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孝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7 08:33:3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孝读后感

孝读后感

1.读《新二十四孝》有感(暑假读后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读后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从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国长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们感天动地的故事流传后代,万古长青!

暑假里,漫游在社区图书馆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开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映入眼帘,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在耳畔响起,顿时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个名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柏林交响乐团的访华告别演出上,有这样一位中国姑娘,名叫张姗姗。她已是这个着名大乐团的小提琴副首席。每当她谈起今天的成就时,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她的母亲。从6岁开始,在母亲的督促下,姗姗唯一的游戏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风下雨,妈妈总带着小姗姗从郊区到几十里远的市区辅导老师家学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张妈妈将女儿培养成才时,自己却突然被病魔击倒了。但作为女儿的姗姗始终没有放弃,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与母亲一起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

张姗姗,一个孝顺的姑娘。她不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楷模吗?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更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他们像一棵参天大树,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他们的光辉!明朝大学问家陶宗仪说:“孝为百姓宗。”唯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望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爱,是一缕阳光;爱,是一丝雨露;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人类为爱而生,生来被父母爱着,那我们这些孩子,就不能向关爱着我们的人付出我们的一片爱吗?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老人,老伴已亡,临终前,让他给女儿一百个幸福。但家中女儿女婿却冷眼对他,希望他早死。为了完成老伴的遗愿,他为女儿做了九十八件事,在为女儿买香蕉的途中,被车撞死了,临终前说:‘我的死是给我女儿的第一百个幸福!’

当前的社会上,有多少人是故事中的那个女儿,她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却从未想过父母的劳累与辛苦;从未帮父母做过一件小事;从未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孝顺父母。真希望他们能看看《新二十四孝》这本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做一个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好孩子,读后感《孝读后感》。

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孝治天下。”孝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孝很简单。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锤锤背,倒杯茶;在父母忙碌时,帮他们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学习工作上,有一些成就,让父母欣慰……这些就是父母最想看到的!

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不要求我们长大后报答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同学们,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能世代传承,为了构建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一起呼吁吧:

让我们一起弘扬民族孝道精神,做一个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让中华孝道精神世代传承!

2.《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人生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校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推荐第2篇: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孝在我心中》 读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孝在我心中》。

我感受最深的是:

汪贵仙的眼睛湿润了。几天后,她将外婆接到了海口。尽管业主免了她的房租,但除了课余时间打工有一些收入外,汪贵仙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艰难。尽管如此,每个星期,汪贵仙总要想办法买点肉给外婆增加营养,而她自己,却总是推说不喜欢吃肉,把好的菜都夹到外婆碗里。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原来连站起来都困难的外婆,现在竟然能稳稳当当地走路了。

为了让外婆开心,汪贵仙再忙也要挤出一些时间带外婆到周边走走。她带外婆去过公园,去过热闹的商业区。外婆很高兴,时常在人前说:“我这个外孙女啊,孝顺!”

带着外婆读书,毕竟是很大的负担。有人问汪贵仙对此有什么想法,汪贵仙想也没想就说:“外婆的舐犊之恩深似海,我们一生都难回报。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不管日子有多艰难,我绝对不会让外婆离开我,不会让外婆受委屈。”

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说话逐渐清晰流畅,并开始下床走路。黄来女不时扶着父亲到门口大树下乘凉,给父亲扇扇风、讲讲笑话。同学隔三岔五地到她家来聚餐,大家每次都买很多菜,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阳春三月,樱花正艳。黄来女搀扶父亲一起来看樱花,同学争着相伴,一路谈笑风生。黄来女鼓励父亲说:“爸爸,今年我搀扶你来看樱花,明年你可要争取自己走着来啊!”

黄来女这个愿望,在父女俩的共同努力下,果真实现了。第二年的阳春三月,一个晴朗的日子,黄来女搀扶着父亲走上了樱花大道。武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刘昊同学,为他们义务讲解武大的百年历史。黄爸爸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从樱花大道到理学楼,从人文馆到珞珈山,美丽的校园留下了父女俩的欢声笑语。

父亲得的三种病都是顽疾,需要长期治疗。对此,黄来女早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她说:“不管怎样,我都要把爸爸的病治好。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爸爸,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黄来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她默默地许下心愿:要照顾好父亲,优秀地完成学业。日后,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我要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永远将爱心传递下去.

夫和婆婆不同意,张建霞不再做声。家人的好意让她觉得自己更应该义无反顾。她瞒着家人,一个人勇敢地去抽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她是O型血,而且从各项指标看,可以为公公做肝移植。听到医生的解释,她心里感到很高兴。现在不用再等肝源了,用自己的肝就可以救公公,公公有救了。

可是,当丈夫和婆婆知道她可以为公公做肝移植手术时,并不像她那么高兴。婆婆当时就流了眼泪,她说:“建霞啊,你能有这个心婆婆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况且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办?你父母怎么办?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能让儿媳妇捐肝!这病怎么也治不好的,我不治了,回家。”

张建霞动情地劝说道:“爸、妈,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爸不在了,我能给爸捐却没捐,这辈子我也不能心安啊!”说着说着,张建霞流泪了。公公、婆婆、丈夫也都流泪了。

在张建霞的坚持下,公公、婆婆和丈夫终于同意张建霞捐肝。医生严肃地告诉张建霞:“为公公做移植手术,需要你献出三分之二的肝脏。希望你慎重考虑。”

“公公是我和丈夫的亲人,我不救他谁救他。请医生为我做手术吧。”张建霞斩钉截铁地说。医生深受感动,对手术的方案更加精益求精,在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肝移植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张建霞,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救亲的人间大爱。

在家里,她与妈妈合盖一床被子。“妈妈身体不好,怕她睡觉时不盖好被子,那会受凉的。”小东艳总是这么说。而此刻,她又在想,没有女儿陪伴,不知道妈妈今晚能睡得好么?为妈妈蒸好的馒头,她知道热了才吃吗……

“东艳,在想什么呀?”一位服务员姐姐问。

“我在想妈妈,”东艳毫不隐瞒自己对妈妈的想念和牵挂,“如果在家,我现在该帮妈妈洗脸洗脚了。”

“没关系的,你妈妈都是大人了,她知道照顾好自己的。”服务员姐姐安慰东艳,并送给了她一个苹果,“你尝尝吧。”

东艳接过苹果,放在手上一直不动。

“你吃吧,姐姐洗干净了的,可甜了。”

“不,我不吃……”东艳摇了摇头。

“为什么,你不喜欢吃苹果吗?”服务员姐姐问。

“喜欢啊……”

“喜欢为什么不吃?”

“姐姐,我告诉你,你可别对别人讲啊……”倪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朵边悄悄地说,“我想留给妈妈吃……”

服务员姐姐听了这话,差点掉下了眼泪。

颁奖仪式开始了,倪东艳从一位领导伯伯手中接过了鲜花和奖状。她想,这个奖拿回家,妈妈一定会很高兴。倪东艳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对妈妈更加孝顺,让她的日子过得更加快乐。

此时此刻,9岁的女孩倪东艳心里牵挂着的,仍然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妈妈。

读了后我要时时刻刻都要做到孝在我心中。

推荐第3篇:24孝读后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谁用虬劲的手臂,为我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没有风也没有雨,谁赠我傲翔的双翅搏击长空。而我, 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没有回头我在飞翔飞翔,是我的愿望,回想吧,来自深夜的一声咳嗽,叩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时,我听到筋络退化的声音,我听到皱纹肆意绽放的声音,我听到黑发脱落的哀怨这一刻我为你们哭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国家社会的尽责,也都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的职责是: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年,代代如此。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国人咸知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簿,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殊不知,我中华民族固有伦理道德及思想之准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本,得之则兴,失之则亡。

学了“二十四孝”我决心好好孝敬父母,如“百里负米”“怀橘遗亲”“涤亲溺器”等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尊敬爱戴我的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固然为古人所推崇,但在当今社会仍不可照搬照抄。其中很多东西是当今社会所不容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繁衍是儒家孝道的最重要内容,而 1

孝道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为礼教的?“埋儿奉母”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其实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神道设教,寓意对母亲的孝心足够诚挚能够感动天地,出现奇迹。孝心诚挚,合乎人情,孝行的表达方式却未必合理,以违背常理的做法行孝道是不可能感动天地的。中国的家庭传统对晚辈着实有些不够尊重,个中的“理”与“礼”之辩,尤其值得传统复兴者思考。但不论如何,脱离了人情的礼,就不再是道德,而是政治控制人心的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模仿,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正确的继承。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始终不缺乏孝子。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这就是伟大的革命前辈对孝的演绎,当今社会同样不乏孝子。

•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

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在颁奖典礼上,这样一段颁奖词让田世国一夜成名。

田世国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该活动组委会认为,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生命,在中国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田世国捐肾时38岁,其母已经68岁,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非常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推荐第4篇:《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这本书讲叙了许许多多感恩、坚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小小顶梁柱”,讲了吴玉金12岁,父母双亡,她只好当家里的顶梁柱。她要照顾智障的哥哥姐姐及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她必须每天清晨起床,先叫醒弟弟,让他刷牙、洗脸,然后,去做早餐。家里很穷,只有两只羊。政府每月给100元低保金,她不舍得吃穿。她太懂事了!

