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5 08:33:1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之前,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

他主要叙述的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县花山村时的几事。重点突出表现了毛主席热爱人民大众关心人民大众平等对待人民大众的高尚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另外,毛主席和乡亲们亲切的交谈,表现了他幽默风趣,与人民群众亲密的像一家人一样的深深情谊。

当我读到第三自然段时,让我感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尚品质。这段描述的是毛主席在散步时看到村子里只有两盘石碾,可以从中看出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的心中,群众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群众冷暖。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始终是第一位!

毛泽东他老人家刚把碾米的事情安排妥当。又吩咐警卫员给群众送茶水,这又说明毛泽东主席工作作风严谨,安排周密细致。只有心系群众的领导者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毛主席认为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当老乡们询问警卫员茶水有什么作用时,警卫员回答了他们,可这样说乡亲们,完全听不懂!毛主席以通熟易懂的简短语句解释了警卫员的意思。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回答也略带风趣,他与群众亲如一家的深情,可以用几个四字成语来说,深入群众,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作为领袖毛主席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还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琐事。他帮助老乡推碾子碾米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不正是毛主席时刻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的真实写照吗?

一个这样的主席,怎能不让全中国人赞叹?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欢呼?如果是你,你也会这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积满了皑皑大雪的高山,都让毛主席带领着三军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跨越了!还有什么事能难倒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是这样的主席,带领着我们建立世界的地位,创建新中国!我们怎能不为有这样伟大的主席而高兴,而自豪呢?

推荐第2篇:《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丰功伟绩令人们传颂至今,毛主席不但是卓越的领导人、政治家,还是优秀的诗人和军事家。毛主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通过学习《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我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1948年春夏之交,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毛主席从延安转移到了河北阜平县的华山村。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毛主席在临时的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办公,为解放全中国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就和村长商量让乡亲们暂时不要再毛主席办公的地方碾米,毛主席后来知道了,就命令警卫员吧乡亲们请回来碾米,还为乡亲们准备了茶水,并且还帮乡亲们碾米。 毛主席是个热爱人民,平等待人的人,而我与毛主席相比,真是相差太大了。

我记得儿时,因为我家在班里是最富裕的一个,所以我经常做班里的“王”,甚至还有人当过我的“手下”,我经常欺负这个,欺负那个,很是霸道。

有一次,我来到教室里,大部分同学都到齐了,只有少数同学没有来,我坐到座位上,“手下”阿力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大,今天我们整谁。”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看见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就指着小明对阿力说:“今天,我们就整他。”于是,我们就来到小明面前,对他说:“书呆子,书是你的什么?怎么这么用心?”他忍不住了,“你管得着吗?”我说:“嘿!我今天还真的管了!”说着,我把他的书扔到地上,

他站了起来,对我说:“你想干什么?”我说:“怎么,还想打架呀!”我生气了,用力地推了他一下,把他推到了地上,头碰在桌子上,起了个包,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同学们就象饥饿的蚂蚁见到了食物一样一窝蜂地走了过来,有的同学还小声说:“某某这么坏,把别人推到了,也不说扶起来,还骂人。”我听见了说:“就是,怎么着,你也想和他一样吗?”我告诉你们,谁要是以后敢惹我,我一定让他没有好果子吃。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的教育下,我逐渐地改掉了以前的那些不良行为。

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我与毛主席相比,显得是多么渺小,我当时的行为可真是愚蠢可笑啊!

平等待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成为新世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共同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3篇:毛主席在花山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王凤梅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二、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⑴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⑵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那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⑴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B、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⑵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C、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 样的话。

(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总结全文: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王凤梅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背景]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教科版五年级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和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本篇文章篇幅适中,情节曲折,故事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因此本文教学设想以自主阅读,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简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问题,相机诱导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实录】 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一致投票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

师:这篇小说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为什么我们的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果是你选择,会选择哪个题目? 生1:我会选择《最后一片叶子》,因为我不知道常春藤叶是什么样子的,而《两个病人》听起来不舒服,〈〈绝处逢生的琼珊〉〉好像告诉了我们结局,没什么悬念了。

