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36:4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一)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因为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二)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三)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追捧和学习,我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传递者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或许不要求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将来过的比他们好,他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时刻为我们担忧,唯恐自己做的不周,这就是父母—我们最可爱的人。因此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为父母分忧,让他们为我们放心,而在我们有能力给予的时候,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很快乐的时光。因此,工作在外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们行善。对待每一个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让我们的周围充满温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事事都得提防,让很多人感觉很累,当你给出一个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是假慈善,或认为你不怀好意,有什么不轨的目的。干嘛要想那么多呢?现在真是应该重新温习我们古代文化的时候了。

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还有待我们去继续发扬。

推荐第2篇: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大全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的故事读后感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因为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推荐第3篇: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娱亲”和“郭

巨埋儿”的故事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鲁迅在其写的《二十四孝图》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老莱娱亲》为了孝,不择手段,一味讨好父母,失却了自我;《郭巨埋儿》更不可取,为了母亲,竟然想把儿子埋掉,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做法不可取,任何人都是生命,不能为了所谓的孝,就任意践踏生命。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原文·出处】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节选

推荐第4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娶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特。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就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耕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他却一点事也没有。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他。

读完文章,我深深的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尊敬老师同学并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三年级六班

推荐第5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推荐第6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永元四年,拜左丞,二十四孝读后感。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昧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

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迟顿,孤忝圣恩。

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有勤物务,忧公如家。

十二年,东平清河奏訞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肌,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着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东汉黄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岁。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

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黄香十二岁时,还被太守刘护召至门下,加以表彰,非常惊奇一个孩童竟然有这样的孝行,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读后感《二十四孝读后感》。 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黄香虽家贫,却专心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曾拜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诏诣东观读未见之书。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勤于政事,忧公如家,喜欢推荐人才。

安帝时,黄香迁魏郡太守,遭遇水灾饥荒,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及所得的赏赐,赈济贫民,富裕人家也各出义谷帮助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著有《九宫赋》、《天子冠》等文。关于黄香的事迹,汉刘珍等《东观汉记·黄香传》有载。关于黄香的传说和遗迹,有云梦义堂汉孝子黄香故里、黄孝村、黄香园、黄香墓遗址碑、黄香纪念馆等等。

由上可见,黄香确实“事父至孝”,但有没有“扇枕温衾”,作为正史的《后汉书》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的推测是:黄香“事父至孝”应该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却有可能是后代人尤其是黄香的子孙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香本人当过尚书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儿子黄琼做过尚书令和太尉(管全国兵权),曾孙黄琬也做过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官(黄琼、黄琬《后汉书》卷61均有传)。如果真有这么生动的孝亲事例,正史是不会漏记的。

那么,黄香“事父至孝”应该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没有发现相反史料之前,我觉得可以信它。因为我们知道,东汉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和“征辟”制度: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定期考察选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选为“孝廉”)或饱学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

但实际上谁“品德高尚”,谁“饱学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强(大地霸)说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说成孝子,把胸无点墨说成饱学多才。所以,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把老父亲赶出家门)。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孔子说过,“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认为孝顺父母主要不在于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在于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时如此,现代亦然。

推荐第7篇:二十四孝 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曹航

你看过二十四孝吗?它是一些以“弘扬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孝心故事。其中讲述了二十四个生动的小故事,不仅有古代人孝敬长辈的故事,还有当代人如何尊敬长辈的典范,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的。

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讲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触特别深。舜的父亲是个失明的人,继母又蛮不讲理,他还有个异母兄弟叫象,从小被娇纵惯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虐待舜。有一个冬天,刮了几天的北风。风把家里粮仓顶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让象在下面帮他递送稻草,自己在屋顶修仓顶。不料这时粮仓着火了。他赶紧跳下屋顶。可是,火势很凶,已快烧到住房了,他顾不得自己,就冲进了火海,先救出了父亲,接着又救出了继母,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全烧烂了„„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舜的行为让我深受感动,继母平时一直虐待他,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还是忘我的去救她,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啊!此时,舜不只是教会了我们孝,更是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

想想舜当时的生活环境,不管继母怎样对待他,舜仍然时时想着孝顺父母,再对比一下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我突然感到很残酷,父母平时辛苦的工作,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可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我想:我们应该向

