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永远追随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28 08:37:0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永远追随党

永远追随党

捧起鲜花、放飞鸽子,和平的中国又迎来了又一个欢腾十月;跳起舞蹈,奏起乐章,美丽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十月;彩旗舞动,笑声飘扬,成长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腾飞的十月。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谁给予的呢?那就是我们最伟大的共产党。亲爱的党啊!我们爱您、赞您、感恩您,我们永远追随您。

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不由得心潮澎湃的名字;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敬佩、赞扬的名字。共产党,您是无数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换来的。您的名字承载着无数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您历经坎坷才得以使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前冉冉升起。无数的中华儿女又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终于战胜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个自立、自强、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了世界的面前。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回忆中国昔日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屈辱的过去让人永远无法忘怀。但我们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却从未弯过。我们伟大的民族有阳光织就的皮肤,我们有江河坦荡的性格,我们的意志能撼动山岳。我们在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奋起反抗。我们为自己的家人坚持斗争。终于,我们以顽强的姿态取得了胜利。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过屹立于世界!”虽然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考验,但是我们也要向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感恩党,既使我们还是少年,我们也要感党恩,为共产党,为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我们只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才,那就是报答了共产党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为中国更加富强而读书!

我们是21世纪的雄鹰,为了伟大的祖国美好的明天,让我们胸怀祖国,胸怀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吧!

马场小学六年级李静

推荐第2篇:追随永恒《草房子》读后感

追随永恒——《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这是一本将孩子的烦恼与忧愁融为一体,将财富,成绩,友情,生命,交织旋转,把金色的童年,成长的烦恼,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深思,也令人难忘。看似枯燥难以咀嚼的书,看完以后却使我爱不释手,其中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这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小男孩桑桑留下了许多快乐而又难忘的回忆:陆鹤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鹤”,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鹤”的他常常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才行。纸月很漂亮,学习优异,字又写得好,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白雀与蒋一轮本是互相爱着对方的,却因命运的戏弄而无法走在一起,这一切令桑桑自责不已,认为是他没有把信送到的缘故,却不知他们两人终究是难成正果的;不幸少年杜小康原本一直是在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的快乐少年,却因一场灾难使家中几代的产业毁于一旦,骤然跌到最低层,并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当得知桑桑得了不治之症时,桑乔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爱子之情并带着在药寮中感悟到人生的桑桑,在失望与希望间徘徊,最后终于将病治好,体现出了父

爱的伟大及人间的温暖……这一本书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而又动人的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有诗意的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给我们一幅风格独特的人生画卷。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的,并非是某一个人物,也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每一个油麻地孩子的纯洁心灵和正直性格。他们可以开怀的笑,同样也可以纵情的哭,他们可以了无牵挂的疯玩,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在他们的心中永远都装满了甜蜜美好的事物。他们就像是纯洁的天使,在油麻地这片宁静的天空尽情飞翔。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那时未必经历过,但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然,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读完《草房子》,我发现原来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它让我们想起温馨、纯真无邪,是一切美好的存在,它美得宁静、温馨,并且永恒……

推荐第3篇:追随智慧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主要描述了微软公司里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这些中国人组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瞭望世界巅峰的遮眼罩不复存在,创新激情被点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植根干微软独一无二的土壤,这一切会不会荡然无存?

编辑推荐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但又不仅于此。于是,人,人的智慧的弘扬,人的智慧的弘扬所依赖的环境,就成为《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所要叙述的这个故事的主旨。

媒体推荐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追随智慧》不是有人估计的那样,是一本关于电脑产业的报告文学,不,这是一场肯定妻来的革命的预言和充满着责任感的叙述和刻画。 ——《经济日报》

这部带有很丰富车斗学内容和现代精神观念的著作,正是在对很现实很具体的人和事的记述中展开和表现的。这部饱含了丰富技术信息、知识内容的书,同时也是融合了许多新的思想精神的书,在技术和思想精神两方面对人都有帮助和启示。 ——《羊城晚报》

此书表现出我们尚不熟悉的一种新兴的文体风格,不以形象的血肉和生动的故事诉诸读者,而以科学的含量和理性的思考、以思想的线条和知性的光亮达到启人心智刷新观念的目的。读这种书会感到传统的大脑跟不上作者思维运行的速度,可一跟上了,又有豁然开朗之妙。 ——雷达

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目录

代序 你是不是侵略者?——与比尔·盖茨对话 前言 关于智慧的故事 序幕 “狼”来了!

第一章 追寻天才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点子最值钱,架子最不值钱 摆脱“完美主义”的迷人陷阱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 “我更喜欢自由平等的环境” 英特尔和苹果扑了空

优秀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吗?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最初的追随者

他们再也不用为父辈的悲剧操心感怀

第二章 天外有天

李开复的精英哲学和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 未来的希望在今日中国的大学院墙里 越是优秀的人,越往外跑吗? 最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恳求你 招聘规则:N-1 聪明人的“磁场”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女儿找工作竟是这样的局面 人生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两个理想 令竞争者色变的“豪华阵容” 士为知己者死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 微软递出橄榄枝 第三章 脑力激荡

白板文化: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 中国化的美国人和美国化的中国人 我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

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 基础研究:发明现在不可能的事

科研方向:把机器当做人,不是把人当做机器 如此“会议”如此人 放手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干 有时候一个概念就是全部

年夏季: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分享思想的火花

第四章 那是我“儿子”

微软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喜剧,这一次能再现吗? 打开门,世界前沿原来就在眼前 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次突发奇想的双重效果

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信息时代的奥秘是“融合”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 没有一个公司能青春万岁 美国式的“主人翁”:忠诚是双向的 吴士宏的“本地化”:断翅的蝴蝶 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向比尔·盖茨汇报

最开心的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在一起

第五章 “死亡线” “我们这帮人就像一群狼” 中国面孔后面的美国文化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停步不前 姜昆的十三种“经典之笑” 副研究员的懊恼

压力之下,几多兴奋几多愁 如何捞到海洋里的一根针 新办法原来就是“脑筋急转弯” 把精彩的思想变成现实 “我要死过去啦”

有什么事情比和学生见面更重要? “只要他真是我们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 “臭虫档案”

“足够好”并不足够好

第六章 今天你要去哪里? 信守你的创新之权

不是历史与他为难,而是现实与他为难 最坏的消息接踵而来

“视窗”: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 华尔街最黑暗的一天 斯蒂夫·鲍尔默怎样力挽狂澜 “金手铐”

自由软件与自由创新

比尔闭门数月,营造“Microsoft。NET” 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结束语 微软精神能成长起来吗? 附录

与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的对话

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的对话 与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对话 与微软美国研究院院长凌大任的对话 年繁体字版补记 寻找你的家 燃烧智慧的狂欢节 新院长张亚勤

“我已经拼了全力,你呢?” “五五规则” 我们为未来工作 一切都是“数字的” “你们创造了历史” “孵化器”