想想我自己,每天清晨起床,是妈妈帮我穿衣穿裤,倒好水,挤好牙膏,等我来刷牙,早餐也是妈妈准备好的。我的一件衣服、一个玩具都不止100元,和她比较,我感到自己十分幸福!也感到十分惭愧。

我觉得这本书所有出现的主人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感恩、坚强不息的爱心。为了让自己的家人早日恢复健康,不怕辛苦,不怕劳累,进行照顾家人。我以后也要向他们学习,要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朋友。

推荐第5篇: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孝在我心中读后感。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读后感《孝在我心中读后感》。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推荐第6篇:24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我有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二十四孝》这本书里的二十四个故事,每个都很精彩,每个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个故事——《哭竹生笋》这个故事,它主要是讲了晋朝的孟宗,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有个成就。孟宗十分孝顺。有一年,母亲突然病倒了,难以咽

下饭菜,只是很想喝竹笋煮的羹汤之类的东西。可当时是冬天,哪儿有新鲜的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这时,奇迹发生了,他泪水飞洒处,都长出了新鲜的竹笋。孟宗很高兴,挖了几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汤,母亲喝了汤,病也治愈了。

说是竹笋羹汤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说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会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手足无措。

但孝心还是感动了天地,使冬天长仙笋。无论这是真的故事还是神话,孟宗的孝心十分难得呀!

总之,《二十四孝》这本书几乎每个故事都这么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推荐第7篇:“入则孝”读后感

“入则孝”读后感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的第一章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字斟句酌地读完“入则孝”这一章节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古文化的文字的朴实、意义的深远及其永不褪色的道德魅力。

“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为什么要“应勿缓”?“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反省自己,既为人子,又为人母。自觉在孝道还算做得可以,基本是“父母呼,马上应”。可无论怎么掐着手指算,每天忙于照顾自己的家庭、孩子,忙于工作,陪父母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深感惭愧;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我们,人到中年,既不能膝下承欢,端茶倒水于左右,接父母到身边又是那般的不现实:记得有几回想接母亲过来长沙久住,结果:每天大清早一家子就上班的上班,读书的读书去了,留下老人一个人在家,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没得个熟人聊天,中午也没看得见个人影回家。如果回家晚了,年迈的母亲已做好了饭菜,很是愧疚。母亲呆了一个星期就硬是争着要回老家,唉。可我们慈祥的父母们却很少计较这些,反而一再地觉得不能为我们再次尽力而唯唯诺诺;哪怕是过节回家买上几件衣服、几件礼物给父母、长辈,他们都会非常欣喜地说“谢谢,谢谢!”他们何尝想到过曾经为我们付出的一切?相比之下,对父母,我们付出的太少太少。再则,有了“入则孝”的思想,其实我们对待别人家的长辈,也会有了象对父母那样的心去对待他们,因为,一切已成为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做人,只有诵读了《弟子规》,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从小学做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推荐第8篇:孝文本纪读后感

《孝文本纪》本篇主要讲述了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一生的文治武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孝文本纪读后感范文1

看了孝文本纪。感觉孝文帝此人最大的特点是谨慎、宽仁、谦让,接近完美。

他经常说的话是:“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虚怀若谷,谦让之至。

做的事是:废除连坐法和肉刑、减轻刑罚;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遣列侯之国;罢卫将军军;遗诏要求简化哀悼礼仪,后宫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让他们回娘家;等等,则是体现了文帝对百姓的仁爱、宽厚,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

对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处立碑,歌功颂德;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反差巨大。与秦二世的残暴苛虐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孝文帝当政后行事的谨慎和对百姓的宽仁体谅,估计与他在吕太后执政期间在民间体会到的疾苦有关。可见对真正的人才来说,挫折与磨难真的是人生财富啊。

孝文本纪读后感范文2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这是从昨天读的《史记·孝文本纪》中摘录的一段。这段文本说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孝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于是找人来寻价,听说需要百金。他觉得贵于是就不造了。第二件事是他衣著简单,平时就穿绨(tí)做的衣服。并且要求他宠幸的妃子也要衣著朴素,物用从简。第三件事是说他死后安葬在霸陵,墓里面都用瓦器,没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做陪葬品。素闻汉室崇尚敦朴节俭,与民休息,孝文皇帝生死以效,才成就了汉孝武皇帝时的繁荣。

这段文字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觉得,做官的、经商的有时闲有还是都看看《史记》,哪怕仅仅借鉴一点点,我们的社会都会更加有效率。这恐怕也就是读历史最现实的意义,司马光用四个字概括了这点,叫“资治通鉴”。

孝文本纪读后感范文3

写了这个题目,觉得不是很妥,因为我感觉汉文帝这个人在历代的皇帝里确实非常好,再加上司马迁的不厌其烦地描写,一个仁义慈悲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让人无法质疑。说他扮猪有点大逆不道,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点道理。

扮猪吃老虎是说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家上当。看完《孝文本纪》,感觉这个人除了德行好,别的手段没有什么。其实,我想,这只是司马迁自己的一厢情愿吧?为了指责汉武帝,不惜在汉文帝上浓墨重彩,把“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写的无以复加,其实,一个老好人,如果没有手段,只会人善被人欺。

想想当时的现状,并非天下太平,由代王到皇帝的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其母薄氏很低调,估计也是不得不低调,因为从文章里也看不出刘邦对她有什么宠爱,而且她也不像吕后那样是结发夫妻,连刘肥的母亲都不如,所以没什么资本可以高调的,那就低调吧,母亲是这样,儿子自然也不敢太嚣张了,所以刘恒在偏远的代国安分守己吧,但是,并没有傻呆着,据其他史书记载,吕后曾经让他回去,刘恒怎么也不回去,估计他早已经看清了吕后的为人,所以在吕后的时期就静静地做他的美男子了。

没想到,这样的淡定却是他从代王到文帝的最佳路径。众人诛杀了吕家的势力后,分析来分析去,性格好,他妈脾气还差不多的,那就只有刘恒了。当上天的的馅饼砸到刘恒的头上时,刘恒却没有慌乱。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周勃,刘章,陈平真的都是与他一心吗?只不过是觉得他好控制而已。他就是最好的牵线木偶。

刘恒是怎么做的呢?先看他怎么对待周勃的。

周勃,一介武夫,难道他就那么忠心耿耿?如果他忠心耿耿的话,他在吕后封吕姓王的时候怎么不反对呢?反而阿谀奉承。后来看人家要诛杀吕氏势力了,他投机地选在了倒吕的一边,选刘恒,无非就是人家听话罢了。在他眼里我就是功臣。

所以,第一次群臣称臣拜谒代王的时候,他就大摇大摆地说:“愿请间言”。胆大包天啊!这么多人在场,你想偷偷地与刚即位的皇帝说话,这也太嚣张了吧,没有政治交易,你说什么呢?还是代王的心腹宋昌聪明,当面说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看人家刘恒选的宋昌真真的厉害!一下子,就给众臣一个下马威,亮明了态度:我不是傀儡!

只说可不行,诛杀吕氏势力的这些大臣,可不是软蛋,你要想摆威风,看你怎么下刀?这里面最难对付的估计就是周勃了吧?我估计着大家都在等着看戏呢。

该怎么处理周勃呢?

刘恒傍晚入未央宫,夜晚就拜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先保护好自己再说。然后让周勃升为右丞相,其实,这一招是明升暗降。先把周勃的军权去了,给你一个丞相,你一个大老粗能做什么丞相,你让许世友不当南京司令员,给他一个总理当,他玩得开吗?

其他的史书上,有文帝故意让周勃出丑的段子,这里就不说了,反正我们用脚丫子想,也知道周勃在右丞相的位置上肯定很尴尬,果不其然,等汉文帝把自己的势力不显山不露水地安排妥当之后,后丞相周勃谢病免罢。

后来陈平死后,又让周勃当丞相,但是汉文帝让你们诸侯各自去各自的国家,后来罢免了周勃的丞相而让他去他的封地,后来周勃差一点死在汉文帝手里。

周勃这样一个高祖老臣,竟然让看似软弱的汉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他的大臣难道傻吗?就冲汉文帝对待周勃的手段来说,绝对可以撑得上高段位的皇帝。

窥一斑而见全豹,由于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过分偏爱,我们看不到汉文帝的手段,但是从他对周勃的驾驭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主儿。

善良是个好品质,但是如果没有智商匹配的话,就只能是个好人,孔子说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所以,各位善良的人,不要把仅把善良当做资本,在江湖上行走,你当学点智慧,这样,你的善良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没事就多唱唱“学习刘恒好榜样”吧!

推荐第9篇:孝在我心中的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所有的文章,我觉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奥运冠军的孝老情怀》,孝在我心中的读后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陆永在第十届全区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85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被吸收为广西举重队的正式队员,第一次领到了运动员工资,除去当月的各项费用,口袋里还剩下60元,他非常想去吃东西,此时他想到了他的父亲,然后毫不犹豫的为父亲买下了一双鞋。从此以后,陆永每月都从有限的工资中省下钱,寄给还在上学的弟弟,减轻父母的负担。陆永在北京奥运会上为国家争了光,为国人争气,打破了举重大级别金牌为零的记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忙工作、挣钱,而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领到工资是否第一时间想到了要父母买份礼物呢?陆永数年如一日,非常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光;他不管怎么忙,心中都时刻惦记着父母,这就是孝。既孝敬祖国也孝敬父母。

《火海救母》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他讲述的是:2009年6月的一个深夜,山东省济南市的大街小巷已经沉沉地睡去了。这个家主人叫田永宝,他发现着火后,马上把家人都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这时,他想起家里还有母亲,他马上又奋不顾身的进入火海里,这时火越烧越大了,他抱起母亲后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导致他的腿被摔断了。事后有记者问他:“为了救老母亲伤成这样,你后悔吗?”“这怎么能谈得上后悔?”田永宝说,“是母亲给了我生命,只要能让母亲活着,即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我也觉得值啊。”“感恩”是一种回报,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田永宝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护着母亲逃生,他的举动是孝在当今社会最真实的体现。

这里面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他们都有这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孝心。他们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父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虽然现在我们现在还小,但一样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孝敬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比如:在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时递上一杯热茶,替他们捶捶背,帮妈妈做一点家务……这些也是有孝心,孝敬父母。从现在起,让我们从生活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让我们的粗心懈怠而错失尽孝的良机,尽孝是不能等待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我感受最深的是:

汪贵仙的眼睛湿润了。几天后,她将外婆接到了海口。尽管业主免了她的房租,但除了课余时间打工有一些收入外,汪贵仙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艰难。尽管如此,每个星期,汪贵仙总要想办法买点肉给外婆增加营养,而她自己,却总是推说不喜欢吃肉,把好的菜都夹到外婆碗里。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原来连站起来都困难的外婆,现在竟然能稳稳当当地走路了。

为了让外婆开心,汪贵仙再忙也要挤出一些时间带外婆到周边走走。她带外婆去过公园,去过热闹的商业区,读后感《孝在我心中的读后感》。外婆很高兴,时常在人前说:“我这个外孙女啊,孝顺!”

