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林汉达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4 08:36:2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林汉达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一共包括5本书:《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我本来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拿到这套书更是爱不释手,反复读了好几遍,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仙鹤坐车》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卫国国君卫懿公养仙鹤入了迷,把仙鹤都封了将军,还让它们分等级坐车,天天跟它们玩得不亦乐乎,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结果敌人北狄打了进来,将士们都不肯打仗,老百姓也只顾自己逃难,卫懿公急得快哭出来了,亲手掐死几只鹤来表示悔过,这才聚集起了一支军队,但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兵败身亡,卫国也被灭掉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可大啦!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卫懿公好糊涂,玩物丧志,轻重不分,所以才落了个这么悲惨的结局。再转念一想,我自己虽然不是皇帝,不用打仗、管事,但是如果成天光顾吃喝玩乐,什么正事也不干,或者干脆沉迷于电子游戏,只关心精灵有多厉害,或者宠物级别有多高,而不专注于自己的功课,最后才突然发现马上就要考试,自己却一点准备也没有,那可怎么办呢?那时可就后悔也来不及啦!

林汉达先生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用带“北京味”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推荐第2篇:《林汉达》读书笔记

《林汉达》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五个时代的故事。其作者是一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他的名字就叫做林汉达。

书里的主人公非常多,有求贤若渴的刘备、武艺超群的关羽、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忘恩负义的吕布。其中,我最喜欢刘备,因为他三次拜访过诸葛亮。在前两次拜访中,诸葛亮都不在家,但是刘备不仅不生气,而且还第三次来诚心诚意的拜访诸葛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把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请出了山,与他一起商议天下大事。诸葛亮对刘备说出了他的见解,刘备听了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如同拨云见日。他还笑着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林汉达爷爷的这篇《三顾茅庐》的故事写得栩栩如生,人物的语言动作交代的如此详细,真是令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林汉达》能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每一篇故事又好玩又有趣,实在是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本优秀的语文读物。

推荐第3篇:读后感林汉达历史故事集

读后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每一本好书,都会让我们受益。我给大家介绍一本让我了解历史、懂得做人做事道理的好书,他就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林汉达先生在书中记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三国的历史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由《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五本书构成的。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负荆请罪”。在故事中,廉颇不服气蔺相如比他地位高,三番五次的拦蔺相如的道,想要羞辱他。但蔺相如总是躲着他,蔺相如的门客很不服气,蔺相如告诉他们说:“我是宰相、廉颇是大将军,如果我们斗起来,国家就会乱了。秦王知道了一定会进攻我们,我们的国家就危险了。”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觉得十分惭愧,自己光着背、背着荆条蔺相如那请罪。经过一番交流,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并且做了知心朋友。宰相和大将军同心协力的保护国家,秦国自然不敢来侵犯了。

我认为廉颇是一个计较小事的人,单是个知错能改的粗人。蔺相如是一个处处以大事为重,可以忍让他人的人。通过这件是我觉得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做事时一定要理解别人,以大事为重,最重要的要勇于承认错误。

这一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知道历史原来如此精彩。你觉得他是一本好书吗?

推荐第4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我被书本上的其中一个故事吸引住了,那就是《屈原投江》。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屈原是楚王的大臣。因他受楚王的重用,引起公子兰等人的妒嫉,他们在楚王面前挑拨,令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还将他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眼看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却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只能用诗歌来发泄他的悲痛,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想法。当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屈原不愿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落到敌人的手中,在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抱着石头,跳到汨罗江自尽了。

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大家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更喜欢故事中的屈原。他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疾苦,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敢于坚持真理。

这部故事集是历史读物,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历史知识,我的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

推荐第5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最初,《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来到我家,我只觉得它是一本历史书籍,说的一定是很枯燥乏味的历史。我最讨厌历史了,小时候每次听《百家讲坛》,爷爷奶奶都听得津津有味,而我因为什么也听不懂,所以会一边皱着眉头,一边捂着耳朵。现在不是老师要求看,我才不看呢!书一到家我就把它给爸爸看,没想到,爸爸看得十分投入。每天早晨,我起床时都会发现客厅里的爸爸一边端着饭碗吃饭,一边在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看完一段还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解其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许多成语故事及历史典故的出处。

我的好奇心来了,真的有那么好看吗?有一次,爸爸正在看,我忍不住说:“给我看看!”于是,我便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觉得与我想象中的历史大有不同,林先生用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但没有像《三国演义》一样,“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这些故事中都没有,让我感觉非常真实。我不禁看入了迷,也经常和爸爸交流其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多么有趣的历史啊!

在《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里,我了解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一些古人比我想象得更残忍: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将军都因为妒忌他的猛将颍考的才能与权力,将他用箭射死;战国时期,魏王的大臣庞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想尽办法折磨孙膑;魏王的大臣须贾为了害范雎,故意说他私通齐国,毒辣地打他......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古人为了权力,也这么狠毒,我不禁有些吃惊权力对一些人的诱惑。

在书中重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用人不疑”这个故事。“用人不疑”说的是战国时期,魏文侯决心收复中山国,请乐羊去攻打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大官,他求父亲别攻打,乐羊却骂儿子不劝中山国的国王,反而劝他。中山国的大夫看乐舒无法使父亲乐羊退步,便把乐舒杀了,将尸首煮成肉羹给乐羊送去,乐羊生气极了,带兵灭了中山国。我非常佩服魏文侯与乐羊,佩服魏文侯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佩服乐羊不循私情,为投靠的国家着想(他是中山人)。

我发现,历史上,一位君主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对他好,还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当兵,如汉景帝、汉武帝、曹操、刘备、孙权......正因为他们对百姓好,百姓们才会敬重他们,才会有人愿意投靠他们。相反,像秦二世、项羽、董卓、孙浩........他们对百姓非常残酷,失去了民心,怪不得会被消灭呢。

看历史书,让我明白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些计谋,看历史书真好!

