印刷工具,并在自家设立了秘密印刷厂,印刷了大量抗日宣传读物,他的夫人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

后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抓住,牺牲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大声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牺牲。那一年,他才39岁。

吉鸿昌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作为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永远记住,少年强,中国强,少年富,中国富。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奋斗吧!!!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 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

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推荐第2篇:五邑名人冯如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五邑名人——冯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冯如的生平履历,了解冯如的科学研究、学术思想,认识冯如在中国科技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才能符合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冯如研制飞机的事迹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华的崛起,是由很多有志之士付出艰巨的努力才成就的,鼓励学生在现代社会更要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冯如的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冯如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像资料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政府将最大的空军基地命名为“莱特基地”,并在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德顿附近修建了一座著名的“莱特大学”。

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 【讲授新课】

一、生平履历

冯如,男,原名冯九如。广东恩平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飞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冯如善于钻研,他白天当勤杂工,晚上读机械学,苦心钻研数年,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

1910年3月,美国莱特和亚屈在洛杉矶表演飞行。冯如为借鉴先进技术,专程前往参观,但表演者非常保守,限定观众必须远离三里。冯如虽然没有得到教益,却大长了奋发图强的志气。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如在弥留之际,嘱咐同志:“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冯如被尊为“中国航空之父”。

二、少年壮志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冯如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他的母亲擦着眼泪说:“眼下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怎么能忍心让你离开我呢?”父母的心思冯如是明白的,但是,他常听人说,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进步,有许多在中国见不到的新奇物。冯如的求知欲很强,下决心要到国外开开眼界,将来干一番事业。所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以,他恳求父母说:“古人说‘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不愿意终生守候在家里,我愿意出去学门手艺,将来孝敬父母。”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赴美的要求。1894年,冯如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那一年,他只有12岁。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它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工厂星罗棋布,高耸的烟囱比比皆是。冯如见到这一切,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欺辱我们,原来它们工业发达,用机器生产使国家发达起来。如果我们也借助机器,使中国富强,岂不可以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他下决心学习技术,用科技救中国。

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买报纸书刊。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三、顽强的意志

正当冯如潜心研究和制造机械的同时,传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面对这一切,腐败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这简直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他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耻,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冯如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对他的助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研制飞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玉器,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到当地华侨中去募集资金。当地华侨听说冯如要造飞机以救国,都非常感动,但是,绝大多数人觉得光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飞机的。冯如并不气馁,加紧了在华侨中的宣传工作。最后,只有黄杞、张南、谭耀能三人愿意提供援助。冯如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 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爱国华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仑地区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为了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以及吸取别人的长处,冯如把自己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购买了报纸和杂志。他们起早贪黑,没昼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冯如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冯如的飞机试飞

1908年4月,冯如在奥克兰市的麦园进行试飞,他的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劝他换一个人试飞。冯如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朋友们说:“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冯如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当升至数丈高的时候,一个倾斜,飞机突然坠落在地上。围观的群众呼唤着冯如的名字,向飞机跑去,万万没有料到,冯如若无其事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地从残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对走过来的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冯如一行人回到了屋仑,谁知此时他们的厂房已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他们几个月来辛辛苦苦绘制的图纸资料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面对这飞来的横祸,冯如毫不动摇,他坚定地对助手们说:“还是那句话,苟无成,毋宁死!”正当此时,他接到了父母远隔重洋寄来的家书,信中谈到二位老人非常想念远离家乡的儿子,希望冯如能够立即返乡全家团聚。冯如看过信后,面对遥远的祖国,深情地说:“父母亲大人,请你们原谅你们的儿子吧,飞机造不成,我誓不回国!”

冯如研制的飞机和他的助手

冯如千辛万苦又一次募集到一点资金,重新购置了工具器材,在奥克兰的麦园支起了帐篷,又矢志不渝地研制起来。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它们汇集成册。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零件制作图,精心生产出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经过组装,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9月21日,冯如在哥林达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围观的朋友们欢呼起来,他们拥向飞机,把冯如高高举起。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天才,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孙中山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感叹道:“中国大有人才呀!”

四、青冢埋伟士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外国报刊对冯如的报道

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冯如一心想的是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想的是为中国多制造一些飞机,所以他断然回绝了各国的聘请,仍然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当时的清政府也在着手筹建空军,他们托人到美国找到冯如,希望他回国做事。冯如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同意,说:“为祖国贡献出我菲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

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冯如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今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飞机,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后来由于南北统一,飞行侦察队未能组织起来。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和全国民众的支持,给了冯如等人极大的鼓舞,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看到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演习以后,冯如又一如既往地与他的同事们埋头设计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飞机。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那一天,广州城外的天气格外晴朗,机场的周围坐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国旗,都在急切地盼望着那一时刻的到来。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衣,显得格外精神。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悠悠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天上地下连成一体,共同为祖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壮举而欢呼。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涌来。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在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短暂的也是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嘱咐他的助手们继承他的遗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愿,把中国的飞机事业搞上去。 珠江在流淌,白云山在哀鸣。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冯如与开创民国的英雄们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怀念。