生2:我会和编者一样选 《最后的常春藤叶》,因为叶子有很多,为什么会是最后的呢?我觉得它有点吸引人。

师:那你为什么不和刚才金艳萍同学一样选 《最后一片叶子》呢? 生2:因为“常春”这两个字给人非常好的感觉,春天总给人希望嘛,“常春”有希望和朝气蓬勃的意思。

师:金晓晨同学说得非常好,是对金艳萍同学的补充和加深,还有其他选择吗?(停留时间,巡视四周。) 师:没有其他选择,看来通过比较大家都悟到这个标题的好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们在写作拟题时也要擦亮文章的眼睛,不可轻易下笔。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标题的作用。

生3:我和金晓晨一样,也觉得为什么“叶子”是“最后”的呢?后来发现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总是和这“叶子”相关的,所以我认为它除了刚才说的是一种希望的象征,点明了主题,它还是全文的线索。 师:你的概括力很强。你说小说中的人和事都与“叶子”有关,请你围绕“叶子”给我们概述一下故事好吗?

生3: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师:大家都听出来,居凯强同学不但概括力强,语言表达也简洁准确,我真为你骄傲(请坐)。从你概括的情节来看,这片叶子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的奉献。用文中的语言来说是贝尔曼生命的—— 生(齐):杰作。

师:请大家自己总结。

(采用比较选择,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妙处,可以初步看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同时又概括了情节,避免了从小说三要素入手的思维定势。)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王凤梅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

教师: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谁能提问题考考大家。

学生一:小蝌蚪遇到了谁?怎么想的?

学生二: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学生三:小蝌蚪遇到了鲤鱼妈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学生四:鲤鱼怎么回答的,从它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和老师想到一块了,(出示整理好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学习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教师:哪一个组愿意汇报,先找一个代表说,说不好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别的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老师领着回答问题)

„„

教师:剩下的段和这一段形式一样,相信你们能自学好,是不是?(看黑板上的问题,小组自学)

教师:同学们自学的很好,下面哪一组愿意汇报,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完了,别的小组再提出不同的见解,听懂了吗?

(师指一名同学按顺序回答完所有问提,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其余组提出不同的看法.)„„

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课文长,知识点较多。过去对于相同段落的学习,都是由扶到放,但是说真的,感觉老师们在检查自学时还是一问一答,领学时较碎,所以这一课我就避免自学后的一问一答,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全说完后再让其与小组成员补充,一方面锻炼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听时动脑的习惯,也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好习惯,体现了团体精神。但是这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问题全给学生是否妥当,学生是否答的出来,但是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是很有潜力的,能表达清楚一大段话。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张振文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重难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 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 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

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 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 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 2. 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 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

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四、回归全文。

再读全文,说说从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课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六、板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 1 运用镜子反射原理赶走侵略者 2侵略者残忍杀害阿基米德

爱动脑,爱科学胜过生命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张振文 《火烧云》教学案例 片段教学:

1、读议写“颜色”的第二段。

(1)默读第2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

(2)教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说这些颜色。

要求学生先用“红彤彤”“金灿灿”这种形式来说;现用“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这样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3)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

板书:五颜六色、变化莫测

2、读议写“形状”的第三段

(1)默读第3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2)教师运用引读法,让学生领悟作者在写马、狗、狮子时,都是先写某一动物出现了,接着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变得模糊了,看不到了。

师:出现了——

生:(接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

师:(插问)什么样子的?

生:(接读)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插问)后来怎么样了?

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

师:(插问)那么看的人呢?

生:(接读)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接下去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也这样引读。)

(3)要求学生按自己领悟的课文的写法,先用其他动物如公鸡、老虎、鹰等说说火烧云的形状,再用植物来说火烧云的形状。随即布置回家作业:按上述写法,写一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文字。

【分析】

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讲授法。在读议“颜色”这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想像,进行词语训练;读议“形状”这一段时,则运用引读,先理清描写顺序,再进行想像说话。

十二五继续教育作业

二道镇永兴小学 张振文 《游子吟》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班级中,有很多同学都是寄宿生,老师想问问,星期六回家,妈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星期一返校时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

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一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妈妈总是烧我喜欢吃的菜。星期一,给我准备好换洗衣服,送我上车。

生3:我妈妈要亲自到站点接我,帮我拿东西;星期一返校,妈妈又亲自送我上车,还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

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

请看图片:(出示课件,配乐播放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

分析:

一、渲染情境,引导感悟体验。

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寄宿学生回家返校这一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习,为学习古诗领悟母爱作了较好的铺垫。

2、借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引导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