“疯狂鸟”——许峰雄 五周年

人名中英文对照 致谢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

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

文摘

第一章 追寻天才

比尔·盖茨:天才和创造力一直在以一种令人无法预测的方式造成种种进步现象。我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进出的门紧锁着,透过两扇落地玻璃窗,仍能看到里面灯火通明。陈蕾扬起手来,把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小卡片,凑到门框一侧的电子眼上,门锁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自动弹开。那卡片上面镶着她的照片和一个隐形磁条,所以既是身份凭证也是开启大门的钥匙。任何人,只要能够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雇员,总是有这样一个东西在胸前晃来晃去。上面一行字赫然写着: Microsoft 同样一行字也矗立在这座大厦的最顶层。大厦名叫“希格玛”,坐落在京城西北知春路上,并不高大,却有几分夸张。四围镶嵌着蔚蓝色玻璃幕墙,有如一个硕大无比的蓝宝石,熠熠生辉,咄咄逼人。每天有无数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叫做“希格玛”。对他们来说,真正具有意义的是,这里是中关村,也即我们国家舆论所说的“中国硅谷”。

“希格玛”共有七层。在中关村,更多的人叫它“电脑大厦”。大厦里面装满了著名的跨国公司:一层是“三菱”,三层和四层是“惠普”,五层和六层是“微软”。如果不是“联想集团”在这里占了第二层,有些人就可能把它当做卷土重来的,“外国租界”。

陈蕾供职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第五层。尽管这里是“研究院”而不是“公司”,既不做产品也不卖产品,但陈蕾和她的同事还是习惯于把这里叫做“公司”,而不是叫做研究院。办公的空间不算宽敞,以微软公司数千亿美元的市值和数百亿美元的现金存款来衡量,算不上奢华。浅驼色的化纤地毯上编织着深色花格,窗帘是垂下的,天花板由斜线分割成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其间点缀着圆形的灯具。外边天色已经大亮,休息厅里的电灯却都开着,把淡淡的光亮洒在研究员们工作的大厅。走廊边上相隔不远的地方就放着咖啡、可口可乐、红茶、绿茶和菊花茶以及冷水和热水。靠西北的角落里,还有一间专用的饮水房。那些来实习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对这饮水房和饮料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过去只是从书籍报刊上听说,微软公司的员工和来访者都是按需取用饮料,不必付钱,现在则有了实际的体验。

关于办公室的设计,比尔。盖茨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办公室和人的等级无关,和人的智慧有关。只有在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环境中,软件开发人员的智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是,一个更大更舒适的办公室却不能使一个高级经理更加聪明,反而会助长其高人一等的念头,进而变得愚蠢。80年代初期,微软公司在美国雷德蒙市的那片红杉树林中兴建它的总部时,美国各地的大公司里正在时兴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90年代中国也开始流行了)。但比尔.盖茨坚持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个单间办公室——大约十一平方米,里面摆着电脑台、电脑、一个小圓桌和几把靠背椅,没有沙发。不论是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全都一样。这种空间格局潜移默化了一种人人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思想,与美国东部那些老牌公司中的等级制度背道而驰。现在,总部员工已经有一万八千人,比那时多了上百倍。办公区域不断扩大,楼房号码已经排到一百二十七号(实际上只有四十六栋),但比尔。盖茨仍旧坚持他原来的主张。所以,每一个进入微软公司的人,从第一天起便能享有单间办公室的种种乐趣。

要让所有人拥有单间办公室,又要让尽可能多的办公室拥有一个朝外的窗户,这使得微软的办公楼全都造型奇特,第一批建造起来的十栋楼房,都是“星型”建筑,以后的则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不论什么形状,全部是两层。里面的走廊则会因为外型的不同而变化多端,错综复杂。那些来到微软公司总部的记者和作家,大都有过在走廊里迷路的经历,这使他们相信,只有高智商的人才不至于在这里迷失方向。

不过,比尔。盖茨在雷德蒙实行的这些主张,在北京的希格玛大厦就行不通。像中国所有的机关或者公司一样,希格玛大厦第五层里的办公室是按等级来界定的。大厅中央的部分被隔板分成面积相同的方格,每个格子里面有一张形的桌子和一台顶级配置的电脑,还有一位年轻的副研究员或者工程师。他们的桌子上,都会有一些完全属于个人爱好的物品——照片、饰物或小玩具,间或还有吃剩的饼干和果皮,或者整洁或者凌乱,把主人的性别、年龄和禀性显露无遗。电脑大都拥有二十一英寸的屏幕,从早到晚都亮着。两侧贴着大大小小的黄色不干胶纸条,用以记录一些不能忘记的事项。大厅四围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单间办公室。靠南边一侧的两间属于院长李开复和首席科学家张亚勤,李开复的稍大,张亚勤的稍小。另外三面排列的单间,属于各个研究小组的经理和研究员,面积更小些。这些单间办公室朝向走廊的一面,均为顶天立地的大玻璃窗,在与人视线同高的那一部分玻璃上,造成一条一条磨砂。这种设计刻意地表现了“一半隐秘一半公开”的效果,让你可以看到对面是否有人,却又不能一眼看清楚那人在做什么。

微软员工的邋遢和不拘小节,举世闻名。雷德蒙公司总部单间办公室的制度,似乎最大限度地弘扬了这些人的个性,里面的陈设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最常见的当然是家庭照片,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工艺品、野花、红杉以及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草、芭比娃娃、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的画像、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专利碑、儿童画、饼干和各种零食、星球大战的模型、松鼠、其他宠物,有一个人甚至在办公室里养了一条大蟒蛇……这样的情景,在希格玛大厦中也根本不会出现。 事实上,这个工作大厅里不算整洁,但却没有任何噪音或喧闹,如果有谁想要与人交谈,就会穿过走廊来到一间开放式门厅。门厅宽九米,长十六米,中间是一圈圈浅绿色的沙发。一切摆设都很普通,唯有沙发中间的那些茶几与众不同,桌面一律是用白色书写板制作。“这是开复的发明。”陈蕾总是对来访的客人这样说。当初李开复设计了这种茶几,要求工匠照做,不准有误。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必要的,因为研究员们即使坐在这里休息时,也能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些白板上画满乱七八糟的符号、字母和曲线。当然他们也有可能静静地坐在这里浏览书刊。门厅一侧摆放着一些公用报纸和期刊,也有一种微软公司在中国印制的内部刊物:《视窗里的事儿》。最新一期的封面上,赫然正直无愧——阳光下的骄傲

不过,这一天也即1999年2月2日,当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的时候,外面可没有什么阳光。 再过两天就要立春,可是并没有一点春日气象。站在大厅南面十六米长的落地窗前,向外望出去,知春路的那一边,中航科技大厦和中国天利大厦遥遥相对。天昏地暗,举首浮云低。高压电线在寒风中抖动,发出阵阵凄厉的呼啸。昨日午夜,狂风由西北方向卷地而来,希格玛大厦活像一座深陷茫茫波涛的小岛。城内围墙倒塌,树杆折断,巨大的广告牌轰然落地,停在路边的汽车在狂风中碰撞在一起。到今天凌晨天亮的时候,市内供电网络已有数十处遭到破坏。气象台的报告说,席卷京城的狂风乃是由于蒙古国强冷空气南下,风力超过十级,并且将持续至少三十六个小时,气温也将大大下降。

陈蕾的模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典型的“白领丽人”,年纪轻轻,却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她已经为微软公司工作了四年半,甚至比她的老板李开复为微软工作的时间还要长。陈蕾喜欢她现在的工作环境,“别人都说我的运气好”,她总是这样说。她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是经济学学士以及文学硕士。看得出来,她当初之所以能够进入微软,大半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一副机敏的头脑,而不是因为她在电脑方面有什么专长。事实上,当她进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时候,对电脑还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痛恨。“那时候,我一看见屏幕上一串串的字符就头疼,”她说,“实在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不过,用不了多久,她对电脑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她惊喜地发现,“这东西太好用了”。

