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月亮先生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6 08:37:5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何为“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远的校长,将北大由原来的官二代升官发财之地变成了中国现在文化的起源地,从中走出了罗家伦,蒋梦麟这样的校长,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北大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地,每种思想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讨论

还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是名校的海归,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他们走入基层,探讨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的路线

能称之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当这些人面对中国残破的现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救中国,他们没有革命,没有变法,他们求的就是将更多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国家,让这些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他们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先生,要有责任感,要知识,有激情,还要有梦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

推荐第2篇:先生读后感

当“先生”不只是先生

——《先生》读后感

还没有读完《先生》,却让人有一种将自己的梦想改成当老师的感觉。在父母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很舒服的职业。而翻开这本书,却给这个职业添加了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一个轻松的职业。

我最敬佩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让我感动的点很多。其一是因为他对学术流派的宽容。当时的清华可以称之为“中国政界有多少党派,清华就有多少党派;中国学术界有多少流派,清华就有多少流派。”课可见梅校长对于政治、学术的多样性的宽容程度之大。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是民族战士,在演讲中多次言辞激烈,而梅校长都没有阻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的黄金巅峰。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对于多种思想的包容,才有它在思想学术上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梅先生对于学术的宽容也造就了清华良好自由的学术氛围,才会有学生与教师之间为某一问题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景象。 其二,梅先生在大学实行民主制度。每当有教授向他提出意见,他认为合理的、有利于清华的总会实行。他自谦:“校长的职务就是端端茶,搬搬椅子。”说实话,这种宽厚的人在清华学术界狂傲的才子教授们中实在少见,也体现了他的心怀大局。、

其三,他十分清廉。作为清华的校长,庚子赔款其实十分丰厚,他大可以每天吃肉,有司机接送。可他却取消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解雇了厨师,让自己的夫人下厨。到了美国,他一个人管理清华的账本。有人曾经说他是守财奴,可待他去世后,只留下清清爽爽的清华账本。在此期间他的工资仅300元,台湾当局想改为1500元的请求也被拒绝了。 可见老师并不是一个小人物,更不是一个舒服的职业而已。他们在危急时刻担当起救国者、传播知识的角色。尽管他们有的政治态度暧昧,却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不然不可能走上教坛,播撒知识的种子。先生从来不是一个单薄的背影,他们凝结承载了太多高贵的品质。先生,向你们致敬。

推荐第3篇:《先生》读后感

《先生》

《先生》编写组编著

中信出版社

《先生》读后感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那么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正如编者所说:“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切且大气,可以附身可以仰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先生,遥远而亲近,他们既是普通人,却又在硝烟与流离中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不可否认,我们仍然对那个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脊梁们怀有深深的敬意。那么,这样的敬意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再难出一位“先生”?是真的如大众所认为的,学术界的真才实学者今不及昔,或者当年先生辈出,本就是大势使然?

我想,若将当年的学术高度与现在相比,自然是现今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然而,先生们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而是真真正正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留下了中国学术的魂魄。近代中国,无论军政经工,无一不是落后列强数十年,然而,学术上,我们仍有这样一群人一力承担。如果说,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国民的努力成果,那么,这份力的源头,则有赖于先生们百年前的不懈努力。试问,学界泰斗就可称先生乎?仁人志士可称先生乎?显然不行。

先生,学术非标准,德行非标准,立场也不能成为标准。正如晏阳初,并非站在学术之巅;正如辜鸿铭,好骂好嫖,娶妾赌博;正如胡适,沉浮政坛,最终去台,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功绩,仍要尊一声“先生”。何为先生?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称谓,是风骨、是风度。他们的影响,往往延续几代甚至十几代人。所谓先生,是一群眼光远远超过当代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所奋斗、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延续。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书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没错,教育是国之命脉,正如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思想担任北大校长,引领了大学术时代的来临。面对衰微的中国,先生们都没有失望,他们知道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蔡元培所说:“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时至今日仍然掷地有声。先生们的愿望已然实现,不可否认,先生们当年的余力仍然影响了中国的百年走向。反观当下,有数据显示,国家公费留学生学成归来的不足三分之一,这真是无比讽刺。想来先生们的遗泽已经耗尽,这也不正是“教育衰”的体现吗?社会上无比浮躁的心态和学术氛围,先生已经遗留在了历史尘埃中,当代也再难寻觅先生踪迹,没有了先生的引领,我们的“国之命脉”是否已经偏离了先生们当年所预想的轨迹,已经无人知晓。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那么当代为何难再出先生?其一,是平台。没错,若是将当时的学术水准与当今相比,当年自然是远远落后,当今学术成就上能够与当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那么就能说当今仍有可以尊为先生的人吗?显然不是。单就平台而论,先生们当年不知比现在低了几筹,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成就超越当时那个年代更要远得多。比如当代中国,论国力已经是世界强国,而我们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样不少。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顾维钧和民国一代外交家们,几十年下来,左冲右突,几乎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作为

当时的一个弱国将势头正劲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战胜国的席位,战后号称世界五强之一。若以牌作比,当今中国手中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赢得了无数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而民国的外交家们,手中可以说是一把烂牌,弱国的标签还没有摘除,取得了如此成绩,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所谓的弱势中见能力,大约就是这样吧。

其二,就是风骨。先生们无论颠沛流离,无论是受尽挫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们在乱世中不浮躁,在各种运动中落魄却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乱世从而凸显了风骨,但相比于现今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眼光长远了太多,望过了名,望过了利,最终看向了国之未来。如今的学术圈被商业化渐渐侵蚀,再不复当年只为学术的模样。

自然,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当今学者自封象牙塔,我认为,商业化的进入仍然是利大于弊,然而,无论如何追求,心中的“国”之概念绝不能丢,这也是我对公费留学而不归者痛心不已的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还比发达国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愿为国付出,如何能够赶上?忘记“祖国”,这与当初先生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实在让人不齿。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也”。那时的先生们,少专家,多杂家;不擅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担当!

说到底,先生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愿华夏大地上能够再出先生!

推荐第4篇:《月亮女孩》读后感

做最坚强的自己

—读《月亮女孩》有感

广德县实验小学四(6)班赵雪纯辅导老师姚宝月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童话:蓝月亮本来是一只专门从人间收集忧伤的蓝鸟,红月亮是一只专门从人间收集快乐的红鸟,后它们变成了夜空中的蓝月亮和红月亮;只有忧伤和快乐都被蓝鸟、红鸟收集过的人,才能在仰望夜空的时候看到天上的蓝月亮和红月亮。

而费月月就是这么一个既能看到红月亮,又能看到蓝月亮的人。 费月月是一个残疾人,她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她非常喜欢画画,我也很喜欢她,她天真烂漫,她虽然举着拐杖走路,但她不想让别人用可怜的目光同情她,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对这种突然发生的事故都会这样吧!

就是这样一个从小有了心灵阴影的人,生活里却出现了一个能够安慰帮助她的人——蒋咪,说真的,蒋咪的确很好,他懂得关心别人,从不打击人,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费月月的生活中不是正好缺了这样一个朋友吗?