二、注重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表达的机会,从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展现个性。该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推荐第4篇: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叙写了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你觉得文中最好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最有分享价值”的几句。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找出来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价值。可是这时候出现“中断”:原因是我再问深一层次,谈谈认为所找到的这些句子的分享价值在哪里?突然间学生语塞了,他们无法说到自己喜欢的原因,也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妙处所在。这时候,我开始启发,可是效果并不佳。顿时我觉得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山洪一样的掌声》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后,那山洪一样的掌声在我耳边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我想我是被总理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的品质感动了。 这篇课文很感人,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总理的精神和品质,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因此,朗读时最重要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篇文章,只有走进去,才能读出来。这篇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多处环境描写,学生认真读就会感动,但怎样读才是真正的朗读,在读时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则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充满智慧,充满感情的课堂上将会获得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并思考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里;力求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有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实践、练习中有所思、有所获。

这节课可以算是一节家常课,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总理的个人魅力,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在我的指导朗读下,理解较好,熟读课文,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竞选小演员的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纷纷欲试,从而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在提出问题时,给孩子自己读文章的时间不够充分,很多孩子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没有引导孩子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没能让孩子深刻的震撼。

“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后我一直不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课堂结束后,我利用第二天早读的时间再次引导学生感悟与朗读重点句段,抓重点词语,多种朗读方式的练习以及对周总理其他事迹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会,学生们很压抑。我想,这份压抑正是孩子们对总理的敬佩、惋惜、心疼,是孩子们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知道,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香山红叶》教学反思

在讲《香山的红叶》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的导入到主题的深化升华,每一个环节,我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我的大概思路是:以一段介绍香山的视频片段导入,力求清新自然的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对香山以及香山红叶的兴趣。课堂教学以读为主:初读,谈印象——深读,析课文——再读,谈感悟。最后,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几个板块相辅相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实践了本人一直以来倡导的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理想。

本节课教学有一下几点可取之处,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

1、导入自然。选取与课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首先达到了自然导入的目的,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设置了真实可感的情境。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导入方式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教学班级在公开课上使用,它可以舒缓课堂的紧张情绪,缓解学生的上课压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以读为主的设计模式。课堂上三次阅读,三个层次。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反应了教学的梯度,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学习,又在朗读中感悟,最后也能在朗读中回味和提高,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3、文章的拓展升华部分。由香山红叶经霜之后越发红艳这一自然现象。升华到即使经历苦难和挫折也不会因此而使生命止息的高度。并向学生宣讲张海迪,洪战辉及几个残奥明星的事迹并配合出示相关图片。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效果显著。 《夹竹桃》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努力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一个“趣”字,落实一个“读”字。

一、立足一个“趣”字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在教学设计上符合学生心理,谈学生所喜闻乐见。上课一开始,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和文本的语言相得益彰。提示学生轻轻地读题,是一种轻轻的唤醒,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后,适时出示各种花的图片,使文本内容的形象化,让学生脑海中原本模糊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获得视觉上美的享受。

感受“奇妙的幻想” 环节的设计,开放而富有情趣,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学生兴趣盎然。

二、落实一个“读”字

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享受想象的奇妙,这是“读进去”;而让学生交流感受,谈想法,抒发爱意,读出不同体会,就是“读出来”。在这一进一出中,学生越过文章浅表,进入了“文心”,还从课文中走了出来,由课文获得了对自我、对人生的感悟,文、师、生三者之间的和谐交流对话得以实现。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准确灵活地运用,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一个“袭”字将夹竹桃的香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感悟对比衬托、模仿句式说话是阅读教学中融进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的领悟,达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回顾这堂课,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在最后个性朗读、个性表达环节上,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荷花》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学生都喜欢小游戏,通过撬砖头,让学生体会到杠杆作用的优点,从而提出和这个游戏有关系的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二个环节,看视频,学精神,谈体会。首先让学生读阿基米德的简介,初步认识阿基米德,再观看视频,学习阿基米德爱学习的故事,学习他勤思好学的精神,并联系自己的学习,谈感受,通过阿基米德一个人把大船推下海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敢地解决问题的精神,通过阿基米德的名言,学习他大胆想象的精神。学生能通过观看视频体会科学家身上善于观察、锲而不舍的品质。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交流身边的问题,大胆设想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身边的实例来体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精神。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这三个环节中,我紧扣着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为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想象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珠回归》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以饱满的热情记叙了香港回归的动人时刻,表达了华夏子孙盼望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是一篇政治性的文章,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了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又能轻松驾驭文本,所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找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让孩子们在课前就对香港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我也精心准备了课件,力求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一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些收获:一是让孩子去收集香港的资料。二是对教学环节达到处理先出示图片,激发了学生对香港的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历史,激发对侵略者的仇恨。三是课件的呈现,特别是香港风景视频,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 课标指出: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教学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精彩。 《清炒小螺蛳》的教学反思