推荐第3篇:冯念读后感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坪上乡坪上小学五年级(一)班 冯念

“什么叫价值,什么叫报国,要到哪里去奉献,我终于明白了,有个地方渴望着我。啊,家乡,啊,祖国,”《志愿者之歌——这里需要我》。

最近,我读了一本《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书,书中的一课——《志愿者在行动》深深的感动了我。志愿者的志愿凸显了他们高尚的品质,没有人强迫,没有人动员,他们自觉自愿用善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用微笑融化了心与心之间的坚冰。

志愿者更有资格配这个名字的是雷锋。曾有人说过,“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但他并不骄傲。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可他却说:“能做对社会有用的傻子,我宁愿做傻子。”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读了这一课,我觉得志愿者是多么的高尚。我长大以后,会帮助别人读书,让别人过上好的生活;我死以后,我要把眼睛角膜捐献出去,让盲人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我还要捐出我所有完好的器官,让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人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也要做一个普通的志愿者。

推荐第4篇:读后感冯亮参赛

读《洋葱头历险记》有感

——镇定的力量

运河 四(3)冯亮

前几天,我向同学借了一本《洋葱头历险记》,书中内容曲折有趣,令我爱不释手。现在,我重新轻翻这本书,仍觉得记忆犹新。

这本书讲述了洋葱头为了救老洋葱,去柠檬王城堡里打败柠檬王的故事。洋葱头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都一一克服了。主人公洋葱头为了救老洋葱,一路上,充分展示了他优秀的品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章中智斗恶狗马斯蒂诺,从而使南瓜老大爷如愿住进小房子的情节。故事中,洋葱头面对凶恶的马斯蒂诺,仍然处事镇静,想出了高招:“……你去给我弄瓶橘子汁来好吗?”“我很乐意给你拿。”……这 时候洋葱头灌了一瓶水,水里撒了点儿……安眠药。此时,洋葱头很有办法,非常聪明,会思考。“……这水滋味好

吗?”“……可以说比甘露酒还好。”“里面没有细菌吧?”“……这是最纯净的水……”……马斯蒂诺……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倒下睡着了。洋葱头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博得马斯蒂诺的信任,最后安全地制服了马斯蒂诺。在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洋葱头的处事冷静以及聪明才智。

在这几点上,我要向他学习。当然,他还经历了很多事情,都让我感受到洋葱头是多么善良、勇敢、镇静、聪明、。我喜欢洋葱头这个角色,他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好的品质是永存的,因此,我难忘这本书。我有时候拥有他处事镇静的丁点儿影子。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在路边玩,玩得正高兴时,一个朋友家的狗跑出来了,狗看到从未见过的我和邻居,以为我们俩是坏人,便疯狂地跳了起来,引吭大叫,我俩能不害怕吗,吓得乱窜,拔腿就跑,那条狗死命地追,一分钟后,我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那条狗趁机撒开四腿,凶恶地向我们扑来。这时,我闭上眼睛,脑子里闪过了洋葱头的影子,他处事不是很淡定的吗?因此,获得了很多的成功。我灵机一动,“就地取材”,跑进了路边——两户人家之间的过道里。屏住呼吸,静静地站在那里。过了一会儿,那条狗返回来了。它刚刚跑过我面前的时候,我心惊肉跳。不过幸好有惊无险,狗没发现我,我顺利逃脱了。我邻居因为惊慌失措而被狗咬着了,不得不每天去医院打疫苗。而我因为处事镇静,幸运地逃脱了。这时,我心想:处事镇静真重要!我又想起了可爱可敬的洋葱头,是他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洋葱头历险记》是一本有趣而有益的书,如果有条件,你可以看一看,你一定会看到许多令人捧腹的故事,还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哲理哦!

推荐第5篇:冯子材读后感

读《抗法老英雄冯子材》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拿到书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民族英雄冯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动了。

冯子材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那时,由于他看不惯清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时时想报效祖国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加上年高多病,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听到镇南关失守的他,便招兵买马,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了解作战地形,年近70的他走遍了每个山头,选好了作战场所。

他了解到法国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礼拜,于是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深夜偷袭法军,随让有些小成功,但随后法军的支援部队很快赶来。冯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将法军一举歼灭,镇南关大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但他乘胜追击崩溃的法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正是有了像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挺起了中国的脊梁。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忘记英雄志士的努力。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驱出玉关。平生蓄养生死士,不斩楼兰今不换。”这是黄遵宪赞美冯子材老先生的。

