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9 08:32:3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

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推荐第2篇: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的天气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目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大概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不多,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定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现在的文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鼠狗自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己的“仇猫”。

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 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对付猫自有一套办法。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逐个推广,以致后来猫都从来不接近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态度已是明确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大鼠是决然不同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似乎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后来得知是长妈妈所谓,但是,先生和猫之间的矛盾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细细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

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

向先生致敬!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实在值得回味,反反复复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的评论,说先生的文是只可浏览不能详读的,盖因先生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革命文人吧,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册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也是颇有些感触的。

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隽永的笔描写了一个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长妈妈。文章着重写了先生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先生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开篇介绍长妈妈的时候,铺成直叙的写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人物的性格,甚至对于长妈妈那个“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复提及。后面通过对于长妈妈的言语行为,也给了读者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其实所谓长妈妈也就是那个时代下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一些陋习,但是也有敢于创新的可爱一面。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认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隐鼠,我对她全无敬意且称呼她阿长,在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整个感情的变化,体现了先生小时候的可爱,也显示了劳动人民那个阶级特有的可爱特质。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笔成功的绘出了长妈妈这个人物,而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读后感《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先生笔下的长妈妈这样一个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与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用他的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纯朴的年代。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我也按照原计划,每天在《朝花夕拾》的册子中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先生的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一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先生是新白话运动的领军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场。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通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本在网上找出,加以浏览,让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是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朝花夕拾》 《五猖会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是有些晦涩难懂的,故每每我读先生的文章都要读上许多遍,使得自己能更好的读懂先生的意思。而先生的这篇《五猖会》,读得不花我半分力气,却委实让我引起不小的共鸣。

文章的开篇便是写的儿时的先生对于“迎神赛会”的一种期盼和向往,由于居住在偏僻的处所,虽然是对于这样的活动充满憧憬,但是确实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书中所描写的“迎神赛会”,只能不断的从书中看到这些描写加以自己的想象,最多只能花上一文钱买上一个“吹都都”。在写满对这类“迎神赛会”的憧憬之后,峰回笔转,先生即将遇到“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去东关看五猖会!而这五猖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儿时的先生必是神往不已,而确实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先生要随家人同去看着五猖会!这不仅可圆了梦,也是儿时童趣的一个所在!可偏偏在大家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却成了一个最最不和谐的音符,非要让我背书!《鉴略》中的二三十行。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兜头一盆冷水,各种强记之后终于能过了“父亲”这一关,而起初那种兴奋却荡然无存!这种封建礼教的威仪,不可撼动的地位,无疑给先生儿时的内心留下了不好的记忆。

读到此处,不禁勾起我的共鸣来。每每要出去玩耍,父亲或母亲总是不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考量问题,非要出个名目让他们还“称心如意”了,而我们再得以出去玩耍时,早失去了先前的心气儿。

让我用先生文章的结尾做个结尾吧: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

《朝花夕拾》 《无常读后感》

早已习惯了在午后翻开《朝花夕拾》这本小册子,每个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觉得充实了许多。今天照例要读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顺序,当时到了《无常》了吧。

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会》,描写的是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神!而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欢的当时白无常了。先生用了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白无常:“他不但活动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慨。”这是怎样一个的可爱的角色呵。

先生本文突出描写了白无常。在先生的记忆中,除了装扮不甚吓人之外,无常还是个颇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戏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先生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写道: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阴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戏谑的讽刺!可是也显示了先生对黑暗的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最后一段先生判的却是更妙,有人说,无常是生人走阴,故有些人情味,而现下那些会走阴的却是生人。这其中的奥妙,难言之矣。我们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推荐第3篇:琐记600字读后感

【篇1: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

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篇2:琐记读后感】

今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后一天,中午,顶着炎炎烈日,我从书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后,翻开几页,虽说是小说,可我基本一点都读不懂。偶然翻到《瑣记》这篇文章,感觉不那么深奥,便读了起来。

一开头,是讲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简单的说就是“虚伪。”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可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还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看到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后来,鲁迅的父亲过失了,她竟然怂恿鲁迅去偷钱,鲁迅说自己家没有钱,她又让鲁迅去偷家里的首饰变卖。鲁迅最终还是没有去偷,可是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事情很明显就是那个衍太太跑出去乱说的。

这种表面上对你很好,背后却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视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别的同学的家长特别好,总是和颜悦色,而我妈妈却很凶,总是管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学的家长,其实表面上对我好的,总是和颜悦色的,却很少有内心真正对我好,只是觉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时对我总是很凶,总是管我,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其实才是真正对我好。

【篇3:琐记读后感作文】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篇4:琐记读后感】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推荐第4篇:琐记读后感[推荐]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琐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琐记读后感篇1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后感篇2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日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一个腐败的旧中国,还懂得了不能从表面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歪心眼的人,他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鼓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子们吃冰,即使阻止,但因声音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而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当“我们”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计数,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婶母来了,他非但发布夫妻那孩子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子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看看今天的我们,我觉得似曾相识,世界上对我们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们真的是这么觉得吗?最常见的就是,天冷了,妈妈叫你多穿些衣服,但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生病了,当你苦着一张脸去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升起的不理你,让你烧着,任凭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带你去医院,心软的父母,看着孩子这副样子,听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无可忍最后带着怒气送我们去医院。你会不会觉得父母很坏见死不救,不,他们表面上是在骂你,表面上是在生气,但心里已经急得不得了,他其实起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话,不带你去,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让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都无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对一些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却是爱戴有加,绝对信任,但当你遇到困难,或让你陷入困境时,他逃的最远,甚至让你陷入困境的元凶就是他。最后真正在你身边,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经恶语相向过的。

所以,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它。

琐记读后感篇3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推荐第5篇:《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决定。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

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

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推荐第6篇:《金琐记》读后感2

初读,很难相信,世界上居然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母爱应该是温暖,温馨的,但是在《金琐记》中的曹七巧不但没有给子女所应有的关怀、温暖,而给予他们的反而是无尽的痛苦,折磨。她连女性最美好的母性都不存在,值得人去关心同情么?只让我感觉她所受的全是她自己自找的。

可是对于一个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来说,我不得不从正面去想,像曹七巧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好的一面?难道她生来就如此“恶”么?再读,带着问题去读,发现自己对曹七巧的控诉太偏激了点。对于前面的义愤填膺,再读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很可怜,需要同情的。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对于她对子女的态度我还是觉得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自己有多对世界,对社会,对世人的愤怒,也不能将子女当成自己发泄苦闷,愤怒的工具阿。记得有人这样说道:“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曹七巧人性恶的最深刻之处就展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我很赞同上述所说的。尚且不论“虎毒不食子”,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她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再来看看我们这为所谓的“母亲”曹七巧,她又怎样对待他的子女啊?如她的女儿,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这还称的上是“母亲”么?总之,曹七巧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但她对于子女的种种,我想是无可原谅的,不值得同情的。希望现在和以后不会有像曹七巧一样的母亲存在。

推荐第7篇:捕鱼琐记

捕鱼琐记

家在江汉。

江汉古时就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之说,先辈们在这块河汊湖泊星罗棋布、沟坎涧渠纵横交错的土地上,自然免不了和鱼结下“生死相交”的情缘。

从老人们的话里,依稀可以感觉出几十年前家乡的模样。似乎是一大片草塘,又似乎一片大洪荒——由于常发水灾的缘故,“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到处是水洼、沼泽、芦苇荡。祖辈们用船做交通工具。一条大河在大滩田中延伸开去,从家门流过。每年秋水将退时,人们在大河分岔汇流处,寻些很深的洼地,把树枝放在其中,用苇编插在四周。鱼儿便在树枝丛中居留下来。冬季到来时,约定个时间,大伙儿拿开树枝,站在船上拿了长叉、渔网等在洼地里捕鱼,一次就可以捕起几百斤。那时的鱼很大很肥,听老人们说,有时候可以捕到三四十斤的大鱼,长度与人相若。每年起捕一次,腌制的腊鱼就有了,是足够让人们度过冬春两季的。有时捕的鱼多了,自家吃不完就拿出去卖,就靠这个,祖辈们的日子在那时居然过得还不赖。至今那些锈迹斑斑的笨重的梳子形的大排叉仍然摆放在老屋的搁板上,述说着古老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罩网捕鱼、罾子捕鱼,只是这两种捕鱼的方法现在少见了。十几年前我在念中学时曾见到一次用罩网捕鱼的船队。说是船队,其实只有六七条船,黄昏时出现在水草众多的小陈河里,引得许多学生、行人都驻足围观。只见渔者把一只上小下大状如圆锥的无底无盖的罩网往那水草丰茂的地方罩下去,再拿了一只木制的丁字形驱鱼竿在罩子里动将起来,待会儿,再把罩子提出水面,有几条一两斤重的鲤鱼鲫鱼在里面跳。原来,这罩子内壁还有一层网,待罩子放下,系网的绳子解开下坠,罩内的鱼被驱赶得乱窜,内壁处最安全,它们便躲在那里,焉有不入人罩中之理?看到有鱼无鱼,看到鱼多鱼少,大家都不禁笑起来,喝起采来。待到暮色降临,船队离开了,只留下一座静伫的石桥,一河飘摇的水草。