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读完这些孝心故事,我觉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长辈,虽然不必像古人一样做那些激烈的行为,但是我也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感恩他们,报答他们。

推荐第8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说过一句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上下五千年来,出现“孝子”的故事有诸多。

在二十四孝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卧冰求鲤》和《恣蚊饱血》,这二则典故,深深记住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提醒我的言行准则。

《卧冰求鲤》讲的是曾经有个孝子,在一个隆冬的晚上,自已的继母病倒,想吃上一口新鲜的鲤鱼肉,他就自已解开衣服,卧倒在冰上,冰突然融化,跳出二条鲤鱼,他欣喜若狂把鲤鱼抓回家煮给继母吃,继母吃后,大病全愈。

《恣蚊饱血》主要讲古代吴猛,他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到了夏季,吴猛赤和身坐在父亲的床头任蚊子叮咬而不去驱赶走,这样就是为了担心蚊子离开自已去咬父亲。

从以上二则典故中,我体绘到,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心怀感恩之心去孝敬我们的父母,有时我们要坐下来,跟渐渐已老的父母聊聊天,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的心声,也让父母知道。我们已长大了。

推荐第9篇: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一、恣蚊饱血,

二、扼虎救父,

三、哭竹生笋,

四、尝粪忧心,

五、弃官寻母,

六、涤亲溺器,

七、扇枕温衾,

八、拾葚异器,

九、涌泉跃鲤,

十、闻雷泣墓,十

一、乳姑不怠,十

二、卧冰求鲤,十

三、戏彩娱亲,十

四、卖身葬父,十

五、刻木事亲,十

六、行佣供母,十

七、怀橘遗亲,十

八、埋儿奉母,十

九、孝感动天,二

十、亲尝汤药,二十

一、啮指痛心,二十

二、百里负米,二十

三、芦衣顺母,二十

四、鹿乳奉亲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转贴的原作题记:我的祖母是个虔诚的(http://.cn/fo/)佛教徒,一生行善,宽厚温良,仁爱怀慈,节俭朴素,德高望重,闻名乡里。信佛之人,讲究心存爱心,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从那时起这些古代孝廉的故事就深深扎根在年少的我心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少时那些故事已经渐渐淡忘,但祖母的音容笑貌宛然仍在眼前。

今天坐公交车时偶然看见车厢里的24孝故事宣传画,就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下来,24孝的故事以前听过,但总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在博客里写下来,希望古人的孝举能够感动今天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我们看这些故事的同时,能够有所反思,在闲暇之余对父母能够尽一份为人子女的孝道。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

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五、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別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六、涤亲溺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顺,虽然身居高官,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七、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他九岁失去母亲,事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暑热,他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温暖父亲的被子。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黄香少年时就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所得的赏赐賑济贫民.他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八、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赶上饥荒,柴米昂贵,不足以供养母亲,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军,他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

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椹 通“葚”,桑树的果实。赤眉军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

九、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婆婆喜欢喝长江水,虽然长江离他家有六七里远,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婆婆又爱吃鱼,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训斥一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舍家,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把积蓄起来的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的事。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的泉水,口味和长江的水一样,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十、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十

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那时还是崔家的少妇,十分孝顺。每天梳头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给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数年之久,仍然身体康健。一天,长孙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十

二、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三、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他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有一天他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看见大笑一场。楚王听说他贤明,召他做官,他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老莱子属(.cn/dao/)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十四、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五、刻木事亲

丁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他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的责任。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他们活着一样对待他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来。丁兰回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六、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次翁。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赶上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路上几次遇到匪贼。有的匪贼要杀死他,江革哭着说:“老母年迈,没有人奉养。”匪贼看他孝顺,不忍杀他。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他为“江巨孝”。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贫穷得没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用品一样不少。明帝(58—75)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76—88)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

三国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八、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九、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继母和异母弟象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相传他的继母、异亩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继母恭顺,对弟弟慈爱。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十、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http://.cn/ru/)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二、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三、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儿单,母去三子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有诗赞曰:亲疾鹿乳医,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推荐第10篇: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故事》是元代郭居敬先生为了推崇孝道而编辑收录的古代孝子故事。

