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无常读后感200(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29:24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无常读后感

无常读后感

1.《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读后感。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2.

《朝花夕拾》之五《无常》也是一篇名作,主要写了迷信传说中的无常,这个勾魂使者的形象。

首先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轻松诙谐,描写水平也相当高,,第二段中:“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吧,我不太清楚。”瞧!这样描写鬼卒与鬼王是不是让你觉得耳目一新,你的眼前是不是有几个乡下人所扮演的鬼卒鬼王呢?“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这里是对鬼王、鬼卒的兵器的描写,听起来这些人还真有杀伤力呢!“活无常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浑身雪白这一点就有‘鹤立鸡群’之感。”这一段写的是活无常,,他们浑身雪白惹人喜爱,他虽然是阴差,却让人喜爱,看起来,他还真有人气。他还有一身活泼的气息,真令人感到舒服,使人感觉它有人情味。

接下来,,便是这文的主题,这段话,真令我吃惊不少“活的‘正人君子’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看这段话是否让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当时的人中连一个公正的也没有,那时对人民的压迫,甚至让百姓对阴间起了神往,可见当时的年代的政治是多么腐-败。阳间连一个公正的裁判都没有,阴间的虽然是鬼,但也是公正的啊!

无常这篇文章体现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也讽刺了古代那些没有正义心肠的人。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后感《无常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2篇:《无常》读后感

《无常》读后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无常》这篇文章与《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一样,都是借回忆童年趣事来接机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与其余九篇文章中的人物相比,我也与当时的人们一样,喜爱无常。

从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白无常中可以看出他活泼,有人情味,这样的一个鬼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去勾魂时,看到母亲在在死去的儿子旁哭泣的那么伤心,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却被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这就体现了白无常的活泼与诙谐,也与阎罗王的昏庸形成了对比。

文中还描写了一个与白无常相对的人物——黑无常,本是叫做死有分,却在后来改为了黑无常,他的黑脸,黑衣与白无常形成了对比,让人们更加喜爱白无常了。

“无常”若要我来理解,便是毫无规侓与规章。在当时那个每天都在改革的世界中,做的事一样,而“下等人”与他人的结果却不一样,恶人得不到恶果,而真正有规章制度的地方是在阴间,使人们都向往阴间。当时的那个社会中的政府是人们多么寒心与失望?那些“下等人”指责着“绍兴师爷”“跳到半空中”还有“放冷箭”,但他们从没反思过自己也是否这样做过。并且这些“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所之欲施之于人。就连鬼也不放过,使得一个仅是像无常的小男孩被那些爱说闲话之人所议论,让无常因旁人的议论实行了“节育”。

最能使我触动的是:人大抵是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同时也说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 、不虚伪。

阴间有公正无私、有人情味儿和通情达理的鬼;反观人间呢?这对军阀统治下的“阳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推荐第3篇:无常读后感300字

无常读后感300字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无常读后感300字。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去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2.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读后感《无常读后感300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3.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

评:这一段是鲁迅介绍无常长像的。首先,从衣服开始,“斩衰凶服”,显现出了鬼界的特征。然后是腰部、脚和脖子,从这几个地方的穿着上,无常长的又像道士,和下文说无常是从人变来的有上下呼应,同时也体现出了无常的性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之后的长方帽,和道士的装饰也没什么区别。接着,一句话很有意思,“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很明确的指清了位置。“一见有喜”和“你也来了”便显出了地狱小鬼们独有的“小丑风范”,很有喜剧效果,说话的方式都很猾皮。

读后感: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批判。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说,如果是下等人,就会永远被被人压着,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经常受人欺辱。而上等人更是可怜,必须把自己伪装起来,生活在欺骗中,生活在痛苦中,所以说是“他们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又因为,但是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到阴间就能解脱,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无常。想想,这就是可怕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唉,真是恐怖。

推荐第4篇:无常读后感400字

无常读后感400字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读后感400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2.《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读后感《无常读后感400字》。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3.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扁额上的,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

评:这一段是鲁迅介绍无常长像的。首先,从衣服开始,“斩衰凶服”,显现出了鬼界的特征。然后是腰部、脚和脖子,从这几个地方的穿着上,无常长的又像道士,和下文说无常是从人变来的有上下呼应,同时也体现出了无常的性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之后的长方帽,和道士的装饰也没什么区别。接着,一句话很有意思,“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很明确的指清了位置。“一见有喜”和“你也来了”便显出了地狱小鬼们独有的“小丑风范”,很有喜剧效果,说话的方式都很猾皮。

读后感: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批判。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说,如果是下等人,就会永远被被人压着,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经常受人欺辱。而上等人更是可怜,必须把自己伪装起来,生活在欺骗中,生活在痛苦中,所以说是“他们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又因为,但是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到阴间就能解脱,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无常。想想,这就是可怕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唉,真是恐怖。

推荐第5篇:鲁迅无常读后感

鲁迅无常读后感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鲁迅无常读后感。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后感《鲁迅无常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6篇:无常读后感100

无常读后感100

《无常》读后感

读了《无常》一书以后,知道了是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读后感100。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2.《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后感《无常读后感100》。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7篇:鲁迅无常读后感

鲁迅无常读后感

篇一: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篇一: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 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

()而从文字 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 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 整篇文章 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 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篇二: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记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是弄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似乎一直对日本人很友好。有本书上

说,鲁迅先生最后生病也请日本医生给看病。我当时就犯糊涂,他就不怕日本医生谋害他吗? 当然很快这些问题被妈妈破解了。她说日本人也有许多像藤野先生那样对中国人民很友好的。况且鲁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时候日本还没有正式侵略中国呢。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毕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是由来已久的呀。鲁迅先生能连甲午海战这么大的战事都不了解么?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中一直没有反日的言论呢?反而向来对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赖的态度呢?这实在令人费解。 可我读的鲁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戏》与日本不沾边,《孔乙已》更与日本无关联。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后的时间里,多读鲁迅的文章了,了解鲁迅文章中没有明显的反日言论的原因所在。 篇二: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篇一: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 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 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 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

整篇文章 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 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篇二: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记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是弄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似乎一直对日本人很友好。有本书上说,鲁迅先生最后生病也请日本医生给看病。我当时就犯糊涂,他就不怕日本医生谋害他吗?

当然很快这些问题被妈妈破解了。她说日本人也有许多像藤野先生那样对中国人民很友好的。况且鲁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时候日本还没有正式侵略中国呢。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毕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是由来已久的呀。鲁迅先生能连甲午海战这么大的战事都不了解么?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中一直没有反日的言论呢?反而向来对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赖的态度呢?这实在令人费解。

可我读的鲁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戏》与日本不沾边,《孔乙已》更与日本无关联。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后的时间里,多读鲁迅的文章了,了解鲁迅文章中没有明显的反日言论的原因所在。 篇三:《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读后感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读后感]

很久没写过作文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读后感。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工作的人帮上初三的表妹写读后感的情形。可是,貌似我做到了。将十篇文字贴出了。500字的标准。但愿,有小朋友要用的话,能找到。

《朝花夕拾》 《狗·猫·鼠读后感》

这个寒假的天气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

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目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大概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不多,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定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现在的文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鼠狗自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己的“仇猫”。

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

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对付猫自有一套办法。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逐个推广,以致后来猫都从来不接近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态度已是明确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大鼠是决然不同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似乎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后来得知是长妈妈所谓,但是,先生和猫之间的矛盾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细细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

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

向先生致敬!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实在值得回味,反反复复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先

生的文章的评论,说先生的文是只可浏览不能详读的,盖因先生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革命文人吧,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册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也是颇有些感触的。