用罾子捕鱼俗称“赶罾”,这是前几年很常见的。到了农闲时,三五成群的人拿着三方围网组合成的罾子,腰间挎着竹篓,到沟涧边,河渠里,去试试他们的身手,试试他们的运气。渔者将罾子顺沟边斜放,摆成剪刀式,在剪口里,使劲地用脚踹踩泥土水草,然后快速提起罾子,那底网上溜着几根泥鳅,几条鳝鱼,偶尔有些鲫鱼、鲤等“白色鱼”的,甚至还有鲶鱼、黑鱼,顺罾子一边把鱼顺溜地倒进竹篓里,再开始第二次。较窄的沟里,渔者把罾子左一下右一下,边捕边走,行家脚下,鲜有逃走的鱼。较宽的河渠里,五六人一约,分河渠两头分作两组,一人左边,一人右边,一人中间,一齐捕赶,合力围歼。一时间,只见罾起罾落, 渔人和小沟共舞,水花同鱼影炫目,笑声与水声共欢,好一场酣畅淋漓的捕鱼大会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鱼们走投无路,纷纷投降,囚于篓中。渔者们提着沉甸甸的竹篓,一步三摇,趾高气扬,在醉人的夕烟里踏上了归途,眉飞色舞地畅饮在晚霞与屋柳之下。

一叶扁舟(江汉常见的由两片扁豆似的船组合起来的那种水上工具),一个渔翁,一支竹篙,几条细丝网,悠然地荡在河面上,这是在河中常见的景象。渔翁把几条细丝网——那种是如细丝般的尼龙网,浮子很小,是用来捕常在水面觅食的长条形小鱼的——顺着河流向两岸一字横开。把这些网排成长蛇一字阵后,渔翁站在船上,一只脚踏一只船——名副其实的脚踏两只船,神气十足地拿起竹篙,使劲地在水面上拍打,嘴里还一个劲地吆喝。那些小鱼几曾见过这阵仗,吓懵了便乱窜,卡在那些细丝网上。而后,渔者怡然地坐在船上,轻轻地收起渔网,边收边把那些上网的鱼儿扔进船舱里,用网头的木锁锁住网,晾在船头,再掏出烟袋,美美地吸上几口。渔翁们从不贪心,捕到几斤鱼后,便挑起那只船,或是叉在独轮上推着走,边走边吆喝:“卖小鱼子啦!卖小鱼子啦!”

十里洪湖,“清早出船去撒网,晚上回家鱼满舱”,这种生活该令多少看过《洪湖赤卫队》的人顿生羡慕之心。在江汉,不独洪湖,凡有大河大湖的地方,都有这种情景。但说到撒网,我以为是捕鱼法中最难最要讲究技巧的一种了。将绾系成一团的网撒开,让鱼们觉得那铺天盖地落下来罩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从此难逃厄运的网是如此恢恢而可怕,这可不是一件易事。听能手们说,撒网最讲究协调好每个步骤。首先要把网理好,左手捏住绳子与收在一起的网,右手把下部的网分一半捏住,提起来,下垂的网要不长不短(刚好能让自己自然地撒出去),再背向或侧向撒网的地方站定,劲由脚生,上至肩部,至手上,一拧腰,身向右转,两手同时使力,顺腰顺肩把手中的网弧形抛撒出去。抛撒的那时间,只见收系在一起的网张开到最大极限,面目狰狞地向水中的鱼们扑去。这里最要注意的是网向后撒出时会产生一股拉力,手中的绳子不能放松了,脚下也要站稳了。那年我二大爷学着撒网,师傅摇唇鼓舌地说了一大通,听得二大爷直点头,以为学到真经办事就简单了。哪知摆好了架势,听网“咚”的一声落入水中后,又接着“扑咚”一声响,抬眼看时,只见那巨大的浪圈中二大爷的两条腿还露出水面,上半截身子已被没撒开的网拉到水里了。二大爷气急败坏地从水中爬上岸来,说再也不学撒网了。

村里一位堂兄在通州河里捕鱼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最初他买了一张大网,装上了辘轳,横在大河上拦鱼起捕。每次摇动辘轳,把网拉出水面,偌大的渔网上总是跳跃着几条中等大的鱼,再用长竹篙上的网勺把鱼舀进篓里,次日清晨上街卖出。每逢发大水时,他每天几乎要搬动几十次网----每隔一二十分钟就起捕一次。后来河里的鱼渐渐少了,他又改用迷魂阵捕鱼。这迷魂阵,不过是一些网,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露出一条极窄的“生死门”,鱼儿入了门,只能按照门缝而入,不能逆行而出。一进此门,是万难逃出的。河面上竹篙林立,丝网纵横交错,方形网与圆形网彼此排列,看那势头,颇似武侯诸葛演排的什么天罡地煞的阵,极合乎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这些由聪明的人类布下的战阵让没有逻辑思维的鱼类迷魂在其中,循着生死门,愈钻愈入,愈入则离死愈近。这迷魂阵的叫法还真是名副其实。每天早上堂兄总是划着船到那迷魂阵的唯一出口处,解开绳子,把迷魂在此的鱼,尽数倒进篓里,再到街市去卖。

近年来,这位堂兄总是抱怨鱼太少了,总是怀念前些年的鱼们,说那时总能捕到一些优质鱼,诸如鳙,甲鱼,鲫,青鱼等,但现在即使是发大水时也很难得捕到像样一点的鱼了。的确,在十来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常在这条河里见到鸬鹚捕鱼的情景,那是的我总要站在桥上喝彩,指点。在记忆中,每到秋季河水被红麻浸泡成黑水后,上游就要开闸放水,那些被谁呛得无力的鱼沿河上下游动,人们倾巢出动,拿出一切能捕鱼的东西,在河边开始一年一季的捕鱼大行动,简直比得上警民联合的反黑大围剿了。在河边,连小虾河蟹都爬上岸来,不管你会不会捕鱼,总能让你满载而归。现在呢,即使在蓄电池强劲的电流触击下,直挺着身子浮起的鱼,也是越来越少了,少到满河水空自流淌的地步了。

推荐第8篇:生活琐记

不要对我说“谢谢”

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对我这个怕冷的人来说,是如此难以忍受,有时觉得简直要被冻死了。

一个冬日的周末,我犹豫了好久,下了好大的决心,才决定洗衣服。棉衣、毛裤等一大堆。趁着洗衣机转动的时候,我装了一瓶热水暖手,想到脸上冻了两块,我把瓶子贴着脸,希望冻的地方快点化冻。

近中午时,老公回来了,放下车,看见我把瓶贴着脸,问:“很冷吗?”我说:“脸冻了!”他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片刻,转身又出去了。

“该吃饭了,你往哪儿去?”我在背后喊他。

“马上就回来!”他边走边说。

我把洗好的衣服搭到暖气片上,又装了瓶热水,坐在旁边暖着。这时,老公也回来了,径直走到我面前,说:“给。”他宽大的掌心静静的躺着一盒小小的冻疮膏,我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温暖,习惯性的说:“谢谢!”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脸,灿烂而温暖的目光里,含着一丝笑意,又有几分嗔怪,道:“不要对我说’谢谢’!”我不好意思的笑了。是的,我明白他的意思,不应该对他说“谢谢”。

我们没有富足的金钱,上天也没有赐给我天生丽质的容颜,但是我感谢上苍,赐给我一个珍惜我的人。让丑陋而笨拙的

我,也能不时闪动自信而美丽的光彩。

前不久,我们买了处房子,十多万的负债像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弟弟竟然又被查出心脏病,手术费需要十几万。房债可以慢慢还,可是手术不能等啊!得知消息后,老公马上借了3万元送到妈妈那里,我对老公感激不尽,说实话,如果老公的兄弟生病,我肯定没有他表现这么好。但手术费还是不够,想到这些,我就睡不着觉,什么时候床头的灯一亮,老公就知道,我醒着。他就在背后安慰我:“别想了,有我呢!”转过身,依偎在他宽厚的胸前,我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轻声说:“谢谢!”又是同样的话响起在耳边:“不要对我说‘谢谢’!”