带着外婆读书,毕竟是很大的负担。有人问汪贵仙对此有什么想法,汪贵仙想也没想就说:“外婆的舐犊之恩深似海,我们一生都难回报。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不管日子有多艰难,我绝对不会让外婆离开我,不会让外婆受委屈。”

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说话逐渐清晰流畅,并开始下床走路。黄来女不时扶着父亲到门口大树下乘凉,给父亲扇扇风、讲讲笑话。同学隔三岔五地到她家来聚餐,大家每次都买很多菜,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阳春三月,樱花正艳。黄来女搀扶父亲一起来看樱花,同学争着相伴,一路谈笑风生。黄来女鼓励父亲说:“爸爸,今年我搀扶你来看樱花,明年你可要争取自己走着来啊!”

黄来女这个愿望,在父女俩的共同努力下,果真实现了。第二年的阳春三月,一个晴朗的日子,黄来女搀扶着父亲走上了樱花大道。武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刘昊同学,为他们义务讲解武大的百年历史。黄爸爸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从樱花大道到理学楼,从人文馆到珞珈山,美丽的校园留下了父女俩的欢声笑语。

父亲得的三种病都是顽疾,需要长期治疗。对此,黄来女早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她说:“不管怎样,我都要把爸爸的病治好。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爸爸,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黄来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她默默地许下心愿:要照顾好父亲,优秀地完成学业。日后,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我要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永远将爱心传递下去.夫和婆婆不同意,张建霞不再做声。家人的好意让她觉得自己更应该义无反顾。她瞒着家人,一个人勇敢地去抽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她是O型血,而且从各项指标看,可以为公公做肝移植。听到医生的解释,她心里感到很高兴。现在不用再等肝源了,用自己的肝就可以救公公,公公有救了。

可是,当丈夫和婆婆知道她可以为公公做肝移植手术时,并不像她那么高兴。婆婆当时就流了眼泪,她说:“建霞啊,你能有这个心婆婆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况且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办?你父母怎么办?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能让儿媳妇捐肝!这病怎么也治不好的,我不治了,回家。”

张建霞动情地劝说道:“爸、妈,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爸不在了,我能给爸捐却没捐,这辈子我也不能心安啊!”说着说着,张建霞流泪了。公公、婆婆、丈夫也都流泪了。

在张建霞的坚持下,公公、婆婆和丈夫终于同意张建霞捐肝。医生严肃地告诉张建霞:“为公公做移植手术,需要你献出三分之二的肝脏。希望你慎重考虑。”

“公公是我和丈夫的亲人,我不救他谁救他。请医生为我做手术吧。”张建霞斩钉截铁地说。医生深受感动,对手术的方案更加精益求精,在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肝移植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张建霞,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救亲的人间大爱。

在家里,她与妈妈合盖一床被子。“妈妈身体不好,怕她睡觉时不盖好被子,那会受凉的。”小东艳总是这么说。而此刻,她又在想,没有女儿陪伴,不知道妈妈今晚能睡得好么?为妈妈蒸好的馒头,她知道热了才吃吗……

“东艳,在想什么呀?”一位服务员姐姐问。

“我在想妈妈,”东艳毫不隐瞒自己对妈妈的想念和牵挂,“如果在家,我现在该帮妈妈洗脸洗脚了。”

“没关系的,你妈妈都是大人了,她知道照顾好自己的。”服务员姐姐安慰东艳,并送给了她一个苹果,“你尝尝吧。”

东艳接过苹果,放在手上一直不动。

“你吃吧,姐姐洗干净了的,可甜了。”

“不,我不吃……”东艳摇了摇头。

“为什么,你不喜欢吃苹果吗?”服务员姐姐问。

“喜欢啊……”

“喜欢为什么不吃?”

“姐姐,我告诉你,你可别对别人讲啊……”倪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朵边悄悄地说,“我想留给妈妈吃……”

服务员姐姐听了这话,差点掉下了眼泪。

颁奖仪式开始了,倪东艳从一位领导伯伯手中接过了鲜花和奖状。她想,这个奖拿回家,妈妈一定会很高兴。倪东艳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对妈妈更加孝顺,让她的日子过得更加快乐。

此时此刻,9岁的女孩倪东艳心里牵挂着的,仍然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妈妈。

读了后我要时时刻刻都要做到孝在我心中。

推荐第10篇:孝亲敬老读后感

读了《孝亲敬老》五十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最令我敬佩的是孔繁森爷爷。

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孔繁森爷爷却做得非常好。他一直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在他心中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之情。爷爷是个孝子,平时总要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老母亲聊聊家常,与妻子争着照料母亲。有一年的元宵节,他带着老母亲去看灯,但没有动用局里的小汽车,而是借了一辆板车推着老母亲去看灯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着棉被,孔繁森爷爷则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孔繁森爷爷对人民都充满无私的爱。爷爷来到西藏,担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爷爷总会想起远在千里之遥的亲人。为了党的事业,他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把藏族同胞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西藏的高原上,大雪纷飞时,在那间破旧的小土房,当孔繁森爷爷看到孤寡老人衣衫褴褛,双脚的脚趾露在破鞋的外面时,立刻撩开自己的衣襟,把老人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给老人暖脚……一切是那么自然,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至亲父母。老人的眼眶里热泪滚动……如果没有对人民无私的爱,怎会有这样的举动?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好长时间都懒得打个电话问个好;有的只顾自己吃喝享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记得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这些父母晚辈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跟孔繁森爷爷相比真实天壤之别。

我被爷爷深深地感动了。虽然我是学生,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决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助人开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献出爱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一份微薄的爱心,也许看起来不起眼,但就像那小小的水滴,也能汇集成河,流入大海。只要我们每人像孔繁森爷爷那样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点关怀,便能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每人都献出一份爱,最后必将汇成爱的海洋。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需要您帮助的人吧。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11篇:孝感动天读后感

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孝感动天读后感,欢迎阅读!孝感动天读后感1

古时候有一个叫舜的孝子,妈妈很早就去世了,而爸爸总是听后母的坏话,叫他做这做那。后母和爸爸有一个儿子叫象,经常欺负舜,舜并不生气。当时的皇上想实行禅让制,就问大臣,朕想找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把皇位传给他,以使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众爱卿有什么建议?有一位大臣说:陛下,民间有个叫舜的很有德才。皇帝听了舜的事就召见了他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引起了象的嫉妒就想方设法加害舜,但都被舜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上帝派大象鸟儿等帮助舜,使舜把一方治理的很好,于是皇帝就把皇位传给了舜,舜以孝德治天下,使自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皇帝!

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做人不能太贪,要孝顺父母,要大度,要对周围的人友爱团结,即使自己再富有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使事业取得成功!

孝感动天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孝感动天》的故事

故事讲述舜孝顺的无上品格,哪怕父亲与后母,弟弟他们要让他修粮仓,从而放火烧粮仓,想烧死他,他也不会怪亲人,后面又让他挖井,然后活埋他,他也只是从不怪罪,因为他知道是父亲从小把他养大,所以不会怪罪,这是多么的孝顺,在公主告诉他父亲和弟弟要害他也不生气,就算他有很大的权力,也不会去反过来去对付亲人们,这是多么孝顺才会这样对待伤害过自已的人,一点也不像生活中有的人,在长大后就对父母拳打脚踢踢,自己锦衣玉石,父母粗茶淡饭,粗布麻衣,看到时我是十分感动,多么的孝顺,多么令人感动。最后,天派来了使者来帮助他。

这就是孝感动天的故事,难道你不感动吗?

孝感动天读后感3

舜是个孝顺的孩子,不管继母怎么对待他,舜仍然时时刻刻想着要孝顺父母。再对比一下我们,感到很惭愧。我们现在又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平时辛苦地工作,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可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

我想:我们应该向书中的主人翁学习,“百善孝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锤锤背,倒杯茶;在父母忙碌时,帮他们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学习上,认认真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让父母也体会到我们的爱,就像乌鸦反哺一样,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家庭付出,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孝感动天读后感4

阳春三月的第一个节日,那就是——三八妇女节。关于妇女节的故事也不少。其中,我阅读了《孝感动天》这篇文章,它讲的是修道人睒子孝顺双目失明的老父母的故事。

开始我在阅读第一段时,知道修道人睒子和父母居住在深山里修行。他非常孝顺,尽心尽力地照顾又年老又双目失明的父母。当睒子每一次想到父母行动不方便的样子,心里很难过,心想一定让父母舒舒服服的安享晚年。当我读到后面几段时,心里很为睒子和睒子的父母感到难过。这是因为有一天,睒子去河边汲水给父母喝,正巧,迦夷国国王进山打猎。当国王瞄准麋鹿时,“咻”的一声射了出去。这一箭没射中麋鹿,反而射中了正在汲水的睒子。接下来是已中毒箭的睒子和国王的几句对话。当我读到最后几段时,是先哭后笑。国王来到睒子家时,看到睒子的父母提到睒子时,脸上露出了慈爱的表情,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把事情告诉了睒子的父母。睒子父母听后,嚎啕大哭,感动的使天上的诸神,地上的山神、水神纷纷来到睒子身边,把睒子起死回生,大家都悲喜交加,又哭又笑。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悟出了一个大道理:百事孝为先。平时,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第12篇:弟子规孝读后感400字