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隽永的笔描写了一个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长妈妈。文章着重写了先生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先生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开篇介绍长妈妈的时候,铺成直叙的写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人物的性格,甚至对于长妈妈那个“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复提及。后面通过对于长妈妈的言语行为,也给了读者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其实所谓长妈妈也就是那个时代下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一些陋习,但是也有敢于创新的可爱一面。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认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隐鼠,我对她全无敬意且称呼她阿长,在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整个感情的变化,体现了先生小时候的可爱,也显示了劳动人民那个阶级特有的可爱特质。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笔成功的绘出了长妈妈这个人物,而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先生笔下的长妈妈这样一个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与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用他的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纯朴的年代。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我也按照原计划,每天在《朝花夕拾》的册子中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先生的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一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先生是新白话运动的领军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场。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是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

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朝花夕拾》 《五猖会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是有些晦涩难懂的,故每每我读先生的文章都要读上许多遍,使得自己能更好的读懂先生的意思。而先生的这篇《五猖会》,读得不花我半分力气,却委实让我引起不小的共鸣。

文章的开篇便是写的儿时的先生对于“迎神赛会”的一种期盼和向往,由于居住在偏僻的处所,虽然是对于这样的活动充满憧憬,但是确实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书中所描写的“迎神赛会”,只能不断的从书中看到这些描写加以自己的想象,最多只能花上一文钱买上一个“吹都都”。在写满对这类“迎神赛会”的憧憬之后,峰回笔转,先生即将遇到“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去东关看五猖会!而这五猖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儿时的先生必是神往不已,而确实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先生要随家人同去看着五猖会!这不仅可圆了梦,也是儿时童趣的一个所在!可偏偏在大家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却成了一个最最不和谐的音符,非要让我背书!《鉴略》中的二三十行。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兜头一盆冷水,各种强记之后终于能过了“父亲”这一关,而起初那种兴奋却荡然无存!这种封建礼教的威仪,不可撼动的地位,无疑给先生儿时的内心留下了不好的记忆,读后感《《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读后感》。

读到此处,不禁勾起我的共鸣来。每每要出去玩耍,父亲或母亲总是不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考量问题,非要出个名目让他们还“称心如意”了,而我们再得以出去玩耍时,早失去了先前的心气儿。

让我用先生文章的结尾做个结尾吧: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

《朝花夕拾》 《无常读后感》

早已习惯了在午后翻开《朝花夕拾》这本小册子,每个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觉得充实了许多。今天照例要读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顺序,当时到了《无常》了吧。

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会》,描写的是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神!而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欢的当时白无常了。先生用了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白无常:“他不但活动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慨。”这是怎样一个的可爱的角色呵。

先生本文突出描写了白无常。在先生的记忆中,除了装扮不甚吓人之外,无常还是个颇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戏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先生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写道: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阴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戏谑的讽刺!可是也显示了先生对黑暗的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最后一段先生判的却是更妙,有人说,无常是生人走阴,故有些人情味,而现下那些会走阴

的却是生人。这其中的奥妙,难言之矣。我们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今天读的这篇文章是先生的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妙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其说《朝花夕拾》是一篇杂文册子,我倒是认同现在的这篇百草园是一篇极美的散文。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有几段还是可以背诵的。文章写得童趣盎然,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先生对自己家后院很是喜爱,又冠以“百草园”的名头,让大家读得此文的人都觉得这儿真是个好玩的所在,先生对于百草园的描写可谓用心。这是一个怎样有趣的所在呢?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这样的百草园怕是每个孩子儿时的梦想,有这样的一个百草园,儿时定是能度过一个很快活的时光了。

可惜啊,快活的童年终有尽头,读书识字也是必要的路程。和天堂般的百草园作别后,边要开始上私塾,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先生在这私塾中也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的,学生读书的姿态,先生读书时候的洒脱,包括先生在私塾中画的各种画儿,都构成了先生童年美好的记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不过是从天堂的一个花园走到了另一个罢了!

《朝花夕拾》 《父亲的病读后感》

翻开《朝花夕拾》这本册子,寻着书签,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已到了《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确实先生杂文中的典型代表,读过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当初为何选择弃医从文,能感觉到先生那种以笔作枪的犀利!

文章的开头先从各路“神医”说起,那些神医的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给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这些回忆总归和先生自己关系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亲得了胀气病后,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这便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亲的病穿线其中,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的过程,从他们的治病救人的态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虚的药引。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先生在年轻时,父亲患了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的“神医”来看。开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药引,如:一对原配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这些本该出奇效的药引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的很滋润。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当时那个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另大家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

给人医病只为钱财而不顾医德。

其实先生何止是批判的那些庸医哦,先生批判的是当下的社会!那时的社会就如同先生的父亲一样病重了,其实先生对于庸医的批判就是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或许我更能理解先生为何弃医从文了! 《朝花夕拾》 《琐记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题目委实有点儿意思,叫做《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却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先从衍太太入手,先生回忆了儿时发生在自己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便去南京求学了,在南京做学生的时候,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的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最后在文章的末尾,先生有写到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言之,《琐记》虽说是琐记,但却似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读后感》

这几日一直在读鲁迅先生的书。试想先生的一身,有两位老师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另一位,则是远在东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天读的这篇文章便是先生回忆自己在日本的恩师藤野严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先生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先生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先生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先生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鲁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先生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鲁迅先生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

推荐第8篇: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篇1: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 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 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 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

整篇文章 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 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篇2: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记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是弄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似乎一直对日本人很友好。有本书上说,鲁迅先生最后生病也请日本医生给看病。我当时就犯糊涂,他就不怕日本医生谋害他吗?

当然很快这些问题被妈妈破解了。她说日本人也有许多像藤野先生那样对中国人民很友好的。况且鲁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时候日本还没有正式侵略中国呢。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毕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是由来已久的呀。鲁迅先生能连甲午海战这么大的战事都不了解么?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中一直没有反日的言论呢?反而向来对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赖的态度呢?这实在令人费解。

可我读的鲁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戏》与日本不沾边,《孔乙已》更与日本无关联。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后的时间里,多读鲁迅的文章了,了解鲁迅文章中没有明显的反日言论的原因所在。

推荐第9篇:感悟无常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我们左右不了的事,它或者在该来的时候没有来,在不该来的时候,却出现了。你只有接受,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逆来顺受”。你不接受又有什么办法呢?已经它已经发生了,它是那样的无常,因此你只有面对,而且还要尽量坦然与淡然,否则,你讲跌入懊悔与痛苦的深渊。

立秋虽至,暑气依然。小酌才罢,雷雨交加。虽然立秋,但我们却没有感受到天高气爽的清凉,依然在溽热里挣扎。天地仿佛一个大蒸笼,让我们艰于呼吸。我知道,这就是无常,是人力不能左右的;

举杯时风平浪静,罢酒时却雷电交加,我知道,这也是无常。酒店的服务员说,这雨就是在你们正在下楼的时候忽然下起来的。虽然我们知道天阴欲雨,但却不知道它究竟会发生在哪一分,哪一秒。或许,你久盼甘霖,天却没有一点点雨;或许,你正要出门,恐怕下雨误事,却暴风骤雨,雷电交加。我知道,这就是无常,我们只有承受。

这些天大家都在看奥运会,盼着体育健儿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然而,被我们看好的人,却与金牌,甚至与奖牌无缘。比如那个我们那个出色的吊环选手陈一冰,动作那样的完美,几乎是美玉无瑕,却只能屈居亚军;再比如,被国人寄予厚望的选手刘翔,却马失前蹄,与决赛失之交臂;还有我们的女自行车选手,正在欢呼夺取冠军的时候,却被宣布犯规改判为亚军;还有许多赛前被外界普遍看好的人,成绩却不很理想,等等。有许多人义愤填膺,说裁判偏心,说西方人霸道。然而,我们有没用想到,这些都是因为无常。既然无常,当然就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转移了。它就那样莫名其妙地发生了,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高兴不高兴。因为,无常就是无常。你若面对无常而使心态失常,那么,受苦的只能是你自己。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太多的无常。是许许多多的无常,组成了我们相对恒定的生活。因此,虽则无常,但你的心要淡定。否则,被无数个无常所左右,你将在苦恼中煎熬,在苦海里挣扎。