就这样,生活中的困难就像浓重的乌云一样,在老公“没事儿,有我呢!”的话中渐渐散去,少言寡语的老公,像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慢漫黑夜,迎来了黎明。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回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他削好一个苹果递到我手中时,当我伤心时他给我一个拥抱时,当我无助时听到他“没事,有我呢!”的话语时„„平凡而无趣的我啊,让我用什么回报你呢?我总是想说或说了“谢谢!”而老公总是那句宜嗔宜喜亦笑的“不要对我说‘谢谢’!”不要对我说“谢谢”,因为心有灵犀;不要对我说“谢谢”,相伴一世,苦乐相依,这次第,又岂是一个“谢”字了得?

推荐第9篇:高中琐记

高中琐记

正在上高中,这对于记录我高中生活实在是一有利条件。此为原由。

——题记

第一章入学

8月31号过后,终于开学了,本以为美好的新生活的序幕从此拉开了,然而只是本以为。

高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我不是很感兴趣,我只意识到一点,我的思想转变很快,这也是处在青春期的缘故吧。所以我只想记录一下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记录一下那痛苦的转变过程——青春期特有的迷茫。

刚开学,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更令人兴奋的,刚开学学习上就有一个重大发现,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发现——由条件得出结论。虽说很简单,当初得出这个结论时觉得本就该这样,然而自己却一直看不破。看不破就不能为自己所利用,这就是之所以要提高认识吧。有希望才有激情,这个方法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率,更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当时就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不仅是学习,就是说话、做事也该有其方法的。后来证明这个思想是正确的,这是后话了。我就是带着这空前的激情投入到了我的学习当中的,当时的心情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月考来临

在方法的所带来的欣喜、激情下,我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感觉成绩有了飞速的提升,就等一个机会来检验一下我的努力成果。这个方法究竟怎样,我有到达那种程度了呢,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呀。

机会总是有的,好不容易一个月过去了。因为刚入学么,再加上军训了一个星期,那岁月特苦,不仅肉体上要经受种种考验,精神上也要受各种折磨,但说句实在话,只要真有本事,哪里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天高任鸟飞,就怕你没本事,世界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在军训期间,我第一次体会到啥事都得尽力去做,认真去做。你是否认真教官可是清楚得很呢。

推荐第10篇:周末琐记

冬天里我最喜欢的两大美事:

一、晒太阳,

二、睡懒觉。晒太阳这个权利一直没人剥夺,睡懒觉这个美事有些久违。但偶尔有机会我一定会睡上一个懒觉。像这个周末,一直躺着睡到了十点,躺在那静静地想一些人一些事,过去的现在的,家人亲戚朋友,头脑里像在放一部无声的电影,纯属生活记录片,忧伤的幸福的,快乐的痛苦的,都会想一想。算是洗脑吧。然后让自己记住快乐忘掉烦恼。间或,打开收音机,听一些歌,随着节奏哼哼,当听到快节奏的舞曲,腿也动动。寒冷的冬日里最温暖的地方就是散发着太阳气息的被窝了,能多呆一会儿就多呆一会,那感觉神仙来了也不换。

之后起床,洗衣服,把一周积攒下来的厚衣服统统和水交流干杯。看着干净的衣服晾在温暖的太阳下,望着五色缤纷的衣服在风中飘舞,那感觉真好。

到了这个小县城,先和孩子们玩了一会,之后步行去拿刚做的羽绒服。离裁剪店1000米吧。许久没有走远一点的路了,冷冷的冬天,走在凛冽的风中也是一种风景。街上步行的人很多,走走,多好。回来时给一表姐打了电话,得知她在家,很高兴,顺路去看看,上周就让我过去,但我因为忙碌没能去。而她更忙,很少有空来看看我。所以我经常主动去看她。对待友谊我的态度是有空去坐坐。并非如歌词上所唱:朋友,真的希望,有空来坐坐。等别人来,姿态有点高,想念了,为什么不能主动过去坐坐呢?噔噔噔,一口气爬上七楼,虽然穿着高跟鞋,却没一点累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心里流动着的那份想念的感情吧。在忙碌的日子里,我和她十天半月,总会聚在一起,在一起谈生活谈各自的心理话。有时也相约逛街,买漂亮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之类。当然偶尔也会在一起吃饭。碰到两家遇上了大事了,也会相互商量,因为几个人的意见毕竟成熟些。其实真正的生活里更多的是鸡零狗碎的内容。去时,她刚忙完了家务,给我倒了杯红茶,我们就在桌边聊起来,“一杯红茶,几句实话,胜过那穿肠烈酒,岁月不会改变什么,只能够尽兴的生活。”真如歌词中唱的那样,我们在一起喝红茶,谈最近各自的生活和各自所生活的环境里所发生的值得一提的大事小事。一边说一边笑,一晃夕阳的柔光照在外面阳台上,我就匆匆道别。我说还有几个孩子等着我呢!她送我时,头依靠在门口,向下探着,我下楼梯还忍不住回头,我说天冷关门吧,她一直望着我下楼梯„„下楼梯时我心里暖暖的,比来时增添了更多的温暖。

回家吃饭,之后辅导侄子做功课,他感冒吊水几天没去学校了,拉下了一些课程,我得好好给他补,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再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很短,软硬兼施才勉强教了他一些最近学校里该上的课程内容。

大家都洗刷完毕,是北京时间七点整。

因为老公有应酬,晚上没能来,所以我就没回自己的家,就留在父母的身边了。

孩子们在看电视,所以我就只能睡觉了。从晚七点睡到早七点,当一家人都起床了,我还赖在被窝里,孩子们来拖我,不得不起床了,妈妈又来说我了:懒鬼。这个称号不知能延续到什么时候。从小时侯父母就这么叫我的,直到现在这个光荣的称号还加在我的头上。

上午,先辅导侄女做功课,侄女在做的时候又辅导侄子读书写字,做数学题。在辅导他们做的时候,宝宝就在我们周围的空间里玩耍,父亲在逗她打乒乓球,她玩一会就不时来让我抱抱,妈妈在洗衣服。

当一切都忙完了,我们就全家出动去洗澡,澡堂里的事就不再赘叙。

下午,我就带孩子们到小区前面的亭子里去玩,先晒了会太阳,之后我们就去压跷跷板。侄女的体重加宝宝的体重和我的体重差不多,她们两个坐在一头,我坐在另一头,压的时候能基本达到平衡,很好玩,她们很开心的笑,我就不停地逗她们乐。做一些很夸张的动作,让她们一次又一次哈哈大笑。玩厌倦了一个项目,又去玩别的好玩的游戏,很快时间就过去了,妈妈来催我早点回家,说晚回去天气会很冷。

到她那里,果然带我去看很多的书,我说哪来这么多书,哦,原来是新农村建设,为了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村里特地去了淮安购买了满架子的书,放置书的地点就设在他们的卫生院隔壁的一所房子里,看到那么多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开心,第一眼就看到了汪曾祺的散文,我说我还特地到县城去买,还没买到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很欣喜。她说你找吧,喜欢的就借去看吧,她还建议我看了两本书,不停地把书往我的手里塞,我的娘也,太多了。我捧着一大摞的书,看上去就像个痴子——绝对的书痴,她老公接过书,帮我用一个布袋装了起来,可能看我捧书的样子很可笑吧。还一个劲的对我说:你要不要袋子?你要不要袋子?我说当然要了,他才帮我装好。我到家数了数,借回了十五本,有的书只能翻翻了,我也没时间看那么多的书呀!