在这个狂风漫卷的早晨,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第五层的走廊,经过那些装饰一新的会议室,进入摆满计算机的办公区域,然后就看见李开复已经坐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三个月前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的时候,陈蕾成为院长李开复的执行助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职务其实就是李开复的秘书。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熟悉他的人都说,他那副华人的外表下面,掩盖着典型美国人的性格和观念。不熟悉他的人总是会把他当做中国人,实则他是一个美籍华人。不过,他却没有美国名字,甚至连个中西合璧的名字也没有。当他成名之后,名字频频出现在美国报端,他只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把“李开复”变成“开复。李”。

李开复的办公室朝南,大约有三十平方米。半圆形的大办公桌上很少文牍,一大一小两台电脑从早到晚同时开着。电脑旁有时候会放着饼干、桔子或者几本书,但绝没有微软公司总部里惯常有的那种凌乱不堪。东边墙壁上是成功的象征,那里挂着一大片他在美国获得的各种名誉证书。西边书架上充满了家庭气息,一幅他在多年前结婚时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那一年李开复二十岁,一对新人看上去还没有脱尽稚气,所以陈蕾笑称他是“童婚”——不是二十一岁,像是十二岁。另外一边,两个女儿从镜框里望着年轻父母,一个温文腼腆,瞪着一对好奇的眼睛;另一个精灵古怪,伸出舌头,故作一副滑稽的表情。李开复有时候会走到书架前边和家人对望片刻,有时候又会抬头看看墙壁。墙上有一幅字:“科学研究,桥架中美,技术合作,情倾神州。”那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所书。也是李开复数月前离美赴华时抱定的心愿。事实上他的热情总是在回归家庭和成就事业的两种冲动之间徘徊,就像一个想人非非的农民,定要种出“两头甜,的甘蔗来。 办公室一侧的套间是他会客和开会的地方。这房间在希格玛大厦处于东南角上,两面有巨大的玻璃窗,视野开阔。沙发由设计师专门设计,高背深座,蓝白相间,款式和颜色都别具一格。不过,李开复很少使用这个房间。他习惯于在他办公室的一角开会或接待客人,那里有一张小圆桌和四把靠背椅。这表明他召集下属开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四人。按照他的想法,参加会议的人越多,效率就越低,所以他从不把一大堆人召到他的会议室里来。

他每天总是在陈蕾之前来到办公室,这一天尽管天气肃杀,仍然如此。像往常一样,他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电子邮件,然后——回复。这样的邮件他有时候一天会接到上百件,最少的时候也会有几十件。现在,李开复决定在回答其他人的邮件之前,先给陈蕾发出一个邮件。他希望研究院的每一个新会议室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还希望研究院里所有人都来参与这件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让他的研究人员展示想象力的机会。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说起来挺奇怪,李开复和陈蕾的办公桌仅仅隔着一道玻璃窗,但他如果有什么事情要陈蕾去做,既不肯推门出来走到陈蕾桌边吩咐“请你……”,也没有拿起电话高声呼唤“请来一下”的习惯,而总是用电子邮件互通往来。在微软工作的中国员工,全都用手指在键盘上表述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都可以写一手熟练的汉字,但他们相互之间的邮件往来,却更习惯于用英文,因为英文录入要比中文录入更加快捷。他们把这种习惯叫做“电子邮件文化”,说是好处无穷,许多人最初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它的确是微软文化中的精髓。

比尔。盖茨曾说,电子邮件是“弹指间的信息”。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弹指间的管理。80年代初,比尔.盖茨在微软安装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它很快成为公司内部通信和管理的主要方法:替代书面的备忘录和电话口信,讨论技术问题以及在旅途中的汇报。那时候公司只有十二个雇员,但电子邮件的魅力已经显示出来。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说:“这为提高我们这个小公司的效率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微软公司在全球已经拥有三万多名雇员,电子邮件看来比二十年前更加重要,因为这种东西在越是庞大的机构中,就越能显示其无与伦比的效率。

我们当然不能说没有电子邮件就没有微软,但微软在崛起过程中对于电子邮件的须臾不离,则有事实的根据。比尔。盖茨承认他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电子邮件,并做出答复,这些邮件来自全球的雇员、客户和合作者。公司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把电子邮件直接传送给他,越过所有中间层次的阻隔。他是唯一读它的人,因此谁都不必担心礼仪问题。他似乎相信人们口头上都具有“报喜不报信,”的倾向,而在一种不必见面的交流方式中更有可能流露真情。“坏消息几乎总是从电子邮件中传来。”他说。所以,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定要把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和公司系统连接起来,与公司雇员交换新的信息和想法。即使是在旅行当中,在远离总部上万公里的几个时区之外的地方,也要检查一下他在公司中的电子邮箱。他说这样“才能让我放心”。那些接到他的信息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根本不在雷德蒙总部八号楼他的办公室中。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司内部,传统的行政方式以文牍与会议为基础,及至机构内部叠床架屋,云山万重,外部也因现代社会的演变日趋复杂多变,仍以传统手段应对,就只有增加文件与会议一途,也即我们通常所谓“文山会海”。倘若管理人员虚与委蛇,以一套一成不变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应对万变之情势,那么此种行政方式的结果,就只能是在浪费大量的时间、资源和金钱的同时,滋生不论效率也不负责任的官僚之风。但是,现代社会的演变似乎不仅在产生新的技术,也在产生着新的管理方式。

推荐第4篇: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安站辛庄小学 六(1) 胡文举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许因为爷爷曾经是军人的原因,他教我唱《东方红》这首歌:“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这些年来歌曲的旋律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我也会经常哼唱这首歌。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意义。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由红色的旗面和黄色的锤子、镰刀构成的旗帜被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从南昌城头到井冈山上,党旗高高飘扬;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原,党旗任凭风雨吹打;全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光辉的旗帜带领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走出了黑暗。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是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领导大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是共产党让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从古至今未有的宏图伟业,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之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结果。说到英雄,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光辉的形象:方志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刘胡兰,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地下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她毅然选择了革命事业。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残酷的敌人的铡刀毫无畏惧,她为了我们新中国、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主席为她亲手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刘胡兰的一生做出了崇高评价。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向刘胡兰学习,做一个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现在,每次升国旗的时候,我都会庄严的行队礼,心里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珍惜好时光,认真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同学们,让我们为了辉煌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评语:该文章段落分明,思路清晰、有依有据。引用历史,说服力强。情感丰富。

指导老师 : 王平学校地址:安站镇辛庄村 电话: 3605353

推荐第5篇:永远爱你读后感

《永远爱你》读后感

三3史小羽

我从《永远爱你》这首诗里面,知道了无论我们怎样调皮和不听话,在妈妈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她的宝贝,永远爱你读后感。

正如诗里所说的,小宝宝一天一天的长大了,当他两岁半大时,他就开始满屋子乱跑,把书架的书推倒,把冰箱的门开开关关玩个不停,把妈妈的手表丢进马桶里冲掉,读后感《永远爱你读后感》。 这样的孩子是多么令人生气呀!但是一到晚上,当宝贝安静地睡着时,妈妈又把他轻轻地搂在怀里,轻轻地说:“我永远爱你。”

是呀,在妈妈心里,我们都是宝贝!这首诗也让我知道了诗里的孩子很不听话,我们自己其实也一样的不听话。但妈妈还是很爱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好好地去爱妈妈,多帮妈妈做事,少让妈妈操心。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爱我们的妈妈吧!