弟子规孝读后感400字

《弟子规》首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孝敬父母。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以下是弟子规孝篇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孝篇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弟子规孝篇读后感400字一: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才是人们行善业的开始。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意是说: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做儿女的若在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就要赶快去做,不要拖拉或延误时间,更不应该懒得不去做。父母教我们做儿女的学好、教传我们做人之道的道理时,必须恭敬而听,并且要将话听记到心里。如果我们做儿女的做错了事或犯了错时,父母责备、训导我们时,我们应当顺从父母的责备、倾听父母们的训导,并且承担做错了的事所造成的损失,且不可悖逆父母,让他们伤心不满。

学习圣贤教诲之前,我觉得自己以前很孝顺父母,很知道疼爱父母,从不做让他们担心受怕的事情。学习弟子规后我反省到,看似很容易遵守的孝道,但我却做的不够完好,我时常问自己,现在我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回想起来还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不够孝顺。有时候对父母的问话不够精心倾听,有时侯还常以不耐烦的口气和父母说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寞机。父母不和儿女计较长短,但做儿女的做的不够孝道时真是太不应该了。

弟子规孝篇读后感400字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晨则省,昏则定。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时安排我到超市买东西,比如买酱油,我就明显的有抵触情绪,会很不耐烦地说:要买你自己买。”大人说:“如果没电脑,咋办?”我就顶嘴:“时代不同了,你们out了。”但如果听说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飞奔的野马一样,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撒欢儿而去。在路上就盘算着买这买那。到了超市两眼放绿光,我推着购物车穿梭在人群间,心里还盘算着哪种东西最好吃。父母为我大包小包的买,还问我够不够,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从来没为爸爸妈妈买过东西。

弟子规孝篇读后感400字三: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

三年级上学期学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为嫌麻烦就没打针。晚上,爸爸问我打疫苗没?我说打了。爸爸在我两个胳膊上找了好久,没看到针眼就问我:“你到底打针了没有?”我仍在撒谎,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顿。挨打时我还在想:不就是没打针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给我举实例、讲道理。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我还挺后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生命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事情。这个父母句4次重复父母,说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体肤、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力量,他(她)们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那么,我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孝是没有条件的。

弟子规孝篇读后感400字四:

《弟子规》开篇第一章就讲到孝,可见孝的重要性,学习了《入则孝》,孝的观念更深入我心。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热爱生活的涵义,最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这种爱才应该是理性而又深稳的爱,与其说父母赋予了生命这样高洁的赞美,不如说是肉体与生智的延续,我想体会在心,付之行动,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做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和报答。也会对所有付出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感知,有所理解,进而我们也会有所付出,才会之恩图报。

结合自已的家庭情况,合理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供养父母是基本,与父母多沟通交流,更能体现孝的真谛。知恩图报、满怀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心态,有了这个心,我们才会知道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社会。

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每一人都应该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孝篇读后感400字五:

《弟子规》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我在学习了弟子规后,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的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将是我们的立人之本,它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富强。

第13篇: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篇一: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篇二: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入则孝》细致而全面的阐述了孝道的各个方面,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要有孝心、懂孝仪、守孝道。

对于父母,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寸草心难报三春晖啊!我们该做什么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呢?

在我内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让他们得到安慰。但总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时常给父母脸色,干活回来还得为我们烧饭„„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啊,为什么要这样?我不禁自问。在今天的社会,诸此种种,或许习以为常,但这不应得到发扬。与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确实大为衰弱,还有人叫嚣着人人平等、全盘西化,殊不知东西方文化有别,西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

学习了《入则孝》,孝的观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如今,求学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内心多有不忍,但这非我所能改变,我最应该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照顾好,以免父母担忧,记得多和家人联系,体谅父母。

对于孝的行为,应由内及外,真正从心里感恩父母,并将行动落实到点滴之中,如和父母说话柔和一点,父母的愿望多满足一点,对自己的身体多爱护一点„„如此才能避免出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参加了读书会,感觉蛮好的。

篇三: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今年,我们按学校的要求亲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规范着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行为习惯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孩子的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和启蒙读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熏陶气质,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尊敬师长。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的饭菜已经凉了。于是妈妈急匆匆的又为我去热饭菜„„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第14篇:《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

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

一、孝的内涵

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

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伦,道理。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

“畜”的含义,要参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说明力量有限、时机不成熟时,应当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可莽撞行动。《周易·大畜卦》表明顺应天道、刚健笃实、坚守正道、日新其德、刚健进取、蓄养积聚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积小成大的成就。无论国族文明发展或个人成就均如此。

那什么是“道”的具体体现呢?《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因亲以教爱。”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爱的体验,是从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亲情开始的,而后渐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爱”、“博爱”。欧洲经典作品《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无不呈现“家”的价值,无不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家”有父母给予子女纯粹的爱与幸福,家也是父母对子女承担无私的责任与付出的地方,是体现责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恒人性,中华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而后将此体验推已及人,而后达到“博爱”。若连对恩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爱,却自称能够爱他人、爱人民、爱国族、爱全人类,(心得体会 www.daodoc.com)则多有违背天然伦理性情而刻意别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权势的嫌疑。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道德崩溃的前提,使所谓的高尚理想主义悉成空谈。比如*中,多少人为了表现所谓“革命、进步、先进、积极”,被迫地,甚至有主动地与父母划清阶级界限,甚至斗父母,打老师,夫妻兄弟反目为仇,泯灭人性,六亲不认,伏下日后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是知中华民族积累数千年沧桑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和道德,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从敬爱生他养他父母开始培养,而后“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才不至于落于空泛虚伪。这也是数千年家族聚居、聚族为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和社会生活经验所缔造出来,“以孝治天下”的独有理念。

所谓“以孝治天下”最低端的体现,是《孝经》中说的“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反之,则“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外,《礼记·王制第五》称司徒的职责之一是:“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则涉及周国养老福利的制度。

《中庸》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即蒋介石所说的“生命目的在增加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逸周书·谥法解》总结“孝”的品德包括:“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除了家族、家庭生活“慈惠爱亲”的伦理亲情之外,还有坚持道德原则的“秉德不回”,注重智慧和操守的“大虑行节”的公德。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说:“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恐怕自命进步先进的反孝、反儒人士苟闻此言,定然大惊吧?!但根据在下青年时于台湾企业打工近八年,与来自台湾的各部门经理、主管交流的经验,此言确实不虚。

二、子非鱼兄反孝论据之考据辩证

子非鱼兄文中曾举专制政府组织编较之《十三经注疏》来反孝,“十三经”之合刊注疏的编辑,始自宋代。最近的一次校堪刻版,是由清代由阮元主持。亦系专制时代政教统治之作品,作者亦多为食君之禄者。乃为专制服务而冶炼文字、曲解先秦原典儒经。

而子非鱼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祖宗之法不可变”、“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文字,纯粹是专制时代不知来源之货色,非但不见于《十三经注疏》,遍考出自孔孟及其三代弟子之手的先秦儒家原典,亦根本无此语句。以此不知出自何种源文本的专制时代之伪冒膺品,粘合种种出自现代之偏激理论,来坐实孔子思想之罪名,实类专制时代罗织诬陷以坐罪之文字狱,不合于现代法制公正之合法举证制度,不合于现代文明所主张之公正与道德精神。

反对专制统治者歪曲利用孔子学说来制造“孝文化”,清除专制统治者垄断经营之“孔家店”中的冒牌货“儒家文化”和“吃人礼教”,是正确的。但若将矛头直指孔子、孟子和孔孟思想本身,则是无知与荒谬。

不破不立,乃革故鼎新之“革命”实义。昔日周武王摧毁商纣暴政,创建礼仪制度改革社会,因而有八百年政权与周朝文明。由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并制礼作乐之革命性努力,可知儒家文化本身,具备革命精神。因此晚年孔子在《周易·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知孔子思想中,有革命的基因。

又,孔子在《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由于不同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颉抗消长,因而万物万事丰富多彩而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孔子弟子曾参著《大学》引周代《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说周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部族邦国,能够革新进步,因而可以领袖革命、创建新时代的文明。又引《尚书·康浩》篇说:“作新民”强调要造就能够自新进取的人。复引商朝商汤的“盘铭”的铭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应该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革新进取。说明儒家原典文化中,原有革新进取的内涵。

时代变迁,东周以降,礼乐故制日益呈现不适应时代发展之态势。惜古今中外人类之中,如武王、周公之具革命性道德智慧与能力者少之又少。考察孔子年谱,方处时代巨变之际,即使连孔子青年、中年之思想,亦难免保守即定礼制之一面,而遭受前辈学者如老子李耳、大国政要如晏婴、以及道家隐士之批评,《史记》、《论语》、《庄子》、《列子》诸典并载之。虽我等儒者,亦要承认青壮年孔子的思想,未臻大成。所幸孔子接受李耳的教诲,终生博闻谦逊

、力学深思、择善而从,终于舍偏执而趋中庸、弃保守而赞革命,其博大精深、雄健庄严之人生修养境界,确实超越古今中外大多数芸芸众生,因此确实具备令后人推崇为人类中大成至圣先师之资格。

后世儒家士人多不察于此,于儒家文中本远代思想、制度之传述,及反映孔子思想发展各阶段之言论的忠实记录,照样生搬硬套,不知变通,其中利于保守极权统治之内容,遂为专制统治者劫持而歪曲利用二千年之久。然而我们须明白,专制君臣歪曲篡用者,非真正臻于大成境界之孔子思想。若以专制者歪曲利用之所谓儒家及其灾难性后果栽赃强加于孔子,则不免沦为*中诸多极不人道之冤狱。有失人文道德良知。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1926年5月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时,到岭南大学视察并作《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讲演,他说道:“我对于孔子的道德学问,向来便很佩服他,我相信他真是满心仁慈,要想救世界人类的圣人。”这与五四运动中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至今的许多中国大陆自以为“革命进步”的反孔、反孝人士是相反的。