为了这次讲课,我多次认真修改自己的教案,结合本课内容运用中心校提出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请学校校长、老师听课,希望能完善自己的课。但是没有一堂课是无懈可击的,整堂课下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反思。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文章的词句理解上,与字里行间去触摸作者的心灵,内化情感。教学是一个让学生发展语言,积淀情感的过程,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去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在指导孩子自学的环节中,其实

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边读边体会,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总是不敢放手,总以为他们不理解,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我恰恰忽略了学生的智慧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收获。尽管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我仍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大有益处。 《飞吧,你飞吧!》教学反思

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且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很难引起他们的阅读爱好,所以我打破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从学生感爱好的“小虫子”入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为主线,分别教学小萝卜头为什么捉小虫子又放小虫子。教学捉小虫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对它的外形的描写,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这虫子的漂亮与可爱,在情感上产生一种美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虫子的美感受的不是很深,没能从内心发出一种赞叹,有些惋惜。在学生感受小虫子的漂亮的同时我及时抓住“不安地爬动”一词令学生思考它为什么不安地爬动?进而揭示小虫子渴望自由并衬托出小萝卜头没有自由。在放虫子的教学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来把握文中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总结了小萝卜头苦难的童年,与此同时教师那布满激情与凄凉的话语又一次令学生的心为之一动,学生感动了,激起了对小萝卜头谈话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使情感能升华到最高点。

总之,本课脉络较清楚,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明确,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读,从读中感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握多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语文教学。 《囚歌》教学反思

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体现拓展阅读课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读、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汇报、相互补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讲得少,学生反而学习兴趣更浓厚,回答问题时更积极。

当我出示问题:

1、文中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面对黄河的现状,你有什么感受?

3、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找出文中带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想想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后,学生快速进入了自主学习阶段。我给了他们10分钟时间,我认为,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会有紧迫感,读得会更专注。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做笔记,不同的符号,简单的批注,让答案一

目了然,我及时表扬,又促进了另一部分学生动起了笔,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接下来的四人小组8分钟的交流讨论中,那真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每一个组,每一位同学都在说,在读,在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同桌交流,想得到同学的认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班交流时,我尊重他们,让他们先汇报自己喜欢的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家都争着抢着回答,有些我都没有发现的拟人句他们居然找了出来,在相互评价与补充中读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我提出教学要求: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交流后我便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用第一人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的本质是思维,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要做遵守规则的人,有的说要做不贪名利的人,有的说要做诚实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大家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达到了预期目的,从而将学文与导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推荐第5篇: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主要内容:课文记述了1948年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暂时居住,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而日夜操劳着。毛主席门前有一台石碾,是乡亲们碾米的地方。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让村长叫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知道后,执意把乡亲们请到自己的房前碾米,把自己一直不舍得喝的茶叶请乡亲们喝,并和警卫员一起帮乡亲们碾米的事。

读后感: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主席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也许正是因为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爱我身边的人,更爱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他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推荐第6篇:毛主席在花山

读《毛主席在花山》有感

《毛主席在花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章,当我读完它,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幅幅主席与群众心贴心的动人画面。1948年,正是国共两党斗争时期。毛主席从延安转移到了河北省阜平县的花山村,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为了不干扰主席工作,警卫员和村长商量让群众到别处去碾米,主席在看地图时没有听见年碾米声,随后知道便让警卫员通知群众回来碾米。

课文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请群众喝茶那段。“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的局面吗?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多么刚劲、令人感动的话语。毛主席送给群众的那筒茶是南方的人员辗转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况且那里的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宁愿自己不喝也不能让群众渴着。

这里毛主席把自己看成是和群众一样的普通人;每时每刻,主席都不会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上。当我读完这句话,我潸然泪下,哪怕群众生活上出了一点小事,他都会当大事一样解决,心中永远把群众放在最高的地位,关心着他们,却不在乎自己。

他是主席,但却帮着群众干农活,和群众亲切的交谈,没有摆出一丝的架子。毛主席在花山还帮助群碾米,一位老人对他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毛主席推着爽朗的说:“是吗?在哪儿?想想看。”这是主席说的话,不知为什么,每句话好似都是经典。“真正伟大的人决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用在这里不是再合适不过了吗?