推荐第6篇:《永远99分》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看到了《永远99分》这一篇文章,它深深的吸引了我。

\"扣掉你一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你就到头了,你还有发展吗?这是一位老工人评委对李博生说过的一句话。也正是这一句话使李博生有了今天的成就。是啊!在人生,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不断得追求,探索,碰壁,改善,前进,成功。

如果我们给自己打一百分,就会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永远不会有进步和成功。如果爱迪生安于现状,就不会发明电灯;如果牛顿安于现状,就不会发现地心引力;如果安徒生安于现状,就不会成为\"世界童话大王。所以,我们要\"永远给自己打99分,就像背着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筐,因为装不满,你就会一直不停地为自己摘,你摘到的果实就会越来越多,你就会有更多新鲜的希望果实令人心动的挂在前面的枝头。

永远99分,永远前进不滞。

推荐第7篇:《永远忠诚》读后感

《永远忠诚》心得体会

李娇峰

2011年3月30日

《永远忠诚》一书给我帮助太大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忠诚是一种责任。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如果能把忠诚当自己的责任来对待我想做到忠诚就是很自然的事儿。

忠诚不谈条件;忠诚不讲回报;忠诚是一种义务;忠诚是一种责任;忠诚是一种操守;忠诚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这几句话太好了,确实是这样的,只有把忠诚理解成这样,忠诚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忠诚才能赋予我们工作更大的激情。

简单地说,按时上班准时开会等等这样一些工作上的小事儿,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公司中所有的人,表面是违反了公司的制度,说到本质我认为就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首先这样不够忠诚于自己的公司和职业,更加不忠诚于自己,这是最可怕的,作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自然人,我认为很多事情就应该是我们应该做的,做到这些首先是我们忠诚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其次,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做到忠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也是让自己更加有意义。 “荣誉来自忠诚”,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为企业分担忧虑,给老板

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为荣誉而工作,就是替他人着想,为客户着想,把自己最优异的工作成果奉献给社会;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展示你的才华,展示你的无私和无畏,展示你迷人的工作形象;为荣誉而工作,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你的职责,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荣誉。他自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也会把最高的荣誉给他。

回想平日的工作确实是这样,有时虽然失去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但得到的是别人的尊重;有时虽然比别人多做了一些,但得到的是更多的支持和拥护。就像我带团队的感受一样,虽然我做得不是很好,但有一点,那就是我能够以身作则,并非常严格地要求大家,但我自己除了工作时间还付出了很多业余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帮助和支持组员的工作,就是这样才得到了大家认可,大家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想这就是互相影响吧,只有互相影响互相忠诚才能得到双赢的效果。

再谈一点,就是忠诚是相互的。正如我上面讲的一样,个人与公司、上级与下级、同事与同事、爱人与爱人、朋友与朋友等等都是如此。就象我对我的下属一样,只有我对他们是负责的,是真心对待的,也就是说是忠诚的,他们才能从心里面体会到这一点,也才能够对我忠诚,而不仅仅是有业绩压力的时候才找到他们,如果那样他们也是不会全力以赴的。反过来说,我对我的上司也是忠诚的,但这种忠诚也要建立在一种真心诚意的基础之上。公司对个个,以及个人对公司

都是一样的。不仅对待我们的事业是如此,对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一样,回想一下,生活中你对周围的朋友怎样?很多时候都是如此,你对朋友的忠诚会得到更多朋友对你的忠诚和信任。总而言之,荣誉是一个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可称之为“无形资产”。如果你拥有荣誉,你就可以获取你想要的财富。相反,一个拥有财富却失去荣誉的人,不仅不会再获得财富,连已经获得的荣誉也会失去。

最后,我想总结几点,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忠诚不是愚忠,而是要以自己的业绩来证明,做到忠诚会让自己得到荣誉,我们应该用极强的执行力去执行这种忠诚。再就是我们应该忠诚于公司、忠诚于职业、忠诚于老板、忠诚于同事更加重要的就是忠诚于自己。

单位给了我这本书,我非常感谢,它不仅给了我发展的平台,给了我体现自己价值的的载体,更加给了我很多知识,给了我提升能力的机会,对于这样的单位我只能更加地忠诚,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忠诚、专业。作为公司的一位基层主管,我有责任去执行忠诚并带领我的团队去执行忠诚。在影响力的每一天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忠诚给我的力量,并且让我心甘情愿地去用生命来执行这种忠诚,我相信我坚持着忠诚可以得到很多,可以更加成功地走完的事业上的旅程。

推荐第8篇: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朱常瑞

历史的清风,划过时空的隧道,扬起一片感叹的飞沙,见证永恒;浩瀚的长江,载着历史和诉说从时间中流过,笑看风云荣辱不惊.回首伟大祖国的历史足迹,我们发现始终闪烁着一面鲜明的旗帜,那是用青春、理想树立起来的旗帜,这面旗帜凝结着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付出的血和汗,这面旗帜就是党.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回首这九十多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九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用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人民服务”,让党旗永远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也让中国人们得出了永远跟党走的结论.

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英勇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不懈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赢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号召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于是有了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上的突击队,有了抗击“非典”的年轻医生和护士,有了从宽带上下载财富的知识精英„„很多很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中国的主战场开展的如火如荼.怀揣着远大理想艰苦奋斗,党指引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智慧无止境地追求.使我们成功成才的渴望梦想成真,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和一代人的价值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丰收.

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这今扬眉吐气的日子里得出的历史结论.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GDP跃居世界第二„中华大地喜事连连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让人民生活的有尊严,让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是一面旗帜,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盏明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都要做到为老百姓树立积极向上的楷模.努力履行好党赋予责任与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光彩,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共产主义的高尚信念.要更加热爱党、信赖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就要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国家.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追随党,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王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人民„„”每每听起这振奋人心的乐曲,我便忍不住沉思起来。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共产党就站在爱国救国的前沿。当时,在各地爱国志士的努力下,在共产思想的正却领导下,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的游行,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迸出来;从血管里冒出来;性子里吼出来;思想中激发出来。从生命中激荡出来的那种热情,那种纯真的、无私的爱国之情。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在它的面前,人的怜生之念,畏苦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在那个黑暗颠覆光明的社会;那个帝国主义践踏着人们尊严的社会;那个中国人民被指责为“东亚病夫”的社会,含有我们太多的血和泪。就在这血和泪混杂的社会中,那些正义的爱国志士们,勇敢的站了起来,用那稚嫩的胸膛,挡住了军阀那明晃晃的刺刀,挡住了帝国主义者那耀武扬威的子弹。这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是正是来自那股真诚而纯洁的爱国力量吗?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则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听凝重,再创辉煌又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没有完善。 另一方面,不光是国家要发展,我们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建党90周年!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我们走向更大的胜利!