须知在汉代始,由于时代的变迁,儒家经义的诠释,与孔孟原典精神即已有差距。而在阮元校此之前,同为儒家士人的民间自由学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则首开反对君权独裁之思想。并首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日知录卷九》)的民权思想,说明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而现代大陆中国人多未见及。

任何文化、宗教、科技。被权势者添油加醋、歪曲利用,都会呈现祸国殃民的结果。专制统治者“孔家店”里的货色,并非纯正的孔孟原典精神。不过是注水鸡、山寨版而已。某些反儒、反孝人士还担心专制历史重演于今日,故于孔子本身寻章摘句、不遗余力、极尽攻击。宛若承袭*四人帮反动集团“批林批孔批周公”流毒遗风。彼等虽然自称革命进步,然其文史智识,诚可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三、新文化运动人物事迹略考

文化本是工具。好比一柄手术刀,能够救死扶伤,也可以用以杀人。若庸医执手术刀草菅人命,那是否可以将手术刀定性为“凶器”,而禁止人类使用手术刀?火药传至欧洲,导致社会巨变,但可否将两次大战的罪行悉归于中国人的发明?片面寻章摘句,制造文化冤狱,缺乏深入研究古代原典文化的能力,再被专制统治者的手段蒙蔽,因而才会做出连犹太人都不如的,张冠李戴地反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原典文化幼稚行为。而五四以来,根本不系统、全面地考据、比较先秦儒家及诸子原典。唯于专制统治者组织编辑的、以及不知来路的腐朽文人之文本中寻章摘句,粘合专制吃人礼教之情实,以发挥反孔思想的行为,在法制审判取证上,有取证程序不合法的嫌疑。也是缺乏历史良知与学术道德。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先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极不公正的。对于反对者本身而言,就只能显现他们自己恰好不能超越专制时期之思想桎梏而坠入术中之幼稚、肤浅和无知,及其自称革命而实无革新之智识的、狂妄谬言而不怍的肤浅乃至于无耻。本文将列举新文化运动中三位人物事迹来详细说明。

一、吴虞

非常遗憾,子非鱼先生居然漏过了中国第一个提倡“反孝”、发起非孝思潮的吴虞的故事。现在在下为摆事实,讲道理,将此“反孝”首倡者之事迹,主动奉献出来与子非鱼兄和大家共享。

吴虞是个不幸而可怜又可鄙的人。其父吴兴杰早年任富顺县教谕,1893年因品行不端被革职赋闲,吴兴杰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到处寻花问柳,家庭因此鸡犬不宁。(吴虞《家庭苦趣》)。后来其父偏听继母谗言,逼迫吴虞搬出成都的住房,由于其父道德败坏,致使吴虞因此对“孝道”极为反感。进而成为四川反对儒家传统的始作俑者和急先锋,“反对孔丘,实获我心。四川反对孔子,殆自余倡之也”(《吴虞日记》)。

胡适称吴虞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事实上是名不符实的吹捧过誉。实际上吴氏由于其父恶劣品行的刺激和影响,素无家教,其人格亦极端自私狭隘,说一套做一套,堪谓其父之遗传。

比如,吴虞曾发表《女权平议》,在字面上虚伪地提倡“男女平权”,事实上生性荒淫无耻,多次伙同年轻人逛妓院,写了几十首《赠娇寓》公开发表于《顺天时报》等报纸,公然大张旗鼓地向妓女娇玉邀取欢心;转而却担心他妻子红杏出墙,恬不知耻地要亲友调查他妻子有无“出门应酬”;他本有妻与妾,却又在五十九岁时又纳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妾。可知他事实上视女性为玩物和私产,并未给予真正的尊重。

吴虞的无耻品行,与北大的新气象格格不入。学生对他渐渐不再信任,新文化与旧学界、教育界教育界诸多人士联名宣言指斥他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声名狼藉的吴虞只好被迫辞职。

吴虞为了和他父亲争夺家产打官司,将亲生父亲称为“老魔”,指斥他父亲“心术之坏,亦孔教之力也”。用尽手段击败老父后,哀叹道:“余愤且悲,余祖宗何不幸而有此子孙也!”这句话又显现他“非孝”的名不符实,既然不在乎孝道,又何必在乎自己或父亲的作为,对于祖宗是有幸还是不幸的呢?既然不在乎孝道,又何必到老时为了求子传香火而纳妾,而搞留胡须、求巫问卜的迷信呢?

由于其父的影响,导致吴虞即无家教,又不懂得教育下一代,兼之他在家庭里十分专制,因而和女儿的关系形同水火,女儿根本看不起他,以至于要革他的命,这使他的晚年非常寂寞,诚是他“大力非孝”的现世报应。

吴虞为人自私、专制、观念守旧、人格品质腐败。他的品质与新时代根本不合拍,又高度违反传统道德。他与父亲、女儿不共戴天,和家人冷漠客套,几无真心朋友,生活中充满悖反人情的丑事。日记里的生活记录也是一片阴暗。既不传统,又不现代,不伦不类,臭名远扬,可谓“里外不是人”。

吴虞一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揭露专制统治者歪曲援引孔孟原典泡制吃人“礼教”。这是正确的。他对儒家文化的判论是“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吴虞文录》之《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吴虞仅称儒教和儒学的“革命”、“转轮”,与今天反儒人士所主张的“打倒儒家”之绝对偏激宗旨有异。可以算是吴氏思想中留有余地的说法。但综观他一生的实际为人,可知吴虞其假名打倒吃人礼教的文字和所谓进步思想,事实上不过是恰值大变革时代巧伪虚文以哗众取宠,借新文化运动图谋个人虚荣。他的为人品行就是万恶“孔家店”吃人礼教的翻版,一点没有新文化的气象。

窃思之,子非鱼兄或鄙弃其人其德,故而不援以为例证,这倒是非常正确的。

二、柳亚子

《柳亚子史料札记》(张明观先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第1次印刷)记载,柳亚子本名柳弃疾,字安如,别号亚子。柳亚子一生品格,性行乖张、言行不一殆与吴虞相类。更兼浮文无质、热衷名利、毫无自知之明却不知天高地厚、狂妄无忌,除虚矫诗文外,才能不足以济事,德行不足以服众。其人德行,为同时代及至今之文化人士指摘。仅举下列例子为证:

柳亚子热衷政治权位,意至不自量力、虚张声势。1946年,曾托人向蒋介石捎话:谁反对柳亚子当政协委员柳亚子就要报复谁!其热衷名利达到超越文士的文明礼仪而使用流氓恐吓措施的程度。

1949年,毛泽东安排柳氏在益寿堂休养。某次管理员恭敬地请示晚餐食谱,正为政坛名利失意而郁愤不已的柳亚子突然怒吼:“我不吃干菜,给我买鲜黄瓜!”管理员为难道:“鲜黄瓜?那得七月以后……”柳亚子竟随手甩了管理员一个耳光!听说周恩来到颐和园没有去看他,以为毛、周不重视他,气愤地大发牢骚危胁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再不理我,我就跳昆明湖或吊死在益寿堂。”从打门卫、骂哨兵到打管理员,又说要“投湖”、“上吊”,牢骚“一浪高过一浪”气焰嚣张。受到周恩来的当面批评。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特别写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提醒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柳亚子写诗词将自己与毛泽东并称:“一代文豪应属我,千秋历史定称翁”、“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并刻印章自命为斯大林的弟弟、毛泽东的哥哥说:“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借夸耀他人来抬高自己,自居诗皇文圣,狂妄自大。柳氏的狂肆而不自知的认识,可没被毛泽东认同,建国后,柳亚子连出任民革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的机会都没有获得,连在著名学人阶层中保有文人的资格都成了问题,甚至连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北平的文代会筹委会的职位也无缘染指,使柳氏颇为郁闷。不能不说,这是他虚有浮文而不务道德人格修养与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造成的。更可笑的是,*中,深得毛泽东信任的康生,把柳氏所刻印章定性为“反动印章”,勒令销毁,且将柳亚子打为“老牌反革命”,幸好柳亚子早已死去,未受活罪。

柳氏投机政治,不被国共两党看好的,因此政坛失意。而作为读过书、会写文的人,其实际修养,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南社发起人的柳亚子,才疏学浅,辩论不过词学专家庞树柏与好友蔡哲夫,竟倒地大哭。二十年后他写《南社纪略》为自己荒唐辩护道:“我是患口吃病的,自然争他们不过。我急得大哭起来,骂他们欺侮我,檗子(庞树柏)急忙道歉,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学家汪旭初先生写道:“(柳亚子)性率直无城府,喜怒毁誉,皆由中发。初每以卧龙(诸葛亮)况余

,及论事不合,则于报端著文诋余:‘卿本佳人,何苦作贼?’”。

农工民主党员、郑逸梅《我所知道的柳亚子》记录诗人、古文名家林庚白:“常到亚子寓所谈天。一日,论诗不合,争闹起来,亚子大发脾气,举起一棒,向庚白掷去,庚白逃,亚子追,环走室中。亚子高度近视,行动不便,大声叫骂。他的夫人郑佩宜听到了,阻挡了亚子,庚白才得溜走。”

可见柳亚子性格霸道、强横,毫无传统文人或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文明修养。

柳亚子表面上反孝,其实骨子里并不如此。他曾为浙江省嘉善县顾炳元先生藏《顾氏家谱》写序赞曰:“殚精竭力续修夫家乘者,其殆有水源之思乎!……弃曰:世衰俗敝,世家望族以血统中斩,潜负螟蛉而继其后者,往往而是。挈行路为骨肉,任异姓之乱宗。祖宗有知,岁时家祭,弗来歆已。如我同志铁生之令叔、令兄,犹念一本之谊,而纂辑家谱,条有不紊。乌乎!亦可以风世也已。中华民国十五年二月,安如柳弃疾顿首拜撰。”