那天正在办公室里处理事情,妻子来电话,说她的一个同学去世了。这消息无论对于她还是对于我,以及对于她那个同学身边的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突然。因为前几天还是好端端的一个活蹦乱的人,就这样地消失了。但是,这突然却就在不该发生时候,和不该发生的年龄,发生了。44岁,无论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干事业的黄金阶段,有经验,有能力,有精力,是释放人生光彩的最佳时期。可是,生命却戛然而止,归于虚无。这无奈的无常啊,你让我们享受了快乐,但也尝到了多少痛苦啊。

然而,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就是对于无常的正常的心态。就如同那句“你改变不了风,但是你可以改变帆”。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即便你有再大的权力,即使你有再多的财富,哪怕你有再大的能力,但还是有许多事情是你左右不了的,有谁能左右无常么?“人定胜天”,的确是可笑的悖论,我们人类再不能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了。我们应该有所敬畏,有所感悟,在无数个无常里感受生命的神奇与境界。

我们在无数个无常里生活,希望每个人都有一颗淡定与清明的心,练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定力,成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超然。

推荐第10篇:人生无常

遵义师范学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 第一届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遵义师范学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第一届青年大学生激情演讲比赛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关注生活,心系社会,知行统一,奉献力量,升华自我。并让我院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我与祖国共奋进”写在青春奋斗的旗舰上,在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时代潮流中勇力潮头,建功立业,用青春、智慧和汗水铸造新的辉煌,唱响新时代更加嘹亮的青春之歌。经学院团委批准,由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策划和筹办此次激情演讲比赛。 此次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与祖国共奋进

二、活动时间 2009年4月26日

三、活动地点

综合楼2楼多媒体教室(暂定)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学生处

遵义师范学院招就处 共青团遵义师范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 赞助单位:赞助商待定

五、组织机构

指导教师:周安政 王春华 周小旗 唐露萍 筹备小组委员会: 总策划:丁洪海 方案制定:陈蛟 毛春菊 外联:罗羽 周中利 唐顺友 后勤:蔡忠军 王云江 李俊波 宣传:吴莹 朱立 季淑亚 执行:文朝王 黄玉 龚萍

六、活动内容

青年大学生激情演讲比赛

七、筹备工作

1.召集中心干部开会,讨论方案计划,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开会时间:2009年3月29日; 地点:团委会议室; 召集人:毛春菊。

2.提交方案,协调各部门工作。

完成时间:2009年4月1日。方案提交到学院团委。 3.校内宣传栏海报张贴及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报名。 报名时间:2009年4月6日—4月10日;

报名具体要求见海报通知

4.聘请评委老师及主持人、发邀请函至友谊商家及合作单位。 5.比赛流程(附表1) 6.参赛人员名单(附表2) 7.邀请嘉宾代表(附表3)

8.演讲比赛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附表4)。 9.物资经费预算(附表5)。

八、宣传工作及媒体支持 1.宣传单、横幅宣传; 2.简报、网页、校园广播; 3.大学生通讯社、图片社; 4.媒体报道、公益广告。

九、现场工作 1.会场布置:

1)比赛前一个小时开始布置演讲比赛现场;

2)简单布置比赛表演舞台,拉起横幅(遵义师范学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第一届演讲比赛),准备好麦试音和多媒体播放; 3)评委席与嘉宾席列出评委、嘉宾的名字卡,每位评委嘉宾桌面上准备出场循序表、评分细则、评分表、水、笔;在比赛前半小时由主持人向评委讲解评分标准及最终奖励办法; 4)主持人串词、领导开幕词及讲话稿; 5)各代表座位安排;

6)其他物资(茶叶、鲜花、一次性水杯、开水、桌布、气球)。 2.会场组织:

1)参赛选手可以在当天XX时后进场熟悉比赛环境,在XX时前到选手席报到入坐。比赛开始后,参赛者根据主持人报幕上台。未能及时参赛者作弃权处理

2)礼仪小姐XX时到位,负责引导评委和嘉宾就座。XX时所有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工作; 3)进行摄影和DV拍摄整个比赛过程;

4)评委评分单,由特定干事统计,然后由干事交付主持人; 5)维秩员保证整个比赛紧张有序的进行。 3.比赛流程:

1)XX点整,嘉宾就位后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比赛的目的和意义、主办单位、赞助单位、评委及嘉宾及比赛规则;

2)主持人宣布比赛正式开始,一号选手上场,二号选手做准备,二号选手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公布一号选手的得分┈依次类推; 3)全部选手演讲完毕后,进行幸运观众大抽奖; 4)请评委进行点评,并由主持人宣布最后获奖人员名单; 5)学院领导和赞助商为获奖人员颁奖; 6)留影纪念。

十、赛后收尾工作 1.清理现场: 1)打扫现场卫生;

2)整理现场,保持原样;

3)收拾我们自带的用品,清点后交特定干事保管; 4)归还所租借的用品。 2.工作小结:

1)承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承办过程中做的好的方面和不够完善的方面; 3)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4)做的好的发扬光大,不够完善的再接再厉,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

二○○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附表3

演讲比赛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

一、参赛须知

1、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组委会的规定,按时参加开会、抽签、比赛。

2、参赛选手必须在赛前30分钟入场。

3、参赛选手必须从始至终参加听取其他选手的演讲;遵守会场纪律,不起哄,不喝倒彩,做文明观众,对每一位选手的比赛都给予

掌声鼓励。

二、评分规则

1、本次比赛中主题演讲采用1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正确的思想

内容和完

美的表达形式相统一。

2、预赛和决赛均由评委评分当场亮分,选手演讲完毕后,评委

进行分析,

把握评分尺度,从第1位选手开始当场亮分。

3、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

最后得分。

4、评委当场打分,确定得奖的名次。

三、演讲要求

1、比赛采取命题演讲方式进行,演讲稿内容必须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题,结合实际,突出亮点,主题鲜明。

2、选手参赛必须使用普通话,采用站立式脱稿演讲。

3、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选手上场迟到1分钟视为弃权。

4、每位选手比赛时间限定在6—8分钟内,超时扣0.5—1分,最

高扣1分;

时间不足6分钟一律扣1分。

5、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仪表形象:(2分)

1)着装整齐,大方得体。(10分) 2)姿态自然,动作适度。(1分) ●演讲内容:(5分) 3)主题鲜明,符合主题内容。(2.5分)

4)内容充实,事例动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5分)

5)行文流畅,用词精练,详略得当。(1分) ●语言艺术:(3分) 6)发音标准,流利。(1分)

7)节奏处理得当,技巧运用自如。(1分)

8)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高潮。(1分)

四、奖励办法

1、本次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2、给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

五、其它

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若有疑义,由

评委会裁

定。评委会由XX组成。

附表4

物资经费预算

横幅:80×2=160元 请柬:50×1=50元 矿泉水:100×1=100元 照片冲洗:40×1=40元 评委及获奖选手礼品:500元 证书制作:15×2=30元 评分用笔:10×1.5=15元 评分稿纸: 10×2=30元 话筒电池:15元 海报:20元

礼仪服装:20×4=80元 主持人化装:30×2=60元 会场布置材料:100元 合计:1200元

第11篇:人生无常

人生無常 唯愛永恆 孫效智

2008/09/13

【聯合報C3╱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效智昨天在台大新生入學典禮專題演講,談到前妻因癌症去世,他說:「死亡就像無常的鬼魅,無形中可能來敲門」,勉勵新生把握當下,讓生命發光、發熱。

孫效智以「人生三問與大學之道」為題,對到場的數千名新生演講,50年次的他,去年再婚,介紹自己時,他談到另一半是肌萎症患者楊玉欣,之前還拍了房屋廣告。

孫效智談到和前妻相識、相戀及共組家庭的時間,超過他歲數的一半,前妻因癌症曾3次進出安寧病房。

他指出,對年輕學生來說,死亡是很遙遠的事,但死亡就像無常的鬼魅,意想不到時會來敲門。人生雖無常,唯愛永恆,身分、地位及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值得英雄豪傑一顧。