灵感告诉我们:跟党走,永远跟党走,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杜欣怡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许因为爷爷曾经是军人的原因,他教我唱《东方红》这首歌:“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这些年来歌曲的旋律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我也会经常哼唱这首歌。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意义。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由红色的旗面和黄色的锤子、镰刀构成的旗帜被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从南昌城头到井冈山上,党旗高高飘扬;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原,党旗任凭风雨吹打;全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光辉的旗帜带领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走出了黑暗。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是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领导大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是共产党让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从古至今未有的宏图伟业,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之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结果。说到英雄,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光辉的形象:方志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刘胡兰,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地下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她毅然选择了革命事业。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残酷的敌人的铡刀毫无畏惧,她为了我们新中国、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主席为她亲手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刘胡兰的一生做出了崇高评价。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向刘胡兰学习,做一个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现在,每次升国旗的时候,我都会庄严的行队礼,心里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珍惜好时光,认真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同学们,让我们为了辉煌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王处寒

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幸福的生活,就没有现在的你和我!

回顾战争的风风雨雨,那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帘,我们的心紧紧绷着;回想解放战争的三年历程,那一句句共产党豪迈的宣誓,那一幕幕勾心斗角的场面„„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共产党!

一首《永远跟党走》鼓舞了多少壮志英雄,激动了多少炎黄子孙?历史的车轮,已跨过二十世纪,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正迈着大步对美满的的生活追求。

还记得,我在牙牙学语中,爷爷就曾和我讲过有关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万五千里„„我的心激涌澎湃,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便播下一颗报效祖国、永远跟党走的幼苗!

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科学在迅速地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可是我的心依然没有忘记党在我的心中!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党”这个神圣的字眼,在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是我们每一个人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是最可信赖的伟大光荣确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今天时代的共识。我们的未来是一个新展开的世纪,我们的脚下,是通往明天更美好路。所以我们少年要抓紧学习,努力拼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让祖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祖国!

我的心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杜凌涛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中国人民迈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无数的热血青年就站在战斗的前沿,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反动军阀政府残暴的统治和混战,面对着武装军警凶残的镇压和捕杀,爱国的学生们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爱国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反动军阀那闪亮的刺刀。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能受得了。”无数的爱国学生不正是这样吗?他们那种视死如归、永不退缩的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嘴上,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猛发展。但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现在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坚持真理,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让我们用知识和汗水,以无限的热忱、满腔的热血、全部的精力,去努力,去奋斗,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同学们,让我们高举五星红旗,永远跟党走,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学到的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让东方这条巨龙傲然屹立于世界之东。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张君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回忆过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数十年前,祖**亲遭受过的那次重创,那是母亲身上抚不平的伤口,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为了挽救沉沦的中华民族,1921年7月,一个高擎马列主义真理的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的诞生,像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像初生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数十年的抗争,数十年的奋斗。党和人民英勇奋战,誓死抗争,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79年,改革开放又像春风一样温暖着人们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灵魂。如今,在党的领导下,“东亚病夫”的耻辱被人们洗雪尽净,中国早已挺立在古老的东方,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95年的励精图治,95年的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将悲痛化为力量,把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变成历史。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是粮谷满仓;昨天还是断墙残壁,今日早已高楼林立。面对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国共产党——一个伟大的党!

红领巾是烈士们用鲜血染成的。它是国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象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胸前的红领巾像一团火焰,催我们奋进,使我们向上。我坚信:红领巾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杨倩颖

青春是什么?在我认为青春是一首优美的歌。绵延子里也有高亢的音符。在这首歌里,那个音符就是---爱国。爱国,一个永不褪色的词。是共厂党哺育了我们,是我们的摇篮也是新中国的摇篮。让自己受苦,为我们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我的第一次发的音是“妈妈”,第一个会写的字是“党”,共产党!我厂的第一首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从此,我懂得了爱国,是自己国家的人就要学会爱国,是共产党陪我走过了10多个春秋。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共产党是我们的母亲。是她创造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温馨的温室,充满阳光,充满鲜花的世界里。今年是共产党迎来的95周年的生日,这95年也许会感到很短暂,可却在这95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还记得旧中国时代吗?那时候我们中国人经常遭到外国人的侮辱,一些中国的土地被划为租借地。是谁改造了这个旧中国时代,是党,共产党,多少烈士的鲜血换来了现在的和平。红领巾就是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国旗是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它们饱含着战士们的忠诚,爱国之心,即使壮烈牺牲了也无怨无悔。“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力,少年则国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过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样说道。的确,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造,过去的辉煌只属于过去,新的辉煌就等着我们携手创造。老师问过周恩来及全班同学一个问题:“为什么而读书?”有很多同学都是顾着自己的利益而读书,唯有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人学习看起来努力,只是想丰衣足食,为了个人的利益,夺取名利,那么,那个人长大以后就是没有出息的人。我们要发奋读书,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党是我们的榜样。因为党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改变了中国社会。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李王飞

童年,我常做一些美妙的梦:做大海的梦,做白云的梦,做金秋的梦……梦见自己是一朵向日葵,永远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梦见自己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片绿叶,将无边的荒漠浇灌成一片绿洲;梦见自己是一只百灵,歌唱春天,歌唱我们亲爱的党。

童年,我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讲战争的故事。那个时候党在我心中,就是由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组成的。像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飞夺沪定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兵张嘎》、《英雄王二小》,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以及后来描写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儿女》,还有毛泽东、周恩来、董存瑞、黄继光,这些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些闪亮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

那个时候,我总是问爸爸妈妈,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当我知道谁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我可以肯定的说他一定是好人。而且,每当看到电影上,有人喊出“共产党员,跟我冲!”我就会激动不已,甚至也会和他们一起呐喊“冲啊!”那时,我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更要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他们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铭刻在了我心中。

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党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

亲爱的党啊,你是巍峨的万里长城,我就是长城上的一块砖石;你是烙印着铁锤和镰刀的红旗,我就是旗帜上的一丝纤维;你是一座郁郁葱葱的青山,我就像一棵小草,在春风的摇摆中,在归鸟欢愉的鸣唱中,谱写着绿色的篇章。

如果党是一轮无私奉献的太阳,那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阳光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竞相开放。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孙永乐

党,她在哪里,清晨,我来的公园里,寻找。在静谧的花丛中,我俯下身闻了闻花儿的馨香,希望美丽的花仙子能告诉我党在哪里?花仙子却躲在花骨朵儿里,不肯出来。我明白了,她让晶莹的露珠转告我,曾经落在花瓣上的不是露珠,而是弹药轰炸激起的尘土。

此时,太阳从东方慢慢悠悠的升起来了,我大声喊着,想他询问,党在那里,他微微的笑了,笑得如此灿烂。我明白了,他让白云传话给我,那被弹药长期熏染的云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如今是如此纯净,洁白。

耳边突然传来美妙的乐曲,原来是在晨练的老人。我静静地看着这如此富有朝气的老奶奶,休息时,我跑过去缠着老奶奶讲讲她小时候的事,老奶奶告诉我:他们以前吃的一年四季近乎都是大白菜,玉米,还有的连饭都吃不上,到处挖树根,他们一年到头一点油水也沾不上,再看看现在,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还有什么膳食营养,连吃都有那么大的讲究,以前就是能吃上点肉就不错了,那还会想这么多。听到这里,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有多么幸福,能每天无忧无虑的上学,拥有好的教育环境,好的生活条件是以前怎么也不能够想象的!

此时,我明白了,党,她用她的力量支撑这我们,鼓励着我们,引领这我们,我们都是党的儿女,党用她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美好,我们在你的希望与关怀下,一点能够得到和平与安乐!