推荐第6篇:读《林汉达》有感

读《林汉达》有感

朱苏杨

《林汉达》的全称叫做《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它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全书共有八百二十页,一共有五个系列。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耐人寻味,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道理。我非常喜欢一个叫做“韩信拜将”的故事,讲的是:韩信没成名时,平常出门喜欢随身佩戴一把宝剑,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一天,一个屠夫的儿子对韩信说:“你敢和我打一架吗?敢,就拿你的剑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了过去。

看到这里,我不禁沉思起来。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想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读书。想想韩信的肚量,这样做有意义吗?韩信为什么不和侮辱他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呢?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不就是为了他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应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更让我在写作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希望大家抽时间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推荐第7篇:林汉达历史故事读书体会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星。没有它,我们就不可能了解和理解历史。

林汉达历史故事书分为五大时期,分别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时期。

春秋时期里,我最喜欢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故事。自从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做了三年的奴隶。最后他招兵买马,打败了吴王夫差。这说明只要坚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说有可能赢。

我想,中国历史多么长,但林汉达先生还是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了,这使我们看到了古时事迹。林先生的认真使我敬佩。

林汉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明白了为爱,可以付出,为了自己的祖国,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让我知道了,国与国之间有时充满了争斗和仇恨。古往今来,就是这个理,如果一个国家弱,必会受到强国欺压。

为了不让我们国家被欺压,我们要振兴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推荐第8篇: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

[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

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从《千金一笑》一直写到《三国归晋》,共112个小故事,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有描写激烈战争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有体现崇高气节情的《苏武牧羊》《屈原投江》还有体现亲情的《缇萦救父》„„每个小故事的情节都很有趣,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本书有800多页,按每页400字计算,至少有32万字啊!孩子很喜欢看历史和考古方面的书,三国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书看了不少。但孩子第一眼看到这本5厘米厚的“大字典”时,他的反应并不热烈。书里面的文字那么小,插图还是黑白的,不像漫画那样吸引人,读的趣味并不高。但后来,读了进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加喜欢上了中国历史。这是孩子读的最厚的一本书,我和孩子都特有成就感!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每个人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书中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读这本书,孩子一方面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史实和关键细节,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这些精选的历史故事中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很多人生的道理和感悟,读后感《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 读《管鲍之交》,文中鲍叔牙说过一句话“管仲家里困难,等着钱用,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嘛,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这有什么奇怪哩?”这让孩子学会了朋友之间应宽容大度,互相帮助;读了《悬梁刺股》,孩子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理;读了《绿林好汉》,孩子懂得了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孩子最喜欢的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这样国君才能做一番大事业,秦国也才能成为一个强国。这使孩子懂得了一个道理: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走向相反的道路。秦统一天下之后,没有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而是让百姓筑长城,使用严酷政策,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最终灭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让我们从阅读历史故事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吧。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的确,人类的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着现在”,它源远流长,蕴涵着大量先人的智慧。

通过大量的阅读,孩子的作文水平得到了不小的进步,并且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懂得一些道理,知道尊敬家里的长者,也能在生活中帮助家里做些事情,并且还能对社会的一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些都是孩子在阅读中的收获。

推荐第9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崔云鹏六班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崔雲鹏六(2)班]

最近,我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崔雲鹏六(2)班。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好比《悬梁刺股》如果反复的精读就一定会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在这本书中,不仅有许多好看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是“串”在一起的,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浓烈的历史气氛。

当我读到管鲍之交时,我知道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看到了鲍叔牙是个能容人的人,和管仲相交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一心为朋友着想。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秦国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读后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崔雲鹏六(2)班》。如果我们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要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当我读到马陵道上时,我知道了孙膑回国后,齐国就拜他为田径的副手。后来,庞涓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孙膑带兵去救,齐军先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只好退兵,当魏军快要走到山口时,齐军突然猛攻,魏兵被打的落花流水,庞涓只能仓皇而逃了。当我读到煮豆燃萁的故事时,我知道了曹植的七步诗的由来。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告诉我如何和同学相处,如何在生活中以诚相待,怎样做诚实守信的人,也教会了我许多历史知识,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以后,我爱上了古典文学,也是这本书给我了我对历史的喜爱。

推荐第10篇: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了光芒,他说:“大王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说强大,可在这儿五步之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这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完璧归赵》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这本书主要讲了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三国统一归西晋的各种历史故事,大到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争,小到不足挂齿的口角纷争,无一例外的都被林先生记录了下来。

从如此厚的一本书里,我体会到了林先生为了创作这本书的艰辛。同时我也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道理。如:我从《负荆请罪》中学到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我还从《通神求仙》中学到:千万不能用很多钱财去做一些子虚乌有的事。

由这本书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身。我是否也像廉颇一样,在成功时不骄傲自满呢?有一次,我当上 了小队长,十分高兴。骄傲地忘乎所以,同学,好朋友的劝告都不听。太过骄傲,导致我的学习成绩有全班的中上游变成了下游。直到这时,我才明白骄傲的坏处。从此,我才明白,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泰而不骄。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在读了这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后,我十分敬佩林先生的毅力。因为从春秋到三国统一归西晋,历经几百年,发生的大小故事数不胜数。而林先生却用他的妙笔,把这些故事一一串连起来,着实令人敬佩。

507李漠9号

第11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交流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之《春秋故事》阅读分享交流教学设计

三磨 周笑君 教学目标:

1.通过积累成语,掌握整本书的大概内容;2.通过讲演书中故事,体会读书乐趣;

3.通过品悟人物,得到生活启发;教学重点:品悟人物,得生活启发 教学难点:品悟人物,得生活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段时间,同学们都在认真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分享读书收获。 回顾一下,这部历史故事集写的是哪段历史时期的故事?生答:春秋到三国。(记得真牢!) 这部故事集从周朝东迁开始,一直写到晋朝统一,跨越了1050年。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出示ppt)。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交流《春秋故事》。(出示ppt) 二.“春秋成语之旅”

师:还记得这本书中故事题目有什么特点吗?生:四个字

师:没错,每个题目都是四个字的,很多都是成语,可以说,这也是本——? 生:成语故事集。 1.读成语

师:根据读书任务安排,今天我们的读书交流会分为三个部分,现在让我们走进“春秋成语之旅。”(出示ppt) (1)师:那你还记得书中有哪些成语?指名说(5个)。 (2)师:老师带来了书中这些成语,读读吧。(齐读)(出示PPT) 千金一笑 暗箭伤人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 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师:读得真准,连多音字“舍”都读对了,了不起。 2.猜成语

师:班上还有同学想让大家猜成语,谁准备好了?上来让大家猜一猜。猜完了,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ppt) 3.连成语

师:除了这些成语外,老师也有几个成语,你记得故事中的人物吗?谁来挑战贴一贴?