感觉有朋友真好,不经意间里就能有意外的收获。

第11篇:琐记散文

早上,必须要今天上午拿回原单位的东西给忘家了,我又无法脱身,心情懊恼,抱着试试的心态给住附近的一老同事打电话,恰好他因事回来,待会儿才能回单位,他说:你赶巧了。懊恼全无,心情大好。

下午,本已下班,但因工作未完,想了想还是带回家做吧。又拐回单位,电车刚停在操场边的停车区域,拔下车钥匙,不知怎的“哐铛”落地,竟然蹦了起来,不偏不倚,顺着一个只有杯口大小的下水道洞掉了下去,晕,我干嘛要拐回来!细看,由于和操场连成一体,下水道盖板的缝被水泥抹的结实平整,我用手试了一下那洞,只能伸进三个指头,顺洞往下看,淤泥色的水反射着洞上面的亮光,还晃晃荡荡。暖阳覆背,有汗冒出。直起身来,环顾周围,没有铁锹钢钎之类的工具。自嘲,即便有又如何,不值大动干戈。几步远的地方体育老师在上课,不由的走过去:我钥匙掉进下水道窟窿了!他讶然——其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捂脸]。但马上他说,绑吸铁石吸。一线希望,顺利在物理老师办公室找到一条形磁铁,顺手用下水道旁学生废弃的跳绳绑好,探进去,怕漂远了,晃了两下,一拉,哈哈,钥匙圈闪光,顺利拉出。拿好东西,愉快回家。

一路上,春芽将萌,春花初绽,春水微盛,春风十里。

回顾今日事,庆幸处处柳暗花明,感激时时贵人相助。

第12篇:陈丹青《纽约琐记》读后感

陈丹青《纽约琐记》读后感

把《纽约琐记(修订版)》翻完后,终于确认了陈丹青在这书再版序言里的话——他出过这么三五本书,也就这么一本尚可读。大致原因,这虽是陈丹青先生第一回写书,但写得扎实,写得用功,特别那洋洋一大篇《回顾展的回顾》,读得出学生认真作论文的傻而珍贵的劲头。文字技巧,也不像之后那些书里捻熟得有些油滑。之后的书,批驳教育的文字,狂风一样刮着,刮完了,弱下去,只剩下不流动的空气。虽是不断再版着,那也只是畅销书的畅销罢了。

论阅读感,我其实很喜欢《退步集》,那是我读陈丹青的头一本书,也吸引我读掉他所有的书。因为文字好看,又是在骂人——好看的骂人,读起来很爽快的。《退步集续编》,凑数文章多,论及鲁迅的那几篇还可看,其余的不值书钱。《音乐笔记》谈的什么,不记得了,大致是借音乐谈他自己比借他自己谈音乐的文章多。至于《多余的素材》,题目也真恰当的,确是不成品的素材,确是多余出版,也许不如不出版的。

学生的时候,看到过原先两卷本的《纽约琐记》,觉得贵,舍不得买,似乎那个版本没彩图。这回的修订,定价比原先两本还贵,但我见到里面缤纷的彩页,大师画作与珍贵照片堆叠书页,即刻买下来。

我美术眼界的开窍,多亏李泽厚的那本《美的历程》,虽然那本书说的不全然是美术,但让我晓得美不是“好看”那么简单,就像我读过余华那本谈古典音乐的书,看过一些涉及摇滚历史的电影,晓得音乐不是好听那么简单。后来读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如坠云雾,美的历史变成满篇满眼的哲学用语,读到康德那一章,终于读不下去,读不懂,放下了。后来明白,应该先看些哲学书的。这读了半本的书让我好歹明白,美不是漂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升华性命的。

《纽约琐记》的好,我想是对一个个画家的个性,一幅幅画作的气质进行对照的罗列与陈列,让我明了美的概念里有着美学概念之下实在而生活的一面。陈丹青写画家们的平常日子,比如他写他的画家朋友奥尔,如何一边给人油漆广告牌忙生计一边自顾画着卖不出的崇古画。他也会写画家的逸事,比如他写德加画画的斤斤计较,会将许久之前送给朋友的画拿回来重新修改。他甚至单单描述画家的样貌。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乐意颠覆往常的看法,比如他说毕加索的画人物肖像其实没有夸张,也没有变形,只是以儿童的视角,企图在画布上画出它所见的全部,所以将立体的面画成一个平面而已;比如他说夏加尔到晚期的画是假天真,天使飞得太久了。

我不知道他对不对,我并不懂得画。但我知道他说的好,因为那全然是一个阅画无数的画家看画的真切感受,是喜爱,是憎恶,是敬而远之,是远之且不敬——怎样感受,陈丹青便怎样说出来,丝毫不掩饰的。这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了,因为这些感受,叫我意识到,学会如何感受一幅画,是懂得画为何美的第一步。

我原先去美术馆看各种展览,只是硬生生盯着一幅幅画,盯着画里不动的景象,盯着色块,盯着笔触,盯着水早已干了的墨,看完了,好像没有看。

相比《回顾展的回顾》的严肃较真,书里有趣的,是一篇《我的画室》。画室是画家的中心,连接着怎样生存与生活。陈丹青讲了自己画室的租金,讲了怎样从一间空屋很快“摊得一塌糊涂”,讲了画室的被拆迁以及为拆迁而打的官司。那是一个留洋中国画家的生活自描了,陈丹青文字好,不乱抒情,读来轻松不轻巧。

书里也有对画论的辩论,对历史的翻检,有些是我不能理解,不能全懂的了。须得再多看些书,多看些画,再去读。

读完这书,按照书里提及的画家,又去城里一间卖美术书的小铺子里淘了几本画册,都是多年前出版的次等货色,印刷粗糙。我只买的起这些便宜货,不过这不大的城里真想买好图册,也买不到的。至于美术馆,有小小的两座,有一些省内当代画家的展览——和没有一样。只能眼巴巴再翻翻书里《美术馆》这篇文章,借陈丹青描绘,再幻想一把国外那些琳琅满目挂着珍贵画作的美术馆。

作者简介:

灰土豆:简书影视优秀作者,图书编辑。

第13篇:过年琐记抒情散文

命途中的第三十个年头,伴随着鞭炮声声越来越远。一周的年假飞也似的过去,经不起思量。

年,被过得越来越宅了。从暖气包围的地方回到家里,真的就只愿窝在炕头上,任屁一股被烫得生疼都不愿挪窝儿,手都不愿意拿出来,更不必说还去擦个玻璃啥的了。一张脸吧,出门基本就罩着大口罩,还是开始呈现红紫色,伴随着缺水的轻微爆皮,嗨,地瓜脸啊,真不能想象自己二十几岁的年华是怎么在这冰天雪地里欢天喜地的。按说天气是越来越暖了,村头的五龙河上再也结不起厚重得足以供人们穿行的冰,人们穿的越来越羽绒,越来越保暖,却越来越经不得寒冷的侵袭,大抵是被暖气骄纵的吧。

年,被过得越来越虚了。小时候好盼望过年,过年有大鱼大一肉,有纯肉馅的饺子,有各色的糖果,有期盼已久的新衣,还有那推都推不掉的压岁钱,而今,鱼肉、饺子、糖果、新衣,都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压岁钱也越来越遥远了,年,就只剩了虚增的年岁了,甚至,就连年的一团一圆味儿也没小时候那么浓了。年二十九午饭,弟弟跟弟妹在丈一母一娘家吃的,晚饭,我在奶奶的家吃的,似乎要有很多话说的两顿饭,也就是匆匆吃过而已。

年,被过得越来越淡了。小时候,小年以前是要\"扫灰\"的,那是个浩大的工程,家里所有能搬动的家什都要给搬弄到院子里,然后家里积了一年的灰尘,连同那些隐藏的秽气都被清扫干净。依稀记得当年姥姥那个小小的院落里摆满了大小物件,纸糊的笸箩,泥铸的罐,古铜色的杌子,酱色的大一抽一屉,统统都摆在陽光底下,姥姥拿个鸡一毛一掸子,头上顶个防灰的围巾在那里扫啊扫,任陽光倾泻,仙女一般。大扫除中偶尔会翻腾出一些稀罕物件,什么青铜的鞋拔子啊,带了玲珑小牛的簪子,不知哪个年代的大铜钱啊,总是够我把弄老长时间。而今,也可能是家里没了那些个方便搬弄的盆盆罐罐,\"扫灰\"怕是再没了兴师动众的架势,只是擦擦桌子,掠掠浮灰而已,姥姥家那个温暖的小院子也早就翻新被水泥浇筑,陽光再撒进来,也没了那种叫人想舞蹈的感觉。工作以后,总要等到二十八九才能回家,所以那些做枣鼻子,炸果子不再亲见,但是感觉上这些原本随年而来的隆重仪式,也越来越淡了。

除夕夜,6点多就开始串门拜年,不到8点,大家就开始各自散去,看春晚,打麻将或者打牌去了,再也不用点香守烛到半夜;

大年初一早上只能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了,很少人早起争放头声炮了;

彼此口中的\"过年好\"感觉含诚量越来越少了,说多了连自己都感觉有些俗套;

年轻人拜年磕头得越来越少,给\"老母老母\"上供的东西倒是越来越花哨了,可是敬畏之心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无所顾忌,所以,我们离年,也越来越远是不是?