党,她在我们身边啊!

永远跟党走读后感

高良涧小学 五(1) 徐淮宝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也已经点燃了她的第95枝生日蜡烛。这95年的风雨中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95年里,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9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短暂的。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漫长的。面对95年的风雨沧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共产党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党,一个伟大的党!”

每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国歌声渺渺回荡,我总是热血沸腾.想起列宁说过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也总让我想起曾经的中国。

曾几何时,贪婪的侵略者纷纷来到中国,打破了中国的文明,民不聊生.可在这,却涌现出了一大批共产党员.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有的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柱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有的让中国政治,经济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有的......多么优秀伟大的共产党员那,我也要以红领巾的名义加入党,永远向党走!

推荐第9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大学期间,在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听到前苏联“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对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书名早已熟烂于心,却未曾仔细地阅读过,当时的我觉得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教条。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反过来再阅读这些教育著作,却深有体会,也能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跟随着他,我一次次的地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他的生平,走进他的教育思想,原来他的教育学理论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没有一个差学生,没有一个教不会的学生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个幼苗,让他们茁壮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学生,尤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指出他们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是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施,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在他的眼里,上课、评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献—奉献爱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读着大师的话,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为幼儿园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特殊的,因为3~6岁之间的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尚未完全形成,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在集体面前去批评他,现在想想,孩子们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工作中,我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苦恼:为啥我用心地对待每个学生,但对学生起到的效果却是很小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并不能代表一切,而应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来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在第二辑又见卡娅中,通过李镇西老师的记录,我看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绍,由此可见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传播和实践。而卡娅写给学生们的回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育大家的女儿,她对父亲思想的传承,对学生诚挚的爱感动着我。在信中、他用父亲的“需要—困难—美好”六个字诠释了对生活、对学习、学校和教师的看法,而作者李镇西老师,也正如信中所言,为了这无悔无愧的一生,他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用心灵来滋养学生,以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执着。

李镇西老师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每一辑都给人以震撼。从他的一字一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老师就像一位狂热的追随者,我们和他一起感受着这个过程的幸福,李镇西老师真不愧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将书中所得运用在实践中,并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鲜活的生命,让我爱上这本教育理论书籍,也让我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我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同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推荐第10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朱培成

近期阅读了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些心得。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又见卡娅——江阴日记选”,“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日记”。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如何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如何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光荣而艰辛的职业中。这不是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而是作者在用真心拥抱自己的理想,并且和理想携手同行的过程,每一篇短文中都有作者亲身的经历,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诠释了作者的成长——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过程。文中穿插着苏霍姆林斯基那诗一般的文字,让文章读来既生动又优美。 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江阴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记录和感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通过作者的记录,看到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思想的介绍,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令人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用心灵来滋养学生,赞同他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三部分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最后,作者带着深情,也带着责任感的写下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同时作者也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李镇西的读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果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是从实践到理论,那么李镇西则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给理论以生命。李镇西找到了值得他学习的榜样,并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通过不断的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的精髓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成为了一个卓越的教育者。感受二,独立的思考能力是成为一个教育人非常可贵的品质。李镇西书中写到“尽管多年来我都在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我从来都不迷信他,我从来不用“崇拜”而用“崇敬”来表达我对他的感情。我最近思考的最多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局限性,或者说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末篇“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是作者结

合中国的现实和实际来谈的想法。那些泛着智慧闪光的话语,触动着我们每个阅读人的心灵。“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这你的新,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尚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感觉”。 感受三:写作的重要性。李镇西在书中写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神至所以能够流传并传播开去,缘于他的笔耕不辍。而李老师也正是通过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而传播了自己的教育经验,给更多的教师以启迪。

最后,让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态度,“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第11篇:<追随梦想>教案.

《追随梦想》教学设计 龙潭区乌拉街中心校 张秋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2.学习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对倒叙的叙述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追随梦想”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齐读课题.

二、感悟课文内容。

1.(阅读提示出示)请结合阅读揭示,用批注的方法边读边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A:蒙提的梦想是什么? B: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C:蒙提的成功一定与诸多因素有关,而文章中为什么写蒙提的成功几次提到了他的老师呢?

D: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 2.重点句段分析:

A.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卒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

指导朗读:鄙夷轻视的语气

B.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实践时,我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指导朗读:懊悔愧纠的语气 小结:无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其实对于作者杰克坎菲尔来说,这样的事在他的身上也发生过多次,《心灵鸡汤》在海尔斯传播公司受理出版之前也曾遭33家出版社的拒绝。全纽约主要的出版商都说:“书确实好得很。”“但没有人爱读这么短的小故事。”然而现在《心灵鸡汤》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售出了1700万册,并被移译成20种文字。

,梦想一但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但也请同学们切记,梦想,不等于幻想,你觉得梦想除了需要用坚持去经营之外,他还需要用( )去经营? 三.写作方法指导:

课文学到这,你还记得这篇文章在属于哪种叙事方法吗?(倒叙)说说你对倒叙的理解。

如果说按顺序描述一件事情是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话,那么,倒叙最先交代的是什么?(结果)老师这里也带来了几篇有关倒叙的文章开关,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A.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B.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你觉得采用倒叙的好处是什么呢? 四.习作训练: 那我们不妨来亲自尝试一下,文章中说,蒙提曾写过一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的报告,但却没向我们介绍报告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说了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下面就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蒙提这份报告中的具体内容,完成一次小练笔,题目为《长大后的志愿》,当然老师对你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请你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来完成:

微笑级:设想一下蒙提所写的《长大后的志愿》这篇报告的具体内容,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蒙提〈长大后的志愿〉这篇报告描写下来,交待清楚自己的愿望是什么,也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

大笑级:设想一下蒙提所写的《长大后的志愿》这篇报告的具体内容,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交代清楚志愿产生的原因、具体想法和实现志愿的途径。

狂笑级: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成功后的蒙提,用倒叙的方法向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初中时所写的《长大后的志愿》这篇报告的具体内容 五.习作评议.

六、作业 板书设计

追随梦想

心中有梦——坚持梦想——实现梦想

第12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白大省总是吃亏,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白大省已经损失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已经到了可怜的地步。但是,白大省最终还是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从另一方面看,白大省喊出的“永远有多远?”是歇斯底里的呼唤。白大省在呼唤自己的狼性。

白大省的善良是无法向社会推广的。白大省是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那些呼唤白大省的人们自己不愿意成为白大省,却希望别人成为白大省。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凭什么?

白大省对狼性的呼唤更加有意义。白大省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年代。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狼性的善良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活在世上需要有点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双重本性。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本性?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凭空呼唤善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

读完,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

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

“永远有多远?”白大省期待的追问着,有谁能告诉她呢?我们期待“永远”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种留住美妙事物的通常心态,一个肯沉甸甸的存在却告诉主人公白大省:“永远没有多远了,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一直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子,胡同里的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小说以“我”的视角(表姐)叙说表妹白大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白大省,她与任何人包括恋人的交往,都是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付出,而对方却只是索取和背弃。

一个相貌平平的乖女孩,脾气随和的要死。亲友,同学,同事谁都可以为了自以免遭伤害获得利益而把麻烦拽给白大省:小学一年级时就把昏倒在公厕的赵奶奶背回家,随后又担负起赵奶奶倒便盆的责任。买冰镇汽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在路上“我”比她喝的汽水多,为什么我从来也不知道让着她呢?姥姥死了,她哭得好几次都背过气去。“我”始终在猜想她哭的是什么呢,姥姥一生都没有给过她好脸子,可留在她心里的却是姥姥一万个好。为弟弟白大鸣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笨拙的善良?”