下面提供给同学们的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把难懂的句子,都翻译成了白话文。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并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粮仓的屋顶时,从粮仓下面放火,舜手拿着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挖井时,父亲与弟弟却往井里填土,舜又挖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然对父亲非常恭敬和孝顺,对弟弟也非常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万物关照他。于是,舜在厉山耕种的时候,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锄草。黄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并且很有才干,先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后又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上天子位置后,去看望父亲时,仍然恭恭敬敬。并且封他的弟弟为诸侯。父亲和弟弟要陷害他,要置他于死地,他不但不报复,而且还以德还怨。舜真是一个非常仁慈、友善和遵守孝道的人。

02 亲尝汤药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第三个孩子——汉文帝刘恒,以仁爱、孝顺,闻名于天下。母亲生病卧床三年,他常常夜不闭目,衣不解带地伺候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niè)指痛心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学识渊博,并且以孝著称。少年时家庭贫困,常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没有见过世面,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接待,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正在打柴,忽然觉得心口疼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地返回家中。跪在地上,询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赶忙接见客人,并且以礼相待。他的这种孝行深深地感动了客人,并被后人广为流传。

04 百里背米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字子路),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拿野菜做饭吃,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父母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辆,所带的粮食有万斤。坐在豪华的被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但他却常常因为怀念父母而感到感到伤感,他慨叹地说:“即使我想吃野菜,想为父母亲去背米,哪里还有这个机会呢?”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05 芦衣顺母

孔子的弟子——闵损,十分孝顺。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损!”他的生母死得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冬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拉车时因寒冷打颤,绳子掉到了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这时,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回家后,要把继母赶走。闵损跪在

地上,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了这话,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非常悔恨,从此对待闵损像亲孩子一样。

06 鹿乳奉亲

郯(tán)子,春秋时期人。因为父母年纪大了,眼睛有毛病,需要喝鹿奶来疗治疾病。他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混进鹿群中,挤鹿奶给父母喝。一次挤奶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挺身而出,把挤鹿奶为父母亲治病的情况告诉猎人。猎人敬佩他的孝顺,以鹿奶相赠,并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楚国的一个隐士,为了躲避乱世,自己在家耕田。他孝顺父母,专挑美味的东西给父母吃。他70岁了,仍然不显老,经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手拿着拨浪鼓,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玩耍,以博得父母的开心。有一次,为了给父母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着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千乘(今山东)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为了躲避兵乱,迁居到安陆(今湖北)。后来,父亲也病死了。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有钱人家做奴仆,用卖自己的钱来安葬父母。送葬的路上,在槐荫这个地方,遇到一个女子,说无家可归,俩人便结为夫妇。结果,这个女子在一个月时间内,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卖钱把董永给赎了回来。回家途中,又走到槐荫的时候,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河内(今河南)人,小时候,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大小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都要先敬过双亲后,自己才开始吃;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时间一长,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然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也有血流出。丁兰回家后,见木像眼中垂泪,问明情况,然后把妻子赶出了家门。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途中遇到强盗,想杀死他们,江革哭着说:“我死了不要紧,可怜的是我那年迈的老母,没有人养活呀!” 强盗见他这么孝顺,就放了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穷得打赤脚,而母亲所需用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后来,江革做了大官,明帝称他为“孝顺廉洁”的榜样,章帝说他是 “贤良方正”的代表。 两位皇帝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今上海)人,科学家。六岁时,跟随父亲到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嘲笑他说:“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往怀里藏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有了很高的成就。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人,本来家庭比较富裕。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一个人供养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后来越来越贫穷,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死了就不能复活了,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深的地方,忽然看见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得到黄金,回家既孝敬母亲,又养活了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就死了,对待父亲非常孝顺。夏天来的时候,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凉席扇凉了;冬天来的时候,用身体把父亲睡的被褥暖热了。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文采飞扬,写得一手好文章。京城中到处流传着“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来,任河北太守,河北遭受水灾,黄香就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来赈济灾民。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河南)人,少年丧父,对待母亲非常孝顺。当时,刚好碰上王莽叛乱,又遇饥荒,柴米价格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正巧遇上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两个都很孝顺,他们家离长江岸边有六七里之远,常到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太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把庞氏赶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地纺纱织布,将卖布积攒的钱让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后来,婆婆知道了庞氏被赶走的事情,命令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子中忽然喷涌出了一汪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人,博学多能。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乡村,以教书为职业,一辈子不面朝西坐,表示永不作晋朝的臣子。他母亲活着的时候,怕打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刮风下雨,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跪拜在地上,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河北)人,官至节度使。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洗后,都到庭堂去,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像这样多年,长孙夫人即使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也依然健康。曾祖母病重时,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媳妇之恩情,但愿新媳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曾祖母所嘱咐的那样,孝敬自己的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亲生母亲死得早,继母多次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了父爱。但是,当父母得病的时候,他衣不解带地在身旁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正好又赶上天寒地冻的时节,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从冰洞里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把鱼拿回去给继母吃,继母的病果然好了。后来,王祥也做了大官。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虫叮咬也不驱赶,因为他生怕蚊虫离开自己后,再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跟着父亲到田间割稻子,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了。杨香手无寸铁,为了救父亲,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老虎的咽喉。老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亲不在了,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咐必须用鲜竹笋做汤,才能治好母亲的病。这时,正好是寒冷的冬天,没有鲜竹笋,孟宗没有办法,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不一会儿,他忽然听到地面裂开的声音,只见地上长出了一大片又鲜又嫩的竹笋。孟宗非常高兴,把笋拿回去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作了大官。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上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里一惊,并且全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立马辞去官职,返回家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患重病已经两天了。医生嘱咐说:“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坏,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知道了。如果粪便的味道是苦的,那就没事,如果粪便的味道是甜的,那就大事不好了。”于是,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是甜的,内心十分忧虑,夜里,朝着北斗星的方向跪拜,乞求上天保佑父亲平安,乞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了,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孝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母亲刘氏受正妻的嫉妒、陷害,被父亲误解,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后来,朱寿昌在朝做了官,曾经刺破手指,用写血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并四处奔走,寻找母亲的下落,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母亲,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了母亲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亲涤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刷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第11篇:新二十四孝故事