前几天看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

这部电视剧中也有让我难忘的一刻,一次,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

这个故事中的惊险时刻,让我都为他们担心,当然,毛泽东的机智、勇敢也使得我不禁佩服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就是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推荐第7篇: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办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1.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第8篇: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8(需1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学情分析: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5.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第9篇:《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600字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600字

几天前,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文章,它让我受益非浅。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在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县花山村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平等对待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我敬仰毛主席。作为领袖,毛主席不仅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国家大事,而且时刻惦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琐事。他帮助老乡推碾子碾米,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不正是毛主席时刻与人民同甘共苦、关心群众的真实写照吗?

我不禁联想到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那天,骄阳似火,我和我的闺蜜鲁蕊一起去买文具。我们在文具店前看到了一个老乞丐,他的衣服破烂不堪,瘦骨嶙峋,混沌的眼中露出无助的目光。他的面前摆了一个生了锈的小铁盆儿,和几张写了他家境的红纸。小铁盆儿里有两三元钱,都不够吃一顿饭的。鲁蕊动了恻隐之心,从他的包包里拿出了两元钱,正要给他,我十分不悦的拍了她一下说:\"干嘛给他钱,说不定是骗子呢!\"鲁蕊收回了手,进了书店。一会儿,鲁蕊说要去洗手间,就出去了。我想到,外面又没有洗手间,她去外面干嘛呀?不对!我立刻跑出去,看到鲁蕊把她带的好多的钱都给了那个老乞丐。此刻,老乞丐的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口齿不清地说着什么。顿时,我心中感到一阵阵的惭愧。鲁蕊家庭条件不好,平时都舍不得买一个冰淇淋,第一次这么大方,还是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而我……

我非常敬佩鲁蕊不分老幼尊卑献爱心的做事风格,我更敬仰毛主席平易近人、与民为伴的高尚情操。读了《毛主席在花山》后,我会让领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今后人生的动力,不仅要有合格的智商,还要有超越的情商。

撰稿:六年一班 刘芮宁

毛主席经典语录品读毛主席诗词有感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推荐第10篇:27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北大附属小学 郭 琼

【教学目标】

1、认识“碾、簸、箕”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知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⑴ 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

⑴ 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过渡: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

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把你有体会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2、小组交流:

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⑴ 请群众回来碾米:

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语言描写:(略)

神态描写:严肃。

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

(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⑵ 给群众沏茶喝:

学法:先让学生自由谈。如果学生谈得不到位,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明确: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⑶ 帮母女俩推碾子:

学法: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明确: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4、总结全文:

⑴ 毛主席是一个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明确: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⑵ 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四、体会写法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谈谈你对毛主席的认识。

第11篇:28毛主席在花山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劝 喝茶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第12篇:28课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以课文为例,教学生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毛主席的个人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毛主席在花山。我们这一个单元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有谁来回顾一下毛主席的资料。

2、资料袋:花山的地理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

3、检测预习,课件出示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第二件事:毛主席让警卫员沏茶给碾米的乡亲们喝。第三件事:毛主席来到碾米的群众中,与群众交谈并帮助群众推碾子。)

(三)品读课文,感悟情怀

1、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体会毛主席爱护群众的情怀。

(1)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关心和爱护)

(2)“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主席说。 (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3)“你想过没有?„„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毛主席说这段话有几层含义?3层)

(4)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得民心了)

3、同桌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四)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描写一位你所敬仰的人,借助生动具体的事例烘托人物的思想品质,运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13篇:《毛主席在花山》有感