费月月只是被作者山山创造出来的一个人,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她是那么真实,她的爸爸去世了,她哭泣,我陪她一起难过,她笑了,我也开心,我真的好喜欢她,如果她就在我的身边,和她交个朋友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如果我是残疾人,我会不会很自卑呢?可能,如果我是残疾人,

我会不会被人嘲笑呢?可能;而如果我是个残疾人,但有很多朋友在一起呵护着,安慰着我,我会不会因为自卑而被人嘲笑呢?答案是:可能!因为费月月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相信有类似费月月这样样的一个人,我更相信有了朋友就不会孤独!

想想看,如果我没有朋友,你们没有朋友,现在的生会怎样呢?会无聊到去自杀吗?会感到人活着简直是浪费时间吗?我不知道,也不敢想。但我坚信着:人如果没了朋友,是等于没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可见,朋友多么重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仇恨,没有抱怨,眼里只有友谊,那么,未来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推荐第5篇:《月亮不见了》读后感

月亮不见了告诫我们美丽的东西是要大家共享,不要自己独享。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不见了》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月亮不见了》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月亮不见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男人很喜欢月亮,他造了一个很长很长的一个梯子,有一天他把月亮给摘了下来。他把月亮放在一个箱子里,时不时地把每天都在变化的月亮拿出来欣赏一下。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偷走了这个装月亮的箱子,小偷打开箱子一看,里边什么都没有。小偷扔下箱子就走了。

这一天是新月,一个女人看见了细细弯弯的月牙,她把月亮做了一把竖琴,竖琴的声音很优美,女人的歌声也很美。很多人都来采访她,她乘游轮去外国演出,女人想让游轮上的人都听听她的音乐,可是当她拿出竖琴时,竖琴完全变样了,女人就生气地把月亮扔进了大海里。有一天两个国家的两艘船同时钓到了同一条鱼,为了公平,他们把鱼切成了两半,鱼肚子里调出来了个奇妙的东西。经过学者的钻研,他们发现是月亮。两个国家都想把月亮占为己有,于是他们就用铁丝网把月亮给圈了起来。两个国家被分开了。孩子们不能在一起玩了。孩子们就想了一个计划,他们坐在一个热气球里把月亮送到了半空,小鸟又把月亮送回了天空。月亮就回家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有关月亮的知识,我知道了什么是新月、满月。我很喜欢这本书!

《月亮不见了》读后感范文(二)

我们大家来猜想一下:如果月亮不见了会怎么样呢?会没有黑夜?会不出来?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不想离开我的大脑,我们来看看《月亮不见了》的大概情节吧!

咦?月亮怎么不见了?原来是被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男人摘回家了。接着,从新月到了满月,月亮又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遭遇:先是被一个自私的小偷偷走了;然后被一个女人做成了竖琴,美妙的音乐得到了众人的掌声;最后竟然引起两个国家的纷争,使他们险些兵戈相向……

读了这篇又美好又要去深刻思考的文章,我似乎懂得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人,不能只因为自己的一些贪念,不去尊重他人的意见,就像书中的这个男人,他虽然非常非常喜欢月亮,但不能与大众为敌,自作主张摘走月亮。我想:月亮难道不是大众的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要去“拿下”它在天空的一个“王位”、一个“宝座”呢?

在书中,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月亮的知识,如:满月和新月,“月亮反射太阳光,发出光辉。从地球上看,当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正对着太阳时,就会变得又圆又亮,这就是满月;当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背对着太阳时,这一面就变成了阴影,看不见了,这就是新月。”还有日食和月食,“新月时,如果地球、月亮和太阳正好排成一条直线,月亮挡住了太阳,就会发生日食;满月时,如果地球、月亮和太阳排成一条直线,月亮就会被地球挡住,变暗,发生月食”。为什么我们平常很少看到“日食和月食”?是因为地球的运行轨道和月亮的运行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海水的涨潮和落潮,也是由月亮的引力引起的。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深思……

《月亮不见了》是本画面很美的绘本,作者是日本的和田诚,书中有故事、有知识、有美图,很值得去看,我推荐给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月亮不见了》读后感范文(三)

去年暑假我读了《月亮不见了》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男人,他用自己搭的很长很长的梯子爬到天上把月亮摘下来了,并藏在箱子里想一个人独自欣赏,但后来被一个小偷把箱子偷走了,再后来又一个女人捡到了月亮,并用月亮做了一把竖琴,但等月亮变成半月时,她又将月亮扔进海里了,结果吃了月亮的鱼被两个国家同时捕到了,还把月亮架在钢丝网里,但后来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把月亮救了,月亮终于又重新回到天上了。

这是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书中提到全世界的人都喜爱月亮,无论在哪个国家,月亮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亮都是一个美丽的词。我也非常的喜欢月亮,抬头看看天空,都会被月亮所吸引,吸引我的还有它那无数的传说,无数的故事,无数的诗篇和歌曲。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与月亮相关的知识,比如月亮被称为地球的卫星,月亮是绕着地球转,太阳系里有很多卫星我知道了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的同时,自己也转了一圈,它总是把同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从地球上只能看见月亮表面59%的地方。学习到了月亮圆缺的平均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以及日食和月食是怎样产生的,还有大多数海岸的潮涨潮落与月亮的关系。

这真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书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让我看的津津有味。通过书中故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美丽的东西是要大家共享的,千万不要自私的把属于大家的东西占为己有。

推荐第6篇:月亮河读后感

月亮河读后感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总会感觉许多浮躁;在这样一个大都市,总会感觉许多压力;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总会感觉许多迷茫。偶尔需要慢下脚步,感受一下身边的幸福,感受一下生活的意义,倾听自己内心的追求。整个图书馆,满满的书架,却始终没有一本是想要读下去的。“《月亮河》是一个关于勇气、责任、梦想、坚持、苦难和爱情的故事”这样一句话,一种深沉的蓝,漂亮的五角星,流动的笔体,皎洁的明月,唯美的画面,一下子被触动了,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或许现在就需要这样的故事去体味,去感受灵魂的洗礼。

《月亮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理位置极其偏僻的小镇——月河镇,讲述了石宇森的探险见闻。小说开篇石宇森游山玩水的生活,令人神往,都市气息的文字,想象着青山绿水的清新,转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倾听月河镇老人们的辗转讲述。一个十八岁毅然放弃高考,决心勇敢承担家庭重担的青年——孟峰,他看到父亲为了供他读高中而屡次卖血的收据,他做出了惊人的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读大学的机会,背弃了“三剑客”的约定,向天下人放水。那一刻想到的只有满满的惋惜,扪心自问,当角色换做是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我想没有那样的勇气,没有那样的魄力,毕竟一个远大的理想,满腔的抱负就活生生的扼杀了。可是想到他父亲蹒跚着脚步去卖血的情景,谁又能不放弃,谁又能继续“吸血”,谁又能无动于衷这样的良苦用心。第一次从学生转换到农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技能,不同的生活考验,以及乡亲们的不理解,那样的压力下,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淡然当起建筑小工。小工的经历,并没有消磨他对梦想的追求,反而是他改变了人们对小工的认识。他们并非简单的农民工,或许就是未来一代最出色的的建筑师。有时候,或许我们的岗位是平凡的,是不起眼的,我们的工作,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是循环往复的,只要内心的信念足够坚定,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发生。