第14篇:琐记优美散文

腊月将尽,岁末年尾,忽然没理由的倍觉疲倦,决定到母亲家小住。本是冷风迎面的日子,下午却忽然阳光灿烂,明亮的天气带给人刹那的温暖,遂漫步田野。田间小路窄狭而逼仄,只是冷冬中的麦苗透着一股坚韧,踏过去依然挺立如前,走来十分自在,远处高大的梧桐高举着突兀的枝丫,弥漫着淡淡的雾霭,脚下的土地松软软的,枯草只余短短的梗,没有寥落的感觉,整个田野素净而勃发,让人倍觉安谧。偶尔有拉着耧埋头劳作的农人,给静寂的天地平添一个个活动的剪影,他们永远是土地上活跃的主角。不时会遇到一个个凸起的土堆,那是一方方坟墓,却没有阴森森,依然一片静谧。

村庄中到处有衰草的痕迹,幼时淘气的河沟已经干涸,却深深转了几个弯已是平坦无比,周围仍然是纷乱的植株,但并不觉得荒芜,许是人们的返家的喜悦掩盖了,真的,往日只见老幼的小巷因了年轻的人们忽然热闹了几分。

父亲的小院和后面的楼房比起来低矮而简单,矮矮的围墙上蔓延着几株仙人掌,泼辣辣的阳光照进来异常亮,山楂和柿子树静默着,庭院被母亲收拾的干净整洁,正屋前四个老人悠闲地搓着麻将,那一份迟缓和慎重让观看的人倍觉辛苦,大大小小的人聚了一圈,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玩的很开心。

父亲还没到家,年关是喜事聚集的时间,各家都忙着为孩子张罗娶亲下聘,父亲今天去为三叔家的小堂弟下聘去了,听母亲说,父亲这几日一直为邻居们忙这个。我埋怨父亲年龄那么大了不该再忙乎这些事,邻家的婶子却笑说没父亲可不行。正说着,堂弟的车到了门口,三叔,父亲,堂哥走下车,已是醉醺醺,堂弟打开车后箱,小孩子一拥而上,喜糖瓜子被哄抢完毕,大人们则问询喜期和安排经过,三叔的话匣子打开来,人群不时爆发一阵阵笑声。

夜幕降临,黑黑的庭院上空星星稀疏的闪烁着,宝宝很可爱的说姥姥家的星星比家里的多而亮,围着地锅吃晚饭很是暖和,父亲却在正屋里看新闻,这是他的必修课,母亲常调侃他小人物偏要关心国家大事,父亲却说母亲不懂国家大事也关系着百姓生活,这话确实有道理。其实了解新闻虽然是父亲的习惯,但他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些来关注我们的如今和未来。

躺在床上,隐隐约约听到父母在谈论一些家庭琐事,我们每一个家庭的悲喜都时时牵扯着他们的忧欢,左右着他们的心情。隐隐听到的是一声声轻微的叹息,我却已经恍惚入梦。夜间模糊的意识里电视里传来铿锵有致的戏曲唱腔,知道父亲还没有入睡。朦朦胧胧里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身边的被子被轻轻的往上拉了拉,我知道是母亲担心我和宝宝冻着。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酣睡,正是源于母亲无声的守护,不知道母亲可曾睡过一个安稳觉!

晨光熹微,就听到有人和父亲在说话,是远门的堂哥过来了,听父亲和他低声的叙着家常,说着儿女的工作和生活,而后是他谦逊的感谢,父亲的谦让。躺在床上,觉得这一切似曾相识 。小时候常常在年关到来,深夜和晨起总有人来,或者拆借或者偿还,屋子里常常荡漾着唏嘘和感慨。父亲还是那么慷慨,用关心和信用默默帮助着身边的人,也许这是最本色的农民素养。我时时觉得对父亲越来越需要仰视了。

母亲还是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这在她已经成了习惯,我只能坐在旁边陪她说话。发现母亲说起往事不再流泪,很欣慰,也有些吃惊,小心的询问,知道这个冬天是父亲在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母亲。几十年来,一直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付出,这使父亲得以在工作中无所牵挂。我看到过母亲的劳累,也目睹了她的隐忍,知道她一直全身心的成全着父亲。但有些辛酸和委屈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如今看到父亲人前人后那么周到的为母亲着想,也就明白了母亲在往事里不再难过的缘由。母亲的勤劳宽容成就了一家人的幸福,而父亲的豁达体贴化解了母亲的沉疴。真好!

依旧疲倦,但倍觉心安!

第15篇:语文阅读教学琐记

语文阅读教学琐记

剑阁县抄手小学校

白杨

学校领导让我交流一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我本无才无功无名无言亦无德,实在不敢卖弄,然上意难违,勉而为之,旨在抛砖引玉,敬请各位领导、同事斧正。我打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法指导,备课,上课、复习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教学目标要整合

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强调的是三维整合的发展观,而不是三种目标。某一维度的目标也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分析三维目标是如何统一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老师说:“春天到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学生说:“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老师说:“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无声无息地从头里长出来了,但文本并没有用“长”字,而是从土里“钻”出来了(老师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大家想想,“钻”这个词表明小草怎样的生长情况?学生说:“小草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顶翻它们,然后茁壮成长,一个“钻”字,可见小草生命力的顽强”。这个教学案例里,既有字词知识的教学,也有过程,如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同时渗透价值观的引导,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要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吃透教材与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实现三维目标。

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教学内容要选择

就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语文教学的内容的设置也正是这五个方面的落实。我的基本看法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就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教学一篇文本,我自己首先读几遍,考虑该篇有哪些鲜明的语文元素,比如单元要求,文体,字词,结构,思路,叙述的顺序,语言,线索,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等,哪些元素是本单元的共同点?哪些元素是“这一篇”所独有?哪些是新知识需要讲解?哪些旧知识是否需要复习?明确了这些,再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在备《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就选择了字词(“佯、班师、恃才放旷“),写作手法(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叙事的线索(身死因才误),记叙的顺序(插叙),人物形象(曹操虚伪奸诈,杨修恃才放旷)等五个方面来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而把对比手法放在练习题中,语言特点完全丢开。课前讲《世说新语*捷悟》的故事展示杨修的聪明才智,练习题讲《世说新语*容止》展示曹操的复杂的性格和心态,课外补充杨慎的《临江仙》,教学的内容要加以取舍,用在何时何处要整体考虑。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法指导很重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应该包括了解作者,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标明段序,理解标题,找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

1 情句、细节描写),思考课后练习题,写出自己理解的问题或者不懂得问题。与要求不动笔不读书,预习用铅笔。

2、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识直接联系的旧知识,并通过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旧知识不仅仅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还包括学生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以及必要的思维方法和智力基础。“语文生活化”,用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披文入情”,设身处地,如果我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我当如何做?我是怎样的感情?

3、教师要指导学生知道“知人论世”。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同样,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也需要知人论世。例如要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知道“乌台诗案”。

4、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处理好文本个别或局部(字词句)与整体(篇章)之间的“诠释循环”关系。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历史留存,又是经现代演绎的阅读文本的基本原理。弗里德里希*阿斯特说:“一切解释和认识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个别中发现整体精神,和通过整体领悟个别,前者是分析的认识方法,后者是综合的认识方法。”

5、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我们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常用删除法和替换法,其实质正是比较。旁征博引,既能帮助理解文本,又能扩大知识面。如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一句可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相互比较。

6、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与逆向思维结合。所谓的“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比如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时间先后,空间变化,因果关系等。有时我们还可以反向思维:不这样又如何?通过对比来理解问题的实质。根据常理,我们还可以想读文本: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章,我当如何写?

7、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本。小说的阅读,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三要素入手。散文可以从情感,语言入手;诗歌可以从意境,语言入手;记叙文可以从六要素入手,抓住“情”“理”二字;说明文应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据、论证切入。

8、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抓标题、关键句、关键词。尤其是语言品味时,应引导学生读书,细读文本。夏丏尊先生说:“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9、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笔记,善于笔记。要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哪些要记,哪些不记,记在哪个位置,用什么符号记,用什么颜色的墨水记,如何区分几种标序?