佛子中心小学五(2)班 袁海兰

指导老师:练晓雯

推荐第6篇:读后感如焉

人生的困惑——《如焉》

人活在今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受社会历史的制约,并在内心渴望决胜未来。那么,一个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再单纯。他所承载的东西过于沉重过于复杂,他的顾虑与恐惧也就多。无欲则刚。但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人心底的欲望被史无前例地激发。名车,洋楼,红酒,高尔夫„„金币照耀出的闪耀生活使不少人如痴如醉,疯狂似的向往。当人拥有了一样自己所期望已久的东西,第一感觉是欣喜,第二感觉则是忧虑。因为人害怕失去。反而是一无所有之人,才可能心无负担,自由自在。

当全球一体化的风浪日渐高涨,强势文化吞没边缘文化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全球一体化带给人类最大的尴尬莫过于所有的城市都在向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美国大城市靠拢,看看中国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哪个还有所谓自己的风格。但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你要经济迅速发展必然会先污染环境,然后等财力雄厚时再花个几十亿去治理污染。看起来很愚蠢,但有些弯路,是不得不走。作为弱势的一方,你不得不向强势靠拢,等到自己也变得强大时,再去寻找一些自己过去的独特的影子,不然,你也只不过是永远被欺负的弱势罢了,有了自己的特色,又怎样。

许多人在电脑坏时,会感到度日如年。那个时候,他们总会想起比尔•盖茨的伟大,也难怪人家可以当首富。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线铺进了千家万户,时代性的变革产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着网络的不断提速,越变越快。前一代逐渐老去,后一代逐渐长大,但现在却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最令人难受。于是,前一代人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不希望历史随着他们一代人的消失也同时消失了,加之时代的略微自由,《如焉》这样既含概“非典”等时事,又兼顾叙述历史的小说,便应运而生。

只有那一代人的小说,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烙印。那一段往事,几乎是文文必提。无论是痛楚,恐惧,还是要勇敢正视,伤痛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血会止,但疤永远会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当经历历史的人全都不在时,那段历史也就逐渐变得含混不清,被轻视,被遗忘。中国人向来很健忘,这句话一点不假。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缠绕着我们,目不暇接,如梦初醒。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很正常,毕竟伤疤不在自己的身上。但那些文化人,那些懂得点什么却又无能改变现状的人,最痛苦。

或许中国的文人会特别不满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但也没有办法。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不是中国社会所最需要的人。当中国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的文字无法使百姓平安、社会稳定;当中国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时,他们开始为自由与民主高呼,但百姓已经累了,他们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接下来的日子,或许还可以期望个“小康”。文人是典型的有话说,没事做。中国老百姓已经烦了这种人,对于寻常小老百姓,可能只能对文人说一句“您是文化人,跟我们不一样,金贵得很”。失去了“群众基础”,自由和民主怎能在这块土地上发芽成长?所以,直到现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一百圆人民币上印的还是毛泽东,春晚歌曲歌颂的还是共产党。你还能有什么话说?要怪,只能怪中国的历史没有垂青文化人。如焉以自己的单纯娴静,通过电脑和网络,面对着一个比她复杂千万倍的大千世界。一群文人,一个高官,开了眼界,凉了心。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一篇虚构的小说,一些想象出的人物。但有些东西,故事里故事外,倒都是一致的。

你对人的性格可以充满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成分,但通常对于现实,人不会刻意编造些美好的成分去渴望隐瞒或欺骗些什么。例如《如焉》中对事实犀利的观点与批判。千百年来,人性没有变,于是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变。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我们听到的;我们所听到的,经常不是真实的。多了网络,人们多了一种廉价又便捷的方式去了解我们外部的世界,闻所未闻的、新奇有趣的、肮脏不堪的。要痛苦的清醒还是快乐的无知,很多人在困惑。特别是明知道清醒也不能改变什么的情况下。

很多的时候,人的无知是人为造成的;但人的清醒,却是偶然的。偶然地看到了一本书,偶然地接触了一个人。既来之,则安之。古人的教化浸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人生,不正是不断地接受么,无论前提是狂喜还是无奈。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无论你喜欢还是批判,你永远无法逃离它。即便是肉体地逃离了,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却已嵌入你的骨髓里。你所想打败的对象,却已永永远远地,从一开始就注定地管束着你。就像孙悟空,自以为天下无敌,但在知道自己根本没跳出过如来佛的手掌心时,陷入了极端暴躁中。有些事情,不知道也许本人也不会有什么感觉;知道了,才是真正的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渺小感。所以,孙悟空才死活不愿相信这事实。

努力想想,人生有很多困惑,至于答案,或许根本不存在,也不重要。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为普通的一个人,我们只活在今日,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欲望。

推荐第7篇:冯孟豪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七年级一班 冯孟豪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朝花夕拾》本意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推荐第8篇:《小王子》读后感冯昊南

时代与思想的桥梁

——读《小王子》有感

《小王子》这本书我第一次看时完全不懂,看了几遍后才有些领悟到,看这本书时,不能以成熟的心态去看,要以一种纯洁的小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它。书中的小王子正有着一份纯真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小王子我身上学到了一件事——“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要用‘心’去看”,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长大后我们可能也总是忙碌的,忙完后休息再继续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也变得单调无趣。也许我们应该向作者一样,保存着一份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心,有时放松自己、作作梦,这也不错呀!