在月河镇,并非孟峰一个人是这样的,他们是一群人,一股年轻的力量,人民教师周晴,白衣天使韩承宇,年轻镇长韩承鹏…终究改变了洪涝灾害的侵袭,改变了交通不便的阻塞,改变了镇上的医疗环境,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劳作生活,改变了那个落后贫穷的村镇。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激发了满腔斗志与激情,那个曾经幼小的心灵中藏着的念想,瞬间被唤醒。勇气、责任、梦想、坚持这些,在繁华都市的追逐中,不小心迷失了,那一刻的自己卸下了疲惫,不再空虚,不再迷茫,沉浸在月亮河的美好中。

推荐第7篇:月亮宝石读后感

月亮宝石读后感

《月亮宝石》内容概要:月亮宝石——印度世代相传的一颗钻石,月亮宝石读后感。一个英国-军官从印度佛寺掠走了这颗宝石,于是,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便传到了英国。此后,这颗该诅咒的宝石夺走了许多它的拥有者的生命。令人生畏的印度人若隐若现的身影,紧追着这颗宝石。作者威廉·威尔基·柯林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两个都受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影响,柯林斯的作品更接爱现代的侦探小说……

《月亮宝石》读后感,来自卓越网首页网友:最难写的推理小说是哪一种?答案肯定是密室谋杀案,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盗窃案。对于读者而言,盗窃案的阅读期待肯定比不过谋杀案更惊险,更刺激,这就使得推理小说大师们如果将盗窃案作为创作题材,那么一般是短篇,比如最有名的是柯南道尔的《蓝宝石失窃案》。柯林斯的《月亮宝石》是个例外,这部推理小说以一个盗窃案为题材,洋洋洒洒竟然写了40万字,但读起来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不忍释卷。古老的印度月亮神的额头上的宝石,被英军军官掠夺走,赠送给家人。生日宴会的深夜,宝石失踪,神经质的畸形女仆、三缄其口的小姐、小姐的两位追求者、徘徊在别墅周围的三个印度人、突然染上怪病的医生、老管家和他聪慧的女儿——到底谁才是宝石的真正盗窃者?名侦探卡夫的介入,也难辨真-相,女仆突然自杀,使案件的侦破陷入困境。转眼一年过去,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小姐突然说出,她在咫尺的距离看见某个人拿走了宝石,而这个人却大呼冤枉,要用“现场还原”的方式还自己清白……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第一篇推理小说被认为是爱伦坡的《毛格街谋杀案》,而柯林斯的《月亮宝石》则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推理小说。我记得小时候很多爱读推理小说的同学,都以为《月亮宝石》写得早,所以不会太精彩,这真是个天大的冤枉,《月亮宝石》无论是情节之精彩,还是文字之优美,都绝不输于后来的任何一部作品,读后感《月亮宝石读后感》。 比如卡夫探长的推理,相当精彩,人物形象上比福尔摩斯更加生动;再比如“现场还原”的哪一段,真的可以用“扣人心弦”四个字来形容。尤其可贵的是,小说采取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让每个当事人用第一人称讲述案件的发生、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后来所谓的“叙述性诡计”的高度,但已经具备雏形,而且要知……

月亮宝石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大侦探起了个酸奶名——卡夫,想想就挺可爱的。可惜卡夫的出场次数不多,就《月亮宝石》一部戏,不像福尔摩斯、波洛、古畑任三郎他们,一人能撑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不过卡夫太有个性了,绝对酷派:瘦骨嶙峋的身子,“仿佛身上任何部位连一两肉都没有”,脸皮又干又黄,像枯萎的秋叶,连眼睛都呈冷冰冰的淡灰色,模样已经够晦气的了,还偏偏披着一身黑衣,十根细长的手指跟鹰爪似的,难怪总管贝特里奇说他的形象最适合当殡仪馆老板,怎么看都不像个侦探。可就是这个家伙,门上的掉漆、海边沙滩上的脚印,他都能迅速推理出隐藏在后面的东西,跟踪犯人更是拿手好戏,而且还是个很好的心理辅导师,安抚混乱的仆人们相当有招儿。提起他的名字来,连伦敦的小流浪儿都崇拜得一塌糊涂,让人不禁联想:那个外号叫醋栗的孩子,难道就是福尔摩斯御用的“贝克街特别刑侦组”的小头目魏金斯?有他在,就让人安心,大侦探在小说里就有这样的范儿——每到案情走进死胡同了,每当好人被幕后的坏人欺负了,就忍不住想:那谁谁谁怎么还不来破案啊?!不过,卡夫最迷人的还是他的“不干正事”,他仿佛总是心不在焉,因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出场没多久,他就指出玫瑰花坛的小径不应该摆石子而应该铺草皮,一边办案子一边跟园丁争论白洋蔷薇嫁接的事儿,爆笑。难怪他最喜欢哼《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小说看完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坏人遭报应了,卡夫探长也光荣退场了。立刻就开始想念这个园艺水平很高的瘦老头儿了。唉,叹息一声,柯林斯老爹,推理小说写得不错——可是您怎么就写了一部碍…。

推荐第8篇:月亮宝石读后感

《月亮宝石》是由英国文学大师柯林斯撰写的一部著名的侦探小说,月亮宝石读后感。它是第一部长篇优秀的现代小说,名列美国作家协会评选的“一百部最佳小说”第七位,也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本书构思精巧,扑朔迷离、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它揭示了18世纪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暴露了宗教的虚伪,同时也揭露了慈善事业背后的真相,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今天,我终于亲身“进入”书中,与故事的主人公们经历了这个故事。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长叹一口气时,那故事中曲折离奇的一幕幕,就好像放映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播放了起来。本书记叙了一个由一颗巨大钻石——月亮宝石引起的侦破故事:18世纪末叶,一个英国上校在一次战争中夺得了举世闻名的月亮宝石。后来,他又在临死前立下遗嘱,将宝石赠于其外甥女——雷茜尔小姐。不料,就在她生日的当晚,月亮宝石忽然神秘失踪。原来参加雷茜尔小姐的生日的一个医生对她的亲戚弗兰克林·布莱恩开了个玩笑——给他喝了鸦片酊,在这种东西的作用下,他拿走了月亮宝石,在自己迷迷糊糊的情况下,他给了雷茜尔小姐的另一个亲戚高弗利·艾伯怀特,而他居然贪心地收下了。围绕寻找月亮宝石的下落这一线索,书中的人物展开了一场生与死、正与邪的较量。最后,案件终于真相大白,月亮宝石又被重新嵌到了月亮神的前额下。经历了八个世纪的岁月,月亮宝石终于又再度照耀着这座圣城的城墙了。岁月如流,年复一年,我相信,月亮宝石今后,一定还会有更惊险更吸引人的历程的。

读完全书,我懂得了:不自量力就轻举妄动是很愚蠢的,当我们面对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困难时,要沉着冷静、不慌张,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耐心地等待,读后感《月亮宝石读后感》。因为最困难的事也有被克服的时候,最难的案子也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相信在正义与邪恶、好与坏的较量中,总是正义的力量更胜一筹。

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思维敏捷,我喜欢这本书——《月亮宝石》!