师:看来大家对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熟悉,老师实在佩服。 4.展成语

师:有孩子把喜欢的成语做成了书签和手抄报,谁想上来分享一下? 师:两位孩子的成语作品分享真是做工精致,美轮美奂。 5.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读成语、猜成语、成语与人物搭配,、展示成语作品,形式多样,就这样,我们在自主学习中积累了很多成语,真会学习(板书:自主有积累)。在积累成语中,你们掌握了整本书的大概内容,真是一种好方法。 三.“春秋故事之旅” 1.讲故事。 师:林汉达爷爷描述了一个个通俗易懂、家喻户晓的历史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故事之旅”吧!(出示ppt)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同桌之间说一说吧!谁来说给大家听?(出示ppt)

1 2.演故事。

师:两个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赞一个。如果这些故事变成了历史剧,你们想看吗? 3.小结

师:大家的笑声就是对你们最高的赞美。(做手势)你们看,把故事讲一讲,演一演,乐趣横生。(边说边板书:讲演有乐趣) 四.“春秋人物之旅”

师:笑过之后,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他们讲得那么生动,演得那么传神呢? 生:人物有魅力。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人物之旅”.(出示ppt) 1.说人物

师:谁来说说,你还喜欢谁?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联系历史时间说说人物特征) 2.读后感

师:故事从生活中来,也要读到自己生活中去,有孩子把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写成了读后感,谁来分享一下?(出示ppt)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分享,你们真爱动脑筋,边读书边启发,并写了下来,值得大家学习。 3.展人物

师:还有很多孩子把喜欢的人物做成了书签、思维导图、手抄报等,愿意上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师: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是对这本书热爱的表现。 4.小结

师:同学们的汇报形式多样,但共同的特点是,在品悟人物形象当中有自己的思考和启示。(边说边板书:品悟有启发)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读书交流,你有什么读书收获?《春秋故事》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第一本,希望大家用上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继续开启阅读之旅。

六、板书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之 《春秋故事》

自主 积累 讲演 有 乐趣

品悟 启发

2

第12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课前阅读指导教案[优秀]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前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己阅读《序》和《编后记》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林汉达),知道这是林汉达老先生的绝唱,弥足珍贵,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的热情。

2、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特点:真实性、时间性、图文并茂。

3、了解这本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教学重难点:

了解《林汉达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谈,导入阅读

2、简单介绍本书。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从儿时开始,成语故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大家是不是很想抓紧读一读,大饱眼福呢?

3、设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孩子之后自己阅读埋下伏笔,从而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教师小结:大家是不是对《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想不想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了解这本书一起走进《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板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二、《序》的学习

1、指导读《序》。读一本作品,千万别忘记读《序》,它能告诉我们整本书的写作背景和每一章节的内容。

2、让我们一同畅游书海吧,请大家打开书翻至第一页,认真读一读《序》,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3、读书做记号。如果是自己的书,你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做做批注,如果是别人的书,你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重要信息。 (生读《序》)然后引导学生交流。

4、介绍作者:(教师出示作者照片)学生交流后教师再总结出示作者简介: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儿童读物作家。出生在贫苦家庭,靠半工半读念完了大学,后又去美国留学,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当了教授。抗战时期,林先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汉字改革,一边编写历史故事,著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等。本书是一部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两大特点,语言上富有口语化,内容上真实性。(板书:口语化、真实性)

三、学读《目录》

1、欣赏目录。目录部分一共有7页,快速浏览一下,说说你的发现。

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故事的题目都是四字词语,大部分是成语,看上去很舒服,有一种整齐的美。因此这本书又多了一个特色。(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3、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板书),每个时间段中间用一幅图隔开。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小结:方便我们查找需要的故事,也方便我们分朝代记忆。)

四、总结、激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本书吗?想如何读这本书?怎样才能读好这本书? (按顺序;按兴趣;定计划)

2、师:但老师建议这本书要按顺序看,因为《编后记》上有这么一段衍:(出示)“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既然是历史故事,也就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按顺序看,就能在大脑中尽量形成对整个历史的完整连续性。看书时还得讲究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可精读,也可做一些摘记,或写写读后感,这样,你的收益会更大。

3、总结

大家读完这本书时,我相信你一定会了解中国很多历史和典故,变得满腹经纶,

同时也会懂得了许多道理,在写作方面也会有所长进哦,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一起捧起书,去尽情畅游书海,去感受那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深深启迪吧!(播放轻音乐)

第13篇:汉纪读后感

汉纪读后感杨晔《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其中《汉纪》共六十卷。详细介绍了汉朝那些事儿,有西汉的楚汉之争,东汉末年,曹操、刘备、袁绍各显神通,终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那个群雄逐鹿的纷繁年代里。乱世造英雄,各路能人志士纷纷雄起,将自己的深谋远虑幻化成利剑,刺破了苍穹。

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秦纪末卷和汉纪初的故事,讲的是刘邦和项羽一起灭秦,相争天下的故事。项羽蛮横无理,但很有本事,也很有谋略,霸王举鼎讲的是他,破釜沉舟讲的也是他。可惜他待人太残暴,而且多猜疑,给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而刘邦虽然很多方面都不及项羽,但为人宽厚,善于倾听建议,也善于分辨好的建议和坏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他还善于用人。手下有张良、韩信、萧何、周勃、灌婴、樊哙、张耳、彭越、陈馀、郦食其等众多贤人的帮助,刘邦才能顺利的打败项羽。刘邦还有一个优点,很谦虚,在消灭项羽的庆功宴上,刘邦说过“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的成功说明了他不仅胸怀大志,而且很会知人善用。以及他拥有曾子的治国理念,孔子的谦逊有礼,孟子的仁和义,子思的品德。