当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在旅途中,碰到一个国王,而那个国王只想“理性”的去控制一切,这不正像那些大人们吗?

第二个遇到的是爱虚荣的人,他只爱被仰慕,他除了赞美什么也听不见,其实家长们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别人一赞美,不就飘飘欲仙了吗?这样的人,很容易变成自负的人,也容易令人讨厌了。

还有酒鬼,还有了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我觉得那些人就等于大人们现实世界的写照,爱命令人、爱被仰慕、想占有再占有,最后却一无所有„„

我觉得小王子这本书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在这本书中,我感悟到现代人整天为了功名利禄忙得团团转,却不晓得自己已深深得影响了下一代,小王子不懂大人为何要如此做?就像所有小孩也都不懂一样。所以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大人应该要多去了解小孩子的需要,而不再是随意敷衍,多去了解小孩子的想法、兴趣,而不是一味束缚他们。

所以每一部童话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随着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它会通过有趣的故事启发你去思考人生。当你最终尝到了作者藏在书里的果实后,再比较一下最初阅读时的无知,你会看到时间的痕迹,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岁月对自己的馈赠。

正因为这样,我深深感激这些童话为我的人生带来的改变。

七(2)班

冯昊南

推荐第9篇:《活着》读后感 冯远鹏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主人公福贵是那么地辛福啊!也是那么的可怜啊!幸福,是因为他能够拥有善良的妻子、懂事的女儿、乖巧的儿子,《活着》读后感 冯远鹏。他因这些亲人而辛福,又因这些亲人而可怜。年青时不好好珍惜这些亲人,在外面吃喝赌嫖,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冯远鹏》。 最后输掉了自家的一百亩地,让自己的爹伤心而死,真是人财两亡啊!最后才知道亲人才是最可贵的。可惜的是在他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一个的离开他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推荐第10篇:烈火如歌读后感

烈火如歌,烈火般怒放

——读《烈火如歌》有感

最初的一个梦,冰冷的雪花在我的面前放肆地盛开,大漠的夜帝告诉我,会有一个人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成就一个传奇。

所以我在孤独中一直等待。

当漫长已经不再漫长,当孤寂已经忘记孤寂。

当未来浸染了夜的黑色,伤痛被冰雪化成透明。

你一袭白衣而来,披着灿烂的星辰,跪伏在我的眼前,澄澈的眼神,乌黑的云发,却将生死枯荣摒弃在红尘之外。

若人生只如初见……

你是天山上最圣洁无瑕的莲花,而我是碧空之下翱翔的雪鹰,日日夜夜盘旋在苍雪之巅,看你含苞,看你绽放,直至凋零……

这是《烈火如歌》第一部中的一个番外,可是写的确实这样的凄美,多的网络小说不多,可是总觉得这算是我读的最好的之一吧,几年前看的了,至今不能忘怀。

如歌,一个如火般的少女,一袭红衣飘逸人间,只愿与战枫倾心相许,奈何运命捉弄;战枫,因为上一代的恩怨情仇而与如歌换位,再他与如歌中,战枫被一次次的牺牲,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如歌,并且被如歌一次次的误解这,但却不能解释什么,最后还为了如歌而成魔;雪,深爱着前世的恋人,也深爱着转世的如歌,为了如歌甘愿付出,却得不到她的爱,可是还是为了如歌一次一次的付出。最后为了如歌消失,与玉自寒融为一体,以另一种方式爱着她;玉自寒,从小聋哑无法行走,但在心底里默默喜欢如歌,关心如歌,无论何时都温柔的听她说话,但是暗夜罗因为无法威胁他助他得到朝廷而报复他,使玉自寒成了一个彻彻底底废人,后来,雪消失了而溶进了他的身体,最后与如歌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里,似乎没有了男女主角。而其中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伤心,自己的爱……这是一篇不太复杂的小说但却注满了咸咸的泪水。佛家说:人的面相就是一个“苦”字,生而为人就是来人家历练苦难,偿还前世的孽障。活着不易,即使再尊贵的人心里也有郁郁难解的结,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有不甘寂寞的心,冷漠的人被人看不起的人他们亦是难逃心酸的过往。这句话就像是这部小说的真实写照,更像是对雪最淋漓尽致的概括。 忘不掉战枫站在那个为如歌种的已干枯的荷花池时那种的揪心痛,忘不掉玉自寒为了帮如歌变得聋哑瞎残,在阴冷的暗室里那种牺牲的幸福,可是雪的形象却应该注入了每一个这部小说读者的血液里了。