永远空怀着一腔过时的热情,迷恋她喜欢的男性,却总是失恋。“那时候,白大省经常问我要是和一个男人结婚,你是选择一个你们俩彼此相爱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更厉害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你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呢?我问她会选择什么样的,她说,也许是我得选择我爱他比他爱我更……更……,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就是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她仿佛早就有一种预感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对她的爱意永远也赶不上她对他们的痴情”。为了赵奶奶的侄子——歌舞团的舞蹈演员赵叔叔而神魂颠倒。和大四同班男生郭宏的恋爱,被一位表妹夺走的恋人关朋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的夏欣………一次次的恋爱,一次次的失败。即使她所挚爱的男人也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选择了她,她却承受了一切,甘心情愿,浑然不觉。

读完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我就在想:像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改变自己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有多大?十岁开始对自己不满,开始了对自己的另一种人的崇拜,一声期待的追问“永远有多远”,我们怎么回答,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人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这个社会也不许她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我们讴歌真善美,我们对失去的东西惆怅悔恨,可是像白大省她要改变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呢?其实白大省就是一类人,生活中谈过去,论现在,梦未来,有多少可以改变?也许有人说心中有信念,你就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难道白大省没有信念吗?白大省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永远有多远?人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第13篇:《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永远的布谷鸟》。这是

由方卫平老师整理出的短文集,这本书里‚集合‛了许许多多令人入迷的诗歌和非常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这条小鱼在乎》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简单的描述了在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男人在海边散

步时,发现一个男孩将每一个水洼边的小鱼都送回大海。这个男人说,这么多鱼,你救不过来的。而且,谁在乎呢?男孩认真的回答‚这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其中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也许每一个动作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但能让身边的人有新的认识。在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很多,在5.12地震的时候我们虽然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救出来,但我们都不抛弃、不放弃,因为每个人都在乎。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希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快乐.当你把玫瑰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香味一定也会留在你的手心.

人活着应该多为他人着想。面对成百上千条被困在浅水洼里

的小鱼,你也许没在乎,我也许没在乎,然而小男孩却在乎,小鱼却在乎。小男孩的可贵在于他能站在小鱼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大家都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为别人想想,一定会省去许多烦恼、误会、争吵与不和谐。一个心中时常装着别人的人,生活才会快乐。

通过这个故事,我从小男孩身上发现了‚可贵‛的精神:即便几十条小鱼中只能救一条小鱼,也没有放弃。也是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爱心,要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因为你的一点点善举虽然并不能帮助太多的人,但被帮助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改变一生的命运。

115

班 范思源

第14篇:《永远的旗帜》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永远的旗帜》。我仿佛重新经历了中华民族充满艰辛,布满风雨的历程;重新经历了中华祖国改革开放、充满辉煌的历程!

这是一本讴歌中华儿女的赞歌。有坚韧不拔的红军战士,有坚持不懈的科学家,有团结一致的救灾民众,有自我牺牲的战斗英雄,有开拓创新的工程师,有奋勇拼搏的健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民族精神、照耀中华。”它讲述了四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的英雄舍已为人的故事,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

想起便使人心惊肉跳。在我享受着和煦的春风时;在我做着甜美的梦的时候,那些四川的小朋友再也无暇享受这美好的童年,忍痛离开可爱的家园。千千万万的战士、志愿者他们愿意牺牲自我,来拯救他们。我记得书中曾讲到:几个不顾危险准备再次钻进废墟里救人的战士被旁边的人死死拖住,当战士们被拖到安全地带后,一个战士跪倒大哭,他对着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我读了这感人的一幕,眼角酸了起来。他们干嘛要这么做?不是有句话叫“各家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吗?

万一救出他人,自已却殒命四川,那多不值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我相信这有一个——多下去一次,就可以多挽回一条可爱而可敬的生命,即使牺牲,也无怨无悔!

第15篇: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永远的布谷鸟》。这是作家方卫平教授写的,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难忘的八个字\'.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一生下来就是兔唇,同学们都讥嘲\'我\',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两片畸形的嘴唇,弯曲的鼻子,歪歪扭扭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自卑的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是老师伦纳德天人,改变了我。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同学们依次走到教师门口,用右手捂着左边的耳朵,然后老师从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同学把话复述出来。而\'我\'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不过\'我\'有办法应对这种耳语测验,把左耳对着老师,左手紧捂右耳,再把左手抬起一点,就能听到了……当老师对\'我\'说出\'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我\'非常震惊,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温暖的话语……从此故事中的主人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克服了自卑心里,每天快乐的生活着。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信、勇敢,坦然的去面对一切。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二)

颜笑月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永远的布谷鸟》。这是一本关于童年、人生,甚至可以触动我们一生的文学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洛贝尔描写青蛙和蟾蜍这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故事。

青蛙与蟾蜍是一对好朋友。十月的一天,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落得满地都是。青蛙想:我要到蟾蜍家去,帮他把草地上的叶子扫干净,给蟾蜍一个惊喜。蟾蜍想:我要到青蛙家跑一趟,把他家的叶子扫光。青蛙一定会高兴的。青蛙从树林里跑过去,这样蟾蜍才不会看见他。蟾蜍从深深的荒草丛里跑过去,这样青蛙才不会看见他。青蛙来到蟾蜍的家。想:正好,蟾蜍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我把他家的叶子扫光了。蟾蜍来到青蛙的家。想:正好,青蛙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我把他家的叶子扫光了。青蛙努力地扫啊扫,他把叶子扫成一堆,不一会儿,蟾蜍家的草地就干净了。青蛙拿起他的耙子,走回家去。蟾蜍拿着耙子辛苦的扫来扫去,他把叶子扫成了一堆。不一会儿,青蛙的前院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蟾蜍拿着他的耙子,走回家去。一阵风吹来,把青蛙帮蟾蜍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也把蟾蜍帮青蛙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青蛙回到了家,想:明天我也该把自己家草地上的叶子扫一扫了。蟾蜍看见他家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蟾蜍回到了家,想:明天我把自家的叶子清扫一下。青蛙看见他家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那天,青蛙和蟾蜍都很快乐。

平实的语言中流淌着生动的韵律,简朴的表述中传递着深刻的思想。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缺少一切,但唯独友谊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朋友,我们就不会>孤独,在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在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有两束光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一束是家人的帮助,而另一束便是朋友的鼓励。

青蛙和蟾蜍的友谊令人羡慕,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在学校里、在院子里、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结交了许多的朋友。也许岁月无情、时光匆匆而过,也许一转眼我们都>长大了,但是我们的友情永远都是那么纯朴,永远都不会改变。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小区、不同的学校,但是我们经常一块去玩……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同学,他们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让我的生活过得不再是那么平淡,让我的人生更加>幸福,更加温暖。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三):放慢你的脚步 体会人生精彩

今天,我和妈妈到社区图书室借了一本名为《永远的布谷鸟》的书,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起来,里面的故事都很精彩,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永远的布谷鸟》一篇。