新二十四孝故事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都有哪些孝子和孝星,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孝道,不仅仅是通过行为表现出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新时期全国各地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孝子,宣传他们的事迹可以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些地方淡化了的孝道尽快回归并发扬光大,倡导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新二十四孝》收集了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事迹。这些孝子,是我们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孝子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经过反复的考察而推选出来的,力求具有代表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有农民,有干部,有学生,还有企业家……他们不分年龄,有勇于承担的中青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臂膀稚嫩少年,但是他们有着一样的孝道与坚持、勇气与责任、良心与真情。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百姓楷模。他们既是平凡的,而又是伟大的。

1、曹于亚:跪求捐肾 侍父勤读 曹于亚,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就读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9月,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月28日,被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光荣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对她捐肾救父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2、陈立强:独身养母 攀岩尝草

30年来,为了给身患癌症的母亲治病,他四处拜师学医,到数百里外的深山攀悬崖、尝百草,甚至冒死自试药方,虽耗尽家财,误了婚期,至今未娶,他亦无怨无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母已77岁,但仍然精神矍铄。

他——陈立强,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沙子坎村二组农民,今年已57岁,就是这个质朴得像山石一样的汉子,用攀悬崖尝百草独身侍奉母亲的行为,向当今社会展开了一幅古风犹存的行孝图。

3、戴永胜:千里寻医 十年救母

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母亲,他不辞辛苦,先后辗转了15个省、市、区,寻访了许多专家,搜集秘方150多个,阅读抗癌方面的书籍上百万字,写出了20多万字的抗癌日记;为了寻医问药,他至今已花去17万元,负债5万多元,还险些被火车夺去生命;他的故事自2004年3月10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以来,先后在南宁电视台等近百家地方媒体传播;翌年,中央电视台的《讲述》、《道德观察》和《夕阳红》三个栏目以及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安徽卫视《家人》栏目也在积极和戴永胜联系采访事宜,同时,《文摘周刊》等多家报刊也分别进行了转摘和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孝行最终“感动天地” ——2004年10月,其母经诊断结果为“癌细胞开始萎缩”,医学界为之惊呼。他,就是戴永胜。

戴永胜,男,32岁,汉族,初中文化,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和堂村农民。2005年1月8日,他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4、黄来女:带父求学 克难成才