或许,是雪,一个人的劫,只是他的那份执着,那份痴情,难以让人不为之动容,我甚至一直告诉自己,总有一天,雪会打动如歌,一定会的……在《烈火如歌》的贴吧上,大多数都认为雪爱的只是如歌体内的魂魄,只是前世恋人的魂魄,但是我却始终相信,雪爱的就是如歌,就是那个如烈火般怒放的如歌,就是那个红衣飞扬的如歌。千年玄冰,万年飞雪,昆山顶上的一切无不见证着雪的一片深情:忍受千年寒冰的冻结,蚀骨的疼痛,是为了守护转世的如歌,是痴痴的等待;承受百年的沉睡,孤独的折磨,是为了与如歌的重逢,是苦苦的煎熬;强行破冰而出,冲出宿命的束缚,是为了拂去如歌面上的泪滴,是傻傻的执念……那样风华绝代的雪衣王,那样光华万丈的天上银雪,就那么痴痴的守护着如歌。一次次的欺骗,只为如歌能够快乐,舍不得如歌难过,所以甘愿耗尽功力吸出玉自寒体内的寒气。美艳绝伦的雪,就这样执着着,令人心疼的执着着,一如既往的付出真心,哪怕自己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哪怕自己要忍受刻骨铭心的痛苦,哪怕总是无法打破源自宿命的诅咒……他仍然执着

的追随着如歌,哪怕是遍体鳞伤能换来如歌爱自己一点点,仅仅,是那么一点点……

如歌与雪的点点滴滴不断在我眼前浮现:看到如歌对师兄的百般关心,对自己的忽略,雪美艳的面上流下委屈的泪滴;万年玄冰中的雪,感受到了如歌心中的悲痛,他不顾一切的挣扎着,强行破冰而出,只因舍不得如歌难过;看到如歌与师兄决然离开,那样风华绝代的雪,沿墙渐渐滑落,如孩童般无助的抱膝哭泣……这样的痴情,又怎能不让眼泪滑落……

第11篇:读后感___翁璇如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

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教育,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

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

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毕业设计选题,请在以下题目范围中选,个别也可根据自己情况另选:

1、小家电开发设计

2、家居产品开发设计

3、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家具系列设计

4、公共设施系列设计

5、家庭灯具系列设计

6、面向老龄化人群的通信工具设计

7、老人生活用品开发设计

8、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逃生用品、工具的开发设计9旅行用品设计

10、基于某一基本科技原理(物理、化学等,如重力、磁力、弹力。。。化学反应产生的力、热力等)应用研究和设计

11、基于某种材料性能(物理、化学性能、材质感、色彩、手感等)的应用研究和设计开发

12、面向某一年龄段婴幼儿的玩具设计

第12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读《岁月如歌》有所得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确实,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老师必须先充分读懂教材才能上课堂。由于初为人师,经验不足,备课时必须参阅大量教案,七拼八凑,终于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上课堂教学,总会发现有时候力不从心,偶尔会被学生问到的一些问题卡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因而,备课一定要充分钻研,理解教材,了解学情。

但是,我总觉得独立钻研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经验丰富,文学素养高的老师来说,独立钻研再好不过。但是,对于新老师来说,完全依靠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来指导学生未免太过草率。前人研究的成果的意义就在于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一定程度的借鉴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不盲从,在于借鉴而不照抄,要始终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对于“父亲是靠什么来解决他所面临的道德难题”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应该没有学生会不理解,但课本却把它当做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参考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直到老师的设计里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父亲,面对正在成长的儿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此时,你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文章除了父亲的心情变化之外,也贯穿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我认为父亲最后归还汽车除了他自身拥有的诚信的品格外,应该也受到了儿子这句话的影响,父亲不仅是个有信用的人,更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好父亲。所以,当在课堂上呈现这个问题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最终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父亲。对于孩子来说,虽然较难,但总是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实践,让我更加确定了解读教材的重要性,而前人的经验应当是很好的借鉴的素材。

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于漪老师的文道指的是语言文字以及思想内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要把文道统一起来进行教学。读完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语用”这个词。除了让学生理解文,理解道,还应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原本总以为课堂上的“练笔”就是语用,直到听完林友深老师的一个讲座后才恍然大悟。平时上课总会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却从没意识到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常常让学生谈谈“你从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行为,你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却忽略了根据实例强调阅读、写作时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就在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指导,例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引导从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强调了平时在阅读文章时可从人物的这些方面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写作时也可从这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听课过程中,同学们频频点头,而当学完整篇文章,问孩子们,“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时,举手回答的

五、六个孩子竟都只从“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方面来回答,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提到学会了阅读文章及写作的方法。可见,“语用”必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且不仅是老师要有意识,还要让学生有意识。