《毛主席在花山》有感

在大家心目中,毛泽东是一个英勇善战、聪明伟大的人,他的伟大让人感觉遥不可及。但是,读了《毛泽东在花山》这篇文章,我却认为,他的伟大正是因为他平凡。他平凡得和我们一样,一样的普通,一样的与人为善。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工作,为了解放全中国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着,为人民操劳着。一天,毛泽东正在研究地图,突然对身边的警卫员说:“昨天我还听见了碾米声,今天怎么没动静了呢?”原来是警卫员为了不影响主席工作,和村长商量让乡亲们绕远到村头的去另一台石碾碾米。毛主席知道了非常生气,又让警卫员重新把乡亲们请到花椒树下碾米。啊~多么可敬的毛主席啊,虽然你贵为主席,却还是那么平等待人。就算没有安静的工作环境,也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可我们呢?警卫员把乡亲们请到花椒树下碾米之后,毛主席又让警卫员把自己都不舍得喝的珍贵茶叶给乡亲们解渴喝,自己平时喝的却是不干净的河水,就连南方的同志几次辗转过来的一筒茶叶也送给了乡亲们。在毛主席的眼里,群众似乎要比自己重要得多,他关心群众,却很少关心过自己,身为主

席,竟然会饿倒在地上......最后,毛主席亲切得跟乡亲们谈话,告诉乡亲们喝茶的好处,最后竟然还亲手帮乡亲们碾米.....

多么善良,多么平凡,多么平易近人,多么与人为善,多么关心群众的毛主席啊!是的,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最深邃的大海是平静的。毛主席虽然身为国家主席,却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则。我终于明白毛主席的“小米加步枪”的军队如何打败由美国资助的正规国军了,不光因为他聪明善战,更重要的是他的军队都很团结,他的军队得到了民心,老百姓都很支持他们。而国民党的军队军官与军官之间勾心斗角,军无斗志,其实蒋介石并没有败给毛主席,他败就败给了自己的军队。更重要的是蒋介石竟然为了个人利益虐待老百姓,甚至将矛头对准了老百姓,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得到全中国的呢?

是毛泽东改变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命运,让中国重新听力世界;是毛泽东让我们走向强盛,让我们过上现在这样安康的生活;是毛泽东让今天的中国文明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第14篇: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今天我阅读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关心和爱护群众的事。

1948年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居住,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而操劳着。毛主席门前有一台石碾,是乡亲们碾米的地方。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让村长叫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知道后,执意把乡亲们请到自己的房前碾米,把自己一直不舍得喝的茶叶请乡亲们喝,并和警卫员一起帮乡亲们碾米。

课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的局面吗?”毛主席这令人感动的话语,让警卫员不得不服从命令。我被我们独一无二的好主席各个的言行举止所打动!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第15篇:毛主席在花山 课堂练习

28.*毛主席在花山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毛主席从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shěshè)里拿出一筒一直没舍(shěshè)得喝的茶叶交给警卫..

员,让他沏(chèqī)茶给乡亲们喝。 .

2.在毛主席的盛(shènɡchénɡ)情邀请下,乡亲们端着盛(shènɡchénɡ)玉米的簸箕又回到了花..

椒树下的碾台。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带点字词的正确解释,填入括号里。

新鲜:①没有枯萎;②少见的;③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1.山里的空气很新鲜。() ..

2.茶水对这山旮旯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 ..

3.这白菜长得多新鲜。() ..

端:①东西的头;②原因,起因;端正;③平举着拿;③仔细地看

1.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

它顶什么用?”()

2.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 .

3.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三、下面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A.来碾米的老人对毛泽东似曾相识,但不能完全确认。

B.这位老人见过毛主席,认识他。

C.毛主席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老人感到亲切,似曾相识。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写的是____________住在花山村的_____件事。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篇:毛主席在花山[推荐]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二、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准备:

搜集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收集关于毛主席的故事,或歌颂毛主席的歌,或有条件的搜集一段影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自学重点

二、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课文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进行填空练习,抒发情感。您真是一位----的主席,我们----您!

4、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简略地做上批注。

三、学生自学(15),小组讨论(8)。

四、全班交流(10)

1、认读词语。

2、小组汇报理解词语情况。

3、交流问题3.相机板书:

让碾米--体察民情 敬爱请喝茶—不高特殊化 崇敬帮推碾—融入群众 敬仰

4、交流问题4.(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五、质疑

六、课外延伸

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

课后阅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互相讲讲,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机动巩固

第17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七律·长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毛泽东,今天我们将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一起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看看《毛主席在花山》又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2、板题,读题,解题。(写毛主席在花山发生的事。)

3、介绍花山。(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的认读,相机正音。

操劳 严肃 石碾 干扰 诚恳 簸箕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笤帚 局面 旮旯 乐呵呵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2)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3)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三、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1、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提示:写人的文章,我们重点应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1)