10、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及时复习,善于把知识整理归类。比如“为“”之 2 “”其“”焉“”而“等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与用法,又比如“将军岂愿见之乎“与“肯将衰朽惜残年“都为”反训“,虽不要求学生掌握”反训“,但概念还是可以提一提的。其实我们学习训诂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从造字法入手,理解本意,找出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往往事半功倍。比如”顾、兵“等字的含义,”洌“与”冽“的区别。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次备课,终身学习

我坚持不写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为那种教案纯粹是应付检查,毫无意义。但绝不是不备课。我的经验是课前先了解单元内容及要求,自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能自己读懂更好,有疑问的就多翻翻工具书,查查资料,建议使用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内容精简但全面,而且也可以说是权威解读吧。别一来就去网上看教案,自己读懂是最重要的。一定别放过问题,要不问题始终是问题。预设一下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也许你始终都没有在课堂上遇到,但胸有成竹,你会更自信,从而使课堂更精彩。上课时要相信“教学相长”,学生的发言要是足够精彩,或是对我们有所启发,记下来,以备今后教学所用。课后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再次备课。我觉得老师应该使用旧教材旧教案,每次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验的优势。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学习新的理念、知识、方法等。读书可以读专业书,也可以读点文史哲方面的书。学习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多观摩,多尝试,就会多收益。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堂要民主、平等、和谐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说是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我喜欢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就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最终理解问题。“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引导,肯定其正确的,必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哈姆莱特再怎么个性阅读,他也绝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者孙悟空。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首席,要及时评价、表态,不能让学生感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尽可能的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其

三、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老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先学存在的所有问题,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求教,与本课无关的搁置,与学习无关的引导。如果老师当时确定不了,就应该坦诚的告诉学生,自己不能马上判断,这并不丢面子,因为先贤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列举两个“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 杜郎口模式:“336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个教学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2、“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分为教读——导读——自读三个主要阶段。也就是说\"即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

3、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兴趣来自学会的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时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教学的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练习题中有一个问题是: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这个故事”中其实包含三个故事,三个主要人物,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学生一时无从说起,后来我把问题改成“请从孙权、吕蒙、鲁肃三人中任选一个,找出与其言行,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有了切入点,思考的方向更明朗,难度降低了,自然“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3)别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有的语文知识暂时不考试,但学生感兴趣,是可以适当补充的,比如趣味对联,比如与文本相关的诗词、故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胜过老师的白沫横飞。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补充了我自己所撰写的拆字组字联“传心中忠义,人言有信;照千里重霄,日月同明。”和吴文英《唐多令》中的诗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改造园门事件”和“分食酥饼事件”中的文字游戏,而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4、教师要有问题教学意识。哈佛大学师生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在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后影响也会更深刻。前面第一点“先学后教”也谈到这一点。注意要有主问题意识,不要满堂问,而要提纲挈领,一问关合全篇全课。要注意避免提问的两个不足倾向:一是简单问题满堂问,看似热闹,实际上不能引发思考;二是提难度过大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了,老师引而不发干着急。提问应在主问题的指引下,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以问促读,以问促思,以问促悟,以问促得。

5、教师要简化教学内容。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张志公先生也提出语文课应“集中目标,减少头绪”。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三四个知识点集中学习,其它知识本堂课不予关注。

6、师生要有默契。师生不仅要领会语言的明确要求,对肢体语言也要心领

4 神会。我的所有做法、要求学生都清楚,也正是因为清楚,所以他们做的很好。比如课前准备学习用品,新课前的齐读,交流发言时不准七嘴八舌而要举手单独发言,什么时候交作业,读书完了如何向老师示意,老师的眼神、动作是什么意思,老师没到做什么,谁负责组织学习等,约定俗成,皆有定规。

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高效复习

1、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理至易明,见多自然识广,尤其是语文科的学习,多读多背是不二法门。包括文言文的学习,也应“死去活来”。

2、教师要精选习题。我自己当年读书就不怎么喜欢做作业,尤其是我已经会了的重复性练习,由己及人,我相信学生也是这样。练习题肯定是要做的,只是题海茫茫,怎一个做字了得?我喜欢归类练习,吃透才能内化为能力。比如我一直使用《两条珍贵的白鱼》来复习前后照应这一写作手法,因为这篇文章用了多次伏笔与照应,以后这类似的练习题我就不再要求学生完成了。

3、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过程最初发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直至水平。在学习的20分钟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所以及时复习很重要。复习并不是一定要端坐在教室里或者是舒服的窝在沙发里,可以是走路时,可以是乘坐汽车时,可以是晚上躺在床上时,甚至是蹲厕所,都可以在脑海中回想复习,切实做到及时“踩刹车”。

4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得当的复习方法。(1)要注意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识记,识记的内容一定要理解,弄清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词(或者是开头的几个字),由少引多;(2)如果是多点内容,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变换顺序,自己赋予它以一定的意义;(3)还可以变成顺口溜来记忆。比如识记唐宋八大家,学生往往会觉得“李杜诗篇万古传”而记错,我们应更进一步说明唐宋八大家是指写散文的八大家而不是写诗的,然后“编成“三苏一欧阳,韩柳曾王”就合辙押韵,好记多了。又比如八年级学习了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下注释介绍了作家作品,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我把三部作品的顺序改变了一下:《九三年》的《巴黎圣母院》,也不知发生了禽流感还是非典,变成了《悲惨世界》。这样一来,毫无联系的三个材料变成了一个故事,学生记忆的效果自然很好。(4)如果识记的内容较长或难记,最好放在学习时间的首位两端来记。(5)尝试记忆法。弄懂了,读两遍就开始背,别读几十遍才来背。

结语:上述所见,犹如新妇“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仅仅是树立一个靶子,供大家批判而已。古道皇柏转流光,寒鸦一点雁一行。桂子香残炊烟起,月浮秋池水微凉。时光易逝,红颜易老,有限的生命,当有无限的追求。愿与诸君共勉!耽误大家,小生这厢有礼了!

2012年秋

第16篇:春节琐记(四)

春节琐记

(四)

聚会

同学聚会是春节的一道菜,这道菜里不同的人会品出酸甜苦辣不同的滋味。今年初三的同学聚会,生活的大厨已经开始为每个人端上了不同的菜品,春风得意有之,平淡无奇有之,意志消沉有之,命悬一线有之,貌合神离有之,粉饰太平有之⋯⋯依稀对照当年的模样,让人顿生唏嘘。

曾经在一个画室里的同学聚在一起,自然不免“忆往昔峥嵘岁月愁”,忆完了往昔,好像没有其他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好谈,毕竟大家在不同的圈子里生活了十年,再曾经同质化的模样也耐不住生活的钢锉轮番的打磨。

有高中时身体一级棒的老友得了严重的慢性病,全身浮肿的让人不敢相认,带着妻子、女儿来赴宴的时候,病痛的折磨已经让他从内到外完全改变了模样,原来乐观积极的性格变的沉默寡言,看到他百般禁忌的伺候自己身体的痛苦模样,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生活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编剧,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事先写好的剧本,之前的生活就是展开在你面前的部分,之后的命运就是尚未打开的部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剧本每天都在向后翻页。

“亲戚或余悲,他人业已歌”,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降临在你身上的是或喜或悲的真切感受,于别人不过是酸甜苦辣的一出戏。

第17篇:槐花琐记抒情散文

“钩洋槐花呢!”昨天,我刚刚和妻子在泉城文化东路上行走,走到一棵老槐树下,看见一个老汉在收拾一根很长的竹竿,竹竿的前端用铁丝缠着铁钩子,就对我妻子说。

接着,又看见两个老太太,一人提了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刚捋下来的洋槐花。我不由又对妻子嘟囔了一句:“也不知咱俩今年还能不能吃到洋槐花?”

其实,前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在文化东路上散步时,走着走着,就闻到一股十分熟悉的花香,是浓郁的甜香味道,“槐花香!”心里嘀咕了一句,抬头一望,不出所料,一道小区院墙之内,挺立出一株约八九米高的老洋槐树——就是我和妻子刚刚看到的那棵树,面积很大的树冠上,缀满了一串串白色的花朵。

之所以一看别人手里拿带钩子的竹竿就判断是钩洋槐花,一闻到花香就判断是槐花香,实在是我太熟悉的原因。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各户人家院子里,小路边,沟渠边,长着许多洋槐树。又碰巧,我八九岁的时候,正是大饥荒年代,一到洋槐花盛开季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争着去捋洋槐花,弄回家里,就成了全家人当天的口粮。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洋槐花是可以保命的食物。

印象最深的,是去大队林场的洋槐林捋洋槐花。那时候,正因为洋槐花也是可以保命的好食物,所以人们看得特别珍贵。洋槐花开的时候,大队林场要派专人看护,到了盛开时节,该采摘的时候,才通知社员:“明天可以去林场捋洋槐花了!”