大学里,黄来女认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专业书、不做家务活,只是从图书馆借一本小说,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风景优美的武大校园里的草坪上坐下来,悠闲地看看书、看看蓝蓝的天空。而这样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22岁的她背负着病重的父亲在武汉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她的父亲黄道富6次脑溢血、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后来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一边上课,一边做家教勤工俭学挣钱给父亲治病,维持生计。当所有苦难向她压来的时候,她微笑着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一片天。

黄来女,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武大计算机学院2003级的学生,后来又考上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被授予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李世同:创办协会 服务众老 几年来,他深入到50多个行政村调查,调查资料10多公斤,积累文字材料20多万字。他写调查报告,总结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的七大类问题。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动:发起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探索出敬老孝老法制教育报告会、敬老孝老思想文化教育下乡村等六种主要活动形式。他将敬老孝老当成一项艰巨的事业,由他发起组织的志愿者协会发展到了北京、天津、安徽、湖北、四川、新疆、甘肃等10多个省(区)、市,敬老孝老志愿者会员近3000人。

他就是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开封市人大代表——李世同,他被人们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敬老孝老的楷模;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农村老人把他称为“爱心功臣、老年人的贴心人”。曾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2004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6、林秀贞:尊老帮残 扶贫助学

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热血和汗水为他们抹出一道祥和温馨的晚霞;她率先创办个体企业,为8名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她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先后出资4万余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学,还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她就是党的好女儿林秀贞。

林秀贞,女,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尊老帮残、扶贫助学的义举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7、刘芳艳:爱救病父 学携盲母

家庭的不幸摧不垮意志,经济的贫困阻不断求学的路。面对生活的艰辛,自强不息的她默默地用爱心、孝心、责任心挑起了边求学边照顾母亲的重担,走出了一条携母打工求学的希望之路,演绎出一段平凡女孩感人的故事。她就是“孝顺好女儿”刘芳艳。

刘芳艳,女,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人,现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2004级计算机绘图专业学生。刘芳艳母亲自小双目失明,14岁时,父亲因患食道癌病故。不久,哥哥外出打工,几年毫无音讯,家庭重担一下子全落在这个年幼的女孩身上,她边读书边照顾母亲。2003年,她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因缺钱和母亲无人照顾,她休学一年,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后又携母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06年,荆门市妇联授予她“孝顺好女儿”称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学联授予 “全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称号;2007年,她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8、刘青枝:撑起四家 顾养八老

刘青枝,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一位无比瘦弱的女人。20年来她操持过四个家庭,独自赡养了八位老人。20年!20年是时间的流逝,20年是空间的变迁,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勤劳、质朴与坚韧,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善良、孝道与坚持。 她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曾以全市得票数第一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后又以全省得票数第一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孝感市民间文化协会主席李守义说:“刘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9、刘霆:少躬背母 爱心传递

19岁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绚丽多姿的年龄,19岁本应该是一个享受家庭温暖和学校乐趣的年龄,而他却用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承担起另一种责任:照顾患尿毒症母亲,勇敢地与死神“抢”母亲。瘦小的个子,一张清秀腼腆的面庞,一副黑边眼镜,简单的牛仔裤和毛衣装扮……

他就是刘霆——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05级的学生。刘霆被评为2005年度“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2007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0、刘一祯:艺坛乖女 歌传亲情

“孝敬父母啊,孝心胜过那最美的祝福,孝敬父母啊,孝心就是那最好的反哺,有空就陪父母走一走啊转一转,陪父母逛一逛街啊陪父母散散步……”这首歌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响起,女歌手那温暖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她就是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全国十大新人歌手、全国敬老爱老宣传大使刘一祯。2006年,刘一祯被评为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星”。绿色军营培养了她优秀的品质,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心唱响孝老之歌。

11、欧阳名有:终养九老 甘当“蠢”子

44年来,在苦水中成长、靠乡亲们的接济和帮助成人,秉承了中国农民勤劳、苦干和简朴之传统;44年来,家庭并不富有的他,贴工7000多个,贴粮8000多公斤,贴钱2.46万多元,照顾和赡养了9位亲友长辈,并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44年来,面对旁人的奚落和不解:“这些人又不是你的亲爹亲娘,何必买个老子瞎操心,去当个蠢子?”他只是憨厚一笑:“钱是身外之物,这样的蠢子我甘心当。”44年如一日的行孝之路,回荡着一曲催人泪下的敬老乐章。他,就是欧阳名友。