《永远的布谷鸟》写的是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让大家展示自己做的关于时间的作品,大家都用几秒钟或几分钟来衡量时间。轮到麦兜了,他捧着一个大钟表上来了,他说:\'这个钟表的秒针每一百年移动一下,三十六万年分针转一圈,那时,一只很美丽的布谷鸟就会第一次从钟里走出来,用它最好听的声音对世界说‘咕咕、咕咕、咕咕……’\'大家一直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布谷鸟的出现,在等待中,度过了他们美好的童年。大钟见证了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我觉得《永远的布谷鸟》这个故事很让我感动,有着浓厚的真情。故事里麦兜的思想非常深刻,每次我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因这个故事而陷入思考。他告诉我们要放慢你生活的舞步,用心来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

第16篇:《永远的普罗旺斯》读后感

《永远的普罗旺斯》读后感

读罢彼得梅尔的《永远的普罗旺斯》,心中充满了对作者的羡慕之情,也不停憧憬着法国普罗旺斯的平静、恬然、质感非常的生活,但同时也对现代化对风俗、传统的侵蚀而感到担忧。

作者从一个资深广告人转职作家,并移居法国普罗旺斯,出于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写下这本书。在作者的溪水细流的讲故事式的娓娓道来下,找松露的猎人和他的“超级猪”,会唱歌的蟾蜍和他们的教练沙尔克先生等都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呈示在我眼前。总而言之,作者笔下的普罗旺斯或许更像是一个小村落,与世隔绝,屋舍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大城市钢筋水泥包围中的我感到有些怅惘。

然而,作者除了介绍了那里好客的村民、另类的美食、通人性的动物以及一些趣闻轶事外,还不时向我展示了更为现实的普罗旺斯——一个被现代化入侵的古城。如作者所言“一辆豪华尊贵的劳斯莱斯缓缓驶来,这一幕异乎寻常,或许也在梅纳村历史上绝无仅有。”“劳斯莱斯的到来意味着浓重的灰暗。他们内心里的排斥,无异于发现黑死病重现,听说肝硬化会传染。当地一位外籍居民用一句绝望的话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提炼总结:“吕贝隆的末日到了。””

诚然,现代化是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我们或许应该要提防这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要注意到经济的高速进步和社会分化的愈演愈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生活的提高与精神世界的荒芜,我们要注意到全球化的加深与地区多样性差异性的迅速减弱,我们要注意到现代化的推进与传统习俗的边缘化。经过历史洗练沉淀的人文不应成为换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筹码。

第17篇:永远的白衣战士读后感

我读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知道了叶欣阿姨在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中不幸倒下。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必须将堵塞期间的大量脓血痰拍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有一天自己真的可能倒下,但她心甘情愿。

面对死亡与患者,她宁愿抢救患者,不怕死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只有死亡的战争!

3月4日清晨,叶欣阿姨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为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比且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叶欣阿姨开始出现发热症状,病魔最终没有放过她,她得了非典型肺炎。

3月25日清晨,叶欣阿姨永远地走了。

叶欣阿姨具有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第18篇:《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永远的布谷鸟》读后感

张一潇

《永远的布谷鸟》是一本选文集。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表哥驾到》这篇短篇小说。

《表哥驾到》叙述的是:“我”是一个调皮的男孩。我那素未谋面的表哥要来我家。妈妈在之前就一个劲儿的夸表哥,我就很没自信。我不希望表哥来。表哥还是来了,但他跟我玩得很高兴,我们很快就熟悉了。吃晚饭时,妈妈又不停地夸表哥,让我很不高兴。不料,我却听见姨妈和表哥说的话:“你表弟,够你学一阵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和表哥是“同命相怜”啊!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调皮又很全面的“我”、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其他孩子的优点的妈妈和姨妈、文雅的表哥,反映了中国家长往往以肯定别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孩子进入自己设置的模式,进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但是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家长要能够公平地对待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没有谁会是完美的。

书中还有一篇《暗号》讲的是一个男孩独自坐火车从北京到青岛,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叫“老邱”的叔叔,并在全车人的关爱下到了青岛。文中的男孩小夏聪明可爱,善良勇敢,在人生中第一次独自旅行中获得了快乐。

人生中自己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影响。我第一次独自在家时,克服了困难,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独自在家、第三次、第四次……这篇文章教会了我勇往直前的精神与不怕困难的勇气。

《永远的布谷鸟》是一本优秀的选文集。

第19篇:《永远的丰碑》读后感

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

——《永远的丰碑》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永远的丰碑》这一本书,这本书列举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使我深受感动,《永远的丰碑》读后感。那些曾经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展现在我们面前,不论威慑和诱惑,他们都昂着头,为美丽的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书中写到了叶挺将军,在遭遇国民党重军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将军指挥部队奋战八昼夜,读后感《《永远的丰碑》读后感》。 但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叶将军被扣押后,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叶将军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敬献给叶将军“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词。我很敬佩叶挺将军,他能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从容自定的拒绝出卖战友,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学习。

还有女共产党员江竹筠,在读书的时候她就有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就这样,江竹筠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但在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老虎凳、皮鞭、竹签刺指甲等残酷的刑罚,江竹筠毫不畏惧。从她口中敌人连一个有用的字也捞不着。气急败坏的敌人把江竹筠打入死牢。而江竹筠依然在监牢中坚持革命活动。但1949年11月14日,敌人把年仅29岁的江竹筠杀害了。江竹筠的精神和胆量值得我佩服。我要向江竹筠学习,做一个坚贞不屈、真正勇敢的人。

通过阅读《永远的丰碑》,我真正体会到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敌人胆战心惊,同时令我由衷敬佩。他们的革命事迹流传到我们心中,他们革命品质永远存在,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

第20篇:永远的雷锋读后感

《永远的雷锋》读后感

六(1)班金迎

这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永远的雷锋》这本书。以前我对于“雷锋”的了解还仅仅局限在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做好事”上,现在我通过这本书深刻地了解“雷锋”了。

从书中我读到了雷锋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他将雨衣、馒头送给雨中无助的母子三人;他为丢了车票的老大娘补车票;他耐心帮助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找到儿子„„他一生中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的高度赞扬。“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大概就是我们“3月5日学雷锋做好事”的由来吧。再看看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处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管别人的感受,无论想得到什么还是想要干什么,就会不计后果的去做,结果虽然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但也伤害了关心自己的人的心。记得三年级时,为了抢学生奶中的“草莓味奶”,我总是会耍一些小手段,计算到快要发牛奶时,我就会提出要洗手或喝水等等而提前走出教室,这样当我们班开始发时我就“正好”出现在教室的门口,于是顺势就能够拿到我想要的草莓味奶,这也使得我们班最后拿的同学很有怨言,现在想想我不禁感到了脸红,好在后来我渐渐改变了,变得喜欢乐于助人了。我时常帮助我的好朋友,帮他们解答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一些学习困难,今后我还要更加广泛的帮助其他的同学,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到了雷锋的“抓紧时间,刻苦学习”。雷锋把学习当做休息,常常利用值班室的灯光看大半夜的书,他的话现在来看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各种借口的苍白无力,“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作为小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集中学习的阶段,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读了《永远的雷锋》这本书,我不仅深刻的了解了雷锋,也以“雷锋”这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真切的理解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真正内涵和要求,我要用我的实际行为去实践“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要求。

永远追随读后感
《永远追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