《月亮宝石》读后感

“月亮宝石是一颗黄钻石,是印度一颗著名的宝石。

早在几百年前,这块宝石就镶嵌在一尊四只手的印度神——月亮神前额上。宝石的颜色像月亮,它有光泽是随着月色的变化而变化的。”

月亮神被供奉在一座镶满奇珍异宝、由金柱子支撑着屋顶的神殿里,在一个新造的神龛中。就在新神龛落成的当晚,有一位神给那个婆罗门托梦。

这位神嘱咐他们说,从那时起,月亮宝石必须由三个伴侣日夜轮流守护,直到人类末日。那个神还预言说,谁要是拿走这颗宝石,灾祸就必将落到他头上。

然而这颗宝石落到了一个狠心的上校手里,他在临死前,让人把月亮宝石送给他的外甥女雷茜尔小姐。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却被这颗钻石弄得鸡飞狗跳,很不安宁,让一些无辜的人死于非命,案件非常扑朔迷离,就是因为这颗宝石突然失踪。

世界上越好的东西就越有惊险的故事,而拥有那件东西的人也不会太安宁。生活中的细节都要留心观察,对于困难也要乐观地去面对,不能退缩,这就是你的财富,要保持一颗这样的心,胜利就属于你了。

这本书就是由很多人讲述的种种事件组成的,这样似乎更有说服力,人物的形象都以故事的方式体现出来,又生动又真实,几乎每个情节都是精彩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真实内容的。事实并不是因为月亮宝石会给人带来灾难,而是它太珍贵了,吸引了很多贪心人的目光,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

最近,我看了《月亮宝石》这本书,它讲的是18世纪时英国一个贵族家庭遭遇的月亮宝石失窃案。月亮宝石是范林达夫人的哥哥,一名上校送雷切尔小姐的,由宝石的继承人弗兰克林先生送去的。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这块稀世珍宝就不见了。

最后,从坎迪医生给弗兰克林先生在那一晚灌了鸦片酊这一线索开始,这个谜团逐渐地揭开了,竟是高弗利 艾伯怀特先生偷了月亮宝石!

艾伯怀特先生表面上是一位热心肠的慈善家,其实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他是一名少爷的暂时遗产管理人,临近期限就想将月亮宝石送到阿姆斯特丹切成六块卖掉。

尽管最后月亮宝石又重回了印度,但这对雷切尔小姐来说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她认识到一些危险,并知道了道理。

推荐第9篇:《月亮飞碟》读后感

[《月亮飞碟》读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阅读了作家汤素兰写的童话《月亮飞碟》,《月亮飞碟》读后感。这是一个趣味无穷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蛤蟆先生无意中得到了一台月亮飞碟。起初,看着神秘的飞碟。他不敢接近。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勇敢地走上了飞碟。蛤蟆先生坐着月亮飞碟,在天空飞翔。他兴奋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蝉。可是,蝉却不相信他说的话。蛤蟆先生没有灰心,他坐着月亮飞碟,帮助小丑王子找到了美丽的纸公主,让他们俩幸福地手牵手,生活在一起,读后感《《月亮飞碟》读后感》。参加完小丑王子和纸公主的舞会,蛤蟆先生坐着月亮飞碟高兴地在天空中自由飞行,所有的青蛙也都坐着荷叶,一起跟在飞碟后面飞。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蛤蟆先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很勇敢,敢于第一个坐上月亮飞碟去探险。他还很热心地帮助小丑王子和纸公主。如果我也能有这么一台月亮飞碟去探险,该有多好啊!我会坐着月亮飞碟到月亮上去看看,看看月亮上有没有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我还要坐着月亮飞碟,跟着杨利伟叔叔的神舟飞船一起去太空探险!

推荐第10篇:月亮生日快乐读后感

月亮生日快乐读后感

(一)

耿素芳

这是一个可爱的小熊跨越河流高山与月亮近距离对话的故事。小熊问月亮什么时候过生日,问月亮想要一个什么礼物。因为回声,小熊和月亮的对话内容一致,更像是小熊的自我对话。

小熊回答:“我明天过生日,想要一顶帽子。”问月亮,其实是向自己找答案。就像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父母关注他们的需求,全面感受他们,看见他们的内心、思想,他们才会感受到充足的爱,才会有十足的安全感,才会学会爱别人。

和班里的小朋友共读绘本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儿入神地听我绘声绘色的讲述, 我问她:“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她回答:“他们(小熊和月亮)说的话一样。”我又问:“为什么呢?”她想了想:“月亮学小熊说话。”“哦,这可能是一种情况,还有其他原因吗?”她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

大人们当然都知道月亮的回答是小熊的回音,而我没有直接告诉这个小女孩儿原因。我不想否定她的回答而告诉她这个权威的答案。孩子只有四岁,她内心纯真、有丰富的想象力。授意她一种“权威”答案的同时限制了她的思维。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回声的奥妙,这比直接告诉她更让她惊喜。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讲的是一支铅笔。在没有文字和概念的时期,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长木条,而对一只小狗来说这个长木条便是玩具,因为小狗不具备书写能力。铅笔的概念只是对人类适用。人们对一个物件的认知大多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认识它,任何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角度和意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母的作用不仅仅是宣讲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给孩子直接提供答案,更应该因势利导,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带领他们走向一片自由的心灵天地。

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辩证地看问题是一种智慧。花儿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有怒放的、也有含苞的。我希望班里的小朋友们能在安全的范围内做事情,要勇于亲自体验,因为自己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实的。说到此,联想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不教是另一种教育。”

读完书,班里的小朋友说他们也会过生日。

是的!我可爱的孩子们,每年你们都会过生日,如期而至,不早不晚,你们都会慢慢地长大!

月亮生日快乐读后感

(二)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新华书店,偶然看见了这本书《月亮,生日快乐!》我买了下来,回到家,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只小熊在玩耍,它抬头看见了月亮,心里想:送一个生日礼物给月亮吧,我们会成为好朋友。从那开始,小熊就开始了他的计划。它先爬到了树上,但离月亮太远了,于是,小熊就划着船渡过小河,走过树林,跑到高山上,跟月亮对话,小熊说:“嘿,你好啊!”在另一个山头传来:“嘿,你好啊!”……每次小熊说完,月亮就跟着回答。而且每次回答和小熊说话是一样的。但小熊没有注意,这其实是山谷的回音。于是天真的小熊每一次问都得到了回答,它高兴极了,开始询问起月亮的生日,并问月亮喜欢什么,当小熊自己也喜欢帽子,就问月亮喜欢什么。它说:“我想要一顶帽子!”月亮同样给回答。小熊高兴了,他就去买了顶帽子送给月亮,当天晚上,小熊把买来的挂到树枝上,希望月亮可以看到。慢慢的月亮出来了,刚好升到枝头,就像戴上了帽子。小熊很激动,以为月亮接受了他的礼物。一阵风吹过,帽子掉到了地上,恰巧吹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啊!月亮也送给我一顶帽子。小熊以为月亮也买了顶帽子送给自己,戴起来刚刚好。小熊很高兴,后来风又把帽子吹跑了。小熊继续划着船,爬上山给月亮说:“对不起,我吧你送我的帽子弄丢了!”月亮居然同样也这样说,小熊没有觉得失去什么。说:“没关系,我还是一样喜欢你!”月亮的回声还的一样的。天真的小熊继续说:“生日快乐!”月亮也回答:“生日快乐!”其实小熊无论说什么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天真可爱的小熊不在乎,他和月亮已经成为了好朋友,而且,他想送生日礼物给月亮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这不由的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也是喜欢喃喃自语,对着一群玩具给他们赋予生命力,童年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忧无虑,纯真善良!我就是那头小熊!