欧阳名友,男,71岁,中共党员,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新开村农民。他在2005年,被湖南省老龄委、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湖南省十大孝星之一。随后,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光荣称号。

12、任霞:悉护瘫老 扶幼立业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父母疼爱、衣食无忧,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冲破种种阻力,不远万里婚嫁到农家;她,十余年如一日,与丈夫一起含辛茹苦承担着照顾两位瘫痪老人、抚养四个内弟、三个侄儿的重担而毫无怨言。她,就是湖南妹子任霞。

任霞,女,31岁,汉族,高中文化,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村农民。2006年,她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2007年8月,在中共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评比中,任霞再次入围。

13、粟玉萍:廿四孤寡卅载义养

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流传着这样一段地方戏《莲花落》剧词:“行孝子媳平平是,再讲敬老这一行,街上有个玉萍女,敬老事迹数不完,洗澡梳头不嫌烦,买柴挑水经常做……老人个个眯眯笑,玉萍真比闺女强!”戏词中称赞的“玉萍女”就是粟玉萍。近30年来她不仅在家尽心侍奉婆婆,更是以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如对待亲生父母一般先后照顾周围非亲非故的24位孤寡老人。

粟玉萍,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福利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1997年,她被授予“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3年,粟玉萍的家庭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她又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4、唐戈隆:打工养老 不婚无悔

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不普通的是他还带着85岁的农村外婆客居在外乡奋斗。他的事迹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小崔说事”栏目以“带着外婆打工”为专题进行了报道;2005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2006年5月广东卫视“人在他乡”栏目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他叫唐戈隆。

唐戈隆,男,湖南来粤打工青年。熟悉唐戈隆的人都知道,他从农村到城市里来打拼,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了,惟一让他和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无论漂泊到哪里,他始终带着他的外婆,精心照顾,细心赡养,天天为外婆做饭洗衣、洗脚擦身,为她治病求医。虽然打工路坎坷漫长,但他决心要将孝道进行到底。2006年,他当选为“广州十大孝子”候选人,并荣获广东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15、田子君:事亲不哭 轮椅艰行

她,肢体高位瘫痪,萎缩变形,双手畸形无力;她,以孱弱的生命,在其父母外出打工的12年里,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病残弟妹的重任,为他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她的坚忍和顽强展示生命的光彩;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却以字典为师,以广播为友,学会了看书写字,用自己变形的手镌刻下一行行灵动的诗句,谱写出生命美丽动人的乐章;她,虽然身体残疾孱弱,内心却阳光、健康、富足,把融入社会、为社会所需要当作人生的追求:开办心理热线,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处在困境和迷茫中的青少年走出低谷,为众多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和信念,用自己深沉而广博的爱诠释着人生的意义,诠释着自己的誓言:“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会有奇迹。”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和谐共济的生命之歌。她就是,29岁的残疾女青年田子君。

田子君,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人,于2006年5月,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十大自强残疾人士”,是年,荣获第五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16、王春艳:替夫尽责 带婆改嫁

她,一个农村弱女子,在丈夫去世后,毅然承担照料残疾公公和疯婆婆的责任;她,坚守婆家,多年如一日,用善良、真诚、爱心和感天动地的孝心,谱写了一曲“孝德”颂歌。她,就是王春艳。 王春艳,女,33岁,吉林省德惠市沃皮乡干务海村村人,曾先后获得“全国孝行敬老之星”、“长春市十大魅力女性”、“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7、王兆华:养父义养 弃女不弃

她一出生就遭遗弃,与年迈养父相依为命,稚嫩的肩膀从上小学开始就承担着繁重家务。她是家中的“顶梁柱”,一边上学一边挣生活费、学费,全心赡养瘫痪在床的养父。她就是苦命而又自强自立的小女孩王兆华。

王兆华,女,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中学学生。12岁至今5年来,她逆境中自强不息、追求理想、孝敬养父的高尚情操,引发人们深切的关爱。淮南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王兆华伸出温暖之手,破例将她纳入低保,解决了户口问题。全国各地纷纷为她捐款,但她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钱物,其余全部退了回去。央视《讲述》栏目推出了《拒绝捐款的背后》的节目,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了她,10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她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8、乌兰其其格:牧嫂立家 致富奉老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2004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和谐家庭”,并先后被评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户”、“科技示范标兵户”、“甲级牧家乐旅游接待户”……说特殊不在于这个家庭获得了多少个奖项,而在于这个9口之家的成员组合的特殊,在于支撑着它的只是一个女人——乌兰其其格。