孫效智也談到大學最重要的功課,包含了探索自我、熱愛真理、關懷人群、擁抱世界、追求永恆、嚮往神聖。

人生三問是什麼? 他勉勵新鮮人應該要問自己為何而活、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才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並且要加以探索與品味,這樣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出值得奮鬥的志趣與願景。

孫效智更指出,有些問題,大家都有清楚的答案,例如不說謊、不騙人、誠信正直、關懷社會等。但也有很多問題沒有清楚的答案,包括如何看待操弄人類胚胎的科學研究、如何看待衝撞隱私權與許多基本人權觀念的基因庫研究、如何擺脫只問統獨藍綠,不問是非黑白的意識型態對立,而能真正關懷普遍正義,追求普世價值等。

第12篇:人生无常

人生无常,要学会珍惜现在

俗话说,人生无常,“朝青丝,暮白发”。生命在时钟的“滴答”声中流逝。此刻,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弥足珍贵,也许下一刻,它们就消失了,或者转变成了其他的东西。因此,当一个念头在脑海中升起时,这或许就是机缘所致,是你遇见了某个人、看到了某件事、有了某些感想、才有这个念头升起。如果此时你不付诸行动,就会白白错过机缘。下一刻,你再想重新遇到这一刻的人、事、物,都是没有可能的。

不要在拖延中错失机缘,抱憾终生。想到就做,念起即行,这才是睿智的人生。

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因为充斥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不断的哀叹和抱怨中,他们的梦想早已渐渐失去了色彩,他们的斗志也被消磨殆尽。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皆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负重太多,他们如同背着一个塞满了苦、累、忧、烦的“垃圾袋”,疲惫不堪。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活本来就是充满缺憾的,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仅仅是我们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装着天堂,即使处在泥淖之中也会像天堂般幸福,若是内心装着地狱,即使身在云端也如同附地狱般痛苦。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大其词,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有时一念之间,就是天堂和地狱。

生命短暂,我们都只是其中的匆匆过客而已。在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重量也许还不及一粒沙石。既然懂得了生命的卑微和渺小,何不就像空气中的一粒尘埃那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闪耀着吸收到的微弱光芒。

假如懂得了否极泰来的道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消沉;假如能意识到拥有的不会永恒,便会更加珍惜;假如明白了聚散无常,就会倍加珍惜相聚的缘分,期待重逢的机会;假如懂得了幸运和欢乐总会过去,就应该未雨绸缪;假如懂得了生命无常、健康无常,就会认真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懂得了生命无常的人,就不会放纵和贪逸,因而明白了这一点,便是开启了智慧之门。

过去的永远不可能再重来,所以不要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无法自拔;未来还有很多无法确定,所以不要总是期待未来的一切都过分完美。唯有现在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所以把握好今天的一切,畅享此刻的呼吸,才算是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活在当下,就是既不悔恨不可能改变的过去,也不幻想虚无缥缈的未来。即使自己过去曾经风光无限,但那一切其实就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一样,已经了无痕迹。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它一定是从今天开始的。因而除了把好现在我们别无选择,而做好现在的一切就相当于为未来做准备,就会与成功逐渐接近。

第13篇:房屋无常协议书

无常协议书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协议。以下是小编带来房屋无常协议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房屋无常使用协议书

甲方:XX

乙方:XX

甲乙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就房屋无偿使用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房屋基本情况

乙方无偿使用甲方坐落在XXXXXX的房屋,建筑面积为XX平方米,用于经营。

2、使用期限,使用期限为XX年。自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3、甲方的权利义务

3.1乙方在使用期间,应当妥善保管房屋,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不得进行违法活动,否则甲方随时可以解除本协议。

3.2使用期内,出现房屋质量问题,影响乙方正常使用的,甲方应当及时维修。

4、乙方的权利义务使用期内,乙方所用的水、暖、电热水、通讯、室外环卫、房屋修缮、绿化维护等由甲方统一管理,发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5、协议解除

5.1在使用期内,甲方将乙方使用的房屋出租(卖)给第三人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5.2在使用期内,甲方解除本协议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6、争议解决甲乙双方如在执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执,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向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7.其它

7.1本合同一式二份,共二页双方各执一份。

7.2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商定。

甲方:XX

XXXX年XX月XX日

乙方:XX

XXXX年XX月XX日

房屋无常租赁协议书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过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将其所有的座落于本市 小区 栋 号楼房及房内部份物品(见房屋租赁合同附件)提供给乙方作为 (住房或经营)使用。

二、房屋租赁期限及房租支付方式:

1、房屋租赁期限为 年,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月租金为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租金按季度/月/年支付,本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纳租金 元,以后每________ 号之前交付下一期房租。

3、乙方应在签订租赁合同同时向甲方交纳押金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元)。

三、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保证拥有租赁房屋完全产权,如因第三方主张房屋权利导致本合同不能履行,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2、甲方保证房屋满足本合同约定之使用目的,对房屋基本设施自然损耗有维修责任,基本设施指房屋门窗、水电管道等固定设施,不包括照明设备等短期消耗性物品。

四、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应按照本合同约定之使用目的使用房屋,不得在房屋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否则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2、乙方需对房屋室内物品尽珍惜之责,如有损害,应照价赔偿。

3、乙方在租赁期间未经甲方书面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改变屋内设备、装修,不得改变房屋结构。

4、乙方在租用期间经甲方书面同意对租用房屋内的美化、装饰、装修,在合同终止时无偿赠予甲方,并不得破坏,否则应按违约责任通则约定处理。

5、乙方在租赁期间应保持室内卫生、搞好邻里关系,如因邻里关系导致合同能继续履行应承担违约责任

6、乙方应于租赁期满前一个月通知甲方是否续租,以使甲方与乙方商定下一年度的租约,及检查房屋状况。如乙方要求续租,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如经检查房屋状况不符合交付租用时的状态,除按违约责任通则约定处理外,不享有优先权。

五、违约责任约定:

1、因甲方违约导致本合同不能履行及房屋不能满足约定使用之目的,需赔偿乙方所遭受损失。

2、如乙方擅自转租、在房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乙方承违约金 元。

3、乙方若不经甲方书面同意,对房屋进行拆除、改变屋内设备、装修,改变房屋结构等,需支付恢复原状之费用,并按上述约定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4、乙方应按合同约定及时缴纳租金,如无故推延支付,推延 天以上者,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按该天数应支付租金的收取滞纳金(每天应付租金=约定租金÷租赁期限)。

5、租赁期满乙方不再租用,且无违约行为的,有权要求退还押金。

6、乙方在使用承租房屋过程中应注意自身人身安全,应当安全使用电、水、暖、天燃气,因自身原因产生的人身、财产损害自行承担。

六、乙方在承租期间,该房屋的水、电、暖、有线电视收视、天燃气、物业等与使用出租房屋有关的费用和税收由乙方承担。

七、本合同到期,双方同意继续履租赁本房屋的,应另行签定书面合同。

八、合同到期,乙方应将承租的房屋及交由其使用的物品完好的交回甲方,甲方退还押金。

九、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其他未尽事宜,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导致诉讼的,由乙方承担诉讼费用及咨询、取证、代理费用。

十六、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由双方签字时起生效。

甲方: 乙方:

日期:

第14篇:言无常信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开头: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只有一个人独立去面对,自己去承受,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可能来帮助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喊叫,以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但是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说到谎言,我敢说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人没说过谎的.是的,人人都说过谎,只是有的谎言是善意的,而有的谎言是恶意的!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在撒谎的同时达到善意欺骗时,而不得不编造出来的谎言. 事例: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与前苏联发生争执,前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国家工业一度陷入瘫痪的境地,为了还清欠下前苏联的债务,毛主席当时号召国人大练钢铁,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当时中国老百姓没有人会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欠着别人的一屁股债,以为我们的国家解放了,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但是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担起了这副担子,那时国家领导对老百姓说的谎言是善意的,也是无碍于诚信的,当时中国老百姓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工作起来的干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那个年代造就了铁人王进喜,而王进喜率着他的石油钻井队,打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石油井…..