舜耕小学四年级四班

张东源

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第11篇:《月亮仙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月亮仙子》,是一个神话传说。是讲一个樵夫在砍竹,发现了一个小女孩,只有四寸长,樵夫把小女孩捧回家,把她当女儿,从此樵夫就经常在砍竹子时捡到金子。三个月过去了,小姑娘长成了美丽的少女,樵夫很高兴,请全村的人庆贺,于是樵夫家每天都有年轻人来提亲,可都不能打动姑娘的心。后来只剩下五个有钱人不改心意,这五个人不管天气有多冷、多热,都不肯离去。樵夫被感动了,劝女儿在他们中间选一位,女儿就说我要考考他们。她要第一个人取来菩萨的石钵,第二个人取来银根金干白玉果树上的枝条,第三个人找来不怕火烧的袍子,第四个找来海水深处的彩虹宝石,第五个取来玛瑙贝。结果都没成功。皇帝知道了,要姑娘做他的王妃,被拒绝了,皇帝就决心把姑娘捉回宫,可是失败了。有一天,姑娘突然对着月亮哭泣,原来她是月亮上的仙人,八月十五会有一队仙人来接她。到了八月十五,果然有一队仙人来了,仙人把长生不老药给了姑娘,姑娘把剩下来的长生不老药给了樵夫,把护身符给了皇帝,和仙人回去了。

《月亮仙子》的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曲折的情节,里面五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结尾告诉我们应该知恩图报。我觉得姑娘要求五个人拿的东西太难拿到了,而且三个月就长成少女也太不可思议了,书中画的仙人也很美丽。从中我还懂得了不能辜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要找个坚强不怕吃苦的人依靠,如果有些事做不出选择可以马上用别的方法。整体来说,《月亮仙子》是一个有着精巧而用心的设计和瑰丽而神秘图画的趣味传奇故事。

第12篇: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一篇比较有意思的,介绍人物的文章,书名叫《金岳霖先生》。读后,使我耳目一新,感触极深。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老师沈从文有个朋友金先生,样子长得很怪,但教逻辑教得非常好,对学生有耐心,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读后,我心里暗暗地想:这位金岳霖先生虽然其貌不扬,但对教学却拥有一套办法,一直耐心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广结朋友”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更体现出了他的“怪”,好一个怪教授!

妈妈看完之后,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对人耐心,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并且非常幽默。他有着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友情特别的珍惜,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并充满热爱。爸爸说:“我倒有不同的见解。金岳霖先生虽然长得很怪,但内涵丰富。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认为如何呢,怡怡?”我大声说:“爸爸了解得更深,佩服!”

和爸爸妈妈讨论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爸爸所悟出的道理,恍然大悟。忽然又想起了我们小区的一位张姐姐,她长得并不好看,甚至有人视她为“丑八怪”。但她丝毫不顾旁人的闲言碎语,继续向“学习城堡”进军。我不注重她的外表,和她结为了好朋友。我们俩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后来她考上了我国的一所名牌大学。人们从此以后见到她,谈到她都说;“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无限启发,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读了《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原本读这本书仅仅是因为要完成学校交给的写读后感的任务,并且以为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枯燥无味的书,但是随着不断的翻阅、深入地细读,发现自己真是喜欢上了它,这于我很难得!

首先,我要为它正名,这不是一本称述理论的书,全书共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几个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当然是关于教师的,作者呢,多数是当今学界的知名人士,例如我们熟知的王蒙、韩少华、冰心、于丹之名流,而诚如书的封面所述,此书宛如一碗碗心灵鸡汤,把无比温暖的养分在无形中默默向你输送,以达到润泽心灵、舒缓压力的作用。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于丹写的《他们告诉我什么叫老师》。在这篇文章里,我认识了一个个头矮矮,手里总是一个烟嘴儿不离手的、带着四川口音的北大毕业的老师,于丹对这位老师那一笔好字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但对她影响最深的,是这位老师身上深厚的人文底蕴。她有一次去老师家,看到的是里外间的破旧的小房子,可是房子里挂满了老师的读书随笔卡片,上面密密地写着老师那漂亮的字。于丹这样感慨道:“我14岁的时候,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和人文,太震撼了。”而老师对于丹的关心和帮助,无疑让少年于丹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被关注的幸福,她正是在老师用生命的熏陶中一步步的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的。在最后于丹要考研究生的时候,本来要考文艺美学,就在这时,传来老师患肠癌的噩耗,就在他弥留之际,他还是想着让他的得意门生能够扎根在古典文学的土壤中,作者深深的了解老师的想法,最后忠于了老师的思想。

老师死了,看到这里,我的心里非常的酸楚,泪水不自觉地溢满了眼眶。这样的、执着于学问的老师是多么的值得我敬佩与尊重,为什么这样的好人就不能够活的长久一些呢??

后来于丹在回忆老师的文中这样补充道:“用生命提携学生,难道仅仅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吗?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是在一辈辈师者的无私奉贤中完成的!”

我想老师虽然走得匆匆,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因为他成为了一名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的老师,他的生命价值必在于丹乃至他更多的学生身上延续下去,这种精神的力量不得不叫人动容!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读汪曾琪写的《金岳霖先生》后,一个知识渊博却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形象马上在我脑海里形成,但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个情节:在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先生忽在北京饭店请客,在众人的纳闷下,他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爱,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是脉脉含情的,相比徐的爱,金先生的爱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体的爱,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美丽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但是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爱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由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幸福,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爱,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爱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爱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爱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这是一种可怕的爱。其实爱一个人是一种自由,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感情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爱情了。

第13篇:汪汪先生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汪汪先生》,讲了一只狗喝了蓝色药水,变成了一个男人,就是汪汪先生,汪汪先生读后感。还有鸡人兔人。

汪汪先生和女邻居相爱了,他们刚要相爱的时候,药性失效了,他又变成了狗,他和另外一个母狗又相爱了,结果他们同时喝了药水都变成了人,读后感《汪汪先生读后感》。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搞笑,而且挺神秘的。

第14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哎!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 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

第15篇:鲁迅先生读后感

【正文】:鲁迅全集读后感:

基于自己一直以来就对鲁迅先生的喜爱,我这次的阅读书目是《鲁迅全集》,由于时间方面的关系,我就我阅读后喜欢的篇目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读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为人处事,先生的博学自是不必多说的,许多杂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

“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老舍先生的这段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鲁迅先生的渊博和精深。先生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作为一个笔者,无疑是独树一帜,风格迥立的。可是鲁迅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多读几本书,多知道几个独辟蹊径的典据。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据,极其精确无误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这些表述又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思想,丝毫不会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几段词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证,而是精巧生动的用几处典故作为对比,从而加深读者对笔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和论据清晰明朗,鲜活简单。这和我以往看过的一些通篇引经据典的“抄抄写写”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感悟最深的却实在是他闪亮的人格魅力。读着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剑,锋利的解剖出当时国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无畏的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强权,不畏民众的愚昧,不畏所谓“文人”的人声攻击,一路用剑刃的锋芒披荆斩棘,置生命于度外。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先生用他伟大的人格和敏锐的洞察力,篆写下许多警世醒世的杂文来激励和讨伐人性的懦弱和肮脏,先生用一生的时间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卫真理的斗争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缩和懈怠过,不屈不挠,对自己永不满足,永不自馁。正像老舍先生所评论鲁迅先生一样:“一个人的精力与天才永远不能完全与他的志愿与计划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这苦痛是越来越深,而杀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纪的英雄,他勇于直视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的美丑。是啊,一个只有战胜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鲁迅先生做到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孔乙己》到《阿Q正传》,这些文章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说给我怎样的陶冶,至少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仅教会我怎样生活,更多的是怎么样乐观的生活,积极的生活。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历史的一种有力的见证,更是人性的一种有力的说明,我一直都很崇拜鲁迅先生,的确是因为他的文章给我人生一种无比强劲的动力。我写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参照比较多的书目,也许摘抄的比较多点,但还是有很多想说的话,总之,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后我都会一直阅读的。

第16篇: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篇1: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读汪曾琪写的《金岳霖先生》后,一个知识渊博却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形象马上在我脑海里形成,但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个情节:在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先生忽在北京饭店请客,在众人的纳闷下,他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爱,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是脉脉含情的, 相比徐的爱,金先生的爱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体的爱,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美丽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但是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爱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由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幸福,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爱,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爱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爱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爱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这是一种可怕的爱。其实爱一个人是一种自由,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感情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爱情了。

《金岳霖先生》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音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音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篇2: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写人>记事类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时,细节描写也恰到好处,作者运用这些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呢?笔者今天作一下探讨,希望批评指正。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像场景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最突出的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文章第二节写金先生的外貌,“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眼睛怕阳光,因此它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直是黑的。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这一段外貌上的细节描写,

是写金先生穿戴上的“怪”,他的“怪”是独特、不从众,不随俗,有个性,体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去读下文,这样的一个怪人会做什么事呢?我们心里很纳闷,迫不及待的去读下文。

接着写金先生语言上的细节,比如他上课提问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来回答问题”提问别出心裁,让所有穿红衣服的女同学都很紧张,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成绩也遥遥领先。他上课时学生可以随便提问题让他回答,学生提的问题稀奇古怪,他就稀奇古怪的回答,弄得学生当场傻了,这种自由对话式的教学把枯燥的学术变得通俗易懂,学生非常高兴,师生之间感情十分真挚,课堂气氛十分融洽,也表现了金先生幽默、率真、可爱的性格,真是个怪老师,这样的老师真难得,怎能不让学生喜欢。

金先生动作上的细节更让人捧腹大笑,与众不同,比如他做讲座时,忽然停了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这时的金先生不仅知识渊博,态度严谨,还是个风趣幽默的老玩童,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讲到这儿,我顺势追问学生:“如果是你,会不会为从脖颈中捉出了跳蚤而得意?如果你的>同桌从身上捉出了跳蚤来,你会不会觉得他可爱、率真?”学生陷入了思考,经过探讨得出结论:因为金先生是一位很有学问,天真浪漫的大哲学家,所以我们爱屋及乌,能带着善意去欣赏其名士风流。这一说法反映出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还处于表面阶段,要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能力,就需要教师搭建渠道,唤起并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更好地体会文本。经过我反复给学生讲解,学生最终理解了这位与众不同的人物。

金岳霖先生在治学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言行、事情,赞美了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他的确是一位为人师表、循循善诱、率真可爱的学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篇3: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听了一天半的优质课,其中大多数老师都上了《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课文很简单,列举了金先生的几件事情。说白了,就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金先生为林徽因庆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提到了,让人印象很深刻。

曾经看过林徽因的自传,一直很佩服她的才华。而金先生为了这位奇女子,终身未娶,让人敬佩。这不禁也让我思考起到底什么是爱情,在这世上,难道真有这样的人!

昨天刚和一同事谈所谓的爱情,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被功利淹没了,所有的爱情都不单纯了,都带上了功利色彩。人都是悲哀的。金先生的所做所为,让我感动。

《诗经》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在今天看来,这个真的离我们太遥远了,或许只有在书中才能看的到。能真正携手走到老,相爱到老的人又有多少呢。

爱情是刹那间的激情,就如烟花,绚烂一时,转瞬即逝,只有当它成为亲情时,它才能真正保存。亲情是维系两个人的纽带,只有把对方当做亲人,他(她)才能成为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

金岳霖先生爱了林徽因一生,他没成为他的丈夫,但他一辈子也没娶。在她死后,他还为她庆生。这样的男子又有几个!

没有想过轰轰烈烈的爱情,觉得那是一种奢侈。能找一个他爱你,你也真心爱他的人这也是一种奢求。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能简简单单的生活,这个要求不高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能有这样的爱情吗?

怀念大学时光,至少还有那一份单纯。

第17篇:《汪汪先生》读后感

《汪汪先生》这本书主要讲一条狗“汪汪”舔了一种蓝色的超级肥料,转眼间变成了汪汪先生。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汪汪先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一:《汪汪先生》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完了《汪汪先生》这本书。汪汪的主人是玛克斯。有一天,汪汪跑到玛克斯的爸爸施泰伦海姆的实验室。汪汪把一个瓶子撞到了,瓶子摔到地上,汪汪就去舔了舔,就变成人了。玛克斯喊它汪汪先生。

有一天,施泰伦海姆训练汪汪先生,说:“你用嘴和稀饭。”结果汪汪先生把脸弄到稀饭里。施泰伦海姆说:“练习第二项,接客人。”施泰伦海姆站在门外面说:“开门吧。”汪汪先生说:“谁呀?”施泰伦海姆说:“我是施泰伦海姆。”汪汪先生说:“你开门吧。”施泰伦海姆说:“今天训练失败。”第二天,施泰伦海姆发现一位先生看见胡罗卜就吃。

原来那是兔子变的人,是一个发明家也发明了同样的药水,把它给他们家的兔子喝了就变成兔子人了。最后汪汪先生和一位女士住在一起,因为施泰伦海姆没发养育汪汪先生。就把它交给一位女士。然后,施泰伦海姆就轻松了很多。但是,玛克斯很想念汪汪先生。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建议大家看看《汪汪先生》这本书。