今年38岁的乌兰其其格是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有9口人的特殊家庭。除了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外,还有五位老人,公公、婆婆、外婆和两个奶奶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乌兰其其格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服侍五位老人饮食起居的孝心事迹早已在乌审旗嘎鲁图镇传为佳话,感动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众人都称赞她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2007年9月17日,她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9、谢延信:易姓为信 婿伺三亲

1974年,前妻去世,他改姓为谢,把岳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30多年来,为了信守承诺,他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真情,将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

他的名字叫谢延信,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职工。2006年入选“中原二十四孝贤”,并获得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0、徐雪莲:弱女扶家 赡父失夫

20年来,她用爱心、真情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演绎着人世间感人的亲情故事;20年来,做着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把传统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谱写了一曲动听的新时代的孝老爱亲之歌。她,就是徐雪莲。

徐雪莲,女,1975年出生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现为海北州海北宾馆餐饮部经理。先后荣获“海北州孝老爱亲模范”、“青海省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称号,获得“青海省第十届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21、杨怀保:子顶父任 勤工养家

他,年仅12岁就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母和年幼弟弟的家庭重担;他,经历了无数苦难却始终自强不息地担负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责任,他的名字叫杨怀保。

杨怀保,男,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级研究生。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时腿被砸伤几乎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因病手术不仅使家里债台高筑,而且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年幼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200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湘潭大学,上大学后他又把一家人接到湘潭,用课余打工赚来的钱承担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和全家生活费,同时他还多次募捐集资帮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同学。他的孝心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先后荣获“湘潭大学十佳大学生”、“湘潭大学优秀毕业生”、“湘潭市十佳大学生”、“湘潭市优秀毕业生”、“2006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陕西省十大孝子”、“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2、余汉江:慈商善举 情系桑梓 孝,犹如银河上的鹊桥;爱,犹如人间的润滑剂;善,则是心灵的升华。他集三者于一身,无论当兵、从政、还是经商,都把奉献作为人生的追求,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社会慈善家。在湖北富人圈里,他并非首富,也并非最富盛名,他“水波不兴”,孝感以外有关他的宣传资料寥寥无几,但“低调”与“隐形”没能阻止他闻名遐迩,从胡润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榜榜有其名。1998年以来,数十次慷慨解囊,爱心捐助5873万元。他,就是荆楚大地“慈善第一富”——余汉江。

余汉江,男,汉族,50岁,党员,大专,现任湖北宇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商联常委、孝感市慈善总会名誉主席。他已经四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所有奖项无不与慈善事业息息相关:民政部“爱心捐助奖”、“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爱心中国——首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最具影响力的慈善人物”、“全国爱心捐助先进个人”、“慈善公益之星”;他的爱心奉献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和表彰。余汉江这位新时代的“孝星”,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化和拓展了孝的内涵和外延,把回报父母祖辈延伸到“为富一人,造福一方,积德一片”的“博孝”上!这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可谓典范!

23、张晓:四岁晓事 含泪奔跑

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瘫痪在床,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是一个4岁的孩子!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14年如一日精心侍奉重病卧床的母亲,用稚嫩的双肩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以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修复了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家,在苦难中没有走向社会的对立面,而是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他是妈妈心中的好儿子,邻居眼中的乖娃娃,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他的故事和孝行,感动了校园,感动了社区,感动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他,就是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张晓。

张晓先后被评为平凉市“十佳青少年”、“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团干部”,是“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4、周玉兰:温被试针 敬婆甚母

三十多年如一日,为婆婆端屎端尿、洗脚擦身、伺候吃穿,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三十多年来,为了婆婆的健康长寿,有过雨夜送诊,有过以身试针,却毫无怨言;她三十多年来的行孝事迹,感动和影响了所在村落的老老少少,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在她的倡导下,孝感市毛陈镇董永村,成立了“董永村孝子协会”,并在她的带领下,董永村的村民们个个都在争当尊老敬老的当代孝子。她的心灵如同和煦的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温暖着亲人和乡亲们。