善意谎言立场出发点:

第一: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第二: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的亲友总是用善意的谎言将他的病情说的很轻,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们不诚信吧?! 相反是恶意的真实,一个俘虏在敌人的利诱下说出了己方的兵力部署,有人认为他诚信吗?对敌人的诚欣就是对国家的背叛啊! 广州脑科医院司法鉴定科主任说:“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 一句在不直接伤害追求者基础上表达拒绝爱意的谎言;一个在盛情男却下而又不愿意使邀请者失望的表达力不从心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更游刃有余的处世不惊,而不象一颗多棱的坚石,划的别人头破血流,自己也遍体鳞伤。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层保护色和润滑挤。

第三: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诚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是善意的不欺骗,善意的谎言在表面看来,似乎有碍诚信原则,但从本质上看,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说出真话有碍善良的原则。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那种所谓的违背恰恰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并不是有碍,打个比方:规定马路上同一方向的行人只能占有半条马路,并不有碍大家的通行啊!

第四: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我方同意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并不等于我们提倡它,其关键在于度。

陈词:

说谎是什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假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人人心中都有谎言的标准,怎样把握这个度,是我们首先思考的。与动机不良的谎言相比,善意的谎言会使人们的感情变的更融洽,和谐,生活变的更有滋有味,它可以巧妙的避免冲突,实现情感沟通和顺利交往,又怎样妨碍诚信了呢?

因此,我们更要学会辨别恶意的谎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思考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那些温馨的,让生活充满情趣的;至于那些充满仁慈,恻隐之心的谎言,就让它们绽放吧!

相信在善意的天空下,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我们教育孩子不可以撒谎 但很多人忘记告诉他们 世界上还有一种善意的谎言 善良的人们想一想 我们长这么大 撒了多少次善意的谎言 为了不让人家尴尬 为了不让人家难受 或者为了不让自己无地自容 我们伪过啊 我们虚过啊 但我们是善良的人!

世界没那么纯真 纯真很稀缺 一切都要求纯真的人是幼稚之人 拿追求纯真来说事的多半是骗人的 太多赤裸裸地说出所谓真话的 恰恰是无耻之徒

善意的谎言。重心是善意,才会有价值。

第15篇:《无常》读书笔记摘要

《无常》读书笔记摘要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但人心一定要保持住一颗赤子之心,下面是小编整理《无常》的笔记,希望对打家对无常的了解有所帮助:

概括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好段:1.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2.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3.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死有分”。这在迎神时候也有的,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凡有进去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据说可以摆脱了晦气;我小时也曾摩过这脊梁来,然而晦气似乎终于没有脱,——也许那时不摩,现在的晦气还要重罢,这一节也还是没有研究出。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大概这意思传到中国之后,人们便将他具体化了。这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

第16篇:人生无常 诗句

回前诗

曹雪芹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第17篇: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慧净法师]

佛教的无常观

(一)

各位收音机旁的学佛朋友们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是远从台湾来的一位师父,叫做释慧净。今天晚上有这个机缘在空中跟大家见面,很高兴,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很可贵。诚如刚刚所介绍的,从今天开始一连四个晚上,每晚有半个钟头的时间跟各位结缘。今天要跟大家结缘的主题是 ──“佛教的无常观”。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业,阎罗王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的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老王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话,我就可以改过,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这位年轻人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份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着,但再多过几年,也非死不可。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也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又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做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牲,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 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件愿望没完成:第一件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件,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件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的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份,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否则也能往生极乐,不跟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有时间就念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的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观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各位莲友,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无常观

(二)

--世间皆虚假 弥陀独真实

有一首偈,我自己觉得很亲切,偈的内容是:

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

“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好似上师英年早逝,在青春壮年,四十几岁往生极乐世界,这固然是上师业障早消的福报,同时也可以看出人生的无常。人的最后,就是一堆白骨粉,和草木同腐化。人生无常,也有在母亲腹中,十月尚未成人胎就夭折;或才青春壮年就死亡;即使长寿活到八十岁,乃至一百岁、百二十岁,最后还是归空。所以,世上哪一个人最后不是成为白骨呢?

光阴如射箭 红颜暗里迁

在座看来大多数都和我一样,已经是有年岁的人了,回想当初青春年华岁月,好像才几天前的事!可以说:

光阴如射箭,红颜暗里迁,青春到老年,忽觉一瞬间。

所以我们去参加告别式,或为人拈香,要体会不是只有对方如此,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这样,而且,这一天是突然间说来就来。所以,学佛修行不能期望将来,也不能等待明天,如果是期待将来,就有无尽的将来可以期待;如果是等待明天,永远都在等待明天。这样,终有一日会措手不及,那时候,懊恼遗憾,已成徒然。

古人有一句话说: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我们以为老人才会死亡,但是很多没有子孙祭拜的孤坟,都是少年人。所以,在座的老菩萨固然要精进念佛,就是年纪轻的,也不能存着侥幸之心。

世间无常 人生是梦

古人又说:

青冢多埋红粉骨,黄泉半是黑头人。

这在在都说明人生是无常的,要把握现在,不能等待未来。所以说:“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任何时候都是在作梦的,因此说“人生是梦”。无穷尽的轮回是大梦,不是我们躺在床上作梦,才叫做“梦”,我们现在就已在梦中了!

这个世间是无常、是苦、是空的世间;是一场梦,是一场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作梦,就有醒的时候。人生都是如此。但这必须有悟性,然后向着“真”去追求,这样人生的大梦,就有醒的一日。不然,由这场梦进入另一场梦,由无常、苦、空的人生,又进入一场更加无穷尽的苦、空的人生。

世间皆虚假 弥陀独真实

“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身体也好,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好;或是时间、空间,所有的人、事、物,凡是存在的,看得到、听得到、想得到的,一切皆假,一切都不是真的。虽然眼见的当下是存在,但那是一时的因缘和合,业缘到了,才有那种现象。既然是“缘”,无论善缘、恶缘,好缘、坏缘,是“缘”就总有离散的时候,一旦离开,当下成空,不再存在。

我们学佛的人,最基本就是要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的假相。因为那不是真实,无有本体,所以不能永远存在。人的一生,成、败、得、失、穷、通、祸、福,都有他的因缘,而且也只是一时,不是永恒性的,不是不变化的。所谓:

苦莫悲,喜莫笑,原是浮生梦未觉。

意思是说:逆境不必感到苦恼,顺境也不必过于欢喜,因为一切都是未醒的浮生之梦。如同上师已经不在,我们怀念上师、纪念上师,也一样要有因缘的观念。有的人对过往的人,是将他的相片安放在桌上,遗物也放在眼前,每日朝拜、供奉,甚至所有东西都拿来收藏,不时为他哭泣,为他流泪。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学佛的人应有的观念和作法。所以说“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我们要了解,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人已不在,心也已经改变,就是将来投胎出世再相逢,也不一定能再相认,彼此也不一定是和以前一样的感情、感受。

藉假修真 舍假入真

有一句话说: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业,因为这个业大家相逢、相处,甚至做夫妻、做父子、做朋友。等到业缘一尽,各人就由过去所带来不同的业,再去受不同的、无穷尽的轮回果报,所以并不固定。我们要有这种无常观,了解这只是一时虚假的存在。

什么是真实?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舍离虚假,仰慕真实,追求真实,然后证悟真实。藉假修真,舍假入真。“真”就是我们自有本来,永远不变,不受虚空因缘的变化,这就是佛为我们开示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是因为被万古劫以来业缘的烦恼、妄想遮盖住了,所以自有的本性、佛性不能显现。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能够显现,他就是得到真正的本来人了。他的这个身、心,就非常安乐,非常自在,非常无碍地存在宇宙之中,不受生、老、病、死的变化,而且能够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来救度众生,这就是“弥陀独真实”。

人人心中皆有弥陀佛性,所以我们要认清这点,了解世间苦、空、无常。当然,在尽了各人的义务、本份以外,我们就要一心来学佛,一心来念佛,这才是真实的。

摘自净嵩法师圆寂二周年纪念开示

2005年12月16日

佛教的无常观

(三)

--无常偈语三首

偈一: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这首偈语可说是让人惊心动魄!