第13篇:读后感(林谦如)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五(1)班林谦如

《永别了,武器》一书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这本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描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这部小说主要写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倒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在这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有一次相遇。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凯瑟琳。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满着失败和绝望的情绪。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低抗,意军开始被击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士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接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他终于意识到,

第14篇:《爱如茉莉》读后感

《爱如茉莉》读后

这几天,我们学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主要描写表达了父母之间那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在“吃饺子”、“执手而眠”这两个细节里充分体现出妈妈爱爸爸、爸爸爱妈妈。

记得那是开学的第一天晚上,我突然蒙蒙胧胧地醒来,感觉全身发烫,知道自己发烧了,可如果现在去告诉妈妈,妈妈肯定会担心的。心想:还是等天亮再说吧。于是又迷迷乎乎地睡着了,一觉醒来,看见妈妈一双担忧的眼睛,她紧张地问道:“梦梦,你是不是不舒服啊?”说着摸了摸我的额头,又摸了摸自己的额头说道:“哎呀,好象发烧了。”便急切地跑到房间,告诉了爸爸,爸爸急匆匆地拿着药跑了进来,给我吃了药,我还是觉得很难受,呕吐了很多次,爸爸马上把我送进了医院,医生说要打点滴,于是爸爸妈妈每天都陪着我,细心地呵护着我,直到我痊愈出院……

也许,这是每一位为人父母都会做的是;也许,这件事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每次看到妈妈那双担忧的眼睛,我的眼睛就会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因为妈妈的眼睛蕴含着无限的关爱......在生活中,爱可能是病时的呵护,可能是摔倒时的搀扶,可能是雨天时的一把伞,可能是失败时的鼓励……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雨露;爱让我们的生活温馨无限。生活需要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做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吧!

第15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第16篇:陈意如 读后感

陈意如《中华成语千句文》读后感

《中华成语千句文》一打开它就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借用传统蒙学读本的形式,将以成语为主的四字词缀连成易于诵记 的韵文,概括中华文明历史共三十六章、一千余句。全文读完,也不过一千二百多句,一万多字。如果再加入理解,就可以知道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了。

第一篇民族神话,最后一句写着: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意思是:神话和故事,意义很深刻,民族精神越积越多最后放出光彩。这个就很深刻。

小时候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那是一段温馨的记忆。“成语千句文”与《三字经》等一样,都是最伟大的教育构想。

同学们,拥有《中华成语千句文》,就是拥有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你将终身受用不尽!《中华成语千句文》真的是一本好书,有时间读读它吧。

陈意如《中华成语千句文》读后感

《中华成语千句文》的作者是丰子恺。他是当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很多,深受读者喜爱。

“少年音乐故事”与“少年美术故事”平易的小故事中,讲述风趣,轻微悠然。

他把家里的所有人比喻成音名do,re,mi,fa,sol,la,si 。爸爸是do,姆妈是sol,自己是mi,姐姐是re,徐妈是fa,新来的王公公是si。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爸爸要给他的姑母和姑父还有弟弟镇东照相。姑母姑父却拘束起来,怕这不好,那不好的。爸爸让姑母和姑父练习练习,爸爸就趁着练习的时候拍下了照。姑母先是一呆了一会儿,后来说上了你的当,完全不知道呢。姑父说不知道才好呢,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自然。

我看完这本书,不知笑了几次。这本书别看字多,但真的很有趣。

第17篇:爱如甘泉读后感)

爱 如 甘 泉

—读《航班为病婴而降》有感

清晨,打开窗户,一阵春风将眼泪吹干,我的嘴唇微微动着,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风吹着书,书页沙沙地翻着,到了这一页似乎停下来了。

它向我诉说一个故事:在一架航班上,一个七个半月大的婴儿,他不住地咳嗽,引起了父母的焦虑。时间不断的推移,小婴儿的脸色也越发苍白起来,最后只好用氧气瓶输氧。可是,孩子病情却逐步恶化,必须降落到医院治疗。这时,孩子的父母露出了茫然的表情。问其究竟,原来是因为没有钱的缘故。旅客们得知情况后,你一千、我五百的向婴儿伸出了援助之手。经过两天的治疗,婴儿还是离开的人世,但他是满载这大家的关爱走的。

读了这片文章我十分感动。是啊!这个孩子虽然没有保住。但是,人民舍弃自己的时间来救孩子,给孩子鼓励和关爱,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孩子的爱吗?恰似文中母亲所说:“孩子是带着沉甸甸的爱飞向天国的。”爱是伟大的,爱也是孩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切体现。正如《爱的奉献》一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虽然不在现场,不能亲手献上自己的爱,但是我们的心却是连着的,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也身在其中,那么我相信,我们也会成为孩子爱的守护者。不仅这一件事,我们身