柳亚子表面上支持白话诗运动,赞成废除旧诗,可他一生到死皆写旧诗,一首新诗也没有作过,可知其言行相违。他《次韵张天方》说:“共和已废君臣义,牙彗羞他说五伦。种种要翻千载案,堂堂还我一完人。”不分好坏,将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一律废除,可知柳氏所说的“完人”,实是不讲伦理道德的原始人、野蛮人。可知其思想极端偏激。

如上所引,柳亚子其德其智,可见一斑。俗话说小人得志就猖狂,柳亚子一生投机政治,则是才不过看到一丝机会,尚未得志就要猖狂。其人品修养,不唯不待见于国共两党,在文人中亦不受好评,实乃虚有浮名,德行陋劣肤浅狂悖之徒也。援此辈狂说伪辞以反孝,窃为子非鱼兄感到可笑。

三、陈独秀

陈独秀有中国人的骄傲骨,敢于抵抗共产国际代表的专横。一生保持了孤傲狂狷的伟岸人格与书生本色,与吴虞、柳亚子等败类大不相同。晚年陈氏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全盘反思和清理,从而“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截然迥异于世俗一般老人执着面子与成见而知错不改的劣习,这种否定自己错误见解的勇气却很可贵。虽然作为五四先导,其早年不成熟且偏激之思想,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延及至今,但陈氏个人的品格和实际贡献,是真正值得敬重,并可师其人格与学问的人物。

大凡身处沧桑巨变时代之思想家,如孔子、陈独秀都会经历自我否定而后浴火重生之过程,因而成就其伟大。而芸芸众类的我们这一代中稍有觉悟者,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抛弃了课本教育所传导的不切实际的思想。

子非鱼兄列举陈独秀组织“讨父团”,纯系当时封建卫道士的谣言,陈独秀曾当众向陈炯明澄清说:“我是没有资格组织‘讨父团’的,因为我是一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可知陈独秀是没有承认这个事的。之所以称他的儿子有资格参加讨父团,乃“因为父母不和,与父亲有了隔阂”并非陈独秀真有反“孝”言论。

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对陈独秀不屑一顾,曾经对张国焘说:“老头子糊涂极了”、“不要理他。”当他给儿子写信劝延年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延年很不高兴地说:“独秀那个人,你别理他。”甚至在陈延年死去,而陈独秀又被共产党组织解除职务时,次子陈乔年还与父亲大吵大闹、不欢而散。这是不是证明子非鱼兄那不知从何考据而出的所谓“陈独秀反孝思想”的正确性的表现?子非鱼先生若身为人父乃至为人祖父,若不能做到思想完美无瑕,且亲子沟通顺畅无碍,大概也愿意接受儿女当面甚至是当众的大吵大闹和讥刺吧?或者子非鱼先生也曾经对自己的父祖做出过这样的事,因此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合理的吧?甚或子非鱼先生也认为这应算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成就吧?

福州陈宇按:本文关于陈独秀之举证,出自朱洪先生著《陈独秀父子仨》,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在下爱好考据已成癖瘾,但千方百计亦考察不到陈独秀有多逾子非鱼和“反孝先锋军”(Q名,亦名“哲学为王”)的反孝言论。相反,陈独秀本人,性情温厚,对母亲十分孝顺。他生母逝世后,作诗《述哀》痛悼:“慈母虚孤弱,一夕魂九迁”、“辛苦归闾里,母已长弃捐”,1939年,陈独秀为逝世于四川江津的养母谢氏披麻戴孝,无限悲伤地说:“先母之恩等于生母,心丧何止三年,……酒食酬应以及为人作文作书,必待百日以后。”不知子非鱼先生谓陈独秀有“非孝”之理论,出自何典?或者已经习惯运用专制者及*反动集团罗织诬蔑之诏狱手段,无视法律与道义公正、文化良知,根本不顾事实,故意寻章摘句、捏造虚辞、讹解文字,必欲置孔子思想于死地而后可?

子非鱼兄列举陈独秀的反孝言论,系1921年8月3日,五四时期封建卫道士在《新华日报上》发文诬称:“陈独秀开宗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天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谓父子为路人,谓奸合为天性……”是知子非鱼兄之列举,纯系讹以传讹。无论诉诸学术考证,或者诉讼举证,均为证据不实、实在欠妥。

虽然子非鱼兄等反儒、反孝之同志,受五四偏激思想及*影响,为文引证立论如此不谨,但是也非极嗜博览并习好文史考据者可以洞悉其缺憾,故往往讹谬、迷信可以重复千遍而被误认为真理,非力学深思而不能挣脱其禁锢,亦是可悲!

须知新文化派反儒教、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守节事大饿死事小、缠足、纳妾、繁文缛节,是正确的。这些全是从汉儒到明儒伪托孔孟之学的杜撰,与孔孟无任何瓜葛,裁判孔孟为之承担罪名,实千古文化之冤狱。某些人名为做学问、搞革命,其实即不通西学,又不解华夏传统学术传承脉绪,见识迷惑肤浅而不察于此,更兼用心各异,而造成现代中国文化不进步、中国社会道德沦丧之缘由。

关于新文化运动偏激思想的负面效应,陈独秀于1921年6月1日《新青年》中发表《青年的误会》说:“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现在青年的误解,也和醉人一样。……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藐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受规律不受训练了。你说现在的政治法律不良,他就妄想废弃一切法律政治。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进步还是退步呢?”可知新思想诞生不过数年,也遭受到孔子思想那样被歪曲诠解的命运,今日中国社会道德危机,原因亦在于不加分别地打倒一切传统伦理道德,却无能力建设真正的新道德之故。

陈独秀虽倡导新文化,但独有为文立论,不容他发表异见,“不容他人匡正”的专制作风。这种风格与他的同志们是相仿佛的。陈独秀在他所缔造的党内,亦被批判为右倾投降主义,被迫去职。当时之陈氏及其同志若能成功,亦不免中华民族之大不幸,而造成此一大不幸的根源,乃在于其思想偏颇而不切实际,破坏力高于建设力,甚至专擅破坏而建设无能。其经营社会之能力较之华夏二千年来之专制者亦有愧色。

孔子思想之优劣功罪,哈佛大学人文主义大师、人文主义领军人物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1865–1933年)教授赞叹孔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认为孔子思想与欧洲的人文主义相一致甚至超越其上,他说:“吾每谓孔子之道有优于吾西方之人道主义者”,认为中国大学“应以孔子之《论语》与亚里斯多德之《论理学》相比较讲授,而美国各大学宜聘胜任之中国教授,教授中国历史及道德哲学。”白璧德认为中国应该有工业革命,国家应富强起来,以免列强侵略,但“须知中国在力求进步时,万不可效欧西之将盆中小儿与浴水而倾弃之。简言之,虽可力攻形式主义之非,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魂也”(《白璧德与人文主义》。)。

陈、白二位,为同时代之文化人士,一为中国人,一为美国人,而对于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观念,竟然如此反差,时代发展至今,我们不难看出孰正孰误。且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大凡革命者,非狂即狷,然而虽进取革命,亦有所不为,而非新文化之后号称革命之不择手段、无所不为。须知不合道德的思想与手段,绝对不能带来道德的结果。无论号称革命、改革、反儒、尊儒,莫不如是。

四、偏激思想源于个人心灵阴影

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此言甚确,如果详细考察五四运动中习于反传统的旗手人物的身世及其相关生平资料,就会发现他们的反孔、反儒偏激思想,并不单纯是因为吃人礼教而生起正义感,亦多系因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失和的缺憾,或者人生际遇困苦,造成心理阴影而伏下种子,趁时代巨变之际顿时激发。

比如本文所考据的,因父亲道德素质恶劣而使吴虞没有良好家教、人格畸变;陈独秀时常被祖父痛打,留下心灵创伤;柳亚子在自传《五十七年》中陈述,他经常被迷信“铁匠做官打上场”观念的母亲痛打;九岁时,又被家里聘请的,因为屡试不第、牢骚满腹,渐渐有些神经病的塾师俞文伯无数次痛打;在他家族延聘请的塾师中,王云孙竟然暗中教年少的柳亚子喝酒,黄子诚先生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对柳亚子的堂弟、表兄挥舞戒尺……这都给柳亚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鲁迅写《朝花夕拾·五猖会》,说明表面上优裕的望族大户生活给他内心造成的深刻伤痕,后来还与弟弟周作人痛苦决裂,也使他对传统家族伦理感到极度绝望;今时亦有Q友反孝先锋军(亦名哲学为王)服役军中,备受压抑,晋升无门,遂自命“革命”,盲目迁怒于“孝文化”……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旗手人物

,以及今天的反儒反孝人士,反对吃人礼教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其反儒、反孔、反孝思想之偏激成分,则由于从小家庭生活之不幸成分,以及生活经历痛苦而刺激敏锐但过于敏感之神经,造成心灵阴影;或个人挫折痛苦经历刺激过敏,戕伤心性健康,导致心性创伤,恰逢社会巨变,极端不满遂发作极端思维,自名“革命”,自谓“进步”,确实能够煽动广泛的社会不满情绪,然其所谓“革命”、“进步”思想之发源与实际动机有欠端正,及其实际素质不成熟。鼓舞流风所及深远,遂对社会历史,终究只有产生并加剧*的破坏作用,无多建设之功。

在下依据子非鱼兄之文章次第,详细考据,系统列举新文化运动中之三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即读其文,更识其人。可知吴虞、柳亚子事实上并不具备符合革命时代的真实的革新品格和健康人格,甚至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他们自己的实际作为,就是吃人虚伪礼教、封建迷信的最佳代表。陈独秀作为领袖人物,虽有至为高尚之处,但其个性智识亦未脱专制气息,思想更未成熟,其晚年之彻底反省,亦无济于匡正其领袖一时风云之时而导致之社会乱象。化裁孔子之言来形容,正所谓“一言乱邦”。