二、三自然段动作、神态描写:“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和神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

二、三自然段的语言描写。

体现了他关心人民群众,时时为群众着想。 (3)第七自然段。

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4)第11自然段的语言描写。

A、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

B、从这些话中,你认为毛主席有怎样的品质?(这几句话表现了毛泽东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C、齐读这段话。

(5)13自然段:从毛主席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和蔼可亲,和群众很融洽。从毛主席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熟悉农村生活,会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不仅能领导革命,还会做普通的农家活。从老人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就像普通群众中的一员。

第18篇:《毛主席在花山》案例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案例

西乡县城北小学司亚利

【教材简析】

《毛主席在花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众交谈并帮助群众推碾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伟人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毛主席平易近人的一面,感受伟人对人民真切关怀的优秀品质,通过理解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和结尾句的含义,深化主题中心,为高大毛主席的形象做了很好的总结。通过课后写读后感和交流毛主席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毛主席平易近人的一面。

【教 学 片 断】

(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山旮旯”、“石碾”、“簸箕”等生词的意思;默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在分段的基础上,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件事,感悟毛主席关心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品格。)

师:上节课,我们从毛主席请群众到他住房附近碾米这件事中,看到了一位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领袖。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

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中第二件事的部分,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用笔勾一勾,在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生:(读课文,勾句子、词语。)陆陆续续有学生举手。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11自然段里毛主席说的话中体会出毛主席是一位关心群众,不把自己摆在特殊位置上的主席。

师:毛主席说什么了?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能。“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的位置上了。”

师:毛主席的话很长,我们大家都仔细地来读一读,到底毛主席的话里有几层意思?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它划一划“/”。

生:(自读这段话。)

生:我觉得毛主席的话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保证,我们的胜利也是为了老百姓。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把他摆在特殊的位置上。

师:哪些句子说的是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生:那三个问句?

师:这三个问句分别是什么问句?

生争先恐后:第一个是疑问句,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反问句。都是反问句。

师:对了,第一个是疑问句,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反问句。那么该怎么读呢?毛主席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自己读读、想想。

生:(自由朗读句子。)

生:我觉得毛主席的语气应该是比较和蔼的,因为他在跟警卫员说道理。(读句子。) 生: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严肃的,因为他不仅是在跟警卫员说道理,还是在教育警卫员。 师:和蔼、严肃,都有。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句子

师:刚刚我们说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反问句,那现在我们就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怎么改? 生:(思考)

师:先改第二句。

生争先恐后: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不能有今天这个局面。

师:不错!第三句呢?

生: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都不能离开老百姓的支持。

师:对了。还有没有别的改法?

生:我们吃的穿的,没有哪一样能离开老百姓的支持。

师:对,这两种改法都可以。我们就再一起来读读这三个问句吧!

生:齐读

师:毛主席告诉警卫员,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也就是说,我们的革命必须依靠老百姓。那发过来讲,我们的革命也是——

生齐:为了老百姓。

师:所以,毛主席要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的位置上。什么事情特殊?课文里指什么? 生:指把茶给老百姓喝。

师:这茶有什么稀奇的?

生:这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给毛主席的,而且是转了几道手。

师:说明这茶非常的——

生齐:珍贵!

师:毛主席愿意把这么珍贵的茶拿给老百姓喝,而且大家注意到没有,当他把这筒珍贵的茶叶拿给警卫员的时候,是怎么拿的?谁来读读?

生:读句子“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师:他是怎么拿给警卫员的?

生:从桌上拿起。

师:这么珍贵的茶叶,他自己都没舍得喝,可当他要拿给老百姓的时候,却是这么毫不犹豫地“拿起”。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每天都沏一桶茶水。从这些,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毛主席是真正的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生:我体会到在毛主席的心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师:说的好!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然后快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想一想从中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质?学生们认真的读书并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接着,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描写毛主席关心群众的重点句子,通过理解这些重点句子,学生对毛主席的高尚品质有了正确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下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让学生掌握了一定写作技巧。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我发现搜集材料这一环节教师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好,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忘记了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毛主席的具体事例,课堂知识拓展的不到位。有待教学中不断被改进。

第19篇:《毛主席在花山》学案

《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端详: 夜以继日:

4、我要有感情地三读课文,还能按照内容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中,体会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平等对待人民的思想 感情和高尚品质。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内容。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 知识链接:

1、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而周围的群众只知道有个平易近人的首长曾跟他们一起生活了9天。

2、花山(见教程9页) 课前积累:

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1、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2、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

3、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4、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5、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写人。

学习步骤:初读课文学字词再读课文知内容细读课文理脉络精读课文解答题 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学习步骤:

第一步:自己预习,我能行!