她,就是周玉兰,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董永村村民。1996年10月,她以全市第二的票数当选为“孝感市十大孝子”; 1999年的2月,她又荣登“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并参加了表彰大会。

第12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三篇

引导语:想必很多人都读过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而相关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篇1: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今日无事所以多读了几遍,《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接着是扫兴,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从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孝道的虚伪。

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孝道的故事,指责了封建社会孝道残酷,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篇2: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篇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计划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这册散文集中阅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第13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篇2:《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政府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篇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

第14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多篇)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人”。作品当时反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予以尖锐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本讲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书,主目宣扬封建孝道。但其“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晋代有个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家产分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

母极孝。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妻子商量:“儿子以再生,母亲死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儿子抱出,挖坑埋。兴好挖出坛金子,才免儿子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贵”人本观念。看似孝,其实残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献五脏,极少有父母去杀人。节约粮食,就想自己亲生儿子杀,则有违老母爱孙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有人这种孝举,称“愚孝。“

随便翻《二十四孝图》,这样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冷酷无情;“孝感动天”、“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

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

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

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

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

“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不过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因为本来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

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

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这次回国讲学,在香港机场转机,候机,历经数小时。得空翻阅了《二十

四孝图》。发现了江夏一个伟大母亲的智慧。特发表拙文,与家乡人分享。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孟宗,字恭武。孟宗以孝著称,后来官至司空,所以史称孟司空。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孝子。

父亲英年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则是极有智慧的女性。时时教导他刻苦学习,廉政爱民,为他日后的成就打好道德的基础。

孟宗的母亲十分善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孟宗少年就投奔南阳名师李肃求学。

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她特地缝制了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给儿子送去。人们看到这么大的一床被子,都十分奇怪。孟宗的母亲却深情地说:“我儿子的学友大多很贫寒,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结交朋友,这床大被子正好为他们一起盖用,共同御寒,增进他们学友之间的感情。”大概纨绔子弟不会与这般“同条被窝”的贫寒学子多攀交情吧。一

帮勤奋好学的上进少年,就这样在冬天,相互勉励,磨砺意志,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

这母亲不单爱自己的孩子,还想到那些年棉被都没有的穷学生。被子不单是避寒之物,更是孩子结识好学上进的学友的方式。“物以类聚,鸟以群分”。这伟大的母亲知道,贫寒上进的同学,才是一生受用的良师益友。吃喝玩乐,则学业难成,修养浅薄。

负笈海外15年的我,曾也是在江夏的寒冬中发抖。最近回国讲学,周末,下午5点左右,偶尔经过母校原一中的旧址时,看到校门前后几十米,到处是送餐的家长们,与孩子蹲在街角或台阶上,急急地吃着饭。长辈的那种殷切,那份关爱,确实叫人为之动容。只有为他们祈祷:愿学子成才,愿父母健康,也愿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的小亭或走廊。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

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

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

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第15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几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分别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第16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1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2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3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4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第17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不过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因为本来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第18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第19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一)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第20篇:《二十四孝图》名著读后感

篇1:

今日无事所以多读了几遍,《 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的书谈起,回忆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是先高兴,高兴之余接着是扫兴,知道了“孝”有如此之难,以前妄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彻底从“我”的心底消失了的感受。从文章字字句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孝道的虚伪。文章中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孝道的故事,指责了封建社会孝道残酷,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陷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的强烈抨击。

篇2: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篇3: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计划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这册散文集中阅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篇4: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篇5: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陷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篇7: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篇8:

我一直以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伟大,读了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我才发觉那些人太虚伪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国人,老菜,他七十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有那个必要吗?一个老头子......实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说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儿无论身体再怎么健康,都应该好好养老,都不应该......

我跟鲁迅有共同的观点,那个《卧冰求鲤》,真是的,做个孝子那么难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别说捉鲤鱼而鲤鱼没求着,自己反掉进了河里,丢了小命......

实在让人气愤的是那郭巨,这人真是的,我怀疑他是生出来就那么大,没当过小孩,为了他娘亲,竟然要埋了他亲生儿子,还说什么“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恶母。

封建时代的“孝”在我看来,纯粹瞎说!伤天害理!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