接到通知的头天晚上,我和二哥就在家里找了一根竹竿,在顶端用细铁丝缠上一个粗铁钩子,还准备好了篮子。第二天,天色未明,我娘早早就喊我们起床。我们弟兄俩,睁开眼,就擓上篮子,提着竹竿,迷迷糊糊上路。

大队林场离家里有四五里地,走到半道上,天上的启明星还眨着眼睛。临近槐树林,我们需要从麦苗田里趟过,前天刚下过雨,又加上昨晚一夜露水,打湿了麦苗,趟不多远,鞋子就湿了。那时候,没穿袜子,布鞋湿了,脚便觉得冰凉,又踩在黏腻的土壤上,脚底沾满了湿泥,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而且,湿了的布鞋,还发出“呱呱”的响声,如蛤蟆叫。就在一连串的蛤蟆叫里,我们穿过麦田,来到了洋槐林。

路上,已经碰见好些人。走到洋槐林,模模糊糊看见,已经有很多人在忙活着捋洋槐花。胳膊够得着的地方,几乎已经被捋干净了。二哥赶紧拉着我向更深更远的林子里跑,终于跑到一片洋槐花比较多的地方,又够,又拽,又捋,忙活起来。

低些的枝条,一只手拽着,一只手捋。稍微高些的,弟兄俩配合,一个拽低枝条,另一个双手齐用,一串一串地捋下来,丢进篮子里。再高的,就拿竹竿够,把枝条够低了,再伸手拽紧,另外一个人用双手紧捋。最高的,就用竹竿顶端的钩子勾住,用劲拧,直到将枝条拧断,拽下来,再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

大概个把小时的时间,我们弟兄俩就捋满了两个篮子。战果辉煌,自然满心喜悦,回来的路上,擓着篮子,走了四五里地,也不觉得累,湿鞋子的蛤蟆叫也似乎成了优美的音乐。已经升高了的太阳,将阳光洒在身上,十分温煦。路上,肚子饿了,就迫不及待,抓一把槐花,塞进嘴里,生吃。生洋槐花,嚼起来,脆生生,又甜又香的汁水满嘴流淌,更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赶紧又抓一把,塞进嘴里。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生嚼。

快中午的时候,我娘就先择洗洋槐花,然后,拌上面。接着,在地锅上架上蒸笼,蒸了一大锅,出锅后,加上盐和蒜末,酱油和醋,搅拌均匀,盛进碗里。我们哥俩,早就馋涎欲滴,接过碗,就猴急猴急地往嘴里一个劲儿地扒拉。蒸熟了的洋槐花,咸而香,还有大蒜的微辣,还有酱油的味道,醋的酸味,细嚼,又感觉到槐花本有的鲜甜味道,几种滋味混合一起,香得馥郁。要是浇上点儿香油,会更香,可惜,那时,家里穷,买不起。不过,在整天饥肠辘辘的年代,即使没有香油也已经很令人满足了。

我和二哥,一人吃了四五碗,才觉得既解了馋,又解了饿。

那个时候,洋槐花真的就是穷苦百姓养命的食物啊。

再后来,生活不那么紧张了,一般百姓也开始讲究起滋味来,洋槐花从填饱肚子的食物慢慢变成了舌尖美味,做法也有了改进。譬如我们家里,蒸洋槐花,就将调味料中的大蒜换成花椒油,再浇淋一些香油,又麻又香,吃了还没有口臭,也挺不错。

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人家,或者饭店里,买一些时鲜的洋槐花,晾晒一下,放进冰箱里,储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吃了,拿出来,解了冻,或者蒸,或者煎,或者汆烫,几乎新鲜如初,足可以满足美食家的食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洋槐花的身价也倍增啊。

在我吃洋槐花的经历里,我二女儿托人从乡下捎回家里的那一袋儿洋槐花,印象也特别深刻。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二女儿正上初中,为了培养她对艰苦生活的忍耐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将她从城里初中转到乡下一个私立初中,让她吃住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趟。她那时也就是十二三岁,在我的眼里,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女孩。没想到,有一次,一个熟人从那个乡下初中进城,捎来了一塑料袋子洋槐花,并告诉我们:“是你二闺女和她同学一起捋的,她告诉我,你们爱吃洋槐花,特意托我给你们带回家来。”

听了来人的一席话,我心里有点心潮澎湃:我的二女儿长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欣喜之余,又泛出一丝担忧,脑子里不由浮现出我二女儿和同学在一起捋洋槐花的情景。那么一个稚嫩的小女孩儿,要一次一次用力地拽扯一条条刺槐枝条,再仔细将一串串洋槐花捋下来,一定费了不少劲,也不知道扎住手没有?

等到我妻子蒸好,吃进嘴里,就觉得特别鲜香可口。因为那碗蒸洋槐花里,隐含着我二女儿对父母的一片爱心,也蕴含着她的成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外地出差,路上,车窗开着,无意之间,飘进一股浓郁的甜香味道,下意识地觉得是洋槐花的味道,随即向车窗外看去,果然,路边有一大片刺槐林。簇簇拥拥的树冠上,槐花盛开,远望去,在一片油绿的春色里,一堆一堆,雪染的小山丘一般,又连缀成一片雪的丘陵。眼前之景让我想到盛唐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眼前所见到的,真的是一夜春风吹白槐树枝头啊。

槐树林里,有几个村姑在采捋槐花,她们穿着红黄绿色的衣服,在白色的洋槐花丛里,显得特别鲜艳;她们采捋洋槐花的身形,却又那么悠闲和恬静。

那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天天在人海和水泥建筑群里穿梭,心情经常处于僵硬状态,眼前槐树林染雪的情景,突然以一种清新雅静的美丽柔软了我的心,让我突然有了脱尘出俗的感觉。我不由得在心里自言自语:“洋槐花盛开竟也如此美好啊!”

上世纪末,又一年的春天,有一天,无意间,我看见了单位院墙外有一棵树,树冠上开满了浅紫色的花,走进一些看,一串串的,花的形状很像洋槐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洋槐花还有紫色的吗?很快,又忙于工作,这个疑问就抛在了脑后。

2008年的春天,我在南疆库尔勒一个私立学校打工,又看见了院子里一棵槐树上开出许多串粉红色的花,鲜红粉嫩,娇羞靓丽。也正好,旁边一棵槐树上开着白色槐花。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看树干的形状,树叶的形状,两棵都是槐树,确定无疑。细细审视,粉红色的枝条上没刺,白色的枝条上有刺。两棵树,红白相映,对比鲜明。而且,凑近鼻子仔细闻闻,两种颜色的槐花,都散发着浓郁的甜香味道。问身旁的人,“为什么会有粉红色的槐花?”

有一人回答:“大概是嫁接的吧?”

我将信将疑,当时就写了一首五言诗。

微风捧甜香,彩霞托芳菲。

春抹两般色,花开一样蕊。

粉红染靥羞,柔情暖心醉。

喜嫁槐安郎,笑谢燕雀媒。

其实,这个疑问,拖了二十多年,一直拖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今天又想起这个疑问,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才恍然大悟。

原来,除了开白花的刺槐,还真有开紫花的紫花槐,开红花的香花槐。原来,槐花本就有紫色和红色的,与嫁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人啊,活到老,学到老,我算是又学到一个知识,也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小谜团。

只是,还真没弄明白,浅紫色和粉红色的槐花是否也能吃?

巧了,今天上午,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看见有卖洋槐花的,妻子便问我:“买不买?”

“当然买了,昨天咱俩不还念叨着能不能吃上吗?”

一问价格,不便宜,十块钱一斤。贵就贵吧,买点儿,解解馋。花了七块半钱,买了一小兜。

回到家里,妻子就赶紧择干净,拌上面,在电饼铛上煎,煎好了,汆汤,做成酸辣槐花汤。一块一块的煎槐花,一条条鱼儿一般,浮游在汤水之上,吃进嘴里,又滑又软。初入口,浓浓的酸辣味道;细品品,又保存着微微甜香的本味。

可真是大快朵颐。

第18篇:外科实习琐记

普外科:西六病区

交班室很挤,人很多。张主任和护士长有绝对的权威,感觉各种事情都很规范。

总的来说研究生多,动手机会少。推荐跟周勇和高壮雷。 被提问到的问题 1 结肠癌直肠癌术式 2 肠吻合的三要素 3 甲状腺的查体解剖等 普外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些算不上九牛一毛。 片子:肝癌术后有做介入?的,所以呈高密度影。

难忘的事,周四大查房,汇报了一个病例,向齐鲁的老主任。

小儿外:东六病区

交班室环境最好。

我们在的时候实在是罕见的闲,看了很多英语算是。 DDH 包皮环切 malon 尿流动力学 太多了,能学多少学多少。 陈老教授是大小便失禁方面的专家,全国各地病号慕名而来的很多。 不管怎么样,在这里你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好多小ddmm都这么可怜!