“日落西山”就是太阳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进入老年,犹如日落西山。

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去的苦乐,已经过去;现在苦尽甘来,应该能安享晚年,可是却无常逼近。

无常是不选择对象的,并不是病了、老了才会死,无常一到,人就会死。

“暮鼓催”,佛门都有晨钟暮鼓,鼓声一开始是缓慢的,然后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着我们。所以一个进入暮年,光景无多的人,就应该对世间的事情放下,包括家业等等,该交代的交代,该传承的传承。一旦无常到来,自己早有准备,就可以撒手而行,了无系累。

“娑婆苦趣实堪悲”,“娑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可说是纯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罗、人道、天道,也同样是苦。若说在三恶道纯粹是苦,在天界纯粹是乐,那么人间就是苦乐参半。但推论起来,最后都是苦。

佛陀开示说,人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一种是不苦不乐受。

所谓“苦受”,就是所面对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体病痛、感情不如意、事业不顺利种种,因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坏苦”即是“乐受”。乐受怎么说是坏苦呢?现在我们身体健康,人生美满如意,但终将面临生离死别,最后一定是“从前恩爱,至此成空;昔日荣华,而今不再”。到那时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再来“不苦不乐受”,就是既没有苦的境界,身体健康,没有挫折、逆境,也没有特别快乐的感觉──不苦不乐。但内心隐隐有一种孤独、寂寞、无聊的、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迁流”,念念迁流也是苦。

这样推究起来,人生无时无处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实堪悲”。这个“苦”,就是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苦”一个字。

“世出世间思惟遍”,这里有两个“世”字,第一个“世”,是“世间法”;再来的“世”,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间法”是四谛、十二因缘,还有三学六度。亦即整个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世出世间法”。

详细的分别、甄选这所有的法,结果怎么样?

“不念弥陀更念谁”。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还学什么法,还念哪一尊佛,还持什么咒呢?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学不成,这样我们岂不是永无出离之缘吗!

道绰大师解释这段法语时说,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我们根本想都不用想。那么,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没有份。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报,但能够成就五戒、十善的,却又非常稀少。

这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道绰大师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我们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论我们造罪造恶的话,就如刮大风、下大雨那样的猛烈。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自觉:世间法都不能圆满了,更何况出世间法!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话,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后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没有希望。

我们都是必堕地狱,常在轮回,无力解脱的;而弥陀愿力无穷,毫无条件的救度我们。诸佛、诸法中,唯独弥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们!

弥陀是我们的无量生命,无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难,在佛里有平安。在弥陀怀抱中,我们旧事已过,重获新生;黑暗永离,光明常照。

偈二: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

福报天宫犹有死,神栖佛国永无生。

“人间苦乐事纵横”,人间之苦,有所谓四苦、八苦。“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恩爱的人终究要分离;求不得苦,当我们追求的时候,患得患失,即使求到了,最后终将失去。

小时候,为求学而苦;长大了,为求偶而苦。独身,觉得孤独,很想有个伴;有了伴侣,不能恩爱,不能和谐融洽,所以结了婚的又想离婚,也是苦。此外,儿女不成就是苦,家庭不美满是苦,事业不顺是苦,人事不和是苦,是非得失、恩爱情仇都是苦。天气太热、太冷是苦;尤其现在天灾地变,有地震、海啸、风灾、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甚至人世间的诈骗、抢劫、放火、绑票、杀人,还有最近的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天灾人祸,充满人间。

再者我们本身,烦恼炽盛很苦,业障深重很苦,妄想多是苦,念头杂也是苦。

所以说,“人间苦乐事纵横”。“纵”是直线,“横”是横线,纵横就像一张网,人生之苦是如此错综复杂。再者,这个“纵”是时间,“横”是空间,也就是说,人生世上,无论何时、何处,都是苦。由于人生的本质是苦,与苦同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讲经说法,就说“苦、集、灭、道”,而不是说“乐、集、灭、道”。

当然,人间之苦有一个根本的苦,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将来会如何?无明是正体,我们现在看不到,临终时,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业浮现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罪恶、黑暗、无明、不安;临终的时候整个黑暗现前,而且充满罪业,成为火团,堕落地狱,那个就是无明的正体。

我们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的、寂寞的,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就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个就是根本的苦。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达”,就是通达的人。通达什么?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

当然,这个“达”以世间来讲,就是聪明智慧。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佛菩萨的感应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很有兴趣,愿意深入,可称为“达者”。这种人才会进入宗教,寻求真理,走向解脱之道。而这种人往往也比较有佛缘,就会来学佛;进一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如果他选择净土法门,那就是真正的“达者”。

“达者须寻径路行”,“径路”就是快捷的,安稳的,容易到达的途径。

有一首偈子也说: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也就是说,修行,只要找到解脱的法门,生跟死当下都能一齐了断。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

“福报天宫犹有死”,就算有福报往生天宫,还有天人五衰的现象。

“神栖佛国永无生”,人生是苦,死后入三恶道,也是从苦入苦,从一个黑暗进入另一个黑暗。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了生死轮回,已超越人间的苦,从苦入乐,转苦为乐。

偈三:

但得莲中托化来,纵教经劫未华开,

华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

“但得莲中托化来,纵教经劫未华开”,只要阿弥陀佛带着莲花来,接引我到极乐世界,即使经过几劫花还未开,也没关系。

“华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在莲花当中,是跟忉利天一样的快乐,这跟我们在父母胞胎十月怀胎,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在九品的莲花里面,就算等待莲花开的时间很漫长,身心仍然是自在的,比起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要殊胜得多。

其实经典上讲,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其快乐是胜过第三禅天的。第三禅天的禅定身心踊跃之乐,超越世间任何快乐,但这还比不上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的菩萨。

相形之下,我们当然要求生极乐世界了。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会有我们的莲花;只要我们愿生之心不变,我们念佛之行不变,这朵莲花永远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永不凋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着我们这朵莲花,来到我们面前,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这真是奇妙,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念佛,每一句都功不唐捐,每一句都使得我们在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在盛放,在灿烂。

佛教的无常观

(四)

--无常故事五则

一、帝释皈依免驴胎

《法句譬喻经》说到,有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释天,将临命终。他晓得命终之后,会堕落在畜生道,生为驴子,感到非常悲愁。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至诚恳切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正顶礼时,即是命终之刻,神识立刻投胎在驴腹当中。驴子不小心踏破主人家的陶器,主人一生气,就拿鞭子打驴子,驴子因此伤了胎气。同时间,帝释天的灵魂又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低头三皈依,再举起头来,他又回复了帝释身。

这时佛陀就赞叹说:“善哉!善哉!帝释天,你能够在临终时皈依三宝,实在很有福报。”佛陀就为他讲经说法,这忉利天的天王,当下就证得须陀洹果。

二、天人皈依免猪胎

《折伏罗汉经》里,也谈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也是寿命将尽,天人都有神通,知道自己下辈子将投生到畜生道当猪,因此很忧愁、也很恐惧。其它天人跟他说,佛陀现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这正是你得救的机会。

天人立刻来到佛陀面前,至诚顶礼,恳切祈求救度。

佛陀为他授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七天当中,他都诵念三宝;七天之后,寿命尽了,投生到人间一位长者家里。

长大后遇到舍利弗,由舍利弗接引,听闻佛陀讲经说法,也证到了果位。

由此可知,人、天皆苦,皆不究竟。

佛陀出现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并不是希望我们所修的善因,去追求人天果报,而是希望我们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迈向无上菩提。所谓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可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文”就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唯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利益,其它不是真实的利益。

《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也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意思就是说,将来末法过了,就是灭法时代,到时候三藏十二部经都会消灭,也没有三宝的名字;那时的众生,将不晓得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因为悲愍我们十方众生,以慈悲愿力,把《无量寿经》保留下来。

保留《无量寿经》,就等于保留念佛法门。因为《无量寿经》讲的,就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讲什么?讲--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就必定往生极乐。

三、阇夜多尊者故事

《付法藏经》里面有一则故事:

有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者,有天他带领弟子们进城。到城门时,尊者不觉流露悲愁的神情;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只乌鸦,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来。

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刚刚悲愁,现在又苦笑?就请问尊者其中缘由。

尊者说:

“刚刚入城时,在城门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诉我,母亲为他入城乞讨食物,已经过了五百年还没有出来,请我入城后,如果见到他的母亲,跟她说孩子饿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请她赶快出来。”

尊者进城见到了鬼母亲,就跟鬼母亲讲,她的儿子很饥饿、很苦的事。鬼母就说:

“我进城来已经五百岁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刚生产不久,身体很虚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它的鬼抢走。刚刚好不容易捡到一口痰,就要带去跟我的儿子一起吃,可是城门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请尊者带我出去。”

于是尊者就带这个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这口痰。

尊者又问鬼母:

“你出生到现在多久了?”