1、我能读通课文,还能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我能判断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并能在带点汉字正确读音下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在行(háng xíng)盛玉米(chãng shâng)转手(zhuǎnzhuàn) 灾难(nán nàn)喝彩(hēhâ)皱眉(zòng zhòu)

3、我能再细细地读一遍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记忆下列词语: 旮旯: 局面: 在行:

第二步:和同学合作,我更行!

1、我要先把自己的预习收获先浏览一遍。

2、我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同学小声讨论一下。

3、对学完毕后到组长处报到,组长组织大家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归纳、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在小黑板上。第三步:全班探究,积极思考!

1、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你从这几件事情中体会到什么?

2、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3、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了解人物,从下面的句子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A、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B、“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C、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D、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你还了解到毛泽东的哪些故事?结合资料汇报。第四步:各显其能,亮我风采!

展示一:朗读课文。我能有感情地读让我感动的段落。

展示二:演一演。我们能把角色分一分,演出当时的情景,尤其是演出毛主席与百姓的关系。 展示三:讲一讲。我还搜集了一些毛主席的其他故事,给大家分享吧! 拓展延伸:敬老尊贤应该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六月的韶山,己是一片夏日风光。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阅读:补丁

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住在香山。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毛主席说:“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毛主席添置一些衣物。毛主席说,国家还穷,不能带头浪费。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画出来。◆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出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的。 一件是:

一件是:

◆“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当堂反思: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文章。如:《平民小学》、《毛泽东看戏》、《难忘的小红马》

2、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过关检测。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仔细地看。()2.带着敬意看。() 3.抬头看。() 4.低头看。()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是伟大的奇观。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我们吃的穿的没有一样能离开老百姓。

2.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没有今天这个局面。

3.你不能把我放在特殊的位置上。

(三)、判断下面问句的类型,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3.我在哪儿见过这位首长呢?对了,好像是画像上画的毛主席。 ()4.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毛主席让警卫员尽快请乡亲们重新到花椒树下碾米,是因为() ⑴毛主席非常喜欢听碾米的声音。

⑵毛主席可以在花椒树下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 ⑶毛主席不愿意因为自己而使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 2.毛主席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是为了() ⑴让老百姓喝了有精神 ⑵让老百姓喝了开胃,能多吃饭 ⑶密切与老百姓的关系

(五)、选出带点字的准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怕:①害怕;畏惧②担心。

1.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了首长的事。() 2.鲁迅先生说:“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挺:①伸直 ②很③勉强支撑 3.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

4.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5.军需处长再也挺不住了,倒在了雪地里。()

1、这篇课文记叙了毛泽东1984年春夏之交住在_____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______也是普通的_______。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就……只要……就…… 1、()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能战胜一切困难。

2、毛主席()为解放全国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关心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3、()有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起来。

4、()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的国家()没有今天这个好的政治局面。

第20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主讲:周春燕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教学中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的表达方法。三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要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之健康成长。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既要教学又要做人”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紧紧围绕学习人物品质、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开始,在学习的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学习方法,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我国现任国家主席是谁吗?那有谁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任党的主席是谁呢?(指名学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与毛主席有关的事。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3、提问: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4、释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了解其主要内容,再深入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想: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2、学生发言汇报,教师到黑板上板书。

三、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仔细阅读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话,体会这段话的意思。

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强调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指毛主席)摆在特殊位置上。这段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毛主席曾经说过:“部队是舟,百姓是水,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表现出了毛主席对百姓的爱戴之情和浓厚情谊。

2、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3、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

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四、延伸拓展

1、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就全文而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到,毛主席在花山,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颂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思想作风,所以与这一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三件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所要详细加以描写的。而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所以写得很简略。

五、升华情感

1、从课文记叙的三件事中,毛主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2、让我们走近毛主席,一起来感受他那亲切的音容笑貌,感受这位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课件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六、总结

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他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七、作业

1、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

2、用我们这节课学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有关人物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劝 喝茶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同群众同甘共苦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