写作手法上,刘邦、项羽之间的战争延续了好几年,时战时和,互有胜败。刘邦从弱小到强大,项羽从占尽优势到渐落下风,相关的史料在《通鉴》中并不是最早和最详尽的,但是所有的记载都沿着时间推进而展开,其间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不同人物对于情势的不同理解和反应,都使得这一事件的铺陈显得特别生动。以楚汉相争这个段落看,刘邦一方陈平的反间计、纪信的忠心和牺牲、张良对于局势精审的分析,都表现出知己知彼的智慧。对刘邦的记载虽少,却清晰地展现了其人从善如流的豁达作风;反之,项羽的多疑、心胸狭窄直接导致了楚军内部的离心,最后造成他的失败。而垓下一战,《通鉴》用了相当详尽的篇幅记述了项羽的最后时刻。一改原先的“意忌信谗”、优柔寡断的形象,在面临生死胜败之际,项羽镇定如恒,谈笑处之,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看到一个无论勇猛、胆略、气度无不令人心折的末路英雄。当然这样运用大量对话和细节的史书写作方式在《通鉴》一书中也并不典型。看完这部分,不由得让人感慨:成败交替,不进则退。西楚霸王,风流倜傥,争霸天下亦成灰土。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14篇:汉兰达保养一次多少钱

汉兰达保养一次多少钱

汉兰达保养一次多少钱?车百通官网工作人员指出,成为汉兰达车主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指出,我们也能看出,在现在,车辆保养的确成为一个大问题,更是一个新旧车主都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对于车辆保养的费用问题,是如何计算的呢?怎样的保养适量消费而又不失安全呢?

对于汉兰达保养一次多少钱的问题,很多旧车主纷纷以过来人的经验向新车主介绍,有的车主指出,每5000公里的小保养是871.00元,4万公里的时候是大保养,4973.00元。也有车主指出,小保养仅需几百块钱,大保养上千甚至更贵也说不准。车百通官网指出,其实不难看出,对于每个人对于爱车的护理程度不同,开车里程不同,其保养的程度也会进而不同,保养花费也就不近相同了。并且还有网友建议,新车头两万公里内只换机油和机油滤,两万公里保养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做个节气门清洗,四万公里时才做增加发动机清洗液、发动机保护剂、节气门清洗这三项。而对于我们专家介绍来说,因为汉兰达车辆在设置过程中本身就对于后期保养这块有设置,也节约了车主的成本,但是具体的还是需要根据车辆具体情况而定的。

以上车百通官网对于汉兰达保养一次多少钱也做出了相关简单的介绍,如果您还有什么需要,可咨询丰田客服也可以在我们的官网进行详细咨询。

第15篇:四上主题丛书和必读书《林汉达,书的故事》测试题

四年级主题丛书和必读书测试题

一、填空

1.《书的故事》是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写的。2.书中‚世界上第一本书‛即‚活的书‛指的是_______。 3.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________。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

5.写出书中提到的用不同材料做成的书(写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世界遗产是________。

7.我要设计一条标语,号召大家都来保护祖国的美丽景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连线题。

《宝葫芦的秘密》 叶圣陶 《爱的教育》 王葆 《昆虫记》 亚米契斯 《一粒种子》 法布尔 三.选择题

( )1.以下坐落在河西走廊的敦煌,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是: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 )2.《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 )4.《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 )5.《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 )6.《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 )7.《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 )8.法布尔最出名的著作是?

A.《自然系统》 B.《寻虫记》 C.《昆虫记》

( )9.在《嗜书如命的孙中山》一文中,‚但有枪还不行,还要有充足的子弹,广博的知识就是子弹。‛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 )10.在《沙漠也有鱼和虾》一文中,‚沙漠中也有鲜鱼活虾,这并非‘天方夜谭’‛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沙漠中有鲜鱼活虾并不是不可能。 B.沙漠中是不可能有鲜鱼活虾的。 C.沙漠中除了鲜鱼活虾,什么也没有。

( )11.主题丛书发现的故事中讲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下面正确的是哪一项?

A.沈括 数学家 B.列文虎克 文学家 C.陈景润 数学家 ( )12.琴纳为了战胜天花刻苦钻研了20年,终于从什么身上得到了启示?

A.服务员 B.挤奶女工 C.修理工

( )13.《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尼尔斯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A.懂事听话 B.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 C.爱学习,爱读书 ( )14.下面哪一篇文章属于‚传递幸福‛的主题?

A《一元钱,两份爱》 B.《苏州园林》 C.《神奇的纳米》 ( )15.下面哪一篇文章属于‚想象未来‛的主题?

A.《居里夫人专心读书》 B.《肥皂星球》 C.《母鸡》 四.问答题

1.经典童话如同泉水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善良的美德和智慧的火种,请将你读过的童话故事推荐给大家,至少三个。2.《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很多历史故事,你能说出两个历史故事的名称吗?

3.我们读了主题丛书中的‚走近叶圣陶‛,了解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至少一点)

第16篇:汉林九年制学校政教处工作总结

汉林九年制学校政教处工作总结

(2013年——2014年第一学期)

本学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值周教师、班主任、门卫的积极配合下,本学期以“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思想教育、管理促发展”为基本,开展了工作,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尤其九年级),校外周边和校内本学期完全无发生,违纪、违规现象,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日益发生转变。

一、德育工作方面

由于我校都是农村学生,家庭教育薄弱,许多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违犯校纪、校规的现象比较突出。为此,我们首先从学生的思想根源抓起,从灵魂的深处塑造人。利用课余自习、板报、全校大会、班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道德规范》、《安全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

1、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安全教育题材影片,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安全意识。

2、为了学生的发展,组织了拔河比赛和小学生趣味赛,促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能力。

3、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并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和教师与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主要体现在“师生一帮一”),从而逐渐改善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