五四以来沧桑百年,历史到今天已经证明,上述这些新文化的领军旗手人物的品格与思想,均不能使自己战胜旧时代的“局限”而“克明峻德”、革新进步,仅是口头上的号称革命。虽其文章貌似可取之处,奈何其人格道德品质、学术智识,不足鉴取。其德其智其能,即使一旦风云际会获得政治实权,亦不免特权专横的霸道与腐败。亦仅破坏有术,而建设无功。根本不能够成就真正的革命与新文化。

五、今日中国大陆反儒没有意义

中国大陆*浩劫,早已成功击垮儒家文化,今天中国大陆人高层与基层的生活和政教思想,无多原典儒家和专制“孝文化”的味道。大陆社会生活中主导思想,不是原典孔孟儒家思想,也不是专制儒家文化,而是六十年内先后倡导的马恩列斯毛的“阶级斗争”、“超英赶美”、“两个凡是”“三面红旗”、“四个伟大”、“批林批孔批周公”、“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种种“革命性”理念,再将今天中国社会种种腐败现象归咎于孔子或者“专制儒家文化”的种种,则是以诬蔑已经被打倒的先人及传统文化,来为今天中国人对大陆社会各种不理想现象之无能为力,作无聊开脱的滑稽笑谈。如果这种谬论也能坚持称为所谓“进步思想”,则已经不是了解不足那样简单,乃是如同自五四偏激思想和*“批林批孔”一样无知以至于狂妄无耻的思想。

因此今天再谈“反孝”、“反儒”,不切实际。今天中国社会的不孝子也空前增多。原因就出在思想偏激造反过头,精擅破坏而建设无方之后遗症。是以必须大力提倡和谐。正是老子李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的客观需要。因此今天所必需的,是做建设的工作,而不是继续破坏。可以值得借鉴的,是台湾同胞的成就。

六、孙中山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原典精神

环顾世界,反孝、反儒、反传统的人们,大概不会认为自己对于中西文化的实际了解程度,不会认为自己的学力、眼界,和实际的人格修养,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足以超越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吧?孙中山先生如何看待孔子思想呢?其认识的实际效果是如何呢?刻下谨从《三民主义》中系统次弟引据原文如下: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四講》中说:“近年來歐洲盛行的新文化……,都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前的旧东西。……我们中国的新青年,未曾过细考究中国的旧学说,便以为这些学说就是世界上顶新的了,殊不知道在欧洲是最新的,在中国就有了几千年了。”

“說到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在數百年以前,歐洲還是不及中國。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至於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

“世界主義在歐洲是近世才發表出來的,在中國,二千多年以前便老早說過了。我們固有文明,歐洲人到現在還看不出。不過講到政治哲學的世界文明,我們四萬萬人從前已經發明瞭很多,就是講到世界大道德,我們四萬萬人也是很愛和平的。但是因為失了民族主義,所以固有的道德文明都不能表彰,到現在便退步。”

“一定要先講民族主義,所謂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把從前失去了的民族主義從新恢復起來,更要從而發揚光大之,然後再去談世界主義,乃有實際。”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说:“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在商業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中國人交易,沒有什麼契約,只要彼此口頭說一句話,便有很大的信用。……所以外國在中國內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讚美中國人,說中國人講一句話比外國人立了合同的,還要守信用得多。”

“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後對於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並且要發揚光大,然後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

“我们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喚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他。中國有什麼固有的知識呢?就人生對於國家的觀念,中國古時有很好的政治哲學。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還不如我們政治哲學的完全。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把一個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這種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理,本屬於道德的範圍,今天要把他放在知識範圍內來講,才是適當。”

“中國從前講修身,推到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是很精密的知識,是一貫的道理。像這樣很精密的知識和一貫的道理,都是中國所固有的。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由此可見中國古時不是沒有能力的。因為後來失了那種能力,所以我們民族的地位也逐漸退化,現在要恢復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們固有的能力一齊都恢復起來。”

“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諸君都是四萬萬人的份子,都應該擔負這個責任,便是我們民族的真精神。”

“中國進化比較歐美還要在先,民權的議論在幾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過當時只是見之於言論,沒有形於事實”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稱堯舜’,不是家天下。堯舜的政治,名義上雖然是君權,實際上是行民權,所以孔子總是宗仰他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在那個時代,已經知道君主不必一定是要的,已經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長久的,所以便判定那些為民造福的就稱為‘聖君’,那些暴虐無道的就稱為‘獨夫’,大家應該去反抗他,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經早想到了,不過那個時候還以為不能做到,好像外國人說‘烏托邦’是理想上的事,不是即可以做得到的。”

“民權發生至今還不甚久,世界許多國家還有用君權的。各國實行民權,也遭過了許多挫折、許多失敗的。民權言論的發生中國有了兩千多年,在歐美恢復民權不過一百五十年,現在風行一時。”

“窮本極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

孙中山先生批评五四运动带来的民族虚无主义与盲目崇洋、全盘西化的倾向,讲求恢复“国粹”,他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孙中山先生对“共和”的解释,阐发了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他指出:“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勿谓我国民无理想之资

,勿谓我国民无进取之气,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

五四后兴起声势浩大的全面否定儒家之潮流思想,一般文人、学者随波逐流,而政客和野心家,则变幻畴张,加以利用。孙中山先生博通中西学问之根本精髓,智慧深广,因此可以不迷惑于历代反动派歪曲利用儒家文化的手段,也能够看清新文化运动中某些文人于中西之学仅得局部、狭隘之知识概念,而不能识其根本与全面的误区,始终如一坚持儒家精神。斯时惟有孙中山先生以其超越众庶之远见卓识和非凡勇气,审时度势,正确对待此极端潮流。挽狂澜于既倒。*“批孔”极致病狂,践踏人权,冤狱诛连,破坏文化,远甚于二千年专制时代。并伏下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之恶因,今日乃恶果呈现。今天大多数人已醒悟当时之谬误。但百年之前,首先站出来维护中华道统文明,回击盲目攻击儒家思想狂潮的,以孙中山先生为第一人。今日台湾禀承孙中山先生精神之文明进步成就,可知孙中山先生学贯中西、深邃博大之智慧修养、大无畏之革命风范,和崇高的民族情怀,对于所有的中国人,尤其对于即不通西学、又不通中西,却自命了解儒家文化的所谓反儒者,都是一个良鉴。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曾经问孙中山先生:“你的革命思想,基础是什么?”孙中山先生明确地回答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蒋介石《军人的精神教育》指出:“总理在中国的人格,政治上的道德,是要继承中国固有的道统”戴季陶作《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指出:“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

孙中山自称其所持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极其准确地指出了他的学说思想的来源。系继承中国儒家思想精华加以发展。蔡元培分析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则来源于儒家思想和西方先进思想的融合。不但继承了儒家原典精义,更引进西方先进思想。而为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开放包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精神,是先秦孔孟所传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原典儒家精神。伟大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孟原典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正确继承与发展。

在儒家文化的反对与正确继承发扬这个认识上,与五四以来至今的中国大陆人意见相左。并不赞同反儒的人们,虽有专制奴才及野心家,但亦不乏真正的革命者,作为大陆形形色色反儒者的对立面,中国人中不反儒的真正革命者,今天已经在台湾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以铁的事实,破斥承袭五四偏激思想、*罪错之所有极端反孝、反儒、反孔的偏激荒谬陋见。最低限度,至少也证明儒家文化的存在,并不妨碍中华民族文明的革命与进步,反而能相得益彰。

福州陈宇作于汤池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零九年辛卯夏历六月廿三大暑

孔子纪元二千五百六十二年

辛亥革命一百零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一年

西元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第15篇:《有爱才有孝》读后感

孝与爱

——读《孝在我心中》有感宜州市第二中学145班潘裕鑫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维系着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血脉,也维系着亿万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的目标。孝德就是对父母的关爱,是对长辈的敬爱,也是对社会爱心的奉献。《孝在我心中》这本书就是对孝德的诠释,书中每一则故事都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充满着爱的气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令我最感动的故事叫《小小顶梁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叫吴玉金。不久前,智障的妈妈离家出走后她的爸爸因此病逝了。小玉金就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不仅要照顾智障的哥哥姐姐和年幼的弟弟,还要包揽下所有的家务活和农活。每次遇到困难,她总是说:“我一定要比哥哥姐姐更坚强,才能保护好他们。”

这样感人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为之动容,都会体会到勇敢和坚强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一个12岁的女孩用自己削瘦的双肩担下了艰巨的重任,用自己的娇嫩的双手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面对生活的残酷与不幸,失去双亲的痛苦,照顾兄弟姐妹的艰难,她没有退却,没有畏惧,更没有放弃。她深知自

己对于这个残缺的家庭的责任,所以她才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守护着她的兄弟姐妹。

或许你会疑惑,一个12岁的女孩为什么能用自己娇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我想一切都是因为爱与孝,所以她为这个家撑出一片晴空。

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本应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但她却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这也许给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沧桑与辛酸,小小的脊梁,顶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重负;小小的双手,紧握着坚强和对家庭的爱······

但是这样的生活毕竟是少数的,我们大多数人身处于优越的环境当中,每天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为生活奔波劳碌,就连家务活都不用干,一切都依赖父母。有的同学还成天想着买昂贵的衣服鞋子,玩最新的电脑游戏,换一个最时尚的手机。想到这,难道我们不感到惭愧和内疚吗?我们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我们习惯了父母的宠爱和长辈的关怀,却还不知道珍惜的重要。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吗?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

活,学会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孝心或许只是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次按摩。在学习上,我们要像吴玉金那样不向困难低头,坚持到底,去跨越人生当中

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长大后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大的爱心和孝心。

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敬爱,对朋友的关爱,对弱者的帮助,对动物的爱护·······这些都是爱,因为这些爱,世界会变得更和平,国家会变得更繁荣,社会会变得更和谐,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让孝心与爱心永驻人间!