篇二:《汪汪先生》读后感

我读了《汪汪先生》这本书。我最喜欢《汪汪先生》里的故事是《玛克斯再谈汪汪》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事情这样的,一天晚上,10点钟的时候,玛克斯和汪汪走进了玛克斯爸爸施泰轮海姆的实验室,汪汪走到盆栽的橘子树前,抬起一条腿准备撒尿。

玛克斯不小心打碎了爸爸的一瓶蓝色液体,汪汪看到玛克斯打碎的蓝色液体流了一地,汪汪以为这是玛克斯赏给它的可口饮料。汪汪就立即添了地上的液体,添得津津有味。可是,汪汪发生了变化,发出了古里古怪的声音,听起来像是骨关节在发出轻轻的噼啪声,汪汪两腿立起,全身舒长,在长高,它的长嘴不停的往回缩,缩回到脑袋里,它的长耳朵由尖变圆,它身上灰褐色的卷毛消失殆失,变成了一个一丝不挂、长着密密体毛的男人。等施泰轮海姆回来时候,发现了汪汪的变化,愣住了,嘴巴惊讶得合不拢嘴。由于惊吓,房间里有一阵子死一般的寂静。汪汪先生变成人以后烦脑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发生等等。可是,汪汪还是很聪明、很勇敢的克服了一切困难。

我最想介绍的一个人物是汪汪,因为狗汪汪还是一只温驯、可爱、听话的狗汪汪。汪汪还会想办法帮助玛克斯一家克服困难。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要学会帮助别人,还有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克服困难。

篇三:《汪汪先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特别好看的书,书名叫《汪汪先生》。听到“汪汪先生”这个名字,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汪汪本来是一条狗,却叫汪汪先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呀,是汪汪喝了一种奇怪的蓝色液体,就变成了一个长着密密体毛的男人,所以才称他为汪汪先生。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的人物,有玛克斯,他是汪汪的主人;有施泰伦海姆,他是玛克斯的爸爸;

埃德加先生,他是施泰伦海姆的好朋友;有丽希布鲁夫人,她是玛克斯家的邻居;还有爱德里娜,她是汪汪先生的女友;最后还有一位冯尔腾斯坦茵夫人,她跟汪汪先生一样,也是由于喝了那种蓝色液体由母狗变成的人。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玛克斯,因为不管汪汪先生是人还是狗,玛克斯都一样爱着他。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玛克斯关于结局的叙述》,在这个故事里,汪汪先生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女友,而且施泰伦海姆也和丽希布鲁夫人结了婚,成了两个美好的家庭。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不管一是狗还是人,都要一样地友好对待。

篇四:《汪汪先生》读后感

《汪汪先生》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一只名叫汪汪的小狗变成人的故事。

汪汪的主人叫玛克斯,是一名学生,他的爸爸是位药剂师,发现了一种蓝色液体,能够使植物变性,生长变快。可有一天汪汪舔了这种药品,竟然一瞬间就变成了一个高大的男人,可仍旧很难改部分原先的习惯:总是要绕地三圈才肯睡下;半夜喜欢与街上的狗一起狂吠。

他的主人玛克斯非常瘦小,经常被同学罗伯特欺负,可自从玛克斯的大狗把罗伯特吓得魂不附体,罗伯特恨不得与大狗隔上一堵墙。这一天,趁大狗没在,罗伯特死死地把玛克斯压在地上。可就在此时,汪汪先生拧起罗伯特的衣领,拎起一米多高,说:“不许欺负我家玛克斯,还不快滚!”罗伯特拿起书包便飞奔,那速度连猎豹都望尘莫及!虽然汪汪先生现在是个人,可比他当狗时出手还要凶!

汪汪先生的经历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使我思想活跃。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经常吃不知道的东西,说不定哪一天也会倒大霉啊!

篇五:《汪汪先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汪汪先生》,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的主人公有汪汪先生(来历不明的狗,喝下了药水之后变成了人)、玛克斯(曾经狗的主人,成了汪汪先生最亲密的朋友)和施泰伦海姆(玛克斯的爸爸)。主要讲了一只狗喝了一种液体,变成了人,由于药水的时间有限,不久,汪汪先生就变成了狗,但是为了这只狗的恋爱问题,玛克斯父子只好重新将它变成人。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玛克斯教育汪汪先生的事,汪汪先生虽然变成了人,但是生活上有很多习惯都和狗一样,比如说乱撒尿、喜欢挖坑等等,走在外面经常被别人欺负,玛克斯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所以,玛克斯决定好好教育一下汪汪先生。他细心的教会了汪汪先生吃饭、穿鞋、拿勺子……玛克斯这种友谊值得我们学习。

后来,汪汪先生由于液体的作用期过了,又变成了狗。由于汪汪先生之前是人,所以可以听懂人说话,通过沟通,玛克斯发现,汪汪先生爱上了一个女人,可史怎么可以与人结婚呢?他们必须找到那种药水,让汪汪先生重新变成人!他们听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些蓝色药水,于是他们带着汪汪先生,翻山越岭,找到了药水。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友谊的重要。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就像玛克斯一样,帮助了汪汪先生,汪汪先生也会一样帮助玛克斯。

我以后一定要向玛克斯学习,不管朋友是谁,友谊地久天长。

第18篇:《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读了一本书《民国先生》,读完掩卷,最大的感受是自己被语文老师、历史老师骗了。当然老师可能也被他的老师骗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携来十侣曾游》,文章介绍了1923年九位民国的文人和一位美国教授的雅集,地点是在浙江海宁盐官。这九个人是:马君武、汪精卫、任鸿隽、朱经农、陈衡哲、胡适、陶行知、徐志摩、曹诚英。我才疏学浅只对活汪精卫、陈衡哲、胡适、陶行知、徐志摩略有了解,即使是这点了解也只是上学时课本上学的,老师教的。按照当时课本上的说法,无论如何这些人是不会走到一起的,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阵营‛的人。但就是这几个人几乎是一生的朋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知道这首诗,却怎么也想不到是‚大汉*‛汪精卫写的。这是汪精卫抱着必死的决心刺杀清廷重臣载沣未果,被关在监狱中的诗作。汪精卫还曾经是厦门大学校长的第一人选,汪精卫文武兼备、内外兼修,在当时粉丝众多,但他一生只钟情于陈碧君一人,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而我们从课本上了解的汪精卫仅恶贯满盈的大汉*而已。汪精卫死后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精卫一生吃亏在他的‘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有‘烈士’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外一件事。‛我觉得这个评价似乎比历史课本更接近真实。