二、学生管理方面

为了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杜绝学生到校内、外干坏事,(1)加大了对

部分违纪学生的监管力度;(2)加大空档时间对学生的管理,如:课间、中午、课外活动、上下学,建立健全了护校队和学生路队制度,细化了安全职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3)抓好卫生工作,展示校园新貌。校园的卫生就是学校的脸面,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为了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政教处多次召会议,要求每位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做到不乱扔纸屑、果皮;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校园的整洁、舒适。(4)不断健全安全组织,完善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门卫把好校门关,严格询问、登记来人。由于管得严、管得紧,校园内也很少出现失盗现象,优化了校园环境,保障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三、综合治理方面

1、学校始终从严、紧、实上下功夫,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上课期间严禁各种车辆进入校园、闲杂人员进入教学楼,防止了车辆、闲杂人员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

2、严格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保证学生按时到校,防止喝酒、打架、盗窃等事件的发生。

3、加强防火、防盗的教育,把教育和检查结合起来,并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

四、安全工作方面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主任具体抓,政教处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校长负责,将

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及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

4、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1、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学生的安全,校园的稳定,我们需继续严格管理。

2、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创造学校师生安全事故为零。

汉林九年制学校政教处

2013年12月17日

第17篇: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11汉师一班蒋勤效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中国文学史课程时所编写的讲义。该书,根据爲中国大部分人所公认的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三古七段说,着眼于中国文学史的上游上古期,即先秦两汉时期,同时,又详尽地叙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和雏形,对中国文学的系统化演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评价。该书虽爲讲义,但内容丰富,人物纷纭,涉猎广泛,有着显著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按时间看,该书上至皇帝之前,下达西汉中期,横亘近三千年,其中共有十章。第一章介绍口头文学和文字文章的産生,从远古先民到仓颉所在的黄帝时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第二,三,四篇主要介绍诗书老庄及楚辞,老庄中还穿插了墨法家的其他人物,这一系列,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时算起,其后文学演变的脉酪便逐渐清晰,文化长河的轮廓也渐趋明朗。下至战国时期,既有儒墨道法等九流十家的百家争鸣,又有以屈原宋玉爲代表的楚地骚文。春秋战国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大繁荣时期,国家的动荡和政权的分裂促进了士子们的觉醒,自然也造就了文学的新生。第五章主要讲以李斯爲主的秦代文学,李斯其人处于战国末期至秦朝中期。秦朝重严刑峻法,轻礼乐教化,做出了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阻碍文化进步的事,是中国文学的空前浩劫。所以中国文学在这一阶段总体是趋向萎缩的。李斯虽爲法家,然文笔超俗,想象瑰丽,谏逐客书便是其杰作之一。可以说,秦之文章,惟李斯一人而已。在其之后的六至十章,主要针对汉朝文学的发展,或者更爲准确地说,是由刘邦建汉至武帝时期,即汉初至西汉中期。在这一时期内,起初由于秦末的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和楚汉争雄导致田地荒芜,生産凋敝,爲了恢复生産,使民以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道家的黄老无爲学说,之后汉武帝一方面爲了变法图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此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尽管中央如此,但是汉王朝所属的分封各地方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楚地好诗书,吴国多纵横游说之士,梁地多易者,淮南王好方术丹学,河间献王专事古文秦汉旧书。汉初相对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在这种开朗的大环境下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逐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就是汉赋。汉赋一经诞生就以强劲的势头席卷了中国文坛。随即,伴随着司马相如,贾谊,枚乘等诸多大家的出现,汉赋这一文学体裁由新生走向成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汉王朝乃至后世的习作规范与文化基调。

其后,我根据文学的流派和体裁作爲划分该书的准绳。若如此,在这十篇文章中便展露出以下几种并列关系与状态:

一, 诗经楚辞: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其最初的句式与文辞十分间单,以弹歌爲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该诗忠实地再现了远古人民狩猎时的生活图景,用句间练,淳朴自然现实而又有血有肉,还原了那时生活劳作的原貌。而其后,诗歌被不断地丰富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诗歌创作集体的创作热情,导致了诗歌作品的大量井喷,于是,人们以音律和主题爲依据对乐诗进行特性化划分从而産生风雅颂的区别,同时,又按照所处地域总结出了国别体的差异,最后又加之孔丘等人的整理,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大致是我们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了。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在当时的主流地位。的确,诗经中的作品最初是出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的目的,是周王朝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实行教化和维护以等级制爲核心的奴隶制度的有效工具。之后便被广泛地运用于各诸侯国之间,活跃于祭祀朝觐宴饮等诸多重要和高级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领域发挥了极爲重要的功用。因此,诗便成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官方文学,煊赫一时。而以离骚爲代表的楚辞,深受诗体文化的影响,来源于楚地的方言和当地特有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兼有战国辞令的烙印,有纵横家遗风。诸多的外在因素赋予了楚辞丰富的幻想和别具一格的浪

漫主义情调,任情而又咨肆汪洋。可是由于语言和风俗的制约,致使楚辞很难走出被束缚的楚文化圈。但是,在人们对屈原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缅怀,对楚国原可与秦逐鹿中原却最终折戟沈沙的不幸命运的喟叹,以及项羽称雄致使楚文化复兴并走向全国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楚辞从地方走进了中央,大力地冲击了诗歌在文学领域的统治地位,以至于流入汉宫之中,正式顶替诗歌,从蜷缩于一隅的非主流小衆文学华丽转身爲新一代的官方主旋律文学。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前者爲楚辞,后者爲楚声。