泌尿外:

东八病区:教学严格,每周五大查房。主任很重视教学。

我实习的最认真的科室 孙文东和宋教授那组,因为没有研究生,所有东西都被教会了。孙老师很幽默,也会很信任你。打印医嘱,办出院,写病程。 入院病历和首程更是轻车熟路。对了,我知道了原来前列腺也可以长结石。有什么不懂得都可以问。。这12天我奔走于膀胱镜室手术室和八楼,很累很充实。自己真真正正开始管床,虽然刘主任提问的问题我还是不会,但是我很熟悉我的病号,入院病历,病程,化验单,这些一手资料我都清楚,比在其他科都熟,他们信任我,喜欢我。我去看过2个肾癌的手术,让我感到刘主任就是一个superman,什么都能搞定。还有很多常规的钬激光前列腺剜出术,输尿管气压弹道碎石术,西三手术室。没有看过膀胱癌很遗憾。在膀胱镜室连续看过2个活检。

如果说普外是最多的是直肠造瘘-粪袋,泌尿外是输尿管造瘘-尿袋,胸外就是胸腔闭式引流了。这让我一直觉得得病最好还是得神外的病,最好半小时内over掉,不麻烦。

最后萧畔老师也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IVU的要先做一个平片,以作对比,向外开口的肾盏也看起来也是高密度影。有个小女孩既能正常排尿也有尿失禁,最后发现是重复尿道,一个开口于阴道。膀胱癌要做CT IVU和膀胱镜活检,看病灶浸润转移,其他泌尿道,的情况。前列腺因为是腺体就要首选MR了。

曾经钻研过很多药名也都忘了,大概是解痉药。好像黄体酮也可以用,因为它可以松弛子宫平滑肌,也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可以排石。

胸外 东七

胸外是我实习的不认真,我在胸外时还花了3天背单词。我们组的老师是彭大夫、孙大夫,郝师兄,张老师也挺关照我们。丛主任和郝师兄,一直给我们讲东西。

胸外必须掌握的感觉是:

1胸部查体

2如果一个病人完全禁食,如何计算每日补液量,补什么

3食管开口食管各部据门齿的距离,这样可以判断胃镜到食管的什么部分了。

4如何在胸部CT上看肺的左二右三叶

大家在胸外可以见识到开胸手术,现在想想还是很震撼。我只看过食管癌和胸腺瘤的,刚好一个纵膈一个胸腔。很遗憾没有去心外看体外循环,心外那个师兄超级好,讲课超级有条理。很遗憾没有去看肾移植,虽然据说肾移植很简单,就吻合三个管。

骨外 西四

我在骨二。骨二的护士太能让人跑腿了,虽然护士长很负责很可爱。当时三个口七的在,我干的算是极少。天天躲在医生办公室抄病例,看英语。我跟的是武士清老师,很好,还值了一个夜班。缠绷带教过我很多次,我仍然缠的手法不对不熟,整天衡量多少酒精碘伏加在换药碗里最合适,算计谁术后14天可以拆线了,打了最多的纱布,贴胶布的方向都被仔细的couch到,在骨外有很多难忘的经历,首先做手术是最多了,我们组一直12-16个病号,每天至少一个手术,天天换很多药。其次这个夜班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做恶劣的医患关系。再次我终于在手术台上打了很多结,给病人拆了很多线。第四,在一个植皮手术,我抬了很长时间的病人的腿。

最后三天猛看了些书,骨折概论,腰椎,颈椎还是要看的,可是我怎么都不能再次背下来。

没有看好局解书,很遗憾。

看片子:到L1就没有脊髓了,髂ji平L4L5之间?注意骶椎腰化,和腰椎骶化。

乳腺外西九

我写这个攻略最大的动力是要写乳腺外。我跟张强老师,他极好。还给我们讲课,将乳腺外的课本讲了一遍。

齐鲁的孙主任周五会过来查房,据说他是二院余主任,齐鲁马主任,省立田主任的老师。 他一定会问你生化考了多少分,三羧酸循环还记得吗?你最好回答,生化考了90多,三羧酸循环不记得了。他或许还会说孙汶生老师是他同学等等,他的point是,基础之于临床没用,一定好好实习,这样才会学到临床的东西。

1 引流 腋窝 对侧乳腺胸骨旁 肝

2查体 我没学 检查 特殊的是钼靶 几点位要知道

3 分期

T 25分界 皮肤胸壁

N 无 可推动 融合 胸骨旁

M

注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不同

一定要熟练

淋巴结1/12代表12个中有1个阳性

4 ER 雌激素受体 PR孕激素受体

如果病理报阳性就要进行激素治疗绝经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 绝经后 芳香化酶抑制剂 来曲唑

3化疗

第一代 CMF 环磷腺癌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第二代 CAF CEFA 阿霉素 E 表阿霉素 同属蒽环类药物 有心脏毒性

第三代 T 紫杉醇 多西紫杉醇

4 改良根治术 腋血管鞘 胸长神经 胸背神经

5 her-2基因 cerb2 受体 herceptin 赫赛汀

6复方斑蝥胶囊 中医抗肿瘤

7 骨转移疼 ECT 骨扫描 肝肺转移不易早期发现

8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肝素 水 活动

9 rh-GSF 等

10 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说明个体对药物很敏感 小于3000暂停用药

11 还有个代表肿瘤细胞活跃程度的指标Ki??

12新辅助- 三明治

13 乳癌术后张力很大,14天拆完?正常胸背部9-11天

14 麦默通--微创 B超引导下很好

第19篇:《哈佛琐记》读书笔记

《哈佛琐记》其实也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的成果,到底有多深情,这里就不赘述了,男人的世界要靠心去才能体会。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见证了梅贻琦老先生所说的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是真正的。国内大多数大学都曾提过这事,但却基本是“讲到”而已。哈佛能有如今成金,靠的就是这许多大师学者们,他们形成一种气场,一种能让人潜心向学的气场,一种让人敢于追求自己内心自由的气场,敢于保持自己独特的气场,这些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大事,在教学上也毫不含糊,反观国内大学的教授学者院士们,真正学术教学双馨之人不知几何。这也不能全怪这些学者教授们,在国外教授的收入和社会认可度绝不比任何一个官员差,但国内教授学者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也算不得宽裕,若是需要买个房子车子什么的,压力的确也不小。对物质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专家学者们也是人,大学的教学越发显得萎靡,虽然教育部一直都在强调,但检查起来却也不过是大水不冲龙王庙罢了!

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早哈佛,每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知识的传统、使置身其中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威廉·詹姆斯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说:我相信,就培植自主与孤独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独立独行之中寻找快乐。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如果詹姆斯的话正确,那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将阵亡,为什么还不灭亡呢,只有一个理由足够,因为他们都是公立的。现在中国很多家长拼着命地把还在往国外送可能就是不想作为亡校之生,但这群人去了会不会把国外的学校亡了还得拭目以待。但从这一说法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唐朝确定科举制度,设立专门考试科目开始,中国就致力于培养一批思想高度统一的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好管理,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还是这般,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却还是以同样的标准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甚至一个成年人的成功与否,从前是功名利禄,现在还是功名利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可能也不大喜欢改革,反正曾经都过来了,接下来继续这么过也没关系。真正的大师可能是从走出学校之后开始的吧!

《哈佛琐事》中提到很多的大师,大家比较熟悉的斯金纳、科尔伯格等世界闻名的人物,他们在治学上都是那么严谨,当然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作者吴咏慧自己做学问的精神,在其朋友写的后记中可见一斑,问伊学会开车体验没有自由自在生活否?没有!去过赌城没有?没有!到过情人酒吧没有?没有!小电影看过没有?没有!异性朋友交了没有?还是没有……那平日里有什么消遣?读书!读书之后呢?还是读书?读书如斯,书虫也,但看其文章其并不见迂腐之见,可见深有心得。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只是在做之前都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有希望,把结果想象得太过透彻,自己把自己吓退了。

治学之道,在“敬业”,在“坚持”,但却很难。

第20篇:《琐记》阅读题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________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________篇。(1926 ) (10 )

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 。 (《天演论》 )

3、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江南水师学堂)

4、“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琐记》)

5、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乌烟瘴气)

6、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____________。(探求真理强烈欲望)

7、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_______,这段经历在,_________中提及。(矿路学堂) (《琐记》 )

8、《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9、从《五猖会》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五猖会》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主题,试举一例。

11、《五猖会》中,“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在夜中鸣叫似的”描写十分出色,是分析妙处。

二、选择

1、《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C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2、《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C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3、《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A ) A.有 B.没有

4、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B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5、《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B)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6、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三、判断

1、《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2、《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3、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