边也有许多爱的缩影。

前几天,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作为祖国的同胞们,我们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网页上为他们祈福,我们时刻关心着震后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希望能让更多人平安。这次地震将百分之八十的房屋震塌了,使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我们学校组织了心系雅安的捐款活动。同学们也不例外,你十元、我五元的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也不例外拿出了平日里省下的零花钱,虽然钱不多,但也表明了我对他们的关心,我们班为雅安地震捐了1377元钱,可这样我仍然觉得不够,要求妈妈带我去红十字会捐了书籍和衣服。

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用爱谱写了一曲乐章。爱如雨露,滋润着花朵;爱如春风,轻抚着人们受伤的心田;爱如明灯,照亮人们布满阴霾的心灵。爱更如甘泉,由一滴水变成一缸水,由一点爱蔓延为无边大爱,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

(二)班都夏麟

第18篇:生命如屋读后感

生命如屋读后感

(一)

看了张丽钧的一篇文章《生命如屋》。她说,生命中的每一天该怎样度过,有两种说法:当第一天和当最后一天去过。乔治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房舍,将人生之悟砌进了墙里。即使他命赴九泉,也会含笑忆及自己生命尾声中重获的那一次浓缩版的、有价值的生命爱的体验,情的升华,咀嚼人生况味的晨昏,房屋矗立起来时强烈的成就感。

生命总在不觉间流逝。日子被日渐麻木的人过得旧了、更旧了。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提醒,其实是善爱者为自己和他人出的一道人生思考题。在这道思考题面前,愿倦怠麻痹或紧张忙碌的你能有片刻沉吟。问问自己,在****燃烧过后,是否曾守着灰烬恹恹度日?在人生谢幕之前,是否曾锁着眉头打发时光?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之间,岁月那么漫长,漫长得让你误以为凋零只是远方别人的事。

一场大病之后,我倒是感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之间怎么那么短,短到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我心爱的小儿长大,我还没有和老公手挽手去美丽的西双版纳,我还没有在日渐年迈的父母膝前尽孝凋零的萧瑟、调零的肃杀就已经弥漫开来。感谢所有的神灵保佑,感谢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是他们倾力把我从死亡线上拽回。

在那以后的每一个日子,我都怀一颗感恩的心,精心呵护亲情、友情、爱情。不管最后一天是哪一天,我只知道要好好走过今天。

生命如屋读后感

(二)

乔治是名身患绝症的建筑师,住在父亲留下的一幢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夹在海边的富人区里,显得那么不协调。妻子罗宾早已和他离婚,儿子萨姆和自己的关系也不太好。乔治对自己的工作也极不满意,尽管他已经无可奈何地干了20年。乔治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重建人生,不再浪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准备将破旧的房屋按自己多年来的梦想重新修葺、装饰,同时趁此机会调整与儿子的关系。他没有将自己已患病的事透露给任何人,只是要求萨姆暑假来与自己一道修建房屋。萨姆早就打算与朋友共渡暑假,自然万般不情愿。不过在乔治的坚持下,他还是勉强来到了海边。父子俩开始了庞大的工程。整日无所事事的罗宾也每天给他们送饭,并逐渐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乔治和罗宾顺理成章地重浴爱河,萨姆也顺理成章地摆脱了毒品的困扰,并与邻居的女儿阿丽莎相爱。只是在这表面的和谐美满之下,却是乔治日益临近的死期。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有时候,什么事都不能如你所愿的。()患病的乔治,因为病而振作!在生命的尽头,我们都会有许许多多想要做还未来得及做的事情吧!趁现在的时间,把握机遇,把握自己,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是十分可贵难得的。

有时候,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对着屏幕,虽然没有打出一个字没有开口说出一句话,()心里却在期待着一首能够飘在风里雨里的歌:歌唱着青春,歌唱着年少,歌唱着心里汨汨流淌的生命。

有时候,深夜,一个人默默地敲打着键盘,虽然敲打不出十八相送,手指却在谱写一曲谁唱谁哭、谁哭谁唱的幽怨之曲;没有枝头鸟儿的欢乐,只有林荫小道上的停滞的片刻永恒。

有时候,深夜里,盼望着惠风和畅抒我激情,却总也见不到湖边垂柳依依;深夜里,盼望着烟波浩淼任我游荡,在面前呈现的却总是那般清澈和恬静,纵是海阔天空任我遨游也显得那么孤独疲惫。

珍惜生命,不在虚无飘渺中度过。

生命如屋读后感

(三)

看了张丽钧的一篇文章——《生命如屋》。她说,生命中的每一天该怎样度过,有两种说法:当第一天和当最后一天去过。乔治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房舍,将人生之悟砌进了墙里。即使他命赴九泉,也会含笑忆及自己生命尾声中重获的那一次“浓缩版”的、有价值的生命——爱的体验,情的升华,咀嚼人生况味的晨昏,房屋矗立起来时强烈的成就感。