二, 诸子百家:妳方唱罢我登场。

周王朝奉行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以奴隶制爲经济基础的分封制,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便是其的合法内核和统治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源流。然而,以周灵王东迁洛邑爲分界点,西周更叠爲东周,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春秋战国的大幕。此时,周王朝已然丧失了事实上的统治地位,以礼乐文化爲其僞装外衣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已难以维系,贵族权利的衰微使得知识难以如往常一洋被社会上层所单独垄断。私学的兴起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学术的下移,这也促进了士人阶级的觉醒。他们爲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竞相提出自己的政论和主张,并游说诸侯以求重用,是爲百家争鸣。文化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学的进步,诸子散文便在学术自由的温房里渐渐成长。各类学说在竞争的大环境下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促进了各自的改良与再生长,随着内部扬起的不断进行,思想更加精辟,语言更加精炼。起初,各诸侯国往往采取不同学说以治国,之后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用下,各类与当时时局不相这应的学说逐渐没落,儒莫道法四家最终成爲当时的显学。其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法制爲中心展开统治,李斯便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人严刑峻法的法家刑名学说,一方面直接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另一方面又间接促使秦朝失去了天下。汉初,由于常年的战乱,正常的生産生活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道家的黄老学说成爲统治阶级的首选,其宽宥无爲,莫扰民而给以生息的主张有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经济的复苏,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道德经与南华经。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中兴,生産力的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扶摇直上,武帝欲借助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而成的新儒学以加强中央的权威,是爲春秋大一统,这爲封建社会的独裁统治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君权神授这一传统绵延了千年,开后世之先河,成爲奴役中国人民近两千年的精神枷琐。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焚书坑儒的襟若寒蝉,再到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软暴力,在这一阶段内,各家学说轮番上阵,各派著作如雨后春笋,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是时代的瑰宝,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回荡着先贤的声音。

三,中央与地方: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书中的第八章藩国之文术详细的介绍了汉初各藩国别具一格的文化发展状况,它们走上了与中央官方文学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书中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史论结合,饶有趣味。没有同官方儒学视角史书一洋,歪曲抹杀这些小衆文化的价值并定义它们爲旁门左道,这体现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五四时代精神,是经典与时尚的统一。在这里,有楚地余韵悠长的诗,有吴国犀利深刻的纵横家辞令文章,有梁员神鬼莫测的卜易和语出惊人的辩智,还有河间儒家先哲的古文秦汉旧书„„但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淮南王的神仙方术,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瑰丽的神话臆想与杂采衆家的道学新说交相辉映,思想乘风欲飞,文采如土壤般沈淀,与其他诸家形成了对汉庭中央文学的有力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四,汉赋演进:长江后浪推前浪

如果说诗是周朝文学发展的纪念碑,楚辞是吴越楚三国文化的遗璞,诸子散文是战国硝烟中的烽火,那麽,汉王朝留在中国文学史上如同丝绸之路一般宏大的杰作就是汉赋了。文

坛在经历了秦朝和汉初的沈寂之后,等到了西汉文景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的区别,汉赋的创作,最早可上溯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尤爲著名。其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汉赋之集大成者 司马相如,他不仅是大赋名家,亦是骚体赋高手,如大人赋,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造语生动而意存讽谏。小赋却又情辞恳切,语短意长,一如长门赋,将陈阿娇失宠后的那种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刻画地深细入微,感人至深。还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著作,无不是影响深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除他以外,还有许多写赋高手活跃在文坛上,其中以梁园文学群体最爲集中,即梁孝王,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羊胜等人,他们共同形成了梁园的彬彬之盛。其后又有写四大赋的扬雄,作出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爲主题的的设辞类作品答客难的东方朔,西汉文坛创作最丰的枚臯,以洞箫赋开汉咏物赋先河的王褒,还有东汉的班固张衡等人,他们是这一时代赋界之翘楚,集体推动了汉朝的大赋创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典范。

通观鲁迅了《汉文学史纲要》,我最喜欢第一章《由文字至文章》,这一章对字和文章的产生做了深入的考据和分析,对汉字的起源的评述尤为精彩,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我的解释如下:“在远古时期,人们主要由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这一时期的初始阶段,人们的发音往往只是一两个字例如“啊”的生活化口语,加之咨肆汪洋的肢体动作。尔后随着人类感情的不断变化丰富,语言也逐渐饱满,由单个音节发展为长句,在经历了长期的格律化和音律化变迁之后,逐渐演变为规整的言辞进而甚至于有词有韵的歌咏,又与远古人类崇拜自然崇敬天神的远古宗教意识相契合,将歌咏,舞蹈,神学世界观融为一体,则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巫觋文化,如吕不韦所言“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瑰丽而又壮阔,庄严的乐曲中澎湃着远古野性的魅力。这种口头文学是民众情感的集中表达,洋溢着远古人民对征服自然的渴望,他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雏形,也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作家文学的发源地,这种奔放自信的文化传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培育了广阔的沃土。高昂的创作热情促进了作品的产生,诗人抒情感物的歌吟借口耳相传。然而单凭语音,信息难以保全,文化难以传承,于是在古人结绳而治的尝试之后,劳动人民以身边的事情,物品为蓝本,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先河。又由于单个文字的表意功能较弱,于是便将文字连接来组成有意义的长句,则形成了文章,是为中国文人群体发展壮大的重要助力。这段话充分地肯定了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学的本质属性,即由人类通过长期的生産生活创造的用于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性工具,这一活动的活动主体是人,而它的受体和受益者也是人,这是对人的重要性的极高肯定,而且作者没有忽视口头文学或者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实际是对草根文学的创作主体------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认可,不把文学束缚在为帝王将相作传的作家群体当中,一方面是还文学一个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一切材富的创造者,肯定了人的作用和尊严,有浓厚的无産阶级风格。

其次,鲁迅这部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颠覆了儒家传统的视角。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新旧思想交锋,五四精神狂飙突进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与外国列强的民族矛盾,中国民众与封建旧势力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旧阶级仍旧打起尊孔复古的大旗,旧势力,旧文化,旧文学妄图要死灰复燃,在以往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当中,儒学学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礼教从而捍卫封建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尽管经历了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改变与洗礼,神州大六还是沈寂在儒家文学的夜幕下。然而,鲁迅在此时矗立在了这一恶潮的对立面,毅然与当时陈旧,腐化的旧文化分道扬镳。鲁迅对历史的事实,重新一一分析做了审查,此书虽然是纲要,却闪烁着与旧文化抉裂的光芒,在他的引领作用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鲁迅在反孔逆流中也存在矩枉过正的过激之处,在他的汉文学史刚要中,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著作所占比例几近为零,在谈诗经时也没有提到孔子的作用,我觉得他在

对待儒家文学上犯了了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过于轻视儒学在中国文学史的作用,这是不可取得,也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夸大了儒学的罪恶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抹杀了儒学文化功绩和历史地位,如孔子的《诗》《书》,孟子,荀子的诸子散文都被蛮横粗暴地漠视了,这些虽是出局限,为片面否定的风潮所影响,出于破旧立新的时代需要,却也难以修正鲁迅某一定程度上的狭隘与左倾激进。