记不清从哪本书中了解到胡适暗恋陈衡哲(即莎菲),却不知道胡适与陈衡哲、任鸿隽夫妇保持着终生的友谊,三

人都知道彼此的心意,但心无芥蒂,做人纯净到这种地步,是现在的人难以企及的。胡适的婚姻是个巨大的不幸,但恪守父母之命的胡适,终生对无才无德的太太江冬秀照顾有加,至于感情的事是不能强求的。看看胡适在结婚前夕写的诗‚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这是真的绅士!不单如此,胡适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从未蝇营狗苟。胡适突然去世后,他的太太对儿子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啊!‛课本上怎样讲胡适?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走狗!叶兆言(叶圣陶先生的孙子)有一篇文章专门记述过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其实即使是鲁迅先生对胡适的才华和为人也是很佩服的,只不过是在观点上有些相左而已,在很大程度上无关政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到今天也未被超越。当前甚嚣尘上的‚课改‛,实际上陶行知早在近百年以前就在身体力行了,而且他的境界要比现在 ‚课改名校‛的校长们高多了,最起码绝无商业企图。但是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与他的热爱生活、偶与好友吟风咏月并不矛盾,这不他不远千里从安徽来浙江仅是为了与一干好友观潮戏水,舞文弄墨吗?而我们习惯于把陶行知们塑造成‚鞠躬尽瘁‛的奉献者,其实一个没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是很难把工作做到极致的。

徐志摩是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一生不曾涉足政治。汪精卫早年宣扬的‚六不‛:不做官、不走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他自己没做到,徐志摩做到了。他对感情的态度正如他的诗纯净而热烈,丝毫不掩饰,丝毫无猥琐。明媒正娶张幼仪,与之协议离婚后明媒正娶陆小曼,对林徽因‚发乎情,止乎礼‛,尽显爱慕与尊重。因为徐志摩死得

早,所以我们的课本对徐志摩还算客气、客观。也幸亏他死得早,否则以徐志摩的出身和做派,对他的评价可能比胡适好不到哪去。

民国先生们比我们活得真实,不管是真实得可爱,还是真实得可怜,甚或真实得可恨,他们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态度都让人敬佩。我在思考,是否可以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多给孩子几个视角,是否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文学、历史的兴趣。这样是不是比让孩子学习写作技巧、满书上抄题更有意义,甚至更能取得好成绩。当然这需要老师先解放思想,同时还要深厚一下底蕴。

明天要开课改推进会,之所以要推进,是因为需要推进。课改最重要的是真地为孩子们考虑考虑,激发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最纯净的、最人性的东西。至于模式、流程、评价等,不可没有,不可全部依赖。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国先生们给我们做了榜样。

宁做真实的汉*,不做虚伪的志士。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牺牲。

第19篇: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一

也曾听人感慨,论当下之中国,已几无大师,且不言现下大师难觅的缘由,但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民国年间,确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

马建强先生撰写的这本《民国先生》,很大篇幅上,便是从此入手,通过叙写一批诸如蔡元培,胡适,朱自清,叶圣陶等这些个与文教相关的大师,来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民国的文教画卷。他们无一不与文教有着莫大的干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满清民国,外寇倾压,朝代更迭,百废待兴。要想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重新燃起希望,毫无疑问,授民以知识,通过教育来开化启蒙,便是当务之急,当然,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便是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了。 既然说到教育,那不得不说起民国时的先生。先生,不单指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那些言传身教以为处世立身之道的人。全书第一个提到的,便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就义,康梁出逃,蔡元培毅然挂职携眷出都,放弃众人眼中极清贵的翰林院编修之职。何也?除开对清廷的失望,也有着立志教育救国的愿想,套用书中所言的,便是有对自己“此生端为国家来”的雄心,这也是传统士大夫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担当,是时代先觉者的大智大仁大勇。

记得母校苏州十中的前身,振华女校的校董之一,便是蔡元培先生。女校的创始人王谢长达女士在先生和章太炎,竺可桢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女中。再加上蔡元培本身就任总理的绍兴中西学堂,随后任总教习的南洋公学特班等等,通过办学,也就是新式学堂,教育出一批求新知的洋学堂学生,而这批问新事的新型读书人,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志同道合,救国图强的仁人志士。及至后来,蔡元培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分会长,更是让蔡元培多了份铁血色彩,不但学贯中西,更是允文允武。

其后书中一幕幕的场景,诸如任北大校长,兼容并包,反对袁世凯独裁帝制等等,无一不宣示着先生德才的兼备,气节的不倒。再加上穿插蔡元培热心为新人证婚等小故事,将一个活脱脱,有血有肉的民国先生,民国大教育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想蔡元培先生那样德才兼备,还拥有远大理想的人,的的确确需要我们去敬仰,去感受,去学习。身为普通中国人的我,作为一名即将施教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当以先生为目标,为垂范,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第20篇: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潘晓丰

暑假读了《民国先生》,感触颇深。此书以扎实的史料功夫,流畅优美的文字,再现了近代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教育实业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到出版巨擘张元济、陆费逵,从名人雅集,到友人情谊,本书呈现了民国文化人的人生百态和民国新教育各方面的图景,读之令人感叹。

在近年来的民国热中,民国教育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书通过各章角度独到的观察、叙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其丰富的内容能让读者对民国教育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此书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文人往事以及作者的身边事,文字平易而不失文采,娓娓道来像演说也如好朋友之间的聊天,读来十分亲切。

书中以人带事,不但介绍了民国时传统学校教育的情况,也探讨了家庭教育,教育出版,学校音乐教育等问题,令读者在感慨之余,也对当下的教育产生思考。

特别是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更令人受启发。梁启超先生早年投身政治,但出生入死的残酷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世故、冷酷、无情或者圆滑,他总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重情感,那么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全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表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那就是“爱”和“美”。

梁启超这种人生态度,对他的孩子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而他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了他的真传,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个个生机盎然兴会淋漓,从不悲观,个个都在追求“爱”和“美”,成了人生的成功者。

由于孩子远离身边,梁启超只能在书信中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的新情况。收不到他们的信,每次都焦急万分,而收到来信时,则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信中,梁启超常常这样称呼他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老白鼻……从这些称呼当中可以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向父母讨债的。天下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必耗费父母的心血,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梁启超的这些子女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在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信中,也能常常看出作为父亲的煎熬与纠结。

梁思成与梁思永,从小就是一对活宝,专爱调皮捣蛋,对他们的成长,梁启超没有少操过心。1923年5月8日,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你最爱的两位弟弟,昨日,从阎王手里把性命争回。”原来5月7日,思成与思永开着刚从菲律宾带回来的汽车被另一辆汽车撞伤了。时隔三天,5月11日,梁启超在给思顺的又一封信中写道:“前两天我去看他们,思永嘴不能吃东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气他。思成腿不能动,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气他。真顽皮得岂有此理。”须知此时的梁思成已经是22周岁的大人了,尚且如此顽皮,可想梁启超的孩子绝非天生优秀,全是后天成就。因为这场车祸,梁思成推迟一年出国留学,并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更严重的是他的脊椎受到了严重损伤,后来得天天穿着钢制马甲。但梁启超并未对这样的孩子打骂相加,甚至连腹诽都没有,反而仍在信中给予赏识与鼓励:“这回小小飞灾,很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肫(纯)挚的性质,我很喜欢。”对推迟一年出国,梁启超还特别写信给梁思成宽慰他:“盖身体未完全复元,旅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贻终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读《民国先生》,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月亮先生读后感
《月亮先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