生命总在不觉间流逝。日子被日渐麻木的人过得旧了、更旧了。“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提醒,其实是善爱者为自己和他人出的一道人生思考题。在这道思考题面前,愿倦怠麻痹或紧张忙碌的你能有片刻沉吟。问问自己,在激情燃烧过后,是否曾守着灰烬恹恹度日?在人生谢幕之前,是否曾锁着眉头打发时光?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之间,岁月那么漫长,漫长得让你误以为凋零只是远方别人的事。

一场大病之后,我倒是感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之间怎么那么短,短到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我心爱的小儿长大,我还没有和老公手挽手去美丽的西双版纳,我还没有在日渐年迈的父母膝前尽孝……凋零的萧瑟、调零的肃杀就已经弥漫开来。感谢所有的神灵保佑,感谢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是他们倾力把我从死亡线上拽回。

在那以后的每一个日子,我都怀一颗感恩的心,精心呵护亲情、友情、爱情。不管“最后一天”是哪一天,我只知道要好好走过今天。

第19篇:《爱如茉莉》读后感

《爱如茉莉》读后感

刚教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那对夫妻平淡却温馨的情感还在我的心头萦绕。

少年不识愁滋味,换句话说,少年也不识爱滋味。当“我”的母亲说“真爱像茉莉”的时候,“我”差点儿笑出了声,但看到母亲一本正经的样子,连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下去。“我”咽下去的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这

怎么能算是爱呢?”“这根本就不是爱!”在“我”看来,茉莉花的颜色不够鲜艳,花型太小,香味也不够浓烈,像这种花的爱肯定不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

是呀,在年轻人眼里,“爱”是山盟海誓的蜜语,是缠绵悱恻的眷恋,是惊天动的占有。他们没有共同经历过的柴米油盐的日子,没有贫困时相依相扶的经历,那种普通又普通,平凡又平凡的生活细节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无聊和没劲。p>此后不久,“我”的妈妈在爸爸出差前的一个晚上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的母亲不想让劳累的丈夫知道她住院的消息,让女儿编个谎言让父亲吃饺子。母亲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原来爱就是那盘在病中还牵挂的饺子。”而父亲不吃饺子直奔医院的举动又让“我”明白了“原来爱是不顾劳累匆忙赶往医院的脚步。”在医院里,“我”更是被父母那种相依相偎、互相照顾的感情所深深打动。父亲怕母亲夜里有事不喊他,就坐在床前的椅子上紧握妻子的手,他以为这样妻子一动,他就能惊醒帮助;而母亲虽是病里,可担心丈夫旅途奔波后的身体,所以即使自己的手脚麻木了,也不敢动弹一下,怕惊醒了已经沉睡的丈夫。

多么感人的画面,此时此刻,不仅是亲历场面的“我”被深深感动,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也被感动得无以言表。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啊!谁说真爱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谁说真爱一定要望断天涯无怨无悔?有很多时候,真爱其实很简单,她更多是以茉莉花的形式存在,洁白而纯洁,细微而隽永,芬芳而不张扬。

第20篇: 《岁月如溪》读后感

翻开浅绿色的《岁月如溪——青少年时期的朱开轩》,我看见了一个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作风清廉的朱开轩,更让我深深感悟到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习风貌。

朱开轩爷爷出生在美丽的滨海老镇山阳的一个普通的村落里。在那里,幼小朱开轩乖巧懂事、生活得十分快乐。因为他是长子,所以父母对他管教甚严,特别是他的读书习字。朱开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着。

但是快乐的时光往往很短暂。20世纪30年代风云突变,朱开轩爷爷的人生命运也随之变得凄惨:弟弟、父亲、母亲都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他妹妹两个人,好在有姨妈的接济这才勉强挺了过来。

每当读到这里,我心里就十分悲伤。朱开轩这么小就没有了父母。再看看我自己,家中有宽敞的房子,还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有慈祥善良的爸爸妈妈,衣食无忧……但即便是这样,我有时候还不满足。现在想想,我的成长环境是多么优越,应该好好珍惜才对,但是,我在学习上并不如何认真。顿时,我感到惭愧极了。

朱开轩在姨妈地抚养下,更加发奋地读书。于是,“好好学习”四个铮铮大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带着这四个字,他来到了山阳小学。他在学校里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获得了小伙伴的追捧和教书先生的信任。遇到难题,他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搞懂为止,不会轻易放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执着精神。

看到这,我联想到了著名画家达·芬奇。他从小爱好绘画。他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我自己,我感到无地自容:每当我遇到比较难的题目,都不会深入钻研,就只知道问爸爸妈妈。现在想想,我真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朱开轩,这位普通而高大的山阳人,有着精益求精、百折不挠、刻苦钻研的伟大精神,他是我和所有莘莘学子的楷模,学习的典范。

冯如读后感
《冯如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