一言以蔽之,汉文学史纲要的绝大部分是客观与公正的,它象征着历史的激变。一方面,它终结了专制儒家文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它又开辟了学术自由的文化新世纪。它如鲁迅一样,是旧时代的掘墓者,又是新纪元的引路人。

第18篇:十二怒汉读后感

《十二怒汉》读后感之

——“两大原则”的重要性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

影片《十二怒汉》展示的就是在1957年的美国,陪审团讨论一宗谋杀案的过程。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利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美国自建立陪审团制度以来,也一直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此项制度。然而,如何才能使陪审团制度真正体现其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呢?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个人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法院却行使着一项相同的使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整个讨论的过程,经过陪审员相互之间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投票结果由11:1到一致通过无罪,让我们的心也随之波澜起伏,从一开始对大家各种不在乎的态度的气愤,到最后对大家维护公平正义的感动。

因此,要使陪审团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首先要从陪审员入手。通过观看电影《十二怒汉》后,我认为陪审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陪审员应该认识到陪审团制度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自己担任的这份工作,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陪审员因为急着去看球赛而想草率的结束,他们想不经过任何讨论就直接投票。其中的推销爆米花的陪审员总是在讲他的工作或是笑话,在大家讨论案件时玩起游戏。

这一幕幕不禁让人感到愤慨,他们在从事的工作是决定是否将一个人送上电椅,他们决定的是一个才18岁的孩子的生命。但是他们却不经过任何讨论,仅凭自己的个人感觉,轻易地举起手,认为被告有罪。这种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和可怕,他们将破坏政治的民主和法律的正义,他们将枉害多少人的生命。

其次,陪审员应该抛开个人偏见,从案件事实出发,分析和思考案件,从而

做出是否有罪的决定。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开传呼公司的陪审员和感冒的陪审员都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而把自己对于被告的偏见加进了对被告是否有罪的判决中,他们顽固的认为被告无药可救,就算在存在很多合理怀疑的时情况下,他们仍坚持己见。

然而,作为一名陪审员是要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是一件极其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生命。所以,陪审员应该抛开自己的个人偏见,而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考虑问题。正如影片中的建筑师一样,他客观的从案件中找出疑点,提出合理怀疑,而并非向其他人一样,轻率地做出决定。

不仅作为陪审员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上这两点,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的重要性。

不管做什么,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怀着一颗责任心去做事,才能重视工作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在生活和学习中,个人偏见经常会遮蔽了我们发现真理的眼睛,人们通常执着于个人偏见而无法认知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应该撇开个人偏见,从事情的实事出发,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将使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

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不仅是作为陪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两项原则的重要性,它们会使我们离成功更加接近。

第19篇: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一:魯迅先舉許慎之言:“倉頡以象形之書為文,形聲相益則為字,著於屬帛則為書”,道文字之由來,又說文字盛極于巫史(即巫以記神事,更進,則以史記事),從而產生了文章,即文學,所以我認為,文學始於先民記事,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初始的文章,與語言稍有異處,文章具備藻韻從而便於傳誦。晉宋以來文筆之辨又甚峻,韻律成為文與筆的本質區別。文學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有曲折,但文學的發展始終沒有中斷。

二:魯迅舉王充之言“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即《尚書》是記錄上位者言行舉止以及政策決斷的文本。孔子整理《尚書》,斷遠取近,定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二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尚書》多為訓下與告上之詞,奇聞質樸,亦詰屈難讀,又用藻韻加以修飾,便於後人學習。《尚書》所藏眾多,其中特點有三:“《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這三個特點都是因為各自的歷史條件不同而出現的。魯迅認為孔子所修訂的《尚書》多處偽造,辭義蕪鄙,不足以取信於世,他舉了偽造《舜典》,宋吳域等人的質疑為例,貶斥《古文尚書》皆為後儒偽作,蒙蔽世人。

魯迅認為《詩經》起於記事,自商朝到周朝,詩乃園備,存於今者三百五篇,稱為《詩經》。雖然遭受到秦火之劫,但由於《詩經》多為人所傳頌,故而大多得以保存。孔子修編《詩經》,古者《詩經》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有人說孔子刪詩,魯迅取朱熹之言,認為夫子未曾刪詩,只是刊定而已。

詩有六義:風雅頌 賦比興。風雅頌說的是其性質,賦比興說的是其體制。風者,多為情詩;雅者,宮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賦者直抒其意;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

詩有詩序,鄭玄以為大序是由子夏所作,小序則是由子夏與毛公合作。但韓愈等人則認為,子夏不作序,毛氏《詩序》亦不可信,所以作詩本意遂難通曉。魯迅尤其批判毛氏之序。

詩三百篇皆出於北方,而以黃河為中心,“其民原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魯迅尤其批判後儒即孔子所謂“思無邪”和“詩教”說。認為其曲解了詩經之本意。

三:老莊。顯學三家:道,儒,墨。道家的老子與莊子奉行無為之說,是道家的典型代表。然而魯迅對其觀點卻持否定態度,他認為老子之言亦不純一,戒多言而時有憤詞,尚無為而乃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

儒墨與道德比較:儒墨二家起老氏之後,而各欲盡人力以救世亂。道家難以治世亂,儒家孔子修六經,墨家崇兼愛。然儒者崇實,墨家尚質,所以《論語》《墨子》,文章皆無華麗的辭藻,致力於表情達意。然而道家的文章,文辭華麗,大多是寓言故事,沒有實質性內容。

四:戰國時期,出現了屈原以及宋玉等詩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魯迅對其推崇備至,屈原一生信奉儒家思想,有著高尚的人格,奉行“修,齊,治,平”的美政思想,“苦政精神”,“祖國觀”,“求索觀”,“節操觀”。其所著楚辭之《離騷》,是一篇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為祖國獻身的大精神,以及堅守節操,九死不悔的鬥爭精神,读后感《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這篇文章,也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其形式借鑒和吸收了楚國民歌並融合了中原新體散文的筆法,打破詩經以來的四言形式,擴大了結構,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以及詩句的節奏美和音樂美。