鬼母答说:

“我出生到现在,已见这座城七成七坏。”

也就是说,这城七次毁坏,又七次被建起来。可见她堕入鬼道时间之长久。尊者因此想到轮回之痛苦与长久,不禁悲愁。

后来尊者又见到一只乌鸦。

尊者说:远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当时出生在一位长者之家。长大后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时能跟随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够证得阿罗汉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说我还没有结婚,至少要娶个媳妇,才让我出家。结完婚后,父母又说还没帮他们生孙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经六岁,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让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说:

“爸爸,如果你要舍离我出家,不扶养我,不如把我杀死才离开。”我因此动了怜惜之情,就跟孩子说:

“我不离开你了,要一直把你扶养长大,跟你在一起。”

就这样,九十一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辗转轮回,一直都没有见面的机缘。今天看到这只乌鸦,原来,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怜悯他的愚痴轮回,不知不觉就苦笑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轮回,再深爱的亲人也会离散,即使见面也不相识。就像乌鸦并不晓得眼前这位罗汉,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亲;罗汉虽然晓得这只乌鸦是他的孩子,也没办法救他,因业力障碍故。

由此可知障碍别人修行的罪业很大,会长时在恶道里面受苦,即使出生为人,恐怕也会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如果遇到想修行的人,应抱着随喜赞叹的心,来成就他们。

《法华经》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无安”,怎么样无安?“犹如火宅”。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燃烧的房子,充满了大火,没有比被火烧更苦的了!所以说“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是不安稳,充满恐惧,充满痛苦的。

人生的苦就是众生都具有贪嗔痴,嗔就像火,贪就像海。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从地狱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是苦海,都充满了大火。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而极乐世界如何呢?《阿弥陀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可见,娑婆充满众苦,极乐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法华经》则在说明娑婆的实相--就像火在燃烧的房子;极乐世界的实相--往生净土就离开种种苦。

由此亦可知《法华经》的目的,是在指向极乐世界。

四、日日扣棺唤归来

以下是宋朝一位居士的典故。

宋代有位居士叫吴子才,字信叟,博学多才,在朝廷当大官。虽然位居高官,却并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当官之后,请人预作一口棺木,每晚就睡在棺木里面,且令家僮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

“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

吴子才一听,就起来静坐念佛。

有一天,他在静坐念佛当中,请家人静静地听,一时天乐鸣空,他就在那时候,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

所以我们要晓得,人间、天上都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无量寿经》说: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大火充满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要越过,不怕大火的燃烧。为什么?因为现在超越大火,听闻弥陀的救度,就能够解脱,否则将永无穷尽地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火所燃烧。

所以,宁可现在辛苦、痛苦,也不愿将来受永恒无尽的三界之火的燃烧。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有一首偈子,很有警惕性,善导大师说: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烦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道害怕,也无所惊觉。今天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好好自我勉励,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

五、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有句话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学佛的人,常听到这句话,可是听入耳中,如果没有深映入脑中,也等于听而不闻。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失去了人身,万劫不能再得人身,这是非常恐怖的!

想当年,须达尊者发心为释迦牟尼佛建造祇园精舍,在挖土、盖地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看到地上的蚂蚁,当下机会教育地跟须达长者说,这些蚂蚁从七佛以来,就一直都是蚂蚁。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一尊佛出世,要经过多少时间?甚至是多少劫呢?何况七佛以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都当蚂蚁。

第八位佛就是弥勒佛。祂还要再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到这个世间成佛,龙华三会。到那时候,这些蚂蚁已经脱离蚂蚁之身了吗?能够得到人身吗?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后半段是:“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也就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鸽子,当下对弟子说,这只鸽子的罪业,即使八万劫后,仍然是鸽子。过了八万大劫还当鸽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人身?得到人身后,又是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佛法!

所以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净土法门,就必须当下掌握,誓必今生今世求生净土,无有退转。

第18篇:生命无常,不能留有遗憾

生命无常,不能留有遗憾

生命很无常,这句话真不假。就像我从来没想到初中的体育委员,差一点就上国家队的运动高材生,突然之间被查出来了肺癌中晚期。

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都有些错愕。35岁的年纪,正值壮年,怎么会无缘无故就患上肺癌呢。据我们所知,他虽然没有成为运动员,不过后来倒是做起了生意。原本一切都挺好,这突然之间得了肺癌,的确让人觉得惋惜。 找了个周末约了几个同学去看他,这么多年的同窗感情,同学遭此不幸,于情于理都应该去看看他,说句不好听的,这说不定就是最后一面了。下回想见他,怕只能从毕业照上瞧一眼了。

我们在医院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化疗。原本他强壮的身体,变的苍白瘦弱,身上几乎都看不到多少肉。躺在床上,挂着吊瓶。原本涣散无神的目光在看见我们的到来之后,倒是变的明亮起来。想必他也是寂寞久了,见到故人心里激动的。

我对癌症认识不多,只买了一只人参来看他,据说人参能治百病,对癌症肯定也有用。倒是另外一个同学,家里曾经也有过癌症病人,对癌症也算是半个专家。她给他买了一个疗程的麦特消灰树花胶囊,据她所说,麦特消灰树花胶囊的主要成分灰树花D阻分对增加化疗效果很好。还有其他两个同学也买了一些保健品,以及一些水果。

他对我们带来的东西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跟我们开玩笑说,可以不用吃饭了,光吃药就吃饱了。

这话听的我们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话,只能说傻愣愣的盯着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喉咙直发酸,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样跟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开玩笑。 他倒是很坦然,表示自己并不介意这些玩笑。化疗的过程很烦躁,难得有同学来看他,也算是添点人气,他高兴。

他比我们想象中要乐观许多,跟我们聊了许多,这些年的经历,好玩的惊险的,还有查出癌症之后,他从拒绝到接受这个痛苦的转变。从的言语里,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的渴望。

是啊,35岁的年纪,事业家庭正刚刚有了起色,如果就这么走了,的确是太遗憾了。这个年纪的我们,承担着许多的责任。有时候,就算想死,可是肩上的责任却命令你不能死。

他跟我们聊了一个来小时,最后便昏昏沉沉的睡着了。他的睡容很安稳,表情里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即将死去的人。

他睡着之后,我们便离开了。回去的路上,我们没有说太多的话。心里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不要给自己留遗憾,祝福!