学校:宜州市第二中学

班级:145

姓名:潘裕鑫

性别:女

年龄:15

指导老师:董杏元

联系电话:18977886852

第16篇: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篇1: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篇2: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入则孝》细致而全面的阐述了孝道的各个方面,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要有孝心、懂孝仪、守孝道。

对于父母,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寸草心难报三春晖啊!我们该做什么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呢?

在我内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让他们得到安慰。但总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时常给父母脸色,干活回来还得为我们烧饭„„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啊,为什么要这样?我不禁自问。在今天的社会,诸此种种,或许习以为常,但这不应得到发扬。与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确实大为衰弱,还有人叫嚣着人人平等、全盘西化,殊不知东西方文化有别,西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

学习了《入则孝》,孝的观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如今,求学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内心多有不忍,但这非我所能改变,我最应该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照顾好,以免父母担忧,记得多和家人联系,体谅父母。

对于孝的行为,应由内及外,真正从心里感恩父母,并将行动落实到点滴之中,如和父母说话柔和一点,父母的愿望多满足一点,对自己的身体多爱护一点„„如此才能避免出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参加了读书会,感觉蛮好的。

篇3: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今年,我们按学校的要求亲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规范着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逐字逐句诵读、理解、背诵。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从行为习惯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努力使传统道德精华渗透到孩子的心田,让润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和启蒙读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熏陶气质,从而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尊敬师长。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第17篇:《传承孝文化》《弟子规》读后感

传承孝文化

——《弟子规》读后感

1523班 周梦婷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诵读着弟子规的总叙,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还有很多事情我做得不够好,需要日趋完善。

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正如老话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而应该在落后时奋起直追,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机会,给父母最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等他们老了,还有值得拾起的记忆,而孝敬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弟子规》让我体会到,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

作为子女,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即使我们现在还小,不能赚钱养家,我们应该对父母对一些关心,少一些责备。

《弟子规》中的孝文化,说到底,是弘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一种文明现象。实现物质的富足,报答父母,但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陪伴。

俗话说的好,有起因必有其果。那些不懂得“孝”这个字的人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有的人,不孝顺父母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过于宠爱,久而久之,将父母为他做的事当成了理所当然,养成了坏脾气。父子、母女之间常常吵架,家庭关系越来越不和睦。有的人不孝顺父母可以说是父母自食其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尊敬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当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照着家长以前对待老人的样子来对待自己的父母。有的人不孝顺父母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不值得自己孝顺。小时候,父母对待其他姐弟好得不能再好了,而对待自己像对待仇人一样,稍微做错点事,就又打又骂。从小在心里对父母种下了埋怨的种子,长大了又怎么可能去孝顺父母呢,看来父母要想孩子孝顺自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弘扬孝文化是身为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孝文化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诗歌、对联、剪纸、谚语、戏剧、皮影、漫画甚至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食品都蕴含了丰富的孝文化。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漫画,一中年男子带着儿子,准备把轮椅上的生病的老父亲推下山,坡,儿子阻止他说:“爸爸,你不能把这轮椅扔掉。”中年男子回望儿子一眼问什么,儿子说:“你今天把它扔掉了,等你老了,我用什么把你丢下去?”儿子的理直气壮让中年男子惊讶不已,也惭愧至极。原来他正在以行动做孝子的反面教材。这恰巧说明,行动是孝道的有力保证,只有以身作责,从自己做起才能真正实现孝文化的传承。

孝是花草,芬芳了人们的视野和心情!点缀出了大地的绿意和生机勃勃!孝是甘泉,滋润了世界! 孝,是灵魂的河谷,冉冉升起的彩虹。 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并弘扬这优秀的孝文化。

以前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天经地义的,我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应该的,现在看来,并不是那样的,父母对子女好,是一种仁爱;子女对父母好,是一种孝道。相同的是,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每逢母亲节、父亲节,老师都会布置一项体验作业,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沏上一杯茶,送上一句祝福,这种无声的行动、爱的语言是中国人对孝道的含蓄表达。今天,我读《弟子规》;今天,我也要将书中所写落实到行动中去。

第18篇:《孝在我心中》原文和读后感

《孝在我心中》原文和读后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读后感: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第19篇:《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

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

一、孝的内涵

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

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伦,道理。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

“畜”的含义,要参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说明力量有限、时机不成熟时,应当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可莽撞行动。《周易·大畜卦》表明顺应天道、刚健笃实、坚守正道、日新其德、刚健进取、蓄养积聚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积小成大的成就。无论国族文明发展或个人成就均如此。

那什么是“道”的具体体现呢?《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因亲以教爱。”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爱的体验,是从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亲情开始的,而后渐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爱”、“博爱”。欧洲经典作品《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无不呈现“家”的价值,无不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家”有父母给予子女纯粹的爱与幸福,家也是父母对子女承担无私的责任与付出的地方,是体现责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恒人性,中华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而后将此体验推已及人,而后达到“博爱”。若连对恩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爱,却自称能够爱他人、爱人民、爱国族、爱全人类,(心得体会 )则多有违背天然伦理性情而刻意别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权势的嫌疑。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道德崩溃的前提,使所谓的高尚理想主义悉成空谈。比如*中,多少人为了表现所谓“革命、进步、先进、积极”,被迫地,甚至有主动地与父母划清阶级界限,甚至斗父母,打老师,夫妻兄弟反目为仇,泯灭人性,六亲不认,伏下日后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是知中华民族积累数千年沧桑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和道德,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从敬爱生他养他父母开始培养,而后“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才不至于落于空泛虚伪。这也是数千年家族聚居、聚族为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和社会生活经验所缔造出来,“以孝治天下”的独有理念。

所谓“以孝治天下”最低端的体现,是《孝经》中说的“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反之,则“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外,《礼记·王制第五》称司徒的职责之一是:“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则涉及周国养老福利的制度。

《中庸》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即蒋介石所说的“生命目的在增加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逸周书·谥法解》总结“孝”的品德包括:“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除了家族、家庭生活“慈惠爱亲”的伦理亲情之外,还有坚持道德原则的“秉德不回”,注重智慧和操守的“大虑行节”的公德。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说:“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恐怕自命进步先进的反孝、反儒人士苟闻此言,定然大惊吧?!但根据在下青年时于台湾企业打工近八年,与来自台湾的各部门经理、主管交流的经验,此言确实不虚。

二、子非鱼兄反孝论据之考据辩证

子非鱼兄文中曾举专制政府组织编较之《十三经注疏》来反孝,“十三经”之合刊注疏的编辑,始自宋代。最近的一次校堪刻版,是由清代由阮元主持。亦系专制时代政教统治之作品,作者亦多为食君之禄者。乃为专制服务而冶炼文字、曲解先秦原典儒经。

而子非鱼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祖宗之法不可变”、“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文字,纯粹是专制时代不知来源之货色,非但不见于《十三经注疏》,遍考出自孔孟及其三代弟子之手的先秦儒家原典,亦根本无此语句。以此不知出自何种源文本的专制时代之伪冒膺品,粘合种种出自现代之偏激理论,来坐实孔子思想之罪名,实类专制时代罗织诬陷以坐罪之文字狱,不合于现代法制公正之合法举证制度,不合于现代文明所主张之公正与道德精神。

反对专制统治者歪曲利用孔子学说来制造“孝文化”,清除专制统治者垄断经营之“孔家店”中的冒牌货“儒家文化”和“吃人礼教”,是正确的。但若将矛头直指孔子、孟子和孔孟思想本身,则是无知与荒谬。

不破不立,乃革故鼎新之“革命”实义。昔日周武王摧毁商纣暴政,创建礼仪制度改革社会,因而有八百年政权与周朝文明。由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并制礼作乐之革命性努力,可知儒家文化本身,具备革命精神。因此晚年孔子在《周易·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知孔子思想中,有革命的基因。

又,孔子在《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由于不同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颉抗消长,因而万物万事丰富多彩而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孔子弟子曾参著《大学》引周代《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说周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部族邦国,能够革新进步,因而可以领袖革命、创建新时代的文明。又引《尚书·康浩》篇说:“作新民”强调要造就能够自新进取的人。复引商朝商汤的“盘铭”的铭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应该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革新进取。说明儒家原典文化中,原有革新进取的内涵。

时代变迁,东周以降,礼乐故制日益呈现不适应时代发展之态势。惜古今中外人类之中,如武王、周公之具革命性道德智慧与能力者少之又少。考察孔子年谱,方处时代巨变之际,即使连孔子青年、中年之思想,亦难免保守即定礼制之一面,而遭受前辈学者如老子李耳、大国政要如晏婴、以及道家隐士之批评,《史记》、《论语》、《庄子》、《列子》诸典并载之。虽我等儒者,亦要承认青壮年孔子的思想,未臻大成。

第20篇:孝

今天下午,我在学校看了关于孝敬父母的宣传资料,心里不禁一颤:父母是多么高尚,他们一丝不苟地替我们打理好生活,把我们供奉的像小皇帝、小公主。而且,还时时常要替我们受罪,而我们却没能怎么报答他们。

吃完晚饭,我本应马上去做作业,可看到妈妈疲惫的身影后,立刻更改计划,冲向厨房,把自己的碗刷洗的干干净净,觉得还不够,便又把爸爸妈妈的碗也一起洗了个干干净净。当我转过身的时候,发现妈妈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露珠。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我们能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这时,让我想起了一首大诗人孟郊写的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草草心,

报得三春辉。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怀着希望同学门尽守孝道的感情,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孝读后感
《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