之後的宋玉,無疑遜色許多,但有一點,他的《九辯》,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魯迅評價他說:“《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淒怨之情實為獨絕。”

楚辭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與詩經共同構成了中國詩歌史的源頭,是南楚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與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人品質相結合所形成的獨特文學樣式。其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樸質之體式所能載矣,《離騷》與《詩》之異,在於形式藻采之間,“時與俗異,故聲調不同。”楚辭源自南方,詩經起於北方,本質之區別也。《楚辭》相較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魯迅贊其“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五: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入秦為呂不韋的舍人,他雖然出自儒家,卻不從儒者之道,尊崇法家思想,後因宦官趙高謀反,被殺。李斯也是一個文學家,創造了篆書,隸書,統一了秦國文字,在歷史上影響頗深。法家大多不善文采,只有李斯的奏摺,尚有華麗的辭藻,魯迅對其《諫逐客書》也是推崇不已。

六:漢宮之楚聲: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即位,其風傳入宮中。魯迅對楚聲讚賞有加,楚人亡秦之誓,高祖還鄉之歌。楚聲便是來源於此。漢朝對楚聲十分重視,宮中設一百二十人為常員,專門演奏楚聲。其詞意淺露,纏綿流麗,實為獨絕。

七:賈誼也是一名偉大的愛國文士,著《新語》,言秦所以失天下及古今成敗,深受高帝好評,文帝之時卻不受重用,著《至言》,激烈的要求改革,想要為國出力,但終究不受大用,所說的話也大多流失,只有《至言》被收錄於《漢書》本傳。文帝守靜,故賈誼所議,皆不見用,為梁王博,抑鬱而終。

鼂錯在景帝時期頗受重用,大力推行自己的主張,然而卻操之過急,招來叛亂,最終被斬於東市;又一向以嚴刑著稱,所以遭到“為人峭直刻深”的誹謗,下場頗為淒慘。所以魯迅說,易地而處,所遇之主不同 ,則其晚節末路,蓋未可知也。

八:藩國之文術:高祖時,漢朝推行郡國並行制,其楚,吳,梁,淮南,河間五王,非常善於文學創作。魯迅在這篇文章當中,介紹了各個諸侯王以及他們的謀士的藝術成就,所著詩書和對後世的影響。

九:漢武帝崇尚儒術,即位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設置“五經”博士,選取董仲舒等一大批儒學家參政,這對先前的文學造成了很大影響,魯迅對之十分不喜,如使人為《離騷》作傳,完全是自造,背離了作者本意。

這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的文士,多為儒者,言辭也多有狹隘之處。

同樣,這個時期也湧現出許多小說家,如洛陽人虞初,作《周說》九百四十三篇。又如《心術》二十五篇,《封神方說》十八篇,不知何人所作,到今天也都流失了。

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漢武帝時的文人,司馬相如作賦為最,司馬遷作文為最。然而一個一生寂寥,一個慘遭酷刑。魯迅認為,這都是因為他們的桀驁,為上位者所不喜造成的,但也正因如此,促就了他們非凡的藝術成就。

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從而為武帝所賞識,他所作的賦,體式新穎,益以偉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詞,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時甚不同。明代王世貞評價他的《子虛賦》.《上林賦》時說:“材極富,辭極麗,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

司馬遷因諫釋李陵而獲罪,遭受宮刑,然而他並沒有消沉,而是發憤著書,任中書令期間,據《左傳》,《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大智,鑄就了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魯迅所著這篇《漢文學史綱要》,實際上是一部文學史,在這十篇短文當中,魯迅從不同的角度談到了他對中國古代文學各種問題的看法,讀完全書,使我受益良多,從而對中國文學史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第20篇:汉武大帝读后感

志存高远,强我中华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乎成为了我中华文化的俗语。

汉武大帝,是一个和秦皇、唐宗、宋祖并肩站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顶尖人物;是一个缔造了天汉雄风的政治家;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中国多民族融合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家;是一个千年来为世人所瞻仰的勃勃雄姿。

2018年暑假,我把杨焕亭先生笔下的汉武大帝的形象,刻入我自己心中。这部皇皇巨著,详细精彩地在我眼前展开了汉武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风云的画卷,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汉武大帝刘彻小时候就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帝王风范。8岁时他曾自荐出睢阳平定梁王谋反,大方赠知己韩安国刻有自己名字的虎头鞶,让太子太傅卫绾为之惊叹。

待成为皇上之后,他推行“新制”,进行改革,但太皇太后屡次阻挠,使刘彻无法施展雄才大略。

太皇太后和太后相继去世后,刘彻大展宏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制,派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和打通西南夷道,讲述“夜郎自大”趣闻,派遣卫青、霍去病痛击北方匈奴,迫使匈奴一再北迁,大宛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骄傲……

他听取了汲黯的逆耳忠言,也力挺窦婴的秉书直言。

他欣赏东方朔的才华横溢,也忘不了司马相如的如椽巨笔。

他敬重李广的忠贞卫国,也钦佩苏武的不屈气节。

他不满田蚡的骄横,厌恶李蔡的阿谀,痛恨江充的误国。

驾崩前,他的博大胸襟还让他为自己的过错下了《罪己诏》。

他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见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昌盛和尊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豪迈和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代英主啊!

往事越千年,到我们这代,绝大多数中国人依旧延续着汉武大帝的民族自豪。我们国家浩大的创新计划工程,如航天、科技、水利、沙漠绿化,正靠着我们大展鸿图,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自己的梦想,共创国家的强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瞩目!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文明的伟大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的民族既有过盛唐的灿烂辉煌,也经历过清末近代的衰败耻辱,两千多年前的巨人汉武帝,依然激励着我们发奋图强。

今天,我们的国家重新进入复兴的光明大道,我们青年一代,有幸生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时代,更应该珍惜和感恩,更应该努力和奋斗,不计较眼前小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志存高远,学好本领,投身大事业,强我大中华!

林汉达读后感
《林汉达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