第19篇:感叹生命的无常的句子

感叹生命的无常的句子

篇1:感叹生命的无常的句子

1、生命那么短暂,即使只能留下一瞬间的光彩,最后,自己也可以知足。

2、一个人只要守着内心的安静,任世间风云变幻,终究掀不起滔天大浪。那些沉静在骨子里的美好情怀,千万年后,也不会有多少更改。

3、想来谁都愿意做一个闲散的人,日子纯净简单,生活并无别事。有大把时光,用来虚度,而不去担心流年似水,转瞬白头。只是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自持,敢于承担光阴所带来的消耗,敢于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仓促变幻。

4、在苍翠的年华里,我们不能不热烈地爱。纵算会让自己伤痕累累,纵算转瞬一切都烟消云散,也当无悔曾经的付出。没有谁能够做到在年少时就淡然心性,倘若人与人之间都寡淡相处,又何来风华绝代的过程?人在江湖,当鲜衣怒马,明媚灿烂地过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问对错,不管结果。

5、提起这一生,不知道走过多少?春夏秋冬,年少时候心太盛,也曾一呼百应。至而今说与谁听?一人无力再高歌,更何况人情冷如冰:听不见我歌声。

6、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7、有些地方,此生是定要去的,只有亲历了远方山水,让梦成为现实,才不枉来人间走过一遭。可当我们见到梦中的情致,那样至美的风景,可以做到寂静无言吗?岂不知,每一粒尘埃的下落,都会将其惊扰。

8、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离别这样一个片段。如果说开始是为了结局,那么相遇则是为了别离。许多人的眼里,离别应是带着一种感伤的凄美,但我以为,有许多离别,给人带来的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9、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10、林下相逢,不问因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奔走,会突然发觉,那些说好了携手天涯的人,竟早早分道扬镳了。这世上岂有真正不被更改的诺言,纵是山和水,天与地之间,也会有相看两厌,心生疲倦的一天。所以,淡然心性,各安天命,如此,就真的简单了。

11、青春岁月里的相逢不需要任何约定,偶然的擦肩,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都可以结下一段缘分。我们都有过花枝招展的年岁,为某个喜欢的人倾尽所有的激情,对着高山,对着河流,许下滔滔誓言。自以为是情种,走过一段缠绵的历程,而后开始有了厌倦,那时候,发觉过往的山盟水誓,只是一场青春的玩笑。

12、人生有情,所以总愿意为一些渺小的感动,无私地交付自己。人生又无情,想要在简约的时光里,拥有一段纯净的爱,却总是事与愿违。千帆过尽,只想觅一叶小舟,任流东西。阅人无数,唯愿在戏梦中,找寻知己。

13、这世上总有许多执迷不悟的人,为了一溪云、一帘梦、一出戏,交换心性,倾注深情。而痴情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旅程,倘若无法承担其间的清冷与凉薄,莫如不要开始。有时候,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会比一个寡淡漠然的人更疲累。

14、花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人却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为陌路。

15、也许会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老到孤独无依当所有的故事都成为背影就在心底种下一树菩提只要一点禅意,一点点慈悲那时候,任凭光阴静静流去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篇2:感叹生命的无常的句子

1、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边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2、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没有脚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时候。

3、我这一生都不知道还会喜欢多少个女人,不到最后我是不知道哪个才是我最喜欢的。

4、十六号,4月16号。1960年4月16号下午三点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

5、我以前以为一分钟狠快就会过去,其实就是可以很长的。有一天有个人指着手表跟我说,他说因为那一分钟而永远记住我。那时候我觉得很动听,但现在我看着时钟,我就告诉自己,我要从这一分钟开始忘掉这个人。

6、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7、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8、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9、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0、活着时候就要快乐些,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11、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呛满泪水。这是真的,好孩子不说假话。

12、所有的事情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足够的幸福。当你获得幸福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丢失了幸福,你永远不知道她在天光大亮的时候茫然地寻找,在暮色四合的时候孤单地等待。你在她不知道的世界里微笑地牵起手,她在你不曾想过的世界里走完了无数的四季。

13、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14、我总是觉得那只孤独而庞大的鸟是在寻找着什么,为了它所寻找的东西,它可以这样几百年几百年心甘情愿的寂寞下去。我喜欢这样的鸟,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不顾一切。

15、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活的,变化着的。就是在最糟糕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绝望。别把事情看绝了,因为天下没有绝对的事!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这个角度会让你变得开朗、自信、快活许多。因为没有绝对,你的心才永远不死,才愿意等待,并豁然期待着,直到一切都好起来。

16、我们在梦境里横冲直撞撒丫子满世界奔走,永远天不怕地不怕。可是突然间梦醒了,我看到了自己想象之外的东西。这就是生活。

17、人生并不是总是阳光明媚,并不总是春意盎然,并不总是鸟语花香,并不总是富有诗情画意,有时也有暴风骤雨,有时也有阴霾,有时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人不能承受,人生有时更像无边无际的沙漠,还有的看似平坦的一片,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下就松松的下滑,用力由大,陷得由深,下滑也就由厉害,不由感叹人生如此之复杂,让你茫然、让你在无所适从。

18、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19、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20、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篇3:感叹生命的无常的句子

1、父亲,您走了,留下的是满屋泛黄的古书籍、那研的磨还散发着淡淡的磨香、那厚厚的放大镜静静的放在书桌之上!满目的忧伤呀!

2、不要以为是自己本来就很粗心或相信他是一个粗心的人。遇见自己真爱的人,懦夫也会变勇敢,同理,粗心鬼也会变得细心。你要选择让你快乐的人来共度余生,而不是你必须努力取悦的那个。

3、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4、人生如棋,有进就有退,人要有自信,但不要有自负;人要有自尊,但不要有自高;人要有自谦,但不要有自卑;人要有自重,但不要有自大;人要有自珍,但不要有自赏;人要有自刚,但不要有自傲。

5、给我一段老时光,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果可以,我只想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起静看日落烟霞。

6、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7、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8、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如果你喜欢,随便你去拿,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9、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10、林下相逢,不问因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奔走,会突然发觉,那些说好了携手天涯的人,竟早早分道扬镳了。这世上岂有真正不被更改的诺言,纵是山和水,天与地之间,也会有相看两厌,心生疲倦的一天。所以,淡然心性,各安天命,如此,就真的简单了。

11、我们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南山寺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12、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只有抓不住而从掌心中悄然流走的。

13、人生无常,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14、狼就是不畏惧生死的战士。为了生存,它们会主动攻击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哪怕自己战死,它也要为其他的同类创造出机会。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中,狼是可敬的,但也是被人们所不理解、厌恶的。

15、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第20篇: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

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

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给了我们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恐怖的一面!近期的马航MH370、MH17和台湾复兴客机B22810等人员伤亡事件,让我们在伤痛之余,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无常。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昨天还在我们面前谈笑风生的一个亲人,眨眼之间,就可能躺在了冰冷的殡仪馆,任你千呼万唤,也不能把他从铁匣子里拉回来。

在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淡薄化了。为了钱财,可以夫妻反目、亲人成仇、朋友倒戈!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古人云“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金钱再多,可它买不来真正的爱情、亲情和友情;金钱再多,可它买不来平安、健康和幸福;金钱再多,也只能在生时拥有,不能把它带进坟墓!所以,请学会珍惜你身边现在所拥有的!

珍惜亲情,善待你身边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重演!不要为了金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应酬当中,而应多抽出点时间来和他们相处,或者是以一条短信、一个电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爱!

珍惜爱情,善待你身边的爱人!佛曰“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一次的擦身而过;前世一千次的擦身而过,换来今世一次的相遇;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一次的相知;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一次的相爱!”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只有他(她)为你回眸,和你相知,与你相守,这难道不值得珍惜吗?“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不要因为他(她)的某些缺点而忽视了他(她)的优点,从而怠慢了他(她)冷落了他(她)。幸运不会常常来敲门,幸福不会时时等着你,爱你的和你爱的人不是随时可以出现,请你学会珍惜!

珍惜友情,善待你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友情是灯,愈拨愈亮;友情是河,愈流愈深;友情是花,愈开愈美;友情是酒,愈陈愈香。友情就像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友情就像珠宝,值得我们一生珍藏!不要为了所谓的钱财,轻视友情,把友情廉价拍卖;不要为了所谓的仁途,背叛友情,把友情践踏在脚下!珍惜友情的人,人生途中时时能闻到花香,处处能感到温暖!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一抬头,一眨眼,几十年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对此,我们只有感伤,但并不能阻止时光就此前进的步伐。生命无常,面对天灾人祸,我们不能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们更应该由此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身边所拥有的人和事,善待每一颗生命!感恩每一次给予!

无常读后感200
《无常读后感2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